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进高僧传表¶ (自动笺注)
No.2061
*進高僧傳
公元988年
端拱元年十月左街天壽
通慧大師賜紫僧贊寧上表
公元982年
僧贊寧等言。
太平興國七年
奉勅
旨。
俾修高僧傳與新譯經同入藏者。
臣等
求事博採碑文
今已撰集三十卷
詣闕進上
琅函而更廣。
玉曆
彌長
臣等誠憂誠恐兢惕之至。
臣等聞渾儀
之外別有釋天。
法海之中多生僧寶
釋天可
則。
阿難記事載言
僧寶堪稱
慧皎為篇
而作傳。
猗歟佛號大遍知。
教法之無
依。
帝王有力
當二千載之後
屬一萬
年之初。
伏惟應運統天叡文英武大聖至明
孝皇帝陛下
神龍天愛日升上。
土疆
四夷請吏
貢琛時律均和
百穀登敖
棲畝
耕籍田而又勸。
賜酺飲以咸歡。
術特興玄風爰振。
是以麒麟中國之物。
雉非草莽之禽。
今遊苑囿之間。
且類牢籠
之畜。
近以從澶至濮黃河一帶之清。
及今青史千年之應。
斯蓋陛下來從
不動之地示為長壽之王。
飜譯成經。
製甚
深之御序。
迴文作頌。
無盡法音
仍降
鳳書令編僧史
屬此雍熙之運。
伸其貞觀
風合兼才
豈當末學
得不擒犀截
角搴翠刪毛。
精求出類之人。
取法表年
之史。
所恨空門
寡學釋胄何知。
或有可觀
實錄
聊摹於陳壽
如苞深失戾經。
宜罪
於馬遷。
陛下遺賢必取之心。
陛下墜典
修之美。
今遇乾明聖節
令弟賜紫
忠同元受相國寺賜紫智輪進納
伏乞
慈略賜御覽
恭惟聖主文章之主。
微臣
惇史之臣。
儻示天機令知凡例
如得操
北斗斟酌
或示刀圭南箕簸揚
除糠糩。
臣等冒黷天顏無任惶懼激切
營之至。
謹言
*批答
通慧大師贊寧省所。
左街天壽賜紫
僧顯忠編修有宋高僧傳三十卷事。
一乘妙道六度玄門
有奇人迭恢聖
教。
若無纂述何以顯揚
繄爾真流。
心法
苑。
成茲編集
頗効辛勤
備觀該總之能。
切歎嘉之意。
其所高僧傳
已令僧錄司
編入大藏
賜絹三千匹。
至可領也。
故茲
獎諭
想宜知悉冬寒
想比清休否。
遣書指不
公元988年
多及。
十八日勅。
*
宋高僧傳序
臣聞。
賢劫綿長世間宏廓
天與時而不盡
地受富以無疆
最靈之氣牣于中。
大聖
師居于上。
偉哉。
釋迦方隱彌勒未來
其間
出命世之人。
此際多分身之聖。
肆為僧相
喜示沙門
與行可觀
槧兼觚。
而爭錄。
是以王巾僧史
孫綽道賢列傳周流
世家布濩
蓋欲希顏之者慕藺之儔
飛錫應真作曳山之上士
時則裴子
野著眾僧傳
法濟高逸沙門傳。
陸杲
沙門傳。
釋寶唱立名僧傳
斯皆河圖
洪範椎輪
土鼓咸池之坏器。
焉知來者
靡曠其人。
慧皎刊修用實潛光之目。
緝綴續高而不名之風
令六百載行道
人弗墜于地者矣。
爰自貞觀命章之後西
絕筆已還
此作蔑聞。
斯文將缺。
時有再
至。
肅殺過而繁華來。
世無久虛。
地天奏而
聖明出。
應運統天叡文英武大聖至明
孝皇帝陛下
龍挺德斗電均威。
大道
也。
犧黃輸執御之勞。
天才也。
周孔行弟
子之職。
講信修睦崇德報功
一統無遺
王有愧。
四海若窺於掌內。
萬機發於
衷。
然而玄牝留神
天淡慮。
長生授術。
太一之壇。
續法延期
僧度倍千之戒。
圖揭漢。
梵夾飜華。
佛國同風
玉京
合制
慨茲釋侶代有其人。
景行之莫
聞。
紀錄彌曠
臣等謬膺良選
俱乏史
才。
空門不出董狐
弱手難探於禹穴
乃循十科舊例
萬行之新名。
或案誄
銘。
或徵志記
或問輶軒使者
或詢耆舊
先民
研磨經論
略同讎校
史書
合。
勒成三帙
上副九重僧寶瓌奇
佛家富貴
昔者嘉祥筆削
盡美善於東南
澄照纂修
英髦關輔
蓋是拘於墟也。
不習乎。
豈若皇朝也。
八極張羅
舉之則
無物不至
四夷弭伏
求之則何事不供
等分徵搜
各塗搆集。
如見一家之好。
無諸國之殊。
所以十科者易同拾取
正傳五百三十三人
附見一百三十人
矧復
逐科盡處。
史論以攄辭。
因事言時。
傳家之系斷。
厥號有宋高僧傳焉。
庶幾乎
銅馬為式選千里駿駒
竹編見書實六和
年表
之者務進。
之者思齊
登三
藐之山。
悉入薩云之海
永資聖曆俱助皇
明。
愛日之炳光。
嵩山之呼壽云爾
端拱元年乾明節。
僧贊寧謹上
譯經篇第一(變梵成華。
通凡入聖
法輪斯轉。
諸佛所師)
義解篇第二(尋文見義。
得意忘言
三慧克全。
二依當轉)
習禪篇第三(修至無念。
善惡都亡。
亡其所亡。
常住安樂)
明律篇第四(嚴而少恩
正而急護。
嬰守三業
同彼金湯)
護法第五(家有良吏
守藏何虞
有名師。
外禦其侮)
感通篇第六(逆於常理
感而遂通。
化于世間
觀之難測)
遺身篇第七(難捨易捐。
中第一。
以穢漏體。
迴金剛身)
讀誦篇第八(十種法師
此為高大
枸櫞花。
果時瓤赤)
興福篇第九(為己為他。
福生罪滅。
有為之善。
其利博哉)
雜科聲德十(統攝諸科
同歸高尚
唱導之匠。
光顯佛乘)
宋高僧傳卷第一
宋左街天壽通慧大師賜紫沙門贊寧奉勅
**譯經篇第一之一(正傳三人附見一人)
***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淨
釋義淨
字文明
姓張氏
范陽人也。
髫齓之時
辭親落髮
遍詢名匠廣探群籍
內外閑習
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遊西域
法顯雅操
玄奘高風
加以勤無
棄時手不釋卷
弱冠登具。
愈堅貞志
咸亨
公元989年
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發足
初至番禺
同志數十人
及將登舶餘皆退罷
奮勵
孤行備歷艱險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
酋長加禮重。
鷲峯雞足咸遂周遊
鹿苑
祇林並皆瞻矚
諸有聖迹畢得追尋
經二十
公元695年
五年歷三十餘國。
天后證聖元年乙未
公元989年
還至河洛
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
五十萬頌。
金剛座真容一鋪
舍利三百粒。
親迎于上東門外。
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
前導
勅於佛授記安置焉。
初與于闐
實叉難陀華嚴經
久視之後自專譯。
公元700年
庚子歲長安癸卯
福先寺及雍京西
明寺。
金光明最勝王。
能斷金剛般若
彌勒
成佛
一字呪王
莊嚴陀羅尼
長爪梵志
經。
根本一切有部毘耶。
尼陀那目得迦。
羯磨攝等。
掌中取因假設
六門教授等論。
龍樹勸誡頌。
凡二十部。
印度沙門阿儞
真那證梵文義。
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
筆受證文。
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
大儀慈訓證義
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
護。
繕寫進呈
天后聖教序令標經首
公元705年
和帝神龍元年乙巳
東洛內道場。
孔雀王經
又於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
菩薩一切莊嚴王經四部
沙門盤度讀梵
文。
沙門玄筆受
沙門大儀證文。
沙門勝莊
利貞證義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
正字
祕書監駙馬都尉楊慎交監護
帝深崇
釋典
特抽叡思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飜之經。
二年
隨駕歸雍京。
飜經院於大薦福寺居之。
公元990年
三年入內
與同飜經沙門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
祈念藥師遂蒙降
祉。
茲往澤重闡鴻猷
因命法徒更重傳
譯於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藥師瑠璃光佛
本願功德經。
帝御法筵手自筆受
睿宗
公元710年
元年庚戌
大薦福寺出浴功德
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
十部
吐火羅沙門達磨
中印度沙門
弩證梵義。
罽賓沙門達磨難陀梵文
居士
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
沙門慧積居士
中印度釋迦頗多梵本
沙門文綱
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
玄傘智積筆受
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阿順
證譯。
修文館大學士李嶠
兵部尚書韋嗣立
中書侍郎趙彥昭
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
張說中書舍人李又二十餘人
次文潤色
左僕射韋巨源右僕射蘇瓌監護
祕書大監
公元711年
王邕同監護。
景雲二年辛亥
復於大薦福
寺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等經。
太常卿薛崇
監護
天后久視睿宗景雲
都飜
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別撰大唐西域
法高僧南海寄歸內法別說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護放生軌儀五部
卷。
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諸律中犍度
跋渠之類。
梵音楚夏耳。
七十八卷
淨雖遍飜三藏
而偏攻律部。
譯綴之暇。
學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護。
漉囊滌穢
異常倫。
學侶傳行遍于京洛
美哉
遺法
公元713年
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臘五
十九。
事官供。
所出窣堵唯存真本
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傳度經律與奘
抗衡
比其著述多文
性傳密呪最
盡其妙。
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
今塔在洛京
龍門北之高岡焉。
系曰。
譯之言易也。
謂以所有易所無也。
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為枳
枳橘
呼雖殊。
而辛芳𠏉葉無異
又如西域尼拘
律陀樹。
東夏楊柳
名雖不同樹體是
一。
自漢至今皇宋。
飜譯之人多矣。
晉魏之
際。
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
此方參譯之
士。
西僧楊柳
始體言意
其後東僧往
彼。
識尼拘是東夏
土方一時洞了
焉。
唯西唯東。
二類之人未為盡善
東僧往
西學梵書
解盡佛意始可稱善。
傳譯
者。
宋齊已還不無去彼迴者。
入境觀風
必聞其政者。
師法師為得其實
二師
兩全通達
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
可信也。
周禮象胥氏。
夷狄之言。
淨之才
智。
可謂釋門象胥也歟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
跋日羅菩提
華言金剛智
印度賴耶
國人也。
華言光明
國境近觀宮殿補陀
落伽山
婆羅門五明論。
為建支王師
生數歲日萬言
目覽心傳終身無忘。
年十六開悟佛理
不樂習尼揵子諸論。
削染出家
蓋宿植之力也。
後隨師往中印
那爛陀寺。
修多羅阿毘達磨等。
洎登
戒法遍聽十八部律。
又詣西印度小乘
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
十餘年全通三
藏。
次復遊師子國楞伽山。
東行佛誓裸
人等二十餘國。
脂那佛法崇盛
泛舶而
公元719年
來。
多難累歲方至
開元己未歲達于
廣府
勅迎就慈恩寺
尋徙薦福寺
所住之
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度於四眾
大智
大慧禪師
不空三藏
皆行弟子之禮焉。
隨駕洛陽
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
嶽瀆靈祠之無應。
乃詔智結壇祈請
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
在所住處起壇
四肘
躬繪七俱胝菩薩像。
立期以開光明
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
午後方開
眉眼
即時西北風生。
飛瓦拔樹崩雲泄雨。
遠近驚駭
結壇地穿穴其屋。
洪注道
場。
質明京城士庶皆云。
智獲一龍穿屋
去。
求觀其處日千萬人
斯乃壇法之神驗
也。
于時留心玄牝
未重空門
所司希旨
奏。
外國蕃僧遣令歸國
有日矣。
侍者
智。
智曰。
吾是梵僧且非蕃胡。
不干明勅
終不去。
數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
帝大
驚。
下手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
鍾其愛。
久疾不救
移臥於咸宜外館
閉目
不語已經旬朔
勅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
料其必終。
故有是命。
智詣彼擇取宮中
二女子。
緋繒纏其面目臥於地。
使牛
仙童寫勅一紙焚於他所。
智以密語呪之。
二女冥然得不一字
智入三摩地
不思議力令二女持勅詣琰摩王。
食頃
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
女至。
於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
帝聞
不俟仗衛
馳騎往于外館
公主奏曰。
數難移。
今王遣迴略覲聖顏而已
半日
間然後長逝。
自爾帝方加歸仰焉。
武貴妃
寵異六宮
薦施寶玩
智勸貴妃急造金剛
壽命菩薩像。
又勸河東郡毘盧遮那
繪像
門人曰。
二人者壽非久矣
經數月皆如其言。
先覺多此類也。
智理
無不通事無不驗。
經論戒律祕呪餘書。
剖陳鐘虡受。
有登其門者
智一覿
其面永不忘焉。
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
喜怒逆順無有異容。
瞻禮者莫知津涯自
率服矣。
開元七年始屆番禺
漸來神
甸。
廣敷密藏
建曼拏羅依法製成
皆感靈
瑞。
沙門一行欽尚斯教。
數就諮詢
智一一指
授曾無遺隱
一行自立灌頂
遵受斯法。
公元723年
既知利物請譯流通
十一年奉勅於資聖
飜出瑜伽念誦二卷七俱胝陀羅尼
卷。
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
公元730年
語。
岳沙門古筆受
十八年大薦福寺
又出曼殊室利五字陀羅尼觀自在瑜伽
法要一卷
沙門智藏譯語
一行筆受刪綴
成文
復觀舊隨求本中有章句
加之滿
足。
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
祕密流行
其最也。
兩京稟學濟度殊多。
在家出家傳之
公元732年
相繼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洛陽廣福寺
命門人曰。
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遂禮毘盧
遮那佛。
旋繞七匝
退歸本院焚香發願
梵夾
新譯教法付囑訖。
寂然而化。
壽七
十一。
臘五十一。
其年十一月七日
葬於龍門
伊川右建旌表
傳教弟子不空奏舉。
勅謚國師之號
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
所歸
述碑紀德焉。
系曰。
五部曼拏羅法。
攝取鬼物附麗
處女
去疾除祅也絕易。
近世之人用是
圖身口之利。
乃寡徵驗。
為時所慢。
吁正
醨薄一至於此
***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慧朗)
不空
梵名阿目佉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失所
天。
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
三藏
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
通徹矣。
師大異之。
與受菩薩戒
引入金剛
界大曼荼羅
驗以擲花。
後大興教法。
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異國書語
師之
飜經常令共譯。
凡學聲明論。
一紀之功六月
而畢。
文殊普賢行願
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
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
法。
涉于三載
師未教詔
空擬迴天竺
師夢
京城諸寺菩薩像皆東行
寐寤乃知空是
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
闍梨法及毘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
盡傳
付之。
厥後師往洛陽
隨侍際遇示滅
開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謚已畢
曾奉
遺旨令往五天師子國
遂議遐征
初至
南海郡
採訪使劉巨懇請灌頂
乃於法性
相次度人百千萬眾。
空自對本祈請
旬日
文殊現身
及將登舟
採訪使
番禺蕃客首領伊習賓等曰。
三藏
南天竺師子國
約束船主好將三藏
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
公元741年
疎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崑崙離南
海。
訶陵國界遇大黑風
眾商惶怖各作
本國法。
之無驗。
膜拜求哀
乞加救
護。
慧𧦪等亦慟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
憂。
右手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般若
佛母經夾。
作法誦大隨求一遍。
即時風偃
海澄。
又遇大鯨出水
噴浪若山。
甚於
患。
眾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𧦪誦
娑竭龍王經
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
遣使迎之。
將入城步羽衛駢羅衢路
見空禮足。
請住宮中七日供養
日以黃金
斛滿香水
王為空躬自洗浴
太子
輔佐
如王之禮焉。
空始見普賢阿闍梨
奉獻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
瑜伽法門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
含光慧𧦪等。
同受五部灌頂
空自爾學
無常師。
廣求密藏
及諸經論五百餘部。
三昧耶。
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
文義
性相無不盡源。
一日王作調象戲。
人皆登
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手印作於慈定。
當衢而立
狂象數頭頓皆踢跌。
舉國奇之。
公元746年
次遊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
至天寶五載
京。
師子國尸羅迷伽表。
金寶瓔珞
梵夾雜珠白㲲等。
奉勅權止鴻臚續詔入
內立壇為帝灌頂
移居淨影寺
歲終
愆陽
詔令祈雨
制曰
不得賒雨不得
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大悅
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
親為披
擐。
賜絹二百匹。
後因一日大風卒起。
空禳止。
銀缾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
靜。
忽因池鵝誤觸缾傾。
其風又作急暴
前。
勅令再止。
隨止隨効。
帝乃賜號曰智藏
公元749年
焉。
天寶八載許迴本國
乘驛五匹至南
公元753年
海郡
有勅再留十二載
勅令河隴
節度
公元754年
使哥舒翰所請。
十三載武威開元寺
節度使賓從皆願受灌頂
士庶數千人
道場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別為功
德使開府元琮受法
并授金剛界大曼荼
羅。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載
詔還京住大興善寺
至德初鑾駕靈武
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密遣使者
祕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
中帝入內
道場護摩法。
為帝受轉輪
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不豫
空以大隨求
真言祓除七過
翼日乃瘳。
愈加殊禮
焉。
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勅令於終南山
智炬寺功德
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
毫發光以相證驗位隣悉地。
空曰。
眾生
公元762年
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
代宗即位
恩渥
彌厚。
密嚴仁王二經畢。
帝為序焉。
頒行
公元498年
之日慶雲俄現。
舉朝表賀
永泰元年十一月
一日
制授特進試鴻臚卿
加號廣智
公元768年
藏。
大曆三年興善寺道場
勅賜錦繡
褥十二領繡羅三十二首
又賜道場僧二
七日齋糧
近侍大臣諸禁軍使
並入
公元769年
頂。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
上座
制許之。
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
公元770年
中始度故也。
五年有詔。
請空往五臺山
功德
于時彗星出焉。
法事告終星亦隨
沒。
秋空至自五臺
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
公元771年
中使出城迎入。
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
二日
誕節進所譯之經。
表云。
自幼
公元779年
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
稟受瑜伽法門
復遊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諸經論
計五
公元746年
百餘部。
天寶五載却至上都
上皇入內
灌頂道場
所齎梵經盡許飜度。
肅宗於內
立護摩及灌頂法。
累奉二聖
鳩聚先代
外國梵文
絛索脫落者修。
譯者譯。
陛下
恭遵遺旨
再使飜傳利濟群品
于天寶
公元771年
迄今大曆六年凡一百二十餘卷
七十七部。
目錄
筆受等僧俗名字
略出念誦
軌寫畢遇誕節
謹具進上
勅付中外並編
一切經目錄中。
李憲宣勅賜空錦綵絹
八百匹。
翻經大德
各賜三十匹。
沙門
真表謝。
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
不雨。
詔空祈請
三日內雨。
和尚
力。
三日已往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勅
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賜紫羅衣
雜綵百匹
弟子衣七副。
千僧齋。
報功
也。
進表
請造文殊閣。
勅允奏。
貴妃韓王
華陽公主同成之。
內庫錢約三千萬計。
復翻孽路荼王經
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公元774年
九年
宣揚妙法誡勗門人
每語
普賢願行出生無邊法門經。
勸令誦持
三歎息。
其先受法偏令屬意菩提心本
尊大印。
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指諸掌重重囑累。
一夜弟子趙遷持筆
硯來。
略出涅槃茶毘儀軌以貽後代
使準此送終
稽首三請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眾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辭
勅使勞問醫藥
開府儀同
司。
封肅國公
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俞。
空甚
不悅
且曰。
聖眾儼如舒手相慰。
白月圓滿
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竊名位。
乃以五股
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菩提子
數珠
留別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東首倚臥。
北面瞻望闕庭
大印
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
次紹灌頂之位。
知法者數人。
帝聞輟視
朝三日。
賜絹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
餘萬。
功德使元琮護喪事。
空未終
諸僧夢。
千仞寶臺摧。
文殊新閣頹。
金剛
杵飛上天
興善寺後池無故而涸。
竹生
庭花變萎。
七月六日茶毘
帝詔高品
僊鶴
就寺置祭。
司空
謚曰大辯廣正智
三藏
火滅舍利數百粒。
八十粒進內。
其頂
不然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隱半現。
勅於本
院別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總持
門最彰殊勝
測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
宗尤推重焉。
嘗因歲旱
勅空祈雨
空曰。
某日可禱之。
或強得之其暴可怪
勅請本
金剛智設壇。
風雨不止
坊市漂溺
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詔空止之。
空於寺庭
中揑泥媼五六。
溜水梵言罵之。
有頃
開霽矣。
玄宗術士羅公遠
與空捔法。
便殿
時時反手搔背
羅曰。
尊師
如意
殿上有華石。
空揮如意擊碎於其
前。
再三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
郎勿起。
此影耳。
舉手示羅。
如意完然
在手。
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往往見之。
矯首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飜河水
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
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那復恚恨乎。
力何及。
當思吾言此身必捨矣。
樵子
蛇死㵎下
臭聞數里。
空凡應詔祈雨無他
軌則
但設一繡座。
手簸旋數寸木神子。
呪擲之。
當其自立於座上。
已伺其吻角
出目瞬則雨至矣。
天寶中西蕃石康
國帥兵圍西涼府
詔空入。
帝御于道場
秉香罏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
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毘沙門
王子領兵安西
請急設食發遣
四月二
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東北三十許里。
雲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鳴山地崩震。
驚潰
營壘中有金色
弓弩弦皆
絕。
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勅諸道城樓天王像。
其始也。
既終三朝賜墨制一進納
生榮死哀
西域傳法至此今古少類矣。
嗣其法位慧朗師也。
御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書之樹於本院焉。
系曰。
傳教令輪者。
東夏金剛智始祖
不空二祖
慧朗三祖
已下宗承所損
可知也。
自後分派別。
咸曰。
瑜伽
教。
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
龍。
應龍鳳皇
凰皇已降庶鳥矣。
欲無
變革
其可得乎。
宋高僧傳卷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