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佛论晋宗炳¶ 第 9b 页
弘明集卷第二
梁杨都建初寺释僧祐撰
* 明佛论晋宗炳
夫道之至妙。固风化宜尊。而世多诞佛。咸以
我躬不阅遑恤于后。万里之事百年以外。皆
不以为然。况复须弥之大。佛国之伟。精神
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诸法皆空。宿缘绵
邈亿劫乃报乎。此皆英奇超洞理信事实。黄
华之听岂纳云门之调哉。世人又贵周孔书
典。自尧至汉。九州华夏曾所不暨。殊域何
感汉明。何德而独昭灵彩。凡若此情又皆牵
附。先习不能旷以玄览。故至理匪遐而疑以
自没。悲夫。中国君子明于礼义。而闇于知人
之心。宁知佛之心乎。今世业近事谋之不
臧。犹兴丧反之。况精神我也。得焉则清升
无穷。失矣则永坠无极。可不临深而求履薄
而虑乎。夫一局之奕形算之浅。而奕秋之心
何尝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至
独陷神于天阱之下。不以甚乎。今以茫昧之
识。烛幽冥之故。既不能自览监于所失。何
能独明于所得。唯当明精闇向推夫善道居。
然宜修以佛经为指南耳。彼佛经也。包五典
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
空之尽。高言实理肃焉感神。其映如日其清
如风。非圣谁说乎。谨推世之所见而会佛之
理为明。
论曰。今自抚踵至顶。以去凌虚心往而勿
明佛论晋宗炳¶ 第 9c 页 T52-0009.png

资。仰追所传则无始也。奕世相生而不已。
则亦无竟也。是身也既日用无限之实。亲由
无始而来。又将传于无竟而去矣。然则无量
无边之旷。无始无终之久。人固相与凌之以
自敷者也。是以居赤县。于八极曾不疑焉。今
布三千日月。罗万二千天下。恒沙阅国界飞
尘纪积劫。普冥化之所容。俱眇末其未央。何
独安我而疑彼哉。夫秋毫处沧海。其悬犹有
极也。今缀彝伦于太虚为𦴭。胡可言哉。故
世之所大道之所小。人之所遐天之所迩。所
谓轩辕之前。遐哉邈矣者。体天道以高览。盖
昨日之事耳。书称知远。不出唐虞。春秋属辞
尽于王业。礼乐之良敬。诗易之温洁。今于无
穷之中。焕三千日月以照丽。列万二千天下
以贞观。乃知周孔所述。盖于蛮触之域。应求
治之粗感且宁。乏于一生之内耳。逸乎生表
者。存而未论也。若不然也。何其笃于为始形。
而略于为终神哉。登蒙山而小鲁。登太山而
小天下。是其际矣。且又坟典已逸。俗儒所编
专在治迹。言有出于世表。或散没于史策。或
绝灭于坑焚。若老子庄周之道。松乔列真之
术。信可以洗心养身。而亦皆无取于六经。而
学者唯守救粗之𨵗文。以书礼为限。断闻穷
神积劫之远化。炫目前而永忽。不亦悲夫。呜
呼有似行乎增云之下而不信日月者也。今
称一阴一阳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盖谓
至无为道阴阳两浑。故曰一阴一阳也。自道
而降便入精神。常有于阴阳之表。非二仪所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0a 页 T52-0010.png

明是也。若此二句皆以无明。则以何明精神
乎。然群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粗
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今虽舜生于瞽。舜之
神也。必非瞽之所生。则商均之神。又非舜之
所育。生育之前素有粗妙矣。既本立于未生
之先。则知不灭于既死之后矣。又不灭则不
同。愚圣则异。知愚圣生死不革不灭之分矣。
故云。精神受形周遍五道成坏天地。不可称
数也。夫以累瞳之质诞于顽瞽。嚚均之身受
体黄中。愚圣人绝何数以合乎。岂非重华之
灵始粗于在昔。结因往劫之先。缘会万化之
后哉。今则独绝其神。昔有接粗之累。则练之
所尽矣。神之不灭。及缘会之理积习而圣。三
者鉴于此矣。若使形生则神生形死则神死。
则宜形残神毁形病神困。懅有腐败其身。
或属纩临尽而神意平全者。及自牖执手。病
之极矣。而无变德行之主。斯殆不灭之验也。
若必神生于形。本非缘合。今请远取诸物。然
后近求诸身。夫五岳四渎谓无灵也。则未可
断矣。若许其神。则岳唯积土之多。渎唯积水
而已矣。得一之灵。何生水土之粗哉。而感托
岩流肃成一体。设使山崩川竭。必不与水土
俱亡矣。神非形作合而不灭。人亦然矣。神也
者妙万物而为言矣。若资形以造随形以灭。
则以形为本。何妙以言乎。夫精神四达并流
无极。上际于天下盘于地。圣之穷机贤之研
微。逮于宰赐庄嵇吴札子房之伦。精用所
之皆不庄不行。坐彻宇宙。而形之臭腐甘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0b 页 T52-0010.png

之以灭耶。又宜思矣。周公郊祀后稷宗祀文
王世或谓空以孝即问谈者。何以了其必空
则必无以了矣。苟无以了。则文稷之灵不可
谓之灭矣。斋三日必见所为斋者。宁可以常
人之不见而断。周公之必不见哉。嬴博之葬
日。骨肉归于土魂气则无不之非灭之谓
矣。夫至治则天大乱滔天其要心神之为也。
尧无理不照。无欲不尽。其神精也。桀无恶不
肆。其神悖也。桀非不知尧之善知己之恶。恶
已亡也。体之所欲。悖其神也。而知尧恶亡之
识。常含于神矣。若使不居君位千岁勿死。行
恶则楚毒交至。微善则少有所宽。宁当复不
稍灭其恶渐修其善乎。则向者神之所含知
尧之识。必当少有所用矣。又加千岁而勿已。
亦可以其欲都澄。遂精其神如尧者也。夫辰
月变则律吕动。晦望交而蚌蛤应。分至启闭。
而燕鹰龙蛇飒焉出没者。皆先之以冥化。而
后发于物类也。凡厥群有同见陶于冥化矣。
何数事之独然。而万化之不尽然哉。今所以
杀人而死伤人而刑。及为缧绁之罪者。及今
则无罪与今有罪而同然者。皆由冥缘前遘
而人理后发矣。夫幽显一也。衅遘于幽而丑
发于显。既无怪矣。行凶于显而受毒于幽。又
何怪乎。今以不灭之神含知尧之识。幽显于
万世之中。苦以创恶乐以诱善。加有日月之
宗。垂光明照。何缘不虚。已钻仰一变至道
乎。自恐往劫之桀纣。皆可徐成将来之汤武。
况今风情之伦少而汎心于清流者乎。由此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0c 页 T52-0010.png

情兆。今男女搆精万物化生者。皆精由情搆
矣。情搆于己而则百众神受身。大似知情为
生本矣。至若五帝三后。虽超情穷神。然无
理不顺。苟昔缘所会。亦必俯入精化相与顺
生而敷万族矣。况今以情贯神一身死情。安
得不复受一身生死无量乎。识能澄不灭之
本。禀日损之学。损之又损。必至无为无欲。欲
情唯神独映则无当于生矣。无生则无身。无
身而有神。法身之谓也。今黄帝虞舜姬公孔
父。世之所仰而信者也。观其纵辔升天龙潜
鸟飏反风起禾绝粒弦歌。亦皆由穷神为体。
故神功所应。倜傥无方也。今形理虽外。当
其随感起灭。亦必有非人力所致而至者。河
之出图洛之出书。蓂荚无裁而敷。玄圭不琢
而成。桑谷在庭。倏然大拱忽尔以亡。火流
王屋而为乌。鼎之轻重大小。皆翕欻变化感
灵而作。斯实不思议之明类也。夫以法身之
极灵。感妙众而化见。照神功以朗物。复何奇
不肆何变可限。岂直仰陵九天龙行九泉吸
风绝粒而已哉。凡厥光仪符瑞之伟。分身踊
出移转世界巨海入毛之类。方之黄虞姬孔
神化无方向者。众瑞之晻暧显没。既出形
而入神。同惚恍而玄化。何独信此而抑彼哉。
冥觉法王清明卓朗。信而有徵。不违颜咫尺。
而昧者不知。哀矣哉。夫洪范庶徵休咎之应。
皆由心来。逮白虹贯日太白入昴。寒谷生黍
崩城陨霜之类。皆发自人情。而远形天事固
相为形影矣。夫形元无影声元无响。则亦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1a 页 T52-0011.png

随情曲应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
交赊纷纶显昧眇漫。孰睹其际哉。众变盈世
群象满目。皆万世以来。精感之所集矣。故
佛经云。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又云。心为法本。
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义由此也。是以清心洁
情必妙生英丽之境。浊情滓行永悖于三涂
之域。何斯唱之迢遰微明有实理而直疏魂
沐想飞诚悚志者哉。虽然夫亿等之情。皆相
缘成识。识感成形。其性实无也。自有津悟
以来。孤声豁然灭除心患。未有斯之至也。
请又述而明之。夫圣神玄照而无思营之识
者。由心与物绝唯神而已。故虚明之本。终始
常住。不可凋矣。今心与物交不一于神。虽以
颜子之微微而必乾乾钻仰好仁乐山。庶乎
屡空。皆心用乃识必用用妙接识识妙续。如
火之炎炎相即而成爓耳。今以悟空息心。心
用止而情识歇。则神明全矣。则情识之搆既
新故妙续。则悉是不一之际。岂常有哉。使庖
丁观之。必不见全牛者矣。佛经所谓变易离
散之法。法识之性。空梦幻影响泡沫水月。岂
不然哉。颜子知其如此。故处有若无。抚实若
虚。不见有犯而不挍也。今观颜子之屡空。
则知其有之实无矣。况自兹以降丧真弥远。
虽复进趋大道。而与东走之疾。同名狂者。皆
违理谬感遁天忘行弥非真有矣。况又质味
声色。复是情伪之所影化乎。且舟壑潜谢变
速奔电。将来未至。过去已灭。已在不住。眒
息之顷无一毫可据。将欲何守而以为有乎。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1b 页 T52-0011.png

之。微则其照蔼然。积则其照昢然。弥厚则照
而昧矣。质其本明。故加秽犹照。虽从蔼至昧。
要随镜不灭以辩之。物必随秽弥失而过谬
成焉。人之神理有类于此。伪有累神成精粗
之识。识附于神故虽死不灭渐之以空。必将
习渐至尽而穷本神矣。泥洹之谓也。是以至
言云富从而[(止/石)*圣]以空焉。夫岩林希微风水为
虚。盈怀而往犹有旷然。况圣穆乎。空以虚授
人而不情心乐尽哉。是以古之乘虚入道。一
沙一佛未讵多也。
或问曰。神本至虚。何故治受万有而与之为
缘。又本虚既均。何故分为愚圣乎。又既云
心作万有。未有万有之时。复何以累心使感
而生万有乎。
答曰。今神妙形粗而相与为用。以妙缘粗则
知以虚缘有矣。今愚者虽鄙。要能处今识昔
在此忆彼。皆有神功。则练而可尽知其本均
虚矣。心作万有备于前论。据见观实三者固
已信然矣。但所以然者其来无始。无始之始
岂有始乎。亦玄之又玄矣。庄周称冉求问曰。
未有天地可知乎。仲尼曰。古犹今也。盖谓虽
在无始之前。仰寻先际初自茫眇。犹今之冉
求耳。今神明始创及群生最先之祖。都自杳
漠非追想所及。岂复学者通塞所豫乎。夫圣
固凝废。感而后应耳。非想所及。即六合之外
矣。无以为感。故存而不论圣而不论。民何
由悟。今相与践地戴天。而存践戴之外。岂有
纪极乎。禹之弼成五服敷土不过九州者。盖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1c 页 T52-0011.png

之际。非复人理所豫。则神圣已所不明矣。况
过此弥往浑沌冥茫。岂复议其边陲哉。今推
所践戴。终至所不议。故一体耳。推今之神
用求昔之所始。终至于圣人之所存而不论
者。亦一理相贯耳。岂独可议哉。皆由冥缘随
宇宙而无穷。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夫众心
禀圣以成识。其犹众目会日以为见。离朱
察秋毫于百寻。资其妙目假日而睹耳。今
布毫于千步之外。目力所匮无假以见。于而
察微避危无所少矣。何为以千丈所昧。还疑
百寻之毫乎。今不达缘本。情感所匮无会以
圣。而知取至于致道之津无所少矣。何为以
缘始之昧。还疑既明之化矣哉。
或问曰。今人云。不解缘始故不得信佛。此非
感耶。圣人何以不为明之。
答曰。所谓感者抱升之分而理有未至。要当
资圣以通。此理之实感者也。是以乐身滞
有。则朗以苦空之义。兼爱不弘。则示以投
身之慈。体非俱至而三乘设分。业异修而六
度明。津梁之应无一不足。可谓感而后应者
也。是以闻道灵鹫天人咸畅。造极者蔚如也。
岂复远疑缘始然至理哉。明训足如说修
行。何所不备。而犹必不信。终怀过疑于相
所不及者。与将陨之。疾馈药不服。流矢通中
忍痛不拔。要求矢药造搆之始以致命绝。夫
何异哉。皆由积道自昔故未会元吉。致使
今日在信妄疑。岂可以为实理之感哉。非理
妄疑之惑。固无以感圣而剋明矣。夫非我求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2a 页 T52-0012.png

信往。然后悟随应来。一悟所振终可遂至冥
极。守是妄疑而不归纯。敛衽者方将长沦惑
固之灾。岂有旦期。背向一差升坠天绝。可
不慎乎。
或问曰。孔氏之训无求生以害仁。又杀身以
成仁。仁之至也。亦佛经说菩萨之行矣。老子
明无为之至也。即泥洹之极矣而曾不称其
神通成佛。岂孔老有所不尽与明道欲以扇
物而掩其致道之实乎。无实之疑安得不生。
答曰。教化之发各指所应世蕲乎乱洙泗所
弘应治道也。纯风弥凋二篇乃作。以息动也。
若使颜冉宰赐尹喜庄周。外赞儒玄之迹。以
导世情所极。内禀无生之学。以精神理之求
世孰识哉。至若冉季子游子夏子思孟轲
林宗康成盖公严平班嗣杨王之流。或分尽
于礼教。或自毕于任逸。而无欣于佛法。皆其
寡缘所穷终无僣滥。故孔老发音指导。自斯
之伦感向所暨。故不复越叩过应。儒以弘仁
道在抑动。皆已抚教得崖。莫匪尔极矣。虽慈
良无为与佛说通流。而法身泥洹无与尽言。
故不明耳。且凡称无为而无不为者。与夫法
身无形普入一切者。岂不同致哉。是以孔老
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𨅊也。
或问曰。自三五以来。暨于孔老。洗心佛法要
将有人而献酬之迹曾不乍闻者何哉。
答曰。余前论之指已明。俗儒而编专在治
迹。言有出于世表。或散没于史策。或绝灭于
坑焚。今又重敷所怀。夫三皇之书谓之三坟。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2b 页 T52-0012.png

纯朴不离。若老庄者复何所扇。若不明神
本于无生空众性以照极者。复以何为大道
乎。斯文没矣。世孰识哉。史迁之述五帝也。皆
云。生而神灵。或弱而能言。或自言其名。懿渊
疏通其智如神。既以类夫大乘菩萨化见而
生者矣。居轩辕之丘。登崆峒陟几岱。幽陵
蟠木之游逸迹超浪。何以知其不由从如来
之道哉。以五帝之长世。尧治百年。舜则七十。
广成大隗鸿崖巢许支父化人姑射四子之
流。玄风畜积洋溢于时。而五典馀类唯唐虞
二篇。而至寡阙子长之记。又谓。百家之言
黄帝。文不雅训。搢绅难言。唯采杀伏。治
迹犹万不记一。岂至道之盛不见于残缺之
篇。便当皆虚妄哉。今以神明之君。游浩然之
世。携七圣于具茨。见神人于姑射。一化之生
复何足多谈。微言所精。安知非穷神亿劫之
表哉。广成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即首
楞严三昧矣。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即亦
随化升降为飞行皇帝转轮圣王之类也。失
吾道者上见光下为土。亦生死于天人之界
者矣。感大隗之风称天师而退者。亦十号之
称矣。自恐无生之化。皆道深于若时。业流于
玄胜。而事没振古理随文翳。故百家所摭若
晓而昧。又搢绅之儒不谓雅训。遂令殉
世而不深于道者。仗史籍而抑至理。从近情
而忽远化。困精神于永劫岂不痛哉。伯益述
山海。天毒之国偎人而爱人。郭璞传。古谓天
毒即天竺浮屠所兴。偎爱之义。亦如来大慈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2c 页 T52-0012.png

不足疑矣。凡三代之下及孔老之际。史策之
外竟何可量。孔之问礼老为言之。关尹之求
复为明道。设使二篇或没其言。独存于礼记。
后世何得不谓柱下翁。直是知礼老儒。岂不
体于玄风乎。今百代众书飘荡于存亡之后。
理无备在。岂可断以所见绝献酬于孔老哉。
东方朔对汉武劫烧之说。刘向列仙叙七十
四人在佛经。学者之管窥于斯又非汉明而
始也。但驰神越世者众而显。结诚幽微者寡
而隐。故潜感之实不扬于物耳。道人澄公仁
圣。于石勒虎之世。谓虎曰。临菑城中有古
阿余王寺处。犹有形像承露盘。在深林巨树
之下。入地二十丈。虎使者依图陷求皆如言
得。近姚略叔父为晋王。于河东蒲坂古老所
谓阿育王寺处。见有光明。凿求得佛遗骨。于
石函银匣之中光曜殊常。随略迎都。于霸
上比丘今见在新寺。由此观之。有佛事于齐
晋之地久矣哉。所以不说于三传者。亦犹于
宝孙盛之史。无语称佛而妙化实彰。有晋而
盛于江左也。
或问曰。若诸佛见在一切洞彻。而威神之力
诸法自在。何为不曜光仪于当今。使精粗同
其信悟。洒神功于穷迫。以拔冤抂之命。而令
君子之流于佛无睹。故同其不信。俱陷阐提
之苦。秦赵之众一日中白起项藉坑六十万
夫。古今彝伦及诸受坑者。诚不悉有宿缘大
善。尽不睹无一缘而悉积大恶。而不睹佛之
悲一日俱坑之痛慭然毕同坐视穷酷而不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3a 页 T52-0013.png

济。何以为神力自在不可思议乎。鲁阳回日
耿恭飞泉。宋九江虎违江而蟥避境。犹皆
心横彻能使非道玄通。况佛神力。融起之
气。治籍之心。以活百万之命殊易。夫纳须
弥于芥子。甚仁于毁身乎一虎一鸽矣。而今
想焉而不见。告焉而不闻。请之而无救。寂
寥然与大空无别。而于其中有作沙门而烧
身者。有绝人理而剪六情者。有苦力役倾资
宝而事庙像者。顿夺其当年而不见其所得。
吁可惜矣。若谓应在将来者。则向六十万命
善恶不同。而抂灭同矣。今善恶虽异。身后
所当独何得异见世。殊品既一不蒙甄。将来
浩荡为欲何望。况复恐实无将来乎。经云。足
指按地三千佛土皆见。及盲聋瘖哑牢狱毒
痛皆得安宁。夫佛远近存亡有戒无戒。等以
慈焉。此之有心宜见苦痛。宜宁与彼一矣。而
经则快多是语。实则竟无暂应。安私非异
国有命世逸群者。搆此空法以胁暴。善交言
有微远之情事。有澄肃之美纯。而易信者一
己输身。遂相承于不测而势无止薄乎。
答曰。今不睹其路。故于夷谓险。诚瞰其涂则
不见所难矣。夫常无者道也。唯佛则以神法
道。故德与道为一。神与道为二。二故有照以
通化。一故常因而无造。夫万化者固各随因
缘。自于大道之中矣。今所以称佛云诸法自
在不可思议者。非曰为可不由缘数越宿命
而横济也。盖众生无量神功所导。皆依崖曲
畅。其照不可思量耳。譬之洪水。四凶瞽顽象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3b 页 T52-0013.png

其崖降水流凶允若克谐其德岂不大哉。夫
佛也者非他也。盖圣人之道。不尽于济主
之俗。敷化于外生之世者耳。至于因而不为
功自物成直尧之殊应者。夫钟律感类由
心玄会。况夫灵圣以神理为类乎。凡厥相与
冥遘于佛国者。皆其烈志清神积劫增明。故
能感诣洞彻。致使释迦发晖十方交映多宝
踊见镫王入室。岂佛之独显乎哉。能见矣。
至若今之君子不生应供之运。而域乎禹绩
之内。皆其诚背于昔故会乖于今。虽复清若
夷齐贞如柳季。所志苟殊复何由感而见佛
乎。况今之所谓或自斯以还虽复礼义熏身
高名馥世。而情深于人志不附道。虽人之君
子而实天之小人。灵极之容复何由感应。岂
不之偏隐哉。我不见矣。若佛或有随缘来
生。而六度之诚发自宿业感见独朗。亦当屡
有其人。然虽道俗比肩复何由相知乎。然则
粗妙在我。故见否殊应。岂可以己之不曜于
光仪。而疑佛不见存哉。夫天地有灵精神不
灭明矣。今秦赵之众。其神与宇宙俱来。成败
天地而不灭。起籍二将岂得顿灭六十万
神哉。神不可灭也。则所灭者身也。岂不皆
如佛言。常灭群生之身。故其身受灭。而数会
于起籍乎。何以明之。夫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至于鸡彘犬羊之命。皆乾坤六子之所一
也。民之咀命充身。暴同蛛蟱为网矣。鹰虎非
搏噬不生人可饭蔬而存则虚己甚矣。天
道至公所希者命。宁当许其虐命而抑其冥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3c 页 T52-0013.png

群生恐不异也。美恶殊矣。故其生之所享固
可实殊。害生同矣。故受害之日固亦可同。今
道家之言。世之所迂。无以云焉。至若于公
邴吉虞怡德应于后严延年田鼢晋宣。杀报
交验。皆书于汉魏世所信。睹夫活人而
庆流子孙。况精神为杀活之主无殃庆于后
身乎。杀活彼身必受报己身。况通塞彼神而
不荣悴于己神乎。延年所杀皆凡等小人窦
婴王陵宰牧之豪。贤否殊贵贱异。其致报一
也。报之所加不论豪贱。将相晋王不二矣。岂
非天道至平。才与不才亦各其子。理存性命
不在贵贱故耶。则肫鱼虽贱性命各正于乾
道矣。观大鸟之回翔。小鸟之啁噍。葛庐所
听之牛。西巴所感之鹿。情爱各深于其类
矣。今有孕妇稚子于斯。而有刳而剔之。燔而
炙之者。则谓冤痛之殃。上天所感矣。今春猎
胎孕燔𦵔羔雏。亦天道之所一也。岂得独无
报哉。但今相与理缘。于饮血之世。畋渔非可
顿绝。是以圣王庖厨其化。盖顺民之杀以减
其害。践庖闻声则所不忍。因豺獭以为节。疾
非时之伤孕解罝而不网。明含气之命重矣。
孟轲击赏于衅钟。知王德之去杀矣。先王
抚粗救急。故虽深其仁不得顿苦其禁。如来
穷神明极。故均重五道之命。去杀为众戒之
首。萍沙见报于白兔。释氏受灭于黄鱼。以
示报应之势。皆其窈窕精深。迂而不昧矣。若
在往生能闻于道。敬修法戒则必不坠长平
而受坑马服矣。及在既坠。信法能彻必超今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4a 页 T52-0014.png

复见坑来身矣。所谓洒神功于穷迫。以拔冤
抂之命者。其道如斯。慈之至矣。今虽有世美
而无道心。犯害众命以报就迫。理之当也。佛
乘理居当而救物以法不蹈法则理无横济。
岂佛无实乎。譬之扁鹊。救疾以药而不信不
服。疾之不瘳岂鹊不妙乎。鲁阳耿恭远祖九
江。所以能回日飞泉虫虎避德者。皆以列诚
动乎。神道之感即佛之感也。若在秦赵必
不陷于难矣。则夫陷者皆已无诚。何由致感
于佛而融冶起籍哉。夫以通神之众。萃穷化
之堂。故须弥可见于芥子之内耳。又虽今则
虎鸽昔或为人。尝有缘会。故值佛嘉运。投身
济之割股代之。苟无感可动以命偿杀。融冶
之寄。安得妄作吹万之死咸其自己而疑佛
哉。夫志之笃也。则想之而见。告之斯闻矣。推
周孔交梦传说形求实至古今收隔傅岩遐
阻而玄对无碍则可以信夫洁想思感睹无
量寿佛越境百亿超至无功。何云大空无别
哉。夫道在练神不由存形。是以沙门祝形烧
身厉神绝往。神不可灭而能奔其往。岂有负
哉。契阔人理崎岖六情。何获于我而求累
于神。诚自剪绝则日损所清实渐于道苦
力荣观倾资夐居未几有之俄然身灭名实
所收不出盗跨搆馆栖神象渊然幽穆。形从
其微神随之远。微则应清远则福妙。盗跨与
道孰为优乎。顿夺其当年所以超升。潜行恊
于神明。福德彰于后身。岂能见其所得哉。
夫人事之动必贯神道物无妄然要当有故而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4b 页 T52-0014.png

何理以坑乎。既以报坑。必以报不坑矣。今战
国之人。眇若安期幽若四皓。龙颜而帝列地
而君。英声茂实不可称数。同在羿之彀中。独
何然乎。岂不各是前报之所应乎。既见福成
于往行。则今行无负于后身明矣。见世殊品
既宿命所甄。则身后所当独何容滥。经之所
寄。自谓当佛化见之时。皆由素有嘉会。故
其遇若彼。今曾无暂应。皆咎在无缘。而反
诬至法空搆。呜呼神鉴孔昭。侮圣人之殃。
亦可畏也。敢问。空搆者将圣人与贤人与小
人与。夫圣无常心。盖就物之性化使遂耳。若
身死神灭。但当一以儒训尽其生极。复何事
哉。而诳以不灭欺以成佛。使烧祝发肤绝其
胖合。所遏苗裔数不可量。且夫彦圣育无
常所。或潜有塞矣。空搆何利而其毒大苦。知
非圣贤之为矣。若人哉。樊须之流也。则亦敛
身周孔畏惧异端敢忘作哉。若自兹以降
则不肖之伦也。又安能立家九流之外。增徽
老庄之表。而昭列于千载之后。龙树提婆
马鸣迦旃延法胜山贤达摩多罗之伦。旷载
五百仰述道训。大智中百论阿毗昙之类。皆
神通之才也。近孙绰所颂。耆域健陀勒等八
贤。支道林像而赞者。竺法护于法兰道邃阙
公。则皆神映中华。中朝竺法行。时人比之乐
令。江左尸梨蜜群公高其卓朗。郭文举廓。然
邃允而所奉唯佛。凡自龙树以还。宁皆失
身于所向谓不肖者之诧乎。然则黄面夫子
之事。岂不明明也哉。今影骨齿发遗器馀武。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4c 页 T52-0014.png

性多有精察黠才。而嗜欲类深。皆以厥祖身
立佛前。累业亲传世抵其实。影迹遗事昭
化融显。故其裔王则倾国奉戒。四众苦彻
死而无悔。若理之诡暧事不实奇。亦岂肯倾
已破欲以尊无形者乎。若影物无实声出来
往则古今来者何为苦身离欲善是之至往
而反宜见沮懈而类皆更笃乎粗可察矣。
论曰。夫自古所以平显治道者。将以存其
生也。而苦由生来昧者不知矣。故诸佛悟之
以苦导以无生。无生不可顿体而引。以生之
善恶同。善报而弥升则朗然之尽可阶焉。是
以其道浩若沧海。小无不津大无不通。虽邈
与务治存生者。反而亦固陶渐五典劝佐礼
教焉。今世之所以慢祸福于天道者。类若史
迁感伯夷而慨者也。夫孔圣岂妄说也哉。称
积善馀庆积恶馀殃。而颜冉夭疾厥胤蔑闻。
商臣考终而庄周贤霸。凡若此类皆理不可
通。然理岂有无通者乎。则纳庆后身受殃三
涂之说。不得不信矣。虽形有存亡。而精神必
应与见世而报。夫何异哉。但因缘有先后。故
对至有迟速。犹一生祸福之早晚者耳。然则
孔氏之训资释氏而通。可不曰玄极不易之
道哉。夫人理飘纷存没若幻。笼以百年令之
孩老无不尽矣。虽复黄发鲐背。犹自觉所经
俄顷。况其短者乎。且时则无止运则无穷。既
往积劫无数无边。皆一眒一阅以及今耳。今
积眒以至百年。曾何难及而又鲜剋半焉。
夫物之媚于朝露之身者。类无清遐之实矣。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5a 页 T52-0015.png

疏于遐远之风哉。虽复名法佐世之家。亦何
独无分于大道。但宛转人域嚣于世路。故唯
觉人道为盛。而神想蔑如耳。若使回身中荒
升岳。遐览妙观。天宇清澄之旷。日月照洞
之奇。宁无列圣威灵尊严乎其中。而唯离
离人群匆匆世务而已哉。固将怀远以开神
道之想。感寂以昭明灵之应矣。昔仲尼修五
经于鲁。以化天下。及其眇邈太蒙之颠。而天
下与鲁俱小。岂非神合于八遐故超于一世
哉。然则五经之作。盖于俄顷之间应其所小
者耳。世又何得以格佛法而不信哉。请问今
之不信为谓黔首之外都无神明耶。为之亦
谓有之而直无佛乎。若都无神明唯人而已。
则谁命玄鸟降而生商。孰遗巨迹感而生弃
哉。汉魏晋宋咸有瑞命故。知视听之表。神
道炳焉。有神理必有妙极得一以灵非佛而
何。夫神也者。依方玄应应不豫存。从实致
化何患不尽。岂须诡物而后训乎。然则其法
之实。其教之信。不容疑矣。论曰。群生皆以精
神为主。故于玄极之灵咸有理以感尧则远
矣而百兽舞德。岂非感哉。则佛为万感之宗
焉。日月海岳。犹有朝夕之礼。祑望之义。况
佛之道众。高者穷神于生表。中者受身于妙
生。下则免夫三趣乎。今世教所弘致治于一
生之内。夫玄至者寡顺世者众。何尝不相与
准习世情而谓死则神灭乎。是以不务邈志
清遐。而多脩情寸阴。故君子之道鲜焉。若
鉴以佛法则厥身非我。盖一憩逆旅耳。精神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5b 页 T52-0015.png

于己也无穷中之为美徐将清升以至尽下而
恶者方有自新之迥路。可补过而上迁。是以
自古精粗之中洁己怀远祗行于今以拟来
叶而迈至德者不可胜数。是佛法之效矣。此
皆世之所壅佛之所开。其于类岂不旷然融
朗妙有通涂哉。若之何忽而不奉乎。夫风经
炎则宣次林必清。水激则浊澄石必明。神
用得丧亦存所托。今不信佛法非分之必然。
盖处意则然试避心世物移映清微。则佛理
可明事皆信矣。可不妙处其意乎资此则
信以往终将剋王神道百世先业皆可。幽
明永济孝之大矣。众生沾仁慈之至矣。凝神
独妙道之极矣。洞朗无碍明之尽矣。发轸常
人之心首路得辙。纵可多历劫数。终必遥
集玄极。若是之奇也。等是人也。背辙失路。蹭
蹬长往而永没九地。可不悲乎。若不然也。世
何故忽生懿圣复育愚鄙。上则诸佛下则蜎
飞蠕动乎。皆精神失得之势也。今人以血身
七尺死老数纪之内。既夜消其半矣。丧疾众
故又苦其半生之美盛。荣乐得志盖亦几何。
而壮齿不居荣心惧辱。乐实连忧亦无全泰。
而皆竞入流俗之险路。讳陟佛法之旷涂。何
如其智也。世之以不达缘本而闷于佛理者。
诚众矣。夫缘起浩汗非复追想所及。失得所
关无理以感。即六合之外故佛存而不论。已
具前论。
请复循环而申之。夫圣人之作易。天之垂象。
吉凶治乱。其占可知。然源其所以然之状。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5c 页 T52-0015.png

知。逆占违天而动。岂有不止者乎。不可以
缘始不明而背佛法。亦犹此也。又以不忆前
身之意。谓神不素存。夫人在胎孕至于孩
龀。不得谓无精神矣。同一生之内耳以今思
之。犹冥然莫忆。况经生死历异身。昔忆安得
不止乎。所忆亡矣。而无害神之常存则不达
缘始。何妨其理常明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
生安知死。问事鬼神则曰。未知事人焉知事
鬼。岂不以由也尽于好勇笃于事君。固宜应
以一生之内。至于生死鬼神之本。虽曰有问。
非其实理之感。故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佛家
之说。众生有边无边之类十四问。一切智者
皆置而不答。诚以答之无利益则堕恶邪。然
则禀圣奉佛之道。固宜谢其所绝餐其所应。
如渴者饮河挹洪流以盈己。岂须穷源于昆
山哉。凡在佛法若违天碍。理不可得。然则
疑之可也。今无不可得然之碍。而有顺天清
神之实。岂不诚然哉。夫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患祸发于时事。灾厉奋于冥昧。虽复雅贵
连云拥徒百万。初自独以形神坐待无常。家
人熇熇妇子嬉嬉。俄复沦为惚恍。人理曾
何足恃。自以过隙宜竞赊谤冥化纵欲侈害。
神既无灭。求灭不得复当乘罪受身。今之无
赖群生虫豸万等。皆殷鉴也。为之谋者。唯有
委诚信佛托心履戒以援精神。生蒙灵援死
则清升。清升无已径将作佛。佛固言尔而人
侮之。何以断人之胜佛乎。其不胜也。当不下
坠彼恶永受其剧乎。呜呼六极苦毒而生者。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6a 页 T52-0016.png

类多。神意安定有危迫者。一心称观世音。略
无不蒙济皆向所谓生蒙灵援死则清升之符
也。夫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日昃不遑食。兆民
赖之于一化内耳。何以增茂其神而王万化
乎。今依周孔以养民。味佛法以养神。则生为
明后殁为明神。而常王矣。如来岂欺哉。我
非崇塔侈像容养滥吹之僧以伤财害民之谓
也。物之不窥远实而观近弊将横以诟法矣。
盖尊其道信其教悟无常空色有慈心整化。
不以尊豪轻绝物命。不使不肖窃假非服。岂
非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之盛乎。
其在容与之位。及野泽之身。何所足惜。而不
自济其精神哉。昔远和上澄业庐山。余往憩
五旬。高洁贞厉理学精妙。固远流也。其师安
法师灵德自奇。微遇比丘并含清真。皆其相
与素洽乎道。而后孤立于山。是以神明之化
邃于岩林骤与余言于崖树涧壑之间暧然乎
有自。言表而肃人者。凡若斯论。亦和上据
经之指云尔。夫善即者因鸟迹以书契穷神
舆人之颂提萦一言而霸业用遂肉刑永除
事固有俄尔微感而终至冲天者。今芜陋鄙
言以惊其所感。奄然身没。安知不以之超登
哉。
弘明集卷第二
明佛论晋宗炳¶ 第 16b 页 T52-0016.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