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安期
李安期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李安期 第 1a 页

* 李安期

安期。宗王卿百药子。贞观初累除主客员外郎。龙朔中为
司列少常伯参知国事。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咸亨初
卒。谥曰烈。

** 对高宗用才当忘亲雠论

十室之邑。且有忠信。天下至广。不为无贤。比见公卿有所
荐进。皆劾为朋党。滞抑者未申。而主荐者巳訾。所以人人
争噤默以避嚣谤。若陛下忘其亲雠。旷然受之。惟才是用。
李安期 第 1b 页
塞谗毁路。其谁敢不竭忠以闻上乎。

* 孔颖达

颖达字仲远。冀州衡水人。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贞观
中累除太子右庶子。加散骑常侍。封曲阜县子。拜国子祭
酒。图形凌烟阁。二十二年卒。赠太常卿。谥曰宪。

** 明堂议

臣伏寻前敕。依礼部尚书豆卢宽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
以为从昆崙道。上层以祭天。下层以布政。又寻后敕云。为
左右阁道。登楼设祭。臣谨按六艺偫书百家诸史。皆名基
李安期 第 2a 页
上曰堂。楼上曰观。未闻台观重楼之上而有堂名。孝经云。
宗祀文王于明堂。不云明楼明观。其义一也。又明堂法天。
圣王示俭。或有剪蒿为柱。葺茅作盖。虽复古今异制。不可
恒然。犹依大典。惟在朴素。是以席惟稿秸。器尚陶匏。用茧
栗以贵诚。服大裘以训俭。今若飞楼架回。绮阁凌云。考古
之文。实堪疑虑。按郊祀志。汉武明堂之制。四面无壁。上覆
以茅。祭五帝于上座。祀后土于下防。臣以上座正谓基上。
下防惟是基下。既云四面无壁。未审伯庄以何知上层祭
神。下有五室。且汉武所为。多用方士之说。违经背正。不可
李安期 第 2b 页
师祖。又豆卢宽等议云。上层祭天。下层布政。欲使人神位
别。事不相干。臣以古者敬重大事。与接神相似。所以朝觐
祭祀。并皆在庙。岂有楼上祭祖。楼下视朝。阁道升楼。路便
窄隘。乘辇则接神不敬。步陟则劳曳圣躬。侍卫在傍。百司
供奉。求之典诰。全无此理。臣非敢固执愚见。以求已长。伏
以国之大典。不可不慎。乞以臣愚表下偫臣详议焉。

** 易正义序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
偫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
李安期 第 3a 页
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
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
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
所以不朽。非夫道极元妙。孰能与于此乎。斯乃乾坤之大
造。生灵之所益也。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
泽。则十翼彰其用。业资九圣。时历三古。及秦亡金镜。未坠
斯文。汉理珠囊。重兴儒雅。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
东都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惟魏世王
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
李安期 第 3b 页
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馀家。皆辞尚虚元。义多浮诞。
原夫易理难穷。虽复元之又元。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
教有。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
氏。非为教于孔门。既背其本。又违于注。至若复卦云。七日
来复。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
十一月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今按辅嗣注云。阳
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七
日始复。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时。阳气犹在。何得
称七月来复。故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
李安期 第 4a 页
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
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仲尼
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迹可寻。辅嗣注之
于前。诸儒背之于后。考其义理。其可通乎。又蛊卦云。先甲
三日。后甲三日。辅嗣注云。甲者创制之令。又若汉世之时
甲令乙令也。辅嗣又云。令洽乃诛。故后之三日。又巽卦云。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辅嗣注云。申命令谓之庚。辅嗣又云。
甲庚皆申命之谓也。诸儒同于郑氏之说。以为甲者宣令
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
李安期 第 4b 页
丁也。取其丁宁之义。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又不顾其注。
妄作异端。今既奉敕删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
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徵。其
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仍恐鄙才短见。意未周
尽。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马嘉运守太学助教臣
赵乾叶等对共参议。详其可否。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
疏人及给事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等对敕
使赵宏智覆更详审。为之正义。凡十有四卷。庶望上裨圣
道。下益将来。故叙其大略。附之卷首尔。

李安期 第 5a 页

** 尚书正义序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古之王者。事总万
机。发号出令。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或
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
则千里斯谬。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
以辞不苟出。君举必书。欲其昭法诫。慎言行也。其泉源所
渐。基于出震之君。黼藻斯彰。郁乎如云之后。勋华揖让而
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先君宣父。生于周末。有至德
李安期 第 5b 页
而无至位。修圣道以显圣人。芟烦乱而剪浮词。举宏纲而
撮机要。上断唐虞。下终秦鲁。时经五代。书总百篇。采翡翠
之羽毛。拔犀象之牙角。罄荆山之石。所得者连城。穷汉水
之滨。所求者照乘。巍巍荡荡。无得而称。郁郁纷纷。于斯为
盛。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也。既乎七雄已战。五
精未聚。儒雅与深阱同埋。经典共积薪俱燎。汉氏大济区
宇。广求遗逸。采古文于金石。得今书于齐鲁。其文则欧阳
夏侯二家之所说。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则两汉亦所不行。
安国注之。实遭巫蛊。遂寝而不用。历及魏晋。方始稍兴。故
马郑诸儒。莫睹其学。所注经传。时或异同。晋世皇甫谧独
李安期 第 6a 页
得其书。载于帝纪。其后传授。乃可详焉。但古文经虽然早
出。晚始得行。其辞富而备。其义宏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
愈亮。江左学者。咸悉祖焉。近至隋初。始流河朔。其为正义
者。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等。其诸公旨趣。多或
因循帖释。注文义皆浅略。惟刘焯刘炫最为详雅。然焯乃
织综经文。穿凿孔穴。诡其亲见。异彼前儒。非险而更为险。
无义而更生义。窃以古人言语。惟在达情。虽复时或取象。
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于
平流。震惊飙于静树。使教者烦而多惑。学者劳而少功。过
李安期 第 6b 页
犹不及。良为此也。炫嫌焯之烦杂。就而删焉。虽复微稍省
要。又好改张前义。义更太略。辞又过华。虽为文笔之善。乃
非开奖之路。义既无义。文又非文。欲使后生。若为领袖。此
乃炫之所失。未为得也。今奉明敕。考定是非。谨罄庸愚。竭
所闻见。览古今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
削其烦而增其简。此非敢臆说。必据旧闻。谨与朝散大夫
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前四门助教臣李子云等。谨共铨
叙。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通直郎行四门博士
骁骑尉臣朱长才给事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
李安期 第 7a 页
融登仕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儒林郎守四门
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为之
正义。凡二十卷。庶对扬于圣范。冀有益于童稚。略陈其事。
叙之云尔。

** 毛诗正义序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
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
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墋黩。亦怨刺形于
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
李安期 第 7b 页
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乃诗之
为用。其利大矣。若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
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然则诗理之
先。同夫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
寡。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
始。于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
变风息。先君宣父。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
下暨鲁僖。四百年间。六诗备矣。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
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汉氏之初。诗分为
李安期 第 8a 页
四。申公腾芳于鄢郢。毛诗光价于河间。贯长卿传之于前。
郑康成笺之于后。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
间。兹风不坠。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允舒瑗刘轨思
刘丑刘焯刘炫等。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
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
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然焯炫
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
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
踬。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
李安期 第 8b 页
憎。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仕郎守四门
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至十六年。又奉敕与
前修疏人及给事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
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耀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
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杨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
载之于卷首云尔。

** 礼记正义序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
情之欲。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
李安期 第 9a 页
而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
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
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先圣王。鉴
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于德义。犹襄陵之浸。修堤防
以制之。覂驾之马。设衔策以驱之。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
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然飞走之伦。皆有怀于嗜欲。则鸿
荒之世。非无心于性情。燔黍则大享之滥觞。土鼓乃云门
之拳石。冠冕饰于轩初。玉帛朝于虞始。夏商革命。损益可
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备。洎乎姬旦负扆临朝。述曲礼以节
李安期 第 9b 页
威仪。制周礼而经邦国。礼者体也履也。郁郁乎文哉。三百
三千。于斯为盛。纲纪万事。彫琢六情。非彼日月。照大明于
寰宇。类此松筠。负贞心于霜雪。顺之则宗祏固。社稷宁。君
臣序。朝廷正。逆之则纪纲废。政教烦。阴阳错于上。人神怨
于下。故曰人之所生。礼为大也。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
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后。
彝伦渐坏。彗星东出之际。宪章遂泯。夫子虽定礼正乐。颓
纲暂理。而国异家殊。异端并作。画蛇之说。文擅于纵横。非
马之谈。辩离于坚白。暨乎道丧两楹。义乖四术。上自游夏
李安期 第 10a 页
之初。下终秦汉之际。其间岐涂诡说。虽纷然竞起。而馀风
曩烈。亦时或独存。于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
章。参当时之得失。是以所见。各记旧闻。错总鸠聚。以类相
附。礼记之目。于是乎在。去圣逾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戴。
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爰从晋宋。逮于周隋。
其传礼业者。江左尤盛。其为义疏者。南人有贺循贺玚庾
蔚崔灵恩沈重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
鼎侯聪熊安生等。其见于世者。唯皇熊二家而已。熊则违
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疾而去逾远矣。又
李安期 第 10b 页
欲释经文。唯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
皇氏虽章句详正。微稍繁广。又既遵郑氏。乃时乖郑义。此
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邱。此皆二家之弊。未为得
也。然以熊比皇。皇氏胜矣。虽体例既别。不可因循。今奉敕
删理。仍据皇氏以为本。其有不备。以熊氏补焉。必取文證
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恐独见肤浅。不敢自
专。谨与中散大夫守国子司业臣朱子奢国子助教臣李
善信守太学博士臣贾公彦行太常博士臣柳士宣魏王
东閤祭酒臣范义頵魏王参军事臣张权等对共量定。至
李安期 第 11a 页
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儒林郎守太学助教云骑
尉臣周元达儒林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赵君赞儒林
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
详审。为之正义。凡成七十卷。庶能光赞大猷。垂法后进。故
叙其意义。列之云尔。

** 春秋正义序

夫春秋者。记人君动作之务。是左史所职之书。王者统三
才而宅九有。顺四时而理万物。四时序则玉烛调于上。三
才协则宝命昌于下。故可以享国永年。令闻长世。然则有
李安期 第 11b 页
为之务。可不慎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则必尽其敬。戎
则不加无罪。盟会协于礼。兴动慎其节。失则贬其恶。得则
褒其善。此春秋之大旨。为皇王之明鉴也。若夫五始之目。
彰于帝轩。六经之道。光于礼记。然则此书之发。其来尚矣。
但年纪绵邈。无得而言。暨乎周室东迁。王纲不振。楚子北
伐。神器将移。郑伯败王于前。晋侯请隧于后。窃僭名号者。
何国不然。专行征伐者。诸侯皆是。下陵上替。内叛外侵。九
域骚然。三纲遂绝。夫子内蕴大圣。逢时若此。欲垂之以法
则无位。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说之以道则
李安期 第 12a 页
不用。虚叹衔书之凤。乃似丧家之狗。既不救于已往。冀垂
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据周经以正袖贬。则一字所
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绣斧之诛。所谓不怒而
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至
于秦灭典籍。鸿猷遂寝。汉德既兴。儒风不绝。其前汉传左
氏者。有张苍贾谊尹咸刘歆。后汉有郑众贾逵服虔许惠
卿。各为诂训。然杂取公羊谷梁以释左氏。此乃以冠双履。
将丝综麻。方凿圆枘。其可入乎。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
解。传取邱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
李安期 第 12b 页
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今校先儒优劣。杜为甲矣。故晋宋
传授。以至于今。其为义疏者。则有沈文何休苏宽刘炫。然
沈氏于义例粗可。于经传极疏。苏氏则全不体本文。惟傍
攻贾服。使后进之士。钻仰无成。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
楚。然聪惠辨博。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未能致远。其经注
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
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馀条。习杜义而
攻杜氏。犹蠹生于木。而还食其木。甚非其理也。虽规杜过。
义又浅近。所谓捕鸣蝉于前。不知黄雀于其后。按僖公三
李安期 第 13a 页
十三年经云。晋人败狄于箕。杜注云。郤缺称人。时未为卿。
刘炫规云。晋侯称人。与殽战同。按殽战在葬晋文公之前。
何得云背殡用师。以微者告。箕战在葬晋文公之后。非有
背殡用师。何得云与殽战同。此则一年之经。数行而已。曾
不省览上下。妄规得失。又襄公二十一年传云。邾庶其以
漆闾邱来奔。公以姑姊妻之。杜注云。盖寡者二人。刘炫规
云。是襄公之姑。成公之姊。只一人而已。按成公二年。成公
之子公衡为质。及宋逃归。按家语本命云。男子十六而化
生。公衡已能逃归。则十六七矣。儿年如此。则于时成公三
李安期 第 13b 页
十三四矣。计至襄公二十一年。成公七十馀矣。何得有姊
而妻庶其。此等皆其事历然。犹尚妄说。况其馀错乱。良可
悲矣。然比诸义疏。犹有可观。今奉敕删定。据以为本。其有
疏漏。以沈氏补焉。若两义俱违。则特申短见。虽课率庸鄙。
仍不敢自专。谨与朝请大夫守国子博士臣谷那律故四
门博士臣杨士勋四门博士臣朱长才等对共参定。至十
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朝散大夫行太常博士上骑
都尉臣马嘉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上骑都尉臣王德
韶给事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守太
李安期 第 14a 页
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等对敕使赵宏智覆更详审。为
之正义。凡三十六卷。冀贻诸学者。以裨万一焉。

** 对论语问

圣人设教。欲人谦已。已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
求访能事。已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
所益。已之虽有。其状若无。已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
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元默。使深不
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
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
李安期 第 14b 页
]。莫不由此也。

* 欧阳询

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武德中累擢给事中。贞观初历太
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卒年八十五。

** 艺文类聚序

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架藏繁积。周流极源。颇
难寻究。披条索贯。日用宏多。卒欲摘其菁华。采其旨要。事
同游海。义等观天。皇帝命代膺期。抚兹宝运。移浇风于季
俗。反淳化于区中。戡乱靖人。无思不服。偃武修文。兴开庠
李安期 第 15a 页
序。欲使家富隋珠。大怀荆玉。以为前辈缀集。各抒其意。流
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
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
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其有事出于文者。便不破
之为事。故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
其用。可以折衷今古。宪章坟典云尔。太子率更令宏文馆
学士渤海男欧阳询序。

** 大唐宗圣观记

夫至理虚寂。道非常道。妙门凝邈。无名爰名。爰自太始开
李安期 第 15b 页
图。混元立极。三才奠处。万品流形。莫知象帝之家。未睹谷
神之域。希夷琐闭。(一作閟)溟涬封寄。及夫鸟迹勃兴。隐书诠
奥。至化因兹而吹万。元教由是以开先。圣圣袭明。道德授
受。于是混元之教。风动天下。水行地中矣。宗圣观者。本名
楼观。周康王大夫文始先生尹君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
因即为号。先生禀自然之德。应元运而生。体性抱神。韬光
隐耀。观星候气。物色真人。会遇仙辀。北面请道。二经既演。
八表向化。大教之兴。盖起于此矣。兹观中分秦甸。面距终
南。东眺骊峰。接晴岚之浥浥。西顾太白。粲积雪之皑皑。授
李安期 第 16a 页
经之古殿密清。络牛之灵木特立。市朝屡易。仙迹长存。物
老地灵。每彰休应。卿云日覆。寿鹤时来。树无窠宿之禽。野
有护持之兽。文始药井。干甃未堕。老君軬车。确然不朽。至
于穿窬盗窃。进退自拘。似有絷维。悉皆面缚。昔周穆西巡。
秦文东猎。并枉驾回辕。亲承教道。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
立宫于观北。崇台虚朗。招徕云水之仙。閒馆错落。宾友松
乔之侣。秦汉庙户。相继不绝。晋宋谒版。于今尚存。实神明
之奥区。列真之会府。后魏文帝变夷风于华俗。立仁义之
纪纲。崇信教门。增置徒侣。有陈先生宝炽。颍川人。夙有幽
李安期 第 16b 页
逸之姿。幼怀林壑之趣。松风入赏。名岳留连。玉皇之道既
宏。银榜之宫云构。续有王先生子元。言穷名象。思洞隐微。
念在元空。累非外物。含神自静。仪圣作师。并德音孔昭。郁
为宗范。周太祖定业关内。躬受五符。隋文帝沐芳礼谒。获
闻休徵。迨隋将季。政教陵迟。六飞失驭。四维绝。夷羊在牧。
蜚鸿满野。家习兵凶。民坠涂炭。皇帝命世应期。荣镜区宇。
戡难静乱。亭毒无垠。广大配乎天地。光华方诸日月。数阶
庭之蓂荚。聆凤和鸣。照景星于元云。观麟郊薮。缉礼裁乐。
化俗移风。农夫劝于时雨。陇馀滞穗。工女勤于蚕绩。杼
李安期 第 17a 页
柚不空。九服韬戈。三边静析。西戎革面。东夷献舞。朔南洎
声教。漠北尽来王。德化遐渐。无幽不畅。三善克懋。非假二
疏。一有元良。万邦贞固。照均天纵。道契生知。笃尚元根。钦
兹圣躅。以武德三年。诏锡嘉名。改楼观为宗圣观。宸扆兴
念。纂冑所先。启族成家。鼻于注史。得一以灵。蹈五称圣。弱
为道用。柔为至坚。损之又损。以至于益。瓜瓞[绵]长。庆流悠
寖。爰初启祚。致醮灵坛。自然香气。若雾霏空。五色云浮。如
张羽盖。七年岁惟作噩。月在黄钟。六辔齐骧。百辟咸从。亲
幸观所。谒拜尊仪。轩后之诣崆峒。神农之上石室。顺法行
李安期 第 17b 页
礼。异代同规。观主岐平定。精金格之书。究玉笈之文。知来
藏往。尽化穷神。豫鉴天休。赞宏景福。法师吕道济。监斋赵
道隆。玉器凝润。鹤情超辽。辨析连环。辞同炙輠。对扬天旨。
妙沃帝心。乃谓片言小善。尚题绀碣。矧夫皇舆迂驾。挹酌
希微。大道资始。炉锤万物。不有刊勒。其可已乎。侍中江国
陈叔达。朝宗羽仪。词才冠秀。奋兹洪笔。为制嘉铭。

** 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
隶兹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书妙穷神。作范垂代。腾
李安期 第 18a 页
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
年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
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裣衽而言曰。仆庸琐愚昧。禀命
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如大夫之说。
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
乎。公子曰。余自少及长。凝精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
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夫
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
萧条。点缀閒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
李安期 第 18b 页
不发。抑亦可观。是余用笔之妙也。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
馀论。善无所加。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
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
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
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
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黏才把。缓
绁徐收。梯不虚发。研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
画。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嶪。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
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沈
李安期 第 19a 页
浮。彷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
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
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撇捩窈绍。务在矜实。无令怯
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
灿烂。复走[:#AS-FBEE:●]录连而埽[:#AS-FEEF:●]
[:#AS-FBED:●]寮。方圆上下而相副。终
始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
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
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
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
李安期 第 19b 页
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
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 传授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
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
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
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详细缓临。自然备体。此字学
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

** 题诸家书帖

李安期 第 20a 页

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初偶诣兰若。猥辱见示诸家书。遍得
看寻。可以顿醒滞思。各甚嘉妙。今昔孰为比肩。至于兴叹
耳。珍重珍重。因书此叙于其后。渤海郡率更令欧阳询记
之。

静而思之。胜事莫复过此。气力弱。犹未愈。吾君何当至速
附书。必向饶定须寄信意。欧阳询呈。五月中得足下书。知
道体平安。吾气力尚未能平复。极欲知君等(阙)息。比忧散
散不可具言。不复。欧阳询顿首顿首。

李安期 第 20b 页

** 梦奠帖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
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
不老。老而不死。形归邱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 临川帖

年二十馀。至番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
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
故不可言。戴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
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于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
李安期 第 21a 页
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

** 西林寺碑

盖闻不生不灭。圆照偏知。无去无来。冥机虚寂。言语既穷。
心行迹断。利见鹿苑。兴捅诱之权。倚迹鹫山。导汲引之路。
一音称物。随类得解。三达教阐。迷途自识。慧日骞幽。法雨
遐济。德畅忍土。是谓能仁。然喻月譬镜。宜有隐显。髣髴宗
极。仰资图铸。道冠域中。金刚为大。故神塔涌见。灵相望先。
有昙比邱。俗姓竺氏。本为赵将。知若器之难安。悟浮生之
易尽。以荣利为桎梏。视名闻为羁绊。屏弃諠哓。专修冥寂。
李安期 第 21b 页
虚舟触远。津度罕槩。元风独扇。息心无侣。匡阜北岭。地接
层峰。日月之所萦回。云雾之所蒸液。激白水于紫(一作青)霄。
照离晖于石镜。南瞻五岭。北睇九州。贞遁忘归。幽栖是卜。
法师秉心萃止。负锡来仪。树宇山间。游情梵表。及迁即化。
藉草岩间。有息慈慧永。河内繁氏。高足称首。人师物匹。仪
无虚位。理必渊湮。服道御身。宏善备物。形性两忘。冤亲等
观。故异香入室。猛兽驯阶。绍修主业。安禅结宇。晋光禄卿
浔阳陶范。慕彼清声。游兹胜地。崇信正道。拥彗式闾。为出
俗之藩篱。为入室之榯欐。兴建佛寺。缔构伽蓝。指景瞻星。

李安期 第 22a 页

鸠徒揆日。薙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一作嵏)筑台。(一作堂)疏峦
抗殿。长廊绕涧。斜砌环池。(一作流)冬燠夏凉。经行毕备。命曰
西林。是岁太和之一年。永公化缘将尽。曾无忧生之嗟。冥
照幽通。岂若逆旅之舍。其日山房晦寂。侧塞幡花。洞户疑
深。铿锵音乐。欢喜合掌。奄然终谢。年八十三。法师运载偫
品。舟梁大法。翾羽蠢族。咸知缔向。贾远法师德高人师。道
被幽冥。能屈万乘之尊。申其再三之敬。相望江海。独在伊
人。言发响依。契同符合。自尔戒定。接式龙象。咸泊感不虚。
李安期 第 22b 页
至切有归焉。但年代摧薄。寺宇凋敝。梁天监三年。有恩律
师。聿来憩止。抡葺道场。大隋握镜。天下文明。慧达禅师太
原王氏。廓六度以为津。构四禅以为室。世归至德。物仰高
韵。为善终日。匪惮劬劳。自东徂西。兴建佛事。爰自金城。至
于淮水。亘陆遵渚。莫匪教门。宅古栖空。因心自远。虚室生
白。房栊引霭。四部翘诚。头目顶礼。禅师报云。欲道场营建
七间重阁。劝募之侣。咸百其诚。以大业二年。爰戒匠人。匪
日斯就。逶迤飞阁。秀出干霄。延袤层轩。俯视无地。炉香与
峰云共郁。钟声与幽谷合响。有顷。达公欲往长沙。模写瑞
像。及刻优填王像。即轻举扁舟。俄而旋返。所造法身。光相
李安期 第 23a 页
殊特。势超镕楷。功踰琢磨。丹艧竞姿。紫铣争耀。力虽人就。
妙乃神输。大业七年。达公寂灭。次有东林道生法师。树明
因于往劫。袭慧果于今生。忘己济物。纂修厥绪。寺僧智正
等。以树道风于长世。诒德范于来业。莫若勒兹绀碣。题以
元碑。寓言雕篆。稽首作领。乃为铭曰。

二仪肇判。万品流形。(阙)爱烦恼。缤纷靡宁。三彰四倒。[:#AS-87B7:⿸疒众?]惑
焦明。十缠九结。宠辱相惊。邅回三界。轮环四生。欲流长骛。
薪火不停。谁其拯物。独有能仁。纡情纡识。即果明因。开方
便门。示彼元津。雨大法雨。洗涤深尘。佛日虽隐。宏道在人。
李安期 第 23b 页
爰有开士。粤来萃止。铲迹销声。为法忘已。置想依空。求真
得理。异人载挺。大法舟航。希踪祇树。标建道场。披蓁剪棘。
抗陆游梁。切汉干霄。含星浴日。岩谷虚静。树林閒谧。宴坐
经行。道粮权实。法门无二。义揆归一。总驾大乘。始终竟毕。
像教有形。取诸相质。灵宇方固。金刚不迁。希彝至道。缅邈
遐年。须弥有尽。法炬长燃。咸慕偈赞。敬勒雕镌。

* 陆元朗

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人。初为秦府文学馆学士。补
太学博士。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

李安期 第 24a 页

** 经典释文序

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
无间然。但降圣巳还。不免偏尚。质文详略。互有不同。汉魏
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已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
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
所习。后学钻仰。罕闻指要。夫筌蹄所寄。惟在文言。差若毫。
谬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富
李安期 第 24b 页
哉言乎。大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
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故唐尧师于许
由。周文学于虢叔。上圣且犹有学。而况其馀乎。至于处鲍
居兰。玩所先入。染丝斲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
一薰一莸。十年有臭。岂可易哉。岂可易哉。予少爱坟典。留
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
庠。循省旧音。苦其大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
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
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挍
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
李安期 第 25a 页
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
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
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坠失。与我同志。亦无隐焉。但代匠指
南。取笑于博识。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亦何伤乎云尔。

** 敕建广武山观音寺碣

王世充窦建德为雠大邦。我秦王赫然斯怒。罪人乃得。班
师凯还。驻跸广武。值夜雨作。而东南云际。光焰射天。烛见
观音菩萨。金身毕露。三顿首拜瞻。喜谓偫臣曰。乃者武事
告成。天授神祐。厥功溥哉。遂敕建兹寺。因名焉。工讫。乃树
李安期 第 25b 页
碣以纪其岁月云尔。时武德五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