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1a 页
广弘明集卷第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夫法者何耶。所谓凭准修行。清神洗惑而为
趣也。义者何耶。所谓深有所以千圣不改其
仪。万邪莫回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义礼智
信也。百王不易其典。众贤赞翼而不坠者也。
道法两谛。谓真俗也。诸佛之所由生。群有因
之而超悟者也。然则俗保五常。沦惑绵亘。道
资两谛。胜智增明。故真俗为出道之阶基。正
法为入空之轨躅者也。故论云。非俗无以通
真。非真无以遣俗。又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
斯则大略之成教也。至于大小半满之流。三
箧八藏之典。明心尘之显晦。晓业报之殊途。
通慧解以镜象心。了世相以光神照也。若斯
以叙谓之法义也。至于如说修行。思择灵府
者。则四依法正。创究识于倒情。八直明道。策
净心于妄境。三学开其玄府。一贯统其真源。
渐染基搆当自得其涯也。但以幽关难启。匠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1b 页 T52-02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1.png)
同而问津。疏瀹精灵。陶练心术。或著论而导
其解。或谈述而写其怀。因言而显圣心。寄迹
而扬玄理者也。昔梁已叙其致。今唐更广其
尘。各有其志。明代代斯言之不绝也。
* 梁代集弘明法义总录
* 晋孙绰喻道论
* 罗君章更生论
* 郑道子神不灭论
* 释慧远报应论
* 释慧远三报论
* 释僧顺折三破论
* 梁高祖神明成佛义
* 萧琛难神灭论
* 曹思文难神灭论
* 梁高祖答臣神不灭敕
* 释法云与朝贵书
* 习凿齿与释公书
* 唐广弘明集法义篇总录
* 序历代贤明释诸疑惑义
* 晋戴安公释疑论
* 晋戴安公与远法师书(并答)
* 周道祖难释疑论
* 戴重与远法师书
* 戴答周居士难论(并答)
* 远法师与戴书(并答)
* 何承天报应问(刘少府答)
* 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并书)
* 后秦主姚兴与安成侯书述佛义
* 通三世等论(并罗什法师答)
* 姚嵩表问诸义(并兴答等)
* 唐沙门释惠净折疑论(并释法琳述)
* 齐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三首)
* 齐沈约内典序
* 齐沈约为皇太子解讲疏
* 齐沈约为竟陵王发讲疏(并颂)
* 齐沈约为竟陵王解讲疏(二首)
* 梁太子纲请帝讲(并答往返六首)
* 梁陆云述御讲金字波若序
* 梁萧子显叙讲波若义
* 皇大子谢讲竟启(并答)
* 梁太子纲上大法颂(并表答)
* 晋安王上太子玄圃讲颂(并启答)
* 梁武帝涅槃经疏序
* 梁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1c 页 T52-02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1.png)
* 梁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序
* 唐沙门释玄则禅林妙记集序(二首)
* 唐司元大夫李俨法苑珠琳序
* 梁昭明太子答请讲书(并启答三首)
* 昭明谢敕赉木栖如意启
* 昭明立二谛义(并道俗二十二人难及解)
* 昭明立法身义(并僧六人往反问答)
* 昭明谢敕看讲解二启
* 昭明谢敕赉涅槃经疏讲启
* 昭明谢敕赉大集经讲疏启
* 梁晋安王与广信侯书(并答)
* 齐沈约立佛法义论(五首)
* 齐沈约难范缜神灭论
* 陈沙门真观因缘无性论(并朱世卿自然论)
* 魏收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
* 王褒周藏经愿文
*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
*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并表请谢答)
* 今上述三藏圣教序(并谢答)
* 唐褚亮述注般若经序
* 唐柳宣与翻经大德书(并答)
** 广弘明集法义篇第四之初
* 释疑论 晋处士戴安公
* 与远法师书戴安
* 难释疑论 周居士道祖(并答) 重与远法师书 戴安(并答)
* 报应问 何承天(刘少府答)
* 辩宗论(并问答往返) 宋侍中谢灵运
* 述佛法诸深义 秦主姚兴(并答)
* 折疑论 唐沙门慧净(并述)
*** 释疑论晋戴安
安处子问于玄明先生曰。盖闻积善之家必
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又曰。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斯乃圣达之格言。万代之宏标
也。此则行成于己身。福流于后世。恶显于事
业。获罪乎幽冥。然圣人为善。理无不尽理尽
善积。宜历代皆不移。行无一善恶恶相承。亦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2a 页 T52-02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2.png)
行复可益哉。又有束修履道。言行无伤。而
天罚人楚百罗备缨。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
保荣贵子孙繁炽。推此而论。积善之报竟何
在乎。夫五情六欲人心所常有。斧藻防闲
外事之至苦。苟人鬼无尤于趣舍。何不顺其
所甘而强其苦哉。请释所疑以祛其惑。先生
曰。善哉子之问也。史迁有言。天之报施善人
何如哉。荀悦亦云。饰变诈而为奸宄者。自
足乎一世之间。守道顺理者。不免饥寒之患。
二生疑之于前而未能辨。吾子惑之于后。不
亦宜乎。请试言之。夫人资二仪之性以生。禀
五常之气以育。性有脩短之期。故有彭殇之
殊。气有精粗之异。亦有贤愚之别。此自然之
定理不可移者也。是以尧舜大圣朱均是育。
瞽叟下愚诞生有舜。颜回大贤早夭绝嗣。商
臣极恶令胤剋昌。夷叔至仁饿死穷山。盗蹠
肆虐富乐自终。比干忠正毙不旋踵。张汤酷
吏七世珥貂。凡此比类不可称言。验之圣
贤既如彼。求之常人又如此。故知贤愚善恶
脩短穷达。各有分命。非积行之所致也。夫以
天地之玄远。阴阳之广大。人在其中岂惟𥺀
米之在太仓。毫末之于马体哉。而匹夫之细
行。人事之近习。一善一恶皆致冥应。欲移自
然之彭殇易圣于朱舜。此之不然居可识矣。
然则积善积恶之谈。盖施于劝教耳。何以言
之。夫人生而靖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
也。性欲既开流宕莫检。圣人之救其弊。因神
道以设教。故理妙而化敷。顺推迁而抑引。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2b 页 T52-02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2.png)
之而不知所由。日用而不见所极。设礼学以
开其大矇。名法以束其形迹。贤者倚之以成
其志。不肖企及以免其过。使孝友之恩深。君
臣之义笃。长幼之礼序。朋执之好著。背之则
为失道之人。讥议以之起。向之则为名教之
士。声誉以之彰。此则君子行已处心。岂可须
臾而忘善哉。何必修教责实以期应报乎。苟
能体圣教之幽旨。审分命之所钟。庶可豁滞
于心府不祈验于冥中矣。安处子乃避席曰。
夫理蕴千载念缠一生。今闻吾子大通之论。
足以释滞疑祛幽结矣。仆虽不敏请佩斯言。
**** 与远法师书
安公和南。弟子常览经典。皆以祸福之来由
于积行。是以自少束修。至于白首行不负于
所知。言不伤于物类。而一生艰楚荼毒备经
顾景。块然不尽。唯已夫冥理难推近情易缠。
每中宵幽念。悲慨盈怀。始知脩短穷达自有
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近作
此释疑论。今以相呈想消息之馀脱能寻省。
戴安公和南。
**** 远法师答
释慧远顿首。省君别示以为慨然。先虽未善
想患。人物来往亦未始暂忘。分命穷达非常
智所测。然依傍大宗似有定检。去秋与诸人
共读君论。亦并有同异。观周郎作答意。谓
世典与佛教粗是。其中今封相呈。想暇日能
力寻省。
*** 难释疑论周道祖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2c 页 T52-02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2.png)
近见君释疑论。盖即情之作。料检理要殆乎
有。中但审分命之守似未照其本耳。福善莫
验亦仆所常惑。虽周览六籍逾深其滞。及睹
经教始昭然有归。故请以先觉语当今之学
者也。君以为审分命所钟可无祈验于冥中
馀庆之言在于劝教。请审分命之旨。为当宅
情于理任而弗营邪。为忘怀闇昧直置而已
邪。若宅情于理则理未可喻。善恶纷互逆顺
莫检。苟非冥废岂得弗营。若直置而已。则自
非坐忘事至必感。感因于事则情亦升降。履
信获祐何能不庆。为恶弗罚焉得无怨。虽欲
忘怀其可得乎。靖求诸己其效明矣。又劝教
之设必傍实而动。直为训之方不可一涂而
尽。故或若反而后会。或晓昧于为言。是以涂
车刍灵堂室异诏。或显其远或徵其近。令循
教之徒不苟求于分表。饮和之士自足于仁
义。故深浅并训而民听不滥。而神明之颐蕴
于妙物。岂得显称积善。正位履霜而事与教
反理与言违。夷齐自得于安忍。颜冉长悲于
履和。恐有为之言或异于此。若谓商臣之徒
教所不及汲引之端盖中智已还。而安于怀
仁不没其身。臧会以僣有后鲁国。则分命所
钟于何而审。玄明之唱更为疑府矣。是以古
之君子知通圯之来其过非新。贤愚寿夭兆
明自昔。楚穆以福浓获没。蔡灵以善薄受祸。
郗宛以衅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故洗心
以怀宗。练形以闻道。拔无明之沈根。翳贪爱
之滞网。不祈验于冥中。影向自徵。不期存
于应报。而庆罚以彰。故能反步八极水镜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3a 页 T52-02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3.png)
有未尽。史迁造其门而未践乎室。惜其在无
闻之世。故永悲以穷年。君既涉其津。亦应不
远而得。此乃幽明之所寄。岂唯言论而已。乖
叙多年聊以代勤。
来论又以为。天地旷远人事细近。一善一恶
无关冥应。然则天网恢恢疏而遂失耶。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但盈换藏于日用。交赊昧乎
理缘。故或乖于视听耳。山崩钟应。不以路远
丧感。火泽革性不以同象成亲。详检数端可
以少悟矣。
**** 重与远法师书
安公和南。间作释疑论以寄其怀。故呈之匠
者思闻启诲。既辱还告开示宗辙。并送周郎
难甚有趣致。但理本不同。所见亦殊。今重
申鄙意答周。复以相呈。旨诚可求而辞不自
畅。想脱览省。戴公和南。
**** 释疑论答周居士难戴安公
间以暇日因事致感。脱作释疑以呈法师。既
辱还告并来难。辞喻清赡致有旨归。但自觉。
虽先观者莫悟。所见既殊孰是能正。苟怀未
悟请共尽之。仆所谓能审分命者。自呼识拔
常均妙鉴理宗校练名实比验古今者耳。不
谓沦溺生死之域欣戚失得之徒也。苟能悟
彭殇之寿夭。则知脩短之自然。察尧舜于朱
均。以得愚圣之有分。推渊商之善恶。足明冥
中之无罚。等比干盗蹠。可识祸福之非行。既
能体此数事。然后分命可审。不祈冥报耳。
若如来难。宅情于理则理未可喻。靖求诸己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3b 页 T52-02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3.png)
喻也。若舍己而外鉴。必不远而复矣。
难曰。劝教之设必傍实而动。直为训之方不
可以一涂而尽。仆岂谓圣人为教反真空设
邪。夫善恶生于天理。是非由乎人心。因天
理以施教。顺人心以成务。故幽怀体仁者挹
玄风而载悦。肆情出辙者顾名教而内掬。功
玄物表。日用而忘其惠。理蕴冥寂。涛之不见
其宗。非违虚教以眩于世也。是以前论云。因
神通以设。故理妙而化敷。顺推迁而相
引。故功玄而事适者也。
难曰。安于怀仁不没其身。臧会以僣有后鲁
国。则分命所钟于何而审。玄明之唱更为疑
府矣。答曰。斯乃所以明善恶之有定不由于
积行也。若夫仁者为善之嘉行。安于怀之而
受福。僣者反理之邪事。臧会为之而获后。
良由分应没身非履仁之所移命当为后非行
僣之能罚。岂异比干忠正而婴剖心之戮。张
汤酷吏而获七世之祜哉。苟斯理之不殊。则
知分命之先定矣。乃同玄明之有分。非为成
疑府也。
难曰。古之君子知通𡉏之来其过非新。贤愚
寿夭兆明自昔。楚穆以福浓获没。蔡灵以善
薄受祸。郤宛以衅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
唱。答曰。夫通𡉏非新。寿夭自昔。信哉斯言。
是仆所谓各有分命者也。若夫福浓获没衅
深莫救。此则报应之来有若影向。蔡灵以善
薄受祸。商臣宜以极逆罹殃。宋桓以愆微易
唱。邾文应用行善延年。而罪同罚异福等报
殊。何明鉴于蔡宋而独昧于楚邾乎。君所谓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3c 页 T52-02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3.png)
庆罚以彰。于斯踬矣。
难曰。然则天网恢恢疏而遂失耶。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但盈换藏于日用。交赊昧于理缘。
答曰。夫天理冥昧变状难明。且当推己兆之
终古。考应报之成迹耳。至于善恶祸福。或有
一见斯自遇与事会。非冥司之真验也。何以
明之。若其有司当如之治国长之一家。善无
微而不赏。恶无纤而必罚。使修行者保其素
履极逆者受其酷祸。然后积善之家被馀庆
于后世。积不善之家流殃咎乎来世耳。而今
则不然。或恶深而莫诛。或积善而祸臻。或履
仁义而亡身。或行肆虐而降福。岂非无司而
自有分命乎。若以盈换藏于日用。交赊昧于
理缘者。但当报对迟晚不切目前耳。非为善
恶舛错是非莫验。推斯而言。人之生也。性分
夙定。善者自善。非先有其生而后行善以致
于善也。恶者自恶。非本分无恶长而行恶以
得于恶也。故知穷达善恶愚智寿夭无非分
命。分命玄定于冥初。行迹岂能易其自然哉。
天网不失隐见微显。故是劝教之言耳。非玄
明所谓本定之极致也。既未悟妙推之有宗。
亦何分命之可审乎。将恐向之先觉还为后
悟矣。言面未日。聊以谠叙。
**** 周居士书
见重伸释疑论。辞理切验善乎校实也。但仆
意犹有不同。乃即欲更言所怀。一日侍法师
坐。粗共求君意云。气力小佳当自有酬。因君
论旨兼有所见也。仆是以不复稍厝其爝火。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4a 页 T52-02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4.png)
既非所同。又仆所立不期存于应报。而庆罚
已彰亦不如君所位也。书不尽言。于是信矣。
其中小小亦多未喻。付之未遇。
**** 远法师书
见君与周居士往复。足为宾主。然佛教精微
难以事诘。至于理玄数表义隐于经者。不可
胜言。但恨君作佛弟子。未能留心圣典耳顷
得书论亦未始暂忘。年衰多疾不暇有答。脱
因讲集之馀。粗缀所怀今寄往。试与同疑者
共寻。若见其族则比干商臣之流可不思而
得。释慧远顿首。
**** 答远法师书
安公和南。辱告并见三报论。旨喻弘远妙畅
理宗。览省反复欣悟兼怀。弟子虽伏膺法训
诚信弥至。而少游人林遂不涉经学。往以艰
毒交缠。聊寄之释疑以自摅散。此盖情发于
中而形于言耳。推其俗见之怀。诚为未尽。然
三报旷远。难以辞究。弟子寻当索归必觐展。
冀亲承音旨盖祛其滞。诸怀寄之周居士。戴
安公和南。
**** 报应问何承天
西方说报应。其枝末虽明而根本常昧。其言
奢而寡要。其譬迂而无徵。乖背五经。故见弃
于先圣。诱掖近情。故得信于季俗。夫欲知日
月之行。故假察于璿。将伸幽冥之信。宜
取符于见事。故鉴燧悬而水火降。雨宿离而
风云作。斯皆远由近验幽以显著者也。夫鹅
之为禽。浮清池咀春草众生蠢动弗之犯也。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4b 页 T52-02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4.png)
唯飞虫是甘。而人皆爱之。虽巢幕而不惧。非
直鹅燕也。群生万有往往如之。是知杀生者
无恶报。为福者无善应。所以为训者如彼。所
以示世者如此。余甚惑之。若谓燕非虫不甘
故罪所不及。民食刍豢奚独婴辜。若谓禽豕
无知而人识经教。斯则未有经教之时。畋渔
网罟亦无罪也。无故以科法入中国。乃所以
为民陷阱也。彼仁人者岂其然哉。故余谓。佛
经但是假设权教。劝人为善耳。无关实叙。是
以圣人作制推德翳物。我将我享寔膺天祜。
田获三品宾庖豫焉。若乃见生不忍死。闻
声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务也。窃愿高明更加
三思。
**** 答何承天刘少府
敬览高话。辞切證明。所谓彼上人者难为酬
对者也。然如来穷理尽性因感成教。故五善
思启。戒品为之设。六蔽待祛。般若为之照。薰
以十善净以无漏。毕竟解脱至菩提而已矣。
斯末之所以明而本之不昧者耶。孔以致孝
为务。则仁被四海。释以大慈为首。则化周五
道。导物之迹非乃冥耶。但应有粗精终然自
殊耳。凡览般若诸经。不以无孔为疑。何独诵
丘之书而有见弃之言乎。以龙鬼之陋尚感
圣而至诱掖得信。岂季俗而已哉。足下据见
在之教。以诘三世之辩。奢迂之怪固不待
言。若许因果不谬犹形之与影。徵要之效如
合符也。若日月之行。幽明之信。水火之降。风
云之作。皆先因而后果。不出感召之道。故缘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4c 页 T52-02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4.png)
起灭耳。若鹅之就毙味登俎鼎燕之获免无
取盐梅。故鹅杀于人犹虫死于燕。鹅虫见世
受。人燕未来报。报由三业。业有迟疾。若人入
孝出悌扬于王庭君亲。无将将(音埒)而必诛。此
见报之疾著乎视听者也。若忠为令德剖心
沈渊劫掠肆杀有幸而免。此后报之迟疏而
不失者也。善恶之业。业无不报。但过去未来
非耳目所得。故信之者寡。而非之者众耳。科
法清净涤尘开慧。中国弗思谓为陷阱。非我
无谋秦弗用也。劝人为善。诚哉斯言。然权者
谓实非假设也。故文王废伯邑考而立武王
权也。周适非王发有天命。礼是疏制理固从
实。伯废发立实也。各从其实德用交归。自
非大智孰能预之。经云。善权方便亦复如是
耳。夫民生而杀性之欲也。饮血席毛在上皇
之世矣。圣人去杀非教杀也。但民杀未尽而
化宜渐损。虽将享三品尊荐厚宾。然汤开其
网。孔钓不纲。诗翼五豝。礼弗身践。据兹而
观。作者之心见矣。今忍不食成己慈之心。
若推不忍于视听之表。均不食于见闻之内。
其至矣哉。其至矣哉。祇藉嘉评伸以管窥。
实相无言言成戏论。既不自是想亦同非。若
高明之譬。请俟诸君子。
**** 辩宗论诸道人王卫军问答谢灵运
同游诸道人。并业心神道求解言外。余枕疾
务寡颇多暇日。聊伸由来之意。庶定求宗之
悟。
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方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5a 页 T52-02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5.png)
鉴周。理归一极。
有新论道士以为。寂鉴微妙不容阶级。积学
无限何为自绝。今去释氏之渐悟而取其能
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极。一极异渐悟
能至非殆庶。故理之所去虽合各取。然其离
孔释矣。余谓二谈救物之言。道家之唱得意
之说。敢以折中。自许窃谓新论为然。聊答下
意。迟有所悟。
法勖问。敬览清论。明宗极虽微而一悟顿了。
虽欣新剖窃有所疑。夫明达者以体理绝欲。
悠悠者以迷惑婴累。绝欲本乎见理。婴累由
于乖宗。何以言之。经云。新学者离般若便如
失明者。无导是为怀理。荡患于兹显矣。若涉
求未渐于大宗希仰。犹累于尘垢则永劫劬
劳。期果缅邈既怀犹豫。伏迟嘉训。初答。道与
俗反理不相关。故因权以道之。权虽是假旨
在非假。智虽是真能为非真。非真不伤真。本
在于济物。非假不遂假。济则反本。如此永
劫无为空。勤期果有如皎日。
勖再问。案论。孔释其道既同。救物之假亦不
容异。而神道之域。虽颜也孔子所不诲。实相
之妙。虽愚也释氏所必教。然则二圣建言何
乖背之甚哉。再答。二教不同者。随方应物所
化地异也。大而较之。监在于民。华人易于
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
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
渐悟。渐悟虽可至昧顿了之实。一极虽知寄
绝累学之冀。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5b 页 T52-02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5.png)
同其用各异。昔向子期以儒道为一。应吉甫
谓孔老可齐。皆欲窥宗。而况真实者乎。勖三
问。重寻答。以华夷有险易之性。故二圣敷异
同之教。重方附俗。可谓美矣。然渊极朗鉴作
则于上。愚民蒙昧伏从于下。故作则宜审其
政。伏从必是其宗。今孔废圣学之路。而释开
渐悟之径。筌蹄既已纷错。群黎何由归真。三
答。冬夏异性。资春秋为始末。昼夜殊用。缘
晨暮以往复。况至精之理岂可径接至粗之
人。是故傍渐悟者。所以密造顿解。倚礼教
者。所以潜成学圣。学圣不出六经。而六经
得顿解。不见三藏。而以三藏果筌蹄历然。何
疑纷错。鱼兔既获群黎以济。
僧维问。承新论法师。以宗极微妙不容阶级。
使夫学者穷有之极。自然之无有若符契。何
须言无也。若资无以尽有者。焉得不谓之渐
悟耶。初答。夫累既未尽。无不可得。尽累之
弊。始可得无耳。累尽则无。诚如符契将除其
累。要须傍教。在有之时学而非悟。悟在有表
托学以至。但阶级教愚之谈。一悟得意之论
矣。维再问。论云。悟在有表得不以渐。使夫涉
学希宗当日进其明。不若使明不日进与不
言同。若日进其明者得非渐悟乎。
再答。夫明非渐至信由教发。何以言之。由教
而信则有日进之功。非渐所明则无入照之
分。然向道善心起。损累生垢伏。伏似无同
善似恶乖。此所务不俱非心本无累。至夫一
悟万滞同尽耳。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5c 页 T52-02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5.png)
维三问。答云。由教而信。则有日进之功。非渐
所明。则无入照之分。夫尊教而推宗者。虽不
永用。当推之时。岂可不暂合无耶。若许其
暂合。犹自贤于不合非渐如何。
三答。暂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无常。常知无
假。今岂可以假知之暂而侵常知之真哉。今
暂合贤于不合。诚如来言窃有微證。巫臣谏
庄王之日。物赊于己。故理为情先。及纳夏
姬之时。已交于物。故情居理上。情理云互物
己相倾。亦中知之率任也。若以谏自为悟。
岂容纳时之惑耶。且南为圣也。北为愚也。背
北向南。非停北之谓。向南背北。非至南之称。
然向南可以向南背北。非是停北。非是停
北。故愚可去矣。可以至南。故悟可得矣。
**** 慧驎演僧维问
当假知之一合与真知同异。
初答。
与真知异。
驎再问。
以何为异。
再答。假知者累伏故。理暂为用用暂在理。不
恒其知。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在理。
故永为真知。
驎三问。累不自除。故求理以除累。今假知之
一合理实在心。在心而累不去。将何以去之
乎。
三答。累起因心。心触成累。累恒触者心日昏。
教为用者心日伏。伏累弥久至于灭累。然灭
之时在累伏之后也。伏累灭累貌同实异。不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6a 页 T52-02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6.png)
之状。他己异情空实殊见。殊实空异己他者
入于滞矣。一无有同我物者出于照也。
驎维问。三世长于百年。三千广于赤县。四部
多于户口。七宝妙于石沙。此亦方有小大。故
化有远近。得不谓之然乎。
初答。事理不同恒成四端。自有小大各得其
宜。亦有贤愚违方而处。所谓世同时异物是
人非。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佩玺而听。岂皆
唐虞。今谓言折体尽于武城。长世皆覃于天
下。未之闻也。且俱称妙觉而国土精粗。不可
以精粗国土而言圣有优劣。景迹之应本非
所徵矣。
维再问。论云。或道广而事狭。或事是而人非。
今不可以事之小大而格道之粗妙。诚哉斯
言。但所疑不在此耳。设令周孔实未尽极。以
之应世。故自居宗。此自是世去圣远未足明
极。夫降妙数阶以接群粗。则粗者所不测。然
数阶之妙非极妙之谓。推此而言。抚世者于
粗为妙。然于妙犹粗矣。以妙乘粗。则无往
不尽。以粗求妙。则莫睹其原。无往不尽。故
谓之穷理。莫睹其原。故仰之弥高。今岂可就
颜氏所崇而同之极妙耶。
再答。今不藉颜所推。而谓之为极。但谓颜为
庶几。则孔知几矣。且许禹昌言。孔非本谈。
以尧则天体无是同。同体至极岂计有之小
大耶。
维三问。凡世人所不测。而又昌言者皆可以
为圣耶。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6b 页 T52-02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6.png)
三答。夫昌言贤者尚许其贤。昌言圣者。岂得
反非圣耶。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惟佛究尽
实相之崇高。今欲以崇高之相而令迷蒙所
知。未之有也。苟所不知。焉得不以昌言为信。
既以释昌为是。何以孔昌为非耶。
竺法纲问。敬披高论探研宗极。妙判权实存
旨儒道。遗教孔释昌言折中。允然新论。可谓
激流导源莹拂发晖矣。详复答勖维之问。或
谓因权以通。或学而非悟尔。为玄句徒设。无
关于胸情焉。窃所未安。何以言之。夫道形
天隔几二险绝。学不渐宗曾无髣髴。驰骋有
端思不出位。神崖曷由而登几峰所从而
超哉。若勤务于有而坐体于无者。譬犹挥毫
钟张之侧功侔羿养之能。不然明矣。盖同有
非甚阂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岂况乎有无
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又云。累既未尽。无不可得。尽累之弊。始可得
无耳。
问曰。夫膏盲大道摧辀玄路。莫尚于封有之
累也。盖有不能祛有。祛有者必无未有。先
尽。
有累然后得无也。就如所言累尽则无尔。为
累之自去实不无待。实不无待则不能不无。
故无无贵矣。如彼重暗自晞无假火日。无暇
火日则不能不设。亦明无尚焉。落等级而奇
顿悟。将于是乎踬矣。暇任之馀幸思嘉释。
释慧琳问。三复精议。辨㦎二家斟酌儒道。实
有怀于论矣。至于去释渐悟遗孔殆庶。蒙窃
惑焉。释云有渐。故是自形者有渐。孔之无渐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6c 页 T52-02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6.png)
语上。久习可以移性。孔氏之训也。一合于
道场非十地之所阶。释家之唱也。如此渐绝
文论二圣详言。岂独夷束于教华拘于理。将
恐斥离之辩辞长于新论乎。勖道人难云。绝
欲由于体理。当谓日损者以理自悟也。论曰。
道与俗反本不相关。故因权以通之。物济则
反本。问曰。权之所假习心者。亦终以为虑乎。
为晓悟之日与经之空理都自反耶。若其永
背空谈翻为未说。若始终相扶可修教而
至。不答维驎。假知中殊为藻艳。但与立论
有违。假者以旋迷丧理。不以钻火致惑。苟南
向可以造越。北背可以弃燕。信燕北越南
矣。虑空可以洗心。损有可以祛累。亦有愚
而空圣矣。如此但当勤般若以日忘瞻郢路
而骤进。复何忧于失所乎。将恐一悟之唱。更
踬于南北之譬耶。
**** 答纲琳二法师
披览双难欣若暂对。藻丰论博蔚然满目。可
谓胜人之口。然未厌于心。聊伸前意无由言
对。执笔长怀。谢灵运和南。
**** 答纲公难
来难云。同有非甚阂。尚不可以玩此而善
彼。岂况乎有无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此是拘于所习以生此疑耳。夫专玩笔札者。
自可不工于弧矢。弧矢既工复玩笔札者。何
为不兼哉。若封有而不向宗。自是封者之失。
造无而去滞何为不可得皆。借不兼之有。以
诘能兼之无。非惟钟胡愧射于更李羿养惭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7a 页 T52-02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7.png)
其本。夫凭无以伏有。伏之则有忘。伏时不
能知。知则不复辨。是以坐忘日损之谈近出
老庄。数缘而灭经有旧说。如此岂累之自去
实无之所济。且明为晦新功在火日。但火日
不称功于幽闇。般若不言惠于愚憃耳。推此
而往。讵俟多云。
**** 答琳公难
孔虽曰语上。而云圣无阶级。释维曰一合。
而云物有佛性。物有佛性其道有归。所疑者
渐教。圣无阶级其理可贵。所疑者殆庶。岂二
圣异涂将地使之然。斥离之难始是有在辞
长之论无乃角弓耶。
难云。若其永背空谈翻为未说。若始终相
扶可循教而至。可谓公孙之辞辩者之囿矣。
夫智为权本。权为智用。今取圣之意则智即
经之辞。则权傍权以为检。故三乘咸蹄筌。既
意以归宗。故般若为鱼兔。良由民多愚也。教
故迂矣。若人皆得意。亦何贵于摄悟。假知之
论旨明在有者能为达理之谏。是为交赊相
倾。非悟道之谓。与其立论有何相违。燕北越
南有遇空圣。其理既当。颇获于心矣。若勤
者日忘瞻者骤进。亦实如来言。但勤未是得
瞻未是至。当其此时可谓向宗。既得既至可
谓一悟将无同。辔来驰而云异𨅊耶。
**** 王卫军问
论曰。由教而信有日进之功。非渐所明。无入
照之分。
问曰。由教而信而无入照之分。则是闇信圣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7b 页 T52-02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7.png)
何由有日进之功。
论曰。暂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无常。常知
无假。又曰。假知累伏。理暂为用用暂在理。不
恒其知。
问曰。暂知为假知者。则非不知矣。但见理尚
浅。未能常用耳。虽不得与真知等照。然宁无
入照之分耶。若暂知未是见理。岂得云转理
暂为用。又不知以为称知。
论曰。教为用者心日伏。伏累弥久至于灭累。
问曰。教为用而累伏。为云何伏耶。若都未见
理专心闇信。当其专心唯信而已。谓此为累
伏者。此是虑不能并。为此则彼废耳。非为理
累相权能使累伏也。凡厥心数孰不皆然。如
此之伏根本未异。一倚一伏循环无已。虽复
弥久累何由灭。
弘曰。一悟之谈常谓有心。但未有以折中异
同之辩。故难于厝言耳。寻览来论所释良多。
然犹有未好解处。试条如上为呼可容。此疑
不既。欲使彼我意尽览者。泠然又对无兆兼
当造膝。执笔增怀。真不可言。
**** 王弘敬谓答王卫军问
问曰。由教而信而无入照之分。则是闇信圣
人耶。若闇信圣人理不关心。政可非圣之
尤。何由有日进之功。
答曰。颜子体二未及于照则向善。已上莫非
闇信。但教有可由之理。我有求理之志。故曰
关心。赐以之二。回以之十。岂直免尤而已。实
有日进之功。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7c 页 T52-02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7.png)
问曰。暂知为假。知者。则非不知矣。但见理
向浅。未能常用耳。虽不得与真知等照。然
宁可谓无入照之分耶。若暂知未是见理。岂
得云理暂为用。又不知以何称知。
答曰。不知而称知者。政以假知得名耳。假
者为名非暂知如何。不恒其用岂常之谓。既
非常用。所以交赊相倾。故谏人则言政理悦
已则犯所知。若以谏时为照。岂有悦时之犯。
故知言理者浮谈。犯知者沈惑。推此而判。自
圣已下无浅深之照。然中人之性有崇替之
心矣。
问曰。教为用而累伏。为云何伏耶。若都未见
理专心闇信。当其专心唯信而已。谓此为累
伏者。此是虑不能并。属此则彼废耳。非为理
累相权能使累伏也。凡厥心数孰不皆然。如
此之伏根本末异。一倚一伏循环无已。虽复
弥久累何由灭。
答曰。累伏者属此则废彼。实如来告。凡厥心
数孰不皆然。亦如来旨。更恨不就学人设言
而以恒物为讥耳。譬如药验者疾易痊。理妙
者吝可洗。洗吝岂复循环。疾痊安能起灭。则
事不侔居然已辨。但无漏之功。故资世俗之
善。善心虽在五品之数。能出三界之外矣。平
叔所谓冬日之阴。辅嗣亦云。远不必携。聊借
此语以况入无果无阻隔。灵运自一悟理。质
以经诰。可谓俗文之谈。然书不尽意。亦前世
格言。幽僻无事聊与同行道人。共求其衷猥
辱高难。辞微理析莫不精究。寻览弥日欣若
暂对。辄复更伸前论。虽不辩酬。释来问且以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8a 页 T52-02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8.png)
良深。谢灵运再拜。
**** 王卫军重答书
更寻前答。超悟亦不知。所以为异。政当
尔已。送示生公此间道人。故有小小不同。
小凉当共面尽。脱有厝言。更白面写未由寄
之。于此所散犹多。
**** 竺道生答王卫军书
究寻谢永嘉论。都无间然。有同似若妙善。不
能不以为欣。檀越难旨甚要。切想寻必佳通
耳。且聊试略取论意以伸欣悦之怀。以为苟
若不知焉能有信。然则由教而信。非不知也。
但资彼之知理在我表。资彼可以至我。庸得
无功于日进。未是我知。何由有分于入照。岂
不以见理于外非复全昧知不自中未为能照
耶。
**** 与安成侯嵩书姚兴
吾曾以己所怀疏条摩诃衍诸义。图与什公
平详厥衷。遂有哀。故不复能断理。未久
什公寻复致变。自尔丧戎相寻无复意事。
遂忘弃之。近以当遣使送像。欲与卿作疏。箱
箧中忽得前所条本末。今送示卿。徐徐寻抚。
若于卿有所不足者。便可致难也。见卿未日
并可以当言笑。
吾前试通圣人三达观以咨什公。公寻有答。
今并送。往请此事皆是昔日之意。如今都无
情怀。如何矣。
**** 通三世论
曾问诸法师明三世或有或无。莫适所定。此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8b 页 T52-02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8.png)
之。是以忽疏野怀聊试孟浪言之。诚知孟
浪之言不足以会理。然胸襟之中欲有少许
意。子不能默已。辄疏条相呈。匠者可为折
衷。余以为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
理常在。所以在者。非如阿毗昙注言。五阴块
然喻若足之履地。真足虽往厥迹犹存。当来
如火之在木。木中欲言有火耶。视之不可见。
欲言无耶。缘合火出。经又云。圣人见三世。若
其无也。圣无所见。若言有耶。则犯常嫌明过
去未来虽无。眼对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绝圣
见三世无所疑矣。
**** 什法师答
雅论大通甚佳。去来定无此作不通。佛说色
阴。三世和合总名为色。五阴皆尔。又云。从心
生心。如从谷生谷。以是故知。必有过去无无
因之咎。又云。六识之意识。依已灭之意为本
而生意识。又正见名过去业未来中果法也。
又十力中第二力知三世诸业。又云。若无过
去业则无三途报。又云。学人若在有漏心
中。则不应名为圣人。以此诸比。固知不应无
过去。若无过去未来则非通理经。法所不许。
又十二因缘是佛法之深者。若定有过去未
来则与此法相违。所以者何。如有谷子地水
时节牙根得生。若先已定有则无所待有。若
先有则不名从缘而生。又若先有则是常倒。
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说唯时所
宜耳。以过去法起行业。不得言无。
又云。今不与目对。不得言有。雅论之通甚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8c 页 T52-02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8.png)
如。未来现在如亦不离过去如。此亦不言无
也。此实是经中之大要。俟得高对通复尽之。
通不住法住般若众生之所以不阶道者有
著故也。是以圣人之教恒以去著为事。故言
以不住般若。虽复大圣玄鉴应照无际。亦不
可著。著亦成患。欲使行人忘彼我遗所寄。汎
若不系之舟。无所倚薄则当于理矣。
**** 通圣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圣人之教。玄通无涯。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
求。不可以一理推。故应粗以粗。应细以细应。
理固然矣。所以放大光明现诸神变者。此应
十方诸大菩萨将绍尊位者耳。若处俗接粗。
复容此事耶。阿含经云。释氏之处天竺四十
馀载。衣服饮食受诸患痛。与人不别。经又云。
圣人亦入鹿马而度脱之当在鹿马。岂异于
鹿马哉。若不异鹿马应世常流。不待此神变
明矣。每事要须自同于前物。然后得行其化
耳。
**** 通三世
众生历涉三世。其犹循环。过去未来虽无眼
对。其理常在。是以圣人寻往以知往。逆数以
知来。
**** 通一切诸法空
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有耶。
**** 安成侯姚嵩表
臣言。奉珠像承。是皇后遗嘱所建。礼觐之日
永慕罔极。伏惟感往增怀。臣言。先承。陛下亲
营像。事每注心延望迟冀。暂一礼敬不悟圣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9a 页 T52-02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9.png)
于制作之理拟。若神造中来。所见珠像诚当
奇妙。然方之于此信复有间瞻。奉踊跃实在
无量。夫受乾施者无报。蒙恩隆者无谢。虽欲
仰陈愚诚。亦复莫知所尽。臣言。
臣言。奉陛下所通诸义。理味渊玄辞致清
胜。简诣踰于二篇。妙尽侔乎中观。咏之玩
之。纸已致劳而心犹无厌。真可谓当时之高
唱累劫之宗范也。但臣顽闇思不参玄。然披
寻之日真复咏歌弗暇不悟。弘慈善诱乃欲
令参致问难。敢忘愚钝辄位叙所怀。岂曰存
难。直欲咨所未悟耳。臣言。
臣言。上通三世甚有深致。既已远契圣心。
兼复抑正众说。宗涂亹亹超绝常境。欣悟之
至。益令赏味增深。加为什公研该兼备。实
非愚臣所能称尽。正当铭之怀抱以为心要
耳。臣言。
臣言。上通不住法住般若义云。众生所以不
阶道者。有著故也。圣心玄诣诚无不尽。然至
乎标位六度。而以无著为宗。取之于心诚如
明诲。即之于事脱有未极。夫无著虽妙似。
若有不即真两冥。有不即真两冥。恐是心忘
之谓耳。窃寻玄教如更有以。谨牒成言以摅
愚见。故经云。以无所舍法具足檀波罗蜜。以
此三事不可得故。三者既冥有无。无当无当
之理即同幻化。以此而推。恐不住之致。非
直忘彼我遗所寄而已。
**** 难上通圣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诏云。放大光明诸神变者。此自应十方诸大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9b 页 T52-02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9.png)
参。然不已之情犹欲言所未达。夫万有不同
精粗亦异。应彼虽殊而圣心恒一。恒一故圆
以应之。不同故权以济之。虽鹿马而未始乖
其大。虽现神变而未始遗其细。故净名经云。
如来或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寂寞而作佛
事。显默虽异而终致不二。然则于小大之间。
恐是时互说耳。如华手经。初佛为德藏放大
光明。令诸众生普蒙其润。又思益经中网明
所问。如来三十三种光明。一切遇者皆得利
益。法华经云。佛放眉间相光亦使四众八部
咸皆生疑。又云。处闇众生各得相见。苟有其
缘虽小必益。苟无其因虽大或乖。故般若经
云。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无上道。又以神
变令三恶众生皆生天上。以此而言。至于光
明神变之事似存平等。敢缘慈顾辄竭愚思。
若复哀矜重开道者。岂直微臣独受其赐。
**** 难通一切诸法皆空
诏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
为耶。至理渊淡。诚不容言。然处在涉求之地。
不得不寻本以致悟。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
以何为体。若以妙为宗者。虽在帝先而非极。
若以无有为妙者。必当有不无之因。因称俱
未冥。讵是不二之道乎。故论云。无于无者必
当有于有。有无之相譬犹脩短之相形耳。无
理虽玄将恐同彼断常。常犹不可。况复断耶。
然则有无之肆。乃是边见之所存。故中论
云。不破世谛故则不破真谛。又论云。诸法
若实则无二谛。诸法若空则无罪福。若无罪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29c 页 T52-02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29.png)
**** 姚兴答
卿所难问。引喻兼富理极深致。实非肤浅所
能具答。今为当都格以相酬耳。卿引般若经
云。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无上道。即经所
言。未闻有凡流而得见光明者。如释迦放大
光明普照十方。当斯之时。经不言有群品而
得见其怪而异之者。皆是普明之。徒以斯言
之定不。为群小也。卿若以众生为疑者。百亿
菩萨岂非众生之谓耶。然经复云。普明之诣
释迦。皆与善男子善女人持诸华香来供养
释迦。及致供养之徒。自应普蒙其润也。但光
明之作本不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得蒙馀
波者。其犹蝇附骥尾得至千里之举耳。
卿又引神变令三恶众生得生人天。若在鹿
为鹿。在马为马。而度脱之。岂非神变之谓耶。
华手思益法华诸经所言。若云放大光明。自
应与大品无异也。若一一光明以应适前物。
此作非大所通。夫光明之与寂寞。此直发意
有参差其揆一也。卿引经言。施者受者财物
不可得。与不住法不住般若未有异。二者直
是始终之教也。统而言之。俱是破著之语耳。
何者罪不罪施者受者及财物都不可得。若
都不可得。复何所著。是劝无所著明矣。卿又
问。明道之无为为宗同。诸法之自空为妙
空。无以成极耶。又引论中二谛之间言。意所
不及道之无为所寄耶。吾意以为。为道止无
为。未详所以宗也。何者夫众生之所以流转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30a 页 T52-02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30.png)
既不生死。潜神玄漠与空合其体。是名涅槃
耳。既曰涅槃。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夫道以
无寄为宗。若求寄所在。恐乃惑之大者也。吾
所明无为不可为有者。意事如隐寻求或当
小难。今更重伸前义。卿所引中论。即吾义
宗。诸法若不空则无二谛。若不有亦无二谛。
此定明有无不相离。何者若定言有则无以
拔高士。若定明无则无以济常流。是以圣
人有无兼抱而不舍者。此之谓也。然诸家
通第一义。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
殊太遥远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也。
**** 安成侯嵩重表
臣言。奉赐还诏。诲喻周备。伏寻之日欣踊无
量。陛下爰发德音光阐幽极。拓道义之门。演
如来之奥。冥宗隐而复彰。玄扉掩而再敞。文
外之旨可谓朗然幽烛矣。夫理玄者不可以
言称。事妙者固非常辞之所赞。虽欲心仰
咏亦罔知所尽。由臣愚钝而猥蒙陛下褒饰
之美。诚复欣戴殊眷实𧹞比。仰味微言研
咏弥至。其为蒙悟岂唯过半之益。但臣仍充
外役。无由亲承音旨。每望云遐慨实在罔极。
不胜延系。谨以申闻。臣嵩言。
得表具一二。吾常近之才。加多事惛塞触
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为复。以卿好乐玄
法。是以聊复孟浪以言之耳。而来喻过美益
以不安。
*** 析疑论唐沙门释慧净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30b 页 T52-02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30.png)
太子中舍辛谞。学该文史。诞傲自矜。心存道
术。轻弄佛法。染翰著论详略释宗。时有对者。
谞必碎之于地。谓僧中之无人也。慧净法师
不胜其侮。乃裁论以拟之曰。披览高论博究
精微。旨赡文华惊心眩目。辩超炙輠理跨联
环。幽难勃以纵横。掞藻纷其骆驿。非夫哲士
谁其溢心。瞻彼上人固难与对。轻持不敏宁
酬客难来。论云。一音演说各随类解。蠕动众
生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先觉语从俗异。
智慧之与般若义本玄同。习智觉。若非胜因。
念佛慧。岂登妙果。答曰。大哉斯举也。深固幽
远理涉嫌疑。今当为子略陈梗概。若乃问同
答异。文郁郁于孔书。名一义乖。理明明于释
典。若名同不许义异。则问一不得答殊。此例
既升彼并自没。如有未喻更为提撕。夫以住
无所住。万善所以兼修。为无不为。一音所以
齐应。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冷然独善义
无兼济。较言优劣其可伦乎。二宗既辩百难
斯滞。论云。必彼此名言遂可分别。一音各解
乃玩空谈。答曰。诚如来旨。亦须分别。窃以。
逍遥一也。鹏鴳不可齐乎九万。荣枯同也。椿
菌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
之方时雨。宁有分同明润而遂均其曜泽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彭殇均其寿夭。莛楹
乱其横竖。施厉混其妍蚩。斯由相待不定相
夺可忘。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
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子亡分别即余亡
分别矣。君子剧谈幸无虚论。一言易失驷马
难追。斯文诫矣。深可慎哉。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30c 页 T52-02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30.png)
论云。诸行无常触类缘起复心有待资气涉
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定成于缮剋。答曰。
无常者故吾去也。缘起者新吾来也。故吾去
矣。吾岂常乎。新吾来矣。吾岂断乎。新故相
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代。非缮剋而难功。
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果显乎中观。斯寔庄
释玄同东西理会。而吾子去彼取此。得无谬
乎。
论云。续凫截鹤庸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
丧。答曰。夫自然者报分也。熏修者业理也。报
分已定。二鸟无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
待而飞化。然则事像易疑沈冥难晓。幽求之
士沦惑罔息。至乃道圆四果尚昧衣珠。位隆
十地犹昏罗縠。圣贤固其若此。而况庸庸者
乎。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安能妙契玄极
敷究幽微。贫道藉以受业家门朋从是寄。希
能择善敢进刍荛。如或铿然愿详金牒。于是
辛氏顶受斯文顿裂邪网(斯疑前。周沙门姚道安二教论已有成解但未
见者谓辛草创)有李远问舍人者。曾读斯论。意所未
详便以示沙门法琳请更广其义类琳。乃答
曰。蒙示辛氏与净法师齐物论。大约两问。词
旨宏赡理致幽绝。既开义府特曜文锋。举佛
性平等之谈。别群生各解之说。陈彼此之两
难。辩玄同之一门。非夫契彼寰中孰能振斯
高论。美则美矣。疑颇疑焉。何者寻上皇朝彻。
始流先觉之名。法王应物。爰标佛陀之号。智
慧者盖分别之小术。般若者乃无知之大宗。
分别缘起。所以强称先觉。无知性寂。于是假
谓佛陀。分别既影于外有数。无知则于内无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31a 页 T52-02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31.png)
之功莫匮。甚秋毫之方巨岳。踰尺鴳之比大
鹏。不可同年而语矣。庄生云。吾亡是非不亡
彼此。庸讵然乎。所以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
及大年。惟彭祖之特闻。非众人之所逮也。况
三世之理不差二谛之门可验。是以圣立因
果。凡夫有得圣之期。道称自然。学者无成道
之望。从微至著。凭缮剋而方研。乘因趣果。藉
薰修而始见。彼既知而故问。余亦述而略答。
详夫一音普被。弱丧由是同归。四智广覃。真
如以之自显。自显也者惟微惟彰。同归也
者孰来孰去。盖知随业受报。二鸟不嫌其短
长。因湿致生。两虫无择于飞化。不存待与无
待。明即待之非待矣。请试论之。昔阚泽有言。
孔老法天。诸天法佛。洪范九畴承天制用。上
方十善奉佛慈风。若将孔老以匹圣尊。可谓
子贡贤于仲尼跛鳖陵于骏骥。欲观渤澥更
保涓流。何异蔽目而视毛端。却行以求郢路。
非所应也。非所应也。
且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之
羽仪。次则郗超王谧刘璆谢客等。并江左英
彦七十馀人。皆学综九流才映千古。咸言性
灵真要可以持身济俗者。莫过于释氏之教。
及宋文帝与何尚之王玄保等。亦有此谈。如
其宇内并遵斯要。吾当坐致太平矣。尚之又
云。十善畅则人天兴。五戒行则鬼畜绝。其实
济世之玄范。岂造次而可论乎。中舍学富才
高文华理切。秦悬一字蜀挂千金。何以当兹
奇丽也。不量管见轻陈鄙俚。敢此有酬。示麻
法义篇第四之一=唐终南山释氏序【宋】【元】之一之一¶ 第 231b 页 T52-02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8/buddhist/T52-0231.png)
消。仍以斯论广于视听。故得二文双显。各
其志乎。
广弘明集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