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八八
卷四八八 第 15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八

卷四八八 第 1a 页
 权德舆(六)

** 徐州事宜奏

右。张愔狂愚。敢阻朝命。但虑强邻潜导。故使之然。或闻移
牒出军。屯于境上。外示攻胁。其实卫之。倘诸军进攻。事至
危迫。度其不能济也。则必执以为功。既居将相之崇。又有
讨伐之绩。不待朝廷加地进律。而徐方去矣。虽万万无之。
亦不可不虑。诚在率励整训。合力急攻。但一方底平。则四
方知惧。倘向淹时月。未就诛夷。则不如委以州师。俾其传
达。苟安反侧。以为后图。但运路通流。师律精劲。更命文武
卷四八八 第 1b 页
兼材之臣。徙为三州节度。且扬徐乖远。控摄异宜。移镇则
兵力难分。遥制则威重不足。愚夫武校。积习常情。欲其复
制旌旄。不隶邻道。但得人以授。必易为理。又防闲暴慢。皆
在其初。实由藩镇岁深。没于其位。将校窃报恩之义。子弟
蓄乐祸之心。陛下务人之安。含垢屈法。因以授仕。其风寖
然。臣以为三载考绩。先王之制。或惜其为理。就加爵秩者。
不过五年。则必交代。不幸物故。虽其子亦可继之者。麾下
有可代之者。则必授于诸镇。而命其帅于朝。不得已则命
卷四八八 第 2a 页
于邻壤。又其次也。擢其介。又其次也。设有龃龉者。则以严
师临之。以大顺责之。人各有心。固思自效。凡举事固计其
当否。而不计其济否。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正谓此也。位
与望未至。而骤居之。其败必速。又使人人有觊倖之心。此
四方所以多故也。酌理道之源。尊朝廷之柄。柄归于上。则
事理于下。但修之近者。则远者自至矣。制于易者。则难者
自化矣。如此则纲维毕举。利泽潜流。自古霸王之道也。易
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伏惟陛下留念。以前淮右未
平。徐方犹梗。师徒淹久。率土同忧。臣自十数年间。叨礼官
卷四八八 第 2b 页
记言司言之任。愚陋无补。忝冒掖垣。又思。汉朝梅福。以南
昌尉之微。犹远陈时政。敢以血诚管见。博采偫情。辄竭肝
肺。因陈本末。理有似迂而寔近。言有过直而不诬。干黩宸
严。莫识忌讳。心魂震越。伏待刑书。无任恳款惶悸之至。谨
奉状陈奏以闻。谨奏。

** 淮西招讨事宜状

右。自去岁出师。今已周月。军威未振。寇孽犹虞。中外臣庶。
实同愤切。臣伏思之。以王命讨不庭。以平天下师临区区
淮西之地。况申光褊小。惟有蔡州。以宗社威灵。睿谋上略。

卷四八八 第 3a 页

所宜朝出令而夕献捷。乘城授首。指顾可期。今胜负之间。
犹未相直。师老财废。劳而无功者何哉。盖有以也。以寇之
乘乱专地。已十五年。财征不至于有司。杼轴难资于军实。
而又峻威令。同丰约。兽穷则抟。人自为战。此皆必死之众
也。以全义之忠朴果决。固思报恩。而驭众代谋。力或不足。
况山东士旅。骄悍且久。苟非威望素重者。岂能制之。又诸
侯之师。头会乌合。或幸灾养寇。或绵力薄材。胜既众分其
劳。败又无所归罪。其心不一。姑务自安。此非成功之人也。
卷四八八 第 3b 页
臣以为徵师太广。命将太轻。轻则无功。广则难制。议者或
曰。统师之名不重。则策勋之时。其赏易足。偏师之任不一。
则劳旋之际。其功自分。且以希烈襄阳为之惩创。此乃知
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成功之后。在法制钤键之而已。岂可
早计过虑。使陷于必不成功哉。自古以兵多而败者非一。
以近事则乾元邺城之围。大历魏州之讨。非师不众也。今
因其数道会师。可以精择将帅武略威重。为圣心所知偫
情所伏者。其馀方面二千石。与汝邓之地环寇四境。度其
不能者。速易之。两河远地之师。未能制其死命者。悉罢去
之。但以便地劲兵。练其可用者。誓以赏罚。使之犄角。设备
卷四八八 第 4a 页
于要害。同心以进取。程其力用。如臂使指。此决胜之道也。
其次则严戒慎固。勿与争锋。来则遏其驱侵。去则保兹经
界。使士勇皆贾。终不妄动。有虏获者。悉释而归之。耀以武
力。浃之恩信。既无馈运之费。又无杀伐之伤。彼竭我盈。可
以岁月待其毙也。倘以其未有出境之暴。且开请罪之词。
下诏班师。旷然全宥。虽根本未靖。且罢战息人。又其次也。
若止如今者。二十馀军。禁令不一。以怀归之众。无效命之
心。望其成功。亦已难矣。伏惟陛下留念。

** 论旱灾表

卷四八八 第 4b 页

臣德舆言。伏见自春三月不雨。连夏涉秋。田里嗷嗷。农收
无望。陛下斋心减膳。悯恻元元。告于宗庙。祷于天地。一物
可祈者。必致其礼。一介有请者。必诚其言。忧人闵雨。可谓
至矣。而甘泽未降。众情如焚。公私窘迫。日月以甚。臣闻水
旱之沴。阴阳之变。前哲王之所不免。但有备之之术而已。
销天灾者。莫若修政事。感人心者。莫若流惠泽。人和浃洽。
则天地之和应矣。昔尧舜在上。天下无穷人。今陛下爱人
之心。远过尧舜。而犹有穷困未济者。此臣所未喻也。敢以
朴愚。条陈管见。伏惟圣虑裁择。一。顷年纵旱。亦皆有苗。但
卷四八八 第 5a 页
时雨或愆。不秀不实。今则甸畿之内。多有不下种而不生
出者。才出短苗。旋即焦乾者。大率皆赤地而无所望。流庸
转徙之人。或趍近辅。或抵京西。毙踣彫耗于道途者。又居
其外。但虑至种麦时无种可下。顷者夏麦。所收盖寡。旋属
旱歉。性命是虞。迫于目前。苟利糊口。蚩蚩愚夫。须与支计。
伏望以今年夏税麦中。各于本县量留。充临时赈贷麦种。
今年秋税。除水利地据分数外。馀一切放免。远年逋负。悉
皆蠲除。发德音。下明诏。沛然及物。使皆闻知。则人心重迁。
喜气交感。假使不放。亦决无可徵。不若先事图之。则恩归
卷四八八 第 5b 页
于上。此乃今之至切也。去贞元十四年。夏旱不甚于今。官
吏多督责取办以为心。不副陛下视人如伤之旨。至有县
令为部内百姓殴击者。前事不远。伏惟陛下留念。一。漕运
之事。以济关中。有司量入。固以支计。以臣愚所见。且自东
都以来。缘路仓所贮米。随水陆节给。倍程般运。应给脚价。
皆与实钱。务令速到京师。不计在途省费。续计料江淮米
入运。以备恒数。又以太仓粟。约一岁费之外。出粜于人。则
时价必减。而蓄藏者自出矣。一。书曰。罪疑惟轻。又曰。宥过
无大。陛下已命省寺。疏理系囚。各从减等。务使原免。此诚
卷四八八 第 6a 页
睿慈恤隐。莫大之泽。臣愚以为不如特降成命。敷宣于朝。
使毂下万人。涣然受赐。又比来有经黜放者。自谓永无录
用之期。坐为匪人。感动和气。冬荐官踰三年未受命者。不
敢出城。相顾以乞食。溘然而就毙。此亦穷人之一端也。近
有超擢黜放者。或起为二千石。其徒必互相慰勉。上荷圣
恩。虽未命者。知牵复可望。冬荐官皆叙已用适其轮辕。此
诚睿慈勤虑。奖人于禄也。伏惟因而宏之。使人人自效。昔
颜子不贰过。蘧伯玉知非。则明古之贤人。皆不能无过。在
知而改之而已。弃瑕奖善。用其所长。则无废人。此理道之
卷四八八 第 6b 页
至切也。一。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
经费省。天下未有不由此涂出也。生之者少。靡之者多。物
力既屈。人命必蹶。大历中绢一疋价近四千。今止八百九
百。设使税入之数如其旧。出于人者已五倍其多。又四方
守臣。锐于上献。为国敛怨。为身市恩。或广军实之求。而兵
有虚籍。或倍地征之数。而取以多方。固非家财皆出于人
力者也。虽有心计巧历。能商功利者。其于困人均也。割股
啖口。莫甚于斯。在陛下虑之而已。行之而已。大易节之说
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人。伏望俾有
卷四八八 第 7a 页
司审量入之数。节轻用之源。无冗食。无浮费。百事省啬。以
俟丰年。此一救灾恤患之切务也。一。前史云。一时不雨。人
且狼顾。今历三时矣。农之望岁。以食为天。京师比屋。惶惶
靡措。诗曰。先人有言。询于刍荛。古语云。愚者千虑。时有一
得。况含齿戴发。斯人最灵。伏望俾百执事之人。皆得上言
利病。可者酌而行之。否者容而恕之。此亦恻隐含宏之大
要也。以前臣伏以今年饥旱。京师艰食。圣心忧轸。臣下何
安。臣谓救之者不在于祷求。乃在于事实。有备者不止于
公廪。亦在于编人。苟怀愚管。不敢缄默。上烦宸扆。事或非
卷四八八 第 7b 页
宜。慺慺血诚。所贵无隐。不任惶灼陨越之至。谨稿手疏以
闻。臣某诚恐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 昭义军事宜状

右。山东节将。有沃壤利兵。三十年间。寖以强大。或父殁子
继。起复临戎。名器虽出于中朝。爵地实专于外阃。泽潞素
为雄镇。磁邢洺与数道犬牙。故欲变山东之俗。先在择昭
义之帅。可以练兵赋。循法制。镇以威重。扼其咽喉。化彼诪
张。纳诸轨度。此为枢键。不可不慎。卢从史拔自军校。列于
藩垣。以先朝含煦之恩。积臣以宠禄之重。且自建中贞元
卷四八八 第 8a 页
以来。每命一方镇。遂绵历岁时。就加爵秩。以至于没身吊
赠。自陛下圣泽亭育。天威震曜。吴蜀底定。人神洽和。三四
年间。易置节将。出入中外者。凡数十辈。执介圭不俟驾者。
相望于道涂。而从史宴安自居。未著勋绩。顷来偫情。犹望
除代。今则因其忧服。可以慎选守臣。况卢虔以文学至大
官。殁于阙下。以从史之贤。自可全儒家丧纪之仪。宏圣朝
孝理之道。以从史非贤。则连[:#AS-9BED:⿲彳鱼亍]非人。煽结为患。贻朝廷忧。
恐自此始。且成德事体。与昭义不同。众情以为许成德之
请则可。许昭义之请则不可。以恒冀习俗颇久。倘类相因。
卷四八八 第 8b 页
含垢推恩。制之以渐。故上党内地。未尝因循。失之毫釐。利
害相万。或者虑苟未受命。则劳王师。诱劫武人。阻拒旬朔。
臣愚以为凡朝廷计之甚远大者。以来至当。倘成命既下。
不时率道。邻道戒严。备于境上。人各有心。必思自效。前秘
书省校书郎薛贻谋。比充从史掌书记。去岁恳求罢免。归
里京师。臣比任礼部侍郎日。贻谋进士及第。数与相见。访
其人情泽潞山东事体。贻谋一二详悉。言其恩信不及于
下。若命将以伐。万无所虞。或召贻谋陈奏。亦冀少广聪听。
事更淹缓。转失机宜。臣备位班行。禀性愚鲁。苟有所见。辄
卷四八八 第 9a 页
披肺肝。得于众多。事甚明白。不敢缄默。上疏上陈。无任惶
惧恳迫陨越之至。谨录奏闻。谨奏。

** 恒州招讨事宜状

右。臣伏见诏旨。以王承宗未禀朝命。薛昌朝未赴德州。大
兴师徒。以务攻讨。中外臣庶。不任愤激。臣伏计数日已来。
朝官论用兵害者已多。臣不敢更引烦词。徒惑圣听。臣今
直举管见二事。冒昧上陈。一则神策等兵在城中。多是市
井屠沽。庇身军籍。未经战阵。难以成功。经途既远。所虞非
细。或中路溃扰。结为萑蒲。未至交锋。别有此虑。况恒冀马
卷四八八 第 9b 页
军素劲。兵数颇多。倘淹时月。则损威重。又西戎淮右。(阙)
狡多端。或乘间犯边。或干纪出境。禁卫武备。不可顿虚。山
东犹疥癣也。京师犹心腹也。不可不深以此为念。一则恐
须便除成德及德棣两道节度使。则六州之人。知有所奉。
兵交之际。各图自[:#AS-8462:⿰扌叐]。不然。则以壤界所接。而尽分其地。如
乐寿博野。可以却还瀛州之类。使其四邻。各务攻取。则人
人自战。而恩归于朝。不劳师费。则坐剪妖孽。此亦必然之
理也。伏惟陛下忧劳之际。臣忝备班行。苟有所知。不敢缄
默。无任惶惧恳悃之至。谨录奏闻。谨奏。元和四年十月十
卷四八八 第 10a 页
七日。太常卿权某上奏。

** 山东行营事宜状

一。自去年十月兴师讨罪。今已半岁。未见成功。时渐入夏。
水潦疾病。众心不一。主客相悬。若更因循。必虑溃挠。窃闻
自出师以来。已费用五百馀万贯。物力既屈。人心则摇。不
可不深以此为念。一。山东诸侯未朝觐者。各有息男为副
大使。其心不相远。孰肯为陛下尽力者耶。以陛下神武睿
图。埽定吴蜀。凡劝陛下讨王承宗者。虽迹似忠荩。其意在
于必不成功。朝廷惩创。遂不问山东之事。此其计也。一。凡
卷四八八 第 10b 页
举众行师。须因众心喜怒。王武俊实有破朱滔之劳。而地
广兵劲。若更淹延。挫损转甚。今日中朝公卿大夫之论。莫
若爱人息众。含垢忍耻。沛然下哀痛之诏。宥其罪辜。若更
败伤。则无所及也。一。若以直赦承宗。诚人心所便。而师出
半岁。无功而旋。则不若因有制置。使众情有所观听。如卢
从史者。诱设陈璀。每事逗遛。贵出草粟。贱收缣帛。倚寇为
援。以邀宠利。其间情伪。非止一途。比于承宗。其过实甚。今
若于在近命行营节度。令其倍道兼程。度其行至半途。授
以泽潞。然后别命从史京西已来一镇。既离本处巢穴。即
卷四八八 第 11a 页
奸计不行。新授朝命宠荣。必不虑不至。况闻其贪虐。人心
厌苦。有所改更。必求悦随。若从史除官及除替。并恩宥承
宗。三道制书。同时涣发。则众情感浃成命。伏惟试以此为
念。一。军储国计。仰给江淮。江淮旱歉。人心日急。若连兵不
解。则忧患非细。顷者众情以淮西三州之地。四面劳师费
财。谓必命帅于朝。以正王度。昨者已除吴少阳充留后使。
伏计圣慈。必以爱人为心。含宏覆育。淮西既犹如是。即承
宗理固不疑。但在速耳。以前臣自去年四月十五日上奏。
以欲变山东之俗。先在择昭义帅。恐从史煽结为患。贻朝
卷四八八 第 11b 页
廷忧。又去年十月十七日上奏。以禁军多市井屠沽。未经
战阵。倘淹时月。则损威重。令物情忧骇。思竭肺肝。以陛下
圣德圣姿。虚受宏纳。敢以疏贱。上干聪明。无任惶惧恳悃
迫切之至。谨录奏闻。元和五年三月二十七日。通议大夫
守太常卿臣权德舆奏状。

** 迁庙议

**  今年夏四月禘享于太庙太祖景皇帝东向之位并迁庙之位

古。伏准今月十六日敕。禘祫之祭。礼之大者。先有众议。犹
卷四八八 第 12a 页
未精详。宜更令百僚议。限至二十六日内闻奏者。臣闻礼
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称百顺。实受其福。故曰万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以太祖始封之重。当殷祭东向之尊。百代不迁。
下统昭穆。此孝享严禋之极制也。周自后稷。十六代至武
王。毁庙迁主。皆太祖之后。故序列昭穆。合食无嫌。汉之太
上皇。主瘗于园寝。寻置别庙。是为属尊。故周汉皆太祖之
位正。自魏至隋。则虚其位。魏明帝初以太皇别庙未成。故
权设对祫。后有司定七庙之制。太祖以下为昭穆二祧。旋
至三少帝。运移于晋。晋不以兄弟为代数。故元帝上继武
卷四八八 第 12b 页
帝。简文上继元帝。至安帝时。然后征西至京兆四府君迁
尽。未及殷祭。运移于宋。初永和中。疑四府君主所藏之礼。
诏公卿博议。范宣请筑一室。韦泓请屋朽乃止。蔡谟亦请
改筑别室。若未展者。当入就太庙。以征西府君东向。议竟
不行。宋齐梁陈北齐周隋。悉虚其位。以待太祖。皆以短祚。
其礼不申。则自魏以降。太祖列昭穆之位。非通例也。武德
中亲庙四。自宣简公而下。贞观中立七庙六室。自宏农府
君而下。开元中始制九庙。追尊献祖懿祖。故自武德至于
开元。太祖在四庙七庙九庙之数。则东向之虚。又非例也。

卷四八八 第 13a 页

广德二年将及殷祭。有司以二祖亲尽当迁。太祖九室既
备。其年冬祫。于是正太祖于东向。藏二主于夹室。凡十八
年矣。建中二年冬祫。有司误引蔡谟征西之议。以献祖居
东向。懿祖为昭。太祖为穆。此诚乖疑倒置之大者也。议者
或引春秋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以为證。且
汤与文武。皆太祖之后。理无所疑。至于禹不先鲧。安知说
者非启于太康之代。而左邱明因而记之耶。向者有司以
二主藏夹室非宜则可。阙殷祭非敬则可。处东向之位则
卷四八八 第 13b 页
不可。是以贞元七年冬太常上奏。请下百僚佥议。诏可其
奏。八年春有于颀等一十六状。至十一年又诏尚书省集
议。有陆淳宇文炫二状。前后异同。有七家之说。至于藏夹
室。虚东向。远迁园寝。分飨禘祫。加币玉虞(一作虚)主。而枚卜
瘗埋。援引滋多。皆失礼意。臣等细审讨论。惟置别庙及祔
于德明兴圣二说。最为可据。德明兴圣之庙。犹别庙也。等
于创立。此又易行。伏以德明皇帝于舜禹之际。与稷契同
功。契后为殷。向五百年。稷后为周。逾八百年。德明流光无
穷。启皇运于后。景福灵长。与天地准。又献懿二祖。于兴圣
皇帝为曾为元。犹周人祔于先公之祧也。此亦亡于礼之
卷四八八 第 14a 页
礼者也。明尊祖之道。正大祭之仪。礼文祀典。莫重于是。凡
议同者七状。百有馀人。其中名儒礼官。讲贯详熟。臣于贞
元八年。蒙圣恩以博士徵至京师。属当会议时。与崔儆刘
执经同状。十一年臣官备近侍。不在议中。乃今累叨睿奖。
获贰宗伯。职业所守。典礼是司。研考古今。罄竭愚管。岂敢
以疑文虚说。黩陛下严敬重难之心。其夹室等五家不安
之说。谨具条上。伏惟圣虑裁择。谨议。

**  藏夹室

右。太祖已下毁庙主之所藏也。今若以二祖之主。同在夹
卷四八八 第 14b 页
室。当禘祫之祭。代祖元皇帝以迁主合食。而二主留在夹
室。神灵何所依耶。或主有祷则祭。无祷则止。如殷祭何。如
或云。每禘祫时。就飨于夹室。如合食何。此其不可也。

**  虚东向

右。自魏晋方有太祖已上府君以备亲庙。自太祖以下。昭
穆既列。太祖之上。亲尽皆迁。然后正东向之位。明不迁之
重。自魏至隋。皆以短历。或遭离多故。其礼未行。故虚东向。
自武德后。贞观开元加庙数。太祖尊位。厌而未申。故虚东
向。今九庙已备。代祖已迁。而议虚东向。则无其例。此其不
卷四八八 第 15a 页
可也。

**  园寝

右。汉魏太上皇处士君园寝之制。近在京师。故于迁主。无
有异议。今二祖园寝。皆在赵州。法驾撰仪。经途遐远。此其
不可也。

**  分飨

右。尊祖敬宗。至当无二。审禘合飨。王者所先。议者请常以
献祖受祫。太祖受禘。五年之间。迭居东向。就如其说。则当
祫之时。太祖固序昭穆矣。当禘之礼。献祖何所依也。从古
卷四八八 第 15b 页
已来。无此义例。此其不可也。

**  埋瘗

右。议者引古者贵祖命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又埋虞主
于庙门外之道左。以为比类。彼主命币玉者。既反告。无所
用矣。彼虞主用桑者。既练祭。则无所用矣。不忍亵渎。故敛
而藏之。彻而埋之。岂如栗主依神。虽庙毁而常存之制哉。
此其不可也。况两阶之间。与门外道左。皆祖庙也。今则下
瘗于子孙之庙。于理安乎。此其又不可也。以前谨具周汉
太祖居东向。魏晋以下虚东向。并贞元八年十一月两度
卷四八八 第 16a 页
会议一十八状内。夹室等五家不安之说如前。谨录奏闻。

** 昭陵寝宫议

**  右奉进止寝宫在山上置来多年曾野火烧爇摧毁略尽其宫寻移在瑶台寺左侧今属通年欲议修置缘旧宫本在山上元无井泉每缘供水稍远百姓非常劳弊今欲于见住行宫处修造所冀久远便人又为改移旧制恐所见未周宜令中书门下及百寮同商量可否闻奏

朝议郎守尚书司勋郎中知制诰云骑尉赐绯鱼袋臣权
德舆议曰。臣闻古宗庙之制。前有庙。庙列昭穆。后有寝。寝
陈衣冠。自秦汉已来。始因陵立庙。有寝宫便殿。虽庙居陵
旁。而无必在山上不在山下之定制。且礼文所贵。宜也称
也。祀事所资。敬也洁也。伏以昭陵因山。太宗所建。宫在山
上。以便当时。自野火延烧行宫山下。亦已久矣。今若伐木
卷四八八 第 16b 页
缩板。程功就险。神道贵静。或非所宜。则与置陵之初。事体
为异。况旧制既毁。新宫是修。考于便地。可以经久。所谓宜
称也。又井泉在下。汲引为易。享献之礼。是资严恭。本于明
德惟馨。亦在吉蠲为饎。故礼之言祭也。水曰清涤。言其洁
卷四八八 第 17a 页
清涤濯也。又曰不敢用常亵味。所以交于神明也。因兹列
井。以备荐羞。所谓洁而敬也。凡举事必以制度当否为大。
而以人力劳逸为细。若于事为当。又无所劳。不亦顺昭陵
爱人之心乎。不亦叶陛下从宜之礼乎。今列圣寝宫。有在
山下者矣。然则致敬来格之义。岂以山上山下为远近耶。
臣愚以为但在柏城之内。则不云远。陛下精诚慎重。询及
庶僚。徒献所闻。伏增战越。谨议。

** 酷吏传议

诗美仲山甫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故体备健顺。是为全
卷四八八 第 17b 页
德。不然。则直已循性。能秉一方。事举于中。皆理道也。得柔
之道者为循吏。失刚之理者为酷吏。司马氏修史记。始作
二传。以诫世尔。而后以郅都为酷吏传首。愚有惑焉。都之
为中郎将。上欲抟野彘活贾姬。从容奏议。引宗庙太后之
重。其为济南守。诛豪猾首恶。道不拾遗。其为中尉。宗室贵
臣。敛手仄目。其为雁门守。匈奴不敢近边。至为偶人像之。
骑射莫能中。然其勇敢气节。根于公廉。不发私书。不受请
寄。具此数者。为汉名臣。入居命卿。出总列郡。坚刚忠纯。终
始若一。坐临江之嫌。当太后之怒。身死汉庭。首足异处。有
卷四八八 第 18a 页
以见汉氏之不纲。王泽之弛绝也。盖在史氏发而明之。以
旌事君。以励使臣。俾百代之下。有所惩劝。子长既首冠酷
吏。班氏又因而从之。善善恶恶之义。于此缺矣。夫椎埋沉
命舞文巧诋之徒。自为等夷。杂列篇次。至于述赞。虽云引
是非争大体。又何补焉。噫嚱。洪范之沉潜。大易之直方。皆
臣道也。都虽未蹈之。斯近之矣。不隐忠以避死。不枉道以
莅官。无处父之华。异申枨之欲。所至之邦。必以称职闻。其
古之刚而无害。怒而中节者欤。刚似酷。弱似仁。在辩之不
惑而已。天下似是之为失多矣。岂独是哉。开卷之际。恍然
卷四八八 第 18b 页
有感。且以司马氏班氏。皆良史也。犹不能辩。故为论之。

** 世祖封不义侯议

予读东汉史。至彭宠举兵[:#AS-8462:⿰扌叐]蓟城。自为燕王。苍头子密等
因宠独在便室卧寝。遂共杀之。以其首诣阙。封为不义侯。
愚以为非先哲王封赏之本旨也。遂作议云。先师曰。惟器
与名。不可以假人。又曰。必也正名乎。又曰。惟则定国。于戏。
有国者可不务乎。当东汉世祖之初。天命再集。宜于此时
贞百度。正三纲。纂修德教。允答天意。时彭宠以南阳旧恩。
位列上将。有举渔阳之功。馈邯郸之忠。意以谗谤获罪。反
卷四八八 第 19a 页
侧怨望。遂攻朱浮于蓟。自称燕王。其时师旅孔炽。元元苦
甚。时君宜以息人纾难为心。则当录念功用。昭洗瑕秽。次
则布之威怀。革其非心。必不得已。则仗大顺以讨之。出王
师以征之。以明君君臣臣之义。此三者皆不能用。或用之
而不能尽。及夫苍头子密有便室之逆。运其狙忍。同其卧
寝。遂使命悬仆隶。仓卒授首。及诣阙也。封为不义侯。愚以
为伯通之叛命。子密之戕君。同归于乱。罪不相蔽。各宜致
于法。昭示王度。反乃爵于五等。又以不义为名。且举以不
义。则莫可侯也。此而可侯。汉爵为不足劝矣。春秋书齐豹
卷四八八 第 19b 页
盗。三叛人名之义。无乃异于是乎。且如栾布之哭彭越。孔
车之葬主父。使于东汉议罪。罪孰甚焉。况四方甫定。伤痍
未复。不稽古训。以喜怒为刑赏。使天下陪台厮养。各幸其
君之乱。而徼侯印。授诸侯危疑之势。鼓臣下叛涣之源。弃
名器而汨彝伦。且以宪令为戏。时风浩浩。荡而不复。至使
桓灵不君。山阳胁夺。本其所自。庸讵知非封不义侯之效
欤。

** 祭岳镇海渎等奏议

**  仪礼觐礼曰天子出拜日于东门之外礼日于
卷四八八 第 20a 页
南门之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之外礼山川邱陵于西门
之外注云变拜言礼容祀也疏云拜无祀言礼则兼拜也

**   右明祭四渎山川邱陵皆有拜

**  礼记王制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注大视其牲器之数疏云牲币粢盛笾豆爵献之数非谓尊卑也

**   右明五岳四渎下与公侯同尊卑

**  礼记礼器曰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注云质偫小祀也文社稷五祀也察四望山川也神先公也

**   右明山川之献重于社稷今太社先农皆拜

**  礼记乐记云礼主于减乐主于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及则放注云减人所倦也进谓勉强文也

**   右明勉进于礼以防减倦自證圣已前御署祝版讫北再拜自后不拜今若祭官又不拜
卷四八八 第 21a 页
恐减至于销失进之义

以前奉进止。令常参官商量合拜不拜。直书其事者。臣谨
按仪礼礼记等议条例如前。伏惟开元礼。岳镇海渎。每年
以五郊迎气日祭之。时旱则祈于北郊。及有所祈之礼。献
官皆再拜。祭以接神。拜以成礼。稽考今古。并无不拜之文。
风伯雨师。本皆小祠。天宝中始升为中祠。贞元初。陛下又
以事切苍生。屈已再拜。况岳镇海渎。能出云为雨。故祝文
有赞养万品阜成百谷之言。国朝旧章。诸儒损益。伏请以
开元礼祭官再拜为定。其诸神龙毗沙门神等。在礼无文。
卷四八八 第 21b 页
今则咸秩。遣使致祭。推类相从。诸神龙准五龙坛例。毗沙
门神准四镇山例。并主祭官再拜。请依太常寺状为定。谨
议。

** 故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谥议

议曰。独孤及刚方直清。根于性术。其修身莅官。确然处中。
立言遣辞。有古风格。辨论裁正。昭德塞违。浚波澜而去流
荡。得菁华而芟枝叶。其抠衣入室之徒。皆足以掌赞书而
秉方册。则及之为文。可以徵矣。其为博士时。有上议景皇
卷四八八 第 22a 页
帝不宜为太祖者。诏下庶官。及举夏殷周汉之故事。尊祖
配天之大旨。以为景皇始封于唐。天所命也。于是定议。为
一代典法。新平长公主之子裴仿尚永清公主。欲以他族
主婚。及时相礼。上陈不可。竟得以裴仆射遵庆为主。当时
称之。定吕諲卢奕郭知运之谥。用礼文宪度。得褒贬之正。
凡所往复。词旨坚明。其理舒州。属岁饥旱。邻郡庸亡。什四
已上。而舒人生聚悦安。不知凶年。优诏褒异。就锡金紫。其
初在濠。其后在常。皆因俗为理。人用爱戴。虽不得居公卿
长帅之任。然其奉常议论。三郡绩用。亦足以列于文苑。附
卷四八八 第 22b 页
于循吏。按谥法曰。博闻多能曰宪。献可替否曰宪。及酌三
王四代之典训。作为文章。以辅教化。是为博闻。位参中外。
必以称职闻。是为多能。定宗庙之飨为献可。正婚姻之主
为替否。有司稽美行而易其名者。请谥及曰宪。谨议。

** 赠司空李揆谥议

议曰。李揆端庄粹温。洁廉淑慎。用文章术学。资适逄时。奋
其英华。以取贵达。如良庖投刃。无复肯綮。历谏曹左史。司
王言。贰春官。以至于平章大政。在帝左右。必以文谊藩身。
奉法遵职。官曹无秕政。姻族无倖人。束带山立。敷陈前志。

卷四八八 第 23a 页

俨然而温。有硕儒大臣之度。或起或废。其道甚夷。昔观射
父能作训词。以行事于诸侯。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
物。揆实有之。建中中。西戎乞盟。以旧齿宿望。将命殊俗。结
华夷之信。董衣裳之会。已事回车。岁当兴元。匪躬靡盬。至
河池而殁。追锡司空。恩礼有加。按谥法曰。率事以信曰恭。
不懈于位曰恭。揆果行求已。致位台司。历官陟降。十有八
次。周旅敬慎。以扬职业。不曰率事以信乎。及逾悬车之年。
奉绝域之使。受命即路。视险若夷。贞厉尽瘁。复于左毂。不
卷四八八 第 23b 页
曰不懈于位乎。昔韦元成翟方进以经明为汉相。而皆谥
曰恭。迹揆所履。节以一惠。勤官死事。炳然昭明。有司易名。
请以恭谥。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