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杜佑
杜佑 第 25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七

杜佑 第 1a 页

* 杜佑

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贞元三年累拜尚书左丞。转刑部
尚书。十九年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元年
册拜司徒。封岐国公。七年薨。年七十八。赠太傅。谥安简。

** 进通典表

臣闻太上立德。不可庶几。其次立功。道行当代。其次立言。
见志后学。由是往哲。递相祖述。将施有政。用乂邦家。臣本
以门资。幼登官序。仕非游艺。才不及人。徒怀自彊。颇玩坟
杜佑 第 1b 页
籍。虽履历叨幸。或职剧务繁。窃惜光阴。未尝辍废。夫孝经
尚书毛诗周易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
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然率
多记言。罕存法制。愚管窥蠡测。岂达高深。辄肆荒虚。诚为
臆度。每念懵学。莫探政经。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
之弊。或阙拯救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未原其始。莫畅
其终。尚赖周氏典礼。秦皇荡灭不尽。纵有繁杂。且用准凭。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鉴。布在方策。亦粗研寻。自顷
纂修。年踰三纪。识寡思拙。心昧词芜。图籍实多。事目非少。

杜佑 第 2a 页

将谓功毕。有愧乖疏。固不足发挥大猷。但微臣竭愚尽虑。
凡九门计二百卷。不敢不具献上。庶明鄙志所之。尘渎圣
聪。兢惶无措。

** 论边将请系党项及吐蕃疏

臣伏见近者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
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
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耳。夫蛮夷猾夏。唐虞已然。周宣
中兴。猃狁为害。但命南仲。往城朔方。驱之太原。及境而止。
杜佑 第 2b 页
诚不欲弊中国而怒远夷也。秦平六国。恃其兵力。北筑长
城。以拒匈奴。西逐诸。出于塞外。劳力扰人。结怨阶乱。中国
未静。白徒竞起。海内云扰。实生谪戍。汉武因文景之富。命
将兴师。遂至户口减半。竟下哀痛之诏。罢田轮台。前史书
之。尚嘉其先迷而后复。盖圣王之理天下也。唯务绥静蒸
人。西至流沙。东渐于海。在南与北。亦存声教。不以远物为
珍。匪求遐方入贡。岂疲内而事外。终得少而失多。故前代
纳忠之臣。并有匡君之议。淮南王请息师于闽越。贾捐之
愿弃地于珠崖。安危利害。高悬前史。昔冯奉世矫汉帝之
诏击莎车。传其王首于京师。威震西域。宣帝大悦。议加
杜佑 第 3a 页
爵土之赏。萧望之独以为矫制违命。虽有功效。不可为法。
恐后之奉使者。争逐发兵。为国家生事。述理明白。其言遂
行。国家自天后已来。突厥默啜。兵强气勇。屡寇边城。为害
颇甚。开元初。边将郝灵佺亲捕斩之。传首阙下。自以为功。
代莫与二。坐望荣宠。宋璟为相。虑武臣邀功。为国生事。止
授以郎将。由是讫开元之盛。无人复议开边。中国遂宁。外
夷亦静。此皆成败可徵。鉴诫非远。且党项小蕃。杂处中国。
本怀我德。当示抚绥。间者边将非廉。亟有侵刻。或利其善
马。或取其子女。便贿方物。徵发役徒。怨苦既多。叛亡遂起。
杜佑 第 3b 页
或与北狄通使。或与西戎寇边。有为使然。固当惩革。传曰。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管子曰。有国家无使勇猛者
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远略也。今戎丑方强。边备
未实。诚宜慎择良将。诫之完葺。使保诚信。绝其求取。用示
怀柔。来则惩禦。去则谨备。自然彼怀我德。革其奸谋。何必
遽图兴师。坐致劳费。陛下上圣至仁。覆育偫类。动必师古。
谋无不臧。伏望坚保永图。置兵衽席。天下幸甚。臣识昧经
纶。学惭博究。窃鼎铉之宠任。为朝廷之老臣。恩深莫伦。志
恳思报。臧否备阅。刍荛上陈。有渎旒扆。伏深惶悚。

杜佑 第 4a 页

** 三朝行礼乐制议

晋司律中郎将陈颀云。昔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
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太和中。左延年
改夔驺虞伐檀文王三曲。更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实异。
惟夔鹿鸣今不改易也。魏代正朝大会。太尉奉偫后行礼。
东厢雅常作者也。后有三篇。第一曰于赫篇。咏武帝。声律
与古鹿鸣同。第二曰巍巍篇。咏文帝。用左延年所改驺虞
声。第三曰洋洋篇。咏明帝。亦用左延年所改文王声。第四
杜佑 第 4b 页
复用鹿鸣之声。重用而除古伐檀。及晋初。食举亦用鹿鸣。
按左传穆叔如晋。晋侯享之。工歌鹿鸣之三。三拜曰。鹿鸣
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毛诗云。鹿鸣燕偫臣嘉宾也。既
饮食之。又实其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
尽其心也。诗传并无行礼。及叔孙通所制汉仪。复无别行
礼事。荀氏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书鹿鸣又以宴嘉宾。
无取于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荀勖乃除鹿鸣旧制。更作
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祭之义。食举歌诗十二篇。元肇
偫后奉璧。趋步拜起。莫非行礼。岂容别设一乐。谓之行礼
耶。荀讥鹿鸣之失。似属误谬。还制四篇。复袭前轨。

杜佑 第 5a 页

** 三朝上寿有乐议

礼记但有献酬。无上寿文。惟诗雅云。再拜稽首。天子万寿。
豳风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虽非灼然明文。要是髣髴其
实。古者诗工皆歌之。故可得而言也。汉兴。叔孙通定礼仪。
七年长乐宫成。诸侯朝礼毕。复置酒。侍坐殿上。皆伏。尊卑
以次起上寿。汉故事上寿四会曲。注言但有钟鼓。无有歌
诗。魏初作四会。有琴筑。但无诗雅乐。郭琼云。明帝青龙二
年。以长笛食举第十二古置酒曲代四会。又易古诗名曰
杜佑 第 5b 页
羽觞行。用为上寿曲。施用最在前。鹿鸣已下十二曲名食
举乐。而四会之曲遂废。汉故事邓吴及琼等食举之曲。与
时增损。张华上雅乐诗表云。魏上寿食举时及汉代所施
用。其文句长短不齐。皆未合于古雅。汉故事则云上寿四
曲。华亦言有歌辞。会其注当是阙文。晋代歌诗。傅元述具
存。

** 彻食宜有乐议

周官云。王大食。三侑皆合钟鼓。汉蔡邕云。王者食举以乐。
今但有食举乐。食毕则无乐。按膳夫职。以乐侑食。礼记云。
客出。以雍彻。以振羽。论语云。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
杜佑 第 6a 页
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如此彻食应有乐。不容同
用食举也。

** 读时令议

读时令。非古制也。自东汉始焉。其后因而沿袭。按太宰职。
正月之吉。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人观之。又春官。太史
颁告朔于邦国。玉藻复云。听朔于南门之外。并无读时令
故事。而辟闾仁谞云。元日受朝读令。此则听朔礼毕。合于
玉藻之文。王方庆虽有所驳。大旨与仁谞不异。皆臆说也。
凡言时者。为四时耳。若正月之朔读令。则合云岁令。何以
杜佑 第 6b 页
谓之时邪。其夏秋冬。又何为不读邪。则辟闾辈误矣。

** 省官议

议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周建六官。
各有徒属。虽上文去质。吏众事繁。然而条流不紊。职非重
设。秦氏立制。多因时宜。汉初沿袭。后渐增广。光武建武六
年。废罢四百馀县吏职。十置其一。魏太和中。分命使臣。省
州县吏。正始中。又并合郡县等。晋太元六年。省七百馀员。
隋开皇三年。废五百馀郡。国家贞观初。省内官六百馀员。
详设官之本。为理众庶。所以古者计人置吏。故周官乡遂
杜佑 第 7a 页
稍。县畿约人定员。吏无虚设。自汉魏晋隋。暨于圣唐。皆因
战争流离。征缮艰劳。节省吏职。存诸方策。晋荀勖桓温。俱
有此议。息人救弊。何莫由斯。昔皋繇作士师。正五刑。今刑
部尚书大理卿。是二皋繇也。垂作共工。利器用。今工部尚
书将作监。是二垂也。契作司徒。敷五教。今司徒户部尚书。
是二契也。伯夷秩宗。典邦礼。今礼部尚书礼仪使。是二伯
夷也。伯益作虞。掌山泽。今虞部郎中都水使者。是二伯益
也。伯囧作太仆。掌车马。今太仆卿驾部郎中尚辇奉御闲[:#AS-8D74:⿸广既
]使者。是四伯囧也。古者天子有六军。汉家前后左右将
杜佑 第 7b 页
军四人。今则十二卫神策等八军。凡有将军六十人也。历
代增益。以至于是。旧名不废。新职日加。名繁职重。不可遍
举。所以后周依古周建六官。盖由于此。今略徵外官。别驾
本因汉置。随刺史巡察。若今观察使之有副使也。参军后
汉末置。参诸府军事。若今节度判官也。官名职务。迁易不
同。空存虚称。皆无事实。又司田顷景龙三年尝置。无何以
烦冗却停。并入司户。殊为折衷。诚宜斟酌繁省。详考损益。
欲求致理。必也正名。神龙中。官纪隳紊。有司务广集选人。
竞收名称。其时无阙注授。于是奏署员外官者二千馀人。

杜佑 第 8a 页

自尔遂为恒制。当开元天宝之中。四方无虞。百姓全实。大
凡编户九百馀万。吏员虽众。经用虽繁。人力有馀。帑藏丰
溢。纵或枉费。不足为忧。今兵革未宁。黎庶凋瘵。数年前。天
下簿帐到省百三十馀万户。自圣上御极。分命使臣。按比
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三百馀万。比天宝中。才三分之一。
就中浮寄仍五分有二。出租赋者减耗若此。食租赋者岂
可仍旧。如一州无三数千户。置五十六员官。十羊九牧。疲
吏烦众。顾兹大弊。实思革之。议者多云。尚有跋扈未庭。并
杜佑 第 8b 页
省官吏之后。恐被罢者仕进无路。别有依托。且縻爵禄。兼
示堤防。此乃常情之说。虑非救时之论。有才者即令荐用。
不才者何患奔亡。而况各有姻戚。顾恋家产。后汉建武六
年。减县省官。公孙述隗嚣未灭。魏太和正始中。则吴蜀鼎
立。晋太元六年。吴国尚在。隋开皇三年。陈氏割据。皆招罗
俊乂。志相吞灭。此时犹不虑有失贤资敌。务以救弊为谋。
今田悦之徒。并是庸琐。繁刑暴赋。惟恤军戎。衣冠士人。遇
如奴虏。岂比公孙述诸葛亮之在巴蜀。孙权陈霸先之有
江南。固无范睢业秦贾季强狄之虑。斯断可知矣。今若以
人情因习既久。不能更改制度。并省内官。但且权停省外
杜佑 第 9a 页
官别驾司马及参军州县额内官。约人户减县尉。其被罢
者。但有德行才器。委州府长吏搜择论荐。固亦不遗器能。
如或渝滥。先坐举主。谁敢罔冒。以陷刑章。其有不被举论。
但全旧名。任参常调。自当修进。更俟甄收。暂罢岁时。何负
此辈。如柱国后魏末置。并是当时宿德。勋盛业崇。皆主重
兵。宠贵第一。周隋以后。授受至多。暨乎国家。回作勋级。唯
得三十顷地耳。又开府仪同三司及光禄大夫。亦是官名。
还为人多。回作阶级。随时立制。遇弊变通。不必因循。重复
改作。待戎车息驾。百姓稍宁。欲增庶官。则复旧制。谨议。

杜佑 第 9b 页

** 尚书省官议

议曰。昔尧试舜于大麓。领录天下事。是其任也。周之司会。
又其职焉。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
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
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
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
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
已。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
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
杜佑 第 10a 页
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
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为陛下喉舌。斗
斟酌元气。运乎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令及左丞。
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谷。汉初尚
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
于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大事八座连
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二汉皆属少府。魏置中书省。有监
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晋以后所掌。略同
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省。交礼迁职。又解交本汉制也。至
杜佑 第 10b 页
于晋宋。唯八座解交。丞郎不复解交也。宋曰尚书寺。居建
礼门内。亦曰尚书省。亦谓之内台。每八座以下入侍。门生
随入者各有差。不得杂以人士。凡尚书官。大罪则免。小罪
遣出。百日乏代人。听还本职。其令及二仆射出行分道之
制。与中丞同。令仆各给威仪十八人。自晋以后。八座及郎
中多有不奏事。梁天监元年诏曰。自礼闱陵替。历兹永久。
郎署备员。无取职事。糠秕文案。贵尚虚闲。空有趋墀之名。
了无握兰之实。曹郎可依昔奏探。自是始奏事矣。又诏尚
书中有疑事。先于朝堂参议。然后启闻。旧尚书官不以为
杜佑 第 11a 页
赠。唯朱[:#AS-82FA:●]卒。特赠右仆射。武帝宠之故也。自魏晋重中书
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
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
已。后魏天兴元年。置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
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各有属官。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
外置。令大夫主之。四年。又复尚书三十六曹。天赐元年。复
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分主省务。至神麚
元年。始置仆射左右丞及诸曹尚书十馀人。各居别寺。北
齐尚书省亦有录令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亦谓之
杜佑 第 11b 页
北省。后济北王以太子监国。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别理
众事。仍开府置佐。后周无尚书。隋及大唐皆有。其制略同。
凡尚书省事无不总。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台。咸亨初复
旧。光宅元年。改为文昌台。垂拱元年。又改为都台。咸通初
复旧。长安三年。又改为中台。神龙初。复为尚书省。都台居
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
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
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天下之事尽矣。谨议。

** 仆射议

杜佑 第 12a 页

按仆射秦官。其名则微。其职甚细。东汉以后。虽委任渐重。
职司会府。而非百僚师长之职也。又按丞相亦秦官。秦氏
每偫臣上表。皆云丞相臣某为首。汉之宗臣。萧何为丞相。
汉仪。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有疾。法驾至第问。
得戮二千石。申屠嘉欲斩内史晁错是也。霍光受顾托之
重。当伊周之地。废昌邑王。上表太后。丞相臣敞为首。大司
马大将军臣光次之。其尊崇如此。中间尝置左右丞相。亦
尝改为相国。亦为大司徒。大抵汉之丞相。是为三公。于天
杜佑 第 12b 页
下无所不统。后汉亦以三公为宰相。则司徒本西汉丞相
也。其后或为丞相。或为相国。或为大丞相。虽互为之名。其
实一也。曹公司马师昭赵王伦王敦王导刘义宣齐高帝
梁武帝尔朱荣陈武帝侯景齐献武隋文帝皆为之。历代
多非寻常人臣之职。亦多为赠官。然自秦以降。实居百僚
之长。今尚书令统领众务。提举纲目。仆射贰之。诚为崇重。
且非统国政宰天下之任。宜侍中中书令。如直以尊崇则
太师。不然。上公太尉始可师长命百僚也。龙朔中天宝初。
尝改侍中中书令为左右相。远协伊尹仲虺为左右相。周
公召公相成王为左右之义。斯诚允当。或谓尚书令仆射
杜佑 第 13a 页
则录尚书之职。是官之师长。按前代录尚书。霍光张安世
王凤赵喜牟融邓彪张禹李固王导褚彦回齐明帝之徒。
或是三师。或是三公。或是大将军大司马兼之。皆秉朝政。
犹古冢宰。百官总已。实宰辅也。其时别自有令仆。今仆射
虽尝改为丞相。名同而职异。品秩又未崇极。上有三司三
公尚书令。岂比前代丞相受任也。其袭旧名无实者。若今
刺史皆云使持节。按前代使持节。得戮二千石。其王公已
下封国。皆南面臣人。分茅建社。其开府仪同三司。则礼数
班秩。皆如三公。置府辟吏。今并岂有其实乎。此例甚不能
杜佑 第 13b 页
遍举。安有仆射因改丞相之名。都无丞相之实。而为百僚
之师长也。又与丞郎绝礼。若隔品致敬。则诸司长官。与隔
品僚属。其可绝礼乎。斯不然矣。谨议。

** 通典序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
所纂通典。实采偫言。徵诸人事。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
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曰财。洪范八
政。一曰食。二曰货。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
杜佑 第 14a 页
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序。立乐
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
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
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十二卷)选举次之。(六卷)职官又次之。(
二十二卷)礼又次之。(百卷)乐又次之。(七卷)刑又次之。(大刑用甲兵
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州郡又次之。(十四卷)边防末之。(十六卷)或览之者。
庶知篇第之旨也。

** 杜城郊居王处士凿山引泉记

佑此庄贞元中置。杜曲之右。朱陂之阳。路无崎岖。地复密
杜佑 第 14b 页
迩。开池水。积川流。其草树蒙茏。冈阜拥抱。在形胜信美。而
跻攀莫由。爰有处士琅邪王易简。字高德。经术探于壸秘。
文章擅于风雅。精识穷于治理。奥学究于天人。栖迟衡茅。
秕糠爵禄。旁洽他艺。尤精术数。短褐或敝。箪笥屡空。守道
安贫。不求不竞。素嗜山水。乘兴游衍。踰月方归。诚士林之
逸人。衣冠之良士。佑景行仰止。邀屈再三。惠然肯来。披榛
周览。因发叹曰。懿兹佳景。未成具美。蒙泉可导。绝顶宜临。
而面势小差。朝晡难审。庸费不广。日月非延。舆识无不为
疑。佑独固请卒事。于是薙丛莽。呈脩篁。级诘屈。步逦迤。竹
杜佑 第 15a 页
径窈窕。藤阴玲珑。胜槩益佳。应接不足。登陟忘倦。达于高
隅。若处烟霄。顿觉神王。终南之峻岭。青翠可掬。樊川之清
流。逶迤如带。蒇役春仲。成功秋暮。其烦匪病。不[:#AS-8FBB:●]于素。开
双洞于岩腹。当郁燠而生寒。交清泉于巘上。遭旱暵而淙
注。止则澄澈。动则潺湲。宛如天然。莫辨所泄。悬布垂练。摇
曳晴空。定东西之方隅。正子午之晷度。境象一变。宾侣咸
惊。矧其流触湾环。曲池奫沦。美景良辰。贤英迭臻。泛方舟
而骋怀。听清商而怡神。宁知景之将曛。胜事嘉趣。谅难备
陈。远祖西汉建平侯。家于杜陵。绵历千祀。佑实虚薄。谬窃
杜佑 第 15b 页
公台。作相两朝。空尸高秩。初过从心之岁。即陈归老之诚。
渥泽猥流。皇慈未替。特优筋力之礼。俯念朝谒之勤。任适
田庐。恣寻山水。荷天地之大德。蒙亭育之厚恩。上答何阶。
兢惭是积。而枌榆之敬。恭肃敢亏。每出国门。未尝公服。导
从辈悉令简省。刍荛者莫止唐突。及栖弊陋。时会亲宾。野
老衰宗。啬夫游徼。亦同列坐。或与衔杯。由是尽得欢心。庶
将洽比乡党。其城曲墟落。缁黄童艾。杜名杜氏。遍周川原。
偫情既用光荣。老夫唯增祗惧。或曰。兹地颇堪游玩。深虑
势家凌夺。佑以为不然。圣主明君。固当制抑。神龙中。故中
杜佑 第 16a 页
书令韦公嗣立骊山幽栖谷庄。实为胜绝。中宗爱女安乐
公主恃宠恳求。竟不之许。曰。大臣产业。宜传后代。不可夺
也。恭惟圣德。载在史策。贞元中。族叔司空相国黄裳。时任
太子宾客。韦曲庄亦谓佳丽。中贵人复以公主赏爱。请买
赐与。德宗不许。曰。城南是杜家乡里。终不得取。仰奉圣言。
布于人听。则二后皆切禁止。所冀善以保安。在子孙但履
孝资忠。谨身奉法。无(疑)钦达节。克守素风。复何虞也。司徒
平章事岐国公京兆杜佑记。

** 御夷狄论

杜佑 第 16b 页

秦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今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外有
犬戎凭陵。陷城数百年。内有兵革未宁三纪矣。岂制置异
术。古今殊时乎。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
为地利不尽。更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又以秦
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夥。诱以三晋之人耕。而优其田
宅。复及子孙。使秦人应敌于外。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
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
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馀皆习他技。又
秦汉郑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中。两
杜佑 第 17a 页
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初。减至六千亩。亩朘一斛。减少四
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富强。不可得也。汉时长安
北七百里。即匈奴之地。侵掠未尝暂息。计其举国之众。不
过汉一大郡。晁错请备障塞。故北边妥安。今潼关之西。陇
山之东。鄜坊之南。终南之北。十馀州之地。已数十万家。吐
蕃绵力薄材。食鲜兵拙。不及中国远甚。诚能复两渠之饶。
诱农夫趋耕。择险要。缮城垒。屯田蓄力。河陇可复。岂惟自
守而已。

** 改定乐章论

杜佑 第 17b 页

夫音生于人心。心惨则音哀。心舒则音和。然人心复因音
之哀和。亦感而舒惨。故韩娥曼声哀哭。一里愁悲。曼声长
歌。众皆喜忭。斯之谓矣。是故哀乐喜怒敬爱六者。随物感
动。播于形气。叶律吕。谐五声。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乐。乐也者。圣人之所
乐。可以善人心焉。古之天子诸侯卿大夫。无故不撤乐。士
无故不去琴瑟。以平其心。以畅其志。则和气不散。邪气不
干。此古先哲后立乐之方也。周衰政失。郑卫是兴。秦汉已
还。古乐沦缺。世之所存。韶武而已。下不达振铎。上不达讴
杜佑 第 18a 页
谣。但更其名。示不相袭。知音复寡。罕能制作。而况古雅莫
尚。胡乐荐臻。其声怨思。其状迂怪。方之郑卫。又何远乎。爰
自永嘉。戎羯迭乱。事有先兆。其在于兹。贞观初。作破阵乐。
舞有发扬蹈厉之容。歌有和易啴发之音。以表兴王之盛
烈。何让有周之大武。岂近古相习。所能思关哉。而人间胡
戎之乐。久而未革。古者因乐以著教。其感人深。乃移风俗。
将欲闲其邪。正其颓。惟乐而已。太宗文皇帝留心雅正。厉
精文教。命考隋氏所传南北之乐。梁陈尽吴楚之声。周齐
皆胡虏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居吕才习音
杜佑 第 18b 页
韵。协律郎张文牧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西汉以来。
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加祼地迎牲饮福
酒。今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酒之乐。周享
神诸乐。多以夏为名。宋以永为名。梁以雅为名。后周亦以
夏为名。隋氏因之。国朝以和为名。旋宫之乐久丧。汉章帝
建初三年。鲍邺始请用之。顺帝阳嘉二年复废。累代习黄
钟一均。变极七音。则五钟废而不击。反谓之哑钟。孝孙始
为旋宫之法。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至开元
中。又造三和乐。又制文舞武舞。文舞朝廷谓之九功舞。武
杜佑 第 19a 页
舞朝廷谓之七德舞。乐用钟磬柷敔晋鼓琴瑟筝竽笙箫
笛篪埙錞于铙铎舞拍舂犊等。谓之雅乐。唯郊庙九会冬
至及册命大礼。则辨其曲度章句而分始终之次。二十九
年六月。太常奏东封太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豫和六变。
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祗。皇帝行用太和之乐。其封
泰山也。登歌奠玉币用肃和之乐。迎俎用雍和之乐。酌福
饮福用寿和之乐。送文迎武用舒和之乐。亚献终献用凯
安之乐。送神用夹钟宫元和之乐。禅社首送神用林钟顺
和之乐。享太庙迎神用永和之乐。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
杜佑 第 19b 页
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献用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献
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尧皇
帝酌献用大明之舞。太宗文武皇帝酌献用崇德之舞。高
宗天皇大帝酌献用钧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用太
和之舞。睿宗大圣贞皇帝酌献用景云之舞。彻豆用雍和
之舞。送神用黄钟宫永和之乐。臣以乐章残缺。积有岁时。
自有事东巡。亲谒九庙。圣情敦礼。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月。
考定音律。请编诸史册。万代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