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辩惑篇第二之四¶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5b 页


广弘明集卷第八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辩惑篇第二之四


* 击像焚经坑僧诏 魏太武
* 大集道俗废立二=一【宫】二教议二教议 周武
* 二教论 释道安

*** 击像焚经坑僧诏元魏世祖太武帝

帝讳焘。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时年八岁。
尚在幼冲。资政所由惟恃台辅。时司徒崔浩
尤不信佛。帝访国事。每以为怀言。佛法虚诞
为俗费害。黄老仙道可以存心。浩既雅信仙
道。授帝老经。随言信用曾无思择。即立道坛
四追方士。当时佛法隆盛。浩内嫉之。常求瑕
衅。会盖吴反于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时
浩从焉。既至长安。有沙门。种麦于寺中。御
驺牧马。帝入观马从官入。其便室见有弓
矢。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
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5c 页 T52-0135.png
产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诏
乃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一依长安行事。
太平真君五年。帝年二十有九。春秋方富盛
于武功。崔浩邪谋相接交扇方士。仙观日有
登临。释门清众将事歼殄。又下诏曰。愚民无
识信伪惑妖。私养师巫挟藏谶记。沙门之徒。
假西域虚诞。坐致妖㜸。非所以一齐政化布
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
养沙门者。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沙
门身死。容止者诛一门。时恭宗为太子监国。
素敬佛法。频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
像之罪。今罢其道杜诸寺门。世不修奉。土
木丹青自然毁灭。如是再三不许。时有沙门
玄高者。空门之秀杰也。太子晃师之。晃敬
事如佛。崔浩得倖于帝。恐晃摄政。或见危
逐。密谗于帝晃有异图。若不先虑后悔无
及。又晃结纳玄高。高又通灵鬼物善得人心。
可不猜耶。帝初不从。后且幽之。又梦其先
祖云。太子无事。又问百官。咸云。太子仁孝。
抂见幽辱。帝乃出晃以政归之。浩又重谮。帝
信之便幽死晃于禁中。缢高于郊南。浩得志
于朝廷也。列辟莫敢致言。便以太平真君七
年三月下诏。一切荡除。所有图像胡经皆击
破焚毁。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斯并崔浩之意
致也。及后帝遭疠恼。浩被族诛。呼嗟长慨无
所及矣。事迹如前释老志广之。

*** 周灭佛法集道俗议事+(七)【宋】【元】事事

周高祖猜忌为心。安忍嫌隙。大冢宰晋国公
护。权衡百揆决通庶政。帝窃嫉之。恐有陵夺。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6a 页 T52-0136.png
召护入内。亲自诛之。并大臣六家并从族灭。
帝以得志于天下。一无所虑也。然信任谶纬
偏以为心。自古相传黑者得也。谓有黑相当
得天下。犹如汉末讹言黄衣当王。以黄代赤
承运之像。言黑亦然。所以周太祖挟魏西奔。
衣物旗帜并变为黑。用期讹谶之言。斯亦汉
光武之馀命也。昔者高洋之开齐运。流俗亦
有此谣。洋言黑者稠禅师黑衣天子也。将欲
诛之。会稠远识。悟而得免备如别说。故周祖
初重佛法下礼沙门。并著黄衣为禁黑故。有
道士张宾。谲诈罔上。私达其党。以黑释为国
忌。以黄老为国祥。帝纳其言。信道轻佛。亲受
符录躬服衣冠。有前僧卫元嵩。与宾唇齿相
扇惑动帝情云。僧多怠惰贪逐财食。不足钦
尚。帝召百僧。入内七宵行道。时既密知各加
恳到。帝亦同僧寝处觇候得失。或为僧读诵。
或赞呗礼悔。僧皆懔厉莫不讶帝之微行也。
既期已满无何而止。至天和四年岁在已丑
三月十五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
百官二千馀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儒教
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以出于无名之前。
超于天地之表故也。时议者纷纭情见乖咎。
不定而散。至其月二十日。依前集论。是非更
广莫简帝心。帝曰。儒教道教此国常遵。佛教
后来朕意不立。佥议如何。时议者陈理无由
除削。帝曰。三教被俗。义不可俱。至四月初。
更依前集。必须极言陈理。无得面从。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详度佛道二教。定其深
浅辩其真伪。天和五年鸾乃上笑道论三卷。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6b 页 T52-0136.png
用笑三洞之名。至五月十日。帝大集群臣详
鸾上论。以为伤蠹道法。帝躬受之。不惬本图。
即于殿庭焚荡。时道安法师。又上二教论。云
内教外教也。练心之术名三乘。内教也。教形
之术名九流。外教也。道无别教即在儒流。斯
乃易之谦谦也。帝览论以问朝宰。无有抗者。
于是遂寝。乃经五载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
五月十七日。初断佛道两教沙门道士并令
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
公。馀如别述。于时卫王不忍其事。直入宫烧
乾化门。攻帝不下。退至虎牢。捉获入京。父子
十二人。并同谋者并诛。

*** 二教论沙门释道安


* 归宗显本第一
* 儒道升降第二
* 君为教主第三
* 诘验形神第四
* 仙异涅槃第五
* 道仙优劣第六
* 孔老非佛第七
* 释典道流第八
* 服法非老第九
* 明典真伪第十
* 教指通局第十一
* 依法除疑第十二

**** 归宗显本第一

有东都逸俊童子。问于西京通方先生曰。仆
闻风流倾坠。六经所以缉修。誇尚滋彰。二篇
所以述作。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用之
不匮于物必通曰道。斯皆孔老之神功。可得
而详矣。近览释教文博义丰。观其汲引则恂
恂善诱。要其指趣则亹亹兹良。然三教虽
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至于老嗟
身患孔叹逝川。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
知物化。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但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6c 页 T52-0136.png
拘滞之流未驰高观。不能齐天地于一指均
是非乎一气。致令谈论之际每有不同。此所
谓匿摩尼于胎㲉。掩大明于重夜。伤莫二之
纯风。塞洞一之玄指。祈之弥劫。奚可值哉。
敬请先生为之开阐。通方先生曰。子之问也
激矣哉。可谓穷辩未尽理也。仆虽不敏稽疑
上国。服膺灵章陶风下席。今当为子略陈其
要。夫万化本于无生而生。生者无生。三才兆
于无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
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聚虽一体而形神
两异。散虽质别而心数弗亡。故救形之教。教
称为外。济神之典。典号为内。是以智度有内
外两经。仁王辩内外二论。方等明内外两律。
百论言内外二道。若通论内外。则该彼华夷。
若局命此方。则可云儒释。释教为内儒教为
外。备彰圣典。非为诞谬。详览载籍寻讨源流。
教唯有二宁得有三。何则昔玄古朴素。坟典
之诰未弘。淳风稍离丘索之文乃著。故包论
七典统括九流。咸为治国之谟。并是修身之
术。故艺文志曰。儒之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
中。留意于五德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
师仲尼。其道最高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
自持。此君人者南面之术。合于尧之克让。易
之谦谦。是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
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者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7a 页 T52-0137.png
易曰。先王以明罚敕法。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
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
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
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
三百使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
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
词。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含名法。知国
体之有此。见王治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五谷劝耕桑。
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此其所长
也。若派而别之。则应有九教。若总而合之。则
同属儒宗。论其官也。各王朝之一职。谈其籍
也。并皇家之一书子。欲于一代之内令九流
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竞辩。岂不上伤皇极
莫二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真所谓巨蠹
鸿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穷理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轨辙。
请其文则部分十二。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
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擅系表。又非情智
所寻。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
證泥洹。播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
辩善恶之升沈。夐期出世而理无不周。迩比
王化而事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
天下之至虑。孰能与斯教哉。虽复儒道千家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7b 页 T52-0137.png
墨农百氏取舍驱驰。未及其度者也。惟释氏
之教理富权实。有馀不了称之曰权。无馀了
义号之为实。通云善诱。何成妙赏。子谓三教
虽殊劝善义一。余谓善有精粗优劣宜异。精
者超百化而高升。粗者循九居而未息。安可
同年而语其胜负哉。又云。教迹诚异理会则
同。爰引世训以符玄教。此盖悠悠之所昧。未
暨其本矣。教者何也。诠理之谓。理者何也。
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得同。理若必同教
宁得异。筌不期鱼蹄不为兔。将为名乎理
同安在。夫厚生情笃身患之诫遂兴。不悟
迁流逝川之叹乃作。并是方内之至谈。谅非
踰方之巨唱。何者推色尽于极微。老氏之
所未辩。究心穷于生灭宣尼又所未言。可谓
瞻之似尽。察之未极者也。故涅槃经曰。分别
色心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且声闻
之与菩萨。俱越妄想之乡。菩萨则惠兼九
道。声闻则独善一身。其犹露润之方巨壑。微
尘之比须弥。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故净名
曰。无以日光等彼萤火。若夫以齐而齐不
齐者未齐矣。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
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
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此盖
狷夫之野议。岂达士之贞观。故谚曰。紫实昧
朱。狂斯滥哲。请广其类更晓子怀。上至天子
下至庶民。莫不资色心以成躯。禀阴阳以化
体。不可以色心是等而便混以智愚。安得以
阴阳义齐则同之贵贱。此之不可至理皎然。
虽强齐之其义安在。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7c 页 T52-0137.png

**** 儒道升降第二(儒通六典道止两篇升降二事备彰四史)

问曰。先生泾渭孔释清浊大悬。与夺儒道取
舍尤滥。史迁六氏道家为先。班固九流儒宗
为上。讨其祖述并可命家。论其宪章未乖典
式。欲言俱非情谓未可。傥其都是何宜去
取。答曰。涂轨乖顺不可无归。朱紫之际久宜
有在。汉书十志并是古则。艺文五行岂今始
有。农为治本史迁不言。安毁纵横官典俱漏。
故孟坚之撰。今古褒其是。子长之论。曩见贬
其非。是以前汉书曰。史迁序坟籍。则先黄老
后六经。论游侠则退处士进奸雄。述货殖则
崇势利羞贫贱。此其为弊也。

后汉书曰。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
本。战国策据楚汉春秋列时事。上自黄帝下
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
篇。而十篇缺焉。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
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
功。论义浅而不笃。其论术学也。则崇黄老而
薄五经。轻仁义而贱守节。此其甚弊伤道所
过极刑之咎也。又晋书礼乐志曰。世称子长
史记奇而不周。奇谓博古远达。不周谓弊于
儒道。儒道既弊圣教不兴。何王摹之。尚道废
儒惑乱天下。变风毁俗。遂使魏晋为之陵迟。
四夷交侵中国微矣。此皆国史实录之文。奚
独可异校其得失。详列典志。取舍升降何豫
鄙怀。

问。老子之教。盖修身治国绝弃贵尚。论大道
则为三才之元。辩上德则为五事之本。犹陶
埏之成造。譬橐籥之不穷。先生何为抑在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8a 页 T52-0138.png
儒下。

答曰。余闻恬志大和者不务变常。安时处顺
者不求反古。故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惟艺文之盛。易最优矣。吾子谓老与易何若。
昔宓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文王重六爻。孔子弘十翼。故
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故系词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说曰。夫有形生于无
形。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

太始者形之始。

太素者质之始。

本气形质而未相离。故曰混沌。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孝经说曰。
奇者阳节。偶者阴基。得阳而成。合阴而居。数
相配偶乃为道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
阳不测谓之神。此而遐瞻足贤于老也。

子谓仁由失德而兴。礼生忠信之簿。安其所
习毁所不见。且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
地同节。岂在饰敬之年责报之岁哉。然老氏
之旨本救浇浪。虚柔善下修身可矣。不上
贤能于治何续。既扶易之一谦。便是儒之一
派。幸勿同放兼弃五德。

**** 君为教主第三(世谓孔老为弘教之人访之典谟则君为教主)

问。敬寻懋制剖析离合云。派而别之应有九
教。统而合之同一儒宗。采求理例犹谓未当。
何者名杂邓尹法参悝商。墨出由胡农兴野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8b 页 T52-0138.png
老。斯皆制通贤达。不可以为教首。孔老圣
欤。可以命教。故九流之中唯论其二。儒教道
教岂不婉哉。

答曰。子之问也。似未通远。夫帝王功成作乐。
治定制礼。此盖皇业之盛事也。而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百王同其风。
万代齐其轨。若有位无才。犹亏弘阐。有才无
位。灼然全阙。昔周公摄政七载。乃制六官。孔
老何人得为教主。孔虽圣达无位者也。自卫
回轮始弘文轨。正可修述非为教源。且柱史
在朝本非谐赞。出周入秦为尹言道。无闻诸
侯。何况天子。既是仙贤。固宜双缺。道属儒宗
已彰前简。

问。孔子问礼于老聃。则师资之义存矣。又论
语。孔子自称。吾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
于我老彭。子云孔圣而云老贤比类之义义
将焉在。褒贬乖衷谅为侮圣。

答曰。余既庸昧奚敢穿凿。废智任诚唯依谟
典。嵇子云。老子就涓子学九仙之术寻乎练
饵。斯或有之。至于圣也则不云学。论语曰。生
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依前汉书。品
孔子为上上类。皆是圣。以老氏为中上流。并
是贤。又何晏王弼咸云。老未及圣。此皆典达
所位。仆能异乎。孔子曰。吾无常师。问礼于
老聃。斯其义也。有问农云。吾不如老农。又
问圃云。吾不如老圃。入太庙每事问。岂农圃
守庙之人。而贤于孔丘乎。窃比逊词斯其类
也。故知他评近实自谦则虚。侮圣之谈恐还
自累(孔子问乐于长弘。学琴于师襄子。岂弘子之流皆贤于孔子乎。圣人之迹于斯可见)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8c 页 T52-0138.png

问。鲁隐公者。盖是让国之贤君。而人表评为
下下。老子者。乃无为之大圣。汉书品为中上。
故知班彪父子诠度险巇。先生何乃引之为
證。答曰。吾子近取杜预之谈。远忽春秋之意。
隐公者桓公之庶兄也。桓公幼小摄行政事。
及桓长大归政桓公。虽能归政不能去猜。赞
毒于是纵横。遂为桓公所弑。既不自全陷弟
不义。让国之美竟复何在。此而非下孰有下
乎。汉书之评。于是乎得。且孔子受命。遂号素
王。未闻载籍。称老为圣。言不关典。君子所
惭。问尚书云。惟狂克念作圣。惟圣罔念则
狂。子云。圣也则不关学。是何言欤。

答曰。孔语生知。学言积习。向者论儒。未云
释也。上智下愚本不随化。中庸之类乃顺化
迁。圣可为狂则非上智。狂可为圣复非下愚。
书辨狂圣。皆中庸也。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
百倍。此盖中才之圣。非上智也。

**** 诘验形神第四(形神之教初篇已言。今则诘之。验其典證也)

问曰。先生云。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敬寻雅论
寔为未允。易云。知几其神乎。宁得雷同七
典皆为形教。释辨济神义将安在。答曰。书称
知远。远极唐虞。春秋属词。词尽王业。至若礼
乐之敬良。诗易之温洁。皆明夫一身岂论三
世。固知教在于形方者。未备洪祐。示逸乎生
表者。存而未议。易曰。几者动之微也。能照其
微非神如何。此言神矣。而未辨练神。练神者
闭情开照。期神旷劫幽灵不亡。积习成圣。
阶十地而逾明。迈九宅而高蹈。此释教所弘
也。经曰。济神拔苦莫若修善。六度摄生净心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9a 页 T52-0139.png
非事故也。

**** 仙异涅槃第五(仙明延期之术。不无其终涅槃常住之果。居然乖异)

问。释称涅槃。道言仙化。释云无生。道称不
死。其揆一也。何可异乎。

答曰。灵飞羽化者。并称神丹之力。无疾轻强
者。亦云饵服之功。哀哉不知缮绩前成。生
甄异气。寿夭由因。脩短在业。佛法以有生为
空幻。故忘身以济物。道法以吾我为真实。故
服饵以养生。生生不贵存存何绩。纵使延期
不能无死。故庄周称老子曰。古者谓之遁天
之形。始以为其人。今则非人也。尚非遁天之
仙。故有秦佚之吊。死扶风葬槐里。涅槃者
常恒清凉无复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
以像测。莫知所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
以极哉。纵其双林息照而灵智常存。体示阇
维而舍利恒在。虽复大椿遐寿以彭年为殇。
非想多劫与无择对户。凡圣理悬动寂天异。
焉可同时而辨升降哉。吾子何为抗馀燎于
日月之下。而欲与羲和争晖。至于狷也。何
至甚乎。

**** 道仙优劣第六(道以恬虚寡欲优在符于谦德。仙则饵服纷纭劣在徒
勤无效)

问。先生高谈寿夭缮绩前生业果虽详芝丹
仍略。且道家之极。极在长生。呼吸太一吐故
纳新。子欲劣之其可得乎。

答老氏之旨。盖虚无为本。柔弱为用。浑思
天元恬高人世。浩气养和得失无变。穷不谋
通达不谋己。此学者之所以询仰馀流其道
若存者也。若乃练服金丹餐霞饵玉。灵升羽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9b 页 T52-0139.png
蜕尸解形化。斯皆尤乖老庄立言本理。其致
流渐。非道之俦虽记奇者有之。而言道者莫
取。昔汉武好方技。遂有栾大之妖。光武信
谶书。致有桓谭之议。书为方技不入坟流。
人为方士何关雅正。吾子曷为舍大而从小。
背理而趣诞乎。

**** 孔老非佛第七(佛生西域。孔氏高推商宰致问列子书记)

问。西域名佛。此方云觉。西言菩提。此云为
道。西云泥洹。此言无为。西称般若。此翻智
慧。准此斯义则孔老是佛。无为大道先已有
之。

答曰。鄙俗不可以语大道者。滞于形也。曲士
不可以辩宗极者。拘于名也。案孟子以圣人
为先觉。圣中之极。宁过佛哉。故译经者以
觉翻佛。觉有三种。自觉觉他及以满觉。孟
轲一辩岂具此三菩提者。案大智度论云。
无上慧然慧照灵通。义翻为道。道名虽同道
义尤异。何者若论儒宗。道名通于大小。论
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致远恐泥。若谈
释典。道名通于邪正。经曰。九十有六皆名
道也。听其名则真伪莫分。验其法则邪正自
辩。菩提大道以智度为体。老氏之道以虚空
为状。体用既悬固难影响。外典无为以息事
为义。内经无为无三相之为。名同实异本不
相似。故知借此方之称。翻彼域之宗。寄名谈
实何疑之有。准如兹例则孔老非佛。何以明
其然者。昔商大宰问于孔丘曰。夫子圣人
欤。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
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39c 页 T52-0139.png
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信。圣非丘
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因)【三】善+(因)【宋】【元】【明】善用时。圣非丘所知善用时。圣非丘所知。大宰大骇曰。然则)孰者
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
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若老氏必圣孔何不言。以
此校之理当推佛(老子西升经云。天下大术佛术第一。又西升玄经云。吾师化由天竺
善入泥洹又府子曰老氏之师名释迦文。直就道书咸皆师佛)。

**** 释异道流第八(出世三乘。域中四大。悬如天地。异过尘岳)

问。后汉书云。佛道神化兴自身毒(案山海经。西方有天毒国。
郭景纯注云。即天竺国也。而汉书西域传云。天竺国一名身毒国也)详其清心释累
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以此推之。
则道教收佛。又佛经云。一切文字。悉是佛说。
非外道书。而先生高位释教。在儒道之表。将
不自局而近诬圣乎。

答曰。吾子援引汉书而问。余亦还以汉书而
答。后汉西域传曰。张骞之著天竺。惟云地多
湿暑。斑勇之列身毒。正言奉佛不杀而精
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记。余闻之后说
也。其国则殷平中土玉烛和气。灵智之所降
集。贤[言*恣]之所挺生。神迹诡怪则理绝人区。
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者。岂其
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不然何经典之甚也。
汉自楚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
饰。将微义未译。但神明之耶。且好仁恶杀蠲
弊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受其法焉。然好大
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
之论。未足以概其万一。寻汉书之录。兼而有
徵。取其微义未译。则云道书之流。谈其神奇
感验。则言理绝天表。惟四藏赡博二谛并陈。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0a 页 T52-0140.png
总论九道则无非佛说。别明三乘则儒道非
流。此乃在我之明證。非吾子之清决乎。

**** 服法非老第九(绝圣弃智。老氏之心。黄巾叶服。张家之法)

问。经云。释迦成佛已有尘劫之数。或为儒
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固知佛道冥如符契。
又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儒
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
迦叶彼称老子。先生辩异似若自私。

答曰。圣道虚寂圆应无方。无方之应逗彼群
品。器量有浅深。感通有厚薄。故令无像之
像。像遍十方。无言之言。言充八极。应实尘砂
大略有二。

八相感成双林现灭。斯其大也。权入六道晦
迹尘光。斯其小也。小则或画卦以御时。或播
殖以利世。或修征以定乱。或行礼以诫物。
或谈无而傲荣。或说有而重爵。何为老生独
非一迹。故须弥四域经曰。宝应声菩萨名曰
伏羲。宝吉祥菩萨名曰女娲。但今之道士始
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何以知之。李膺
蜀记曰。张陵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
术书。为是遂解使鬼法。后为大蛇所噏。弟子
妄述升天。后汉书称。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
挟鬼道。往来刘焉家。益州刺史刘焉遂任鲁。
以为督义司马。鲁遂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
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汉使者。鲁
既得汉中。遂杀张修而并其众焉。于汉为逆
贼。戴黄巾服黄布褐。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
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0b 页 T52-0140.png
米五斗。故世谓之米贼。陵传其子衡。衡传
于鲁。鲁遂自号天师君。其来学者。初名鬼
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多者名曰治
头。皆教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
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同路。同路悬亭置
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
病人。犯法者先加三令。然后行刑。不置长
吏。以祭酒为治氐。夷信向之。朝廷不能讨。
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通其贡献。自鲁在汉
垂三十年。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之至阳
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听。率众数万拒
关固守。操破卫斩之。鲁闻阳平已陷。将稽
颡归降。阎圃说曰。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
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于是乃奔
南山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
命国家。其意未达。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
恶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
本有善意。遣人慰安之。鲁即与家属出逆。
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而张角张鲁等。本因
鬼言汉末黄衣当王。于是始服之。曹操受命
以黄代赤。黄巾之贼至是始平。自此已来遂
有兹弊。至宋武帝。悉皆断之。至寇谦之时。稍
稍还有。今既大道之世风化宜同。小巫巾色
寔宜改复。且老子大贤绝弃贵尚。又是朝臣。
服色宁异。古有专经之学。而无服象之殊。黄
巾布衣出自张鲁。国典明文岂虚也哉。夫圣
贤作训弘裕温柔。鬼神严厉动为寒暑。老子
诫味祭酒皆饮。张制鬼服黄布则齐。真伪皎
然急缓可见。自下略引张氏数条妄说。用惩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0c 页 T52-0140.png
革未闻或禁经止价(玄光论云。道家诸经。制杂凡意教迹邪险。是故不传。但得金帛
便与其经。贫者造之至死不睹。贪利无慈逆莫过此。又其方术秽浊不清乃有扣齿为天鼓。咽唾为醴泉马屎为灵
薪。老鼠为芝药。资此求道。焉能得乎)。

或妄称真道(蜀记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汉嘉平末。为蟒蛇所噏。子衡奔出寻无
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
都。米民山獠遂因妄传贩死利生逆莫此之甚也)。

或含气释罪(妄造黄书儿癞无端。乃开命门抱真人婴儿。龙回虎戏备如黄书所说。三五
七九天罗地网。士女溷漫不异禽兽用消灾祸。其可然乎)。

或挟道作乱(黄巾鬼道毒流汉室。孙恩求仙祸延皇晋。破国害民惑乱天下)

或章书伐德(迁达七祖。乞免担沙。横费纸笔奏章太上。戊辰之日上必不达。不达太上则生
民抂死呜呼哀哉)。

或畏鬼带符(左佩太极章。右佩昆吾铁。指日则停晖拟鬼千里血。若受黄书赤章。即是灵仙)

或制民输课(蜀记曰。受其道者。输米肉布绢器物纸笔。荐席五䌽。后生邪浊增立米民)

或解除墓门(左道馀气墓门解除。春秋二分祭灶祠社。冬夏两至记祠同俗。先受治录兵符社契。
皆言军将吏兵。都无教戒之义)。

或苦妄度厄(涂炭斋者。事起张鲁。驴辗泥中黄土涂面摘头悬栉埏埴使熟。至义熙初有
王公朝省去打拍。吴陆修静犹泥额。反缚悬头而已。资此度厄何痴之甚)。

或梦中作罪(梦见先亡。辄云变怪。召食鬼神。军将吏兵奏章断之)

或轻作凶佞(造黄神越章。用持杀鬼。又造赤章用持杀人。辄悦世情不计殃罪阴谋怀嫉凶
邪之甚)。

斯皆三张之鬼法。岂老子之怀乎。自于上代
爰至符姚。皆呼众僧以为道士。至寇谦之。始
窃道士之号。私易祭酒之名。事简姚书略可
祥究。然法行经者。无有人翻。虽入疑科未伤
弘旨。摩诃迦叶释迦弟子。禀道阐猷。讵希方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1a 页 T52-0141.png
驾三张符录。诡托老言捃采谲词。以相扶
助。复引实谈證其虚说。呜呼可叹。幸深察
焉。

问。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
神仙饵服。三者符录禁厌。就其章式大有精
粗。粗者厌人杀鬼。精者练尸延寿。更有青
录。受须金帛。王侯受之则延年益祚。庶人
受之则轻健少疾。君何不论惟贬鄙者。

答曰。子之所言。何其陋矣。惟王者兴作非诈
力所致。必有灵命以应天人。至于符瑞不无
阶降。上则河图洛书。次则龟龙麟凤。此是帝
皇之符箓也。今大周驭宇膺历受图。出震为
神电轩流景。上宣衢室下辟灵台。列彼三光
摇兹二柄。而德侔终古动植效灵。仁并二仪
幽明荐社。故真容表相。不假寻于具茨。澄照
渊猷。无惑求于象罔。牢笼语默弹厌名言。
超绝有无迥踰彼此。刍狗万机。不可谓之为
有。孝慈兆庶。不可谓之为无。四海一家。不可
谓之为彼。九州辽旷。不可谓之为此。故游之
者莫测其浅深。蹈之者未穷其厚薄。加以三
足九尾赤雀绿龟。嘉瑞相寻不时而至。兹乃
大道弘仁光盈四表。庆灵总萃厚祚无彊。岂
圣德之清宁。天朝之多士。尚信鬼录之谈。
犹传巫觋之说者哉。昔神赐虢田。若始求田
之义。民供赵雀。由初受爵之徵。此皆委巷鄙
言。子从所不许也。

然皇帝之尊极天人之义。王者之名尽霸
功之业。当受命神宗。廓风化于寰宇。封禅山
岳。报成功于天地。不见鬼言豫经论之始。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1b 页 T52-0141.png
曾无诡说达致远之宗。徒讹惑生民败伤王
教。真俗扰动归正无从。惟孔子贵知命。伯阳
去奇尚。奚取鬼符望致其寿。若言受之必益。
今佩符道士悉可长年。无录生民并应短寿。
事既不徵。何道之有。

**** 明典真伪第十(两经实谈为真三洞诞谬为伪)

问。老经五千最为浅略。上清三洞乃是幽深。
且灵宝禁经天文玉字。超九流越百氏。儒统
道家岂及此乎。

答。老子道经朴素可崇。庄生内篇宗师可领。
暨兹已外制自凡情。黄庭元阳采撮法华以
道换佛。改用尤拙。灵宝创自张陵。吴赤乌之
年始出。上清肇自葛玄。宋齐之间乃行。寻圣
人设教本为招劝。天文大字何所诠谈。始自
古文大小两篆。以例求之都不相似。阳平鬼
书于是乎验。晋元康中。鲍靖造三皇经被诛。
事在晋史。后人讳之。改为三洞。其名虽变厥
体尚存。犹明三皇以为宗极。斯皆语出凡心
寔知非教。不关圣口岂是典经。而张葛之徒。
皆杂符禁化俗。怪诞违爽无为。哀哉吁何乃
指虫迹欲比仓文。以毒乳而方甘露乎(依张鲁蜀记。凡
有二十四治。而阳平一治最为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厌。皆称阳平。重其本故也。以上清为洞玄。灵宝为洞真。
三皇为洞神故曰三皇)。

问。道经幽简本接利人。佛经显博源拔钝士。
穷理徵事皎然可见。

答曰。释典洸洸幽显并蕴。玄章浩浩广略俱
通。大智度曰。为利人略说。为解义故。为利人
广说。为诵持故。为钝人略说。为诵持故。为钝
人广说。为解义故。(如般若一座敷玄鹫岳。及其阶益乃)数十周。智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1c 页 T52-0141.png
典既然馀经皆尔。通言博在其钝。何诬之甚。
香城金简龙宫玉牒天上人间释典何量。八
音部帙其数无边。十二该之罄无不尽。可谓
诗篇三百。蔽者一言。以此例之。广略可见。详
其道经三十六部广则定广无略可收。即是
纯钝何利之有。广而可略则非定广。略而可
广则非定略。释典之深。于是乎在。

**** 教旨通局第十一(典康世治而不出生死为局。近比王化而远期
出世为通)

问。姬孔立教。可以安上治民移风易俗。老庄
谈玄。可以归淳反素息尚无为。为化足矣。何
假胡经。又簪抽发削毁容易姓。可以化彼强
夷。不可施之中夏。其犹车可陆运不可汎流。
船可水行不宜陆载。佛经怪诞大而无徵。怖
以地狱。则使怯者寒心。诱以天堂。则令愚者
虚企。竖说尘劫尚云不遥。傍谈沙界犹言未
远。或说贫由悭至富藉施来。贵因恭恪贱兴
侮慢。慈仁不杀则寿命延长。多残掠+(渔)【宋】【元】掠掠猎则
年算减夭。寻讨云云。难相符允。窃见好施不
害贫而早终。悭贪多杀富而长寿。禅戒苦节
婴罗疹患。坑残至广封赏始隆。信谓苦恼
由惑而生。爵禄因杀而得。其犹种角生苇。母
子乖张。牛毛生蒲。因果不类。虽言业报无以
惬心。徒说将来何殊系影。未若陶甄禀于自
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恍尔而无。吉凶
任运离合非我。人死神灭其犹若灯膏明俱
尽知何所至。胡劳步骤于空谈之际。驰骋于
无验之中。

答曰。异哉子之所陈。何其鄙也。果以拘缠窞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2a 页 T52-0142.png
井封守一方故耳。孟子曰。人之所知。未若人
之所不知信矣。吾当告子。古之明大道者。五
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所以方内
阶渐犹未可顿者也。至于钓弋顺时禁四民
之暴。三躯之礼显王迹之仁。可谓美矣未尽
善也。寻先生制作局云寰宇。天分十二野极
流沙。地列九州西穷黑水。谈遗过去辩略未
来。事尽一生未论三世。岂圣达之不知。信嘉
缘之未构。释迦发穷源之真唱。演大哀之洪
慈。上极圣人下及蜫蚁。等行不杀。仁人之至
也。若乃道包真俗义冠精灵。移仁寿于菩提。
徙教义于权实。使宗虚者悟空空之旨。存有
者进戒定之权。于是慧光遐炤。庄王因睹夜
明。灵液方津。明帝以之神梦(春秋左传曰。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
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星陨如雨。即周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王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世。所
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案佛经。如来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
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杜预用晋历算。辛卯二月五日也。安
共董奉忠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
桓王五年岁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三年岁次癸未出家。庄王十年岁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灭度。至今
一千二百五年)良谓遂通资感悟涉藉缘。运值百龄
齐均万劫。于是秦景西使而摩滕东逝。道畅
皇汉之朝。训敷永平之祀。物无爝萤人斯草
偃。始知放华犹昏。而文宣未旭者也。吾子初
云其同。而未识其异。故知始之所同者非同。
末之所异者非异。何则修淳道者务在反俗。
俗既可反道则可淳。反俗之谟莫先剃落。而
削发毁容事存高素。辞亲革爱趣圣之方。袪
嗜欲于始心。忘形骸于终果。何眷恋乎三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2b 页 T52-0142.png
界。岂留连于六道。太伯文身断发。匪是西夷。
范蠡易姓改名。宁非东夏。近让千乘。论语称
其至德。远辞九宅。宁罗氏族之拘。故阿含经
曰。四姓出家同一释种。庄子舟车之喻譬。以
古今犹礼有损益乐有相沿。吾子何为滥云
国土。惟圣教无方。不以人天乖应。妙化无
外。岂以华戎阻情。是以一音演唱万品齐悟。
岂以夷夏而为隔哉。维摩经曰。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夫谶介之恶历劫不
亡。毫釐之善永为身用。但祸福相乘不无倚
伏。得失相袭轻重冥传。福成则天堂自至。罪
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若
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人咸信矣。造
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尽然。宁不信也。易曰。
积善必有馀庆。积恶必有馀殃。而商臣肆恶
乃获长寿。颜子庶几而致早终。伯牛含冲和
而纳疾。盗蹠抱凶悖而轻强。斯皆善恶无徵
生兹网惑。若无释教则此涂永踬矣。

经曰。业有三报。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
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苦乐即此身受。生
报者。次身便受。后报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
万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
司必感于事。缘有强弱。故报有迟速。故经曰。
譬如负债强者先牵。此因果之赏罚。三报之
弘趣。自非通才达识。罕得其门。世或有积善
而得殃。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熟而
前报已应。故曰。贞祥遇祸妖孽享福。疑似之
嫌于是乎在。斯则颜子短寿。运钟在昔。今之
积德利在方将。盗蹠长年。詶于往善。今之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2c 页 T52-0142.png
肆恶衰在未来。注曰。楚穆王字商臣。楚成王
之太子。世有杀父之愆。谥之为穆。名实之差
起于此矣。此皆生后二报。非现报也。故经
曰。杂业故杂受。如歌利王之刖羼提。现被霹
雳。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见为王后。若斯
之流。皆现报也。子云。多残为富贵之因。持戒
为患疾之本。经有成通。可得而言矣。或有恶
缘发善业。多杀而致爵。或有善缘发恶业。多
禅戒而获病。病从恶业而招。岂修善而得。贵
从善业而兴。非坑残所感。故论曰。是缘不定
非受不定。受定者言。因不可变也。其犹种稻
得稻。必不生麦。麦虽不生。不可陆种。地为缘
也。稻即因矣。然因果浩博。谅难详究。依经
成言略标二种。一者生业。二者受业。俱行十
善同得人身。生业也。贫富贵贱聪钝短长。受
业也。故施获大富悭致贫穷。忍得端正瞋
招丑陋。相当因果也。惟业报理微通人尚昧。
思不能及。邪见是兴。或说人死神灭更无来
(断见也)或云聚散莫穷心神无间(常见也)或言吉
凶苦乐皆天所为(他因外道)或计诸法自然不由因
(无因外道)果。以祸福之数交谢于六府。苦乐之
报迭代而两行。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对。乃谓
名教之书无宗于上。善恶报应无徵于下。若
能览三报以观穷通之分。则尼父不答。仲由
断可知矣。是故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糜
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又嬴博之
葬曰。骨肉归乎地。而神气无不之。释典曰。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形无常主神无常家。斯
皆神驰六道之明證。形尽一生之朗说。未能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3a 页 T52-0143.png
信经希详轩诰。因兹而观。佛经所以越六典
绝九流者。岂不以疏神达要陶铸灵府穷原
尽化水镜无垠者矣。

**** 依法除疑第十二(法有常楷。人无定则若能依法则众疑自除)

于是。童子愀然而怒曰。仆闻释典冲深非。名
教所议。玄风悠邈。岂器象所该。故染渍风
流者。脱形梏于始心。研穷理味者。荡心尘于
终虑。抗志与夷皓齐踪。洁己与严郑等迹。忽
荣誉去嗜欲。然释训稍陵竞为奢侈。上减父
母之资。下损妻孥之分。斋会尽肴膳之甘。塔
寺极庄严之美。罄私家之年储。费军国之资
实。然诸沙门秀异者寡。受兹重惠未能报
德。或垦植田圃与农夫等流。或估货求财与
商民争利。或交托贵胜以自矜豪。或占算吉
凶殉于名誉。遂使澄源渐浊流浪转浑。仆所
以致怪。良在于斯。觊欲清心佛法钻仰馀风。
睹此怅然洗心无托。先生怃然而笑曰。余闻
麟介之物。不达皋壤之事。毛羽之族。岂识流
浪之形。类异区分固其宜耳。惟十性渊博含
生等有。二谛该深物我斯贯。辩有也则九道
森然。谈空也则万像斯寂。故般若曰。色即萨
婆若。萨婆若即色。然色是无知之顽质。萨婆
若诸佛之灵照。论有居然无别。言无一而莫
异。极矣哉极矣哉。老氏之虚无乃有外而张
义。释师之法性乃即色而游玄。游玄不碍于
器象。何缘假之可除。即色而冥乎法性。则境
智而俱寂般若曰。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维摩曰。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信哉此道。孰可
逮乎。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3b 页 T52-0143.png
开三乘之津。广辟天人之路。夫大士建行。以
檀度为先。标榜宗极。以塔寺为首。施而有报。
匪成虚费。惠而有德。岂曰空为。且精微稍薄。
华侈渐兴。失在物怀。何关圣虑。故崇轩玉玺。
非尧舜之心。翠居丽食。岂释迦之意。今大周
驭宇淳风遐被。振道纲于六合。布德网于
八荒。川无扣浪之夫。谷无含难之士。四民
咸安其业。百官各尽其分。嘉谷委于中田。
仓库积而成朽。方将击壤以颂太平。鼓腹而
观盛化。吾子何拘妄虑穷竭。古人叹曰。才之
为难。信矣。孔门三千并海内翘秀。简充四科
数不盈十。其中伯牛恶疾。回也夭极。商也
悭吝。赐也货殖。求也聚敛。由也凶愎。而举
世推载。为人伦之宗。钦尚高轨。为搢绅之
表。百代慕其遗风。千戴仰其景行。至于沙
门苦相驳节。盖发肤微嗣世人之所重。而沙
门遗之如脱屣。名位财色有情之所滞。而沙
门视之如秕糠。斯乃忍人所不能忍。去人所
不能去。可谓超世之津梁。弘道之胜趣也。录
其脱俗之诚。足消四事。采其高尚之迹。可报
四恩。况优于此者乎。夫昆山多玉。尚有砾沙。
浮水丰金。宁无土石。沙门之中禅禁寔多。不
无五三缺于戒律。正可以道废人。不应以人
废道。子何睹此遂替释教。故经曰。依法不依
人。依智不依识。不可见纣蹠之踪而忽尧孔
之轨。览调达之迹而忘妙德之风。今当为子
撮言其致。三乘俱出生死。而幽驾大有浅深。
九流咸明宇内。冲赜宁无总别。儒经曰。夫孝
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既云德本。道高仁义
辩惑篇第二之四¶ 第 143c 页 T52-0143.png
之迹。教之由生。坟典因之以弘。然则同归而
殊途。一致而百虑。孝慈为总。子何惑焉。儒
之为统。子何疑焉。于是童子莞然而悦曰。
夫柏梁之构兴。乃知茅茨之仄陋。仰日月之
弥高。何丘陵之可匹。睹真筌之辽廓。觉世
训之为近。寻二经之实谈。悟三张之诡妄。佛
生西域形仪罔觌。教流东土得听馀音。然神
踪旷远理乖称谓。因果寂辽信绝名言。今以
浅怀得闻高论。销疑散滞涣若春冰。始知释
典茫茫该罗二谛。儒宗硌硌总括九流。信
骇常谈无得而称者矣。仆诚不敏。谨承嘉
诲。
广弘明集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