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裴休 (自动笺注)
欽定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裴休
:PROPERTIES:
:PERSID:QTWAUT1832
:END:
休字公美
孟州濟源人
長慶中登第
又舉賢良方正異等
諸府解署
入為監察御史右補闕史館修撰
會昌中
尚書郎典外郡。
大中初累官戶部侍郎
諸道鹽鐵使
公元852年
兵部侍郎
御史大夫
六年本官同平章事
累轉中
公元856年
侍郎禮部尚書
十年罷為宣武軍節度使
河東縣
公元857年
子。
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十一年昭義軍節度使
十三
公元860年
年徙河東
十四年鳳翔
又徙荊南
咸通初入為戶部
書。
吏部
太子少師卒。
**請革橫稅私販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54
:PERSID:QTWAUT1832
:END:
諸道節度觀察使置店停上商。
每斤收搨地錢
幷稅經
商人
頗乖法理
今請釐革橫稅。
通舟船。
商旅既安。
自厚
今又正稅商。
多被私販茶人侵奪其利。
今請強
幹官吏
先於出茶山口及廬壽淮南內布把捉
曉諭
招收
加半稅。
陳首帖子
其所在公行。
從此通流
無苛奪。
所冀招恤窮困
下絕姦欺
使私販者免犯法之憂。
正稅無失所之歎。
欲究根本
舉綱條。
**大方廣圓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55
:PERSID:QTWAUT1832
:END:
血氣之屬必有知
凡有知者同體
所謂真淨明妙。
靈通
卓然而獨存者也。
衆生本源
故曰心地
是諸
佛之所得
故曰菩提
徹融攝。
故曰法界
寂靜常樂
故曰
湼槃。
不濁不漏。
故曰清淨
不妄不變
故曰真如
過絕非。
故曰佛性
護善遮惡。
故曰總持
隱覆含攝。
故曰如來藏
越元閟。
故曰密嚴國。
統衆德而大備
爍㣥昏而獨照
故曰
圓覺
其實一心也。
背之則凡。
順之則聖
迷之則生死始。
悟之則輪迴息。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
推而廣之六度
萬行
引而為智然。
後為正智
依而為因然後正因
其實
一法也。
終日圓覺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欲證圓覺
未極圓覺者。
菩薩也。
具足圓覺住持圓覺者。
如來也。
圓覺六道
圓覺三乘
圓覺無如來。
圓覺無真
法。
其實一道也。
三世諸佛之所證。
葢證此也。
如來為一
大事出現
為此也。
三藏十二部。
一切修多羅
葢詮此也。
然如垂教
指法顯密
立義有廣略
乘時先後
當機
淺深
上根圓智
其孰能大通之。
如來光明藏
十二大士
密說而顯演。
潛通廣被
印定其法。
一切
經之宗也。
峯禪師得法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
尚。
一日
隨衆僧齋於州民任灌家。
下位以次受經
了義
卷未終軸。
感悟流涕
歸以所悟告其師。
師撫之曰。
汝當大宏圓頓之教。
此經諸佛授汝耳。
禪師既佩南宗密
印。
圓覺懸記
於是大藏經律。
唯識起信等論。
然後
頓轡華嚴法界
宴坐圓覺妙場。
一雨之所霑。
窮五
教之殊致
乃為之疏解
凡大疏三卷
大鈔十三卷
略疏兩
卷。
小鈔六卷
道場修證儀一十八卷
並行於世。
其敘教也
圓。
見法也徹。
釋義端如析薪
其入觀也明若秉燭
其辭也極於理而已
不虛騁。
其文也扶於而已
不苟飾。
不以其所病人
故無排斥之說。
不以其未至葢人
故無
胸臆之論。
蕩蕩然實十二部經眼目
三十五祖之骨髓
生靈大本
三世達道
後世雖有作者
不能過矣。
其四
依之一乎。
淨土之親聞乎。
何盡其義味如此也。
或曰
無形
者莫能覩。
無方
行者莫能至。
况文字乎。
在性之
而已
區區萬言而可詮之哉。
對曰。
噫。
不足以語道
也。
前不云乎
統衆德而大備
爍㣥昏而獨照也。
圓覺也。
圓覺能出一切法
一切法未嘗圓覺
今夫經律論三藏
之文。
傳於中國五千餘卷
其所詮者何也。
戒定慧而已
戒定慧而求者何也。
圓覺而已
圓覺一法也。
萬行
之者何。
衆生根器異也。
然則大藏圓覺之經。
此疏
大藏之疏也。
羅五千軸之文。
而以數卷之疏通之。
豈不
至簡哉。
何言其繁也。
及其斷言語之道。
思想之心。
忘能
所。
影像
然後得也
不在詮表耳。
嗚呼
生靈所以
往來者。
六道也。
鬼神幽愁之苦。
鳥獸獝狘之悲。
修羅
方瞋。
諸天正樂
可以整心慮。
菩提
人道為能耳。
人而
不為
末如之何也已矣。
休嘗遊禪師閫域
受禪師
顯訣。
無以自効
輒直讚其法而普告大衆耳。
其他備乎本
序云。
**華嚴原人論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56
:PERSID:QTWAUT1832
:END:
經云。
文字性空
又曰。
離文字而說解脫。
必曰捨文字。
見法
見法者也。
峯禪師誕形於西充
通儒遂寧
業就。
將隨貢詣有司
會有大德僧道圓
得法洛都荷澤
大師嫡孫南印
開法遂州大雲寺
師遊座下
未及語。
有所欣慕
取平生所習捐之。
染削弟子
心法
他日
隨衆僧齋於州民任灌家。
下位以次受經
圓覺了義
卷未終軸。
感悟流涕
歸以所悟告其師。
師撫之曰。
汝當大
宏圓頓之教。
此經諸佛授汝耳。
行矣。
無自滯於一隅也。
稽首泣。
奉命北去
抵襄漢。
會初有自京師雲花觀大師
華嚴疏鈔至者。
一覽
陞座而講。
聽者數千百人
遠近
驚。
然後京師
雲花寺。
修門人之禮。
北遊清涼山
回住
於虖[:#AS-FBED:●]⻏縣草堂寺
未幾
復入南圭山。
所至道俗歸依
者如市。
得法數百人
圓覺大小二疏
華嚴金剛起信
唯識四分律法界觀
有章句。
自是圓頓之教。
大行於世。
其他原人道之根本
會禪教之異同
皆隨扣而應。
待問
答。
徒衆遠地
教誡成書
門人告終
安心而演
偈。
熙怡於所證之境。
告示初心
偃仰於所住之山。
道趣
文廣者其理彌一。
其語簡者其義彌圓。
門弟子
集而編之成十卷
昭昭定慧明鏡也。
禪師法界
堂奧
教典庭宇
慈悲冠葢
衆生園林
終日贊述
嘗以文字為念。
今所傳者。
荊山之人以玉抵鵲
為行
路之所寶也。
高枕於吾師戶牖之間久矣
知者不言
後代何以仰吾師之道乎。
於是粗舉其大節
以冠於首。
休序。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57
:PERSID:QTWAUT1832
:END:
有大禪師
法諱希運
洪州高安黃檗鷲峯下。
乃曹
六祖嫡孫
西堂百丈法嗣
獨佩最上乘
離文字之
印。
唯傳一心
更無別法
心體亦空。
萬緣俱寂。
如大日輪
虛空中。
光明照耀
淨無纎埃
之者無新舊。
淺深
說之
者不立義解。
不立宗主
不開戶牖
直下便是
動念即乖。
後為本佛。
故其言簡。
理直
道峻
其行孤。
四方學徒
公元842年
山而趨。
覩相而悟。
往來海衆
千餘人
會昌二年
廉於
公元848年
鍾陵
自山迎至州。
龍興寺
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
廉于宛
陵。
復去禮迎所部
安居開元寺
旦夕受法
退而紀之。
得一二。
佩為心印
不敢發揚
今恐入神精義
不聞於未來
遂出之。
門下僧太舟法建
舊山之廣唐寺。
長老
公元857年
衆。
往日常所親聞。
同異如何也。
時唐大中十一年十月
初八日序。
**釋宗密禪源詮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58
:PERSID:QTWAUT1832
:END:
峰禪師禪源諸詮為禪藏。
而都序之。
河東裴休曰。
曾有也。
自如現世
隨機立教
菩薩間生
據病指藥。
故一
時教
深淺三門
一真淨心
性相別法
馬龍
士。
皆宏調御之說。
空性異宗
能秀二師
俱傳達摩之心。
頓漸殊稟。
荷澤直指知見
江西一切皆真。
天台專依三
觀。
牛頭無有一法
其他空有相破。
真妄相攻。
反奪順取。
顯說
天竺中夏
其宗實繁。
良以病有千源。
藥生多品。
投機隨器
不得一同
雖俱為證悟之門。
盡是正真之道。
諸宗門下
通少局多。
數十年來
師法益壞。
承稟為戶
牖。
各自開張
經論干戈
互相攻擊
隨函矢而遷變
逐人我以高低
是非紛拏
能辨析。
向者世尊菩薩
諸方教宗
適足以起諍後人
增煩惱病。
利益之有哉。
峯大師久而歎曰。
吾丁此時
不可以默矣。
於是如來
種教義。
禪宗三種法門
融缾盤釵釧一金
酥酪
醐為一味
振綱領而舉者皆順。
會要而來者同趨。
尚恐
學者之難明也。
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
真妄和合
空性
隱顯
法義差殊
頓漸異同
遮表之迴互
權實之深
淺。
通局之是非
莫不提耳而告之。
指掌而示之。
嚬呻以吼
之。
愛輭以誘之。
乳而藥之
佛種夭傷也。
腹而擁之。
水火之漂焚也。
挈而導之。
懼邪小之迷陷也。
揮而散之
鬬爭牢固也。
大明不能長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
之子
若吾師者。
佛日委曲回照
疑曀盡除。
佛心
橫亘大悲
窮劫蒙益。
世尊闡教之主。
吾師為會教之
人。
本末相扶
遠近相照。
可謂一代時教能事矣。
或曰
自如來滅後。
未嘗大都而通之。
一旦違宗趣而不守
關防而不據。
無乃秘藏密契之道乎。
答曰。
佛於法華
槃會中。
亦已融為一味
但昧者不覺
湼槃經迦葉菩薩
曰。
諸佛有密語
密藏
世尊讚之曰。
如來之言。
開發顯露
清淨無翳。
愚人不解
為之秘藏
智者了達
則不名藏。
此其
證也。
王道興。
外戶不閉。
而守在戎夷
佛道備。
則諸法
總持
而防在魔外。
不當復執情攘臂其間也。
嗚呼
後之
學者
取信於佛。
取信於人
當取證於本法
無取證於
末習
如是
則不圭峯劬勞之德矣。
**註華嚴法界觀門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59
:PERSID:QTWAUT1832
:END:
法界者。
一切衆生身心本體也。
從本已來
靈明廓徹。
大虛寂。
唯一真之境而已
無有形貌
森羅大千
無有
際。
含容萬有
昭昭心目之間。
而相不可覩。
晃晃於色
塵之內。
而理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
離念明智
不能
自心如此靈通也。
甚矣衆生之迷也。
身反在於心中
大海一漚爾。
不自知廣大威神
不能用。
觳觫
自投籠檻
而不自悲也。
故世尊初成正覺
歎曰。
奇哉。
我今普見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
不得證。
於是法界性
華嚴經
一切衆生
自於身
中。
得見如來廣大智慧
而證法界也。
故此經極諸佛神妙
智用
徹諸法性理事
盡修行心
門戶真。
可謂窮理
性者也。
然此經雖行於世。
而罕能通之。
杜順和尚歎曰。
大哉法界之經也。
自非登地
何能披其文見其法哉。
吾設
其門以示之。
於是法界觀
而門有三重
一曰真空門。
情妄以顯理
二曰理事無閡門。
理事顯用
三曰周徧
含容門。
攝事事以顯元。
使其融萬象色相
全一真之明
性。
然後可以華嚴法界矣。
然此觀雖行於世。
而罕能
入之。
有圭山禪師歎曰。
妙哉法界之門也。
自非知樞鑰之
淺深
閫闑廣陿
又何能扣其門而入之哉。
於是直以
精義
於觀文之下。
使人尋注而見門。
得門而入觀。
由觀
通經
因經以證性。
朗然如秉炬火而照重關矣。
或問曰。
法界真性
超情離見。
動念則隔。
彊言則乖。
世尊欲令衆生
自身法體
何必廣說而為華嚴
答曰。
吾聞諸圭山云
法界萬象真體
萬行本源
萬德果海
如來演萬
行之因。
華嚴本性顯示
諸佛證法性萬德也。
故九
會之經品
有無量義。
剎塵數。
因地行願
恒沙數
德用
行布差別
無閡圓融
故佛身一毛端。
則徧一切
一切也。
世界爾。
衆生爾。
塵塵爾。
念念爾。
法法爾。
一法
定有自體而獨立者。
證此本法
故能凡聖融攝。
自在無閡。
須彌中。
大千方外
皆吾心之常分爾。
非假於
他術也。
(原注世人見說諸佛菩薩神變必謂假於他術或
虛誕之辭此二疑皆非也若言假於他術者豈可聖人
不合理而假妖怪惑人若言虛誕之辭者魔妖精
魅尚能神變法身聖人不能為之哉)由是觀之。
吾輩從來身心
人及諸法定相。
豈非甚迷甚倒哉。
然則華嚴法界而極
談。
猶未為廣也。
問曰。
華嚴理深而事廣。
文博而義元。
非法
大士
不能證入。
今數紙觀文
豈能顯之哉。
若觀門以
文略義廣為得。
大經文繁義局為失矣。
答曰。
吾聞諸
山云
夫欲覩宗廟邃美
京邑巨麗
披圖
高臺
然後可盡得也
不登高而披圖
則不可謂真見。
披圖登高
眊然無所辨。
法界三大
萬有
性相
德用
在心不在經也。
(原注宗廟京邑美麗在城
不在圖上)明因果
列行位。
法演義。
勸樂生信。
備在經不在
觀也。
(原注宗廟遠近街衢闊陿在圖不在臺)觀者通經法也。
(原注觀通經以證性如高臺披圖而望京邑也)文者入觀之門也。
(原注如高
臺下有門得其門然後可升也)注者門之樞鑰也。
(原注臺高門深非善
用樞鑰者不能開也)故欲證法界之性德莫若經。
(原注性德廣大
非經備說不能盡也)通經法義莫若觀。
(原注法義雖廣不出
法界非觀不能入也)入觀之重元必由門。
(原注觀境幽深無門
可入也)闢三重之祕門必由樞鑰。
如是
則經不得不廣。
不得不朿矣。
然則其門何以三重
答曰。
吾聞諸圭山云
凡夫見色為實色。
見空為斷空。
內為筋骸所梏。
外為山河
所眩。
困踣迷塗
局促轅下
不能自脫也。
於是
薩開真空門以示之。
使其見色非實色。
舉體是真空
見空
非斷空。
舉體是幻色。
則能廓情塵而空色無閡。
泯智解而
心境俱冥矣。
菩薩曰。
理則見矣。
於事猶未也。
於是開理
事無閡門以示之。
使觀不可分之理。
皆圓攝於一塵
本分
限之事。
亦通徧於法界
然後理事圓融
無所罣閡矣。
菩薩
曰。
以理望事則可矣。
事望事猶未也。
於是周徧含容
門以示之。
使觀全事之理。
隨事而一一可見
全理之事。
理而一一可融。
然後一多無閡。
大小相含。
則能施為隱顯
神用不測矣。
問曰。
觀文有數家之疏。
尚未能顯其法。
今略
注於文下。
使學者何以開心目哉。
答曰。
吾聞諸圭山云
見法之智眼。
門者通智眼。
今見法之門。
初心者悟性之智
雖明。
不得其門。
則不見法
此文即入法之門矣。
但應以
智眼。
門中觀照妙境
若別張義目而廣釋之。
是於門中
復設門也。
又此門中
重重法界
事理無邊
雖百紙不能
其義。
徒以繁文廣說。
蕪沒真法
而惑後人爾。
且首標修字
者。
欲使學人冥此境於自心。
心慧既明。
自見無盡之義。
備通教典
碎列科段也。
然不指而示之。
學者無由
及其門。
故直於本文關要之下。
本義注之。
至其門已。
使其自入之也。
故其注簡而備。
不備則不能引學者至其
門。
簡則不能使學者妙觀
夫觀者。
心目求之之謂
也。
豈可文義而至哉。
問曰。
略指其門誠當矣。
吾恐學者
終不能自入也。
答曰。
吾聞諸圭山云
夫求道者必資於慧
目。
慧目不能自開。
必求師以抉其膜也。
若情膜未抉。
雖有
其門。
焉能入之哉。
縱廣何益。
問曰。
既遇明師
何假略注。
答曰。
法界難覩。
須依觀以修之
觀文難通。
須略注為樞鑰
之用也。
惑者稽首讚曰。
法界之術。
於此矣。
**圭峯禪師碑銘(幷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60
:PERSID:QTWAUT1832
:END:
峯禪師號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縣人
釋迦如來三十
九代法孫也。
釋迦如來在世八十年。
無量人天聲聞
薩說五戒八戒小乘戒四諦十二緣起波羅密四無
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世諦
第一義諦無量解脫三昧惣持門。
菩薩湼槃。
常住法性
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天人菩薩一切妙道
可謂廣大
周密
法界無疆
性海無際
權實頓漸
無遺事矣。
最後獨以法眼大迦葉
祖祖相傳
別行於世。
非私於
迦葉而外人天聲聞菩薩也。
顧此法衆生之本源
諸佛之
所證。
超一切理。
一切相。
不可以言語智識有無隱顯
求而得。
心心相印
印相契。
使自證之。
光明受用而已
迦葉達摩
凡二十八世。
達摩傳可。
可傳王[:#AS-FBED:●]祭。
王[:#AS-FBED:●]
傳信
信傳忍。
五祖
又傳融為牛頭宗。
忍傳能為六祖
又傳秀為北宗
能傳會為荷澤宗
荷澤於宗為七祖
又傳
讓。
傳馬
馬於其法為江西宗。
荷澤磁州如。
如傳荊南
張。
張傳遂州圓。
東京照。
傳大師
大師荷澤為五
世。
達摩為十一世。
迦葉為三十八世。
法宗之系也
如此
大師豪家
通儒書。
干世以活生靈
偶謁遂州
遂州未與語。
退遊徒中。
見其儼然若思而無念
朗然若照
無覺
慕之
遂削染受教
道成乃謁荊南
荊南曰。
傳教人也。
盛於帝都
復謁東京照。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復謁上
都花嚴觀
曰。
毘盧花藏能隨我遊者。
其汝乎。
初在蜀因
齋次受經
圓覺十三章
深達義趣
遂傳圓覺
在漢上因
病僧付花嚴句義。
未嘗聽受
講花嚴。
自後乃著圓覺
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
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書纂略
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
而叙之。
酬答書偈議論等。
凡九十餘卷
本一心而貫
諸法。
真體而融事理
超㣥有於對待
物我獨運矣。
議者以大師不守禪行。
而廣講經論。
遊名邑大都
以興
為務。
乃為多聞之所役乎。
聲利之所未忘乎。
嘻。
議者焉
大道之所趣哉。
一心者。
萬法之總也。
分而為戒定慧
開而為六度
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
一心未嘗
萬行
禪者
六度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
且如來以法眼
迦葉
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為法
隨願而起者為行
必常同也。
然則一心者。
萬法所生
不屬萬法
得之
者則於法自在矣。
之者則於教無礙矣。
本非法。
不可以
法說。
本非教。
不可以教傳。
豈可軌跡而尋哉。
迦葉
富郍奢。
凡十祖。
羅漢
所度亦羅漢
馬鳴龍樹
提婆天親
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
摧滅外道
菩薩唱首
尊者
夜。
獨以戒力為威神
尊者摩羅
獨以苦行為道跡。
其他
祖。
或廣行法教。
專心禪寂
蟬蛻而去。
火化而滅。
攀樹以示終。
受害償債
是乃法必同。
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迹者非善行
守規墨者善巧
迅疾無以為
牛。
超過無以為大士
大師為道也。
知見妙門
寂靜正味
慈忍甲盾
慧斷為劒矛。
破內魔之高壘
外賊堅陣
鎮撫邪雜。
解釋縲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
家。
貧女則訶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
貧女不富。
吾師恥
之。
三乘不興
四分不振
吾師恥之。
忠孝不並化。
荷擔不勝
任。
吾師恥之。
避名滯相。
匿我增慢。
吾師恥之。
皇皇於濟
拔。
汲汲開誘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崇。
人有依歸
者。
不俟請則往矣。
有求益者。
不俟則啟矣。
童幼不於
敬接。
驁佷不怠於叩勵。
其以闡教度生。
國家之化也
如此
親大師之法者。
貪則施。
暴則斂。
剛則隨。
戾則順。
則開。
墮則奮。
自榮者慊。
自堅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義。
士俗有捨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變活
業絕血食戒法起家為近住者。
有出修政理以救疾
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
其餘憧憧
來。
欣欣而去。
揚袂而至。
實腹而歸。
所在甚衆。
不可以紀。
如來付囑菩薩
衆生不請良友
四依之人乎。
其十
地之人乎。
不識境界廷宇之廣狹深淺矣。
議者又焉
公元780年
大道之所趣哉。
大師建中元年生於世。
元和二年
公元828年
心於圓和尚
受具於拯律師
大和二年慶成節。
入內
公元841年
殿問法要。
賜紫方袍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
日。
坐滅於興福塔院
儼然如生
容貌益悅。
七日而後遷於
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
道俗等奉全身
圭峯
二月十三日茶毗
初得舍利數十粒。
白潤大。
後門
人泣而求諸煨中。
必得而歸。
今悉斂而藏於石室
無緣
之慈可知矣。
俗歲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
遺戒深明形質
可以久駐
真靈永刼長存
知化無常
存者是我。
後轝施蟲犬。
焚其骨而散之
勿墓勿塔。
悲慕以亂禪
觀。
清明上山
講道七日而後去。
其餘住持法行
皆有
儀則
違者非我弟子
皇帝再闡真宗
追謚定慧禪師青
蓮之塔。
則塔不可以不建。
不可以不斵
且使其教自為
一宗
學者有所標仰也。
門人達者甚衆。
皆明如來知見
而善說法要。
巖穴息念
都會傳教
斷臂以酬
德。
或白衣以淪跡
餘一禮而悟道
終身守護者。
僧尼
四衆數千百人
得其氏族道行可傳後世者。
紀於別傳
休與大師於法為昆仲
於義為交友
於恩為善知識
於教
內外護。
故得詳而叙之。
他人則不詳。
銘曰。
如來知見
大事因緣
祖祖相承
燈燈相燃。
分光並照。
顯說
密傳。
摧邪破魔。
證聖登賢
之者入。
之者全。
孰紹孰興。
圭峯在焉。
甚大慈悲
不捨周旋
以引以翼。
恐迷恐顛。
直示
心宗
羅義筌。
廣收遠取。
無棄無捐。
金湯魔城。
株杌情田
銷竭芟伐。
大道坦然
功高覺場
會盛法筵
不染而住。
淤泥
青蓮
性無去來
運有推遷
順世而歎。
衆生可憐
風號曉野。
鐘摧夜川
舍筏而去。
溺者誰前。
巖崖荊榛
阻絕危懸
輕錫
而過。
踣者誰肩。
不有極慈。
孰能後先
吾師何處
復建橋舩
法指一靈
徒餘三千。
無負法恩。
永以乾乾
**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幷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61
:PERSID:QTWAUT1832
:END:
元秘塔者。
大法師端甫靈骨所歸也。
於戲
為丈夫者。
家則張仁禮樂
天子扶世導俗。
出家則運慈悲
慧。
如來闡教利生
捨此無以為丈夫也。
背此無以為
達道也。
和尚出家之雄乎。
天水趙氏
世為秦人
初母張
夫人梵僧謂曰。
當生貴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誕。
所夢僧白晝其室
摩其頂曰。
必當大宏法教
言訖而滅。
既成人。
高顙深目
大頤方口
六尺五寸
其音如鐘。
夫將
如來菩提
生靈耳目
固必有殊奇表歟。
十歲
崇福寺道悟禪師沙彌
十七正度為比邱。
隸安
國寺。
威儀西明寺照律師
稟持犯於崇福寺律師
唯識大義安國寺素法師
通涅槃大旨福林寺
法師
復夢梵僧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
盡貯汝腹矣。
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
囊括川注。
逢原
會。
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將欲伐株杌於情田
雨甘
露於法種者。
固必有勇智宏辯歟。
無何
謁文殊於清涼
聖皆現。
大經太原
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
一見大悅
出入禁中
儒道議論
賜紫方袍
歲時錫施。
異於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
之若昆弟
相與臥起
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
待之
賓友
承顧問。
注納偏厚。
和尚符彩超邁
詞理響捷。
迎合上旨
契真乘。
造次應對
未嘗不以闡揚為務。
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
其教有大不思議事
當是時。
廷方削平區夏
縛吳斡蜀。
瀦蔡蕩鄆。
天子端拱無事
和尚緇屬真骨靈山
開法場於秘殿
為人請福
香燈
既而不殘
兵不黷。
赤子無愁聲。
蒼海驚浪
叅用真宗以毗大政明效也。
將欲顯大不思之道
大有為之君。
固必冥符元契歟。
內殿法儀
左街
僧事。
以摽表淨衆者。
凡一十年。
講涅槃唯識經論
處當
仁。
傳授宗主
開誘道俗者。
一百六十座。
三密於瑜
伽。
無生於悉地。
日持諸部十餘萬徧
淨土息肩
地。
金經為報法之恩。
前後供施數十百萬。
悉以崇飾殿
宇。
窮極雕繪
方丈匡牀
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
皆所依慕。
豪俠工賈
莫不瞻嚮
金寶以致誠。
端嚴而禮足。
日有
千數
不可殫書。
和尚衆生以觀佛。
四相修善
下如地。
坦無邱陵
王公輿臺
以誠接。
議者以為成就
輕行者。
和尚而已
將欲橫海大航
迷途
公元836年
彼岸者。
固必有奇妙道歟。
開成元年六月一日
西向
公元841年
右脇而滅。
當暑尊容若生。
竟夕異香猶鬱。
其年七月
六日
遷於長樂南原
遺命茶毗
舍利三百餘粒。
方熾
神光月皎
既燼而靈骨珠圓
賜謚大達
塔曰元秘。
俗壽
六十七。
僧臘四十八。
門弟子比邱比邱尼千餘輩。
或講
論元言。
紀綱大寺
修禪秉律。
作人師。
五十其徒。
皆為
達者
嗚呼
和尚出家之雄乎。
不然
至德殊祥如此
盛也。
承襲弟子義均自政正言等。
克荷先業
虔守遺風
徽猷有時堙沒
閤門使劉公。
法緣最深。
道契彌固。
以為請。
願播清塵
休嘗遊其藩。
備其事。
隨喜讚嘆
無愧
辭。
銘曰。
賢刼千佛
第四能仁
我生靈。
出經破塵。
教網高張
孰辯
孰分。
大法師
從親聞。
經律論藏
戒定慧學。
深淺同源
先後相覺。
異宗偏義。
孰正孰駮。
大法師
為作霜雹
趣真
則滯。
涉偽則流。
象狂猿輕。
鈎檻莫收。
柅制刀斷。
尚生瘡疣
大法師
絕念而遊。
巨唐啟運
大雄垂教
千載冥符
三乘
迭耀。
寵重恩顧
顯闡讚導
大法師
逢時感召
空門正闢。
法宇方開。
崢嶸棟梁
一旦而摧。
水月鏡像
無心去來
徒令
後學
瞻仰徘徊
**清涼國師碑銘
:PROPERTIES:
:TITID:QTWTIT14962
:PERSID:QTWAUT1832
:END:
寶月清涼
寂照法界
以沙門相
世間解。
澄湛含虛
氣清
鐘鼎
雪沃剡溪
霞橫緱嶺
真室寥敻
靈嶽崔嵬
虛融天地
峻拔風雷
離微休命
實際龎鴻
若時政。
革彼幽蒙
烱乎
禹質。
元聖孕靈。
德雲冉冉
凝眸幻形
谷響入耳
不可為
青蓮出水
不可闚。
才受尸羅
奉持止作。
原始要終
克諧
適莫
鳳藻璝奇
遺演秘密
染翰風生
供盈二筆
欲造元關。
咽金一象
逮竟將流。
龍飛千颺。
疏新五頂
光銜二京
躍出
法界
功齊百城
萬行芬披
開古錦。
啟迪㣥甿。
甘露飲。
燮讚金偈
懷生保乂
聖主師資
聿興遐裔
貝葉翻宣。
譯塲
獨步
譚柄一揮
幾回天顧。
王庭闡法。
傾河湧泉
屬辭縱辯。
元元元元
紫衲命衣。
清涼國號。
不有我師
孰知吾道
九州
傳命
無盡燈
一人拜錫。
統天下僧。
帝網沖融
潛通萬戶
歷天不周
同時顯晤。
卷舒自在
來往無蹤
大士知見
允執
厥中。
西域供牙。
梵倫遽至。
奏啟石驗。
嘉風益熾
勑俾圖真
即無相。
海印大龍
蟠居方丈
哲人去矣。
何所叅。
即事
之理。
塔鎖終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