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八六
卷九八六 第 15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八十六

卷九八六 第 1a 页
 阙名(二十七)

** 移刘吏部书

山东野客移书于刘吏部足下。公总角之年。奇童入仕。有
方朔之专对。无枚皋之敏才。佳句推长竿妙入神。善谑称
名字不正。过此以往。非仆所闻。徒以命偶良时。身居显职。
方云好经术。重文章。卖此虚名。负其美称。今年圣上虚天
官之署。委平衡之权。所期公有独见之明。清平为首。岂意
公有专恣之行。高下在心。且数年以来。皆无大集。一昨所
试。四方毕臻。公但以搜索为功。纠讦为务。或有小过。必陷
卷九八六 第 1b 页
深文。既毁其发肤。又贬其官叙。使孝子亏全归之望。良臣
绝没齿之怨。岂以省闼从容之司。甚于府县暴虐之政。所
立严法。树威胁人。云奉德音。罔畏上下。使圣主失含宏之
道。损宽仁之德。岂忠臣之节耶。主上居高拱穆清之中。足
下每以烦碎之事。奏请无度。尘黩颇多。呈三接以示人。期
一言以悟主。朝臣气慑。选士胆惊。内以承宠承荣。外以作
威作福。岂良臣之体耶。且两京常调。五千馀人。书判之流。
亦有硕学之辈。莫不风趋洛邑。雾委咸京。其常衮之徒。令
卷九八六 第 2a 页
天下受屈。且衮以小道矫俗。以大言誇时。宏辞曾下登科。
平判又不入等。徒以窃居翰苑。谬践掖垣。虽十年掌于王
言。岂一句在于人口。以散铺不对为古。以率意不经为奇。
作者见之痛心。后来闻之抚掌。奈何轻蔽天下之才。以自
称为已高。以少取为公道。故郤至自伐称兵。处父尚云终
丧其族。以兹偏见。求典礼闱。深骇物情。实乖时望。故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夫圣人用心。异代同体。衮云亲奉密
旨。令少取入等。岂圣人容众之意耶。为近臣而厚诬。干处
士之横议。甚不可也。况杜亚薄知经籍。素懵文辞。李翰虽
卷九八六 第 2b 页
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不慎举人。自贻伊咎。又常衮
谓所谓曰。昨者考判。以经语对经。以史对史。皆未点对。考
为下等。先翰有常无名判云。卫侯之政由宁氏。鲁侯之令
出季孙。又常无欲云。在凌室而须开。阙夷盘而不可。岂以
经对史耶。又严迪云。下樊姬之车。曳郑崇之履。岂以史对
经耶。数十年之间。布众多之口。纵世人可罔。而先贤安可
诬也。今信四竖子。取彼五幽人。且吉中孚判以大明御宇
为头。以敢告车轩为尾。初类是颂。翻乃成箴。其间又金盘
对于玉府。非惟问头不识。抑亦义理全乖。据此口嘲。堪入
卷九八六 第 3a 页
覼缕。张载华以江皋对瀍洛。朱邵南以养老对乞言。理自
未通。对仍未识。并考入等。可哀也哉。王申则童子何知。裴
通则因人见录。苟容和谒。岂谓公平。夫有西施之容。方可
论于美丑。无太阿之利。安可议其断割。使五千之人。嚣然
腾口。四海之内。孰肯甘心。况宏辞大国光华。吏曹物色。公
明立标榜。令尽赴上都东京者。弃而不收。常衮大辱于国。
岂以往年败绩。自丧秣陵之师。今日复雠。欲雪会稽之耻。
虽擢须贾之发。衮不足以赎罪。负廉颇之荆。公不足以谢
过。况所置科目。标在格文。尽无宏辞。固违明敕。欺天必有
卷九八六 第 3b 页
大咎。陵人必有不祥。足下以此持衡。实负明公。以此求相。
实负苍生。况公为主司。自合参议。信衮等升降由已。取舍
在心。使士子含冤不得申。结舌不得语。罔上若是。欺下如
斯。岂以天听盖高。帝阍难叫。亦由宰臣守道。任公等弄权。
呜呼。使朱云在朝。汲黯当位。则败不旋踵。安能保家。宰辅
侍郎。非公等所望也。

** 少林寺准敕改正赐田牒(贞观六年六月)


少林寺今得牒称。上件地往因寺庄翻城归国。有大殊勋。
据格合得良田一百顷。去武德八年二月。蒙敕赐寺前件
卷九八六 第 4a 页
地为常住僧田。供养僧众。计勋仍少六十顷。至九年。为都
维那故惠义不闲敕意。妄注赐地为口分田。僧等比来知
此非理。每欲咨改。今既有敕普令改正。请依籍次附为赐
田者。又问僧彦等。既云翻城有勋。准格合得赐田。当时因
何不早陈论。翻城之时。头首是谁。复谁委知。得款称。但少
林及柏谷庄。去武德四年四月翻城归国。其时即蒙赏物
千段。准格合得者。未被酬赉之间。至五年。以寺居伪地。总
被废省。僧徒还俗。各从徭役。于后以有翻城之功。不伏减
省。上表申诉。至七年七月。蒙别敕。少林寺听依旧置立。至
卷九八六 第 4b 页
八年二月。又蒙别敕。少林寺赐地肆拾顷。水碾硙一具。前
寺废之日。国司取以置庄。寺今既立。地等并宜还寺。其教
敕案今并在府县。少林若无功勋。即是雷同废限。以有勋
绩。别敕更听存立。其地既张顷数。恩敕还僧。寻省事原。岂
非赐田。不早改正。只是僧等不闲宪法。今谨量审。始复申
论。其翻城僧昙宗志操惠玚等。馀僧合寺为从。僧等不愿
官爵。惟求出家。行道报国。若论少林功绩。与武牢不殊。武
牢勋赏合地一百顷。自馀合赏物及阙地数。不敢重论。其
地肆拾顷。特敕还寺。既蒙此赉。请为赐田。乞附籍从正。又
卷九八六 第 5a 页
准格以论。未蒙佥赏。但以出家之人。不求荣利。少亦为足。
其翻城之人。是谁知委者。伪轘州司马赵孝宰。伪罗川县
令刘翁重。及李昌运王少逸等。并具委者。依问僧彦孝宰
等所在。款称其人属游仙乡。任饶州弋阳县令无身。刘翁
重往在偃师县。李昌运王少逸等二人属当县现在者。依
状牒偃师勘问翁重。得报称。依追刘翁重勘问。得报称。少
林寺去武德四年四月内。众僧等翻轘州归国是实。当翻
城之时。重见在城所悉者。又追问李昌运等。问得款与翁
重牒状扶同者。又问僧彦等。既称少林僧等为归国有功
卷九八六 第 5b 页
勋。未知寺僧得何官。款称。僧等去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
日翻城归国。其月卅日即蒙敕书慰劳。敕书今并见在。又
至武德八年二月。奉敕还僧地肆拾顷。敕书今并见在。当
时即授僧等官职。但僧等止愿出家。行道礼拜。仰报国恩。
不取官位。其寺僧昙宗蒙授大将军。赵孝宰蒙授上开府。
李昌运蒙授仪同。身并见在者。并追在手敕教及还僧地
符等勘验有实者。少林僧等先在世充伪地。寺经废省。为
其有功翻柏谷坞。功绩可嘉。道俗俱蒙官赏。特敕依旧置
立其寺。寺既蒙立。还地不计俗数。足明赉田非惑。今以状
卷九八六 第 6a 页
牒帐次。准敕从实改正。不得因兹浪有出没。故牒。

** 太原乡牒(大历十四年四月)


牒。县符称。得前同州合阳令王颜状。乡名太原者。本因远
祖乇。乇生卓。乇汉末为冀州刺史。卓在晋为司空河东太
守。薨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乇冢今在猗
氏县西次郭门外。卓冢在临晋县东南解故城二里。子孙
因居河东。公私谱牒。遂著河东郡望。子孙始居之地。名太
原乡。又按天后朝拾遗陈子昂集。有中州司马济翁墓志。
卷九八六 第 6b 页
云葬于长寿原。至今乡有太原号也。又按唐衣冠谱第是
开元初敕柳冲修撰。载广州都督元圭幽州都督寿阳公
方平更称太原王氏。顷属羯胡逆乱。百姓逃去。永泰元年。
县司遂废省前件乡。并人户入解城乡。颜等今属孝理之
时。宗望将坠。逢时不举。后嗣何知。望请复立太原乡名。且
废解城之号。如解城故城临(阙二字)假乡标若太原名之不
存。则宗无所据。伏请详览。如蒙矜允。仍望各牒诸县宗人
知者。临晋县百姓王颜等状。请改解城乡复名太原乡旧
号。理崇族望。事协敦本。执案咨取处分。牒下所由者。中丞
判下县具勘上者。得县申称。得里正程宪状。太原乡去永
卷九八六 第 7a 页
泰元年。为人户破散。符下合入解城有实。伏请申上者。具
状录申者。临晋县太原乡。去永泰之年并入解城乡。今王
颜状请却复太原乡。执咨取处分讫下县。准状仍认散牒
宗人知者。中丞判。亢宗务本。曰敬曰仁。克叶礼经。是为通
识。准处分者。准符各牒知者。故牒。

** 旌张孝子牒(贞元五年二月)


准式令旌表门闾。孝子润州句容邑人张常洧。居父丧庐
墓所。生芝草一十二茎。二茎坟上生。并高二寸二分。盖阔
卷九八六 第 7b 页
一寸二分。紫盖茎。八茎坟侧生。并高二尺一分。盖阔二寸
五分。紫盖茎。四茎并去坟六步。二茎庐屋内生。并高二尺
三分。盖阔二寸六分。紫盖茎。右礼部奏。得史馆牒称。得浙
西观察使牒。得句容县申。得耆宿樊泌等状。前件人云建
中四年七月丁父忧。其年十月。便被发徒跣。庐于墓侧。哀
毁过礼。号恸将绝。去八月中。有前件芝草生。今礼制已终。
犹居庐次。终身之感。起自因心。泌所告有前件至孝。感致
灵物。可以敦劝风俗。不敢缄嘿者。伏以润州孝子张常洧。
渐于圣化。著纯孝之诚。通于神明。致嘉瑞之应。所宜旌表。
以示宠光。庶令州里。风俗益劝。谨具本道观察使及史馆
卷九八六 第 8a 页
申牒事由如前。敕旨。宜付所司。

** 奉敕禁止三茅山樵苏牒(太和七年十月中书门下)


奉敕。句曲灵山洞宫所在。恭惟列圣。尝亦钦崇。宜禁樵苏。
以申严敬。其茅山界内。并不得令百姓弋猎采伐。及焚烧
山林。仍委州县切加禁止。牒至准敕。故牒。

** 牒郓曹濮观察使(咸通十年九月中书门下)


牒。奉敕。邹鲁故乡。俎豆遗教。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温裕虽
卷九八六 第 8b 页
持戎律。宛有家风。属兵车之方殷。饰孔门以宏教。墙新数
仞。庙设两楹。尽出私财。不烦公用。绰有馀裕。益见器能。已
赐嘉奖。馀宜依。仍付所司。牒至准敕。故牒。

** 奉敕立青羊宫碑牒(中和四年中书门下)


金阙降祥。紫㤅接度关之状。瑶坛秘瑞。赤光腾发地之祥。
粤有元符。留于古篆。当午夜而龙蛇摇动。六字分辉。后一
年而狼武荡平。八纮无事。克昭灵贶。获启中兴。考帝祖之
微言。显神功于景运。得不标于道观。铭在蜀川。流传千百
万年。纪我一十八叶。乐朋龟职司内翰。首冠近臣。妙回掷
地之金。镂入他山之石。铺陈尽善。蔡邕当患于先知。述作
无遗。子建何劳于独步。宜刊盛事。以證斯文。

卷九八六 第 9a 页

** 大唐传载序

书云。不有博奕者乎。犹贤乎已。斯圣人疾饱食而怠惰之
深也。又曰。吾不试。故艺。试用也。夫艺者。不独总多能。第以
其无用于代。而穷愁时有所述耳。八年夏。南行极岭峤。暇
日泷舟。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虽小说。或有可观。览
之而喁而笑焉。

** 灌畦暇语自序

灌畦暇语者何。老圃腾颊之云也。尝忆早年血气未定。铺
卷九八六 第 9b 页
方纸。运寸管。自许不落人后。亟起以干一旦之名。良甚苦
辛。力尽志殚。仅能如愿。终以枯肠不贮机阱。不能随世低
昂。中年以来。渐识悔吝。顾胸中有所谓刮磨者蟠不吐。则
更自惩艾。伏不敢发。乃知昔者所谓辛苦以求者。大可。怪
笑。非但无益。抑为有妨。呜呼。大丈夫亦安往而失其贫贱
者哉。于是决意勇退。脱谢缨弁。故邱之旁。有地弥圳。蛇行
趋隰。土气沃衍。甘井在前。不病于汲除。治以莳蔬。咸曰宜
哉。夫籍暄于春阳。射利者不争。资润于泉脉。乾没者不忌。
而又继日以从事。其为力可以不匮。卒岁而计入。其为收
亦足糊口。每风日好时。皋壤悦畅。负杖曳屦。暂出郊墅。比
卷九八六 第 10a 页
邻之人。偶相与立。曹相与谈。忽觉吻颐咄咤。故态横发。或
童颠之叟。或粗有知识之少年。时时相顾。捧腹一笑。意虽
不伦。弃亦可惜。因取而疏之。以其缘隙日乃有得也。故以
暇语题辞。

** 尊胜经序

(上阙)利仪凤元年。从西国以至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
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阙)灵惟有大士文殊师
利。于此山中汲引。(阙一字)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
普覆。令见尊仪。言已。悲泣雨泪。向山顶礼。礼已举头。忽见
卷九八六 第 10b 页
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阙)迹沙漠地众生多
造恶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能灭除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阙)空来何益。纵
见文殊。亦何必识。师可却向西国。取此经来。流传汉土。即
是遍奉众圣。广利偫生。拯济幽明。报诸佛恩也。师取(阙)
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悲泪。至心顶礼。举头之顷。忽不见老
人。其僧惊愕。倍更虔心。系念倾诚。回还西国。取佛(阙)法典
乃敕司宾典客令杜行(阙一字)等共译此经。施僧绢叁拾(阙
一字)其经本禁在内不出。其僧悲泣奏曰。贫道遗躯委命。
远取
卷九八六 第 11a 页
经来。(阙)益而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向
西明寺。访得善梵语汉僧顺贞。奏共翻译。帝随其请。僧遂
对诸(阙)于代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至垂拱三年。定
觉寺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昭三藏
法师。问其逗遛(阙)梵旨一无差失。仍更取旧翻本勘校。所
有脱错。悉皆改定。其咒注云。最后别翻者是也。其咒句稍
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咒(阙)注师问其逗遛。亦如前说。其
翻经僧顺贞。见在住西明寺。此经救拔幽显。最不可思议。
恐学者不知。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

卷九八六 第 11b 页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守真(阙一字)者。绳绳用之(阙三字)味禅悦者。汤汤酌之而难(阙
一字)皦洁冰净。光映[:#AS-8BD4:●]槃之山。(阙一字)泠玉华。源流功德之
水。上以洒甘露。下以泛慈航。拔乎生老病死。拯乎胎卵湿
化。则是我沙门雄猛大师法王(阙二字)金轮帝孙净饭王子
者也。(阙一字)其超三界。腾九天。置大地于爪甲。纳须弥于毛
孔。引众生于彼岸。饬驾三车。照偫聋于他方。了开千眼。于
是阐无上道。启不二门。(阙一字)大云而偫山共滋。雨[:#AS-FBEC:●]鲜法
雨而(阙一字)花皆润。般若根茂(阙五字)蝼蚁菩提(阙六字)于草木(
阙六字)之
卷九八六 第 12a 页
袤其(阙八字)京须开(阙八字)众敷宝(阙八字)信鼓龙女(阙八字)八音
云王雨花馥芳(阙一字)(阙一字)数里河岳为之震动。(阙二字)
焉悚怛。将谓(阙一字)会同共宣说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者也。
俾其病者愈。凶者吉。愚者惠。虚者实。乾(阙一字)婆之少遇。已
焚解脱之香。(阙一字)陀罗之乍闻。更入慈悲之(阙一字)暨乎昆
虫启蛰。蟊螣将飞。一聆雅音。生乎天垂。矧乎严(阙一字)香华
稽首归信。祈无量寿国。登不死福。(阙一字)夫何难哉。日者信
厚居(阙一字)安定皇甫公王讳宾少年(阙一字)长剑。壮岁追酒
徒。声如震雷。材可扛鼎。言谈多逐日之气。叱咤有干星之
卷九八六 第 12b 页
力。又有太原(阙一字)长者(阙二字)池水登耆阇山。意(阙一字)太清
志在禅阃。共成(阙四字)之原善哉吾未之逮也。(阙三字)战诸侯
鸟飞白屋(阙四字)黔黎非罪而见戮。良可(阙三字)砻智慧剑。剜
烦恼缘。(阙三字)灯照无明室。断疑网而(阙二字)洞解魔缚而觉
路将开。(阙三字)而莲花净心。持正法而金石(阙一字)体。莫不内
分忠孝之(阙一字)(阙三字)(阙一字)(阙七字)崩劫火(阙一字)龙凤
字金玉文(阙二字)五采文氤氲须达长(阙四字)东西(阙二字)皆顶
谒百福千(阙二字)祐(阙一字)想沧波竭(阙二字)海自(阙六字)相(阙五
字手拯偫生阙七字)诚空馀(阙三字)长

卷九八六 第 13a 页

** 修行道地经序

造立修行道地经者。天竺沙门。厥名众护。乃出中国圣兴
之域。幼学大业洪要之典。通尽法藏十二部经。二达之智。
靡不贯博。钩元致妙。能体深奥。以大慈悲。宏益众生。助明
震光照悟盲冥。致尊甘露荡荡之训。权现真人。其实菩萨
也。悯念后贤。庶几道者。傥有劣力。不能自前。故总众义之
大较。建易进之径路。分别五阴成败所起。变趣机微生死
之苦。以劝迷励惑。故作斯经。虽文约而义丰。探喻远近。防
卷九八六 第 13b 页
制奸心。但以三昧禅教为务。解空归无众想为定。真可谓
离患之至寂。无为之道哉。

** 达摩多罗禅经序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
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
诣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
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
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
趣。功元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偫动以至一而
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
卷九八六 第 14a 页
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
其门。机在摄会。理元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旨诏。
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
象。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辟。罕窥其
庭。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如来[:#AS-8BD4:●]槃未
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由地。末由地传含那婆斯。此三
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闇轨元
匠。孱焉无差。其后有优婆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
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因
卷九八六 第 14b 页
斯而推。固知形运。以系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动
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可不察乎。自兹以来。感于事变。
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
慨。遂各述赞。阐禅经以隆盛业。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
寂然。寂乎惟寂。其揆一耳。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
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
普事之风。原夫圣旨。非徒令其长。亦所以救其短。若然。五
部殊业。存乎其人。人不经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
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达部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
卷九八六 第 15a 页
迹。无闻无示。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
分。亦不出于其外。别有宗明矣。每慨大教东流。禅教尤寡。
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
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篑。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于
若人。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被僧那至寂为
已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未象。开
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
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
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
卷九八六 第 15b 页
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
无所生。今之所译。自达摩多罗与佛大仙。其人西域之俊。
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宏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
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
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
离如。如不离色。色不离如则如是。如不离色则色是。佛大
仙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
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止观。畅散缘
起。使优劣自辩。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
卷九八六 第 16a 页
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
通十地。孰能动元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
不离寂者哉。

**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
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经语。犹诗颂
也。是物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佛一切
智。厥性大仁。悯伤天下。出兴于世。开规道义。所以解人。凡
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鋡。佛法世后。阿难
卷九八六 第 16b 页
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
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
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
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
人出之。颇使其浑。惟佛难值。其法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
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
同。传实不易。惟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释梵为晋。实
得其体。斯已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审。犹尚贵其实。粗得
大趣。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疑)三年来适武昌。仆
卷九八六 第 17a 页
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
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近质直。仆
初嫌其为词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
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或曰。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
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梵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
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即阙不传。故有脱
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均众经。
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
卷九八六 第 17b 页
越序。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辨
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包者广。实可谓妙要也哉。昔
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等。复得十
三品。并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
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都凡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字。庶有
补益。其广闻焉。

** 上清灵宝大法古序

昔我祖师元始天尊。大慈悲悯。广济偫生。历劫度人。先天
立教。随方应物。不拘于三境九泉。布化流形。岂限于人间
卷九八六 第 18a 页
象外。自龙汉淳古之世。教之以大乘。逮延康朴散之时。授
之以中法。大乘则无为无事。任物自然。中法则有怠有勤。
因机善诱。洎开皇以后。赤明乃还。俗变浇漓。人隳真素。忘
缘弃本。溺性迷情。背妙有之元功。失自然之奥旨。由是方
诸阙下。多虚青简之名。酆都台中。益盛黑书之目。沦谢者
崇朝接毂。升腾者千载比肩。大轸圣慈。遽兹开度。所以三
元品诫。四极明科。三洞四辅之经。隐地藏天之箓。女青元
都之律。八琼九鼎之文。金真八极之书。凤㤅龙章之篆。柔
金水玉之法。开明震灵之符。五老策精之文。八海登真之
卷九八六 第 18b 页
篆。大劫洪真之札。灵宝召龙之篇。正一救世之章。洞神开
山之印。上清八景之诀。元真曲素之辞。太平左右之图。洞
元智慧之品。乘蹻蹑虚之术。攀魁据斗之罡。或检制身心。
或蠲消罪垢。或吞芒饵景。或鍊气胎元。或封山召云。或坐
忘遗照。开万涂而汲引。垂众法以提携。欲令抱识怀生。皆
登道岸。岂止簪星佩月。独诣仙庭。乃出三五章仪。河图醮
法。拜表上章之诀。罡风驿骑之司。凡居世间。有所誊奏。即
日月主者。里域真官。乘彼驿龙。闻于天阙。虽上天夐远。下
土卑凡。感而遂通。靡踰瞬息矣。斯则大道救物。巨细无遗。

卷九八六 第 19a 页

请福祈真。斋法为大。斋有二十七等。备在三洞经中。则三
洞各九品斋也。内黄箓斋者。遐福偫有。广救三涂。报应之
期。影随响答。古今所验。实繁其人。然以精专为先。龙䌽为
上。香烟虔洁。抑又次之。苟有一阙。亦斋之瑕玷也。修奉之
士。得不慎哉。且黄箓之法。拯度既多。君臣通修。人天普福。
随其所为。理趣多门。又经云。三洞布化。遍满人间。行道修
斋。因宜立教。人间天上。久矣流行。若帝王国主。人民土地。
一切众生。有诸灾厄。应当消却。召诸道士。以及女官。或多
卷九八六 第 19b 页
或寡。广立瑶坛。悬诸幡盖。散花烧香。然灯照夜。行道礼忏。
昼夜六时。勤勤不息。克获灵应。福德普臻。经曰黄箓者。开
度亿曾万祖。先亡后化。处在三涂。沈沦万劫。超凌地狱。离
苦升天。救拔幽魂。最为第一。此经随世所求。即可修设。或
三日。或七日。一时九时。奏简驰诚上天。无不御达灵宝者。
是大道之根宗。元始之妙化。虚无挺秀。劫化自然。骘配阴
阳。区分造化。保安帝祚。镇护天民。握运璇玑。恢宏妙旨。总
五帝大魔之法。召万天合元之司。济度存亡。统隶三界。按
梵㤅而为符篆。敷奥义而作隐章。秘在蕊珠之宫。禁于华
堂神府。诸天至重。万劫一传。遵奉明科。俯仰有格。非宿生
卷九八六 第 20a 页
之大庆。岂造次以能闻。得遇进修。实为际会。可以召灵㤅
于三关。霭宝华于九户。功满德就。位列仙翁。起死回骸。归
真返本。人天钦仰。变用无方。招真召灵。洞该三道。所谓巍
巍大梵万法。度人之上品者也。谨序。

** 上清灵宝大法元序

元始祖劫。为天地之根宗。灵宝开图。总阴阳之枢纽。推日
月变通之理。统星罡躔度之机。妙集璇纲。提携子午。还五
行之造化。追三㤅之魒魁。进退乾坤。飞旋离坎。擒龙伏虎。
控凤乘鸾。朝餐紫府之英。暮食青华之液。炼形流火。灌质
卷九八六 第 20b 页
东池。六龙飞蹈于层霄。九㤅攒烹于玉鼎。道之生(阙一字)
无定为。弃物流形。则气神交而真自彻。释情养浩。则精血
通而气自凝。真火高奔。飞扶邱之皎日。水金拘制。旺玉阙
之蟾蜍。八鸾同鸣。赞空歌之雅韵。九凤齐唱。扬十绝之元
音。俯仰灵阿。十方之天真自集。朝参太上。万灵之羽卫飞
轩。黍米高悬。变通莫测。包含虚昧。则无鞅数众咸归。浊竞
奔趋。则万㤅千真尽散。集㤅为宝。聚神为灵。乾健纯阳。坤
柔阴质。自然之㤅。无形无名。上极九清。以㤅假名为号。下
彻九地。以形别号为名。是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寂然不
卷九八六 第 21a 页
动。感而遂通。二㤅回旋。随天地应时而动。三田通妙。感阴
阳转气而为。靡在他施。何劳自逸。存神叩齿。警初真入道
之门。鍊气书符。明学士守规之式。欲饵吞于九转。当造物
于四时。回运周天。交媾水火。烹金铸鼎。鍊石补元。盗日月
之英华。结神真之铅汞。先明子午。次辩水金。进退抽添。知
时适候。温调养育。烹鍊无差。勿杀害以欲贪。勿嫉妒以淫
盗。远憎去媢。异骨成亲。济度天人。阐教凡世。通元究微。悉
章洞慧。束魔郤恼。断六根障塞之源。舍妄从真。灭五苦轮
回之户。拘魂制魄。养㤅藏神。身有光明。形无影响。开明三
卷九八六 第 21b 页
景。离合自然。高宴郁罗万劫。萧台耸冠飞升。金阙玉山。绝
境逍遥。飞驾琼轮。十㤅飞天自现。控乘绿辇。诸天五老倾
光。疾除罪簿之因。落灭恶根之道。妙乎兹法。故品诸经。提
悟迷荒。救携未悟。吾昔遇清微丈人。授以二气吐纳。次遇
于元皇玉帝。赐以金丹诀言。明天地权舆之数。了阴阳生
杀之机。众卉百花。尽守根而固蒂。奇禽异兽。咸抱一以含
元。故知颠倒五行。翻覆四象。盗元一飞元之㤅。守真精妙
体之英。建宝鼎于崆峒。飞金晶于灵洞。媾内外之水火。合
上下之刀圭。元㤅周流。感元黄而元珠光耀。包藏宇宙。含
卷九八六 第 22a 页
金丹而资用无穷。是知天地之独尊。变化之无形无质。乾
坤之妙道。生死之无始无终。道勿远求。不出户牖。亲之者
鲜。远之者多。弃本妄真。甘乐忘于泉壤。入邪于正。徒度夏
以经冬。静以生强。安而思极。七情鼓扇。阳绝阴化。而性命
危。六欲触耽。精散形离。而神气泯。五脏摇荡。九窍开关。靡
知性命之端。奇偶相配。何明造化。岂辩元机。吾岂大慈。愿
提仙子。将兹神气。集号元章。故名灵宝之筌蹄。以应真经
之内法。付于妙行。出世度人。化现十方。名号非一。编诸经
典。遍满恒沙。句句为元。头头是道。悟兹妙理。则出生入死。
卷九八六 第 22b 页
而与道俱存。了此真机。则离合自然。而去来无碍。遇之者
夙生仙骨。行之者累世庆缘。误谪人天。虑差觉路。指明圆
定。證悟法门。行道秘藏。了真可度。谨序。

** 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卷序

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
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鍊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
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余慕至道。
备寻秘诀。自行气守真。向三十馀载。所闻所见。殊未惬心。
大历中。遇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昂。依然相顾。

卷九八六 第 23a 页

余奇其人。延之与语。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恳至。
见授吐纳须一二理身之要道。其恩罔极。非言词所能尽。
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其二景五牙六戊诸
服气法。皆为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所能宜服也。至如内
气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师之口诀。
徒为劳苦。终无所成。今所撰录。皆承师之旨要。以申明之。
谅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尝谓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
天地。又曰。吾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哉。
卷九八六 第 23b 页
斯实真言要诀也。修奉之士。宜三复之。恭承诱训。敢不佩
服。有偶时得此诀者。须慎勿轻传示。无或泄露。以致其殃
耳。

** 无能子序

无能子。予忘形友也。少博学寡欲。长于穷理尽性。以至于
命。黄巢乱。避地流转。不常所处。冻馁淡如也。光启三年。天
子在袖。四方犹兵。无能子寓于左辅景氏民舍。自晦也。民
舍之陋。杂处其间。循循如也。昼好卧不寐。卧则笔札一二
纸。兴则怀之。而不余示。自仲春壬申至季春己亥。盈数十
纸。卷而囊之。似有所著者。予窃得之。多记所传所见。或尝
卷九八六 第 24a 页
与昆弟朋友问答之言。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
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知之者
不待喻而信。不知者能无罪乎。余因析为品目。凡三十四
篇。编上中下三卷。自与知之者共之尔。予盖具审无能子
行止中藏。故不述其姓名游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