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郑延昌
郑延昌 第 17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郑延昌 第 1a 页

* 郑延昌

延昌字光远。咸通末进士。迁监察御史。擢司勋员外郎翰
林学士。累进兵部侍郎。拜户部尚书。以中书侍郎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兼刑部尚书。以病罢。拜尚书左仆射。

** 奉修神主请参详典礼奏

伏以前年冬。再有震惊。俄然巡幸。主司宗祏。迫以苍黄。伏
以移跸凤翔。未敢陈奏。今将回銮辂。皆举典章。清庙再营。
孝思式备。伏请降敕。命所司参详典礼修奉。

郑延昌 第 1b 页

* 王瓘

瓘。广明二年官阆州晋安县主簿。

** 广黄帝本行记

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冀获
长生久视。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时有宁封子为陶正。
有神人过。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
积火自烧。随烟气上下。一旦飞去。往流沙。食飞鱼。暂死二
百年更生。黄帝师其道。从封子游于兰沙。使风后负书。常
伯荷剑。旦往洹沙。夕归蒲晋。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

郑延昌 第 2a 页

足践则陷。其深不测。大风吹沙如雾。雾中多神龙鱼鳖。皆
能飞翔。有石蓝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于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千年一花。故宁封子游海诗曰。青蓝灼烁千载
舒。百龄暂死食飞鱼。有务光子。身长八尺七寸。神仙者也。
有赤将子舆者。不食五谷。啖百草花长年。有容成公。善补
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死。能使白发复黑。齿落复生。帝
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俟神人。即访道游华山首山。
东之泰山。时致怪物。而与神会通。接神人于蓬莱。迥乃接
郑延昌 第 2b 页
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黄帝于是祭天圜
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
于首山。复周游以访其道。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
御。昌寓骖乘。张若謵㢋前导。阍滑稽后从。至襄城之野。七
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焉。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
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独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乎。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
若是而已矣。又奚事焉。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
瞀病。有长者教余曰。尔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
病少痊。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
郑延昌 第 3a 页
已矣。又奚事焉。帝曰。夫为天下。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
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
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而已。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帝
曾省天皇真一之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
方。求其释解。乃至圜丘之上。其国有不死之树。食其实与
叶。人皆不死。丹峦之泉。饮之长生。有巨蛇害人。帝以雄黄
逐之。留一时而返。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三百岁。东到青
邱。见紫府先生。登于风山。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以敕召
万神。役使偫灵。南到五芝元涧。登元陇荫建木观。百灵所
郑延昌 第 3b 页
登降。采若乾之芝。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茹之方
位。北到鸿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
二卷。登稽山。陟黄屋。开石函。发玉笈。得金鼎九丹之经。复
授九转之诀于元女。南至江。登熊湘。往天台。受金液神丹
之方。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见之曰。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吾
又欲官阴阳。以遂偫生。为之柰何。广成子曰。汝欲问者。物
之质也。汝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理天下。云气不待族而
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汝佞人之心剪
郑延昌 第 4a 页
剪者。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閒
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
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柰何可
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之
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
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
形。乃可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
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至彼
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
郑延昌 第 4b 页
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曰。彼其物
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我道
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
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
之野。我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
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车辙马
迹。丹井遗书。往往而有。越元阙。见中黄丈人。登云台。入青
城天国之都。见宁先生。受龙蹻之经。筑坛于山上。封宁先
郑延昌 第 5a 页
生为五岳丈人。使岳神一月再朝。岳神洒六时之泉。以代
晷漏。帝问先生真一之道。先生曰。吾得道。始仙耳。非是三
皇天真之官。实不解此真一之文。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
领峨嵋山仙官。今犹未去。可往问之。帝乃到峨嵋之山。清
斋三月。得与皇人相见。皇人者。不知何世人也。身长九尺。
元毛被体。长皆尺馀。发才长数寸。其居乃在北山绝岩之
下。中以苍玉为屋。黄金为床。然千和之香。侍者皆众仙玉
女。座宾三人。皆称太清仙王。方见皇人。饮以丹华之英。漱
以玉井之浆。黄帝匍匐既至。再拜稽首而立。请问长生之
郑延昌 第 5b 页
道。皇人曰。子既官四海。复欲不死。不亦贪乎。帝曰。万兆无
主。则相陵暴。今为制法。足以传后。私心好道。远涉四海。幸
遇道君。愿垂哀告。窃见真人食精之经。徒省其文而弗综
其意。挹其辞而不释其事。乞得教诲。皇人大惊。良久乃答
曰。汝安得闻见。此乃金箓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
文矣。白日升天。飞步虚空。身生水火。变化无常。此天仙之
真。惟有龙胎金液。九转之丹。守形绝粒。辟除万邪。役使鬼
神。长生久视。乃血脉流宣。肠化为筋。百灾不能伤。延期至
亿千。则惟有真一。食五牙之文。此二事。但使南斗君领录。

郑延昌 第 6a 页

参于太常楗籥。自非仙人。四千年一出。约皆不得背科而
妄泄也。又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其外卫备有仙楼
十二。藏以紫玉之匮。刻以黄金之札。封以丹芝光华。印以
太上中章。其无仙籍者。不得闻知也。子未可听天音于地
耳矣。便可去也。帝答曰。昔已受神丹于元女。惟未受五牙
食真之经。今运会得见道君。既不以授生道。是臣相命不
得度世耳。因叩头流血。唯乞悯济。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
曰。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故芳气之流。光于帝位。何为
郑延昌 第 6b 页
隐其真牙之经乎。可教而成之也。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
汝向所道之经。盖上天之气。归于一身。一身分明。了可长
存耳。夫人有生之最灵也。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若知
之者。不求佑于天。止于其身则足矣。且一身犹一国也。胸
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
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理身则知理国。爱
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
则身死。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理未病之疾。坚守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
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审威德所以固其理。割嗜欲
郑延昌 第 7a 页
所以成其真。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泥丸绛宫丹田。三
一之宅也。子勤守之。万毒不伤。漱华池。食五牙。便为真仙
矣。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今以相付。存之于口。名曰朱鸟
之丹。取之于身。名曰真一。勤乎秘哉。大有旨曰。五谷为刳
命之凿。五牙为长生之根也。帝受道毕。东过庐山。署九天
使者。秩次青城丈人。比御史。主总仙官之籍。为五岳之监
司也。帝又封灊山君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录。复以四岳
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岳孤峙无辅。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
命霍山为南岳储君。灊山为南岳之副。以贰其政。以辅佐
郑延昌 第 7b 页
之。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又作五岳之图。用传于世。帝
鍊石于缙云之山。有缙云之瑞。立缙云之堂。丹邱存焉。帝
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山。帝又合符瑞于
釜山。奉事太乙元君。受易形变化。藏于空同之岩。帝考推
步之术于泰山稽力牧。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讲气候
于风后。穷律度于容成。救残伤缀金冶之事。毕该秘要。穷
究道真。传阴符。则内合天机。外合人事。理天下。南洎交阯。
北至幽陵。西极流沙。东界蟠桃。帝曰。吾闻在宥天下。不闻
理于天下。我劳天下久矣。息驾元圃。以反余真也。修封禅
郑延昌 第 8a 页
礼毕。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鼎成。以象太一于雍州。其
鼎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
汲而盈。自生五味。真神鼎也。遂鍊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
传于元子。重盟而付之。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山。承
以文玉。覆以磐石。金简玉字刻其文。帝又以灵宝五符真
文金简书之。一通藏于钟山。一通藏宛委之山。帝所铸剑
镜鼎器。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或有秘谶之词焉。时薰
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志。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
台之山。立馆于其下。有马师皇者。善医马。通神明。忽有龙
郑延昌 第 8b 页
下于庭。张口闭目。师皇视之。此龙有病。乃引针以针龙口
中。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即愈。师皇乘龙而去。黄帝闻
之。自择以戊午日升天。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登
天。与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其小臣不得上者。
攀断龙髯。及堕帝弓。小臣抱弓而号。因曰乌号弓。万姓仰
天而呼。因名其地为皇天原。亦名鼎湖。其后有臣左彻。削
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
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乔山之冢。黄帝曾游处。
皆有祠焉。五百年后。乔山墓崩。空室。惟剑与赤舄在。一旦
郑延昌 第 9a 页
亦失去。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升天为太
乙君。又为轩辕之星。备黄龙之体。在南宫之中。后代享之。
列为五帝。居中配天。盖黄帝土德。中央之位。兼总四方也。
以镇星为子。上配五老。下配五帝。黄帝之子昌意。居弱水。
昌意之弟少昊。帝妃女节所生也。帝之女溺于东海。化为
鸟。名曰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焉。少昊名挚。字青
阳。即帝位。号金天氏。黄帝之子也。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
也。有圣德。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母蜀山氏。都商邱濮
阳。禺强。黄帝之允。颛顼之子。与颛顼俱得道。颛顼为元冥。
郑延昌 第 9b 页
禺强为北方水神。帝喾高辛氏。黄帝之孙。帝生而神灵。自
言其名。都偃师。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帝尧陶唐氏。黄
帝元孙。姓伊祁。名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侯为帝。都于平阳。
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八十八岁。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
华。黄帝八代孙。都蒲坂。年百岁得道。登遐于九疑之山。夏
禹号夏后氏。黄帝元孙。姓姒名文命。殷汤。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少昊有子姓
曼。颛顼姓姬。尧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汤姓子。又张邓轩
路黄寇朱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黄帝有子各
郑延昌 第 10a 页
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
五十年。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
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 辥易简

易简。僖宗时人。官待诏衡州耒阳尉。所著琴诀琴说。宋史
通志通考俱见著录。

** 琴诀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
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郑延昌 第 10b 页
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
浊。则听者难辨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
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
也。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
中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
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
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
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易简尝慕昔
贤悉善鼓琴。自九岁学之。至十二。拊黄钟杂调三十曲。工
郑延昌 第 11a 页
三峡流泉南风游弦天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凤游云乌
夜啼怀陵别鹤操仙鹤舞凤归杯沈湘怨楚客吟秋风嵇
康怨湘妃叹閒弦白雪秋思坐愁游春绿水十八弄。后益
苦心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凡所弹杂调三百。大
弄四十。善者存志精之。否者旋亦废去。今所弹者。皆研精
岁久。并师傅勘谱。亲授指法。犹未敢言妙。每以授人。声数
句度。用指法则毫寸不差。如指下妙音。亦出人性分。不可
传也。尝览操弄之名。凡数百首。然自古琴者。祇工三两弄。
便有不朽之名。或自制杂弄。或传习旧声。固不以弹多为
郑延昌 第 11b 页
妙也。今人皆不知志。惟务多为。故云多则不精。精则不多
也。夫鼓琴之时虽无人。须畏惧如对长者。则音韵雅正。可
以感动幽冥。揽琴在膝。身须卓然。乃定神绝虑。情意专注。
指不虚发。弦不误鸣。凡打弦轻重。相似往来。不得不调。用
指兼以甲肉。甲多则声乾。肉多则声浊。甲肉相半。清利美
畅矣。左右手于弦。不可太高。亦不可低。弦不疾不徐。手臂
调畅。暗用其力。戒于露见。夫琴之甚病有七。弹琴之时。目
睹于他。瞻顾左右。一也。摇身动首。二也。变色惭怍。开口努
目。三也。眼色疾遽。喘息粗悍。进退无度。形神支离。四也。不
郑延昌 第 12a 页
解用指。音韵杂乱。五也。调弦不切。听之无真声。六也。调弄
节奏。或慢或急。任已去古。七也。此皆所甚病。病去则可以
为能矣。

* 陈康士

康士字安道。僖宗时人。有琴调十卷。新唐书及通考通志
宋史俱见著录。

** 琴调自叙

余学琴。虽因师启声。后乃自悟。遍寻正声。九弄广陵散二
胡笳。可谓古风不泯之声也。其馀操曲。亦旷绝难继。自元
郑延昌 第 12b 页
和长庆以来。前辈得名之士。多不明于调韵。或手达者伤
于流俗。声达者患于直置。皆止师传。不从心得。予因清风
秋夜。雪月松轩。伫思有年。方谐雅素。故得弦无按指之声。
韵有黄冰之实。乃创调共百章。每调各有短章引韵。类诗
小序焉。

* 张元晏

元宴字寅节。昭宗朝翰林学士。

** 皇第十一男祯封雅王第十二男祥封琼王制

门下。成周之建藩翰也。本以宗盟。大汉之分茅社也。先诸
郑延昌 第 13a 页
子弟。推强干弱枝之义。遵自家型国之文。用能夹辅公朝。
尊奖王室。朕上承宗庙。下抚黎元。固安万邦。惠绥偫品。事
必在于师古。理宁系于徇私。爰举旧章。式为令典。第十一
男祯。忠肃挺秀。清明在躬。孝敬本于生知。端粹资乎神授。
蕴题鞭之妙思。慕置醴之前规。第十二男祥。美秀呈姿。温
良毓德。体宽雅以成性。持愿恭而立身。踵为善之懿图。继
好学之休誉。咸在龆龀。克守义方。必当益茂清徽。俱为令
器。是用各分圭瑞。并立封疆。申以渥恩。委之善地。于戏。当
绮纨之岁。膺茅土之荣。雁序联芳。犬牙锡壤。尔宜以[:#AS-93FA:⿱艹泣]众。
郑延昌 第 13b 页
俭而在公。善友应徐。敬师申白。交修鲁卫之政。俾成虞芮
之风。往惟钦哉。服我丕训。祯可封雅王。祥可封琼王。仍令
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 授庞从武宁平难军节度使改名师古制

门下。沛泽遗封。硭山奥壤。俗称雄富。人本质良。古为用武
之乡。今乃优贤之地。况自婴多难。极迫挻灾。蒸黎尝困于
流离。全材久专于绥抚。既观试可。爰议正名。时举宠章。用
申奖劝。具官庞从。夙怀明略。早负壮图。精专能习于豹韬。[瑰
]伟素推其燕颔。襟灵豁达。气宇刚严。居然将领之才。邈
郑延昌 第 14a 页
尔深沈之度。差肩颇剪。接武韩彭。扬阃外之休声。富幄中
之嘉画。自委之留事。颁我诏条。惠爱行于乡闾。威望扬于
士伍。克成谣咏。远副忧勤。临戎既耀于雄棱。抚俗备扬其
善政。遄移岁月。足洽宠灵。是宜锡以旌幢。进其官秩。奄有
徐夷之一境。爰抚大彭之故都。膺吾眷求。永作藩翰。于戏。
敬敷五教。光总十连。践论道之华资。加御贵之荣级。无忘
惕励。以奉恩光。可某官。仍改名师古。主者施行。

** 授王敬荛武宁军张珂彰义军节度使制

门下。锡以土田。付之旌钺。必择非常之士。载宏不次之恩。
郑延昌 第 14b 页
况沛泽雄藩。泾川巨镇。委用咸彰于试可。节制宜膺其正
名。爰举徽章。式分戎阃。具官王敬荛。夙号将才。早探军志。
袭淮流之积庆。挺山立之雄姿。勇实兼人。智能周物。蕴变
通之茂用。怀经济之远图。具官张珂。阀阅名门。韬钤秘略。
孝友克宣其遗美。忠勤幼阐于令名。剑气干霄。凤音合律。
抚士则能均甘苦。推诚则可贯神明。顷者颁我诏条。各成
政化。惠爱亟沾于疲瘵。威声益布于乡闾。爰自主留。弥观
奉上。既播褰帷之美。勉承建节之荣。仍俾疏封。用光列镇。
噫。硭砀压境。种落连营。握兵符而皆是通侯。掀大旆而具
郑延昌 第 15a 页
为上将。当思报效。以服恩荣。敬荛可某官。珂可某官。主者
施行。

** 授冯行袭昭信军节度使制

门下。分节制之任。所以严我翰垣。膺廉问之权。所以宣吾
风化。矧夫界连梁楚。襟束咸秦。据广汉之上游。振终南之
岩险。昔为禦侮之地。用固神州。爰升连帅之雄。以酬丕绩。
言从人欲。乃降朝恩。昭信军防禦使特进检校太子太保
使持节金州诸军事守金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长乐
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冯行袭。决云利刃。逐日奇踪。祢衡
郑延昌 第 15b 页
垂一鹗之名。关羽盖万人之敌。御众布投胶之德。礼贤怀
比饭之恭。智略出偫。忠果成性。造次不违于尊奖。周旋备
音[:#AS-FBED:●]见于公勤。自委以颁条。命之剖竹。莅事继悬鱼之美。
临人宣建隼之威。疲薾既成其息肩。豪右屡闻于破胆。献
奉无阙。赋租罔[:#AS-8FBB:●]。况顷者荆襄路途。兵戈骤起。而能遽开
间道。俾达上京。尽通江岭之贡输。来助朝廷之经费。寻彰
绩效。今有甄酬。而一境缁黄。数邑耆艾。咸陈章疏。请降节
旄。膺吾入保之荣。茂彼登坛之宠。往服休命。毋忘敬恭。可
某官。主者施行。

郑延昌 第 16a 页

** 授李思敬宣武军李继颜保大军节度使制

门下。洋源奥区。鄜畤重镇。近境深联于甸服。长川古号于
塞门。念斯节制之雄。眷乃察廉之寄。必资才杰。用赴选求。
乃者雕阴。实惟戎事。壁垒具劳于九拒。干戈仅遍于四封。
姑务安人。爰从易地。具官李思敬。练达韬钤。振扬威望。保
风雨不渝之操。得宽猛相济之机。奉上诚专。康时绩茂。常
蓄持危之志。雅推御众之能。具官李继颜。骁勇驰声。刚柔
蕴用。负致君之全略。逞迈俗之宏规。克秉义方。幼知忠孝。
郑延昌 第 16b 页
发黄间而破敌。麾白羽以临戎。并早沐恩荣。俱分忧寄。不
乏循良之称。亟彰持重之名。继成襦裤之歌。显著山河之
誓。今则俾之迭处。用叶厥宜。公台不改其华资。终始各思
其竭节。于戏。土田共广。爵秩互荣。当逊志以保家。勉输诚
而佐国。勿恃险以生事。宜恭巳而守常。服我宠光。无忘敬
慎。思敬可某官。继颜可某官。主者施行。

** 授王潮威武军节度使制

门下。朕言念蒸黎。常劳旰食。其在遐徼。尤所注怀。况闽越
之间。岛夷斯杂。非威望不足以慑伏。匪仁恕讵可以惠绥。
其有善政巳成。殊庸未陟。则宜假之鈇钺。锡以麾幢。俾兼
郑延昌 第 17a 页
节制之权。式宠察廉之寄。具官王潮。术深金匮。学富玉钤。
弯弧传百战之名。抚剑号万人之敌。才高御众。志本勤王。
风云暗合于机谋。霜雪不移其节概。为仁由己。重士逾山。
雅负将才。犹精夷理。自抚宁列郡。振举六条。疲氓怀爱戴
之心。漓俗仰廉洁之德。集是休烈。溢于听闻。而职贡交修。
赋舆靡阙。尊主之诚可见。胜残之化无踰。是用负海建牙。
踰闽锡社。徇彼远人之恳。慰其阖境之情。爰壮中权。仍迁
左揆。尔其守兹旧贯。服我新恩。勿恃贵以骄人。无作威以
生事。更励奉公之节。益坚惠下之规。别俟宠灵。罔亏绩效。
郑延昌 第 17b 页
可某官。主者施行。

** 授李继徽秦州节度使制

门下。邠土雄藩。西郊故垒。封境克连于甸壤。城池近接于
昆夷。爰膺节制之荣。兼奉察廉之寄。向非雄杰。孰称选求。
况仍岁干戈。未苏茕独。镇静允先于良将。拊循犹藉于通
贤。得不因彼士心。茂兹朝委。我有休命。人其听诸。具官某。
生知武略。夙号将才。得黄石之沈机。总青萍之利用。贞心
贯日。壮气凌云。蕴丰财和众之名。遵抱义戴仁之事。自四
郊多垒。一剑临戎。推诚明以奉君亲。仗忠信以为甲冑。处
郑延昌 第 18a 页
众每观其自奋。遇敌雅号于无前。茂著功庸。动张节概。乃
者剖符陇坻。建隼吴山。颁条早振其休声。守土载扬其善
政。既委之鈇钺。锡以土疆。抚成纪之遐封。治秦川之拓地。
投醪布德。减灶传谋。忧国忘家。赤心可见。饮冰食糵。清操
难俦。今则再宠绿徽。是光黑槊。增其好爵。广彼爰田。用分
宵旰之忧。式徇疲羸之请。尔其将我惠泽。施于一方。简以
临人。宽而整众。可推养贤之志。用宏辑睦之规。无怠亲邻。
勉思稼穑。奉于公者必举。涉于私者勿为。副此虚怀。更图
明陟。

郑延昌 第 18b 页

** 谢时相启

某启。某今日伏奉宣召。伏蒙圣慈令充职翰林者。出白埏
镕。成兹忝越。循涯积感。揣分增荣。某洛下诸生。隆中散族。
进取本无其声援。归休复迫于羁离。白首为郎。固乏堂堂
之称。青云无路。但甘碌碌之嗤。愈迫低徊。欲成沦没。相公
殊常降德。不次施恩。拔自迷途。寘诸密地。蒙虎皮于下驷。
抑以腾骧。綷鹄羽于寒鸱。教之骞翥。遂使专诏诰教令之
事。为言语侍从之臣。内省孱微。益深荣惧。谨启。

** 谢时相启

郑延昌 第 19a 页

某启。某伏奉今日敕。授尚书驾部郎中知制诰依前充职
者。某才殊敏健。识异精通。既无环润之姿。焉有矜严之誉。
缪因镕铸。骤陟烟霄。掌禁苑之文词。列金门之侍从。顾惟
鲰浅。寻过津涯。忽自秋而徂冬。每素飧而尸禄。愈成腼[:#AS-FD55:●]。
益被显荣。相公曲示洪钧。重磨顽璞。降始终之茂德。宏特
达之深恩。再假丹青。复掀羽翼。遂使移粉署应星之列。帖
掖垣掌诰之名。尽出殊私。皆为华给。蚊蚋难胜于山岳。齑
灰何报于生成。谨启。

郑延昌 第 19b 页

** 谢集贤相公启

某启。某今日伏奉恩旨宣召。充职翰林者。出钧镕之巨力。
收扂楔之小材。拔自尘泥。骤升霄汉。抚己实知其忝越。衔
恩载切于屏营。某洛下诸生。朝中孤宦。进取本无其声援。
归休又迫于羁离。既碌碌以终时。亦伥伥而度日。伏蒙相
公十九兄殊常降德。不次施恩。生暖甲于枯荄。化丰肌于
朽骨。出诸陷阱。置在门闱。綷鹄羽于寒鸱。教之骞翥。蒙虎
皮于下驷。抑以腾骧。但自扪心。何阶报德。况专诏诰教令
之事。为言语侍从之臣。内顾孱微。益深荣惧。惟冀永赍肝
膈。长托炉锤。但当有命以酬。固亦无言可谢。谨启。

郑延昌 第 20a 页

** 谢奉常仆射启

某启。某今日伏奉圣旨。令充职翰林者。庞鸿恩重。蝼蚁命
微。循涯增感激之诚。揣己积叨踰之惧。伏以某名惭钜下。
人异隆中。无赋雪之词华。乏论天之才辩。顷岁才萌进取。
便获攀投。及门人指其登龙。托质时推其附凤。因得交朋
改观。行止增光。遂忝决科。俄荣筮仕。始优游于谏省。旋履
历于霜台。郎署一栖。星霜六变。而偶兹多难。方困迷津。永
无振奋之期。益励退藏之志。仆射悯其孤拙。哀以栖迟。忽
郑延昌 第 20b 页
垂大恩。顾及衰绪。孜孜保證。矻矻维持。竟使凡材。遽膺剧
职。参玉堂之侍从。掌金殿之书词。荣非始图。事过初望。惟
誓永将死节。上报生成。倍激糜捐。冀申万一。

** 谢奉常仆射启

某启。某伏奉敕命。授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依前充职
者。某艺能无取。才格俱凡。任孤僻以趋时。守颛愚而乐道。
敢于荣显。窃冀遭逢。伏蒙仆射不次垂恩。踰涯降德。雕朽
曲施其敏手。磨铅俾耀其铦锋。因得摆脱尘泥。升腾霄汉。
专玉堂之诏诰。追金马之游从。寻过津涯。每惭腼冒。孰谓
才踰累月。又陟华资。南宫秩换其词司。西掖名参于演綍。

郑延昌 第 21a 页

生成益被。灰粉何酬。感深空集其涕洟。恩重但期于陨越。

** 谢尚书丞郎给舍启

某启。某忽蒙宸奖。擢处内庭。循省荒芜。倍怀兢惧。某才殊
二妙。誉愧三英。趋时既乏于梯媒。退迹倍悲于萍梗。某官
常回恩奖。曲赐吹扬。遂使虚孱。成兹忝越。列侍从于金门
之下。掌书词于禁苑之中。荣非始图。事过初望。

** 谢衣段启

某启。某伏奉手诲。伏蒙相公十九兄特以某初叨宸奖。赐
郑延昌 第 21b 页
及衣服段等。捧戴尊念。感激伏深。况鹤纹价重。龟甲样新。
纤华不让于齐纨。轻楚能均于鲁缟。掩新蒲之秀色。夺寒
兔之秋毫。莫称顽姿。难胜缛旨。倍切肝肠之感。永为裼袭
之荣。谨启。

** 谢宰相启

某启。某文愧灵蛇。质惭威凤。谬因镕铸。遂窃显荣。粉署握
兰。讵有堂堂之称。禁林视草。全乖藉藉之名。骤忝转迁。尽
由揖举。伏蒙相公俯回念录。过赐褒称。尊诲下临。恩言俯
被。假金骏为驽骀之饰。贱骨难胜。引朱弦于燋朽之馀。深
恩有自。

郑延昌 第 22a 页

** 谢草词启

某启。昨日获忝转迁。出于提奖。伏知舍人次当视草。曲赐
褒称。裁成五色之纷纶。启导九霄之渥泽。过劳江笔。润色
尧言。指顽石为瑶瑾之流。谓驽马有骅骝之足。揣循惊感。
倍切肺肝。

** 未召试先与奉常启

某启。某人惟冗末。地匪清华。异前修稽古之勤。乏往彦求
己之志。偶尘科级。旋履宦途。甘蒙碌碌之嗤。实愧堂堂之
郑延昌 第 22b 页
称。惟思勇退。祇欲自强。孰谓仆射念及孤沈。奖兹颛僻。遇
孔梨之津润。别借齿牙。因姜被之包容。俯明肝膈。昨晚面
承尊旨。曲奉温言。直欲拔自尘泥。置之霄汉。恩既生于望
外。喜载溢于情衷。况悯恤垂仁。念惜兼至。假毛羽而使遂
骞翥。回鞭策而俾学腾骧。尽自生成。益隆邱岳。但虑艺无
所取。材不足称。仰累埏镕。或孤揖举。誓节永依于门馆。酬
恩冀尽于死生。苟违斯言。是欺皎日。

** 未召试前与孙相公启

某启。某昨日早趋崇屏。面奉宏慈。承许与之恩言。荷提拔
之隆旨。循涯自失。没齿知归。某孤拙无媒。迂疏寡合。且乏
郑延昌 第 23a 页
干时之具。仍惭悦世之机。一忝班行。八移年历。未绝遭逢
之望。分无骞翥之期。伏以某官光辅丕图。启迪昌运。当此
艰危之际。克展经纶之才。孰谓庸虚。亟尘褒采。况丹霄侍
从。清籞遨游。资枚马之流。以阐尧汤之化。顾兹孱薄。讵可
论思。倍怀感激之心。冀竭效酬之节。但以铅刀钝质。不可
厕于龙泉。瓦缶凡姿。固难齐于神鼎。虽感恩而载切。实顾
己以难胜。

** 上承旨崔侍郎启

某启。某才非敏达。器异闳深。乏百函飞翰之能。亏九纸课
郑延昌 第 23b 页
诗之业。植操虚凌于霜雪。干时未脱于尘埃。自忝班行。寻
踰涯分。岂谓承旨侍郎念兹单拙。悯及埋沈。密回吹借之
隆私。显示挈维之重德。今日早面承尊旨。曲奉恩言。必欲
拔自泥沙。置之霄汉。择千里骅骝之足。未弃驽骀。合九成
韶濩之音。不遗惉懘。感深泣下。喜过悲来。但虞不称雕镂。
实虑有孤提拔。循涯揣分。感德惭恩之至。

** 先与承郎启

某启。某伏思借其毛羽。则锻翮者能飞。鼓以笙簧。则无心
者知感。辄陈引喻。仰谢吹嘘。某濮上庸音。墦间贱品。植操
郑延昌 第 24a 页
但期于霜雪。趋时未脱于尘埃。徒激攀栖。难希褒励。近者
伏见宫相杨侍郎右司赵员外奉扬尊旨。窃话昌言。伏审
侍郎学士俯录鲰微。奖称孱薄。指其迂拙。谓以贞修。假铅
红于蕞陋之资。回剞劂于离奇之木。感深泣下。喜过悲来。

** 下元金箓道场青词

维乾宁二年岁次丙辰十月戊申朔十二日己未。嗣皇帝
臣稽首太上圣祖大道金阙元元天皇大帝。伏以强名曰
道。迥出氤氲之表。惟天为大。是生恍惚之中。融和气以陶
蒸。蔼真风而煦育。况黄庭碧落。集列圣之威仪。绛阙丹台。
郑延昌 第 24b 页
聚偫仙之步武。爰起祈恩之路。实开请福之门。敢用真诚。
陈于下会。今虽物无疵疠。年获丰登。远人不倦于梯航。绝
塞靡虞于烽燧。而鲸鲵作慝。蛇豕为妖。涂炭黎元。黩乱纪
律。宫朝载罹于焚毁。簪裾仍迫于羁离。敢不寤寐思[:#AS-8FBB:●]。晓
夕引咎。于是广延真侣。重叩元关。币帛交陈。香灯备设。伏
愿坚覆露之德。畅亭毒之恩。使氛祲尽消。万汇咸泰。复安
宗社。大定寰区。及臣眇身。同沾宏造。谨词。

* 李浦

浦官右拾遗。

郑延昌 第 25a 页

** 通泉县灵鹫佛宇记

出梓城百三十里。山开而川长。城川而为之县。县其名曰
通泉。由县以出西山。峭而压于泉。宇岩而为之庙。庙其名
曰灵鹫。灵鹫居通泉僧境之绝。其初有头陀僧选而居焉。
僧有神通力。乘白驴与白象同。视一眼而五眼具。蜀民为
商者。行及太原。北上五台山。求见大菩萨。众坚莫能致。有
老人出曰。菩萨在蜀。尔弗见耶。奚远迹吾山焉。就穷所隐
指。是头陀即其人。还蜀而望拜。且深诉其辞。为商者因大
郑延昌 第 25b 页
布所闻。自是头陀乃遍告邑人以西行。邑有乌众寺。僧骑
白驴。揖对言别。略无差焉。咸请备僧食而饯。不移晷而千
户毕至。归无疾而坐终岩上。幽隐而来化。自显而化去。少
动蜀人之耳目。暨藏其身岩侧百馀年。僧宇大废。斸岩发
其骨。深莫能获。殆今无遗迹。窅不可测。独有所刻佛像。有
感必契。前邑长以头陀胜迹。不可泯闭于岩穴中。及僧居
尽复。顾像在岩。犹感声其事。后数十年。方启其迹而宇焉。
僧有惠澄者。能经律有道行。未能成其宇而卒。邑人共致
禅僧道严续而成之。是宇也。中出翠微。旁开石室。古木凝
黛。疏篁锁烟。于冬夜燠。当夏昼寒。且屏立前峰。席铺四野。

郑延昌 第 26a 页

望冠偫宇。卓然境异。异泉石出。滴其涓流。而通大像之侧。
自一而干。汲必敷其用。泉与像迹。始于头陀。于今灵不绝
焉。浦客是邑。日登是山。或夕景将过。晓色未隆。当轩月行。
半壑云起。披襟独啸。万象在目。而严禅师端居禅室。客尘
不动。教所谓證戒定慧。乃自戒以得定。自定以入慧也。言
不戒而在定者。妄人耳。未定而求慧者。妄人耳。今严定不
离戒而慧可求。吾信其能。呜呼。天下言禅者多矣。行禅者
寡矣。严其行禅者乎。同居僧法如。亦久游禅林。深入禅境。
郑延昌 第 26b 页
心相契而事同。其徒行源。律自束而禅习焉。齿甚少。未可
纪其岩室。浦以文自处。岂识禅者耶。徒见待以头陀之前
事。未有纪者。希颂而刻之。得述其灵异之旨。并严禅之迹。
同碣于岩下。光启二年丙午九月九日立。

* 莫休符

休符。光化二年检校左散骑常侍。守融州刺史兼御史大
夫。

** 桂林风土记序

前贤撰述。有事必书。故有三国志荆楚岁时记湘中记奉
天记。惟桂林事迹。阙然无闻。休符因退居。粗录见闻。曰桂
郑延昌 第 27a 页
林风土记。聊以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