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萧至忠
萧至忠 第 22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萧至忠 第 1a 页

* 萧至忠

至忠。沂州丞人。神龙初。以附武三思自吏部员外擢御史
中丞。迁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兼中书令。转黄门侍郎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拜侍中。景云初。坐韦后党出为晋州刺史。
召拜刑部尚书。转吏部。先天二年复为中书令。封酂国公。
以太平公主党伏诛。

** 陈时政疏

臣闻王者列职分司。为人求理。求理之道。必在用贤。得其
萧至忠 第 1b 页
人则公务克修。非其才则厥官如旷。官旷则事废。事废则
人残。渐至陵迟。率由于此。顷者选曹授职。政事官人。或异
才升。多非德进。皆因依贵要。互为粉饰。苟得是务。曾无远
图。上下相蒙。谁肯言及。臣闻官爵者公器也。恩倖者私惠
也。只可金帛富之。粱肉食之。以存私泽也。若以公器而为
私用。则公议不行。而劳人解体。以小私而妨至公。则私谒
门开。而正言路塞。憸人递进。君子道消。日削月朘。卒见凋
弊者。为官非其人也。昔汉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谓曰。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人受其殃。赐钱十
萧至忠 第 2a 页
万而已。此即至公之道不亏。恩私之情无替。良史直笔。将
为美谈。于今称之。不辍于口者也。臣又闻唐虞之时。建官
惟百。秦汉之后。命爵逾多。故官众则事繁。人挠则伪起。当
今列位已广。冗员倍多。希求未厌。日月增数。陛下降不訾
之泽。近戚有无涯之请。卖官利已。鬻法徇私。台寺之内。朱
紫盈满。官秩益轻。朝纲日坏。憸利之辈。冒进而莫识廉隅。
方雅之流。知难而敛分邱垄。则才者莫用。用者不才。二者
相形。十有其五。故人不效力。而官为匪人。欲求其理。寔亦
难遂。臣窃见宰臣贵戚及近侍要官。子弟亲眷。多居美爵。
萧至忠 第 2b 页
忽事则不存职务。恃势则公违宪章。徒忝官曹。无益时政。
陛下若因循往辙。不革前非。为弊已成。返改难及。惟陛下
详参之。诗云。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私
人之子。百寮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
长。此言王政不平。众官废职。私人之子。列试于荣班。苟非
其才。徒长其佩饰。无德而禄。有类素餐。而诗人之言。多存
讽刺。因国风之有畅。冀王道之不偏。前人之所讥。后王之
所戒。愿陛下想居安虑危之义。行改弦易张之道。贵惜爵
赏。审量材识。官无虚授。人必为官。进大德于枢近。退小人
萧至忠 第 3a 页
于閒僻。法令惟一。威恩以信。私不害公。情无挠法。则天下
幸甚。臣伏见贞观永徽故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职。此盖为
势要亲戚。䍐有才艺。递相嘱托。虚践官荣。伏愿陛下远稽
古典。近遵先圣。特降明敕。令宰相已下。下及诸司长官。各
通内外缌麻以上。见任京官九品已上。精加检择。每家量
勒一人在两京。馀并改授外官。庶望分职四方。共宁百姓。
表里相统。遐迩乂安。非直抑强宗。分大族。亦以退不肖。进
贤才。虽言之稍难。而行之甚易。其外官有行能久著。沦滞
未申者。望令巡使察名以闻。即加进用。冀四海之内。无复
萧至忠 第 3b 页
遗才。八埏之中。同歌圣德。

* 崔湜

湜字澄澜。闾州刺史仁师子。第进士。神龙初累擢考功员
外郎。桓彦范当国。引湜使伺武三思奸谋。湜反以彦范计
告三思。骤迁中书舍人。景龙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为李尚隐所劾。贬襄州刺史。韦氏称制。复为中
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拜中书令。元宗将诛
萧至忠。召湜对问。失旨。徙海外。宫人元氏称尝与湜密谋
进酖。乃追湜赐死。年四十三。

萧至忠 第 4a 页

** 野燎赋(并序)


先天二年十月。仆客于郢山之胡氏。胡氏之子体道之(疑)
命。与仆有忘年之厚焉。常以暇日。登高纵观。见火燎于野。
壮而伟之。因谓仆曰。吾读文多矣。未尝见有赋于是者。试
为吾赋之。仆时负谴。触物多兴。援毫斐然。岂近声律。其词
曰。

郢国东走。楚藩南极。江关苍茫。千里一色。在季月之穷会。
萧至忠 第 4b 页
方短辰之骤匿。霜皑皑而夜途。霰淅淅而朝逼。百草同死。
万木皆枯。瞻彼灌莽。鞠为榛芜。叶烦拿而积蔓。根拥肿而
盘株。既攘壑以擢阜。亦累塍而冒涂。及乎农聚告毕。泽虞
纵燎。远靡不焚。近无不烧。灼地而山川卷色。炎天而日月
颓照。固玉石以俱销。何芝兰之不燋。岂害物以利获。将顺
时而通教。沃我公田之饶。遂及我私之效。卢城之曲客游
者。闻之讯之。其足观也。乃命我宾仆。束吾征马。登于高冈。
一瞰平野。是时牧童樵竖。匍匐交驰。提爝秉炬。斯焉取斯。
尔其薙崇蕴。缩茅始吹。残芳未爇。短炬犹羸。或蠢蠕蓊勃。
或宛延冶迤。晶翳翳而莫振。力[绵]
[绵]而可羁。不利
进而求退。每违高而趋卑。状君子之摄勇。同哲人之守雌。
及乎
萧至忠 第 5a 页
旭日照烂。晴风萧索。凭燥鼓威。倏忽而作。光赩赩而傍翥。
气曈曈而上薄。翻紫燄于半天。迸红星而四落。騞尔电烈。
雄然雷奔。泉汨飙飘。沙腾雾昏。其始也。杳然若六气含象
开混元。其少进也。赫焉若十日扬光登天门。迫而察之。既
似乎惊镳失毂骇平原。远而望也。又似乎列羽攒旗驰塞
垣。于是走炽狂迕。冲烟怒击。咆林吼丛。欱谷喷壁。或霍濩
以燐乱。乍轰嗃而揊拍。风[:#AS-FBED:●]肃如万壑之崖崩。拉若千岩
之石坼。经雪窟而歊霭。突冰凌而沸液。栖禽失窜以惊嗥。
伏兽迷奔而堕蹶。应接不既。吁其可畏。能使烈士贾勇。懦
萧至忠 第 5b 页
夫增气。开耳目之溷浊。荡胸襟之滞欷。登农山之岭。既琐
琐焉。观广陵之涛。亦复何谓。及乎炎盛亢极。途穷势摧。赫
赫埽地。灭成烟煨。何倏兴而忽歇。何有往而不来。无介推
之生气。见韩安之死灰。仆乃愀然叹息而谓胡公曰。夫物
忌太甚。火亦如之。得兹在兹。失兹在兹。徒观其进德并命。
策名逢时。三阶式践。六柄初持。方望会于朝论。亦谋明乎
帝思。居则击钟陈鼎。出则长戟幡旗。咄嗟而严霜夏落。顾
盼而腐草冬滋。道路多望尘而拜。朝廷以转日相期。及乎
过进受伤。满盈致缺。或身辱名替。或气隳心折。或朝失卿
相之
萧至忠 第 6a 页
权。或暮为匹夫之列。客稍引而多去。友虽求而巳绝。高门
翳罗雀之丛。曲池沦涸鱼之辙。伊燄燄而不禁。固炎炎而
就灭。聊假兴于斯文。庶投鉴于来哲。

** 御史台精舍碑铭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也。传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取。则蹈
网罟。婴徽缠。联桁杨。贯桎梧。可怨天尤人哉。左台精舍者。
诸御史导偫愚之所作也。盖先王用刑。所以彰善瘅恶。圣
人明罚。是以小惩大诫。故崇崇清宪。以纠以绳。而梼杌顽
嚚。罔知攸畏。冒于货贿。贪于饮食。荓蜂不歌。猘犬自噬。棼
萧至忠 第 6b 页
棼泯泯而陷于兹者。岁以千计。偫公等目而戚之。乃言曰。
天孽可逃。自咎难逭。夫能度壹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所
以佥舍众赀。议立斯宇。欲令见者勇发道慧。勤探妙根。悟
有漏之缘。證波罗之果。缨珞为施。菩萨之导引众生。塔庙
有成。天人之护持正法。不有善者。人焉赖哉。长安初。湜始
自左补阙拜殿中侍御史。至止之日。其构适就。游于斯。咏
于斯。稽首于斯。咨夫众宝严身。非如来之意。方丈为室。盖
维摩之心。故立像不务于珍华。度堂罔图其丰壮。至若丹
雘并弃。剞劂都捐。则归依之心。或未多也。君子之作。其得
萧至忠 第 7a 页
中焉。观其椓之橐之。是寻是尺。掎徂徕之松。攻荆蓝之石。
叠栌骈栱。规攒矩亘。错盘螭以顿棁。镂蹲[:#AS-FBEF:●](武[:#AS-FBED:●]虎)[:#AS-FBEC:●]贝[:#AS-FBF0:●]
以衔铺。绿窗黕烟。丹柱皓日。香泉数曲。环绕琉璃之地。灵
草百品。丛莳黄金之阶。信可涤虑洗心。逃殃寘福。为利甚
博。获报无量。偫公以予忝文儒之林。固以碑表相托。辞不
获已。而作铭曰。

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吁嗟下人。誓不相好。胡不归命以自
保。惟佛之土。白银为台。吁嗟下人。为恶不回。胡不稽首以
逭灾。彼君子兮。福所履兮。是度揆兮。不日成兮。若神营兮。
萧至忠 第 7b 页
利偫生兮。

**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

良玉吐曜。非媚荆人之斲。幽兰怀芳。岂珍楚客之奏。若夫
克抱厥德。不揭其明。四海顺风以宏道。万乘渴日而致用。
见于元公矣。公讳希声。字某。河南洛阳人也。盖颛顼之裔。
十三代祖魏昭成帝。勋格皇天。惠孚庶物。骏启灵命。大昌
于后。故我曾大父隋尚书左丞宏。尊贤爱人。开物成务。我
大父隋南郡司法义恭。礼乐是蹈。诗书是好。我皇考黄州
刺史孝节。政以礼成。名以德举。奕代集礼。以洎于公。公含
萧至忠 第 8a 页
真蕴灵。幼有成量。承颜善对。实谭实吁。母氏鞠育。备于典
训。三岁便善草隶书。客有闻而谬之者。公援毫立就。动有
楷则。故当时目曰神童焉。七岁属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
经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谕。一览冰释。四方儒墨之士。由
是向风矣。雅尚冲漠。脱落人事。鼎钟黼黻。罔汨其志。妙于
鼓琴。尤工幽居绿水之操。常抵傲纵恣。不求闻达。兄通理。
以其声华太高。谕其从事。不得已举进士。授相州内黄主
簿。临下以。人用宜之。黄州府君薨。浃旬不怠。期而不懈。至
性之酷。异类同伤。于是昆弟胥命。累互勉。负畚荷锸。躬自
萧至忠 第 8b 页
成坟。故族称元氏之孝。服阕。调补校书郎。转右金吾兵曹
万年主簿。公之始至万年也。河洛肇基于天邑。崤函分守
于懿亲。鄎国公武攸望。地在维翰。寄深镇抚。以公文吏之
美。佥为判官。凡有笺疏。皆自公出。朝廷嘉焉。徵拜司礼博
士。则天大圣皇后万几之馀。属想经籍。思欲撮偫书之要。
成一家之美。广集文儒。以笔以削。目为三教珠英。盖一千
二百卷。公首膺嘉命。议者荣之。书成。克厌帝旨。迁太子文
学主客考功二员外。赏勤也。皇帝缵膺大业。擢中书舍人。
是时天地初复。中外多务。章奏交驰。文诰叠委。公操
萧至忠 第 9a 页
斧则伐。悬衡不欺。至于献纳。多所施用。然而不乐处烦。屡
乞外补。上优而不许。转太常少卿。无何。吏部缺。公虽虬蟠
不奋。欲固其节。而鹤鸣有闻。终迫其用。乃拜吏部侍郎。实
能考才施以谂所立。振幽滞以器所用。而能通。清而不介。
轮桷毕举。众论休之。天锡不永。清羸遘疾。春秋四十有六。
景龙元年某月。终于某。天子悼焉。赙以粟帛含襚之事。即
以景龙三年某月。归葬于某。礼也。懿交昵友。平生词赋之
客。聚泣而评曰。公事寡嫂抚孤侄以义闻。居闺门接昆弟
以礼著。黄州之酷。昭其行也。鄎国之徵。表其才也。太常之
萧至忠 第 9b 页
举。见其高也。吏部之佥。彰其用也。况乎体道之要。心无疵
瑕。包身之防。口绝臧否。非夫全德具美。自天离祉。曷能臻
此。君子患道之不立。不患寿之不永。公道行矣。奚其多伤
而已哉。有文集三十卷。行于世。嗣子寄。童龀之子。婴儿之
慕。夫人李氏。故亳州刺史某之女。今主客郎中禺之从父
妹也。华首丧天。帷堂哭昼。藐视孤疚。哀感草木。托词于我
故人。庶以纪百代之盛。余与公一遇相得。二纪同游。联光
粉闱。接袂华禁。容范之好。宛犹在目。宴谑之言。未忘于耳。
追慨畴曩。援毫涕集。公执交兵部侍郎南阳张说。吏部
萧至忠 第 10a 页
侍郎范阳卢藏用。当代英秀。文华冠时。而卢兼有临池之
妙。故张述铭。卢篆石。天下称是碑有二美焉。

* 严挺之

挺之名浚。以字行。华州华阴人。举进士。并擢制科。开元中
累官至尚书左丞。出为洛州刺史。徙绛州。元宗欲大用。为
李林甫所挤。言其老病。乃授员外詹事。令诣东京就医。郁
郁成疾。自为墓志。与浮屠惠义善。卒葬其塔左。

** 谏安福门酺宴疏

臣浚言。微臣窃惟陛下应天顺人。发号施令。躬亲大礼。昭
萧至忠 第 10b 页
布鸿泽。孜孜庶政。业业万几。盖以天下心为心。深戒安危
之理。此诚尧舜禹汤之德教也。奈何亲御城门。以观大酺。
累日兼夜。臣愚窃所未谕。夫酺者。因人所利。合醵为欢。无
相夺伦。不致糜弊。且臣卜其昼。史册攸传。君举必书。帝王
重慎。今乃暴衣冠于上路。罗伎乐于中宵。杂郑卫之音。纵
倡优之乐。陛下还淳复古。宵衣旰食。不矜细行。恐非圣德
所宜。臣以为一不可也。谁何警夜。伐鼓通晨。以备非常。古
之善教。今陛下不深惟戒慎。轻违动息。重门弛禁。巨猾多
徒。傥有跃马奔车。厉声骇叫。一尘听览。有轸宸衷。臣以为
萧至忠 第 11a 页
二不可也。且一人向隅。满堂不乐。一物失所。纳隍增虑。陛
下以北宫多暇。西墉暂陟。青春日长。已积尘埃之弊。紫微
漏永。重穷歌舞之乐。傥令有司跛倚。下人饥倦。以陛下近
犹不恤。而况于远乎。圣情攸闻。岂不凛然祗畏。臣以为三
不可也。且元正首祚。大礼频光。百姓喁喁。咸谓业盛配天。
功垂旷代。今陛下恩似薄于众望。酺即过于往年。王公贵
人。各承微旨。州县坊曲。竞为课税。吁嗟道路。货易家产。损
万人之力。劳百戏之资。适欲同其欢。而乃遗其患。复令兼
夜。人何以堪。臣以为四不可也。书曰。罔咈百姓。以从已之
萧至忠 第 11b 页
欲。况自去夏淫霖。经冬亢旱。农乏收成。市有腾贵。损其实。
崇其虚。驰不急之务。扰方春之业。前代圣主明王。忽于微
细而成过患者多矣。陛下岂可效之哉。伏望昼尽欢娱。暮
令休息。要令兼夜。恐无益于圣朝。惟陛下裁择。

** 大智禅师碑铭(并序)


夫圣人以仁德育物者。则醴泉潜应而涌。嘉禾不播而植。
神功以不宰宁运者。则元宗会境而立。正法由因而备。然
则有灵允荅。爰九畴而式叙。无为克成。超万象而宏济。暨
今上文明。大开净业。溥福利真慈之泽。辟权智众善之门。

萧至忠 第 12a 页

精求觉藏。汲引僧宝。往必与亲。念则随应。张皇通达之路。
腾演元亨之衢者。其惟我大智禅师乎。禅师讳义福。上党
铜鞮人也。俗姓姜氏。系本于齐。官因于潞。载鸿休于邦牒。
践贞轨于家范。曾祖雁门令。大父烈考。并栖尚衡门。禅师
始能言已见聪哲。稍有识便离贪取。先慈矜异。遗训出家。
年甫十五。游于卫。观艺于邺。虽在白衣。已奉持沙门清净
律行。始为邺卫之松柏矣。乃远迹寻诣。探极冥搜。至汝南
中流山灵泉寺。读法华维摩等经。勤力不倦。时月遍诵。略
萧至忠 第 12b 页
无所遗。后于夜分。端唱经偈。忽闻庭际若风雨声。视之。乃
空中落舍利数百粒。又于都福先寺师事朏法师。广习大
乘经论。区析理义。多所通括。以为未臻元极。深求典奥。时
嵩岳大师法如。演不思议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既至
而如公迁谢。怅然悲愤。追践经行者久之。载初岁。遂落发。
具戒律。行贞苦。自尔分卫。一食而已。闻荆州玉泉道场大
通禅师以禅惠兼化。加刻意誓行。苦身励节。将投胜缘。则
席不暇暖。愿依慈救。故游不滞方。既谒大师。率呈操业。一
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大师乃应根会识。垢散恼除。既而
摄念虑。栖榛林。练五门。入七净。毁誉不关于视听。荣辱岂
萧至忠 第 13a 页
系于人我。或处雪霜。衣食罄匮。未尝见于颜色。有厌苦之
容。积年钻求。确然大悟。造微而内外无寄。适用而威仪不
舍。大师乃授以空藏。印以总持。周旋十年。不失一念。虽大
法未备。其超步之迹。固以远矣。后大师应召至东都。天宫
寺现疾。因广明有身之患。惟禅师亲在左右。密有传付。人
莫能知。后圣僧万回遇见禅师。谓众人曰。宏通正法。必此
人也。神龙岁。自嵩山岳寺为偫公所请。邀至京师。游于终
南化感寺。栖置法堂。滨际林水。外示离俗。内得安神。宴居
寥廓廿年所。时有息心贞信之士。抗迹隐沦之辈。虽负才
萧至忠 第 13b 页
藉贵。鸿名硕德。皆割弃爱欲。洗心清净。斋庄肃敬。供施无
方。或请发菩提。或参扣禅契。有好慕而求进修者。有厌苦
而求利益者。莫不恳誓专一。披露尘恼。禅师由是开演先
师之业。懋宣至圣之教。语则无像。应不以情。规济方圆。各
以其器。陶津缘性。必诣其实。广燎明哲之灯。洞鉴昏沈之
路。心无所伏。故物无不伏。功不自已。乃功无不成。迷识者
以悟日新。爱形者由化能革。不远千里。曾未旬时。腾凑道
场。延袤山谷。所谓旃檀移植。异类同薰。摩尼回曜。众珍自
积。其若是乎。如来以四谛法济三乘众生。以八正道示一
萧至忠 第 14a 页
切迷惑。其或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非夫行可与真静齐致。
道可与法身同体者。固难议于斯。开元十年。长安道俗请
禅师住京城慈恩寺。十三年。皇帝东巡河洛。特令赴都。居
福先寺。十五年。放还京师。廿一年。恩旨复令入都。至南龙
兴寺。曰。此人境之静也。遂留憩焉。沙门四辈。靡然向风者。
日有千数。其因环里市绝荤茹而归向者。不可胜计。廿三
年秋八月。始现衰疾。闭关晦养。不接人事。诫诸门徒曰。吾
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已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众
以为付属之萌也。明年夏五月。加疾减膳。廿四日申酉之
萧至忠 第 14b 页
閒。有白虹十馀道。通亘辉映。久而不灭。廿五日际晚。摄念
开颜。谓近侍数人云。本师释迦。示现受生。七十有九。乃般[:#AS-8BD4:●
]槃。吾今得佛之同年。更何所住。又云。卧去坐去。亦何差
别。便右胁枕手。垒足而卧。此则知身非实。处疾不乱。奄忽
弃世。无觉知者。皇帝降中使特加慰赗。寻策谥号曰大智
禅师。即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以禅师能备此本行也。禅师
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派。三百馀年。独称东山学门
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
寂与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禅师性笃仁厚。

萧至忠 第 15a 页

天姿通。取舍自在。深净无边。苦已任真。旷心济物。居道训
俗。不忘于忠孝。虚往实归。尤见其渊默。有无不足定其体。
名数安能极其称。元波难挹。高栋云摧。既离形器之表。当
会神通之域。粤七月六日。迁神于龙门奉先寺之北冈。威
仪法事。尽令官给。搢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
计。自鼎门至于塔所。云绝雷恸。信宿不绝。棺将临圹。有五
色祥云。白鹤数十。云光鹤影。皆临棺上。郁霭徘徊。掩而散。
近古归墓灵相。未有如斯之盛也。禅师之季曰道深。力方
萧至忠 第 15b 页
坟而心静。弟子庄济等。营丰碑而志勤。伊余识昧。昔尝面
禀。非以文词取拙。将为剋慕在怀。览江夏立铭。涕增横坠。
睹太原成论。悲甚慨然。攀缘苦集。愿望都断。有太仆卿濮
阳杜昱者。与余法利同事。共集禅师众所知见实录。其馀
传闻。不必尽记。且离生灭是究竟无馀。镂盘盂乃古今难
沫。顾才不称物。短绠汲深。犹昔人稽首东向。献心庐岳者。
以为恳慕之极。况镌刻永世。不犹愈乎。其铭曰。

契真慈者。道为物先。灵力幽授。降劫生贤。爰兹大士。寂照
宏宣。惠超三业。心空四禅。德溥甘露。言感清泉。翱轩宗极。
念护无边。犹彼檀施兮福未尝有。如彼戒瓶兮物无不受。

萧至忠 第 16a 页

石无磷兮白不[:#AS-8BD4:●]。柏耐霜兮竹亭雪。今将离世兮无有量。
永离盖缠兮辞生灭。门人法侣兮无归仰。刻石雕金兮状
高节。望庐山兮摧慕。瞻朗谷兮悲绝。

** 自撰墓志

天宝元年。严挺之自绛郡太守抗疏陈乞。天恩允请。许养
疾归闲。兼授太子詹事。前后历任二十五官。每承圣恩。尝
忝奖擢。不尽驱策驽蹇。何阶仰荅鸿造。春秋七十。无所展
用。为人士所悲。其年九月寝疾。终于洛阳某里之私第。十
萧至忠 第 16b 页
一月。葬于大照和尚塔次西原。礼也。尽忠事君。叨载国史。
勉拙从仕。或布人谣。陵谷可以自纪。文章焉用饰为。遗文
薄葬。敛以时服。

* 王琚

琚。怀州河内人。甫冠。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刺武三思。事
泄亡命。佣扬州富商家。识其非庸人。以女嫁之。厚给以赀。
元宗为太子。猎韦杜閒。辄止其家。太子巳平内难。琚说太
子除太平公主。累授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常豫秘谋。太
子受内禅。擢中书侍郎。公主谋乱益急。琚请帝决策除之。
事平。进户部尚书。封赵国公。眷委特异。豫大政事。号内宰
萧至忠 第 17a 页
相。历拜九刺史。琚性豪侈。右相李林甫恨琚恃功使气。使
人发其宿赃。贬江华员外司马。又使罗希奭按其罪。琚惧
仰药。未及死。希奭缢杀之。宝应元年赠太子少保。

** 教射经上篇

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当垛。一膝横顺席。执弓必中。在
把之中。且欲当其弦心也。以弓当左膝前竖接席。稍吐下
弰向前。微令上倾向右。然后取箭。覆其手微拳。令指第二
节齐平。以三指捻箭三分之一。加于弓亦三分之一。以左
手头指受之。则转弓。令弦稍离身就箭。即以右手寻箭羽。
萧至忠 第 17b 页
下至阔。以头指第二指节当阔约弦。徐徐送之。令众差池
如凤翮。使当于心。又令当阔羽向上。弓弦既离身。即易见
箭之高下。取其平直。然后揖弓离席。目睨其的。接手颐下
引之令满。其持弓手与控指及右膊肘平如水准。令其射
可措杯水。故曰端身如干。直臂如枝。直臂者。非初直也。架
弦毕。便引之。比及满。使臂直是也。引弓不得急。急则失威
仪而不主皮。不得缓。缓则力难为而箭去迟。惟善者能之。
箭与弓把齐为满。地平之中为盈。贯信美而术难成。要令
大指知镞至然后发箭。故曰镞不上指。必无中矢。指不知
萧至忠 第 18a 页
镞。同于无目。试之至也。或以目视镞马上与暗中则乖。此
为无术矣。故矢在弓右。视在弓左。箭发则靡其弰。厌其肘。
仰其腕。目以注之。手以驻之。心以趣之。其不中何为也。

** 教射经下篇

矢量其弓。弓量其力。无动容。无作色。和其支体。调其气息。
一其心志。谓之楷式。知此五者为上德。故曰莫患弓软。服
当自远。莫患力羸。恒当引之。但力胜其弓。则容貌和。发无
不中。故始学者。先学持满。须能制其弓。定其体。后乃射之。
然其的必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以加之。渐至于百步。亦
萧至忠 第 18b 页
百发百中。乃为之术成。或升其的于高山。或致其的于深
谷。或曳之。或掷之。使其的纵横前却。所以射禽兽与敌也。
凡弓恶右倾。箭恶其襦。颐恶傍引。颈恶却垂。胸恶前亚。背
恶后偃。皆射之体髓疾也。故身前竦为猛武方腾。额前临
为封兕欲斗。出弓弰为怀中吐月。平箭阔为弦上县衡。此
皆有威容之称也。又曰。凡控弦有二法。无名指垒小指。中
指压大指。头指当弦直竖。中国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
指。此胡法也。此外皆不入术。胡法力少。利马上。汉法力多。
利步用。然其持妙在头指閒。世人皆以其指末龊弦。则致
萧至忠 第 19a 页
箭曲又伤羽。但令指面随弦直竖。即脆而易中。其致远乃
过常数十步。古人以为神而秘之。胡法不使大指过头指。
亦为妙尔。其执弓欲使把前入扼。把后当四指本节平。其
大指承镞。却其头指。使不得(阙)则和美有声而俊快也。射
之道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