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陈贞节
陈贞节 第 19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一

陈贞节 第 1a 页

* 陈贞节

贞节。颍川人。开元初为右拾遗。迁太常博士。

** 请除则天帝号表

臣闻敬宗尊祖。享德崇恩。必也正名。用光时宪。礼也。伏见
太庙中则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题云天后圣帝武氏。
伏寻昔居宠秩。亲承顾托。因摄大政。事乃从权。神龙之初。
己去帝号。岑羲等不闲政体。复题帝名。若又使帝号长存。
恐非圣朝通典。夫七庙者。高祖神尧皇帝之庙也。父昭子
陈贞节 第 1b 页
穆。祖德宗功。非夫帝子天孙乘乾出震者。不得升祔于斯
矣。但皇后祔庙。配食高宗。位号旧章。无宜称帝。今山陵日
近。升祔非遥。请申陈告之仪。因除圣帝之字。直题云则天
皇后武氏。

** 请罢隐章怀懿德节悯四太子陵庙疏

王者制祀。以功德者。犹亲尽而毁。四太子庙皆别祖。无功
于人。而园祠时荐。有司守卫。与列帝侔。金奏登歌。所以颂
功德。诗曰。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使无功而颂。不曰舞咏非
度邪。周制始祖乃称小庙。未知四庙欲何名乎。请罢卒吏。

陈贞节 第 2a 页

诏祠官无领属。以应礼典。古者别子为祖。故有大小宗。若
谓祀未可绝。宜许所后子孙奉之。

** 诸太子庙不合守供祀享疏

伏见章怀太子等四庙。远则从祖。近则堂昆。并非有功于
人。立事于代。而寝庙相属。献祼连时。事不师古。以克永代。
臣实疑之。今章怀太子等乃以陵庙分署官寮。八处修营。
四时祭享。物须官给。人必公粮。合乐登歌。咸同列帝。谨按
周礼。始祖以下。犹称小庙。未知此庙。厥名维何。臣谓八署
陈贞节 第 2b 页
司存员寮且省。四时祭祀供给咸停。臣又闻磐石维城。既
开封建之典。别子为祖。非无大小之宗。其四陵庙等应须
祭祀者。并令承后子孙自修其事。崇此正典。冀合礼经。

** 明堂议

臣等窃闻明堂之建。其所从来远矣。自天垂象。圣人则之。
蒿柱茅檐之规。上下方圆之制。考之大数。不踰三七之閒。
定之方中。必居景巳之地。岂非得房心布政之所。当太微
上帝之宫乎。故仰叶俯从。正名定位。人神不杂。各司其序。
则嘉应响至。保合太和焉。昔汉氏承秦。经籍道息。旁求堙
坠。详究难明。孝武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遭窦太后不
陈贞节 第 3a 页
好儒术。事乃中废。孝成之代。又欲立于城南。议其制度。莫
之能决。至孝平元始四年。始制造于南郊。以申严配。光武
中元元年。立于国城之南。自魏晋迄于梁朝。虽规制或殊。
而所居之地。恒取景巳者。斯盖百王不易之道也。高宗天
皇大帝纂承平之运。崇朴素之风。四夷来宾。九有咸乂。永
徽三年。诏礼官学士议明堂制度。偫儒纷竞。各执异端。久
之不决。因而遂止者。何也。非谓财不足力不堪也。将以周
孔既遥。礼经且紊。事不师古。或爽天心。难用作程。神不孚
佑者也。则天太后总禁闱之政。藉轩台之威。属皇室中圮
陈贞节 第 3b 页
之期。摄和憙从权之制。以为乾元大殿。承庆小寝。当正阳
己午之地。实先圣听断之宫。表顺端门。储精营室。爰从朝
飨。未始临御。乃起工徒。挽令摧覆。既毁之后。雷声隐然。众
庶闻之。或以为神灵感动之象也。于是增土木之丽。因府
库之饶。南街北阙。建天枢大仪之制。乾元遗迹。兴重阁层
楼之业。烟焰蔽日。梁柱排云。人斯告劳。天实贻诫。煨烬甫
尔。遽加修复。况乎地殊景巳。未答灵心。迹匪膺期。乃申严
配。事乖彝典。神不昭格。此其不可者一也。又明堂之制。木
不镂。土不文。今体式乖宜。违经紊礼。雕镌所及。穷侈极丽。

陈贞节 第 4a 页

此其不可者二也。高明爽垲。事资虔敬。密近宫掖。何以祈
天。人神杂扰。不可物取。此其不可者三也。况两京上都。万
方取则。而天子阙当阳之位。听政居便殿之中。职司其忧。
岂容沈默。当须审考历之计。择烦省之宜。不便者量事改
修。可因者随时适用。削彼明堂之号。克复乾元之名。则当
宁无偏。人识其旧矣。谨议。

** 太庙迁祔议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为七。昭穆迭毁。而太祖
陈贞节 第 4b 页
常存。圣人之大典也。若礼名不正。则奠献无叙矣。谨按孝
和皇帝在庙。七室巳满。今睿宗大圣贞皇帝是孝和之弟。
甫及仲冬。礼当迁祔。但兄弟入庙。古则有焉。递迁之礼。昭
穆须正。谨按礼论。晋太常贺循议云。礼兄弟不相为后也。
故殷之盘庚。不序于阳甲。而上继于先君。汉之光武。不嗣
于孝成。而上承于元帝。又曰。晋惠帝无后。怀帝承统。怀帝
自继于世祖。而不继于惠帝。其晋惠帝当同阳甲孝成。别
出为庙。又曰。若兄弟相代。则共是一代。昭穆位同。不可兼
毁二庙。此盖礼之常例也。荀卿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代。谓
从祢以上也。尊者统广。故恩及远祖。若傍容兄弟。上毁祖
陈贞节 第 5a 页
考。此则天子有不得全事于七代之义也。孝和皇帝有中
兴之功。而无后嗣。请同殷之阳甲。汉之成帝。出为别庙。时
祭不亏。大祫之辰。合食太祖。奉睿宗神主升祔太庙。上继
高宗。则昭穆永贞。献祼长序。礼也。此万代之典。敢不飏言。
谨议。

** 论肃明皇后请别立庙议

礼。宗庙父昭子穆。皆有配座。每室一帝一后。礼之正仪。自
夏殷而来。无易兹典。伏惟昭成皇后有太姒之德。巳配食
于睿宗。则肃明皇后无启母之尊。自应别立一庙。谨按周
陈贞节 第 5b 页
礼云。奏夷则。歌小吕。以享先妣。先妣者。姜嫄也。姜嫄是帝
喾之妃。后稷之母。特为立庙。名曰閟宫。又礼论云。晋伏系
之议云。晋文郑宣后既不配食。乃筑宫于外。岁时就庙享
祭而已。今肃明皇后无祔配之位。请同姜嫄宣后。别庙而
处。四时享祀。一如旧仪。谨议。

** 駮孙平子请祔孝和皇帝议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昭穆者。父子之位。
则知七代之庙。无兄弟之义矣。殷继成汤。至于帝乙。父子
兄弟。十有二君。其正代止六而已。易乾凿度曰。殷之帝乙。

陈贞节 第 6a 页

六代王也。此即兄弟不数为代之明据也。又殷人六庙。亲
庙四。并汤而六。殷代兄弟四人。相次为君。若以为代。便当
上毁四室。如此。则无复祖祢之祭矣。古之庙位。自祢已上。
极于太祖。虽数溢迭毁。随而上迁。三昭三穆。未尝有阙也。
又礼。大宗无子。则立支子。又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无兄弟
相为后之文。所以舍至亲。取远属。盖以兄弟一体。无父子
之道。故父子曰继。兄弟曰及。礼兄弟不相入庙者。假如兄
弟代立。孙侄承统。告享之日。不得称嗣子嗣孙。则当上列
陈贞节 第 6b 页
云伯考伯祖。下系云侄子侄孙。此乃何成七庙之位号。何
成继统之义序焉。斯又不可之甚者也。后汉论次昭穆。定
所继之统。以为盘庚不序阳甲之庙。而上继先君。光武不
入成帝之庙。而继元帝。以弟不可继兄故也。又殷十二代。
唯三祖三宗。明兄弟相及。自别立庙。不必继之七代也。后
汉祖列叙七庙。而惠帝不入其数。岂非文帝之嫡兄乎。及
文帝代立。子孙克昌。为汉之太宗。晋景亦晋文之兄。缘景
帝绝嗣。不列七庙之数。何以知之。据永兴元年告谥代祖。
称景帝为从祖也。若以晋武越次尊崇其父。而致庙坏。遂
及乱亡。何因汉氏迁出惠帝。宗尊文帝。而享代二十有四。

陈贞节 第 7a 页

历年四百三十。殷庙何尝见隳。汉朝未始经折。殷汉之盛。
委而不言。鲁晋之灾。引以为喻。是以春秋书太室坏者。乃
垂明诫。何必闵僖。晋太庙所以毁折者。天诛奢丽。不以迁
庙。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辨贵贱之差也。父子相继。亿万
人之心也。昭穆列序。重继统之义也。今孝和皇帝若与圣
贞皇帝相亚在庙。正成六代。何以辨贵贱乎。裔嗣绝灭。何
以宗后代乎。昭穆失序。何以成继统之义乎。况国家远遵
殷之阳甲。近法汉之成帝。特以孝和实中兴之明主。开百
陈贞节 第 7b 页
代不毁之庙。别立园寝。永以宁神。岁时烝尝。与国终始。有
何不可乎。又孝和在则天末年。自身处储嗣。昌宗小竖。素
宣威权。恶盈稔贯。众所共弃。南衙则宰相归奉。北门则将
军向从。推崇嗣君。谁曰不可。岂若韦氏悖逆。干纪乱常。总
军国之权。操生杀之柄。既行不轨。欲振凶威。将诛懿亲。以
绝人望。睿宗大圣贞皇帝枕戈代邸。泣血待晨。志切仇雠。
义殷家国。沈谋内断。委策圣明。开元神武皇帝仰禀成规。
俯怀秘略。挺身奋臂。突入北军。不及终宵。一戎定保。致君
亲于尧舜。拯社稷于阽危。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建立圣
明之副。宏宣祖宗之业。前史不疑汉文继统。今亦何怪圣
陈贞节 第 8a 页
贞之代宗乎。礼兄弟相继。不称嗣子。而曰及王。明当用继
先君不继兄之绝统也。今睿宗虽代孝和而立。故当同继
高宗。则两室并存。便成二穆。求之于礼。不可同列于庙。必
须一室别居。开元皇帝光临区宇。主祭宗庙。岂容旁继伯
考之绝绪。遂弃已亲之正统乎。乃云太庙坏。缘跻圣贞所
致。引僖公后薨。迁居闵公之上。称为逆祀。取类当今。圣贞
皇帝亚室高宗。孝和皇帝特出立庙。孝和升新寝之后。圣
贞方上祔高宗。斯则未尝一日跻居孝和之上。引此为證。
岂非诬罔朝廷耶。孙平子云。春秋传称君薨卒哭而祔。祔
陈贞节 第 8b 页
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今日有违于此者。自山陵
甫终。九虞卒哭。特祀正寝。祔于太庙。四时享祭。于礼何亏。
平子又云。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昔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
武不先不窋。自去岁升祔之后时。孝和新庙未尝乐悬。所
以差辰。缘阙备物。初非承制。盖是权宜。修教若成。即当同
日。礼增华省。具列事由。岂缘尊卑。致隔先后。借如睿宗一
室。诚卑孝和。不可缘睿宗之卑。后六祖之祭。重尊之道。礼
极继先。因亲之义。情殷旁及。平子云。今太庙毁。由臣下阿
曲之过。恐危陛下之国。昔太康五年。宣帝庙地陷梁折。八
陈贞节 第 9a 页
年正月。太庙殿毁。改作新庙。筑阶及泉。远徵名材。杂以铜
柱。十二年四月乃成。十一月又梁折。据此言之。天降灾谴。
非枯朽者也。按孔子在齐。景公在焉。左右曰。周使至。言先
王庙灾。孔子曰。此必釐王庙。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元
黄华丽之饰。故天诛其庙焉。有顷。左右报所灾者釐王庙。
景公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也。故晋之太庙。掘地及泉。杂
以铜柱。缀以珠玉。踰先王之制。降皇天之罚。与釐王之庙。
异代同诛。今国家太庙。因隋旧制。开皇之际。创造新都。移
故太极殿。是苻坚所造。经今将四百年。日月滋湥。朽蠹而
陈贞节 第 9b 页
毁。晋朝则新构梁折。岂得非灾。唐朝则岁久檐摧。诚何足
怪。夫论徵说咎。须义正经理。苟异于斯。便成妖妄。平子不
识忌讳。肆其狂瞽。危言高论。谤讼朝廷。引衰晋之朝。比圣
明之代。惑乱视听。渐不可长。平子又云。庙虽造毕。灾尚未
除来有何变故。然史册垂范。义实多门。妖孽之兴。理难固
必。庙檐坠落。自有别由。天道难知。岂得专尤别庙。且庙屋
虽年湥朽坏。圣上犹兢惧不已。尊儒学于内殿。慎刑书于
外朝。居纤以礼。侧身修德。同殷汤之罪已。等周文之小心。
纵今荧惑守辰。犹能退舍。况咎徵不见。逆说其灾。平子又
陈贞节 第 10a 页
云。庄公三十二年薨。闵公二年吉禘。自薨至禘。尚有二年。
春秋犹非其失礼。况夏丧冬禘。其可得乎。不亦太速乎。后
又云。春秋閒淫雨弥旬。伤稼败邑。汉书五行志。简宗庙不
祷祀。逆天时。则致此灾也。夫水以润下为体。不能润下者。
水德微也。何系于淫雨哉。斯乃妄引淫雨。證成咎徵。牵合
灾祥。推于宗庙。平子既前非速于祭禘。后嫌不祷祀。前后
立义。互相矛盾。速称越礼。复贻灾。未详二途。何者为适。且
祔后时享。与禘全殊。烝礿无愆。何名为。虐旱淫雨。时运或
然。尧日汤年。安能累德。平子言伪而辩。礼所不容。

陈贞节 第 10b 页

* 辥登

登本名谦光。以与太子同名。敕赐名登。常州义兴人。文明
中解褐阆中主簿。天授中累迁尚书左丞。开元初留守东
都。再为太子宾客。七年卒。年七十三。赠晋州刺史。

** 论选举疏

臣闻国以得贤为宝。臣以举士为忠。是以子皮之让国侨。
鲍叔之推管仲。燕昭委兵于乐毅。苻坚托政于王猛。及子
产受国人之谤。夷吾贪共贾之财。昭王赐辂马以止谗。永
固戮樊世以除谮。处猜嫌而益信。行閒毁而无疑。此由识
陈贞节 第 11a 页
之至而察之湥也。至若宰我见愚于宣尼。逄萌被知于文
叔。韩信无闻于项氏。毛遂不齿于平原。此失士之故也。是
以人主受不肖之士则政乖。得贤良之佐则时泰。故尧资
八元而庶绩其理。周任十乱则天下和平。由是言之。则知
士不可不察而官不可妄授也。何者。比来举荐。多不以才。
假誉驰声。互相推奖。希润身之小计。忘臣子之大猷。非所
以报国求贤。副陛下翘翘之望者也。臣窃窥古之取士。实
异于今。先观名行之源。考其乡邑之誉。崇礼让以励已。明
节义以标信。以敦朴为先最。以雕虫为后科。故人崇劝让
陈贞节 第 11b 页
之风。士去轻浮之行。希仕者必修贞确不拔之操。行难进
易退之规。众议以定其高下。郡将难诬于曲直。故计贡之
贤愚。即州将之荣辱。秽行之彰露。亦乡人之厚颜。是以李
陵降而陇西惭。干木隐而西河美。名胜于利。故小人之道
消。利胜于名。则贪暴之风扇。是知化俗之本。须摈轻浮。昔
冀缺以蹈礼升朝。则晋人知礼。文翁以儒术化俗。则蜀士
崇儒。燕昭好马。则骏马来庭。叶公好龙。则真龙入室。由是
言之。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从其化者也。自七国之季。虽
杂纵横。而汉代求才。犹徵百行。是以礼节之士。敏德自修。

陈贞节 第 12a 页

闾里推高。然后为府寺所辟。魏氏取人。尤爱放达。晋宋之
后。祗重门资。奖为人求官之风。乖授职惟贤之义。有梁荐
士。雅好属词。陈氏贤。特珍赋咏。故其俗以诗酒为重。不以
修身为务。逮至隋室。馀风尚存。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
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连
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代俗以
此相高。朝廷以兹择士。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帝纳李谔
之策。由是下制。禁断文笔浮词。其年泗州刺史司马幼之
陈贞节 第 12b 页
以表不典实得罪。于是风俗改励。政化大行。炀帝嗣兴。又
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
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
为贵。有唐纂历。虽渐革于前非。陛下君临。思察才于共理。
树本崇化。惟在旌贤。今之举人。有乖事实。乡议决小人之
笔。行修无长者之论。策第喧竞于州府。祈恩不胜于拜伏。
或明制才出。试遣搜扬。则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
上启陈诗。惟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故俗
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为自求之意。未是人知之辞。察其行
而度其材。则人品于此见矣。徇已之心切。则至公之理
陈贞节 第 13a 页
乖。贪仕之性彰。则廉洁之风薄。是知府命虽高。异叔度勤
勤之让。黄门已贵。无秦嘉耿耿之辞。纵不能抑已推贤。亦
不肯待于三命。岂与夫白驹皎皎。不杂风尘。束帛戋戋。荣
高物表。校量其广狭也。是以耿介之士。羞自拔而致其辞。
循常之人。舍其疏而取其附。故选司补授。喧然于礼闱。州
贡宾王。争讼于阶闼。谤议纷合。浸以成风。夫竞荣者必有
竞利之心。谦逊者亦无贪贿之累。自非上智。焉能不移。在
于中人。理由习俗。若重谨厚之士。则怀禄者必崇德以洁
已。若开趋竞之门。则邀仕者皆戚施而附会。附会则百姓
陈贞节 第 13b 页
罹其弊。洁已则兆庶蒙其福。故风化之渐。靡不由兹。今访
乡闾之谈。惟祗归于里正。纵使名亏礼则。罪挂刑章。或冒
籍以偷资。或邀勋而窃级。假其不义之赂。即是无犯乡闾。
岂得比郭有道之铨量。茅容望重。裴逸人之奖拔。夏统名
高。语其优劣也。祗如才应经邦之流。惟令试策。武能制敌
之例。只验弯弧。若其文擅清奇。便充甲第。藻思微减。便即
告归。以此取人。恐乖事实。何者。乐广假笔于潘岳。灵运词
高于穆之。平津文劣于长卿。子建笔丽于荀彧。若以射策
为最。则潘谢曹马。必居孙乐之右。若使协赞机猷。则安仁
陈贞节 第 14a 页
灵运。亦无裨附之益。由此言之。不可一槩而取也。至如武
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撝。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
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
军。亦无免主之效。斗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是以文
泉聚米。知隗嚣之可图。陈汤屈指。识乌孙之自解。八难之
谋设。高祖追惭于郦生。九拒之计穷。公输息心于伐宋。谋
将不长于弓矢。良相宁资于射策。岂与夫元长自表。妄饰
词锋。曹植题章。虚飞丽藻。校量其可否也。伏愿陛下降明
制。颁峻科。千里一贤。尚不为少。侥倖冒进。须立堤防。断浮
陈贞节 第 14b 页
虚之饰词。收实用之良策。不取无稽之说。必求忠谠之言。
文则试以效官。武则令其守禦。始既察言观行。终亦循名
责实。自然侥倖滥吹之伍。无所藏其妄庸。故晏婴云。举之
以语。考之以事。寡其言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此取
人得贤之道也。其有武艺超绝。文锋挺秀。有效伎之偏用。
无经国之大才。为军锋之爪牙。作词赋之标准。自可试凌
云之策。练穿札之工。承上命而赋甘泉。禀中军而令赴敌。
既有随材之任。必无负乘之忧。臣谨按吴起临战。左右进
剑。吴子曰。夫提鼓挥桴。临难决疑。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
陈贞节 第 15a 页
将事也。谨按诸葛亮临戎不亲戎服。领蜀兵于渭南。宣王
持劲卒不敢当。此岂弓矢之用也。谨按杨得意诵长卿之
文。武帝曰。恨不与此人同时。及相如至。终于文园令。不以
公卿之位处之者。盖非其所任故也。谨按汉法。所举之主。
终身保任。扬雄之坐田仪。责其冒荐。成子之居魏相。酬于
得贤。赏罚之令行。则请谒之心绝。退让之义著。则贪竞之
路销。自然朝廷无争禄之人。选司有撝谦之士。仍请宽立
年限。容其采访汰。堪用者试令职守。以观能否。参验行事。
以别是非。不实免王丹之官。得人如翟璜之赏。自然见贤
陈贞节 第 15b 页
不隐。食禄不专。荀彧进钟繇郭嘉。刘陶荐李膺朱穆。势不
云远。有称职者受荐贤之赏。滥举者抵欺罔之罪。自然举
得才行。则君子之道长矣。

** 请止四夷入侍疏

臣闻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
外。不迁中国。前史所称。其来久矣。然而帝德广被。时有朝
谒。受向化之诚请。纳梯山之礼贡。事毕则归其父母之国。
导以指南之车。此三王之盛典也。自汉魏以后。遂革其风。
务饰虚名。徵求侍子。喻其解辫。使袭衣冠。筑室京师。不令
陈贞节 第 16a 页
归国。此又中之故事也。较其利害。则三王是而汉魏非。论
其得失。则备边长而徵质短。殷鉴在乎往代。岂可不怀经
远之虑哉。昔郭钦献策于武皇。江统纳谏于晋主。咸以为
夷狄处中夏必为变。晋武不纳二臣之远策。好慕化之虚
名。纵其习史汉等书。官之以五部都尉。此皆计之失也。若
前事之不忘。则后代之龟鉴。此臣所以极言而不隐者也。
伏惟陛下德洽区外。仁被左衽。绥怀式遏之方。故无遗策。
岂臣庸浅所敢轻议。然而区区之心。有所未尽者也。窃惟
突厥吐蕃契丹等。往因入贡。并叨殊奖。或执戟丹墀。策名
陈贞节 第 16b 页
戎秩。或曳裾庠序。高步黉门。服改毡裘。语兼中夏。明习汉
法。睹衣冠之仪。目觌朝章。知经国之要。窥成败于国史。察
安危于古今。识边塞之盈虚。知山川之险易。或委以经略
之功。令其展效。或矜其首邱之志。放使归蕃。于国家虽有
冠带之名。在夷狄广其纵横之智。虽则慕化之美。苟悦于
当时。而狼子孤恩。旋生于过后。及归部落。鲜不称兵。边鄙
罹灾。实由于此。故老子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在于齐
人。犹不可以示之。况于夷狄乎。谨按楚申公巫臣奔晋。而
使于吴。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教吴战阵。使之叛楚。吴
陈贞节 第 17a 页
于是始伐楚。取巢取驾。克棘入州来。子反一岁七奔命。其
所以能谋楚。良以此也。又按汉书。桓帝迁五部匈奴于汾
晋。其后卒有刘石之难。向使五部不徙。则晋祚犹未可量
也。鲜卑不迁幽州。则慕容无中原之僭。又按汉书陈汤云。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
得汉工。然犹三而当一。由是言之。利兵尚不可使胡人得
法。况处之中国。而使之习见哉。昔汉东平王请太史公书。
朝臣以为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之说。不可以与诸侯。此
则内地诸王尚不可与。况外国乎。臣窃计秦并天下。及刘
陈贞节 第 17b 页
项之际。累载用兵。人户凋散。以晋惠方之。八王之丧师。轻
于楚汉之涂地。匈奴冒顿之全实。过于五部之微弱。当曩
时冒顿之强盛。乘中国之虚弊。高祖馁危平城。而冒顿不
能入中国者何也。非兵不足以侵诸夏。力不足以破汾晋。
其所以解围而纵高祖者。为不习中土之风。不安中国之
美。生长碛漠之北。以穹庐坚于城邑。以毡罽美于章绂。既
安其所习。而乐其所生。是以无窥中国之心者。为不生汉
故也。岂有心不乐汉。而欲深入者乎。刘元海五部离散之
馀。而卒能自振于中国者。为少居内地。明习汉法。非元海
陈贞节 第 18a 页
悦汉。而汉亦悦之。一朝背诞。四人响应。遂鄙单于之号。窃
帝王之宝。贱沙漠而不居。拥平阳而鼎峙者。为居汉故也。
向使元海不内徙。止当劫边人缯䌽曲蘖。以归阴山之北。
安能使王弥崔懿反为其用耶。当今皇风遐覃。含识革面。
凡在虺性。莫不怀驯。方使由余效忠。日磾尽节。以臣愚虑
者。国家方传无穷之祚于后。脱备预不谨。边臣失图。则夷
狄称兵。不在外方。非所以肥中国。削四夷。经营万乘之规。
贻厥孙谋之道也。臣愚以为愿充侍子者。一皆禁绝。必若
先在中国者。亦不可更使归蕃。则夷人保疆。边邑无事矣。

陈贞节 第 1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