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1b 页
广弘明集卷第十九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法义篇第四之二
* 内典序齐沈约
* 齐皇太子解讲疏沈约
* 齐竟陵王发讲疏(并颂)沈约
* 齐竟陵王解讲疏(二首)沈约
* 与荆州隐士刘虬书(三首)齐竟陵〔王〕-【元】王王
* 请梁祖讲金字波若启(并答往反六首)梁皇太子纲
* 述御讲波若序梁陆云
* 叙御讲波若义梁萧子显
* 谢御讲波若竟启梁皇太子
*** 内典序
沈约 奉齐司徒竟陵王教〔作〕-【元】作作
尚矣哉群生之始也。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
乘所窥。自并识达同奔随缘受业。人天异轨
翱动殊贯。苦乐翻回愚智相袭。莫不宅火轮
鹜拟焰飙迁。以寸阴之短晷。驰永劫之遥路。
精灵起伏万绪千名。如来发源恒品。盖亦含
生之一至于并首争驰。斯固未或异也。至于
覆篑无始之初成功短筹之末。涂遥业远妙
轸遐长。累明积慧灵觉独晓。巨相四八照曜
于大千。尊法二九苞笼乎无外。六度之业既
深十力之功自远。济物以权降魔匪力。妙法
轮转甘露启霏。舟舆六趣津梁五道。登四衢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1c 页 T52-0231.png

满神宫。逮于大权恊化对扬宗极。徇物兆
于慈悲。亡身著于非已。行符四等道升十
地。若乃灵性特达得自怀抱。神功妙力无待
学成。孤策独骛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
悟。又有捐情屏虑身心靡欲。厌生死之长勤。
眷寂灭而投轸。遥然自得漏累烟销。且津心
适道功非一业。虽会理共源而萌情或异。是
故高心邈行分路同趋。忘怀屏欲殊涂一致。
或草砾身体投骸林泽。内亡形相外驯兕虎。
或坐卧行立迹不违众。禅业定门造次无爽。
安忍与金石同固。戒行与宝珠等色。虽秋禽
季至春鲔时登。而耿介长蔬。忡怛在念妙迹
匪遐。神涂密迩有悟必通。由之斯至。故能
藉智探虚乘心照理。区区怀抱融然靡执。俱
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闻片
义而陟道场。受一言而升彼岸。长夜未开心
关自晓。淹回圣迹寝息神光。既负橐以从师。
亦栖林以综业。足蹈慧门学通龙藏。妙吼遐
彻鸾音自远。若夫叉跪运心期诚匪迹。而导
达神功照启未悟。唱说之美义兼在斯。暨九
土殊风八方舛俗。游化所苞事出弘奖。皆足
以迁光净域登仪宝地。并黜华剪饰破爱辞
亲。鼓枻无生之流。方轨俗表之路。固已千佛
摩顶七住齐功。至夫清信士女植缘旷劫。虽
复容服未改而戒德内弘。瞻毗耶而耸辔。望
波斯而回轸驾四禅之眇眇。泛八解之悠悠。
若乃十号尊崇三达靡碍。虽法身非有而常
住在躬。能仁权迹四门。既非悟道之始假灭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2a 页 T52-0232.png

彫金范玉图容写状。灵仪炫日宝刹临云。或
役鬼神之功。或资髓脑之力。制非人匠宝以
合成。莫不龙章八采琼华九色。至乃齿发传
灵衣履遗證。圣迹彪炳日焕于阎浮。神光陆
离星繁于净域。若乃乘此直心推诚闇往。则
半息可追一念斯至。感降参差云霏雾委。此
又照被象译辉映缣图。夫秉牍书事其流已
远盖所以彪著往迹焕述遐声。虽篆籀异文胡
华殊则。至于叶畅心灵抑扬训义。固亦内外
同规人神一揆。坟典丘索域中之史策。本起
下生方外之纪传。统而为言未始或异也。而
经记繁广条流舛散。一事始末帙理卷分。或词
义离断。或文字互出。甫涉后条已昧前览。寻
源讨流未知攸适。虽精理莹心止乎句偈。而
初悟始学致惑者多。且中外群圣咸载训典。
虽教有殊门而理无异趣。故真俗两书递相
扶奖。孔发其端释穷其致。撒网去纲仁惠斯
在。变民迁俗宜以渐至。精粗抑引各有由然。
是故曲辩情灵栖心妙典。伏膺空有之说。博
综兼忘之书。该括群流集成兹典。事以例分
义随理合。功约悟广莫尚于斯。可以理求證
成妙果。若乃载司南之车犹称靡惑。服四照
之草得用不迷。况乎六马同镳万流共贯。日
月经天方斯未已。河海带地夫岂足云。盖入
道之筌蹄。群生有悟于此也。
*** 南齐皇太子解讲疏沈约
皇太子。以建元四年四月十五日。集大乘望
僧于玄圃园。安居宝池禁苑。皆充供具珍台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2b 页 T52-0232.png

永劫。三达宣其妙果。十住赞其祥缘。践二
气而业升离九旬而功就。暨七月既望乃敬
舍宝躯。爰及舆冕自缨以降凡九十九物。愿
以此力普被幽明。帝室有嵩华之固。苍黔享
仁寿之福。若有沦形苦海。得随理悟。坠体翱
涂不远斯复。十方三世咸證伊言。兹誓或褰
无取正觉。
*** 齐竟陵王发讲疏(并颂)沈约
大矣哉妙觉之为妙也。无相非色空不可极。
而立言垂训以汲引为方。慈波慧水虽可溉。
而莫知其源者也。灵篇宝籍远采龙藏。盖无
得而言焉。至于义指天山之表文隐交河之
外。又非断筹所能算也。逮于祇树庵园之妙
吼四谛一乘之正说。重译而通中土。莫不恒
沙之一焉。而词源海广理涂云奥。虽字流附
响万轸同趣分条散叶离文析句。未或槩
其万一也。竟陵王殿下。神超上地道冠生知。
树宝业于冥津。凝正解于冲念。若夫方等之
灵邃甘露之深玄。莫有不游其涂而启其室
也。秘藏之被东国者靡不必集。皆缮以宝缣
文以丽篆。凝光琼笥炫采瑶縢。思欲敷振微
言昭感未悟。乃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讲
席于上邸。集名僧于帝畿。皆深辨真俗洞测
名相。分微靡滞临疑若晓。同集于邸内之法
云精庐。演玄音于六宵。启法门于千载。济济
乎实旷代之盛事也。自法主以降暨于听
僧。条载如左。以记其事焉。乃作颂曰。
十号神寂。三达空玄。迹由圣隐。教以慈宣。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2c 页 T52-0232.png

文摛龙藏。义溢中天。惟王禀照。道冠增璿星
罗宝幄。云开梵筵。思驰春马。理析秋蝉。灵
场徇采。正水兴涟。乘兹上果。永导芳缘。
**** 竟陵王解讲疏一首沈约
夫凭形辉化必由委气之涂。因方导理必同
肖天之质。是以表灵邃瑞。诞圣王宫。驻采辰
纬。停华日月。故能积慈成圣累妙成空。坦
昭路于道场。拔迷根于苦岸。弟子萧子良。
涤虑烦襟栖情正业。肃萃僧英敬敷慧典。密
藏奥文云开雨散。今魄首丹逵日弦上朔。七
步凝想空明属念。虽神迹稍缅而遗尘在兹。
乃饰筵藻殿张帷盛邸。絜诚祇事建斯宝集。
兰泉波涌芳蔼云回。秘理探微玄贶悠邈。宗
条既举穷功允就。论堂卷坐义鼓停音。乘此
芳缘将升上住。十方三世有證无爽。
**** 又竟陵王解讲疏一首
夫妙极众象。湛思必通。理冠群方。有感斯
应。自鸾音辍唱圆光寝辉。委华之相不传。踊
地之符已远。片言入道。事难于造次。一悟
阶空。效隔于俄顷。若非积毫成仞累爝为明。
无以方轨慧门维舟法岸。弟子是用夕惕载
怀。惟日不足者也。故敬集名僧夤敷奥籍。
振微起滞轮动云回。月殷含吕魄弦上日。甘
露既穷辍言宝座。卷文罢席衣屣相趣。仰惟
先后禀灵娥德叶景轩度。道载华岳化洽汾
阴。早弃兰宫夙违椒掖。千乘不追万钟靡及。
终天之慕不续于短年。欲报之诚思隆于
永劫。敬舍躯服以充供施。藉此幽通控情妙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3a 页 T52-0233.png

号之尊。惟兹三世咸證于此。敢誓丹衷庶符
皎日。
*** 与荆州隐士刘虬书
齐文宣公萧子良
刘虬初为富阳令。后为南郡丞。顷之自
免。始事拂衣。时年三十二。论者比汉疏邴
焉。遂辟谷却粒。饵朮衣麻。布衣草屩茅室
土帐。礼诵长斋六时不阙。世谛典籍不复
修综。棋书小艺一切屏绝。惟研精佛理。述
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当时莫能屈。注法
华等经。讲涅槃大小品等。齐建元初。诏徵
通直散骑侍郎。不就。文宣深弘妙法。以
虬精于释理。要其东下与虬书曰。玉烛登
年金商在律。炎凉始贸动静惟安。勤味道
腴幸遵雅尚。岂不乐哉。仆诚幸甚。百姓一
心众生不疾。比屋可封。将又何求。但良书
独拥善谈无析。愿言之。子实痗我心。所
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自淳清既辨浇醨
代袭。隐显之术参差。默语之途纷互。或饰
智以惊愚。或激清以忤俗。或秽己以闇
通。或谬歌以明道。屠羊驵马未足磷其坚。
阳狂如愚岂能缁其白。官楚蕃魏。人外之
气逾邈。入汉游梁。区中之韵弥少。及攉其
轻重品其得失。则渊怀洞赏。宁或符之。仆
夙养闲衿长慕出概。迹尘圭组心逸江
湖。未面自亲闻风如旧。而回驾之念徒轸。
轼门之礼无阶。固已伫轴深衷。倾筐遐路
者矣。君矫然独远。确乎难拔。素志与白云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3b 页 T52-0233.png

而重䓲。昭辨空有。连河壅而复滔。所谓忘
言之人可论天人之际。岂能凤举鹤翻有
心仪萃。高踰爱海比策禅衢。沾濠射之冥
游。屈祇鹫之法侣。阐三乘于穷子。发二谛
于困蒙。有是因也。何有畅欤。今皇风具穆
至道弘被。四海不溢五岳无尘。胶序肇修
经法敷广。人贱玑璜家习礼让。樵苏以时
郊林全郁。罿网有节鳞羽偕翔。至于曾山
绝涧环带畿畎。膏田沃野亘望无躔。信可
以招往隐伦栖集胜寄。故文举筑室治城
之阿。次宗植援西山之趾。葛洪考磬于海
岫。释远肥遁于钟幽。每践其遗踪辄深九
原之叹。若高步可迂复何怀乎四子。昔宣
尼之见伯雪。师利之往维摩。岂不知相忘之
道哉。谅有以也。未叙之间为道自爱。一二
令陵琚之口具王元长之辞也。
王又与南郡太守刘景[廿/(麸-夫+壬)]书曰。去冬因君
与刘居士书。今春得其返文。辞趣翩翩足有
才藻。实子云之笔札。元瑜之书记。申复咨
嗟弥用钦想。此子含真抱璞比调云霞。背俗
居幽寓欢林溆。养志南荆。可与卞宝争价。韬
光楚服。固同隋照共明。虽颜段之栖迟偃仰
杨郑之寂寞恬惔。取之若人。信可同日而语
矣。且道性天悠禅心自谧。敦悦九部研味三
乘。在家菩萨行之而不艰。白衣居士即之而
方易。誓将烛昏霾于慧炬。拯沦溺于法桥。
扇灵崿之留风。镜贞林之绝影。仆栖尚既同
情契弥至。而悠悠京苑间以江山。假复神通
远迩冥交。晓曙诪得写析深衿。辨明幽旨。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3c 页 T52-0233.png

招来畿邑君问道之次。具为敦请。此兰山
桂水既足逍遥。儒侣玄宗复多朋往。非以一
爵相加。岂其旌蒲为分。直闇投诚素。庶必
能玄了。脱倏尔来仪想。时加资遣也。
又使虬乡人吏部郎庾杲之致书喻旨曰。司
徒竟陵王懋于神者。言象所绝。接乎事者远
近所宗。钟石非礼乐之本。缨褐岂朝野之谓。
想闇投之怀不以形骸为阻。一日通籍梁邸
亲奉话言。梦想清颜为岁已积。以丈人非羔
雁所荣。故息蒲帛之典胜。寄冥通谅有风期
之迟。君王卜居郊郭萦带川阜。显不徇功晦
不标迹。从容人野之间。以穷二者之致。且弘
护为心广敷真俗。思闻系表共剖众妙。式莚
山阿虚馆川涘。实望贲然少酬侧迟。昔东平
乐善。旌君大于东閤。哲王爱素。致吾子于
西山。岂不盛欤。百龄飘骤凝滞自物。千载一
期为仁由己。且凌雪戒。途非灭迹之效。鸿
钟在御。岂销声之道。已标异人之迹。故有
同物之劳。岂山水无情。应之以会爱闲在
我。触地萧条。衡岳何亲。钟山何薄。想弘思有
在不俟繁言。
虬内固已决。非复外物所动。建武初。徵为
国子博士。二年冬疾甚移在江州。白云徘徊
似入櫩户。有异香气空中磬声因卒。年六十。
弟子等若丧父而无服。道俗赴葬者数百人。
馀论为集。二十四卷。梁大通三年。诸子稽于
谥法。高人庾诜曰。道德博闻曰文。可进之
谥也。陈寔曰。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乃谥曰文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4a 页 T52-0234.png

世相接。而荆吴数千。未尝膝行下风禀承馀
论。岂直发愤当年。固亦恨深终古。然叔夜之
叙黔娄。韩卓之慕巨仲。未必接光尘承风
采。正复希向远理。长想千载。然其人自高。假
使横经拥帚日夜扫门。会不睹千刃之一
咫万顷之涓浍。终于对面万古莫能及门。故
以此弭千载之恨。幽贞子虞孝敬曰。其子之
达。仕梁太常。与余善。求其先人遗书。次以
为传云。
**** 请御讲启(并敕答)梁皇太子纲
臣网臣纶臣纪言。臣闻紫宫丽天著明玄象。
轩台在岳逖听良书。是以道弥隆而礼愈缛。
德弥溥而事愈泰。此盖彰至治之尊。牧生民
之本也。伏以大光严殿。侔神垂则冲天开
宇。功深大壮事协文明。仪辰建极。切云启
构。照烛三光含超百堵。咸谓心华所表。复非
良匠之力。神通所现。不藉子来而成。实唯净
国固绝薰落之礼。高迈释宫理无鹿鸣之宴。
窃惟妙胜之堂。本师于兹佛吼。摩尼之殿。如
来亦阐法音。伏希躬降睟容施洒甘露。油然
慧云霈然慈雨。光斯盛业导彼苍生。履天居
而说无相同真也。建佛事而被率土化俗也。
同真化俗。至矣哉。一举而二美显。岂不大
乎。与彼钘山之上傅岩之下西都凤凰岐
阳鸑鷟。安足同日而语哉。敢露丹愚伏待矜
遂。轻干听览。流汗战詟。谨启。
省启。欲须吾讲具汝等意。书云一日二日
万机。今复过之。年耆根熟气力衰耗。荷此黼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4b 页 T52-0234.png

吐握未足为劳。楚君旰食方今非切。未明求
衣聿来弗休。昼劳夜思精华已竭。数术多事
未获垂拱。兼国务靡寄岂得坐谈。须道行民
安乃当议耳。越敕。
**** 重启请御讲(并敕答)
臣纲臣纶臣纪言。一日轻敢上闻。愿垂法
雨。天鉴凝远未蒙降遂。预均药木诚同器水。
徒美春华还怜秋藿。伏惟
陛下。德冠受图道隆言契。四三六五不能喻。
十尧九舜无以方。而秋风动条。尚兴未息之
念。一物失所。犹起纳隍之仁。方留衢室之情。
未议石渠之讲。窃以神通所现一念万机。大
权所行应时三密。犹处禅寂影现十方。一起
道场已为八会。岂与吹律之后均熊湘之劳。
铸鼎之君切风雨之务。伏愿以平等慧行如
来慈。为度苍生降希有事。使朝满一乘情皆
十善。智珠法炬人人并持。四忍五明家家可
望。谨冒天威重以闻启。翘诚注仰伏希允
遂。使北冀无山。岂自高于曩日。南阳回景。不
独隔于当今。谨启。
省重启。犹欲须吾讲说具汝等。
所怀。亦不异前答。缘边未入国度多乏。如是
等事恒须经讨。其馀繁碎非可具言。率土未
宁。菜食者众兼款附相继。赏与未周。怨望者
多怀音者少。汉世浑并贾谊亦且流恸。魏室
无虞杨阜犹云可悲。况今爪牙腹心不二之
臣。又论道帷幄之士。四聪不开八达路拥。王
侯虽多维城靡寄。昼厉夕惕如履霜刃。以朽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4c 页 T52-0234.png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方今信非谈曰汝
等必欲尔者自可令诸僧于重云中道义也。
越敕。
**** 又启请御讲(并敕答)
臣纲臣纶臣纪言。敢藉宠灵频干听览。再降
神旨未垂临烛。伏以皇政广覃天覆悠远。海
河夷宴日月贞明。洛水有称蕃之胡。[葶-丁+呆]街有
归命之虏。奉弋已戢秋尘不飞。槐棘均多士
之诗。貂珰有得贤之颂。圣德冲谦劬劳日
昃。犹以时多禹叹物未尧心。百辟惭惶群司
耸荡。臣等或三善靡闻。或一官不效。嗜鲍逢
宰相之诮。学俭得参军之讥。而自以结根天
苑窃高前载。是以匪惧尘黩复敢上闻。伏愿
乐说大慈特垂矜许。放光动地。不以法妨俗。
随机逗药。不以人废言。俾兹含生凡厥率土。
心花成树共转六尘。镜里得珠俱开三障。于
其诚愿孰不幸甚。累冒宸严倍增战息。谨
启。
省汝等启复具所怀。汝等未达稼穑之艰难。
安知天下之负重。庸主少君所以继踵颠覆。
皆由安不思危。况复未安者耶。殷鉴不远在
于前代。吾今所行虽异曩日。但知讲说不忧
国事。则与彼人异术同亡。易言。其亡系于苞
桑。斯则乾乾夕惕仅而后免。汝等思之。一
二具如前敕。越敕。
**** 谢上降为开讲启
臣纲启。舍人徐俨奉宣。
敕旨。无碍大慈不违本誓。来岁正月开说三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5a 页 T52-0235.png

踰。贫获宝珠方斯非譬。伏以元正庆流大裘
礼毕。慧云续润法雨仍垂。出世洪恩与阳春
而布泽。俾兹含生随药木而增长。欢同万国
福浃九围。岂直愚臣得未曾有。谨宣令敕驰
报纶纪。具尔相趣无辞上谢。谨启。
**** 启奉请上开讲并敕答(并敕答)
臣纲言。窃以真如无说非筌不悟极果不应
注仰斯通。故器有水缘。方见圆羲之影。药
含长性。得坠慧云之慈。伏惟陛下玉镜宸居
金轮驭世。应迹有为俯存利物。不违本誓开
导愚蒙。驱十方于大乘。运万国于仁寿。岂止
治斤田粟功侔造化。疏江决河削成天下。智
高九舜明出十尧。频徙銮跸降甘露雨。天人
舞蹈含生利益。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识归。臣
自叨预趋闻渴仰无厌。一日冒陈丹款。伏希
复转法轮。未回听卑之恩。尚绝愚臣之愿。
慺慺寸志重敢披祈。伏愿特降一音曲矜三
请。被微言于王舍。集妙义于宝坊。圣心等视
苍生犹如一子。遂臣之请即是普被无边。如
蒙允许众望亦足。两肩荷负岂敢为喻。不任
下愿。谨启事以闻。谨启。
省启。具汝所怀。法事既善岂不欣然。吾内
外众缘忧劳纷总食息无暇。废事论道是所
未遑。汝所为未体国也。越敕。
**** 启谢上降为开讲
臣纲启。臣丹愿恳诚屡冒宸扆实。希降甘露
雨普被三千。天听孔邈未垂鉴遂。旱苗倾润
岂比自怜。暍鸟思林宁方渴仰。近因大僧正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5b 页 T52-0235.png

金字波若经题。殊特之恩曲应愚请。稽拜恭
闻不胜喜跃。身心悦乐如触慈光。手足蹈舞
义非馀习。伏以香城。妙说实仰神文。润方云
雨明踰日月。能使迷途识正大梦均朝。梵志
惧来天魔遥礼。提桓所听而今得闻。波崙所
求希世复出。其为利益深广无边。九围获悟
十方蒙晓。虽复识起初流心穷后念。方当共
捐五盖俱照一空。巍巍荡荡难得为喻。臣仍
屈慧令续宣此典。大乘普导寔由圣慈。伏笔
罄言宁宣载荷。不任下情。谨启事谢闻。谨启。
*** 御讲波若经序一
夫理臻毕竟而照尽空寂。入三门而了观。导
五浊而超津。譬兹烈炎远众邪而不触。如彼
出日示一相以趋道。自罗阅阐其玄言香城
弘其妙说。弥勒表字于圆光。帝释念善于明
咒。受持读诵神力折于猛风。恭敬尊重福利
踰于宝塔。盖众圣之圆极而万法之本源也。
皇帝真智自己大慈应物。送迎日月纬络天
地。镇三季之浇风。缉五际之颓俗。出临衢室
退事斋居。非以黄屋为尊。每以苍生为念。德
遍区宇。未足显于至仁。理绝名言。更殷勤于
密说。昔慧灯隐耀法藏分流。二乘舛驰五
部乖谬。诃黎狭劣。徒仰黑月之光。毗昙偏
滞。未见沈珠之宝。自圣皇应期探尽几妙。决
散群迷摧伏异学。极天宫之浩博。穷龙殿之
秘深。于是大发菩提深弘波若。永断烦惑同
归清净。润甘露于群生。转法轮而不息。上以
天监十一年注释大品。自兹以来躬事讲说。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5c 页 T52-0235.png

经卷。亦由观音力重特显普门之章登住行
深。乃出华严之品。故以撮举机要昭悟新学
者焉。大僧正慧令。盖法门之上首。亦总持之
神足。愿等须提之问。遂同迦叶之请。乃启请
御讲说斯经。有诏许焉。爰以大同七年三月
十二日。讲金字波若波罗蜜三慧经于华林园
之重云殿。华林园者。盖江左以来后庭游宴
之所也。自晋迄齐年将二百世。属威夷主多
奢僣。舞堂钟肆等。阿房之旧基。酒池肉林
同朝歌之。故所自至人御宇。屏弃声色。归倾
宫之美女。共灵囿于庶人。重以华园毁折。
悟一切之无常。宝台假合资十力而方固。舍
兹天苑爰建道场。庄严法事招集僧侣。肃肃
神宇。结翠巘之阴。峨峨重阁。临丹雉之上。广
博光明。有迈庵罗之地。身心安乐。寔符欢喜
之园。于时三春届节万物舒荣。风日依迟不
寒不暑。瑞华宝树照曜七重。玉底金池沦漪
八德。洞启高门云集大众。趋法席以沸諠。听
鸣钟而寂静。皇太子智均悉达德迈昙摩。舍
三殿之俗娱。延二座以问道。宣成王及王侯
宗室等亦咸发深心。并修净行。薰戒香以调
善。服染衣而就列。荫映蝉冕委蛇冠带。排金
门登玉阶者济济成群。既而警跸北趋棨戟
东转。门扬清梵傍吐香烟。被净居之服。升
须弥之座。八种妙声发言无滞。十方竦听随
类得解。甚深之义在挹注而难竭。乐说之辩
既往复而弥新。至如宿学耆僧。亟沦偏。执专
扶数轮。未了经文。变小意以称量。仰大尊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6a 页 T52-0236.png

归以正辙。莫不涣然冰释欣然顶戴。若莲华
之渐开。譬月初而增长。凡听众自皇太子王
侯宗室外戚。及尚书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虏
使主崔长谦使副阳休之及外域杂使一千三
百六十人。皆路逾九驿途遥万里。仰皇化以
载驰。闻天华而踊跃头面伸其尽礼。赞叹从
其下陈。又别请义学僧一千人于同泰寺。夜
覆制义。并名擅龙象智晓江河。传习譬于泻
瓶。讽诵同于疾雨。沙门释法隆。年将百岁。学
周三藏识洞八禅。说法度人显名于关塞之
北。闻中国应讲摩诃波若经。故自远而至。时
僧正慧令犹未启讲。京师道俗亦不知御应
讲也。至发讲之日。又有外国僧众。不可胜数。
并众所不识。同集法座。故知放光遍照地神
唱告。岂劳驰象之使。冥符信鼓之期。会稽
鄮县阿育王寺释法显。修习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郁多之思惟。亦同波崙之恳到。乃于
讲所自陈愿力。刺血洒地用表至诚。昔剜体
供养析骨书写。归依正法匪吝身命。以今
望古信非虚说。凡讲二十三日。自开讲迄于
解座。日设遍供普施京师。文武侍卫并加班
赉。上光宅天下四十馀年。躬务俭约体安菲
素。常御小殿裁庇风雨。所居幄座仅于容膝。
外绝三驱之礼。内屏千钟之宴。膳夫所掌岁
撤万金。掖庭之费年减巨亿。兼以博收地利
同入珍于挠海。盈息泉府譬无尽于龙金。故
能不劳人力无损国度。财法兼施周流不竭。
是讲也。灵异杂沓不可思议。一则宫中佛像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6b 页 T52-0236.png

必澍雨朝则晴霁。淑气妍华埃尘不起。四则
楗椎既鸣讲筵将合。重肩絓毂填溢四门。而
人马调和不相惊扰。五则所施法席止坐万
人。而恒沙大众更无迫迮。六则四部旷远咸
闻妙说。轩槛之外听受益明。七则净供遍设
厨匪宿辩。妙食应时百味盈溢。八则氛氲
异香从风满触。九则铿锵雅乐自然发响。十
则同声赞善遍于虚空。斯盖先佛證见诸天
应感。超踊宝于昔灵迈雨华于往瑞。是时率
土藻抃含灵庆悦。愿预福田争事喜舍。上皆
区其心迹为发大愿。窃以一句奉持尚生众
善。二字经耳犹阶胜报。况广运大乘遍扬正
法。等发慧根同趣妙果。方当秘诸宝函传彼
金字。亘万劫以光明。弥大千而利益。盛矣哉。
信无德而称也。小臣预在讲筵。职参史载。谨
录时事以立。今序。
*** 御出同泰寺讲。金字般若经义疏并问答
卷第一
第一日(二月二十六日) 发般若经题(六人论义)
**** 御讲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
侍中国子祭酒臣 萧子显撰
庖羲乃神。八象所以成列。周文克圣。六虚
所以广陈。盖导俗之偏典。非通方之大训。
至如汉明自讲局以儒术。简文谈疏复谢专
经。犹灵若之观井甃。云梦之在胸中也。
皇帝体至道而扬盛烈。亶聪明而作元后。十
地斯在俯应人王。八福是生允归世主。玄览
无际眇尘劫之初。寂照所通该宇合之外。屈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6c 页 T52-0236.png

城而大舍。既等王宫之时。量珍宝于四天。又
同转轮之日轻之。若鸿毛。去之如脱屣。故以
道驾皇王。事高方册。若非蕴生知之上德。蓄
机神于怀抱。洞比三明齐功二智。孰能与于
此者哉。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法部
之为尊。乃圆圣之极教。开宗以无相明本。发
轸与究竟同流。奥义云霏深文净富。前世学
人鲜能堪受。
皇上爱重大乘遨游法藏。道同意合眷怀总
持。亲动王言妙踰纶绂。导明心之远筌。标空
解之奇趣。乃摛以翠缣刻为金篆。众具宝饰
品穷无价。芝英让巧金碧相辉。虽荣光之翌
河图。方此非瑞。青玉之为仙简。于焉己劣。皇
太子承万机之暇日。藉听朝之闲览。譬彼薰
风愿闻弘说。慇勤奏请然后获从。以中大通
五年太岁癸丑二月己未朔。二十六日甲申
舆驾出大通门幸同泰寺发讲。设道俗无遮
大会。万骑龙趋千乘雷动。天乐九成梵音四
合。震震填填尘雾连天。以造于道场而建乎
福田也。既而龙衮辍御法服尊临。殿华紫绀
座匹高广。上界莫之拟。新学不能升。天容
有穆降诏音旨。弘捷疾之辩。骋无畏之辞。炙
輠无穷连环自解。恣所请问涣然冰释。滞义
同遣疑网皆除。亦犹悬镜之不藏衢樽之俟
酌。加以长筵亘陛冠冕千群。充堂溢霤僧侣
山积。对别殿而重肩。环高廊而接坐。锥立不
容棘刺无地。承法雨之通润。悦甘露而忘归。
如百川之赴巨海。类众星之仰日月。自皇太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7a 页 T52-0237.png

人。其僧正慧令等义学僧镇座一千人。昼则
同心听受。夜则更述制义。其馀僧尼及优婆
塞众优婆夷众男官道士女官道士白衣
居士。波斯国使。于阗国使。北馆归化人。讲肆
所班供帐所设。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
人。又二宫武卫宿直之身。植葆戈驻金甲。并
蒙讲馔别锡泉府。复数万人不在听众之例。
外国道人沙呵耶奢。年将百岁。在檀特山中
坐禅。闻中国应有大讲故自远而至。机感先
通咫尺万里。言语不达重译乃宣。三藏之解
圣情悬照。又波斯国使主安拘越。荒服远夷
延参近座。膜拜露顶欣受未闻。多种出家闻
义为贵。即有四人同时落发。先是保志法师
者。神通不测灵迹甚多。自有别传天监元年
上始光有天下。方留心礼乐未遑汾阳之寄。
法师以其年九月。自持一尘尾扇及铁锡杖奉
上。而口无所言。上亦未取其意。于今三十馀
年矣。其扇柄系以小绳。常所绾楔。指迹之处
宛然具存。至是御乃鸣锡升堂。执扇讲说。
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抑有冥符。是时岁云
芳春。每夕雨注。法鼓晨鸣辄便清朗。时过两
旬日盈三七。阳和协度云景祯祥。至解讲之
辰四众云集。忏礼栽毕而正殿十方大像忽
放光明。起自毫间遍于万字左右。灵相炳发
金仪炫耀。俄而左边十方菩萨像续复放光。
起右[狂-王+夜]下达于肩上。圣御躬自虔礼大众咸
所观赡。故知现此面门證明义旨。若夫多闻
弟子内圣垂风。右史记言实惟帝则。乃命近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7b 页 T52-0237.png

远而疑审方来。或宗致未开而启请先至。其
追审者皆是本习所怀。或隔日异辰义成先
后。或虽申往复。终是一问圣旨。并随方酬
接。如响应声。万物为心事见乎此。后之学者
宜晓斯趣。上弘法岁久。凡诸学僧远近同集
并会京师。而僧家之学师习相守。唯信口说
专仗耳功。鲜能寻究经文依求了义。上每为
之通解。神迷意得已在言先。裁引文句便至
数十。精详朗赡莫能追领。旧学诸僧黯如撤
烛。弛气结舌无人不然。万众仰观一时心喜。
诸如此事非翰墨所能述。又外国诸僧所论
义者。不必关所立之义。直是素有心疑止来
求决。或发偈诵然后咨疑。或请问既罢赞叹
发愿。或语毕还坐。众俱不识。或咨竟便去。
莫知所在。容服非常凡圣难测。是讲也。东储
始启止蒙七日。诸僧钻仰欲罢不能。重复申
请更蒙二七。而请益之众喁喁不已。上以国
务久拥。不允所祈。将欲解座。皇帝舍财遍施。
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直一千九十六
万。
皇太子奉嚫玉经。格七宝经函等。仍供养经。
又施僧钱绢。直三百四十三万。六宫所舍二
百七十万。上亲临亿兆躬自菲薄。司服所职
饔人所掌。若非朝廷典章。止是奉身之费。则
太官一日将十万生衣岁出千金。上并不取。
别自营给。服粗浣衣器同土簋。日一蔬膳过
中不餐。寒暑被袭莫非大布。所居便殿不
能方丈。昔之幄座今为下床。傍无侍卫顾无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7c 页 T52-0237.png

昧旦坐朝日旰乃息。夜寻法宝明发不寐。所
利唯人所约唯已。诚起居之恒事禁中之实
录。又宫人常格年给数千万。悉从停省无所
为留。虽汉文衣不至地。光武谷数十斛。方之
蔑如矣。所造寺塔及诸斋会。不藉子来之民。
不同大酺之礼。皆是采山泽之地利。为如法
之净财。量入为出资无外取。一役之劳计限
佣赉。故能构制等于天宫。设饭同于香积。国
朝大礼莫过三元。三元所设众止数万。隔岁
预营仅而后举。监督纷糺以为巨务。至于
此会出自净财。远近百姓愿为邑节。欣欣请
受争取福分。不待号令不须课率。黍稷馨香
如期即至。数十万众飨之不尽。所以知是皇
上化力之所到。百姓善根之有成。至如军国
恒度府库常蓄固以天下为公器则秋毫无
所侵也。初上造十三种无尽藏。有放生布施
二科。此藏利益已为无限。而每月斋会。复于
诸寺施财施食。又别敕至到张文休。日往屠
肆命切鼎俎。即时救赎济免亿数。以此为常。
文休者先为运吏。辄散运米与贫民。应入大
辟。上悯其一分恻然不许。非唯赦其重辜。乃
加以至到之目。既非凭煖之市义。又无汲
黯之请罪。人微宥重过于昔时。文休既荷嘉
贷。未尝暂怠。日中或不得食。而足不得息
周遍京邑。行步如飞。击鼓扬幢负担驰逐。
家禽野兽殚四生之品无不放舍焉。是时朝
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又钱一千一百一十
四万。上区其心迹列有十条。或舍财同今法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8a 页 T52-0238.png

舍财乞诵经者。或舍财入节供者。或舍财入
放生者。或舍财入布施者。或舍身施大众者。
或烧指供养三宝者。或闻讲启求出家者。昔
如来化道获悟不同。故法眼无生根性非一。
上并为其人同发大愿别见愿文。小臣陪侍
讲筵。谨立今序凡立义六科及答问。
一帙合录十三 第一日(二月二十六日)
* 发般若经题(六人论义) 中寺僧怀 冶城寺法憙 大僧正灵根寺慧令 龙光寺僧绰 外国僧伽陀娑 宣武寺慧巨
都讲枳园寺法彪唱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制曰。蔓茜云谈何容易。在乎至理弥不可
说。虽罄两端终惭四答。夫实智不动至理无
言。湛然莫测超尔独远。照尽空界不运其明。
用穷有境不施其功。无住住以之住。无得得
以之得。百福殊相同入无生。万善异流俱会
平等。故能导群盲而并驱。方六舟而俱济。成
菩提之妙果。入涅槃之玄门。三明不能窥其
机。七辩不能宣其实。大圣世尊不违本誓。以
方便力接引众生。于无名相寄名相说。使访
道者识涂令问津者知归。所以于王舍城大
师子吼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此经亦名为
大品经。古旧相传有五时般若。穷检经论未
见其说。唯有仁王般若。题列卷后具有其文。
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第二佛在舍
卫国祇洹林中说金刚般若。第三佛在舍卫
国祇洹林说天王般若。第四佛在王舍城说
光赞般若。第五佛在王舍城说仁王般若。其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8b 页 T52-0238.png

品。即其本名名金刚般若。卷后题云。佛五
时说般若。此是初时说。此土未有第二时说。
两说相反难得承用。大智论言。般若部党有
多有少。止云。光赞放光道行。举此三经不列
五时。此土有光赞放光道行三经。放光即是
大品。光赞道行与放光无殊。正以详略为异。
光赞起序品讫散华品。凡二十七品。大本至
散华有二十九品。光赞阙无二品。道行初起
三假尽后嘱累凡有三十品。依大本。际前
六品犹应有八十四品。道行阙无五十四品。
光赞道行与大品事义无异。为是出经者辞
有文质。为是在天竺时已分为三部。前注大
品亦开为五别。随文析理非为异处。僧睿小
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
广略之说。其文多者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
之大品乃是天竺中品。但言四种不说五时。
前谓僧睿小品序。即是七卷般若随从旧闻
致成差漏。不远而复庶无祇悔。僧睿所言小
品即是道行般若何以知然。以三事捡。故知
其然。一道行般若尾末亦自题为小品。二七
卷有二十九品。道行文有三十品。僧睿序三
十品者。不序二十九品者。三僧睿序。止赞道
行二字。其文言。玄章虽三十。冠之者道。言
虽十万。倍之者行。行凝然后无生。道足然
后补处。以是义故知。道行经即是小品。大品
之名是道安法师出经后事。道安云。昔在汉
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过。尔时犹未
名为大品。前来小品后至小品。有三十章。大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8c 页 T52-0238.png

所以得生。复有人言。佛说五时教。第一时在
鹿野苑转四谛法轮。乃至第五时于双树间
转大般涅槃。云大品经。是第二时教。净名
思益是第三时教。法华经是第四时教。是义
不然。释论言。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声闻人
皆当作佛。是故今问。是毕定不毕定。是则闻
法华在前。说大品在后。以是因缘。不得言大
品经是第二时说。又如二夜经中说。佛从得
道夜。至涅槃夜。是两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
实不颠倒。以是义知。从尼连禅河边初得道
日。乃至娑罗林中入涅槃夜。常说般若波罗
蜜。中本起经云。如来始成道。优陀耶还。净饭
王问。今者独处思忆何事。优陀耶答云。世尊
唯空苦乐非真。净饭王言。灾矣。悉达一切
皆有。如何言无。反矣。悉达与人为雠。此是始
成道时。说般若波罗蜜。高贵德王经言。菩萨
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乃
至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
实相。空无所有。第九功德经言。菩萨修大涅
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
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
乃至广说。以如是因缘故。当知初成道日乃
至涅槃夜常说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
是诸佛母。三世如来皆由是生。无相大法非
可戏论。岂得限以次第局以五时。根性不同
宜闻非一。亦复不但止有五时。往年令庄严
僧旻法师与诸学士共相研覈。检其根性应
所宜闻。凡有三百八十人。是则时教甚为众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9a 页 T52-0239.png

人次第五时转大法轮。所言摩诃般若波罗
蜜经者。经题立名凡有三意。一以人。二以法。
三人法双举。辨意思益是以人名经。法华涅
槃是以法名经。净名胜鬘是人法双举。此经
立名以法名经。离法无人离人无法。云何得
言此经以法为名。般若是实法人是假名。此
是人家之法非法家之人。犹如道谛是法宝
摄。是故此经得受法名。名摩诃般若波罗
蜜。此是天竺音经是此土语。外国名为修多
罗。此言法本。具含五义。一出生。二涌泉。三
显示。四绳墨。五结鬘。训释经字亦有三义。一
久。二通。三由久者名不变灭。是名为久。三世
不迁即是常义。通者理无拥滞。是名为通。一
切无碍即是通义。由者出生众善。是名为
由。万行轨辙即是法义。以经字代修多罗者。
修多罗名通。经名别。修多罗名所以通者。凡
圣共有所以为通。经名别者此土圣人所说。
名之为经。所以为别以经字代修多罗。欲令
闻者即得信解。摩诃此言大。般若此言智慧。
波罗此言彼岸。蜜此言度。又云到。具语翻译。
云大智慧度彼岸。言彼岸度者。盖是国语不
同。此以为非彼以为是此以为是彼以为非。
随俗之说更无异义。此中有四意。一称德。二
出体。三辨用四明宗。大是称德。智慧是出
体。度是辨用。彼岸是明宗。此中复有二意。一
者法说。二者譬说。大者是法说。彼岸是譬说。
即以彼岸譬于涅槃。云何是大义。空是大义。
涅槃十八空云。言大空者。谓般若波罗蜜空。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9b 页 T52-0239.png

大若定大。不名为大。无德而称。是为大义。
云何智慧义。能知诸法实相。是智义。能照诸
法无生。是慧义。若有照有得。不名智慧。无照
无得而本圆寂。是智慧义。云何为度义。生死
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为中流。以第一度
济于四流。以是因缘。名之为度。度若定度。不
名为度。无去无来。是名度义。又云到者。以无
生慧能證涅槃。未到云到。是体性能到。故名
为到。不见因有能到。不见果有所到。是名到
义。云何是彼此岸义。生死是此岸。涅槃是
彼岸。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不行二
法是彼此岸义。所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
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佛
言不。世尊。不修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世尊修不修当得萨婆若不。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当得萨婆若不。佛言不。世
尊若不尔云何当得萨婆若。佛言。菩萨摩诃
萨得萨婆若如相。须菩提又问言。世尊。菩萨
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佛言。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得无所得。又佛
言。色即萨婆若。乃至一切种智即萨婆若。色
如相乃至一切种智如相。皆是一相无二无
别。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若能离著取缘
忘怀求理。如响受声如幻听法。斯真可谓般
若波罗蜜矣。止诵初章更无异识。义乖传灯
心非受水。岂能宣金口于慧殿。散甘露于香
城。润良田之种子。发菩提之萌芽。譬坳
之水随百川而入巨海。犹蟭蟟之目因千日
法义篇第四之二¶ 第 239c 页 T52-0239.png

之所近远。凭藉大众宿植德。本仰承如来慈
善根力。傥有疑难冀能詶答。馀有问答一十
二卷。访本未获。故其文尽阙。
**** 主上垂为开讲日参承并敕答(并敕答)
臣纲言。伏承舆驾临同泰寺。开金字波若波
罗蜜经题。照迷生之慧日。导出世之长源。百
华同阴万流归海。幽显赞扬率土含润。臣身
碍已来望舒盈阙。甘露普被人天俱萃。波若
魔事独在微躬。驰系法轮私深剋责。不任下
情。谨奉启奉承。谨启。
省启具之。为汝讲金字般若波罗蜜经。发题
始竟四众云合华夷毕集。连雨累日深虑废
事。景物开明幽显同庆。实相之中本无去来。
身虽不到心靡不在。善自调养慎勿牵劳。尚
有两旬日数犹赊。今虽不同后会未晚也。吾
始还台不复多敕。越敕。
广弘明集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