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三
卷七○三 第 19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七百三

卷七○三 第 1a 页
 李德裕(八)

** 任畹李丕与臣状共三道

右。臣缘小寇未殄。前月末与河中留后任畹委曲。令转问
李丕。有何方略。一一条疏报。今得任畹书。并封送李丕状
两道。并谨封进。其李丕状一道。论请依前取黄泽岭路。断
贼要害。臣近访知魏城路。又狗脊岭东西。经五月十四日
阵破。贼掘坑堑至深。必恐进兵不得。古人云。战不胜。则易
地而处。伏望密诏义忠朝清。潜移兵取黄泽路。掩其不备。
得否令子细筹度。如可去。便候进止。事贵神速。须务至密。
卷七○三 第 1b 页
机计倘漏。还备堤防。其一状请令诸军各赍十日乾粮。深
入过险。此亦是用奇之计。伏望约此意赐石雄王逢诏。令
如此排比。石雄就河府。王逢就绛州。各晒乾粮。缘日色犹
烈。数日可致。兼各赐度支侧近军粮米一二千石。尤冀集
事。臣缘寇孽未剪。每得四远文状。皆愿一一上闻。频渎宸
严。不任惶惕。伏望留中不出。

** 续得高文端贼中事宜四状

高文端称。直下打泽州城。恐损官军兵马。缘贼兵原有一
卷七○三 第 2a 页
万五千人。常出一半已上。于四面山谷埋伏。待官军打城
困乏。即四面齐来救援。恐落贼奸计。其陈许军请过乾河。
北逼泽州。更下一寨。城寨连接。更筑鹿项夹城。但从一面
起手。围绕泽州。每日常须大兵排阵。四面抵敌贼救兵。贼
心危急。恐被围合。必有大战。待贼军退败。乘势便收泽州。
如此则不损官军。免落奸计。伏望依此诏示王宰。

请令王逢进军取贼固镇两寨。但两岭上排阵。直抵贼固
镇寨。当川亦须著兵。亦抵贼寨。缘固镇两寨。四面悬崖。官
军便打。必恐损人难收。其贼寨更无井水。尽吃泉水。在寨
卷七○三 第 2b 页
东南涧内。约一里已来。但逼贼寨三两日。绝其取水路。贼
军无水可吃。即须拔寨退走。官军便可进固镇。东十五里
是青龙寨。在岭北侧上。四面并是悬崖。取水亦在寨外。还
依固镇寨。绝其取水路即是。青龙寨东去沁州十五里。城
寨至牢固。贼兵约一千五百人。内五百人土军团练。全安
庆自领。伏望依此诏示王逢。

长桥贼都头王钊约将一万兵。今在洺州城内。缘刘稹处
置却失天井关都头薛茂卿一门。又处置却邢洺两州救
援兵马使谈朝清兄弟三人。王钊自此疑惧。刘稹差亲器
卷七○三 第 3a 页
仗官贾少遇追王钊入潞州。并不伏追。官健一时叫阚。王
钊已持两端。必不肯为刘稹用命。本是潞州子弟。见有兄
弟数人在军。材能最出于众。若招降。至多必恐顾惜家口。
又官健投降后为诸军所杀。亦恐非愿。惟密将意与王钊。
令将一万人却入潞州。处置得刘稹。别与一道节度使。兼
与检校高官。更别赐钱物。高文端云。官健受苦日久。朝夕
难过。家属尽在潞州。若遣回军。必皆情愿。臣恐宏敬不知
王钊不伏刘稹追呼。伏望专降中使。密赐诏示。令依此速
致意与王钊。取其回意闻奏。河朔多冀邑人。若遣传意。计
卷七○三 第 3b 页
合必达。

臣问高文端。贼中谁人作急。高文端云。潞州城内即有郭
谊王协张谷。向外即刘公直。臣先得元龟状称。刘公直曾
事王晏。平常依倚于王宰。伏望诏王宰。令百方将意与刘
公直。若肯回戈却取刘稹。亦许别与重官酬。仍别赐钱物。

 以前谨具如前。昨日高文端到宅辞臣。因子细问得贼
中事宜。兼共商量计策。皆似可。谨录奏闻。谨奏。

** 天井冀氏事宜状

右。臣昨日晚见镇州奏事官高迪云。向前已曾向臣言军
卷七○三 第 4a 页
中密事。今更有切事要言于臣。请不令王助知。今山东三
州归降已平了。天井冀氏却须令坚守城寨。不得与战。不
二十日内。必自生变。缘贼已穷蹙。不可更逼著。恐其计穷。
必为济河焚舟之计。一人敌十人之命。官军与战。必恐不
利。若万一小衄。却恐延贼旬月之命。缘临洺已投魏博。当
道兵马。过来不得。请召宏敬速拨兵取临洺路。便扼武安。
潞府知山东兵来。必枭擒刘稹向阙。臣伏见高迪之言。至
忠至切。伏望速赐宏敬王宰石雄诏处分。谨密状奏闻。伏
望留中不出。

卷七○三 第 4b 页

** 洺州事宜状

右。适徐乃文将宏敬委曲呈臣。似忧朝廷处置洺州。亦未
得所。臣细问其故。徐乃文云。安王已送启状与王钊。高元
武又归投王钊。即日有二万六千人。甚得军心。都头尽皆
畏伏。取郭谊未得已前。且要令在洺州勾当。缘归降人皆
未甚安。忽恐惜留王钊。未肯放出。万一有此。终不如无。伏
望速降使赐宏敬诏。看彼事宜。如王钊出彼未得。且令勾
当。待卢钧到后令赴阙不迟。崔叔度是王钊下都头。甚有
胆略。昨来首谋归国。尽是叔度。王钊未出已前。宏敬意且
卷七○三 第 5a 页
欲留叔度。今在阙下。伏望于安省安置。其宏敬委曲。谨封
进上。委曲中所云中丞是李回。谨录奏闻。

** 回鹘事宜状

右。自刘稹平后。臣久欲奏闻。请降识事情中使。宣谕仲武。
令早灭却残虏。兼探仲武见刘稹平后。有何言说。两度缘
延英论事校多。未及陈奏。昨日奏事官论博言到。传仲武
语与臣。近稍得回鹘消息。人心颇有离异。缘可汗欲得投
安西。其部落百姓皆云。骨肉尽在向南。愿投国家。又云。与
室韦已不得所。据此时势。即合归降。不然。自相破灭。伏望
卷七○三 第 5b 页
因此机便。特降供奉官有才识者充使。兼赐仲武诏。谕以
刘稹已平。天下无事。惟残虏未灭。常系圣心。仲武犹带北
面诏讨使。合为国家了却残虏。成此功业。令超于镇魏。朝
廷酬报。必极优崇。料仲武企羡两道立功。皆加宠位。又知
朝廷内无寇孽。足得捍边。仲武是见机之人。必思自效。令
取岁内百计招降。兼示以优待可汗。必令得所。缘国家与
回鹘久为敌国。结怨已深。虽近方戢兵。终须早有经略。且
令招诱。最为得宜。臣谨密状闻奏。此状望留中不出。

** 振武节度使李忠顺与臣状一道

卷七○三 第 6a 页

右。今日振武奏事官闾邱宏到。云却收到河东没落官健
杨惟清等二人。称回鹘可汗在天德北三百里已下。臣昨
日已见李思忠下军将阎禺。说思忠意缘朝廷册命黠戛
斯。恐回鹘可汗必怀嫉妒。与诸小番合势遮截汉使。请令
汉兵且于天德住。待计会黠戛斯兵马迎接。方可进发。今
忽近天德。已似有验。其边界事宜。李思顺皆自有表进讫。
李思顺别有状一道。称回鹘合禄哈等一人投降。赍得款
云。可汗见在兵只有一千五百人。衣甲约六七十领。角有
卷七○三 第 6b 页
三只。鼓有四面。每度与诸番打得羊马数亦至少。旋自分
却。据此通款。事皆诣实。李忠顺疑蕃人诈妄。未敢奏闻。其
别状谨封进上。伏望圣慈早加警备。以戒不虞。臣此状请
留中不出。

** 潞州事宜状

右。臣伏见报。兵马不肯发赴振武。闭城叫反。古人云。败军
之气。没世不复。今潞府乘破败之后。又失天险。只是惮于
征役。岂敢更为逆命。亦恐是卢钧姑息太过。军人知其畏
懦。因此生心。然亦须及其事初。预为之备。臣比见叛乱之
地。皆是制置太迟。及朝廷徵发。贼已处处设备。兵法云。疾
卷七○三 第 7a 页
雷不及掩耳。又云。用兵只闻拙速。不闻巧迟。去春杨弁便
是速讨之力。旬日而平。望赐王宰密诏。令府城下拣四千
人。枞枞排比。如已闻作乱。不要更待诏旨。令一千人守石
会关。令三千人取仪州路。把断武安。缘军粮兵马。多在山
东。但遣邢州不通。自然驻旬月不得。邢洺之心未可保。亦
望密诏王纵温士(阙)各令自守。不得出兵。惟要于武安路
太原兵马遥为声援。最切在令山东断绝。即立可诛剪。纵
万一无事。不妨且赐密诏。王宰先知石雄勇于赴敌。计亦
知警急。必便泽州。亦要赐泽州诏。守并须用河阳兵马。不
卷七○三 第 7b 页
得用昭义旧人。亦要赐恭甫诏。知有警急。发马步一千人
赴晋州屯集。以防越轶。臣思虑所及。不敢不便奏闻。伏望
留中不出。

** 论昭义军事宜状

右。适魏博奏事徐乃文见臣云。昨日闻三道使出城。一道
往魏博。恐令宏敬出军。却虑三州不安。实非稳便。臣当时
说向圣意。只令石雄至潞州界首搜索恶人。恐三州未谕
朝旨。知宏敬忠荩。故令中使先往。遣宏敬安存三州。并不
徵发。乃文称若如此处置。至为切当。缘涉县正当山东系
卷七○三 第 8a 页
口。绝是要地。有镇兵五百人已下。去潞府一百六十里。军
粮至多。潞州官健月粮。皆在此请受。恐潞府叛兵急则投
窜涉县。摇动三州。切要国家先遣兵把捉此镇。有昭义旧
都押衙焦长楚。是本军旧人。刘从谏降黜。令往山东。今在
邯郸。若朝廷特赐一诏。令镇守涉县。兼把捉潞河徽子口。
至为稳便。如焦长楚不可委信。朝廷专拣一武将速去亦
得。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盖以其虽是下贱。能识耕
织之故。臣不谙泽潞界内山川。见乃文所说。稍似有理。不
敢不便密状闻奏。望赐留中不出。

卷七○三 第 8b 页

** 进上尊号玉册文状

今月二十一日奉宣。令臣撰文者。臣闻王充云。古之帝王
建德者。须鸿笔之臣褒述纪德。又杨雄云。廊庙之上。高文
典册用相如。臣本以门荫入仕。不由俊造之选。独学无友。
未尝琢磨。然心好艺文。老而不倦。近加衰病。久废含毫。祗
奉渥恩。实怀荣惧。谨以撰讫。谨连封进。不任兢惶陨越之
至。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 进上尊号玉册文状

奉宣。令臣撰文者。伏以陛下聪明神武。高视百王。伐罪成
卷七○三 第 9a 页
功。清和六合。虽有鸿笔。犹难措词。况臣从吏多年。文业久
废。克励疲病。莫副殊知。祗荷明恩。倍怀兢惕。谨以撰讫。谨
连进上。不任荣忭惶越之至。谨录奏闻。伏听敕旨。

** 进真容赞状

奉宣。令臣撰者。臣幼习儒风。莫能励已。长从吏役。无所成
名。虽尝忝禁林。获掌纶命。学既惭于刻鹄。文有愧于雕虫。
陛下假以恩光。常加宠饰。赐令撰述。益荷殊荣。但以谈天
者岂测其高。酌海者莫知其广。圣功神武。睿德文思。虽欲
赞扬。实惭不逮。今已撰讫。谨连封上。尘黩严扆。无地自容。
卷七○三 第 9b 页
不任兢惶荣抃之至。

** 进幽州纪圣功碑文状

奉宣。令臣撰述者。伏以北狄强悍。勇于四夷。前代圣王。莫
能制服。昨者回鹘虽乘危蹙。势已内侵。豺狼之师。尚馀十
万。陛下神武雄断。智出无方。震天威以霆声。碎獯戎而瓦
解。武功盛烈。高视百王。岂比周穆犬戎之征。荒服不至。汉
武马邑之诈。偫帅无功。将垂耿光。宜著鸿笔。臣学艺荒浅。
久病衰残。纪轩后之功。徒知竭思。叙唐尧之德。终愧难名。
采其功状。稍似摭实。今已撰讫。谨连进上。轻黩宸扆。(一作
严)

卷七○三 第 10a 页
不任惶越。谨录奏闻。

** 进颉戛斯朝贡传图状

臣二十一日于延英面奏。吕述等准敕访颉戛斯国邑风
俗。编为一传。今修撰已成。稍似详备。臣伏见贞观初。因四
夷来朝。太宗令阎立本各写其衣服形貌。为职贡图。臣谨
令画工注(一作潜)写注吾合素等形状。列于传前。兼臣不揆
浅陋。辄撰传序。所冀圣明柔远之德。高于百王。绝域慕义
之心。传于千古。轻渎宸严。伏增兢惧。谨封上进。

** 进侍宴诗一首状

卷七○三 第 10b 页

伏以六合清和。四夷慕义。芳春令节。锡宴偫臣。见膏露之
晞阳。喜薰风之解愠。万心欢乐。累日忘疲。伏惟陛下睿德
日新。文章天纵。词高黄竹。思缛白云。含毫而瑞景扬光。摛
藻而非烟动色。臣早司纶綍。尝忝内庭。雕虫薄技。实感宪
宗穆宗文宗知奖。不揆浅薄。辄进诗一首。轻渎宸严。伏增
惶惕。谨随状奉进。

** 进新旧文十卷状

四月二十三日奉宣。令状臣进来者。伏以杨雄云。童子雕
虫篆刻。壮夫不为。臣往在弱龄。即好词赋。性情(一作情性)所得。

卷七○三 第 11a 页

衰老不忘。属吏职岁深。文业多废。意之所感。时乃成章。岂
谓击壤庸音。谬入帝尧之听。巴渝末曲。猥蒙汉祖之知。跼
脊惭惶。神魂飞越。谨录新旧文十卷进上。轻渎宸严。无任
兢惕。

** 进瑞橘赋状

今月十九日。圣恩赐臣朱橘三颗者。伏以远自湘山。移根
清籞。蒙雨露之渥泽。庇日月之休光。始发素荣。俄成丹实。
诚宜奉金华之宴。助玉食之甘。岂谓恩及贱微。获观嘉瑞。
卷七○三 第 11b 页
臣久参纶命。常效雕虫。仰荷皇慈。辄献小赋。轻黩宸扆。倍
积兢惶。臣又伏见元宗朝种柑结实。宣付史馆。祖宗故事。
敢不奏闻。其赋谨随状上进。臣不任感恩踊跃之至。谨奉
状以闻。

** 进西南备边录状

伏以犬戎历代为患。国之仇雠。南蛮自经负恩。常怀反侧。
西蜀两路。实系安危。臣顷在西川。讲求利病。颇收要害之
地。实尽经远之图。因著西南备边录十三卷。臣所创立城
镇。兼画小图。米盐器甲。无不该备。昔萧何收秦图书。具知
阨塞。军国之政。莫切于斯。谨封进上。庶裨圣览。第四卷叙
卷七○三 第 12a 页
维州本末。尤似精详。所冀圣慈知臣竭力奉公。尽心立事。
所至之地。不敢苟安。轻黩宸严。伏增战越。

** 论游幸状

**  人君动法于日

右。臣窃见近日陛下畋游稍远。还宫近夜。伏以人君动法
于日。故日出而视朝。日入而宴息。古人云。将旦清风发。偫
阴伏。君以临朝不牵于色。日将入。传曰侍君就房有常节。
伏望陛下深察古人之言。向后游幸。不至侵夜。

**  人君动敬天道

卷七○三 第 12b 页

古以人君天之所予。常宜奉顺天道。亦犹人臣之事陛下。
常须戒慎。臣虽暗昧不知天道。近频见中朝人说。自秋已
来。五星所行。稍失常度。此皆天意殷勤。儆戒陛下。毛诗云。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又古人云。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
实不以文。伏惟陛下稍节驰驱。以顺天意。

 以前。臣伏蒙陛下自远镇授之钧衡。若畏避不言。实负
恩德。不敢对诸宰臣论奏。谨具密状以闻。不任惶惧迫切
之至。

** 请于太原添兵备状

卷七○三 第 13a 页

右。缘嗢没斯等本国残破。未有所归。逗留塞上。今已岁周。
虽近有恩赐。喻其归还。然本蕃未宁。时属寒冱。马畜羸乏。
必难首途。回鹘和好多年。忠效久著。虽在边境之内。计无
侵轶之虞。臣等所虑。吐蕃变诈多端。不可测度。或谓朝廷
方备北虏。未暇西防。或云嗢没斯招米点汗回鹘。乘此机
势。谋陷丰州。缘元和十三年已曾此来。不可无备。太原兵
额虽存。皆被军将放却散诸处。缓急点集至难。臣等商量。
请发陈许步军三千人。郑滑步军三千人。令至太原屯集。
卷七○三 第 13b 页
如北边有警。则大同军正当贼路。足应事机。如河西有虞。
便令取岚石路过河。至亦近便。况两道人心忠义。徵发不
难。只如一年防秋。无所损费。臣等询于物议。皆愿有此堤
防。伏惟圣明。特赐允纳。

** 请遣使访问太和公主状

右。伏以元和中。回鹘累请和亲。宪宗不许。至长庆初。穆宗
以北虏代结姻好。中国无虞。边境晏然。生人受福。所以割
慈下嫁。用示怀柔。今回鹘国已破亡。公主未知所在。若不
遣使访问。慰其艰危。戎狄必谓国家降主虏廷。本非爱惜。
便怀轻易之意。永无敬重之心。非止甚伤虏情。实亦负于
卷七○三 第 14a 页
公主。臣等商量。望令苗镇将一二十轻骑。赍诏书先至嗢
没斯处。令其转差人送入至公主所在。若嗢没斯便受朝
旨。固表恭顺之心。若辞拒此行。足彰背叛之迹。因此侦察。
无所隐情。伏希圣旨。特赐省察。

** 论幽州事宜状

右。臣等今月五日于紫宸。陛下访问刘约事宜。今臣等亦
与君赏一书。谕以此意。臣等将谓君赏久在河朔。谙练戎
机。远授规模。必副圣意。君赏只合自出已意。潜道款诚。事
从乖张。泯然无迹。岂有将朝廷密旨。显示乱军。激其悖心。
卷七○三 第 14b 页
致此章表。兼见君赏与张绛手疏。词甚卑逊。非惟失将帅
之体。实亦失忠荩之诚。近者何重顺未得节制。初遣茂复
谕旨。又遣执方致书。臣等两度令元蹇申意。料重顺岂不
知是朝廷密谕。然竟无大将军表终守恭顺之词。所以授
之有名。不紊朝典。幽州一方。自朱克融留连中使。不受赐
衣。继以杨志诚累遣将吏上表。邀求官爵。自此悖乱之气。
与镇魏不同。今若便与(阙二字)实为朝廷之耻。伏望且逗留
旬月。更候事宜。克恭傔回日。伏望不赐诏书。庶全事体。

** 论仪凤以后大臣褒赠状

卷七○三 第 15a 页

**  故中书令郝处俊

右。仪凤元年八月。高宗将传位于天后。处俊对曰。天下者。
高祖太宗之天下也。非天皇之天下也。天皇只合谨守宗
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天后。其事遂止。处
俊后子孙为酷吏所害。

**  故文昌右相岑长倩

右。天授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与王庆之等。率数百人连名
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长倩与地官尚书格辅元竟
卷七○三 第 15b 页
不署名。以中宗在东宫。不可更立武承嗣。言词切直。仍责
上书者遣散。为承嗣所害。

**  故御史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

右。张嘉福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天后问辅元。辅元固称
不可。为武承嗣所害。

**  故右卫将军李安靖

右。天授年。王公百寮皆劝革命。安靖独义形于色。及被收
下狱。来俊臣诘其反状。安靖谓曰。以我是唐家老臣。须杀
任杀。若问其谋反。实无可对。为俊臣所害。

**  故赠越州都督徐有功

卷七○三 第 16a 页

右。当天后革命之初。宗室英贤。将相旧老。忠于国者。相继
受诛。徐有功自司刑丞累迁至司刑少卿。数议大狱。务在
平恕。凡所济活者数百家。前后奏雪枉破家者。三经断死。
而执志不渝。兼明元宗外祖母庞氏之冤。开元中赠越州
都督。就第吊祭。赠物三百段。一子官。

 以前。臣等伏见元和以来。褚遂良狄仁杰张柬之等子
孙。累有恩制授。惟此数家。未蒙甄录。望各访求子孙承嫡
者。特授一官。如先未有谥者。各令有司定谥。如无子孙。特
卷七○三 第 16b 页
与追赠。所贵百代之下。再振清风。海内忠良。无不感厉。未
审可否。

**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

右。臣等商量。杜元颖虽失于驭远。致蛮寇内侵。然握节婴
城。舍生取义。围解之后。惩贬不轻。但以蛮夷之情。不可开
纵。若为之报怨。以快其心。则是不贵王臣。取笑戎狄。汉景
所以闻邓公之说。恨晁错之诛。元颖长庆之初。首居宰弼。
洁廉畏法。忠荩小心。虽无光赫之名。颇著直清之称。既逢
昌运。合与申冤。望乞还旧官阶等。仍追赠右仆射。未审可
否。

卷七○三 第 17a 页

** 第二状奉宣令更商量奏来者

右。臣等商量。比闻外议。皆以元颖不能绥抚南蛮。又无备
禦。责此二事。以为愆尤。臣等究其情由。实有本末。缘韦皋
久在西蜀。自固兵权。邀结南蛮。为其外援。亲昵信任。事同
一家。此时亭障不修。边防罢警。若后人加置一卒。缮理一
城。必有异词。便乖邻好。自武元衡以后三十馀年。戎备落
然。不可独责元颖。蛮退后。京城传说驱掠五万馀人。音乐
伎巧。无不荡尽。缘郭钊无政。都不勘寻。臣德裕到镇后。差
卷七○三 第 17b 页
官于蛮经历州县。一一勘寻。皆得来名。具在案牍。蛮共掠
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千人。其中一人
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医眼大秦僧一人。馀并是寻
常百姓。并非工巧。其八千九百馀人。皆是黎雅州百姓。半
杂獦獠。臣德裕到镇后。移牒索得三千三百人。两番送得
与监军使于龙兴大慈寺点阅。并是南界蛮獠。缘朝廷宠
待如旧。从此蛮心益骄。今西川节将。惟务姑息。臣等所以
薄元颖之过。谓合追荣。频承顾问。不敢不缕悉闻奏。况元
颖殁后。五经大赦。下位卑官。皆得追复官爵。倘圣旨以赠
与为优。望只准赦文却还旧爵。其赠官落下。未审可否
卷七○三 第 18a 页

** 论太和五年八月将故维州城归降准诏却执送本蕃就僇人吐蕃城副使悉怛谋状

右。臣顷蒙先朝授剑南西川节度使。其悉怛谋虽是吐蕃
酋长。久乐皇风。将彼坚城。降臣当道。臣差行维州刺史虞
藏俭。便领兵马。入据其城。飞章以闻。先帝惊喜。其时与臣
仇者。望风疾臣。遽兴疑言。上罔宸听。以为与吐蕃盟约。不
可背之。必恐将此为词。侵犯郊境。遂诏臣却还此城。兼执
送悉怛谋等。令彼自僇。复降中使。迫促送还。昔白起杀降。
终于杜邮致祸。陈汤见按。是为郅支报仇。感叹前事。愧心
卷七○三 第 18b 页
终日。今者幸逢英主。忝被台司。辄敢追论。伏希省察。且维
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州之冲。是汉地入边
之路。初河陇尽殁。惟此州独存。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州
门者。二十年后。两男长成。窃开垒门。引兵而入。遂为所灭。
号曰无忧城。从此得并力于西边。更无虞于南路。凭陵近
甸。旰食累朝。贞元中。韦皋以经略河湟。此城为始。尽锐万
旅。急攻数年。吐蕃爱惜既甚。遣其舅论莽热来救。雉堞高
峻。临冲难及于层霄。鸟径屈蟠。猛士多糜于石。莫展公输
之巧。空擒莽热而还。及南蛮负恩。扫地驱劫。臣初到西
卷七○三 第 19a 页
蜀。众心未安。外扬国威。中缉边备。其维州熟臣信令。乃送
款与臣。臣告之以须俟奏报。冀探情伪。其悉怛谋等。寻帅
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
其降礼。南蛮在列。莫敢仰视。况西山八国。隔在此州。比带
使名。都成虚语。诸久苦蕃中徵役。愿作王人。自维州降后。
皆云但得臣信牒帽子。便相率内属。其蕃界合水栖鸡等
城。既失险阻。自须抽归。可减八处镇兵。坐收千馀里旧地。
臣见此有莫大之利。为恢复之机。所以面许奏闻。各加酬
赏。臣自与锦袍金带。禺俟朝旨。且吐蕃维州未降以前一
卷七○三 第 19b 页
年。犹围逼鲁州。以此言之。岂守盟约。况臣未尝用兵攻取。
彼自感化来降。又沮议之人。岂思事实。犬戎迟钝。土旷人
稀。每欲乘秋犯边。皆须数岁聚食。臣得维州逾月。未有一
使入疆。自此之后。方应破胆。岂有虑其复怨。鼓此浮词。臣
受降之初。指天为誓。宁忍将三百馀人性命。弃信偷安。累
表陈论。乞垂矜舍。答诏严切。竟令执还。加以体被三木。舆
于竹畚。及将即路。冤叫呼天。将吏对臣。无不陨涕。其部送
者。更遭蕃帅讥诮云。既以降彼。何须送来。乃却将此降人。
戮于汉界之上。恣行残忍。用固携离。至乃掷其婴孩。承
卷七○三 第 20a 页
以枪。臣闻楚灵诱杀蛮子。春秋明讥。周文收送邓叔。简册
深鄙。况乎大国。负此异族。塞忠之路。快凶虐之情。从古以
来。未有此事。伏惟仁圣文武至诚大孝皇帝陛下振睿圣
之宏图。得怀徕之上策。故南蛮申请朝之愿。北虏效款塞
之诚。臣实痛惜悉怛谋等。举城向化。解辫归义。而未加昆
邪之爵。不赏庶其之功。翻以忠爱受屠。为仇雠所快。身遭
此酷。名又不彰。职由愚臣。陷此非罪。虽时更一纪。而运属
千年。所以具陈根本。不惮繁细。冀蒙睿鉴。追奖忠魂。伏乞
宣付中书。各加褒赠。冀华夷感德。幽显伸冤。警既往之倖
卷七○三 第 20b 页
心。激将来之峻节。臣无任恳愿之至。

** 论救杨嗣复李[:#AS-8FA5:●]陈夷直状

右。臣等闻向外传说纷然。陛下皆遣中使。未测其由。臣等
相顾忧惶。不知死所。嗣复等所涉议论。实负圣明。臣等所
以显书其罪。不为末减。只望止于窜逐。用戒偫邪。古人称
刑人于市。与众共弃。陛下若以嗣复等罪状必不可容。伏
望且降使臣。就彼鞫问。待得其罪。显戮不迟。如便遣使。必
遗后悔。文宗只缘贬宋申锡。更不按问。至今人以为冤。臣
等于嗣复等。实无情故。所利者宗庙。所惜者圣明。不欲令
卷七○三 第 21a 页
一事骇听。失天下之望。若使四方将相。或以此为词。臣等
避罪不言。无以塞责。伏望陛下特回宸虑。下纳愚忠。臣等
馀年。方敢自保。陛下若以臣等事君不尽。情涉容奸。先罪
臣等。实所甘分。辄陈肝血。不避严诛。不任恳切兢惶之至。
谨俯伏待罪。望速降敕旨。

** 第二状

右。臣等适以有状论奏。未奉圣旨。今向外之心。惊骇不知
所为。臣等若苟务偷安。不更冒死陈奏。必恐旬月之后。人
情皆以为冤。陛下此时。追悔无及。臣等昨者商量之初。只
卷七○三 第 21b 页
以嗣复等所涉议论。不可令在藩镇。止于贬责。足以塞辜。
如更过于此。实摇动天下之心。必损圣明之德。如以臣等
情涉顾望。伏望先罪责臣。实所甘分。臣等专在中书。伏望
特开延英赐对。得面陈肝血。死无所恨。

** 第三状

右。臣等适再已陈奏。未奉圣旨。伏见贞元初。宰臣刘晏。缘
德宗在东宫时涉动摇之论。竟以此坐死。旋则朝廷中外。
皆以为冤。两河不臣之地。悉恐亡惧。德宗寻亦追悔。官其
子孙。近则宋申锡涉交通藩邸贬官。文宗寻又追悔。至于
卷七○三 第 22a 页
流涕。如嗣复等蝼蚁之命。至细至微。特赐矜全。必彰圣德。
天下臣子。孰不上感天慈。不尔。恐四海人情。自此忧惧。臣
等亦兢危不暇。无以裨助圣明。伏望特开延英。赐臣等面
陈血诚。以安中外。如蒙圣慈纳臣等愚恳。伏望更重贬官。
所冀人心允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