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七
卷七○七 第 18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七百七

卷七○七 第 1a 页
 李德裕(十二)

** 代刘沔与回鹘宰相颉于伽思书

会昌三年八月二十日。大唐河东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刘
沔致书于九姓回鹘颉于相公阁下。曩者回鹘因延陀之
乱。归心中国。太宗亲幸灵武。纳彼降人。置瀚海都督。列于
内地。爰初封植。自我深恩。回鹘立国立家。莫非唐德。皇帝
自闻回鹘乖乱。继以灾荒。为纥扢斯所攻。国已残灭。可汗
率伤痍之众。席捲而来。朝廷遣告谕之使。毂击于外。诚宜
恭听诏命。渐归漠南。国家得以施拯救之恩。成招携之礼。
卷七○七 第 1b 页
昔呼韩单于亦以离乱。归附汉廷。定计之初。则遣子入侍。
款塞之后。又来朝京师。既得为臣之义。实展外藩之敬。然
后汉家拥护出塞。救恤加恩。况回鹘累代称藩。久修臣礼。
只合先请朝谒。自陈艰危。太和公主是帝室爱女。太皇太
后夙所钟念。可汗亦宜遂其情礼。便遣入朝。虽皇帝不许。
当勤固请。为可怜之意。陈自托之诚。岂不感明主之心。塞
华夷之望。则我之救恤。无所愧怀。而乃睥睨边城。桀骜自
若。邀求过望。如在本蕃。遐迩之人。无不惊叹。今又深入边
卷七○七 第 2a 页
境。残虐生人。以退浑为名。侵暴未已。黎庶伏窜。莫敢定居。
秋稼盈畴。不遑收刈。夫欲求大国之援。继姻好之情。当务
交欢。岂宜如是。来书又云。蕃人易动难安。加忿怒后。不可
制得。只如回鹘为纥扢斯所困。岂可一日暂忘。举国将相
遗骸。弃于草莽。累代可汗坟墓。隔在天涯。固宜泣血枕戈。
尝胆思报。大雪冤耻。告谢幽魂。回鹘忿怒之心。合施于彼。
而欲灭弃仁义。逞志中华。天地神祇。岂容此事。诗云。刚亦
不吐。柔亦不茹。回鹘以纥扢斯之强。不敢报复。可谓吐刚
矣。轻退浑之弱。惟务伤杀。可谓茹柔矣。又诗云。君子如怒。
卷七○七 第 2b 页
乱庶遄沮。君子怒以止乱。不闻生乱。望相公深思此义。勿
更轻言。今弊邑恃回鹘之信。不惮回鹘之怒。若外与中国
结怨。内为纥扢斯所排。迁集鸟徙。流离蓬转。以沔揣度。终
难取济。前代郅支单于。不事大汉。寄命坚昆。寻又远托康
居。自成夷灭。往事之戒。得不在怀。昔呼韩之败也。其臣伊
秩訾劝呼韩称臣事汉。从汉求节。呼韩纳用其策。竟保安
全。又戎子驹支将预晋盟。执政以有二心数于朝。驹支乃
自称不侵不叛。何恶能为。执政嘉之。遽命即事。今相公以
伟才宏略。匡弼可汗。既无秩訾之明。谨于事大。又无驹支
卷七○七 第 3a 页
之辨。自达其诚。而欲绝累代之欢。兴二国之祸。称虽释憾。
何以戴天。又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倘自改悔。实未
为晚。恐未尝思此。聊布所怀。信之与否。幸垂见示。不具。沔
白。

** 代忠顺报回鹘宰相书意

来牒云。未得般次归国。不知今日推明日。回鹘闻此事。尽
头闷者。国家富有四海。岂惜微细资财。比在京交付药罗
葛九政(药罗葛氏也)之时。已不管领。只缘可汗都无定所。来去
不常。又无大段驼马。自取般次。恐诸蕃劫夺。须稍安详。欲
卷七○七 第 3b 页
令送至东北岭外。忽虑万一散失。又以词语见尤。望依前
自遣驼马般运。此令兵马护送。又云。嗢没斯王子不合亲
近。我国家统御四夷。皆同赤子。倘顺于国。尽合绥怀。如天
地之广。无不覆载。如江海之大。无不包容。况嗢没斯是先
可汗子孙。今可汗兄弟穷而归命。尤所矜怜。若弃其款诚。
何以柔远。回鹘须自愧不恤兄弟。令其不安。更欲追寻。是
何道理。彼酋长如迫于饥渴。愿归国家。优待之礼。必与嗢
没斯无异。想知朝廷眷遇回鹘之深也。如可汗早依圣旨。
不入边疆。但归漠南候命。朝廷岂有所惜。又云。回鹘往前
卷七○七 第 4a 页
蕃人。易动难安。不可制得。朝廷只要回鹘承顺国家。常为
好事。惟行仁义。不作尤违。则朝廷欲疏隔回鹘一日不得。
若只务侵扰汉界。劫夺牛羊。以此为强。实所不惮。如此行
事。与诸小部落何如。欲称回鹘强大。岂肯敬贵。忠顺边将
粗才。性本愚直。辄此忠告。幸垂三思。

** 代刘沔与回鹘宰相书意

纥扢斯专使将军踏布合祖达千楃[:#AS-FBEE:●]葛悉禾亥义判官
元因娑拽汗阿已时等七人至天德上表云。破灭回鹘之
时。收得皇帝女公主。缘与大唐本是同姓之国。固不敢留
卷七○七 第 4b 页
公主。差都吕施合将军送至南朝。至今不知信息。不知得
达大唐。为复被奸人中路隔绝。缘此使不回。今出四十万
兵寻觅。若被别人留连不放。请子细报。即差人就彼寻觅。
上天入地。终须觅得送公主。使若入吐蕃国去。即至吐蕃。
皇帝自览表章。颇深轸念。缘与回鹘可汗久修邻好。加以
姻亲。艰难之时。常展勋力。情义至重。休戚是同。今纥扢斯
雠怨可汗。兼求公主。必虑大兴兵甲。纠合诸蕃。长驰南行。
直至塞上。今可汗人众饥馑。兵数无多。强敌倘来。将何禦
捍。非惟大唐之力。救助至难。兼恐边城之民。因此罹患。可
汗须
卷七○七 第 5a 页
与将相熟议。早务良图。依倚侧近山川。深自藏匿。且送公
主归国。以避责言。且纥扢斯虽来。足得免祸。又踏布合祖
云。纥扢斯即移就合罗川。居回鹘旧国。兼以得安西北庭
达怛等五部落。又云。昨者二千骑送踏布合祖至碛北。令
累路逢着回鹘即杀。踏布自本国至天德西城。更不逢着
回鹘一人。无可杀戮。又恐回鹘与吐蕃通信。已令兵马把
断三河口道路。则筹略兵马之势。揣度可知。且兴废在天。
否泰有运。纥扢斯以寡为众。以弱为彊。岂止人谋。固是天
赞。古人云。大福不再来。盖以天亡之后。终难再振。若欲且
卷七○七 第 5b 页
依黑车子。延引岁时。不惟雄豪所耻。实亦诸蕃轻笑。倘纥
扢斯逼逐。则黑车子之心。焉可保信。不如早归大国。自保
安全。顺天命以去危。恃姻好而求福。皇帝宠待存恤。必更
加恩。辄献良箴。幸垂采纳。恐要见纥扢斯表本。今亦录往。

** 代符澈与幽州大将书意

某月日。河东节度使符澈致书幽州大将周都衙以下。比
闻海内之论。幽州师有纪律。人怀义心。河朔诸军。以为模
楷。今之所睹。异于是矣。窃知大将以下。初上表举陈行恭。
寻又举张绛。皆云文武全才。军情悦服。今又不容张绛。斥
卷七○七 第 6a 页
逐而来。取舍之间。苍黄骤变。且举棋不定。春秋所讥。远近
闻之。莫不[:#AS-9777:⿰口⿱厶虫]笑。旬月之内。移易三人。不可谓师有纪律矣。
不俟朝旨。专自树置。不可谓人怀义心矣。今思顿雪前耻。
再取美名。莫若谢罪朝廷。别请戎帅。如此则一军盛美。千
古流芳。澈忝在近邻。素钦风仪。辄陈鄙见。实谓良图。幸大
将等三思。不至疑惑。

** 代宏敬与泽潞军将书

昨览大将等陈情表。未知迷复。颇事游词。宏敬任忝专征。
兼许招谕。思欲布朝廷大信。解彼深疑。指事而言。更无文
卷七○七 第 6b 页
饰。只如公等本使。疾病绵惙。既以上闻。便须请监军权知
兵马。以俟朝旨。岂有表章未发。邪计已萌。遽遣刘稹衙内
决事。不令常侍父疾。既亏子道。深累国章。远近闻知。无不
骇听。姜崟四月十三日到城。至二十三日。圣上惊异此事。
要知端的。遂令追问。冀得实情。姜崟状称。四月六日大衙
宅内小听。实见本使。至八日晚后。刘稹传本使处分。令入
城请医。并不见本使。又云。女婿李方四月五日降职至十
将。妹婿王再晟被发遣山东。充邯郸镇佐军虞候。崟见女
婿辈皆被降黜。遂怀忧惧。求郭谊觅使入城。至四月三十
卷七○七 第 7a 页
日。追问梁叔乂。亦只缘公等本使不见。宣慰问疾使又不
见。医官梁叔乂自通状云。刘守义扶刘稹时。叔乂对都押
郭谊向守义道。且莫如此。若拟扶郎君。待国家处分。不
可依河朔自专。刘守义因此怀恨叔乂。诈传本使处分。令
入奏谢医药方。便夺叔乂职事。姜崟梁叔乂是彼心腹。尚
不得面见本使。于朝廷通状。称本军尽云已亡。军中法严。
不知委细。宣慰使既不得面见。固难辨明。今公等表章。仍
云故使初奏疾病。姜崟梁叔乂并云被台司收系。军人闻
此消息。且言故使尚未薨背。事已如此。自是公等行诡谲
卷七○七 第 7b 页
之计。诬罔朝廷。凡所施为。事多矫诈。在朝廷须知事实。焉
得不一一追问。及奏公等本使丧亡。圣上三日废朝。宠赠
师傅。方欲遣使吊祭。以备哀荣。寻属薛常侍回。知不入衙
门不受敕。又镇州省使方回及常道军将樊琮回。知公等
拒命之心。必无悛改。圣上曲为含忍。询访百僚。朝廷大臣。
藩翰戎帅。切齿愤惋。如报私雠。圣上事非获已。方降明制。
始终恩礼。可谓无遗。公等须知罪恶贯盈。神人共弃。更不
得扇虚妄之说。归怨朝廷。聊布所怀。各当知悉。

** 代彦佐与泽潞三军书

卷七○七 第 8a 页

自天宝以后。兵起山东。惟泽潞一军。不亏臣节。李司徒抱
玉以元勋上将。初领戎韬。李相公抱真武略忠诚。复总戎
柄。教习步射。振起军声。为列镇之雄。皆李公之力。及说谕
太尉武俊。首破朱滔。击韩师于武安。屋瓦皆振。剪符寇于
淮服。草木皆兵。六十年间。忠名尚在。及李相公殂谢。朝廷
以王尚书虔休代之。追李缄令居丧东洛。一军受命。莫敢
借留。致泽潞功勋。成泽潞节义。迩代节相。谁继李公。彼军
尚不顾私恩。以隳王制。岂有从谏跋扈既久。忠孝无闻。于
卷七○七 第 8b 页
彼一军。有何恩泽。若委心泽潞将校。即不合别置纪纲。以
劫胁人心。自图身计。奈何拒君亲之命。从逆乱之谋。近者
卢从史首鼠两端。贪狼成性。包隐奸慝。逗留兵机。彼大将
乌司徒与王宪等。因事图之。寻就束缚。破朱滔之功未朽。
擒从史之效又彰。诚动上元。忠贯白日。一军盛美。可不惜
哉。比闻从谏志在猖狂。招致亡命。逆人亲党。游客布衣。皆
在公宴之中。列于大将之上。一军愤愧。固已积年。岂可舍
累代之美名。忘近岁之深耻。将性命家族。以徇騃童。生为
不忠之人。死为不臣之鬼。彦佐忝受明命。总彼成师。感叹
之怀。寝食忘次。愿将忠素。宣布皇恩。俟彼英豪。见几而作。

卷七○七 第 9a 页

爵秩荣宠。身自取之。岂得临难因循。为人受祸。勉思奇策。
以副深心。

** 代李石与刘稹书

贾偫至。承二十八日书诲。承郎君自知愆负。思保生全。望
阙披诚。祈天请命。远述迷复。聊慰石怀。以石思之。郎君为
子为臣。忠孝并弃。居丧求袭。阻命专权。数遣乱军。侵轶邻
境。比者河阳晋绛。未有重兵。侵犯颜行。屡焚庐舍。又疆场
之吏。收得彼管簿书。皆呼官军为贼。来即痛杀。可谓悖言
卷七○七 第 9b 页
肆口。逆节滔天。今欲自新。诚为善意。伏思圣上屈累朝之
法。实亦至难。在将相等怀忿惋之心。岂宜延纳。然须得实
事。并见忠诚。则圣上矜贷有名。偫臣陈请有路。惟有尽率
国属。面缚来降。石即驰诣界首。亲自受纳。然后承诏解缚。
送赴阙庭。则在朝公卿。岂有异议。临境将帅。皆得息词。如
拟先求解兵。次望洗雪。则此暂延旬月之命。以偷顷刻之
安。苟怀是心。谁敢保信。石属忝宗室。任极台阶。将身族保
人。岂是小事。况国家自元和以来。累剪叛臣。至于事迫计
穷。潜输密款。伪词变诈。无不备谙。今欲行之。必恐非计。夫
鲁阳回日。邹子动天。更无其他。只在诚信。如未从鄙见。空
卷七○七 第 10a 页
献表章。石忝帅臣。岂敢任受。时不可失。幸少详思。不宣。石
白。

** 代卢钧与昭义大将书

钧缪承宠寄。获抚雄藩。实欲布时雨润物之仁。昭苏合境。
扬薰风解愠之德。安辑疲人。想彼众心。必当感悦。况昭义
艰难之后。常保忠名。兴元之初。又著勋力。穆宗以刘稹祖
宗。乘机变归款。朝廷委以节义之军。授以腹心之寄。岂谓
移淄青旧染之俗。污上党为善之人。日往月来。偫情如醉。
今王师问罪。将及岁期。悯彼一方。迷而不返。皆以奉刘稹
卷七○七 第 10b 页
为义。实所懵然。且封壤城池。莫非王土。军人黎庶。岂非王
臣。刘稹祖父。窃我宪章。质尔家族。蔑弃大义。显负于君亲。
将何诡词。自固于军旅。且夫示众于大顺。求人以尽心。而
五郡从之。终乃不悟。昔晋侯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校者
吾雠。公等岂无诚心。见此事理。又公等贵刘稹祖者。必以
识君臣之义。审顺逆之心。濯身沧波。上睹白日。以此为是。
遂能乐从。今则自遭其时。足以行志。近者杨弁起于卒伍。
敢乱晋阳。康政孙制等皆是耆将。已居右职。一旦狂惑。助
其凶威。曾不再旬。果就擒缚。僇于都市。罪及妻孥。公等睹
卷七○七 第 11a 页
此祸机。得不深戒。李丕中丞能全劲节。自拔乱邦。曾未一
年。骤历三郡。已分茆土。为国功臣。公等见其光荣。得不健
羡。成败利害。昭然可知。祸福无门。行之即是。钧所以不引
古事。不饰虚词。直指目前。易于取信。公等倘枭戮刘稹。自
建功名。大则别领将旄。次则不失符竹。身受爵禄。福及子
孙。去危就安。事同反掌。又得戎旅解甲。黎庶归耕。老幼无
焚灼之虞。闾井得宴安之乐。再洽恩化。岂不美哉。先布至
怀。各当信纳。

** 代李丕与郭谊

卷七○七 第 11b 页

夏首初热。伏惟十三叔动止万福。丕自归朝廷。颇获优宠。
三领大郡。荣列中司。想十三叔远闻。必深喜慰。顷岁寓游
上党。与主公素未相知。十三叔剪拂提携。遂叨右职。寻蒙
见哀羁旅。申以婚姻。托系援于高门。实光荣于鄙族。每怀
恩遇。刻骨铭肌。去年初投国家。便蒙圣上于三殿召对。此
时丕具奏云。臣是十三叔遣密归国。先布款诚。十三叔久
受刘家厚恩。未忍便弃。留待挟持不得。势力稍衰。必擒剪
军中恶人。率先归国。圣上深赐信纳。已记十三叔姓名。自
后缘丕除授忻州。去彼疆界遥远。常抱深恨。无由自申。今
卷七○七 第 12a 页
蒙改授晋州。兼充右尚书副使。密迩封壤。瞻望不遥。若不
披露赤诚。实负姻好。回鹘可汗士马已尽。一身归投黑车
子。近黠戛斯国王遣将军百馀人入朝。请发本国兵四十
万众。袭逐可汗。擒送京阙。又西蕃赞普近亡。新立赞普。才
年十岁。国中至今未定。两蕃宰相以下。进表请托附大唐。
今国家边塞底宁。八表无事。须将国力。平殄五州。除有司
馈运之外。圣上不惜内府金帛。频以出赐。又诸道兵马。微
有损伤。即徵兵填替。必作数年讨伐之意。十三叔自料形
势。必当坐见危亡。幸因丕在邻近。朝廷委信。必须早图功
卷七○七 第 12b 页
效。自取宠荣。保衰老之年。全一门之命。书名竹帛。岂不美
哉。丕只在冀氏。相去咫尺。只要十三叔有一明据。得圣上
密知。此状到后。且望惠数行手示。潜布忠款。丕便遣人进
上。必请密诏安存。此事石尚书并不知。丕指天誓心。达此
诚意。幸垂延纳。不至迟疑。祸机在身。岂得顾望。古人云。晏
安鸩毒。不可怀也。盖以偷安比于鸩毒。切望思之。临楮零
涕。此情何极。不宣。丕再拜。

** 代石雄与刘稹书

雄白。比者牙(一本有内字)兵马使弃累代之勋业。为四海之罪
卷七○七 第 13a 页
人。寄命网罗。坐待夷灭。将谓迫于将校。未遂本心。今则将
校尽离。军心日骇。若不见几而作。必恐受僇于人。昨打暮
宿寨。收得文书云。陈许游奕使贺意密报云。官军二十五
日齐进。雄牒报王尚书。请勘虚实。近得王尚书报云。追到
贺意勘责。款称曾在昭义效职。与彼军游奕使唐再清情
分至深。每因游奕相见。彼此说军中密事。并已承伏。王尚
书便已按军令讫。贺意又款称。唐再清隔乾河密说云。朝
廷若与郎君节。须从西面来。若从南面来。缘刘公直心怀
两端。必恐自取。又云。二郎疾病绝重。命在朝夕。军中已别
卷七○七 第 13b 页
有准拟。不久即是王人。忠武军何必苦相杀伤。又收得彼
处投降军将高文端等。皆云回西诸寨兵马商量。欲立安
全庆替兵马使。文端等不愿更事全庆。所以归国。雄虽久
在行间。不与先相公交接。然俱是河朔军将。臭味略同。将
睹覆亡。不无深惜。今圣上方示大信。以安危疑。倘能自新。
必舍罪衅。况两面主兵大将。皆有贼心。事迫图全。必自救
祸。兵马使若不早决大计。束身归降。更欲迁延。即无所及。
凉风已至。白露将凝。弓劲马豪。视险如砥。粮储丰足。器甲
精坚。并是诸道强兵。近方抽到。士皆宿饱。人有斗心。大兵
卷七○七 第 14a 页
一交。立见焦烂。辄申愚虑。幸纳至怀。不具。雄白。

** 宰相与李执方书

何司徒顷因军中扰攘。起授翰垣。推体国之诚。动遵朝典。
罄守藩之礼。终保令名。遽此沦亡。深可悼惜。闻以监军朝
觐。贵安物情。军府事权令后嗣勾当。本于忠顺。固匪循私。
伏以圣上君临。惟新景化。施王者之号令。事贵有名。奉祖
宗之法度。不可轻易。旋观臣节。岂惜恩荣。今公卿之议。皆
请别命戎帅。圣上恩深悼往。义在安人。以司徒之尽忠。方
垂茂轨。想后嗣之善继。必有令图。只在邻近将帅。成其美
卷七○七 第 14b 页
志。元和初两河跋扈之势。尚未可怀。朝廷制置之宜。难于
今日。李师道兵锋物力。足以自强。犹悉献吏员。请颁贡赋。
管内盐法。皆归有司。沥款披肝。乃授留务。王承宗迷而知
复。寻自纳忠。进德棣两州。以效诚节。故得举族荣盛。一门
保安。望尚书以朝廷公议。两镇旧体。令速效忠款。自求宠
荣。不使河朔邻封。误其大计。尚书藩方重寄。宗室信臣。报
国之忠。仰思展用。成人之美。必为忠谋。望早布嘉言。勤于
善诱。邀其实效。勿受诡词。临事制宜。固在明略。若未获要
领。无惮再三。待知赤诚。方可闻奏。但出于雅意。不可云某
卷七○七 第 15a 页
等令布此怀。其间若须商量者。望于判官大将中拣忠信
有才识人。令充使至此。伏希鉴悉。不宣。某等状。

** 宰相与刘约书

张判官至。奉问。具承情旨。尚书以幽蓟频有叛乱。志在澄
清。远陈嘉猷。益见忠恳。况先侍中累代继美。功德在人。尚
书自按邻封。日彰惠政。想彼人情瞻望。芬若椒兰。圣上天
纵英明。文武并用。正是忠良报国之日。将帅展力之时。圣
意又以幽蓟一方。频害节将。惩其污俗。未欲加恩。张绛固
须首变乱风。恭俟朝旨。若拟作三军章表。坐望兵符。窃料
卷七○七 第 15b 页
圣情。未必允许。倘不早图良计。先效赤诚。计不日之间。必
又致变。闻彼军大将。多是旧人。感先侍中深恩。聆尚书美
政。导其善意。必合遵承。且望密遣腹心。大布诚信。令张绛
自求多福。以保永安。若能请朝廷命帅。举尚书领镇。便自
归阙。必不失二蕃金吾。若欲外任。即商量宋亳大郡。便与
亚相。军中兼与二十万疋物充赏。大将以下。皆酬以官荣。
令此一军。永为朝廷心腹。倘不思大义。姑务因循。即三数
月间。且不问着。既未降朝命。何以保安。望尚书审更筹度。
早施方略。必不可费国家财力。致他日兴师。倘成此功。永
卷七○七 第 16a 页
光史策。张判官到后。且详观事势。密自揣摩。可之与否。速
望报示。不宣。某等状上。

** 宰相与王宰书

近闻游奕使更收得刘稹章表。窃以王太尉武俊有安国
之大勋。藏于清庙。至于孙承宗阻命。在镇犹遣亲弟承恭
自太原诣张相上表祈哀。宪宗不许。旋又遣男知感知信
入朝。属淄青殄灭。因制使杨仆射检得文案。方知危害武
相。本在淄青。承宗无盗杀之罪。方获昭雪。今刘稹父子无
功。皆负重衅。既不诣尚书面缚。又不遣家属祈哀。置章表
卷七○七 第 16b 页
于衢路之间。望朝廷降非常之泽。悖慢无礼。前古未闻。游
奕将不便毁除。寔恐非是。况杨弁遣亲侄入潞州潜通情
计。刘稹并不擒送。又石会关将杨珍[:#AS-9BF8:⿰去⻏]还石会关。兼投贼
界。刘稹便敢受纳。已加兵固守。比令逆将贾偫送表至太
原。少傅李相公奏闻。旋属军中有变。竟未有进止处分。杨
弁潜送。贾偫却归。刘稹亦便受领。狡童逆状如此。不知进
表何为。昔汉宣帝将图霍禹。名臣张敞云。不合明诏自亲
其文。只合明诏以恩不听。偫臣以义固争。今将帅大臣容
其章表。即是私惠归于臣下。不赦在于朝廷。事体之间。交
卷七○七 第 17a 页
恐不可。切虑尚书以疆场之事。皆须上闻。惟此事抑而不
奏。未为至当。望向后更有章表。便令将校所在焚之。惟面
缚而来。然后可受领。辄此披陈。幸垂鉴纳。不宣。某等上状。

** 宰相与卢钧书

圣上以尚书廉简奉公。和惠恤下。所至之地。皆有能名。以
昭义乘僭侈之馀。非廉简无以革弊。当掊克之后。非惠和
无以安人。故辍自汉南。抚宁上党。承入境之日。煦然如春。
壶浆塞途。幼艾相庆。甚善甚善。近频见章表。救雪罪人。姑
务和宁。以安反侧。窃循雅旨。备见深怀。然周书云。刑乱国
卷七○七 第 17b 页
用重典。盖以污染之俗。终须荡涤。虽唐虞之际。至理之极。
犹投放四罪。天下乃定。且以近事明之。顷岁刘总送出幽
州大将二十人。当时执政以苟且为意。奏请放还。其后朱
克融之徒。皆是其数。朝廷深惩前弊。不得不然。尚书公忠
简俭。皆以具美。惟稍缺威断。实愿弥缝。昔子产戒太叔以
政莫如猛。夫火烈。人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人狎而
玩之。则多死焉。太叔为政。不忍猛而。郑国多盗。太叔悔之
曰。吾早从夫子之言不及此。诸葛入蜀。刑法至峻。法正谏
曰。君初有其地。未垂惠恤。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
卷七○七 第 18a 页
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
恩极则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
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理之道。于此而著。尚书以子
产诸葛亮何如人也。尚不以而理。断可知矣。切望猛相济。
仁勇并施。仗义而行。临事必断。不以小惠。扰兹至公。待一
方之人。皆明大顺。然后渐布仁德。平之以和。斯为得也。辄
陈至言。幸垂信纳。不宣。某等状上。

** 与桂州郑中丞书

某当先圣御极。再参枢务。两度册文及宣懿太后祔庙制
卷七○七 第 18b 页
圣容赞幽州纪圣功碑讨回纥制讨刘稹制五度黠戛斯
书两度用兵诏敕及先圣改名制告昊天上帝文并奏议
等。勒成十五卷。正观初有颜岑二中书。代宗朝常相。元和
初某先太师忠懿公。一代盛事。皆所润色。小子词业浅近。
获继家声。武宗一朝。册命典诰。军机羽檄。皆受命撰述。偶
副圣情。伏恐制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 与姚谏议合书三首

闰冬极寒。伏惟谏议十五郎尊体动止万福。即日某悲绪
外。蒙差赵押衙至。奉示问不任悚荷。无由拜伏。倍积瞻恋。

卷七○七 第 19a 页

谨因使回。奉状不次。闰十二月二十八日。从表文崖州司
户参军同正李某状上。

天地穷人。物情所弃。无复音书。平生旧知。无复吊问。阁老
至仁念旧。盛德矜孤。再降专人。远逾溟涨。兼赐衣服器物
茶药至多。槁木暂荣。寒灰稍暖。开缄感切。涕咽难胜。大海
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
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顿作馁死之鬼。自十
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裛。又无医人。委
卷七○七 第 19b 页
命信天。幸而自活。羸惫至甚。生意方微。自料此生。无由再
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病后多书不得。伏惟恕察。谨
状。

伏蒙又赐口箴。不任感戴。东都日所惠本留洛中。无人检
得。兼以道路艰阻。二年来不曾有人至洛。以此前状咨请。
倍深惶悚。小生舌箴更改三五字。不欲两本流传。今谨录
新本献上。旧本伏望封还。如不能远寄。伏惟必赐焚却。下
情切望。赵总管知广州时多。此月下旬方至此。伏惟照察。
谨状。

** 次柳氏旧闻序

卷七○七 第 20a 页

太和八年秋八月乙酉。上于紫宸殿听政。宰臣涯以下奉
职事。上顾谓宰臣曰。故内臣高力士终始事迹。试为言之。
臣涯谨奏云。上元中。使臣柳芳得罪窜黔中。时力士亦从
事巫州。因与周旋。力士以旧尝司史。为芳言先时禁中事。
皆芳所不能知。而芳亦有质疑者。芳默识之。及还。编次其
口语。号曰问高力士说。上曰。令访史氏取其事书之。臣涯
等既奉诏。乃诣芳孙度支员外璟询事。璟曰。某祖芳前从
力士问。覼缕未竟。复著唐历。采摭义数尤相近者以传之。
卷七○七 第 20b 页
其录或秘不敢宣。或怪奇非编录所宜及者。不以传。今按
求其书甚实。臣德裕亡父先臣与芳子吏部郎冕开元初
俱为尚书郎。后官亦俱东出。道相与语。遂及高力士说。且
曰。彼皆目睹。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录。先臣每为臣
言之。臣伏念所臆授凡有十七事。岁祀久更。遗稿不传。臣
德裕非黄琼之练习。愧史迁之该博。唯次旧闻。惧失其传。
不足以备大君之问。谨录如左。以补史官之缺云。

** 异域归忠传序

会昌二年四月甲申。回鹘大将勒嗢没斯率其国特勒宰
相尚书将军凡十二人大首领三十七人骑士二千一百
卷七○七 第 21a 页
六十八人内附。制授嗢没斯特进检校工部尚书左金吾
卫大将军同正。封怀化郡王。其酋帅遍加戎秩。赐之金紫。
于是穹庐之长。尽识汉仪。左衽之人。咸被王泽矣。臣闻书
载率服。美大舜之功。诗列既平。显周宣之德。暨汉宣帝。亦
单于慕义。呼韩来朝。历纪数千。称者三代。则知非常之运。
必待非常之君。诚契感通。斯为难遇。伏惟仁圣文武至神
大孝皇帝绍高祖太宗之神武。慕元宗宪宗之远略。英才
天纵。武节霆驰。静深之谋。渊然若海。先定之志。屹然若山。
自嗢没斯归款朔边。注心魏阙。制置大略。尽出宸算。汉高
卷七○七 第 21b 页
从善。能用六奇。光武揣情。坐知千里。诸将无搴旗之效。偫
臣乏借箸之筹。夫天以信而成功。地以定而载物。惟大君
懋一德。法两仪。故能怀异俗之心。盛中兴之业。嗢没斯者。
回鹘之贵酋也。夙禀正性。生知大义。识倚伏之数。明祸福
之机。回鹘运属天亡。岁久不稔。畜产大耗。国邑为虚。流亡
遍于沙漠。僵仆被于草莽。由是国之将帅。各率支兵。或入
西戎。或归诸部。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
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
石矣。先是有赤心宰相。桀傲乱常。颇为边患。嗢没斯潜布
卷七○七 第 22a 页
诚款于天德军使田牟。暴其罪状。枭首以徇。归大国明也。
戴圣君忠也。去乱邦智也。执丑虏义也。具此四美。是谓诚
臣。昔仲尼知曾参孝。因为陈君臣父子之义。以著孝经。今
圣主以嗢没斯忠。爰采武功贞烈之事。以为归忠传。则圣
人善诱之道。又何以加于此乎。乃集秦汉以来至圣朝。去
绝域归中国。以名节自著功业保忠者三十人。勒成上下
两卷。其不自献款。无迹可称者。今并不载。臣又闻为善者
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殃。神道昭晰。应如影响。
嗢没斯方欲保大节。成大勋。宜乎佩服斯文。以为鉴戒。臣
卷七○七 第 22b 页
备位台铉。获奉睿谋。受诏序事。冠于篇首。

** 黠戛斯朝贡图传序

昔越裳贡雉。荐于宗庙。西旅献獒。陈以典训。所以感其至
而戒其初也。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御历之四年。天瑞
灿烂。王道昭焯。五材并用。六辔斯柔。布政宣室。以张神化。
振兵朔野。以耀威灵。故得天晬而清。日晏而明。虫螟不生。
嘉谷以成。中宇既安。四夷来庭。由是龙荒君长黠戛斯。遣
使注吾合素等上表献良马二疋。绝大漠而贡赤诚。涉流
沙而沾赭汗。非至德所感。孰能臻于此乎。皇帝以前有鸾
卷七○七 第 23a 页
旗。焉用骥騄。不贵龙友。唯驾鼓车。乃命其使见于内殿。赐
以珍膳。锡之文锦。谨按故相魏国公贾耽所撰古今四夷
述。黠戛斯者。本坚昆国也。贞观二十一年。其酋长入朝。授
以将军印。拜坚昆都督。逮于天宝季年。朝贡不绝。暨中国
多难。为回鹘隔碍。黠戛斯忿其桀骜。乘彼荐饥。于是破龙
庭。焚罽幕。萧条万里。地无种落。始得出重泉而见白日。披
氛雾而睹青天。臣伏见太宗谓偫臣曰。南荒西域。自远而
至。其故何哉。宰臣房元龄对曰。殊域来朝者。中国乂安。帝
德遐被所致也。太宗曰。向中国不安。亦何缘而至。朕睹此
卷七○七 第 23b 页
怀惧。何者。昔秦始皇并吞六国。汉武帝威加戎狄。今殊方
异类。无远不宾。窃比秦汉。想无多愧。亦欲传之子孙。念二
王之末途。朕所以不能不惧耳。臣伏思太宗往日之惧。致
我唐百代之隆。则圣祖诒谋。可谓深矣。此太宗所以永保
鸿名。为受命之祖。陛下所以丕承王业。为中兴之主。岂不
宜哉。天旨以贾耽有陈平镇抚之才。得充国通知之敏。其
所述作。该明古今。乃诏太子詹事韦宗卿秘书少监吕述
往莅宾馆。以展私觌。稽合同异。覼缕阙遗。传胡貊兜离之
音。载山川曲折之状。条贯周备。文理洽通。臣伏以贞观初。

卷七○七 第 24a 页

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言。昔周武王天下太平。远国归款。周
史乃集其事。为王会篇。今万国来朝。蛮大[:#AS-FBEE:●]弓率服。实可
图写。请撰为王会图。有诏从之。臣辄因韦宗卿吕述所纪
异闻。饰以绘事。敢叙率服。以冠篇首。

** 太和新修辨谤略序

臣闻行险而言(阙)上者。非谓谤也。是实之所招也。蹈仁而
被诬者。非巳所召。是盗之所憎也。夫理身绝嫌。人臣止谤
之术。虏受不纳。人君辨谤之明。然则正者邪之所仇。直者
卷七○七 第 24b 页
曲之所矫。有能为不才所忌。有功为无庸所嫉。四者苟立。
四谤必随。况伪必乱真。佞实似智。铄金之口。不谋而同唱。
成雷之蚊。未响而先合。以偫阴而蔽孤阳。以众比而排独
立。结其祸患。咸本谤言。莫不巧中于隐伏之微。善成于疑
似之际。忠贤被之。无以自辨。亦良可哀哉。伏惟皇帝陛下
体乾坤简易之德。合日月无私之照。视听自天。神明其化。
恶淫哇之乱听。疾紫色之眩目。堲其谗说。常咏格言。臣等
将顺天聪。缀缉旧典。发东观藏书之室。得元和辨谤之文。
辞过万言。书成十卷。以其广而寡要。繁则易芜。方镜情伪
之源。尤资详略之当。遂再加研考。所以理昔贤被诬之状。

卷七○七 第 25a 页

表前王善鉴之明。实愿视则倚衡。居则宥坐。绝其根蘖。永
杜其来。必也视之于未形。鉴之于无象。方夏后盘盂之诫。
比周王玉几之铭。测深虑远。取为殷鉴。使播扬有所消其
象。萋菲无以成其文。忠臣得纳其诚。武臣得尽其力矣。于
是徵之周秦。覃及圣代。必极精简。有合箴规。特立新编。裁
成三卷。谨缮写封进。臣等上奉宸谋。竭其钻仰。敢不虔序
圣旨。冠于篇首云。

** 穷愁志序

卷七○七 第 25b 页

予顷岁吏道所拘。沈迷簿领。今则忧独不乐。谁与晤言。偶
思当世之所疑惑。前贤之所未及。各为一论。庶乎箴而体
要。谓之穷愁志。凡三卷。篇论四十九首。销此永日。聊以解
忧。地僻无书。心力久废。每怀多闻之益。颇有阙疑之恨。贻
于朋友。以俟箴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