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一八
卷九一八 第 19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卷九一八 第 1a 页
 清昼(二)

** 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


水之性不动而鉴。得非夫实相之体耶。虽积为洪溟而未
尝变。亦真我自在之妙致也。如来大师独秉至教。偫圣拱
手。俾寘冥到识。破坚冰之惑。岂逾一念之中哉。灵隐大师
虽外精律仪。而第一义谛。素所长也。故小子志之。大师生
缘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
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元纁之锡。遂诣苏州
卷九一八 第 1b 页
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戒。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久而
方没。盖得戒之祯也。后至荆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寻礼天
下二百馀郡。圣教所至。无不至焉。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
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三千馀遍。南山律钞
四十遍。平等一两。小大双机。在我圆音。未尝异也。乃发殊
愿。诵持华严。遂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然。如珠
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三百遍。追宿心也。又转大
藏经三遍。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道俗
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

卷九一八 第 2a 页

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
来。亦乘如而去。亦其必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
安可得乎。吾非至人。岂逃其尽。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
兹地。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既多。度人无数。
今不复纪也。显明弟子苏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
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如彼鸑鷟之彩。共集旃
檀之枝。江淮名僧。难出其右。昼之身戒。亦忝门人。幸参四
子之科。独许一时之学。斯文在我。何敢让焉。词曰。

卷九一八 第 2b 页

房星在天。降为应真。好爵縻我。视如埃尘。既投其簪。亦壤
其服。戒日才佩。禅秀乃沐。四十馀夏。振振盛名。大江东南。
为法长城。宣尼既没。微言乃绝。我师云亡。真乘亦辍。灵隐
峰上。春日秋天。风生松柏。如师在焉。持教门人。楚英吴杰
儒方荀孟。道比文列。宿习未尽。妄涕犹雪。宿己忘真。如水
如月。古之君子。名书彝器。大师不书。将坠于地。纪功者铭。
传心者灯。藏诸名山。不骞不崩。

** 唐湖州大云寺故禅师瑀公碑铭(并序)


昔在穆天子。我如来大圣没于西土。盖示身也。其声教纷
纶。湮没而复纪者。九十六种外道。持衡于五天。是僭佛号。

卷九一八 第 3a 页

俾戒月生魄。宝星为彗。涅槃河水。汨泥扬波。而天下腾口
袭心。夐然而丧精矣。我本师爰敕大士。中兴南州。激童蒙。
窍梼杌。摧异道。破邪党。彼日月是出。爝火不息。其为光也。
不亦难乎。其有蹑清气。允种性。云龙相召。与苍生为春。则
我大师矣。大师讳瑀。字真瑛。俗姓沈氏。吴兴德清人也。其
先世国于沈。因以为氏。按春秋。沈子之后也。五代祖敏。梁
东阳太守。不言而理。不猛而威。扬之以和风。洒之以甘雨。
殷氏既丧。公其嗣焉。高祖某。勇而仁。直而信。少好理体。机
卷九一八 第 3b 页
若缸转。六岁读孝经。至参不敏。略而不读。师问之故。曰。此
大人称之。而小子曷称之。十七州举孝廉。陈侍中徐陵特
相器重。名位不达。终于丘园。曾祖某。学藏于晦。辨守于讷。
大业之际。州辟不起。祖某。考三教之源。精一贯之旨。结庐
于金鹅山下。怡然独得。父某。湖山是杰。言行孔臧。里有不
爽而训之。邻有不给而锡之。燠兮春风。凛兮寒松。心可以
育物。德可以垂裕。以五世树善。而瑀公生而聪慧。不以师
受。年未总角。辞亲出家。患身之资。忘若遗迹。爽口之味。饮
如我仇。以如意年大赦度人。坏衣削发。煤口世事。怡怿至
道。弱冠游东京大福先寺。厥受大戒。恳恳勤勤。不遑假寐。

卷九一八 第 4a 页

三日之夕。戒相出焉。见有神人。假然在目。倏来忽往。或同
或异。得非至诚乎。于是烛如来灯。佩菩萨印。證圣中归于
大云道场。坚执律柄。僧纲釐举。不亦宜哉。公素履纯厖。无
咎无誉。使天下之士。有外道焉。有阐提焉。心如飘风。言若
泉涌。挠我圣教。挤我妙门。公示以从容。诱以方便。莫不稽
首挫色而闻命焉。常礼一万五千佛名兼慈悲忏。日夜一
匝。或二日或三日一匝。苦节贞励。饮冰茹霜。夜有圣僧九
人。降于礼忏之所。相与行道。弹指而去。或夜无灯烛。心口
卷九一八 第 4b 页
是念。圆光照室。如坐月中。如此则往往有之。公常喟然曰。
自明帝梦金人。孙权获舍利。茫茫中土。是有正法。而德清
偏邑。罕有塔寺。使苍生蒙昧。罔知所之。悲夫。至人无名。陶
铸而名之耳。安可糠秕有为。金璧无相。二见齐楚瞽性者
流。岂知履如之功。万法无外。此大菩萨自在之盛行。吾将
为尔行焉。于是缮以香台。作以茝殿。卿云蓄泄于户外。丽
月昭回于檐下。是知观象大壮。法误云室。岂不宜哉。前后
写经二藏。凡一万六千卷。不以皮为纸。不以血为墨。是身
臭秽。靡洁书写。非难舍哉。晚节工于禅门。顿入悬解。言越
性灵之外。心冥文字之表。天宝初。临安足法师死。经三宿。

卷九一八 第 5a 页

将入地狱。冥见瑀公。引至王所。谓王曰。此师解讲涅槃经。
大王宥之。王曰。唯闻严能讲。不闻此师名何也。如此再三。
王不能屈。因赦之。嗟乎。至人之作用。不动此身。而流形于
彼。非无缘慈力何哉。曾见乡人施[:#AS-FE7E:●]
[:#AS-FBED:●]曷(音桃)牛者。天然不孕。因
而出乳。及瑀公寝疾。日有馈之。非夫人含动植。德感明神。
亦何能致此希有之事也。他日。蹙然改容。据梧而叹。昔孔
子蚤作。悲歌于门者。此圣人所以同我生。亦同我死。庄生
曰。适去夫子顺也。吾亦何惧哉。以十一年秋。禅坐灭度。呜
卷九一八 第 5b 页
呼。婉婉莲步。应随白云。寥寥香林。空见孤月。余不知其至
人幽机。妙用髣髴。化为天星乎。飞为列霓乎。不然。将有异
名于他国乎。某月某日。饬以灵龛。崇以宝塔。击以法鼓。吹
以法螺。门人号恸。于是葬敛。十二年春。将欲启灵龛。迁宝
塔。炎炎金火。以求舍利。岂知容色不坏。凛然如生。识者以
为涅槃本义。绝动植之知。穷寂照之惠。存不坏之身。灭大
化之体。此四者而公得之。昔少林孕须。蕲春育发。何独嘉
也。寺主元山[:#AS-FBED:●]崔等。皆秉大明惠。开道区中。吠琉璃天。移
夕为昼。彼什公四子。亦季孟之间欤。大理评事摄监察御
史姚澹。主客郎中姚沛。禀龟溪之灵。鹅山之英。门多才杰。
世著
卷九一八 第 6a 页
匡佐。而瑀公善焉。刺史杨惠才识深敏。器宇调畅。虞谭之
流也。令吴测微。清慎有度。奸回无欺。贺循之流也。皆入境
问俗。饮风眷德。徘徊歔欷。有恨来暮。嗟乎。法本无名。是归
寂乐。门人垂泪。愿刻丰碑。予诚不敏。哀以见托。铭曰。

法本无生示生兮。法本无名强名兮。大师振振冲邈兮。苍
生茫茫启觉兮。坚持律藏是非兮。深入禅门杳微兮。鹅峰
岑崟莫涉兮。龟渚澹荡莫测兮。五千佛忏是礼兮。十二经
文是启兮。圣僧异人降语兮。[:#AS-FE7E:●]
[:#AS-FBED:●]曷(音桃)牛非孕垂乳兮。同
众生病同差兮。同众生没罔坏兮。门徒病矣号绝兮。姻族
卷九一八 第 6b 页
潸然呜呼兮。乌台华省思人兮。邦君邑宰敬神兮。无言可
象湛寂兮。身谢名飞刻石兮。

** 唐苏州东武邱寺律师塔铭(并序)


律者圣道游入之津。为心见所瑕。多溺近果。不然。则极地
之阶乎。武邱律师讳齐翰。字等至。通教之士也。吴兴沈氏
之子。高祖陈国子祭酒。曾祖某。隋魏州司马。祖考二世不
仕。律师绮岁从大人至山寺。睹高静无尘之䠱。恻然有宿
命之知。因请出家。大人从之。至天宝八年八月五日。奉制
度配名。永定九年十月。依分坛受具足戒。后移名开元。大
卷九一八 第 7a 页
历中移名武邱。皆两州道俗所请也。律师道性渊默。水则
淡然。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岂比夫骈
行鼓簧之士哉。昼始疑斯人。未造精极。因问业报之理如
何。师对曰。夫鼓毗岚之风。有物皆坏。而灵空不动。盖无相
也。心且无相。业何累焉。但惧陷于偏空。妄拨无耳。繇是始
知律师。心之所至。精相部义。窟洞法华经王。苏湖戒坛。每
当诸首。大历十年某月。入流水念佛道场。是夜西方念中
顿现。盖精诚之所致也。至某年。春秋六十八。僧夏四十七。
遇疾之日。谓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乎。
卷九一八 第 7b 页
必谢之期。小圣犹病。安能免哉。即以某年某月。终于本院。
受业门人如隐。坛场门人宣兑诚肃。禅心律仪。己有时誉。
昼则律师之乡僧也。戒有一日之长。许为法兄。昔愧随肩。
今伤分影。有清规之可采。则文石而言焉。铭曰。

漫漫(去声)情海。多生没兮。超超我师。一念越兮。旧寺龟溪。为
僧杰兮。新居武邱。匠时哲兮。适来示生。亦示灭兮。山上人
间。有遗辙兮。故云茫茫。馀水泱泱。留废房兮。黄糵心苦。青
松节寒。对空坛兮。升堂门人。结社居士。依扉履兮。或刻贞
石。或书胜幡。思师存兮。

卷九一八 第 8a 页

** 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大德诜法师塔铭(并序)


西周之叔世。本师沦迹于拘尸那城。千有馀年。教行东汉。
元纲遐属。殆如缀旒。而先经异时。至机终义。故我唐圣历
中。大方广梵文四译斯备。雷霆始惧于魔耳。天地再造于
人心。曈曈无边。佛日正出。其时私道之士。有燉煌公得他
心。称是文殊后身。洎四叶传于吾师。本孙氏之子。长沙桓
王十有三世孙。母也初感梦吞明珠。遂黜鲜恶荤。诞弥厥
卷九一八 第 8b 页
月。生有异表。中岁若成。寥兮真姿。不栖于俗。愿移荣于道。
忘锡羡于家。至十五。辞亲从师。依年受具。行学一集。郁为
教宗。终卷伊吕立功之致。陋黄绮肆志之适。遗形理性。与
山木为偫。故地思贞大师属我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
心以静锐。智与经冥。彻照渊元。万法一念。宵景盈空而不
见。晨曦溢目而何有。有而不可有者。吾其见真师之心哉。
受经弥时。乃疑未契。其夕梦乘大艑。直截沧溟。横山当前。
峻与天极。不觉孤帆鸢戾。怀襄止济。峰竦竦而忽焉。云溶
溶而在下。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轻醒。自此句义不思而得。
一部全文。常现心境。事事无碍之旨。如贯花焉。天宝六年。
于苏州常乐寺画卢舍那像。寂念初明。十身并现。日月何
卷九一八 第 9a 页
咎。惟吾师自知。大历三年。讲于常州龙兴寺。才登法座。忽
有异光。如曳红缕。渐大萦于香室。久修行者。会中光睹。前
后讲大经十遍。制义记十二卷。诚感之事。此类固多。今略
而不载。受业比邱大初。付以香炉谈柄。知其意有归。深于
吾道者。则有寻阳正觉会稽神秀。亦犹儒氏之有游夏荀
孟。雔贤议德。其造形之异乎。至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门惠觉梦巨塔横仆。陷地二级。无何而吾师示疾。顾门
人曰。死生者。众人之桎梏。至人之作用。昔尼父逍遥曳杖。
发泰山之歌。盖欲显本知终。示动归静。吾非不敏。幸异夫
卷九一八 第 9b 页
流遁不返者乎。言已奄然。与物而化。春秋六十一。惠命三
十二。以其年某月日甲乙建塔于某处。终终之义也。噫。素
旌晨出。异昔经行。众籁啾啾以风号。细雨茫茫而天泣。世
流有逝。法流何逝而常清。世土自骞。法山何骞而常存。吾
知夫一贯而何言。时䢴城肃公得离性之文。代予为铭。刻
石松门。辞曰。(铭阙)

** 唐苏州开元寺律和尚坟铭(并序)


至人于生锴一也。物有之。我亦有之。若日月可蚀。虚空可
洿乎。在至人为宅心之胜地。诚瞽夫不返之瀑流哉。于戏。

卷九一八 第 10a 页

我法自五天。扬于汉廷。八俊四贤。横世杰出。后之学者。聆
休风。企高躅。何吾师之穆其芬馥欤。吾师讳某字某。先刘
氏之子。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烈祖某。永嘉南迁。为丞相
掾。四代祖远。隋东阳守。显其遗荣之迹。略载本枝。全拔俗
之高。不书后叶。盖亦垂训之意乎。吾师幼孤。伯父哀字如
礼。名因教立。孝自天生。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因请伯父
哀而舍之。事灵隐某禅师。因问师入道之次。师语曰。夫爝
火明乎太虚。以爝火之心。当太虚之境。境非心外。心非境
卷九一八 第 10b 页
中。两不相存。两不相废。今我所證。是尔所知。曷有万法之
深浅优劣乎。语毕。如凉风入怀。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受戒
于东海大师鉴真。传讲于会稽大师昙一。至德中举高行。
隶名开元。乾元中有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
讲戒律。吾师其选也。顷年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
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达之说。何者。
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
乎。于时六十七天年。三十六僧夏。一十六坛场。孤制律枢。
正持僧纲。自胥湖南北。皆宗仰焉。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
日。寝疾而逝。其时有庭树一本。枝叶扶疏。及吾师将亡之
卷九一八 第 11a 页
朝。花正拆而遽萎。条始繁而方折。亦恒河水上旃檀树枝
荣枯之意也。其年七月五日。迁灵龛于武邱西寺松门之
右。呜呼。青山不归。白林长谢。秋原之上。万境皆悲。雨冥冥
而昼阴。水浼浼而东逝。门人道亮道该清会。亮以毗尼继
其行。会以才学俦其贤。该以词华踪其美。三子之外。居廊
庑者。充江汉焉。故观察使韦公元甫。观察李公栖筠。今虢
州刺史李公纾。今御史中丞李公道昌。林下之迹可追。山
阴之游尚想。怀人抚事。相顾泫然。昼实濩才。曷足揄扬盛
美。以吾释门之事。安敢让焉。词曰。

卷九一八 第 11b 页

本师示终兮元纲绝。香山崩兮香海竭。大地动兮旃檀折。
人天冥兮千光灭。我师出嗣兮遗教张。如何斯人兮天不
臧。星既雨兮地亦霜。生涯昧兮四流长。捧遗言兮循往迹。
庭无人兮月寂寂。百年遐寿兮日长夕。万春上服兮尘已
襞。门人恸兮世人悲。瞻影塔兮山之垂。宿昔经行兮旧路
岐。云眇眇兮雨霏霏。方城芥尽兮长乘移。乐石香名兮不
骞不亏。

** 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

我先大师曰佛。嘉言孔硕。大造人天。张无生极宗。悬衡于
卷九一八 第 12a 页
偫教之表。自第一义谛。皆我之蘧庐也。况儒墨名法道家
之流哉。教之斯行。资乎哲匠。今大师即其人也。大师讳道
遵。字宗达。吴兴张氏之子。崇勋茂德。世为吴中右族。大师
夙负殊操。洁士称之。荣耀不足关其心。声尘未曾触其性。
其年二十。诣天竺威大师初受具戒。事报恩兴大师。首宗
毗尼。依佛教也。常愀然而叹曰。孔老之学。不明三世。昭昭
之业。何异夫适郢而求冥山哉。先大师则不然。观万像无
根。我独以无生一心。覆疑山之峻。知四流妄有。我独以不
动二字。停倒海之波。室是远而。悟者天隔。昔在汉明永平
卷九一八 第 12b 页
之际。大教洋溢。霈然而东。与生灵涤心。观天地更始。正士
自摩腾以降。持法有如关中者。秉律有如南山者。海内髦
士。亟归乎我。如凯风微扬。嘉禾先发。北齐惠文大师传龙
树智论一性之教。即我释迦如来九世祖师文殊所乘也。
惠文传南岳。南岳传天台。始授一心三观之旨。以十身佛
刹微尘数修多罗。如悬帝网。丕出正念。无遗即中。盖如来
一斯教之扃鐍也。天下宏经士窥我宗者。不得其门而入。
天台去世。教传章安。章安传缙云。缙云传东阳。东阳传左
溪。自龙树已还。至天台四祖。事具谏议大夫杜正伦传教
卷九一八 第 13a 页
记。今大师则亲承左溪。一受心宗。方造其极。物有凋折而
苦节不衰。时有晦明而至行不变。法华三昧。渊乎我衷。尝
从容谓门人曰。尧舜之民。不必独义。教之至也。教若不至。
民何咎焉。吾恐大教未周。偫机未发。陷诸子于邪见之网。
吾徒得无过乎。乃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以烛继
景。扬大雄慈声。盖平生之愿与。一之日发其心。二之日规
其趾。作不逾序。厥功成焉。居山之福地。于戏。偫峰合沓以
就我。当大藏而孤峙。疑天作以待用。此持经之境也。及以
清昼山空。杉吹不动。真念凝乎寂寞。经声在乎窅冥。此持
卷九一八 第 13b 页
经之心也。大历元祀。州将韦公元甫。兵部尚书刘公晏。侍
御史王公圆。开州刺史陆公向。殿中侍御史陆公迅。天理
评事张公象。境诱真心。共获殊胜。乃相与飞表奏闻。诏书
特下。署名曰法华道场。焯哉盛乎。经王之惠。日升于天乎。
自江以东。惣一十七所。皆因大师之首置也。举精行大德
二十七人。常持法华。报主恩也。大师以无缘慈眼。极观四
生。多溺空见。乃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明智身不有。法
体非无。将显古佛證经之由。乃起多宝妙塔。开净土当生
之叶。遂作弥陀色身。法华一经。骇声闻得记方等四部。喜
卷九一八 第 14a 页
广教尽收无垢净光。盖是如来极开方便。迹虽有作。功乃
无为。接人天机。使知有殊常之福。又写天台一教。溢乎道
场。真诠昭昭。与清景不极。大师有言。佛法寿命。其惟常住
乎。常住不存。我法安寄。于是置庄二所。世田为义。俟嘉谷
以登。身田是修。期圣禾不绝。非夫大师平等之施。孰能于
事理双全哉。物役我慈。日用不足。门人有懈废者。接彼退
机。讲法华元义天台正观四分钞文。临坛度人。授心扬律。
愿盈乎石室之筹。天宝年。于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忽观
大明。上烛天界。我身正念。俨在光中。异日问天台然公。公
卷九一八 第 14b 页
曰。知慧光明。从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于本寺入法
华道场。忽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大师涤垢之相。
不然。则万法有无碍之用哉。其年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
六。以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告终于支山本寺。呜呼。象
法梁坏。苦流增波。无数人天。从今何怙。初当寺盖公轮公。
一夜同梦大殿忽崩。得非法匠将亡之应乎。示疾之日。骄
阳久[:#AS-8FBB:●]。嘉苗若燎。辞世之夕。风号雨暴。天地惨黩。亦我法
陵迟之变也。传教门人灵轮法盛道欣。可入如来之室。岂
唯宣父之室哉。俾厥鸿猷。张而未弛。奉教门人犹子灵源
卷九一八 第 15a 页
等。高志警拔。德邻先贤。精细行以检仪。敷大乘以基性。予
虽后学。夙聆德声。曷云不骞。贻诸乐石。铭曰。

泓澄吴江。静几于道。清气蓄焉。诞我僧宝。洸洸大师。与道
为藩。义天无孛。慈釭不昏。岿然支山。繄公所履。建塔辟院。
夷荒而趾。乃基灵峰。灵峰崇崇。乃启秘藏。秘藏彤彤。天色
在下。日轮当中。真经无言。至象非象。冥理彻性。不昧不朗。
三观一心。如悬帝网。雪山嵯峨。有时而裂。香树偃蹇。有时
而折。世相若斯。师何示灭。示灭何之。天泣人悲。高邱漠漠。
细雨霏霏。携履西去。相逢是谁。见海未乾。疑山尚阻。嚣嚣
卷九一八 第 15b 页
魔民。爰得其所。吾师寂寥。空留法语。入室数子。皆宏我经。
安公如月。远公如星。恭恭秩秩。释氏仪形。塔影亭亭。长在
寒树。天上花落。人间日暮。犹飘苦云。与我为喻。

** 唐洞庭山福愿寺律和尚坟塔铭(并序)


道贤上游。其德如阳和。亭毒万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
曰异于是。盖繇无生空惠。冥乎其间哉。暨洪唐盛明之朝。
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飙扬景张。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
弟子如大师鲜矣。大师望出徐氏。讳神皓。字宏度。八代祖
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梁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庾子
卷九一八 第 16a 页
山齐名。逮陈氏革命。因佐吴邑。遂家姑苏。高祖硕。学通三
礼。中年即世。曾祖昙。隋王府咨议参军。祖德恭。浔阳郡词
曹。考君定。深于释典。不屑名宦。大师天情耿洁。风韵朗迈。
幼负脱俗之姿。尝有言曰。沙门者。高洁其道。秉空王平等
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阶。吾自知此身履龙渊取明月。曷
有三圭之贵。重侯之高。而能动我心哉。乃依杭州龙泉道
场一和尚出家。败发损容。越出流辈。铿然法器。如琢玉焉。
天宝六年。天降板诏。请释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独居荐首。
吾以是知大师初皈佛教。涤心地也。今奉国恩。正世名也。
卷九一八 第 16b 页
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钞于
昙一大师。五夏未登。学精三藏。天台宗旨。难为等夷。渊元
绝思之科。如良庖之导大窾也。十讲律钞。五升坛场。倾江
而东。愿礼其足。后生学者。仰其聪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
大师尝引锡西望。想包山旧居。包山即洞庭仙都之一峰。
湖澄气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遗此中
与师成道耶。乃命舟而还。使野童诛茅。山童扫石。顾左右
曰。昔者如来崇饰塔庙。乃是启发偫信。开人天净境。岂为
已哉。此少隳废久之。非先师本意。乃辟僧院。创食堂。众有
卷九一八 第 17a 页
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倾者。恶其邪而正之。垦田置
庄。开畎泄浍。功既成矣。业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赐。曩
日洞山水浒。业湖之氓。[:#AS-8878:●]
[:#AS-FD70:●]
[:#AS-FBEC:●]畾咽川。缯缴亘渚。大师
以如来不杀之戒。黜彼鲜食。回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乾
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律戒。因请
住开元寺。欲果愿具。且惧书。遂僶俛从命。奉戒弟子开州
刺史陆公向前给事中严公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公
太真前大理评事张公象。钦风弟子前廉使亚相李公栖
筠。天诱厥衷。俾扬我法。精识通敏。言为世程。谢太傅之流
卷九一八 第 17b 页
也。其时常熟地偏。僧多阙行。李亚相欲以德抚。乃请大师
统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阖邑从风。大
师末年工于圆宗。纵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为病。
是念佛写经。备行教法。置西方社。广净土因。专诵法华经
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观古僧得道之所。此
亦至人之馀事。应物如动。自视阙然。贞元六年十月。春秋
七十五。僧腊四十三。其月在开元遇疾。忽言曰。吾爱夫得
道者。心如澄溟。知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鸿。吾虽
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为累。其月十一日。顾门人维谅。我
去世
卷九一八 第 18a 页
后。汝若置塔。可归洞庭故山。言毕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
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应。睹而不书。奉遗命也。门人维谅。
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列座门
人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诚。皆积解以诣空门。迈德以藩
象教。吾闻古之僧高者。述诔与碑。自晋朝始也。二三子思
吾师盛德。将欲镕黄金。勒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长
烛于人天。铭曰。

于穆大师。立言可经。身佩戒光。高月亭亭。怖魔以袪。袭智
以醒。如何斯人。忽号冥冥。天树春折。云花夜零。空留一灯。
卷九一八 第 18b 页
寂寂青荧。伊昔行道。坦坦素履。迹虽可攀。行不可拟。乃知
我师。应世无已。优游人天。自在生死。门人维谅。蹑彼高尘。
嶷嶷灵塔。纪功于人。于山之峰。于湖之滨。风凄远铎。月惨
重轮。瞻礼云上。如逢化身。

** 强居士传

人生性静。而迁乎可欲。可欲萌乎忧喜者。病之源(一作原)也。
故至人观其静见万物之真。观其动见万物之遇。客有强
君。隐士之俦也。理照淈俗。寄于和扁之伎。而时人无能知
者。予尝问君以医之术。君对曰。夫妙有统于心。而通于物
卷九一八 第 19a 页
理。其静为性。其照为觉。觉也者。日月之谓乎。性也者。太虚
之谓乎。故理世为儒。可以敷五典。理性为释。可以越四荒。(
一作流)理病为医。可以空六腑。使定命可逭。业疾可亡。而世
教罕能迨之。故医王未悉辨也。予曰。至哉斯言。命小子志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