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萧昕
萧昕 第 24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萧昕 第 1a 页

* 萧昕

昕字中明。河南人。少举崇文进士。再中博学宏词科。累迁
左拾遗。哥舒翰为副元帅。辟掌书记。翰败。入蜀。累迁秘书
监。代宗幸陕。转国子祭酒。大历初转工部尚书。封晋陵侯。
德宗幸奉天。迁太子少傅。爵郡公兼礼部尚书。以太子少
师致仕。贞元七年卒。年九十三。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懿。

** 总章右个赋(以气变铜浑灰移玉管为韵)


萧昕 第 1b 页

大君向明。神道设位。恢三皇之轨物。张五帝之经纬。居皇
极以体尊。配升平而作谥。上栋下宇。图出震之垂功。昆崙
辟雍。模大壮之成器。分五行以配德。合四时而导气。审圆
象以规天。揆方仪而法地。因节候之开辟。得阴阳之奥秘。
不然。何以审宝位之尊。彰后王之贵者也。夫其体物辨方。
因宜制变。壮云构之直耸。属星躔而右转。玉露朝落。金风
夕扇。收帝耤于西成。誓武人于南面。然后缉以众政。休兹
百工。草黄月季。虚正昏中。释菜吹豳。命乐人而万舞。斩牲
示戮。习军威于五戎。既依方以服玉。遂候吕以吹铜。徒观
其在阳体尊。规模所存。取閟寒暑。以法乾坤。环沔彼之流
萧昕 第 2a 页
水。设有闶之高门。布政居方。顺时开阖。乞言讲德。肆志讨
论。宣八风而配律。齐七政以同浑。尔其大礼尽设。明堂洞
开。兴亡之迹。厥德不回。见周公之负扆。看纣王之罹灾。设
殷监于既往。垂大轨于将来。邃宇九房。采唐尧之茅屋。神
阶十二。惩夏癸之瑶台。故当勤求庶政。想望英才。不尔。何
劳谦于昃日。而旋斡于飞灰。既而四方述职。九品陈仪。礼
有攸叙。政无不施。发声明于风动。趋剑履而星移。道敷鹓
鹭。兆合熊罴。永恭已而南面。故垂拱而无为。非斯宇以攸
赞。亦何取于成规。是月也。天子礼神祇。展牲玉。感物增思。
萧昕 第 2b 页
虔心以勖。既尝稻以荐犬。亦趋刑而断狱。明大阅以讲威。
训偫驺而抚俗。别有粉署承风。金门献款。念无媒以赠策。
谬谈天于窥管。

** 上林白鹿赋(以君德至天珍物充囿为韵)


大哉圣德。望之如云。苑囿期广。动植惟分。匪狙犷之獝狘。
将煦育于氤氲。伊生灵之遂性。实咸若于吾君。为白鹿之
呈瑞。时或友而或偫。夫其充牣禁苑。喜乐王国。庇丰草而
择阴。感食苹而怀德。奋角觡以共抵。粲圭璋而混色。将攸
处以寝兴。非挺走而畏逼。既而濯濯不偫。呦呦慕类。狎威
萧昕 第 3a 页
凤以来格。侣驺虞而必萃。笑元豹以深藏。哂飞黄而远致。
贞姿麌麌。若皓鹤之偫惊。逸足骎骎。齐素翚而麇至。然后
饮刷铜沼。咆哮琼田。忽往顾以腾倚。时决骤以周旋。分形
雪散。曳影霜悬。岂有虞之可即。将不羁于永年。嘉贞祥之
肸蚃。知君德之届天。大矣哉。固当不爱其道。不藏其珍。我
泽如浸。我惠如春。矧微贶之不腆。岂足彰乎至仁者哉。伊
兹兽之匪陋。亦大块之品物。感淳和之相甄。会祯祥之骏
发。将因质以受彩。岂不缁而自伐。与刍狗之陶甄。光图牒
之剪拂。泱泱大风。盛德惟充。嗟不识之狂。愿赓歌于帝功。
萧昕 第 3b 页
歌曰。德由庚兮偫物凑。协嘉祥兮扰灵兽。感䜣合于天符。
遂充塞于君囿。

** 仲冬时令赋(以题为韵)


岁杪星穷。时临月仲。元冥气肃。黄钟律中。北陆阴凝。西成
物众。观四郊而息老。朝万国而来贡。于是我皇乃亲帅百
辟。观隙三农。整六军以耀武。肆大阅于仲冬。然后乃即太
庙。建元旗。事神率礼。抚俗观诗。斥声色以不御。守和平而
自持。山泽从宜。候飞霜而校猎。川源有秩。因涸冻而沈祠。
谨门闾而守法。慎盖藏以应期。斩木阳崖。采周官于是月。

萧昕 第 4a 页

藏冰阴室。咏豳诗于此时。然后受计郡国。大颁锡命。祭必
先贤。室惟行庆。驾铁骊以轨物。居元堂而布政。因宜制变。
必酌于古文。授时乡方。乃行乎夏令。尔其谋猷克臧。备物
必具。饬王政之礼。戒土功之务。天地既贞。阴阳乃裕。苟愆
伏之必节。岂雪霜之是遇。故当北辰正而众星拱。东海深
而百川赴。既一人而作哲。惟四方之所注。抚空怀以自怜。
愧扬雄之作赋。

** 乡饮赋

萧昕 第 4b 页

乡饮之制。本于酒食。形于樽俎。和其长幼。洽其宴语。象以
阴阳。重以宾旅。此六体者。礼之大序。至如高馆初启。长筵
初肆。众宾辟旋而入门。主人稽首而再至。则三揖以成礼。
三让以就位。贵贱不共其班。少长各以其次。然后肴栗具
设。酒醴毕备。鼙鼓递奏。工歌咸萃。以德自持。终无至醉。夫
观其拜迎拜送。则人知其洁敬。察其尊贤尚齿。则我欲其
无竞。君若好之。实曰邦家之庆。士能勤之。必著乡曲之行。
今国家徵孝秀。辟贤良。则必设乡饮之礼。歌鹿鸣之章。故
其事可得而详。立宾立主。或陛或堂。列豆举爵。鼓瑟吹簧。
动而敬。居则庄。百拜乃毕。用宾于王。礼主于敬。乐主于同。

萧昕 第 5a 页

明士苟习于礼乐。则可招贲于旌弓。庶其缉熙圣迹。宣畅
皇风。岂徒务燕谑而湛乐之是崇。

** 对元日奏事上殿不脱剑履判

夷夏一体。正朔同班。车服旌旗。光分五第。声明文物。照临
百官。国家庶绩其凝。四聪咸达。九重清问。每降于丝纶。万
人自奏。方闻于复逆。景以位阶丹陛。得奏青蒲。竹帛未书。
既非子孟之锡。剑履不脱。须寘良夫之刑。且道在守官。物
惟藏礼。夫子相卫。先在于正名。谢息守郕。无闻于假器。既
萧昕 第 5b 页
紊彝典。须寘严科。

** 对燕弓矢舞判

**  燕师国子以弓矢舞乐师巡列将挞之曰视瞭诏来瞽皋

选劳策勋。辨乐论德。师旷侍晋。知崇侑食之仪。士丐平生。
颇识蒸肴之礼。于是小臣戒备。大师辨章。笙入悬閒。歌升
堂上。礼亦异数。既加笾而称节。乐其无算。方及旅而扬觥。
率礼未见陈弓。搢扑固宜行挞。国子以行能不著。版籍徒
编。乏周瑜之听音。同孔张之失位。使仲尼忘味。不及在齐。
吴札观风。还同自郐。舞师见察。而不迷于乐章。瞽人妄告。

萧昕 第 6a 页

请无废于杜举。

** 夏日送桂州刺史邢中丞赴任序

桂林巨镇。临川荒服。居五岭之表。控两越之郊。俗比华风。
化同内地。然而洞居砦止。人好阻兵。有殊货重[:#AS-88E3:●]。吏无廉
政。选其任者。实难其才。故郡久旷官。朝思称职。以腹心之
寄。辍爪牙之雄。俾其澄清。行独坐之事。俾其式遏。总防禦
之权。惟帝知人。伫报尤政。五月维夏。畏途万里。溽暑方起。
火云始生。履苍梧瘴疠之郊。涉沅湘风涛之壮。众悦是举。
萧昕 第 6b 页
而伤此行。公陈力灭私。饮冰徇节。以忠则九折之途可叱。
以信则三江之水可航。聚粮戒徒。肃装候传。无酒酤我。缓
仳离之忧。徵文宠别。慰行迈之思。仆以渭阳之故。而首序
云。

** 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

**  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

公讳九皋。其先范阳人也。昔轩辕少子。以弦弧受氏。别封
于张。留侯以五代相韩。安世以七叶荣汉。特生閒气。钟美
大贤。馀庆遗芳。袭于令嗣矣。晋末以永嘉南渡。迁于江表。

萧昕 第 7a 页

皇朝以因官乐土。家于曲江。高祖守礼。隋钟离郡涂山令。
曾祖君政。皇朝韶州别驾。祖子冑。皇朝越州剡县令。烈考
宏愈。皇朝太常卿广州都督。皆世济明德。不陨令名。公特
禀中和。诞生淳懿。恭推色养。孝自因心。幼岁丁太常府君
忧。孺慕衔哀。栾棘无怙。毁能达理。志若成人。及日月外除。
而顾复就养。思致逮亲之禄。方求筮仕之阶。籯金不珍。琢
玉成器。殖学以明道。修身以践言。弱冠孝廉登科。始鸿渐
也。岭南按察使尚书裴胄先。幕府求贤。轺车问俗。以公后
萧昕 第 7b 页
进之秀。藉以从军。表授海丰郡司户。水变贪泉。珠还合浦。
时所称也。其后五溪阻兵。偫蛮聚略。帝命按察使裴胄先
讨焉。以公有[:#AS-82F9:⿰樽]俎之谋。韬钤之用。奏授南康郡赣县令。于
是坐其帷幄。置以戎车。公武能宣威。文可化俗。军需倚办。
供亿无留。前宣慰使御史梁勋奏公清白有闻。后宣慰使
竹承构奏公户口增益。共称尤异。褒进上闻。特加朝散大
夫。迁巴陵郡别驾。初丞相曲江。公之元昆。自始安郡太守
兼五府按察使。以为越井殊方。广江剽俗。怀柔之寄。实在
腹心。奏公俱行。可为同气。遂授南康郡别驾。季弟九章。以
为桂阳郡长史。太夫人在堂。赐告归宁。承欢伏腊。白华共
萧昕 第 8a 页
展于朝夕。衣锦时入于乡闾。棣萼美于诗人。德星聚于陈
氏。代所稀也。无何。丁于内艰。柴毁煢煢。勺饮不纳。至性闻
于州里。孝感达于神明。白雀驯狎于倚庐。黄犬随号于行
哭。表其异也。服阕。除殿中丞。又迁尚书职方郎中。起草含
香。停车待漏。位高元象。职在弥纶。及曲江公翊赞庙谟。盐
梅鼎实。讲德论道。求贤审官。以识量通明。与闻其议。故能
致君尧舜。克济忠贞。公之佐也。及元昆出牧荆镇。公亦随
贬外台。遂历安康淮安彭城睢阳四郡守。所莅之邦。必闻
其政。作人父母。为国循良。于是瑞鹊成巢。嘉禾合颖。祥乌
萧昕 第 8b 页
素翟而狎至焉。考绩议能。诏书褒异。遂迁襄阳郡太守兼
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以连率之权。授以澄清之任。化行
江汉。惠及黎元。进封南康县开国男。赏有功也。属南夷不
龚。西蜀骚动。掎角之势。连于岭隅。以公有经略之才。委公
以干城之任。乃除南海太守兼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
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天书盈箧。厩马在庭。恩华
宠光。旁午道路。公召募敢勇。缮治楼船。绥怀远人。安集犷
俗。或指剑山之路。或出铜柱之乡。以回舶运粮。省泛舟之
役。以于来授甲。宽土著之人。寄重务殷。用省功倍。天子嘉
萧昕 第 9a 页
之。特赐银青光禄大夫。兼手诏益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旌其能也。且五府之人。一都之会。地包山洞。境阔海壖。异
域殊乡。往来辐辏。金贝惟错。齿革实繁。虽言语不通。而贽
币交致。公禁其豪夺。招彼贸迁。远人如归。饮其信矣。秩满。
迁殿中监。皇舆尽饰。玉食惟精。六尚委能。一心主办。服御
器用。必信必诚。勤劳不遑。积忧聚痗。以天宝十四载四月
二十日。疾亟薨于西京常乐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六。呜
呼哀哉。哲人其萎。邦国殄矣。皇上哀悼。赙赠盈门。给递还
乡。首邱归本。遂赠广陵郡大都督府长史。礼仪哀制。延素
萧昕 第 9b 页
握发。可谓饰终。以明年葬于始兴郡洪义里武陵原。夫人
宏农谭氏。襄阳郡夫人。国子博士知几之子。克训母仪。用
光阃则。粤以永泰三年。薨南康郡次。以大历四年合祔焉。
礼也。嗣十一人。长曰捷。前端州刺史。次曰擢。前右金吾卫
兵曹参军。次曰撝。试大理直康州刺史。次曰抗。检校户部
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朔方邠宁节度行军司马。
次曰捍。前宏文生。皆王之荩臣。国之多士。令德之后。必大
其门。公尝与季弟同泛沧溟。舳舻艅艎。凡数百辈。忽惊飙
震发。骇浪山连。当呀呷之时。谓汨没同尽。为猿为鹤。曷可
萧昕 第 10a 页
保焉。而中宵返风。漂泊孤屿。迟明相视。各在津亭。同役之
人。仅有存者。则知商邱蹈信。入之而不伤。吕梁履忠。游之
而莫惴。恺悌君子。福禄绥之。宜其克享永年。亦既逢吉。且
公之立身。可谓尽美。居丧致哀。称其孝也。入幕决胜。称其
才也。列在藩翰。则德化之政闻。授之斧钺。则式遏之功著。
佐元昆则润色王业。睦诸季则致美闺门。至于推挽忠良。
揄扬俊乂。力行不怠。时议高之。夫生死有怀。古今同尽。殁
而不朽。君子韪之。昕忝迹儒林。尝读旧史。览贤人之事业。
知盛德之在焉。敢扬休声。以志贞石。铭曰。

萧昕 第 10b 页

轩辕锡羡。百代蕃昌。弦弧得姓。受邑于张。五代相韩。七貂
居汉。平子数术。茂先翊赞。诞钟馀庆。克享大名。爰至我公。
天姿挺生。率礼立身。依仁从政。学该百代。官踰三命。再登
幕府。四列藩条。威行节制。化合讴谣。作牧襄阳。授兵南越。
江汉底定。要荒胥悦。死生有命。修短靡常。礼赠殊秩。魂归
故乡。梧槚成列。邱陵无改。夏日冬夜。精灵斯在。

** 元献皇太后哀册文

维宝应二年岁次癸卯闰正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元献
皇太后启殡于永昌之陵寝。安神于细柳之亭宫。粤三月
萧昕 第 11a 页
甲辰朔十二日乙卯。将迁座于泰陵。礼也。谥册昭礼。容车
俨驾。皇帝执通丧而在疚。遵远日以戒期。悼悯凶之荐及。
痛皇妣以衔悲。泣外郊而阻礼。将彻奠于有司。命宗伯之
贰职。陈明德以为词。词曰。

两仪判质。二曜分形。乾刚坤顺。阳德阴灵。嫔风以婉。妇道
惟听。王教斯立。邦家以宁。渭水定祥。涂山协德。式敷阴教。
用光内则。紃组克修。蘋蘩是职。杂佩相警。副笄尽饰。族承
嵩岳。德备椒房。福履兰殿。祥开画堂。黄花袭庆。彤管贻芳。
姜嫄佐喾。尧母兴唐。灵婺沈彩。仙娥坠魄。厚夜无归。重泉
萧昕 第 11b 页
永隔。义存故剑。礼备追册。先志克遵。爰开故宅。坤仪载穆。
象服攸宜。鸾辂爰止。翚衣在斯。蔼蔼邦媛。雍雍母仪。先天
毓德。早岁闻师。日月有期。山陵甫制。六綍齐引。八神警卫。
龙帷俨其载陈。骥服骋以偕逝。率土雷动。殊方雪涕。去城
阙之迟迟。望郊原之翳翳。背黄山而北指。渡清渭以东辕。
野色惨以凝幕。青云重而垂轩。俨騑骖以就驾。惨徒御而
不喧。舍曾城之禁掖。向新庙之陵园。呜呼哀哉。遵周道之
合祔。美诗风之同穴。列容卫于山阿。若平生之象设。拟灵
荃之凄楚。泛薤露之清切。痛修夜之不旸。叹行芳之永绝。

萧昕 第 12a 页

呜呼哀哉。缅惟在昔。嫔德斯臧。夫妇以正。邦家之光。明明
淑德。诞圣配皇。肃威灵之如在。钦懿范之不忘。呜呼哀哉。

** 昭靖太子哀册文

维大历八年岁次癸丑五月乙亥朔十七日辛卯。开府仪
同三司元帅郑王薨。旋殡于内侍省。二十七日甲午。册谥
曰昭靖太子。洎十年岁在乙卯十二月庚申朔二十六日
乙酉。迁窆于万年县细柳之北原。乃诏京兆尹黎干监护
丧事。展饰终之仪。礼也。呜呼哀哉。穷阴肃冽。杀景凝冱。蜃
萧昕 第 12b 页
辂方巾。龙骖在御。设庭燎以终夕。启攒涂而即路。皇帝悼
贤王之不淑。念爱子之云亡。齐彭殇以理遣。顾形影而神
伤。录旧功于藩邸。议新谥于太常。眷承家于匕鬯。追嗣位
于元良。爰命侍臣。式纂遗芳。其词曰。

维昔启土。膺兹册命。赐爵为王。建封于郑。梁国宠异。鲁邦
礼盛。明哲在躬。温良成性。国步艰难。遘兹师旅。克生才艺。
允是文武。乃拜元戎。俾歼丑虏。职思靖乱。功期禦侮。守师
律以殿邦。振威声而先举。问安内竖。视膳寝门。随肩明两。
顺色晨昏。光辉棣萼。友爱鸰原。率礼不违。人无閒言。招贤
南楚。爱客西园。宗子维城。王室以藩。乐善未终。沈疴斯起。

萧昕 第 13a 页

偫望并走。众医咸理。有加无瘳。兰销玉毁。驰光度隙。逝川
阅水。轸皇慈之怛化。嗟国人之罢市。呜呼哀哉。畴庸未纪。
度德则优。崇以徽号。阐其谋猷。善则可旌。礼无不酬。吉凶
同域。神理难求。列前星之储位。昭甲观之虚庆。撰日月以
有时。备涂刍以将命。卜竁从吉。辨方居正。堇原霜苦。松阡
雪映。起寝庙之崇严。制园陵之尊敬。呜呼哀哉。辒车发轫。
缇绮前旌。祖载奠彻。箫笳哀鸣。挽出离宫。路回直城。羽仪
以列。徒御不惊。越素浐以东指。背黄山而北征。联冈走以
萧昕 第 13b 页
回抱。远树靡而低倾。对骊宫以立表。依细柳以开茔。閟重
局于穸壤。悲执绋于桓楹。川杳杳以暝色。野梢梢以寒声。
仰清芬之不泯。实昭晰于鸿名。呜呼哀哉。

* 王翰

翰。并州晋阳人。第进士。为秘书正字。迁驾部员外。出为汝
州长史。贬道州司马。

** 对两贯判

**  甲先有两贯一延州一属鄯州为定甲诉云先属延州

淳维不虔。塞门多事。险其走集。虽称有典。当其奔冲。安得
萧昕 第 14a 页
无战。或逃或死。家无康业。且人户平分。文昌之旧也。边郡
以实。先王之制也。甲无一德。遂编两贯。礼不忘本。延州密
迩于京毂。武以戒严。鄯府远邻于河县。详其动静。徇欲滋
深。违之则苦。从之则乐。国有大事。在戎为急。邦之荣怀。阜
人斯可。益其远也。不亦宜乎。

* 崔曙

曙。宋州人。开元二十六年进士。

** 瓢赋

送子清酤。挹兹瓢杓。器为人用。势本天作。生也[绵]
[绵]。长非濩落。工
萧昕 第 14b 页
虽能而莫骋。宾有量而是度。外象招摇。中虚[:#AS-8867:⿳士冖柘]籥。汎然无
系。似为客之漂流。浮而不沈。如从事之鸣跃。许何挂而厌
喧。颜何饮而为乐。传一杯之引满。更百壶之竭涸。傥遇主
人之深恩。敢忘此堂之斟酌。

* 赵匡

匡字伯循。河东人。历洋州刺史。

** 举选议

三代建侯。与今事异。请自汉言之。汉朝用人。自诏举之外。
其府寺郡国属吏。皆令自署。故天下之士。修身于家。而辟
萧昕 第 15a 页
书交至。以此士务名节。风俗用修。魏氏立九品之制。中正
司之。于是族大者第高。而寒门之秀屈矣。国朝举选。用隋
氏之制。岁月既久。其法益讹。夫才智因习而就。固然之理。
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
贤。不惟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不惟挠其淳和。实又长
其佻薄。自非识度超然。时或孤秀。其馀溺于所习。悉昧本
源。欲以启导性灵。奖成后进。斯亦难矣。故士林鲜体国之
论。其弊一也。又人之心智。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书籍无
穷。主司问目。不立程限。故修习之时。但务钞略。比及就试。
萧昕 第 15b 页
偶中是期。业无所成。固由于此。故当代寡人师之学。其弊
二也。疏以释经。盖筌蹄耳。明经读书。勤苦已甚。既口问义。
又诵疏文。徒竭其精华。习不急之业。而其当代礼法。无不
面墙。及临民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所谓所习非所用。
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举人大
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其事难
其路隘也如此。而杂色之流。广通其路也。此一彼十。此百
彼千。揆其秩序。无所差降。故受官多底下之人。修业抱后
时之叹。待不才者何厚。处有能者何薄。崇末抑本。启昏窒
萧昕 第 16a 页
明。故士子舍学业而趋末伎。其弊四也。收人既少。则争第
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訾同类。用以争先。故业因儒
雅。行成险薄。非受性如此。势使然也。浸以成俗。亏损国风。
其弊五也。大抵举选人以秋初就路。春末方归。休息未定。
聚粮未办。即又及秋。正业不得修习。益令艺能浅薄。其弊
六也。羁旅往来。縻费实甚。非惟妨阙正业。盖亦隳其旧产。
未及数举。索然以空。其弊七也。贫窭之士在远方。欲力赴
京师。而所冀无际。以此揆度。遂至没身。使兹人有抱屈之
恨。国家有遗才之阙。其弊八也。官司运江淮之储。计五费
萧昕 第 16b 页
其四乃达京邑。刍薪之贵又十倍。而四方举选之人。每年
攒会。计其人畜。盖将数万。无成而归。十乃七八。徒令关中
烦耗。其弊九也。为官择人。惟才是待。今选司并格之以年
数。合格者判虽下劣。一切皆收。如未合格而应科目者。才
有小瑕。莫不见弃。故无能之士。禄以例臻。才俊之流。坐成
白首。此非古人求贤审官之义。亦已明矣。其弊十也。选人
不约本州所试。悉令聚于京师。人既浩穰。文簿烦杂。因此
偷滥。其事百端。故俗閒相传云。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
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此弊之尤者。今若未能顿除举选。以
萧昕 第 17a 页
从古制。且稍变易。以息弊源。则官多佳吏。风俗可变。其条
例如后。谨议。

**  举人条例

一。立身入仕。莫先于礼。尚书明王道。论语诠百行。孝经德
之本。学者所宜先习。其明经通此。谓之两经举。论语孝经
为之翼助。诸试帖一切请停。惟令策试义及口问。其试策
自改问时务以来。经业之人。鲜能属缀。以此少能通者。所
司知其若此。亦不于此取人。故时人云。明经问策。礼试而
已。所为变实为虚。无益于政。今请令其精习。试策问经义
萧昕 第 17b 页
及时务各五节。并以通四以上为第。但令直书事义。解释
分明。不用空写疏文。及务华饰。其十节总于一道之内问
之。馀科准此。其口问诸书。每卷问一节。取其心中了悟。解
释分明。往来问答。无所滞碍。不用要令。诵疏亦以十通八
以上为第。诸科亦准此。外更通周易毛诗。名四经举。加左
氏春秋。为五经举。不习左氏者。任以公羊谷梁代之。其但
习礼记及论语孝经。名一经举。既立差等。随等授官。则能
否区分。人知劝勉。

一。明法举亦请不帖。但策问义并口问。准经业科。

萧昕 第 18a 页

一。学春秋者。能断大事。有兼习三传。参其异同。商搉比拟。
得其长者。谓之春秋举。策问经义并口问。并准前。

一。进士习业。请令习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并一史。其杂文
请试两首。共五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试笺表议论铭颂
箴檄等有资于用者。不试诗赋。其理通其词雅为上。理通
词平为次。馀为否。其所试策。于所习经史内问。经问圣人
旨趣。史问成败得失。并时务共十节。贵观理识。不用求隐
僻。诘名数。为无益之能。言词不至鄙陋。即为第。

萧昕 第 18b 页

一。其有通礼记尚书论语孝经之外。更通道德诸经。通元
经孟子荀卿子吕氏春秋管子墨子韩子。谓之茂才举。达
观之士。既知经学。兼有诸子之学。取其所长。舍其偏滞。则
于理道。无不该矣。试策问诸书义理。并时务共二十节。仍
与之言论。观其通塞。

一。其有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其词典雅者。谓之
秀才举。经通四经。或二礼。或三家春秋。兼通三史以上。即
当其目。其试策。经问圣人旨趣。史问成败得失。并时务共
二十节。仍与之谈论。以究其能。

萧昕 第 19a 页

一。学倍秀才。而词策同之。谈论贯通。究识成败。谓之宏才
举。以前三科。其策当词高理备。不可同于进士。其所问每
十节。通八以上为第。

一。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
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
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习北史者通后魏
隋书志。自宋以后。史书烦碎冗长。请但问政理成败所因。
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其馀一切不问。国朝自高祖
萧昕 第 19b 页
下及睿宗实录并贞观政要。共为一史。

一。天文律历。自有所司专习。且非学者卒能寻究。并请不
问。惟五经所论。盖举其大体。不可不知。

一。每年天下举人来秋入贡者。今年九月。州府依前科目
先起试。其文策通者。注等第讫。试官本司官录事参军及
长吏连押其后。其口问者。题策后云。口问通若干。即相连
印缝。并依写解为先后。不得参差。封题讫。十月中旬送观
察使。观察使差人送都省司。随远近比类。须合程限。省司
重考定讫。其入第者。二月内符下诸道诸州追之。限九月
内尽到。到即重试之。其文策皆勘会书迹
萧昕 第 20a 页
词理。与州试同即收之。伪者送法司推问。其国子监举人。
亦准前例。

一。诸色身名。都不涉学。昧于廉耻。何以居官。其试之时。虽
云试经及判。其事苟且。与不试同。诸皆令习孝经论语。其
孝经口问五道。论语口问十道。须问答精熟。知其义理。并
须通八以上。如先习诸经书者。任随所习试之。不须更试
孝经论语。其判问以时事。取其理通。必在责其重保。以绝
替代。其合外州申解者。依举选例处分。

一。一经及第人。选日请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
萧昕 第 20b 页
高授上县尉之类。两经出身授上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
及荫高授紧县尉之类。用荫止于此。其以上当以才进。四
经出身授紧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之类。五经
授望县尉之类。判入第二等授畿县尉之类。明法出身。与
两经同资。进士及三礼举春秋举。与四经同资。其茂才秀
才。请授畿尉之类。其宏才请送词策上中书门下。请授谏
官史官等。礼经举人若更通诸家礼论。及汉以来礼仪沿
革者。请便授太常博士。茂才等三科。为学既优。并准五经
举人便授官。其杂色出身人。量书
萧昕 第 21a 页
判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者加一等。凡荫除
解褐官外。不在用限。

一。其今举人所习。既从易。士子趋学。必当数倍往时。每年
诸色举人。主司择。常以五百人为大限。此外任收杂色。

**  选人条例

一。其前资官及新出身。并请不限选数任集。庶有才不滞。
官得其人。

一。不习经书史。无以立身。不习法理。无以效职。人出身以
后。当宜习法。其判问请皆问以时事疑狱。令约律文断决。
萧昕 第 21b 页
其有既依律文。又约经义。文理宏雅。超然出偫。为第一等。
其断以法理。参以经史。无所亏失。粲然可观。为第二等。判
断依法。颇有文彩。为第三等。颇约法式。直书可否。言虽不
文。其理无失。为第四等。此外不收。但如曹判及书题。如此
则可。不得拘以声势文律。翻失其真。故合于理者。数句亦
收。乖于理者。词多亦舍。其倩人暗判。人閒谓之判罗。此最
无耻。请榜示以惩之。

一。其授试官及员外等官。悉不许选。恐抱才者负屈。若并
萧昕 第 22a 页
分集。则侥倖者颇多。当酌事宜。取其折中。请令送所在审
加勘责。但无偷滥。并准出身人例试判送省。授官日以九
品八品官请同黄衣选人例。七品六品官依前资解褐官
例。四品五品依前资第二正官例。其官好恶。约判之工拙
也。

一。旧法四品五品官不复试判者。以其历任既久。经试固
多。且官班已崇。人所知识。不可复为伪滥矣。自有兵难。仕
进多门。侥倖超擢。不同往日。并请试判。待三五年举选路
清。然后任依旧法。其曾经登科及有清白状。并曾任台省
萧昕 第 22b 页
官。并诸司长官已经选择。并不试。依常例处分。

一。每年天下选人欲赴来冬选。则今秋九月。依举人召集
审勘。责绝其奸滥。试时长吏亲自监临。皆令相远。绝其口
授及替代。其第四等以上封送省。皆依举人例处置。吏部
计天下阙员讫。即重考天下所送判审定等第讫。从上等
据本色人数收人具名下本道观察使追之。限十月内到。
并重试之讫。取州试判类。其书踪及文体有伪滥者。准法
处分。其合留者。依科目资序。随稳便注拟。

一。其两都选人。不比外州。请令省司自试。隔年先试。一同
萧昕 第 23a 页
外州。东都选人判亦将就上都考定等第。兼类会人数。明
年依例追集重试之。还以去秋所试。验其书踪及词理。则
隔年计会替代。事亦难为。

一。兵兴以来。士人多去乡土。既因避难。所在寄居。必欲网
罗才能。隔年先试。令归本贯。为弊更深。其诸色举选人。并
请准所在寄庄寄住处投状请试。举人既不虑伪滥。其选
人但勘会符告。并责重保。知非伪滥。即准例处分。

一。宏词拔萃。以甄逸才。进士明经。以长学业。并请依常年
例。其平选判入第二等。亦任超资授官。

萧昕 第 23b 页

一。诸以荫绪优劳准敕授官者。如判劣恶者。请授员外官。
待稍习法理。试判合留。依资授正员官。

一。诸合授正员官人。年不满三十。请授无职事京官。及州
府参军。不得授职事官。

** 举选后论

有司或诘于议者曰。吏曹所铨者四。谓身言书判。今外州
送判。则身言阙失。如何。对曰。夫身言者。岂非洪范貌言乎。
貌谓举措可观。言谓词说合理。此皆才干之士。方能及此。
今所试之判。不求浮华。但令直书是非。以观理识。于此既
萧昕 第 24a 页
蔽。则无貌言。断可知矣。书者非理人之具。但字体不至乖
越。即为知书。判者断决百事。真为吏所切。故观其判。才可
知矣。彼身言及书。岂可同为铨序哉。有司复诘曰。王者之
盛。莫逾尧舜。书称敷纳以言。为求才之通轨。今以言为后。
亦有说乎。对曰。夫敷纳以言者。谓引用贤良。升于达位。方
将询以庶政。非言无以知之。其唐虞官百。咨俞无几。下及
小吏。官长自求。各行敷纳。事至易。今吏曹所习。辄数千人。
三铨藻鉴。心目难溥。酬喧竞之不暇。又何敷纳之有乎。其
茂才以上。学业既优。可以言政教。接以谈论。近于敷纳矣。
萧昕 第 24b 页
有司复曰。士有言行不差。而阙于文学。或颇有文学。而言
行未修。但以诸科取之。无乃未备。对曰。吏曹所铨。必求言
行。得之既审。然后授官。则外州遥试。未为通矣。今铨衡之
下。奸滥所萃。纷争剧于狱讼。伪滥深于市井。法固致此。无
如之何。岂若外州先试。兼察其行。苟居宅所在。则邻伍知
之。官司耳目。易为采听。古之乡举里选。方斯近矣。且今之
新法。以学举者。一经毕收。以判选者。直书可否。可谓易矣。
修言行者。心当敦固。不能为此。馀何足观。若有志性过人。
足存激劝。及躬为恶行。不当举用者。则典章已备。但举
萧昕 第 25a 页
而行之耳。有司复曰。其有效官公清。且有能政。以其短于
词判。不见褒升。无乃阙于事实乎。对曰。苟能如此。最为公
器。使司善状。国有常规。病在不行耳。但令诸道观察使。每
年终必有褒贬。不得僭滥。则善不蔽矣。问曰。试帖经者。求
其精熟。今废之。有何理乎。对曰。夫人之为学。帖易于诵。诵
易于讲。今口问之。令其讲释。若不精熟。如何应对。此举其
难者。何用帖为。且务于帖。则于义不专。非演智之术。固已
明矣。夫帖者。童稚之事。今方授之以职。而待以童稚。于理
非宜。有司复曰。旧法口问。并取通六。今令通八。无乃非就
萧昕 第 25b 页
易之义乎。对曰。所习者少。当务其精。止于通六。失在卤莽。
是以然耳。复曰。举人试策。例皆五通。今并为一。有何理。对
曰。夫事尚实则有功。徇虚则益寡。试策五通。多书问目。数
立头尾。徇虚多矣。岂如一策之内。并问之乎。

** 春秋阐微纂类义统自述

匡自述曰。啖先生集三传之善。以说春秋。其所未尽。则申
已意。条例明畅。真通贤之为也。惜其经之大意。或未标显。
传之取舍。或有过差。盖纂述仅毕。未及详省尔。予因寻绎
之次。心所不安者。随而疏之。

萧昕 第 26a 页

* 常从心

从心。开元朝官御史。

** 对持论攻击判

**  慎到遇接子于路因持论遂攻击人谓之狂生自云非狂生

讲学崇儒。语郊先礼。诗书之奥。以伫言扬。元妙之门。方求
理辨。初闻慎接。具析精微。既遇于途。讵为倾盖之厚。各持
其论。以争重席之功。汤池铁城。取言词而自困。焚舟夷灶。
庶攻击而无回。设喻指之纵横。不闻三倒。语折角之胜负。
萧昕 第 26b 页
方持两端。孔某听歌。知接舆之有德。汉高挥洗。见郦生之
不狂。拘系之端。冶长何在。言谈之下。宁越无辜。恭论两贤。
请从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