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王宗佶
王宗佶 第 16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王宗佶 第 1a 页

* 王宗佶

宗佶本姓甘氏。洪州人。蜀先主王建养子。以军功累迁武
信军节度使。天复初充扈驾指挥使。进太师。封晋国公。后
为枢密使唐道袭所搆。先主命扑杀之。

** 上蜀高祖表

臣官预大臣。亲则长子。国家之事。休戚是同。今储贰未定。
必生厉阶。陛下若以宗懿才堪继承。宜早行册礼。以臣为
元帅。兼总六军。倘以时方艰难。宗懿冲幼。臣安敢持谦。不
王宗佶 第 1b 页
当重事。陛下既正位南面。军旅之事。宜委之臣下。臣请开
元帅府。铸六军印。征戍徵发。臣悉专行。太子视膳于晨昏。
微臣握兵于环卫。万世基业。惟陛下裁之。

* 王宗俦

宗俦。蜀先主王建养子。累授天雄军节度使兼侍中。乾德
三年擢山南节度使。充西北面都招讨行营安抚使。以后
主王衍荒淫。忧愤卒。

** 李延召投状乞免役事佛判

虽居兵籍。心在佛门。修心于行伍之间。达理于幻泡之外。

王宗佶 第 2a 页

归心而依佛化。截足以事空王。壮哉貔貅。何太猛利。大愿
难阻。真诚可嘉。准状付本军除落名氏。仍差虞候监截一
足讫。送真元寺收管。洒扫焚修。

* 冯涓

涓字信之。婺州东阳人。登大中四年宏辞科进士。起家京
兆府参军。昭宗时官祠部郎中。擢眉州刺史。蜀主分藩西
川。表为节度判官。历官至御史大夫卒。

** 为蜀王建草斩陈敬瑄田令孜表

王宗佶 第 2b 页

开匣出虎。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非因利己。
专杀不行于阃外。先机恐失于彀中。臣辄行阃制处斩讫。

** 谏伐李茂贞疏

臣闻兴师者。残兵力。虚府库。弊偫畜。损弓甲。衰农桑。动德
义。兴诈伪。故损国害人。莫先于用兵也。方今梁王朱全忠
霸盛。强据两京。料其先取河东。河东梁之敌国也。势不两
立。傥一处为雄。率天下之众。一举西来。纵诸葛重生。五丁
复出。无以泥封大散。石锁剑门。今秦庭实蜀之巨屏也。去
其屏。窥见庭馆焉。莫若与秦王和亲。稍稍以麻布茗草给
之。不伤于大义。济之以小利。蜀但训兵秣马。因敌料强。足
王宗佶 第 3a 页
可以保天禄于三川。固子孙于万叶。潜令公主探其机密。
窥彼室家。俟便攻之。一举而获可也。

** 谏用兵疏

古之用兵。非以逞威暴而肆杀戮。盖以安民为先。丰财为
本。汤武无忿怒之师。高光有鱼水之士。故能应天顺人。吊
民伐罪。今自土德云衰。朱梁逞虐。雍都洛邑。尽是荆榛。江
南山东。各有割据。斗力则人各有力。用兵则人各有兵。陛
下欲以一方之强。举万全之策。臣恐陛下之忧。不在于秦
雍。而在于肘腋之下也。

王宗佶 第 3b 页

* 韦庄

庄字端已。见素之后。乾宁中登进士第。为判官。擢左补阙。
蜀主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宣谕两川。遂留蜀掌书
记。寻擢起居舍人。为安抚副使。蜀主开国。进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累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
成三年卒。谥文靖。

** 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

词人才子。时有遗贤。不沾一命于圣明。没作千年之恨骨。
据臣所知。则有李贺皇甫松李偫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
王宗佶 第 4a 页
筠刘德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圭罗邺方干。俱无显
遇。皆有奇才。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口。衔冤抱恨。竟为冥
路之尘。伏望追赐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见存惟罗隐
一人。亦乞特赐科名。录升三级。便以特敕。显示优恩。俾使
已升冤人。皆沾圣泽。后来学者。更励文风。

** 为蜀高祖答王宗绾书

吾蒙主上恩有年矣。衣襟之上。宸翰如新。墨诏之中。泪痕
犹在。犬马尚能报主。而况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三月东还。
连贡二十表。而绝无一使之报。天地阻隔。叫呼何及。闻上
王宗佶 第 4b 页
至谷水。臣僚及宫僚千馀人。皆为汴州所害。至洛果遭弑
逆。自闻此诏。五内糜溃。方枕戈待旦。思为主上报雠。今使
来。不知以何宣告。

** 又元集序

谢元晖文集盈编。止诵澄江之句。曹子建诗名冠古。惟吟
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两歧綦少。繁弦九变。大濩殊稀。
入华林而珠树非多。阅众籁而紫箫惟一。所以撷芳林下。
拾翠岩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雕载琢。方成瑚琏
之珍。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斛。管中窥豹。但取一斑。自国
王宗佶 第 5a 页
朝大手名人。以至今之作者。或百篇之内。时纪一章。或全
集之中。微徵数首。但掇其清词丽句。录在西斋。莫穷其巨
派洪澜。任归东海。总其记得者才子一百五十人。诵得者
名诗三百首。长乐暇日。陋巷穷时。聊撼膝以书绅。匪攒心
而就简。盖诗中鼓吹。名下笙簧。击凫氏之钟。霜清日观。淬
雷公之剑。影动星津。云间分合璧之光。海上运摩天之翅。
夺造化而雷云喷涌。役鬼神而风雨奔驰。但思其食马留
肝。徒云染指。岂虑其烹鱼去乙。或至伤鳞。自惭乎鼹腹易
盈。非嗜其熊蹯独美。然则律者既采。繁者是除。何知黑白
王宗佶 第 5b 页
之鹅。强识淄渑之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
一日百函。焉能尽丽。是知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
犹多累句。虽遗妍可惜。而备载斯难。亦由执斧伐山。止求
嘉木。挈瓶赴海。但汲甘泉。等同于风月烟花。各是其楂梨
橘柚。昔姚合所撰极元集一卷。传于当代。已尽精微。今更
采其元者。勒成又元集三卷。记方流而目眩。阅丽水而神
疲。鱼兔虽存。筌蹄是弃。所以金盘饮露。惟采沆瀣之精。花
界食珍。但享醍醐之味。非独资于短见。亦可贻于后昆。采
实去华。俟诸来者。光化三年七月二日。前左补阙韦庄述。

王宗佶 第 6a 页

* 韦蔼

蔼。前蜀韦庄弟。

** 浣花集叙

余家之兄庄。自庚子乱离前。凡著歌诗文章数十通。属兵
火迭兴。简编俱坠。惟馀口诵者。所存无几。尔后流离漂泛。
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偫轸虑。或
反袂兴悲。四愁九愁之文。一咏一觞之作。迄于癸亥岁。又
缀仅千馀首。庚申夏。自中谏(阙四字)辛酉春。应聘为西蜀奏
王宗佶 第 6b 页
记。明年。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
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完其庐。非敢广
其基构耳。蔼便因閒日。录兄之稿草。中或默记于吟咏者。
次为五卷。目之曰浣花集。亦杜陵所居之义也。馀今之所
制。则俟为别录。用继于右。时癸亥年六月九日蔼集。

* 吴崇

崇。前蜀乾德时人。

** 重修开元天宝观记

原夫混茫无象。生元气以发扬。太极成形。建两仪而交感。
是故一升一降。既惨既舒。深知要妙之门。默起自然之理。

王宗佶 第 7a 页

万化皆归于橐籥。八风寻运于璿玑。虽开阖紫宸。实分官
于九府。而主张玉籍。俱命职于偫真。洎周朝则教演五千。
流唐室则宗分前后。所以法天取则。帝王崇至静之源。秉
一成功。冠褐慕至和之境。得之者寿。失之者亡。羲轩冀表
于前芳。茅许将传于故事。上则云官月殿。荧煌高锁于三
清。下则琼室珠房。重謺旁分于五岳。权福罪则皆同影响。
叩希夷则莫睹枢机。然后九有延祈。故崇宫庙。三元礼醮。
遍列坛场。苟邦国以长兴。谅焚修而不泯。其谓乎开元观
王宗佶 第 7b 页
者。城东异境。物外灵踪。实乾坤秀丽之乡。乃云鹤盘旋之
地。当吴大帝龙骧碧汉。鹊起金陵。奉元元而旦夕未皇。执
躁静而祷祈不倦。访鼎湖之旧迹。寻河上之元风。傥尚虚
无。必开虔奉。至宝鼎四载。乃方立为崇真之观。初标堂宇。
继设住持。绵星纪以逾深。存香灯而不阙。值隋皇革命。神
器移天。方当在宥之初。遽布维新之政。开皇十一年。又换
元额为崇仙之观。遇大唐高祖皇帝应天徇物。捲众临戎。
定山河为一统之宗。使区宇绝三分之势。明明表德。荡荡
垂风。及元宗皇帝躬乘大宝。克显丕图。复会仙师。同访桂
花宫里。潜逢圣祖。还游羊角烟中。万年以表于殊风。四海
王宗佶 第 8a 页
仍新于大号。开元二十六年又奉更改。则今之名额也。崇
基宛若。真像豁如。以次薰修。递相严敬。有道士彭法宣等。
各怀道德。继备精虔。表方隅归向之场。显尘世祈求之旨。
及乎咸通已后。玉关据虎。金革犯秦。经兵火以延焚。因毁
残而废坠。暨皇唐复霸。帝业中兴。刺史张公承杰。心悬妙
理。志慕真筌。洞鉴精虔。深委功绩。至保大九年。相次舍置
三清尊殿功德宝坛等。志坚有感。德迈皆通。是表良因。用
成其事。由是散求郢匠。广布楚材。梁栋云铺。棼橑鳞次。殿
堂才毕。巍巍笼绀雾细霞。廊庑方开。赫赫布祥光瑞色。真
王宗佶 第 8b 页
容圣像。俨若化来。玉女仙童。忽如降下。黼黻而皆成异境。
清虚而尽似仙乡。芬芳之琪树祥花。缭绕之松阴桂影。疑
十洲之风月。移在人间。眺万洞之烟霞。宛如象外。矧以前
临大道。红尘不惹于元关。后跨长江。渌浪同含于妙性。八
海之羽人频至。五山之词客如归。岂让丹邱。何殊阆苑。将
期立绩。冀僝厥功。上可以裨赞皇图。下可以休祯庶类。而
崇智乏精通。才非敏速。忝承来命。请纪殊猷。立言惭褒贬
之文。握笔绝色丝之字。冀迁陵谷。用表贞珉。长为不朽之
名。永作无穷之誉。时乾德二年太岁甲子十月十五日记。

王宗佶 第 9a 页

* 周德权

德权。许州人。事蜀主。为眉州刺史。累迁太保中书令。永平
元年卒。赠太师。

** 上蜀高祖劝进表

案谶文。李祐西王逢吉昌。土德兑兴丹莫当。李祐者。唐亡
也。西王者。王氏兴于西方也。逢吉昌者。逢字如殿下之名
也。土德坤维也。兑兴亦西方也。丹莫当者。丹朱也。言朱梁
不敢与殿下抗也。愿稽合天命。仰膺宝箓。使天地有主。人
王宗佶 第 9b 页
神有依。

* 李道安

道安。蜀乾德时人。

** 上灾异疏

仓廪者国之本。粮食者人之命。固其本则邦宁。重其命则
人富。今粒食中皆生蜂虿。切疑在位贪鄙。夺民农时。戕害
人命。故天生灾异。以为警告。又虫皆曳米而行。恐边鄙不
宁。干戈忽起。馈挽相继。人不堪命。伏愿少精圣虑。与大臣
恐惧修省。以消灾异。

* 林罕

王宗佶 第 10a 页

罕字仲缄。西江人。事蜀后主。除温江主簿。迁太子洗马。

** 林氏字源编小说序

罕长兴二年岁在戊子。时年三十有五。疾病踰时。閒坐思
书之点画。莫知所以。乃搜阅今古篆隶。始见源由。旋观近
代以来。篆隶多失。始则茫乎不知。终则惜其错误。欲求端
正。将示同人。病间有事。其志不遂。至明德二年乙未复病。
迄于丁酉冬不瘳。病中无事。得遂前志。与大理少卿赵崇
祚讨论。成一家之书。昔孔安国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
王宗佶 第 10b 页
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
焉。贾耽镇滑州时。作偏傍字源序云。降及夏殷周。通谓之
古文。至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小异。七国
分裂。篆与古文。随其所尚。始皇兼并海内。丞相李斯遂收
拾遗逸。作苍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七章。太史胡
母敬作博学七章。并约籀文。篆体转工。世即谓之小篆。属
秦政滋烦。人趋简易。故军正程邈变古文大小篆作隶书。
然书之所兴。莫定何代。隶之所起。始自秦时。篆者取虫篆
之形。隶者便徒隶之用。汉初有书师。以隶合小篆为五十
五章。教于乡里。平帝元始中。徵通书会京师者百有馀人。

王宗佶 第 11a 页

方立小学之科。扬雄采掇其可用者。作训纂八十九章。至
东汉班固。加十三章。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虽偫
书并载。而目录不分。惟太尉祭酒许慎。取其形类。作偏傍
条例十五卷。名之曰说文。颇有遗漏。吕忱又作字林五卷。
以补其阙。洎三国之后。历晋魏陈隋。书甚行。篆书殆将泯
灭。至唐将作少监李阳冰。就许氏说文复加刊正。作三十
卷。今之所行者是也。其时复于说文篆字下。便以隶书照
之。名曰字统。开元中。以隶体不定。复于隶书字统下录篆
王宗佶 第 11b 页
文。作四十卷。名曰开元文字。自此隶体始定矣。兼改古文
尚书及无平不陂字。即其类也。先已有九经音义。及切韵
玉篇行焉。大历中。司业张参作五经文字三卷。凡一百六
十部。其序略云。以类相从。务以易了。不必旧诀。自非经典
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以明为经不为字也。开
成中。唐元度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复作新加九经字样
一卷。凡七十六部。其序略云。有偏傍上下本所无者。纂为
杂辨部以统之。然九经所有之字。即加训切。况是隶书。莫
知篆意。其字注解。或云说文者。即前来两说文也。或云石
经者。即蔡邕于国学所立石经也。或云隶省者。即隶减也。

王宗佶 第 12a 页

唐立石经。乃蔡邕之故事也。周礼。保氏掌养国子以道。教
之六书。谓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
也。篆虽一体。而隶变数般。篆隶即兴。讹舛相错。非究于篆。
无由晓隶。六书者。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一字之内。有占
六书二三四者。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字有正者倒者。横
而在上中下者。竖而在左右中者。向者背者。并者重者。顺
者逆者。左者右者。俯者仰者。横坼而里别字者。竖开而夹
别字者。有一字成者。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有
王宗佶 第 12b 页
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隶书有不抛篆者。有全违篆者。
有减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隶同文者。在篆体则可辨。变隶
体则多有义异而文同。篆亦有之。今悉解之于后文。此不
同例。俗有隶书赋者。假托许慎为名。颇乖经史。据颜氏家
训云。斯实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为。大误时俗。吾家子孙。
不得收写。又有古今隶书端字决疑赋。更不经于隶书赋。
当今之世。不可学之。又有文下作子为学。更旁作生为苏。
凡数十百字。谓之野书。唐有敕文。明加禁断。今往往见之。
亦不可辄学。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卷。每一字作三般。即
注云。上正中通下俗。既合标题。合有褒贬。全无与夺。亦无
王宗佶 第 13a 页
取焉。其道书鬼书天篆章草八分飞白破体行书。无益于
字。此亦不录。篆隶有笔力遒健。字势妍丽。斯乃意巧之人。
临文改易。或参差之。长短之。屈曲之。拗捩之。务于奇怪。以
媚一时。后习之人。性有利钝。致与元篆隶不同。盖病由此
起。今之学者。但能明知八法。洞晓六书。道理既全。体格自
贵。亦何必踵欧虞褚柳之惑乱哉。罕今所篆者。则取李阳
冰重定说文。所隶者。则取开元文字。虽知鲁钝。不失源流。
所贵讲说皆有依凭。点画自无差误。杜征南注左氏春秋。
以经杂传。谓之集解。何都尉论语序云。今集诸家之善。亦
王宗佶 第 13b 页
谓之集解。罕以隶书解于篆字之下。故效之亦曰集解。今
以说文浩大。备载偫言。卷轴烦多。卒难寻究。翻致懵乱。莫
知指归。是以剪截浮辞。撮其机要。于偏傍五百四十一字。
各随字训释。或有字关起字者。省而难辨者。须见篆方晓
隶者。虽在注中。亦先篆后隶。各随所部。载而明之。其馀形
声易会。不关造字者。则略而不论。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
便以隶书为音。如稍难者。则纽以四声。四声不足。乃加切
韵。使学者简而易从。涣然冰释。于说文中已十得其八九
矣。名之曰林氏字源编小说。古人穷困湮厄而述作兴。罕
王宗佶 第 14a 页
也卧疾数年。饱食终日。思有开悟。贻厥将来。非欲独藏私
家。实冀遍之天下。乃手书刻石。期以不朽。一免传写之误。
二免翰墨之劳。或有索之。易为脱本。审篆隶无纤毫之失。
质人神无愧耻之心。古今所疑。坦然明白。如其漏略。以俟
君子。

** 十在文(代顾在询作)


兴土木于禁中。选骁雄于手下。爰持斧钺。出镇藩篱。饰宫
殿于遐方。命銮舆而远幸。为衅之端。为祸之原。有王承休
王宗佶 第 14b 页
在。摧挫英雄。吹扬佞媚。全无才智。缪处腹心。断性命于戏
玩之间。戮仇雠于枢机之下。有功劳而皆弃。非贿赂而不
行。有宋光嗣在。受先皇之付托。为大国之栋梁。既不输忠。
又不知退。恣一门之奢侈。任数力之骄矜。徒为贪饕之人。
实非社稷之器。有王宗弼在。妄陟云霄。殊非謇谔。兴乱本
则逞章程之妙。恣奸谋则事颊舌之能。心口倾危。尚居左
右。有韩昭在。性怀惨毒。心恣贪残。焚爇军营。恢拓私第。不
顾喧腾于众口。惟思自任于忿怀。有欧阳晃在。酷毒害民。
市井聚货。叨为郡守。实负天恩。疮痍已遍于阳安。蒙蔽半
由于内密。有田鲁俦在。为君王之元舅。受保傅之尊官。但
王宗佶 第 15a 页
务奢华。不思辅弼。第宅迥同于上苑。金珠求满于贪心。有
徐延琼在。出为留守。入掌枢机。无谔谔以佐君。但唯唯而
徇旨。有景润澄在。搜求女色。取悦宸襟。常叨不次之恩。每
冒无厌之宠。敷对惟誇于便捷。佐时不识于经纶。素非忠
勤。实为忝窃。有严凝月在。唱亡国之音。衒趋时之侈。每为
巫觋。以玩圣明。致君为桀纣之昏。使上乏唐虞之化。有臣
在。陛下任臣如此。何忧社稷不安。

* 许寂

寂字闲闲。栖四明山。昭宗徵赴阙。召对内殿。寻请还山。寓
王宗佶 第 15b 页
居江陵。唐末除谏官不起。赵匡凝奔蜀。寂偕行。蜀主王建
待以师礼。位至蜀相。同光末平蜀。从王衍降。授工部尚书
致仕。清泰三年卒。年八十馀。

** 上蜀主求贤书

历代之君。乘时启运。莫不博访髦士。详求硕画。以武定祸
乱。以文致康羲。故轩皇命六相。虞舜举八元。伯禹拜昌言。
成汤师一德。周有多士。文王以宁。此历代之大经。求贤之
极挚也。今百辟之中。有谋可以策国。勇可以荡寇。或博究
治体。或精知化源。未擢颖于明廷。尚含光于庶位者。伏望
王宗佶 第 16a 页
恢明圣之略。开户牖之图。亲赐顾问。以观其能。置之列位。
尽其献纳。俾官无败政。人无滞才。

** 谢信物书

右件鞍辔马腰带甲冑枪剑麝脐琥珀玳瑁金棱碗越瓷
器并诸色药物等。皆大梁皇帝降使赐贶。雕鞍撼玉。坚甲
烁金。十围希世之珍。六辔绝尘之用。枪森蛇檊。剑耀龙锋。
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上药非蜀都所纪。名
香从外国称奇。远有珍华。并由惠好。顾酬谢而增愧。仰渥
泽以难胜。捧阅品名。实惭祇受。

王宗佶 第 16b 页

** 蜀答聘书

大蜀皇帝谨致书于大梁皇帝阁下。窃念早岁与皇帝共
逢昌运。同事前朝。俱荣倚注之恩。并受安危之寄。岂期王
室如燬。大事莫追。横流泛滥于八方。衰衅淩夷于九庙。此
际与皇帝同分茅土。共统邦家。扶危者力既不宣。握兵者
计无所出。某忝列同盟之分。幸居平蜀之功。所宜治兵甲
以固封疆。聚征赋以修进贡。望星使而经年不至。指云乡
而就日无期。远闻皇帝应天顺人。开基立极。拯生灵于涂
炭。示恩信于豚鱼。东南之王气咸归。河洛之殊祥毕至。四
王宗佶 第 17a 页
门尽辟。百度惟贞。竟无意于兴邦。止施仁而济物。以此内
量分限。不在经纶。七十州自可指挥。八千里半因开拓。遂
至万民叶议。八国来朝。爰徵史册之文。亦有变通之说。且
东汉乱离之后。三国齐兴。西周微弱之时。六雄竞起。俱非
恃彊逼禅。皆以行道济时。雍容于揖让之前。轻重于英雄
之内。况西蜀开山立国。烧栈为谋。称雄虽处于一隅。避狄
曾安于二帝。鼎峙之规模尚在。山呼之气象犹存。永言梁
蜀之欢。合认弟兄之国。今蒙皇帝远寻旧好。专降嘉音。坦
无间谍之嫌。再叙始终之约。款虑则春冰共泮。开通则东
王宗佶 第 17b 页
海可归。光荣遽被于子孙。畅遂咸敷于草野。今则尽焦劳
而励己。用勤俭以师贤。常瞻偃草之风。以继用天之道。又
蒙厚加赐贶。别降珍奇。十骥联镳。六龙并驾。称德曾参于
万乘。呈才皆过于千金。载观恋主之心。益励怀恩之志。宝
带辍异方之贡。名香加远国之珍。奇锋利过于雪霜。雅器
价齐于金玉。入用多惭于未识。捧持方喜于初观。望思而
一日三秋。仰德而跬步千里。自此荣遵天路。继遣星槎。缄
章不候于飞鸢。裂帛岂劳于系雁。忻荣慰嘉。并集此时。敬
以专使卢卿等回。备陈所志。幸望开览。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