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 第 25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司马承祯 第 1a 页

* 司马承祯

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
谷导引服饵之术。止天台山。武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
赞美之。景云二年。睿宗复召之。固辞还山。开元九年十五
年。元宗两召之。敕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卒年八十九。
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

** 请五岳别立斋祠所疏

今五岳神祠。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
司马承祯 第 1b 页
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
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一所。

** 坐忘论

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
有水。涸辙之鱼。犹希升水。弱丧之俗。无心造道。恶生死之
苦。爱生死之业。重道德之名。轻道德之行。喜色味为得志。
鄙恬素为穷辱。竭难得之货。市来生之福。纵易染之情。丧
今身之道。自云智巧。如梦如迷。生来死去。循环万劫。审惟
倒置。何甚如之。故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
司马承祯 第 2a 页
生。非生去道。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
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
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
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
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扪心苦晚。
时不少留。所恨朝菌之年。巳过知命。归道之要。犹未精通。
为惜寸阴。速如景烛。勉寻经旨。事简理直。直事易行。与心
病相应者。约著安心坐忘之法。略成七条。修道阶次。兼其
枢翼。以编叙之。

司马承祯 第 2b 页

**  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
茂。然则璧耀连城之彩。卞和致刖。言开保国之效。伍子从
诛。斯乃形器著而心绪迷。理事萌而情思忽。况至道超于
色味。真性隔于可欲。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
者哉。如人有闻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
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故庄周云。隳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
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

司马承祯 第 3a 页

同于大通。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
如之何。故经云。信不足。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
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  断缘

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
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
孰不由此乎。故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或显德露
能。来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情希升
司马承祯 第 3b 页
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
顺道。深妨正业。凡此之类。皆应绝之。故经云。开其兑。济其
事。终身不救。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
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
道。故庄子云。不将不迎。为无交俗之情故也。又云。无为名
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若事有不可废者。不得
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  收心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欣迷幻
境之中。唯言实是。甘宴有为之内。谁悟虚非。心识颠痴。良
司马承祯 第 4a 页
由所托之地。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
况身离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安不舍彼乎。能不得此
乎。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
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故之。中寂所有。神用
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
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
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
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
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
司马承祯 第 4b 页
道安心。贵无所著。故经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
谓无所。凡住有所。则自令人心劳气发。既不合理。又反成
疾。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
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可知。若心起皆灭。不简
是非。永断知觉。入于盲定。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
人元来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
徒自误耳。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
真学之流。特宜戒此。今则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

司马承祯 第 5a 页

行之有常。自得真见。如有时事或法有要疑者。且任思量。
今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事讫则止。实莫多思。
多思则以知害恬。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
业。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
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
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
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
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
司马承祯 第 5b 页
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
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
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
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
难入定门。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
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
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
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
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然是故。然此心
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

司马承祯 第 6a 页
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
止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
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渐渐驯狎。唯觉清远。平生
所重。己嫌弊漏。况因定生慧。深达真假乎。牛马家畜也。放
纵不收。犹自生鲠。不受驾御。鹰鹯野鸟也。被人系绊。终日
在手。自然调熟。况心之放逸。纵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观
妙。故经云。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夫法之妙
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行之则此言为当。不行则此言为
妄。又时人所学。贵难贱易。若深论法惟。广说虚无。思虑所
司马承祯 第 6b 页
不达。行用所无阶者。则叹不可思议。而下风尽礼。如其信
言不美。指事陈情。闻则心解。言则可行者。此实不可思议。
而人不信。故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
行。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或有言火不热。灯不照闇。称
为妙义。夫火以热为用。灯以照为功。今则盛言火不热。未
尝一时废火。空言灯不照闇。必须终夜然灯。言行相违。理
实无取。此只破相之言。而人反以为深元之妙。虽则惠子
之宏辩。庄生以为不堪。肤受之流。谁能科简。至学之士。庶
不留心。或曰。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

司马承祯 第 7a 页

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今犹避事而取静。离动而之定。
劳于控制。乃有动静二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两病。不觉
其所执。仍自谓道之阶要。何其谬耶。述曰。总物而称大道。
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
然则吾子之鉴。有所未明。何则。徒见贝锦之辉焕。未晓始
抽于素丝。才闻鸣鹤之冲天。讵识先资于鷇食。蔽日之干。
起于毫末。神凝之圣。积习而成。今徒学语其圣德。而不知
圣之所以德。可谓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何其造
司马承祯 第 7b 页
次哉。故经云。元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  简事

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巢林
一枝。鸟见遗于丛苇。饮河满腹。兽不吝于洪波。外求诸物。
内明诸己。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有常。不任
非常之事。事非常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
不安。何情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知其闲要。
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
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馀好。非益生
之良药。众皆徇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故庄子
司马承祯 第 8a 页
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生之所无
以为者分之外物也)蔬食弊衣。足延性命。岂待酒食罗绮。然后为
生哉。是故于生无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馀者。亦
须舍之。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今以随
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弃道德。忽性命。而从非
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于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
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
故庄子云。行名失已。非士也。西升经云。抱元守一。至度神
仙。子未能守。但坐荣官。若不简择。触事皆为。则身劳智昏。
司马承祯 第 8b 页
修道事阙。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證成之人。若实
未成。而言无累者。诚自诳耳。

**  真观

夫观者。智士之先鉴。能人之善察。究傥来之祸福。详动静
之吉凶。得见机前。因之造适。深祈卫定。功务全生。自始之
末。行无遗累。理不违此。故谓之真观。然则一餐一寝。居为
损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不如
拙戒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收心简事。日损
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故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

司马承祯 第 9a 页

然于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当
须虚襟而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见事
为事而烦燥者。心病已动。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
船舫。我欲渡海。事资船舫。渡海若讫。理自不留。何因未渡。
先欲废船。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欲出离尘幻。故求衣食。
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则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
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
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前
司马承祯 第 9b 页
虽断简。病有难除者。且依法观之。若色病重者当观染。色
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
妄心空想。谁为色主。经云。色者全是想耳。想悉是空。何有
色耶。又思祅妍美色。甚于狐魅。狐魅惑人。令人厌患。身虽
致死。不入恶道。为厌患故。永离邪淫。祅艳惑人。令人爱著。
乃至身死。留恋弥深。为邪念故。死堕地狱。永失人道。福路
长乖。故经云。今世发心为夫妻。死后不得俱生人道。所以
者何。为邪念故。又观色若定是美。何故鱼见深入。鸟见高
飞。仙人以为秽浊。贤士喻之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
至于死。百年无色。翻免夭伤。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适
司马承祯 第 10a 页
为性命之雠贼。何乃系恋。自取销毁。若见他人为恶。心生
嫌恶者。犹如见人自杀。己身引项。承取他刃。以自害命。他
自为恶。不遣代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又见为恶者
若可嫌。见为善者亦须恶。夫何故。同障道故。若苦贫者。则
审观之。谁与我贫。天地平等。覆载无私。我今贫苦。非天地
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贵。我今贫贱。非由父母。人及鬼神。自
救无暇。何能有力。将贫与我。进退寻察。无所从来。乃知我
业也。乃知天命也。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命之有。犹影响
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因而善之。乐天
司马承祯 第 10b 页
知命。不觉贫之可苦。故庄子云。业入而不可舍为自业。故
贫病来入。不可舍止。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
其业。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
逢贼。无所畏惧。挥当剑当前。偫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
身。今有贫病恼害我者。则寇贼也。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
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
也。凡有苦事。来迫我心。不作此观。而生忧恼者。如人逢贼。
不立功勋。弃甲背军。以受逃亡之罪。去乐就苦。何可悯焉。
若病者。当观此病。由有我身。我若无身。患无所托。故经云。

司马承祯 第 11a 页
吾无身。吾有何患。次观于心。亦无真宰。内外求觅。无能受
者。所有计念。从妄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若恶死
者。应念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气力衰微。如屋朽坏。不
堪居止。自须舍离。别处求安。身死神逝。亦复如是。若恋生
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以此托生受气之
际。不感清秀。多逢浊辱。盖下愚贪鄙。实此之由。是故当生
不悦。顺死无恶者。一为生死理齐。二为后身成业。若贪爱
万境。一爱一病。一肢有疾。犹令举体不安。而向一心万疾。
身欲长生。岂可得乎。凡有爱恶。皆是妄生。积妄不除。何以
司马承祯 第 11b 页
见道。是故心舍诸欲。住无所有。除情正信。然后返观旧所
痴爱。自生厌薄。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
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譬如醒人。能知醉者为恶。
如其自醉。不觉他非。故经云。吾本弃俗。厌离人间。又云。耳
目声色。为予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老君厌世弃俗。犹
见香味为怨。嗜欲之流。焉知鲍肆为臭哉。

**  泰定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
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
司马承祯 第 12a 页
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
也。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
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
他慧。慧既生己。宝而怀之。弗为多知。以伤于定。非生慧之
难。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
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为难。贵不能骄。富不能奢。为
无俗过。故得长生富贵。定而不动。慧而不用。德而不恃。为
无道过。故得深證常道。故庄子云。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
司马承祯 第 12b 页
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下人。慧能
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
至理。纵辩以感物情。与心徇事。触类而长。自云处动。而心
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智虽出
众。弥不近道。本期逐鹿。获兔而归。所得盖微。良曲局小。故
庄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
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
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以安其恬。养而久之。自成道德。
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或
司马承祯 第 13a 页
因损舍涤除。积习心熟。同归于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
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故
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心之虚妙。不可思也。夫心之为物。
即体非有。随用非无。不驰而速。不召而至。怒则元石饮羽。
怨则朱夏殒霜。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忽来
忽往。动寂不能名。时可时否。蓍龟不能测。其为调御。岂鹿
马比其难乎。太上老君运常善以救人。升灵台而演妙。略
二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渐之以日损。顿之以不学。喻
则张弓凿户。法则挫锐解纷。修之有途。习以成性。黜聪隳
司马承祯 第 13b 页
体。嗒焉坐忘。不动于寂。几微入照。履殊方者。了义无日。由
斯道者。观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  得道

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莫测。影响莫
求。不知所以不然而然之。通生无匮谓之道。至圣得之。于
古。妙法传之于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实。上士纯信。克己勤
行。空心谷神。唯道来集。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随道通。与
神为一。形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之
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
司马承祯 第 14a 页
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
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故灵宝经云。身神共一。则
为真身。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然虚心之道。力
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
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免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
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
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晖。以期
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故经云。同
于道者。道亦得之。又云。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
司马承祯 第 14b 页
得。有罪以免耶。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彫。人怀道。形体得之
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练神入微。与道冥一。散一身为
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有际。总色空以为用。
合造化以为功。真应无方。信惟道德。故西升经云。与天同
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然后大道盛矣。而言盛者。谓
證得其极。又云。神不出身。与道同久。且身与道同。则无时
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则道。耳无声而不闻。
眼则道。眼无色而不见。六根洞达。良由于此。至论元教。为
利深广。循文究理。尝试言之。夫上清隐秘。精修在感。假神
司马承祯 第 15a 页
丹以鍊质。智识为之洞忘。道德开宗。勤信惟一。蕴虚心以
涤累。形骸得之绝影。方便善巧。俱会道源。心体相资。理踰
车室。从外因内异轨同归。该通奥赜。议默无违。二者之妙。
故非孔释之所能邻。其馀不知。盖是常耳。

** 太上升元消灾护命妙经颂序

天尊示见三略。慈悯四生。开众妙之门。救无极之苦。是以
垂文元教。曲奏妙音。俾未闻者闻。令未悟者悟。此经者。盖
太上元元老君之所作也。其旨也。即妙性之本。万法之宗
焉。文虽略。理实渊深。一毛吞四海之波。巨黍纳无鞅之众。
司马承祯 第 15b 页
神明莫测。智识难诠。不可以声求。不可以色见。远而无外。
近而无亲。追之不见其前。伺之不来其后。无上之上。不可
阶而升也。元之又元。不可得而闻也。混先天而不古。历浩
劫以长存。尊而无名。贵而无位。逡巡万变。倏忽无边。照耀
则日月有亏。覆载则乾坤不普。随机化导。对境忘心。抉疑
网以入元宗。引轮回而归觉路。散余一气。毓彼偫生。失我
则逝水以俄倾。保我则后天而不老。毁之者持巨帚以扫
昆崙。究之者类鸿鹄之饮沧海。所以元言莫畅。圣道难彰。
纵有修行。徒多读诵。朝闻夕死。未见其人。不揆斐然。辄
司马承祯 第 16a 页
为颂云。

** 上清含象鉴图序

夫四规之法。独资于神术。千年之奇。唯求于乌影。含光写
貌。虽睹其仪。尚象通灵。罕存其制。而鉴之为妙也。贞质内
凝。湛然惟寂。清晖外莹。览焉遂通。应而不藏。至人之心愈
显。照而徵影。精变之形斯复。所谓有贞明之道也。有神灵
之正也。捧玩之宝。莫先兹器。既可以自见。亦可以鉴物。此
鉴所以外圆内方。取象天地也。中列爻卦。备著阴阳也。太
阳之精。离为日也。太阴之精。坎为月也。星纬五行。通七曜
司马承祯 第 16b 页
也。雷电在卯。震为雷也。天渊在酉。兑为泽也。云分八卦。节
运四时也。此表天之文矣。其方周流为水。以泻四溟。内置
连山。以旌五岳。山泽通气。品物存焉。此立地之文也。词铭
四句。理应三才。类而长之。可以意得。此寄言以明人之文。
也。故曰含象鉴。盖总其义焉。勒书于匣。详观制器之象矣。

** 天地宫府图序

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
象元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元皇先
乎。象帝独化。卓然真宰。湛尔冥寂。感而通焉。故得琼简紫
司马承祯 第 17a 页
文。方传代学。琅函丹诀。下济浮生。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
可接。修鍊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
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又日月星斗。各有诸帝。并悬景位。
式辨奔翔。所以披纂经文。据立图象。方知兆眹。庶觌希夷。
则临目内思。驰心有诣。端形外谒。望景无差。乃名曰天地
宫府图。其天元重謺。气象参差。山洞崇幽。风烟迅远。以兹
缣素。难具丹青。各书之于文。撰图经二卷。真经所载者。此
之略备。仙官不言者。盖阙而未详。

** 天隐子序

司马承祯 第 17b 页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先。夫气受之
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虚谓之心。心主昼夜寤寐。谓
之魂魄。如此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天隐子吾不
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观
夫修鍊形气。养和心虚。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
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
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
已矣。

** 景震剑序

司马承祯 第 18a 页

夫阳之精者。著名于景。阴之气者。发挥于震。故以景震为
名。式(阙)备气之义。是知贞质相契。气象攸通。运用之机。威
灵有应。撝神代形之义。已睹于真规。收鬼摧邪之理。未闻
于奇制。此所以剑面合阴阳。刻象法天地。乾以魁罡为杪。
坤以雷电为锋。而天罡所加。何物不伏。雷电所怒。何物不
摧。佩之于身。则有内外之卫。施之于物。则随人鬼之用矣。

** 陶宏景碑阴记

大哉道元。万灵资孕。其自然也。忽恍不测。其生成也。氤氲
司马承祯 第 18b 页
可知。若夫禀习经法。精思通感。调运丹液。形神鍊化。归同
一致。举异三清。自古所得。罕能尽善。兼而聚之。鉴而辩之。
静而居之。勤而行之者。实惟贞白先生欤。盖特禀灵气。胎
息见龙升之梦。卓秀神仪。骨录表鹤仙之状。心若明镜。洞
鉴无遗。器犹洪钟。虚受必应。是以天经真传。备集于昭台。
奥义微言。咸诀于灵府。纂类篇简。悉成部帙。广金书之凤
篆。益琅函之龙章。阐幽前秘。击蒙后学。若诸真之下教。为
百代之明师焉。睹先生写貌之象。则道存目击。览先生著
述之义。则情见乎辞。纵逾千载。亦可得之一朝矣。至于思
神密感之妙。鍊形化度之术。非我不知。理难详据。敬以修
司马承祯 第 19a 页
身德业。受书道备。按夫科格。固超真阶。命分殊途。显然异
轨。应从解景。不事登晨。冥升上清。弗可得而测识已。然隐
几云化。虚室仍存。代剑未飞。阴邱尚闭。道尊德贵。终古不
渝。披文相质。乃今无睹。朝代累革。年世转睽。永怀仙烈。久
增诚慨。子微将游衡岳。暂憩茅山。与诸法义。聚谋刻石。邵
陵撰制。美具当年。今以书勒。言全往行。因运拙笔。聊述真
猷。纪于碑阴。式昭年世。时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
三日己巳书。

**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并序)

司马承祯 第 19b 页


夫得道成真。有隐有显。跻神化质。多术多途。大茅君辞亲
入岳。仙业备而归来。坐致旌舆。白日轻举。高邱子解形避
世。丹药就而不返。行驭龙鹤。遁景潜升。见灵妙者。以奖诸
道学之勤。混[:#AS-FBA2:●]
[:#AS-FBED:●]冬[:#AS-FBA2:●]
[:#AS-FBED:●]卒者。以息其生离之望。
或命分有照冥之异。事不可违。或性乐有语默之殊。理从
自适。古仙出处。兼此显晦。时人记传。罕能详测。故迹有再
三。述有前后。会通机变。方知至妙焉。桐柏真人王君。即周
灵王之太子子晋也。按史记云。太子圣而早卒。据列仙传
曰。隐而登仙。两说不同。盖有由矣。司马公述乎国史。刘子
政验以道书。国史
司马承祯 第 20a 页
载其前卒之踪。道书著其后仙之事。真仙相反。尚见异于
同时。彼我相违。况与悬于数纪。且其特禀灵气。已积习于
前生。假孕人胎。暂应身于此世。幼而通圣。是习性之久也。
诞而有髭。是身貌之昔也。鍊神入微。谪仙促限。知宾帝之
一举。期师旷于三载。说宾帝乃冲形之旨。岂肯沈魂。诫师
旷慎。不寿之言。明知弗夭。良以早毙人间。遽还仙境。轻此
储位。重彼真仙。游洛川以伫怀。畅笙歌之逸韵。感浮邱而
降接。传出世之奇方。故能蜕形示终。隐山学道。振羽之日。
谢时冲天。其初卒后仙。亦不足疑怪也。是以京陵之墓。经
司马承祯 第 20b 页
古启而剑飞。缑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化升之致。事理昭
然。承祯早处嵩岳。慕山林之抗迹。每谒堂庙。钦影响之馀
灵。对风景而虚心。怀七日之如昨。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
之又元。复以玉晨策命。当侍弼之荣秩。金庭宰职。赴桐柏
之名山。五岳是司。偫神所奉。八洞交会。诸仙游集。周紫阳
受素奏之符。夏明晨禀黄水之法。密契者传秘诀于同道。
归诚者告幽遁之殊庭。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
旌异。黄云霭不死之乡。林宇岩房。存诸栖憩。石梁峰阙。纪
其登游。所以负笈幽寻。为室静处。希夷尚閟。视听罕通。乃
司马承祯 第 21a 页
观仙传。追伊洛之发迹。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
青。敬载图象。敢为赞述。庶表诚心。方以焚香启玩。窥天洞
于素牒。听气内思。奉光仪于绛府。自以在世。迄于升真。凡
有一十一图。纂成一卷。

**  图画周朝宫阙作谷洛二水相合而斗稍毁宫城处人夫负土欲壅此川作太子具冠服立于灵王前谏事赞曰

禀神幼圣。继明英聪。咨谏壅水。切争饰宫。如何不纳。更事
修崇。预言祸败。果致卑穷。(第一)

**  图画东殿宇作太子坐处与叔誉师旷问答事其师旷乃举躅其足赞曰

学聚该洞。辩物谈述。叔誉斯穷。师旷匪诘。隐妙神性。谬测
司马承祯 第 21b 页
声质。宾帝有期。瞑臣讵悉。(第二)

**  图画太子吹笙游于伊洛间道士浮邱公降接之事赞曰

位寓储宫。字著仙阁。志淩云汉。迹厌城郭。学凤调篁。思真
伫洛。浮邱降授。解形是托。(第三)

**  图画宫殿作太子卧卒形偫臣嚬泣事及太子
司马承祯 第 22a 页
共浮邱公东南行向嵩高山事赞曰

剑杖有术。符药多方。代形未化。蜕质默详。寻师道长。辞亲
爱忘。隐山自逸。瘗墓徒伤。(第四)

**  图画嵩高山作修学岩林居处岩中有经书丹灶浮邱公坐在其中岩前作坛王君坐在坛上烧香精思事又王君出于山次见桓良共语事赞曰

栖山隐迹。学道鍊形。年淹数纪。业契偫灵。告期七日。将迈
三清。桓良返报。周国待迎。(第五)

**  图画王君乘鹤驻在缑氏山头举手谢时人并作周国帝王仪仗及时人众等望不得到及王君控鹤升天事赞曰

倾人国内。驻鹤山巅。遥谢举手。永绝归年。留情数日。冲景
三天。孤轩畅远。众被悲旋。(第六)

司马承祯 第 22b 页

**  图画天上上清宫阙作道君形像仙真侍卫作二童侧立共捧案案上有玉策并作一真人侧立宣付王君赞曰

形声入妙。道备登真。奉朝金阙。禀策玉晨。德业爰叙。职位
司马承祯 第 23a 页
攸遵。二仪齐奉。万劫凝神。(第七)

**  图画王君乘云车羽盖仙灵侍从旌节导引龙鹤飞翔从天而降欲赴桐柏山洞宫事赞曰

班锡所禀。羽仪咸备。云景浮轩。龙鹤骋辔。旌节导从。云仙
会萃。自天乘阶。瞻山赴位。(第八)

**  图画桐柏山作金庭洞宫王君坐在宫中众仙侍卫并五岳君各领佐命等百神来拜谒赞曰

山有玉洞。宫曰金庭。九天通象。三晨伏精。侍帝斯任。弼王
所贞。领司五岳。统御百灵。(第九)

**  图画真人周季山作道士服于桐柏山见真人王君王君以左手执素奏丹符欲付周君周君长跪而受之作夏馥著古人衣遇见王君王君把一卷书欲付馥馥长跪举两手受之其周夏二人皆作山人装束各作一笈解在其人边石上皆跪于王君王君作真人衣服并有三五个仙人侍在左右赞曰

周君访道。丹符见授。夏氏。求仙。黄水之究。鍊形奇术。非师
司马承祯 第 24a 页
不就。幽感爰通。冥期可候。(第十)

**  图画茅山杨君学道坛宇处王真人降见着芙蓉冠绛衣白珠缀衣缝带剑杨君把纸笔附前而书其衣作真仙之制其剑肖[:#AS-FBED:●]皮依经中样式赞曰

真仙匪遥。感通惟密。应彼幽志。降兹灵质。诫训著言。咏歌
兼述。见景非久。冲真返一。(第十一)

** 含象鉴铭

天地含象。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

** 龟镜铭

龟自卜。镜自照。吉可募。光不曜。青盖作镜大吉昌。巧工刊
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鸟元武顺于旁。子孙富贵
司马承祯 第 24b 页
居中央。

** 素琴传

桐琴字清素。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其先自开辟之初。
禀角星之精。含少阳之气。昭生厚土。挺出崇岳。得水石之
灵。育清高之性。擢干端秀。抽枝扶疏。盘根幽阜。藏标散木。
经亿万岁。人莫之识。唯凤从之游。以栖荫焉。神茂灵嗣。子
司马承祯 第 25a 页
孙弥远。承先冑之乔者。聚于鲁郡峄山之阳。分株徙植。略
遍诸岳。既因地受气。亦殊体异材。云和空桑。冬夏异奏。绕
梁焦尾。世代奇声。昔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以谐八音。皆相
假合。思一器而备于律吕者。编斲众木。得于梧桐。制为雅
器。体名曰琴。琴者禁也。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
身理性。返其天真。夫琴之制度。上隆象天。下平法地。中虚
合无外响(阙)晖晖有十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
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而律管有长短。故晖间
有赊促。当晖则鸣。差则否。亦犹气至灰飞。时移景正。神理
司马承祯 第 25b 页
不测。其在兹乎。上为人颈人肩。取其发声之位也。中为凤
翅。取其来仪之音也。末为龙龂。取其幽吟之感也。其馀形
制。各因用立名。施以五弦。绳缲有差。品以五音。调韵成弄。
于是奏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黄帝作清角于西山。
用会鬼神。虞舜以南风之诗。而天下理。此皇王以琴道致
和平也。故曰琴者乐之统。君臣之恩矣。师旷为晋平公奏
清徵。元鹤二八。降于廊门。再奏之。引颈而鸣。舒翼而舞。瓠
巴鼓琴。则飞鸟集舞。潜鱼出跃。师文各叩一弦。乃变节候。
改四时。总诸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醴泉涌。此明闲
司马承祯 第 26a 页
音律者。以琴声感通也。黄老君弹云和流素之琴。真人拊
云和之琴。内经号琴心。文涓子著琴心论。此灵仙以琴理
和神也。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而弦歌不辍。原
宪居环堵之室。蓬户瓮牖。褐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
德而安命也。许由高尚让王。弹琴箕山。荣启期鹿裘带索。
携琴而歌。此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之。峨峨洋洋。山水之意。此琴声导人之志也。有抚琴见螳
螂捕蝉。蔡邕闻之。知有杀音。此琴声显人之情也。是知琴
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琴之为声也。感在其中矣。无成与
司马承祯 第 26b 页
亏。雅量贞固。有操而作。响应通变。至于五性有殊。习之而
愈励。则箕子以全忠。子夏以明孝。六情有偏。听之而更切。
则景公之酣乐。汉祖之伤心。与夫冥寂之士。怡闲之居者。
希音通于反听。太和冲于浩然。则孙登之神游宇外。稷公
之道长邱中。猗欤。夫子之所玩也。宏矣深矣。予以癸卯岁
居灵墟。至丙午载。有桐生于阶前。迨壬子祀。得七岁。而材
成端伟。枝叶秀茂。松竹为林。坚贞益其雅性。飙涧为友。清
泠叶其虚心。意欲留之栖凤。而凤鸟未集。不若采以为琴。
而琴德可久。候琼霜之既降。俟圭叶之凋去。定阴阳之向
司马承祯 第 27a 页
背。揆长短之尺寸。尔乃取其元干。不暇待其孙枝。以甲寅
年。手操斤斧。自勤斲削。重其清虚。外运力思。然琴之体。既
有人肩。而无其首。尚象之义。将为未备。斯所以圆其首。曲
其翅。方其肩。短其足。自馀改制。颇殊旧式。七月丙戌朔七
日壬辰造毕。于是施轸珥。调宫商。叩其音韵。果然清远。故
知彼偫山之常材。此台岳之秀气。用白贲之全质。施绿绮
之华彩。遁世无闷。有托心之所。寂虑怡神。得导和之致。与
其游灵溪。登华峰。坐皓月。淩清飙。先奏幽兰白雪。中弹蓬
莱操白雪引。此二弄自造者。其木声也。则琅琅锵锵。若球
司马承祯 第 27b 页
琳之并振焉。诸弦合附。则采采粲粲。若云雪之轻飞焉。众
音谐也。则喈喈噰噰。若鸾凤之清歌焉。因时异态。变化不
穷。触类通神。幽兴无已。非丝桐之奇致。何感会之若是。取
声之入神者清角清徵。体之全真者素也。故云见素。字以
厥义。式表其德。敬而友之。期乎益矣。夫木之为用也多矣。
乐之为声也众矣。未若以桐制琴之为也。何者。咸池率舞。
资八音之协。箫韶来仪。备九成之奏。而桐树自延于丹凤。
琴声乃降诸元鹤。为感通之所致。斯在乐之特优。岂不以
其象法天地。其音谐律吕。导人神之和。感情性之正者哉。

司马承祯 第 28a 页

自古贤人君子。莫不操之以无闷。玩之而无斁。左琴右书。
盖有以也。清素者。以山名桐柏。而桐树生焉。地号灵墟。而
灵气出焉。故有将遽长佳材。则成雅器。调高方外。弄送邱
中。同心之言。得意于幽兰矣。岁寒之操。全贞于风松矣。相
与为冥寂之友者。淡交于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