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吕才
吕才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吕才 第 1a 页

* 吕才

才。博州清平人。贞观时召直宏文馆。累迁太常博士。擢太
常丞。龙朔中为太子司更大夫。麟德二年卒。

** 进大义婚书表

朝请大夫权知司天少监事兼提点历书上柱国开国伯
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吕才奉敕修。臣闻婚者。是兴
万世之始也。合二姓之好。继先圣之后。为天地宗庙社稷
之主。宁不重哉。夫天地判然后有男女。男女生然后有夫
吕才 第 1b 页
妇。夫妇合然后有父子。父子亲然后有德义。德义立然后
有礼法。礼法作然后万物安。故先王所以得天下者。贵乎
生育之本。重乎万世之嗣。言夫妇之道。乃天地之大义。风
化之本源。盖取于异姓者。所以附远厚别。币必诚。辞无不
腆矣。偶配生成。必致昌益之道。故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
不生。夫妇不顺。有失万世之嗣焉。昔三代明王。必敬其妻
子。妻也者。乃立亲之主。生养之宗。继先圣之后。为大礼之
本欤。固不可不敬也。臣谨所言。或有可采。择善而从。以平
不拔之基。永建久兴之业。功掩前朝。道隆往代。岂不为立
吕才 第 2a 页
万世至治之美也。臣才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时大唐
贞观岁次柔兆执徐仲秋望日上表。

** 进白雪歌奏

臣按礼记及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
操曲弄。皆合于歌。又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
鼓五十弦瑟曲名。又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于郢中
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
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来。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
雪曲者。臣今准敕。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
吕才 第 2b 页
于歌。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又案古今乐府。奏正曲
之后。皆别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今取太尉长孙无
忌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合十
六节。今悉教讫。并皆合韵。

** 议僧道不应拜俗状

一。谨案老子道德经云。域中四大。王居一焉。又案仁王般
若经云。地前三贤菩萨。位当四天下主。内经又云。假令比
邱得须陀洹果经八万劫。始见于地前。今令道士女冠拜
敬域中之大僧之及尼拜敬地前菩萨。此乃不乖本教。正
吕才 第 3a 页
合其宜。(弹曰佛经所以不令僧敬俗者良以出处不同故
也纵使三贤菩萨为四天下主而犹现有妻子相不舍家
位厚信曰如然致敬则无诚说故涅槃经云诸出家人从
诸白衣咨受未闻不应礼拜据此则殊乖本教何谓正合
其宜耶)皇后皇太子尊同于君。理合敬拜。(弹曰仁王经云出
家人法不拜国王国王尚不许拜自下断焉可知矣)一。又案道经云。道士一人得
道。乃追荣七叶父母。此则立身成道。贵于追显前叶。今时
未得道者。见生父母。理合拜敬。又案内经云。西方妙乐国
土。本为法藏比邱愿力所成。是知妙乐之所。乃是比邱愿
吕才 第 3b 页
往生处也。又案无量寿观经云。愿生妙乐国土者。先须孝
养父母。后云具足戒行。然经宿不见。即须跪问。孝之仪也。
不拜父母。何成孝义。今令僧尼道士女冠拜敬父母。亦是
不违本教。(弹曰如经所云生西方者该通道俗言孝养父
母者此明处俗往生因也言具足戒行者此明出家往生
因也此则道路悬隔修行两殊安得混彼二因俱言释侣
且孝养异仪宁唯跪礼扬名后世亦其至也故五分律云
若诸沙门左右二肩荷担父母亲于身上便利不净纵使
一劫犹不能报须臾之恩若教父母识三宝四谛受持五
戒行十善道于一念顷即为以报父母之恩何以故荷担
等事是人中善不能令彼生天證圣若教父母识谛实因
果受斋持戒由此因缘即能證圣又四分律云佛言比邱
不应礼敬一切白衣父母虽曰居尊终同白衣之例佛教
不令礼拜若拜乃陷于亲虽生有致敬之容死招无量重
罪不孝之极宁越是乎)一。谨案周礼有九拜之仪。一曰稽首。注云。首
至地也。又案尚书言于禹益等。拜皆言稽首。此为拜君之
敬。通于古今也。然今之僧尼礼
吕才 第 4a 页
拜。正当稽首之法。是以维摩经云。导众以寂。故稽首。然今
若令尼作妇女跪拜。但为衣服不称。恐爽于常情。圣人无
心。以百姓心为心。俗行已久。不求改变。今令尼等拜敬。望
请许其稽首。此则不乖古今之仪。顺于舆人之颂。(弹曰夫
希颜之士亦颜之俦慕骥之乘亦骥之类今尼等辞荣是
一入道不殊何独虑爽之常情即欲令其稽首若也不求
改变稽首未是循常情既也不循岂顺舆人之颂)谨议。

** 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

盖闻一消一息。范围天地之仪。大哉至哉。变通爻画之纪。
吕才 第 4b 页
理则未宏于方外。事乃犹拘于域中。推浑元而莫知。穷阴
阳而不测。岂闻象系之表。犹开八正之门。形器之先。更宏
二智之教者也。故能运空有而双照。冥真俗而两夷。泛六
度于爱河。驾三车于大宅。是知法王法力。超偫生而自在。
自觉觉人。摧众魔而独悟。业运将启。乃雷震而电耀。化缘
斯极。亦火灭而薪尽。观其应迹。若有去来。察此真常。本无
生住。但以宏济之道。有缘斯应。天祚明德。无远不臻。是以
萌蒂畴昔。神光聊见于曩时。祥瑞有归。净土咸叹于兹日。
伏惟皇唐之有天下也。运金轮而临四有。握璿极而抚万
方。耀慧日于六天。蒸法云于十地。西越流沙。遂荒妙乐之
吕才 第 5a 页
地。东渐于海。奄有欢喜之都。振声教于无边。通车书于有
顷。遂使百亿须弥。既咸颁于望秩。三千法界。亦共沐于皇
风。故令五印度国。改荒服于槁街。十八韦陀。译梵文于秘
府。乃有三藏元奘法师者。所谓当今之能仁也。聪慧夙成。
该览宏赡。德业纯粹。律禁翘勤。实三宝之栋梁。四众之纲
纪者也。每以释教东迁。为日已久。或恐邪正杂扰。水乳不
分。若不稽实相于迦维。验真交于摩竭。何以成决定之藏。
为毕竟之宗者乎。幸逢二仪交泰。四海无尘。遂得拂衣元
漠。振锡葱岭。不由味于蒟酱。直路夷通。岂藉佩于杜衡。遥
吕才 第 5b 页
途近易。于是穷源河于西域。涉河水于东维。采贝叶于鹫
山。窥金文于鹤树。所历诸国。百有馀都。所获经论。向七百
部。并传以藩驿。聿归上京。因得面奉圣颜。对扬宗极。此因
明论者。即是三藏所获梵本之内之一部也。理则包括于
三乘。事乃牢笼于百法。研机空有之际。发挥内外之宗。虽
词约而理宏。实文微而义显。学之者当生不能窥其奥。游
之者数载不足测其源。以其众妙之门。是以先事翻译。其
有神泰法师靖迈法师明觉法师等。并以神机昭晰。志业
兼该。精习偫经。多所通悟。皆蒙别敕。追赴法筵。遂得函丈
吕才 第 6a 页
请益。执卷承旨。三藏既善宣法要。妙尽幽深。泰法师等是
以各录所闻。为之义疏。诠表既定。方拟流通。无缘之徒。多
未闻见。复有栖元法师者。乃是才之幼少之旧也。昔栖遁
于嵩岳。尝枉步于山门。既筮仕于上京。犹曲眷于穷巷。自
蒙修摄。三十馀年。忉怛之诚。二难具尽。然法师节操精洁。
戒行冰霜。学既昭达于一乘。身乃(阙一字)局于十诵。才既睹
其清苦。时以开遮折之。但以内外不同。行已各异。言戏之
间。是非锋起。师乃从容谓才曰。檀越复研味于六经。探赜
于百氏。推阴阳之[:#AS-8FBB:●]伏。察律吕之忽微。又闻生平未见太
吕才 第 6b 页
元。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以此有
限之心。逢事即欲穿凿。但以佛法元妙。量谓未与彼同。虽
复强学推寻。恐非措心之所。何因今将内论。翻用见讥者
乎。法师后逢因明创行。义趣幽隐。是以先写一通。故将见
遗。仍附书云。此论极难。深究元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
不能解。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其论既近至中
夏。才实未之前闻。耻于被试。不知为复。强加披阅。于是依
极成而探义深。凭比量而求微旨。反覆再三。薄识宗趣。后
复借得诸法师等三家义疏。更加究习。然以诸法师等虽
吕才 第 7a 页
复序致众富。文理会通。既以执见参差。所说自相矛盾。义
既同禀三藏。岂合更开二门。但由衅发萧墙。故容外侮窥
测。然佛以一音演说。亦许随类各解。何必独简白衣。不为
众生之例。才以公务之馀。辄为斯注。至于三法师等所说。
善者因而成之。其有疑者。立而破之。分为上中下卷。号曰
破注解。其间墨书者。即是论之本文。朱书者。以存师等旧
说。其下墨书注者。是才今之新撰。用决师等前议。凡有四
十馀条。自郐已下。犹未具录。至于文理隐伏稍难见者。乃
画为义图。共相比较。仍更别撰一方丈大图。独存才之近
吕才 第 7b 页
注。论既外无人解。无处道听途说。若言生而知之。固非才
之望也。然以学无再请。尚曰传灯。闻一知十。方称殆庶。况
乎生平不见。率尔辄事含毫。今既不由师资。注解能无纰
紊。窃闻雪山夜叉说生灭法。邱井野兽叹未曾有。苟令所
言合理。尚得天仙归敬。才之所注。庶几于兹。法师等若能
忘狐鬼之微陋。思句味之可尊。择善而从。不简真俗。此则
如来之道。不坠于地。宏之者众。何常之有。必以心未忘于
人我。义不察于是非。才亦扣其两端。犹拟质之三藏。

** 东皋子后序

吕才 第 8a 页

君姓王氏。讳绩。字无功。太原祁人也。高祖晋穆公。自南归
北。始家河汾焉。历宋魏迄于周随。六世冠冕。国史家牒详
焉。君性好学。博闻强记。与李播陈永吕才为莫逆之交。阴
阳历数之术。无不洞晓。大业末应孝弟廉洁举。射高第。除
秘书正字。君性简放。饮酒至数斗不醉。常云。恨不逢刘伶。
与闭户轰饮。因著醉乡记及五斗先生传。以类酒德颂云。
雅善鼓琴。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高情胜气。
独步当时。及为正字。端簪理笏。非其好也。以疾罢。乞署外
吕才 第 8b 页
职。除扬州六合县丞。君笃于酒德。颇妨职务。时天下乱。藩
部法严。屡被勘劾。君叹曰。罗网高悬。去将安所。遂出所受
俸钱。积于县城门前。托以风疾。轻舟夜遁。随季版荡。客游
河北。去还龙门。武德中诏徵。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
下省。时省官例日给良酝三升。君第七弟静。为武皇千牛。
谓曰。待诏可乐否。君曰。吾待诏禄俸。殊为萧瑟。但良酝三
升。差可恋尔。待诏江国公。君之故人也。闻之曰。三升良酝。
未足以绊王先生。判日给王待诏一斗。时人号为斗酒学
士。贞观初以足疾罢归。欲定长往之计。而困于贫。贞观中
以家贫赴选。时太学有府史焦革。家善酝酒。冠绝当时。君
吕才 第 9a 页
苦求为太乐丞。选司以非士职不授。君再三请曰。此中有
深意。且士庶清浊。天下所安。不闻庄周避漆园。老聃耻柱
下。卒授焉。数月而焦革死。妻袁氏。时送美酒。岁馀袁又死。
君叹曰。天乃不令吾饱美酒。遂挂冠归田。自是太乐丞为
清流。君后追述焦革酒经一卷。其术精悉。兼采杜康仪狄
已来善为酒人。为酒谱一卷。太史令李淳风见而悦之曰。
王君可为酒家之南董。君历职皆以好酒。乡里或咍之。因
著无心子以喻志。河汾中先有渚田十数顷。称良沃。邻渚
又有隐士仲长子光。服食养性。君重其贞素。顾与相近。遂
吕才 第 9b 页
结庐河渚。纵意琴酒。庆吊礼绝十有馀年。河渚东南隅有
连沙盘石。地颇显敞。君于其侧遂为杜康立庙。岁时致祭。
以焦革配焉。贞观中。京兆杜松之清河崔公善继为本州
刺史。皆请与君相见。君曰。奈何悉欲坐召严君平。竟不见。
崔杜高君调趣。卒不敢屈。但岁时赠以美酒鹿脯。诗书往
来不绝。君又葛巾联牛。躬耕东皋。每著书。自称东皋子。晚
岁醉饮无节。乡人或谏止之。则笑曰。汝辈不解。理正当然。
或乘牛驾驴。出入郊郭。止宿酒店。动经岁月。往往题咏作
诗。好事者录之讽咏。并传于代。贞观十八年终于家。时年
吕才 第 10a 页
若干。临终自[:#AS-8864:⿺克寸]死日。遗命薄葬。兼预自为墓志。所著诗赋。
并多散逸。鸠访未毕。且缉成五卷。又著会心高士传五卷。
酒谱二卷。及注庄子。并别成一家。不列于集云。

** 叙宅经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代圣人易之以宫室。盖取诸大
壮。逮乎殷周之际。乃有卜宅之文。故诗称相其阴阳。书云
卜惟洛食。此则卜宅吉凶。其来尚矣。至于近代师巫。更加
五姓之说。言五姓者。谓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
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至如张王等为商。武庾等为羽。欲
吕才 第 10b 页
似同韵相求。及其以柳姓为宫。以赵姓为角。又非四声相
管。其间亦有同是一姓。分属宫商。复有复姓数字。徵羽不
别。验于经典。本无斯说。诸阴阳书。亦无此语。直是野俗口
传。竟无所出之处。唯桉堪舆经云。黄帝对于天老。乃有五
姓之言。且黄帝之时。不过姬姜数姓。暨于后代。赐族者多。
至如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并是姬姓
子孙。孔殷宋华向萧亳皇甫。并是子姓苗裔。自馀诸国。准
例皆然。因邑因官。分枝布叶。未知此等诸姓。是谁配属宫
商。又检春秋。以陈卫及秦。并同水姓。齐郑及宋。皆为火姓。

吕才 第 11a 页

或承所出之祖。或系所属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宫商
角徵羽共相管摄。此则事不稽古。义理乖僻者也。

** 叙禄命

谨桉史记。宋忠贾谊诮司马季主云。夫卜筮者。高谈禄命。
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又按王充论衡云。见骨体
而知命禄。睹命禄而知骨体。此即命禄之书。行之久矣。多
言或中。人乃信之。今更研寻。本非实录。但以积善馀庆。不
假建禄之吉。积恶馀殃。岂由劫杀之灾。皇天无亲。常与善
吕才 第 11b 页
人。祸福之应。其犹响影。故有夏多罪。天命剿绝。宋景修德。
妖孛夜移。学也禄在。岂待生当建学。文王忧勤损寿。不关
月值空亡。长平坑卒。未闻共犯三刑。南阳贵士。何必俱当
六合。历阳成湖。非独河魁之上。蜀郡炎燎。岂由灾厄之下。
今时亦有同建同禄。而贵贱悬殊。共命共胎。而夭寿更异。
桉春秋。鲁桓公六年七月。鲁庄公生。今检长历。庄公生当
乙亥之岁。建申之月。以此推之。庄公乃当禄之空亡。依禄
命书。法合贫贱。又犯句绞六害。背驿马生。身剋驿马。驿马
三刑。当此生者。并无官爵。火命。七月生。当病乡。为人尪弱。
身合矬陋。今桉齐诗讥庄公。猗嗟昌兮。颀而长兮。美目扬
吕才 第 12a 页
兮。巧趋跄兮。唯有向命一条。法当长命。依检春秋。庄公薨
时。计年四十五矣。此则禄命不验一也。又按史记。秦庄襄
王四十八年。始皇帝生。宋忠注云。因正月生。为此名政。依
检襄王四十八年。岁在壬寅。此年正月生者。命当背禄。法
无官爵。假得禄。合奴婢尚少。始皇又当破驿马生。驿马三
刑。身剋驿马。法当望官不到。金命。正月生。当绝下。为人无
始有终。老而弥吉。今检史记。始皇乃是有始无终。老更弥
凶。唯建命生。法合长寿。计其崩时。不过五十。禄命不验二
也。又检汉武故事。武帝以乙酉之岁七月七日平旦时生。
吕才 第 12b 页
亦当禄空亡下。依禄命书。法无官爵。唯向驿马。尚隔四辰。
依禄命法。少无官荣。老而方盛。今检汉书。武帝即位。年始
十六。末年巳后。户口减半。禄命不验三也。又桉后魏书云。
孝文皇帝皇兴元年八月生。今桉长历。其年岁在丁未。以
此推之。孝文皇帝背禄背命。并驿马三刑。身[:#AS-8864:⿺克寸]驿马。依禄
命书。法无官爵。命当父死中生。法当生不见父。今检魏书。
孝文皇帝身受其父显祖之禅。礼云。嗣子位定。在于初丧。
踰年之后。方始正号。是以天子无父事三老也。孝文皇帝
受禅。异于常礼。躬为天子。以事其亲。而禄命例云。不合识
吕才 第 13a 页
父。禄命不验四也。又按沈约宋书云。宋高祖癸亥岁三月
生。依此而推。禄之与命。并当空亡。依禄命书。法无官爵。又
当子墓中生。唯宜嫡子。假有次子。法当早死。今检宋书。高
祖长子。先被篡杀。次子义隆。享国多年。高祖又当祖禄下
生。法得嫡孙财禄。今检宋书。其孙刘劭刘浚。并为篡逆。几
失宗祧。禄命不验五也。

** 叙葬书

易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代圣人
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礼云。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
吕才 第 13b 页
也。然孝经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以其顾复事毕。长为感
慕之所。窀穸礼终。永作鬼神之宅。朝市变迁。岂得豫测于
将来。泉石交侵。不可逆知于地下。是以谋及龟筮。庶无后
难。斯乃备于慎终之礼。曾无吉凶之义。暨近代以来。加之
阴阳葬法。或选年月便利。或量墓田远近。一事失所。祸及
生人。巫者利其货贿。莫不擅加妨害。遂使葬书一术。乃有
百二十家。各说吉凶。拘而多忌。且天覆地载。乾坤之理备
焉。一刚一柔。消息之义详矣。或成于昼夜之道。感于男女
之化。三光运于上。四时通于下。斯乃阴阳之大经。不可失
吕才 第 14a 页
之于斯须也。至于丧葬之吉凶。乃附此为妖妄。传曰。王者
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经时
而葬。士及庶人逾月而巳。此则贵贱不同。礼亦异数。欲使
同盟同轨。赴吊有期。量事制宜。遂为常式。法既一定。不得
违之。故先期而葬。谓之不怀。后期而不葬。讥之怠礼。此则
葬有定期。不择年月。其义一也。春秋又云。丁巳葬定公。雨
不克葬。至于戊午襄事。礼经善之。礼记云。卜葬先远日者。
盖选月终之日。所以避不怀也。今检葬书。以巳亥之日。用
葬最凶。谨桉春秋之际。此日葬者凡有二十馀件。此则葬
吕才 第 14b 页
不择日。其义二也。礼记又云。周尚赤。大事用日出。殷尚白。
大事用日中。夏尚黑。大事用昏时。郑元注云。大事者何。谓
丧葬也。此则直取当代所尚。不择时之早晚。春秋又云。郑
卿子产及子太叔葬郑简公。于时司墓大夫室当葬路。若
坏其室。即日出而堋。不坏其室。即日中而堋。子产不欲坏
室。欲待日中。子太叔云。若至日中而堋。恐久劳诸侯大夫
来会葬者。然子产既云博物君子。太叔乃为诸侯之选。国
之大事。无过丧葬。必是义有吉凶。斯等岂得不用。今乃不
问时之得失。唯论人事可否。曾子问云。葬逢日蚀。舍于路
吕才 第 15a 页
左。待明而行。所以备非常也。若依葬书。多用乾艮二时。并
是近夜半。此则交与礼违。今检礼传。葬不择时。其义三也。
葬书云。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陇所
招。今按孝经云。立身行道。则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易曰。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以日慎一日。则泽及
于无穷。苟德不建而人而无后。此则非论安葬吉凶。而论
福祚延促。臧孙有后于鲁。不关葬得吉日。若敖绝祀于荆。
不由迁厝失所。此则安葬吉凶。不可信用。其义四也。今之
丧葬吉凶。皆依五姓便利。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兆域
吕才 第 15b 页
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义。赵氏之葬。并在九原。汉之山陵。
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大墓小墓。其义安在。及其
子孙。富贵不绝。或与三代同风。或分六国而王。此则五姓
之义。大无稽古。吉凶之理。何从而生。其义五也。且人臣名
位。进退何常。亦有初贱而后贵。亦有始泰而终否。是以子
文三已令尹。展禽三黜士师。卜葬一定。更不回改。冢墓既
成。曾不革易。则何因名位。无时暂安。故知官爵宏之在人。
不由安葬所致。其义六也。野俗无识。皆信葬书。巫者诳其
吉凶。愚人因而徼倖。遂使擗踊之际。择葬地而希官品。荼
吕才 第 16a 页
毒之秋。选葬时以规财禄。或云辰日不宜哭泣。遂莞尔而
受吊问。或云同属忌于临圹。乃吉服而不送其亲。圣人设
教。岂其然也。葬书败俗。一至于斯。其义七也。

* 王宏直

宏直。雍州咸阳人。为汉王元昌友。徙荆王友。龙朔中卒。

** 谏汉王元昌畋猎书

夫宗子维城之托者。所以固邦家之业也。大王功无任城
战[:#AS-8864:⿺克寸]之效。行无河间乐善之誉。爵高五等。邑富千室。当思
答极施之洪慈。保无疆之永祚。其为计者。在乎修德。冠屦
吕才 第 16b 页
诗礼。畋猎史传。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迹。
覆前戒后。居安虑危。奈何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
巷无居人。贻众庶之忧。逞一情之乐。从禽不息。实用寒心。

* 蒋俨

俨。常州义兴人。擢明经第。为左屯卫兵曹参军。太宗朝再
迁殿中少监蒲州刺史。永徽二年为右卫大将军。文明中
封义兴县子。以太子詹事致仕。垂拱三年卒。年七十八。中
宗立。以旧恩赠礼部尚书。

** 责田游岩书

吕才 第 17a 页

足下负巢由之峻节。傲唐虞之圣主。养烟霞之逸气。守林
壑之遁情。有年载矣。故能声出区宇。名流四海。主上屈万
乘之重。申三顾之荣。遇子以商山之客。待子以不臣之礼。
将以辅导储贰。渐染芝兰耳。皇太子春秋鼎盛。圣道未周。
拾遗补阙。臣子恒务。仆以不才。犹参庭诤。诚以素非德望。
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采掇。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
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餐周粟。仆何
敢言。禄及亲矣。以何酬塞。想为不达。谨书起予。

吕才 第 17b 页

* 李乾祐

乾祐。雍州长安人。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历治书侍御史。
永徽初擢御史大夫。出为邢魏沧三州刺史。入为司刑太
常伯。坐漏禁中语免官。

** 外属不得通婚奏

郑州人郑宣道。先聘少府监主簿李元义妹为妇。即宣道
堂姨。元义先虽执迷。许其婚媾。后以情礼不合。请与罢婚。
宣道经省陈䜣。以法无此禁。判许成亲。何则同堂姨甥。虽
则无服。既称从母。何得为婚。又母与堂姨。本是大功之服。
大功之上。礼实同重。况九月为服。亲亦至矣。子而不子。辱
吕才 第 18a 页
以为妻。名教所悲。人伦是弃。且堂姑堂姨。内外之族虽别。
而父党母党。骨肉之恩是同。爱敬本自天性。禽兽亦犹知
母。岂可令母之堂妹。降以为妻。从母之名。将何所寄。古人
正名远别。后代违道任意。恐寖以成俗。然本属无服。而尊
卑不可为婚者。非止一条。请付偫官详议。永为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