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颜真卿(一)
颜真卿(一) 第 23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颜真卿(一) 第 1a 页

* 颜真卿(一)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
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
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
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
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
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颜真卿(一) 第 1b 页

** 象魏赋(以象悬国章道崇政理为韵)


曰有唐之建都兮。盖法天而立象。浚重门于北极。耸双阙
以南敞。夹黄道而嶷峙。干青云之直上。岂一人之是凭。抑
万国之攸仰。洎乎青阳戒节。玉纪回天。万户闻漏以传响。
百僚执贽而献年。遒人之木铎既徇。天子之金章是悬。观
乎涣发大号。孚崇圣德。泽如春流。义若泉塞。公卿翼翼而
仰化。黎庶欣欣而无忒。自皇明而播九重。由京师而降万
国。美哉真盛代之圣明也。尔其阙之为用也。叶古典。布新
章。积非烟之叠叠。羃佳气之苍苍。扣峻墉以龙峙。屹中天
而凤翔。伯玉过而必肃。子牟怀而不忘。若乃盘礡国门。巍
颜真卿(一) 第 2a 页
峨穹昊。覆瑶草于辇路。接青槐于驰道。亘玉斗而弥永。半
金城以处好。既悦功于子来。抑有符于灵造。及夫霜天肃
霁。曙景涵风。对岩廊而隐辚。映玉树以玲珑。既岌岌以嶪
嶪。亦穹穹而崇崇。纵黄金与紫贝。孰并美而传功。童子何
知。谬膺邦政。徒欲竭其鄙思。谅难酬于嘉命。且赋颂之作。
本乎情性。虽杼轴而屡空。聊高歌以为咏。乱曰。巍巍双阙
兮。岳立云峙。政令因斯以[绵]有兮。黎元赖此以获理。敢颂
美于一时。庶流芳于千祀。

** 皇帝即位贺上皇表

颜真卿(一) 第 2b 页

臣真卿言。六月二十七日。伏承贼陷潼关。驾幸蜀郡。李光
弼郭子仪等正围博陵郡。收兵入土门。王师既还。百姓震
恐。忧惶危惧。若无所归。臣不胜悲愤之深。遂遣脚力人张
云子间道上表。犹恐不达。又差招讨判官信都郡武邑县
主簿李铣相继间行。铣及云子前后并到灵武郡。奉皇帝
七月十二日敕。伏承陛下命皇太子践祚改元。皇帝上陛
下尊号曰上皇天帝。臣及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蹈舞抃
跃。不胜感咽。其张云子回。皇帝授臣工部尚书兼御史大
夫。其李铣回。又授臣银青光禄大夫。顾以庸微。频叨宠命。

颜真卿(一) 第 3a 页

道路隔绝。辞让无由。进退失图。伏增惶惧。窃以逆贼安禄
山。孤负圣恩。凭陵宇县。祸盈恶稔。尚稽天诛。今皇帝抚军。
苍生贾勇。丰镐河洛。指期可平。伏愿陛下垂拱颐神。以睹
廓清之庆。臣官守有限。不获随例阙庭。无任恳款悲恋之
至。

** 让宪部尚书表

臣真卿言。臣闻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恶罔辨。
陛下[:#AS-8864:⿺克寸]复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赏罚二柄。事在必行。苟或
颜真卿(一) 第 3b 页
不明。于何取则。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属逆贼安禄山背叛
圣恩。扰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开土门。臣与
河北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户部
侍郎兼知招讨采访等使。已失人望。缘贼未灭。遂不敢辞。
又令李光弼郭子仪贺兰进明等与臣计会。同讨凶逆。三
数月间。河北向定。属潼关失守。大驾西巡。光弼等却入土
门。诸郡危逼。陛下御极。又录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
一时猥集。兄允南弟允臧等。连荣台省。一男三侄。皆授好
官。在臣一门。叨幸斯极。殒身碎首。无以上报。臣常使判官
钜鹿郡南和县丞贾载侄男永王府典军广成及行官邓
颜真卿(一) 第 4a 页
昌珍杨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将䌽物绢帛。相继渡海。与
刘正臣计会。共和两蕃。正臣等[:#AS-8864:⿺克寸]期南来。行已有日。属逆
贼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诸郡无援。相次
陷没。皆由臣孱懦无谋。致此颠沛。诚合殉命危难。死守孤
城。以为归罪阙庭。愈于受擒贼手。所以僶俛偷生过河。缘
刘正臣使杨神功将牒与臣。索兵马及盘瓶锦帐。令应接
奚契丹等。不与其勾当。伏恐陛下贻忧。又恩敕先超授吴
郡司士郑毓乐安郡太守。令于江淮南两道度僧道。取钱
与臣召募士马。令应接河北。臣由此未获即赴行在。遂至
颜真卿(一) 第 4b 页
广陵丹阳等郡。各与采访使计会。竟不得兵马。即累奉圣
旨。许臣入奏。行至武当郡。又奉恩命。除臣宪部尚书。兼令
使者送告身与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惧。陛下纵含宏善贷。
不忍明刑。在臣腼冒至深。胡颜自处。臣忝为大臣。系国休
戚。损臣益国。臣受其益。损国益臣。臣受其损。若受任失守。
还朝屡迁。示国无刑。于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又臣
名节虽微。任位颇重。为政之体。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罚当
从上。今罪一人。则万人惧。若怙于宠。四海何瞻。伏愿陛下
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知有必
颜真卿(一) 第 5a 页
赏之令。宠荣过于尚书远矣。无任恳悃之至。

** 谢兼御史大夫表

臣真卿言。伏奉今日制书。以臣兼御史大夫本官如故。恩
荣累及。成命曲临。捧戴殊私。惭惶靡据。中谢。臣孱微有素。
抗直无闻。比守平原。困于凶贼。不能死节。负义归朝。斧钺
之诛。甘心待命。崇高之位。不次频叨。孟夏之中。始操刑柄。
数旬之内。兼总宪司。抚已缺如。负乘斯甚。将何以明刑天
下。振举朝纲。臣闻秦汉之时。凡有制诏。皆下丞相御史府。
人到于今。称为副相。东方朔举自古圣贤以次百官。乃以
颜真卿(一) 第 5b 页
孔某为御史大夫。则知其官何可妄授。况列曹尚书。古之
常伯。如天之有斗。岂易其人。昨以表辞。非敢矫举。恐烦天
听。僶俛就班。候隙请间。方拟牢让。不图荣宠。又集微躯。圣
恩频繁。固令即上。陈请莫遂。惶惧益深。又臣窃见近日朝
列之内。或有身兼数官。苟贪利权。多致颠覆。害政非一。妨
贤实多。臣尝忿之。其忍自冒。无任恳迫屏营之至。谨诣阁
门陈谢以闻。倘天聪听卑。犹冀少回恩命。停臣一职。别授
忠贤。则虽死犹生。期于毕力。臣某云云。

** 谢吏部侍郎表

颜真卿(一) 第 6a 页

臣真卿言。伏奉某月日恩制。以臣为吏部侍郎。又奉某月
日恩制。加臣银青光禄大夫。浃辰之间。殊泽荐至。恭承宠
命。戴荷交驰。中谢。窃以国之所急。必在官人。铨综之司。非
贤弗授。伏揆虚薄。祗惧实深。常恐上尘则哲之明。下负窃
位之责。未酬万一。再沐恩私。宠命忽临。旧阶旋复。叨荣既
甚。宥过何深。佩玉腰金。实惧在梁之刺。忘躯拜赐。惟怀粉
骨之诚。施重力微。罔知攸措。无任荷戴屏营之至。

** 同州刺史谢上表

颜真卿(一) 第 6b 页

臣真卿言。伏奉某月日恩制。除臣同州刺史。以某日至郡
上讫。受命祗惧。伏增战越。中谢。臣自失守平原。万里归命。
甘心斧钺。用儆败亡。陛下录纤芥之诚。舍邱山之罪。超司
秋典。再长宪台。宗伯亚相。一时猥集。在臣叨幸。何以克堪。
誓当粉骨碎身。少酬万一。而力微任重。福过灾生。涓尘莫
效。咎愆仍积。上负圣明之恩。下惭鲁卫之士。槃水加剑。未
塞深尤。禦魅投荒。乃为殊造。陛下识其眉目。矜其要领。待
罪犹忝于左冯。黜官不离于本秩。感念恩德。沦于心髓。木
石知变。况在微臣。伏惟陛下察其戆愚。收其后效。臣虽万
死。实荷所天。窃以此郡破亡。再陷凶逆。生灵涂炭。邑室空
颜真卿(一) 第 7a 页
虚。杀伤者虽或盖藏。逃亡者尚未归复。谨当励精悉力。宣
谕皇明。旬月之间。望有所校。伏惟陛下减省圣虑。不以此
郡为忧。则臣之愚忠。生死万足。其户口实数。并利害切急
者。伏望容臣括责。续状奏闻。无任感恋之至。

** 蒲州刺史谢上表

臣真卿言。臣今月十一日。伏奉五日恩制。除臣使持节蒲
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臣缘同州先无佐官。
蒲州书鱼未到。迟回累日。不敢赴上。中使张抱诚至。奉宣
恩命。令臣与将军赵琐计会。游奕兵马。昨以十八日至州
颜真卿(一) 第 7b 页
上讫。祗承宠命。伏增感惕。中谢。臣窃以此州之地。尧舜所
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馀凶未殄。防禦是先。况扼秦晋之
喉。抚幽并之背。既号股肱之郡。实资心膂之贤。伏惟光天
文武大圣孝感皇帝陛下道冠生人。恩涵坠履。方建非常
之业。不遗易忘之臣。特委大邦。俾之集事。戴荷殊奖。无忘
寝食。但臣愚驽有素。智勇缺然。将以镇遏艰虞。导扬德泽。
拜命之日。以荣为忧。唯君知臣。教其不及。勤恤人隐。动必
以闻。陛下不以为烦。则臣死而获考矣。无任感戴屏营之
至。

颜真卿(一) 第 8a 页

**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臣真卿言。臣闻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
赞述。臣去年冬任升州刺史日。属左骁卫左郎将史元琮
中使张庭玉等奉宣恩命。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
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
十一所。恩沾动植。泽及昆虫。发自皇心。遍于天下。历选列
辟。未之前闻。海隅苍生。孰不欣喜。臣时不揆愚昧。辄述天
下放生池碑铭一章。又以俸钱于当州采石。兼力拙自书。
颜真卿(一) 第 8b 页
盖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获广昔
贤善颂之义。遂绢写一本。附史元琮奉进。兼乞御书题额。
以光扬不朽。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
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庶以竭臣下慺慺之诚。特乞圣
恩俯遂前请。则天下幸甚。岂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
李斯邪谄之臣。犹刻金石。垂于后代。魏文帝外禅之主。钟
繇偏方之佐。亦于繁昌。立表颂德。况陛下以巍巍功业。而
无纪述。则臣窃耻之。谨昧死以闻。伏增战越。臣真卿诚惶
诚恐顿首谨言。

** 谢浙西节度使表

颜真卿(一) 第 9a 页

臣真卿言。伏奉六月九日恩制。以臣为升州刺史充浙西
节度使兼江宁军使。圣德含宏。不遗簪履。舍其罪戾。假以
麾幢。感戴恩荣。死生知报。臣某中谢。臣以为全吴旧国。分
阃重权。煮东海以自资。堑西河而作固。九州天险之地。六
代帝王之都。是以魏文兴嗟。甘从南北之限。苻坚恃众。爰
丧百万之师。岂不以形胜是先。腹心斯切。亲贤重寄。镇遏
攸难。矧在庸微。宁堪及此。是以拜命之日。以荣为忧。制书
以今月四日至饶州。臣以今日发赴本道。取都统节度观
颜真卿(一) 第 9b 页
察使李峘处分讫。即赴升州。即当缮修甲兵。抚循将士。观
察要害。以备不虞。假陛下英武之威。遵陛下平明之理。一
心戮力。上答天慈。伏惟陛下察臣愚忠。则死且不朽。无任
感戴屏营之至。

** 谢户部侍郎表

臣真卿言。伏奉某月日恩命。以臣为户部侍郎。荣宠自天。
感戴交集。中谢。臣闻地官之任。邦教是资。侍郎之职。非贤
不授。况臣资性愚蒙。行能无取。频以疏拙。获罪朝廷。五年
之间。三贬官次。先朝皇极。犹佐藩条。官阶勋封。尽蒙黜削。
待罪三年。分从遐弃。属陛下以聪明睿哲。嗣圣登庸。恩宥
颜真卿(一) 第 10a 页
广覃。授臣利州刺史。诏书始下。才涉旬朔。不遗易忘之臣。
忽奉待诏之命。生死骨肉。受赐已深。对见之辰。又蒙假以
章服。小臣怀惠。寤寐无宁。圣泽频繁。叨戴斯授。循涯省分。
盈量则多。粉骨糜躯。罔知攸答。无任感戴惶惧之至。

** 谢荆南节度使表

臣真卿言。伏奉二十七日恩制。除臣江陵尹兼御史大夫
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宠命自天。战荷无地。中谢。窃以
荆南巨镇。江汉上游。右控巴蜀。左联吴越。南通五岭。北走
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虽叔子仁德。元凯智囊。居之犹
颜真卿(一) 第 10b 页
或病诸。过此岂宜滥据。祗承睿顾。伏深惭惕。无任感戴屏
营之至。

** 谢赠官表

臣真卿言。伏奉二月十七日恩制。臣亡祖故曹王属曹王
晋王侍读先臣昭甫。特蒙圣恩。超赠使持节华州诸军事
华州刺史。天慈锡类。泉壤疏荣。捧戴殊私。阖门感庆。中谢。
窃以臣亡祖伏膺文儒。克笃前烈。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
邱。特为伯父故秘书监先臣师古之所赏爱。师古每有注
释。未尝不参预焉。又与学士令狐德棻等同侍天皇。得备
颜真卿(一) 第 11a 页
顾问。有时无命。夭阏盛年。臣亡父故嶭王友先臣惟贞亡
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孙等。并襁褓苴麻。孩提未识。养于
舅氏殷仲容。以至成立。臣堂兄故卫尉卿兼御史中丞杲
卿。即元孙之子。及臣兄弟等。幸承贻厥之训。遭遇明圣之
朝。各以微诚。皆蒙殊奖。杲卿虽死。为不朽矣。臣亦何人。屡
叨荣禄。夙夜祇惧。惭戴已深。不谓霈泽曲沾。褒赠俯及。特
蒙加等之礼。实为非常之恩。感戴屏营。万死非报。无任战
荷之至。谨因中使内谒者监张抱诚冒死陈谢以闻。

** 请除禫服奏

颜真卿(一) 第 11b 页

哀号在疚。开辟所无。诚恳尚违。庶僚增惧。伏见百辟。并已
释除。事既合权。礼无独异。不可以吉凶兼制。臣子殊仪。伏
乞奉顾命之文。节因心之孝。顺时即吉。屈已临朝。则万姓
心安。四方事集。臣典司仪注。不敢轻移。冒犯宸严。无任恳
迫。

** 请除素练听政奏

孝德动天。事踰前古。德音俯降。感咽载深。臣伏守遗诏。礼
从易月。祥禫变除。仪注皆备。若陛下未忍即吉。更服练巾。
则遗诏不得奉行。偫僚无以觐见。伏乞俯顺人望。仰遵先
颜真卿(一) 第 12a 页
旨。实大孝不亏。万方幸甚。臣职在典礼。愚守如前。无任恳
迫之至。

** 论百官论事疏

御史中丞李进等传宰相语。称奉进止。缘诸司官奏事颇
多。朕不惮省览。但所奏多挟私谗毁。自今论事者。诸司官
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者。臣
自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何则。诸司长官。
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
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
颜真卿(一) 第 12b 页
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
则天下何述焉。诗云。营营青蝇。止于棘。谗言罔极。交乱四
国。以其能变白为黑。变黑为白也。诗人深恶之。故曰取彼
谗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有北。则夏之伯明。楚之无极。
汉之江充。皆谗人也。孰不恶之。陛下恶之。深得君人之体
矣。陛下何不深回听察。其言虚诬者。则谗人也。因诛殛之。
其言不虚者。则正人也。因奖励之。陛下舍此不为。使众人
皆谓陛下不能明察。而倦于听览。以此为辞。拒其谏诤。臣
窃为陛下痛惜之。臣闻太宗勤于听览。庶政以理。故著
颜真卿(一) 第 13a 页
司门式云。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
引对。不许关碍。所以防壅蔽也。并置立仗马二匹。须有乘
骑便往。所以平治天下。正用此道也。天宝已后。李林甫威
权日盛。偫臣不先咨宰相辄奏事者。仍托以他故中伤之。
不敢明约百官。令先白宰相。又阉官袁思艺日宣诏至中
书。元宗动静。必告林甫。林甫得以先意奏请。元宗惊喜若
神。以此权柄恩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
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不遵太宗之法故也。
淩夷至于今日。天下之弊。尽萃于圣躬。岂陛下招致之乎。
颜真卿(一) 第 13b 页
盖其所从来者渐矣。自艰难之初。百姓尚未凋弊。太平之
理。立可便致。属李辅国当权。宰相专政。递相姑息。莫肯直
言。大开三司。不安反侧。逆贼散落将士。北走党项。合集土
贼。至今为患。伪将更相惊恐。因思明危惧。扇动却反。又今
相州败散。东都陷没。先帝由此忧勤。至于损寿。臣每思之。
痛切心骨。今天下兵戈未戢。疮痏未平。陛下岂得不博闻
谠言。以广视听。而欲顿隔忠谠之路乎。臣窃闻陛下在陕
州时。奏事者不限贵贱。务广闻见。乃尧舜之事也。凡百臣
庶。以为太宗之理。可翘足而待也。臣又闻君子难进易退。

颜真卿(一) 第 14a 页

由此言之。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
宣进止。使御史台作条目。不令直进。从此人人不敢奏事。
则陛下闻见。只在三数人耳。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
后见无人奏事。必谓朝廷无事可论。岂知惧不敢进。即林
甫国忠复起矣。凡百臣庶。以为危殆之期。又翘足而至也。
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
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臣实知
忤大臣者。罪在不测。不忍孤负陛下。无任恳迫之至。

颜真卿(一) 第 14b 页

** 请复七圣谥号状

谨按礼记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一惠。故行出于己。而名
生于人。使夫善者劝而恶者惧也。而虞夏之质。殷周之文
至矣。而禹汤文武之君。咸以一字为谥。言文则不称武。言
武则不称文。岂圣德所不优乎。盖偫臣称其至者。是以子
不得议父。臣不得议君。天子崩。则臣下制谥于南郊。明受
之于天也。诸侯薨。则太子赴告于天子。明受之于君也。至
于周室卑。大朴散。谥始以两字为重。人或以虚美为荣。汉
承战国馀烈。参而用之。君臣易名。事归至当。少不以为贬。
多不以为褒。虽美众所归。可一言而尽矣。魏晋以降。盖不
颜真卿(一) 第 15a 页
足徵。圣唐钦明。宪章周汉。爰初创业。顺考古道。高祖谥大
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上
元中。政在宫壸。乱名改作。始建神尧文武大圣之号。盖非
高宗之所获已。暨元宗之末。奸臣窃柄。析言而乱旧法。轻
议以改鸿名。遂广累圣之谥。有加至十一字者。皇帝则悉
有大圣之号。皇后则皆有顺圣之名。使言之者惑于今。行
之者异于古。非旧制也。其后剑门下罪已之诏。叙高祖以
下累圣悉用旧谥。则元宗悔既往之失。亦已明矣。宝应中。
二圣山陵。有司请谥。事不师古。变而行权。去古质而尚浮
颜真卿(一) 第 15b 页
华。舍旧名而广新谥。谓一名不足以节惠。乃十倍于古焉。
而累圣谥名。悉以字多者为定。是废高祖太宗之令。岂曰
爱君。今制谥非古。人皆知之。有司因循其事。而无敢言者。
假使当今守之而不改。后人议之以为非。然所失岂不大
哉。何者。臣子之于君父。莫不欲广其美称。先王制礼。不敢
过也。故至敬无文。至文尚质。质之数极于一。尧舜之美。足
以彰矣。文之数极于二。孝文孝景之德。亦已明矣。质则近
古。文则近今。此高祖太宗所以更用其法。后王所宜守之
法也。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定之。此天皇所以兴圣主而
颜真卿(一) 第 16a 页
正鸿名。太宗所以待孝孙而修废典。微臣所以守经义而
崇圣朝。陛下宜奉天心。继先太宗之志。使子孙蒙其法。而
万代守之。此天下之能事也。臣愚以为高祖以下累圣谥
号。悉宜取初谥为定。谨按旧制。宜上高祖为武皇帝。太宗
为文皇帝。高宗为天皇大帝。中宗为孝和皇帝。睿宗为圣
真皇帝。其二圣谥名。字数太广。有逾古制。臣愚请择其美
称而正之。谨按谥法。秉德不回曰孝。照临四方曰明。宜上
元宗为孝明皇帝。又按谥法。圣善周闻曰宣。宜上肃宗为
孝宣皇帝。仍准汉魏及国朝故事。于尚书省议定奏御。夫
颜真卿(一) 第 16b 页
文敝则救之以质。至敬也。名惑而反之于正。至明也。祖作
之而孙述之。至孝也。三者备矣。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正
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业。能事毕矣。伏惟皇帝陛下详
择。

** 论元皇帝祧迁状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礼器云。有
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又伊尹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此
经典之明證也。七庙之外。则曰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故历
代儒者制迭毁之礼。皆亲尽宜毁。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代
颜真卿(一) 第 17a 页
之祖。高祖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太祖景皇帝受
命于天。始封于唐。元本皆在不毁之典。代祖元皇帝地非
开统。亲在七庙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礼
合祧迁。或议者以祖宗之名。难于迭毁。昔汉朝近古。不敢
以私灭公。故前汉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至后汉渐违
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自光武已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
名。莫不建也。安帝信谗。害大臣。废太子。及崩。无上宗之奏。
后自建武以来无毁者。因以陵号称宗。至桓帝失德。尚有
宗号。故初平中。左中郎蔡邕以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
颜真卿(一) 第 17b 页
过差。不应为宗。及馀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毁之。是知祖
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义。非其人不居。盖三代立礼之本
也。自东汉已来。则此道丧矣。魏明帝自称烈祖。论者以为
逆自称祖宗。故近代此名悉为庙号。未有子孙践祚。而不
祖宗先王者。以此明之。则不得独据两字而为不祧迁之
證。假令传祚百代。岂可上崇百代。以为孝乎。请依三昭三
穆之义。永为通典。宝应二年升祔元宗肃宗。则献祖懿祖
已从迭毁。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卒哭而祔。则合上迁一
室。元皇帝代数已远。其神主准礼当祧。至禘祫之时。然后
颜真卿(一) 第 18a 页
飨祀。

** 庙享议

议者或云。献祖懿祖。亲远庙迁。不当祫享。宜永閟于西夹
室。又议者云。二祖宜同祫享。与太祖并列昭穆。而空太祖
东向之位。又议者云。二祖若同祫享。即太祖之位永不得
正。宜奉迁二祖神主祔藏于德明皇帝庙。臣伏以三议俱
未为允。且礼经残缺。既无明据。儒者能比方义类。斟酌取
中。则可举而行之。盖叶于正也。伏惟太祖景皇帝以受命
始封之君。处百代不迁之庙。配天崇享。是极尊严。且至禘
颜真卿(一) 第 18b 页
祫之时。暂居昭穆之位。屈已伸孝。敬奉祖宗。缘齿族之礼。
广尊先之道。此实太祖明神烝烝之本意。亦所以化被天
下。率循孝悌也。请依晋蔡谟等议。至五年十月祫享之日。
奉献祖神主居东向之位。懿祖太祖暨诸祖宗。遵左昭右
穆之列。此有以彰国家重本尚顺之明义。足为万代不易
之令典也。又议者请奉迁二祖神主于德明皇帝庙。行祫
祭之礼。夫祫合也。故公羊传曰。大事者何。祫也。若祫祭不
陈于太庙。而享于德明庙。是乃分食也。岂谓合食乎。名实
相乖。深失礼意。固不可行。

颜真卿(一) 第 19a 页

** 朝会有故去乐议

周礼大司乐职云。诸侯薨。令去乐。大臣死。令弛悬。郑注云。
去谓藏之。弛谓释下也。是知哀轻者则释。哀重者则藏。又
按庾蔚之礼论云。晋元后秋崩。武帝咸宁元年享万国。不
设乐。永嘉元年冬。惠帝三年丧制未终。司徒左长史江统
议。二年正会不宜作乐。又章皇后哀限未终。后主已入庙。
博士徐乾议曰。周景王有后嫡子之丧。既葬除服。叔向犹
议其宴。今不宜悬。宋书礼志云。晋武帝已来。国有大丧。废
颜真卿(一) 第 19b 页
乐三年。又按江都集礼说。晋博士孔恢。朝廷遏密。悬而不
作。恢以为宜都去悬。设乐为作。不作则不宜悬。孟献子禫。
悬而不乐。自是应作耳。故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非
谓不应作而犹悬也。国丧尚近。谓金石不可陈于庭。又徐
广晋史曰。闻乐不怡。故申情于遏密。谅闇夺服。虑政事之
荒废。是故秉权通以变常。量轻重以降差。臣以周礼去乐
之文。宋志终丧之證。徐广之论宁戚。孔恢之说禫悬。理既
可凭。事又故实。伏请三年未毕。都不设悬。如有齐衰丧。及
遇大臣薨殁。则量轻重。悬而不作。

** 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

颜真卿(一) 第 20a 页

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
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
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
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
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
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
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


颜真卿(一) 第 2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