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张果
张果 第 18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张果 第 1a 页

* 张果

果。不知何许人。武后时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自云年数
百岁。武后遣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
常济以同遣使赍玺书邀迎之至东都。元宗好神仙。欲以
玉真公主降之。果不奉诏。恳辞归山。乃赐号通元先生。银
青光禄大夫。为造栖霞观于隐所。入恒山。不知所之。

** 道体论序

夫浑然未兆。得丧无涯。名质既分。则凡圣义显。然凡不自
张果 第 1b 页
悟。必积感以求通。圣不弃物。亦因机而设教。教绪弥纶。宁
容穷数。约其一应之迹。所谓道德。所言道者。极妙环中。圆
通物化。因通立称。故名为道。德者。殊能广洽。全任无功。成
迹可目。故名为德。然则道以通化彰名。忘通则会旨。德就
全任标称。泯迹则德全。斯二兼忘宗极无主者也。将欲显
彼元源。导兹弱丧。法不自阐。宏之在人。故先以老子。标为
首题。万物芸芸。封心华竞。至人悬解。返本无为。故曰老子。
体虽泊然。机来则应。应迹嗣兴。目之为子。德不自树。妙成
在法。本其所通。字之曰道。然道体虚凝。常为轨训。其名不
张果 第 2a 页
去。号之为经。建言至末。此章为首。故曰道体论。

** 黄帝阴符注序

阴符自黄帝有之。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经曰。得机者
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厥
后伊吕得其末分。犹足以拯生灵。况圣人乎。其文简。其义
元。凡有先圣数家注解。互相隐显。后学难精。虽有所主者。
若登天无阶耳。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
殊紊至源。不惭窥管之微。辄呈酌海之见。使小人窃窥。自
谓得天机也。悲哉。臣固愚昧。尝谓不然。朝愿闻道。夕死无
张果 第 2b 页
悔。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词理元邈。如
契自然。臣遂编之。附而入注。冀将来之君子。不失道旨矣。

**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序

夫九要者。要乃机要也。以应大丹九转。故以道分九篇。法
显九门。九门合理。篇篇归根。虽不得亲师之旨。得此要如
亲师训。得者坐获天机。悟之者为之心印。若依行者。在欲
无欲。居尘出尘。分立九门。还元二仪。学道君子。细意详之。
先序显用。次要应体。以体兼用。性命备矣。

* 叶法善

张果 第 3a 页

法善。括州括苍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
术。法善少传符录。尤能厌劾鬼神。高宗闻其名。徵诣京师。
将加爵。固辞。求为道士。因留内道场。睿宗即位。称法善有
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京师
景龙观。开元八年卒。年一百七岁。赠越州都督。

** 乞归乡上表

道士臣某言。臣江海野人。素无道业。涧饮木食。枯槁自居。
属圣朝宗道之门。大兴元范。臣得沐皇化。服事五朝。竭忠
张果 第 3b 页
尽诚。披肝沥胆。一有所补。万死无恨。况属圣朝重张宇县。
再安品物。凡在含识。咸用昭苏。陛下不弃刍荛。复收簪履。
臣愚陋。过蒙恩渥。假其列棘之司。加以茅苴之封。褒荣忻
被。泽漏泉扃。然臣胡颜堪此大造。灰身刎首。不能上答。前
岁天恩赐归乡里。残魂假息。获拜先茔。聚族联党。不胜悲
庆。属亲姊莫年。百馀三岁。见臣还丘壑。载喜载悲。才逾一
旬。奄忽先逝。虽死生有命。理则固然。而骨肉有情。岂无哀
痛。积年之疹。一朝遂发。形容枯劣。殆不能胜。往者虔奉纶
音。俾投龙璧。奉使之后。礼应复命。心驰魏阙。意欲骏奔。病
在江乡。力难胜致。自前年之冬末。骤辞南土。去岁之夏首。

张果 第 4a 页

才达东京。死魂馀步。抑难训说。宁有形枯心疾。叨厕莫宜。
紫绶金章。人臣极贵。自非功高带砺。不可锡其光宠。况道
本希夷。无关视听。谬膺匪服。实玷国猷。伏愿陛下特赐馀
魂。得归邱墓。则物善遂性。天覆无涯。方违阙廷。不胜攀恋。
无任恳祷之至。谨诣朝堂上表以闻。臣诚惶诚恐死罪死
罪。谨言。

** 乞归乡修祖茔表

道士臣某言。二月二十一日扶病陈诚。特乞馀魂。归修茔
张果 第 4b 页
墓。而高天未听。跼地无所。因此旧气发动。残生如线。未辞
圣代。奄成异物。幸赖天覆含育。未即泉壤。贷及馀命。得遂
微心。臣前奉丝纶。赐归桑梓。既赍龙璧。备历山川。夙夜周
章。恭承国命。比及乡里。时迫严寒。属数年失稔。百姓逃散。
亲族馁馑。未辩情理。欲树碑碣。私愿莫从。而碑石犹在苏
州。未能得达乡里。臣焦心泣血。以日为岁。若此不遂。死不
瞑目。伏惟陛下覆焘亭育。昆虫遂性。孝理之教。被及含生。
臣皮骨空存。命均风烛。乞馀喘未绝。所愿获申。一闻圣恩。
九泉无恨。方当辞违宸极。舁疾江湖。伏枕疏襟。不胜悲恋。
谨诣朝堂上表以闻。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谨言。

张果 第 5a 页

** 乞回赠先父爵位表

臣闻孝道之大。人行所先。故洪覆无言。神女有卷绡之应。
厚载至广。江鳞表充膳之徵。斯实感于神祇。通于天地者
矣。伏惟皇帝陛下孝道叶天地。圣德符神祇。齐郡擢灵芝。
陵寝降甘露。此陛下孝感之应。故当锡类及物。而臣幸生
孝理之代。目视灵应之符。身无横草之功。虚受茅苴之锡。
九卿之任。下譬江海。五等之爵。上应星纬。臣崦嵫日迫。泉
壤无几。生我父母。竟未答于劬劳。覆我圣恩。实有重于山
张果 第 5b 页
岳。臣诚则微物。岂能无心。自忝辱朝列。日夜惶惧。生无益
于圣代。死实负于康时。而犬马私情。切有所愿。乞以陛下
所授爵位。回赠先父。臣上不违陛下孝道之风。下得展臣
罔极之念。一遂哀疚。万死为幸。且臣鸡皮鹤发。形骸若是。
残魂假气。奄忽无时。去冬辞违阙廷。舆疾道路。曲蒙陛下
覆养之德。复喜生全。令得重谒紫宸。趣蹑丹地。及兹馀喘。
披沥微诚。陛下所假臣厚禄赕钱。乞纳天库。官名封号。以
被泉门。则聚族糜躯。合宗隳胆。存亡幸甚。所不敢言。伏愿
天慈沛然听许。再生非重。百身靡赎。不胜哀苦悲恳之至。
谨诣阙上表以闻。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谨言。

张果 第 6a 页

** 报弟子仲容书

汝将吾诗及书进上。不得求官。当奉诏监丧。归葬括苍。吾
去后百六十年。外卯山当出一人。更过于吾。若有人于吾
旧居修行。即其人也。

* 成元英

元英字子实。陕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永岳
中流郁州。

** 南华真经疏序

张果 第 6b 页

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元之妙旨。畅无为之
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键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
实象外之微言者也。其人姓庄名周。字子休。生宋国睢阳
蒙县。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
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浅识之能究。
所言子者。是有德之嘉号。古人称师曰子。亦言子是书名。
非但三篇之总名。亦是百家之通题。所言内篇者。内以待
外立名。篇以编简为义。古者杀青为简。以韦为编。编简成
篇。犹今连纸成卷也。故元恺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
张果 第 7a 页
而已。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事虽彰著。非理不通。
理虽幽微。非事莫显。欲先明妙理。故前标内篇。内篇理深。
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郭象仍于题下即注解之。逍遥齐
物之类是也。自外篇以下。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骈拇
马蹄之类是也。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汎举纮
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
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第二支
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元感不疾而速。
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第三穆夜
张果 第 7b 页
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
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内篇明于
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
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但立教分篇。据多论耳。
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
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
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既指马蹄天地。混
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既善
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
张果 第 8a 页
次之。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随物升降。
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
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古之
真圣。知天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偫品。故
以应帝王次之。骈拇以下。皆以篇首二字为题。既无别义。
今不复次篇也。而自古高士。晋汉逸人。皆莫不耽玩。为之
义训。虽注述无可间然。并有美辞。咸能索隐。元英不揆庸
昧。少而习焉。研精覃思。三十年矣。依子元注三十三篇。辄
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复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迹指归。不敢
张果 第 8b 页
贻厥后人。聊自记其遗忘耳。

* 江旻

旻。贞观时希元观三洞道士。

** 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

观夫天德惟溥。亭育肇其不差。人灵本智。闻见资其愈甚。
是以役成则百用不足。事逸则万物皆勤。莫不鼎铉黄金。
尊崇居处。(阙四字)资养性灵。青襟惭于履霜。白首成于聚岳。
但畏途捷径。岂所般游。风叶寒荄。忘其飘践。假使维捎挂
席。终违宝岸。县车束马。讵越崇山。(阙一字)未有若斯之甚者
张果 第 9a 页
也。至人应世。为而不处。援手濡足。拯溺救焚。涤其含垢之
性。复其既迷之辙。立关键。树堤防。舣慈舟于罕济之川。明
慧炬于未昕之夕。当其虚往。应以真知。被薜纫兰。吞虹噬
月。践赤墀而宏众妙。排翠扆而播元风。踵牧台之旧踪。袭(
阙一字)山之遗轨。胜业与鳌峰并峻。睿泽共鲲海同流。理绝
名言。事忘称谓。可久可大。猗欤伟欤。法主姓王。讳远知。字
广德。琅琊临沂人也。眇迹周(阙十字)袭于上宾之冑。非同薛
族。托(阙一字)于平舆之门。垂密云而洒润。御长风而纵响。道
无常器。应有常伦。故得幽贶郁其枚条。潜祉被其遐构。则
张果 第 9b 页
有叶县奇踪。雷门逸响。(阙二字)阅世。伯喈珍其异(阙二字)信遁
时。威明贵其缝掖。故乃百川纷凑。沧溟浸无涯之广。累石
不穷。惟岳至极天之峻。法主大父景贤。梁征北将军江州
刺史。考昙选。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轻车将军陈车骑将
军扬州刺史建安郡公。食邑三千户。鼓吹一部。班剑二十
人。衮华载郁。台扃启曜。动成仪表。肃以具瞻。法主镇五石
于生宫。韫三田于命府。降灵以资妙气。受鍊而浴兰池。(阙
二字)漱其芳津。二仪赋其纯(阙一字)望德门而直指。眷华宗
而诞曜。母氏济阳丁夫人。阴祇降嫔。柔德垂美。夙有神明

张果 第 10a 页
契。先禀嘉祥之符尝因昼寝。梦身为飞凤所集。既寤。见赤
光贯乳。遂感而娠。七日便啼。声闻于外。才经少选。而载(阙
一字)焉。昔浩灵受锡。仰神嗣于瑛。柱史流沙。托日精于元
妙。叶符元庆。高腾圣迹。复乃流光外朗。豫显火传之教。希
声内发。先闻导俗之音。既而圣纵自天。禀至知于弱植。道(
阙三字)备(阙二字)于藏往。孝友冥至。就养无方。业隆干蛊。情忘
健羡。加以俯同学敩。尽锐典坟。三易述其殷周。四诗传其
邹鲁著康成之韦简。听季长之丝竹。作黼藻三古。琴瑟百
家。玉书见重。金籯取贵。明毁县镜。照夺清淄。乃深弃俗缠。
张果 第 10b 页
早生厌离。寂寥爱网。牢落尘情。望元关而一息。傃苍云而
长往。时有国师宗道先生。识洞幽微。智深元妙。宣风黄道。
作训紫宸。九重致礼。百工兴敬。摄齐撰履。妙简英奇。法主
以体二沐元风。知十升堂奥。握照庑于荆蓝之下。抱烛乘
于随合之滨。宅空成性。智之所渐。沿无致学。惟几必彰。理
诣希微。忘所言而知道。情遗径庭。就日损以为德。爰在冠
年。虔修上法。乃有族云浮紫。偫鹤呈素。晻暧高垂。徘徊迥
属。周尹候气。讵可参衡。晋野挥弦。曾何扶毂。斯盖元心广
运。远结冥祥。故能幽贶不言。嘉瑞爰发。法主顾众芳以指
信。

张果 第 11a 页

因偫灵以摅抱。内战斯止。道胜则肥。去有欲之廉。息多闻
之智。六经三史。缥帙缃囊。昔所研味。并皆弃绝。物色真应。
耽尚元虚。吐纳六宫。去来三景。峻巢由之节。励夷皓之行。
便即辟谷休粮。惟资松水。六尘不染。智照杜其氛埃。五味
性空。慧口绝其甘旨。遂乃避声于衔枚之路。灭影于至阴
之域。茅山华阳。即三十六洞天之第八也。峰秀龙文之鼎。
水叶凤门之泉。仰三山以交真。思五便而伫圣。乃抗表阙
廷。愿归岩谷。黄门侍郎贺彻。奉宣中旨。继是山栖。所须并
张果 第 11b 页
令官给。既而雅志获从。幽襟独往。高蹈俗外。举手时人。偫
公祖道。衣裾聚观。法主投簪有所。终焉是托。润淹草树。光
溢林泉。拂云径以展足。援乔枝以移视。虽复金錞和鼓。独
韵新声。玉琯调时。偏谐雅气。与夫道风遐畅。远秀松筠之
表。胜趣挺生。孤映烟霄之外。安可乱其清越。革我寒暄。故
以仙伯嗟其格高。云将谈其气远。仍值旗盖南歇。礼乐西
归。法主养粹中岩。不染氛秽。隋开皇十二年。晋王分陕维
扬。尊崇至教。钦味夙范。具礼招迎。辞不获命。出自山谷。长
史王子相。承候动止。咨议顾言。每申谈对。法主豪墨所至。
必罄今古。辞义所该。殆无遗逸。幽尚有本。固请还山。晋王
张果 第 12a 页
重违所守。遣使将送。遂投于天窗。背岭凿崖考室。卷晦声
迹。才可修行。十三年正月七日夜。端坐精思。彷佛朱衣羽
人。握节而进。谓法主曰。岫隐川藏。事由独善。寓形寰宇。宜
宏利益。重官品藻。以卿开教一方。可宣扬法味。开度后学。
既受兹灵诰。始有应物之心焉。于是澄止水于众象。竦贞
松于偫望。应运元机。盛谈名理。重关复奥。故以启其幽深。
六瑚四琏。曾不矜其器用。山门著录。三千许人。并立精舍。
实为壮丽。十九年。敕使郑子腾送书询问。钦尚殷勤。诚深
下辇。大业七年。炀帝遣散骑员外郎崔凤赍敕书迎请。见
张果 第 12b 页
于涿郡之临朔官。帝乃叹曰。朕昔在扬州。师已素发。今兹
重睹。更有童颜。岂非道固存焉。养之得理者。六军返旆。扈
驾洛阳。奉敕于中岳修斋。俄而炎德遂卑。忠良解体。欃枪
远烛。格泽旁流。沈马谬三十之占。胶船无五反之慎。苍生
涂炭。天命有归。大唐景运龙与。元象斯构。皇上继明理物。
光宅黔元。参天二地。经文纬武。神谋广略。道属云雷。躔晷
曜于已晦。缀参辰于将落。毁隅具固。(阙二字)廓清。复修衽席。
还为俎豆。非夫唐风惟大。大章可以作歌。轩德如云。云门
所以流咏。其孰能至于此乎。故使天成地平。其武功也如
张果 第 13a 页
彼。戢戈归兽。其文德也如此。谅可以四三王而六五帝。蹈
东户而穆南风。瑞发云星。祥应赪素。涸泉献醴。茂棘垂柔。
神筵卫厨。芳蓂翊砌。巍巍荡荡。未有若斯之盛者欤。犹复
役情动虑。旰食已勤。克己思治。宵衣弥笃。仁高穹昊。泽漏
重泉。于是嗣兴至教。尚想元极。在昔藩朝。频经降问。法主
卷怀处世。三变市朝。语默人间。一逢有道。既遇龙田。方知
必举之翼。将攀凤羽。故审扶摇之势。以兹先觉。曲招恩礼。
累有陈闻。乞还江外。乃诏洛州资给人船。并施法服。敕润
州于旧山造观一所赐田。度道士七十人。以为侍者。贞观
张果 第 13b 页
九年四月至山。敕文遣太史令薛赜校书郎张道本太子
左内率长史桓法嗣等。送香油镇䌽金龙玉璧于观所。为
国祈恩。复遣朝散郎萧文远赍玺书慰问。并赐衲帔几杖
等。皇太子以其年六月。又遣将仕郎张万迪送香油龙璧。
供山中法事。敕又遣桓法嗣送香。八月十三日至观。法主
沈吟久之。方遣恭受。谓弟子曰。此香何能烧尽。可分四近
诸观。广供斋讲。冀能感彻。十四日午时。适因睡寤。喜形于
色。侍者在旁。咨问所以。答曰。吾向暂游洞宫。仙官见报。欲
以疲朽补为仙伯。名位已定。行在不久。十五日。沐浴冠带。

张果 第 14a 页

焚香正坐。集诸弟子。述圣朝立观之由。励学人策勤之志。
十六日旦。忽闻异香入室。鸟兽哀嗥。顾谓侍者曰。日时早
晚。曰辰时。乃应曰好。即转身平卧。自正衣冠。九易之形。一
朝解束。春秋一百二十有六岁。肢体柔软。颜色不变。停殡
句馀。倍胜常日。州遣行参军马君伟讣山吊祭。并以状奏
闻。越二十八日。以符竹托祔定录神山之右。夫剑解之道。
皎昧难知。至于刊名伯札。勒功仙品。青铣成文。召帝晨之
旨。紫玉为简。锡太元之命。建图独立。总要偫灵。若得之于
张果 第 14b 页
千载。犹逢之于万劫。自许葛以来。未之有也。初法主从容
谓所亲曰。国家为吾造观。恩德极重。自惟徵应。恐不见其
成。至是时也。斧斤始就。前刺史辛君昌与五县官人爰集
山所。定方准极。八桂运于瑶阜。五杏伐于缁林。堑荆峰而
求宝玉。决河宫而取珠贝。郢人负其涂器。般匠献其奇斤。
百姓子来。四方悦服。(阙一字)排若堵。锸动如云。商略云崖。考
量泉石。乃于积金洞门之右。太元降真之地。其山则峰岫
开天。逼乾行之峻。溪谷括地。穷艮象之深。滴沥县流。因风
振响。葳蕤乔木。承云聚翠。于是式摹大壮。建其精宇。据修
原而却指。陪秀岭以斜列。飞陛排云。危墉列汉。构元栌以
张果 第 15a 页
轇轕。累丹栱以崔嵬。俨香阁于烟空。郁珍台于倒景。乌容
拂晓。假道璇题之间。兔色分宵。晦影绮统之侧。埃壒灭而
瑶甍远。寒暑隔而宝殿深。绮霞共藻棁争辉。清风与琅玕
竞响。披轩回眺。郁郁之千岩不穷。凿牖俯临。苍苍之万壑
同色。螭龙鳞甲。动青玉之镫。云雾光芒。列赤璚之案。罽(阙
一字)九色。杂流苏而回卷。华幡百戏。拂藻井而斜萦。霜钟
韵凫氏之音。仙盖尽轮人之妙。列邛佺于东序。憩羽客于
南荣。檐度元霜。庭凝绛雪。昔汉宗宗万乘。元宫才峙于豫
章。齐侯九合。正寝止闻于拱柏。未若纶诰爰发。雕砻胜地。
张果 第 15b 页
元都万雉。植立天窗之间。萧台九层。辉耀洞天之表。故以
一罄昆骊。中贫海渎。又于内殿奉为文德皇后造元始天
尊像一躯。二真夹侍。拟香园之妙。写空歌之。遐迩归依。人
天赞仰。法轮常转。洪恩不替。州伯武陟公李使君讳厚德。
真人冑裔。衣冠旧绪。天潢分其远派。帝圃竦其旁枝。政循
化穆。途谣里颂。崇信法门。义不忘本。弟子陈羽。弱年服道。
暮齿不疲。禀洞神之言。得入微之致。平昔应徵。已当付嘱。
今兹综理。复隆堂构。弟子王轨。夙挺机缘。幼恭德宇。钻仰
闻于奥室。举措循于纲常。清言馀论。演畅有归。羽等乃与

张果 第 16a 页
近同门。道俗耆旧。以为日月回薄。总盈缩之期。春秋递代。
运盛衰之道。实宜腾芳垂茂。远播清尘。但韦编既绝。宣尼
深易道之叹。简书遽落。束皙补由庚之辞。是用树彼高垣。
题其琬石。立言纪事。传诸不朽。上愿皇图定七百之基。符
千载之运。同玉京而等固。与金阙而俱遥。敢述[:#AS-9BA5:⿱山微]猷。乃为
铭曰。

生灵蠢蠢。世界悠悠。吉凶并骛。爱恶相谋。如彼蕣华。望晷
不留。如彼蕙菌。弃朔无秋。至人显用。夙膺元箓。胜己克勤。
导扬斯属。非相游道。无言匡俗。物有可甄。宁惮濡足。几探
张果 第 16b 页
其妙。鉴献其明。鍊微毓德。凝元肆情。才高楚泽。价重秦城。
义堂纵辩。文路蜚英。迹沦青嶂。声迩丹屏。蹈礼河滨。当仁
茨岭。师臣是属。如纶攸骋。爰召[瑰]材。构兹严整。伟哉瞰迥。
壮矣淩虚。仪形元圃。辉映方诸。櫩垂謺璧。甍间连珠。岧峣
仙阜。煜爚神居。迷迭香阶。合昏奇树。扰[:#AS-9C47:⿱鹿各]遥集。驯蜺迥赴。
入岁招缺。骑箕引傅。蔽亏日月。杳冥云雾。化周道息。静鉴
潜神。鸾旂宛宛。象躅鳞鳞。乘飙叔茂。析理元宾。永言终古。
无绝清尘。

* 史崇

张果 第 17a 页

崇。武后时太清观主。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
正员。河内郡开国公。

** 妙门由起序

夫至道难究。虚皇不测。虽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无为无
形也。忘功用而起视听。有情有信也。孕生灵而运寒燠。乾
坤得之以开辟。日月得之以贞明。天子得之以致理。国祚
得之以太平。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也。若乃虚空自
然。变见生为。凝灵结气。化成圣人。即元始天尊之谓也。故
张果 第 17b 页
经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愡。又云。恍惚中有物。恍
愡中有象。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云。元始者。
道之应化。一之凝精。因气感生。转变自然。此既不由胎诞。
因经姓系。夫有天地。方有人焉。有人焉。方有氏族。天尊生
于混沌之始。何宗祖之有乎。其后改号示变。应迹垂灵。托
胎洪氏之胞。降形李母之腋。盖有由矣。然五身既分。三代
斯别。随机应物。拯溺安危。汲引偫迷。财成庶族。慈悲覆焘。
难以胜言。所谓真身者。至道之体也。应身者。元始天尊太
上道君也。法身者。真精布气。化生万物也。化生者。堀然独
化天宝君等也。报身者。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乐静信等
张果 第 18a 页
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应号虽异。本源不殊。
更托师资。以度偫品。或命尹喜入天竺。以化胡人。或与鬼
谷之昆崙。以行圣教。兹济之道。无远不通。盖方圆动静。黑
白燥湿。自然理性。不可易也。吹管操弦。修文学武。因缘习
用。不可废也。夫自然者。性之质也。因缘者。性之用也。因缘
以修之。自然以成之。由此而言。高仙上圣。合道归真。固增
广善缘。精进无退。度人济己。通幽洞冥。变粗为精。鍊凡成
圣。而惑者遂云。神仙当有仙骨。骨法应者。不学而得。何其
谬哉。然法界高深。天宫悠旷。五亿五万。布其方域。三千大
张果 第 18b 页
千。分其国土。则有元都妙境。玉京延至圣之游。宛利仙居。
宝台致神君之化。真庭杳眇。阳和七曜之天。妙躅深沈。太
微九灵之观。斯乃存诸浩劫。著自遐龄。厥迹纷纶。卒难详
载。夫津梁所建。开度攸先。国土不安。阴阳致沴。凶衰系起。
疫毒流行。遂能保祐帝王。安镇黎庶。此之功德。何以加焉。
然道士立名。凡有七等。一者天真。二者神仙。三者幽逸。四
者山居。五者出家。六者在家。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
山居出家等。去尘离俗。守道全真。踪寄寰中。不拘世务。其
在家祭酒等。愿辞声利。希入妙门。但在人间。救疗为事。今
张果 第 19a 页
剑南江表。此道行焉。所以称之为道士者。以其务营常道
故也。至于法衣。非无差降。黄裳绛褐。式崇正一之仪。凤气
飞云。用表洞元之服。载诸经教。此不缕陈。原夫真经。实惟
深奥。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圣人演妙。或天
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其后递相传授。
使得流通。或宝座敷扬。十方听受。所以护持帝王。使国土
安宁。拔度沦亡。使魂神迁陟。利人济己。契道冥真。法力幽
通。难以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毁谤者于是挻灾。若影之
随形。响之应声也。是以轩辕夏后。崇信也。致升仙之道。成
张果 第 19b 页
太平之功。梁武齐宣。毁谤也。招祸败之辱。受覆亡之报。我
国家承宗李树。袭训骞林。恒缔想于真灵。每稽芳于道德。
无为无事。载扬垂拱之风。乃圣乃神。逾阐不言之教。既而
彤闱少事。紫掖多閒。披凤笈之仙章。启龙缄之秘诀。文多
隐讳。字殊俗体。欲使普天率土。广识灵音。故敕金紫光禄
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太清
观主臣史崇为大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仆射上柱
国臣卢子真为副使。宣议郎试右领军卫长史臣史杲为
判官。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昭文
张果 第 20a 页
馆学士上柱国平安县开国子臣崔湜。金紫光禄大夫行
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臣薛稷。银青光禄
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左羽林将军上柱
国高平县瓶国公臣徐彦伯。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
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右羽林将军上柱国寿昌县开国侯
臣贾膺福。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昭文馆学士上柱
国赞皇县开国男臣竺乂。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右谕德
昭文馆学士兼宋王侍读上柱国臣邱悦。正议大夫行工
部侍郎昭文馆学士柱国臣卢藏用。正议大夫行秘书少
张果 第 20b 页
监昭文馆学士柱国臣韦利器。正议大夫行太府少卿昭
文馆学士上柱国吴兴县开国男臣沈佺期。通议大夫主
爵郎中权检校右羽林将军兼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臣李
猷。正议大夫行太子洗马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臣张齐贤。
大中大夫昭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郑喜。朝散大夫检校
秘书丞昭文馆学士臣胡皓。金紫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
上柱国鲁国公臣祝钦明。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
修国史崇文馆学士东海郡开国公臣徐坚。朝散大夫守
中书侍郎崇文馆学士臣王琚。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
张果 第 21a 页
士上柱国平凉县开国子臣员半千。银青光禄大夫崇文
馆学士上柱国臣胡雄。银青光禄大夫行国子司业崇文
馆学士兼皇太子侍读上柱国臣褚无量。通议大夫行秘
书少监崇文馆学士知馆事上柱国居巢县开国子臣刘
子元。朝议大夫行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轻车都尉臣
贾曾。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内供奉崇文馆学士柱国臣苏
晋。大德京太清观大德张万福大德刘静俨大德田君楷
大德阮孝波京元都观主尹敬崇大德京东明观主寇义
待大德京太清观法师孙文俊大德时居贞大德单大易
张果 第 21b 页
大德高贞一大德张范大德田克勤大德范仙厦大德宗
圣观主侯元爽大德东都大福唐观法师侯抱虚上座张
至虚刘元良大德绛州玉京观主席抱舟等。集见在道经。
稽其本末。撰其音义。然以运数绵旷。年代迁易。时有夷险。
经有隐见。或劫初即下。劫末还升。或无道之君。投以煨烬。
或好尚之士。秘之岩穴。因而残缺。紊其部伍。据目而论。百
不一存。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馀卷。以为音训。具
如目录。馀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可易解者。此不详备。其所
散逸。伫别搜求。续冀修缮。用补遗缺。而经且久远。字出灵
张果 第 22a 页
圣。梵音罕测。云篆难窥。或为无识加增。或为传写妄误。或
持浮伪之说。窃揉真文。或采菁华之言。将文释典。不可齐
其所见。斥以灵篇。今之著述。或所未晤。中间阙疑。用俟能
者。名曰一切道经音义。并撰妙门由起六篇。具列如左。及
今所音经目与旧经目录。都为一百十三卷。崇等学昧琅
书。情昏宝诀。伏承天涣。敢罄謏闻。披锦蕴而多惭。对丝言
而自失。

* 王太霄

太霄。成都人。武后时度为至真观道士。

张果 第 22b 页

** 元珠录序

先师族王氏。俗讳晖。法名元览。先祖自晋末从并州太原
移来。今为广汉绵竹普闰人也。太霄继体承华。蒙恩入道。
岂。能敞先人之旧德。测天性之涯量哉。伏闻乡老说。师年
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偫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
之死生。儿童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至年三十馀。
亦卜筮数年。云不定。弃之不为。而习弄元性燕反折法。捷
利不可能当。耽玩大乘。遇物成论。抄严子指。归于三字。后
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既获

张果 第 23a 页
要。乃携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觉同行人非仙才。遂却
归乡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證。于是
坐起行住。惟道是务。二教经论。悉遍披讨。究其源奥。慧发
生知。思穷天纵。辩若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而好为人相蚕
种。逆知丰损。别宅地之利害。见墓田之气色。识鬼神之情
状。况众威信重之。尝有一家欲造屋。材木已具。问立屋得
不。不许立。至明年。又问得不。又言不得。更至明年。又问得
不。亦言不好。于是数月间。家遭官事。屋宅资财。无以供卖。
此人方念斯言。有一家儿子患眼。为祭其门前桑树朽孔。
张果 第 23b 页
遂差。或有问病。为处方合药。验后以为奇。有人平常请问
灾厄。或报云至明年四月一日方好。果至月前三十日夜
中亡。县中故人家有患难。无远近皆往问。即便为言臧否。
人信之。及还如所言。或到深厚家。莫不尽出子女亲表求
相。皆为列言其贫富寿夭。预鉴于未然。行事多奇。皆此类
也。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作遁甲四合图。甚省要。年
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礼爱。与同游诸寺。将诸
德对论空义。皆语齐四句。理统一乘。问难虽众。无能屈者。
李公甚喜。时遇恩度为道士。隶籍于至真观。太霄时年两
张果 第 24a 页
岁也。既处成都。遐迩瞻仰。四方人士。钦挹风猷。贵胜追寻。
谈经问道。将辞之际。多请著文。因是作真人菩萨观门两
卷。贻诸好事。曾往还州路。遇道静人稀时。有贤者在后数
十步。有一老人。如隐者状。逆行来过。顾视师良久。逢贤者。
语云。此人是真人。贤者问若为。老人曰。眼瞳金色。言讫行
去。以是论之。亦元会于嘉号矣。年六十馀。渐不复言灾祥。
恒坐忘行心。时被他事系狱一年。于狱中沈思。作混或奥
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證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谢法
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鍊师等。及诸弟子。每咨论妙义。询
张果 第 24b 页
问经教。凡所受言。名录为私记。因解洪元义已后。诸子因
以号师曰洪元先生。师亦不拒焉。又请释老经。随口便书。
记为老经口诀两卷。并传于世。时年七十二。则天神功元
年戊戌岁。奉敕使张昌期就宅拜请。乘驿入都。闰十月九
日。至洛州三乡驿羽化。呜呼。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
翰千载谁传。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概。太霄以暗乏。不明
慈训。有预闻见。寡于深远。谨集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
序传。题曰元珠。取其明净圆流。好道元。人可贵为心宝。故
以珠名之。师亦名之为法宝。故法宝序云。圣人之经。浅者
张果 第 25a 页
见之有浅义。深者见之有深理。深浅俱通。真伪等用。窃以
往古当今。元文空论。清言脆句。趋道之速。未居于上。非得
之于赤水。奚以鉴诸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