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褚无量
褚无量 第 15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

褚无量 第 1a 页

* 褚无量

无量字宏度。杭州盐官人。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司业兼修
文馆学士。元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
公。为丽正殿直学士。开元八年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谥曰文。

** 太庙屋坏请修德疏

臣闻尚书洪范传云。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其变。昔成
汤遇旱。引事自责云。女谒盛耶。今则太庙毁坏。即是先祖
褚无量 第 1b 页
示变。后宫众多。即是阴盛阳微。伏请后宫之中。非所幸者。
亲享之后。出少多。以应其变。则上答先祖。必灾异自消。昔
殷帝武丁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武丁忧惧。问其臣
祖乙。祖乙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乃修政行德。殷道复
兴。昔太戊之时。桑谷二木共生于朝。一暮大拱。此不恭之
罚也。太戊修德。桑谷自清。昔周武王之时。周公辅政。三叔
流言。秋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则尽偃。大木斯拔。邦人
大恐。王乃与大夫尽出郊。天乃返风。禾则尽起。岁则大熟。
昔宋景公之时。荧惑守心。景公问之司星子韦。对曰。祸
褚无量 第 2a 页
在君。可移于相。公曰。宰相所与共理国也。曰移于人。公曰。
人死谁为君。曰移于岁。公曰。乏食人必死。子韦曰。天处高
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必三赏。荧惑果徙三舍。至汉之
文景。并睿明天子也。亦灾异继起。修德行政。其名益光。愚
又窃闻左右近臣妄奏云。国家太庙。其材木是苻坚时旧
殿。臣按括地志云。隋文帝创立新都。移宇文庙故殿。改造
此庙。元非苻坚及宇文氏所作也。况我国家及隋文帝贵
为天子。富有四海。岂复递取苻坚之旧殿。以充太庙者乎。
此则言伪而辨。殊不足采纳。伏愿精选举。用贤良。节奢靡。
褚无量 第 2b 页
轻赋税。继绝代。慎刑罚。纳谏诤。察谄谀。夫贤良任用。则能
兴化臻理矣。节奢靡。则不恣耳目之欲。清静之风行矣。轻
赋税。则下人乐以奉上。不困穷矣。继绝代。则崇德报功。有
劝沮矣。慎刑罚。则宽猛相济。不滥罚矣。纳谏诤。则日闻巳
过。人竭忠矣。察谄谀。则君子道长。无邪僻矣。非礼勿动。顺
时行令。夫如是则人和。人和则气和。气和则天地和矣。天
地和会。灾异自消。伏愿陛下虔奉神心。兢谨天诫。幸甚。

** 请定嗣王朝班疏

臣谨详诸史氏。案以礼经。有亲亲之义。尊尊之道。所以重
褚无量 第 3a 页
王室。敬耆年。今陛下缵旧惟新。睦亲尚齿。朝仪品列。宜更
申明。至若命以嗣王。用崇主祭。养夫国老。盖在乞言。会于
朝班。合从上列。准令嗣王正一品。今乃居庶官之次。颇为
閒杂。须有甄明。臣伏见开府仪同三司在三品前立。望请
嗣王亦与开府同行。诸致仕官各于本司之上。则重亲尚
齿。典礼式存。

** 车驾东幸上书

昔虞舜之狩。秩山川。遍偫神。汉孝景祠黄帝桥山。孝武祠
舜九疑。高祖过魏祭信陵君墓。过赵封乐毅后。孝章祠桓
褚无量 第 3b 页
谭冢。愿陛下所过名山大川。邱陵坟衍。古帝王贤臣在祀
典者。并诏致祭。自古受命之君。必兴灭继绝。崇德报功。故
存人之国。大于救人之灾。立人之后。重于封人之墓。愿到
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系绝者。虽在支庶。咸得承袭。

** 皇后不合祭南郊议

夫郊祀者。帝王之盛事。国家之大礼。行其礼者。不可以臆
断。不可以情求。皆上顺天心。下符人事。钦若稽古。率由旧
章。然后可以交神明。可以膺福祐。然礼文虽众。莫如周礼。
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先圣极由衷之典。法天地而行
褚无量 第 4a 页
教化。辨方位而叙人伦。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经
纬邦国。备物致用。其可忽乎。至如冬至圜丘。祭中最大。皇
后内主。礼位甚尊。若合郊天助祭。则当具著礼典。今遍检
周官。无此仪制。盖由祭天南郊。不以地配。惟将始祖为主。
不以祖妣配天。故惟皇帝亲行其礼。皇后不合预也。谨案
大宗伯职云。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注云。王有故。代行其
祭事。下文云。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若皇
后合助祭。承此下文。则当云若不祭祀。则摄而荐豆笾。今
于文上更起凡。则是别生馀事。夫事与上异。则别起凡。凡
褚无量 第 4b 页
者。生上起下之名。不专系于本职。周礼一部之内。此例极
多。[:#AS-9AF4:●]在文中。不可具录。又皇后助祭。亲荐豆笾而不彻。案
九嫔职云。凡祭祀。赞后荐彻豆笾。注云。后进之而不彻。则
知中彻者。为宗伯生文。若宗伯摄祭。则宗伯亲彻。不别使
人。又案外宗掌宗庙之祀。王后不与。则赞宗伯。此之一文。
与上相證。何以明之。案外宗惟掌宗庙祭祀。不掌郊天。足
明此文是宗庙祭也。又案王后行事。总在内宰职中。检其
职文。惟曰大祭祀后裸献则赞。瑶爵亦如之。郑注云。谓祭
宗庙也。注所以知者。以文云祼献。祭天无祼。所以得知。又
褚无量 第 5a 页
祭天之器。则用陶匏。亦无瑶爵。注以此得知是宗庙也。又
内司服掌王后六服。无祭天之服。而巾车职掌王后之五
辂。亦无后祭天之辂。祭天七献。无后亚献。以此诸文参之。
故知后不合助祭天也。惟汉书郊祀志则有天地合祭皇
后预享之事。此则西汉末代。强臣擅朝。悖乱彝伦。黩神谄
祭。不经之典。事涉诬神。故易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代。泰誓
曰。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斯史策之良
诫。岂可不知。今南郊礼仪。事不稽古。忝守经术。不敢默然。
请旁询硕儒。俯摭旧典。采曲台之故事。行圜丘之正仪。使
褚无量 第 5b 页
圣朝叶昭旷之涂。天下知文物之盛。岂不幸甚。谨议。

* 王泠然

泠然。开元五年进士。官校书郎。

** 汝州辥家竹亭赋

梁颍多士。闻来久矣。出伊洛以南游。登嵩岘以顾视。信乎
精华实息。恢怪森起。惟万户与千门。咸带山而傍水。畿甸
殷壮。闾阎密迩。当天象之西郊。近皇居之百里。其人和而
贤俊。其地厚而淳美。则吾先文王行化之始。烈祖成王定
鼎于此。宜乎蕃我良能。诞生君子。世序虽远。英灵不穷。其
褚无量 第 6a 页
气浑浑。其光雄雄。横古今而特秀者。惟我辥公。卜幽栖于
汝北。夷旧业于河东。夫其礼乐成器。清明在躬。官非称才。
吾不谓之仕宦。人非克已。吾不谓之交通。处未全隐。和而
莫同。且欲墀岞崿。苑蒙笼。閒亭一所。修竹一丛。萧然物外。
乐自其中。其竹也。初栽尚少。未长仍小。杂以乔木。环为曲
沼。遵远水以浇浸。编长栏而护绕。向日森森。当风袅袅。劲
节迷其寒燠。繁枝失其昏晓。疏茎历历傍见人。交叶重重
上闻鸟。其亭也。溪左岩右。川空地平。材非难得。功则易成。
一门四柱。石础松棂。泥含淑气。瓦覆苔青。才容小榻。更设
褚无量 第 6b 页
短屏。后陈酒器。前开药经。辥公谓予曰。自造此亭。未有兹
客。跪而应曰。自从为客。未见此亭。既而物且遍好。多能所
造。亭间坐卧。清户开而向林。门下往来。翠阴合而无草。禁
行路使勿伐。命家僮使数埽。游子见而忘归。居人对而遗
老。余何为者。累载栖遑。学应成癖。走则非狂。宇宙至宽。顾
立锥而无地。公卿未识。久弹铗而辞乡。一见竹亭之美。竟
嗟叹而成章。

** 清泠池赋

梁王既受封于汉。命驾东游。入睢阳之下国。吊微子之高
褚无量 第 7a 页
邱。荣华莫比。僭拟无休。复欲象昆明之校战。同右武之习
流。决河间而饮马。治宫树以维舟。当时旧迹。此地爰修。土
木间成。起台宫而似画。丝金并奏。和水石而疑秋。是时宫
人出看。上客淹留。既成此地。胜形无比。乔树青冥而外合。
层甍岌嶪而斜指。晓坐狎鸥。春祠荐鲔。连小山而夹回磴。
截长河而分半水。徒观其清泠无点。洞澈如凝。镜开珠净。
月滉星澄。凫嚼红藻。龟翻碧菱。地将昏而雾合。天欲雨而
云蒸。明则可鉴。虚而不竭。风静浪碎。日落圆折。波含阁而
相动。潭映空而俱澈。此土之池。君王所为。年深则岘山陵
褚无量 第 7b 页
变。水浃则沧海尘吹。不见射鱼之浦。空馀养雁之陂。皇家
化溢成周。包含梁宋。分星辰以主万国。会江汉而归一统。
惟兹之地。清而且平。居下流而不浊。含上善而逾明。常以
柔而处顺。岂遗道而从荣。时人竞渡。摇海舰于三春。暮客
来投。落江帆于四岸。何今日之登陟。皆昔年之池馆。物是
人非。所存者半。济巨川必待舟楫。得风流还升汗漫。傥馀
波而可沾。幸不遗于所观。

** 新潭赋

国之天府。名曰河南。水有清洛。涨乎新潭。夫其贯都成川。

褚无量 第 8a 页

习坎为德。石门呀豁而洞泻。绿树逶迤而夹植。源自山来。
漕因人力。或清浅而见底。或深沈而莫测。奔狭口以雷声。
积中心而黛色。若乃方将暮春。大集都人。锦筵横石。罗幕
藉尘。骑影攒临。变作桃花之浪。衣香乱入。翻为莲叶之津。
由其地势多美。所以潭名永新。观其城阙映带。闾阎萦绕。
半向石崇之园。斜经潘岳之沼。星月沈浮乎其内。烟云洗
沸乎其表。不生芰荷。但聚鱼鸟。通舳舻之利。于国既多。开
浸灌之功。与人非少。自记从调。恒来此游。朝林坐而疑夕。
褚无量 第 8b 页
夏潭行而觉秋。清可照人。实欣逢于朗镜。虚宜受物。伫相
引于仙舟。带洛常耻。临淄更羞。况获忝乎馀派。终敢希乎
下流。

** 止水赋(以清审洞澈涵容为韵)


尝闻神心保正。天道害盈。漏卮添而复出。欹器备而还倾。
岂若兹水。居然可名。既混之而不浊。又澄之而不清。时止
则止。时行则行。峻堤防则其源见塞。开汲引则其道能亨。
安波不动。与物无争。如方圆之得性。何宠辱之能惊。故为
国者取象于止水。使其政公平。为身者亦同于止水。使其
心至明。至察可尚。柔谦何禀。思远道则一苇能杭。守贫居
褚无量 第 9a 页
则一瓢可饮。接下流则卑以自牧。鉴偫物则宽而能审。诚
用之而舍之。在去泰而去甚。水之为德也长。水之为功也
众。散作云雨。畜作潭洞。浮芥则傲吏措杯。种[:#AS-9376:●]则幽人抱
瓮。无朝夕之出纳。有飞沈之狎弄。徒观其深虚见底。咫尺
宜探。千流并入。万象皆涵。摇树影于青岸。落山光于碧潭。
其仁可以济物。其义可以激贪。既而壅之不流。蒙则未决。
照春物而画屏相似。映晴空而明镜无别。雨来而圆点乱
生。风静而长波自灭。任天时以开闭。随王泽而盈绝。受涓
滴而逾深。处冰壶而更澈。书云。视水积影。能见形容。视人
褚无量 第 9b 页
行事。能知吉凶。政烦则人扰。水浊则鱼喁。夫子欲精神而
不惑。俾荣利无系于心胸。比浮云之于我。观止水而为容。
兀兮若枯木坐忘。澹兮若虚舟见逢。正道未远。斯言可从。
傥不遗于射鲋。希有便于登龙。

** 初月赋

观乎皎皎新月。含虚惊阙。伺海蛤而齐生。候阶蓂而俱发。
既与物而盈偃。亦随时而兴歇。故其清光未满。斜轮半空。
依稀破镜。髣髴悬弓。离毕坠雨。绕晕生风。散微华于粉壁。
集轻照于兰丛。尔其于状也。皎皎的的。镜丹霄而灼烁。鲜
褚无量 第 10a 页
鲜[绵]
[绵]。点清汉而连
娟。逢轻云而暂蔽。杂华星而共妍。写边城之羁目。监珠箔
之娇弦。思闺女之披幌。弄舟人于叩舷。若乃断山风入。中
天气清。云彻暮景。霞开晚晴。望颓阳之西落。见微月之孤
生。出烟郊而漫漫。映江浦之亭亭。凝碧台以光净。度青楼
以色明。虽予情之斯得。停搴揽而不盈。俄而凉夜未几。低
轮半倾。坠斜光于森木。落馀照于严城。临玉墀而不见。望
亭阁而杳冥。予亦何为者。感在空庭。

** 苏合山赋

褚无量 第 10b 页

饮食安乐兮不易明说。君子行之兮斯道不阙。英髦俊彦
兮攒辔结辙。华堂洞开兮绮馔齐列。虽珍膳芳鲜。而苏山
奇绝。原其所营。妙实难名。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
素手淋沥而象起。元冬涸冱而体成。足同夫露结霜凝。不
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崿于四明。厥状相类。
高深殊致。或峻或危。其势参差。隐映陆离。疑雪岫之坐窥。
乍辉乍焕。其色璀璨。灼烁皓旰。与玉台兮相乱。纵天台揭
起而陵霞。太华削成而浸汉。虽万仞之奇特。非四座之荣
观。岂若兹山。俎豆之间。[:#AS-88E3:●]䌽树而形绮。杂红花而色斑。吮
其味则峰峦入口。玩其象则琼瑶在颜。随玉箸而必进。非
褚无量 第 11a 页
固非吝。触皓齿而便消。是津是润。傥君子之留赏。甘捐躯
而自徇。

** 对历生失度判

**  历生失杪忽之度

律吕之本。今古攸尚。周行殷历。孔子于是兴嗟。汉袭秦正。
刘歆以之条奏。莫不考于经传。稽之气象。惟彼历生。称明
算法。理须铜壶晓唱。则听鸡鸣。玉斗夜回。方看蚁转。何得
轻于杪忽。失以毫釐。裨灶多言。岂知天道。羲和废职。几乱
人时。遂令太史罢占。畴人废业。陆佐公之漏刻。莫见新成。
褚无量 第 11b 页
张平子之浑仪。但闻虚设。既失推蓂之典。何逃寘棘之刑。

** 对举抱瓮生判

**  河南东道御史举抱瓮生或告云矫州科生妄罪不服

使臣巡方。天子锡命。有能利国。无待受辞。况诗著考槃。易
称嘉遁。清高励俗。义道周身。致为举先。可以师者。御史岁
观风物。夜动星芒。路出河东。载驰骢马。地疑河上。便遇真
人。将观善以惩违。遂荐贤而报国。逢萌既违威辟。莫辨东
西。法真不以礼迎。何能进退。由是黄金见铄。白玉成瑕。虽
褚无量 第 12a 页
庄周道心。以枯槁非本。而子贡利口。乃浑沌假修。人既无
情。骂叔文而称矫。州宁妄罪。鞭宁越以成威。

** 对登城判

**  甲登城而指乙告其惑众甲云实无妖言

先王训俗。禁以窥临。君子执身。慎乎登降。惟甲才非入室。
教异垂堂。既处隘而乘閒。爰兴高而眺远。平看雉堞。回数
人家。遍识山川。周知国邑。殊郑君之伺敌。忽上层埤。同汉
后之思乡。且瞻长路。行未闻于能赋。告将惑于妖言。不指
不呼。孰云知礼。从轻从重。旋欲议刑。向若甲是卑流。恭随
褚无量 第 12b 页
长者。承所视而待问。事缘情而可矜。今者攀陟不宜。惊疑
于众。护非有失。虽云李径无言。故犯难容。亦可棘司惩训。
严城作限。缓狱何逃。罪自招于指挥。理宜退于心伏。

** 论荐书

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王泠然谨再拜上书相国燕公阁
下。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则仆所以有意上
书于公。为日久矣。所恨公初为相。而仆始总角。公再为相。
仆方志学。及仆预乡举。公在官于巴邱。及仆参常调。而公
统军于沙朔。今公复为相。随驾在秦。仆适效官。分司在洛。

褚无量 第 13a 页

竟未识贾谊之面。执相如之手。则尧舜禹汤之正道。稷契
夔龙之要务。焉得与相公论之乎。昔者公之有文章时。岂
不欲文章者见之乎。公未富贵时。岂不欲富贵者用之乎。
今公贵称当朝。文称命代。见天下未富贵有文章之士。不
知公何以用之。公一登甲科。三至宰相。是因文章之得用。
于今亦三十年。后进之士。公勿谓其无人。何者。长安令裴
耀卿。于开元五年掌天下举。擢仆高第。以才相知。今尚书
右丞王邱。于开元九年掌天下选。授仆清资。以智见许。然
褚无量 第 13b 页
二君者。若无明鉴。宁处要津。是仆亦有文章。思公见也。亦
未富贵。思公用也。此非自媒自衒。恐不道不知。有唐以来。
无数才子。至于崔融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富嘉谋徐彦伯
杜审言陈子昂者。与公连飞并驱。更唱迭和。此数公者。真
可谓五百年挺生矣。天丧斯文。凋零向尽。唯相公日新厥
德。长守富贵。甚善甚善。是知天赞明主而福相公。当此之
时。亦宜应天之庥。报主之宠。弥缝其阙。匡救其灾。若尸禄
备员。则焉用彼相矣。仆闻位称燮理者。则道合阴阳。四时
不愆。则百姓无怨。岂有冬初不雪。春尽不雨。麦苗继日而
青死。桑叶未秋而黄落。蠢蠢迷愚。嗷嗷愁怨。而相公温服
褚无量 第 14a 页
甲第。饱食庙堂。仆则天地之一生人。亦同人而怨相公也。
京房易传曰。欲德不用。兹谓张。言人君欲贤者而不用。徒
张此意。厥灾荒。云大旱也。阴阳不雨。复曰。师出过时。兹谓
旷。其旱不生。夫天道远。人道迩。仆多言者也。安知天道。请
以人事言之。主上开张翰林。引纳才子。公以傲物而富贵
骄人。为相以来。竟不能进一善。拔一贤。汉高祖云。当今之
贤士。岂独异于古人乎。有而不知。是彰相公之暗。知而不
用。是彰相公之短。故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云才积而便
散。雨垂落而复收。此欲德不用之罚也。仍闻六胡为孽。日
褚无量 第 14b 页
寇边陲。邦家连兵。来往塞下。已西诸将必不出师。过时之
咎也。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不知庙堂肉食者何以谋
之。相公在外十馀年。而复相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
情伪。尽知之矣。今人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天
则不雨。公将若之何。昨五月有恩。百官受赐。公官既大。物
亦多有。金银器及锦衣等。闻公受之。面有喜色。今岁大旱。
黎人阻饥。公何不固辞金银。请赈仓廪。怀宝衣锦。于相公
安乎。百姓饿欲死。公何不举贤自代。让位请归。公三为相。
而天下之人。皆以公为亢极矣。夫物极则反。人盛必衰。日
褚无量 第 15a 页
中则昃。月满则亏。老子曰。功成名遂。则身退。天之道也。今
公富贵功成。文章命遂。唯身未退耳。相公昔在南中。自为
岳阳集。有送别诗云。谁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则知虞卿
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宽。贾谊非流窜不能作赋以自安。
公当此时。思欲生入京华。归老田里。脱身瘴疠。其可得乎。
今则不然。忘往日之栖迟。贪暮年之富贵。仆恐前途更失。
后悔难追。主上以相公为贤。使佐社稷。若[:#AS-8949:⿱拱]德不让。是废
明君之举。岂曰能贤。仆见相公事方急。不可默诸桃李。公
闻人之言或中。犹可收以桑榆。诗曰。投我以木[:#AS-9376:●]。报之以
褚无量 第 15b 页
琼琚。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相公五君咏曰。凄凉丞相府。馀
庆在元成。苏公一闻此诗。移相公于荆府。积渐至相。由苏
得也。今苏屈益部。公坐庙堂。投木报琼。义将安在。亦可举
苏以自代。然后为朔方之行。抑又闻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报国之重。莫若进贤。去年赦书云。草泽卑位之閒。恐遗贤
俊。宜令兵部即作牒目。徵名奏闻。而吏部起请云。试日等
第全下者。举主量加贬削。条目一行。仆知天下父不举子。
兄不举弟。向者百司诸州长官。皆无才能之辈。并是全躯
保妻子之徒。一入朝廷即恐出。暂居州郡即思改。岂有轻
褚无量 第 16a 页
为荐举。以取贬削。今闻天下尚有四百人应举。相公岂与
四百人尽及第乎。既有第差。由此百司诸州长官。惧贬削
而不举者多矣。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
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其不得举者。无
媒无党。有行有才。处卑位之閒。仄陋之下。吞声饮气。何足
算哉。何乃天子令有司举之。而相公令有司拒之。则所谓
欲德不用。徒张此意。事与京房易传同。故天以大旱相试
也。去年所举县令。吏部一例与官。举若得人。天何不雨。贤
俊之举。楚既失之。县令之举。齐亦未得。夫有贤明宰相。尚
褚无量 第 16b 页
不能燮理阴阳。而令庸下宰君。岂能辑熙风化。相公必欲
选良宰。莫若举前仓部员外郎吴太元为洛阳令。必欲举
御史中丞。莫若举襄州刺史吴靳。清辇毂之路。非太元不
可。任台阁之风。非吴靳不可。仆非吴靳亲友。但以知其贤
明。相公有而不知。知而不用。亦其过深矣。抑又闻之。昔闵
子骞为政。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凡校书正字。一例
不得入畿。相公曾为此职。见贞观以来故事。今吏部侍郎
杨滔。目不识字。心不好贤。芜秽我清司。改张我旧贯。去年
冬奏请。自今巳后。官无内外。一例不得入畿。即知正字校
褚无量 第 17a 页
书。不如十乡县尉。明经进士。不如三卫出身。相公复此改
张。甄别安在。古人有坐钓登相。立筹封侯。今仆无尚父之
谋。辥公之策。徒以仕于书苑。生于学门。小道逢时。大言祈
相。仆也幸甚幸甚。去冬有诗赠公爱子协律。其诗有句云。
官微思倚玉。文浅怯投珠。吕氏春秋云。尝一脔之肉。知一
鼎之味。请公且看此十字。则知仆曾吟五言。则亦更有旧
文。愿呈作者。如公之用人。盖已多矣。仆之思用。其来久矣。
拾遗补阙。宁有种乎。仆虽不佞。亦相公一株桃李也。此书
上论不雨。阴阳乖度。中愿相公进贤为务。下论仆身求用
褚无量 第 17b 页
之路。事繁而言不典。理切而语多忤。其善也必为执事所
哂。其恶也必为执事所怒。傥哂既怒罢方解。则仆当持旧
文章而再拜来也。

** 与御史高昌宇书

仆之怪君甚久矣。不忆往日任宋城县尉乎。仆稍善文章。
每蒙提奖。勤勤见遇。又以齐氓。叨承恩顾。铭心在骨。复闻
升进。不出台省。当为风流可望。故旧不遗。近者伏承皇皇
者华。出使江外。路次于宋。依然旧游。门生故人。动有十辈。
蒙问及者众矣。未尝言泠然。明公纵欲高心不垂半面。岂
褚无量 第 18a 页
不畏天下窥公侯之浅深。与著绿袍乘骢马。跄跄正色。谁
敢直言。仆所以数日伺君。望尘而拜。有不平事。欲图于君。
莫厌多言而彰公短也。先天年中。仆虽幼小。未闲声律。辄
参举选。公既明试。量拟点额。仆之枉落。岂肯缄口。是则公
之激仆。仆岂不知。公之辱仆。仆终不忘其故。亦上一纸书。
蒙数遍读。重相摩奖。道有性灵。云某来掌试。仰取一名。于
是逡巡受命。匍匐而归。一年在长安。一年在洛下。一年坐
家园。去年冬十月得送。今年春三月及第。往者虽蒙公不
送。今日亦自致青云。天下进士有数。自河以北。唯仆而巳。
褚无量 第 18b 页
光华藉甚。不是不知。君须稍垂后恩。雪仆前耻。若不然。仆
之方寸。别有所施。何者。故旧相逢。今日之谓也。仆困穷如
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因斯而言。相去何远。君
是御史。仆是词人。虽贵贱之閒。与君隔。而文章之道。亦谓
同声。而不可以富贵骄人。亦不可以礼义见隔。且仆家贫
亲老。常少供养。兄弟未有官资。嗷嗷环堵。菜色相看。贫而
卖浆。值天凉。今冬又属停选试。遣仆为御史。君在贫途。见
天下文章精神气调得如王子者哉。实能忧其危。拯其弊。
今公之富贵。亦不可多得。意者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
褚无量 第 19a 页
妇。明年为留心一官。幸有馀力。何惜些些。此仆之宿憾。口
中不言。君之此恩。顶上相戴。傥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
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
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仆生长草野。语诚触忤。并诗若干
首。别来三日。莫作旧眼相看。山东布衣。不识忌讳。泠然顿
首。

* 高绍

绍官考功郎中。开元七年。由长安令左迁润州长史。

** 重修吴季子庙记

褚无量 第 19b 页

顾野王舆地志云。季子名札。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
之少子。长子曰诸樊。次子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诸
樊立为王。且死。立弟馀祭。欲令兄弟传国。以及季子。馀祭
馀昧卒。立季札。乃让不受。退耕于延陵。即其采邑。士人怀
德。为之立庙。(阙)山谦之丹阳记。季子旧有三庙。南庙在晋
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昔第
五伦为会稽太守。禁非正之祀。宜归于一。故惟存南庙。而
二庙被毁。其后人间悉更复之。南庙后有古墓。周处风土
记韦陟先贤序殷仲堪季子碑皆云。此墓即季子墓也。墓
褚无量 第 20a 页
前有季子庙。碑者。仲堪为晋陵太守造碑铭。命县人辥玖
植碑于南庙。至永初中。南庙被毁。迁碑于西庙。今庙前双
碑。左厢者即仲堪所制。右厢者梁天监十二年九月延陵
县令王僧恕所建。绍以开元七年。自长安令左迁润州长
史。爰洎十年。太岁壬戌。因巡属县庙于延陵。与县令吴兴
沈炎同谒季子庙。申奠礼也。慨灵庙之岿然。访贞石而湮
灭。询于庙祝。因睹旧文。虽殷王二君。共延陵而俱没。而前
后双制。与高风而尚存。重镌刻以懿之。纪年月以显之。呜
呼。来者观此。亦何异乎夫子之大篆也。

褚无量 第 2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