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5c 页
广弘明集卷第十三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辩惑篇第二之九
* 辩正论 十喻九箴篇释法琳
**** 十喻篇上 答李道士十异论
有黄巾李仲卿。学谢管窥智惭臆度。矜白鸟
之翼。望骇嵩华。负爝火之光。争辉日月。乃作
十异九迷贬量至圣。余慨其无识。念彼何辜。
聊为十喻晓之九箴诫之。用指诸掌。庶明达
君子。详兹而改正焉。
***** 外一异曰
太上老君托神玄妙玉女。剖左腋而生。
释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开右胁而生。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6a 页 T52-0176.png

***** 内一喻曰
老君逆常托牧女而左出。世尊顺化因圣母
而右生。
开士曰。案卢景裕戴诜韦处玄等集解五千
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考义类云。太上有四。
谓三皇及尧舜是也。言上古有此大德之君。
临万民之上。故云太上也。郭庄云。时之所贤
者为君。材不称世者为臣。老子非帝非皇。不
在四种之限。有何典据辄称太上耶。捡道家
玄妙及中台朱韬玉札等经并出塞记云。老
是理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玉女。既非正说。尤
假谬谈也。仙人玉箓云。仙人无妻玉女无
夫。虽受女形毕竟不产。若有兹瑞诚曰可嘉。
何为史记无文周书不载。求虚责实。信矫妄
者之言乎。
礼云。退官无位者左迁。论语云。左衽者非
礼也。若以左胜右者。道士行道何不左旋而
还右转耶。国之诏书皆云如右。并顺天之常
也。
***** 外二异曰
老君垂训。开不生不灭之长生。
释迦设教。示不灭不生之永灭。
***** 内二喻曰
李聃禀质有生有灭。畏患生之生反招白首。
释迦垂象示灭示生。归寂灭之灭乃耀金躯。
开士曰。老子云。吾有大患莫若有身。使吾
无身吾有何患。患之所由莫若身矣。老子既
患有身欲求无恼。未免头白与世不殊。若言
长生何因早死。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6b 页 T52-0176.png

***** 外三异曰
老君应生出兹东夏。
释迦降迹挺彼西戎。
***** 内三喻曰
李耳诞形。居东周之苦县。
能仁降迹。出中夏之神州。
开士曰。智度论云。千千重数故曰三千。二过
复千故曰大千。迦维罗卫居其中也。娄炭经
曰。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
故得名也。诸佛出世皆在中州。不生边邑。边
邑若生地为之倾。按法苑传高僧传永初记
等云。宋何承天与智严法师共争边中。法师
云。中天竺地。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木无
影。汉国影台。至期立表犹馀阴在。依算经。
天上一寸地下千里。何乃悟焉。中边始定约
事为论。中天竺国则地之中心。方别拒海五
万馀里。若准此土东约海滨。便可震旦本自
居东。迦维未肯为西。其理验矣。
***** 外四异曰
老君文王之日为隆周之宗师。
释迦庄王之时为罽宾之教主。
***** 内四喻曰
伯阳职处小臣忝充藏吏。不在文王之日。亦
非隆周之师。
牟尼位居太子身證特尊。当昭王之盛年。为
阎浮之教主。
开士曰。前汉书云。孔子为上上流。是圣。老子
为中上流。是贤。何晏王弼云。老未及圣。二教
论云。柱史在朝本非谐赞。出周入秦为尹言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6c 页 T52-0176.png

不符正说。其可得乎。案史记王俭百家谱云。
李者高阳之后。始祖咎鹞为舜理官。因遂氏
焉。李氏之兴起于聃也。自聃之前未有李姓。
唯氏理焉。以树下生乃称李氏。老子之子名
宗。仕魏文侯。盖春秋之末六国时人也。文王
之世既无李姓。何得有聃出为周师。年代参
差无的依据。抱朴云。出文王世嵇康皇甫谧
并云生殷末者。盖指道之伪文。非国典所
载。
***** 外五异曰
老君降迹周王之代。三隐三显五百馀年。
释迦应生胡国之时。一灭一生寿唯八十。
***** 内五喻曰
李氏三隐三显。既无的据可依。假令五百许
年。犹惭龟鹤之寿。
法王一灭一生示现微尘之容。八十年间开
诱恒沙之众。
开士曰。捡诸史正典无三隐三显出没之文。
唯臧兢诸操等考义例云。为孔说仁义礼乐
之本为一时𧹞。王之世千室以疾病致感。老
君受百八十戒并太平经一百七十篇为二
时。至汉安帝时。授张天师正一明威之教。于
时自称周之柱史。为大上所遣为三时也。夫
应形设教必藉有缘。劝化度人皆资徒众。岂
可五百年间全无弟子。三出三隐不见门人。
禀学亲承。杳然河汉乌有之说。委巷空传。在
周劣驾小车。鬓垂丝发。来汉即能箫鼓。云萃
雨从干宝搜神。未闻其说。齐谐异记不载斯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7a 页 T52-0177.png

***** 外六异曰
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讫乎孔丘之时。
释迦下生。肇于净饭之家。当我庄王之世。
***** 内六喻曰
迦叶生桓王丁卯之岁。终景王壬午之年。虽
讫孔丘之时。不出姬昌之世。
调御诞昭王甲寅之年。终穆王壬申之岁。是
为净饭之胤。本生庄王之前。
开士曰。孔子至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史记具
显。为文王师则无典證。出于周末其事可寻。
若在周初史文不载。又检周礼官仪。文武成
康之世并无柱史藏吏之名。当是正品阙条
周末小史耳。
***** 外七异曰
老君初生周代晚适流沙。不测所终莫知方
所。
释迦生于西国终彼提河。弟子槌胸群胡大
叫。
***** 内七喻曰
老子生于赖乡葬于槐里。详乎秦佚之吊。责
在遁天之形。
瞿昙出彼王宫隐兹鹤树。传乎汉明之世。秘
在兰台之书。
开士曰。庄子内篇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
而出。弟子怪问。非夫子之徒欤。秦佚曰。向吾
入见。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哭其
子。古者谓之遁天之形。始以为其人也。而今
非也。遁者隐也。天者免缚也。形者身也。言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7b 页 T52-0177.png

谄曲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也。
***** 外八异曰
老君蹈五把十美眉方口。双柱参漏日角月
悬。此中国圣人之相。
释迦鼻如金挺眼类井星。精若青莲头生螺
发。此西域佛陀之相。
***** 内八喻曰
李老羌眉方口。差是长者之徵。蹈五把十。
未为圣人之相。
婆伽聚日融金之色。既彰希有之徵。万字千
辐之奇。诚摽圣人之相。
开士曰。老子中胎等经云。老聃黄色广颡长
耳大目疏齿厚唇。手把十字之文。脚蹈二五
之画。止是人间之异相。非圣者之奇姿也。传
记并云。老子鼻隆薄头尖口高齿疏眼睐耳
擿发苍黧色厚唇长耳。其状如此。岂比佛耶。
如来身长丈六方正不倾。圆光七尺照诸幽
冥。顶有肉髻其发绀青。耳覆垂埵目视开明。
师子颊车七合网盈。口四十齿方白齐平。舌
能掩面莲花叶形。手内外握掌文皆成。其语
雷震八种音声。胸上万字足轮千萦。色融紫
磨相好难名。具三十二八十种祯。放一光而
地狱休息。演一法使苦痛安宁。备列众经不
烦委指。
***** 外九异曰
老君设教。敬让威仪自依中夏。
释迦制法。恭肃仪容还遵外国。
***** 内九喻曰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7c 页 T52-0177.png

老是俗人官居末品。衣冠拜伏自奉朝章。
佛为圣主道与俗乖。服貌威仪岂同凡制。
开士曰。昔丹阳余玖兴。撰明真论以驳道
士。出其伪妄。详彼论焉言。巾褐之服正是古
日儒墨之所服也。在昔五帝鹿巾许由皮冠。
并俗者之服耳。褐身长三丈六尺。有三百六
十寸。言法一岁三十六旬。或象一年三百六
十日也。褐前有二带。言法阴阳两判。巾之两
角又法二仪。余氏又云。若周秦二世。即以夏
之十月为年。至于分度盈缩历运折除。复焉
得三百六十数耶。考尧舜周孔不为此服。寻
黄帝之遇皇人九真之灵。又降帝喾。至夏禹。
开涂钟二山之藏。穷此等服曾无据焉。案周
有赤雀之徵。且感丹书之瑞。既符火德世服
朱衣。老是周人兼陪末吏。冠履拜伏自奉恒
仪。即曰治头本名鬼卒。黄巾赤箓不效伯阳。
祝水行符亲师张氏。非道非俗祖习谁风。
***** 外十异曰
老君之教。以复孝慈为德本。
释迦之法。以舍亲戚为行先。
***** 内十喻曰
老训狂勃杀二亲为行先。
释教仁慈济四生为德本。
开士曰。汝化胡经言。喜欲从聃。聃曰。若有至
心随我去者。当斩汝父母妻子七人头者。乃
可去耳。喜乃至心便自斩父母七人。将头到
聃前。便成七猪头。夫顺天地之道者行也。
不伤和气者孝也。丁兰感通于朽木。董永孝
致于天女。禽兽犹有母子而知亲。况聃喜行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8a 页 T52-0178.png

谓慈乎。
***** 内十喻答外十异
* 内从生有胜劣第一
* 立教有浅深二
* 德位有高卑三
* 化缘有广陜四
* 寿夭有延促五
* 化迹有先后六
* 迁谢有显晦七
* 相好有少多八
* 威仪有同异九
* 法门有顿渐十
****** 外从生左右异一
外论曰。圣人应迹异彼凡夫。或乘龙象以
处胎。乍开胁腋而出世。虽复无关两气非假
二亲。至于左右之殊。其优劣之异一也。
****** 内从生有胜劣
内喻曰。右衽者则戎狄所尊。右命者为中华
所尚。故春秋云。冢卿无命介卿有之。不亦左
乎。史记云。蔺相如功大位在廉颇右。颇耻之。
又云。张仪相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右韩而左
魏。盖云不便也。礼云。左道乱群杀之。岂非右
优而左劣也。皇甫谧高士传云。老子楚之相
人。家于涡水之阴。师事常松子。及常子有
疾。耳往问疾焉。嵇康云李耳从涓子学九仙
之术。捡太史公等众书。不云老子剖左腋生。
既无正出。不可承信明矣。验知挥戈操翰。盖
文武之先。五气三光。寔阴阳之首。是以释门
右转且符人用。张陵左道信逆天常。何者。释
迦起无缘之慈。应有机之召。语其迹也。则行
满三祇相圆百劫。降神而乘玉象。掩耀而诞
金姿。三十二祥休徵开于地府。一十八梵祯
瑞骇于天宫。灵相周于十方。神光显乎八极。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8b 页 T52-0178.png

寂照。虚空无以量其体。岂唯就攀枝而伟瑞。
徵白首而效祥。犹萤光与龙烛竞辉。鱼目共
蛇珠并耀。尔道之劣一也。
****** 外教门生灭异二
外论曰。夫等无生灭其理则均。导世引凡不
无差异。但生者物之所以欣。灭者物之所以
恶。然则生道难得必俟修功。灭法易求讵劳
禀学。是知腾神驾景。自可积劫身存。气尽形
殂。固当一时神逝。此教门之殊二也。
****** 内立教有浅深
内喻曰。夫灭身以惧大患。绝智以避长劳。议
生灵于悬疣。齐泯性于王乐。盖老庄之谈也。
且绵绵常住。古皇则不死不终。渑渑无名。
老氏则复归无物。然常存非永没之称。无物
岂长生之化耶。抑复明其浅深。至如保弱守
雌之文。虚心实腹之论。审浮生之有量。嗟智
水之无涯。语大则局在域中。陶钧则不出性
分。盖其志也。岂与夫大觉开无穷之缘。挺圆
极之照。测微则穷乎绝隙。究理则控在无方。
美气与氤氲共和。神躯同太虚比固。语其量
也。犹嵩华与培塿殊峻。溟渤将坎井异深。尔
道之劣二也。
****** 外方位东西异三
外论曰。夫东西二方。自有阴阳之别。左右两
位。便成仁义之殊。仁惟长善阳又通生。义主
裁成阴论肃杀。二气为教则阴不及阳。五德为
言则仁深义浅。此方位之殊三也(弹曰。乾为阳为父。位
在西北。坤为阴为母。卜之西南北方盛阴之乡。便为中男之位。南方盛阳之地。翻成中女之居。男女既无定方阴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8c 页 T52-0178.png

如礼席。若南北铺之。即以西方为上。言顺乾尊也。东西列之。即以南方为上。言逐阳盛优劣自见之谓欤)。
****** 内德位有高卑〔三〕-【宫】三三
内喻曰。夫金夫木妻。阴阳孰可永执。离南
坎北。男女匪有定方。所以子午以东为阳者。
取男女生于东方也。子午以西为阴者。言父
母老于西方也。此则从生老以判阴阳。非尊
卑以言胜劣假令父母在西未应卑子男女在
东岂敢尊父。仁非义则不成。义非仁则不养。
所以子午以东仁也父西义也。随处立准无
惑大方。苟局判于所生而拘限于封域者。亦
当西羌大禹所出。仁汎之德顿虚。东夷文王
所生。裁成之教永缺。吞江纳汉。非湫隘之陋
居。浮渭据泾。无帝皇之神宅(前折邪次叹正)夫释氏
者。天上地下。介然居其尊。三界六道。卓尔
推其妙。加以小学二乘之侣。大心五品之伦。
譬众星之拱北辰。若金山之丽碧海。足令鹿
头象面屈矫抗之心。六异十仙申伏膺之礼。
何止挫徐甲于庸夫。导尹喜于关吏。禀学于
牙齿之际(高士传曰。常松子因张其口老子曰。将非谓齿刚而亡舌柔而存常子曰。尽矣)收
名于藏史之间乎。尔道之劣三也。
****** 外适化华夷异四
外论曰。夫华夷礼隔。尊卑著自典坟。边正道
乖。胜负存乎史册。戎狄之主。不许僣号称王。
楚越之君。故自贬之为子。岂可獯鬻之小匠。
匹我天王之大师。此华夷之异四也。
****** 内化缘有广狭
内喻曰。案道德序云。老子修道自隐以无名
为务。周衰出关。二篇之教乃作。然周书典谟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9a 页 T52-0179.png

所说老为尹谈。盖述而不作也。又职惟藏吏
位非阿衡。隆周之师将非乌有(前折邪次叹正)释迦降
神罗卫托质王宫。智实生知道惟遍觉。演慧
明于百亿。敷法云于大千。灵泽周于十方。神
化覃于四表。崇崖峻壁之典。龙居象负之文。
盖盈溢于兹矣。虽弘羊潜计之术。莫能纪其
纤芥。邹衍谈天之论。无以议其涓滴。岂夫章
诠八十文列五千而已哉。恨子未窥墙仞。致
有武叔之毁。亦复何伤日月。故多念其不知
耳。尔道之劣四也。
****** 外禀生夭寿异五
外论曰。夫老君道契环中与虚空而等量。神
超象外随变化而无穷。所以寿命固不同凡。
隐显居然异俗。
释迦生涯有限寿乃促期。一灭不能再生(弹曰。
老子既云长生今日在何郡县乎)八十何期危脆。此寿夭之异五
也。
****** 内寿夭有延促五
内喻曰。序云。怀于李氏处胎八十一年。盖太
阳之数。寿一百六十年。处胎已过其半。三变
五百将非假称珍怪。太史公以为。楚老莱子
及周太史儋。皆老子也。或言二百三十年。或
一百六十岁。皇甫谧云。诸子之书近为难信。
唯秦佚吊焉。老死信矣。世人见谷神不死。是
以玄牝。故好事者遂假托焉。神仙传云。郁
华子录回子传豫子大成子赤精子武成子
尹寿子真行子锡射子反邑先生等。并是老
身者。止见碎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用也。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9b 页 T52-0179.png

独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
苟欲推崇老子使之无限。浅见道士欲以老
子为神异使后世学者信之。故为诡说耳。诚
哉斯言。可为鉴矣。夫妙乐资三德乃成。法身
为五分所立。是以生灭顿遣。圆觉之性乃彰。
空有兼融。灵仪之妙攸在。故得形超视听之
表。名息情尘之外。湛然常乐。文系之所未
铨。嶷尔圆明。言象之所莫测。虽西王桃实
屡熟而靡延。东海桑田数变而非永。五云九
转。悲绳鸟之暂留。飞雪玄霜。比游驹以难固
信。钟馗无大椿之久。蜉蝣罕龟鹤之年。尔
道之劣五也。
****** 外从生前后异六
外论曰。道佛二经各陈其说。或言劫劫出世。
竞事无先。或代代出生。争陈久远。此之眇邈
难取證知。今依传史定其时代。人伦而语。则
老尊而少卑。乡党为言。亦长兄而幼弟。此先
后之异六也。
****** 内化迹有先后
内喻曰。释诞隆周之初。老生姬季之末。论年
二百馀祀。语世一十馀王。紫气青牛。弗在昭
庄之世。神光白象。非关桓景之年。然而洞雾
昏天浊流翳地。文仲逆祀。孔子非其不智。子
禽毁圣。赐也讥其失言。言玷难磨驷不及
舌。诚不虚也(前折愚后叹圣)夫俯迹应凡。托质于危
脆。蹈机化物。同寿于百年。故果局因修。信相
由兹起惑。龄促化广。慈氏以故发疑。巨岳
非衡石所量。譬寿久而犹邈。玄虚非丈尺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79c 页 T52-0179.png

夭世。蜺缨待药未且延龄。盖腾鴳共鹏翼
偶高。驰驽与骥足争远。尔道之劣六也。
****** 外迁神返寂异七
外论曰。老君初诞之日既不同凡。晦迹之时
故当殊世。所以西之流沙途经函谷。青牛出
境紫气浮天。不测始终莫知方域。释迦抱危
疾于舍卫。告殒命于双林。烧柩焚尸还同胡
法。气尽神谢曾不异凡。此去世之异七也。
****** 内迁谢有显晦
内喻曰。序云托形李氏之胎。示人有始终之
义。岂非生灭耶。即庄生所云。老聃死秦佚吊
之是也。而生依赖乡死就槐里。始终莫测。何
其瞽哉(前折邪后叹正)夫大慈化圆德满缘谢机亡。仁
舟溺于两河。慧日沈于双树。其六天八国之
伍。法俦圣众之伦。且电合而风驰。既云委
而雾集。灵齿瑞骨。昭胜福于殊方。绀发红爪。
显神功于绝代。是知莫来莫往。弘济之德美
焉。非显非昧。声华之风盛矣。岂同鼎湖亡返
桥山之冢独存。流沙不归扶风之陇空树
(皇览云黄帝冢在桥山老子冢扶风)尔道之劣七也。
****** 外贤圣相好异八
外论曰。夫圣人妙相本异凡夫。或八采双
瞳。河目海口。龙颜鹤步。反宇奇毫。至如卷发
绿睛。夷人之本状。高鼻深目。胡子之常形。岂
可匹我圣人用为奇相。若事佛得此报者。中
国士女翻作胡形。此相好之异八也。
****** 内相好有多少
内喻曰。圣人相质无常。随方显妙。是以蛇躯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0a 页 T52-0180.png

于中古。周公反握。犹骐骥之一毛。禹耳齐肩。
乃昆山之片玉(前释疑后叹正)夫法身等于如如。无方
理绝称谓。化体由乎应物。妙质可涉名言。故
有白毫绀睫之辉。果唇花目之丽。万字千辐
之相。日轮月彩之殊。非色妙色之容。离相具
相之体。薄拘有而不具。轮王具而不明(萨遮经云。
非色生性胜诸相。一曰福胜八十种妙胜庄严佛日身。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四生众生并成轮王。更增百倍始就如
来一毛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相功德。复加百倍始成眉间白毫相功德。复加百倍始成
一无见顶相。复加百倍始成蠡髻功德)仙人睹而自悲。嗟衰叶之旦
暮梵志见而兴感。叹灵华之罕逢。何止蹈五
把十以标奇。蒙倛断𦸜以显异(曹植相论云。孔子面如蒙
倛周公形如断𦸜也)岂阳文与𩰺蔑比丽。孟娶与陇
廉竞妍。尔道之劣八也。
****** 外中表威仪异九
外论曰。老教容止威仪拜伏揖让玄巾黄褐
持笏曳履法象表明。盖华夏之古制(弹曰。道士元来
本著儒服不异俗人。至周武世始有横被。二十四缝以应阴阳二十四气也。出自人情亦无典据也)释训
袈裟左袨偏袒右肩。全幅横缦之裙。半片
倚支之服。秃发露顶狗踞狐蹲。非预人伦寔
戎狄之风也。岂用兹形制匹我威仪。此容服
之异九也。
****** 内威仪有同异
内喻曰。玉佩金貂。莫施于樵野。荷衣蕙带。弗
践于王庭。故应器非灵庙所陈。染衣异朝宗
之服。故乘于道者。或顺机而轨物。据于德者。
或矫时而训世。是以剪发文身。仲尼称太伯
之善。反常合道。诗人美棠棣之花。况将反性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0b 页 T52-0180.png

使衣象福田器绳难量。丝桐弗惑于耳。朱紫
无眩于目。轻肥罔狎其体。势竞莫骇其心。故
经云。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
动。何必鹖冠雀弁反拘自缚。磕齿嘘气而称
道哉。登木求鱼去之弥远。刻船待釰何其
鄙夫。尔道之劣九也。
****** 外设规逆顺异十
外论曰。老君作范惟孝惟忠。救世度人极
慈极爱。是以声教永传百王不改。玄风长被
万古无差。所以治国治家常然楷式。释教弃
亲不仁不孝。阇王杀父翻说无愆。调达射兄
无闻得罪。以此导凡更为长恶。用斯范世何
能生善。此逆顺之异十也。
****** 内法门有渐顿
内喻曰。义乃道德所卑。礼生忠信之薄。琐仁
讥于匹妇。大孝存乎不匮。然对凶哥笑。乖
中夏之容。临丧扣盆。非华俗之训(原壤母死。倚棺而哥孔
子助祭弗讥。子桑死。子贡吊。四子相视而笑。庄子妻死扣盆而哥)故教之以孝。所以
敬天下之为人父也。教之以忠。敬天下之为
人君也。化周万国。乃明辟之至仁。形于四海。
实圣王之巨孝。佛经言。识体轮回六趣。无
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辩怨亲。又言。无明
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多所作。更互为父
子。怨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是以沙门舍俗
趣真。均庶类于天属。遗荣即道。等含气于己
亲(行普正之心。等普亲之意)且道尚清虚尔重恩爱。法贵平
等尔简怨亲。岂非惑也。势竞遗亲文史明事。
齐桓楚穆此其流焉。欲以訾圣岂不谬哉。尔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0c 页 T52-0180.png

**** 九箴篇下 答九迷论
* 周世无机一
* 建造像塔二
* 威仪器服三
* 弃耕分卫四
* 教为治本五
* 忠孝靡违六
* 三宝无翻七
* 异方同制八
* 老身非佛九
外论曰。夫言者非尚于华辞。贵在中理。歌者
非尚于清响。贵资合节。佛经。如来说法之时。
诸国天子普来集听。或放光明遍大千土。但
释迦在世之日当我周朝。史册所书固无遗
漏。未闻天王诣彼葱岭。岂于中华之帝。无善
不预道场。边鄙之君。有缘普沾法座。光明
所照则众生离苦。而此土何辜偏无人悟。独
隔恩外曾不见闻。仰度能仁不容私简(弹曰。汝无见
佛业有谤圣愆何得怨神唯须自咎也)求心责实事舛言乖。诡妄皎
然足称虚伪。凡夫莫悟逐影吠声。而世不能
知。其迷一也。
***** 内周世无机指一
内箴曰。夫淳羲丽天。矇瞍莫鉴其色。震霆骇
地。聋夫弗聆其响者。盖机感之绝也。作暴凶
蹠。孔智无以遏其心。结愤野夫。赐辩莫能蠲
其忿。亦情性之舛也(庄子云。孔子见盗蹠。盗蹠反责孔子。孔子惧逡巡而退。刘
子云。孔子马侵野人之苗。野人怒止其马。孔子使子贡说解焉野人逾忿。乃遣马圉者辞焉。野人乃悦也)故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1a 页 T52-0181.png

结旷。恼爱与沧海挍深。有为业广。尘劳将巨
岳争峻。群情不能顿至。故导之以积渐。众行
不可备修故策之以限分。犹天地三化始合
于自然(老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齐鲁再变乃臻于至道。
密云导于时雨。坚冰创于履霜。皆渐积之谓
也。故二皇统化(须弥四域经云。应声菩萨为伏羲吉祥菩萨为女娲)居渟风
之初。三圣立言(空寂所问经云迦叶为老子儒童为孔子光净为颜回)兴已淳
之末。玄虚冲一之旨。黄老盛其谈。诗书礼
乐之文。周孔隆其教。明谦守质。乃登圣之阶
梯。三畏五常。为人天之由渐。盖冥符于佛理。
非正辩之极谈。犹访道于瘖聋。麾方而莫穷
远迩。问津于兔马。知济而不测浅深。因斯而
谈。殷周之世非释教所宜行也。犹炎威赫耀。
童子不能正目而视。迅雷奋击。懦夫不能张
耳而听。是以河池涌泛。昭王惧于诞神。云霓
变色。穆后欣其亡圣(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悉皆泛涨穆
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风卒起树木摧折。天阴云黑。有白虹之怪)岂能超葱河而
禀化。踰雪岭而效诚。净名云。是盲者过非日
月咎。适欲穷其凿窍之辩。恐伤吾子混沌之
情。非尔所知。其盲一也。
外论曰。夫铜山崩洛钟应。葭灰缺月晕亏。未
见彪啸而风不生。龙腾而云不起。今释迦所
说佛力最尊。一念运心无不来应。故凡俗各
倾财产竞造塔庙。不吝珠玑争陈堂宇。或范
土刻檀。写獯胡之状。镕金织素。代夷狄之容。
妙尽丹青巧穷剞劂。一拜一礼冀望感通。自
胡法南渐已来六百馀载。未闻一人言能见
佛。岂胡人顶礼即值如来。汉国虔恭不逢调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1b 页 T52-0181.png

力。而世不能知。其迷二也。
***** 内建造像塔指二
内箴曰。左澈慕圣。刻像而拜轩皇。句践思
贤。镕金而模范蠡。丁兰允孝。剞劂以代亲。颜
在资仁。䌽璧而图圣。故使忧喜形乎容色精
诚通乎梦寐。亦其至矣。岂如忉利不还。优填
以兹镂木。坚林晦影。阿输于是铸金。托妙相
于丹青。寄灵仪于铣鋈。或睹真避坐写貌回
躯(感应传云。扬州长干寺有育王像人欲摸写。寺僧恐损金色不许。造像主乃至心发愿。若精诚有感乞像转
身西向。于是琐闭高阁明旦开视。像身宛已西向遂许图之)神应不穷由来尚
矣。自像流东被正化南移。夕梦金人河浮玉
马。神光导于湘水。瑞彩发于檀溪(感应传云。庐陵发蒙寺
育王像记云。像身出庐陵。三曲瑞光趺出湘州昭潭并放光明照曜崖岸。武昌檀溪寺瑞像身出檀溪。光映
水上)长沙摽聚日之姿。庐岳显融金之质。其事
广焉。略而言矣。如干宝搜神临川宣验。及
徵应冥祥幽明录感应传等。自汉明以下讫
于齐梁。王公守牧清信士女。及比丘比丘尼
等。冥感至圣目睹神光者。凡二百馀人。至如
见迹万山浮辉沪渎。清台之下睹满月之容。
雍门之外观相轮之影。南平获应于瑞像。文
宣感梦于圣牙。萧后一铸而剋成。宋皇四摸
而不就其例甚众。不可具陈。岂以尔之无目
而斥彼之有灵哉。然德无不备者。谓之为涅
槃。道无不通者。名之为菩提。智无不周者。称
之为佛陀。以此汉语译彼梵言。则彼此之佛
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夫佛陀者。汉言大觉
也。菩提者。汉言大道也。涅槃者。汉言无为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1c 页 T52-0181.png

提之异号也。禀形大觉之境。未闲大觉即佛
陀之译名也。故庄周云。且有大觉者。而后知
其大梦也。郭注。觉者圣人也。言患在怀者皆
未悟。丘与尔皆梦也。注云。夫子与子游未能
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觉也。君子曰。孔丘之谈
兹亦尽矣。涅槃寂照不可识识不可智知。则言
语断而心行灭。故忘言也。法身乃三点四德
之所成。萧然无累。故称解脱。此其神解而患
息也。夫子虽圣。遥以推功于佛。何者案刘向
古旧二录云。佛经流于中夏一百五十年后。
老子方说五千文。然而周之与老并见佛经。
所说言教往往可验。故夫子有言曰。夫易者
无为也。无思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天下
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余今提耳语。子当
舍其积迷。而荷其晚悟也。支提之制其流
盖远。夫且封且树。比干以忠劲显坟。勿剪
勿伐展季以清贞禁垄。四民怀于十善。缅邈
轮王之恩。三界尊于六通。照旌罗汉之德
(正法念经。四种人得树。偷婆汉言冢。谓轮王罗汉辟支如来也)况智周十力德满四
弘。妙辩契于忘言。能垂训于不测。大明穷于
勿照。乃晹烛于无幽。故有香炭金瓶。全身
遍乎八国。光螺鲜贝。散体周于十方。乍五色
凝辉。旋空彰于汉世八彩分耀。神应显于吴
宫。尔其百镜灵龛千花妙塔。掌承云露铎韵
高风。紫柱红梁遥浮空界。翔鹍跂凤远接虚
方。尽壮丽之容。穷轮焕之美。岂夫高山仰
止不忘景行。崇表峻阙标树鸿猷而已哉。无
以栏甃之辩讥沧海之广陜。榆枋之智测昆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2a 页 T52-0182.png

外论曰。夫礼义成德之妙训。忠孝立身之行
本。未见臣民失礼其国可存。子孙不孝而家
可立。今瞿昙制法必令衣同胡服。即是人中
之师。口诵夷言。便为世间之贵。致使无赖之
徒因斯悖逆。踑踞父兄之上。自号桑门。傲
慢君王之前。乃称释种。不仁不孝已著于家。
无礼无恭复形于国(弹曰。礼云。子冠父亲醮之母亲拜之。所为处高。可亦无礼
无孝也)斯则门门出枭镜之子。人人养豺狼之
儿。抚臆论心良可痛矣。天道无亲华夷讵隔。
唯德是辅岂分胡汉。岂可戴巾修善偏无胜
福。秃顶行檀独能感果。仁惠岂可俟髡头守
真无劳毁形貌。而世不能知。其迷三也。
***** 内威仪器服指三
内箴曰。夫玄圣创典。以因果为宗。素王陈训。
以名教为本。名教存乎治成。因果期乎道立。
立道既舍爱居首。成治亦忠孝宜先。二义天
殊。安可同日而言也。沙门者乃行超俗表心
游尘外。威仪进趣非法不动。容服应器非道
不行。故泥染乃万质同归。缁衣为众采坏
色。简易遵于解脱。条隔象于福田。偏服示有
执劳(礼云执者袒)缺袂便于运役(论语云。亵裘长短右袂。言便于执作)圣
制有以终不徒然。是以舍爱捐亲仰众圣也。
摧弃声色遵梵行也。剃除须发去华竞也。俯
容肃质不忘敬也。分卫扫衣支身命也。言无
隐曲离邪佞也。和声怡气入无诤也。吐纳安
详慎辞令也。世贵莫屈守贞劲也。清虚恬淡
顺道性也。邪相不挠住八正也。颜下色敬悯
众病也。人天崇仰三业净也。穷玄极真取究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2b 页 T52-0182.png

言慕道而心不染真。谓舍家而形不变俗。戴
圆冠无玄象之鉴。履方屦阙地理之明。著南
郑反汉之巾。把公旗诛家之笏。饰道昱祸宋
之服。曳孙恩败晋之裳。生常之业莫废。庸
隶之役无耻。狎世则忠孝之礼亏。求仙则高
尚之道缺犹苍蝇招白黑之论。蝙蝠有鸟鼠
之讥。盖妖惑之俦矣。尔不自见其盲三也
(正法念经云。譬如蝙蝠。人捕鸟时入穴为鼠。人捕鼠时出穴为鸟。今之祭酒盖然畜妻子谓有慈爱。勤耕稼谓
不毁发肤。王役课调则谓出家。亦犹蝙蝠之出入也)。
外论曰。夫圣人应世本以济益苍生。仰观俯
察利安群品。是以味草木合五谷之精。植桑
柘充八蚕之纩。故垂衣裳存稼穑。立稷正置
司衣以利百姓。于是乎在。若一女不织。天下
为之苦寒。一男不耕。天下为之少食。今释迦
垂法不织不耕。经无绝粒之法。田空耕稼之
夫。教阙转练之方。业废机纴之妇。是知持盂
振锡糊口谁凭。左衽偏衣于何取托。故当一
岁之中。饥寒总至未闻利益。已见困穷世不
能知。其迷四也。
***** 内弃耕分卫指四
内箴曰。谋道不先于食。守信必后于饥。是以
桀溺矜耕。孔子譬诸禽兽。樊须学稼。仲尼讥
于小人。稷下无位而招禄。高其贤也。黔娄非
仕而获赐。尚其清也。善人之道何必耕稼。
吾请言之。释教验于因果。该三世之洪源。仙
道尚于金玉。劳一生之虚费。何者夫贤愚寿
妖信于指掌。贫富贵贱昭于目前。报应则形
影无差。业缘亦声响不异此其旨也。未见服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2c 页 T52-0182.png

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寄语后世
人。道士慎莫作。言虚弃功夫。浪夭年寿也。
汝有转练之方。何因更请田地。又谈织纴之
妇。必知并畜妻房。故应道士专耕女冠勤织。
何为莫充糊口恒阙资身。如其不织不耕。即
堕负处。窃见楼观黄巾。脱鹿皮而𥠾地。玄
都鬼卒。舍横帔而偶耕。既无绝粒之人。颇
惭容作之倦。自舂自磨喂在其中。劳形怵
心何道之有。寻汉安元年岁在壬午。道士张
陵分别黄书云。男女有和合之法三五七九
交接之道。其道真决在于丹田。丹田玉门也。
唯以禁秘为急。不许泄于道路。道路溺孔也。
呼为师友父母臭根之名。又云。女儿未嫁者。
十四已上有决明之道。故注五千文云。道可道
者谓朝食美也。非常道者谓暮成屎也。两者
同出而异名。谓人根出溺。溺出精也。玄之又
玄者。谓鼻与口也。陵美此术。子孙三世相继
行之。汝法如是秽乱生民。若劝百姓依汝法
行。则不孝不恭。世出豺狼之种。无礼无义。家
生枭镜之儿明矣。夫辩奇货者。采骊珠不
忌九洄之深。求华璞者。追蓝琰无惮三袭之
险。贵其宝也。慕至道者。窥其户牖轻势利于
鸿毛。入其隩隅忽荣位于脱屣重其真也。故
能使倦夫不爱其力。贫客不吝其财。盖希冥
益。非其迷也。至若仙术诞妄。源流久矣。韩终
徐福始诈于秦邦。文成五利绍伪于汉国。叙
控鹤弗克陵云之实。言餐霞莫睹疗饥之信。
致有猱猿蜃蛤之论(曹植辩道论云。仙人者党猱猿之属。与世人得道化为仙人夫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3a 页 T52-0183.png

林薄巢垣屋之娱乎。牛哀病而为虎逢其兄而噬之。若此者何贵于变化耶)系风捕影之谈。
故弃实瓠者以非器也。废石田者以难艺
也。贱左道者以虚伪也。盖捡实则积其所同
究虚则集其所异。理符则世重。情诡则物违。
故常事耳岂曰迷乎。卑道尊佛不亦可矣。而
弗自知。尔盲四也。
外论曰。夫国以民为本。本固则邦宁。是以赐
及育子之门。恩流孕妇之室。故子孙享祀世
载不亏。虽至孝毁穷不令绝祀。故得国家
富强天下昌盛。未闻人民彫尽家国可存。今
佛教即不妻不娶。名为奉法。唯事早逝。号得
涅槃。既阙长生之方。又无不死之术。斯一世
之中家国空矣。俗人虽欲求福。不知形命以
残。竞慕家安。岂觉宗禋久灭。可谓畏死而服
苟吻。惧溺而赴长河。且天皇地皇之世。无佛
而祚延。后赵后魏已来。有僧而运促。正由真
伪混杂礼乐不调。世不能知。其迷五也。
***** 内教为治本指五
内箴曰。夫澄神反性。入道之要门。绝情弃欲。
登圣之遐本。故云道高者尚德弘者赏。以道
传神以德授圣。神圣相传是谓良嗣。塞道之
源伐德之根。此谓无后。非云弃欲为无后也。
子不闻乎。昔何尚之言。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谅入道之教源。诚济俗之称首。夫行一善则
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
刑息于国。故知五戒十善为正治之本矣。又
五戒修而恶趣减。十善畅而人天滋。人天滋
则正化隆。恶趣衰而灾害殄(正法念经云。人不持戒。诸天减少阿脩罗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3b 页 T52-0183.png

多。诸天增足威光。脩罗减少恶龙无力善龙有力。善龙有力风雨顺时。四气和畅甘雨时降。谷稔礼登人民安
乐。兵戎戢息疾疫不行)犹屏薪去草。益重而难彰。绝焰息
煨。绩微而易显。且强骨弱气。李叟之至谈。实
髓爱精。仙家之奥旨。今反谓淫欲为妙训。妻
子为化源。宗老而毁其言。敩仙而弃其术。且
爱犬马者贵其识恩。嫉枭镜者恶其反噬。尔
则警夜代劳功劣于犬马。逆鳞反舌衅深于
枭镜雄虺。九首不其然乎。载鬼一车吁可畏
也。且运祚脩短虽曰天命。兴替延促抑亦人
符。故尧舜禹汤咸享嘉寿。桀纣幽厉无终永
年。姬发履道而龄长。嬴政刑淫而祚短(陈思论。
昔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太公。并享百年之寿。七圣三贤并行道脩政。圣治天下不足损神。贤宰一国不足劳思。是
以各尽其天年。桀放鸣条纣死牧野。犬戎杀幽厉王不终周祚八百秦灭于二世。此时本无佛僧也)
谟诰在目非曰虚谈。岂无佛而祚延。有佛而
运局。谈何容易谈何客易。惜哉吾子自贻伊
戚良足叹矣。昏若夜游。尔盲五也。
外论曰。夫孝为德本。人伦所先。莫大之宗固
惟恃怙。昊天之泽岂曰能酬。故生尽温清之
恭。终备坟陵之礼。今佛垂训必令弃尔骸骨
捐兹草野多出财贿营我塔庙。遂使愚夫惑
乱废兹典礼考妣棺柩曾无封树之心(弹曰。观夫上皇之
世。不行殡葬之礼。始于堲周窀穸之事。故有藤缄槥椟瓦掩虞棺。皆起于中古也暨周文之日。以骸骨暴露于
野。因收而藏之始行葬礼故云。葬者藏也。欲人之所不见。是以夫子病笃。门人欲厚葬之孔子闻曰。吾其欺天
乎当选不毛之地。不封不树唯棘唯栾。言俯同末世行于葬礼。盖未能免俗)戎狄尸灵翻
尽雕庄之妙。且神不享非其族。物不祀非其
先。不敬其亲而敬他人。其此谓矣。且水葬火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3c 页 T52-0183.png

他用为求福。岂知土壤斯异。各自而然。世不
能知。其迷六也。
***** 内箴忠孝无违指六
内箴曰。导哑聋者必俯仰而指撝。启愚滞者
亦提耳而举掌。夫人伦本于孝敬。孝敬资于
生成。故云。非父母不生。非圣人不立。非圣
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则生成之义通。师亲
之情显。故颜回死。颜路请子之车。孔子云。回
也视余犹父余不得视回犹子。盖其义也。且
爱敬之礼异容不出于二理。贤愚之性殊品
无越于三阶。故生则孝养无违。死则葬祭以
礼。此礼制之异也。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
不匮。此性分之殊也。比夫释教其义在焉。
至如洒血焚躯之流。宝塔仁祠之礼。亦敬始
慎终之谓也。暨于轮王八万释主三千(阿育王经云。王
杀八万四千宫人。夜闻宫中有哭声。王悔为造八万四千塔。今此震旦亦有在者。释提桓因天上造三千偷婆)
竭溟海而求珠。净康衢而徙石。盖劳力也。
总群生为己任。等含气于天属。栖遑有漏之
坏。负荷无赖之俦。盖劳心也。回轩实相之域。
凝神寂照之场。指泥洹而长归。乘法身而遐
览。斯不匮之道也。暨乃母氏降天。剖金棺
而演句。父王即世。执宝床而送终(智度论云。净饭王终。
佛自执绳床一脚至阇维处。示于后世一切众生报生养之恩)孝敬表仪兹亦备矣。
教弃骸骨从何而至哉。且经劝尸陀普施飞
走。意存宿债冀免将来。不若庄周非末代厚
葬失礼之本。而云蝼蚁何亲禽兽何疏。生既
以身为逆旅。死当以天地为棺椁。还依上古
不许埋藏嫌物。轻生重死之弊也。求仙道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4a 页 T52-0184.png

经。金灶罕成玉华难觏。凝髓化骨空致斯
谈。载蜺凭螭未睹其实。或捐骸地胇丧骨天
台。生阙蒸养之恩。死无冥益之利。例心危
于庶物。邪网挂于群生。九族延毁正之殃。
六亲招罔圣之业。攀危据朽谅足寒心傲然
不惧何愚之甚。尔盲六也。
外论曰。夫华夷语韵不同。然佛经称释迦牟
尼者此是胡语。此土翻译乃曰能儒。能儒之
名位卑周孔。故没其能儒之劣名。而存释迦
之戎号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汉言
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藐三。正遍知也。菩
提道也。此土先有无上正真之道老庄之教
胡法无以为异。故不翻译。又菩萨摩诃萨者。
汉言大善心众生。此名下劣非为上士。掩其
鄙称亦莫有翻。凡不译之流。其例如是。曚
覆世俗惑乱物心。然厌旧尚新。流荡之常弊。
恶同好异。恒俗之鄙情。是以邯郸有匍匐之
宾。弱丧有忘归之客。世不能知。其迷七也。
***** 内三宝无翻指七
内箴曰。夫名无得物。盖谓实宾。岂以顺世
假谈格玄圣之优劣。夫荀家以首名质。仲氏
将山制名。山高于丘。仲仁未弘夫子。首总
于耳。荀德不逮老聃。能儒之名。何容遂卑周
孔。然释迦之号。义含多种。遍能贯于万德。不
可以仁偏训通。仁绝于四句。安得将能定翻
述者。事不得已。强复存其旧号耳。又言。道家
旧有正遍知。道与菩提不异者。信是正教流
后伪窃此名。覈实寻源岂得斯号。夫上法高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4b 页 T52-0184.png

诅不可谓正。薰莸混杂不可谓真(道士畏鬼章符云。左佩
太极章。右带昆吾铁指日。即停辉拟鬼千里血造黄神越章杀鬼。又造赤章法亦杀人)守雌羡
下非名为上(老云。莫若守雌。又云。道性近水)钳口胶目安得称
道(庄子云。胶离朱之目钳杨墨之口)犹春鸟转哢。或似于歌。
鸟无能歌之实。秋虫蠹木或近于字。虫阙解
字之真。名实斯滥盖此之谓也。又疑菩萨不
翻。兹谬益甚。书云上圣达于鸿螟。皆有虫称。
经言。多足二足如来最尊。然蜫蛰通于含灵。
众生岂越凡圣。大心之称非为下劣。子虽洗
垢求疵。无损南威之丽。捧心敩疾。未变西施
之妍。当更为尔陈其指掌。释迦是佛显名。菩
提是法尊称。菩萨为僧导首。三宝胜号。译人
存其本名。非如朱门玉柱之谶。阳父阴母之
谣(黄书云。开命门抱真人婴回龙虎戴三五七九天罗地网开朱门进玉柱阳思阴母白如玉阴思阳父手摩
捉)号马屎为灵新。呼口唾为玉液(呼叩齿为天鼓。咽唾为
醴泉。马屎为灵薪老鼠为玉璞出上清经)事鄙而怯彰。辞秽而难
显。犹灵凤以容德希睹。鼢鼠以丑惧潜形。虽
隐质事同嗤妍异矣。冥焉不知。尔盲七也。
外论曰。夫圣人应化随方接引。在胡则秃发
露顶。处汉则端委搢绅。此华夷之常形。非教
方之胜负。若佛苟令去兹冠冕皂服披缁。弃
我华风远同胡俗。则不能兼通冠冕。便是智
力不周。何谓随方现形而为设教。苟若不能。
则佛自是天竺之胡神。非中华之大圣。岂有
秃发之训施于正国。若汉学胡形。剪发便名
事佛。则应胡习汉法著巾亦为奉道。是知露
顶括发乡俗不同。嗟乎士民用为修善。可谓
贵邻室之弊襜。贱自家之黼黻。世不能知。其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4c 页 T52-0184.png

***** 内异方同制八
内箴曰。夫至道应运无方。圣贤乘机引物。子
居九夷不患其陋。禹入裸国欣然解裳。姬伯
适越而文身。武灵顺世而胡服。虽复筌蹄异
术。而鱼兔之功齐矣。况变俗缄心毁形结
志。去簪缨以会道。弃须发以修真。圣制不徒
其有致矣。但仁义变于三游。盗蹠资于五善。
圣教绵远。终使鼠璞滥名(刘子云。周人谓死鼠为玉璞)玄化
幽微。遂令鸡凤混质(文子云。楚人以山鸡为凤)故九十五种
腾翥于西戎。三十六部淆乱于东国。至如优
娄祛子之论。卫世师主之经(涅槃云卫世师论也)吉头夷
罗之仙(火仙外道名吉波头水仙外道名夷叔罗)末伽阇夜之道(若提子断见外
道也)或托水火而要圣。凭日月而敩神。执四大
以非因。指三业为无报。滞识将冥山等闇。邪
心与昧谷同昏。如斯之流。西土之邪论也。其
次鬼笑灵谈安歌浩唱。吞刀吐火。骇仲卿之
庸心。漱雨嘘风。惊刘安之浅虑。或身佩中黄
之箓。口诵灵飞之符。蹈金阙而游神。凭玉京
而洗累。若此之例。东区之异学也。并皆邪网
覆心倒针刺眼。深持惑堑高筑疑城。各抱一
隅迷沦于三界。争守二见沈晦于九流。识体
轮回。无明翳其住本。心用浮动。取相溺其长
源。大圣道眼预观随机授药。诞质西土正教
东流。疾重则亲降医王。患轻则寄方遥授。偏
裨以剪枭镜。重将而戮鲸鲵。此亦释门和扁
之术。法王孙吴之势也。圣无二制容服义均。
犹清济浊河归沧海而同味。绿膺绛颡集须
弥而共色。冲和子曰。琁玑文者皆是求神仙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5a 页 T52-0185.png

傥至三五百年。以此为真耳。长生久视义在
于斯。今之道士所学之法。不复以此为念。然
大都止令如佛家身死神明更生胜地耳。若
不复贵此身者。不如专心学佛道。佛道营
练精神日明日益。甚有名理定慧之法。孱然
可修何劳勤苦。自名道士而实是学佛家僧
法邪。学又不专。盖是图龙画虎之俦耳。何
不去鹿巾释黄褐剃须发染袈裟而归依世尊
耶。世间道士经及行道义理则约数论而后
通(言采佛家经论。改作道书。如黄庭元阳灵宝上清等经及三皇之典。并改换法华及无量寿等经而作)
修心则依坐禅而望感(言改坐禅之名为思神之号)上清尤高。
而未踰上界之域。太清仙法又弃置而不论。
未知何法取异佛家而称为道士也。其得意
者当师佛矣。子是南人。躬学茅山道士冲和
子之法。冲和子与陶隐居。常以敬重佛法为
业。但逢众僧莫不礼拜。岩穴之内悉安佛像
自率门徒。受学之士朝夕忏悔。恒读佛经案
琁玑抄文。冲和所制以非当世道士不敬佛
者。故陶隐居答大鸾法师书云。去朔耳闻音
声。兹晨眼受文字。或由顶礼岁积。故致真应
来仪。正尔整拂藤蒲。采汲花水端襟俨思伫
聆警锡也。弟子华阳陶弘景和南。汝师事
佛敬僧。曾无异说。尔何自陷违背本宗。不义
不仁罪招极法。牟子论云。尧舜周孔老氏之
化。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而子不能悟。
其盲八也。
外论曰。天皇九纪之前。书契未作。太昊六爻
之后。文字乃兴。自尔已来渐弘载籍。前贤往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5b 页 T52-0185.png

右史记事记词。直笔直言无矫无妄。魏书外
国传皇甫谧高士传并曰。桑门浮图经老子
所作(弹曰浮图经者。魏略及西域传云。临猊国有神人。名曰沙律之所传也。沙律年老发白。常教人
为浮图。人有灾祸及无子者。劝行浮图斋戒。令舍财赎愆临猊王久无太子。其妃莫耶因祀浮图。而生太子。遂名其
子为浮图焉。前汉哀帝时。秦景使月氏国王令太子口授于景。所以浮图经教。前汉早行六十三年之后。明帝方感
瑞梦也。考秦景传经。不云老说。案晋世道士王浮改西域传。为明威化胡经。乃称老子流沙教胡王为浮图。变身
作佛。方有佛兴盖诬誷之极也。但罽宾去此万里。已还。秦汉至今商人蕃使相继不绝。莫传老子在彼。化胡说
浮图经及身作佛。未之闻也。纵使老为浮图。始是报恩供养舍利方显圣德何名诞哉)袁宏后汉
纪云。老子入胡分身作佛。道家经诰其说甚
多(捡袁宏汉记。本无老子作佛之文。即日朝廷博识者多。岂可塞耳偷铃。指鹿为马。何愚之甚也)明
威化胡等经并云。胡王不信老子。老子神力
伏之。方求悔过。自髡自剪谢愆谢罪。老君大
慈悯其愚昧。为说权教随机戒约。皆令投陀
乞食以制凶顽之心。赭服偏衣用挫强梁之
性。割毁形貌示为黥劓之身。禁约妻房绝其
悖逆之种(弹曰。女以禁约妻房而为罪者。玄都会圣。仍为燕尔之坊至德清虚。便是同牢之
观也。既学长生。汝恒对妇亲慕李氏。皆须养儿。但李耳之宗人人取妇张陵。张鲁世世畜妻。故有男官女
官之两名。系师嗣师之别号。魏晋已来馆中生子。陈梁之日静内养儿。唤妇女为朱门。呼丈夫为玉柱。淫欲猥
浊出自道家。外假清虚。内专浊泄。可耻之甚矣)所以谓重病加于毒药。
宜令刳腹洗肠。深罪约以严刑。必须诛宗灭
祀。但此土君子夙禀道真(捡汉官仪云。景帝已来于国学内立道馆。
以教学徒。不许人间别立馆舍。考梁陈齐魏之前。唯以瓠卢成经本无天尊形像。案任子道论及杜氏幽求
云。道无形质。盖阴阳之精也。陶隐居内传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像王淳三教论
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立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凭衣食梁陆脩静。亦
为此形)无劳秃顶。本遵至训讵假髡头。可谓身无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5c 页 T52-0185.png

戆之甚良可悲痛。昔汉明感梦此法始来。还
令胡人立庙。汉士不许遵行。魏承汉轨还
依旧贯。石勒之日念其胡风。与僧澄道人娇
足毛羽。避役之流竞为剪剃。世不能知。其迷
九也。
***** 内老身非佛指九
内箴曰。大厦为众材所成。群生非一人可化。
故十方圣智。比尘沙而不穷。八万法门。倾河
海而莫测。故有此圣彼圣。殊方类于比肩。前
佛后佛。异世同于继踵。像正差降净秽区分。
惩恶劝善其流一也。且周孔世训。尚无改于
百王。雏孟剧谈。犹垂美于千载。岂容周姬
一代而三变三迁。老氏一身而成道成佛。即
是馀人无践圣之理。群萌绝登道之期。又先
讥十异后赞一同。首轴之间毁誉矛盾。卷舒
之际向背参商。掩目盗裘信有斯谚。夫真伪
相形。犹禾莠之相类。善耘者存禾而去莠。求
道者亦依真而舍伪。沙门之胜宗流久矣。至
如汉帝降礼于摩腾(如法本传)吴王屈节于康会(吴录云。
吴主问僧会。佛法何以异俗。答曰。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易云。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
回虽儒俗之格言。亦佛法之渐训也)昙始延魏君之席(魏录云。拓拔焘用崔皓之
说。遂灭佛法悉毁像烧经驱僧还俗。昙始以正旦杖锡法衣立于城门。门者白焘。焘命斩之。三刀而不伤。刑者
白焘。焘自取佩刀。又如前斫。乃内始于虎圈。虎闭眼伏头。焘乃试置天师圈侧虎鸣吼欲噬。焘乃知佛化清高
黄老所不及。延始上席谢之)道林登晋主之床。秦世道安荣
参共辇。赵邦澄上宠懋锦衣(符书云。符主出游命安师共辇坐。高僧传
云。石虎号澄为大和上。衣以锦绣每上殿。敕王公等扶舁之)皆道降极尊德回万
乘。良有以也。黄老之术由来不竞者。费才以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6a 页 T52-0186.png

正教。焘后身发恶疾乃诛崔寇二人)姜斌以集诈徒质。王浮以造
伪殃身。皆验之于耳目。非取与之虚谈。其崇
敬也如此。其疵谴也如彼。夫颜闵遇于孔门
摽德行之首。苏张逢于鬼谷居浮诈之先。非
独人性之优劣。亦所习之真伪也。且贤佞相
滥。佞泄而贤彰。圣诈难分。诈穷而圣显。犹蛇
床与蘼芜类质。达方者辨其容。苟吻与素
华齐根。晓药者分其性。是以公旦黜而还辅。
孔门虚而复盈。有自来矣。自汉明捔试邪见
折锋。慧日凝辉法云舒荫。姜潘舍家入道。吕
焦弃伪从真。曹马传灯而不穷。秦魏涌泉而
无竭。汝言始于澄石。不亦诬哉。自黄老风浇
容服亦变。非道非俗谚号阉人。善诅善骂古
名鬼卒。其救苦也。则解发系颈以绳自缚。牛
粪涂身互相鞭打。其法律也。若失符箓则倒
衔手板逆风扫地。杨枝百束自斫自负。盗奏
章也。则匍匐灰狱背负水沤(出道士孙氏法仪)责罚尤
重。同奴隶之法。罪谴衔伏。比畜生之类。然释
门钟磬集众警时。汉魏已来。道家未有金刚
师子护法善神。盖佛教之所明。非黄领之先
搆。亦效他胜范。窃我圣踪耳。故颜之推云。神
仙之事有金玉之费。颇为虚放。华山之下白
骨如莽。何有得仙之理。纵使得仙终当有死。
不能出世。余劝汝曹学之。佛家三世之事信
而有徵。家业归心勿轻慢也。原夫四尘五
荫剖折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
千门入善。辩才智慧岂徒六经百氏之博哉。
明非尧舜周孔老庄所及。故著归心篇以诫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6b 页 T52-0186.png

有考古通人。与占衡君子观李卿诽毁之论。
阅开士辩正之谈。详而议之。发愤兴叹。欲使
邪正异辙。真伪分流。定其是非以明得失。冀
后进者永无疑焉。
通人曰。余观造化本乎阴阳。物类所生起乎
天地。历三古之世。寻五圣之文。不见天尊之
神。亦无大道之像。案灵宝九天生神章云。气
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凝滓积滞成地。人
之生也皆由三元养育九气经形。然后生
也。是知阴阳者人之本也。天地者物之根也。
根本是气无别道神。
君子曰。道士大霄隐书无上真书等云无上
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玉京
之上。七宝玄台金床玉几仙童玉女之所侍
卫。住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案神仙五岳图
云。大道天尊治大玄之都玉光之州金真之
郡天保之县元明之乡定志之里灾所不及。
灵书经云。大罗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
五重天之上天也。五岳图云。都者睹也。太上
大道道中之道神明君。最守静居太玄之都。
诸天内音云。天与诸仙鸣楼都之鼓。朝晏玉
京以乐道君。推此谬谈。则道君是天之神明。
既属州县。则天尊复是天之民伍。如佛家经
论。三界之外名出生死。无分段之形。离色心
之境。何得更有宝台玉山州郡乡里。虚妄之
甚转复难矜但。道家伪说无迹可观。习俗生
常为日已久。众邪竞叙互有不同。如欲正名
理须详悉。今略出缘起随而判之。案周礼。自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6c 页 T52-0186.png

禹贡方陈州号。春秋之时。县大郡小。以郡
属县。汉高已来以县属郡。典诰所明。九州
禹迹百郡秦并是也。纵有道在天上。犹应
触事无为。何因户属乡居与凡不异。既有州
县即有官民。州牧郡守姓何名何。乡长里司
谁子谁弟。并是管学道士无识黄巾。不悉古
今未窥经史。见人间置立州县。亦言天上与
世符同。保伪为真良可羞耻。其根脉本末。并
如笑道论中委出也。通人曰。庄周云。察其始
而无生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
本无气。恍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人之生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故曰。有无相生也。万物一也。何谓
一也。天下一气也。推此而谈。无别有道高处
大罗独称尊贵。
君子曰。阳气黄精经云。流丹九转结气成精。
精化成神。神变成人。阳气赤。名曰玄丹。阴气
黄。名曰黄精。阴阳交合二气降精。精化为神。
精神凝结上于九天。九天之气下于丹田。与
神合凝临于命门。要须九过是为九丹。上化
下凝以成于人。不云别有道神能宰万物使
之生也。通人曰。古来名儒及河上公。解五千
文。视之不见名曰夷者精也。听之不闻名
曰希者神也。抟之不得名曰微者气也。是
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故知气体眇莽。所以
迎之不见其首。气形清虚。故云随之不见其
后。此则叙道之本从气而生。所以上清经云。
吾生眇莽之中甚幽冥。幽冥之中生乎空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7a 页 T52-0187.png

焉。一气青。一气白。一气黄。故云。一生二。二
生三。案生神章云。老子以元始三气合而为
一。是主人法体精是精灵。神是变化。气是
气象。如陆简寂臧矜顾欢孟智周等老子义
云。合此三乘以成圣体。又云。自然为通相之
体。三气为别相之体。捡道所宗以气为本。考
三气之内有色有心。既为色心所成。未免生
死之患。何得称常。君子曰。原道所先。以气为
体。何以明之。案养生服气经云。道者气也。保
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
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
神。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故庄周云。吹
呴呼吸吐故纳新。彭祖修之以得寿考。挍此
而言。能养和气以致长生。谓得道也。
通人曰。纵使有道不能自生。从自然出。道本
自然则道有所待。既因他有。即是无常。故老
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
弼之言。天地王道并不相违。故称法也。自
然无称穷极之辞。道是智慧灵知之号。用
智不及无智。有形不及无形。道是有义。不及
自然之无义也。
君子曰。易乾凿度云。昔燧人氏仰观斗极以
定方名。庖羲因之而画八卦。黄帝受命使大
挠造甲子容成次历数。五行九宫之说自此
而兴。故说卦云。阳取九者。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阴二阳一则天有三焉。立地之道曰柔
与刚。刚二柔一则地亦有三。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义二仁一则人亦有三。三三合九。阴阳
辩惑篇第二之九¶ 第 187b 页 T52-0187.png

高盖天。上罗三清下包三界。居七英之房。出
九宫之上。行神布气造作万物。岂非惑乱陷
坠人间耶。挍功则业殊。比迹则事异。沙门旌
德而靡违。道士言行而多过。立不刊之遐
迹。建不朽之玄猷。洋洋乎弗可尚也。其唯
释教欤岂以拗堂小。水匹凭夷大波者。哉
非所类矣。
广弘明集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