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七一
卷六七一 第 47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一

卷六七一 第 1a 页
 白居易(十六)

** 策林三

**  三十六达聪明致理化

夫欲达聪明致理化。则在乎奉成式。不必乎创新规也。臣
闻尧之所以神而化者。聪明文思也。舜之所以圣而理者。
明四目达四聪也。盖古之理化。皆由聪明出也。自唐虞以
降。斯道寖衰。秦汉以还。斯道大丧。上不以聪接下。下不以
明奉上。聪明之道。既阻于上下。则讹伪之俗。不得不流于
内外也。国家承百王已弊之风。振千古未行之法。于是始
卷六七一 第 1b 页
立匦使。始加谏员。始命待制官。始设登闻鼓。故遗补之谏
入。则朝廷之得失所由知也。匦使之职举。则天下之壅蔽
所由通也。待制之官进。则众臣之谋猷所由展也。登闻之
鼓鸣。则偫下之冤滥所由达也。此皆我烈祖所创。累圣所
奉。虽尧舜之道。无以出焉。故贞观之太和。开元之至理。率
由斯而驯致矣。自贞元以来。抗疏而谏者。留而不行。投书
于匦者。寝而不报。待制之官。经时而不见于一问。登闻之
鼓。终岁而不闻于一声。臣恐众臣之谋猷。或未尽展。朝廷
卷六七一 第 2a 页
之得失。或未尽知。壅蔽者有所未通。冤滥者有所未达。今
幸当陛下践阼体元之始。施令布和之初。则宜申明旧章。
条举废事。使列圣之述作不坠。陛下之聪明惟新。以初为
常。今其时矣。时不可失。惟陛下惜而行之。则尧舜之化。祖
宗之理。可得而致矣。臣故曰达聪明致理化。在乎奉成式。
不必乎创新规也。

**  三十七决壅蔽 不使人知所欲

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
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
卷六七一 第 2b 页
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
之。周厉好利。荣夷公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好音。师涓
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齐桓
好味。易牙蒸首子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
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盖谓此
矣。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
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
壅也。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
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
卷六七一 第 3a 页
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
之女惑于目矣。尝异味。则虑易牙之子入于口矣。大如是。
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
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不知其所欲。右不
知其所好。虽欲壅蔽。其可得乎。此明王节欲决壅之要道
也。

**  三十八君不行臣事 委任宰相

臣闻建官施令者。君所执也。率职知事者。臣所奉也。臣行
君道则政专。君行臣道则事乱。专与乱。其弊一也。然则臣
卷六七一 第 3b 页
道者。百职至众。万事至繁。诚非一人方寸所能尽也。故王
者但操其要。择其人而已。将在乎分务于偫司。各令督责
其课。受成于宰相。不以勤倦自婴。然后谨殿最而赏罚焉。
审幽明而黜陟焉。则万枢之要毕矣。故失君道者。虽多夕
惕若厉之虑。而彝伦未必序也。行臣事者。虽多日昃不食
之勤。而庶绩未必凝也。得其要逸而有终。非其宜劳而无
功故也。臣又闻坐而论道。三公之任也。作而行之。卿大夫
之职也。故陈平不肯知钱谷。邴吉不问死伤者。此有司之
职也。非宰相之任也。夫以宰相尚不可侵有司之职。况人
卷六七一 第 4a 页
君可侵宰相之任乎。可侵百执事之事乎。臣又闻宰相之
任者。上代天工。下执人柄。偫职由之而理乱。庶政由之而
弛张。君之心膂。待宰相而启沃。君之耳目。待宰相而聪明。
设其位。不可一日非其人。得其人。不可一日无其宠。疑则
勿用。用则勿疏。然后能䜣合其心。驯致其道。盖先王所以
端拱凝旒。而天下大理者。无他焉。委务于有司也。仰成于
宰相也。

**  三十九使官吏清廉 均其禄厚其俸也

臣闻为国者皆患吏之贪。而不知去贪之道也。皆欲吏之
卷六七一 第 4b 页
清。而不知致清之由也。臣以为去贪致清者。在乎厚其禄
均其俸而已。夫衣食阙于家。虽严父慈母。不能制其子。况
君长能检其臣吏乎。冻馁切于身。虽巢由夷齐。不能固其
节。况凡人能守其清白乎。臣伏见今之官吏。所以未尽贞
廉者。由禄不均而俸不足也。不均者。由所在课料重轻不
齐也。不足者。由所在官长侵刻不已也。其甚者。则有官秩
等而禄殊。郡县同而俸异。或削夺以过半。或停给而弥年。
至使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如此则必冒白刃蹈水火而求
私利也。况可使抚人字物。断狱均财者乎。夫上行则下从。

卷六七一 第 5a 页

身穷则心滥。今官长日侵其利。而望吏之不日侵于人。不
可得也。盖所谓渴马守水。饿犬护肉。则虽日用刑罚。不能
惩贪而劝清必矣。陛下今欲革时之弊。去吏之贪。则莫先
于均天下课料重轻。禁天下官长侵刻。使天下之吏。温饱
充于内。清廉形于外。然后示之以耻。纠之以刑。如此则纵
或为非者。百无一二也。

**  四十省官并俸减使职

臣闻古者计人而置官。量赋而制禄。故官之省置。必稽人
卷六七一 第 5b 页
户之众寡。禄之厚薄。必称赋入之少多。俾乎官足以理人。
人足以奉吏。吏有常禄。财有常征。财赋吏员。必参相得者
也。顷以兵戎屡动。荒沴荐臻。户口流亡。财征减耗。则宜量
其官而省之。并其禄而厚之。故官省则事。事简则人安。禄
厚则吏清。吏清则俗阜。而天下所由理也。然则知清其吏
而不知厚其禄。则饰诈而不廉矣。知厚其禄而不知省其
官。则财费而不足矣。知省其官而不知选其能。则事壅而
不理矣。此三者。迭为表里。相须而成者也。伏惟陛下详而
行之。臣又见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
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至使职多于郡
卷六七一 第 6a 页
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积习生常。烦费滋甚。今若量其
职员。审其禄秩。使众寡有常数。厚薄得其中。故禄得其中。
则费不广。而下无侵削之患矣。职有常数。则事不烦。而人
无劳扰之弊矣。此又利害相悬远者。伏惟陛下念而救之。

**  四十一议百司食利钱

臣伏见百司食利。利出于人。日给而经费有常。月徵而倍
息无已。然则举之者无非贫户。徵之者率是远年。故私财
竭于倍利。官课积于逋债。至使公食有阙。人力不堪。弊既
滋深。法宜改作。且王者恶言求利。患在不均。况天下之钱
卷六七一 第 6b 页
一也。谓之曰利。曷若谓之曰征乎。取之于寡。曷若取之于
众乎。今若日计其费。岁会其用。举为定数。命曰食征。随两
税而分徵。使万民而均出。散之天下。其数几何。均之于众。
则贫户无倍息之弊矣。入之有程。则公食无告阙之虑矣。
公私交便。其在兹乎。

**  四十二议百官职田

臣伏以职田者。职既不同。田亦异数。内外上下。各有等差。
此亦古者公田稍食之制也。国家自多事已来。厥制不举。
故稽其地籍。而田则具存。考以户租。而数多散失。至有品
卷六七一 第 7a 页
秩等。官署同。廪禄厚薄之相悬。近乎十倍者矣。今欲辨内
外之职。均上下之田。不必乎创新规。其在乎举旧典也。臣
谨按国朝旧典。量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故地之多少。必
视乎品之高下。租之厚薄。必视乎田之肥硗。如此则沃瘠
齐而户租均。等列辨而禄食足矣。今陛下求其典而典存
焉。索其田而田在焉。诚能申明举而行之。则前弊必自革
矣。

**  四十三议兵 用舍逆顺兴亡

问。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曰。先王耀德不观兵。二
卷六七一 第 7b 页
者古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废而不用。且涉去兵之非。
资以定功。又乖耀德之美。去就之理。何者得中。又问。兵不
妄动。师必有名。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故有
一戎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兴灭之迹何由。逆顺
之要安在。

臣闻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好不忘。
天下之王也。祭公曰。先王耀德不观兵。老子曰。兵者不祥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斯则不好之明训也。传曰。谁能去兵。
兵之设久矣。又周定天下。偃武修文。犹立司马之官。六军
卷六七一 第 8a 页
之众。以时教战。斯又不忘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不可
去兵也。不可黩武也。在乎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逆顺
之要。大略有三。而兵之名随焉。夫兴利除害。应天顺人。不
为名先。义然后动。谓之义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
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恃力宣骄。作威逞欲。轻人性命。贪
人土田。谓之贪兵。兵贪者亡。兵应者强。兵义者王。王之兵。
无敌于天下也。故有征无战焉。强之兵。先弱敌而后战也。
故百战百胜焉。亡之兵。先自败而后战也。故胜与不胜。同
归于亡焉。然历代君臣。惑于本末。闻王者之无敌。则思耀
卷六七一 第 8b 页
武。是获一兔而欲守株也。见亡者之自败。则思弭兵。是因
一咽而欲去食也。曾不知无敌者根于义。自败者本于贪。
而欲归咎于兵。责功于武。不其惑欤。兴废之由。逆顺之要。
昭然可见。唯陛下择之。

**  四十四销兵数省军费 断召募除虚名

臣伏见自古以来。军法之众。资粮之费。未有如今日者。时
议者皆患兵之众。而不知众之由。皆欲兵之销。而不得销
之术。故散之则军情怨而戎心启。聚之则财用竭而人力
疲。为日既深。其弊亦甚。臣以为销兵省费者。在乎断召募
卷六七一 第 9a 页
去虚名而已。伏以贞元军兴以来。二十馀年。陛下念其劳
效。固不可散弃。幸以时无战伐。又焉用增加。臣窃见当今
募新兵。占旧额。张虚簿。破见粮者。天下尽是矣。斯则致众
之由。积费之本也。今若去虚名就实数。则一日之内。十已
减其二三矣。若使逃不补。死不填。则十年之间。十又减其
三四矣。故不散弃之。则军情无怨也。不增加之。则兵数自
销也。去虚就实。则名不诈而用不费也。故臣以为销兵之
方。省费之术。或在于此。唯陛下详之。

**  四十五复府兵置屯田 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

卷六七一 第 9b 页

夫欲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则在乎复府兵置屯田而已。
昔高祖始受隋禅。太宗既定天下。以为兵不可去。农不可
废。于是当要冲以开府。因隙地以营田。府有常官。田有常
业。俾乎时而讲武。岁以劝农。分上下之等。递劳逸之序。故
有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不待徵发而封域有
备矣。不劳馈饷而军食自充矣。此亦古者尉侯之制兵赋
之义也。况今关畿之内。镇垒相望。皆仰给于县官。且无用
于战伐。若使反兵于旧府。兴利于废田。张以簿书。颁其廪
卷六七一 第 10a 页
积。因其卒也。安之以田宅。因其将也。命之以府官。始复于
关中。稍置于天下。则兵权渐分。而屯聚之弊日销矣。戎备
渐修。而训习之利日兴矣。军食渐给。而飞挽之费日省矣。
一事作而三利立。唯陛下裁之。

**  四十六选将帅之方

臣闻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故有不能理兵之将。而无
不可胜之兵。有不能选将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将。是以君
功见于选将。将功见于理兵者也。然则选将之术。在乎因
人之耳而听之。因人之目而视之。因人之好恶而取舍之。
卷六七一 第 10b 页
故明王选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
将也。百人悦之。必百人之将也。万人伏之。必万人之将也。
臣以为贤愚之际。优劣之间。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

**  四十七御功臣之术

臣闻明王之御功臣也。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审其罪而纠
之以法。限之以爵。故爵加而知荣矣。纠之以法。故法行而
知恩矣。恩荣并加。畏爱相济。下无贰志。上无疑心。此明王
所以念功劳而全君臣之道也。若不限之以爵。则无厌之
心生矣。虽极人臣之位而不知荣也。若不纠之以法。则不
卷六七一 第 11a 页
忌之心启矣。虽竭人主之宠而不知恩也。恩荣不知。畏爱
不立。而望奉上之心尽。念功之道全。或难矣。故传曰。报者
倦矣。施者未厌。此由爵无限而法不行使之然也。唯陛下
察之。

**  四十八禦戎狄 徵历代之策陈当今之宜

问。戎狄之患久矣。备禦之略多矣。故王恢陈征讨之谋。贾
生立表饵之术。娄敬兴和亲之计。晁错建农战之策。然则
古今异道。利害殊宜。将欲采之。孰为可者。

又问。今国家北虏诚。南夷请命。所未化者。其惟西戎乎。讨
卷六七一 第 11b 页
之则疲顿师徒。舍之则侵轶边鄙。许和亲则启贪而厚费。
约盟誓则饰诈而不诚。今欲遏彼虔刘。化其桀骜。来远人
于朔漠。复旧土于河湟。上策远谋。备陈本末。臣闻戎狄者。
一气所生。不可剪而灭也。五方异族。不可臣而畜也。故为
侵暴之患久矣。而备禦之略亦多矣。考其要旨。大较有四
焉。若乃选将练兵。长驱深入之谋。自王恢始。建以三表。诱
以五饵之术。自贾谊始。厚以赂遗。结以和亲之计。自娄敬
始。徙人实边。劝农教战之策。自晁错始。然则用王恢之谋。
则殚财耗力。罢竭生人。祸结兵连。功不偿费。

卷六七一 第 12a 页

故汉武憬然而下哀痛之诏也。用贾谊之术。则羌胡之耳
目心腹。虽诱而荒矣。而华夏之财力风教。亦随而弊矣。故
汉文知其不可而不行也。用娄敬之计。则启宠纳侮。厚费
偷安。虽侵略之患暂宁。而和好之约屡背。故汉氏四代为
匈奴所欺也。用晁错之策。则边人有安土之患。未免攻战
之劳。匈奴无得志之虞。亦绝归心之望。故汉武犹病之有
广武之役也。是以讨之以兵。不若诱之以饵。诱之以饵。不
若和之以亲。和之以亲。不若备之有素。斯皆前代已验之
卷六七一 第 12b 页
事。可覆而视也。以今参古。弃短取长。亦可择而用焉。然臣
终以为近算浅图。非帝王久远安边之上策。何者。臣观前
代。若政成国富。德盛人安。则虽六月有北伐之师。不足忧
也。若政缺国贫。德衰人困。则虽一时无南牧之马。不足庆
也。何则。国富则师壮。师壮则令严。人安则心固。心固则思
理。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守。不独在于诸侯。将在于四夷矣。
则暂虽有事。何足忧焉。若国贫则师弱。师弱则不虞。人困
则心离。心离则思乱。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忧。不独在于边
陲。或在于萧墙矣。则暂虽无事。何足庆焉。盖古之王者。庆
在本而不在末。忧在此而不在彼也。今国家柔中怀外。近
卷六七一 第 13a 页
悦远来。北虏向风。南蛮底贡。所未化者。其馀几何。伏愿陛
下畜之如犬羊。视之如蜂虿。不以士马强而才力盛。恃之
而务战争。不以亭障静而烟尘销。轻之而去守备。但且防
其侵轶。遏其虔刘。去而勿追。来而勿纵而已。然后略四子
之小术。宏三王之大猷。以政成德盛为图。以人安师壮为
计。故德盛而日闻则服。服必怀柔。师壮而时动则威。威必
震詟。夫然。可以不縻财用。不烦师徒。不盟誓而外服。不和
亲而内附。如此则四海之内。五年之间。要荒未服之戎。必
匍匐而来。河陇已侵之地。庶从容以归。上策远谋。不出于
卷六七一 第 13b 页
此矣。

**  四十九备边并将置帅

臣伏见方今备边之计。未得其宜。何则。京师之兵。其数颇
众。域堡甚备。器械甚精。以之遏侵掠。禁夺攘。则可矣。若犬
戎大至。长驱而来。臣恐将卒虽多。无能抗者。今所以轸陛
下虑者。岂非此乎。其所以然者。盖由镇垒太多。主将太众
故也。夫镇多则兵散。兵散则威不相合。而力不相济矣。将
众则心异。心异则胜不相让。而败不相救矣。卒然有事。谁
肯当之。今若合之为五将。统之以一帅。将合则戮力。帅一
卷六七一 第 14a 页
则同心。仍使均握其兵。分守其界。明察功罪。必待赏罚。然
后据便宜之地。扼要害之冲。以逸待劳。以寡制众。则虽黠
虏。无能为也。臣又以为自古及今。有不能守塞之兵。而无
不可守之塞。有不能备戎之将。而无不可备之戎。故曰十
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得其宜也。五寸之关。能制其开阖。居
其要也。伏惟陛下握戎之要。操塞之关。则西陲之忧。可以
少息矣。

**  五十议守险 德与险兼用

问。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记曰。在德不在险。然则用之
卷六七一 第 14b 页
则乖在德之训。弃之则违守国之诫。二义相反。其旨何从。
又问。以山河为宝者。万夫不能当也。以道德为藩者。四夷
为之守也。何则。苗恃洞庭。负险而亡。汉都天府。用险而昌。
又何故也。今欲鉴昌亡。审用舍。复何如哉。

臣闻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又秦得百二。以吞天下。齐
得十二。而霸诸侯。盖恃险之论。兴于此矣。史记曰。在德不
在险。传曰。九州之险。是不一姓。盖弃险之议。生于此矣。臣
以为险之为用。用舍有时。恃既失之。弃亦未为得也。何者。
夫险之为利大矣。为害亦大矣。故天地闭否。守之则为利。

卷六七一 第 15a 页

天地交泰。用之则为害。盖天地有常险。而圣人无常用也。
然则以道德为藩。以仁义为屏。以忠信为甲冑。以礼法为
干橹者。教之险。政之守也。以城池为固。以金革为备。以江
山为襟带。以邱陵为咽喉者。地之险。人之守也。王者之兴
也。必兼而用之。昔汉高帝除害兴利。以安天下。自谓德不
及于周。而贤于秦。故去洛之易。即秦之险。建都创业。垂四
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桀纣三苗之徒。负大河。凭太行。保
洞庭。而不修德政。坐取覆亡者。是专恃其险也。莒子恃其
卷六七一 第 15b 页
僻陋。不修城郭。浃辰之间。丧其三都者。是怠弃其险也。由
斯而观之。山河之阻。沟墉之固。可用而不可恃也。可诫而
不可弃也。智以险昌。愚以险亡。昌亡之间。唯陛下能鉴之。

**  五十一议封建论郡县

问。周制五等。其弊也。王室衰微。秦废列国。其败也。天下崩
坏。汉封子弟。其失也。侯王僭乱。何则。为制不同。同归于弊
也。故自古及今。议其是非者多矣。今若建侯开国。恐失随
时之宜。如置守专城。虑乖稽古之义。考其要旨。其谁可从。
又问。封建之制。肇自黄唐。郡县之规。始于秦汉。或沿或革。
以至国朝。今欲子兆人。家四海。建不拔之业。垂无疆之休。

卷六七一 第 16a 页

大鉴兴亡。从长而用。无论古今。择善而行。侯与守而何先。
郡与国而孰愈。具书于策。当举行之。

臣闻封建之废久矣。是非之论多矣。异同之要。归于三科。
或曰。周人制五等。封亲贤。其弊也。诸侯擅战伐。陪臣执国
命。故闻蚕食瓜剖。以至于衰灭也。而李斯周青臣之议。繇
是兴焉。又曰。秦皇废列国。弃子弟。其败也。万民无定主。九
族为匹夫。故鱼烂土崩。以至于覆亡也。而曹囧士衡之论。
繇是作焉。又曰。汉氏侯功臣。王同姓。其失也。爵号太尊。土
卷六七一 第 16b 页
宇太广。故鸱张瓦解。以至于勃乱也。而晁错主父之计。繇
是行焉。然则秦惩周之弊也。既以亡而易衰。汉鉴秦之亡
也。亦矫枉而过正。历代之说。无出于此者。以臣所观。窃谓
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何者。臣闻王者将欲家四海。子兆人。
垂无疆之休。建不拔之业者。在乎操理柄。立人防。导化源。
固邦本而已。盖刑行德立。近悦远安。恩信推于中。惠化流
于外。如此则四夷为臣妾。况海内乎。虽置守罢侯。亦无害
也。若法坏政荒。亲离贤弃。王泽竭于上。人心叛于下。如此
则九族为雠敌。况天下乎。虽废郡建邦。又何益也。故臣以
为周之衰灭者。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
卷六七一 第 17a 页
之覆亡者。君流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之祸
乱者。宠而失教。立不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繇是观之。苟
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苟踰其防。失其
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伏惟陛下虑远忧近。鉴古观
今。以敦睦亲族为先。不以封王为急。以优劝劳逸为念。不
以建侯为思。以尊贤宠德为心。不以开国为意。以安抚黎
元为事。不以废郡为谋。则无疆之休。不拔之业。在于此矣。
况国家之制。垂二百年。法著一王。理经十圣。变革之议。非
臣敢知。

卷六七一 第 17b 页

**  五十二议井田阡陌 息游惰止兼并实版图

问。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别都鄙之名。其为名制。可
得而知乎。其为功利。可得而闻乎。

又问。自秦坏井田。汉修阡陌。兼并大启。游惰实繁。虽历代
因循。诚恐弊深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虑失业而扰人。既
废之甚难。又复之非便。斟酌其道。何者得中。

臣闻王者之贵。生于人焉。王者之富。生于地焉。故不知地
之数。则生业无从而定。财征无从而平也。不知人之数。则
食力无从而计。军役无从而均也。不均不平。则地虽广。人
卷六七一 第 18a 页
虽多。徒有富之名。而无富之实。是以先王度土田之广狭。
画为夫井。量人户之众寡。分为邑居。使地利足以食人。人
力足以辟土。邑居足以处众。人力足以安家。野无馀田。以
启专利。邑无馀室。以容游人。逃刑避役者。往无所之。败业
迁居者。来无所处。于是生业相因。食力相济。其出财征也。
不待徵书而已平矣。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
后天子可以称万乘之贵。四海之富也。洎三代之后。厥制
崩坏。故井田废则游惰之路启。阡陌作则兼并之门开。至
使贫苦者无容足立锥之居。富强者专笼山络野之利。故
卷六七一 第 18b 页
自秦汉。迄于圣朝。因循未迁。积习成弊。然臣以为井田者。
废之颇久。复之稍难。未可尽行。且宜渐制。何以言之。昔商
鞅开秦之利也。荡然废之。故千载之间。豪奢者得其计。王
莽革汉之弊也。卒然复之。故一时之间。农桑者失其业。斯
则不可久废不可速成之明验也。故臣请斟酌时宜。参详
古制。大抵人稀土广者。且修其阡陌。户繁乡狭者。则复以
井田。使都鄙渐有名。家夫渐有数。夫然。则井邑兵田之地。
众寡相维。门闾族党之居。有亡相保。相维则兼并者何所
取。相保则游惰者何所容。如此则庶乎人无浮心。地无遗
卷六七一 第 19a 页
力。财产丰足。赋役平均。韨利归于农。生业著于地者矣。

**  五十三议肉刑 可废不可用

问。肉刑者其来尚矣。其废久矣。前贤之论。是非纷然。今欲
弃之而不行。法或乖于稽古。若举而复用。义恐失于随时。
取舍之间。何者为可。

臣伏以汉除肉刑。迨今千有馀祀。其间博闻达识之士。议
其是非者多矣。其欲废之者。则曰刻肤革。断支体。人主忍
而用之。则恺悌恻隐之心乖矣。此缇萦所谓虽欲改过自
新。其道亡繇者也。其欲复之者。则曰任箠令。用鞭刑。酷吏
卷六七一 第 19b 页
倚而行之。则专杀滥死之弊作矣。此班固所谓以死罔人。
失本惠者也。臣以为议事者宜徵其实。用刑者宜酌其情。
若以情实言之。则可废而不可复也。何者。夫肉刑者。盖取
劓腓黥刖之类耳。书所谓五虐之刑也。昔苗人始[:#AS-886A:●]为之。
而天既降咎。及秦人又虐用之。而天下亦离心。夫如是。则
岂无滥死者耶。汉文帝始除去之。而刑罚以清。我太宗亦
因而弃之。而人用不犯。夫如是。则岂有罔人者耶。此臣所
谓徵其实者也。臣又闻圣人之用刑也。轻重适时变。用舍
顺人情。不必乎反今之宜。复古之制也。况肉刑废之久矣。

卷六七一 第 20a 页

人莫识焉。今一朝卒然用之。或绝筋。或折骨。或面伤。则见
者必痛其心。闻者必骇其耳。又非圣人适时变顺人情之
意也。徵之于实既如彼。酌之于情又如此。可否之验。岂不
明哉。传曰。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又曰。利不百。不变
法。臣以为复之有害而无利也。其可变而改作乎。

**  五十四刑礼道 迭相为用

问。圣王之致理也。以刑纠人恶。故人知劝惧。以礼导人情。
故人知耻格。以道率人性。故人反淳和。三者之用。不可废
卷六七一 第 20b 页
也。意者将偏举而用耶。将并建而用耶。从其宜。先后有次
耶。成其功。优劣有殊耶。然则相今日之所宜。酌今日之所
急。将欲致理。三者奚先。

臣闻人之性情者。君之土田也。其荒也则薙之以刑。其辟
也则莳之以礼。其植也则穫之以道。故刑行而后礼立。礼
立而后道生。始则失道而后礼。中则失礼而后刑。终则修
刑以复礼。修礼以复道。故曰刑者礼之门。礼者道之根。知
其门。守其根。则王化成矣。然则王化之有三者。犹天之有
两曜。岁之有四时。废一不可也。并用亦不可也。在乎举之
有次。措之有伦而已。何者。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恶。不能防
卷六七一 第 21a 页
人之情。礼者可以防人之情。不能率人之性。道者可以率
人之性。又不能禁人之恶。循环表里。迭相为用。故王者观
理乱之深浅。顺刑礼之后先。当其惩恶抑淫。致人于劝惧。
莫先于刑。刬邪窒欲。致人于耻格。莫尚于礼。反和复朴。致
人于敦厚。莫大于道。是以衰乱之代。则弛礼而张刑。平定
之时。则省刑而宏礼。清净之日。则杀礼而任道。亦如祁寒
之节。则疏水而附火。徂暑之候。则远火而狎水。顺岁候者。
适水火之用。达时变者。得刑礼之宜。适其用。达其宜。则天
下之理毕矣。王者之化成矣。将欲较其短长。原其始终。顺
卷六七一 第 21b 页
其变而先后殊。备其用而优劣等。离而言之则异致。合而
理之则同功。其要者在乎举有次。措有伦。适其用。达其理
而已。方今华夷有截。内外无虑。人思休和。俗已平泰。是则
国家杀刑罚之日。崇礼乐之时。所以文易化成。道易驯致
者。由得其时也。今则时矣。伏惟陛下惜而不失焉。

** 策林四

**  五十五止狱措刑 在富而教之

问。成康御宇。囹圄空虚。文景继统。刑罚不用。太宗化下。而
人不犯。成此功者。其效安在。桀纣在上。比屋可诛。秦氏为
卷六七一 第 22a 页
君。赭衣满道。致此弊者。其故安在。今欲鉴桀纣秦氏之弊。
继周汉太宗之功。使人有耻且格。刑措不用。备详本末。著
之于篇。

臣闻仲尼之训也。既庶矣而后富之。既富矣而后教之。管
子亦云。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然则食足财丰。而
后礼教所由兴也。礼行教立。而后刑罚所由措也。盖前事
之不忘。后事之元龟。臣请以前事明之。当周成康之时。天
下富寿。人知耻格。故囹圄空虚。四十馀年。当汉文景之时。
节用劝农。海内殷实。人人自爱。不犯刑法。故每岁决狱。仅
卷六七一 第 22b 页
至四百。及我太宗之朝。勤俭化人。人用富庶。加以德教。至
于升平。故一岁断刑。不满三十。虽则明圣慎刑。贤良恤狱
之所致也。然亦由天下之人。生厚德正而寡过也。当桀纣
之时。暴征雠敛。万姓穷苦。有怨无耻。奸宄并兴。故是时也。
比屋可戮。及秦之时。厚赋以竭人财。远役以殚人力。力殚
财竭。尽为寇贼。偫盗满山。赭衣塞路。故每岁断罪。数至十
万。虽则暴君淫刑。奸吏弄法之所致也。然亦由天下之人。
贫困思奸而多罪也。由是观之。刑之繁省。系于罪之众寡
也。教之废兴。系于人之贫富也。圣王不患刑之繁。而患罪
卷六七一 第 23a 页
之众。不患教之废。而患人之贫。故人苟富。则教斯兴矣。罪
苟寡。则刑斯省矣。是以财产不均。贫富相并。虽尧舜为主。
不能息忿争而省刑狱也。衣食不充。冻馁并至。虽皋陶为
士。不能止奸宄而去盗贼也。若失之于本。求之于末。虽圣
贤并生。臣窃以为难矣。至若察小大之狱。审轻重之刑。定
加减于科条。得情伪于察色。此有司平刑之要也。非王者
恤刑之德也。至若尽钦恤之道。竭哀矜之诚。使生者不怨。
死者不恨。此王者恤刑之法也。非圣人措刑之道也。必欲
端影于表。澄流于源。则在乎富其人。崇其教。开其廉耻之
卷六七一 第 23b 页
路。塞其冤滥之门。使人内乐其生。外畏其罪。则必过犯自
省。刑罚自措。斯所谓致偫心于有耻。立大制于不严。古者
有画衣冠异章服而人不犯者。由此道素行也。

**  五十六论刑法之弊 升法科选法吏

问。今之法。贞观之法。今之官。贞观之官。昔何为而太和。今
何为而未理。事同效异。其故何哉。将刑法不便于时耶。抑
官吏不得其人耶。

臣伏以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
也。何乃用于昔而俗以宁壹。行于今而人未休和。臣以为
卷六七一 第 24a 页
非刑法不便于时。是官吏不循其法也。此由朝廷轻法科。
贱法吏。故应其科与补其吏者。率非君子也。甚多小人也。
盖刑者。君子行之。则诚信而简易。简易则人安。小人习之。
则诈伪而滋彰。滋彰则俗弊。此所以刑一而用二。法同而
理殊者也。矧又律令尘蠹于栈阁。制敕堆盈于案几。官不
遍睹。法无定科。今则条理轻重之文。尽询于法直。是使国
家生杀之柄。假在于小人。小人之心。孰不可忍。至有黩货
贿者矣。有怙亲爱者矣。有陷雠怨者矣。有畏权豪者矣。有
欺贱弱者矣。是以重轻加减。随其喜怒。出入比附。由乎爱
卷六七一 第 24b 页
憎。官不察其所由。人不知其所避。若然。则虽有贞观之法。
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陛下诚欲申明旧章。
刬革前弊。则在乎高其科重其吏而已。臣谨按汉制。以四
科辟士。其三曰。明习律令。足以决狐疑。能按章覆问。文中
御史者。辟而用之。伏惟陛下悬法学为上科。则应之者必
俊乂也。升法直为清列。则授之者必贤良也。然后考其能。
奖其善。明察守文者擢为御史。钦恤用情者迁为法官。如
此。则仁恕之诚。廉平之气。不散于牍之间矣。掊刻之心。舞
文之弊。不生于刀笔之下矣。与夫愚诈小吏。窃而弄之
卷六七一 第 25a 页
者。功相万也。臣又闻管仲夺伯氏之邑。没无怨言。季羔刖
门者之足。亡而获宥。孔明黜廖立之位。死而垂泣。三子者。
可谓能用刑矣。臣伏思之。亦何代无其人哉。在乎求而用
之。考而奖之而已。伏惟陛下再三察焉。

**  五十七使人畏爱悦服 理大罪赦小过

问。政不可宽。宽则人慢。刑不可急。急则人残。故失于恢恢。
则漏网而为弊。务于察察。则及泉而不祥。将使宽猛适宜。
疏密合制。上施畏爱之道。下有悦服之心。刑政之中。何者
为得。

卷六七一 第 25b 页

臣闻圣人在上。使天下畏而爱之。悦而服之者。由乎理大
罪赦小过也。书曰。宥过无大。况小者乎。刑故无小。况大者
乎。故宥其小者仁也。仁以容之。则天下之心。爱而悦之矣。
刑其大者义也。义以纠之。则天下之心。畏而服之矣。臣窃
见国家用法。似异于是。何则。急察之政。急于朝官。而宽于
外官。惩戒之刑。加于小吏。而纵于长吏。是则权轻而过小
者。或反绳之。寄重而罪大者。或反舍之。臣复思之。恐非先
王宥过刑故之道也。然则小大之喻。其犹鱼耶。鱼之在泉
者小也。察之不祥。鱼之吞舟者大也。漏之不可。刑烦犹水
卷六七一 第 26a 页
浊。水浊则鱼喁。政宽犹防决。防决则鱼逝。是以善为理者。
举其纲。疏其网。纲举则所罗者大矣。网疏则所漏者小也。
伏惟陛下举其纲于长吏。疏其纲于朝官。舍小过以示仁。
理大罪而明义。则畏爱悦服之化。闇然而日彰于天下矣。

**  五十八去盗贼 举德选能安业厚生

臣闻圣王之去盗贼也。有二道焉。始则举有德。选有能。使
教化大行。奸宄者去。次又安其业。厚其生。使廉耻大兴。贪
暴者息。故舜举皋陶。不仁者远。晋用士会。盗奔于秦。此举
德选能之效也。成康阜其俗。礼让兴行。文景富其人。盗贼
卷六七一 第 26b 页
屏息。此安业厚生之验也。由是观之。则俗之贪廉。盗之有
无。系于人之劳逸。吏之贤否也。方今禁科。虽严。桴鼓未静。
敚襄[:#AS-FBED:●]攴者时闻于道路。穿窬者或纵于乡闾。无乃陛下
之人。有多困穷冻馁者乎。无乃陛下之吏。有非循良明白
者乎。伏惟陛下大推爱人之诚。广喻称善之旨。厚其生业。
使俗知耻格。举以贤德。使国无倖人。自然廉让风行。奸滥
日息。则重门罕闻于击柝。外户庶见于不扄者矣。

**  五十九议赦

臣谨按书曰。眚灾肆赦。又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
卷六七一 第 27a 页
罪。斯则赦之不可废也必矣。管子曰。赦者奔马之委辔也。
不赦者痤疽之石[:#AS-FBED:●]廉石也。又谚曰。一岁再赦。妇儿喑哑。
斯又赦之不可数也明矣。然则赦之为用。用必有时。数既
失之。废亦未为得也。何者。赦之为德大矣。为贼亦甚矣。大
凡王者践祚改元之初。一用之则为德也。居常致理之际。
数用之则为贼也。故践祚而无赦。则布新之义缺。而好生
之德废矣。居常有数赦。则惠奸之路启。而召乱之门开矣。
由此而观。盖赦者可疏而不可数也。可重而不可废也。用
舍之要。其在兹乎。

卷六七一 第 27b 页

**  六十救学者之失 礼乐诗书

问。学者教之根。理之本。国家设庠序以崇儒术。张礼乐而
厚国风。师资肃以尊严。文物焕其明备。何则。学诗书者。拘
于文而不通其旨。习礼乐者。滞于数而不达其情。故安上
之礼未行。化人之学将落。今欲使工祝知先王之道。生徒
究圣人之心。诗书不失于愚诬。礼乐无闻于盈减。积之为
言行。播之为风化。何为何作。得至于斯。

臣闻化人动众。学为先焉。安上尊君。礼为本焉。故古之王
者。未有不先于学本于礼。而能建国君人。经天纬地者也。

卷六七一 第 28a 页

国家删定六经之义。裁成五礼之文。是为学者之先知。生
人之大惠也。故命太常以典礼乐。立太学以教诗书。将欲
使四术并举而行。万人相从而化。然臣观之。太学生徒。诵
诗书之文。而不知诗书之旨。太常工祝。执礼乐之器。而不
识礼乐之情。遗其旨。则作忠兴孝之义不彰。失其情。则合
敬同爱之诚不著。所谓去本而从末。弃精而好粗。至使陛
下语学有将落之忧。顾礼有未行之叹者。此由官失其业。
师非其人。故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伏望审官
卷六七一 第 28b 页
师之能否。辨教学之是非。俾讲诗者以六义风赋为宗。不
专于鸟兽草木之名也。读书者以五代典谟为旨。不专于
章句诂训之文也。习礼者以上下长幼为节。不专于俎豆
之数裼袭之容也。学乐者以中和友孝为德。不专于节奏
之变缀兆之度也。夫然。则诗书无愚诬之失。礼乐无盈减
之差。积而行立者。乃升之于朝廷。习而事成者。乃用之于
宗庙。是故温柔敦厚之教。疏通知远之训。畅于中而发于
外矣。庄敬威严之貌。易直子谅之心。行于上而流于下矣。
则睹之者莫不承顺。闻之者莫不率从。管乎人情。出乎理
道。欲人不化上不安。其可得乎。

卷六七一 第 29a 页

**  六十一黜子书

臣闻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大义乖则小
说兴。微言绝则异端起。于是乎歧分派别。而百氏之书作
焉。然则六家之异同。马迁论之备矣。九流之得失。班固叙
之详矣。是非取舍。较然可知。今陛下将欲抑诸子之殊途。
遵圣人之要道。则莫若宏四术之正义。崇九经之格言。故
正义著明。则六家之异见。不除而自退矣。格言具举。则九
流之偏说。不禁而自隐矣。夫如是。则六家九流。尚为之隐
卷六七一 第 29b 页
退。况百氏之殊文诡制。得不藏匿而销荡乎。斯所谓排小
说而扶大义。斥异端而阐微言。辨惑向方化人成俗之要
也。伏惟陛下必行之。

**  六十二议礼乐

问。礼乐并用。其义安在。礼乐共理。其效何徵。礼之崩也。何
方以救之乎。乐之坏也。何术以济之乎。

臣闻序人伦。安国家。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
二者所以并天地。参阴阳。废一不可也。何则。礼者纳人于
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人于和。而不能别也。必待礼以济
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是以先王并建而
卷六七一 第 30a 页
用之。故理天下如指诸掌耳。志曰。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
之用为急。故前代有乱亡者。由不能知之也。有知而危败
者。由不能行之也。有行而不至于理者。由不能达其情也。
能达其情者。其唯宗周乎。周之有天下也。修礼达乐者七
年。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负扆垂拱者三百年。龟鼎不迁者
八百年。斯可谓达其情臻其极也。故孔子曰。吾从周。然则
继周者。其唯皇家乎。臣伏闻礼减则销。销则崩。乐盈则放。
放则坏。故先王减则进之。盈则反之。济其不及而泄其过。
用能正人道。反天性。奋至德之光焉。国家承齐梁陈隋之
卷六七一 第 30b 页
弊。遗风未弭。故礼稍失于杀。乐稍失于奢。伏惟陛下虑其
减销。则命司礼者大明唐礼。防其盈放。则诏典乐者少抑
郑声。如此则礼备而不偏。乐和而不流矣。继周之道。其在
兹乎。

**  六十三沿革礼乐

问。礼乐之用。百王共之。然则历代以来。或沿而理。或革而
乱。或损而兴。或益而亡。何述作之迹同。而失得之效异也。
方今大制虽立。至理未臻。岂沿袭损益。未适其时宜。将文
物声明。有乖于古制。思欲究盛礼之旨。审至乐之情。不和
卷六七一 第 31a 页
者改而更张。可继者守而不失。具陈其要。当举而行。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非殷周之礼。
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人。是以总章辟
壅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旄
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
率如此。臣窃谓斯言。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
者。夫礼乐者。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
理者也。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
以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也。盖善沿礼者。沿其
卷六七一 第 31b 页
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得其意。则五
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失其情。则王莽屑屑习古。
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
谓是矣。且礼本于体。乐本于声。文物名数所以饰其体。器
度节奏所以文其声。圣人之理也。礼至则无体。乐至则无
声。然则苟至于理也。声与体犹可遗。况于文与饰乎。则本
末取舍之宜。可明辨矣。今陛下以上圣之资。守烈祖之制。
不待损益。足以致理。然苟有沿革。则愿陛下审本末而述
作焉。盖礼者。以安上理人为体。以别疑防欲为用。以玉帛
卷六七一 第 32a 页
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数与容。可损益也。体与用。不
可斯须失也。乐者。以易直子谅为心。以中和孝友为德。以
律度铿锵为饰。以缀兆舒疾为文。饰与文。可损益也。心与
德。不可斯须失也。夫然。则礼得其本。乐达其情。虽沿革损
益不同。同归于理矣。

**  六十四复乐 古器古曲

问。时议者或云。乐者。声与器迁。音随曲变。若废今器。用古
器。则哀淫之音息矣。若舍今曲。奏古曲。则正始之音兴矣。
其说若此。以为何如。

卷六七一 第 32b 页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
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
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
矣。伏睹时议者。臣窃以为不然。何者。夫器者所以发声。声
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
系于曲之今古也。何以考之。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而怨。
则虽舍今器用古器。而哀淫之声不散矣。若君政善而美。
人心和而平。则虽奏今曲废古曲。而安乐之音不流矣。是
故和平之代。虽闻桑间濮上之音。人情不淫也不伤也。乱
卷六七一 第 33a 页
亡之代。虽闻咸頀韶武之音。人情不和也不乐也。故臣以
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
乎改其器易其曲也。故曰乐者不可以伪。唯明圣者能审
而述作焉。臣又闻若君政和而平。人心安而乐。则虽援蒉
桴击野壤。闻之者亦必融融泄泄矣。若君政骄而荒。人心
困而怨。则虽撞大钟伐鸣鼓。闻之者适足惨惨戚戚矣。故
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欢其心。不在乎变
其音极其声也。

**  六十五议祭祀

卷六七一 第 33b 页

问。圣王立郊庙重祭祀者。将以展诚敬而事鬼神乎。将欲
裨教化而利生人乎。

又问。近者敬失于鬼。祭祀以淫。禳祷者有僭滥谄媚之风。
蒸尝者失疏数丰俭之节。今欲使俗无淫祀。家不黩神。物
省费而厚生。人守义而不惑。何为何作。可以救之。

臣闻祭祀之义。大率有三。禋于天地。所以示人报本也。祠
于圣贤。所以训人崇德也。享于祖考。所以教人追孝也。三
者行于天下。则万人顺百神和。此先王所以重祭祀者也。
臣又观之。岂直若是而已哉。盖先王因事神而设教。因崇
卷六七一 第 34a 页
祀以利人。俾乎人竭其诚。物尽其美。美致于鬼。则利归于
人焉。故阜其牲牷。则牛羊不得不蕃矣。丰其黍稷。则仓廪
不得不实矣。美其祭服。则布帛不得不精矣。不畜者无牲。
不田者无盛。则游惰者不得不惩矣。勤本者不得不勉矣。
四者行于天下。虽曰事鬼神。其实厚生业也。故曰礼行于
祭祀。则百货可极焉。斯之谓矣。然则物力有馀。则奢淫之
弊起。祀事不节。则谄黩之萌生。先王又防其然也。是以宗
庙有数。丰约有度。疏数有时。非其度者。则鬼不享而礼不
容。非其类者。则神不歆而刑不舍。二者行于天下。则人与
卷六七一 第 34b 页
神不相黩矣。不相伤矣。近代以来。稍违祀典。或礼物失于
奢俭。或巫史假于淫昏。追远者昧从生之文。侥福者有媚
神之祭。虽未甚弊。亦宜禁之。伏惟陛下崇设人防。申明国
典。烝尝不经者。示之以礼。禳祷非鬼者。纠之以刑。所谓存
其正抑其邪。则人不惑矣。著其诚谨其物。则人厚生矣。斯
亦齐风俗和人神之大端也。惟陛下详之。

**  六十六禁厚葬

臣伏以国朝参古今之仪。制丧葬之纪。尊卑丰约。焕然有
章。今则郁而不行于天下者久矣。至使送终之礼。大失其
卷六七一 第 35a 页
中。贵贱昧从死之文。奢俭乖称家之义。况多藏必辱于死
者。厚费有害于生人。习不知非。寖而成俗。此乃败礼法伤
财力之一端也。陛下诚欲革其弊抑其淫。则宜乎振举国
章。申明丧纪。奢侈非宜者。齐之以礼。凌僭不度者。董之以
威。故威行于下。则坏法犯贵之风移矣。礼适其中。则破产
伤生之俗革矣。移风革俗。其在兹乎。

**  六十七议释教 僧尼

问。汉魏以降。像教寖兴。或曰足以耗蠹国风。又云足以辅
助王化。今欲禁之勿用。恐乖诱善崇福之方。若许之大行。
卷六七一 第 35b 页
虑成异数殊俗之弊。裨化之功诚著。伤生之费亦深。利病
相形。从其远者。

臣闻上古之化也。大道惟一。中古之教也。精义无二。盖上
率下以一德。则下应上无二心。故儒墨六家不行于五帝。
道释二教不及于三王。迨乎德既下衰。道又上失。源离派
别。朴散器分。于是乎儒道释之教。鼎立于天下矣。降及近
代。释氏尤甚焉。臣伏睹其教。大抵以禅定为根。以慈忍为
本。以报应为枝。以斋戒为叶。夫然。亦可诱掖人心。辅助王
化。然臣以为不可者有以也。臣闻天子者奉天之教令兆
卷六七一 第 36a 页
人者奉天子之教令。令一则理。二则乱。若参以外教。二三
孰甚焉。况国家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
经纬其人矣。而又区区西方之教。与天子抗衡。臣恐乖古
先惟一无二之化也。然则根本枝叶。王化备焉。何必使人
弃此取彼。若欲以禅定复人性。则先王有恭默无为之道
在。若欲以慈忍厚人德。则先王有忠恕恻隐之训在。若欲
以报应禁人僻。则先王有惩恶劝善之刑在。若欲以斋戒
抑人淫。则先王有防欲闲邪之礼在。虽臻其极则同归。或
能助于王化。然于异名则殊俗。足以贰乎人心。故臣以为
卷六七一 第 36b 页
不可者以此也。况僧徒月益。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
功。耗人利于金宝之饰。移君亲于师资之际。旷夫妇于戒
律之间。古人云。一夫不田。有受其馁者。一妇不织。有受其
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臣窃
思之。晋宋齐梁以来。天下凋弊。未必不由此矣。伏惟陛下
察焉。

**  六十八议文章 碑碣词赋

问。国家化天下以文明。奖多士以文学。二百馀载。文章焕
焉。然则述作之间。久而生弊。书事者罕闻于直笔。褒美者
卷六七一 第 37a 页
多睹其虚辞。今欲去伪抑淫。芟芜刬秽。黜华于枝叶。反实
于根源。引而救之。其道安在。

臣谨案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记曰。文王以文理。则
文之用大矣哉。自三代以还。斯文不振。故天以将丧之弊。
授我国家。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
文学取士。二百馀年。焕乎文章。故士无贤不肖。率注意于
文矣。然臣闻大成不能无小弊。大美不能无小疵。是以凡
今秉笔之徒。率尔而言者有矣。斐然成章者有矣。故歌咏
诗赋碑碣赞诔之制。往往有虚美者矣。有愧辞者矣。若行
卷六七一 第 37b 页
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
臣伏思之。大非先王文理化成之教也。且古之为文者。上
以纫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
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
间焉。今褒贬之文无覈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
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彫章镂句。将焉用之。臣又闻稂
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
也。故农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养谷也。王者删淫辞。削丽
藻。所以养文也。伏惟陛下诏主文之司。谕养文之旨。俾辞
卷六七一 第 38a 页
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碑诔有虚美愧辞
者。虽华虽丽。禁而绝之。若然。则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
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则何虑乎皇家之文章。不
与三代同风者欤。

**  六十九采诗 以补察时政

问。圣人之致理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政顺为
教者也。然则一人之耳。安得遍闻天下之言乎。一人之心。
安得尽知天下之情乎。今欲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
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子大夫以为何如。

卷六七一 第 38b 页

臣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已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
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
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
自诫。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
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故闻蓼萧之篇。则知泽及四海也。闻
禾黍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诗。则知威虐及人
也。闻硕鼠之刺。则知重敛于下也。闻广袖高髻之谣。则知
风俗之奢荡也。闻谁其穫者妇与姑之言。则知征役之废
业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
卷六七一 第 39a 页
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
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所谓善
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故政有毫发之善。
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则上之诚明。何忧乎
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若
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升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老子曰。
不出户。知天下。斯之谓欤。

**  七十纳谏 上封章广视听

问。国家立谏诤之官。开启沃之路久矣。而謇谔者未尽其
卷六七一 第 39b 页
节。谋猷者未竭其诚。思欲取天下之耳目。裨我视听。尽天
下之心智。为我思谋。政之壅蔽者决于中。令之绝灭者通
于外。上无违德。下无隐情。何为何方。得至于此。

又问。先王立训。唯谏是从。然则历代君臣。有贤有否。至若
献替之际。是非之间。若君过臣规。固宜有言必纳。如上得
下失。岂可从谏如流。以是训人。其义安在。

臣闻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合天下之耳听之而后聪也。天
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视之而后明也。天子之心。
不能自圣。合天下之心思之而后圣也。若天子唯以两耳
卷六七一 第 40a 页
听之。两目视之。一心思之。则十步之内。不能闻也。百步之
外。不能见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况四海之大。万几之
繁者乎。圣王知其然。故立谏诤讽议之官。开献替启沃之
道。俾乎补察遗阙。补助聪明。犹惧其未也。于是设敢谏之
鼓。建进善之旌。立诽谤之木。工商得以流议。士庶得以传
言。然后过日闻而德日新矣。是以古之圣王。由此涂出焉。
臣又闻不弃死马之骨。然后良骥可得也。不弃狂夫之言。
然后嘉谋可闻也。苟臣管见之中。有可取者。陛下取而行
之。苟臣刍言之中。有可采者。陛下采而用之。则闻之者必
卷六七一 第 40b 页
曰。如某之言。如某之见。犹且不弃。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
下谋猷之士。得不比肩而至乎。天下謇谔之臣。得不继踵
而来乎。故览其谋猷。则天下之利病。如悬于握中矣。纳其
謇谔。则朝廷之得失。如指诸掌内矣。所谓用天下之耳听
之。则无不聪也。用天下之目视之。则无不明也。用天下之
心识思谋之。则无不圣神也。圣神启于上。聪明达于下。如
此则何壅蔽之有耶。何绝灭之有耶。臣又尝观历代人君
有愚有贤。举事非尽失也。人臣有能有否。出言非尽得也。
然则先王勤勤恳恳。劝从谏诫自用者又何哉。岂不以自
卷六七一 第 41a 页
古以来。君虽有得。未有愎谏而理者也。况其有失乎。臣虽
有失。未有从谏而乱者也。况其有得乎。勤恳劝诫之义。在
于此矣。惟陛下鉴之。

**  七十一去谄佞从谠直

问。天地无私。贤愚间生焉。理乱有时。邪正迭用焉。然则理
代岂无愚邪者耶。将有而不任耶。乱代岂无贤正者耶。将
有而不用耶。思决所疑。可徵其验。

又问。历代之君。无不知用贤则理。用愚则乱。从谏兴。从佞
亡也。而取舍之际。纷然自迷。故诛放者多非小人。宠用者
卷六七一 第 41b 页
鲜有君子。至使衰亡危乱。历代相望。岂臣之邪正惑其心
乎。将已之爱恶昏其鉴乎。昏惑之由。必有其故。

臣闻昏明不并兴。邪正不两废。盖贤者进则愚者退矣。曲
者用则直者隐矣。亦由昼夜相代。寒暑相推。必然之理也。
然则盛明之代。非无小人。小人之道消。不能见而为乱也。
昏衰之代。非无君子。君子之道消。不肯出而为理也。故殷
纣之末。三仁在朝。虞舜之初。四凶在位。虽仁在朝。不能用
之。所以丧天下速于旋踵也。虽凶在位。卒能去之。所以理
天下易如覆掌也。用舍兴亡之验。唯明主能察之。然则历
卷六七一 第 42a 页
代之主。莫不知邦以贤盛。以愚衰。君以谏安。以佞危。然则
有前车覆而后车不诫者何也。盖常人之情。悦其从命逊
志者。恶其违已守道者。又君子难进而易退。况恶之乎。小
人易进而难退。况悦之乎。是则常主之待君子也。必敬而
疏。其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恩易下及。疏则情难上通。
是以面从者日亲。动则假虎威而自负也。骨鲠者日疏。言
则犯龙鳞而必死也。故政令日以坏。邦家日以倾。斯所以
变盛为衰。转安为危者矣。是以明主知君子之守道也。虽
违于已。引而进之。知小人之徇惑也。虽从于命。推而远之。
卷六七一 第 42b 页
知谠言之为良药也。虽逆于耳。恕而容之。知佞言之为美
疹也。虽逊于心。忍而绝之。故政令日以和。邦家日以理。斯
所以变衰为盛。转危为安者矣。盛衰安危之效。唯明主能
鉴之。

**  七十二使臣尽忠人爱上 在乎明报施之道

夫欲使臣节尽忠。人心爱上。则在乎明报施之道也。传曰。
美恶周必复。又曰。其事好还。然则复与还。皆报施之谓也。
夫日月不复。则昼夜不生。阴阳不复。则寒暑不行。善恶不
复。则君臣不成。昔者五帝接其臣以道。故其臣致君以德
卷六七一 第 43a 页
也。三王使其臣以礼。故其臣事君以忠也。秦汉以降任其
臣以利。故其臣奉君以贾道。贾道者。利则进。不利则退。故
君昏寡救恶之士。国危鲜致命之臣。是以其君独安独危。
其臣亦独忧独乐。君臣之道。既阻于上。则兆庶之心。不得
不离于下也。故曰君视臣如股肱。则臣事君如元首。君待
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君爱人如赤子。则人爱君如
父母。君视人如土芥。则人视君如寇雠。孔子云。审吾之所
以适人。知人之所以求我也。则尽忠爱上之策。在于此不
在于彼矣。

卷六七一 第 43b 页

**  七十三养老 在使之寿富贵

臣闻昔者西伯善养老而天下归心。善养者。非家至户见
衣而食之也。盖能为其立田里之制以安其业。导树畜之
产以厚其生。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死有所送也。近代之
主。以为老者非帛不煖。非肉不饱。而特颁其布帛肉粟之
赐。则谓养老之道。尽于是矣。臣以为此小惠也。非大德也。
何则。赐之以布帛。仁则仁矣。不若劝其桑麻之业。使天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赐之以肉粟。惠则惠矣。不若教其鸡
豚之畜。使天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后牧以仁贤。慎其
卷六七一 第 44a 页
刑罚。虽不与之年。而老者得以寿矣。不夺其力。不扰其时。
虽不与之财。而老者得以富矣。使幼者事长。少者敬老。虽
不与之爵。而老者得以贵矣。此三代盛王所以不遗年而
兴孝者。用此道也。

**  七十四睦亲 选用

臣闻圣人南面而理天下。自人道始矣。人道之始。始于亲
亲。故尧之教也。睦九族而平百姓。文王之训也。刑寡妻而
御家邦。斯可谓教之源。理之本也。今陛下诚欲推其恩。广
其爱。使惠洽九族。化流万人。则宜乎先亲后疏。自近及远
卷六七一 第 44b 页
者也。然后置其师傅。闲之以教训。选其贤能。授之以官政。
或出为牧守。入为公卿。如此则虽无三代封建之名。而有
三代翼戴之实也。使棣华之咏协于内。麟趾之风著于外。
所谓枝叶茂而根本可庇。骨肉厚而家国俱肥。则天下之
人。相从而化矣。故曰未有九族睦而万人叛者也。未有九
族离而万人和者也。盖先王所以布六顺而化百姓。敷五
教而协万邦者。由此道素行也。

**  七十五典章教令

问。子大夫才膺间出。副我旁求。宜当悉心。靡有所隐。其或
卷六七一 第 45a 页
典章有违于古。禁令不便于今。尔无面从。予将亲览。臣伏
以今之典章。百王之典章也。安有戾于古道者欤。今之禁
令。列圣之禁令也。安有乖于昔时者欤。但在乎奉与不奉。
行与不行耳。陛下之念至此。诚思理之心切。好问之旨深
也。此臣所以极千虑昧万死而献狂直者。以副天心之万
一焉。臣闻典章不能自举。待教令而举。教令不能自行。待
诚信而行。今百王之典具在。列圣之法明备。而禁未甚止。
令未甚行者。臣愚以为待陛下诚信以将之。昔宓贱行化。
德及泉鱼。非严刑所致也。推其诚而已。鲁恭为理。仁及春
卷六七一 第 45b 页
翟。非猛政所驱也。委其信而已。今以陛下上圣之资。仁惠
之力。令行禁止之势。万万于一邑一宰也。何虑教不敷而
化不洽乎。臣闻周公之理也。周年而变。三年而化。五年而
定。陛下苟能勤教令以抚之。推诚信以奉之。则三年化成。
五年理定。臣窃未以为迟矣。伏惟陛下少垂意而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