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黎逢
黎逢 第 20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

黎逢 第 1a 页

* 黎逢

逢。大历十二年进士。

** 象魏赋(以双阙似云浮为韵)


王者施令。善人为邦。法制惟明。伊典章而有六。象魏攸设。
信高阙之以双。故其政坦荡。其教敦庞。亦既悬之。四方取
则。及乎瞻也。偫心自降。观夫立如建标。旁异悬钀。俯明庭
之若砥。夹驰道其如发。将欲朝百蛮之酋帅。集九命之簪
黎逢 第 1b 页
笏。岂徒竞昆阆之瑶台。象河宫之贝阙。高齐嵩华。势比恒
碣。聚北斗之瑞云。挂西山之落月。令者政之端。春者岁之
始。非遒人之徇路。陋秦伯之悬市。取象则金榜为奢。指字
则银钩可似。建中于下。无或不美。六官有成。万姓允理。惟
精惟一。道深黄帝之书。不削不刊。义合素王之史。客有邹
鲁之徒。为之颂曰。岩岩双阙。上干青云。明于著令。焕乎成
文。万人承式。九有来君。彼驷牧与露寝。曾何足以称云。夫
象者制法之流。魏者大名之尤。合二美以成德。悬千古而
为俦。四门穆焉。少正之诛何有。大道行矣。仲尼之叹焉求。
岂唯兴礼让息浇浮而已哉。

黎逢 第 2a 页

** 贡士谒文宣王赋(以题为韵)


圣人没而教在。明王兴而道宣。命上公以陈信。展大礼以
登贤。觞酒豆肉。金镛筦悬。致克禋以如在。当质明而不愆。
祁祁诸生。必恭敬止。廓广庭以容众。峨高冠以修已。临奠
献之筵。肃造秀之士。阶间俨以成列。槐阴布以如市。将备
礼于先师。遂储精于祝史。于以致君。恢复王化。宏阐人文。
磬音继于夜杵。烛影迎于朝云。见曲畅于和易。知具歆于
黎逢 第 2b 页
苾芬。肃肃阶戺。阴阴门阙。乔木栖于暮烟。前轩满于行月。
偫士沓而岁至。庶工齐而晓谒。上元酒以清涤。间朱弦而
疏越。齐百王于建号。历千古而未歇。盖以教侔天地而不
朽。功格宇宙而不伐。不朽故可贵。不伐故弥彰。仰而不及。
融然有光。实横被于历代。独崇辉于帝唐。德教不辍。王猷
有昌。日尊师于庙。岁求士于乡。教之于右塾。登之于上庠。
知本末之可务。亦师师而不忘。将历试于宗伯。必先谒于
素王。古先哲君。任土以作贡。洪惟我后。嘉善而容众。犹冀
获师于卜。获相于梦。时哉康哉。宜阿阁之巢凤。

** 贡举人见于含元殿赋(以题中字为韵)


国家开文学之科。旁求英彦。爰将贡于礼闱。命先参于秘
黎逢 第 3a 页
殿。欲使怀才抱器。自此鹰扬。当令较伎逞能。从兹豹变。是
以儒风益振。睿泽惟新。设荐举为教化之本。致朝见为荣
贵之因。庶使八纮碧嶂。绝卧云之士。遂令万岁彤庭。观献
赋之人。莫不张文柄以旁罗。诏诸侯而上贡。俾离邦去里。
若攀龙附凤。或禀间生之瑞。出则惊人。或怀希代之珍。来
皆动众。期美禄必取。期殊科必中。莫不远凑天阙。争趋帝
阍。曹刘[:#AS-8F62:⿱鹿君]至。贾马云屯。当仲冬月。候丹禁门。于时铜壶尚
滴。粉壁犹昏。骊驹波跃。蜡炬星繁。俄而钟断长乐。殿启含
元。中使森而鹤立。诸生凛以骏奔。进抑退扬。俨褒衣而设
黎逢 第 3b 页
礼。左旋右折。俯丹陛以陈言。曰臣等才非可升。德非可举。
幸以辞乎海上。达彼君所。今则凝神注目。无非绣户金铺。
接踵比肩。尽是鸿俦鹤侣。欢声数四。周览再三。散漫而龙
池雾起。参差而宫树烟含。既而中贵遥宣。劳卿远见。咸精
笔阵。勉赴文战。时康俗泰。终有待于英髦。择善搜贤。本无
遗于寒贱。诸生乃退行列。整簪裾。瞻凤扆。献玉除。俟青春
而变化有望。当圣意而光辉有馀。集鸿都而固难比矣。会
虎观而未可加欤。则唐之盛也。尧舜不如。

** 人不学不知道赋(以学然后知不足为韵)


黎逢 第 4a 页

君子之为道也。敦诗书。说礼乐。俾其润身而浴德。克巳而
志学。亦犹嘉肴在器。良玉抱璞。肴之知味。既因于尝。玉之
成功。必由于琢。物既肖旃。士亦宜然。知此道者。必勤学焉。
若夫即其讲肆。齿以冑筵。儒风是习。素业斯传。以三坟五
典为本。以八索九邱为先。存乎博奥。究其精研。渔猎乎六
籍之内。牢笼乎百氏之前。得用而行。将陈力于休明之代。
自彊不息。必苦节于少壮之年。于是慎择其师。审取其友。
师之严则尊敬而靡懈。友之直则切磋而可久。志有所立。
黎逢 第 4b 页
言无所苟。讲道德必探其本原。进礼乐必尽其先后。故业
就而青紫可拾。器成而瑚琏自负。

** 观风台赋(以曾构重屋以观八风为韵)


我天子德广虞夏。业传高曾。展义之心攸克。观风之礼必
登。故台之用也斯建。台之名也是宏。然后度材比德。奢而
不盈。兴功俾役。俭而不陋。万物是集。百工是凑。从绳罔愆。
运斤以斗。歘以山立。揭焉云构。岂不谓鸿休叶赞。元德时
雍。错综之典不革。经始之道克从。辟以九户。耸以千重。接
祥光于温液。纳瑞气于骊峰。观乎大厦耽耽。飞檐穆穆。殊
形诡制。偫品异族。或霞駮而电开。或龙蟠而兽伏。皓饰彰
黎逢 第 5a 页
盛。洞文潜蓄。既藻井以垂珠。亦丹墀而布玉。晴天反照。垂
螮蝀于雕梁。霁色澄明。挂蟾光于重屋。混合元丽。巍峨特
起。入窈窱兮不知其所之。视[瑰]谲兮不知其所以。及夫西
成罢务。北陆将寒。霜封原隰。云蔽峰峦。金舆斯御。䌽仗初
攒。宁侈心以攸往。必风俗之所观。设教陈诗。事必彰于礼
备。承天统物。政本在于人安。至如庭宴薰薰。衣冠察察。其
乐将万。其仪用八。奏金石兮匪疾匪徐。命鼓琴兮载击载
戛。既而若登仙景。若夺神功。度宏规兮其外。动变态乎其
中。傍眺六合。远视八风。吐元和而纳纯懿。咏仁洽而歌道
黎逢 第 5b 页
丰。则魏之所造。汉之所崇。伊制作而靡及。岂古今而遽同。
客有观乎顺动。审彼始终。因厥诚兮受庆。宜永永兮无穷。

** 测景台赋(以设在天中端景垂则为韵)


瞻彼古台。揆日爰设。载徵经始之旨。将测运行之节。天地
之心可见。风雨之交既别。玉律匪先。土圭是揭。以徵阴阳
之短长。以察浮骖之晷辙。不然者。焉可以酌其数于高空。
建天中而有截。详厥周典。询诸日官。以寒暑为候。以阴阳
为端。且俯接神州。迥当嵩岭。凭累土之增构。运孤标之直
影。矧因高以垂范。异寻虚而捕景。分至有度。知王者之迎
黎逢 第 6a 页
长。盈缩不[:#AS-8FBB:●]。念志士之思永。山[:#AS-FBED:●]蹇嵼峭耸。昭明有融。九
层一验。万宇攸同。彰宣精而示下。表无私而得中。况复圭
植于台。日生于海。当呈象以委照。必澄霞而赋彩。两童之
辨犹惑。太史之占斯在。上千里而是驰。下寸晷而未改。嗟
夫。悠也久也。元之又元。升大明而赫矣。顾崇址而岿然。是
以分北陆。识南[:#AS-8479:⿰足⿸厂墨]。审以作程。定此而会期率土。中以举正。
因兹而仰辨均天。惟彼元德。我后是则。普观端景。知立表
于天中。潜测末光。思劳躬于日昃。至若视朔兴纪。书云立
规。浮箭司辰。且于室内。建木灭影。或在天垂。岂比夫兹台
黎逢 第 6b 页
之特立。平四气而正两仪。

** 石砚赋(以山水辉映墨妙笔精为韵)


有子墨客卿。从事于笔砚之间。学旧史之暇日。得美石于
他山。琢而磨之。其滑如砥。欲精研而染墨。在虚中而贮水。
水随晕而环周。墨浮光而黛起。明而未融。是以为用。久而
不渝。故以为美。器成上吉。徵阙里之素王。匠法增华。参会
稽之内史。且王言惟一。道心惟微。于以幽赞。由之发挥。从
人之欲。委质莫违。代若遐弃。文将畴依。肃观光而雾集。赖
设色而烟霏。实将振文而为邦。岂惟韫玉而山辉者哉。君
黎逢 第 7a 页
无谓一拳之石取其坚。君无谓一勺之水取其净。君其遂
取。我有成性。苟有辅于敷阅。固无辞于蕴映。惟圣人有大
宝。昊天有成命。莫不因我以载形。以我而施令。志前王之
事业。作后人之龟镜。夫物迁其常。天运不息。水有涸兮石
有泐。代贵其不磷。我则爱其白。代贵其不染。我则爱其黑。
象山下之泉。为天下之式。因碌碌于俗间。类栖栖于孔墨。
呜呼。辞尚体要。文当绝妙。虽濡翰其不疲。无繁文以取诮。
爰贡君子。以其劲质。或升之堂。或入之室。对此大匠。厕诸
鸿笔。见珍于杀青之辰。为用于草元之日。夫气结为石。物
黎逢 第 7b 页
之至精。攻之为砚。因用为名。事若可久。代将作程。斯器也。
不独坚之为贵。谅于人之有成。

** 水化为盐赋(以天之美利变化无穷为韵)


翕然乎造化。能变而穷。且其为水也。有上善之称。其化为
盐也。有美玉之崇。岂其清泠之水。动变若神。为代之宝。致
邦之丰。伊昔煮海为盐。以禀乎天。君以和羹之用。商以贾
卖而迁。是知水化之利可贵。哲匠之谋可研。若也代人所
贵。此贵为美。恒济古今。应乎遐迩。求之者岂倦乎疲劳。功
崇者可不由乎此致。夫以水同君子。有流通之利。或涓涓
黎逢 第 8a 页
乎而处于薮泉。或浩浩乎而遍乎淮泗。或在河而则淡。或
混海而则咸。国有盐而且荣。家有盐而不匮。条山一窦。万
邑之滋。使[:#AS-FD72:●]
[:#AS-FBED:●]⻏成者将贡于玉阙。俾
荦碌者使我域求之。东西负重。南北奔驰。岂不因润下作
咸。在乎一变。鼎俎既彻。长筵美馔。五味废之而忘餐。广座
得之为珍膳。况水为柔德。能乎神化。皎皎如霜。依依照夜。
莫不因水而生。遇水而吒。恨久处于冰泉。思工人之一假。
且天然此物。成化特殊。匠之所变。绝代称无。岂伊水因匠。
是乃能穷乎变化。况乎人得媒。宁肯守乎一途。或金门献
黎逢 第 8b 页
策。或积代英儒。感物而赋。在乎觊觎。仰盐梅之美用。思穷
达于高衢。

** 通天台赋(以洪台独存浮景在下为韵)


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见汉右之荒台。清风穆其尚在。
翠华归而不回。对古情至。临高思来。拔蔓草以遐想。睹离
宫而兴哀。试问薪者。乃秦人也。云汉之兴。兹台之下。驰道
通乎中禁。周墙绕于平野。经逝川而不息。抚环堵而殊寡。
昔汉皇帝。幸甘泉宫。肆目将远。筑台其中。高居物外。若与
天通。祈列仙之戾止。致圣寿之延洪。绎绎凭云。蹲蹲捧日。
干元气以直上。倚长空而回出。危槛岧峣。回涂郁律。植承
黎逢 第 9a 页
露之盘。开肃神之室。将以接上元。朝太一。乘大君之登降。
访总真之摭实。于戏。郊祀之义。志而可采。鸿纷之状。望而
已改。哀壮丽之都失。想威灵其如在。徒野鸟之飞来。何真
人之可待。且白日可以精贯。元珠难乎力求。虽崇台。山[:#AS-FBED:●]
蹇嵼。磴道周流。泰畤乎西面。齐宫乎上头。仰通苍昊。俯瞰
皇州。宁不死之可致。谅其生也若浮。我国家立太平。尚清
静。俨宸居以自整。绝仙台之望幸。虽丹槛栖于列宿。飞梁
历于倒景。有唐虞之允恭。无汉武之游骋。化由其衷。居慎
其独。有仪可象。无思不服。自然为域中之大。获天下之福。
黎逢 第 9b 页
等南山之不骞。何高台之是筑。

* 许季同

季同。赠太子少保孟容弟。始拜监察御史。再迁兵部郎中。
徙京兆少尹。终宣歙观察使。

** 白鹿夹辀赋(以行春布和瑞兽来格为韵)


政洽于下。物惟表神。彼奔走之绝类。忽驯扰而归仁。尔来
于辀。岂陈力以效感。我行其野。将劝农以务春。眷芳林之
跃跃。偶大车之辚辚。观其烦足高步。回还左顾。参熊轼而
左右分光。望隼旟而疾徐有度。惟德是择。惟贤是辅。观皓
黎逢 第 10a 页
影之来仪。谅和风之克布。皓皛真明。霜浓雪轻。标玉质。贯
金精。始呦呦而双止。终麌麌而偕行。载驰载驱。轶轻尘于
后乘。乍腾乍倚。惊逸骛于前旌。映丹帷之辉焕。陪露冕之
光荣。怀仁于卫君之毂。忘味于食野之苹。则福履攸绥。神
休是格。翼戴高驾。徜徉广陌。不惊不惧。彰尔性之閒和。克
皎克明。契我躬之洁白。踯躅徘徊。饮化而来。政言可矣。人
咏康哉。表灵庆而有同神凤。狎驯养而不异龙媒。懿彼仙
都。诞兹灵兽。劲角昭勇。鲜光挺秀。行而择地。恒町疃于道
涂。出或以明。靡栖息于园囿。老之御徒迷。王母之乘何陋。
黎逢 第 10b 页
剪去烦苛。敷陈惠和。蝗出境而奚尔。珠还浦而其何。曷若
兹鹿。扰于明义。覈其理而莫穷。求其类而罕譬。无心而应
感。不言而表瑞。岂止其效于贱微。乐驰驱于仁智而已。

* 林蕴

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累迁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
坐杖人死流儋州。卒。

** 上安邑李相公安边书

愚尝十分天下之事。知其弊者大半。二年冬。辄献书。思相
公正而行之。嗟乎。无位而言轻。相公犹未为行其切者。国
黎逢 第 11a 页
家有西土。犹右臂也。臂之附体。岂不固欤。臂之不存。体将
安舒。愚以此辄敢重陈利病。思相公念而行之。当昔汉室。
彼为内府。囊琛走马。曾不虚日。咫尺万里。烟尘不动。是以
司马迁班固得弄刀笔。夸大汉功德。炳然与三代同风。洎
房杜佐太宗文皇帝。刬革凶孽。天下廓清。姚宋佐元宗明
皇帝。声明文物。照耀殊俗。后之辅弼。不能嗣守。故我疆我
理。陷于犬羊。呜呼。今所践者。惟北抵豳郊。西极汧陇。不数
百里。则为外域。可不痛哉。可不惜哉。且驭马者。必右执策。
左执绥。恐其有非常之患也。傥若臂不胜力。体不安坐。则
黎逢 第 11b 页
踶齧立至。岂惟泛驾乎。此事虽小。可以喻大。相公得不念
之乎。愚尝出国。西抵于泾原。历凤翔。过邠宁。此三镇得不
为右臂之大藩乎。自画藩维拥旄钺者。殆数十百人。惟故
李司空抱玉曾封章上闻。请复河湟。事亦旋寝。功竟不立。
尔来因循。谁复尸之。故朝受命而夕寝行。日贵富而月骄
慢。跨广衢而罗甲第。指长河而固允嗣。士卒穷年不离饥
寒。以月系时。力供主将。死则已矣。赏终不及。如弃鸟兽。附
于薮壤。故死者饮恨于地下。生者吞声于边上。五十馀年
无收尺土之功者。岂朝廷不以为虑乎。命将不得其人乎。

黎逢 第 12a 页

愚以此窃知不惟土地未可复。且虑犬戎驰突。不一日二
日。则彼三镇。强者闭垒自守。弱者弃壁而逸。岂暇为国家
以郤戎虏乎。愚所谓臂之不存。体将安舒。今刁斗不闻。烟
尘不飞。盖宗社之灵也。岂禦守者之有功乎。且食租则可
以备饥。衣税则可以禦寒。衣食足然后可以教攻战。朝廷
既切念边军不遑。终夕飞刍挽粟。常恐后期。然而荷戈负
戟者。终岁而饿。其来已久。时莫能更。虽度支有兼知之名。
节度有营田之目。皆以货利相诱。彼[:#AS-8DFD:●]公之宾寮。悉皆和
黎逢 第 12b 页
籴斗粟。必欺于丈素一言可致。其籯金如此。则士卒不得
不饥寒。将帅不得不奢侈。欲其攻战。其可得乎。此所谓借
寇兵而赍盗粮也。其可谓之禦戎乎。伏料相公亦已垂意
矣。愚窃谓为弊既久矣。可革而化之。化之之术。在相公暂
回顷刻之虑思之。思之得人。则如班超之俦。不难得也。相
公必命将取其封锡已荣者。则封锡已荣矣。彼复何求。以
此战不[:#AS-8864:⿺克寸]。攻不得。何莫不由斯人之徒欤。因此言之。则又
不唯安边之未得人也。相公必以为人不易知。傥断然有
一介之士。敢露肺肝。相公复能特达奖拔。俾为千夫之长。
得以自置于秦陇之外。接彼犬戎之域。三岁考绩。能则优
黎逢 第 13a 页
奖。否则孥戮已乎。此贾生终童感激于前迹。其慷慨不为
不至。盖时之不见信也。不知相公以愚此言为率尔乎。以
其断然一介之士。亦能成功立事乎。且天下岩居谷隐之
人。悉皆有心。但用与不用耳。假如登奉常之第者。未必尽
能文章。为牙门之将者。未必尽能威敌。况汉之为汉。多有
异材。岂唐之为唐。独无奇士也。伏惟图之。

** 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

陆贾有言。天下有事属在将。天下无事属在相。伏惟相公
兼将相之重任。执生杀之大柄。蕴以窃被教化。忝在陶钧
黎逢 第 13b 页
之内。四海安平。某则与歌虞赞鲁之人为俦。苟有妖孽。某
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道路云云。以为淮西凶党。侵犯疆
鄙。某伏料相公制置。如在诸掌矣。然则舜有天下。辟四门。
明四目。达四聪。欲天下之诚毕见矣。平津侯开东阁以延
天下士。欲天下之美恶毕知之矣。伏惟相公抱赫赫济时
之略。佐明明圣上之朝。某切愿相公以平津之德。致圣上
广帝舜之道。使天下之事可重而实诸掌。则淮西之寇。不
足为患矣。某幼读书。不求甚解。但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
黎逢 第 14a 页
者。心则慕之。以是十试艺于春闱。竟不成名。今为河朔一
从事耳。苟不自言。其谁为言于相公乎。且人生天地之间。
必合达天地之性。苟违天地之性者。是天地之弃物也。今
淮西凶党。是天地已弃之物。相公诚顺天而诛。可不伟欤。
某窃聆议者谓淮西兵强。不与恒郓两军犄角相应。此皆
腐儒竖子之言。不足与相公计大事。何者。自兵兴已来。仅
六十年。人皆尚武。各思功业。彼或有逆。此则有顺。以顺讨
逆。往无不[:#AS-8864:⿺克寸]。爰自国初。垂二百年。时有悖逆。孰为存者。今
天下藩镇六十。甲士百万。虽有依违未尽化者。不四三所
黎逢 第 14b 页
耳。议者若以为申说。言淮蔡必强。则陈许安得而弱乎。况
以人敌人。彼亦人也。以兵刃敌兵刃。彼亦兵刃也。或示其
弱。则过不在士卒。伏计此事已经相公心矣。某请徵四年
冬出师讨恒阳之事明之。初王承宗阻兵。卢从史潜应。天
兵欲进。贼必知之。况内邱与临城祗二十里。北为贼境。南
是天兵。两处傍山。俱置死地。尧山与高邑共据一川。若卢
从史必议引兵直进。则赵州高邑。立可屠之。此既不备。彼
又得计。岂得贼势彊而天兵弱邪。德宗朝韩全义统师。自
取退恧。盖缘淄青诸道悉会用兵。所谓闇赍盗粮。不得不
黎逢 第 15a 页
败。且兵以售死为效。国以厚锡为诚。某窃知比者行营。师
徒苦役。锡赉纳于将帅。饥寒加于士卒。欲其破虏。其可得
乎。又朝廷奖用。多藉旧人。盖取官崇。或言望重。殊不料彼
已崇重。更复何求。以此取人。往往皆失。某辄贺相公昨者
制置已得其人。则陈许李光颜安州李听唐州田秀诚切
忠的立。(疑)某亦素谙。伏愿相公任之不疑。各委兵柄。但绝
常郓两处。莫许知闻。其馀连城。惟在感激。人一其性。岂不
易图。如此则相公之功。不后郭尚父李令公之功也。岂佐
商辅周之德。独专美于前欤。议者若以为恒冀强梁。相公
黎逢 第 15b 页
则有魏博泽潞制之矣。淄青暴慢。相公则有梁宋徐泗制
之矣。以天下无限之勇士。破淮西有数之凶贼。孰谓不可。
然则某又切愿相公用其勇敢之士。分巡诸道。将帅有不
用命者。许以军法按之。士卒有被饥寒者。以其赤子保之。
如此则忠勇奋起。奸谋自殄。倒戈脱剑。不日可期。某久历
险难。多见成败。比被刘辟欲杀。无人荐论。本使程仆射入
朝之时。再三邀请。某以谓已出万死。故求一伸。穷困蹉跎。
竟无知者。程仆射礼惠逾厚。某又爱彼功名。至元和十六
年方受奏请。既奉恩诏。兼授宪官。心期佐戎。必拟立事。自
黎逢 第 16a 页
到河北。首末四年。偫情所难。某意独易。盖以朝廷兴法。率
而行之。道路皆知。无不惊骇。况留家口。并不将去。今年八
月内。蒙程仆射荐归阙庭。几欲半年。未蒙公论。伏以西南
东北两处从军。自执庸愚。不失诚节。今当相公举直之日。
是某幸得尽言之秋。仰望陶钧。置诸伦品。柔远之道。此为
事先。不宣。某再拜。

* 路随

随字南式。阳平人。举明经。累转司勋员外郎。穆宗朝拜谏
议大夫。敬宗立。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大和二年拜
黎逢 第 16b 页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册拜太子太师。出为
镇海军节度使。卒年六十。赠太保。谥曰贞。

** 上宪宗实录表

臣闻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远自
轩皇。近惟列圣。其间睿哲文明之德。格天济物之功。实赖
记述。传诸不朽。伏以宪宗皇帝承十一叶之基运。荡六十
年之妖氛。神功燀于无外。元化光于有截。语俭德则渐浣
濯以垂训。言忧勤则躬日昃而忘倦。广聪明则惟恐其不
闻。纳忠谏则咸许其自达。偫臣荷裕之德。黔首饱慈惠
黎逢 第 17a 页
之仁。今之举盛烈者。贞观开元元和而已。诚宜垂诸简牒。
焕彼缣缃。长庆二年。诏监修宰臣杜元㯋。命翰林侍讲学
士臣处厚臣赵暨史官沈传师郑瀚宇文籍等分年编次
实录。属中外多故。笔削未遑。或职秩遽移。判缀莫就。陛下
丕承鸿绪。思宏祖德。前诏处厚。继命臣随。比因奏对。促令
纂勒。臣今采处厚等所录。又与见在史官苏景裔等博访
遗逸。精加研覈。以毕其功。逮兹周岁。错综方就。谨撰宪宗
皇帝实录为四十卷。目录一卷。谨随表奉献。虽刓精极思。
徒效其勤劳。而测海窥天。岂知其万一。无任悚惕兢惭之
黎逢 第 17b 页
至。谨诣光顺门奉进以闻。

** 修定顺宗实录错误奏

臣昨面奉圣旨。以顺宗实录颇非详实。委臣等重加刊正。
毕日闻奏。臣自奉宣旨。寻取史本。欲加笔削。近伏见卫尉
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允
等各上章疏。具陈刊改。非甚便宜。又闻班行如此议论颇
众。臣伏以史册之作。劝诫所存。事有当书。理宜归实。匹夫
美恶。尚不可诬。人君得失。无容虚载。圣旨以前件实录记
贞元末数事。稍非摭实。盖出传闻。审知差舛。便令刊正。顷
黎逢 第 18a 页
因坐日。屡形圣言。通计前后。至于数四。臣及宗闵僧孺亦
以永贞以来。岁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难详知。陛下所
言。皆是接于耳目。既闻乖谬。因述古今。引前史直不疑盗
嫂之言。及第五伦挝妇公之说。皆多此比类。难尽信书。所
冀睿鉴详于听言。深宫慎于行事。持此比类。上开聪明。特
蒙降察。稍恕前谬。由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臣等伏以贞
观已来累朝实录。有经重撰。不敢固辞。但欲粗删深误。亦
固尽存诸说。宗闵僧孺相与商量。缘此书成于韩愈。今史
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子婿。若遣参撰。或致私嫌。以臣既职
黎逢 第 18b 页
监修。盍令详正。及经奏请。事遂施行。今者庶僚竞言。不知
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臣虽至昧。容非自请。既迫偫议。
辄冒上闻。纵臣果获修成。必惧终为时累。且韩愈所书。亦
非已出。元和之后。已是相循。纵其密亲。岂害公理。使归本
职。实谓正名。其实录伏望条示旧记最错误者。宣付史官。
委之修定。则冀圣祖垂休。永无惭于传信。下臣非据。获减
戾于侵官。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义。流言自弭。
时论攸宜。

** 不载元韶事迹议

黎逢 第 19a 页

凡功臣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为诫者。虽富贵人。第
书其卒而已。陶青刘舍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皆为汉相。
爵列通侯。而良史以为龌龊廉谨。备员而已。无能发明功
名者。皆不立传。伯夷叔齐庄周墨翟鲁连王符徐稚郭泰
皆终身匹夫。或让国立节。或养德著书。或出奇排难。或守
道避祸。而传与周邵管晏同列。故富贵者有所屈。贫贱者
有所伸。孔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人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人到于今称之。然则志士之欲
黎逢 第 19b 页
以光耀于后者。何待于爵位哉。富贵之人。排肩而立。卒不
能自垂于后者。德不修而轻义重利故也。自古及今。可胜
数乎。

* 裴虬

虬字深原。天宝中官永嘉尉。终谏议大夫。

** 怡亭铭

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
峥嵘怡亭。磐礡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
所经。众木成幄。偫山作屏。顾余逃世。于此忘形。

* 韦宏景

黎逢 第 20a 页

宏景。京兆人。贞元中进士。为汴州浙东从事。元和时累拜
给事中。穆宗朝拜尚书左丞。迁礼部尚书东都留守。大和
五年卒。年六十六。赠左仆射。

** 封还刘士泾授太仆卿诏疏

臣等伏观制书。授前件太仆卿者。伏以司仆正卿。位居九
列。在周之命。伯囧其人。所以惟月膺名。象河称重。汉朝亦
以石庆之谨愿。陈万年之行洁。皆践斯职。谓之大僚。今士
泾戚里常人。班叙散秩。徒以父任将帅。家富赀财。声名不
黎逢 第 20b 页
在于士林。行义无闻于朝野。忽长卿寺。有渎官常。况以亲
则人物未贤。以勋则宠待常厚。今更显任。诚谓谬官。传曰。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盖士泾之谓。臣等职司违失。实在守
官。其刘士泾新除太仆卿敕。不敢行下。谨随状封进。

* 韩方明

方明。贞元时人。与褚长文俱受书法于清河崔邈。

** 授笔要说

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十
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自伯英以前。未有真
行草书之法。姚思廉奉诏论书云。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

黎逢 第 21a 页

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书。古今无以辨其优劣。
惟见笔力惊绝耳。时有罗晖赵袭。并善书。与张芝冂著名。
而张矜巧自许。众颇惑之。尝与大仆朱宽书云。上比崔杜
不足。下方罗赵有馀。今言自古能书。皆云钟张。按张自矜
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芝自云比崔杜不
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
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
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于清河
黎逢 第 21b 页
公。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
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
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夫把笔有
五种。大凡笔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第一执管。夫
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
指虚掌。钩擪衄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
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画点。虽有解
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第
二[:#AS-FEEF:●]
[:#AS-FBED:●]族管。亦名拙管。谓五指
共[:#AS-FEEF:●]
[:#AS-FBED:●]族其管末。吊笔急疾。无
体之书。或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AS-FEEF:●]
[:#AS-FBED:●]族管书。则全无筋骨。

黎逢 第 22a 页

慎不可效也。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
书图障用之。亦与拙管同也。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
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
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
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
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
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
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障用之。或以示凡浅时。提转
黎逢 第 22b 页
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东海公璹曰。置笔于大指。
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
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
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
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又云。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
健。故轻则须沈。便则须[:#AS-8DBB:⿰⺡⿱止⿰]。谓藏锋也。不[:#AS-8DBB:⿰⺡⿱止⿰]则俭劲之状无
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故每点画。
须依笔法。然后书同古人之迹而合于作者。又曰。欲书当
先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
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意在
黎逢 第 23a 页
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
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可临时无法。
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