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五七
卷五五七 第 20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七

卷五五七 第 1a 页
 韩愈(十一)

** 汴州东西水门记(并序)


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陇西公命作东西水门。越三月辛
巳朔。水门成。三日癸未。大合乐。设水嬉。会监军军司马宾
佐僚属将校熊罴之士。肃四方之宾客以落之。士女和会。
阗郭溢郛。既卒事。其从事昌黎韩愈请纪成绩。其辞曰。

维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为城。其不合者。诞寘联锁
于河。宵浮昼湛。舟不潜通。然其襟抱亏疏。风气宣泄。邑居
卷五五七 第 1b 页
勿宁。讹言屡腾。历载已来。孰究孰思。皇帝御天下十有八
载。此邦之人。遭逢疾威。嚚童噭嘑。劫众阻兵。懔懔栗栗。若
坠若覆。时维陇西公受命作藩。爰自洛京。单车来临。遂拯
其危。遂去其疵。弗肃弗厉。薰为太和。神应祥福。五谷穰熟。
既庶而丰。人力有馀。监军是咨。司马是谋。乃作水门。为邦
之郛。以固风气。以闬寇偷。黄流浑浑。飞阁渠渠。因而饰之。
匪为观游。天子之武。维陇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维陇西公
是宣。河之沄沄。源于昆崙。天子万祀。公多受祉。乃伐山石。
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卷五五七 第 2a 页

** 燕喜亭记

太原王宏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
者。行于其居之后。邱荒之閒。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
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
突然成邱。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阙者为洞。若有鬼
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宏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
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既成。愈请名之。其邱曰俟德之邱。
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
卷五五七 第 2b 页
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
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
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
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
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
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
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宏中自
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
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
行衡山之下。繇郴踰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
卷五五七 第 3a 页
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宏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
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
刻石以记。

** 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书记之任亦难矣。元戎整齐三军之士。统理所部之氓。以
镇守邦国。赞天子施教化。而又外与宾客四邻交。其朝觐
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所部之政。三军之号令升黜。
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
卷五五七 第 3b 页
然皆元戎自辟。然后命于天子。苟其帅之不文。则其所辟
或不当。亦其理宜也。南阳公自御史大夫豪寿庐三州观
察使授节移镇徐州。历十一年。而掌书记者凡三人。其一
人曰高阳许孟容。入仕于王朝。今为尚书礼部郎中。其一
人曰京兆杜兼。今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观察判官。其一人
陇西李博。自前乡贡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方为之。南阳
公文章称天下。其所辟。实所谓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者也。
后之人苟未知南阳公之文章。吾请观于三君子。苟未知
三君子之文章。吾请观于南阳公。可知矣。蔚乎其相章。炳
卷五五七 第 4a 页
乎其相辉。志同而气合。鱼川泳而鸟云飞也。愈乐是宾主
之相得也。故请刻石以记之。而陷置于壁閒。俾来者得以
览观焉。

** 蓝田县丞厅壁记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
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
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
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
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
卷五五七 第 4b 页
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博陵
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浤涵演迤。日大以肆。贞元初。
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阙一字)人。元和初。以前大理
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
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
而丞负余。则尽蘖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丞厅
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AS-8BE7:⿱一⿻九冫]墁。治壁。悉书前任
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钜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AS-FBED:●
]虢⺡[:#AS-FBED:●]虢循除鸣。斯立痛埽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閒。有
问者。辄对
卷五五七 第 5a 页
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 新修滕王阁记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
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
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
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
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
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
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
卷五五七 第 5b 页
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
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
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
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閒。
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
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
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
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
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
卷五五七 第 6a 页
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
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
腐黑挠折者。盖[:#AS-8BE7:⿱一⿻九冫]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
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
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
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
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
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 记宜城驿

卷五五七 第 6b 页

此驿置在古宜城内。驿东北有井。传是昭王井。有灵异。至
今人莫汲。驿前水。传是白起堰西山下涧。灌此城坏。楚人
多死。流城东陂。臭闻远近。因号其陂臭陂。有蛟害人。渔者
避之。井东北数十步。有楚昭王庙。有旧时高木万株。多不
得其名。历代莫敢剪伐。尤多古松大竹。于太傅帅襄阳。迁
宜城县。并改造南境数驿。材木取足此林。旧庙屋极宏盛。
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
其前庙。后小城。盖王居也。其内处偏高。广员八九十亩。号
殿城。当是王朝内之所也。多砖。可为书砚。自小城内地。今
卷五五七 第 7a 页
皆属甄氏。甄氏于小城北立墅以居。甄氏有节行。其子逢。
以学行为助教。元和十四年二月二日题。

** 画记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披甲载兵
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披甲载兵行且下牵
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
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
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
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冑手弓矢鈇钺植者七人。甲冑执
卷五五七 第 7b 页
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冑坐睡者一人。
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
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
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
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
焉。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
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
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踶齧者。

卷五五七 第 8a 页

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
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牛大小十一头。
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
鹿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予楯弓服矢
房甲冑之属。瓶盂簦笠筐筥锜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
奕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贞元甲戌年。余在京
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
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
卷五五七 第 8b 页
丛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
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
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摸也。亡
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
摸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
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
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
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 科斗书后记

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
卷五五七 第 9a 页
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韩氏。于时李监阳冰独能篆书。而
同姓叔父择木善八分。不问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称三
服。故三家传子弟往来。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于汴州。
识开封令服之者。阳冰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卫宏
官书。两部合一卷。余宝蓄之。而不暇学。后来京师。为四门
博士。识归公。归公好古书。能通之。愈曰。古书得其据依。盖
可讲。因进其所有书属归氏。元和来愈亟不获让。嗣为铭
文。荐道功德。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因从归公乞观二部
书。得之。留月馀。张籍令进士贺拔恕写以留愈。盖得其十
卷五五七 第 9b 页
四五。而归其书归氏。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韩愈记。

** 河南府同官记

永贞元年。愈自阳山移江陵法曹参军。获事河东公。公尝
与其从事言。建中初。天子始纪年更元。命官司举贞观开
元之烈。偫臣惕慄奉职。命材登良。不敢私违。当时自齿朝
之士而上。以及下百执事。官阙一人将补。必取其良。然而
河南同时于天下称多。独得将相五人。故于府之参军。则
得我公。于河南主簿。则得故相国范阳卢公。于汜水主簿。
则得故相国今太子宾客荥阳郑公。于陆浑主簿。则得相
卷五五七 第 10a 页
国今吏部侍郎天水赵公。于登封主簿。则得故吏部尚书
东都留守吴郡顾公。卢公去河南。为右补阙。其后由尚书
左丞至宰相。郑公去汜水。为监察御史。佐山南军。其后由
工部侍郎至宰相。罢而又为。赵公去陆浑。为右拾遗。其后
由给事中为宰相。顾公去登封。为监察御史。其后由京兆
尹至吏部尚书东都留守。我公去府。为长水尉。其后由膳
部郎中为荆南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自工部尚书
至吏部尚书。三相国之劳在史册。顾吏部慎职小心。于时
有声。我公愿洁而沈密。开亮而卓伟。行茂于宗。事修于官。
卷五五七 第 10b 页
嗣绍家烈。不违其先。作帅南荆。厥闻休显。武志既扬。文教
亦熙。登槐赞元。其庆且至。故好语故事者。以为五公之始
迹也同。其后进而偕大也亦同。其称名臣也又同。官职虽
分。而功德有巨细。其有忠劳于国家也同。有若将同其后。
而先同其初也。有闻而问者。于是焉书。既五年。始立石。刻
其语河南府参军舍庭中。于时河东公为左仆射宰相。出
藩大邦。开府汉南。郑公以工部尚书留守东都。赵公以吏
部尚书镇江陵。汉南地连七州。戎士十万。其官宰相也。留
守之官。居禁省中。岁时出旌旗。序留司文武百官于宫城
卷五五七 第 11a 页
门外而衙之。江陵故楚都也。戎士五万。三公同时。千里相
望。可谓盛矣。河东公名均。姓裴氏。

**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论曰。登孔氏之门者众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由圣
人之道。为君子之儒者乎。其于过行过言。亦云鲜矣。而夫
子举不贰过。惟颜氏之子。其何故哉。请试论之。夫圣人抱
诚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苟发诸中形诸外者。不由思
虑。莫匪规矩。不善之心。无自入焉。可择之行。无自加焉。故
惟圣人无过。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
卷五五七 第 11b 页
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
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中
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无过者也。自明诚者。择善而
固执之者也。不勉则不中。不思则不得。不贰过者也。故夫
子之言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
不失之矣。又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言犹未至也。而孟
子亦曰。颜子具圣人之体而微者。皆谓不能无生于其心。
而亦不暴之于外。考之于圣人之道。差为过耳。颜子自惟
卷五五七 第 12a 页
其若是也。于是居陋巷以致其诚。饮一瓢以求其志。不以
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高
坚之可尚。忘钻仰之为劳。任重道远。竟莫之致。是以夫子
叹其不幸短命。今也则亡。谓其不能与已并立于至圣之
域。观教化之大行也。不然。夫行发于身。加于人。言发乎迩。
见乎远。苟不慎也。败辱随之。而后思欲不贰过。其于圣人
之道。不亦远乎。而夫子尚肯谓之其殆庶几。孟子尚复谓
之具体而微者哉。则颜子之不贰过。尽在是矣。谨论。

** 争臣论

卷五五七 第 12b 页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
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
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
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
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
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
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
之故。夫不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
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

卷五五七 第 13a 页

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
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
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
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
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
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
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
卷五五七 第 13b 页
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
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
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
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
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
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
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
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
之德。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
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
卷五五七 第 14a 页
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
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
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
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
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
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或曰。阳子之不
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
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
卷五五七 第 14b 页
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
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
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
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
能。岂使自有馀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
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
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
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
卷五五七 第 15a 页
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
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
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
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且
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
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
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 三器论

或曰。天子坐于明堂。执传国玺。列九鼎。使万方之来者。惕
卷五五七 第 15b 页
然知天下之人。意有所归。而太平之阶具矣。后王者或阙。
何如。对曰。异乎吾所闻。归天人之心。兴太平之基。是非三
器之能系也。子不谓明堂。天子布政者耶。周公成王居之
而朝诸侯。美矣。幽厉居之何如哉。子不谓传国之玺。帝王
所以传宝者耶。汉高文景得之而以为宝。美矣。新莽胡石
得之何如哉。子不谓九鼎。帝王之所谓神器耶。夏禹铸之。
周文迁之。而为宝。美矣。桀癸纣辛有之何如哉。若然。归天
人之心。兴太平之阶。决非三器之所能也。夫帝王之圣者。
卑宫室。贱金玉。斥无用之器。以示天下。贻子孙。而后王犹
卷五五七 第 16a 页
殚天下之土木不肯已。又安忍誇广之。尊其为明堂欤。若
传国玺之狂嬴贼新。童心侈意而为之。示既有之。不抵之
足矣。称其符瑞则未也。若九鼎之死百牢不能膏其腹。火
万载不能黔其足。其烹饪祠之用又足取。岂不为无用之
器哉。尧水滔天。人禽鬼神之居相混已。禹导川决水。以分
神人之居。乃销九金。乃铸九鼎。仪万有之族。露怪异之状。
其护人己。其救人已。后王决不如大禹识鬼神之状。又无
当时汨没之危。而徒欲阃金大广器物。与夫垫巾效郭异
名同蔺者。岂不远哉。是亦见谬也。噫。不务其修诚于内。而
卷五五七 第 16b 页
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而况帝王哉。

** 送穷文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
载糗舆粻。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
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
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
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
有意于行乎。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圭[:#AS-FBEC:●]石歘嚘
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
吾与
卷五五七 第 17a 页
子居。四十年馀。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
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
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
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
异谋。口绝行语。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閒
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
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
状既露。敢不回避。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
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
卷五五七 第 17b 页
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
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偫
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
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利居众
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
待。寘我雠冤。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
使我迷。人莫能閒。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
还。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
卷五五七 第 18a 页
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
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
心不同。惟乖于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玉。易一羊皮。饫于肥
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子疏。谓
予不信。请质诗书。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
船。延之上座。

**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

御史武君。当年丧其配。敛其遗服栉珥鞶帨于箧。月旦十
五日。则一出而陈之。抱婴儿以泣。有为浮屠之法者。造武
卷五五七 第 18b 页
氏而谕之曰。是岂有益耶。吾师云。人死则为鬼。鬼且复为
人。随所积善恶受报。环复不穷也。极西之方有佛焉。其土
大乐。亲戚姑能相为图是佛而礼之。愿其往生。莫不如意。
武君怃然辞曰。吾儒者。其可以为是。既又逢月旦十五日。
复出其箧实而陈之。抱婴儿以泣。且殆而悔曰。是真何益
也。吾不能了释氏之信不。又安知其不果然乎。于是悉出
其遗服栉佩。合若干种。就浮屠师请图前所谓佛者。浮屠
师受而图之。韩愈闻而吊之曰。晢晢兮目存。丁宁兮耳言。
忽不见兮不闻。莽谁穷兮本源。图西佛兮道予勤。以妄塞
卷五五七 第 19a 页
悲兮慰新魂。呜呼奈何兮吊以兹文。

** 后汉三贤赞三首

王充者何。会稽上虞。本自元城。爰来徙居。师事班彪。家贫
无书。阅书于肆。韨肆是游。一见诵忆。遂通众流。闭门潜思。
论衡以修。为州治中。自免归欤。同郡友人。谢姓夷吾。上书
荐之。待诏公车。以病不行。年七十馀。乃作养性一十六篇。
肃宗之时。终于永元。

王符节信。安定临泾。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愤世著论。潜
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旨甚明。皇甫度
卷五五七 第 19b 页
辽。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岂若雁门。问雁呼卿。不
仕终家。吁嗟先生。

仲长统公理。山阳高平。谓高干有雄志而无雄才。其后果
败。以此有声。俶傥敢言。语默无常。人以为狂生。州郡会召。
称疾不就。著论见情。初举尚书郎。后参丞相军事。卒不至
于荥。论说古今。发愤著书。昌言是名。友人缪袭。称其文章。
足继西京。四十一终。何其短耶。呜呼先生。

** 高君画赞

君子温闲。骨气委和。迹不拒物。心不扬波。澄源卷璞。含白
卷五五七 第 20a 页
瑳瑳。遗纸一张。德音不忘。

** 五箴(并序)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二十有八
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
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
作五箴以讼其恶云。

**  游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
卷五五七 第 20b 页
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  言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
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
而呶呶以害其生邪。

**  行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
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
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  好恶箴

卷五五七 第 21a 页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
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雠。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
舍也为狂。维雠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不义
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
今其老矣。不慎胡为。

**  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馀。厥闻四驰。今日告汝。知名
之法。勿病无闻。病其煜煜。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
卷五五七 第 21b 页
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
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
汝曾不寤。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
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

** 瘗砚铭

陇西李观元宾。始从进士贡在京师。或贻之砚。既四年。悲
欢穷泰。未尝废其用。凡与之试艺春官。实二年。登上第。行
于褒谷。役者刘允误坠之地。毁焉。乃匣归埋于京师里中。
昌黎韩愈。其友人也。赞且识云。

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复其质。非生死类。全斯用。毁不忍弃。

卷五五七 第 22a 页

埋而识之。仁之义。砚乎砚乎。与[:#AS-8BE7:⿱一⿻九冫]砾异。

** 高君仙砚铭(并序)


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棱孤耸。
内发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遗物。宝而用之。请予铭底。仙
马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
昌。


卷五五七 第 2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