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处玉璿
处玉璿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处玉璿 第 1a 页

* 处玉璿

处玉璿。开元时沙门。

** 大唐众义寺故大德敬节法师塔铭(并序)


夫王而作则者大雄。见而遄归者大宝。声被周汉。义逸齐
梁。学比犉毛。富如昆玉。道饰其行。俗赏其音。或内秘灵知。
或外见常迹。起伏不拘于(阙一字)代。出没所谓于须臾。孰有
以兼之。公得其门也。惟大德俗姓卢。讳敬节。范阳人也。祖
处玉璿 第 1b 页
尚书远叶。栖志丘园。父乐司徒季英。閒居遁世。悯于稚子。
逖以偫流。放令出家。不从文秩。上可以益后。下可以利人。
不累庄严。足陪净藏。令投虔和上受业。年甫十岁。日诵千
言。维摩妙高。飞峰口海。法华素月。吐照情田。奏梵音以云
杨。感神明而雷激。厌俗之垢。王泽遐沾。落发之贞。天魔为
慑。至二十九。入道具腊寺。举都维那二十载。清拔僧务。造
长廊四十间。不日克就。光严帝宇。粹表祗园。结栋淩霞。飞
檐振景。士拜左顾。靡怯风摇。人谒右旋。非忧雨散。亦尝柔
外以定。定力振振。顺中以如。如心奕奕。笑法桥而虹断。切
义舫之神移。莫不悼哉。何嗟及矣。以开元十七年七月十
处玉璿 第 2a 页
五日终于私房。春秋七十有五。窆于神和原。律也。门人处
玉璿延阼等。念松回茂。仰蕙遥芬。怅颓景之不留。恨惊风
之早落。师魂远何至。资影痛何孤。恐岸成川。起塔崇礼。式
为铭曰。

迹满三界。神放六通。教令递嘱。德位常融。转延象世。运及
都公。木选寒柏。山宝舒虹。行高奖下。言贵居忠。俗承远声
色。道洽化无穷。水摇鱼徙动。人断院悲空。日影何旋北。山
阴遽已东。荒郊悲惨惨。烟气乱葱葱。式作营于妙塔。用表
列于仁雄。柩窆归于泉壤。性遥拔于樊笼。挫一代之浊命。
处玉璿 第 2b 页
流千古之清风。

* 元朗

元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
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
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 招元觉大师山居书

自到灵溪。泰然心意。高低峰顶。振锡常游。石室岩龛。拂手
宴坐。青松碧沼。明月自生。风埽白云。纵目千里。名华香果。
蜂鸟衔将。猿啸长吟。远近皆听。锄头当枕。细草为毡。世上
处玉璿 第 3a 页
峥嵘。竞争人我。心地未达。方乃如斯。倘有寸阴。愿垂相访。

* 靖彰

靖彰。天宝中灵昌郡龙兴寺沙门。

** 永泰寺碑

观夫圣应无方。等曜灵之流万象。觉海元旷。若溟渤之含
百川。凝然居众妙之先。焕矣处有空之际。于是慈光西烛。
慧液东飞。广开权实之门。爰启布金之义。粤兹宝界。创自
后魏正光二载。即孝明帝之贤妹也。乃居宠若惊。克修雅
志。确乎出俗。入道为尼。以诚信有徵。敕为置明炼之寺。兼
处玉璿 第 3b 页
度士庶女等百有人矣。顷遇周武不敏。正教淩夷。至隋氏
开皇。重加修复。又度尼廿一人。以崇景福。暨有唐贞观三
载。议将尼寺居山。虑恐匪人侵扰。敕令移额于偃师县下
置。此因废焉。至神龙二载七月廿五日。有嵩岳寺都维那
僧道莹奏闻。此故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
居住。伏惟故永泰公主器韫冲和。承规帝阙。庶增琼萼。冀
保瑶枝。何图厌代辞荣。迁神遂远。二圣痛金娥之殒。兆人
兴玉碎之悲。凡厥有情。孰不伤悼。至论潜祐。必赖薰修。伏
望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
处玉璿 第 4a 页
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庶使福资冥路。窃惟圣不孤运。会
缘必兴。建寺立僧。实由于此。自兹以降。暨乎至今。亦有别
敕配居。或牒两京名德。翼翼清众。五十馀人。咸以轨范端
融。心澄海月。鹅珠育物。礼诵无亏。常怀报国之恩。庶愿福
增皇祚。千佛二古塔者。昔明炼之所起。亭亭四照。嶷嶷摇
空。龛室玲珑。重光回映。其间大窣堵坡者。隋仁寿二载之
所置。文帝应命。感异稀奇。忽得舍利一瓶。雪毫灿烂。火焚
益固。击之逾明。乃诏天下梵场。令起塔供养。为苍生之祈
福也。规制妙绝。神工未方。永镇檀林。以昭盛烈。东有两支
处玉璿 第 4b 页
提者。昔寺主道莹上座崇敬遗教门人之所造也。二长老
僧惎国宝。振古超今。息化归心。法俗追悼。故起斯塔。前门
楼浴室食堂经藏者。即大德昙陟律之所构也。律师宿智
圆明。知微察物。少编僧录。风骨天然。精持大乘。元通数部。
不住无相。兼崇有为。沙门思悟者。心灯独知。迹无住处。诸
佛遗旨。必能竭其筋力。诸魔动念。必不爱其死生。乃跋涉
山川。朴斲梓。食堂之力。颇有助云。九级浮图者。比邱真一
敬为故兄寺主真藏之所建也。禅师积德累仁。果曾慈惠。
玉昆金友。俱离尘笼。弟子沙门志坚及陈留郡封禅寺
处玉璿 第 5a 页
都维那僧希宴等。敬为和上树兹景业。寺主绚彩凝华。心
镜虚朗。再成宝殿。重立尊仪。但有阙遗。尽加营葺。并铸大
铜钟一口。重四千斤。函二十石。装饰严丽。备物维新。金容
将满月齐晖。玉相与日轮争曜。檐宇四绕。回廊复周。蹬道
淩虚。县阶数匝。风铃夜警。声声流解脱之音。晓梵朝吟。一
一赞苦空之偈。嘉木繁植。祥花接异以恒春。高柳垂幡。乔
松结盖而云际。前寺主道演前上座智光前都维那僧元
顺。皆体道归一。异本同源。逍遥林泉。躧履云壑。复有沙门
法意敬一等。至乐大乘。沈心不二。一日必葺。当贾勇而行
处玉璿 第 5b 页
诸。六时精勤。纵力极而不废。其寺也。嵩岩右胁。龙津左傍。
前眺案岗。万公居后。地形澄垽。幽溪对灵镇之台。山势巍
峨。峰顶与层峦俱峻。昔跋陁三藏县记此方。人安众和。福
利弥广。时上座明信寺主道峻都维那敬一等。普操履霜
洁。动成纪纲。德义相资。同知寺任。但恐三轮一转。海际尘
惊。若不刊勒贞璆。何以表之灵迹。靖彰内惭深定。外谢多
闻。敢违宿心。昧扬休烈。其词曰。

佛性微。遍含识。隐显自在兮无量力。开秘藏。耀无疆。宝刹
严凝兮仙路长。韵慈钟。震县极。警众沈昏兮清阃域。光胜
处玉璿 第 6a 页
宅。启津梁。净彼地狱兮与天堂。昔明炼。今永泰。跋陁远记
兮斯为大。刻珍石。炳微言。旷代昭宣兮万祀传。

* 德宣

德宣。天宝中龙兴寺沙门。

**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观夫二仪之大也。不能免天倾地裂之灾。三光之明也。不
能免日薄星回之变。非夫圆明钟觉。利见大雄。飞观真峰。
高视铁围之外。澄襟性海。独莹珠泉之底者。其孰能置四
生于不动之国。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
处玉璿 第 6b 页
三千世界。童蒙求我。运牛车于五百由旬。所以太子回心
舍宫殿臣妾。商人合掌。奉珍珠琉璃。给孤独园。一家之造
精舍。琅琊别产。两宅之入伽蓝。大矣哉。其谁继之。我司徒
陈公之谓也。公讳杲仁。字世威。其先豫州颍川人也。十七
代祖寔。为太邱长。六世祖陈武帝。经天纬地之功。与乾坤
而合道。济俗安人之德。共日月而齐明。家于长城。故复为
晋陵人也。祖皓。字元皎。陈羽林郎将。万户千门。警夜巡昼。
旌旗曳日。朝驰杨柳之街。钟鼓沸天。夕卫鸳鸯之殿。别敕
授洪州建昌县令。戴星按俗。靡草临人。泽被春滋。爱融冬
处玉璿 第 7a 页
日。花藏野雉。恋锦化而长驯。烟渚庭鸾。怀磬声而率舞。父
讳季明。字元焕。陈江州司马兼岭南道采访使。寻拜给事
中。朱绂题舆。按三江而写鉴。皇华按节。踰五岭而腾骧。出
扬使德之清。入掌王言之重。公器局宏伟。风神洒肃。年八
岁能文章。随父任在都宅。与吏部侍郎阴铿接住。铿家置
学。就博士授孝经尚书。以夜继昼。口不辍诵。铿曰。吾之东
家某复生矣。年十三。读史至司马相如题桥之言。叹曰。大
丈夫富贵由天。穷达在命。使吾有寿。亦当自致青云。年十
八州将举秀才。送上台。对策于玉阶。举朝称之曰。使孙宏
处玉璿 第 7b 页
之文。李广之武。与子同时。则并驱连衡矣。帝曰。朕与儿俱
太邱之后。家风不坠。复见于兹。特授监察御史。寻迁江南
道巡察大使。台中绣服。驰骢马而时来。陌上朱轮。按豺狼
而不去。大业五年三月。长白山大洞内有狂寇数万。公奉
诏平之。授秉义尉。寻授朝请大夫。九年正月。奉诏平江宁
乐伯通叛徒十万。授银青光禄大夫。十三年。奉诏平东阳
娄世干贼徒二十万。隋主嘉之。召公面见。拜大司徒。赐丽
姝二十人。细马五匹。粟千斛。䌽五百段。对扬休命。辅佐王
官。金印紫章。照彤庭而赫奕。䌽罗红粟。填帑藏以崔嵬。属
处玉璿 第 8a 页
隋季分崩。天下丧乱。洎我大唐之有天下也。日月悬而天
地再造。历数在而车书一统。圣人御宇。万国来朝。奉诏询
江东晋陵耆老。隋故司徒陈杲仁身有八绝。可得闻乎。耆
老逡巡而称曰。言八绝者。一忠二孝三文四武五信六义
七谋八辨。梁大同中。义兴县与晋陵竞太湖田。数年不决。
太守命公断之。咸悦服焉。建始中。长白山叛徒引及朝贵。
公奉诏推鞫。绳黠显然而知。鉴逾明镜。直若朱弦。梁末断
太湖之田。是非明白。陈初劾长山之贼。真伪糺分。两造平
反。声驰省阁。片言折中。誉出乡闾。公之忠也。公事后亲。亲
处玉璿 第 8b 页
病须肉。时属禁屠。肉不可致。公乃割股以充羹。刺血写法
华经。为先妣修福。孝深骨立。情慎色难。岂惟孝悌之有馀。
亦乃津梁之莫大。公之孝也。初公选在都会。吏部侍郎阴
铿出使西蜀。中书令江总北巡徐泗。倾都饯于新亭。时公
奉诏作大使西巡序及北征赋恩。思逸怀蛟。才高倚马。入
江写月。光含夷水之珠。词花飞叶。䌽丽蜀城之锦。公之文
也。而边寇不宁。戎马屡驾。百川潜讨。三略阴谋。巨力取而
拔山。功归第一。神镩来而破的。中必叠双。凶徒与恶叶同
飘。逆党共春冰一泮。公之武也。豁达大度。浤澄春陂。胜必

处玉璿 第 9a 页
人。失乃向已。官禄给其粟帛。尽散亲朋。皇恩加其仆马。并
均昆弟。公之义也。既忠且信。十室彰夫子之名。密契深期。
千里命巨卿之驾。确乎不拔。惕若有孚。公之信也。攻城略
地。秘策权宜。进楚食而离范增。夺胡鞍而输李广。公之谋
也。折角无先。共朱云而并操。悬河不竭。与郭象而连词。公
之辨也。帝曰俞。虽曲逆辩六奇之计。陈王怀八斗之才。论
功揆德。莫之加也。芳名驰于万古。壮志立于三吴。陈书虽
著其高名。唐史未编其实录。敕史官宜书直笔。大业中。天
门公沈法兴起义兵于湖州。闻公名。远来投公。是知龙门
处玉璿 第 9b 页
之前。涸鲋摇腮而竞集。鹊巢之侧。维鸠拂羽而争来。法兴
欲割据常州。诈结父子之义。时逆人李子通屯集数万。镇
在江北。惧公之威。不敢辄渡。法兴潜谋。诈称疾亟。公往问
疾。乃觉中毒。走马而归。公素与高僧凛禅师著屋尘外之
交。法师寻与受菩萨戒。付嘱张轸二夫人。所居之华第。并
道南兵仗院。并施为僧伽蓝。名杜业寺。是郡东南三十五
里。公之别业。红沼夏溢。芰荷发而惠风香。绿田秋肥。霜露
降而嘉禾熟。并舍入景星寺。言讫而终。虽幽魂冥冥。梁木
斯坏。而生气凛凛。高风尚存。功可勒石。食堪配庙。故夫子

处玉璿 第 10a 页
钟岭南(疑)骨丧而名留。太伯吴门文身无而道在。况公神
异。越于昔贤。左遮江关。东压海口。使天无流疫。路不拾遗。
江上伏鬼神。若称官势。郡中散牛马。以付罗衡。四民衔覆
护之恩。百姓荷扶持之力。其寺明政人三年六月之所置
也。初名杜业。后改为宏业。因庙讳复改为福业。呜呼。公以
武德二年岁次庚辰五月十八日而毙。享年七十二。厥后
薨辰。精舍坊闉。答公之恩。饭僧供佛。皓月有昃。香灯无亏。
亦由晋感子推之辞。楚怀屈原之德。懋哉垂裕。贻厥后昆。
公之长子坦。广府士曹。次子頵。洪州司法。难兄难弟。如圭
处玉璿 第 10b 页
如璋。弄双珠之明。匡二天之化。頵之子琏。不饵荤血。早悟
苦空。得菩萨心。有神仙寿。年九十一卒于家。琏之子光允。
雅继清风。栖心金地。德必有邻。同声相应。与孝门岑庭结
交。二人同心。铸文殊菩萨像。用铁千觔。又劝同志之士。铸
普贤菩萨像。体均前种。相好圆明。写妙德之奇姿。移宝威
之真迹。太守刘公同升兼江东道采访使。四岳分忧。九州
共理。玉壶冰写。让心骨之清。红树花开。怯文章之秀。长史
欧阳公司马孙公。并望重题舆。才高展骥。亲纡化鹤。共佐
悬鱼。县令何公。共掞天下之才。共临江县。未抟风于九霄。

处玉璿 第 11a 页
震雷于百里。福业寺纲维徒众等。并贞谅不拔。维持有声。
莫不道俗相率。诚命于予。式歌文武之功。共纪招提之业。
于戏。年更事远。惧馨香之阙遗。询诸硕才。备兹景行。勉抽
鄙思。乃为铭曰。

昭哉烈士兮昂昂。擅波蜜兮自强。舍一家兮良田甲第。成
三宝兮佛土僧坊。生则侯兮杰出。殁而配庙兮名扬。圣后
兮聪明光宅。何奸寇兮残剥遐方。明神八绝兮宏祜。飞将
一埽兮销亡。悲盛绩兮江南芜没。树丰碑兮海内昭彰。

* 法海

处玉璿 第 11b 页

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
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瑫。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
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时亮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
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
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
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既
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
处玉璿 第 12a 页
法令嗣祖位。时龙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遁一十六年。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宗悟契师旨。是
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
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
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
三藏为證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刱建。立碑
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收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
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
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滨上乘。度
处玉璿 第 12b 页
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
众开示单传之法旨。一如昔谶。(以天监元年壬午岁考至
唐仪凤元年丙子是得一百七十有五年)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
白送者千馀人。直至曹溪。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
人。依师而往。至曹溪宝林。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
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
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
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
岭。因兹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在
此地。他日造墓。

处玉璿 第 13a 页

幸望存留。馀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
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坟内山水
胜处辄憩。近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隶藉寺门。
兹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
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
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
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溪村居民曰。可于
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滨化。
处玉璿 第 13b 页
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
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官。落成于梁天监三年。
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
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罪皆惧。师叱之曰。尔只能现大
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
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尔
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
能动。师持钵堂上。与龙说法。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
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
左侧有铁塔处是也。(龙骨至已卯寺罹兵火因失未知所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