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崔从 (自动笺注)
欽定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崔從
:PROPERTIES:
:PERSID:QTWAUT1366
:END:
從字子乂
衞州刺史曾孫
進士
憲宗累官尚書
右丞
寶歷初檢校尚書左僕射淮南節度副大使
大和
年卒。
年七十二。
司空
諡曰貞
**請定舉放官私錢事宜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3
:PERSID:QTWAUT1366
:END:
京城百司諸軍諸使及諸道應差所由并召人捉本錢
捉錢人等
比緣皆以私錢添雜官本
所防耗所裨補官
利。
近日訪聞商販富人
投身要司。
依託官本
廣求私利
徵索者。
自充家產
逋欠者。
證是官錢
非理逼迫
為弊非
一。
今請許捉錢戶添放私本
不得過官本錢
勘責有剩。
設官
量輕重科處。
其所放官本。
并許添私本
每舉放
數足。
仰錢戶具所舉人姓名錢數。
報本司。
本司收連
入案。
三官同押。
排科印記
仍各隨錢人牒知。
他時因有
論競。
勘案歷不同
不在徵理之限。
庶官不失
私家
安。
*顧少連
:PROPERTIES:
:PERSID:QTWAUT1367
:END:
公元770年
少連字夷仲
蘇州吳人
大歷五年進士
監察御史
德宗
朝授翰林學士
累遷吏部尚書
封本縣男
兵部
東都
留守
卒年六十二。
尚書右僕射
諡曰敬
**嵩嶽少林寺新造廚庫記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4
:PERSID:QTWAUT1367
:END:
啟迪真乘
無相門寂
發揮象教
有為之功大。
非無不可
以臻極。
非有不可以化凡。
亦由瞻影求形。
見煙知火。
通如
誘善之路。
為㣥暗嚮明之階。
沿淺詣深。
其實一也。
自漢
明帝金人履殿。
訊之於庭
傅毅的然之詞。
竺乾
肖之像。
精廬始構。
塔廟繼興
大抵三教之行。
各有其屬。
嚴所奉。
齊壹厥心。
遊息不殊
則其道閒雜。
散漫無守。
則其風寂寥
是以其先師。
皆致室處
故孔徒有庠序
士有樓居
釋流謂之寺。
聖人所以崇其教也。
少林寺
者。
權輿太和
中廢承光
更名大象
錫田開皇
若乃應天順人
擒盜助信。
魔軍充斥
淨土昬霾
此又昭彰於我唐也。
神異之尤。
跋陀經始靈塔
火不焚。
指盼泉流
使之西注
稠公揮杖而二獸解鬬
惠可
割臂而三業息塵。
荃蘭藂植緇林
鸞鶴連翔於法界
惠光曇隱
芳烈於前。
素明遵。
嗣徽音於後。
戾止
同一姓。
來儀無復二乘
釋氏淹中
西方別館
也。
况其上圭表正
風雨所均。
嵩高峻極
山嶽之秀。
交艮兌
清氣
靈仙之祕蹤。
故其志道之人。
好奇之士。
塵籠
者屢至。
宴坐者永棲。
菩薩色身
未能忘食
苾芻老病
依仁
而庫舍不營
坊廚偪陋。
王城信士
供施所儲。
上田
穫斂所入。
真如之性。
不假多藏。
大道之行。
棄地
釋法真來從學。
雅尚住持
永言創立
志在宏濟
乃誓於僧眾
陳於上官
願因農隙
以果營建
河南尹杜公
黃裳
多歷勝因
素崇淨業
聆風響應
如契夙心
於是躬主
辦之勤。
清白之俸。
復次都人白仙李秀孫光杜珍等。
共殖嘉苗
用滋景福
鄙吝韁鎖
智惠舟航
錢刀
無翼而自飛。
寒暑不期繼至
單貧展效
富有匱財。
神龍
施珠。
香象均力。
加以半崖巘。
路躡凌兢
山巔
瓴甓巖下
佛教善誘
忘其勞。
爰始爰謀。
是啟是辟。
平其坎窞
相其廣輪
梓人作程
郢匠施巧
積榦如阜
運斤
成風
真公杖錫指麾
語言深(缺一字)先饑以班食。
伺渴而饋
漿。
酬以壯傭。
任以老事。
期不揆日
工無廢時
為欂為櫨。
桴為桷。
洪纖合度
尋尺中規
鑿枘靡乖。
樸斲惟稱。
板榦
具。
牆垣以興
支橕得其宜。
締搆取諸壯。
以周饎爨
用固扄
鐍。
風雨攸除。
塵泥莫侵。
若乃曲突以舒煙。
疏竇以流惡
其鼒鬲。
扄其釜鬵
釋之蒸之。
惟精惟潔
俾其潘汁有所注。
氣焰有所通。
香風時來
蕩滌煩燠
斯乃廚之制也。
深中以
虛受
闔扉以制出。
陳其椽杙
施其緘縢
取之用之。
不費
約。
必使公供無所耗。
歲計惟其
元關載施。
成我密固
又庫之宜也
乃崇佛宇
欄楯孔嚴
乃飾僧堂
屋壁增煥
宏敞
香積之飯。
危樓聳擢
耆闍之山。
每至華鐘
鳴。
旭日三舍
緇徒總集
就食於堂。
莫不永歎表誠
肅容
拜。
推尊像。
次及有情
蒲牢之吼餘。
海潮之音畢。
五鹽
七菜
香秔
來自中廚
於廣榭。
咸造勿褻。
已事而竣。
勤求者無次第之勞。
暮齒有終焉之託。
不僭於素。
克壯
其猶。
檢校上座僧淨業寺主靈湊都維那智寰典座道悟
維清老宿圓濟僧如空惟陟等。
虔奉矢謀
式昭畢務。
故得
莊嚴寶地
豐潔中飧。
纂紹前規
招延後學
以是功德
侯其
禕而。
夫教不自宏。
因人而大。
有以法從中得
默契真空
事假外緣
扶正諦。
總是二者。
其惟真公
真公俗姓張
杭州鹽官人也。
歷劫勤道。
髫年出家
冥心於此山。
蓋授
記於前牒
不然者。
安得宏誓既發。
㣥心悅隨
興立招提
此其盛。
大歷之季。
少連嘗吏登封
暇日之遊。
竹園伊邇
宗之依惠遠
鑿齒之慕道安
塵俗之人。
幸不遐棄
一行
仕。
二紀於茲
前年典選洛師
邂逅相遇
名山在目
道友
然。
願言從之。
王事拘我。
於是得其軌躅
作廚庫記云。
時貞
公元798年
元戊寅歲
皇帝纘服之廿載也。
**請以口問經義錄於紙上以便依經疏對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5
:PERSID:QTWAUT1367
:END:
伏以取士之科。
明經為首
教人之本。
義理為先。
至於
帖書
及以對策
皆形文字
并易考尋
試義之時。
獨令口問
對荅之失。
覆視無憑
黜退之中。
流議遂起。
請准建中
十二月敕。
以所問錄於紙上
各令直書其義。
不假文言
仍請依經疏對奏。
*趙昌
:PROPERTIES:
:PERSID:QTWAUT1368
:END:
昌字洪祚
天水人
累官國子祭酒
安南都護
憲宗朝遷
公元814年
工部尚書大理卿
太子少保
元和九年卒。
年八十五。
揚州大都督
諡曰成
**蒙異牟尋請降奏狀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6
:PERSID:QTWAUT1368
:END:
王蒙異牟尋
積代唐臣
徧霑皇化
天寶年中
其祖閣羅
鳳。
被邊張乾陁讒搆。
部落驚懼
遂違聖化。
北向歸投
贊普
贊普年少
信任讒佞
欲併其國。
蒙尋遠懷聖化。
北向請命
故遣和使。
乞釋前罪
願與部落
竭誠歸附
緣道
遐阻伏。
恐和使不達
三道遣。
一道石山
戎州路入。
一道牂牁
從黔府路入。
一道夷獠
安南路入。
其楊
傅盛等。
今年四月十九日從蠻王蒙異牟尋所理大和城
發。
六月十八日安南府
其和使楊傳盛。
年老染瘴瘧。
進發
臣見醫療
候獲稍損。
即差專使
赴闕庭。
其使云。
異牟尋祖父背國恩。
今者願棄豺狼之思。
聖人
德。
此皆陛下雨露澤及外夷
蠻徼遐荒
願為內屬
忝領蕃鎮。
目覩昇平
踴躍欣歡
倍常萬幸
蠻王與臣書
金鏤合子等。
謹差十將李茂隨表奉進
謹奏。
*李約
:PROPERTIES:
:PERSID:QTWAUT1369
:END:
約字存博
司徒汧國公勉子。
兵部郎中
**道德真經新注序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7
:PERSID:QTWAUT1369
:END:
自然之道靜。
天地萬物生於其中
人為萬物之主。
故與
天地三才焉。
老君在西周之日。
秉道德以救時俗。
清淨自然之道也。
德者以法久而失。
修而得之謂之德
也。
故曰道大天大。
大王亦大。
是謂域中四大焉。
王者
地法天法道之三自妙理而理天下也。
天下得之
安。
故謂之德。
凡言人。
屬者耳。
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言法上三大之自然理也。
義云
法地地如地
之無私載
法天天如之無私覆
法道道如道之無私生
而已矣。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例也。
後之學者
不得
聖人之旨。
謬妄相傳
凡二十家注義。
皆云人法地法天
天法道法自然
域中五大矣。
經文乖謬
失教
意也。
王者只得法地不得法天法道乎。
又况地法天
天法道法自然
義理疎遠矣。
源流既撓。
支派遂昬。
或宗
之為神仙書。
或語之以虛無學。
論者非云黃老而後
經。
淺俗之談也。
殊不知六經黃老枝葉爾。
余少得
旨要
故辯而釋之。
清心養氣安家保國之術也。
**壁書飛白蕭字贊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8
:PERSID:QTWAUT1369
:END:
梁侍中蕭子雲書。
祖述鍾王
備該眾體。
始變蔡張二王
古法
妙絕冠時
雖名存傳記
而迹絕素。
建鄴古壁餘
此蕭字焉。
韓晉公鑒古擅書。
聞之嗟異
遷之於南徐
置於
海榴座右之壁。
後獲之。
載以入
書之故實
事之本
末。
中書舍人張公崔監察備撰記詳焉。
少好圖書
奇古
志業不工
而性莫能遷。
非不干求爵祿
心懵時
事。
自與名疎。
非欲乖異時尚
養痾守獨。
所見遂僻。
僻則僻
矣。
與夫酣湎聲色
奔走權利者。
亡羊也。
亡則孰多。
余每
閱翫古迹
圖書之光。
如逢古人
似得良友
加以琴酒
暢。
書齋晝閒
榮富賤貧
是日何在
至若翰墨輕濃之勢。
點畫分布之能。
與日彌深。
隨見愈妙
嗟夫
昔賢垂不朽
之書。
如傳寶於後世
後人絕妙之迹。
見得意於當時
日月
情契古今
傳曰遊於藝。
藝可已乎
知者相賀
比獲
蘭亭之書。
世情觀之。
未若野人之塊。
不闕於世。
在世為無
用之物。
苟適於意。
於余則有用已多。
乃作贊曰。
昔創飛白
蔡氏所得
起於堊帚
播於翰墨
張王繼作
子雲
精極。
壁昏蜃素
墨古池色
翻飛露白
乍輕乍濃。
翠箔映雪
羅衣從風
崩雲委地
遊霧縈空
鱍剌勢動。
蟉蟠氣雄
昆池
駭鯨。
禹門鬬龍
攢毫謺札。
或橫或縱。
層層陣雲
森森古松
君子況德。
高人比蹤
抱素自潔
含章內融。
逸擬方外
縱在
矩中。
密而不雜
疎而有容
藝通造化
比象無窮
子雲臣梁。
蕭字愈貴。
點畫均豐。
姿形端異。
巧絕蠒素
名空傳記
明徵
裦貶
惟此一字
*殷亮
:PROPERTIES:
:PERSID:QTWAUT1370
:END:
亮。
永寧寅子。
給事中
杭州刺史
**顏魯公行狀
:PROPERTIES:
:TITID:QTWTIT10359
:PERSID:QTWAUT1370
:END:
公姓顏。
名真卿
字清臣
小名門子
別號應方
京兆長安
人也。
顏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
帝軒氏生昌意
昌意
顓帝
顓帝老童
老童吳回
吳回生陸終。
終生
子。
一曰昆吾
國衞也。
二曰參胡。
其國韓也。
三曰彭祖
國徐也。
四曰會人
其國鄭也。
五曰曹姓。
其國邾也。
六曰季
連。
其國楚也。
姓國於邾
春秋邾武公為魯之附庸國
公名儀甫
字顏公
公羊傳云。
顏公有功
威公
為小邾子。
子孫王父字為姓氏
以其附庸於魯
代代
事魯為卿大夫
先賢孔子弟子
達者七十二人
顏氏
有其八。
則顏氏之儒學可知也。
顏無繇字路
顏回字子
顏辛字子柳
顏高字子驕
顏祖字襄顏
噲字子聲
顏之
僕字叔并。
顏何是也
至公之十六代青徐二州
刺史諱盛
字魯國
瑯琊
臨沂縣西七里
十二代
侍中諱含
瑯琊丹陽
五代北齊黃門侍郎諱之推
丹陽京兆長安
高祖秦王記室參軍諱思魯
曾祖
王文學著作郎諱勤禮
祖曹王侍讀諱昭甫
薛王友
贈太子少保諱惟貞
祕書監師古之曾姪孫也。
公以家
清貧
少好儒學
恭孝自立
貧乏紙筆
黃土埽牆。
習學
公元734年
書字
楷書絕妙
詞翰超倫
年弱冠。
開元二十二年進士
公元802年
及第甲科
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
朝散郎祕書
公元742年
著作局校書郎
天寶元年秋
扶風郡太守崔琇舉博學
文詞秀逸
元宗勤政樓。
策試上第
以其年授京兆府
泉縣
黜陟使戶部侍郎王珙清白名聞
通直郎
公元747年
安尉。
六載監察御史
制云。
文學擅於登科
器幹彰於適
用。
宜先汗之職。
俾佇埋輪之效。
尋充河東朔方軍試覆屯
交兵使。
凡閱舉糺士伍舒慘之情。
事理無不必當。
七載又
河西右軍覆屯交兵使
五原郡寃獄不決
公理
公元749年
之。
時方久旱。
甘澤立應。
人呼御史雨
八載又充河
東朔方軍試覆屯交兵
使有滎陽鄭氏兄弟三人
或居令
長。
或尉京畿劇任
往年母亡。
殯於太原佛寺空園之內。
公元807年
二十九載未葬。
公乃劾奏之。
三人放歸田里
終身勿齒
左金吾將軍李延業。
承恩渥
曾召蕃客內宴
引駕仗不
報臺。
公責之。
延業憑恃權勢
朝堂喧憤。
公奏之。
出為
公元749年
濟南太守
朝廷憚焉。
不敢不肅
八月殿中侍御史
時中
宋渾
私怨御史吉溫崔珪誣告
賀州
公謂
曰。
奈何一時之忿。
而欲危宋璟裔乎。
由是二人
平。
宰相楊國忠初黨於
亦怒公之不附已。
吉溫諷中
公元750年
蔣冽奏公為東京畿採訪判官
九載十二月侍御史
百餘日轉武部員外郎
判南曹
提綱目。
苛細
武調者多
公元753年
感而懷之。
十二載
國忠以前事銜之。
謬稱精擇
乃遂出公
平原太守
其實去之也。
公至郡。
孝義名節之士。
皆旌
門閭
或蠲其戶役
安陵處士張鎬
多才博識隱居
公詣
其居。
與之抗禮
廉使巡察
乃薦焉。
其後官至中書
同平章事
安祿山幽州十餘載。
末年反跡頗著
人不
敢言
公亦陰備之
歲終修城
乃浚濠增堵。
壞土[:#AS-FBED:●]睘
垣。
植木
內為禦敵之計。
外託勝遊之資。
及兵興。
果賴其
公元755年
固而城得全
十四載
祿山禍謀將發。
公遣子至范陽啟祿
山。
今年冬合當入計
祿山猜之。
不許
公既不得離郡。
親客前漢長史蹇昂奏其狀。
狀留禁中不報
十一月
祿山反於范陽
眾號十五萬。
長驅趙定而南。
洛陽
牓諸郡。
莫敢枝梧
祿山乃牓公。
令以平原博平七千人
防河。
博平太守張獻直為副。
登時使平原司兵參軍李平
乘駟奏之。
平至東京
封常清
云吾得上旨
四方奏事
者。
許開函而再封之。
平聽焉。
常清遂倚帳操筆
寄書於公。
國家之事。
詞意甚切。
並附募捕逆賊數十封至平原
令堅相待
公從之。
使親表及門密送於諸郡。
因此多有。
常清乃尋自敗績焉。
敕賜死於陝州
竟不接聲。
平之
未至京師也。
元宗歎曰。
河北二十四郡。
一人向國乎。
平至
中使五六輩迎之。
兼敕平奔馬直至寢殿門。
後令下。
奏事畢。
宗大喜。
顧謂左右曰。
顏真卿何如人。
未曾識。
所為乃爾
祿山之發范陽也。
平原郡有靜
塞。
屯平盧鎮兵三千五百人
並已發赴鎮。
在路未達
公悉
追迴。
更追諸縣武舉及獵射人
召募精勇
旬日至萬餘
人。
宗子平原郡錄事李擇交統之。
驍勇之士刁萬歲
徐浩相如高抗等分營伍
千夫之長。
樂以義舉
腹心無阻。
而為其將帥焉。
聚兵後數十日
大饗將士
子城四門之外
辦吏四人主酒食所約五十萬。
厮役之流
無不飽飫
躬自撫巡
舉酒下淚。
國家之恩。
戮力死節
無以上報
眾皆激憤勇。
思致命焉。
饒陽太守盧全誠與
司馬正舉兵據其城。
河閒司法參軍李奐祿山所置
長史王忠濟南
月餘日。
清河義兵復歸本郡
濟南太守
李隨下遊奕將訾嗣賢渡河
博平太守馬[:#AS-FEDD:●]
[:#AS-FBEC:●]異。
據其郡。
各有眾數千。
或至萬人
相次平原
共推公為盟主
三辭後聽焉。
諮稟指揮
告敗剋日數十至
信都郡武邑縣李銑
投。
縣令宣遠劉銑母。
公以私錢十萬募人劫迎之。
士眾歎感。
無不願效者。
果遂㣥意。
兼斬龎宣遠首而攜
迴。
十二月
祿山東京
留守尚書李憕御史中丞盧奕
判官鞏縣蔣清等。
因使以三人之首來徇河北
且以脅
降諸郡。
使者段子光至。
初拽入門
光大呼曰。
僕射
三日東京
遠近盡降。
河北諸郡不從
故令我告之。
若損我。
有日在。
歷指三首
各言其人。
公識其是。
恐搖
人心
乃謬謂諸將曰。
我審此三人
皆非也。
遂命腰斬子光
潛令收藏三首
誌其處。
數日稍定。
取憕奕等首澡潔。
仍縛
為身棺殮
發哀致祭
城外殯之。
三日
舉聲下淚。
受文
弔慰
左右無不泣涕者。
自此義合歸者益多矣。
斬段
子光之日。
滄州清河縣步五千攻常山
太原節度使王承
擁兵最近
不時出救。
常山遂陷。
諸郡頗有
貳者。
元宗乃以公為戶部侍郎
依前平原太守本郡
禦使。
仍與節度使李光弻計會招討
公以景城長史李暉
為副。
李銑賈載侍御史沈震判官
是月
又詔公為河
採訪處置使
公又以前咸陽王延昌判官
張澹
支使
清河郡寄客李華
(後因封事睿宗有敕改名)為郡人來乞師
於公曰。
竊聞公高義首唱
河朔歸順之人皆依倚
以為
氣洪贍。
人心可用。
若不倦於聽。
則僕請言之。
公曰。
何如
曰。
國家舊制
江淮郡租布貯於清河
以備北軍費用
為日
久矣
相傳天下北庫
今所貯者有江東布三百餘萬疋。
河北租調絹七十餘萬。
當郡綵綾十餘萬。
累年稅錢三十
餘萬。
倉糧三十萬。
時討默啜
甲仗藏於庫內五十餘萬。
戶七十萬。
見丁十餘萬。
其實
足以三平原之富。
料其卒。
足以平原之彊。
若因撫而有之。
兩郡腹心脣齒
餘乃四支耳。
安敢有不從者哉。
彼要僕為行人。
以造公之
壘。
明見其可同心也。
取命於屏㦸之外
惟公圖之。
公曰。
所合之眾。
未曾知戰。
自死且急。
安有恤鄰之暇哉。
雖然
足下之請。
則可為乎。
華對曰。
清河遣僕致命於公者。
蓋欲
稟義(闕一字)大賢以濟謀。
非力不足
而借公之師。
以當強寇
也。
瞻仰高意
未有决詞定色。
與濟清河也。
敢言為哉。
華纔年二十餘。
皆沮云。
動眾無成
公奇之。
迫於眾情
未(闕一字)許耳。
華乃就館操書。
以達其意。
意者畧言清河
逆就順。
全實之資。
上公之軍。
承公之命。
時不納而疑
之。
即僕迴轅之後
清河必有所託
系與他人
與公為西面
之難。
無什日之期耳。
公及噬臍乎。
公覽而驚之。
遂排㣥議。
獨仗其决。
借兵六千人
兵既出平原
次於竟上。
華將把公
手而歸。
公曰。
兵既行矣。
可以吾子之意否。
華曰。
近聞
廷遣程千里精兵十萬。
太行東下
擬詣口。
河北
討滅叛逆
而口為賊所守。
千里不得東出
須先伐魏
袁知泰。
(泰祿山所署偽太守)納舊太守司馬垂。
使為西南主。
分開
口。
千里之軍。
因令討鄴郡以北。
直至幽府已來未順城
邑。
平原清河率同盟諸將。
十萬人直指河陽
分效兵巡
河。
而悉制其奔衝之路。
王師東討洛邑
不減二十萬。
河南諸郡義師
西向臨之。
不減十萬。
公當表請堅壁
戰。
旬月而賊有潰敗相圖之勢矣。
公然之。
移牒清河
等諸郡。
並遣大將宗子李擇副將平原縣令范偏裨
和琳徐浩十餘人
促兵清河合勢
便宜從事
復命清河
因兵合之際。
永濟渠
引水遶州。
城上
守戰之具。
旬日而畢。
又以清河四千兵。
平原連蹤
西。
博平義兵千人來合。
於是三郡之師。
屯於博平郡
堂邑縣西南十里
袁知泰遣其麾下將白嗣深乙舒蒙等。
二萬人拒戰
三郡之兵。
盡日苦鬬
大敗之。
斬首
餘級。
生擒一千餘人
馬一千匹。
軍資器械
不可勝數
其日。
魏郡城東南女牆一百五十步。
無故而崩。
(去郡邑百里
戰日而崩所以為異)知泰走投汲郡
於是魏郡以東。
堂邑
餘里。
莫不攜壺漿於道側
候官軍。
公聲益震。
境內稍安。
初平原之師。
既西合清河
時賊將史思明饒陽
平原
救之。
仍遣遊弈拒。
前鋒舊縣十里
公懼不敵
乃遣
驍將萬歲以三千兵逆之。
堅壁不戰。
又以書過河。
招北
太守賀蘭進明
馬步兵五千來助。
陳兵而迎之。
揖哭於馬上
悽慟三軍
宴犒甚厚。
進明遂屯平原城南
養士馬。
每事咨謀之。
自是兵威之重。
稍移於進明矣。
不以為嫌。
進明未有所之
李擇交兵清河
尋又破於
堂邑
而因公以有功
禮遜於進明
河北招討使
擇交
各徵進官級。
清河博平有功
不錄一人
時論進明必有
後敗
期果失律信都城下。
有詔抵罪
公縱之使赴行在
進明
以全。
乃公護之也。
君子曰。
竊人之財。
猶為之賊。
况竊人之
功乎。
進明不死幸也。
然公亦過於寬厚矣。
三月
河北
度使李光弻
以朔方馬軍三千。
步軍五千。
初出土門
將討
河朔
公乃抽兵歸。
并放博平清河等軍各歸本郡。
斂戢
以待光弻之命。
俄而光弻平山郡
(敕改常山平山)續有詔遣
郭子儀以萬軍助之。
兩進兵又拔趙郡
史思明方守博陵
自固
將兵來拒。
於是兩軍思明三萬人對陣於嘉
山大戰。
思明敗績
徒跣走入博陵城
兩軍斬首萬餘。
虜獲
不可勝計
平山趙郡已拔。
劉正臣(本名客奴)歸順平原
盧等十七郡。
公先據之。
於是橫截賊路。
往來幽府
皆以
精騎偷路。
又多被官軍殺之。
其賊將士父母妻子
及曳落
種族
並質在范陽
絕懷震恐
時方盛暑
公知光弻子儀
禁斷侵掠
將士少衣服。
乃送十五萬帛。
三萬人[:#AS-88E3:●]以遣。
人至饒陽
潼關不守
兩軍却入土門
遂留不行
河北
諸郡。
公始復指麾征討之事。
肅宗之在靈武也。
前後
判官李銑馬步張雲子。
以蠟為彈丸
帛書表。
實於
彈丸之內。
潛至靈武奏事
有詔以公為工部尚書御史
大夫
依前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
又於丸內奉敕書
及即
改年赦書平原
散下諸郡宣奉焉。
又令監察御史
鄭昱赦書
宣布河南江淮
所在郡邑
風從不疑
王命
遂通。
則公之力也。
河北諸郡。
稟公之命。
粗為安肅
公以
兵興半年
軍用已竭。
所以贍濟之。
未得其畧。
先是清河
行人李華
堂邑戰勝後。
又覩公辭權而不有之。
遂藏於
人閒不及見。
再三盟約
號令諸郡。
及以文牒求之曰。
河郡屬崔審交應賊之後
不安
行人李華崇墉浚隍。
鍛甲矯翦。
乞師破敵
和眾安人
靜言其功。
須有甄賞
牒之於路以求焉。
於是復詣平原
公相見。
因問
足用之計。
華遂與公數日參議定。
以錢收景城郡鹽。
沿河
置場
令諸郡畧定一價。
節級相輸。
軍用遂贍。
北海郡
錄事參軍第五琦
刺史賀蘭進明招討河北
覩其事。
遂竊其法。
乃奏肅宗鳳翔
至今用之不絕
然猶未得公
本策之妙旨焉。
是年秋
祿山遣其將史思明子奇等。
力攻河北諸郡。
前後百餘日。
饒陽河閒景城樂安
相次
陷。
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
人心潰叛
不可復制
公乃將麾下騎數百。
平原渡河
淮南山南取路
朝肅
宗於鳳翔行在
初公之將過河也。
乃謂判官穆寧張澹曰。
賊勢死爾。
委命待擒。
必為其快心
辱國之命也。
今將徑
行在
以為何如
朝廷必誅敗軍之罪。
以勵天下
王綱可振。
亦何恨。
如復從事
以責後效
則業不朽矣。
澹與諸將皆贊之。
馬發至。
朝廷除公為憲部尚書
初劉
客奴漁陽歸順。
史思明光弻子儀相持趙定
閒。
客奴遣使越海。
公計會。
公使判官賈載將男頗為
信。
泛海軍糧戰士衣服遺之。
時頗始年十歲餘。
公更
子息
三軍懇請留之。
不從
及載等迴。
公乃與漁陽聲勢
相連
尋又使人迎其軍。
比至
公已棄平原
歸於行在
竟不
及事
然自肅宗已來
河南及諸道立大將
王元忠
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許杲卿等。
皆是公自北海
公元743年
之者
終無私謁焉。
至二年正月
又除御史大夫
未幾
公元758年
聖旨
馮翊太守
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
防禦使
丹陽縣開國子
食邑一千戶。
是年酷吏唐旻
公元759年
所誣。
饒州刺史
二年六月昇州刺史
浙江西道
度使兼宋亳都防禦使
劉展反狀已露。
公慮其侵軼江南
乃選將訓卒
器械水陸戰備
都統使李峘以公為太
早計
密奏之。
肅宗詔追。
未至
刑部侍郎
劉展
兵渡淮。
敗績江西
淮南陷於
議者皆多公而怨
公元760年
峘焉。
上元元年秋
御史中丞敬羽
狙詐險慘。
班列皆避
之。
公曾與之語及政事
遭誣蓬州長史
樂道自怡
公元762年
不以介懷
寶應元年八月
代宗詔除利州刺史
十二月
公元763年
戶部侍郎
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
廣德元年又加金
光祿大夫
荊南節度使觀察處置使
遲留未行。
為密
近所誣。
遂罷前命
代宗幸陝。
公扈至行在。
尚書右丞
宰相元載與公不叶。
公亦面數之。
不為之屈。
鑾駕還宮。
公曾建議先謁廟。
然後即安宮闕
事竟不行。
在於
立班
更顧公曰。
所見雖美。
其如不合事宜
公怒而進曰。
捨在相公耳。
言者何罪乎。
朝廷紀綱
豈堪相公破除
公元764年
也。
自此之而不忘。
二年正月檢校刑部尚書兼御
史大夫朔方行營汾晉六州宣慰使
載又疑公因使奏
對必言短。
尋罷前命
惟知刑部尚書事。
三月晉封魯郡開
國公
食邑三千戶。
載自與公有隙。
常俟公闕。
公亦獻書
公元766年
奏其奸狀
代宗俱容。
不罪之也。
永泰二年春
差公攝職
太廟
公以祭器不修
言之於朝。
載譖公以為訕謗時政
峽州別駕
代宗為罰過其罪。
尋換吉州別駕
公與往來
客。
詩酒講論
為樂甚。
有所著。
編為廬陵十卷
大歷
年遷撫州刺史
在州四年。
約身事為政。
然而接遇
人。
耽嗜文卷
未曾暫廢焉。
因命在州秀才左輔元
編次
公元748年
賦。
臨川十卷
七年九月湖州刺史
以時相未忘
舊怨
乃加勤於政。
而以杭州富陽李㟧本州防禦
使。
蘇州寓客校書郎權器遊客大理司直楊昱判官
墾草闢田之務於㟧。
委閱簿檢吏接詞政之務於
等。
境內宴然
公初在平原
未有兵革之日。
著韻海鏡源。
一家之作
始創條目
遂遇祿山之亂。
寢而不修者二十
餘年。
及至湖州
俸錢紙筆之費。
延江文士蕭存
士修裴澄陸漸顏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
書吳士湯涉等十餘人
筆削舊章
該搜㣥籍。
撰定為三百
六十卷
大凡法言切韻次其字。
按經史及諸子語。
據音
韻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類編
又按倉雅說文玉篇
等。
其義各注其下。
之字脚。
韻海者。
牢籠經史之語。
次之
其多如海。
鏡源者。
八體之本。
形聲之義。
故曰鏡
源。
綿亘數載。
其功乃畢。
表奏上之。
有詔付所司藏之於書
府。
大抵求經史撰集篇賦。
利於後學焉。
此外餞別之文。
詞客唱和之作。
又為吳興十卷
檢校國子祭酒楊昱
御史中丞京畿採訪使除為漢州刺史
湖州刺史
舊府之恩。
乘州人之請。
紀公遺事
刊石去思於州
之外
即今都官郎中陸長源之詞也。
十二載。
元載伏誅
公為刑部尚書經年
以前後頻典刑憲。
密啟辭焉。
乃上
選舉利害事宜數十條。
代宗善之。
人莫知也。
遂改吏部
書。
今上諒闇之際。
詔公為禮儀使
先自元宗以來
禮儀
廢闕
臨事徐創。
實資博古練達古今之旨。
所以朝廷
於訕疾者。
不乏班列
多是非公之為。
不介情。
惟搜禮
經。
直道而行已。
今上察而委之。
山陵畢。
光祿大夫
太子少師
依前禮儀使
前後所制儀注
門生左輔元
公元744年
編為禮儀十卷
今存焉。
三年八月太子太師
四年
淮寧
節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
襲陷汝州
執刺李元平
蔡州
朝廷詔公為淮寧軍宣慰使
公乘驛駟至東京
河南
鄭叔則勸公曰。
反狀已然
去必陷禍。
且須後命
不亦
乎。
公曰。
君命也。
焉避之。
許州
希烈相見
宣傳詔意未
畢。
逆賊使其大將軍王玢周曾
詬公以醜詞。
劫公以白刃
又令鄰境同惡所遣使者四人
希烈之前拜舞
伏稱誣
國家之事。
勃慢凶豪
所不忍聽也。
又令親兵五千人
號為希烈養子
人各持一刀。
逼脅於公。
如欲剸食之勢。
不移定。
不撓懼。
希烈覩公辭色不變
謬為驚駭
以身
蔽公。
兵人既退。
方揖公就館
前後詐為公表奏。
自說其強
盛以請汴州數十
今上知而寢之。
希烈窮凶極惡
亦感公文義。
大陳設燕會。
將欲送公於朝廷
先為賊所擒
汝州刺史李元平在座
指引叱責之。
元平羞慙而起。
書其奸意。
坐上潛通
希烈意變
罷宴後。
遂拘公於官舍
甲卒十人守之。
仍穿一阬於廳之前以脅公。
公乃直言
希烈云。
死生有定。
何足多端相侮哉。
但以一劒見與。
公即
必覩快事
無多為也。
希烈慚謝焉。
自後不敢無禮於公也。
居數月。
賊於安州城下破官軍
得獲將士
以頭連誇示於
公。
大聲叫呼
自牀投地
憤絕良久乃蘇。
從此更不復與
人言語。
哥舒曜收復汝州
檢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
希烈乃遣周曾秀林等領二萬人
來襲哥舒汝州
秀林行至襄城
乃謀翻兵殺希烈
奉公節度使歸順
希烈押衙姚澹亦為內應
先期一日事洩。
希烈乃遣騾子
軍三千。
奄至襄城
周曾等。
收其期兵而回。
因送公於蔡
龍興寺居焉。
公度得全
自撰墓誌
以見其心。
又就希
烈請數人之饌。
希烈不知而給之。
自陳設之。
因為文祭周
公元745年
曾已下為賊所害者。
無不欷歔
其十二月
希烈汴州
稱號
慘酷之具以逼公。
意欲屈禮
公憤然而無求
公元1153年
生之意。
賊以止焉。
貞元元年
河南王復振
賊慮蔡州
變。
乃使其將辛景臻。
龍興寺積薪
以油灌。
縱火
乃傳
希烈之命。
若不能屈節。
自即裁之。
應聲投地
臻等驚慚
扶公而退。
希烈不為已用。
其年八月二十四日
又使景
公元1154年
臻等害於龍興寺幽辱之所。
享年七十七。
明年三月
烈為麾下陳仙奇所殺。
西平
仙奇軍將營送公神
京師
嗣子櫟陽縣次子祕書省正字迎喪
汝州襄城縣
乃葬焉。
攀號屢絕。
毀裂不自勝
以其年十
一月三日
祔葬萬年縣鳳棲原之先塋
有詔贈司徒
諡曰
文忠
賻錢五十萬。
二百碩。
中使弔祭
儀仗送於墓所
莫不哀傷
公蹈忠節之苦。
古今無類焉。
公平居之日自
卑。
有井介之操。
而能容眾。
有潔已之方。
不以疵物
道合
歲寒者。
終始無渝變。
君臣大義
名教大節
而得造次
可奪求生而害仁者
於戲
淮寧之難。
豈止不憗遺
蓋亦
有無良之人。
以怨報德
投之於無存之地也。
悲夫
遭難
後。
江西節度曹王臯上表曰。
臣見蔡州歸順脚力張希
公元1153年
璨王仕禺等說。
去年八月二十四日
蔡州城中見封有鄰
不得名字云
希烈令偽皇城使辛景臻右軍安華於龍
興寺殺顏真卿
埋於羅城西道南里
并立碑。
臣聽之未畢。
涕泗交流
三軍對臣。
亦苦嗚咽
且臣死王事
子復父讐。
倫常經。
不足裦異
所悲去古日遠
澆風蕩浮。
苟偷生。
不顧節。
使忠孝寂寞
人倫憔悴
段秀實奮身擊泚首。
顏真卿伏縊烈庭。
啟明君臣
發揮教訓
近冠青史
遠紹
前賢
日月麗天
幽明向燭。
忠烈曜世。
回邪革心
伏請陛
下降百寮
遐布九有
刻石頌德
告廟圖形
使元壤感恩
皇風澤物
公之密親懿友。
相規用。
以成其務者。
即今
事中殷公亮吏部員外郎柳公冕。
採其謀猷
分以休戚者。
吉州刺史李公㟧
重其器。
悅其能者。
檢校國子祭酒
楊公昱故戶部員外郎權公器
其餘顧盻曾假吹噓成名
布於詞場內外之列者。
不可勝紀
李公㟧吉州小子
久趨於欄㦸。
定以使言。
將存刊刻
用防逸墜。
尚實去飾。
無愧焉。
其故同事之人。
先後存亡
錄之於左。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