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三二
卷九三二 第 16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

卷九三二 第 1a 页
 杜光庭(四)

** 墉城集仙录序

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
仙。超凡證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
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
诰。元图秘箓。灿然可观。神仙得道之踪。或品升上圣。或秩
豫高真。或统御诸天。或主司列岳。或骑箕浮汉。或隐月奔
晨。或朝宴九清。或回翔八极。开皇已往。劫运之前。三洞宝
书。多所详述。洎九皇三古之后。服牛乘马已还。皆辍天府
卷九三二 第 1b 页
而下拯生灵。由仙曹而暂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国佐时。儒
籍史臣。备显其事。至有韬光混迹。驾景登晨。或功著岩林。
溯烟霞而轻举。或身离嚣浊。控鸾鹤以冲虚。或躬替帝王。
或乐居氓俗。阴功克就。元德升闻。使鸡犬以俱飞。拔庭除
而共举。光于简册。何世无之。昔秦大夫阮苍。汉校尉刘向。
继有述作。行于世间。次有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
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编次纪录。不啻十家。又
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说。搜神博物之记。仙方药品
卷九三二 第 2a 页
之文。旁引姓名。别书事迹。接于闻见。讵可胜言。则神仙之
事。焕乎无隐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谢。魂
识成真。而后谓之神仙。非是骨月升翥。此盖愚瞽未达之
甚也。何者。真经云。得道去世。或隐或显。證道虽一。修习或
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为
真人之友。或为天帝之宾。倏忽而龙驾来迎。参差而云骈
遐迈者。则谷希长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书禀箓。阴
景鍊形。灵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则五老上帝四极真王之
例是也。或精诚不易。试难不移。目注昆邱。心朝大帝。而得
卷九三二 第 2b 页
道者。黄观韦道微传君之例是也。况复大洞七变。八禀三
图。胎精斑符。隐芝曲素。玉精金液。黄水秘符。赤树青英。环
刚绛实。白羽皇象。九转八琼。服之而化凤化龙。饵之而为
金为玉。复有金珰玉佩之诀。三皇八景之文。华丹素奏之
灵。神虎金真之要。飞行之羽。超虚摄空。流金之光。摄神制
逆。翱翔则翠羽元翮。控御则飞盖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
靡亏毫发。三十七色之所授。渐备羽仪。至或降九锡以腾
淩。践七试而贞介。资师秘诀。證自我心。历象不能易其坚。
雷霆不能骇其听。富贵不能惑其志。声色不能诱其衷。此
卷九三二 第 3a 页
则我命在我。长生自致。故古今得者。讵可殚论。南真云。功
满三千。白日升天。宏道无已。自致不死。此之谓也。夫神仙
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
次解化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又
有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
道。功未及人。寒栖独鍊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
以其有志。太极以其推诚。限尽而终。魂神受福者。得为善
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
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
卷九三二 第 3b 页
入仙阶矣。如此则善不徒施。仙固可学。功无巨细。行无洪
纤。在立功而不休。为善而不倦也。修习之士。得不勖哉。又
一阴一阳。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偫形。生生不停。新新
相续。是以天覆地载。清浊同其功。日照月临。昼夜齐其用。
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于兑泽。男
真女仙之位。所治昭然。观夫诰籍之中。图传所述。混同载
录。未有解张。今按上清七部之经。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
星之内。空常飞步之篇。元父元母以兼行。阳号阴号而具
著。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
卷九三二 第 4a 页
治。编纪古今女仙得道事实。自为墉城集仙录。上经曰。男
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此传以金母
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广成先生杜光庭撰。

** 录异记序

怪力乱神。虽圣人不语。经诰史册。往往有之。前达作者述
异记博物志异闻集。皆其流也。至于六经图纬河洛之书。
别著阴阳神变之事。吉凶眹兆之符。随二气而生。应五行
而出。虽景星甘露。合璧连珠。嘉麦嘉禾。珍禽珍兽。神芝灵
液。卿云醴泉。异类为人。人为异类。皆数至而出。不得不生。
卷九三二 第 4b 页
数讫而化。不得不没。亦由田鼠为鴽。野鸡为蜃。雀化为蛤。
鹰化为鸠。星精降而为贤臣。岳灵升而为良辅。今古所载。
其徒实繁。又若晋石莘神。凭人幻物。鸟血鱼火。为灾为异。
有之乍惊于闻听。验之乃关于数历。大区之内。无日无之。
聊因暇辰。偶为集录。或徵于闻见。或采诸方册。庶好事者
无忘于披绎焉。命曰录异记。臣光庭谨叙。

**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
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秘府。玉宇金
卷九三二 第 5a 页
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
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
或日驭所经。或星躔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
关枢。为阴阳之机轴。乍标华于海上。或回竦于天中。或弱
水之所萦。或洪涛之所隔。或日景所不照。人迹所不及。皆
真经秘册。叙而载焉。太史公云。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
五岳作镇。十山为佐。又龟山玉经云。大天之内。有洞天三
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
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精庐。
卷九三二 第 5b 页
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今总一卷。用传好事之
士。其有宫城处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张。仙曹品秩。事条繁
广。不可备书。聊纪所管郡县。及仙坛宫观大数而已。天复
辛酉八月四日癸未。华顶羽人杜光庭于成都玉局编录。

** 太上洞元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序

赞咏之作。始于天地之初。三景既分。五行生化。于是五行
三景之气。流行太无之中。感激凝结。浮于太空之内。氤氲
交错。而成文字。非雾非气。非烟非云。号曰天章。亦名天书。
轮囷不散。垂芒耀彩。焕乎虚空之间。盖三景之精英。五行
卷九三二 第 6a 页
之华秀也。太上大道君命天真皇人依形模写。回环曲折。
谓之天篆。亦名真文。以五气所凝者。为五帝之篇。以八会
所成者。为八天之篆。其文在空中。为天风飘泛。自然生八
会之音。闻之者神襟明畅。飘然有飞跃腾淩之意。听之则
神和于内。气逸于外。可以致道。可以延龄。所图写之文。自
谐音韵。勾度高妙。出人意表。今所存灵宝赤书大梵隐语
上清大洞三十九章三皇内文洞神大字九凤篆蓬莱龙
书。及三洞宝箓金符玉章。皆本文也。故能保制劫运。召役
鬼神。招真集灵。通神达妙。无所不能。万魔睹之以摧伏。百
卷九三二 第 6b 页
神仰之以朝宗。谓之信符。乃天地神明之信也。其成音曲
章句者。即上清歌咏之曲。六甲灵飞之章。灵宝步虚之篇。
玉检龟山之颂。或高圣之述。或上真所裁。或指修真之门。
或叙长生之诀。或敷扬灵奥。或宣赞深冥。或秘在上京。或
降于前古。所以天真游宴。众圣会朝。陈钧天广乐。奏灵章
万舞。即其事也。今九等斋法。传授轨仪。始自初阶。至于毕
箓。随品升降。各有赞诵之篇。散在诸经。不可周览。依所传
品目。合而序之。

** 玉函经序

卷九三二 第 7a 页

医门广博。脉理元微。凡称诊脉之流。多昧死生之理。傥精
心于指下。必驰誉于寰中。可疗者圆散宜投。难起者资财
慎取。免沈声迹。图显功能。余幼访明师。遍寻奇士。粗研精
于奥义。敢缄秘于卑怀。谨傍难经。略依诀證。乃成生死歌
诀一门。非敢矜于实学。欲请示于后昆焉。

** 洞渊神咒经序

西晋之末。中原乱离。饥馑既臻。瘟疠乃作。金坛马迹山道
士王纂。常以阴功济物。仁逮蠢类。值时有毒瘴。殒毙者多。
卷九三二 第 7b 页
闾里凋荒。死亡枕藉。纂于静室。飞章告天。三夕之中。继之
以泣。至第三夜。有光如昼。照耀庭中。即有祥风景云。纷馥
空际。俄而异香天乐。下集庭中。介金执锐之士三十馀人。
罗列如有所候。少顷之间。珠幢宝幡。霓旌绛节。红旗锦旆。
相对前迎。白鹤交飞。朱凤齐舞。又二青衣。持花捧香。又四
侍玉女。擎持玉案。地舒锦席。前立巨屏。左右龙虎将军。侍
卫官吏。各二十馀人。立屏两畔。如有备卫焉。复有金甲将
军诸大神王等。各数十人。次龙虎二军之外。班列肃如也。
须臾。笙箫骇空。自西北而下。五色奇光。灼烁艳溢。有一人
执简佩剑而前。告纂曰。太上道君至矣。于是百宝大座。自
卷九三二 第 8a 页
空而来。即见道君乘五色飞龙。莲花之座。去地丈馀。有二
真人二天师侍立焉。纂遂拜手。跼蹐迎奉。道君曰。子悯生
民。形于章奏。刳心泣泪。感动幽明。地司列言。吾得以鉴盼
于子矣。纂匍匐礼谢毕。道君曰。夫一阴一阳。化育万物。禀
五行为之用。而五行互有相胜。万物各有盛衰。代谢推迁。
间不容息。是以生生不停。气气相续。亿劫以来。未始暂辍。
得以生者。合于纯阳。升天而为仙。得以死者。沦于至阴。在
地而为鬼。鬼物之中。自有优劣强弱。刚柔善恶。与世人无
异也。玉皇天尊虑鬼神之肆横。灾害于人。常命五帝三官。
卷九三二 第 8b 页
检制部御之。律令刑章。罔不明备。然而季世之民。浇伪者
众。淳朴既散。妖气萌生。不忠于君。不孝于亲。违三纲五常
之教。自投死地。繇是六天故气魔鬼等。与历代败军死将。
聚结成党。戕害生民。驾雨乘风。因衰伺隙。为种种病。中伤
甚多。亦有不终天年。罹于天枉。昔在杜阳宫中。出神咒经。
授真人唐平等。使其流布。以救于人世间。无知愚俗见有
王剪白起之名。谓其虚诞。此盖从来将领者。生为兵统。死
作鬼帅。积功者迁为阴官。残暴者犹拘魔属。乘五行败气。
为札为瘥。然阳威惮之。神咒服之。自当殄戢矣。今以神咒
卷九三二 第 9a 页
化经。复授于子。按而行之。以拯护万民也。即命侍童披九
光之韫。以经及三五大斋之诀。授之于纂曰。勉而行之。阴
功克充。仙阶可觊也。言讫。道君及侍卫众真。皆西北而举。
遂按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生民康乂。疫毒消弭。自晋及今。
蒙其福者。不可胜纪。在乎蠲洁庄敬。惟精惟勤。明诚感通。
应犹响答。若怠慢轻泄。自速罪尤。修奉之人。慎遵斯戒。又
况此经浩博。元皇之金口亲宣。其理渊深。太上之微言密
示。若有冥心诵持。真灵立感。神兵骑吏。应时而电埽奸妖。
猛马天驺。随处而风消毒疠。裨宝祚之延洪。更超周卜。祝
卷九三二 第 9b 页
圣年之遐永。克广尧龄。车轨混于普天。正朔覃于率土。赞
大道威神之德。助国朝惠育之恩。洪福元休。浩浩无极。

** 道教灵验记

道之为用也。无言无为。道之为体也。有情有信。无为则任
物自化。有信则应用随机。自化则冥乎至真。随机则彰乎
立教。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明太上
浑其心而等观赤子也。书曰。不独亲其亲。天下皆亲。不独
子其子。天下皆子。此明圣人体其道而慈育苍生也。恶不
可肆。善不可沮。当赏罚以评之。经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卷九三二 第 10a 页

故立天子。置三公。此圣人教民舍恶从善也。又曰。为恶于
明显者。人得而诛之。为恶于幽闇者。鬼得而诛之。又曰。为
善者善气至。为恶者恶气至。此太上上垂惩劝之旨也。书
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圣人
法道福善祸淫之戒也。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
不差毫末。岂独道释言其事哉。抑儒术书之。固亦久矣。宣
王之梦杜伯。晋侯之梦大疠。恭世子之非罪。浑良夫之无
辜。化豕之报齐侯。结草之酬魏氏。良霄之殂驷带。郑元之
卷九三二 第 10b 页
捽刘兰。直笔不遗。良史攸载。足可以为罪福之鉴戒。善恶
之准绳者也。况积善有馀福。积恶有馀殃。幽则有鬼神。明
则有刑宪。斯亦劝善惩恶至矣。大道不宰。太上好生。固无
责于刍狗。而示其报应。直以法宇像设。有所主张。真文灵
科。有所拱卫。苟或侵侮。必陷罪尤。故历代已来。彰验多矣。
成纪李齐之道门集验记十卷。始平苏怀楚元门灵验记
十卷。俱行于世。今访诸耆旧。采之见闻。作道教灵验记。凡
二十卷。庶广慎微之旨。以宏崇善之阶。直而不文。聊记其
事。

** 青城山记

卷九三二 第 11a 页

神州之内有名山。五岳列于五方。山海经所谓五岳各领
名山三百六十。凡一千八百。有神仙洞室。福地灵墟。显于
仙经。载于方志。其山皆上应列宿。傍系星官。上帝俾正神
所居。以司善恶。邦国祥沴。咸所主焉。亦犹太山为角宿之
根。咸池为方城之险。嶓冢应于井络。魁首属于井陉者也。
自方圆肇基。融结定位。众山波属。以镇一隅。则蜀之山近
江源者。通谓之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
也。按汉书及传记。言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鸱焉。灵宝经亦
卷九三二 第 11b 页
云。地出美芋。名曰蹲鸱。阚骃十三郡记称蜀郡西尽岷山。
华阳国志称蜀郡北接岷山。斯则青城峨眉。为坤维之巨
镇也。岷山导江。但导其流。非谓江源出于岷山矣。福地记
云。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五千里。有甘露芝草。天池
醴泉。玉匮经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尊仙
之崇秩。一月之内。偫岳再朝。六时洒泉。以代晷漏。一名赤
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
之天。对之西北。在岷山之南。偫峰掩映。牙相连接。灵仙所
宅。祥异甚多。任豫益州记云。岗峦岩㟧。连亘千里。上有仙
都。地理志云。西徼之外。江水所出。天彭青城。连峰下绝。李
卷九三二 第 12a 页
膺记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马台三师坛。上五里至
瀑布水涧。二百步有二石梯。有一石笋。高三丈。过二石门。
绝崖数百丈。下起常道观。高峰下有水。六时洒落。东北有
二石室。名龙宫。可容百馀人。从龙宫过至石室。名龙桥。又
有一梯。洞穴深浅。莫知所极。西北有石室。宛然见存。又有
黄帝坛石天地。上圆下方。阔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观东有
石日月。各阔五尺。厚一尺二寸。相对。柱上乌兔烁炜。方圆
磅礡可睹焉。五岳真形图云。洞天所在之处。其下别有日
月。分精以照。其中龙桥处二山相去二百馀步。其峰危竦
卷九三二 第 12b 页
相对。桥在峰首。其桥中半渐渐促小。可六寸。长一丈五尺。
两边悬崖。俯临不测。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
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崄断石并丹色。阔二十丈。深六
七丈。望之赩然。福地记曰。青城山有赤石如鹿形。今誓石
多有如野兽之状者。又云。天师居赤城崖舍中。即今石室
也。观北上十馀里。有亭台孤耸。独秀霞表。名曰轩辕台。下
望诸山。如蚁垤焉。连抱之树。有若荠也。此台非得仙之人。
不可居之。观前有灵灯。斋日必见。或五或三。亦无定数。常
因元宗皇帝敕道士王仙卿就黄帝坛修醮。其灯遍山。僖
卷九三二 第 13a 页
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神灯千馀。
辉灼林表。其山逸士高人。多所憩息。葛稚川神仙传云。仙
人李阿。朝游成都市。暮宿青城山。宋大明中。道士杨超远。
秀才费元规。亦居此山。唐有逸士冯廓王仙柯。于此修道。
皆有感降。玉真公主。肃宗之姑也。筑室丈人观西。尝诣天
下道门使萧邈字元裕受三洞秘法箓。游谒五岳。寓止山
中。就拜灵峰于宝室洞前。有仙云五色元鹤翔舞焉。此山
前号青城城峰。后名大面山。其实一耳。同体异名。犹岱之
天台。亦谓之桐柏也。东北临皂水。西南亘平川。西枕黑溪。
卷九三二 第 13b 页
北拒洄水。洄水今在蕃界。大面之顶。去平地七十二里。为
兹山之主。非常人所到。灵禽异兽。奇花仙草。靡不有焉。其
上琼楼仙室。金阙玉堂。得道之人。造之乃见。非凡俗所窥
也。有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有八洞。应八节。第一太乙
洞。第二九仙宝室洞。第三娑罗洞。第四高台玉室洞。第五
麻姑洞。第六宝园洞。第七圣母洞。亦名圣主洞。第八都督
洞。亦应八卦。以通八水。其中五大洞。上应五星之宫。乃五
行五常所化也。瑶林宝树。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灵而秀。
上清记云。神仙王方平。领仙士万五千人。以镇兹山。又云。

卷九三二 第 14a 页
崖真人隐居其内。昔[:#AS-885A:●]封先生栖于栖北岩之上。黄帝师
焉。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
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蹻经授黄帝。黄
帝受之。能策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台其上。拜宁君为五岳
丈人。使川岳百神。清都受事。乃入峨眉北岩。受皇人三一
之道。周旋海岳。车辙存焉。又有得道仙民。游散未受职者。
分居诸洞之中。绝峰之顶。烟云常覆之。每日晴霁。才六七
度。四面山峰。各有名字。载于图经矣。

** 修青城山诸观功德记

卷九三二 第 14b 页

真诰云。大天之内。有十大洞天。中有日月伏根三辰之精。
光照洞中。明并二景。皆金城玉阙。真仙所都。青城即第五
宝山九室之天也。[:#AS-885A:●]君居之。黄帝乘飙车。受龙蹻之道。拜
君为五岳丈人。司掌偫岳。辙迹坛址。于今尚存。岳神于绝
岩之上。六时洒水。以代晷漏。西极总真王君。又领万仙。镇
兹洞府。自然神灯。照烛林壑。值雨增焰。因风散化。其峭壁
复崖。矗如雉堞。赩若飘霞。谓之赤石城。亦名为天国。同体
异称。盖一山耳。昔汉祚陵迟。人鬼交杂。鼓氛吹毒。代杀生
灵。太上命正一真人三天张君。自渠亭鹤鸣。顿驾兹岭。行
卷九三二 第 15a 页
明威之法。清涤林泽。折冲万里。拔鬼城鬼市。刻石为天地
日月羊马台三师坛。命魔幢以誓鬼神。各司昼夜。丹笔画
山。青崖中断。笔迹在焉。经图攸载。绝顶曰上清宫。首冠诸
峰。秀出云表。傍有天池。旱潦如一。下曰接龙桥。石梁悬架。
信灵仙之窟宅也。常道观顷为僧所夺。开元十二年甲子。
特敕移归山内。旧所御碑存焉。诏赐丈人真仪。以祠宇为
观。是日仙云成盖。甘泉泫空。洎天宝西巡。望山祷醮。卿云
散郁。灵蛇效祥。中和辛丑岁。僖宗驻跸成都。封希夷嘉号。
驿骑降止。龙吟涧中。寻以灵应。謺申斋荐。神钟自响。仙炬
卷九三二 第 15b 页
遍山。肉角金蛇。具于坛上。枯棕再茂。六干重生。符瑞骈罗。
咸编青史。景福元年壬子。址峰之上。石逆泉飞。危殿岿然。
当流不坏。自此一派。隆冬弗衰。注于中厨。无烦汲引。非造
化至神。孰能与于此也。山中有丈人常道威仪洞天诸观。
岁祀绵远。颓毁者多。前宰博陵崔正规渤海吴廷休。并加
缮饰。将复旧基。旋属辇辂省方。部邑供亿。不遑缔葺。渐至
斁隳。虽芝检奔驰。星车旁午。十年之内。无所增修。癸丑岁。
县令南郡莫公廷乂。奉敕常醮。躬行奠礼。阅其胜异。痛此
榛芜。不率私财。不侵公用。二年注意。两观鼎新。福地山祠。

卷九三二 第 16a 页

各设其位。刻石为像。用图永年。观其虹缭回廊。翚飞广殿。
明缀乌兔。色笼烟霞。云栋风窗。金碧交映。虬檐鸯溜。丹翠
相辉。俱斥淫奢。克全大壮。复命赐紫大德张素卿。图九江
五岳之主。十山四渎之神。妙极丹青。弥加焕丽。或周天展
醮。或黄箓开坛。报国为时。惟严与敬。固可以会真灵而福
邦国也。又老君观宸容暴露。栋宇倾摧。示懋厥功。创为兴
置。夫自然之化。无为之风。宏之者至人也。勤之者上士也。
勤宏不怠。惟公得之。初相国司徒王公安抚副使张公。佥
卷九三二 第 16b 页
以青城处二江上游。为一川剧县。赋舆殷会。水陆兼资。非
能政全才。难膺慎择。飞上章奏。而授于公。既至。则恤孤茕。
抚嫠弱。惩奸宄。戢豪强。冤讼平。逋窜服。彰善瘅恶。徇公灭
私。期月而人称公理。亦犹卓茂在密仲由为蒲之化也。剽
燔之馀。廨宇未立。经始营创。惟新其谋。工以子来。用以农
隙。曾不越月。巨绩告周。大厦森沈。虚庭宏敞。不踰制以僭
上。不媟卑以偪下。非务矜后。允执厥中。亦犹叔孙一日必
葺之志也。县临大江。岁有水患。漂泛昏垫。常人苦之。公遐
眺波心。揆诸水脉。截为堰。移江趣东。数载之中。无复浸溢。
亦犹金堤竹落之防也。常年渠埭。修必后时。拥耒将耕。

卷九三二 第 17a 页

尚俟培筑。公方冬授矩。甫腊罢功。元正大田。潏流(阙)注家
有积谷。境无惰农。亦犹任延垦田龚遂佩犊之劝也。列邑
租赋。此县居多。菽麦炭竹之征。粮帛刍薪之税。事无虚月。
纳不旷旬。每岁所徵。半为逋欠。虽捶扑交至。靡能济之。公
严令其下。始自局吏。后及居人。常限未终。先期已毕。禁束
胥属。不入乡闾。里有歌民。门绝喧鹊。至于遐乡远部。细户
贫民。必设法代输。不施槚楚。时相国师九陇摩垒逾年。飞
挽刍粮。轮楫相望。督发泉货。络绎道途。办无后期。动必成
卷九三二 第 17b 页
集。亦犹公沙穆神明之政也。辟荒招户。政务所先。谳狱祥
刑。国章斯重。公怀人以德。决狱以情。襁负胥来。尽垦将芜
之地。幽冤坐雪。再生就戮之魂。亦犹郑浑诱民虞经审法
也。温恭待士。南北如归。谦敬下宾。吐握不倦。由是轻车高
盖。争趋义风。芰服鹑衣。共奔仁惠。亦犹郑元之门孔融之
席也。夫功德者。在道则功及幽明。德兼覆育。在儒则功捍
大患。德禦大灾。公修于道则如彼。行于政则如此。功德盛
矣广矣。加以廉洁明达。立事立功。瑞麦两歧。则抑而不顾。
嘉禾盈亩。则蔽而不言。方之于今。罕侔全德。必俟回翔云
路。步武明庭。下福烝黎。上赞昌运。岂止银章朱绂百里一
卷九三二 第 18a 页
同而已哉。光庭早熟馨芳。初窥崇葺。辄书事实。非敢谀词。
乾宁二年乙卯九月二十日癸酉。杜光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