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覃素
覃素 第 13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覃素 第 1a 页

* 覃素

覃素。天宝中宣化寺沙门。

** 宣化寺幢铭(并序)


(上阙)之宝幢者。粤若故尼大德讳元真。俗本姓李。长安人
也。(阙)改四分毗尼。每至朗月长宵。(阙二字)大悲之秘旨。洎永
泰元年(阙)自一居花宫(阙一字)馀载精究(阙四字)住持遐迩钦
风。士庶(阙)月十一日。示灭于宣化寺之精(阙三字)六十二。僧
覃素 第 1b 页
夏册二。即(阙)寂早岁联师情深水乳。结菩提胜侣。嗟存殁
而俄乖。弟子(阙)曰。

(上阙)子灯不绝兮传秘旨。悲法舟兮沈逝水。建兹幢兮播
芳美。

* 思庄

思庄。天宝中大温国寺主。

** 宝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


昔吾师因地求真。众魔纷娆。果到成佛。龙天捧围。自作镇
灵山。法躬靡易。告灭双树。示迹伦凡。微言不传。慧烛潜照。
届夫岁迈千秋。时淹五浊。欲海腾沸。邪山纷糺。于是释防
覃素 第 2a 页
东逝。爰称兆应。汉梦西通。方崇像法。或青眸接轸。竞扇元
风。或白足相趋。争开佛日。至欲继前贤之令轨。为后进之
康衢。烛照重昏。慈舟苦派。人能宏道。斯之谓欤。法师讳怀
恽。俗张姓。南阳人也。远祖因宦。播迁京兆。廿一代祖安。晋
丞相袭爵鸿胪公。高祖融。守黄门郎。迁太子庶子。祖英。唐
解褐太常太祝。袭爵天平公。寻转吴王祭酒。握兰奏位。清
陪雅列。法师聪敏为其性相。慈善资其风骨。母常山夫人
乐姓。降胎之月。不味膻腥。载诞之辰。情欣禁戒。暨年登丱
岁。特异诸童。或焚叶为香。或聚沙为塔。虽飞轩绣毂。未尝
覃素 第 2b 页
留步。月宇香楼。怡然忘返。高宗天皇大帝乘乾抚运。出震
披图。虚己求贤。明扬待士。总章元载。梦睹法师。倏降纶言。
远令虔辟。于是临丹槛。迩青蒲。广献真诚。特蒙褒赞。帝乃
亲授朱绂。令处凤池之荣。师乃固请缁衣。愿托鹦林之地。
奉敕于西明剃落。善来忽唱。恶业疑销。既挂三衣。俄陪四
众。翘勤遽积。思五分而非遥。精苦逾深。想三祗而未远。时
有亲證三昧大德善导阇梨。慈树森疏。悲花照灼。情袪多
漏。拥藤井于莲台。睿化无涯。驱铁围于宝国。既闻盛烈。雅
缔师资。祈解脱规。发菩提愿。一承妙旨。十有馀龄。秘偈真
覃素 第 3a 页
乘。亲蒙付属。自惟薄祐。师资早丧。想遗烈而崩心。顾馀恩
而雨面。爰思宅兆。式建坟茔。遂于凤城南神和原崇灵塔。
礼也。其地前终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
界于阴门。泉流激洒。背连河于阳面。仍于塔侧。广搆伽蓝。
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嶪。直写祇园。神木灵草。
淩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靡悴。岂直风高气爽。
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山。菩萨全真之地。又于寺院
造大窣堵坡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或瞻星揆务。
或候日裁规。得天帝之芳踪。有龙王之秘迹。重重佛事。穷
覃素 第 3b 页
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邱之异宝。但以至诚多感。能
事冥资。故能远降宸衷。令赍舍利。计千馀粒。加以七珍函
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则天大圣皇后承九元
之眷命。蹑三圣之休期。犹尚志想金园。情欣胜䠱。或频临
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法师诫
盈而散。并入擅航。法师业行高远。利益繁多。故得名振九
重。芳盈四部。奉永昌元年敕。徵法师为寺主。于是纲纪僧
徒。规模释族。缁门济济。戒德峻而弥坚。绀宇诜诜。常住丰
而更实。犹是才称物宝。道为时尊。知与不知。仰醍醐于句
覃素 第 4a 页
偈。识与不识。询法乳于波澜。法师以慈诱内怀。敷扬外积。
冀传圣旨。用酬来望。每讲观经贤护弥陁等经。每数十遍。
夫我域者。扇激风火。婴抱结漏。系诸生灭。止无常之短期。
研乎事真。攀不亟之虚眹。若不乘佛愿力。托质净方。则恐
沦溺长往。清升永隔。于是言论之际。恳劝时众。四仪之中。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乘此胜因。祈生净域。又以般若神
咒。能令速證菩提。弥陀佛名。亦望横超恶趣。诸馀妙典。虽
并积心台。于此胜缘。颇遍游智府。尝诵大般若咒向盈四
万。又诵弥陀真偈十万馀遍。理复使精真厥想。念虽微而
覃素 第 4b 页
必就。二三于行。功唐捐而靡得。岂直诸佛现前。神人捧锡
而已矣。师为诸重担。摄尔偫生。举洪灼于耶山。掉宝航于
见海。悲夫。娑婆国中。人多弊恶。虽复珍台宝界。因胜侣而
归心。至欲逸翥遐征。藉良缘而克进。敢凭此义。爰发诚心。
于是广劝有缘。奉为九重万乘。四生六趣。造净土堂一所。
莫不虬栋淩虚。虹梁架迥。丹楹赩日。青琐延风。无春而返
井舒花。不暝而重檐积雾。于是神螭戾止。远镇琼阶。宝凤
来仪。还陪桂户。雕甍画栱之异。穷造化之规模。圆珰方镜
之奇。极人天之巧妙。又于堂内造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

覃素 第 5a 页

又造织成像并馀功德。相好奇特。颜容湛粹。山豪演妙。若
照三千。海目摛华。如观百亿。或因缯命采。有慈氏之全身。
或散札驰芳。得忧填之逸思。何独如来自在。疑降上界之
魔。故亦菩萨[:#AS-FED7:●]
[:#AS-FBED:●]熙怡。似救下方之苦。夫
以宅生者心。心荣则生丧。栖神者志。志扰则神亡。然菩萨
以济物捐躯。上善以遗形徇节。法师情存拯救。式奉殷繁。
汲引虽曰忘怀。形质焉能靡累。于是忽婴风瘵。病与时侵。
灵药勿痊。[:#AS-96C8:●]器俄逝。岂夫八林齐白。我佛称于寂灭。梁木
覃素 第 5b 页
其坏。吾师等于死生。以大足元年十月廿二日神迁。春秋
六十有二。临终之际。正念无亏。颜色怡悦。似有瞻瞩。北首
面西。奄然而化。悲夫。烈烈岁阴。苍苍天色。乾兮何负。歼我
惟良。业也何孤。丧兹贤哲。岂直悲盈四部。嗟鹿苑之荒凉。
抑亦哀悼两宫。痛蜂台之间寂。犹是俯回天眷。载纡仙豪。
远降恩波。爰加制赠。奉神龙元年敕。实际寺主怀恽。示居
三界。远离六尘。等心境于虚空。混荣枯于物我。栋梁绀宇。
领袖缁徒。包杖锡之规模。蹑乘柸之懿躅。虽已归寂灭。无
待于褒扬。然宠洽友于。无忘于缛礼。可赠隆阐大法师。主
者施行。上人以至德聿修。良因累著。故得天降成烈。用赞
芳规。追远慎终。生荣
覃素 第 6a 页
死赠。足可光辉净刹。历尘芥而长存。旌贲元门。共河山而
永久。弟子大温国寺主思庄等。并攀号积虑。哀慕居怀。嗟
覆护而无时。仰音颜而靡日。犹恐居诸易远。淑善湮沈。敬
想清[:#AS-9BA5:⿱山微]。勒兹元琬。词曰。

娑婆种觉。贤劫能人。三祇殄妄。五分祈真。即相离相。非身
是身。犹施慧筏。广济迷津。(其一)十方化备。双林灭度。三界空
虚。四生哀慕。正教既隐。微言遽斁。式启先哲。用资后悟。(其
二)芳猷广被。至烈弥殷。青眸演圣。白足成真。远导刍芥。遐
宣墨尘。元门不绝。代有其人。(其三)猗欤令德。远嗣前英。声高
覃素 第 6b 页
四部。誉重三明。慈周有识。智契无生。法云叶落。道树滋荣。(
其四)岂图宿殃。师资遽亡。乾兮何负。歼我惟良。徒嗟授几。
空念传香。非夫胜缘。孰答恩光。(其五)邈矣坰野。慈颜圹侧。敬
发诚心。爰凭净域。真容湛粹。楼台岿嶷。希此善根。远酬明
德。(其六)

* 吉藏

吉藏族姓安氏。其先安息人。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
陵。七岁出家。隋开皇末诏住慧日寺。唐初敕住延兴寺。武
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 上元宗遗表

覃素 第 7a 页

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
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
慈济四生。兴隆三宝。

* 神会

神会俗姓高氏。襄阳人。幼投本郡国昌寺。依颢元禅师出
家。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
寺。肃宗朝敕入内供养。又敕住西京河泽寺。上元元年卒。
年九十二。

覃素 第 7b 页

** 显宗记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
想念而能知实。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
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
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
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宏四智。是知
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六度
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
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
体悟三明。心通八戒。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

覃素 第 8a 页
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湛然常寂。应
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
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
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无生能
生。般若涅槃。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
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
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故能
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达。即理事无碍。六根
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
覃素 第 8b 页
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
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
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
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
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
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摩。
届此为初。递代相承。于今不绝。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王
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
衣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内传心印。

覃素 第 9a 页

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
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乃是
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 不空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
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
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
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
覃素 第 9b 页
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
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 进翻译佛经表

爰自幼年。承事先师大宏三教和尚二十有四载。禀授瑜
伽法门。后游五天。寻求所未授者。外诸经论。更重学习。凡
得梵本瑜伽真言经论五百馀部。奉为国家详译圣言。广
崇福祐。天宝五载。却至上都。奉元宗皇帝恩命。于宫内建
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译。及肃宗皇帝配天继圣。
特奉纶音。于内道场建立护摩及灌顶法。又为国译经。助
宣皇化。其所译金刚灌顶瑜伽法门。是成佛速邪之路。其
覃素 第 10a 页
修行者。必能顿超凡境。达于彼岸。馀部真言。诸佛方便。其
徒不一。所译诸大乘经典。皆是上资邦国。息灭灾厄。星辰
不愆。风雨顺序。仰恃佛力。辅成国家。谨缵集前后所翻译。
自开元至今。凡一百一卷七部以闻。

** 译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序

皇帝以深仁驭宇。大明烛物。普洒甘露。沃荡黎元。不空叨
沐圣慈。滥当翻译。当奉恩命。令集上都义学沙门良贲等
一十六人。于内道场翻仁王护国般。若及大乘密严等经
毕。愿赞扬于至觉。冀介福于圣躬。窃见大圣文殊师利菩
覃素 第 10b 页
萨赞佛法身经。据真梵本有四十礼。先道所行。但惟有十
礼。于文不备。欢德未圆。恐U圣者恳诚。又阙偫生胜利。不
空先有所持梵本。并皆具足。今译流传。庶裨宏益。其馀忏
悔仪轨等。并如旧本。此不复云。于时唐永泰元年维夏四
月也。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癸酉正月一日辰时。于荐福寺
道场内。金刚三藏与僧慧超授大乘瑜伽金刚五顶五智
覃素 第 11a 页
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秘密菩提三
摩地法教。遂于过后受持法已。不离三藏奉事。经于八载。
后至开元二十八年岁次庚辰四月十五日。闻奏开元圣
上皇于荐福寺御道场内。至五月五日。奉诏译经。卯时焚
烧香火。起首翻译。三藏演梵本。慧超笔授大乘瑜伽千臂
千钵曼殊室利经法教。后到十二月十五日。翻译将讫。至
天宝一年二月十九日。金刚三藏将此经梵本及五天竺
阿阇黎书。并总分付与梵僧目叉难陀娑伽。令送此经梵
本并书。将与五印度南天竺师子国本师宝觉阿阇黎。经
覃素 第 11b 页
今不回。后于唐大历九年十月。于大兴善寺大师大广智
三藏和尚边更重咨启。决择大教瑜伽心地秘密法门后。
则将千钵曼殊经本至唐。建中元年四月十五日。到五台
山乾元菩提寺。遂将旧翻译唐言汉音经本在寺。至五月
五日。沙门慧超起首再录。写出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
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秘义。诸佛出世。应
物随形。志求者智镜元通。念之者无幽不入。根缘感赴。必
藉此经。登菩提山。除去邪执。契传二密。得究瑜伽秘要法
门。穷理微妙。身口意业。用智修持。戒定慧学。显现通达。證
覃素 第 12a 页
如来地。以信为首。乘般若舟。速超彼岸。今述曼殊之德。灵
迹殑伽。圣觉无方。神力潜运。以多尘劫悲愿。不住菩提。一
主无二尊。见为菩萨。自兹金色世界。来其忍土之中。于清
凉之山。导引偫品。而即现灯现云。及万菩萨。信生奇特。现
光现相。人身皆发正智。为因利益三世。苍生有趣。愿到菩
提。次略举经。都题序目。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总摄一切法。
金刚五顶五智尊现大圣曼殊室利菩萨。显千臂千手千
钵。化千释迦。灌顶曼荼罗一切诸佛。修證如来金刚菩提
具足一切法。入毗卢遮那五金刚界。圣智圆通。入如来佛
覃素 第 12b 页
心三密三十支金刚智镜圣道性海故。

* 飞锡

飞锡。天宝初游京师。住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复住大圣千
福寺。永泰元年。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
十六人译经充證义。

** 楚金禅师碑

潭碧千丈。无隐月容。松青万岭。莫静风响。夫德充于内而
声闻于天者。有以见之于禅师矣。禅师法讳楚金。程氏之
子。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焉。祖宗阀阅。存而不论。

覃素 第 13a 页

母渤海高氏。夜梦诸佛。是生禅师。真可谓法王之子者也。
行素颜玉。神和气清。七岁讽花经。十八讲花义。三十构多
宝于千福。四十入帝梦于九重。上睹法名。下见金字。诘朝
使问。罔不有孚。声沸江海。岂惟京毂。于是倾玉帛。引金绳。
千梁攒空。一塔耸汉。回廊飞阁。无不创焉。风起而铃鸣半
天。珠悬而月生绝顶。清净眼耳。骏奔香花。度如恒沙。而无
所度者有之矣。尝于翠微悟真。扪萝露趾。乃曰。此吾栖遁
之所。遂奏两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宝为名。度缁衣在白云。
覃素 第 13b 页
昭其静也。矧夫心同琉璃。思出常境。工人梓匠。佥讶生知。
毗首所未悟。班输所[:#AS-8A63:⿰⺖⿱吅⿻丂一]视。若然。则浮图之化。髻珠之教。风
靡千界。皆禅师之力。岂止金丹五天而已哉。禅师云雷发
空谷之响。金石吐铿锵之音。吟咏妙经。六千馀篇。宝树之
下。髣髴见于分身。灵山之上。依稀觌于三变。心无所得。舌
流甘露。瑞鸟金碧。栖于手中。天乐清泠。奏于空际。凡诸休
应。皆不有之。乃曰。法本无名。焉用彼相。长而不宰。其在兹
焉。若非法华三昧。禀自衡阳。止观一门。传乎台岭。安能迂
象王之法驾。回圣主之宸眷。承明三入。宏道六宫。后长跪
于御筵。天花每散而不著。元宗题额。肃宗赐幡。鹊返云
覃素 第 14a 页
中。住香楼而不下。龙蟠天上。挂金刹而常飞。玉衣盈箱。玺
书满箧。写千经滴沥而垂露。答万乘涣汗之渥泽。夔龙貂
冕。下黄道而整襟。隐逸高僧。入青莲而扣寂。微尘知识。如
从百城而至。无边胜士。若自千华而来。岂荣冠于一时。亦
庶几于佛在也。虽林茂鸟归。人高物向。澄渟天地之境。委
曲虚空之姿。无来乃来。不往而往。所作巳讫。吾将去乎。有
梦䌽座前迎。诸天献果。粤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
胁薪尽火灭。雪颜如在。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享龄六
十二。法腊三十七。天子悯焉。中使吊焉。寻敕骠骑大将军
覃素 第 14b 页
朱光晖监护。即以其年八月十二日。法葬于长安城西龙
道原法华兰若塔之(阙)礼也。于戏。禅师龄年诏度。初配龙
兴。中岁观心。闭关千福。罢玉柄。葆天光。悟炎宅清凉。驾一
乘独运。乃梦塔从地涌。因用模焉。今之所制。抑有由矣。至
若神光熠耀于其颠。圣灯明灭于其下。画普贤则舍利飞
笔。绘偫释乃卿云澹空。顶中之血。刺写经王。衣里之珠。指
呈醉士。当其无。有其用。不立心境。同乎大通。彼五色之相
宣。我摩尼之何有。豁如也。缣纩皮革。多由损生。属徒衣布。
寒加艾纳。慈至也。若乃降龙之钵。解虎之杖。莲花之衣。甘
覃素 第 15a 页
露之饭。凡诸法物。率多敕赐。不住于相。咸将施焉。室不贮
于金钱。堂每流乎香积。澹然闲住。为天人师允所谓利见
于大雄。释门之亚圣者也。又曰。吾自知终于六十有二矣。
尔曹志之。以其言。验其实。宛如也。噫八部增怛。万国同哀。
有诏令茶毗。遵天竺故事。于是金棺闭。香木烧。玉兔驯。白
鹤唳。雾咽松槚。风凄郊坰。月飞青天。无照元夜。法花弟子
当院比邱慧空法岸浩然等。表妹万善寺上座契元万善
寺建多宝塔比邱尼正觉资敬寺建法华塔比邱尼奔叱
利等。真白凡数万人。悲化城之不住。痛宝所而长往。贝叶
覃素 第 15b 页
翻手。孰指宗通。金磬发林。谁宣了义。以予分座御榻。同习
天台。爰托斯文。镂之真石。式扬真古。敢不铭云。

天上云飘。海中日出。如何落照。大明奄失。莲花之外。别有
莲花。寥廓之表。又逢寥廓。法离去来。道无今昨。松门一塔
兮谁为寂寞。寂而常照。死而不亡。其响弥高兮其德弥彰。
白鹤双双。飞香郁郁。明月既出。更无星宿。

** 大唐真化寺多宝塔院故寺主临坛大德尼如愿律师墓志铭

大历十年岁次乙卯五月廿九日。律师薨于长安真化寺
覃素 第 16a 页
之本院。律师法讳如愿。俗姓李氏。陇西人也。申公之裔。簪
裾之盛。真岂宝乎。律师天生道牙。自然神秀。十一诏度。二
十具圆。弥沙塞律。其所务也。分氎之义不殊。折金之理斯
在。律师仅登十腊。声实两高。邀临香坛。辞不见允。望之俨
然。即之温然。其慧也月照千潭。其操也松寒万岭。乃曰。威
仪三千。吾镜之矣。度门八万。复焉在哉。遂习以罗浮双峰
无生之观。位居元匠矣。我皇帝纂圣。君临千佛。付嘱贵独
孤氏。葛覃蕴德。十乱匡时。受道紫宸。登坛黄屋。因赐律师
紫袈裟一副。前后所锡锦绮缯帛。凡数千疋。以旌其高。璨
覃素 第 16b 页
乎盈庭。了无是相。道何深也。由此敕书垒箧。人使相望。御
马每下于云霄。天花屡点于玉砌。缔构多宝塔。缮写莲华
经。环廊缭絙。金刹熠耀。额题御札。光赫宇宙。皆吾君之特
建。亦贵之为国。宏哉。噫。律师掷钵他方。应遽还于静室。散
花上境。何便住于香天。颜貌如生。若在深定。曲肱右胁。湛
然已灭。春秋七十六。法夏五十六。具以上闻。皇情悯焉。中
使临吊。赙赠之礼。有加常等。律师累圣钦若。三都取则。意
澹江海。心闲虚空。而今而后。恐难继美。于戏。六宫谁授其
髻宝。八部孰示于衣珠。觉路醒而却迷。人花茂而还
覃素 第 17a 页
落。哀哉。弟子长乐公主与当院嗣法门人登坛十大德尼
常真敕赐弟子證道政定證果寺大德凝照惠照凝寂悟
真资敬寺上座洪演寺主孝因律师真一远尘法云寺律
师遍照等。凡数千人。则懿戚相门。爱道花色。而为上首。忽
丧宗匠。如睹鹤林。即以其年七月十八日。奉敕法葬于长
安城南毕原塔之(阙一字)礼也。素幡悽于道路。丹旐惨于郊
扃。式扬国师。敢为铭曰。

紫袈裟者彼何人。已了如来清净身。登坛不向明光殿。去
去应超生死津。

覃素 第 17b 页

* 慧灵

慧灵。庄严寺沙门。大中七年赐紫。敕补新寺上座。后预代
宗永泰中参谭證义。年百馀岁。

** 仁王护国经道场念诵轨仪序

我皇帝圣德广运。仁育偫品。亦既纂历。吹大法螺。利梵言
之轻重。警迷途之耳目。伟矣哉。乃大兴善寺大广智三藏
不空与义学沙门良贲等一十四人。开府鱼朝恩翰林学
士常衮等。去岁夏四月。于南桃园再译斯经。至秋九月。诏
资圣西明两寺各五十人。百座敷阐。下紫微而千官作礼。

覃素 第 18a 页

经出内而万姓观瞻。遂感庆云呈瑞。嘉气浮空。左右两阶。
威仪整肃。幡华前引。音乐后随。内外咸欢。京城共喜。阡郭
充满。犹墙堵焉。稽缁衣。览青史。自摩腾入汉。僧会游吴。瑞
法西来。莫兹并矣。经云。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建立正法。护
三宝者。我令五方菩萨。往护其国。令无灾难。又云。五菩萨
自于佛前。发宏誓言。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
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
消灭。况复诵习。而令通利。佛即赞言。若有诵时。此陀罗尼
覃素 第 18b 页
者。我乃十方诸佛。悉常拥护。诸恶鬼神。敬之如佛。不久当
得阿耨菩提。则知此陀罗尼。诸字母之根底。众瑜伽之薮
泽。兹实秘藏真诠者矣。是以菩萨演之。王者建之。黎人念
之。诸佛赞之。俾其福而广。俾其利而大。于斯传者。可以见
圣人之心也。其功既妙。利益隆深。克念应时。殊祥必降。我
三藏译贝多之文。命良贲法师受从素。观行印持其道场。
念诵仪修为五门。第以位次。一一昭著。庶无懵焉。凡我道
俗。将保厥躬。同崇出世之因。共践菩提之路。登仁寿域者。
何莫由斯之道矣。

* 良贲

覃素 第 19a 页

良贲俗姓郭氏。河中虞乡人。京师安国寺沙门。永泰中敕
令撰仁王护国经疏。大历十二年卒。

** 奉敕造疏通经成进上表

学孤先哲。有玷清流。叨接翻传。谬膺笔受。幸扬天辟。亲奉
德音。令于大明宫南桃园修疏赞演。宸光曲照。不容避席。
穷元珠于贝叶。俱益惭惶。捧白璧于丹墀。宁胜报敩。仰酬
皇泽。俯课忠勤。既竭愚诚。庶昭元造。贲勤勤笔削。三卷克
成。奏乞流行。复上笺疏。今年二月二十一日恩命。令在内
覃素 第 19b 页
园修撰经疏。微僧寡学。惧不称旨。洗心涤虑。扣寂求音。发
明起自于天言。加被仰凭于佛力。咸约经论。演畅真宗。亦
犹集偫玉于昆山。纳大川于溟海。火生于木。与两曜而俱
明。识转于如。体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载法者经也。释
经者疏也。广度偫有。同于大通。是菩提心。如陛下意。所撰
经疏。缮写毕功。文过万言。部有三卷。施行窃惭于愚见。裁
成冀答于圣恩。并念诵仪轨一卷。承明殿讲密严经对御
记一卷。同进上。轻尘元览。祇畏无任。

* 辨才

辨才俗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年十
覃素 第 20a 页
六出家本郡寺。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就长安安国寺怀
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
龙兴寺。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大
历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谥能觉。仍赐紫。

** 心师铭

咄哉此身。尔生何为。资之以食。覆之以衣。处身以室。病之
以医。百事将养。一时不亏。殊不知恩。反生怨违。四大互恼。
五脏相欺。此身无常。一息别离。此身不净。九孔常垂。百千
痈疽。一片薄皮。此身可恶。无贪惜之。当使此身。依法修持。
覃素 第 20b 页
三种净观。十六思维。一行不退。安养西归。咸无上智。是为
心师。

* 昔真

昔真。大历中林野沙门。

** 佛顶尊胜陁罗尼幢铭

粤惟尊胜者佛也。陁罗尼者法也。敬知佛法高妙。最胜最
尊。四生不测其源。三天罔观其相。胜妙无极。将喻佛顶也。
如来为善住天主所说。灭七返之深殃。朽骨蒙沾。息三涂
之苦寿。自我法王韬逝。灭迹金河。后有天竺梵僧佛陀波
覃素 第 21a 页
利。是应真菩萨。传教东来。至永淳二年。重届唐国。闻奏大
帝。天下流传。标幢相于长衢。操银钩于金偈。拂尘影者。灭
罪恒沙。况乎受持。镌题书写。大矣哉众法之王。妙矣哉人
天敬仰。厥有信士黎城县尉曹公。委佛法不思议焉。遂刻
记妙幢。兹亡女之灵矣。惟亡尼惠寂。宿承静命。童真出家。
学戒(阙)乂未蒙进具。禀灵梵网。从政法王。持诵维摩法华。
以为游神之菀也。后广德二年十一月。忽为北狄浸淩。南
奔云骑。朱旗(阙)电玉剑如霜。挥霍目前。潜身无暇。惠寂因
恐。坠井殁焉。臻尝收焚。灰散诸寺。呜呼。丧我法宝。落我眼
覃素 第 21b 页
光。痛割吾心。伤汝非命。至大历六年十月十四日。招魂想
念。建幢于县西北尧山乡。迁座于六井古社坛之东。左临
大路。敬崇毕矣。其状也。玉柱楞层。耸涌青莲之上。金铃晃
曜。璨垂化塔之傍。内雕宝像之容。外刻陁罗之咒。平座镇
势雄之地。峰珠辉大梵之天。嗟乎。逝川有舟。夫何往而不
敏。其词曰。

妙哉佛顶。雄乎大圣。夜壑明灯。昏途宝镜。逝者乘兮灵光。
所寿生兮清净。入佛刹。归真境。黯玉质兮无形。悲宝幢兮
有咏。

覃素 第 22a 页

* 乘如

乘如。大历中河南登封县安国寺沙门。

** 谢修戒坛表

伏奉十月十三日恩命。于河南府登封县嵩岳(阙三字)常建
戒坛。兼抽(阙一字)律七僧。洒埽谨律者。湛恩自天。袒荷无地。
沙门乘如诚欢诚喜载欣载跃。嵩者(阙二字)(阙一字)戒者万
行之首。非(阙二字)(阙二字)诣兹希(阙一字)会善戒坛(阙四字)登其
(阙一字)遗尘(阙二字)其受必(阙三字)比为硕德(阙五字)毁观者兴
覃素 第 22b 页
黍离之叹。(阙二字)者增涕殒之悲。陛下驻佛日之倾。布尧云
之泽。抽僧洒埽。设坛讲律。雷音永震。更呼万岁之(阙一字)
寿无疆。弥极九天之峻。不任载荷之至。谨诣右银台门奉
表陈谢以闻。沙门乘如诚欢诚喜。谨言。

* 景净

景净。建中时大秦寺沙门。

** 景教流行中国碑

奥若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窅然灵虚。后后而妙有。总元
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元元真主
阿罗诃欤。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风而生二气。暗空易而
覃素 第 23a 页
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别赐良和。
令镇化海。浑元之性。虚而不盈。素荡之心。本无希嗜。洎乎
娑殚施妄。钿鉓纯精。间平大于此是之中。隙冥同于彼非
之内。是以三百六十五种。肩随结辙。竞织法罗。或指物以
托宗。或空有以沦二。或祷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矫人。智虑
营营。思情役役。茫然无得。煎迫转烧。积昧亡途。久迷休复。
于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弥陁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神天
宣庆。室女诞圣于大秦。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来贡。圆廿
四圣有说之旧法。理家国于大猷。设三一净风无言之新
覃素 第 23b 页
教。陶良用于正信。制八境之度。鍊尘成真。启三常之门。开
生灭死。悬景日以破暗府。魔妄于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
明宫。含灵于是乎既济。能事斯毕。亭午升真。经留廿七部。
张元化以发灵关。法浴水风。涤浮华而洁虚白。印持(阙一
字)字融四照以合无拘。击木震仁惠之音。东礼趣生荣之
路。存须所以有外行。削顶所以无内情。不畜臧获。均贵贱
于人。不聚货财。亦罄遗于我。斋以伏识而成。戒以静慎为
固。七时礼赞。大庇存亡。七日一荐。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
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惟道非圣不宏。圣非道不大。

覃素 第 24a 页
圣符契。天下文明。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
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
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元龄。总仗西郊。宾迎
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传授。贞观十有
二年秋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偫
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元
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委。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
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京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
一人。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旋令有司。
覃素 第 24b 页
将帝写真。转模寺壁。天姿汛彩。英朗景门。圣迹腾祥。永辉
法界。案西域图记及汉魏史策。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北
极众宝之山。西望仙境花林。东接长风弱水。其土出火浣
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俗无寇盗。人有乐康。法非景不
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广阔。文物昌明。高宗皇帝克恭缵祖。
润色真宗。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
主。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圣历年释子
用壮。腾口于东周。先天末下士大笑。讪谤于西镐。有若僧
首罗含。大德及烈。并金方贵绪。物外高僧。共振元纲。俱维
覃素 第 25a 页
绝纽。元宗至道皇帝令宁国等五王。亲临福宇。建立坛场。
法栋暂桡而更崇。道石时倾而复正。天宝初。令大将军高
力士送五圣写真寺内安置。赐绢百疋。奉庆睿图。龙髯虽
远。弓剑可攀。日角舒光。天颜咫尺。三载。大秦国有僧佶和。
瞻星向化。望日朝尊。诏僧罗含僧普论等一七人。与大德
佶和于兴庆宫修功德。于是天题寺榜。额载龙书。宝装璀
翠。灼烁丹霞。睿札宏空。腾淩皦日。宠赉比南山峻极。沛泽
与东海齐深。道无不可。所可可名。圣无不作。所作可述。肃
宗文明皇帝于灵武等五郡。重立景寺。元善资而福祚开。
覃素 第 25b 页
大庆临而皇业建。代宗文武皇帝恢张圣运。从事无为。每
于降诞之辰。锡天香以告成功。颂御馔以光景众。且乾以
美利。故能广生。圣以体元。故能亭毒。我我建中圣神文武
皇帝披八政以黜陟幽明。阐九畴以维新景命。化通元理。
祝无愧心。至于方大而虚。专静而恕。广慈救众苦。善贷被
偫生者。我修行之大猷。汲引之阶渐也。若使风雨顺。天下
静。人能理。物能清。存能昌。殁能乐。念生响应。情发目诚者。
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大施主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
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闻道勤行。

覃素 第 26a 页
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术高三代。艺博十全。始效节于丹
庭。乃策名于玉帐。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公子仪初总戎于
朔方也。肃宗俾之从迈。虽见亲于卧内。不自异于行间。为
公爪牙。作军耳目。能散禄赐。不积于家。献临恩之颇黎。布
辞憩之金[:#AS-8DF4:⿰⿱网炎刂]。或仍其旧寺。或重广法堂。崇饰廊宇。如翚斯
飞。更效景门。依仁施利。每岁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备诸
五旬。喂者来而饭之。寒者来而衣之。病者疗而起之。死者
葬而安之。清节达娑。未闻斯美。白衣景士。今见其人。愿列
洪碑。以扬休烈。词曰。

覃素 第 26b 页

真主元元。湛寂常然。权舆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
无边。日升暗灭。咸證真元。赫赫文皇。道冠前王。乘时拨乱。
乾廓坤张。明明景教。言归我唐。翻经建寺。存殁舟航。百福
偕作。万邦之康。高宗纂祖。更筑精宇。和宫敞朗。遍满中土。
真道宣明。式封法主。人有乐康。物无灾苦。元宗启圣。克修
真正。御榜扬辉。天书蔚映。皇图璀璨。率土高敬。庶绩咸熙。
人赖其庆。肃宗来复。天威引驾。圣日舒晶。祥风埽夜。祚归
王室。韨氛永谢。止沸定尘。造我区夏。代宗孝义。德合天地。
开贷生成。物资美利。香以报功。仁以作施。旸谷来威。月窟
覃素 第 27a 页
毕萃。建中统极。聿修明德。武肃四溟。文清皇域。烛临人隐。
镜观物色。六合昭苏。百蛮取则。道惟广兮运惟密。强名言
兮演三一。主能作兮臣能述。建丰碑兮颂元吉。

* 至咸

至咸。贞元中大圣善寺沙门。

** 云麾将军河南府押衙张府君夫人上党樊氏墓志铭(并序)


代之所重曰名。人之所宝曰位。休祯奕叶。昭德延祥。其惟
张氏乎。公讳铣。陇右天水人也。曾祖元植。皇朝卢龙府折
覃素 第 27b 页
冲。祖定远。甘州司马。父崇正。潭州长沙县尉。公即长沙之
允子也。幼而贞敏。长而严毅。历职清贯皆著能。绾兵权于
湖南。总务于河府。才当干蛊。京牧爪牙。天不慭遗。溘先朝
露。以贞元十年八月廿日。终于洛阳永泰里之私第。春秋
六十九。夫人樊氏。曹州南华县丞彦府君之息女。蕴德柔
明。言行端淑。习礼笄总。而从好逑。凤凰于飞。和鸣霄汉。彼
苍不祐。所天先逝。抚训孤幼。孀回[:#AS-8563:⿰⺯⿸厂⿱田坴]哀。妄疾遽婴。(阙一字)
怛化。以贞元廿年四月十日。终于家第。享年五十。有子三
人。长曰叔重。次曰叔威。皆幼而敏惠。年未弱冠。相次夭
覃素 第 28a 页
丧。季子叔齐。泣血叩跼。吊影长号。惟家之艰。克绍先烈。有
女五人。长女出家宁刹寺大德。法号义性。戒律贞明。操行
高洁。弟妹幼稚。主家而严。二女适京兆杜氏。及礼而亡。三
女适天水赵诩。四女适安定梁秘。五女在室而殒。今孤子
孤女等。哀号失容。擗踊屠烈。先远有日。龟筮协宜。以永贞
元年十月廿日。合而窆之。双棺同穴。葬于平乐乡朱阳原。
礼也。栽植松槚。以标不朽。爰托斯文。旌乎厥美。词曰。

于戏宦达兮英武雄。名遂身殁兮弓剑空。夫人淑慎兮相
次终。哀哀嗣子兮泣苍穹。良辰宅兆兮安寿宫。青山黯黯
覃素 第 28b 页
兮何人在。白杨萧萧兮多悲风。

* 真言

真言。贞元初沙门。

** 大唐金刚般若石经记

有唐相国寺大德曰景融。建金刚般若石经于大梁。当唐
氏帝天下百六十有八祀。贞元元年。龙集乙丑。皇帝拜南
郊之来月。壬戌。立于寺。奉国报慈。从昔愿也。夫先佛者法。
法空则镜證。后佛者教。教离则言亡。虽至德而无形。亦假
名而有后。繇是脱灵之源流。重华于汉土。慧命之县解。载
覃素 第 29a 页
颂于鲁文。融公宣之与慧命是矣。公性惟明敏。量秉淳固。
生而好学。幼则老成。孝传乡党。名冠缁宿。心坚不玷之玉。
行满上弦之月。为儒之龟镜。则在三之义全。绍佛之弓冶。
则第一之道立。加以才高利用。迹著通方。掌僧有火光之
烈。待客有泉水之称。不求虚饰。外以浮荣。异世同流。联芳
并美。公以出尘而不为宗之嗣。毁服而不为邦之史。常追
昊天之报。每蓄维桑之敬。遭逢世故。荡溺兵间。定乱之术。
非孙吴不可。问安之礼。非荀赵不大。君亲之效。我复何有。
遂乃恭已恳志。建言有谋。以为至圣无私。会感必通。正智
覃素 第 29b 页
无情。在几必兆。因畴遗训。历考故实。愿欲写诵章句。潜融
观照。持三轮空。成万象印。祸不却而自抑。福不招而自剋。
本无为以宁家。体淳化以建国。则知刑赏之内。权衡制之。
刑赏之外。我法绥之。事无绩而有忠。功不伐而多义。断其
今古。度以优劣。苟折骨刺血于皮纸。则节普而难就。欲垂
露悬针于竹素。则工费而易朽。所以徵蓝田之美璞。拟繁
昌之丽刻。庶暂劳而永固。与天长以地久。于是月殿西次。
雕楹南向。四序光景。六时香烟。模可以广千万经。观可以
更亿兆众。公与真言。十年之长。三纪之故。假词抒意。难让
覃素 第 30a 页
课虚。谢命含毫。感事题记者也。

* 潜真

潜真字义璋。俗姓王氏。太原人。后徙为夏县朔方崇道乡
人。开元二十六年住灵觉寺。代宗朝预翻译新经。贞元四
年卒于兴善寺。年七十一。

** 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奏

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护翻。名佛土严净经。文
势多古。语理幽。二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名
文殊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伏惟宝应元圣文
覃素 第 30b 页
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人归宝图。德厚乾坤。明侔日月。仁
恕滋物。夷狄仰德而输诚。慈惠利生。正教承风而演化。顷
者鄜坊节度使兼御史中丞杜冕奏。为国请诸大乘经。明
诏下于祇园。梵旨开于贝叶。因请三藏不空。译此经等。数
十部。续有敕下。天下梵宇。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皆三藏所请。三藏学究瑜伽。解
穷法印。身口意业。秘密修持。戒定慧学。显通宣畅。唐梵文
字。声韵具知。传译此经。善符圣旨。文质相兼。灿然可观。潜
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幸陪清众。谬在翻传。虚空藏经。

覃素 第 31a 页

课虚润色。猥蒙驱策。述疏赞扬。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今
之所作。盖有由焉。有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行
契心本。亲睹灵境。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属兴净业。仍于
现处。建窣堵波。寻觐法缘。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以大
圣为本师。显扬圣德。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誓传大圣法
门。不以潜真庸虚。转祈和尚。邀令述作。和尚不念有前之
鄙陋。又令赞释此经。窃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

* 良秀

覃素 第 31b 页

良秀俗姓郭氏。蒲津人。幼出家中条山柏梯寺。贞元四年。
诏与罽宾国般若三藏译经。

** 奉敕造波罗蜜经疏进上表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右街功德使王希迁奉宣。令良秀
等修撰新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疏者。伏闻至道同源。
圣人一贯。大雄示相。演妙音于独园。实位分身。霈湛恩于
双阙。开佛日于圣日。降丝纶于法轮。所以扬化慈航。致人
寿域。不然。岂得握真符而契合。应休运以感通。况以此经
如来之密印。偫生之度门。得白马之宝函。启青龙之秘藏。
是第一义。理去筌蹄。于最后乘。说无分别。加以天文焕发。

覃素 第 32a 页

睿思昭回。真如契心。巳阐微于释氏。般若制序。谅缵文于
太宗。慈云溥润于太根。湛露垂滋于贝叶。良秀等材惟末
学。性异生知。谬寄讨论。伏增殒越。上承严旨。徒侧管以窥
天。虔奉本师。惧升堂而鼓瑟。所修撰疏一部。谨附王希迁
随表奉进。伏乞圣慈许令同修疏沙门谈筵于当寺赞演。
及流布中外。所冀落落真言。示丹青于新学。明明像教。流
粉释于将来。


覃素 第 3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