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4b 页
宋高僧传卷第二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 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达摩掬多)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
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一云输波迦罗。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国难分王乌
荼。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
故历试焉。十岁统戎。十三嗣位。得军民之
情。昆弟嫉能称兵构乱。阋墙斯甚。薄伐临
戎。流矢及身掉轮伤顶。天伦既败军法宜
诛。大义灭亲忍而曲赦。乃抆泪白母。及告
群臣曰。向者亲征恩已断矣。今欲让国全
其义焉。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犹诸侯之分器也。南至海
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聚沙为塔。仅
一万所。黑蛇伤指。而无退息。复寄身商船
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
舟行万里。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畏恤其
徒侣默讽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群盗
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即遇
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问舍位之
由。称叹不足。是日携手同归。慈云布阴一
境丕变。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解究五乘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4c 页 T50-07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4.png)
闻精练。初诣那烂陀寺。此云施无厌也。像
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畏乃舍传国宝珠莹
于大像之额。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寺有
达摩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如来之密
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
曾见之。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一日侍食
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现其钵中
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
十万馀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
言真可学焉。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
也。龙神围绕森在目前。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称曰三藏。夫三藏之义
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
总摄之也。陀罗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轮。解
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慧照所传
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
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顿
升阶位邻于大觉。此其旨也。于时畏周行
大荒遍礼圣迹。不惮艰险。凡所履处皆三
返焉。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
顶。尝结夏于灵鹫。有猛兽前导。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时
中印度大旱。请畏求雨。俄见观音在日轮
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时众欣感得未曾
有。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镕中金
为窣睹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旦夕泣泪而丧其明。洎附信问
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5a 页 T50-07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5.png)
析疑。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
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
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
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
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湿弥罗国。薄暮
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
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
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
献金钱。讲毗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
敦之树。法为金字列在空中。时突厥宫人
以手按乳。乳为三道飞注畏口。畏乃合掌
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又途中遭寇举刃三
斫而肢体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前
登雪山大池。畏不悆。掬多自空而至曰。菩
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
耶。言讫冲天。畏洗然而愈。路出吐蕃。与商
旅同次。胡人贪货率众合围。畏密运心印
而蕃豪请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
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州。礼足
而灭。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畏以驼
负经至西州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
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
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初畏途
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
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
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5b 页 T50-07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5.png)
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
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
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角其
神异。畏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赍梵夹始届长安。敕于兴
福寺南院安置。续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
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开题先译虚空藏
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
文。缮写进内。帝深加赏叹。有敕畏所将到
梵本并令进上。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获夹
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畏与一行禅师。于
彼选得数本。并总持妙门。先所未译。十二
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
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
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
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
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
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
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柰
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
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
义图略译少分耳。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奉仪形者莲华敷于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5c 页 T50-07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5.png)
日有人矣。法侣请谒。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
藏而已。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一行禅师
者。帝王宗重时贤所归。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畏尝于本院铸
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寺众以销治
至广庭除深隘。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畏笑
曰。无苦自当知也。鼓铸之日。果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众皆称叹焉。又属暑
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
曰。今旱数当然也。若苦召龙致雨。必暴适
足所损。不可为也。帝强之曰。人苦暑病
矣。虽风雷亦足快意。辞不获已。有司为
陈请雨具。幡幢螺钹备焉。畏笑曰。斯不足
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
之。梵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
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
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径上数尺。稍
稍引去。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
去。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
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
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力
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
谢。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欲决潴洛
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不日蛇死。乃
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一说畏曾寓西明道
宣律师房。示为粗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
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
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若观此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6a 页 T50-07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6.png)
无常非人之所测也。二十年求还西域。优
诏不许。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胁累足
奄然而化。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法侣凄凉
皇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现具威
仪。宾律师护丧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
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
不坏。会葬之日涕泗倾都。山川变色。僧俗
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
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乾元之初唐风再
振。二禅师刻偈。诸信士营龛。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累朝旱涝皆就祈请。徵
验随生且多檀施。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
耳。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
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上禳祷
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称心愿焉。
*** 唐洛京智慧传
释智慧者。梵名般刺若也。姓憍答摩氏。北
天竺迦毕试国人。颖悟天资。七岁发心。违侍
二亲归依三宝。时从大德调伏军教诵四阿
含满十万颂。阿毗达磨三万颂。及年应法
随师往别国纳具足戒。诵萨婆多近四万
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又诵大婆沙兼通其
义。七年于彼专习小乘。后诣中天竺那烂
陀寺。禀学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
若经因明声明医明王律论等。并依承智护
进友智友三大论师。复游双林经八塔。往
来瞻礼十有八年。闻南北竺颇尚持明。遂往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6b 页 T50-07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6.png)
可教。授瑜伽法入曼荼罗三密护身五部印
契经。于一年诵彻三千五百馀颂。常闻支那
大国文殊在中。锡指东方誓传佛教。乃泛
海东迈。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
之东。又集资粮重修巨舶。遍历南海诸国。
二十二年。再近番禺。风涛遽作舶破人没。唯
慧存焉。夜至五更其风方止。所赍经论莫
知所之。及登海壖其夹策已在岸矣。于
白抄内大竹筒中得之。宛为鬼物扶持而
到。乃叹曰。此大乘理趣等经。想支那人根熟
矣。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即德宗建中初也。
属帝违难奉天。贞元二年始届京辇。见乡
亲神策军正将罗好心。即慧舅氏之子也。悲
喜相慰。将至家中延留供养。八年上表。举
慧翻传。有敕令京城诸寺大德名业殊众者
同译。得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
诏光宅寺沙门利言度语。西明寺沙门圆照
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
醴泉寺超悟。道岸辩空。并充證义。六月八日
欲创经题。敕右街功德使王希迁与右神
策军大将军王孟涉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
送梵经出内。缁伍威仪乐部相间。士女观
望车骑交骈。迎入西明寺翻译。即日赐钱
一千贯茶三十丳香一大合。充其供施。开
名题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成十卷。
又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
一卷。皆贞元八年所译也。是岁十月缮写毕。
二十八日设䌽车大备威仪。引入光顺门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6c 页 T50-07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6.png)
食。䞋慧绢五百匹冬服一副。馀人赐各有
差。慧表谢。答诏褒美。同日请译经。奉天定
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罗好
心上表云。臣表弟沙门般剌若先进大乘理
趣六波罗蜜梵本经。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
敕。令王希迁精选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
译。今经帙已终。同诣光顺门进上。答诏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远自西方求游上国。
宣六根之奥义。演双树之微言。念以精诚
所宜钦重。是令翻译俾用流行。卿夙慕忠
勤职司禁卫。省览表疏具见乃怀所谢
知。好心以朱泚围逼之际颇有战功预其
中兵。为帝宠重。慧得好心启导。译务有光。
帝制经序焉。慧后终于洛阳。葬龙门之西
冈。塔今存矣。
*** 唐玉华寺玄觉传
释玄觉。高昌国人也。西土种姓未得闻焉。
学慕大乘从玄奘三藏研覈经论。亦于玉
华宫参预翻译。及大般若经向就。同请翻
宝积经。奘辞惙然。觉因梦。一浮图庄严高大
忽然摧倒。遂惊起告奘。奘曰。非汝身事。此
吾灭之徵耳。觉暗悲安仿。劝诸法侣竞求
医药。觉后莫测终焉。
*** 唐益州多宝寺道因传(嵩公宝暹)
释道因。姓侯氏。濮阳人也。禀祜居醇含章
纵哲。覃吁之岁粹釆多奇。髫龀之辰殊姿特
茂。孝爱之节慈顺之风。率志于斯因心以
极。年甫七岁丁于内艰。嗌粒绝浆殆乎灭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7a 页 T50-07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7.png)
罔极。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诣灵岩寺求
师诵习。曾不浃旬通涅槃经二帙。举众惊
骇谓为神童。落发已来。砥砺其行揣摩义
章。即讲涅槃。宿齿名流咸所叹服。及升上
品旋学律仪。又于彭城嵩法师所传摄大
乘。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映。门徒学侣鱼贯
凫趋。讲室谈筵为之嚣隘。遂依科戒而为
节文。年少沙门且令习律。晓四分者方许
入听。因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于众中迥
见推揖。每敷摄论即令覆讲。后隐泰岳
凡经四秋。将诣洛中。属昏李陵夷法纲
严峻。僧无徒侣弗许游方。于是杖锡出
山孑焉超迈。恐罗刑宪静念观音。少选之
间有僧歘至。皓然白首请与偕行。迨至铜
街暨于金地。俯仰之际莫知所在。咸谓善
逝之力有感斯见。未几因避难三蜀居于
多宝寺。好事者素闻道誉。乃命开筵摄论维
摩。听者千数。时有宝暹法师。东海人也。殖
艺该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尘久播。学
徒来请接武磨肩。暹公傲尔其间。仰之弥
峻每至因之论席肃然改容。沈吟久之方
用酬遣。因抗音驰辩雷惊波注。尽妙穷微
藏牙折角。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
射替国公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
卢承庆。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并国华朝秀
重望崇班。共籍芳声俱申虔仰。乃于彭门
山寺习道安居。此寺往经废毁院宇凋弊。因
慨然构怀专事营缉。未移再稔蔚成净场。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7b 页 T50-07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7.png)
龙宫。遂于寺之北岩刻书经典。穷多罗之
秘[袌-包+矢]。尽毗尼之正文。纵尧世之洪水襄陵。
任赵简之北山燎狩。必无他虑。与劫齐休。
既而清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
綍。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翻
译。校定梵本兼充證义。奘师偏奖赏之。每
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因有力焉。慧
日寺主楷法师者。聪爽温赡声蔼鸿都。首建
法筵请开奥义。帝城缁俗具来咨禀。欣焉
相顾得所未闻。因研几史籍尤好老庄。
咀其菁华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综五
声于文绪。故所讲训内外该通。其专业者
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
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
律。其摄论维摩仍著章疏。已而能事毕矣。
示疾终于长安慧日寺。则显庆三年三月十
一日也。春秋七十二。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
益部。二月八日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
道俗送葬数有数千。弟子玄凝等。嗣其香
火。至龙朔中中台司藩大夫李俨制碑。欧阳
通书焉。
*** 唐波凌国智贤传(会宁)
释若那跋陀罗。华言智贤。南海波凌(亦曰诃凌)国
人也。善三藏学。麟德年中有成都沙门会
宁。欲往天竺观礼圣迹。泛舶西游。路经
波凌。遂与智贤同译涅槃后分二卷。此于
阿笈摩经内。译出。说世尊焚棺收设利罗
等事。与大涅槃颇不相涉。译毕寄经达交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7c 页 T50-07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7.png)
难敌。遣使同会宁弟子运期。奉表进经入
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门灵会。于东宫
启请施行。运期奉侍其师。因心莫比。师令
赍经行化。故无暇影随往西域也。
*** 唐洛京白马寺觉救传
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
赍多罗夹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译出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此经近译不委何年。且
隆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
知年月耶。救之行迹莫究其终。大和中圭
峰密公著疏。判解经本一卷后分二卷成
部。续又为钞演畅幽邃。今东京太原三蜀盛
行讲演焉。
*** 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顺贞)
释佛陀波利。华言觉护。北印度罽宾国人。忘
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
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天皇仪凤元年丙
子杖锡五台。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冀睹圣
容。倏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作婆罗门语
谓波利曰。师何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
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翁曰。
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此
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
神咒除罪秘方。若不赍经徒来何益。纵见
文殊亦何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
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接幽
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弟子当示文
殊居处。波利闻已不胜喜跃。裁抑悲泪向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8a 页 T50-07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8.png)
增虔恪。遂返本国取得经回。既达帝城便
求进见。有司具奏。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
典。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日照三藏
于内共译。译讫䞋绢三十匹。经留在内。波
利垂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帝流
行是所望也。帝悯其专切。遂留所译之经
还其梵本。波利得经弥复忻喜。乃向西明
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乞重翻。帝俞其
请。波利遂与顺贞对诸大德翻出。名曰佛
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前杜令所译者。咒韵经
文少有同异。波利所愿既毕。却持梵本入
于五台。莫知所之。或云。波利隐金刚窟今
永兴龙首冈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大历
中。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入五台山礼金
刚窟。夜之未央剋责扑地。忽见一僧长七尺
许。梵音朗畅。称是佛陀波利。问曰。阿师如
此自苦得无劳乎。有何愿乐。照对曰。愿
见文殊。曰若志力坚强真实无妄。汝可脱
履于板上。咫尺圣颜令子得见。照遂瞑目。
俄已入窟见一院。题额云金刚般若寺。字
体酋健光色闪烁。其院皆是异宝庄严。名目
不暇。楼观复沓殿宇连延。罘罳密致铃铎交
鸣。可二百所。间有秘藏中缄金刚般若并
一切经法。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文殊大
圣处位尊严拥从旁午。宣言慰劳分茶赋食
讫。波利引之出去。照苦乞在寺。波利不许。
临别勉之。努力修进再来可住。照还至板
上蹑履。回眸之际波利隐焉。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8b 页 T50-07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8.png)
系曰。道家尸解说有多端。或隐真形而存
假质。矧以登地大士漏尽罗汉。或此在他亡。
或分身易态。皆以之为游戏耳。以之为利
物焉。其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出
金刚窟接法照师。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
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晋法显往游灵。鹫
见于山下焉。
*** 唐尊法传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
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
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
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
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
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
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
知其终。
*** 唐西京慧日寺无极高传(阿难律木叉师迦叶师)
释无极高。中印度人。梵云阿地瞿多。华云
无极高也。出家氏族未凭书之。高学穷满
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永徽三
年壬子岁正月。自西印度赍梵夹来届长
安。敕令慈门寺安置。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
英公李世绩鄂公尉迟德等十二人。同请高
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
供办。法成之日屡现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
逢。沙门玄楷等固请翻其法本。以四年癸
丑至于五年。于慧日寺从金刚大道场经
中。撮要而译。集成一部名陀罗尼集经。一
十二卷。玄楷笔受。于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8c 页 T50-07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8.png)
天法。编在集经第十卷内。故不别出焉。
***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
释极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帝。此言极
量。怀道观方随缘济物。展转游化渐达支
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
道场驻锡。众知传达祈请颇多。量以利乐
为心。因敷秘赜。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
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
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译成
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祛。此曰
云峰)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
寺沙门怀迪證译。量翻传事毕。会本国王怒
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
使入京。经遂流布。有惟悫法师资中沇公。
各著疏解之。
*** 唐洛京大遍空寺实叉难陀传
释实叉难陀。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
葱岭北于阗人也。智度恢旷风格不群。善
大小乘旁通异学。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
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
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叉与经夹同臻
帝阙。以證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大遍空
寺翻译。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
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
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
授记寺译成八十卷。圣历二年功毕。至久
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9a 页 T50-07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9.png)
东都佛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出
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轨等笔受。沙门复礼
等缀文。沙门法宝恒景等證义。太子中舍贾
膺福监护。长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归
慰觐。表书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
阗。暨和帝龙兴有敕再徵。景龙二年达于
京辇。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倾
都缁侣备幡幢导引。仍饰青象令乘之
入城。敕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遘
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
而终。春秋五十九岁。有诏听依外国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
薪尽火灭其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门人
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
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茶毗之所起
七层塔。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 周西京广福寺日照传
释地婆诃罗。华言日照。中印度人也。洞明
八藏博晓五明。戒行高奇学业勤悴。而咒术
尤工。以天皇时来游此国。仪凤四年五月
表请翻度所赍经夹。仍准玄奘例。于一大
寺别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译。至天后垂
拱末。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东太原寺后改
大福先寺)及西京广福寺。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
蕴论等凡一十八部。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
语。沙门慧智證梵语。敕诸名德助其法化。
沙门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證
义。沙门思玄复礼缀文笔受。天后亲敷睿藻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9b 页 T50-07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9.png)
唐言善传佛意。每进新经锡赉丰厚。后终
于翻经小房。享年七十五。天后敕葬于洛阳
龙门香山。塔见存焉。
*** 周洛京魏国东寺天智传
释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
于阗国人也。学通大小解兼真俗。咒术禅
门无不谙晓水昌元年来届于此。谒天后
于洛阳。敕令就魏国东寺(后改大周东寺)翻译。即
以其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出华严经
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
沙门复礼缀文。沙门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
證义。智终年卒地莫得而闻。
*** 周洛京佛授记寺慧智传(明佺)
释慧智。其父印度人。婆罗门种。因使游此
方。而生于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天皇
时从长年婆罗门僧。奉敕度为弟子。本既
梵人善闲天竺书语。生于唐国复练此土
言音。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所
有翻译皆召智为證。兼令度语。后至长寿
二年癸巳。智于东都佛授记寺自译观世音
颂一卷。不详所终。有沙门明佺者。不知
何许人。出家隶业悉在佛授记寺。尤善毗
尼兼闲经论。天册万岁元年。敕令刊定经
目。佺所专纂录。编次持疑。更与翻经大德
二十馀人。同共参正。号曰大周经录焉。智
升云。虽云刊定繁秽尤多。徒见流行。寔难
凭准。盖此录支经别品杂沓不伦。致为升
公之所黜矣。
译经篇第一之二(正传十五人附见八人)¶ 第 719c 页 T50-07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19.png)
*** 周洛京寂友传
释弥陀山。华言寂友。睹货逻国人也。自幼
出家。游诸印度遍学经论。楞伽俱舍最为
穷覈。志传像法不吝乡邦。杖锡孤征来
臻诸夏。因与实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
经。又天授中与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
罗尼经一卷。其经佛为劫比罗战荼婆罗门
说。延其寿命。译毕进内。寻辞帝归乡。天后
以厚礼饯之。
宋高僧传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