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三八
卷三三八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卷三三八 第 1a 页
 颜真卿(三)

**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

抚州城东南四里有翻经台。宋康乐侯谢公元嘉年初于
此翻译涅槃经。因以为号。公讳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元。
晋车骑将军。父瑍。秘书郎。公幼颖悟好学。博览偫书。文章
之美。江左莫逮。以袭祖爵。世人宗之。盛称谢康乐。初为刘
毅卫军从事中郎太子左率。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
公素爱好。肆意遨游。称疾去职。于始宁县修营故墅。傍山
带江。尽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赋。并自注之。与隐士王宏之
卷三三八 第 1b 页
等游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一诗至。都邑莫不竞写。宿昔
之间。士庶皆遍。徵为秘书监。再召不赴。太祖使范泰与书
敦奖之。乃出就职。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多疾不
朝。赐假东归。免官。与从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道雍
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时人谓之四友。寻山登赏。常著
木屐。上则去其前齿。下则去其后齿。会稽太守孟顗事佛
精恳。公谓之曰。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
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后遂表公有异志。公驰出自
卷三三八 第 2a 页
陈。太祖知见诬。除临川内史。公以昙无谶所翻大涅槃经。
语少朴质。不甚流靡。品数疏简。初学者难以措怀。乃与沙
门范惠严顾慧观依旧泥洹经共为润色。勒成三十六卷。
义理昭畅。质文相宣。历代宝之。盛行于天下。其馀感神徵
应。具如高僧传所说。邈乎阶扃不改。栋宇具无。真卿叨刺
是邦。兹用忾息。有高行头陀僧智清。绪发洪誓。精心住持。
请以佛迹寺僧什喻仙台观道士谭仙岩同力增修。指期
恢复。自是法堂之遗构克崇。先达之高踪不泯。百里而遥。
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经行之业既崇。斗薮之功
卷三三八 第 2b 页
斯懋。大历已酉岁四月丙午。都人士庶。相与大会。设严供
而落焉。以真卿业于斯文。见咨纪述。后之君子。其忘增修
乎。铭曰。

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是则涅槃。众经中尊。昙无肇允。严观
是因。实赖同德。宏兹法轮。谢公发挥。精义入神。理绝史野。
文兼郁彬。一垂刊削。百代咸遵。遗迹忽睹。高台嶙峋。载悲
徂谢。曷践音尘。真卿愀然。悯故孰新。檀那衣钵。悉力经纶。
不日复之。周邦仰仁。缅怀敦慕。子亦何人。徒愿神交。愧非
德邻。刻铭金石。永永不泯。

卷三三八 第 3a 页

** 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

如来以身口意三业。难调伏也。净尸罗以息其内。行住坐
卧四威仪。摄善心也。明布萨以昭其外。故曰波罗提木叉
是汝之师。则憍陈如之善来。迦叶波之尚法。诸声闻三归
约众。十四年以八敬度尼。羯磨相承。其致一也。至汉灵帝
建宁元年。有北天竺五桑门支法领等。始于长安译出四
分戒本兼羯磨。与大僧受戒。至曹魏。有天竺十尼自远而
来。为尼受具。后秦姚苌宏始十一年。有梵僧佛陀耶舍译
卷三三八 第 3b 页
出四分律本。而关内先行僧祗。江南盛行十诵。至元魏法
聪律师。始阐四分之宗。聪传道覆。覆传惠光。光传云晖愿。
愿传理隐乐洪云。云传遵。遵传智首。首传道宣。宣传洪。洪
传法励。励传满意。意传法成。成传大亮道宾。亮传云一。宾
传岸超慧澄。澄传慧钦。皆口相授受。臻于壸奥。钦俗姓徐。
洪州建昌人。盖汉孺子之后也。二十二寻师于临川楮山。
后五岁削发。隶于高安龙冈寺。遂受戒。有唐义净则译经
上足曰洪州灵杰。其秉宣羯磨者曰两京清涤使法慧。钦
智度冲深。神用高爽。行无权实。身绝开遮。阐律藏而日月
光明骋辩才而龙象蹴踏。江岭之外。凛然风生。开元末北
卷三三八 第 4a 页
游京师。充东京福先大德。常诵大涅槃经而讲之。兼明俱
舍论维摩金刚经。每登讲座。其下日有二三千人。由是名
动辇毂。属禄山作乱。杖锡南归。居于西山洪井双岭之间。
慕高僧观显之遗踪。于寺北创置兰若。山泉之美。颇极幽
绝。钦虽坚持律仪。而志在宏济。好读周易左传。下笔成章。
著律仪辅演十卷。尝撰本州龙兴寺戒坛碑。颇见称于作
者。大历三年。真卿忝刺抚州。东南四里。有宋侍中临川内
史谢灵运翻大涅槃经古台。阶扃俨然。轩构摧圯。有高行
头陀僧智清者。首事修葺。安居住持。明年秋七月。真卿绩
卷三三八 第 4b 页
秩将满。有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愿以我皇帝
降诞之辰。奏为宝应寺。仍请山林高行僧三七人。冬十月
二十三日。圣恩允许。于是鼎新轮奂。其兴也勃焉。乃请止
观大师法源法泉襄阳乘觉清源善宏罗浮圆觉佛迹十
喻馀杭慧达暨当州海通海岸等同住董修。以资景福。佥
以为学徒虽增。毗尼未立。明年三月。乃请钦登坛而董振
铎焉。仍俾龙冈道干天台法裔招提智融白马法允衡岳
正觉同德义盈香城藏选龙兴藏志开元明彻等同秉法
事。于是远近骏奔。道场侧塞。圣像放光。而龙王不雨者四
卷三三八 第 5a 页
旬。僧尼等三百五十七人。而文士正议大夫前卫尉少卿
张廷皋脱俗归真。其名曰[瑰]纲。为称首焉。又钦比年以来。
为受具者。凡一万馀人。江岭湖海之间。幅员千馀里。像法
于变。此皆钦教道之力焉。临川在岭隅。未尝宏律。于是二
众三百馀人。请法裔敷演而依止之矣。复有上都资圣寺
高德曰还本律主。伟兹能辨。深嗟叹而赞美之。请于寺东
南置普通无碍禅院。院内立镇海观音道场。请善宏居之。
以开悟心要。云一上足曰智融。精持本事。如会尊众。乃命
智光等于普通道场东置律藏院。创立戒坛。以伫钦公之
卷三三八 第 5b 页
来仪。且施肇纪之不朽。经营未几。坛殿郁兴。庶乎渡海浮
囊。分毫绝罗刹之请。严身璎珞。照耀有摩尼之光。则入佛
位而披伽梨者。名香普薰。神足无极。其可胜纪而芜绝乎。
有唐大历辛亥岁春三月。行抚州刺史鲁郡开国公颜真
卿书而志之。

** 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
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蛇蝉也。经去十馀年忽还。语家人
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
卷三三八 第 6a 页
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
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
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
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馀年。
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
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
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
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
九许。顶中作髻。馀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
卷三三八 第 6b 页
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
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
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
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
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
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
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
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
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即
卷三三八 第 7a 页
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
谓其爪可以杷背邪。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
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
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
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
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
百馀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
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
卷三三八 第 7b 页
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二十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
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
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元宗从之。天宝五载。投
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
仪侍从云鹤之类。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
龟源。华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
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
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尊严。而史元洞左通元邹郁华。皆
清虚服道。非天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
卷三三八 第 8a 页
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馀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
夏四月也。

** 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夫德之所感。沦骨髓而非深。诚之所至。去神明而何远。有
唐大历壬子岁。宋州八关斋会者。此都人士暨文武将吏
朝散大夫使持节宋州诸军事行宋州刺史兼侍御史本
州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徐向等。奉为河南节度观察
使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左右仆射知省事兼御史大
夫汴州刺史上柱国信都郡王田公顷疾良已之所建也。
卷三三八 第 8b 页
公名神功。冀州南宫人。禀元和之粹灵。膺期运以杰出。含
宏厚下。正直率先。起孝而德感生人。竭忠而精贯白日。和
众必资于宽简。安人务在于抚柔。况乎武艺绝伦。英谋沈
秘。所向而前无强敌。日新而学有缉熙。故能殿天子之邦。
郁苍生之望有日矣。羯戎搆逆。公以平卢节将佐今右仆
射李公忠臣收沧德。攻相州。拒杏园。守陈留。许叔冀降而
陷焉。思明惧忠臣图己。令公佐南德信随刘从谏收江淮。
至宋州。欲袭李铣。公斩德信。走从谏。遂并其众而报焉。肃
宗大悦。拜公鸿胪卿。再袭敬釭于郓州。加中丞。讨刘展于
卷三三八 第 9a 页
润州。斩平之。迁徐州刺史。明年拜淄青节度使。属候希逸
自平卢至。公以州让之。时宋州刺史李岑为贼所围。副元
帅李光弼请公讨平之。拜御史大夫。加开府。充兖郓节度。
破法子营。又讨敬釭。釭归顺焉。史朝义闻之。奔下博。投范
阳自缢死。广德元年授户部尚书。封信都郡王。上幸陕。公
首来扈从。都知六军兵马。每食宿。公皆躬自省视。上感焉。
方委以政事。公涕泣固辞而止。二年拜汴宋节度。迁兵部。
大历二年加右仆射。封母清河张氏为赵国夫人。妻信安
郡王袆女为凉国夫人。太夫人慈和勤俭。睦于亲党。公性
卷三三八 第 9b 页
纯孝。居常不离左右。阅读书史。或时疾病。公辄累月不茹
薰。家中礼忏不绝。仍造崇夏宏圣二寺。以祈福祐。五年兼
判左仆射知省事。加太子太师。公德厚量深。劳谦重慎。功
既高而心益下。位弥大而体益恭。故远无不怀。迩无不肃。
今夏四月。忽婴热疾。沈顿累旬。积善降祥。勿药遄喜。鹰犬
之玩。悉皆弃舍。偫帅感焉。无复弋猎。四履之内。咸怀欢欣。
雎阳之人。踊跃尤甚。乃咨于州将曰。昔我公之陷贼也。至
敝邑而首诛德信。李岑之见围也。破其党而克保城池。是
即我公再有大造于敝邑矣。微我公之救恤。即皆死于锋
卷三三八 第 10a 页
镝。入于煎熬矣。尚何能保完家室。嬉戏乡井者乎。不资斋
明。何以报德。徐公悦而从之。来五月八日。首以俸钱三十
万设八关大会。饭千僧于开元伽蓝。将佐争承。唯恐居后。
已而州县官吏长史苗藏实等。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镇
遏团练官健副使孙琳等。设五百人为一会。耆寿百姓张
列等。设五千人为一会。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坰。赞呗香花。
喧填于昼夜。其馀乡村聚落。来往舟车。闻风而靡督自勤。
耸惠而怵先胥懋者。又不可胜数矣。非夫美政淳深。德风
汪濊。则何以感人若此其至者乎。某叨接好仁。饱承馀烈。
卷三三八 第 10b 页
睹兹盛美。益腼求蒙。若不垂诸将来。则记事者奚述。

** 吴兴沈氏述祖德记

南齐徵士吴兴沈君。名驎士。郡人也。蕴道德。晦于邑之馀
不溪。家贫无资。以织帘为业。故时人号为织帘先生。精于
礼传。尝自诂训。宗人吏部郎中渊中书郎约累荐。徵为著
作郎。高卧不起。名重江表。临终遗教。依皇甫元晏棺中贮
孝经一卷。穿圹三尺。置棺平土。不设机位。四时地席。元酒
而奠。子彝。奉而行之。吴郡陆惠晓张融皆为之诔。徵士尝
制述祖德碑。立于金鹅山之先茔。年月淹远。风雨蠹蚀。朽
卷三三八 第 11a 页
字残文。翳而莫分。乾元中。为盗火所焚。碑首毁裂。嵚然将
堕。过江二十叶孙御史中丞震。移牒郡国。请其封葺。或属
兵凶。旷而莫修。忽有仆树。生于龟腹。盘根抱趾。耸干夹碑。
嶷如工造。郁若神化。欹者复正。危而再坚。夫德无名。遇贤
而钟庆。神无质。假物以申应。沈氏积善既远。徵士植德既
深。天将兴旧族乎。吾知沈之复大也。权检校宗事十九叶
孙前太庙斋郎怡。拜泣松槚。增修旧茔。感先碑之陨覆。惧
遗文之残阙。乃具他石。传而贰焉。崇其本。所以尊先也。建
其新。所以嗣德也。以真卿江南婚姻之旧。中外伯仲之穆。
卷三三八 第 11b 页
谬忝拜刺。见托斯文。刊诸碑阴。以传无朽。因改其树为庆
树。以旌其美焉。沈氏之故事。具于家谍。今阙而不纪。时有
唐大历八年冬十二月。

** 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

公讳沔。字若冲。博陵安平人。其先出于齐太公之后。自亭
伯三世文宗。秘书监六(阙一字)派别。叔轨季则。俱死王事。神
谦神通。并高循绩。子彭宏度。以武干称。景隽巨伦。以文行
著。继方面者累代。列史传者十人。奕叶相承。恒为鼎族。曾
卷三三八 第 12a 页
祖宏峻。隋银青光禄大夫赵王长史。祖俨。皇朝益州雒县
令。父暟。年未四十。为库部员外郎。因择能吏为寿安令。又
充江西道廉察使。徙醴泉。遂历四邑。盘桓不进。以刚正也。
累至朝散大夫汝州长史。封安平县男。赠卫尉少卿。公即
安平之次子也。全德天至。成人玉立。盖圣代之宝臣。华宗
之孝子。文章之哲匠。礼乐之祖师。既不可以一名。又何能
以悉数。年二十四。举乡贡进士。考功郎李迥秀器异之曰。
王佐才也。遂擢高第。其年举贤良方正。对策万数。公独居
第一。而兄浑亦在甲科。典试官梁载言陈子昂叹曰。虽公
卷三三八 第 12b 页
孙晁郤不及也。召见前殿。拜麟台校书郎。繇是名盖天下。
御史张思敬以德行荐。久之。以资授陆浑主簿。平阳王敬
晖。宏度外之交。略上官之礼。丁府君忧。服除。太夫人勉起
之。以所试超迈。擢拜左补阙。迁殿中侍御史。奉敕按窃金
者。公得其情。许之不死。竟得减论。诸王或恃贵不遵法度。
举而按之。其不吐茹也如此。寻迁起居舍人。当扈从。以亲
老抗疏乞退。荐琅琊王邱太原郭潾渤海封希颜等自代。
睿宗嘉之。特许留司。以遂其孝养。迁祠部员外郎。倖僧有
请度人者。公拒不奉诏。迁给事中。大理卿韩思复用法小
卷三三八 第 13a 页
差。权臣致劾。公特宽之。迁中书舍人。省改紫微。其官仍旧。
又固辞以亲老。除虞部郎中。开元初摄御史中丞。或讼吏
曹之不平。公与崔泰之衔命详理。多所收拔。俄而即真。兼
都畿按察使。岁或不稔。公请发粟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
数。内谒者霍元忠有罪。公执之以闻。元宗使以玺书劳之。
公之澄清中外也。以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异
政。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
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并以清白吏疏而荐之。
二十二年。置十道采访使。公所举六人在焉。执事子有不
卷三三八 第 13b 页
法者。公举之不回。移著作郎。寻迁秘书少监修图书使。寻
判大理卿礼部侍郎。公既职司典礼。乃删写疏论数百卷。
以备阙遗。特加朝散大夫。迁左庶子。丁太夫人忧。徵拜中
书侍郎。出为魏州刺史。乃肇移元城。徙置新市。吏人便之。
乙丑岁。元宗东封。知顿使奏课第一。赐绢二百匹。岳下观
礼。献庆云颂。又赐绢一百匹。明年入朝。分掌十铨。公与王
邱为选人所歌曰。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连天峻。时
人韪之。还州。以理有异绩。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
朝服表荐。玺书宠慰。无何。徵拜左散骑常侍。上以六宫亲
卷三三八 第 14a 页
蚕丝赐近臣。公献御丝赋。又侍宴别殿。赋端午诗。屡蒙锡
以缣帛䌽罗。兼判国子祭酒。俄充东都副留守。十七年。有
事陵庙。追赠安平公及太君曰安平夫人。驾还。罢留守。二
十年春。奉敕撰龙门公宴诗序。赐绢百匹。延入集贤院。修
老子道德经疏。行于天下。二十一年迁秘书监。修撰如故。
属耕藉田。为居守。赐绢百匹。迁太子宾客。出兼怀州刺史。
二十四年罢州。又以本官充东都副留守。累加通议大夫。
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寝疾薨于位。春秋六十有
七。元宗震悼。赠礼部尚书。葬日量借手力幔幕。故吏前监
卷三三八 第 14b 页
察御史博陵崔颂为公行状云。公德充符契。精贯人极。孝
爱闻于天下。制作垂于无穷。执太夫人之丧。徒跣吐血。以
身为粪土。况乎含宏内恕。夷坦外名。德至矣乎。今之达者。
若以富贵崇德。行藏养高。则老莱阙于荣亲。黔娄褊于谋
道。又加于古人矣。故养则致其乐。丧则过乎哀。以兄姊之
戚亚其亲。甥侄之慈甚其子。至于药砭备物。温清异宜。手
胝杵臼之间。身辱浣濯之伍。汲汲然矣。每至宗庙心斋。严
恭祀事。明发不寐。翌日馀悲。故声气感人者深。仪形化人
者远。躬践五德。退让于恭俭温良。行张四维。加信于仁义
卷三三八 第 15a 页
礼智。而老骥伏枥。以鲍骢不忘。白鸠巢檐。以家瑞终黔。则
非殊伦绝辈。拟议乎万一矣。太常博士裴总议曰。公醇一
诞灵。文明含粹。蹈元和以为天性。籍间气以为人师。前后
历官。或拜而不至。或至而不留。瘠形瞽目。誓尊孝养。可不
谓孝乎。遂谥曰孝公。凡所著文集二十九卷。并嗣子祐甫
论次先志一卷。为三十卷。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集序
云。公之侍亲也。孝达乎神祇。居忧也。哀贯乎天地。丧期有
数。而茹荼终身。亲交邻里。饥者待公而炊。寒者待公而裘。
烝尝之奠。待公而具。故禄廪虽厚。而未常足也。传祖祢之
卷三三八 第 15b 页
美。合于礼经。见公文章。知公行事。则人伦之序。理乱之源
备矣。祐甫纯行而文。直清而和。希公门者。谓公存焉。亡贤
数载如此。初太夫人患目。公倾家求医。或曰。疗之必愈。恐
寿不得延。太夫人及公悲恨而罢。自是竭力奉养。不脱冠
带者仅三十年。每至良辰美景。胜引佳游。必扶侍左右。笑
言陈说。亲朋往来。莫知太夫人之有苦也。公年官虽高。至
于食果蔬菜。与子侄躬自植艺溉灌。以申馨洁。暨终丧。虽
见孩稚者。必设位束带。尽哀以礼之。公与江夏李邕友善。
为校书郎时。引邕馆于秘阁之下。读书者累年。邕由是才
卷三三八 第 16a 页
名益盛。邕与尚书席建侯尝过公。怪乘马癯羸。曰。何不于
厅前自观䬴饲。忽然致殒。何以更之。公唯而不易。他日。二
公又以为言。公良久则曰。每欲发言。恐涉有疑于厮养者。
所以沈吟自愧。二公退而谓人曰。每想崔公此言。使人惭
恧如醉。延和太极之间。公既留司东都。遂鬻所乘马。就故
人监察御史张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买宅以制居。建宗
庙于西南。维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俭而不
陋。净而不华。六十馀年。榱栋如故。堂东嫂卢夫人所居。堂
之东北。郑氏李氏姊归宁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建瓦堂
卷三三八 第 16b 页
三间以居之。杂用旧椽。不崇坛。无赭垩。累历清要。所得禄
秩。但奉烝尝。资嫂姊。给孤幼。营甥侄婚姻而已。朝服衣马。
一皆取其下者。唯祭器祭服称礼焉。其室竟不修。暨夫人
太原郡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或在宾馆。
而无常所。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广。天宝末。子孙洒扫。
贮书籍剑履而已。逆胡再陷洛阳。屋遂崩圮。唯檐下废井
存焉。长子成甫。倜傥有才名。进士校书郎。早卒。祐甫能荷
先业。以进士高第。累登台省。至吏部郎中。充永平军节度
使尚书李公勉行军司马兼侍御史中丞。永怀先德。明发
卷三三八 第 17a 页
不寐。恐茂烈烟沦。罔垂后裔。乃刻陋室铭于井北遗址之
前。以抒所志。某夙仰名教。实钦孝公之盛德。晚联台阁。窃
慕中丞之象贤。又能好我不遗。见托论撰。采风猷而莫穷
万一。涉泉海而岂究津涯。操笔强名。退增战恧。时则大历
十一年青龙景辰孟夏之月也。

**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

湖州乌程县南水亭。即梁吴兴太守柳恽之西亭也。缭以
远峰。浮于清流。包括气象之妙。实资游宴之美。观夫搆宏
材。披广榭。豁达其外。暌罛其中。云轩水阁。当亭无暑。信为
卷三三八 第 17b 页
仁智之所创制。原乎其始。则柳吴兴恽西亭之旧所焉。世
增崇之。不易其地。按吴均入东记云。恽为郡。起西亭毗山
二亭。悉有诗。今处士陆羽图记云。西亭城西南二里。乌程
县南六十步。跨苕溪为之。昔柳恽文畅再典吴兴。以天监
十六年正月所起。以其在吴兴郡理西。故名焉。文畅尝与
郡主簿吴均同赋西亭五韵之作。由是此亭胜事弥著。间
岁颇为州僚据而有之。日月滋深。室宇将坏。而文人嘉客。
不得极情于兹。愤愤悱悱者久矣。邑宰李清。请而修之。以
摅众君子之意。役不烦费。财有羡馀。人莫之知。而斯美具
卷三三八 第 18a 页
也。清皇家子。名公之允。忠肃明懿。以将其身。清简仁惠。以
成其政。弦歌二岁。而流庸复者六百馀室。废田垦者二百
顷。浮客臻凑。迨乎二千。种桑畜养。盈于数万。官路有刻石
之堠。吏厨有餐钱之资。敦本经久。率皆如是。略举数者。其
馀可知矣。岂必夜鱼春跃。而后见称哉。于戏。以清之地高
且才。而励精于政事。何患云霄之不致乎。清之筮仕也。两
参隽乂之列。再移仙尉之任。毗赞于蜀邑。子男于吴兴。多
为廉使盛府之所辟荐。则知学诗之训。间缉之心。施之于
政。不得不然也。县称紧旧矣。今诏升为望。清当受代。而邑
卷三三八 第 18b 页
人已轸去思之悲。白府愿留者屡矣。真卿重违耆老之请。
启于十连。优诏以旌清之美也。某不佞。忝当分忧共理之
寄。人安俗阜。固有所归。虽无鲁臣掣肘之患。岂尽言子用
刀之术。由此论之。则水亭之功。乃馀力也。夫知邑莫若州。
知宰莫若守。知而不言。无乃过乎。今此记述。以备其事。惧
不宣美。岂徒愧词而已哉。大历一纪之首夏也。

** 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记

粤以江南之地。佳丽垂名。山岳之间。宛有仙洞。余祇膺圣
泽。廉察临州。一日按地理图。得属邑。崇仁县华盖山。有王
卷三三八 第 19a 页
郭二真君坛存焉。欣睹异事。未原其始。他日公馀。因令军
将往山下访求碑铭。果得一石记。乃隋开皇五年焚修道
士李子真。于坏碑上再录出其文。则知王郭二真君仙不
显名。王则方平之从侄。郭乃王之族弟也。始于金华山修
道。以图轻举。寻游洞府。自玉笥山将之麻姑洞。中道悦一
山。问故老曰。此为何山。对曰。巴陵华盖山也。二真君相与
言曰。此山福地。名亦异焉。因求卜止。再炼神丹。山下父老
诣而再拜曰。敢问真人之名字。曰。吾等修志于虚无。不欲
述焉。后有一道士来谒。敢问真人之师。曰。吾师浮邱先生。
卷三三八 第 19b 页
则上界大仙也。顷于金华山遇焉。二真君能走石飞符。兴
云致雨。或有人疾苦暴亡。往而告之。即飞符以救之。岁时
大旱。即致霖雨以济之。至晋惠帝元康二年二月一日。䌽
云连昼。仙乐喧风。二真君乃骖鸾驾鹤。冉冉上升。今上升
之坛及浮邱先生之坛存焉。其后立观焚修。境邑将旱。若
诣坛祷之。则云雨立应矣。故事昭然。仙踪俨若。虽遗史籍。
安泯声华。鸾鹤对飞。共作壶中之客。林峦叠秀。别含象外
之春。因与府官议崇观宇。永利焚修。寻差军将以公用钱
诣山。换殿宇门廊。不日而回。云工毕矣。予德惭好道。任忝
卷三三八 第 20a 页
分符。原始要终。罕测冲天之日。飞文染翰。用贻终古之芳。
铭曰。

元牝之门。澄心养神。学则弥众。得者几人。冉冉千古。堂堂
二真。丹成岩谷。道应穹旻。䌽云色焕。仙乐声匀。迟日初丽。
柳花正新。骖鸾援俗。驾鹤超云。言归紫府。笑别芳辰。山存
华盖。长含异春。恩流丰泽。用济烝民。浮云世速。好月生频。
俨若圣祉。永播清芬。

**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东方先生画赞者。晋散骑常侍夏侯湛之所作也。湛字孝
卷三三八 第 20b 页
若。父庄。为乐陵太守。因来觐省。遂作斯文。赞云。大夫讳朔。
字曼倩。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又为郡
人焉。厌次今移属乐安郡。东去祠庙六百里。故厌次城今
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庙西南一里。先生形像。
今则捏素为之。并二细君侍焉。郡尝为德州。其赞开元八
年刺史韩公思复刻于石碑。真卿去岁拜此郡。属殿中侍
御史平公冽监察御史阎公宽李公史鱼右金吾冑曹宋
公謇咸以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判官巡按狎至。真卿候于
境上。而先生祠庙。不远道周。亟与数公暨家兄淄川司马
卷三三八 第 21a 页
曜卿长史前洛阳令萧晋用前醴泉尉李伯鱼徵君左骁
卫兵曹张璲麟游尉韦宅相朝城主簿韦夏有司经正字
毕耀族弟浑前参军郑悟初同兹谒拜。退而游于中唐。则
韩之刻石存焉。佥叹其文字纤靡。駮藓生金。四十年间。已
不可识。真卿于是勒诸他山之石。盖取其字大可久。不复
课其工拙。故援翰而不辞焉。至若先生事迹。则载在太史
公书汉书风俗通武帝内传十洲记列仙神仙高士传。此
不复纪焉。有唐天宝十三载季冬辛卯朔建。

** 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

卷三三八 第 21b 页

肃宗皇帝恩许。既有斯答。御劄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谴。
粤若来八月既望。贬授蓬州长史。暨今上即位。宝应元年
夏五月拜利州刺史。属羌贼围城。不得入。恩敕追赴上都。
为今尚书前相国彭城公刘公晏所让。授尚书户部侍郎。
二年春三月改吏部。广德元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
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未行受代。转尚书右丞。
明年春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
晋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谕太师中书令仆固怀恩。不行。遂
知府事。永泰二年春二月贬峡州别驾。旬馀移贬吉州。大
卷三三八 第 22a 页
历三年夏五月蒙除抚州刺史。六年闰三月代到。秋八月
至上元。尔来十有六年。困于疏愚。累蒙窜谪。其所置碑石。
迄今委诸岩麓之际。未遑崇树。七年秋九月归自东京。起
家蒙除湖州刺史。来年春正月至任。州东有苕霅两溪。溪
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所置也。州西有
白鹤山。山多乐石。于是采而斲之。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
刻之。建于州之骆驼桥东。盖以抒臣下追远之诚。昭先帝
生成之德。额既未立。追思莫达。客或请先帝所赐敕书批
答中诸事。以缉而勒之。真卿从焉。勒愿斯毕。瞻慕不足。遂
卷三三八 第 22b 页
志诸碑阴。庶乎乾象昭回。与宇宙而终始。天文焕发。将日
月而齐晖。时则有唐大历九年青龙甲寅之岁孟秋甲子
之日也。

** 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

初公任监察御史。持服于沙河县。属突厥寇赵定州。河朔
凶惧。邢州刺史黄文轨投艰于公。公以父母之邦。金革无
避。及贼至城下。公为晓陈祸福。其徒有素闻公威名者。乃
相率而去之。开元末。安西都护赵含章冒于货贿。多以金
帛赂遗朝廷之士。九品以上。悉皆有名。其后节度范阳。事
卷三三八 第 23a 页
方发觉。有司具以上闻。元宗切责名品。将加黜削。公一无
所受。乃进谏焉。元宗纳之。遂御花萼楼。一切释放。举朝皆
谢。公衣冠俨然。独立不拜。翌日入奏。元宗谓公曰。古人以
清白遗子孙。乃卿一人而已。公曰。含章之贿。偶不至臣门。
非不受也。元宗深嘉叹之。前碑阙焉。故略述于此。公第三
子浑之为中丞也。方欲陈乞御制碑颂。未果而中受谴责。
旋羯胡作乱。事竟不成。真卿时忝监察殿中。为中丞属吏。
故公孙俨泣请真卿论撰之。昭义军节度观察使尚书左
仆射兼御史大夫平阳郡王嶭公曰嵩。以文武忠义之姿。
卷三三八 第 23b 页
为国保障。上慕公之德业。叹尚无穷。次嘉俨之恳诚。崇竖
莫致。乃命屯田郎中权邢州刺史封演。购他山之石。曳以
百牛。僝刻字之工。成乎半岁。磨砻既毕。建立斯崇。远近嗟
称。古今荣观。虽大贤为德。树善庸限于存亡。而小子何知。
附骥托迹于阶序。真卿刺湖州之日。因成文。请俨刻其侧
而志之。未及雕镌。而第六子衡。因谪居沙州。参佐戎幕。河
陇失守。介于吐蕃。以功累拜工部郎中兼御史河西节度
行军司马。与节度周鼎保守燉煌。仅十馀岁。遂有中丞常
侍之拜。恩命未达。而吐蕃围城。兵尽矢穷。为贼所陷。吐蕃
卷三三八 第 24a 页
素闻太尉名德。曰。唐天子我之舅也。衡之父。舅贤相也。落
魄如此。岂可留乎。遂赠以驼马。送还于朝。大历十二年十
一月。以二百骑尽室护归。士君子伟之。乃古来所无也。上
欲特加超奖。且命待制于侧门。十三年春三月。吏部尚书
颜真卿记。

** 项王碑阴述

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雠于吴。盖今之湖州也。虽
灭秦而宰制天下。魂魄犹思乐兹邦。至今庙食不绝。其神
灵事迹。具见竟陵子陆羽所载图经。大历七年。真卿蒙刺
卷三三八 第 24b 页
是州。十二载。奸臣伏法。恩命追真卿上都(阙二字)
[:#AS-8864:⿺克寸]期首路。竟陵是谂。
予以故碑颠趾。尝因(阙三字)已而复(阙)之真卿乃命再加崇
(阙五字)纪之。时则仲夏方生明之日。

** 题湖州碑阴

太保谢公。东晋咸和中。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郡西
至长城县通水陆。今尚称谢公塘。及迁去郡。人用怀思。刻
石记功焉。历代至皇唐天宝末。偫盗起。公之碑志。失于所
在。眷求芜没。深为怆然。借旧史遗文。敬刊息石。公之雅量
宏度。盖嗟叹之不足。

卷三三八 第 25a 页

** 横山庙碑

神居武陵。其地有湖。每出则神兽前道。形如白马。

** 永字八法颂

侧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弩湾环而势曲。趯峻快以
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髴以宜肥。啄腾淩而速进。磔抑
走[:#AS-FBEE:●]昔以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