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贺知章
贺知章 第 21a 页
贺知章 第 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三百
* 贺知章

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第进士。开元中累迁礼部侍郎。
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
夫。授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三
载。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里。元宗亲制诗赠行。卒年八十
六。肃宗立。赠礼部尚书。

** 上封禅仪注奏

昊天上帝君位。五方精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各异。陛
下享君位于山上。偫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以垂范来。为
贺知章 第 1b 页
变礼之大者也。礼成于三。初献亚献终献合于一处。

** 唐龙瑞宫记

宫自黄帝建候神馆。宋尚书孔灵产入道。奏改怀仙馆。神
龙元年再置。开元二年。敕天师醮龙。现敕改龙瑞宫。管山
界至东秦皇酒瓮射的(阙一字)西石山。南望海玉笥香炉峰。
北禹陵。由射的潭五(阙三字)白鹤山淘砂径茗(阙一字)宫山(阙
二字)潭葑田茭池(阙一字)洞天第十名天帝阳明紫府真仙
会处黄帝藏书(阙三字)(阙四字)禹至阙得书治水(阙一字)禹之
贺知章 第 2a 页
(下阙)

* 李元纮

元纮字大纲。京兆万年人。开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清水县男。与杜暹不
叶。罢知政事。出为曹州刺史。以疾去官。拜户部尚书。仍听
致仕。二十年起为太子詹事。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 请令张说吴兢就史馆修史奏

国史者。记人君善恶。国政损益。一字贬袖。千载称之。前贤
所难。事匪容易。今张说在家修史。吴兢又在集贤撰录。遂
贺知章 第 2b 页
今国之大典。散在数处。且太宗别置史馆。在于禁中。所以
重其职而秘其事也。望勒说等就史馆参详撰录。则典册
有凭。旧章不坠矣。

** 废职田议

伏以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閒无役。地弃不垦。发閒人
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
今百官所退职田。散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
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徵发丁夫。
徵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置屯。古所未有。

贺知章 第 3a 页

得不补失。或恐未可。谨议。

* 牛仙客

仙客。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史。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㚟
节度河西。召为判官。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
后事。俄为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以
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
大使。封邠国公。加左相。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曰贞。

** 请宣付元元皇帝灵应奏

贺知章 第 3b 页

臣等伏睹皇太子送十二月德音赴史馆。伏承陛下前月
五日。将欲巡幸渭北。是夜梦元元皇帝曰。明日子欲游乎。
北神不在。此事宜止。五更当自有应。且子之享国。多历年
所。何必此日。陛下二更即降制。停渭北之行。至五更。果烈
风大起。际暮方定。伏以玉真体妙。莫大于皇极。盛明致理。
孰盛于吾皇。由是感而遂通。圣与神合。言不测之事。示必
然之期。果兹烈风。有叶灵梦。既彰陛下之祚。更表无疆之
休。同天地而久长。若符契之徵验。臣以上自开辟。博考图
书。神灵效祥。帝王膺庆。未有若此之昭著者也。臣等谬当
枢近。又忝史官。预闻德音。不胜抃跃。伏望宣示百僚。颁及
贺知章 第 4a 页
中外。

** 贺紫宸殿乌巢表

臣等伏因侍奉之际。天恩令臣升殿。观此乌巢。陛下孝弟
之至。通于神明。仁慈所育。岂独黎庶。故得上元协应。灵乌
呈瑞。翱翔不离于廷际。栖集必归于轩槛。或人俗所有。但
止于园林。今圣感而来。乃巢于殿栱。依人无惧。恋主愈驯。
博考图籍。未之有也。臣等幸忝枢近。亲睹休祥。望颁示中
外。以彰灵感。

** 贺宣政殿乌巢表

贺知章 第 4b 页

陛下孝友因心。慈仁被物。故得上帝储祉。灵乌发祥。高栋
重栌。共瞻爰止。前轩内殿。皆睹来巢。视之弥驯。逼之不惧。
休祐重沓而交应。徵求古今而未闻。臣等何人。屡观嘉瑞。
望与前状同宣中外。克纪祯符。

** 章仇兼琼奏吐蕃安戎城得泉贺表

此城往缘无备。权属吐蕃。天威所临。复为我有。而犬戎自
送其死。且或执迷。率彼凶徒。辄敢围逼。城中在昔。惟水为
虞。虽伫之则多。而汲之路断。陛下每忧无物。必期灵祐。圣
心有属。神道元通。遂使拆石流泉。分岩泻液。动天地而昭
贺知章 第 5a 页
应。与造化而同功。三军所资。一朝皆足。既使无渴乏之虑。
益励忠勇之心。剪灭寇戎。从此非远。傍稽典策。博考祯休。
以欣以跃。实倍常品。请宣示百僚。编诸册。

** 贺迎元元皇帝真容有庆云见表

伏以元元孚祐。圣感潜通。将垂介福。必有丕应。顷属初夏。
微阳暂[:#AS-81F2:⿰亻⿱心]。自梦协已来。频降膏泽。变兹秋稼。成此丰年。又
数日阴云。通霄澍雨。圣容将出。天景廓清。加以霏烟在天。
瑞气捧日。元符稠叠。若此再三。惟皇祖之降灵。表吾君以
大庆。爰自古昔。所未尝闻。臣等何人。睹兹明应。伏望宣付
贺知章 第 5b 页
史官。

** 皇帝梦元元皇帝真容见请宣示中外奏

兵部尚书兼侍中牛仙客等奏。臣等因奏事。亲承德音。陛
下谓臣等曰。朕自临御已来。向卅年。未曾不四更初即起。
具衣服。礼尊容。盖所为苍生祈福也。昨十数日前。因礼谒
事毕之后。曙色犹未分。端坐静虑。有若假寐。忽梦见一真
容云。吾是汝远祖。吾之形像。可三尺馀。今在京城西南一
百馀里。时人都不知年代之数。汝但遣人寻求。吾自应见。
汝当庆流万。享祚无穷。吾自度其时。今合与汝于兴庆
贺知章 第 6a 页
中相见。汝亦当有大庆。吾犹未即言。语毕。觉后昭然。若有
所睹。朕因即命使。兼令诸道士相随。于京城西南求访。果
于盩厔县楼观东南山阜间乃遇真容。一昨迎到。便于兴
庆宫大同殿安置。瞻睹与梦中无异者。伏以元元大圣。降
见真容。感通之徵。实符睿德。陛下体至尊之道。崇清静之
源。何曾不礼谒虔诚。为苍生祈福。故得真容入梦。烈祖表
灵。求之西南。果与梦协。且兴庆宫者。潜龙旧邸。王业所兴。
当此处而告期。与嘉名而相会。斯乃降于紫府。镇我皇家。
启无疆之休。论大庆之应。陛下爰舍正殿。以为法堂。是尊
贺知章 第 6b 页
是崇。至敬至极。殊常之理。将万福而俱臻。无外皆覃。乃亿
兆而同庆。臣等昨日伏承圣恩。赐许瞻礼。自然相好。谅绝
名言。开辟以来。典籍所载。未之有也。臣等无任庆悦之至。
谨奉状陈贺以闻。仍请宣示中外。编诸册者。

* 吕延祚

延祚。开元六年官工部侍郎。

** 进集注文选表

臣延祚言。臣受之于师曰。同文底绩。是将大理。刊书启衷。
有用广化。实昭圣代。辄极鄙怀。臣延祚诚惶诚恐顿首顿
贺知章 第 7a 页
首。臣尝览古集。至梁昭明太子所撰文选三十卷。阅玩未
已。吟读无斁。风雅其来。不之能尚。则有遗词激切。揆度其
事。宅心隐微。晦灭其兆。饰物反讽。假时维情。非夫幽识。莫
能洞究。往有李善。时谓宿儒。推而传之。成六十卷。忽发章
句。是徵载籍。述作之由。何尝措翰。使复精覈注引。则陷于
末学。质访指趣。则岿然旧文。祗谓搅心。胡为析理。臣惩其
若是。志为训释。乃求得衢州常山县尉臣吕延济都水使
者刘承祖男臣良处士臣张铣臣吕向臣李周翰等。或艺
术精远。尘游不杂。或词论颖曜。岩居自修。相与三复乃词。
贺知章 第 7b 页
周知秘旨。一贯于理。杳测澄怀。目无全文。心无留义。作者
为志。森乎可观。记其所善。名曰集注。并具字音。复三十卷。
其言约。其利博。后事元龟。为学之师。豁若彻蒙。烂然见景。
载谓激俗。诚惟便人。伏惟陛下浚德乃文。嘉言必史。特发
英藻。允光洪猷。有彰天心。是效臣节。敢有所隐。斯与同进。
谨于朝堂拜表以闻。轻渎冕旒。精爽震越。臣诚惶诚恐顿
首死罪。谨言。

* 崇宗之

宗之。开元时官礼部员外郎。

贺知章 第 8a 页

** 昭成皇后谥议

昭成皇后谥。宜引圣真冠后谥之上。而误加大字。非也。若
取单谥配之。应曰圣昭。若睿成以复谥配之。应曰大圣昭
成圣真昭成。且太穆皇后武德元年五月追谥为穆皇后。
贞观元年五月六日又追尊为太穆皇后。上元中又追尊
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贞观年中谥曰文德。上元中追尊
文德圣皇后。即后汉皇后纪范煜论明矣。

* 苏晋

晋。赠太子宾客珦子。举进士及大礼科皆上第。先天中累
贺知章 第 8b 页
迁中书舍人。历户部侍郎。袭爵河内郡公。开元中加银青
光禄大夫。终太子左庶子。年五十九。

** 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问。妙尽黄间。期于(一作乎)百发。术该(一作穷)元女。宁无七纵。声
苟中律。不惮撞钟之求。服必称儒。何辞解衣之试。况今徵
工意匠。搴秀谈丛。枭鸾即事于分区。牛骥伫从于别皂。谓
其淩厉顾盼。以雪陈琳之耻。(一作陈侯之疑)何乃罔敞迁延。不答
马卿之难。岂时英所病。共设于翟酺。将高尚在怀。不屈于
周党。荐举之法。抑有多途。取舍之方。莫能折衷。何则。含光
贺知章 第 9a 页
隐迹。不盗处士之名。介立寡徒。安获知已之荐。举逸之法。
应有通规。取舍之言。非为(一作无)尽善。文武之道。方册所不
坠。德怨之报。人情之大纲。射为诸侯。杜预无穿札之力。士
为知己。崔洪有挽弓(一作弩)之悔。相圃泽宫。失之远矣。子皮
鲍叔。夫何言哉。(一作夫何有哉)举贤受赏。非才有罚。国柄(一作秉)
加。期乎必当。验之从政。效无断限之年。试以(一作之)文才。智
有迟速之别。知而不举。闻讥窃位。举而非(一作非其)人。宁当显
戮。臧孙之犯。既是虚刑。子文之辜。复当何典。内外齐举。援
亲岂不致嫌。师锡具陈。行庆又谁为首。凡此歧路。罔识攸
贺知章 第 9b 页
从。迟冀如律。(一作知律)宏其利涉。

对。物以类升。方以类降。故大小趋舍。未始离乎类也。所谓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武。时其效欤。矧惟生人。
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安可处非其类乎。斯固士君
子砥行立名。伸首抗迹。思欲奋迅泥滓。淩迈云汉。与鸾凤
为伍矣。岂不能折其锋。沮其目。诚谓类有聚。偫有分。下流
不可久居。且无其时。犹欲干进之若此。况乎师旷倾耳。卞
氏拭目。将欲察异音。求奇彩。苟有留者。谁肯迁延于解衣
之试哉。策曰。荐举之法。抑有多途。取舍之方。莫能折衷。何
贺知章 第 10a 页
则。含光隐迹。不盗处士之名。介立寡徒。安获知巳之荐。举
逸之法。应有通规。取舍之言。非无尽善者。夫人洪然则深
其心。饰其状。不可知以貌。不可穷以言。将为辨者不可也。
求乎其端。或有可知矣。夫天之岩乎其上者。施人以气。地
之坎乎其下者。成人以形。高下之间。不可逃者。形气而巳
矣。气之积者彰乎形。形之动者感乎物。彰于形。故可以象
察。感于物。故可以类求。察其象。长短之材可量矣。求其类。
邪正之气可识矣。虽则含光隐迹。介立不偫。终不能以形
逃。不能以气隐明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贺知章 第 10b 页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古圣王之观人也。未尝越于是。取舍
之言。非不尽善也。但夫怀诈饰伪。举世有之。干禄者不尽
善。举人者不尽智。或以势逼。或以利兴。观象察言。以难其
识。附威藉利。谀媚其心。有于此者。则取舍之方。何所施矣。
呜呼。负舟登山。诚难事也。策曰。文武之道。方策所不坠。德
怨之报。人情之大纲。射为诸侯。杜预无穿札之力。士为知
已。崔洪有挽弓之悔。相圃泽宫。失之远矣。子皮鲍叔。夫何
有哉。夫射者。先王所以定人之心。和人之志。亦以示威仪
耳。以为诸侯分我茅土。育我黎蒸。抚有威衡。持秉生杀。当
贺知章 第 11a 页
审心定志。敷德遵和。故为其立饮射之法。以导达其志。不
在穿札贯的矣。子曰。射不主皮。即其义也。则夫丽龟贯石
者。将武夫之伎耳。非不侮鳏寡。保其社稷之业。夫有大功
者获大赏。异哉当阳。诚无间然矣。古之君子。冠业而立于
朝。则必有益于时矣。以为益时者。莫先于进贤。苟得其人。
则没齿无怨矣。又何可顾望默识乎。子曰。定其交而后求。
夫古之人定其交者。将宏济时务。克清代几。恐夫道不吾
行。才为时弃。是用定其交。求其达。岂徒跼促存于情之所
好哉。若以情之所好相求。则是便僻比周之人。岂得为文
贺知章 第 11b 页
雅君子乎。崔侯必不以挽弓为悔。假使子皮荐国产。叔牙
举夷吾。终不能光兴郑邦。匡合齐社。亦未足以纷昭载籍
矣。策曰。举贤受赏。非才有罚。国柄所加。期乎必当。验之从
政。效无限断之年。试以文才。智有迟速之别。知而不举。闻
讥窃位。举非其人。宁当显戮。臧孙之犯。既是虚刑。子文之
辜。复当何典。内外齐举。援亲岂不致嫌。师锡具陈。行庆又
谁为首。夫天之平分万物。体不俱举。有其才者童其首。挥
其翼者两其足。德不必备。才难尽善。其人善于政者。不必
有其文。工于词者。不必敏其事。书曰。无求备于一人。详矣。

贺知章 第 12a 页

先王均其曲直。任其事宜。物各有所长。工拙不相害矣。故
书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则尧试其人以官。备在方册矣。
夫政有序。化有渐。时有险夷。功有隐显。为政者当责其岁
晚。不可中道而废也。施政立德。不过乎三年。人情大可见
也。孔子曰。期月而化成。书曰。三载考绩。何得无限断之年
欤。夫文者。贵其能书理论。宣道其业。非得意之实。乃无意
之筌欤。夫传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又曰。非文无以自达。
苟欲考之文词。求之迟速。则志有可得。在政斯亨。言之无
贺知章 第 12b 页
文。用亦何害。且夫官爵者。至公之器也。荐贤者。至公之道
也。君子持至公之道。守至公之器。进思尽忠。何可回隐。复
俛荐嫌疑亲雠之间哉。昔者先王之立制。进贤受上赏。蔽
贤蒙显戮。举非其实。寘其阿党之诛。荐得其人。介以汇征
之赏。行庆之典。不偏于师锡矣。时理则德存。代乱则道丧。
难乎鲁无君子。楚不足徵。使子文安居。臧氏无咎。痛哉政
不难矣。不有仲尼蔿贾之喻。千载之后。何知其过焉。谨对。

** 又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问。朕闻处域中之大。据天下之图。莫不设簴以思贤。解琴
而愿化。虽君唱臣和。而明鲜晦多。所任者或非其人。所行
贺知章 第 13a 页
者傥乖其道。归于浸弊。罔弗由兹。朕寅畏上元。负荷先构。
静言为国。有若涉川。风俗未淳。政教犹郁。黎元寡遂。鸾凤
不臻。当宁永怀。良深愧叹。子大夫讲圣人之高议。明王事
之大纲。蓄愤谋忠。历年载矣。何施而反本于古。何用而救
末于今。何术而人物阜安。何德而神灵滋液。尔其无隐无
忽。悉之究之。通其条贯。朕当亲览。

对。臣闻圣人法天而理。察道而行。心膂俊贤。子惠黎献。吏
恭尔位。人乐其业。朝无秕政。俗咏康哉。书曰。惟天聪明。惟
圣时宪。惟臣钦若。惟人从乂。此其谓也。虽根英异辙。火木
贺知章 第 13b 页
殊途。革去故而鼎就新。变咸池而歌大夏。然而无易兹典。
其故何哉。盖以因天人之和。顺阴阳之数。不可替也。皇上
道高西圣。德迈南薰。黄龙荐图。翠凤为宝。至于膺正历。享
灵符。朗七曜于铜仪。安万人于宝历。延祥降福。陟酌登封。
八表黎元。歌皇风而周地络。四夷酋长。颂元化而建天枢。
此皆以刻于玉版。载于金匮。为帝者之祖宗。与乾元而始
终。至于坐衢室。端冕旒。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赫赫明明之
美。无声无臭之化。固以荣镜宇宙。发扬神人。振古以来。未
有如斯之盛矣。犹复寅畏上帝。忧念下人。思反朴于鹑居。

贺知章 第 14a 页

伫迁讹于鸿古。夕惕勤止。良以深焉。爰降纶言。俯询舆议。
此陛下冲谦之道也。愚臣何足以知之。然而忝迹明时。敢
忘披露。臣闻帝王之道。藉英彦以张风。邦国之图。资明谟
以垂化。故能庶徵有序。美政无亏。当今制礼作乐。悬章布
宪。可谓文物大备。刑政中和。而紫宸宏卷舒之风。黔首罕
阜安之业者。良以官僚空旷。守宰荒宁。不能宣裕皇明。洗
蒸徒之耳目。发挥神化。变浇薄于闾阎。夫迁物化人。著诚
去伪。岂惟君上之道。实亦官联之职。故文翁好儒。蜀学比
贺知章 第 14b 页
于齐鲁。毛玠崇质。魏士素其裘裳。是知易俗移风。使天下
回心而向道者。非俗吏之所能为也。故董生云。黎人未济。
皆吏不明。使至于此也。贾谊亦云。下之有过。吏之罪也。夫
闻伯夷之风者。贪夫以廉。见柳下惠之迹者。鄙人以恭。故
曰教人莫若垂范。垂范必仰良材。阜俗莫若兴农。兴农必
由循吏。且择贤而处。其弊犹滥。负乘为政。何以克堪。今若
选英杰而实百僚。自朝廷而及州县。咸令法易之道。慎德
刑之教。赏以春夏。慎其滥矣。罚以秋冬。敬其刑矣。夫赏刑
中则庶人安。庶人安则财用足。财用足则百志成。百志成
则天人和。天人和则神灵滋液矣。然后垂训而理。勤法
贺知章 第 15a 页
而行。宣九式以均财。修六礼以节性。明七教以兴德。齐八
政以兴邦。道格元亨。风还太古。时雍之和可致。济俗之义
可宏。唐虞之美可逾。文景之声可越。谨对。

** 丞相少傅拜职天子作三杰之诗以命宴序

惟圣宝贤。以齐皇极。有若左丞相燕国公。右丞相广平公。
太子少傅安阳侯。皆生人硕德。皇国元老。道著廊庙。绩宣
华戎。由是懋其成功。锡以元吉。咨日于朔。择时于秋。俾对
命王庭。受职公府。见偫属。揖庶寮。礼官辨章。掌舍陈次。工
备佾。饔献蒸。六卿拜下以成仪。三事自天而来贺。秩秩宾
贺知章 第 15b 页
序。晖晖旅酬。玉纬垂文。南风和雅颂之变。金浆降醴。云天
光饫酌之宜。宰德贵和。尽庄敬具瞻之范。偫情尚洽。预周
旋晏语之欢。方将一心天工。勠力帝载。寝黑山之柝。苞青
海之戈。云雨贤才。水火菽粟。日咏鱼藻。岁陈由庚。颐殷赵
之年。留鲁阳之景。爰命在宴。乃赓载歌。

* 严从

从。开元初人。

** 风后握机图序

中黄子曰。予观风后握机图。殆有情哉。然年代迁远。文字
贺知章 第 16a 页
损益。或致[:#AS-81F2:⿰亻⿱心]讹矣。惜乎。夫兵者。荣贱覆杀之大机也。天地
神灵之所閟也。洞则王。昧则亡。故黄帝汤武。得其道矣。然
则兵之用也。岂惟道乎。亦有工拙矣。语大旨有三微焉。昔
伊尹劝汤。吕望劝周。子房劝汉祖。邓禹劝光武。可谓知命
运之微也。乐生破竹迎刃之喻。曹刿三鼓候衰而作。可谓
知和气之微也。孙膑邀敌于马陵。韩信置军于水上。可谓
知地势之微也。故古人有言曰。能知三微。霸代之师。至夫
以智料智。因奇纵奇。千变万化。不可殚备。今夫握机者。约
而远。几而深。用少以济广。贯一以缔万。微乎微乎。可以神
贺知章 第 16b 页
会。难以迹融。非智合曩贤。役心深妙者。不可以常识偕之。
今予依风后大旨。略为此图。以拟方阵。阵有八物。有八容。
八八相值。可离可合。中有容效三元。天子上将所居。常静
不动。以象元极。以配中黄。其理微矣。若乃四衡夹三轴。九
地夹二天。吟龙啸武。当前后之衡。云鸟风蛇。居抟掣之要。
敌寡则从武翼之属。风蛇之势。合而围之。彼众则奋龙武
之衡。接云鸟之势。突而击之。亦百胜之术焉。昔诸葛孔明
以杰时之智。将求其源。而未得也。乃曰。八阵成。可以横行
天下。然武侯阵法。亦有武翼翔鸟。足明武侯所习。则风后
贺知章 第 17a 页
五图也。桓温见蜀将八阵。云是常山蛇势。徒妄言耳。常山
蛇者。法出孙子。谓之率然。盖直阵也。故桓温览孙子而有
是言。殊无旨哉。然此离合之势。奇正之术。故曰。或离而为
八。或合而为一。以正合。以奇胜。其要在此矣。孙子儒者也。
至注释务析精奥。而多引空言。以诬后人。何哉。马[:#AS-FE7E:●]
[:#AS-FBED:●]忽述云。增字发明。未得
精了。更益烦芜。予昔尝览焉。中失其本。每思经述。近乃得
之。聊因时暇。刊繁举要。序而第焉。二百八十言。殆不过尺。
并为图式。以悟后贤。庶有赖云尔。

** 拟三国名臣赞序

贺知章 第 17b 页

昔孔子举诗书。作后王者之法。其称殷颂曰。天命元鸟。降
而生商。书曰。天工人其代之。然则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
腾武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故
夫受天之命者。不可以苟。代天之理者。不可以私。前圣知
其如此。故明四目。达四聪。高居而审听。处幽而遐览。偫才
必用。众功乃广。然后天应以福。而太和之化臻矣。虽三光
袭照。五运潜周。妫图启而揖让兴。夏鼎移而干戈用。德业
相踵。屯夷不同。然激扬名义。增广坛宇。何尝不得贤则理。
失贤则危哉。是故五老尊而轩风炽。三仁去而殷道衰。淮
贺知章 第 18a 页
阴来而汉家昌。亚父亡而楚王灭。姬汉以降。大象沦夷。当
极者不以垂拱居尊。干禄者必以权利邀进。镜物者不以
虚巳为德。达才者必以寒隽为嫌。故洪纲强而万目颓。大
理亏而廉让塞。贞良甘退而莫进。贤士卷艺以深潜。故伯
夷为之哀歌。绮里为之高遁。晋重灭名以避其患。楚狂遁
世以全其身。岂恶富贵哉。盖有为而然也。夫明王旰食以
求士。君子含德以俟时。然求应之感徒深。而君臣之分犹
鲜者何也。盖经达之道难。而代乏鲍子萧何之智也。若夫
解缚为相。古今所罕有。登坛受爵。贤者叹其难。汉高始以
贺知章 第 18b 页
为疑。齐桓终受其福。乃知有管仲之才。无鲍叔之介。则桓
公不纳。有韩信之略。无萧何之助。则汉高不容。齐桓汉高。
不易值矣。萧公鲍子。岂屡得哉。夫未遇良鉴。则夜光不为
宝。时逢哲后。则负鼎可升朝。历求邃古。爰览近图。臣主之
际。授受之外。垂大明以叙下。推至公以匡上。则有我唐太
宗文武大圣皇帝魏文贞者之流也。盖至理之代。君子不
以王爵私其身。而况亲属乎。是以贞观之中。贤者在朝。各
崇至公。马周怀奇思而拔起陇亩。李靖多大功而终始援
用。魏徵数直谏而优游抚纳。我朝之得才。于斯为美。彼三
贺知章 第 19a 页
国之臣主。始当草昧之期。卒践陵迟之运。君无尺土之渐。
而以争夺为德。臣无素定之分。而以偷合为功。然其属衰
乱之间。固贞仁之节。接风尘之会。吐博奕之谋。用能各奉
其主。克立厥勋者。亦不可诬也。又若清淑沈懿。有颜氏之
德。灵鉴洞照。有子房之能。推功给下。有终始之勤。笃谊守
节。有风云之概。叹王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遂委忠曹
公。冀图匡复。而天命潜革。人心则殊。姑回备物之谟。卒抗
非常之锡。虽欲匡上以德。翻乃杀身成仁。夫仁义岂有恒。
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干湛身于殷后。微子抗迹于周
贺知章 第 19b 页
邦。虽二美同归。而三仁齐致。公达慷慨。总角耀奇。恶奸臣
之擅命。想桓文之高举。偫雄竞起。汉历寖微。翻然回虑。吐
词魏幕。原其所以然者。岂不以桑榆之晖。非鲁阳可止。沟
渎之节。岂仲尼所嘉。是以摄管仲之高踪。攀魏武之遐辙。
全生之理。其亦远乎。崔子矫然。植青松之操。鲠词直对。则
左右失容。捐生取义。千载称美。虽遇谗谮。盖亦其素志矣。
若乃天命未改。则人思其旧。乾道将革。则物厌其常。是以
司隶之仪。见悲于汉叟。先王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
南阳。盘桓俟主。吐筹献策。识鼎峙之形。总众临戎。有席卷
贺知章 第 20a 页
之望。原其去就。抑亦怀汉之雅志焉。及其抚戎幕。持国钧。
开诚心。布公道。赏不失德。罚不滥刑。又虽古之遗直。不能
尚也。昔管仲用法。伯氏无怨。子羔刑人。终以见德。孔明之
谪李严。盖近之矣。周瑜鲁肃。咸起诸生。鹗视乌林。鹰扬赤
壁。然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
杰。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于孙策。子敬辍粟于周郎。咸
有异于人者也。子布刚。怀不挠之节。属桓王创业。首赞经
纶。仲谋嗣立。躬自扶翊。古人所谓托六尺之孤者欤。既而
忠言屡发。直道不回。折弋猎之娱。沮钓台之乐。斯又王臣
贺知章 第 20b 页
蹇蹇。国之元老者哉。夫江东之于天下。犹四体之有一掌
耳。权不能恢阐雄量。以求忠谠。而乃轻肆忿毒。厌闻至言。
始抽刃于虞翻。终按刀于子布。翻既谪终遐裔。昭亦废处
家僮。故使时望挫伤。元功圯衄。由是见仲谋之器小也。其
不能厕迹中原。懋长代之业者宜矣。夫以子布忠贤。承奕
代之遇。一言忤旨。有不测之辜。况贱迹之士。而欲自下干
上。罄其孤虑者乎。善料古者。必察乎今。善筹远者。必谋诸
近。赞咏之作。岂必覈既往之陈迹。盖将畅其幽情。贵使来
叶有可观者。聊复采断。为其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