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一
卷五○一 第 20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五百一

卷五○一 第 1a 页
 权德舆(十九)

** 唐故通议大夫守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持节充朔方镇西北庭兴平陈郑等州行营兵马及河中节度都统处置使兼管内观察使权知绛州刺史赐紫金鱼袋赠扬州大都督府李公神道碑铭(并序)


周道亲亲。夹辅王室。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故其
后文侯受秬鬯之命。文公受大辂之锡。禄勋推恩。惇叙昌
大。理道之所繇也。国家宪章文武。选建明德。元功侯籍。延
耀本枝。初祖景皇帝之支曰郑王亮。实生淮安王神通。用
亲贤功德左右休运。淄川郡王孝同。淮安之昭也。左卫(一
作右卫)将军燧。淄川之穆也。剑州长史赠太仆少卿广业。承
卷五○一 第 1b 页
祖祢积厚之庆。而生尚书。尹三王都。总六师帅。八命四履。
投艰难。服勤劳。有猷有守。以至殁代。礼贲于追命。泽流于
代官。有由然也。尚书讳国贞。字南华。天资风采。为宗室仪
矩。洌如寒泉。嶷若崇山。修身筮仕。动有休裕。开元十三年。
明皇帝肆觐东后。柴于岱宗。以公族侍祠。调补绵州参军
事。

卷五○一 第 2a 页

暴雨忽至。江流泛溢。公自下位。能禦其灾。既坚旧防。仍复
故道。累迁岐州录事参军。太师苗公太尉房公继为二千
石。皆所引重。御史大夫张倚采访关中。表为支使。天宝末。
林胡覆三川。犯秦关。诏除殿中侍御史。为襄阳郡司马。且
分戎政。公以侍板舆。辞革车。换房陵太守。表课尤异。徵拜
长安县令。风政肃清。改秦州刺史。成命中止。复为长安令。
寻迁汴州刺史。未及行。复辍为京兆少尹。天子以公积有
诚效。可居大官。累命为河南京兆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
卷五○一 第 2b 页
使。其抚周郊。猰㺄方炽。公与太尉临淮王议曰。河洛为天
下冲。且无车赋。比屋安堵。寇将甘心焉。不若虚其邑居。挈
以西去。赢粮善地。可俟师期。繇是太尉壁河阳。公次于陜。
伐谋销患。君子推其智。其在京毂。兵火之馀。大命将泛。物
力亦屈。而百役烦苦。出于伤痍。公曰。元元愁叹。受命惠养。
傥不能旷然丕变。岂副明天子郁悼之心耶。列上蠲除。悉
蒙可报。凡调于人者。去其十九。清静恺悌。百姓称之。其镇
岷峨。裔人乐祸。杀嘉荣二州刺史。以开边隙。公命将疾攻。
举无遗类。明年。昆戎围我三城。分遣锐师。据便城壁。戒严
持重。徼其极而击之。贾馀无前。酣载尽殪。悉献虏获。军无
卷五○一 第 3a 页
私焉。邻壤不靖。偏师叛换。将盗兵符。已据城寺。出车压境。
指顾而平。凡三整武经。而巴蜀轨道。拊循安置。四封畏其
威。柄用者沮公勋猷。徵为殿中监。命书既下。不俟驾行。囊
被单车。无道里费。取倍称之息五万。甫达京师。上嘉而赐
之。俾折其券。寇有段子章者。恣睢就戮。方帅以告。语闻。诏
公宴见。前席嘉奖。且曰。利兵积谷。皆卿之素也。其无骇庈
父之谓乎。朝野嘉其首功。而服其洁已。临淮王移镇海岱。
长毂在郊。西边北朔。合淮阳圻父五诸侯之旅。主盟中权。
尽护诸将。于是拜户部尚书河中节度都统使。又以职颛
卷五○一 第 3b 页
戎重。则风俗不阜。加管内观察使。权知绛州刺史。公外总
方略。内修班制。当强弩之末。无半菽之粮。不忍加赋。飞章
未下。犹以宪度为已任。椎剽者毙之。行师诸校。诪张觖望。
至是夜暮变起。或以跳驱谕公。公曰。吾之不敏。当死节官
下。安敢贰偷。以烦刑吏。乱之剡也。公竟及焉。议者尚其絜
矩而哀其不淑。时上元三年建卯月。春秋四十八。是岁改
元宝应。至夏五月。宁神于三原县之北原。诏以扬州大都
督府印绶告第。悯其劳也。公本讳若幽。上元中。天子以特
立之操。为宗工表率。锡嘉名以更焉。公忠俭诚厚。方严密
卷五○一 第 4a 页
静。用儒行宪令。修明事功。大玉不刿。楚金必割。凡历官二
十四。自解巾至握节。勤职十七。其以内庭持书中执法亚
丞相。佩两印以雄外服者。又七命焉。刺房陵之后。五六年
閒。车不辍鞅。赋职任功。名声章明。及公以司徒总舆师。令
弟若水。以内府司赞谒。而太夫人福履所介。日陈寿觞。怀
黄佩玉。左右温凊。极鲁侯之燕喜。迈张仲之孝友。宜锡寿
宠。为人伦龟龙。曾未中身。遭罹凶害。前史称霍去病亦有
天幸。然则命之所赋。有幸焉。有不幸焉。斯不可问已。夫人
扶风郡君窦氏。鸿胪丞光之女。扬府长史御史大夫觎之
卷五○一 第 4b 页
妹也。淑明柔顺。克叶公志。家肥族睦。抑有助焉。公薨若干
年而夫人殁。有子四人。长曰锜。材器硕茂。洁廉忠肃。遵修
训则。复大其门。入作卿士。出为侯伯。贞元十五年以御史
中丞剖符润州。宣风以宏礼俗。成赋以殖财用。大绩茂焉。
中邦赖焉。明年就加御史大夫。十八年进礼部尚书。抚封
题剑。如公渥命。次曰鉴。蕲州刺史。次曰丰士。鄠县令。幼曰
丰器。长安县尉。皆有干裕而屈于年位。今尚书永惟先公
丕矩。未刻金石。以德舆尝叨史职。久掌赞书。知王族大僚
之事业。见托论撰。故不敢没其美。亦不敢溢其言。铭曰。

卷五○一 第 5a 页

尧睦九族。汉封同姓。烈烈淮安。乘时佐命。淄川而下。三叶
储庆。乃生我公。绍续先正。时惟宗英。忠智廉清。所至风行。
所居理平。山元朱组。既靖蜀京。戚钺雕戈。乃主夏盟。交修
藩卫。纂服宏大。陟降左右。勤劳翼戴。隐微之閒。乃与祸会。
夷途始半。白昼中晦。桓楹羽葆。久閟鲜原。煌煌密章。肃肃
丝言。盛德复祉。丛兹后昆。列郡是式。价人维藩。大江南服。
考礼修职。五曹十联。克嗣先德。董是经费。陈之艺极。本于
教忠。懋此宣力。伊昔祭器。实铭烝彝。礼则有变。魂游在兹。
卷五○一 第 5b 页
连冈陂陀。宰树参差。悠悠终古。永锡斯碑。

** 唐故朝议郎使持节温州诸军事温州刺史充静海军使赐绯鱼袋河东裴府君神道碑铭(并序)


春秋时贤卿大夫。皆叙其代功旧德。章明似续。盖黄流玉
瓒之宝。产于深山。清庙夏屋之材。秀于中林。其或为珩为
佩。为节为棁。无非礼神。用备崇构。洪河之东。裴氏在焉。自
魏晋迨今。忠贤辈出。士林以为领袖。史臣被于策。而又弈
代降休。且公且侯。上嫔王姬。出领方州者。可得而言。以刻
金石。曰君讳希先。字某。四代祖怀节。皇给事中工部侍郎
荆扬二州大都督府长史洛州刺史。谥曰定。曾祖昭。历
卷五○一 第 6a 页
司门度支二郎中卫尉太府二寺卿。祖确。历左右卫左右
金吾卫四大将军太府卿太子詹事平阳郡开国公。谥曰
贞。自定公至贞公。皆银青光禄大夫。以至烈考怦。仕至鄜
州刺史太子仆。赠绛州刺史。凡四代贵仕。左曹二千石。四
卫九列。副冬官。尹东朝。礼及易名。恩深追远。代修其业。钟
美于君。君宽裕博厚。恭俭庄诚。资性端直。词气闲雅。于经
书。泛为疏达。而不穷章句。于吏道。通于理术。而不求闻问。
自解巾至于捐馆。凡历十一官。无疵政。无违德。祗守家法。
奉以周旋。仕于官朝。始为仆寺。进洗马中允。再为家令。仕
卷五○一 第 6b 页
于王国。历济陈蜀三府。初为骑曹掾。次为长史。次为傅。其
初又为寿安丞。后牧临邛。乃迁永嘉。班宣六条。抚柔二郡。
惠和所被。夷越向方。其在朝也。以晁错之智。王阳之道。而
滞于散地。恬于久次。其剖符也。仁恕爱利。而必易。奉法循
理。亦不细苛。居三年。以疾受代。贞元六年冬十一月。殁于
钟陵之私第。享年若干。明年八月。返葬于长安少陵原之
旧茔。以夫人永年郡主祔焉。礼也。惟郡主元宗之孙。今皇
帝之从祖姑也。储是庆灵。生而洵淑。窈窕德象。婉娩听从。
备柔嘉之行。成肃雍之道。初天宝十三年。诏选资地才
卷五○一 第 7a 页
令。以府君有安仁武子之美。而下嫁焉。斋庄以主中馈。和
乐以宜姻族。作配君子。礼同家人。严祭祀服浣濯者。三十
六年而殁。春秋五十八岁。贞元五年也。钟陵之守臣以闻。
上不视朝。率礼有加。呜呼。以公之率履。永年之仁淑。宜其
繁祉寿考。子孙绳绳。而生不极其道。殁无主其后。此伯道
之痛。硕人之诗所由作也。遗命以兄之子某为嗣。乃列其
祖代官伐。请刻丰碑。辞之不获。乃系词曰。

河东右族。蕃衍绍续。代功世禄。昌而炽兮。乃生永嘉。剖符
承家。实而不华。喻于义兮。二邦静谧。礼之善物。朱轓赤芾。
卷五○一 第 7b 页
以为贵兮。有齐永年。作俪仁贤。佩玉锵然。四德备兮。天汉
之尊。平王之孙。烂其盈门。恭祀事兮。返彼元壤。少陵之上。
终古悽怆。金石识兮。

** 唐故义武军节度支度营田易定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傅上谷郡王张公夫人邓国夫人谷氏神道碑铭(并序)


皇帝以文明御方夏。以德礼序人伦。贞元十二年秋九月。
诏侍臣德舆以故义武节度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
卷五○一 第 8a 页
事赠太傅上谷郡王张孝忠夫人谷氏之淑行内则。俾刻
金石。臣闻风有采蘋采蘩。易曰中馈贞吉。所以表柔明于
内子。昭节信于元侯。宣力献功。抑有其助。夫人之先。魏郡
昌乐县人也。在汉元成之代。卫司马吉。以勋劳致命于绝
域。大司农永。以文学尽规于本朝。前史书之。以励臣节。四
代祖那律。皇朝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正直之道。播于清
时。曾祖补衮。左羽林军长史。祖倚相。秘书省正字。仍代藏
器。晦而不耀。考崇义。天宝末有行师北鄙之劳。累书勋伐。
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殿中监。赠特进。夫人即特进府君
卷五○一 第 8b 页
之第八女也。禀是门风。钟于女士。淑閒之度。中外宜之。初
太傅始自军校。建功河朔。克彰妇顺。敬赞宗事。正位于内。
尚柔有仪。洎太傅自易部领常山。遂分节旄。以至公相。上
略兼资于明智。中壸载扬其惠和。二姓有辉。六姻是宪。尽
褕翟之饰。动珩璜之声。建中元年封魏郡夫人。三年进封
邓国夫人。旌淑哲也。鹊巢之均一。家人之悔厉。笾豆敬斋
之色。琴瑟静好之仪。夫人备有焉。帷堂昼哭。良弓继志。上
慈下厚。就养无方。此又令嗣之能致其敬也。贞元十一年
冬。以门承勋绩之崇。恩有选尚之贵。方筑外馆。聿来上京。

卷五○一 第 9a 页

十二年二月丁卯。以疾终于万年县安仁里私第。年四十
九。遗章上陈。敬而得礼。皇情悯恻。恩赠有加。嗣子茂昭。义
武军节度易定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起复左金吾卫上将
军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延德郡王。博陵
上谷之师。以续休绪。戎车委重。优诏抑情。次曰茂宏。雅王
府司马。茂宣。舒王府长史。嗣雍。王府咨议参军。嗣庆。试将
作少监兼御史丞。幼曰茂宗。银青光禄大夫行光禄少卿
员外置同正员驸马都尉。皆以纯孝裕蛊。居丧执礼。以其
卷五○一 第 9b 页
年冬十月甲戌。奉夫人之輤车。葬于京师少陵原。不祔旧
封。式遵古道。恩延戚里。有命从之。初夫人之兄从政。实传
戎韬之训。以中执法剖符定州。有妹四人。所天皆贵。异姓
之社。从夫以尊。公宫之教。率性而中。象服交映。鱼轩并驰。
其后婚亲。无非勋德。故太尉中书令西平王。今太尉中书
令琅琊王。夫人之姻也。纳徵佐馂。焜耀于一时。此又闺门
之盛。而积善有类也。柔正之风。本于王化。恺悌之泽。洽于
幽泉。此臣之所以拜受德音。铭诸乐石也。铭曰。

在汉子云。侃然中正。昌言献可。远绪传庆。降及特进。策勋
斯盛。乃生夫人。如玉之温。婉彼淑质。宜乎盛门。金铉石窌。

卷五○一 第 10a 页

所从益尊。亦既昼哭。道彰训育。中权之贵。克继藩服。下嫁
之荣。方承汤沐。生也有涯。寿胡不遐。奄然冥漠。丧此柔嘉。
遽还黄壤。空悲白华。秦原隐嶙。丹旐徐引。此焉幽宅。自昔
同尽。追琢徽音。终古不泯。

**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


禅宗长老百岩大师之师。曰大寂禅师。传佛语心法。始自
达摩。至于惠能之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大抵以五蕴九
卷五○一 第 10b 页
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光性无累。心
之虚也。虽三际不住。而觉观湛然。得于此者。即凡成圣。不
然。一尘瞥起。六入胶固。循环回复于生死之中。风涛火轮。
迷忘不息。授受吻合。大师得之。一言宗通。深入无碍。师讳
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孩提秀发。博究书术。
一旦慨然曰。我之祖先。今安在耶。四肢百体。视听动用。孰
使之然耶。漼然雨泣。改服缁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圆
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
文字。化无方所。于是抵清凉。下幽都。登徂徕。入太行。所至
之邦。蒙被法味。止于太行百岩寺。门人因以百岩号焉。元
和三年。有诏徵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召入麟德殿
卷五○一 第 11a 页
讲论。后以疾固辞。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恬然示灭。其年
六十。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志操等。以明年正月。起塔于
灞陵原。凡一镫所传。一雨所润。入法界者。不可胜书。著法
师资传一编。自鸡足山大伽叶而下。至六祖能秀。论次详
实。或问心要者。荅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
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
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故荐绅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
尝试言之。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方袍褒衣。其极致一也。向使师与
卷五○一 第 11b 页
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其大慧纲明之
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臣大官之尊信。诞生入灭
之感异。今皆不书。德舆三十年前。尝闻道于大寂。聿来京
下。时款师言。顷因哀伤。似获悟入。则知烦恼。不远菩提。虽
聚散于此生。期会归于彼岸。铭曰。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与日并照。百岩得之。为代导师。颎若
琉璃。结火燔性。爱流溺正。痴冥奔命。即心是佛。即色是空。
师之通兮。无来无去。无缚无解。师之化兮。楬兹灵塔。丹素
周匝。示尘劫兮。

卷五○一 第 12a 页

** 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并序)


京师东门二里所。多宝塔者。沙门灵凑等为先大师荐祉
尽敬之地也。大师讳圆敬。姓陈氏。河南陆浑人。报年六十
四。经夏四十四。以贞元八年春正月。厌代入灭于保寿寺。
越十有五日。迁窆于龙首北原。距兹塔西北十馀步。初大
师入道。依本县思远寺微公。通法华经。宝应二年制度。编
僧籍于东京长寿寺。受具于白马寺本律师。昙无德义。言
卷五○一 第 12b 页
下信解。以为遵道途而归都邑。涉门阈而跻堂皇。故尸罗
毗尼。以摄妄想。五部四分。是为扃键。然后因定发惠。登最
上乘。优婆鞠多。由是道也。敷畅微妙。攘除痴冥。如一灯传
照。一雨润物。宏我法者。可胜道哉。代宗朝。徵入内道场。累
诏授兴善安国宝应等寺纲首。又充僧录。寻授宝应寺上
座。赐律院以居。授瑜伽灌顶密契之法。讲楞伽经起信论。
译虚空藏经。鉴义润文。内典偫书。靡不该贯。无非宴坐道
场。沃天心以了义。照佛日于中禁。郁为龙象。大拯斯人。将
灭之夕。备申告诫。中夜累足。如期顺化。其智惠欤。其解脱
欤。法子苾刍。缞服成列。仰护念慈哀之旨。拾莲华多宝之
卷五○一 第 13a 页
义。厥后十五年而功用成。丹素觚棱。石轮火齐施于外。圣
像真言。多罗祗夜函于内。又以见凑公成就。付嘱而为上
首。况不出户庭。持经万遍。愿力斯满。严饰斯崇。勒铭于兹。
以示尘劫。铭曰。

三生不驻。如电如瀑。七情相攻。如虿如蝮。彼上人者。为世
导师。乃精毗尼。以摄偫疑。宏道日大。化缘斯毕。建兹严事。
如地踊出。国门之东。万宇来同。斯为宝所。烛耀无穷。

** 唐故东京安国寺微和尚塔铭(并序)


卷五○一 第 13b 页

和尚俗姓权氏。法讳契微。天水略阳人。十代祖安邱敬公
翼。为前秦仆射。事备载记。曾祖文诞。皇银青光禄大夫涪
常二州刺史荆州都督府长史平凉郡开国公。祖崇本。皇
朝散大夫滑州匡城县令。与兄户部郎中崇基水部员外
郎崇先。皆以文学政事。显名于贞观永徽之际。考同光。皇
河南县尉长安县丞翰林详定学士。与伯兄益州成都县
尉无侍仲兄歙桂梓三州刺史若讷。三人同以大名举进
士擢第。文章之美。为当时冠首。然其世德钟庆。若后无达
者。则有以清净住世故。和尚生而敏悟。超然元觉。年九岁。
于荐福寺金刚三藏发心入曼荼罗道场。传持圣印。悟入
卷五○一 第 14a 页
之速。发于岐嶷。然其德容具举。家族敬异。将必择卿士之
良者以嫔之。时勇于出世。至欲刃其肤以自免。翰林府君
既捐馆。母兄竟不能抑。遂以初笄之年。被服缁褐。至天宝
元年。始受具于福先寺定宾律师。隶东京安国寺。师事苾
刍尼无胜。受心门方便之学。以为心实境化。真由妄遣。遣
之而真亦随尽。化之而心乃湛然。故外示律仪。内循禅悦。
因初心而住实智。离有相而證空法。乃通四部经于宏正
大师。尤精楞伽之义。而后住无住證。洗六妄。离二边。遵大
道以坦荡。入法流而洄澓。以深惠善诱诲学徒。或权或实。
卷五○一 第 14b 页
为归为趣。亦犹净名之随机摄导。蜀严以忠孝为言。故中
外族姻。遍沐其化。渐渍饶益。可胜道哉。初以广德中随其
家南渡。安居于苏州朱明寺。以建中二年九月六日。冥然
化灭。报年六十二。经夏四十一。弟子尼惠操。又其兄子也。
故探其义味。最为深入。乃率吁缁俗。号捧金身。建塔于东
武邱寺之东北冈。从其教也。侄孙德舆。以为宣父有西方
圣人之说。东汉有浮图仁祠之教。以其教言之。自菩提达
摩七叶至大照祖师。皆以心法秘印。迭相授受。故戒生定。
定生惠。得第一义者冲而诣之。呜呼。今其诣之矣。桑门纪
卷五○一 第 15a 页
述。多不分系绪。今备书者。亦所以无忘先德。故其文也繁。
铭曰。

教旨清净。戒珠圆映。识浪情尘。还源反性。彼一切见。皆妄
想生。精修密诣。湛尔融明。示现者何。此身非久。强为之铭。
以焯于后。

** 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


钟陵之西曰海昏。海昏南鄙有石门山。禅宗大师马氏塔
庙之所在也。门弟子以德舆尝游大师之藩。俾文言而楬
卷五○一 第 15b 页
之曰。三如来身以大慈为之本。六波罗密以般若为之键。
非上德宿殖者。恶乎至哉。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生有
异表。幼无儿戏。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广长以覆准。足文
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尝以为九流六学。不足经
虑。局然理世之具。岂资出世之方。惟度门正觉。为上智宅
心之域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后闻衡岳有让禅
师者。传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诣。是谓顿门。跋履造诣。一
言悬解。始类颜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净名。默然于不二。又
以法惟无住。化亦随方。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
处之龚公山。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刺
卷五○一 第 16a 页
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
诚。大历中。尚书路冀公之为连帅也。舟车旁午。请居理所。
贞元二年。成纪李公以侍极司宪。临长是邦。勒护法之诚。
承最后之说。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迁不染
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證。法无所
著。触境皆如。岂在多歧。以泥学者。故夸父吃诟。求之愈疏。
而金刚醍醐。正在方寸。于是解其结。发其覆。如利刃之破[:#AS-9B62:⿳网厶月
]索。甘露之洒稠林。随其义味。快得善利者。可胜道哉。化
缘既周。趺坐报尽。时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夏腊
卷五○一 第 16b 页
六十。前此以石门清旷之境。为宴默终焉之地。忽谓入室
弟子曰。吾至二月当还。尔其识之。及是委化。如合符节。当
夹钟发生之候。叶拘尸薪火之期。缁素幼艾。失声望路。渡
涸流而法雨滂洒。及山门而天香纷霭。天人交际。昧者不
知。沙门惠海智藏镐英志贤智通道悟怀晖惟宽智广崇
泰惠云等。体服其劳。心通其教。以为吾师真心湛然。与虚
空俱。惟是体魄。化为舍利。则西方之故事传焉。不可已也。
乃率吁其徒。从茶毗之法。珠圆玉洁。煜耀盈升。建兹严事。
众所瞻仰。至七年而功用成。竭诚信。故缓也。德舆往因稽
卷五○一 第 17a 页
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近远。而法云覆物。已被清
凉。今兹铭表之事。敢拒众多之请。铭曰。

达摩心法。南为曹溪。顿门巍巍。振拔沈泥。禅师宏之。俾民
不迷。九江西部。为一都会。亦既戾止。元津横霈。慈哀摄护。
为大法砺。五滓六触。翳然相蒙。直心道场。决之则通。随器
受益。各见其功。真性无方。妙道不竭。顾兹梦幻。亦有生灭。
微言密用。焕如昭晰。过去诸佛。有修多罗。心能悟之。在一
刹那。何以寘哀。兹窣堵波。

** 唐故太清宫三洞法师吴先生碑铭(并序)

卷五○一 第 17b 页


云出于山。游于天。复归于自然。先生之道似焉。涵泳乎道
之枢。徜徉乎物之初。以生为蘧庐。复返有而入无。先生讳
善经。缙云仙都山人也。自曾王父而下。皆质诚孝敬。登闻
于乡党。先生未成童。博贯儒书。读道德经至为学日益为
道日损。三复恍然曰。吾知之矣。改习四真灵宝等经。年十
七。本郡以制度。居缙云山。其后遍登匡庐天台三茅句曲。
泛然不囿于物。虚已以游代。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时宰王
黄门将为太清宫使。奏隶宫籍。乃从冲虚申先生受三洞
经法。贞元中。于宫院立仙坛。躬上士劝道之诚。宏大君受
卷五○一 第 18a 页
釐之重。阴功幽赞。何可胜言。德宗锡以纂节幡佩。靡有不
备。初冲虚之师曰清泉君。泉君之师曰来君。来君之师曰
万君。皆有遗像在开元观。先生乃兹焉宴息。立申泉二碑。
以发天光。以极师道。凡儒元宿学。有道仁人。贵游象服。男
夫女士。传三景真箓者。五百馀人。一旦谓入室弟子曰。天
行物化。吾之晦明。其动也与物皆春。其静也与化为一。成
形待尽。吾何为哉。乃于毕原近郊。修露仙隐景之地。元和
甲午冬季朔旦。斋沐洁清。与其徒元言终日。越三日。焚香
朝拜。泊然返真。明年正月。宁极于露仙馆。其年八十三矣。
卷五○一 第 18b 页
其受道也。有反风晏温之景。其委化也。有清香灵鹤之祥。
斯又不可涯已。尝以为无心者与物冥。则未尝有对于天
下。顺性命而遗耳目。其在是乎。其馀奔走于蹇浅倒置之
中。吾不为也。所注道德经。并著文二十篇。元览至赜。通乎
徼妙。嗟乎。先生之容。不可得而见矣。先生之言。不可得而
闻矣。但糟粕具在。神明不灭。采真者得以虚心。道门威仪
赵常盈。遍得先生之学。与符洞幽周元德晏元寿董太珣
等。或关尹受教。或庚桑为役。有年数矣。吴郡归冲之。广平
刘素芝。天水权载之。皆从先生游者也。元德状其崖略。

卷五○一 第 19a 页

授载之以金石刻。噫嘻。老龙吉死矣。安所发予之狂言哉。
乃铭曰。

万情弊弊。谬缴之内。先生悬解。遐视区外。族系于东吴。禀
灵于仙都。演道于明廷。栖神于太清。隐机于开元。归根于
露仙。其来适然。其去寥然。大圆清兮大方厚。元乡返驾兮
无何有。刻介石兮兹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