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陆希声
陆希声 第 23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陆希声 第 1a 页

* 陆希声

希声。苏州吴人。商州刺史郑愚表为属。召为右拾遗。擢累
歙州刺史。昭宗时入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以太子少师罢。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 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

贞元中。天子以文化天下。天下翕然兴于文。文之尤高者
李元宾观韩退之愈。始元宾举进士。其文称居退之之右。
及元宾死。退之之文日益高。今之言文章。元宾反出退之
陆希声 第 1b 页
之下。论者以元宾早世。其文未极。退之穷老不休。故能卒[:#AS-8A4C:⿰⺘亶
]其名。予以为不然。要之所得不同。不可以相上下者。文
以理为本。而辞质在所尚。元宾尚于辞。故辞胜其理。退之
尚于质。故理胜其辞。退之虽穷老不休。终不能为元宾之
辞。假使元宾后退之之死。亦不能及退之之质。此所以不
相见也。夫文兴于唐虞。而隆于周汉。自明帝后。文体寖弱。
以至于魏晋宋齐梁隋。嫣然华媚。无复筋骨。唐兴。犹袭隋
故态。至天后朝。陈伯玉始复古制。当世高之。虽博雅典实。
犹未能全去谐靡。至退之乃大革流弊。落落有老成之风。

陆希声 第 2a 页

而元宾则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激扬发越。若丝竹中
有金石声。每篇得意处。如健马在御。蹀蹀不能止。其所长
如此。得不谓之雄文哉。自广明丧乱。天下文集略尽。予得
元宾文于汉上。惜其恐复磨灭。因条次为三编。论其意以
冠于首。大顺元年十月日。给事中陆希声序。

** 道德真经传序

大道隐。世教衰。天下方大乱。当是时。天必生圣人。圣人忧
斯民之不底于治。而扶衰救乱之术作。周之末世其几矣。
陆希声 第 2b 页
于是仲尼阐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据三皇之质。以救
其乱。其揆一也。盖仲尼之术兴于文。文以治情。老氏之术
本于质。质以复性。性情之极。圣人所不能异。文质之变。万
世所不能一也。易曰显诸仁。以文为教之谓也。文之为教
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坦然明白。则雅言者详矣。易曰藏诸
用。以质为教之谓也。质之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识。深不
可识。则妄作者众矣。夫惟老氏之术。道以为体。名以为用。
无为无不为。而格于皇极者也。杨朱宗老氏之体。失于不
及。以至于贵身贱物。庄周述老氏之用。失于太过。故务欲
绝圣弃智。申韩失老氏之名。而弊于苛缴刻急。王何失老
陆希声 第 3a 页
氏之道。而流于虚无放诞。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而
世因谓老氏之指。其归不合于仲尼。故訾其名。则曰搥提
仁义。绝灭礼乐。病其道。则曰独任清虚。何以为治。于戏。世
之迷。其来远矣。是使老氏受诬于千载。道德不行于当世。
良有以也。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历陈古今之变。先明道
德。次说仁义。下陈礼乐之失。刑政之烦。语其驯致而然耳。
其秉要执本。在乎情性之极。故其道始于身心。刑于家国。
以施于天下。如此其备也。而惑者尚多云云。岂不谓厚诬
哉。昔伏羲氏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老
陆希声 第 3b 页
氏亦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与伏羲
同其原也。文王观大易九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
老氏亦察大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文
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导斯民以仁义之
教。老氏亦拟议伏羲。弥纶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
孔子合其权也。此三君子者。圣人之极也。老氏皆变而通
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探至精之赜。斯可谓至神者矣。
而王弼以为圣人以道合体。老氏未能体道。故阮籍谓之
上贤亚圣之人。盖同于辅嗣。岂以老氏经世之迹。未足充
陆希声 第 4a 页
其所言耶。斯不然也。于戏。圣人之在世也。有有迹。有无迹。
故道之不行也。或危身历聘。以天下为其忧。或藏名飞遁。
示世故不能累。有迹无迹。殊途同归。斯实道义之门。非徒
相反而已。然则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处。老氏之所
以默。仲尼之所以语。盖屈伸隐显之极也。二子安能识之
哉。司马迁统序众家。以道德为首。可谓知本末矣。班固作
古今人表。乃诎老氏于第三品。虽其名可诎。而道可贬乎
哉。于戏。老氏之术。见弃于当代久矣。斯数子者之由也。且
仲尼亲见老氏。叹其道曰犹龙乎。从之问礼。诚无间然。著
陆希声 第 4b 页
在记传。后世不能通其意。是以异端之说纷然。盖述之者
不穷其源。故非之者不尽其致。噫。斯传之不作。则老氏之
指。或几乎息矣。今故极其致。显其微。使昭昭然与偫圣人
意相合。有能体其道。用其名。执古以御今。致治如反掌耳。
自言老氏术者。独太史公近之。为治少得其道。帷汉文耳。
其他皮传诡说。皆不足取。吴郡陆希声序。

** 北户录序

诗人之作。本于风俗。大抵以物类比兴。达乎情性之源。自
非观化察时。周知民俗之事。博闻多见。曲尽万物之理者。

陆希声 第 5a 页

则安足以蕴为六义之奥。流为弦歌之美哉。由是言之。则
古之学者。固不厌博。博而且信。君子难之。东牟段君公路。
邹平公之孙也。自未能把笔。爱以指画地如文字。及六七
岁受学。果能强力不罢。其学尤长仄僻。人所不能知者。薅
乎偫籍之中。仡仡然有馀力。间者以事南游五岭间。常采
其民风土俗饮食衣制歌谣哀乐。有异于中夏者。录而志
之。至于草木果蔬虫鱼羽毛之类。有瑰形诡状者。亦莫不
毕载。非徒止于所闻见而已。又能连类引證。与奇书异说
陆希声 第 5b 页
相参验。真所谓博而且信者矣。噫。近日著小说者多矣。大
率皆鬼神变怪荒唐诞妄之事。不然。则滑稽诙谐以为笑
乐之资。离此二者。或强言故事。则皆诋訾前贤。使悠悠者
以为口实。此近世之通病也。如君所言。皆无有是。其著于
录者。悉可考验。此盖博物之一助。岂徒为谭端而已乎。君
以予往从事岭南。备覈其实。请予序以为證。予尝观图于
书府。君状貌一似邹平公。而又能以文学世其家。于乎。邹
平公为有后矣。因为之序而不辞。右拾遗内供奉陆希声
撰。

** 周易传序

陆希声 第 6a 页

子乾符初任右拾遗。岁莫端居。梦在大河之阳。旷野数百
里。有三人偃卧东首。长各数十丈。有告者曰。上伏羲中文
王下孔子也。三圣皆无言。意中甚[:#AS-8A63:⿰⺖⿱吅⿻丂一]。寤而震悸。伏而思之。
河与天通。图之自出。三圣衡列。乾之象也。天道无言。示人
以象。天将以易道予乎。由是考覈少小以来所集诸家注
说。贯以自得之理。著易传十篇。传上经为第一。下经为第
二。所以列彖象之微辞。测卦爻之奥义。第三篇演文言之
纯粹。以显圣人之赜。第四篇伸系辞之微意。以彰易道之
陆希声 第 6b 页
神。第五篇原作易之始。述列卦之序。第六篇释说卦之义。
辨反对之相资。第七篇穷画卦象之由。生蓍奇耦之极。第
八篇明权舆律吕之末。制作礼乐之原。第九通天下之理。
第十成天下之务。别撰作易图一卷。指说一卷。释变一卷。
微旨一卷。又以易经文字古今谬误。又撰證一卷。

** 君阳遁叟山居记

遁叟以斯世方乱。遗荣于朝。筑室阳羡之南而遁迹焉。地
当君山之阳。东溪之上。古谓之湖洑渚。遁叟既以名自命。
又名其山曰颐山。溪曰蒙溪。将以颐养蒙昧也。在易。颐之
象[:#AS-9CBB:●]
[:#AS-FBEC:●]
[:#AS-9CB9:●]艮为山。山下有震。震为
雷为龙。颐山之下。东走震泽。

陆希声 第 7a 页

震雷鱼龙之所萃毓。有颐象焉。蒙之象[:#AS-9CBB:●]
[:#AS-FBEC:●]
[:#AS-9CBA:●]亦艮为山。山下有坎。坎
为水为险。颐山之下。泉流于险而达于大溪。有蒙象焉。一
旦遁叟觞溪山之神于庭。酌而饮颐山曰。吾之所以命夫
山之为颐者。勖子以养也。子其养云雨以润物。养雾露以
生物。养风霆以长物。养雪霜以肃物。养巨材以充栋宇。养
小材以为蒸薪。养茅菅以为茨籍。养竹箭以为器用。养百
果以充口腹。养百药以蠲札瘥。养昆虫使咸乐其生。养鸟
兽使各遂其性。噫。无或养妖云悖雨以伤良稼。养苦雾淫
陆希声 第 7b 页
露以泽恶植。养疾风迅霆以摧槁朽。养惨霜虐雪以杀根
荄。养拥肿之朴不为干材。养钩棘之蘖不中樵爨。养蔓延
之藟以困条柯。养蟠梗之根以固膏土。养弗食之实以蕃
庶生。养杂毒之药以中函气。养蟒虺蜂蜴以护巢窟。养豺
狼枭獍以害偫类。维山有神。子其饮之。无亏尔名。而窾尔
实。又酌而饮蒙溪曰。吾所以命夫溪之为蒙者。勖子以决
也。子其决于夷壤以发其源。决于塞埴以通其流。决于腴
亩以施其润。决于涸泽以溥其惠。决于广陂使介鳞蕃育。
决于巨浸使虬龙变化。噫。无或决于险阻以资其悍激。决
于林薮以纵其垫溺。决于舄卤以啬其施。决于池
陆希声 第 8a 页
籞以专其利。决于圳窦使龟蟹为灾。决于沮洳使蛙黾得
志。维溪有神。子其饮之。无丧尔名。而浮尔实。于是酌而自
饮之。吾之所以命是山也。必将有所养也。命是溪也。亦将
有所决也。吾将养吾志于道而不希于世。养吾行于德而
不眩于俗。养吾浩然之气以合自然之英。养吾诚明之意
以入清明之赜。又将决吾心于仁义使不违。决吾志于中
正使不过。决吾身于天命使不忧。决吾迹于遁世使无闷。
如此而已。遂与山溪揖让。竭吾欢而罢。弁且歌曰。山乎溪
乎。吾之心乎。醒乎醉乎。吾与汝参乎。

陆希声 第 8b 页

** 仰山通智大师塔铭

自文宗朝。有大沩山大圆禅师居士养道。以曹溪心地。直
指示学人。使入元理。天下云从雾集。常数千人。然承其宗
旨者。三人而已。一曰仰山。二曰大安。三曰香严。希声顷因
从事岭南。遇仰山大师于洪州石亭观音院。洗心求道。言
下契悟元旨。大师尝论门人。以希声为称首。及大师自石
亭入东平。会希声府罢。冒暑蹑屩。礼辞于岩下。违师仅三
十年。师归圆寂。今者门人光昧专自东山来。请予以文铭
和尚塔。予顷在襄州。有香严门人请予为香严碑。己论三
陆希声 第 9a 页
人同体异用之意。其辞曰。仰山龙从于江西。大安雨聚于
闽越。香严霰雨[:#AS-FBEC:●]覞于南阳。皆寻流得源。同出异名之谓
也。达道者皆以为确论。按西域秘记。自达摩入中国。当有
七叶。草除其首是也。仰山韶州人。俗姓叶氏。仰承六祖。是
为七叶。然曹溪心地。拨去文字。不使染着。而大师即以曹
溪元旨印于大教。莫不元符。即曹溪所云湛然常寂。妙用
恒沙。圆明变化。不可揆测。此所谓一体异用者。予以香严
碑内巳曾论三师之旨。故不得重言。以俟知者。今略解释。
以为塔铭。大师法名慧寂。居仰山日。法道大行。故今多以
陆希声 第 9b 页
仰山为号。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四。从国师忠和尚得元
机境智。以曹溪心地。用之千变万化。欲以直截指示学人。
无能及者。而学者往往失旨。扬眉动目。敲木指境。递相效
敩。近于戏笑。非师之过也。然师得曹溪元旨。传付学人。虽
与经教符同。了然自显一道。合离变化。所谓龙从者也。大
师元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生。中和三年二月十三日入
灭。大顺二年三月十日敕号通智大师妙光之塔云尔。乾
宁二年三月一日。力病撰铭曰。

六用如如。合于太虚。四大无主。当归享土。以家为塔。终古
陆希声 第 10a 页
永乐。千载之后。灵光照灼。

* 纥干浚

浚。乾符时人。

** 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

天高地厚。覆载之道成。君圣臣贤。教化之功普。帝唐以文
德走殊俗。以武经齐诸夏。吁谟(下阙)张之全才。兼将相之重
位。艺通神化。气肃风雷。建旷代之勋庸。为一时之标表者。
则魏帅丞相韩公其为人(下阙)万食采于韩。因以定氏。在春
秋时。有韩厥事晋献公。能全赵氏之孤。不忝上卿之位。左
陆希声 第 10b 页
氏书之。在嬴秦时。有韩仰为太傅。(下阙)一朝信生颓当。封弓
高侯。在东汉时。有韩棱为尚书令。清名直节。独立不党。在
东晋时。有韩康伯。幼(阙一字)聪悟。早遇殷浩见知。长负(下阙)
(下阙)无人是知源深则派长。根大则枝茂。蝉联冠冕。世享
厥位。曾王父朝。皇魏博临清镇都知兵马使。(阙一字)度奇表
嶷然(阙一字)殊不器之(下阙)(下阙)夫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相
州诸军事守相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御史中丞。且习钤
经。通知政术。桓石虔名能断(阙一字)许仲(阙一字)力可(阙一字)奔。
(阙一字)(下阙)相州府(下阙)以公追孝。赠工部尚(阙三字)祖妣张
陆希声 第 11a 页
氏。追封清河郡太君。皇考(阙一字)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
祭酒使持节(阙一字)州(阙一字)军事守(阙一字)州刺(阙四字)防禦使。(
下阙)质劲百鍊(下阙)克肖门风。飞一箭以下城。彀虚弓而坠
鸟。洞晓边事。不后郭公。又好读兵书。宁惭奉世。初从将幕。
遂拜鱼符。颁六条以(阙一字)城驾(阙一字)而(阙四字)行足以轨物。(
阙一字)厉足以范人。位不(下阙)公贵累赠(下阙)部尚书。妣吴氏。追
封凉国太夫人。公则贝州府君之元子也。才惟命世。生实
为时。天纵多能。人推懿范。孔子圣者。似(阙一字)(下阙)公学穷
三豕箭(下阙)以自强蓄锋铓而不(下阙)终军童子。便请长缨。李
陆希声 第 11b 页
牧少年。乐从绝塞。始辞外傅。遽列和门。竭力奉公。所至必
理。蒋琬占梦之日。已定封公。谢安未仕之辰。终期作相。承(
阙三字)邦(阙一字)之馀祉(阙一字)文明之(阙一字)(下阙)(下阙)壮图(下
阙)乎武幕位崇。连营任显。入军旅必以谋略资其长。行乡
党必以教义谕其幼。诸葛亮有管仲之器。赵真卿多白起
之风。立于尉庭。不杂流辈。(阙三字)行太尉范(阙一字)公爱公堂
堂之(下阙)闻谓公曰。(下阙)韩与何本同族氏。我欲投忘年之分。
申一姓之驩。可乎。公再拜牢让。不从其意。谦之至也。(阙三
字)武宗四年。潞帅死。其子稹(阙二字)一方积(阙三字)长(阙六字)天
子赫(下阙)

陆希声 第 12a 页
庙堂陈帷幄亟下诏书。大徵师旅。不日而戈鋋四合。浃旬
而貔武争先。岁序俄周。堡障未下。盖以前据壶关之固。后
倚太行之险。王师(下关)士庶(阙一字)夷于锋(下关)防密疆鸱鸢杂
金鼓之声。云物惨山川之色。徒拗其怒。且无所施。乃召耆
将计事。皆曰众寡不敌。利病相悬。公独忿勇出偫。请借前
筹。(下阙)作虐西境(下阙)照大(阙二字)(下阙)方地居屏捍。当阃外之
寄。分天子之忧。苟或不能整一旅之师。问滔天之罪。是倒
持而授柄焉。可恣其暴也。遂请楚公上表(阙一字)师躬行天
伐。楚公持重(下阙)公又曰虽(下阙)众兵家所慎。而杖顺讨逆。神
陆希声 第 12b 页
道必从。况豸不触邪。与羊无别。较然之理。又何疑哉。楚公
虽听机谋。尚怀犹豫。(阙二字)御史中丞李公(阙一字)(阙三字)
命宣(下阙)西向(下阙)恩始议伐叛。顾谓公曰。前日之言。若合符
契。非公智识精远。孰能悬解天意乎。由是练日选(阙三字)
(下阙)公素甫广顺(下阙)阵孤虚傅宏之气冠三军公孙瓒声
闻步奋身于行伍之众。泣誓于义勇之徒。且曰。帝命不可
稽。邻寇不可玩。(阙三字)虑事今(下阙)戈(阙一字)山立(阙二字)云屯(阙
一字)雾忽(下阙)垒先惊。公不顾危亡。亲承矢石。介冑虮虱。手
足胼胝。赵充淑名动寰区。共推烈士。张文远身先士卒。果

陆希声 第 13a 页
殊功。(阙一字)威无(阙二字)之(阙一字)战陈忘(阙二字)之(阙三字)朝渡一(
阙二字)垒于(阙二字)夕起长风(阙一字)浪(下阙)将席(下阙)山颓或倒戟
自残。或舆尸请命。然后化狼顾鸱张之辈。为凤仪麟趾之
祥。荡秽涤瑕。冰消烬灭。捷书西上。褒诏东来。(下阙)公上报明
主。次(下阙)旋获(下阙)壮志呜呼。楚国公用公筹略。卒建大功。天
子酬劳。就加外相。御史中丞李公复因楚公之(下阙)宠光亦
拜台(阙一字)惟公止换宪秩。稍迁(下阙)(下阙)突徙薪之叹。而我
无矜功利巳之心。坦然胸襟。益见夷旷。公挹江海之伟量。
挺倜傥之奇姿。文次骞智敌万(阙一字)顾彦(阙一字)名齐(下阙)下(
陆希声 第 13b 页
阙二字)问望藉藉。动人视听。(下阙)庐江公纪纲失守。时今上在
东宫为晋王。即宣诏遥领魏博节度使。授公银青光禄大
夫检校(阙一字)节度观察留(阙三字)慰谕(下阙)道路公瞻天顿首。
沥恳坚让。紫泥重降。莫得而辞。踰月。拜检校工部尚书魏
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阙一字)节度观察(阙二字)等(阙五字)复拜(
阙三字)内使以旋(下阙)雷动五营义武。六郡疲民。稚舞艾歌。相
与贺曰。邵父杜母。复出于今日。则人人皆得为赤子矣。公
宠践将坛。荣分朝(下阙)丕变教令。载新近(下阙)皇风普扇。惠泽
遐敷。熙熙怡怡。不严而理。迨期月报政。特加尚书右
陆希声 第 14a 页
仆射。馀如故。师长南宫。仪刑会府。酬庸旌德。赏典有光。(阙
四字)检校司空(下阙)讳临轩遣使。与司空之命同赐。渥泽荐
加。恩荣特异。比于偫后。孰可儗伦。今上即位。敕覃恩中外。(
下阙)维旧土朕(阙一字)居(下阙)契君臣之分。加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检校司空如故。公位尊鼎鼐。寄重方隅。周勃社稷之
臣。汉朝礼厚。桓楷栋梁之(阙一字)蜀国名高。感孚人心。(阙五
字)使(阙三字)鸟(阙三字)修(下阙)保其安赋有常期。官无横役。而又
立乡校以劝学。敦儒术而奖善。完器甲以彰有备。训卒伍
以示有严。解(阙一字)迎宾。分甘飨士。茂绥怀之(下阙)(下阙)之是
陆希声 第 14b 页
非不出于(阙一字)心之喜愠。不形于色。肃恭之貌。若待严师。
信厚之诚。不欺暗室。矧复地隆千乘。日食万钱。而素俭之
规。无所增益。虽(下阙)常阅诗书。吉甫之。不坠文武。太叔之美
秀。子产之博物。石奋之谨厚。充国之雄敏。皆不学而成。得
自生性。亦犹张瑟于庭。风至而韵自(下阙)纳万机(下阙)乾符元
年十一月廿二日。遘疾薨于镇。享年六十一。倾都罢市。阖
境兴哀。孙文度之丧。神仙赴吊。王子敬之殁。人琴俱亡。皇
(下阙)郎中曹邺太子(下阙)议大夫李景庄库部员外郎陈翰。
备鼓吹。升辂车。由宣政正衙及公之灵座。册赠司徒。谥曰(
阙一字)明
陆希声 第 15a 页
年以我仆射(下阙)因心之孝感应(下阙)公前娶夫人刘氏。追封
彭城郡太君。文伯之妻。君子为知礼。孟轲之母。良史述其
贤。淑行无徵。华年早世。后娶夫人靳氏。封清河郡君。(阙一
字)先公而殁。(下)有子(下阙)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
正员检校尚书右仆射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
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天上麒麟。人间鸾凤。夙(阙三字)孝(阙一
字)纯深(下阙)列于贰车。推诚而六郡(阙二字)修巳而万人有赖。
及朝廷闻公薨谢。星使遽临。慰于苫之前。勉以金革之事。
遂授仆射。起复魏(阙一字)节度(阙一字)察留后检(下阙)之权。恩洽
陆希声 第 15b 页
宸襟。使来天阙。碧幢照耀。红旆逶迤。礼莫重于夺情。荣莫
大于绪嗣。仆射叩(阙三字)洫血陈乞。敢忘移孝之(下阙)仆射去
经捧诏易(阙一字)从政恭临旧地。敬奉先勋。绍遗爱于师坛。
袭垂(阙一字)于揆路。礼(阙一字)可以肃物。清俭可以律人。无绮
纨矜(阙一字)之心。(阙一字)钲鼓(下阙)河永传带砺。次子记。前魏州
都督府文学。幼子谏。亲事将(阙一字)早奉义方。夙承家诲。粤
以明年二月廿五日。卜兆于魏州莘县修善乡平原(阙)
茔之侧。启(下阙)公懿行崇勋。为世轨范。苟(阙一字)纪述。何慰孝
思。遂命门吏纥干浚刻石为碑。以示来裔。浚伏念昔者延

陆希声 第 16a 页
季氏。仲尼署其表曰。呜呼有吴季子之墓。则知碑者古史
之流(下阙)铭合属曳裾之吏。浚叨蒙原顾。获忝初筵。胡伯始
之前修。无惭许训。郭有道之遗烈。徒感蔡邕。宁愧芜词。敢
书贞础。铭曰。

元圣乘运。英贤膺期。生为邦杰。出作帝师。赫赫韩子。徽猷
早振。得姓于周。筮仕于晋。既开土宇。亦佩侯印。(阙一字)汉承(
阙一字)淮阴封信。洪源茂绪。派远(下阙)克绍祖宗。量宽溟涨。威
定山东。爰自壮年。誓志从戎。钤经政术。靡有不通。凌云直
干。袭物清风。紫髯短下。黑(阙一字)雕弓。(阙二字)挺众(阙四字)狸穴(
陆希声 第 16b 页
下阙)若刃自戕。若火自燎。太行天井。恃险设奥。逆浪昼翻。
旄头夜耀。天子问罪。楚公奉诏。公实为副。顺行天讨。(下阙)
(阙二字)齐䘪飙驰雷扫。(下阙)执锐披坚。屠城擒将。所向无全。
探雏扑卵。流血成川。妖孽既平。功成凯旋。勋高名显。时望
赫然。鸾鹤腾(阙一字)蛟龙擘(阙二字)天万里。一日可上。斋坛使
节。(下阙)位重廊庙。任尊师长。化洽令行。人歌惠养。天垂将星。
公实禀之。神有兵符。公实受之。元凶巨猾。公实定之。帝(阙
一字)王(阙一字)公实佐之。(阙一字)家许国。济难匡时。(下阙)晋侯言
命。两楹梦奠。夫子殆病。皇天匪信。倚伏无定。梁坏舟藏。孰
为龟
陆希声 第 17a 页
镜。史氏书殁。礼官考行。终始哀荣。(下阙)松楸已列。体魄宜安。
西眺崇山。崇山言言。南临大河。大河浑浑。山河永固。基业
长存。

* 公乘亿

亿字寿仙。咸通末进士。

** 复河湟赋

(上阙)左衽之心庶无虞于魏阙。足以谈元。想播洪休。使恩
波之不绝。令瑞色以长浮。帐下美人。醉舞胡筵之夜。天边
戍客。行歌陇月之秋。况在秦则秦之无策。在汉则汉之莫
陆希声 第 17b 页
克。恨旄头而夜夜长悬。怨羽檄而年年不息。爰及我后。混
成区域。自然与三代同风。百王作式。若臣者。则何足以论
功而赞德。

** 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

盖闻妙谛惟元。不可以一理测。真筌至奥。不可以诸相求。
随万物而泯色空。而不生不灭。超三界而越尘垢。故无去
无来。此乃不思议者。其惟西方释迦牟尼佛之谓乎。伏自
教传西域。化被中原。汉明推入梦之祥。梁武显施身之愿。
语其大也。外不见须弥之广。言其小也。内不知芥子之微。

陆希声 第 18a 页

斯乃梵玺裒然。代代相付。肇自摩诃迦叶。迄于帅子尊者。
统为二十三代。而后达摩多罗降于汉土。至能秀分之为
七。而后苞披叶附。派别脉分。其真宗不泯不灭者。则我大
觉大师固有系焉。和尚姓孔。字存奖。家本邹鲁。即阙里之
裔孙也。乃祖乃父。因官隶于蓟门。历祀既深。籍同编人。和
尚以无量劫中。修菩萨行。及兹降世。岂同凡伦。当衣采之
妙龄。蓄披缁之大志。未踰七岁。即悟三乘。启白所亲。恳求
剃落。遂于蓟三河县盘山甘泉院依止禅大德晓方。乃亲
陆希声 第 18b 页
承杖履。就侍瓶盂。启顾全身。惟思半偈。大中五年。伏遇卢
龙军节度使张公奏置坛场。和尚是时戒相方具。而后大
中九年。再遇侍中张公重起戒坛于涿郡。众请和尚以六
踰星纪。三统讲筵。宣金石之微言。示玉毫之真相。三千大
千之世界。靡不瞻依。十一十二之因缘。竟无凝滞。禅大德
元公者。即临济之大师也。和尚一申礼谒。得奉指归。传黄
檗之真筌。授白云之秘诀。所为醍醐味爽。乍灌顶以皆醒。
薝卜花香。才经手而分馥。一旦旋辞旧刹。愿历诸方。西自
京华。南经水国。至于攀萝冒险。蹈石眠云。经吴会兴废之
都。尽梁武庄严之地。无不追穷圣迹。探讨朝宗。后过钟陵。

陆希声 第 19a 页

伏遇仰山大师方开法宇。大启禅扃。赴地主之邀迎。会天
人之供施。面陈奥义。众莫能分。和尚立以剖之。如刀解物。
仰山目眙击指。称叹再三。遽闻临济大师巳受满相蒋公
之请。才凝省侍。飞锡而遽及中条。寻获参随。置杯而将渡
白马。当道先太尉中令何公。专发使人。迎请临济大师。和
尚翼从一行。不信宿而至于府下。而乃止于观音寺江西
禅院。而得簪裾继踵。道俗连肩。曾未期年。是至迁化。斯盖
和尚服勤道至。展敬情深。无乖灵堵之仪。克尽荼毗之礼
陆希声 第 19b 页
云。乾符二年。有幽州节度押两蕃副使检校秘书兼御史
中丞赐紫金鱼袋董廓及幽州临坛律大德沙门僧惟信
并涿州石经寺监寺律大德宏屿等。咸欲指陈盘岭。祈请
北归。和尚欲徇偫情。将之蓟部。晨诣衙庭。启述行迈。先时
中丞韩公之叔曰赞中。遽闻告云。抚掌大敬。乃曰。南北两
地。有何异也。魏人何薄。燕人何厚。如来之敬。岂如是耶。和
尚辞不获巳。许立精舍。韩公之叔常侍及诸檀信。鸠集财
货。卜得胜槩。在于南砖门外。通衢之左。成是院也。有如化
成。松楠将梓俱来。文石与珷玞荐至。重廊复道。竹翠松青。
四户八窗。风轻月朗。和尚乐兹幽致。用化偫迷。开解脱
陆希声 第 20a 页
门。演无量法。能使天花散地。水月澄空。常与四众天人。皆
臻法要。六州士庶。尽结胜因。岂谓一念俱尸。奄从物化。斯
乃文德元年七月十二日也。享龄五十九。僧腊四十一。有
亲信弟子藏晖行简。一以主丧。一以传法。大德奉先师之
遗命。于龙纪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于本院焚我真身。用观
法相。阖城禅律。继踵争来。四达簪裾。连肩悉至。于是幡花
蔽日。螺呗喧天。火才发而云自愁。薪不加而风助势。三日
三夜。号礼如斯。于香烬之中。得舍利一千馀粒。诸寺大德。
各各作礼。请分供养焉。于戏。雪[:#AS-9148:⿰⿱若宜毛]如故。其仪宛然。捧一履
陆希声 第 20b 页
以徒悲。仰双林而莫见。遂建塔于府南贵乡县薰风里。附
于先师之塔志也。亿到职之初。曾获瞻礼。法主大德藏晖。
不以亿才业庸浅。具闻于我公。相请撰斯文。亿秉笔惕然。
得尽芜鄙。铭曰。

传如来教。厥惟大雄。百千劫外。方丈室中。慈悲是念。色相
皆空。端然不动。岂染尘蒙。矫迹三界。安心四禅。身虽是假。
道本无边。璞内有玉。火中生莲。传法何处。随其有缘。越绝
支遁。匡庐远公。高情远致。迹异心同。既离邪缚。肯处凡笼。
松轩竹径。空悲夜风。我性不动。我心就然。果得舍利。粒粒
陆希声 第 21a 页
珠圆。幡花艳闪。螺呗交连。唱偈作礼。声彻梵天。宝刹新建。
招提旧踪。莲芳不见。葱岭谁逢。响亮朝磬。清泠夜钟。历千
万祀。传我禅宗。

** 唐太师南阳王罗公神道碑

(上阙)公父(下阙)刺史(下阙)(阙一字)都知兵(阙二字)兼御史大夫。烈
考讳珍。魏博节度押衙亲事厢虞候。公少立奇节。倜傥不
偫。交结时豪。轻死重义。虽鸡鸣狗盗。靡间于交游。马圉牛
医。不忘于礼敬。自此乡闾畏爱。遐迩来投。伏自何中令时。
以公正直。致于肘腋。洎韩太尉日。以公谨愿。委之心腹。虽
陆希声 第 21b 页
处上不骄。临下不暴。凡平昔交契。未尝暂忘。有却氏分财
之仁。有汜毓字孤之义。屡移星琯。一致如斯。呜呼。乾符三
年六月十一日。遘疾薨于宽仁坊之私第。享龄六十九。遂
使白日藏耀。重云结阴。里巷停舂。行路增叹。当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迁宅兆于贵乡县迎济乡蔡林。礼也。蒙恩赐工
部尚书。

* 齐光乂

光乂。乾符初官集贤院学士。

** 陈公神庙碑

陆希声 第 22a 页

在昔隋氏丧君。齐人乏主。代厄沦胥。我大将运匡救之谋。
先州里之义。存乎蔽捍。用伺昭苏。初志未跻。良图奄坠。灾
生福始。遗恨如何。公讳果仁。字世威。诞受丕祉。其昌来裔。
有妫之后。人莫与京。洪惟发灵。乃降时杰。鼎角匿犀之异。
雄深魁武之姿。贯艺造奇。无所不至。立能事于艰虞之际。
建殊踪于混乱之秋。韫义生风。鼓动流俗。全吴之地。幸赖
以安。招定邻邦。辑宁徒旅。江湖向应。怀赴如归。沈法兴率
众而来。假我鼻息。初规景附。末肆倾夷。因何匪仁。暴戾斯
陆希声 第 22b 页
甚。自遗覆败。竟取沦亡。至于叙官游历系业。事咸不朽。迹
著无方。名与日月轮回。功随载籍舒卷。已详于宣法师所
制寺碑。若乃生志未尽。馀勇仍存。息气沴于疵疠。降精灵
于巫觋。物静灾异。时无夭昏。人到于今。罔不怀德。每以公
之讳日。爰伸仲夏之中。展祀建斋。所在充遍。虽扫地以祭。
且贵悫诚。而庙宇未崇。宁昭节敬。邑老庆州都督府永清
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国赐绯鱼袋张智景与福业寺长老
义先等。聚族而谋发言。同人不召而萃。邑中之众。实慰我
心。畴其经营。委以财物。始则运思。而斲之丁丁。终于用成。
而新庙奕奕。座盈神气。侍列鬼雄。威深沈以肃然。状煜爚
陆希声 第 23a 页
而疑动。有以底明祇之位。有以昭介祉之仪。及夫沐兰汤。
奠椒醑。扬枹拊鼓。缓节安歌。华彩服与琼芳。会陈巫与楚
舞。求非曲祷。祀必正辞。无纷若之言。致馨香之信。由是上
感宸心。旁追祀典。降中使。被怀濡。圣泽覃溥。天光照烂。岂
秦祠汉享之类。可得同乎。浃逮下之祈。演无疆之助。或饮
食有讼。或契文不明。凡百无良。深衷莫辨。微见诚请。立彰
其效。负者乃凶。竟贻潜慝。攘诤掩息。望境自清。比夏积阳。
秋淫霪雨。舍我穑事。妨于农收。至于三至于四。时其贤守
李公。行穆民勤恤之意。傍偟匪宁。率领官属。长史李公昌
陆希声 第 23b 页
岠司马邱公从心晋陵县令岑公况武进县令何公据等。
果至虔诚。景刻俱应。泽及千里。无所不周。使君涵道德之
尊。丰惠和之厚。艰难之辰。晏然无事。岂不以忠信于物。而
昭明于神乎。本宰何公。学以入政。优于予人。深抚育之恩。
流清白之称。咸思善贶。冀答宏慈。神之听之。庶同景福。今
馀寇未宁。尚烦剪灭。神而助顺。灵其运乎。昔者圣王之制
礼。能禦大灾。能捍大患。以劳定国。以死勤人。则所必祀。而
明德报功。大将生为司徒。足以主世地。殁为贵神。足以镇
邪恶。闾闬绥祐。存亡以之。斯所以荣尊故乡。庙食旧国。

陆希声 第 24a 页

宜矣勒懿迹。篆丰珉。延光表美。宁可阙欤。光乂策名清时。
亚位书府。宦游日久。迟暮言归。窃井邑之誉。忝文章之目。
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以为传芳金石。不可妄也。郡司录裴
公导。翰林之宝。辞推典丽。请以颂记。其铭此君为之。

* 裴导

导。乾符初官常州司录。

** 陈公神庙碑铭

烈烈司徒。为王爪士。勇冠诸军。义先州里。三纲砥节。百行
陆希声 第 24b 页
推美。所谓伊人。南国之纪。天厌火德。运归黄祚。肇辟乾关。
未康国步。鲸鲵振海。猰窳交路。偃草江干。惟夫子故。矛锤
挺击。万里长城。旌旄血洒。剑锷风生。夸者货首。同焉盗明。
雄心不竭。终古英灵。依然甲第。尚想陈迹。庭变金地。祠开
瑶席。曰雨曰霁。推诚邦伯。

* 杨师立

师立。僖宗朝为东川节度使。初隶神策军。累迁检校司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敬瑄欲以杨仁厚代。讽帝召之。师
立怒。移檄言敬瑄十罪。遣兵攻绵州。帝下诏讨之。战败。为
其下郑君雄所杀。

陆希声 第 25a 页

** 数陈敬瑄十罪檄

伏闻庖丁解牛。鉴骨节于形外。伏波聚米。察山谷于目前。
若匪通人。奚臻妙理。师立材非马援。智乏庖丁。见率土之
衔冤。为大朝之雪耻。今国家以黄巢肆逆。宇县罹灾。銮舆
播越而未安。宗庙凌夷而失守。凡在臣子。孰不痛伤。而西
川节度使陈敬瑄。因守藩维。坐观成败。伏自大驾驻跸。纵
令偫盗害人。不能行政理以安时。但欲示军功而骇众。只
要威权在已。冀令朝野归心。恶既贯盈。人皆愤惋。聊书十
陆希声 第 25b 页
罪。用去一凶。实望此时。共垂详悉。且功高者禄重。德厚者
位尊。敬瑄本自凡庸。素无智略。事因际会。位极人臣。乃至
稚女孩童。皆沾宠禄。闺房皂隶。并受渥恩。使功勋者切齿
而不言。劳旧者扼腕而怀恨。其罪一也。献可替否。必在忠
言。指佞触邪。须凭直士。张侍御正朝廷纲纪。暗被诛夷。孟
拾遗疏奸恶是非。遂遭陷害。或陨命于沧江之下。或亡躯
于幽室之间。想其彊死之孤魂。必得申冤于上帝。自此中
外结愤。愚智吞声。其罪二也。妄议公主。[:#AS-8A4C:⿰⺘亶]许和亲。挫大国
之威风。长南夷之侥倖。盖缘陈敬瑄受赂。遂令海内兴讥。
其罪三也。恭显兄弟。总非勋校。皆食厚禄。并陟崇阶。盖陈
陆希声 第 26a 页
敬瑄罔顾刑章。黩乱朝宪。外姻内族。冒贵贪荣。其罪四也。
全无惧谤。岂识廉隅。但兴苟且之心。惟恣淫佚之行。升徐
赓为公座。因令夺安邺之妻。致光庭登科甲。只为聘敬瑄
之女。闻之者宁无惭耻。见之者皆有叹嗟。其罪五也。郑相
公运筹于岐陇。率众于邠泾。横控梁洋。遂安剑蜀。敬瑄深
怀嫉妒。互起谗言。其罪六也。王蕴贱隶之徒。姚坤凶状未
具。皆被杀戮。可鉴幽冤。赏罚之权。自敬瑄出。其罪七也。恣
行威福。紊乱规绳。除移不自于天书。擢用只凭于使牒。元
随诸校。偏受官荣。扈从六军。曾无优渥。其罪八也。搜罗富
陆希声 第 26b 页
户。借彼资财。抑夺盐商。取其金帛。三倍折纳税米。两川绾
断度支。妄指赡军。多将润屋。其罪九也。东西二蜀节制。徇
意诬君。云讨韩秀升。峡路回戈。请击高仁厚。当川歇马。不
甘下视。可验平欺。如此用心。自为得计。其罪十也。且为臣
之义。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皆具之。何以能久。师立今则
感人神之怨怒。奋貔虎以平除。已点骁锐精兵及八州坛
寨。共五万人骑。举义长驱问罪西府。志在扶持天子。诛灭
乱臣。止欲生致敬瑄。面奏圣上。请行国典。以正朝纲。应檄
诸道公侯。诸州牧伯。共期嫉恶。同为除奸。或义士忠臣。或
陆希声 第 27a 页
川府将校。但能枭敬瑄首级。送师立军前。即便卷甲韬弓。
归朝谢罪。皇天后土。实闻此言。凡在人臣。幸鉴忠恳。

* 苏鹗

鹗字德祥。京兆武功人。光启二年进士。

** 杜阳杂编序

子髻年好学。长而忘倦。尝览王嘉拾遗记郭子横洞冥记
及诸家怪异录。谓之虚诞。而复访问博文强记之士或潜
夫辈。颇得国朝故实。始知天地之内。无所不有。或限诸夷
貊。隔于年代。洎贡艺阙下。十不中所司抡选。屡接朝事。同
陆希声 第 27b 页
人语事。必三复其言。然后题于简册。藏诸箧笥。暇日阅所
纪之事。逾数百纸。中仅繁鄙者并弃而弗录。精实者编成
上中下三卷。自代宗广德元年癸卯。讫懿宗咸通癸巳。合
一百一十载。盖耳目相接。庶可传焉。知我者谓稍以补东
观缇油之遗阙也。今武功县有杜阳城杜阳水。予武功人。
故以为名。觊厕于谈薮之下者。时乾符三年秋八月编次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