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朱桃椎
朱桃椎 第 18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朱桃椎 第 1a 页

* 朱桃椎

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绝俗。结庐山中。尝织十屦置道上。
见者曰。居士屦也。为鬻米茗易之。置其处。辄去。终不与人
接。高士廉为长史。遣人存问。见辄走林草自匿云。

** 茅茨赋

若夫虚寂之士。不以世务为荣。隐遁之流。乃以闲尸[:#AS-FBEE:●]立
为乐。故孔子达士。仍遭桀溺之讥。叔夜高人。乃被孙登之
笑。况复寻山玩水。散志娱神。隐卧茅茨之间。志想青云之
朱桃椎 第 1b 页
外。逸世上之无为。亦处物之高致。若乃睹余庵室。终诸陋
质。野外孤标。山旁迥出。壁则崩剥而通风。檐则摧颓而写
日。是时閒居晚思。景媚青春。逃斯涧谷。委此心神。削野藜
而作杖。卷竹叶而为巾。不以声名为贵。不以珠玉为珍。风
前引啸。月下高眠。庭惟三径。琴置一弦。散诞池台之上。逍
遥岩谷之间。逍遥兮无所托。志意兮还自乐。枕明月而弹
琴。对清风而缓酌。望岭上之青松。听云间之白鹤。用山水
而为心。玩琴书而取乐。谷里偏觉鸟声高。鸟声高韵尽相
调。见许毛衣真乱锦。听渠声韵宛如歌。调弦乍缓急。向我
茅茨
朱桃椎 第 2a 页
集。时逢双燕来。屡值游蜂入。冰开绿水更应流。草长阶前
还复湿。吾意不欲世人交。我意不欲功名立。功名立也不
须高。总知世事尽徒劳。未会昔时三个士。无故将身殒二
桃。

* 王福畤

福畤。高宗时雍州司功参军。坐子勃杀官奴曹达左迁交
阯令。

** 许敬宗谥议

谥者。饰终之称也。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若使嫌隙是实。即
朱桃椎 第 2b 页
合据法推绳。如其不亏直道。义不可夺。官不可侵。二三其
德。何以言礼。福畤忝当官守。匪躬之故。若顺风阿意。背直
从曲。更是甲令虚设。将谓礼院无人。何以激扬雅道。顾视
同列。请依思古谥议为定。

** 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略

东皋先生讳绩。字无功。文中子之季弟也。弃官不仕。耕于
东皋。自号东皋子。贞观初。仲父太原府君为监察御史。弹
侯君集。事连长孙太尉。由是获罪。时杜淹为御史大夫。密
奏仲父直言非辜。于是太尉与杜公有隙。而王氏兄弟皆
朱桃椎 第 3a 页
抑而不用矣。季父与陈尚书叔达相善。陈公方撰隋史。季
父持文中子世家与陈公编之。陈公亦避太尉之权。藏而
未出。重重作书遗季父。深言勤恳。季父答书。其略曰。亡兄
昔与诸公游。其言皇王之道至矣。仆与仲兄侍侧。颇闻大
义。亡兄曰。吾周之后也。世习礼乐。子孙当遇王者。得申其
道。则儒业不坠。其天乎。其天乎。时魏文公对曰。夫子有后
矣。天将启之。徵也傥逢明王。愿翼其道。无敢忘之。及仲兄
出胡苏令。杜大夫尝于上前言其朴忠。太尉闻之怒。而魏
公适入奏事。见太尉。魏公曰。君集之事果虚耶。御史当反
朱桃椎 第 3b 页
其坐。果实耶。太尉何疑焉。于是意稍解。然杜与仲父抗志
不屈。魏公亦退朝默然。其后君集果诛。且吾家岂不幸而
多言见穷乎。抑天实未启其道乎。仆今耕于野有年矣。无
一言以裨于时。无一势以托其迹。没齿东皋。醉醒自适而
已。然念先文中之述作。门人传受。升堂者半在廊庙。续经
及中说。未及讲求而行。嗟乎。足下知心者。顾仆何为哉。愿
记亡兄之言。庶几不坠足矣。谨录世家寄去。馀在福郊面
悉其意。幸甚幸甚。

** 王氏家书杂录

朱桃椎 第 4a 页

太原府君讳凝。字叔恬。文中子亚弟也。贞观初。君子道亨。
我先君门人。布在廊庙。将播厥师训。施于王道。遂求其书
于仲父。仲父以编未就。不之出。故六经之义。代莫得闻。仲
父释褐为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杜淹谓仲父曰。子圣贤
之弟也。有异闻乎。仲父曰。凝忝同气。昔二兄讲道河汾。亦
尝预于斯。然六经之外。无所闻也。淹曰。昔门人咸有记焉。
盖薛收姚义缀而名之。曰中说。兹书天下之昌言也。微而
显。曲而当。旁贯大义。宏阐教源。门人请问之端。文中行事
朱桃椎 第 4b 页
之迹。则备矣。子盍求诸家。仲父曰。凝以丧乱已来。未遑及
也。退而求之。得中说一百馀纸。大抵杂记。不著篇目。首卷
及序。则蠹绝磨灭。未能诠次。会仲父出为胡苏令。叹曰。文
中子之教。不可不宣也。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乃解印而归。
大考六经之目。而缮录焉。礼论乐论。各亡其五篇。续诗续
书。各亡小序。惟元经赞易具存焉。得六百六十五篇。勒成
七十五卷。分为六部。号曰王氏六经。仲父谓诸子曰。大哉
兄之述也。以言乎皇纲帝道。则大明矣。以言乎天地之间。
则无不至焉。自春秋以来。未有若斯之述也。又谓门人曰。
不可使文中之后不达于兹也。乃召诸子而授焉。贞观十
朱桃椎 第 5a 页
六年。余二十一岁。受六经之义。三年。颇通大略。呜乎。小子
何足以知之。而有志焉。十九年。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又
以中说授余曰。先兄之绪言也。余再拜。曰。中说之为教也。
务约致深。言寡理大。其比方论语之记乎。孺子奉之。无使
失坠。余因而辨类分宗。编为十篇。勒成十卷。其门人弟子
姓氏本末。访诸纪牒。列于外传。以备宗本焉。且六经中说。
于以观先君之事业。建义明道。垂则立训。知文中之所为
者。其天乎。年序寖远。朝廷事异。同志沦殂。帝阍攸邈。文中
子之教。抑而未行。吁可悲哉。空传子孙。以为素业云尔。时
朱桃椎 第 5b 页
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

** 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

太宗龙飞。宇内乐业。文中子之教。未行于时。后进君子。鲜
克知之。贞观中。魏文公有疾。仲父太原府君问候焉。留宿
宴语。中夜而叹。太原府君曰。何叹也。魏公曰。大业之际。徵
也尝与诸贤侍。文中子谓徵及杜房等曰。先辈虽聪明特
达。然非董薛程仇之比。虽逢明王。必愧礼乐。徵于时有不
平之色。文中子笑曰。久久临事。当自知之。及贞观之始。诸
贤皆亡。而徵也房李温杜。获攀龙鳞。朝廷大议。未尝不参
朱桃椎 第 6a 页
预焉。上临轩。谓偫臣曰。朕自处藩邸。及当宸极。卿等每进
谏正色。咸云嘉言良策。患人主不行。若行之。则三皇不足
四。五帝不足六。朕诚虚薄。然独断亦审矣。虽德非徇齐。明
谢浚哲。至于闻义则服。庶几乎古人矣。诸公若有长久之
策。一一陈之。无有所隐。房杜等奉诏舞蹈。赞扬帝德。上曰
止。引偫公内宴。酒方行。上曰。设法施化。贵在经久。秦汉已
下。不足袭也。三代损益。何者为当。卿等悉心以对。不患不
行。是时偫公无敢对者。徵在下坐。为房杜所目。因越席而
对曰。夏殷之礼。既不可详。忠敬之化。空闻其说。孔子曰。周
朱桃椎 第 6b 页
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公旦所裁。诗书仲尼
所述。虽纲纪颓缺。而节制具焉。荀孟陈之于前。董贾伸之
于后。遗谈馀义。可举而行。若陛下重张皇坟。更造帝典。则
非驽劣所能议及也。若择前代宪章。发明王道。则臣请以
周典。唯所施行。上大悦。翌日。又召杜房及徵俱入。上曰。朕
昨夜读周礼。真圣作也。首篇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
经野。设官分职。以为人极。诚哉深乎。良久。谓徵曰。朕思之。
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大易
之义。随时顺人。周任有言。陈力就列。若能一一行之。诚朕
朱桃椎 第 7a 页
所愿。如或不及。强希大道。画虎不成。为将来所笑。公等可
尽虑之。因诏宿中书省。会议数日。卒不能定。而徵寻请退。
上虽不复扬言。而闲宴之次。谓徵曰。礼坏乐崩。朕甚悯之。
昔汉章帝眷眷于张纯。今朕急急于卿等。有志不就。古人
攸悲。徵跪奏曰。非陛下不能行。盖臣等无素业尔。何愧如
之。然汉文以清静富邦家。孝宣以章程练名实。光武责成
委吏。功臣获全。肃宗重学尊师。儒风大举。陛下明德独茂。
兼而有焉。虽未冠三代。亦千载一时。惟陛下虽休勿休。则
礼乐度数。徐思其宜。教化之行。何虑晚也。上曰。时难得而
朱桃椎 第 7b 页
易失。朕所以遑遑也。卿退。无有后言。徵与房杜等并惭慄。
再拜而出。房谓徵曰。元龄与公。竭力辅国。然言及礼乐。则
非命世大才。不足以望陛下清光矣。昔文中子不以礼乐
赐予。良有以也。向使董薛在。适不至此。噫。有元首。无股肱。
不无可叹也。十七年。魏公薨。太原府君哭之恸。十九年。授
余以中说。又以魏公之言告子。因叙其事。时贞观二十年
九月记。

** 录关子明事

关朗。字子明。河东解人也。有经济大器。妙极占算。浮沈乡
朱桃椎 第 8a 页
里。不求宦达。太和末。余五代祖穆公封晋阳尚书。署朗为
公府记室。穆公与谈易。各相叹服。穆公谓曰。足下奇才也。
不可使天子不识。入言于孝文帝。帝曰。张彝郭祚尝言之。
朕以卜算小道。不之见尔。穆公曰。此人道微言深。殆非彝
祚能尽识也。诏见之。帝问老易。朗寄发明元宗。实陈王道。
讽帝慈俭为本。饰之以刑政礼乐。帝嘉叹。谓穆公曰。先生
知人矣。昨见子明。管乐之器。岂占算而已。穆公再拜对曰。
昔伊尹负鼎于成汤。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臣主感遇。
自有所因。后宜任之。帝曰。且与卿就成筮论。既而频日引
朱桃椎 第 8b 页
见。际暮而出。会帝有乌丸之役。敕子明随穆公出镇并州。
军国大议。驰驿而闻。故穆公易筮。往往如神。先是穆公之
在江左也。不平袁粲之死。耻食齐粟。故萧氏受禅。而穆公
北奔。即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时穆公春秋五十二
矣。奏事曰。大安四载。微臣始生。盖宋大明二年也。既北游
河东。人莫之知。惟卢阳乌深奇之曰。王佐才也。太和八年。
徵为秘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以谓孝文有康世之意。而
经制不立。从容閒宴。多所奏议。帝虚心纳之。迁都洛邑。进
用王肃。由穆公之潜策也。又荐关子明。帝亦敬服。谓穆公
朱桃椎 第 9a 页
曰。嘉谋长策。勿虑不行。朕南征还日。当共论道。以究治体。
穆公与朗欣然相贺曰。千载一时也。俄帝崩。穆公归洛。踰
年而薨。朗遂不仕。同州府君师之。受春秋及易。共隐临汾
山。景明四年。同州府君服阕援琴。切切然有忧时之思。子
明闻之曰。何声之悲乎。府君曰。彦诚悲先君与先生有志
不就也。子明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府君曰。彦闻治乱损
益。各以数至。苟推其运。百世可知。愿先生以筮一为决之。
何如。子明曰。占算幽微。多则有惑。请命蓍卦。以百年为断。
府君曰。诺。于是揲蓍布卦。遇夬之革。舍蓍而叹曰。当今大
朱桃椎 第 9b 页
运。不过一再传尔。从今甲申二十四岁戊申大乱。而祸始
宫掖。有蕃臣秉政。世伏其强。若用之以道。则桓文之举也。
如其不道。臣主俱屠地。府君曰。其人安出。朗曰。参代之墟。
有异气焉。若出。其在并之郊乎。府君曰。此人不振。苍生何
属。子曰。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府君曰。各能成乎。朗曰。我
隙彼动。能无成乎。若无贤人扶之。恐不能成。府君曰。请刻
其岁。朗曰。始于甲寅。卒于庚子。天之数也。府君曰。何国先[●
]。朗曰。不载德而用诈权。则旧者先亡也。府君曰。其后如
何。朗曰。辛丑之岁。有恭俭之主。起布衣而[:#AS-8149:⿰亻并]六合。府君曰。

朱桃椎 第 10a 页

其东南乎。朗曰。必在西北。平大乱者。未可以文治。必须武
定。且西北用武之国也。东南之俗。其毙也剽。西北之俗。其
兴也勃。又况东南。中国之旧主也。中国之废久矣。天之所
废。谁能兴之。府君曰。东南之岁可刻乎。朗曰。东南运历。不
出三百。大圣大贤。不可卒遇。能终其运。所幸多矣。且辛丑
明王当兴。定天下者。不出九载。已酉江东其危乎。府君曰。
明王既兴。其道若何。朗曰。设有始有卒。五帝三皇之化复
矣。若非其道。则终骄冗。而晚节末路。有桀纣之主出焉。先
朱桃椎 第 10b 页
王之道。坠地久矣。苛化虐政。其穷必酷。故曰大军之后。必
有凶年。大乱之后。必有凶主。理当然也。府君曰。先王之道
竟亡乎。朗曰。何谓亡也。夫明王久旷。必有达者生焉。行其
典礼。此三才五常之所系也。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乎。故王道不能亡也。府君曰。请推其数。朗曰。乾坤之策。阴
阳之数。推而行之。不过三百六十六。引而伸之。不过三百
八十四。天之道也。噫。朗闻之。先圣与卦象相契。自魏已降。
天下无真主。故黄初元年庚子。至今八十四年。更八十二
年丙午。百六十六年矣。达者当生。更十八年甲子。其与王
者合乎。用之则王道振。不用洙泗之教修矣。府君曰。其人
朱桃椎 第 11a 页
安出。朗曰。其唐晋之郊乎。昔殷后不王。而仲尼生周。周后
不王。则斯人生晋。夫生于周者。周公之馀烈也。生于晋者。
陶唐之遗风也。天地冥契。其数自然。府君曰。厥后何如。朗
曰。自甲申至甲子。正百年矣。过此未或知也。府君曰。先生
说卦。皆持二端。朗曰。何谓也。府君曰。先生每及兴亡之际。
必曰用之以道。辅之以贤。未可量也。是非二端乎。朗曰。夫
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是以君子之于易。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问之而后行。考
之而后举。欲令天下顺时而进。知难而退。此占算所以见
朱桃椎 第 11b 页
重于先王也。故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善人少。恶人多。暗
主众。明君寡。尧舜继禅。历代不逢。伊周复辟。近古亦绝。非
运之不可变也。化之不可行也。道悠世促。求才实难。或有
臣而无君。或有君而无臣。故全之者鲜矣。仲尼曰。如有用
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有臣而无君也。章帝曰。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此有君而无臣也。是以文武之业。遂沦于仲尼。
礼乐之美。不行于章帝。治乱之渐。必有厥由。而兴废之成。
终罕所遇。易曰。功业见乎变。此之谓也。何谓无二端。府君
曰。周公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岂亦二端乎。朗
朱桃椎 第 12a 页
曰。圣人辅相天地。准绳阴阳。恢皇纲。立人极。脩策迥驭。长
罗远羁。昭治乱于未然。算成败于无兆。固有不易之数。不
定之期。假使庸主守之。贼臣犯之。终不促已成之期于未
衰之运。故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圣人知明王贤相。不可
必遇。圣谋睿策。有时而弊。故考之典礼。稽之龟策。即人事
以申天命。悬历数以示将来。或有已盛而更衰。或有过算
而不及。是故圣人之法。所可贵也。向使明王继及。良佐踵
武。则当亿万斯年。与天无极。岂止三十世八百年而巳哉。
过算馀年者。非先王之功。即桓文之力也。天意人事。岂徒
朱桃椎 第 12b 页
然哉。府君曰。龟策不出圣谋乎。朗曰。圣谋定将来之基。龟
策告未来之事。递相表里。安有异同。府君曰。大哉人谋。朗
曰。人谋所以安天下也。夫天下大器也。置之安地则安。置
之危地则危。是以路平安车。狂夫审乎难覆。乘奔驭朽。童
子知其必危。岂有周礼既行。历数不延乎八百。秦法既立。
宗祧能踰乎二世。噫。天命人事。其同归乎。府君曰。先生所
刻治乱兴废。果何道也。朗曰。文质递用。势运相乘。稽损益
以验其时。百代无隐。考龟策而研其虑。千载可知。未之思
欤。夫何远之有。府君蹶然惊起。因书策而藏之。退而学易。

朱桃椎 第 13a 页

盖王氏易道。宗于朗焉。其后宣武正始元年。岁次甲申。至
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岁戊申。而胡后作乱。尔朱荣起并
州。君臣相残。继踵屠地。及周齐分霸。卒[:#AS-8149:⿰亻并]于西。始于甲寅。
终于庚子。皆如其言。明年辛丑岁。隋高祖受禅。果以恭俭
定天下。开皇元年。安康献公老于家。谓铜川府君曰。关生
殆圣矣。其言未来。若合符契。开皇四年。铜川夫人经山梁
履巨石而有娠。既而生文中子。先丙午之期者二载尔。献
公筮之曰。此子当之矣。开皇六年丙午。文中子知书矣。厥
朱桃椎 第 13b 页
声载路。九年己酉。江东平。高祖之政始怠。仁寿四年甲子。
文中子谒见高祖。而道不行。大业之政。甚于桀纣。于是文
中子曰。不可以有为矣。遂居汾阳。续诗书。论礼乐。江都失
守。文中子寝疾。叹曰。天将启尧舜之运。而吾不遇焉。呜乎。
此关先生所言皆验也。

* 张昌龄

昌龄。冀州南宫人。第进士。贞观中补长安尉。出为襄州司
户。后为北门修撰。乾封元年卒。

** 对刑狱用舍策

问。元默垂拱。理归上德。法令滋彰。事钟浇季。是以唐虞画
朱桃椎 第 14a 页
象。四罪而咸服。姬夏训刑。三千而愈扰。故知胜残去杀。必
在于宏仁。反朴还淳。不务于多辟。方知削兹三尺。专循五
礼。幸陈用舍之宜。以适当时之要。

对。两仪亭育。聚严刑于积阴。四气平分。降明罚于秋序。是
知观象设教。圣人所以胜残。因物造端。懿后由其立辟。故
妫川受命。士师陈九德之歌。瑶山载刑。吕侯训百锾之典。
然则激扬神化。鼓舞皇阶。资粉泽而宏风。俟德刑而振俗。
是故六辔在御。飞龙之驾可期。九罭不施。奔鲸之害斯兆。
纵使业优卷领。道迈曾巢。齐饮啄于鹑居。绝往来于犬吠。
朱桃椎 第 14b 页
犹未可长悬三礼。永摈五刑。削兹噬嗑之科。专行忠信之
薄。况今时推纂圣。运属升皇。犹劳丹浦之诛。尚漏青邱之
罪。伯夷典礼。与猾夏而同科。司寇详刑。共春官而联事。自
可远稽九伐。近命三驱。释刀锯于凶魁。休甲兵于原野。然
后施威象阙。展事天宗。继美娲黄。追风火燧。渠魁未灭。岂
得辄议寝刑。中岳既封。自可专循大礼。谨对。

** 对高洁之士策

问。惟尧则天。全颍阳之节。惟禹奠川。遂沧州之美。然则高
洁之士。出于盛明。廉耻之宾。不生浇季。自皇唐受命。驱驾
朱桃椎 第 15a 页
前古。贞遁不闻。风轨莫继。岂端操之范。独秘于往辰。将奔
竞之徒。顿骋于兹日。缅怀长往。有懵深衷。贮听离贤。以袪
心疚。

对。则天分命。箕山多长往之宾。浚亩劬劳。沧州有肥遁之
客。是以北荒孤竹。甘草泽而轻周。南岳紫芝。玩林泉而耻
汉。此盖为匹夫小节。未达汾阳之旨。独行幽姿。宁动少微
之宿。岂若大风在梦。飞熊入兆。下箕尾而称师。委旄头而
作傅。自大君有命。远顿天纮。尽岩穴之英奇。总濠梁之薖
轴。脱荷裳而袭朱绂。解薜萝而绾青绶。五尺童子。羞称荷
朱桃椎 第 15b 页
蓧。三事大夫。耻观瓢饮。将使郑君谷口。擅不言之谣。曹相
府门。多清净之化。方知圣人在上。真隐不获全其高。淳风
所偃。幽贞不能固其节。麛卵时性。鳞凤所以呈姿。山林不
夭。风云以之通气。物既禀和而适变。士亦感类而相从。调
饪自可怡神。烹鲜足堪养性。犹谓寒泉独善。未臻援手之
仁。薪槱兼济。有助兴王之道。谨对。

* 崔知悌

知悌。许州鄢陵人。贞观朝官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佐裴
行俭平突厥有功。终户部尚书。

朱桃椎 第 16a 页

** 灸骨蒸方图序

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摄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至若岐
黄广记。蔚有旧经。攻灸兼行。显著斯术。骨蒸病者。亦名传
尸。亦谓殗歹[:#AS-FBED:●]
[:#AS-FD71:●]。亦称复连。亦曰无辜。丈
夫以癖气为根。妇人以血气为本。无问少长。多染此疾。婴
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乾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
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核。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
汗。梦与鬼交。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或上气食少。渐就
朱桃椎 第 16b 页
尪羸。纵延时日。终于歹[:#AS-FBED:●]盍尽。予昔忝洛州司马。尝三十
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差者。数踰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
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单
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患状既广。救
愈亦多。不可具录。略陈梗槩。又恐传授讹谬。以误将来。今
故具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使所在流布。颇用家藏。未暇
外请名医。傍求上药。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者。可不
务乎。

* 贾敦颐

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中为沧州瀛州刺史。永徽五年转
洛州。卒。

朱桃椎 第 17a 页

** 谢参法师戒法书

窃闻身非欲食。如来受纯陀之供。法无所求。净名遂善德
之请。皆为显至理之常恒。示凡圣之无二。又是因机以接
物。假相而宏道。为之者表重法之诚。受之者为行檀之福。
岂曰心缘于彼此。情染于名利者哉。仰惟宿植德本。非于
三四五佛。深达法相。善识十二部经。独悟真宗。远寻圣迹。
游崛山之净土。浴恒水之清流。入深法界。求善知识。收至
文于百代之后。探元旨于千载之前。津梁庶品。不皦不昧。
朱桃椎 第 17b 页
等施一切。无先无后。颐等识蔽二空。业沦三界。犹蚕丝之
自缠。如井轮之不息。虽复顺教生信。随缘悟解。顶礼归依。
受持四句。隐身而为宴坐。厌苦而求常乐。而远滞无明。近
昏至理。未能悟佛性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识。心非去取。义
涉有无。不能即八邪而入八正。行非道而通佛道。譬涉海
而无津。犹面墙而靡见。昨因事隙。遂得参奉。曲蒙接引。授
菩萨戒。施以未曾有法。发其无上道心。一念破于无边。四
心尽于来际。菩提之种。起自尘劳。火中生莲。曷作为喻。始
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AS-8BD4:●]槃之际。不殊生死。行于般若。便
是不行。得彼菩提。翻为无得。忽以小机。预闻大教。顶受寻
朱桃椎 第 18a 页
思。无量欢喜。然夫檀义摄六。法施为优。尊位有三。师居其
一。宏慈利物。虽类日月之无心。仰照怀恩。窃同葵藿之知
感。大士闻法捐躯。非所企及。童子见佛奉土。辄敢庶几。谨
送片物表心。具如别疏。所愿照其诚恳。生其福田。受兹微
施。随意所在。使夫坠露添海。将渤澥而俱深。飞尘集岳。与
须弥而永固。可久可大。幸甚幸甚。春寒尚重。愿重止休宜。
谨遣白书。诸无所具。贾敦颐等和南。

* 王义方

义方。泗州涟水人。举明经。贞观时授晋王府参军。直宏文
朱桃椎 第 18b 页
馆。累擢著作佐郎。显庆时迁侍御史。坐劾李义府左迁莱
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
五十五。

** 劾李义府疏

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君之所必罚。
是以隐贼掩义。不容唐帝之朝。窃幸秉权。终齿汉皇之剑。
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李义府。善柔成性。佞媚为姿。昔事马
周。分桃见宠。后交刘洎。割袖承恩。生其羽翼。长其光价。因
缘际会。遂阶通显。不能尽忠端节。对扬王休。策蹇励驾。祇
朱桃椎 第 19a 页
奉皇眷。而反凭附城社。蔽亏日月。请托公行。交游偫下。贪
冶容之好。原有罪之淳于。恐漏泄其谋。殒无辜之正义。虽
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日之威。方斯更劣。此而
可恕。孰不可容。金风戒节。玉露启途。霜简与秋典共清。忠
臣将鹰鹯并击。请除君侧。少答鸿私。碎首玉阶。庶明臣节。
伏请付法推断。以申典宪。

** 请重勘李义府致死毕正义奏

臣闻春莺鸣于献岁。蟋蟀鸣于始秋。物有微而应时。人有
贱而言忠。臣今年岁首。自云阳县丞蒙擢授著作佐郎。极
朱桃椎 第 19b 页
文学之清选。未几。又拜侍御史。滥膺宪台之雄职。顾视踰
涯。殒首非报。雅欲有犯无隐。以广天听。今李义府擅杀寺
丞。陛下虽巳释放。臣不应更有鞫问。然天子置三公九卿
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本欲水火相继。盐梅相成。然后
庶绩咸熙。风雨交泰。则知人主不得独是独非。皆由圣旨。
昔唐尧至圣。失之于四凶。汉祖深仁。失之于逢萌。魏武勇
略英雄。失之于张邈。此并英杰之主。莫不失之于前。得之
于后。陛下继圣。抚有万邦。蛮陬夷落。犹惧刑网。况辇毂咫
尺。奸臣肆虐。杀一六品寺臣。足使忠臣抗愤。义士扼腕。纵
朱桃椎 第 20a 页
令正义自取绞缢。此事弥不可容。便是畏义府之权势。能
杀身以灭口。此则生杀之威。上非主出。赏罚之柄。下移奸
佞。臣恐履霜坚冰。积小成大。请乞重勘。审正义致死之由。
雪冤气于幽泉。诛奸臣于白日。

** 祭海文

思帝乡而北顾。望海浦而南浮。必也行愆诸已。义负前修。
长鲸击水。天吴覆舟。如因忠获戾。以孝见尤。四维雾廓。千
里安流。灵应如响。无作神羞。


朱桃椎 第 2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