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慧能
慧能 第 16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 第 1a 页

* 慧能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
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
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
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
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
鉴禅师。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

慧能 第 1b 页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
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祇为世人不见自性。是
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
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馀家。所
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
便了。若无宿慧。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以解释圣义。断除
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
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从凡
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人性中。本有不见。见者但读
慧能 第 2a 页
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
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
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
见清净佛心。过于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
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
智慧火镕鍊。矿去金存。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
因须菩提起问。佛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
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
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来所说金刚般若
慧能 第 2b 页
波罗蜜。与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
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羚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
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
坚。般若智能破。羚羊角虽坚。宾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
性。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
来所说金刚喻者。祇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
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
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
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
慧能 第 3a 页
破。取矿烹鍊。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
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
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
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
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鍊。见自金刚
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空解不行。
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旨。
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
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
慧能 第 3b 页
体若无慧。用愚无智。祇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祇缘世人
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
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
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
则彼岸。口说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
波罗蜜也。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
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
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
慧能 第 4a 页
刚般若波罗蜜经。

* 义净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
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
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序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循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
奘法师乃中开正路。其间或西域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
溟以单逝。莫不咸思圣迹。罄五体而归礼。俱怀旋踵。报四
慧能 第 4b 页
恩以流望。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
实罕一而全少。实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
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
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遗命。(跋南国有千江口)或忘飧几日。辍饮数
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
者仅有几人。设令得到西国者。以大唐无寺。飘寄悽然。为
客遑遑。停托无所。遂使流离萍转。罕居一处。身既不安。道
宁隆矣。呜呼。实可嘉其美诚。冀传芳于来叶。粗据闻见。撰
题行状云尔。其中次第。多以去时年代近远存亡而比先
慧能 第 5a 页
后。

** 少林寺戒坛铭(并序)


粤以长安四年岁次甲辰四月七日。此寺纲维寺主义奖
大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禅师及众徒等。议以少林
山寺。重结戒坛。欲令受戒忏仪。共遵其处。遂乃远之都下。
屈诸大德。慇勤致礼。延就山门。是时我老苾刍义。净及护
律师瑳禅师恂律师晖律师恪律师威律师等。既至寺所。
解旧结新。佥议此边。名为小界。标相永定。冀无疑惑。于是
慧能 第 5b 页
护鹅珍之嘉士。无召自来。存草结之英贤。不期而会。数逾
一百。行道三旬。共系颈珠。俱修趺足。诚五浊之希有。慕四
依之住持。虚往实归。绍隆无替。庶乎桑田属改。长存立石
之基。沙界时迁。无爽布金之地。恐田成碧海。岭变青川。迷
此结诚。乃为铭曰。

羯磨法在。圣教不沦。式得金口。是敬是遵。目睹西域。杖锡
东巡。睹盛事而随喜。聊刊刻乎斯文。

** 南海寄归内法传

原夫三千肇建。爰彰兴立之端。百亿已成。尚无人物之序。
既空洞于世界。则日月未流。实阒寂于惨舒。则阴阳莫辨。

慧能 第 6a 页

暨乎净天下降。身光自随。因餐地肥。遂生贪著。林藤香稻。
转次食之。身光渐灭。日月方现。夫妇农作之事兴。君臣父
子之道立。然而上观青象。则妙高色而浮光。下察黄舆。乃
风荡水而成结。而云二仪分判。人在其中。感清浊气。自然
而有。阴阳陶铸。譬之以洪炉。品物财成。方之于埏埴者。盖
寡听曲谈之谓也。于是岳峙星分。含灵蔓延。遂使道殊九
十六种。谛分二十五门。僧祛乃从一(阙)而万物始生。糵世
则因六条而五道方起。或露体拔发。将为出要。或灰身椎
慧能 第 6b 页
髻。执作升天。或生乃自然。或死当识灭。或云幽幽冥冥。莫
识其精。眇眇忽忽。罔知所出。或云人常得人道。或云死便
为鬼灵。或谈不知蝶为我己。不知我为蝶形。既偫迷于蜾
羸。复聚惑于螟蛉。比混沌于鸡子。方晦昧于孩婴。斯皆未
了由爱。欲生藉业。而有轮回苦海。往复迷津者乎。然则亲
指平途。躬宣妙理。说十二缘起。获三六独法。号天人师。称
一切智。引四生于火宅。拔三有于昏城。出烦恼流。登涅槃
岸者。粤我大师释迦世尊矣。创成觉龙河。九有兴出城之
望。后移光鹿苑。六道盛归依之心。初转法轮。则五人受化。
次谈戒躅。则千生伏首。于是阐梵响于王舍。获果者无穷。

慧能 第 7a 页

酬恩惠于父城。发心者莫算。始自了教。会初愿以标诚。终
乎妙贤。契后期于结念。住持八纪。宏济九居。教无幽而不
陈。机无微而不纳。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众。
遂广彰乎七篇。以为宅有者大。非戒兴则非灭。存生者小。
过律显则过亡。且如恚损轻枝。现生龙户。慈济微命。交升
帝居。善恶之报。固其明矣。于是经论兼施。定慧俱设。摄生
之纲。唯斯三藏乎。既而亲对大师。教唯一说。随机拯物。理
亡他议。及乎糵舍初辞魔王。或欢喜之志。熙连后唱无灭。
慧能 第 7b 页
显亡疑之理。可谓化缘斯尽。能事毕功。遂乃迹灭两河。人
天掩望。影沦双树。龙鬼摧心。致使娑罗林侧。泪下成泥。哭
者身边。血如华树。大师唱寂。世界空虚。次有宏法应人。结
集有五七之异。持律大将。部分为十八之殊。随所见闻。三
藏各别。著下裙则裾有偏正。披上服则叶存狭广。同宿乃
异室绳围。两俱无过。受食以手执画地。二并亡愆。各有师
承。事无和杂。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维四。其
间离分出没。部别名字。事非一致。如馀所论。此不繁述。故
五天之地。及南海诸洲。皆云四种尼迦耶。然其所钦。处有
多少。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盛。罗茶信度则少兼三
慧能 第 8a 页
部。乃至正量尤多。北方皆全有部。时逢大众。南面则咸遵
上座。馀部少存。东裔诸国。杂行四部。师子洲并皆上座。而
大众斥焉。然南海诸洲。有十馀国。纯唯根本有部。正量时
钦。近日已来。少兼馀二。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罗
游少有大乘耳。诸国周围。或可百里。或数百里。或可百驿。
大海虽难计里。商舶惯者准知。良为掘伦。初知交广。遂使
总唤昆崙国焉。唯此昆崙。头捲体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
殊。赤脚敢曼。总是其式。广如南海录中。具述驩州正南。步
行可馀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上景南至占波。即是
慧能 第 8b 页
临邑。此国多是正量。少兼有部。西南一月至跋南国。旧云
扶南。先是裸国。人多事天。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
迥无僧众。外道杂居。斯即赡部南隅。非海洲也。然东夏大
纲。多行法护。关中诸处僧祇。旧兼江南岭表。有部先盛。而
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处。其经夹以为题目。详观四部之差。
律仪殊异。重轻悬隔。开制迢然。出家之侣。各依部执。无宜
取他经事。替己重条。用自开文。见嫌馀制。若尔则部别之
义不著。许遮之里莫分。岂得以其一身。遍行于四。裂裳金
杖之喻。乃表證灭。不殊行法之徒。须依自部。其四部之中。

慧能 第 9a 页

大乘小乘。区分不定。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神州赤县
之乡。意在大教。自馀诸处。大小杂行。考其致也。则律检不
殊。齐致五篇。通修四谛。若礼菩萨。读大乘经。名之为大。不
行斯事。号之为小。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
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
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
烦惑。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沈结。依行则俱升彼岸。
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理无乖竞。既无慧目。谁鉴是
慧能 第 9b 页
非。任久习而修之。幸无劳于自割。且神州持律。诸郡互牵。
而讲说撰录之家。遂乃章钞繁杂。五篇七聚。易处更难。方
便犯持。显而还隐。遂使覆一篑而情息。听一席而心退。上
流之伍。苍髭乃成。中下之徒。白首宁就。律本自然。落漠读
疏。遂至终身。师弟相承。用为成则。论章段则科而更科。述
结罪则句而还句。考其功也。实致为山之劳。覈其益焉。时
有海珠之润。又凡是制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岂得故为
密语。而更作解嘲。譬乎水溢平川。决入深井。有怀饮息。济
命无由。准检律文。则不如此。论断轻重。但用数行。说罪方
便。无烦半日。此则西方南海。法徒之大归矣。至如神州之
慧能 第 10a 页
地。礼教盛行。敬事君亲。尊让耆长。廉素谦顺。义而后取。孝
子忠臣。谨身节用。皇上则恩育兆庶。纳隍轸虑于明发。偫
臣则莫不拱手。履薄呈志于通宵。或时大启三乘。广开百
座。布制底于八泽。有识者咸悉归心。散伽蓝于九宇。迷途
者并皆回向。皇皇焉农歌畎亩之中。济济焉商咏舟车之
上。遂使鸡贵象尊之国。顿颡丹墀。金邻玉岭之乡。投诚碧
砌。为无为。事无事。斯固无以加也。其出家法侣。讲说轨仪。
徒众俨然。钦承极旨。自有屏居幽谷。脱屣樊笼。漱岩流以
遐想。坐林薄而栖志。六时行道。能报净信之恩。两期入定。
慧能 第 10b 页
合受人天之重。此则善符经律。何有过焉。然由传受讹谬。
轨则参差。积习生常。有乖纲致者。谨依圣教。及现行要法。
总有四十章。分为四卷。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又大唐西域
高僧传二卷。并杂经论等十卷。并录附归。愿诸大德。兴宏
法心。无怀彼我。我善可量度。顺佛教行。勿以轻人。便非重
法。重曰。然今古所传。经论理致。善通禅门。定潋之微。此难
悬嘱。且复粗陈行法。符律相以先呈。备举条章。考师宗于
实录。纵使命沦夕景。希成一赞之功。燄绝朝光。庶有百灯
之续。阅此则不劳尺步。可践五天于短阶。未徙寸阴。实镜

慧能 第 11a 页
龄之迷躅。幸愿检寻三藏。鼓法海而扬四波。皎镜五篇。汎
慧舟而提六欲。虽复亲承匠旨。备检元宗。然非浚发于巧
心。终恐受嗤于慧目云尔。

* 法藏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
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
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
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 大乘起信论疏序

慧能 第 11b 页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AS-FEE3:●]
[:#AS-FBEC:●]弟。冲漠希夷。忘境智于
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
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
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
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
其犹波无异湿之动。故即水以辨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
即波以明于水。是以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
同贯。但以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大师
没后。异埶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遂使宅中宝藏。匿济
乏于孤
慧能 第 12a 页
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贝叶而不
寻。偫有盲徒。驰异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号马鸣。慨此颓
纲。悼斯沦溺。将欲启深经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见之颠
眸。令归正趣。使还源者可即。反本非遥。造广论于当时。遐
益偫品。既文多义邈。非浅识所窥。悲末叶之迷沦。又造斯
论。可谓义丰文约。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兹悟入者矣。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序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然
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
慧能 第 12b 页
病起药兴。妄生智立。病妄则药妄。举空拳以止啼。心通则
法通。引虚空而示遍。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百非息其攀缘。
四句绝其增减。故得药病双泯。静乱俱融。消能所以入元
宗。泯性相而归法界。窃见元纲浩瀚。妙旨希微。览之者讵
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是以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应
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今者统收元奥。囊括
大宗。出经卷于尘中。转法轮于毛处。明者德隆于即日。昧
者绝望于多生。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辄以
旋披往诰。睹旧章。备三藏之元文。凭五乘之妙旨。繁词
慧能 第 13a 页
必削。缺义复全。虽则创集无疑。况乃先规有据。穷兹性海。
会彼行林。别举六门。通为一观。参而不杂。一际皎然。冀返
迷方。情同晓日。佩道君子。俯而详焉。今略明此观。总分六
门。先列名。后广辨。

** 华严经指归序

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
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元鉴。浩瀚
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
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指归。庶探元之士。粗识其致
慧能 第 13b 页
焉。

** 心经略疏序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AS-FEE3:●]
[:#AS-FBEC:●]弟。妙觉元猷。奥赜超于
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显。良以真
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
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
有之有。有而不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元旨。斯之谓
欤。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
行。是知诠真之教。乍广略而随缘。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
现。般
慧能 第 14a 页
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
莫斯为最。然则般若以神鉴为体。波罗蜜多以到彼岸为
功。心显要妙所归。经乃贯穿言教。从法就喻。诠旨为目。故
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慧苑

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弟子。

**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序

原夫第一胜义。是离言之法性。等流真教。诚有海之方舟。
故以名句字声。作别相之本质。色香味触。为住持之自体。
慧能 第 14b 页
嗟乎。超绝言虑之旨。洽悟见闻之境。莫不以法王宏造。权
道之力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实可谓该通法界之典。尽
穷佛境之说也。若乃文言舛误。正义难彰。真见不生。寻源
失路。故涉近以径远。从浅而暨深。去来今尊。何莫由斯道。
且夫音义之为用也。鉴清浊之明镜。释言话之旨归。匡谬
漏之楷模。辟疑管之钤键者也。至如低徊误为迟回。彷徨
乃成稽返。俾倪代乎僻堄。轼环遂作女墙。挢书矫形。正斜
翻覆。干存干体。树木参差。若斯之徒。紊乱声义。不知舛駮。
何以指南。苑不涯菲薄。少玩兹经。索隐从师。十有九载。虽
慧能 第 15a 页
义旨悠邈。难以随迎。而音训梵言。聊为注述。庶使披文了
义。弗俟筹咨。纽字知音。无劳负帙。且蝼蚁之量。司已穴而
疏冥。岂霆雷之资。开蛰户于遐迩。英达君子。希无诮焉。

* 道氤

道氤俗姓长孙氏。长安高陵人。父容殿中侍御史。氤少擢
进士第。后遇梵僧。心愿出家。事京师招福寺慎言律师为
师。元宗幸洛。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开元二十八年卒。

** 上元宗遗表

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
慧能 第 15b 页
无施举袂之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元
功。德杨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今月十六日。苦肠
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
有定瘗于苍陇。无再谒于丹墀。

* 一行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
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
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
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

慧能 第 16a 页

** 请与星官考校黄道游仪疏

按舜典云。在璿枢玉衡。以齐七政。说者以为取其转运者
为枢。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用齐七政之变。知其盈缩
进退得失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浑天仪也。自周室衰微。畴
人丧职。其制度遗像。莫有传者。汉兴。丞相张苍首创律历
之学。至武帝诏司马迁等更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
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星度。与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
洛下闳运算转历。今赤道历星度。则其遗法也。后汉永元
慧能 第 16b 页
中。左中郎将贾逵奏言。臣前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
弦望多。近史官壹以赤道度之。不与天合。至差一日以上。
愿请太史官日月星簿及星度课与待诏星官考校。

** 答张燕公书

度门寺大众僧撤昙振达摩一行等白令公檀越。世相遄
迈。时节如驰。自先师因待不居。遂逾十载。塔树将列。禅庭
坐芜。永怀正服。终天何及。惟师降命总依。授斯全德。普门
纪述。有出常规。每恨杜氏多涉于说。通闾君屡伤于假。气
内惟秘。惟觉才难。由是法寿几迁。名身莫择。自往岁佥议。
令以斯意仰凭。而凤池务总。未果成愿。近承衔朝寄出镇
慧能 第 17a 页
岳阳。乘閒论道。此会难失。所以思义禅师重往咨觐。幸蒙
法生之义。莫逆于心。爰就斯文。流之后死。然夫发挥浮道。
宛若现观。幽赞佛持。动符先轨。不图述作之盛。而至于斯
乎。自非深起明门。亦无以臻于此耳。仰以今月月半。洁以
清齐。凡我法流。嘉兹日陈之影塔。宣布至言。人怀感叹。有
兼常节。是亦存没之大事毕矣。人天之荣观备矣。傥灵峰
可作。本地常存。必当流鉴远缘。怡然动色。讵祇传声梵世。
以庆法轮之裔哉。僧彻等久席圆闻。宁穷智叶。载怀遗偈。
益恋初因。言荷末光。弥惭引曜。空思厚德。不知何以报之。
慧能 第 17b 页
唯应极力勉心。以存所务。傥一至之功可必。十方之助不
行。当回此庶恩。以现祈花应耳。敬白。

* 智升

智升。开元中崇福寺沙门。

** 开元释教录序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
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胼赘。欲使正教纶理。金言有
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但以法门幽邃。化网恢宏。前后
翻传。年移代谢。屡经散灭。卷轴参差。复有异人。时增伪妄。

慧能 第 18a 页

致令混杂。难究踪由。是以先德儒贤。制斯条录。今其存者。
殆六七家。然犹未极根源。尚多疏阙。升以庸浅。久事披寻。
参练异同。指陈臧否。成兹部帙。庶免乖违。幸诸哲人。俯共
详览。

* 释具

释具。开元中大忍寺沙门。

** 大忍寺门楼碑

唐开元十有八年。定之深泽大忍寺尼修巨灵分守。以威
慧能 第 18b 页
不若。惟窔与隩。复楼之(阙)拱于(阙十四字)参差竦(阙一字)以(阙二
字)垣岩廊于亦制立张皇前殿。以为一寺之表。此寺也。始
闻于晋魏。代历于周隋。有舍利之感。无忧之迹。灵龛(阙一
字)阙然恒所嗟怏。今斯一举。可谓尽美。夫其橚矗(阙二字)嵯
峨山峙。偃(阙一字)日月栖(阙一字)风烟(阙二字)微坐修檐。遏视数
百。若指诸掌。纵因遐观。则左碧海而右青山。依违诸梵之
宫。俄不知川原井邑之所在。请循其(阙一字)正象之纪也。始
以经论成(阙一字)终以功福宅心。故建兹楼。用周所愿。盖式
(阙一字)之不可以志也。则所以誓(阙一字)言护建寺纲列释
合志存诚。于是闾阎豪首。无非悦服。大舍者卅有三。戮力
者五
慧能 第 19a 页
十。转劝者百有八千馀室。同欲同贯。竭款效勤。终始一心
有死无二。凡社保婚聘之礼。牲币之费。则归之。所谓从闇
入明信异郡殊方。从善如流。元黄式竞者。不可胜纪。八材
是购(阙二字)如云茂绩有孚职乃归木石之攻也已阴判于
岩壤之间。收之果与度量合。椎轮既(阙一字)不劝而奔。推毂
排辕。其指可掬者万数。先是深数丈。及兹可揭。力未其神
功也欤。天恩越自恒典。百足真务所以凝也(阙一字)就业(阙
一字)匪翔价善且不孤。恭惟大师以解脱之身。宅无漏之
界。犹不我遐弃。紫金其容。从悲愿也。然则鸿涛沸于真乎。
慧能 第 19b 页
海且晏然。化恶云灭。乃今灵仪在殿。虽不(阙一字)于往来。而
神足潜游。心每陪于履践。则雰然作为绀宇。祇陁氏高尚
其事。不利黄金。以今而观。有足系也。超忽时事。杳然刊诸。
峨峨兹楼。矫矫首出。万构争竦。横云造日。峻墄仰殿灵(阙
三字)擢擢金容魂态可悉超超自功可久。其利匪一。海岳
灰扬。此焉终吉。刺史段公崇简。动中权。言合道。德惟淳懿。
政不苛烦。故百姓安(阙一字)别驾符公子圭。长史迹佐理之
德。实难其人。司功李公真。县令刘公遂昌。好宽厚之德行
和乃心兹楼故获终吉。丞齐公贤。主簿樊公璆。尉张公怀。
尉张
慧能 第 20a 页
公仲良。前尉乘公琎。以道联(下阙)

* 仁素

仁素。开元时嵩岳閒居寺沙门。圭禅师弟子。

** 大唐嵩岳閒居寺故大德圭禅师塔记

大师讳元圭。李氏。河南伊阙人也。上元二载。孝敬崩。度隶
寺焉。宿殖德本。无师自悟。及少林尊者开示大乘。咨禀至
道。晚年居庞坞阿兰若。远近缟素受道者。不复胜记。至开
元四年岁次景辰秋八月甲辰朔十日癸丑。终于庞坞。春
秋七十有三。十三日景辰。权厝于寺北冈之东。至十一年
慧能 第 20b 页
岁次癸亥秋七月。乃营塔于浮图东岭之左。大师味净之
所。而庭柏存焉。癸巳晦。奉迁于塔。从僧仪也。弟子比邱僧
仁素等刊此贞石。以旌不朽。

* 嗣安

嗣安。元宗时人。

** 谢赐天宝额状

右。臣会觉等言。臣闻皇天以平分四时。圣人以亭育万物。
僧等何幸。顿沐殊私。但以王者封畿。乃称鄠杜之邑。诸侯
近甸。是惟酆镐之滨。顷者灵符发兆。圣号辉焕。百神庆答。

慧能 第 21a 页

万国维新。不谓惠泽旁流。降仙毫之瑞札。宸慈下被。赐天
宝之嘉名。普润缁黄。齐沾寺观。而鱼龙起伏。来从日月之
宫。刺帛戋戋。更贲金绳之界。双林戴色。绀苑增荣。臣等不
胜抃跃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