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刘轲
刘轲 第 24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刘轲 第 1a 页

* 刘轲

轲字希仁。元和末进士。文宗朝宏文馆学士。出为洛州刺
史。

** 上崔相公书

当今帝尧在上。夔龙为相。犬戎新逐。三晋四战之地。无枭
雏狼子。是宜徼福者争归贺于相国。某独不敢以是心同
众人之唯唯。思有以一跪吐而未果者。诚以相门尊高。非
布衣可以私谒。其或关衡石轻重。非先书导诚素。则无以
刘轲 第 1b 页
为也。然而潜是心。不为身有所祈。输诚于相公。得不以常
常之心怜其持意邪。陆生有言曰。天下安。注意相。今属凶
孽新夷。泰阶初平。天下之悬悬其心。复魏文贞房梁公姚
梁公宋开府致太宗元宗故事。若啼婴儿待哺。塞是望者
独相公。是以闻相公以是为心。即房宋不死。二宗之道尽
得施于上矣。语不云乎。虽有镃基。不如乘时。自用武以来。
至于今日。不谓无时。得其时而不乘之以贞观开元治平
之势。则势之过。如发矢耳。此所以为相公惜是时之难再
也。且天下欲上如二宗。待相公而肖之耳。今相公岂不待
刘轲 第 2a 页
天下之士。而坐为房宋者也。又非有其时无其人。人与时
偕有矣。岂可厚诬多士。谓无一可与言房宋故事者邪。昔
宓不齐邑不方百里。师五老而友二十八人。齐桓公为诸
侯盟主。有坐友三人。谏臣五人。举过者三十人。周公相成
王。躬吐握之劳。所执贽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人。彼一圣二
贤。挈下戴上。非独责成其心。而天下之人。故至于今称为
圣贤。况当相公首筑太平之基。焉知夫有心者不磨勇养
气。待相公呼而出之耳。今云云论者。见犬戎退边不数十
里。便谓边无可虞。虏无能为。见赵魏之地死一帅易一将。
刘轲 第 2b 页
便谓天下无事。庙堂可以高枕。此岂知相公第欲因前之
无事。不欲为巍巍荡荡之绩乎。抑某闻宰相之事。必以天
下为言。以衡石言之。岂不资天下锱铢轻重为平准者邪。
以鼎实言之。岂不资天下水陆飞走为滋味者邪。若轲者。
虽有生之微。岂不资衡鼎之一物乎。伏念自知书来。耻不
为章句小说桎梏声病之学。敢希趾遐踪。切慕左邱明扬
子云司马子长班孟坚之为书。故北居庐山。亦常有述作。
幸当相公调元厚生之次。不使一物不遂其性。一夫不获
其心。是宜天下褐衣之徒。孤立艺进之秋也。谨献所尝著
刘轲 第 3a 页
隋监一卷。左史十卷。伏希枢务之暇。赐一览读。恩幸恩幸。
轲恐惧再拜。

** 再上崔相公书

刘轲谨再拜相公閤下。先献书三日。轲将出通化门。其心
迟迟然。若虚其腹。如未厌其食者。且曰。今嗣圣重光。相公
登庸。天下裹诚蓄志之士。将不远千里。愿献计于相公者
固多矣。适会其时。得观光辇下。云欲出东门归江湖。业为
儒生。阅天下利病。苟无一词闻天下善否。将何以见江汉
之士。故退于逆旅。思有以效诚于相公者。伏念挈瓶负薪
刘轲 第 3b 页
之言。古人不遗。相公其遗邪。某自惟辍耕穷书。或得侍坐
于缙绅长者。洎属文驾说之士。每议及国朝相府间事。言
贞观则房魏。言开元则姚宋。自贞观数十岁至开元中间。
岂无房魏之相邪。自开元数十岁至于今中间。岂无姚宋
之相邪。何说者局于四而不至于五六邪。岂无继之者。力
不足而追不及邪。将力足追及。而曰非大有为之时。而不
能为之者邪。某尝试言之矣。夫北辕适楚。南辕适晋。是不
可到。日暮途远。是岂力不足追不及耶。不由其道故也。然
则非说者不屈指五六而局于四也。故天子以天下事归
刘轲 第 4a 页
于相府。相府以天下事为己任。故伊尹自负以天下之重。
周公亦潜心在于伊尹耳。故曰周公兼三王以施四事。夫
周公之潜心于伊尹。而不愧为伊尹。独伊尹耻其君不及
尧舜。故其心愧耻。夫其存心。直下千岁。无人嗣续。惟梁公
郑公。高视千载之上。始潜心于伊尹。且亦惟恐太宗不及
尧舜。故得谥以经纬天地曰宗。为不祧之庙。至姚公宋公。
又潜心于房魏。亦惟恐元宗不及太宗。故致时雍。复贞观
治平之风焉。某请梗概姚宋旧事而言之。诸说以姚之为
相也。先有司。罢冗职。修旧法。百官各尽其才。又奏请无赦
刘轲 第 4b 页
宥。无数迁吏。无任功臣以政。于是上责成于下。下权归于
上。上下交而天下泰矣。故曰姚善应变。所以成天下之务。
宋之为相也。以弥纶为己任。亦以笔砚专随。故曰宋善守
文。所以持天下之正。繇是四十年间。威振四海。教加百姓。
政归有司。绮繻罗纨之家。请谒不行。而戚里束手矣。故生
于开元天宝之间。自幼迨强仕。女有家。男有室。耳不闻钲
鼓。目不识兵革。故元宗无为。恭事元默而已矣。今上新嗣
大位。相公新揭大柄。必欲尽天下善美以调和鼎味。冀所
以沃天心而福众庶也。某知相公固亦潜心于姚宋。亦恐
刘轲 第 5a 页
圣君不及元宗焉。夫姚宋潜心于房魏。而已无愧于房魏。
今相公已潜心于姚宋。讵得有愧于姚宋邪。夫惟无愧。实
在应变成务。守文持正。践其迹必至其所至。俾后人之谈
者。自四公而加相国焉。相公必以是为心。某知相公未得
高枕于庙堂之上者有四矣。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今
缘边八镇之士。闻六军之人坐以受赐。莫不开口以待哺。
将欲贾馀勇以壮边势。惟恐不厚于六军之赐矣。此亦赏
过乎功者不得不摇心也。非所谓至赏不费。赏明而教行
者也。某切谓相公未得高枕于庙堂之上一也。圣上自储
刘轲 第 5b 页
副即祚。盖三代不刊之事。虽巷儿街童。知其必然。彼贪天
之功者。以为房闾永巷。北宫贞伯子之能事。必阴教是谋。
出一时之策画。宠以怀黄垂组。不谓无恩矣。脱或天光独
私。恩无与对。使权量天下轻重。以专备顾问。虽贤如史游。
纳忠勤心。恐必渐宏恭之势矣。古之贤圣。遏祸于未芽。芽
而滋之。根著而不可拔矣。某谓相公未得高枕于庙堂之
上二也。昔西京初。留侯讥高祖表用萧曹故人。东汉初。邓
禹戒光武以功臣专任。贞观初。太宗自秦府登极。有上封
事者。请以秦府旧兵追入宿卫。太宗曰。朕方以天下为家。

刘轲 第 6a 页

惟才行是取。何新旧为。夫以一家国为言。谁能无私。必以
天下为言。孰非王人。而以家国之私于天下也。范煜云。举
德则功不必厚。奉劳则人或匪贤。必处非其地。非所以优
贷而见惜其功也。故姚宋所以无任功臣以政。其在兹乎。
是以门开谁(疑)与长闭。此某切谓相公未得高枕于庙堂
之上三也。日者有自边兵来。曰凡事阅于目而可寘于口。
非凿空架虚事游谈者也。且国家所以禦戎狄为边垣者。
朔方为大。夫朔方去戎虏不数百里而近。使胡尘不至于
刘轲 第 6b 页
亭障者。实以邠泾之镇。虏不敢东顾。自燕盗已来。惟朔方
多军功。内以遏不轨。外以拓胡虏。故朔方之于朝廷。虽手
足之捍头目。不足过也。比者奸回秉政。司计者析秋毫以
刻肌骨。非红粟腐帛。不及于边兵。无衬甲之服。以赤肉冒
流矢者。骈门皆是。统率者虽章连十上。帝阍九重。留中莫
闻。至有抽刃垂颈。祝殇祷死。贵为节制。犹无憀若是。矧责
由卒隶。尚安能固其生与戎狄攻斗邪。今钓怨者既逐。新
恩已大洽。相公必深维前弊。思有以矫之之术。以庙算决
胜。授成策于边将者。古人以天下喻一身。以四边同支体。
以中国视心腹。支体有疾。心腹安得无忧乎。善言边兵者。

刘轲 第 7a 页

以河陇不如燕蓟。燕蓟不如朔方。朔方军之地连险。小杂
虏俗。习骑射击军者。非其父兄。则其子弟。故所以无对于
诸军矣。今之存者。皆诸军迁徙。或叛孽残寇之馀。远乡里。
别妻子。执戈卧甲。坐不遑暖。胡尘一起。连头应召。必无美
利以啖其欲。必无爵赏以磨其勇。以之防塞。可谓连鸡矣。
此某谓相公未得高枕于庙堂之上四也。古之相天下者。
独劳一身役一心范天地。而俾无遗事于天下也。盖存乎
任使而已矣。传曰。使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又曰。使智者
刘轲 第 7b 页
佐仁者。此舜所以穆四门而贞元首者也。某所以首多士
之伍进。希相公必首而纳之。然后开平津之阁。待白屋之
士。且问曰计安在。知政理致君之策。骈肩出于门下矣。若
然者。吾君不愧于二宗。相公不愧于四公。何有力足以追。
而曰非其时。而不为之者邪。此小生汲汲于私心。诚在乎
此。切欲使后之秉史笔者。直书萧相公故事。亦以无愧辞
于史官焉。某不胜区区之志。唐突尊重。伏惟矜其意而宥
其罪。某恐惧再拜。

** 上座主书

轲今月十日祇奉榜限纳杂文一卷。又闻每岁举人或得
刘轲 第 8a 页
以书导志。轲惟颛鲁。狃隶山野。未熟去就。悚惶惕息。伏惟
宽明。少冥心察纳。轲伏见今之举士。竞取誉雌黄之口。而
知必也定轻重于持衡之手。虽家至户到。曾不足裨铢两。
苟自低昂。已定乎徇已者之论。是私已于有司。非公有司
于已也。轲也愚。敢不以是规。轲本沛上耕人。代业儒为农
人家。天宝末流离于边。徙贯南鄙。边之人。嗜习玩味异乎
沛。然亦未尝辍耕舍学。与边俗齿。且曰。言忠信。行笃敬。虽
夷貊行矣。故处边如沛焉。贞元中。轲仅能执经从师。元和
初。方结庐于庐山之阳。日有芟夷畚筑之役。虽震风凌雨。
刘轲 第 8b 页
亦不废力火耨。或农圃馀隙。积书窗下。日与古人磨砻前
心。岁月悠久。寖成书癖。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十三代名
臣议十卷。翼孟子三卷。虽不能传于时。其于两曜无私之
烛。不为堕弃矣。流光自急。孤然一生。一日从友生计。裹足
而西。京邑之大。居无环堵。百官之盛。亲无[:#AS-9376:●]葛矣。夫何能
发声光于幽陋。虽不欲雌黄者之所轻重。岂不欲持衡者。
之所斤铢耶。此轲所以中夜愤激。愿从寒士齿。庶或搴芳
入幽。不以孤秀不撷。拣金于沙。不以泥土不取。阁下自谓
此心宜如何答也。尝读史感和璞之事。必献不至三。刖不
刘轲 第 9a 页
至再。必献不至再。殆几乎无刖矣。伏荷阁下以清明重德。
镇定偫虑。衡镜在乎蚩妍。轻重之分。咸希一定。俾退者无
屈辞。进者无幸言。夫如是。非独斯四辈之望而已矣。亦宜
实公器而荷百禄。岂祇区区世人而已哉。轲也生甚微末。
甚乎鱼鸟。鱼鸟微物。犹能依茂林清泉以厚其生。矧体乾
刚坤顺之气。不能发迹于大贤人君子之门乎。轲再拜。

** 上韦右丞书

右丞阁下。某切伏下风有年矣。布衣儒冠。读书耕田。焦劳
形神。求古人道。不为不多。其阅今之事。极耳目之闻见。亦
刘轲 第 9b 页
以半古之道参乎其心者也。行之于古既如彼。踵之于今
又如此。固不必揲乎蓍。灼乎龟。而卜筮行乎其中矣。小生
敢欲首天下之忠。激敢言之士。辄试贡心中事以当阁下。
阁下知一士之进退。关天下之去就。今天下白屋之士。有
角立秀出者。或能以黄老言。或能以儒术言。或能以刑法
言。思愿吐一奇。设一策。使司化源者开目而见四方之事。
阁下知天下亦有人乎。有是人。无其时。与无是人同。有其
言而不行其所以言。与无言同。此所以理代寡。而升平之
运不可得而至也。古之大臣。不惟谏君。人亦谏。君亦谏。故
刘轲 第 10a 页
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此所以开圣听而达天视也。昔
贞观初。天下注心于房魏。而太宗果为尧舜。开元中。天下
注心于姚宋。元宗几如太宗。今阁下之车辙马迹。相去俯
无尺寸。天下之注心于阁下。聚手而指。以为提持大柄。在
阁下掌握中耳。阁下知人意参于天意邪。先天而天弗违。
则其古之相天下者。其道不同。及其成功一也。昔汉孝惠
时有若曹丞相。以黄老施化。而天下清净。孝武时有若公
孙宏。以儒术御世。而天下亦治。孝宣时有若魏邴者。以刑
法检下。实号中兴。阁下必欲为黄老。而馆舍下有胶西盖
刘轲 第 10b 页
公邪。必欲为儒术。而门下有平津之客邪。必欲为刑法。而
与言者有温舒于公邪。此三者。在阁下所嗜而行之耳。夫
横一木而栋明堂者。其力固多。然其下有柱。柱下有石。石
下有土。积三物而栋力成焉。故太元曰。崔嵬不崩偫土彊。
此明上下节级有扶持之道也。今人之望阁下。挺一身而
栋天下必矣。抑不知栋下之柱者谁乎。柱下之石土者谁
乎。此小生汲汲于私心。诚在比也。某每病此来之欲为丞
相者。驯致其道。积人之望。使必曰某公必为宰相。白麻未
及下。而门已扄鐍。其此岂谓导万物之情状。达一人之聪
刘轲 第 11a 页
明邪。且一人之耳。待宰相而聪之。一人之目。待宰相而明
之。宰相之耳目。亦资天下之士。且曰是何贤于我。其言亦
何补焉。此谷梁子所谓上暗下聋也。某尝试论之。天下之
形声。虽离娄师旷。故不能周视遍听。矧闭目掩耳。而欲达
天下之视听。不亦难哉。故曰耳目在天下。聪明在宰相。故
尧所以寄耳目于舜禹。时为聪明文思之后焉。脱不以天
下为聪明。某不知其然。此亦阁下之所丑闻也。故某所徵
前事而言之。意者实欲阁下践其地。使今之谈者曰。房魏
道在。吾君必为太宗矣。区区下情。辄以此贡心焉。伏惟宥
刘轲 第 11b 页
其愚而舍其所持意。恩幸。某恐惧再拜。

** 与马植书

始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能遗其铅黄外
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
子。幸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
古人相知在此。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
此。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
地。每一相见。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思一吐
刘轲 第 12a 页
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
于存之矣。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将事四方志。若学
山者以一篑不止。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
中道也。志且未决。适遭天谴。重罹凶咎。日月之下。独有形
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
或有论予者。相晓以古道。且曰。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
于人。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
然而恐。震骇且久。曰。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噫。圣人
之言天戒也。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自洙泗渡于淮。达于
刘轲 第 12b 页
江。过洞庭三苗。踰郴而南。涉浈江。浮沧溟。抵罗浮。始得师
于寿春杨生。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而
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
谋吾所传不失其指。每问一卷。讲一经。说一传。疑周公孔
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
其心也。迩来数年。精力刻竭。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虽
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非不孜孜也。既而曰。以
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贮之于心有经实。施
之于事有古道。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徒
刘轲 第 13a 页
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传经意
者。家家自以为商偃。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迁固。此愚所
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以解其纷。以衡石轻
重。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元和
初。方下罗浮。越梅岭。泛赣江。浮彭蠡。又抵于匡庐。匡庐有
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圣
人之语。历历如指掌。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
山之上。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刘轲 第 13b 页
亦天也。是天有意。我独无恙。何也。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
后国语。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予是以自
忘。其愚瞽。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黄中通
理三卷。翼孟三卷。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每撰一书。何
尝不覃精潜思。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真良
史矣。且曰。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某其如何。有知予者。相
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
知已。诚难事也。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
刘轲 第 14a 页
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
华峤范煜袁宏。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茅
曜薛莹华覆陈寿。言晋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铨子
隐。言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之檀道鸾何法盛臧荣
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圭沈约裴子野。言齐
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
刘璠。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察子思廉。言十
六国史有若崔鸿。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浩弟览高允张
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陆
刘轲 第 14b 页
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崔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言后周史
有若柳虬牛宏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
冑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
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允
牛凤及刘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
修撰未既者。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予
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岂无
班马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常
刘轲 第 15a 页
欲以春秋条贯。删补冗阙。掇拾众美。成一家之尽善。有若
采葑菲者无以下体。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以
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昔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
步兵校尉。虽非其任。贵且快意。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
之嗜酒。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
不云乎。心志既通。名誉不闻。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
动心也。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匡庐之下。犹有
田一成。耕牛两具。僮仆为相。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固不失谷口郑子真耳。敢布诸足下
刘轲 第 15b 页
共图之。某再拜。

** 代荀卿与楚相春申君书

前兰陵令臣况谨奉书于相国春申君足下。前者不识事
机。冠宋章。袭儒衣。以廉轴驾羸驽。应聘于诸侯。始入秦。见
秦应侯。会侯方以六国啖其君。且曰。吾方角虎以斗。又何
儒为。故去秦之赵。会孝成王喜兵法。方筑坛拜孙膑。欲磨
牙而西。臣以汤武之兵钳其口于前。赵王亦不少孙膑而
多臣。臣以是去赵之齐。会宣王方沽贤市名达诸侯间。人
聚稷下。若邹子田骈淳于瞢。皆号客卿。故臣得翱翔于诸
刘轲 第 16a 页
子间。自威王至襄王。三为祭酒。号为老师。然悯诸生少年。
皆不登阙里。不浴沂水。各掉寸舌。得纡朱垂组。自以为高
絜莫我若也。臣以乳儿辈畜之。何虞其蝎虿之为毒也。由
是谗言塞路。臣之肉几为齐人所食。伏念相君与平原孟
尝信陵齐名。故游谈者谓从成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以相
君之相楚故也。不然。楚何以得是名。以是去齐归相君。相
君果不以臣孱固。俾臣为兰陵令。臣始下车。方弦琴调轸。
欲兰陵之人心和且富。既富且教。必使三年有成。然后报
政于相君。此臣效相君者希以是。不意稷下之谤。又起于
刘轲 第 16b 页
左右。俾臣之丑声。直闻于执事。执事果亦疑弃臣如脱故
屣。臣之去兰陵。岂不知相君之弃臣邪。臣尚念古者交绝
不出恶声。臣怼楚而怨相君也哉。顷相君徒欲人之贤已。
曾不知楚国前事。臣不远引三代洎春秋。今虽战国。亦不
敢以他事白。直道今楚国盛衰之尤者。冀相君择焉。自重
黎为火正。光融天下。鬻熊有归德。教西伯弟子。洎鼢冒熊
绎。荜路蓝缕。以启荆蛮。历武文成始臣妾江汉。至庄王始
与中国争伯。此数君皆郢之祖宗。而代亦称臣之术。五尺
童子。羞称五伯。臣又何必独为相君道哉。然楚君但成庄
刘轲 第 17a 页
而已矣。自庄而下。楚亟不竞。平王嗣位。耳目倒置。伍奢以
谏死。费无极以谗用。亡太子。走昭王。污楚宫。鞭郢墓。岂不
以一谗而至乎尔。下及怀王。知左徒屈原忠贤。始能付以
楚政。当诸侯盛。以游说交斗。犹以楚为有人。无何。为上官
靳尚所短。王怒。疏屈平。平既疏。秦果为张仪计陷楚之商
于地。仪计行。秦果欺楚。是以有蓝田之役。丹徒之败。怀王
囚不出咸阳。亡不越魏境。客死而尸归。至今为楚痛。岂不
曰疏屈平亲靳尚而至于尔。人亦谓令尹子兰不得皭然
无非。已不能疾谗。又从而惜之。俾屈生溺。离骚为之作。襄
刘轲 第 17b 页
王以前事历目切骨。虽有宋玉唐勒景差辈子弟。赋风吊
屈而已。又何能免王于矢石哉。今相君自左徒为令尹。封
以号春申君。楚于相君。设不能引伍奢屈平以辅政。复不
能拒无极靳尚之口弭。臣见泗上诸侯。不北辕不来矣。夫
如是。汉水虽深。不为楚堑。方城虽高。不为楚险。相君虽贤。
欲舍楚而安之也。今有李园者。世以谀媚荐宠。喜以阴计
中上。根结枝布。寖为难拔。相君若不以此时去之。则王之
左右前后。不靳尚。则无极。讵独臣之不再用也。前月相君
聘至。跪书受命。且曰。若恶若仇。若善若师。真宰相之心。脱
刘轲 第 18a 页
李园之(一作何)至。费靳方试。何害臣之不再罢兰陵也哉。敢
辄尽布诸执事。而无遂子兰之非。况之望也。楚子之幸也。

** 重与陆宾虞书

别韶卿已逾时。虽游处宴赏不接。然予心未尝一日去韶
卿也。且京洛相去八百里。足以绝韶卿车辙马迹。矧又自
洛南而东。涉淮浮江。沿洄数千里。安得不悒悒西望邪。比
予在辇下五六年。始不知韶卿。及知韶卿。两心始亲。而形
骸已相远。苟未能忘情。忍不酸鼻出涕。为吾友之思邪。前
陆掾来。得韶卿书。知韶卿欲屈道以从人。求京兆解送。知
刘轲 第 18b 页
韶卿道在与否。固不在首解于京兆也。愚尝谓与游者道。
韶卿肤未鸡。发未鹤。然其心甚老。脱一旦胁肩低眉。与诸
子争甲乙于县官。岂愚所谓甚老者邪。韶卿曾不是思也。
愚所谓首出者。谓四科首颜闵。三十世家首太伯。七十列
传首伯夷。其为首出。岂不多邪。韶卿不首于是。而欲首于
何哉。仆又闻京兆等试。试官知与否。脱有知韶卿人闻。乌
有不心躬嘿礼灵冠统以待之邪。夫然。亦何害。小伸于知
已耳。不然。则东国绌臣。西山饿夫。微仲尼。何伤为展季伯
夷矣。韶卿独不见既得者邪。岂尽为颜子太伯伯夷然。幸
刘轲 第 19a 页
韶卿熟思之。无以予不食太牢为不知味者也。前月中两
寄状。计必有一达者。过重阳。当决策东去。计韶卿无以予
身远而不予思也。勉矣自爱。策名春官。后当会我于真山。

** 三传指要序

先儒以春秋之有三传。若天之有三光然。然则春秋盖圣
人之文乎。圣人之文天也。天其少变乎。故诗有变风。易有
变体。春秋有变例。变之为义也。非介然温习之所至。赜乎
其粹者也。轲尝病先儒各固所习。互相矛楯。学者准裁无
所。岂先圣后经以辟后生者邪。抑守文持论败溃失据者
刘轲 第 19b 页
之过邪。次又病今之学者。涉流而迷源。舍经以习传。摭直
言而不知其所以言。此所谓去经纬而从组缋者矣。既传
生于经。亦所以纬于经也。三家者。盖同门而异户。庸得不
要其终以会其归乎。愚诚颛蒙。敢会三家必当之言。列于
经下。撰成十五卷。目之曰三传指要。冀始涉者开卷有以
见圣贤之心焉。俾左氏富而不诬。公羊裁而不俗。谷梁清
而不短。幸是非殆乎息矣。庶儒道君子有以相期于孔氏
之门。

** 庐山黄石岩院记

刘轲 第 20a 页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
阜之气。其大矣乎。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
却下半里馀。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不知其几许腊。
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赜其轻重。
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
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吾复何齿。矧卯戌之昏旦。霜炎之
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
也。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
刘轲 第 20b 页
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岚霭出于襟袖。偫形浩扰。
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
况又耸淩兢。上冥冥。焉知不能与洪厓接袂。浮邱连驾。盈
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之腥秽乎。不得
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
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
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径塞。仆所谓非斯
人不能住斯境也。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
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云。

** 智满律师塔铭

刘轲 第 21a 页

昔长沙桓公有定倾翊戴之勋。藏晋盟府。曾孙潜。高尚不
仕。其后世为匡庐高民乎。(疑)有应真之士。产灵祥于粟里
矣。大师讳智满。先生九代孙也。(下阙)文曰。

匡阜之下。炉峰之北。有白马香象。甚奇特兮。毛偫羽族。麟
凤称德。绝足云翔。就羁勒兮。大毗尼师。垂法作则。侁侁律
子。用徽纆兮。法社雾坛。其仪不忒。憧憧古今。奔白黑兮。三
毒六贼。本拔源塞。蕴界受降。师独得兮。神升兹氏。香留天
棘。石塔巍巍。二林侧兮。纕褐巾墨。门人之服。心丧三纪。哀
刘轲 第 21b 页
无极兮。

** 栖霞寺故大德玭律师碑

世说域中四名刹。栖霞其一。以其高僧世出。自齐梁间大
小郎至大师。声闻相袭。故江左重呼其名。谓栖霞大师焉。
大师讳昙玭。俗姓王氏。晋琅琊文宪公后。自永嘉南迁。为
句曲人。王父师虔。会稽守。虔生智。高尚不仕。州里号处士。
生大师。自孩抱绝不为儿弄。廑能言。标㯋聪拔。偫言秘旨。
迎耳必了。及长。不茹荤血。乃曰。天其或者将涤吾器耶。既
落发于金陵希瑜律师。受戒于过海鉴真大师。后与友人
高陵恩律师追远永之游。乃偕隐匡庐之东林。虽欲遗名。

刘轲 第 22a 页

而名已高矣。于是奔走吴楚青徐之学者。始五腊讲律于
豫章龙兴。环座捧帙者麻苇。明年登明寺坛。至德三载。敕
隶于明寺。后累莅事于甘露坛。端肃严恪。仪刑梵众。大历
初乃归栖霞。其莅坛传戒一十五会。讲训经律三十七座。
州牧兰陵萧公高其人。谓标望风度。讵独邺卫松柏耶。乃
命为僧正。纪纲大振。虽一公帖四辈之望。无以上也。十四
年。忽昌言于众曰。吾以律从事。自谓无愧于篇聚矣。然犹
未去声闻之缚。既而探曹溪牛头之旨。沈研覃思。朗然内
刘轲 第 22b 页
得。乃曰。大丈夫了心当如此。建中元年。禅坐空谷。虽野马
飘鼓。星辰凌历。云云自彼。我何事焉。后瓦官寺其徒聚谋
而请曰。瓦官寰中之名刹也。大师乃江左之硕人也。舍是
而不居。吾属安仰。始出山居焉。从人欲也。无几何。谓弟子
志诚海潮等曰。吾休矣。邱井梦电之喻必然耳。贞元十三
年十一月六日丁亥。坐化于瓦官寺律堂。是月景申。茶毗
塔于新亭之后冈。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一。门人临坛者。
有若庐陵龙兴寺明则广陵定山寺道兴乡邑寺行铨临
淮开元寺澄观九江宝珍寺智满当州彭城寺惠兴瓦官
寺灵津鹤林寺常静天乡寺日耀龙兴寺惠登。皆津梁后
刘轲 第 23a 页
进。为世灯烛。贤七十子而后知仲尼大圣。睹栖霞弟子得
不为师氏名焉。今宝称领摩诃苾刍众。坛压庐岳。大江西
南。卓然首出。若商那之后。继以掬多。得不谓释氏之雄乎。
轲夙承宝称之知。见命叙述。且曰。吾得予铭吾大师。吾无
恨矣。文曰。

有晋世家。地高琅琊。产栖霞兮。宿殖有自。许身佛氏。为释
子兮。结夫缠盖。惠刃中淬。谁何对兮。璞琢金蓥。潭澄月映。
本清净兮。尸罗毗尼。开遮止持。作律师兮。摄深匡高。以游
以遨。铿蒲牢兮。梵行既立。薪传火袭。光岌岌兮。

刘轲 第 23b 页

** 庐山东林寺故临坛大德塔铭(并序)


维元和十年冬十月己亥。我具寿大师归于庐山东林寺。
既庀事。门弟子道深如建等以铭志为急。白彭城刘轲。轲
尝执吾大师之巾锡。大师行业德状。轲能言之。乃走其徒
持事状于山阳草堂。具道其所以来。轲既受事。仰而哭。且
曰。轲何心遽忍铭吾大师。俄而曰。我而不铭而谁为。于是[:#AS-997B:⿲彳亍
]涕涟涟。作石塔铭志云。大师讳上宏。俗饶姓。其先临川
人。祖公悦。父知恭。世为南城闻儒。故大师自童子耳熟家
训。故风流举动。造次必于儒者。年十五。脱然有方外之志。

刘轲 第 24a 页

遂依舅氏出家。暨二十二岁。具戒于衡岳大圆大师。大历
八载。敕配本州景云寺。后依南昌琎律师学四分毗尼。既
覃精研究。或从我驾说而通者。日有百数。时谓景云且在。
无患无律。贞元三年。止南昌龙兴寺。四方风闻者尘至。时
江州峰顶寺长老法真。台州国清寺法裔。荆州庆门寺灵
裕。并有大名于时。会有事于灵坛。故三长老摄大师以临
之。至四十年春。九江守李公康以东林远公旧社。不可以
无主。固请住焉。前后莅事凡一十八会。彼域之男女。繇我
刘轲 第 24b 页
而作比邱者。万有五千五百七十二人。大师既通明大教。
祖述毗柰耶。宪章修多罗。心同曹溪。事同南山。故及我门
而升我堂者。未尝虚返。我所以驾白牛以驱羊鹿。孰谓我
为小乘者乎。繇是荐绅先生若颜鲁公姜相公。并愿依遗
民莱民旧事。待大师于虎邱雁门之上。故游二林者谓生
远犹在。将大去。乃遗言于二三子曰。吾生七十有七。腊五
十有六。年非不耆。腊非不高。今则去矣。尔无谓吾死。门人
道深怀纵如建冲契宗一智则智明云皋图信行允等。长
号无愬。相与立石塔于香炉峰下。是月丙寅。归舍利于塔。
从故事也。轲不得让。荐诚于铭。铭曰。

刘轲 第 25a 页

德有塔。功有铭。功可祖。德可宗。宗可师。师有资。呜呼。千载
而下资而后者。知是塔有毗柰耶之宗师。

**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
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
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
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
刘轲 第 25b 页
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
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
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
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
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
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
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
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
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
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
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
刘轲 第 26a 页
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
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
御。乃从高祖神尧于晋阳。俄又入蜀。学摄论毗昙于基暹
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
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
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
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
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觉乃兴言曰。佛
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
刘轲 第 26b 页
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
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
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
忽梦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
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觉
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
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
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
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
刘轲 第 27a 页
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
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
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
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
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
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
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AS-8BB1:⿰冉⻖]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
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
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AS-8BB1:⿰冉⻖]。欲依师学瑜伽论。
刘轲 第 27b 页
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梦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
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
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
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为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
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AS-8BB1:⿰冉⻖]之人开
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
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AS-8BB1:⿰冉⻖]僧来。拘摩曰。我头可
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
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
刘轲 第 28a 页
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AS-8BB1:⿰冉⻖
]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
且曰。弟子闻支[:#AS-8BB1:⿰冉⻖]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
师盛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AS-8BB1:⿰冉⻖]主。因
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
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AS-8BB1:⿰冉⻖]法师之论。凡
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
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令兵
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
刘轲 第 28b 页
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令燉煌
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
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
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
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于西域所得经像
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
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
曾不知几俱月[:#AS-FBED:●]互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
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
师皆
刘轲 第 29a 页
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符坚称
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辽。法师请于嵩
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
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
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
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
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
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
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
刘轲 第 29b 页
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
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
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
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
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
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宣令。请法师为慈
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与皇太
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英
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
刘轲 第 30a 页
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
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
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
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令改用砖塔。有七级。凡
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
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请号为佛光
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
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
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
刘轲 第 30b 页
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
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
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
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
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
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请译焉。法师以功
大恐难就。乃请于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
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
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
刘轲 第 31a 页
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
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
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
元觉梦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
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
俱月[:#AS-FBED:●]互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月[:#AS-FBED:●]互
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
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
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
刘轲 第 31b 页
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恸。
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
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
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
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
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
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兰澄什康会
竺护之流。无等级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
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
孰能如此
刘轲 第 32a 页
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入自圣胎。出于凤堆。大业之季。龙潜
于并。孺子谒帝。与兄偕行。神尧奇之。善果度之。不为人臣。
必为人师。师法未足。自洛徂蜀。学无常师。鸟必择木。迹穷
夷夏。更讨身毒。寺入烂陁。师遇尸罗。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猬[:#AS-98A7:●]名数。玺抽圣绪。我握其枢。赤幡
仍竖。名高曲女。归我真主。主当文皇。臣当蔡梁。天下贞观。
佛氏以光。光光三藏。是护是付。付得其人。经纶彬彬。梵语
华言。胡汉相宣。台臣笔受。御膝前席。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刘轲 第 32b 页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扬于王庭。百辟流咏。三藏慰喜。灵祇
介祉。蔑彼滕什。曾无此事。我功成矣。我名遂矣。脱屣玉华。
升神睹史。发棺开殓。天香馥馥。地位殊分。神人是卜。中南
地高。樊川气清。修塔者谁。林公是营。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 农夫祷

丙戌。岁大饥。楚之南江黄间尤甚。明年。予将之舒。途出东
山。见老农辈。鸠其族为祷于伍君祠。其意诚而辞俚。因得
其文以润色之。亦以儆于百执事者云。农夫某。谨达精诚
刘轲 第 33a 页
于明神。吁嗟我耕食之人。谁非土之人。人之有求。神得不
以聪明正直听之耶。曩者仍岁荐饥。人为鳏婺。田无耕夫。
桑无蚕姬。疠疫痍疮。一方尤危。踵以吴蜀弄兵。吏呼其门。
驱荒馀之人。挟弓持戟。女子生别。行啼走哭。王师有征。偫
盗继诛。乃归其居。乃复室庐。庐坏田芜。亦莫蠲其租。今之
收合馀烬。人百其力。幸大成于秋。诚虑旱而不雨。既雨而
潦。必不为潦。又虑其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又虑为螟蝗。又
虑夫[:#AS-8D74:⿸广既]马之夺其食。赃吏之厚其敛也。呜呼。必马无厌粟
者。妾无厌罗纨者。吾敛其薄矣。亦于何厚其所薄耶。伏希
刘轲 第 33b 页
神明。无有所忽。祷曰。无瘠农人以肥[:#AS-8D74:⿸广既]马。无寒蚕妇以暖
妓妾。无销耒耜以滋兵刃。农人不饥而天下肥。蚕妇不寒
而天下安。耒耜不销而天下饶。妾暖而骄。兵滋而残。马肥
而豪。不迹不驰。足食足衣。皇天皇天。胡忍是为。苟不此为。
民其嘻嘻。神其怡怡。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