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39c 页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法义篇第四之三
* 上大法颂(并表答)梁皇太子纲
* 上太子玄圃讲颂(并启答)梁晋安王纲
* 涅槃经疏序梁武帝
* 法宝联璧序梁湘东王绎
* 成实论序梁简文帝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0a 页 T52-0240.png

* 禅林妙记集序(二首)唐释玄则奉诏撰
* 法苑珠林序司元大夫李俨撰
**** 上大法颂表皇太子纲
臣纲言。臣闻至理隆而德音阐。成功臻而颂
声作。在乎奚斯。考甫神雀嘉树或止事盛乎
区中。庆昭乎一物。犹且手舞足蹈传式方来。
况乃道出百非义高三代。而可阁笔韬辞咏
歌不作者也。伏惟陛下。天上天下。妙觉之理
独圆。三千大千。无缘之慈普被。慧舟匪隔法
力无垠。躬纡尊极降宣至理。泽雨无偏心田
受润。是以九围共溺并识归涯。万国均梦一
日俱晓。佛法之胜事。国家之至美。稽之上古
未有斯盛。雅颂之作不可阙也。谨上大法颂
一首。曹丕从征之赋。刘担游侍之谈。曾无连
类伏兼悚恧。不胜喜悦之诚。谨遣扶诏钟超
宝。奉表献颂以闻。臣纲云云。
皇帝问太子省表并见所制大法颂辞=词【宋】【元】【宫】辞义兼美览以欣然辞义兼
美览以欣然。
**** 大法颂(并序)皇太子臣纲上
皇帝。以湛然法身不舍本誓。神力示现降应
兹土。龙颜日角参漏重瞳。衡表连珠文为玉
斗。自纳麓开基。天地之德已布。封唐启迹。日
月之照先明。百揆之序方舜。九河之导均禹。
尚弘事殷之体。且屈在田之则。自五昴朝飞
告赤文之瑞。其雨七日受绿色之符。神器有
归鼎运斯集。焦门厌弃德之君。鲔水发白旄
之阵。然后受皇天之眷命。当四海之乐推。岂
假祀蚩尤于沛庭。托河冰于王霸。于时凤凤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0b 页 T52-0240.png

斜积冰发坼。乃纬九薮而正之。阴兔两重阳
乌三足。乃定王业以晖之。摄提乖方孟陬失
纪。乃置清台而辨之。维冠冕于己颓。缀珩佩
于既毁。自凭玉几握天镜。履璿玑而端拱。居
岩廊而渊默。于今三十有二载也。是以天德
一于上。地数二于下。复朗参辰。不易日月。两
曜如合璧。五精如连珠。禋宗类昊虔丘礼
泽。敬行五祀功被百神。川岳呈祥风烟效
祉。青云千吕黄气出翼。听瑜山之威凤。制
大夏之贞筠。阳管叶春雌钟应律。上林之课
匪疏。相府之占无谬。奏六英于若水。张咸池
于洞庭。秉翟动和天之乐。建华宣易俗之奏。
协律有沨沨之序。典乐致雍雍之节。诗书乃。
陈缃缥斯备。蒲轮受伏生之诵。科斗荐鲁宅
之文。蒸栗杀青。玉牒石记。填委广内。晖焕骐
驎。置台命秩。法河依岳。建职树司。图云祥
火高山容与亦黻逶迤。色丽文翚章妍织
鸟。谏鼓高悬刍言不弃。肺石通怨书谤桥
板。草名指佞便辟去朝。兽称触罪奸回放黜。
是以龙翔凤集河溓海夷。露下若饴泉浮如
醴。桂薪不斧而丹甑自熟。玉皋讵牵而银瓮
斯满。河光似羃树釆成车。氛氲四照晖丽
五色。神明磥硌徵祥布濩。金鳞铁面贡碧砮
之琛。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戴日戴斗靡不
来王。太平太蒙无思不服。方叔邵虎之臣。均
鼙应鼓之将。秉龙虎之秘韬。握朱玄之异略。
受唇于庙堂之上。扬威于关塞之下。出玉门
而直指。度金城而奏策。荡杂种之残妖。匡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0c 页 T52-0240.png

夙沙自服。获犬戎之鹿悬密须之鼓。槁街有
受缨之虏。渃水观受降之酋。四表无尘六
合共贯。皇德隆矣。太平之风浃乎无外矣。天
子内韬无生之至慧。外应体乾之弘迹。将欲
改权教示实道。遣方便之说。导化城之迷。乃
端扆宸居吁而言曰。若夫眇梦华胥。怡然姑
射。服斋宫于玄扈。想至治于汾阳。轻九鼎于
褰裳。视万乘如脱屣。斯盖示至公之要道。未
臻于出世也。至于藏金玉于川岫弃琴瑟乎
大壑。卑躬菲食茨堂土阶。彤车非巧鹿裘靡
饰。斯盖示物以俭。亦未阶于出世也。解网放
禽穿泉掩胔。起泣辜之泽。行扇喝之。慈。推
沟之念有如不足。纳隍之心无忘宿寤。盖所
以示物以为仁。亦未阶乎出世也。紫府青丘
钘山漳水。敦河上之道文。悦岐伯之章句。
甘泉启太一之坛。嵩山置奉高之邑。碣石刻
羡门之誓。不其作交门之歌。斯盖止爱久龄
事在诸己。笃而为论弥有未弘。虽获巃嵷之
禅。终堕长生之难。徒阶三清之乐。不袪八倒
之境。岂若然智惠之炬。照生死之闇。出五
阴之聚。升六度之舟。浮众德之海。践不生之
岸。于是庄严国界建立道场。广行利益开阐
佛事。驱彼众生同跻仁寿。引兹具缚俱入大
乘。九有倾心十方草靡。如凭津济咸赖归依。
晔乎若朝日之开众华霈。乎若农夫之遇膏
雨。功德之翼已圆。智惠之门必备。以为般
若经者方等大法。峻极靡际深邃不底。笼万
善乎无相。兆九垓而无边。譬犹枝川派别入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1a 页 T52-0241.png

不著如如俱会。不合不散无去无来。种觉可
生允兹佛母。群典弗逮是号经王。乃欲振一
音雨法雨示五眼引重昏。昭阳纪岁玄枵次
星。夹钟应乎仲春。甲申在乎吉日。将幸同泰
大转法轮。兹寺者我皇之所建立。改大理之
署。成伽蓝之所。化铁绳为金沼。变铁网为香
城。照神光于热沙。起清凉于炎火。千栌巀㜸
百栱穹隆。红壁玄梁华榱玉砌。三阶齐列四
注周流。上玉翼而扪天。飞银楹而蔽景。虹拖
蜿垂承甍绕𣠚。莲抽井倒冒字临窗。彤彤宝
塔。既等法华之座。峨峨长表。更同意乐之国。
下凿白银之堑。傍晖金薄之塼。高门洞启。不
因铜马之饰。宝殿霞开。无假凤凰之瑞。金轮
烛日。妙临淄之地下。层台累架。迈宛委之
空飞。夏宇凝霜温室含暖。雕楼之内蠖动
而响生。洞扉之里鹪归而气激。幢号摩尼幡
悬金缕。盘径十丈铃围四斛。舒七宝之交枝。
流八功之净水。地芝候月天华逆风。法鼓夜
鸣声中闻法。琼枝旦动叶里成音。妙德阳之
宫。丽未央以阃。故铜栏三丈追嗤井干。玉
楼十二遥耻神仙。譬彼清凉之台。同符兰台
之寺。忉利照园之东。帝释天城之北。故以辛
壬癸甲。绵蛮黮䨴。吁哉其不可状。锵锵旰
旰瑰谲杂错。邈乎其不可名。于是璧日扬精
景云丽色。熏风徐动渊露微垂。后距屯威前
茅警迾。武皎星连鸿钟吐响。运天宫之法
驾。启天路之威神。百灵扶持千乘雷动。六虬
齐轸七斗垂晖。云罕乘空钩陈翼驾。超光蹑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1b 页 T52-0241.png

天马半汉。绿弓黄弩象饰鱼文。佽飞。案节。不
劳斩蛟之剑。虎贲韬羽。岂假鸣乌之射。湛
湛弈弈辚辚弈弈。出乎大通之门。天子降彫
辇之贵。行接足之礼。顶拜金山。归依月面。如
闻万岁之声。若观六变之动。于是乃披如来
之衣。登师子之座。均百虑之纷总。悯三请之
慇勤。启真慧之深宗。明度彼之弘教。二谛
现空有之津。二智苞权实之底。大乘豁其靡
碍。道心究其归涯。因果不摄不运而行。真
俗莫求弗动斯到。不以二法会乎中道。尽佛
渊海入佛法藏。极修妒之妙典。研龙宫之秘
法。宣娑婆之奥旨。阐众圣之微言。正水既沾
邪难自息。慧日普照毒霜并消。除黑闇于四
生。遣无明于三界。巍巍乎若弥楼之在巨
海。穆穆乎譬众星之绕圆月。于时天龙八部
侧塞空界。积衣成座散华至膝。三千化秽土
之质。火宅有离苦之期。恶道蒙休泥犁普息。
莘莘学侣济济名僧。皆乐说如辨才。智慧
如身子。踰乎青目黑齿。高彼广膝赤髭。咸符
泻瓶之思。并沾染氎之施。如金复冶似玉
更雕。闻所未闻得未曾得。郁摇动色请益无
勌。百司具列簪履相趋。丰貂焜煌华绶苒
蒻。谓舍卫之集大林之讲。无以过也。将令一
一佛性逢了因而俱出。一一佛土咸遣二而
除三。比夫歌南风尚黄老临辟雍讲孔宅么
么安足而语哉。距于三月甲辰。法席圆满。
如来放大光明。现希有事。熊熊吐色珠火非
俦。瞳瞳上映丹紫竞发。荣河耻其祥润。汾阴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1c 页 T52-0241.png

昔法华初唱毫照普临。般若聿宣通身尽笑。
王城之瑞千载更逢。岂非圣主同诸佛身降
兹妙相。等诸佛力若符契焉。犹秉渊默之谦
虚。弘懔焉之至诫。为而不宰推而勿居。以百
姓之心为心非关诸己。荷负无勌摄受四生。
皇太子臣纲。视膳东厢亲承大法。以为西巡
东狩赞颂以兴。柴山望祀咏歌斯作。况顶开
而受露。鞠躬而闻道。敢述盛德之形容。以为
颂曰。
玉牒悠夐。青史绵长。道沿五胜。风殊百王。商
丘命瑱。姬水开潢。河澄待圣。海谧期皇。方
天譬地。功归有梁。垂拱南面。克己岩廊。权舆
教义。制造衣裳。九韶革响。六乐改张。仪凤婉
婉。击石锵锵。广脩壁水。洞启胶庠。轻轺徵
聘。旌帛搜扬。兰台且富。广内斯藏。芸香馥
简。绿字摛章。文功既被。武迹斯彰。题雕臆
镂。舌紫支黄。南街请质。北阙来王。飞旌集
翰。勒迹书狼。银车引附。黑节招荒。文同海
截。化普龙乡。西踰月窟。东渐扶桑。卑宫类
禹。解网如汤。衢室纳异。明台引良。善旌弗
卷。谏鼓其镗。万符集祉。百神启祥。黑丹吐
润。朱草舒芳。珠怀镜像。星含憙光。液池下
鹄。高梧集凰。赤熊旦扰。素雉朝翔。观玉
伯友。访道西王。游经建木。巡指盛唐。终非运
出。岂曰津梁。我有无碍。共向圆常。玉銮徐
动。金轮晓庄。紫虬翼[(卓-日+田)*犬]。绿骥腾骧。虎文驻
䟆。龙骖启行。阑干玉马。照曜天狼。玄旄映
日。翠凤暿阳。前飞格泽。后拥陆梁。风移霆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2a 页 T52-0242.png

侣。尘沙堵墙。慈云吐泽。法雨垂凉。三密不
限。四辨难量。犹兹海宝。譬彼山王。慧流总
被。药木开芒。佛日出世。同遣惑霜。帝释歌
咏。幽祇赞扬。空华竞下。天琴自张。山含影
色。地入豪光。非烟绕气。陆藕开房。泽普三
界。恩均八方。巍巍堂堂。为舟为航。伊臣稽
首。万寿无彊。
**** 上皇太子玄圃讲颂启
西中郎将晋安王〔纲〕-【宋】【宫】,纲+(启)【元】纲纲
纲启窃以。舜韶始唱灵仪自舞。陈律裁暄
风心竞萼。轻禽短叶尚识音光。沐善欢心宁
忘抚抃。伏惟殿下。体高玄迹养道春禁。牢
笼文圃渔猎义河。注意龙宫研心宝印。云聚
生什之才。并命应王之匹。探微析理怡然不
倦。朱华景月讵此忘罢属。素藏晚节玄英初
气。霜竹浮阴风梧散叶。从容雅论实会神衷。
纲轻生多幸属此休世。缘跗奉渥得备磐蕃。而黏蝇未拔迷象不羁。宝没醉衣珠沈勇
额。得闻胜善宁忘歌咏。谨上玄圃园讲颂一
首。文惭绮发思阙彫英。徒怀舞蹈之心。终愧
清风之藻。冒昧呈闻。追深𧹞汗。谨启。
**** 皇太子令答
得书并所制讲颂。首尾可观。殊成佳作。辞典
文艳。既温且雅。岂直斐然有意。可谓卓尔不
群。览以回环。良同愈疾。至于双因八辩弥
有法席之致。银草金云殊得物色之美。吾在
原之意甚用欣怿。迟面乃悉此不尽言。统答。
**** 玄圃园讲颂(并序)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2b 页 T52-0242.png

窃以。宝山峻极骀足未窥。慧海遥波轻舟讵
泛。故以探沙乱妙类杵迷形。百代同昏千年
谁启。
皇上托应金轮均符玉镜。低矜苦习续照慈
灯。鹤树还春龙泉更晓。玄水跃祥丹陵泻电。
功韬火化意覆云名。智慧之光犹初日照。
忍辱之力如明月珠。天成地平遐肃迩睦。泽
漏无底化行靡外。沧河镜渌碧海调风。停瑞
气于二辰。汎祥烟于五节。鳞羽被解罗之泽。
黎元沐仁寿之慈。于是正化潜通法轮常转。
类空境之传虚。犹悬河之泻润。储君德彰妙
像。体睿春琼。视膳闲晨游心法揵。搦管
摛章。既㛹娟锦缛。清谈论辩。亦参差玉照。夏
启恧德周颂惭风。乃于玄圃园。栖聚息心之
英。并命陈徐之士极谈永日讲道终朝。宾从
无声芳香动气。七辩悬流双因俱启。情游彼
岸理惬祇园。灵塔将涌天华乍落。于时藏秋
仲节丽景妍晨。气冷金扉霜浮玉琯。兹园
邃密独华胜地。朱堂玉砌碧水银沙。鸟颉颃
于琼音。树葳蕤于妙叶。液水穿流蓬山写
状。风生月殿日照槐烟。纲叨籍殊宠陪奉尘
末。预入宝楼窃窥妙简。凫兴藻抃独莹心
灵。敢作颂曰。
皇仪就日。帝道昌云。化隆垂拱。德曼鸿芬。机
乘八解。道照三坟。巍巍荡荡。万代一君(其一)重
离照景。玉润舒华。七净标美。三善称嘉。降兹
法雨。普洽生芽。涟漪义水。照曜文华(其二)芳园
叆叇。天宫类宝。析论冥空。玄机入道。密宇浮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2c 页 T52-0242.png

武。握宝灵珠。皆抽四照。并掞九衢。顾惟多
缺。徒奉瑛瑜。终如燕石。更似齐竽(其四)。
*** 为亮法师制涅槃经疏序梁武帝
曰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
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
以托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
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
而正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折世智之角。杜
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救烧灼
于火宅。拯沈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焦种更
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
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
三十四问参差异辨。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
要论经不出两涂。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
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
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
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墙玉
室岂易入哉。
*** 梁简文帝法宝联璧序湘东王绎
窃以。观乎天文日月所以贞丽。观乎人文藻
火所以昭发。况复玉毫朗照出天人之表。金
牒空解生文章之外。虽境智冥焉言语斯绝。
咏歌作焉可略谈矣。粤乃书称汤诰篇陈梦
说。昔则王畿居亳。今则帝业惟扬。功施天
下。我之自出。岂与姚墟石纽谯城温县。御龙
居夏唐杜入周而已哉。皇帝垂衣负扆辨方
正位。车书之所会同。南暨交趾。风云之所
沾被。西渐流砂。武实止戈。秉宜生之剑。乐彰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3a 页 T52-0243.png

将称四七如𤠞如虎。宁俟容成翠屋之游广
成石室之会。故以宗心者忘相。归凭者常乐。
昔转轮护法。南宫有金龙之瑞。梵天请道。东
朝闻宝盖之祥。尽善尽美独高皇代。古者所
以出师入保冬羽秋籥。实以周颂幼冲用资
端士。汉盈末学取凭通议。大傅之论孟侯。小
戴之谈司业。山川珍异俟郊迎而可知。帷幄
后言籍垦田而求验。以今方昔事则不然。我
副君业迈宣尼。道高启筮之作。声超姬发。
宁假卞兰之颂。譬衡华之峻极。如浡澥之波
澜。显忠立孝行修言道。博施尚仁动微成务。
智察舞鸡爻分封蚁。爰初登仕明试以功。德
加三辅威行九派。董师虎据操铍蝉冕。津卿
济沈。物仰平分之恩。沂岱邛岷。民思后来
之政。陈苍留反裘之化。淮海高墨帻之声。威
渐黄支化行赤谷。南通舜玉北平尧柳。朝鲜
航海夜郎款塞。然后体道方震雨施云行。汉
用戊申晋惟庚午。增晖前曜独擅元贞。恩若
春风惠如冬日。履道为舆策贤成驷。降意韦
编留神缃帙。许商算术王围射谱。南龟异说
东𥅓杂赋。任良弈棋羡门式法。箴兴琴剑
铭自盘盂。无不若指诸掌。寻泾辩渭重以凤
艳风飞鸾文焱竖。纤者入无伦。大者含元
气。韵调律吕藻振玄黄。岂俟取赞彦先询问稚圭=主【宫】圭圭。至于鹿园深义龙宫奥说。远命学徒亲
登讲肆。词为宪章言成楷式。往复王粲事轶
魏储。酬答蔡谟道高晋两。似悬钟之应响。
犹衢樽之待酌。率尔者踵武。逖听者风声。是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3b 页 T52-0243.png

自非建慧桥明智剑薰戒香沐定水。何以空积
忽微历贤劫。而终现黍累回干蕴珠藏而
方传。加以大秦之籍非符八体。康居之篆有
异六爻。二乘始辟譬马传兔。一体同归弃犀
崇象。润叶滋多见思平积。本有凝邈了正相
因。虽谈假续不摄单影。即此后心还踪初
焰。俱宗出倒。莲华起乎淤泥。并会集藏。明珠
曜于贫女。性相常空。般若无五时之说。不生
烦恼。涅槃为万德之宗。无不酌其菁华撮其
指要。采彼玳鳞拾兹翠羽。润珠随水抵玉
琨山。每至鹄关旦启黄绮之俦朝集。鱼灯
夕朗陈吴之徒晚侍。皆仰禀神规躬承睿旨。
爰锡嘉名谓之联璧。联含珠而可拟。璧与日
而方升。以今岁次摄提星在监德。百法明门
于兹总备。千金不刊独高斯典。合二百二
十卷号曰法宝联璧。虽玉杯繁露若倚蒹葭。
金壶凿楹似吞云梦。绎自伏枥西河摄官南
国。十回凤琯一奉龙光。笔削未勤。徒荣卜商
之序。稽古盛则。文惭安国之制。谨抄纂爵位
陈诸左云。
使持节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湘东王绎年二十
七字世诚
侍中国子祭酒南兰陵萧子显年四十八字景
畅
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彭城刘溉年五十八字茂
灌
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东宫侍南琅琊王循
年四十二字彦远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3c 页 T52-0243.png

吴郡太守前中庶子南琅琊王规年四十三
字威明
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彭城刘孺年五十字
孝稚
太府卿步兵校尉河南褚球年六十三字仲
宝
中军长史前中庶子陈郡谢侨年四十五字国
美
中庶子彭城刘遵年四十七字孝陵
中庶子南琅琊王稚年四十五字孺通
宣城王友前仆东海徐喈年四十二字彦邕
前御史中丞河南褚沄年六十字士洋
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陈郡袁君正年四十
六字世忠
中散大夫金华宫家令吴郡陆襄年五十四字
师卿
中散大夫琅琊王籍年五十五字文海
新安太守前家令东海徐摛年六十四字士缋
前尚书左丞沛国刘显年五十三字嗣芳
中书侍郎南兰陵萧几年四十四字德玄
云麾长史寻阳太守前仆京兆韦棱年五十
五字威直
前国子博士范阳张绾年四十三字孝卿
轻车长史南兰陵萧子范年四十九字景则
庶子吴郡陆罩年四十八字洞元
庶子南兰陵萧瑱年四十字文容
秘书丞前中舍人南琅琊王许年二十五字
幼仁
宣城王文学南琅琊王训年二十五字怀范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4a 页 T52-0244.png

洗马权兼太舟卿彭城刘孝仪年四十九字
子仪
洗马陈郡谢禧年二十六字休度
中军录前洗马彭城刘蕴年三十二字怀芬
前洗马吴郡张孝总年四十二字孝总
南徐州治中南兰陵萧子开年四十四字景发
平西中录事参军典书通事舍人南郡庾肩吾
年四十八字子慎
安北中记室参军颍川庾仲容年五十七字
仲容
宣惠记室参军南兰陵萧滂年三十二字希
博
舍人南兰陵萧清年二十七字元专
宣惠主簿前舍人陈郡谢嘏年二十五字茂范
尚书都官郎陈郡殷劝年三十字弘善
安北外兵参军彭城刘孝威年三十九字孝威
前尚书殿中郎南兰陵萧恺年二十九字元才
***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
梁皇太子纲
夫事秉文辞理通气象。涉之者尚迷。求之者
或踬。是以问玄经于杨子。且云不习。奏古乐
于文侯。犹称则睡。历校清台。寿王之课不密。
气现斗牛。南昌之地或爽。况乎慧门深邃。入
之者固希。法海波澜。汎之者未易。自使河
渭混淆魔尘纷糺。皎皎毒霜童童苦树。善
田之苗不吐。意华之采讵发。无常之楼互
起。闇室之火无晖。是以餐蜜挫糟俱珍异论。
持牛卧棘竞起邪宗。自佛日团空正流荡垢。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4b 页 T52-0244.png

喻之说。含生弗等。开塞之义因机。感受不同。
浅深之言或异。处处散说本应根缘。有不次
第各随群品。金棺已掩。栴檀之炭无追。乳
池且涸。白叠之灰斯尽。迦叶入定欢喜智
灭。末地之报已终。优波之身且谢。于是五
部横流八乾起执。寻源既舛取著尤别。四相
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习续不断称
为集谛。无为有体分然可求。等智能断罗汉
犹退。岂啻千里之舛义起豪釐。三豕之书谬
符晋史。北辕趋郢木末搴蕖。譬乎服子论兵
利害不识。胶柱鸣瑟燥湿无变。自佛灭之后
八百馀年。中天竺国婆罗门子名诃梨跋摩。
梁云师子铠。四种围陀在家必习。三品慧藏
入道弥通。师事达摩沙门。事均反启。于是叹
微言之已绝。伤颓风之不振。抗言动论。以朱
紫为先。发意吐谈。必泾渭由己。于是标撮领会商搉异端。删夷浮诡搜聚贞实。造百有
二品以为斯论。成则据文实则明理。举成对
坏称实形虚。欲令毗昙外道二途皆废。如来
论主两理兼兴。若夫龙树马鸣止筌大教。旃
延法胜萦缚小乘。兼而总之无踰此说。故花
氏之王于兹顶戴。楼祛外道结舌无辞。百流
异出同归一海。万义区分总乎成实。岂止鼓
腹涅槃旗靡辙乱。鸡鸣真谛丧精掩色。多历
年所复寡英才。粤我大梁。炎图启运。皇帝含
天苞地之德。春生夏长之仁。以本誓愿率化
斯土。梵轮常转三宝现前。甘露聿宣四部无
厌。有庄严旻法师。羽仪鸾凤负揭光景。深以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4c 页 T52-0244.png

苞四忍行合三空。慧比文殊玄如善吉。总持
均阿难之德。乐说有富楼之功。思媚我皇起
予正法。宣弘此论大盛乎京师。负笈争趋怀
铅来远。无劳冠军之势。自倾卫容。固有华
阴之德。人归成市。拟仪舍卫超迈泗洙。西
关自耻南宫不竞。湘宫寺智茜。笔札之功。不
殊法汰之报安石。清辩之妙。何止道林之折
子猷。凡如十卷勒成一部。法师大渐深相付
嘱。岂直田生之亡独卧。施雠之手马公之学。
方由郑氏而东其义云。
*** 内典碑铭集序梁元帝
夫法性空寂心行处断。感而遂通随方引接。
故鹊园善诱马苑弘宣。白林将谢青树已列。
是宣金牒方寄银身。自象教东流化行南国。
吴主至诚历七霄而光曜。晋王画像经五帝
而弥新。次道孝伯嘉宾玄度。斯数子者亦一
代名人。或修理止于伽蓝。或归心尽于谈论。
铭颂所称兴公而已。夫披文相质博约温润。
吾闻斯语未见其人。班固硕学尚云赞颂相
似。陆机钩深犹闻碑赋如一。惟伯喈作铭林
宗无愧。德祖能诵元常善书。一时之盛莫得
系踵。况般若渊玄真如妙密。触言成累系境
非真。金石何书铭颂谁阐。然建塔纪功招提
立寺。或兴造有由。或誓愿所记。故镌之玄石
传诸不朽。亦有息心应供。是曰桑门。或谓智
囊。或称印手。高座擅名预师尹之席。道林
见重陪飞龙之座。峨眉庐阜之贤。邺中宛邓
之哲。昭哉史册可得而详。故碑文兴之斯焉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5a 页 T52-0245.png

属词之体或异。但繁则伤弱率则恨省。存华
则失体。从实则无味。或引事虽博其意犹同。
或新意虽奇无所倚约。或首尾伦帖事似牵
课。或前后博涉体制不工。能使艳而不华
质而不野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质约而
能润。事随意转理逐言深。所谓菁华无以间
也。余幼好彫虫长而弥笃。游心释典寓目
词林。顷尝搜聚有怀著述。譬诸法海无让波
澜。亦等须弥归同一色。故不择高卑惟能
是与傥未详悉随而足之。名为内典碑铭集
林。合三十卷。庶将来君子或裨观见焉。
**** 叙佛缘起
***** 禅林妙记前集序
京师西明寺释玄则
一切诸佛皆有三身。一者法身。谓圆心所證。
二者报身。谓万善所感。三者化身。谓随缘所
现。今释迦牟尼佛者。法身久證报身久成。今
之出现盖化身耳。谓于过去释迦佛所发菩
提心愿同其号。故今成佛亦号释迦。三无数
劫修菩萨行。一一劫中事无量佛。中间续遇
锭光如来。以发布泥金华奉上。寻蒙授记得
无生忍。然一切佛将成佛时。必经百劫修相
好业。其释迦发心在弥勒后。当以逢遇弗沙
如来七日翘仰新新偈赞。遂超九劫在前成
道。将欲成时生兜率天。号普明菩萨。尽彼天
寿下阎浮提。现乘白象入母右胁。其母摩耶
梦怀白象。梵仙占曰。若梦日月当生国王。若
梦白象必生圣子。母从此后调静安泰慈辩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5b 页 T52-0245.png

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生已四方各行七步。
为降魔梵发诚实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抱
入天祠天像悉起。阿私陀仙合掌叹曰。相好
明了必为法王。自恨当死不得见佛。斯则净
饭国王之太子也。字悉达多。祖号师子颊。父
名净饭。母曰摩耶。代为轮王。姓瞿昙氏。复
因能事别姓释迦。朗悟自然艺术天备。虽居
五欲不受欲尘。游国四门。见老病死及一沙
门。还入宫中深生厌离。忽于夜半天神扶擎
遂腾宝马踰城出家。苦行六年知其非道。便
依正观以取菩提。时有牧牛女人。煮乳作糜。
其沸高踊。牧女惊异以奉菩萨。菩萨食之气
力充实。入河洗浴。将登岸时。树自低枝引菩
萨上。菩萨从此受吉祥草坐菩提树。恶魔见
已生瞋恼心云。此人者欲空我界。即率官属
十八亿万。持诸苦具来怖菩萨。促令急起受
五欲乐。又遣妙意天女三人。来惑菩萨。尔时
入胜意慈定生怜悯心。魔军自然堕落退散。
三妙天女化为瘿鬼。降魔军已。于二月八日
明相出时而成正觉。既成佛已。观众生根。知
其乐小未堪大法。即趣波罗奈国度憍陈如
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此则三宝出现之始也。
其后说法度人之数。大集菩萨之会。甚深无
相之谈。神通示现之力。经文具之矣。又于一
时升忉利天。九旬安居为母说法。时优阗国
王及波斯匿王思慕佛德。刻檀画氎以写佛
形。于后佛从忉利天下。其所造像皆起避席。
佛摩其顶曰。汝于未来善为佛事。佛像之兴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5c 页 T52-0245.png

后三月吾当涅槃。复记后事如经具说。然如
来实身常在不灭。故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
馀诸住处。今生灭者。是佛化身为欲汲引现
同其类。所以受生。复欲令知有为必迁。所以
示灭。又众生根熟。所以现生。众生感尽。所以
现灭。佛涅槃后人天供养起诸宝塔。又大迦
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从锁须入。诵出
佛经一无遗漏。如瓶泻水置之异器。一百年
外有铁轮王。字阿输柯。亦名阿育。役御神鬼。
于一日中天上人间造八万四千舍利宝塔。
其佛遗物衣钵杖等。及诸舍利神变非一。逮
汉明感梦金躯日佩丈六之容。一如释迦本
状。又吴主孙权烧搥舍利无所变坏爰及浮
江石像汎海瑞容。般若冥力观音密验。别记
具之事多不录。
***** 禅林妙记后集序
京师西明寺释玄则
窃闻。象分庖卦。克赞神明之德。训启箕畴。
载穆彝伦之叙。自兹以降述者尤多。莫不叶
璿政而增辉。仞金闺而耸价。矧乎真乘上智
津万有以兴言。秘藏圆音警百灵而畅旨。烛
迷均于丽景。清神比于甘露。自非六璎践位
四轮飞德。岂能探赜至真研机妙本。是知
茂于道者其教孔修。昌于业者其文伊焕。伏
惟。
皇帝陛下。徇齐纂极圣敬凝旒。十善扬仁。
化柔蟠竁之表。四等调俗。风高胥燧之前。犹
且峻玄范而摛词。藻常源而衍鉴。霈垂污綍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6a 页 T52-0246.png

末特缮嘉题。僧等荷镕施之恩。缄绍隆之
泽。爰初肃召载惕中襟。伏以。
圣旨难晞玄津罕涉。空思侧管。嗟混沌之未
开。寔赖叫阍。时象罔其如得。兰台太史兼左
侍极应山县开国侯某。奖鉴弗疲阅览无滞。
乃相与搴恕林之英萼。缴耆山之迅羽。搜八
藏之殊诠。控三点之灵液。用成一部勒为十
卷。较其精诣事绝称言。然以教海既冲法门
犹广。虽要妙之旨已具前修。而博赡之文终
资别录。窃以登荆山者思有献于连城。游楚
滨者愿纳贡于苞匦。况龙宫逸宝照烂于情
田。鹿苑遗芳芬葩于字叶。苟怀贞蔼孰忘荐
奉。加以成贷有循明规在属。方四披简
则琳琅毕炫。拟之区别则兰菊自分。有导斯
来。譬东瀛之沃浍。各归所应。类南籥之宫徵。
以义相属凡逮十章。章分上下成二十卷。
经寻一千五百馀轴。义列三百六十馀条。所
建十章辄成四例。初二立真俗之境。次双明
染净之由。中四坦修證之涂。后两垂汲引之
范。相次为叙各隶多目。俾大义粲然至言罔
坠。暧千门之列敞。侈百隧之兼储。同夫晓
宿编。珠诚不伦而磊落。春丛缀锦谅非工而
彬布。寔由玄览深契。故使奥旨冥归。伊其不
紊抑有凭矣。然则一毛可以知凤彩。故所录
未多。双飞不足罄凫洲。故馀美难极。既限
金口之诲。良无玉屑之讥。其间掎削豪芒斟
酌去取。恐贻谬于千里。每加审于三复。粤
以龙朔三年五月十七日首奉纶言。迄今麟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6b 页 T52-0246.png

简而能畅。后则博而无杂。庶可以振释网之
宏纲。总法门之要键。开息心之胜躅。备多闻
之灵囿。伏愿醍醐上味永沃宸衷。般若明珠
长辉睿握。斯文不坠。真宗与日月俱悬。兹福
无疆。宝祚将穹壤齐固云尔。
* 禅林妙记后集总目凡十章
* 一真性
* 二假缘
* 三流染
* 四即净
* 五观门
* 六行法
* 七乘位
* 八极果
* 九教力
* 十化功
右一一章管多法聚。
*** 法苑珠林序朝议大夫行中台司元大夫陇西李俨字仲思撰
自夫六爻爰起八卦成列。肇有书契。昭乎训
典。凤篆龙图金简玉字。百家异辙万卷分区。
虽理究精微言殚物范。而纪情括性未出于
寰中。原始要终讵该于俗外。亦有藏史之说
园吏之谈。宝经浮诞锦籍纡怪。同镂冰而无
成。若书空而匪实。与夫贯华妙旨写叶玄
词。二乘之宏博八藏之沈秘。竞以浅深较其
优劣。亦犹蚁垤之小比峻于嵩华。牛涔之微
争长于江汉。夫其显了之义隐密之规。解脱
之门总持之苑。前际后际并契真如。初心末
心咸归正觉。导迷生于欲海。情尘共心垢同
消。引穷子于慈室。衣宝与髻珠双至。化溢
恒沙之境。功被微尘之劫。大哉至矣。不可得
而称焉。洎偕雨徵周佩日通汉。蔡愔西涉竺
兰东游。金口之词宝台之旨。盈缣积籀被乎
中域。而卷轴繁夥条流深旷。实相真源卒
法义篇第四之三¶ 第 246c 页 T52-0246.png

缁徒允合。传辉写液照润区宇。梵响诵音喝
咽都甸。弘宣之盛指喻难极。属有西明大德
道世法师者字玄恽。释门之领袖也。幼嶷聚
砂。落饰䌽衣之岁。慈殷接蚁。资成具受之坛。
戒品圆明。与吞珠而等护。律仪精晓。随照镜
而同欣。爱慕大乘洞明实相。爰以英博召居
西明。遂以五部馀闲三藏遍览。以为古今绵
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词无足于博记。所
以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
号曰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勒成十帙。义丰文
约。纽虞氏之博要。迹宣道镜。晞祐上之弘明。
其言以美其道斯著。举至赜而无遗。包妙门
而必尽。粤以。
大唐麟德三年岁在摄提律惟沽洗三月
十日。纂集斯毕。庶使缉玄词者探卷而得意
珠。轨正道者披文而饮甘露。绎之以知微。观
之而睹隩。与环景而齐照。将琁穹而共久。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