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a 页 WYG0499-02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三
  附编(遵化州/)
  (臣/)等谨按遵化旧为县𨽻顺天府康熙十五年以
陵寝重地升县为州乾隆八年又升为直𨽻州以玉田
  丰润二县𨽻焉今谨遵
定制别为诠次附编京畿各卷后用存其旧至恭建
陵寝规制并节年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b 页 WYG0499-0237b.png
谒陵展敬
宸章纪述及所司职掌诸典礼备载
大清会典
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诸书兹编以顺天府属为断例
  不复叙
原遵化县在州城东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明志所称之州指蓟州言
原遵化古无终地汉属右北平唐天宝初于此置买马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a 页 WYG0499-0237c.png
监号监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原后唐始置遵化县(方舆/纪要)
原辽重熙中置景州清安军以县来属(辽/史)
原宋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滦州军事(宋/史)
原金废州县𨽻蓟州元因之(方舆/纪要)
原县旧系土城洪武十一年指挥周宝拓城西外地甃
以砖万历九年总兵戚继光撤而更筑之内外以甓周
一千三百五十一丈计六里基广三十尺高四寻有半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b 页 WYG0499-0237d.png
堞一千三百四十一为门四东镇海南时薰西戴京北
清漠门楼四东门之北建簪缨楼(遵化/旧志)
原县治在城之东北隅洪武初主簿徐成建万历四年
知县事宋仕拓之儒学在县治西南金正隆三年创立
元大德元年县尹卢圭修(同/上)
原遵化卫在县治南洪武十年建东胜右卫在遵化卫
西永乐初移建于此忠义中卫在县治东南永乐初建
宽河守禦千户所在县治南建文二年建(方舆/纪要)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a 页 WYG0499-0238a.png
原遵化驿在戴京门外西南有馆有序有门有马神祠
明崇祯二年废(遵化/旧志)
原景州清安军遵化县户三千(辽/史) (原在户版/门今移改)
原丰台岭在马兰峪西去城七十里(遵化/旧志)
  (臣/)等谨按丰台岭顺治年间
赐名凤台山康熙二年又封为
昌瑞山
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也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b 页 WYG0499-0238b.png
原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以山近边关而名(方舆/纪要)
原县西南三十里明月山高百馀仞上有石穴南北相
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又十二里为夹山中有寺曰慈
应寺山口有石曰试杵石(名胜/志)
原遵化县小燕口有石如卧牛其上杵迹遍满名曰试
杵石又五里水门口有石如龟形潦水暴至势苞陵阜
而此石依然水上相传龟没则有兵(燕山/丛录)
原县南八里有南龙山其北有北龙山两山相望蜿蜒
卷一百四十三 第 4a 页 WYG0499-0238c.png
如龙(方舆/纪要)
原独固门一名龙门在县南十里上合下开开处高六
丈许水自悬厓倾泻而下触石成井奔荡之声轰然若
(名胜/志)
原县南十七里清风山其山四时萧飒多风(遵化/旧志)
原桃花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层峰叠嶂上多桃树其岭
有塔山下圣水泉旁有石室(同/上)
原磨台山在县南四十里山高耸而顶圆如唐(方舆/纪要)
卷一百四十三 第 4b 页 WYG0499-0238d.png
原灵灵山上有灵灵寺在县南五十里(遵化/旧志)
原山高九百馀丈为县境群山之冠(方舆/纪要)
原铁山在郭东五里小岭也中断若峡山石黝黑每朝
日射峡口一缕如虹石色俱殷(遵化/旧志)
原景忠山在城东六十里旧名阴山总兵马永建三忠
祠于山上因更名焉(同/上)
补景山旧有二名南为明北为阴高八里许其阴为鹿
儿岭东为三屯镇城嘉靖元年总兵马永建祠其巅以
卷一百四十三 第 5a 页 WYG0499-0239a.png
奉诸葛武侯及少保岳文两公为三忠祠取高山景行
之义更名景忠山其下震湖湖中有宛在亭戚都护元
敬所修也北为长寿祠元敬去镇镇人思之搏像于此
祀焉(碣石/丛谈)
原县东北二十五里五峰山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
红翠北曰虎岩中曰紫盖峰皆崛起(名胜/志)
原乳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遵化/旧志)
原三台山在县东北九十里其山盘曲三层又东北二
卷一百四十三 第 5b 页 WYG0499-0239b.png
十里为大团亭山山北为小团亭山皆县境之险要也
(方舆/纪要)
原野狐山在城西北十七里下有澄潭土人遇旱祷于
(遵化/旧志)
原蒲池在郭门西七里广二里(遵化/旧志)
原涌泉湖在县西南湖不甚广而泉水澄渟不渴(方舆/纪要)
原梨河在县西南十里源出县北山谷中旧志云出滦
州界流入县境县西北有汤河出鲇鱼口乂有清水河
卷一百四十三 第 6a 页 WYG0499-0239c.png
出道沟谷俱流合焉经玉田县入宝坻县界会于潮河
建文三年辽东兵围遵化燕兵败之于清水寺桥桥盖
在清水河上(同/上)
原沽水南出峡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崄凭
固易为依据兼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水经/注)
原莲花池在磨台山金大定间有大龟负镜出浮池面
土人异之建刹名龟镜(长安/客话)
原滦河又名滦江在县东七十里源出塞外由潘口入
卷一百四十三 第 6b 页 WYG0499-0239d.png
南经滦州入海宋名郡为滦州以此(遵化/旧志)
  (臣/)等谨按此下二条皆言滦河下流至滦河之源
御制滦河濡水源考證釐订綦详已恭载热河志卷内
  兹不复缀
原滦河自县北团亭砦流入内地东南入迁安县境唐
开元二年幽州帅薛讷出檀州击契丹至滦水山峡中
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讷大败即此地也(方/舆)
(纪/要)
卷一百四十三 第 7a 页 WYG0499-0240a.png
原县北有五里河源自片石谷口流坡谷间数里始合
沽河(名胜/志)
原遵化县北四十里温泉浴之愈疥守臣为凿池受之
覆以钜屋导其流折而左入东院以待仕宦复右折入
西院以待驺从复南注为两池以待行旅使男女异处
皆石甃石栏浴者甚便(燕山/丛录)
原汤泉在山坡下沸而四出万历五年戚大将军继光
甃石为池深二丈方四寻覆以堂曰九新泉上有寺唐
卷一百四十三 第 7b 页 WYG0499-0240b.png
贞观二年建名福泉寺俗呼汤泉寺汤泉如分宁临川
崇仁安宁宁州白厓德胜关浪穹宜良邓州庐陵京山
新田皆有其最著者骊山最洁者香溪最热者遵化(帝/京)
(景物/略)
原汤泉自平地涌出浴之可以愈疾上有福泉寺寺迤
北即马兰峪(长安/客话)
(原王衡游汤泉记泉石门两山巀嶪道旁祠汉将军张/纯又二十里为汤 泉在山坡下初漫羡四溢戚将军)
(继光始甃石为池池正压九新堂深二丈许广倍之池/之南穴而下水支委于墙外种荷花一渠渌净可挹又)
卷一百四十三 第 8a 页 WYG0499-0240c.png
(沟其北以石承之穿堂而出中堂为檐除甓为小方塘/以上受雨而下引泉客至则设版焉东则铜龙张口喷)
(泉甚怒迤行入浴池池之阴有窦蓄寒水浴者时其温/凉之候而启闭之九新堂后有池如偃月寒水所自出)
(也集缑/山)
原灅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世谓之车軬
水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溪即温源也魏氏土
地记曰徐无城东流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
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灅水又东南径石门峡山高
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
卷一百四十三 第 8b 页 WYG0499-0240d.png
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纮中平五年中郎
将孟溢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水经/注)
原张纯与乌桓邱力居等入寇公孙瓒追击战于属国
石门大败之(后汉/书)
原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但云石门传则云属国石门明
有两石门公孙瓒战地乃辽东属国之石门也章怀太
子注石门山在今营州柳城县西南通典柳城有石门
山非此渔阳之石门水经注误尔(北平古/今记)
卷一百四十三 第 9a 页 WYG0499-0241a.png
原石门镇在蓟州东六十里山峡崭绝壁立于中洞开
俗呼为石门口宋宣和五年辽萧干败宋兵于石门镇
遂陷蓟州侵掠燕城为郭药师所败干走死今为石门
镇驿宣德三年征乌梁海自石门驿出喜峰口是也(方/舆)
(纪要哈按乌梁海旧作/兀良 今对音译改)
原明昌元年十月准布叛内族襄出屯北京会群牧辽
德寿图卜苏等据信州叛众号数十万远近震骇襄闲
暇如平日人心乃安初襄之出镇也至石门镇密谓僚
卷一百四十三 第 9b 页 WYG0499-0241b.png
属曰北部犯塞奚足虑第恐奸人乘隙而动北京近地
军少当预为之备即遣官发上京等军六千至是果得
其用(金史本传苏按准布满洲语提撕也旧作阻䪁今/译改图卜 姓也旧作陁锁从八旗姓谱改正)
补石门驿在山坳垒石作小城民居二百馀家驿庭有
古槐四五树(蓟旋/录)
原石门峡有石将军在峡西崖高三丈(名胜/志)
(原储巏石门咏石将军诗泪精爽千年护石门晚风黄/叶乱山村时危暗洒英雄 貌古全无斧凿痕故垒夜)
(嘶惟石马老兵秋醉只匏樽望夫多少/山头妇不似将军殿塞垣 柴墟集)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0a 页 WYG0499-0241c.png
原绵梨出遵化之石门(湛然居/士集)
(原耶律楚材和陈秀玉绵梨诗我石门九月西风高绵/梨万树金垂梢清溪千里携赠 藤筐乍发香盈包缥)
(叶紫条生拔俗夜光安可同鱼目文园/消渴正难禁齿嚼寒冰斸香玉 同上) (以上二条原/在物产门今)
(移/改)
原平安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周围五里相传唐太宗征
辽遘疾经此旋愈故名(名胜/志)
原县西南平安城及沙河铺涌泉湖韭菜沟上素河下
素河皆利于耕屯处也(潞水/客谭)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0b 页 WYG0499-0241d.png
原铁冶厂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城小而坚元时置冶砂
坡谷正统三年移此(遵化/旧志)
原遵化铁厂永乐年间在砂坡谷开设宣德中迁松棚
谷正统年迁白冶庄去县可八十里又二十里则边墙
矣炉有神元之炉长康侯也康当炉四十日而无铁惧
罪欲自经二女劝止之因投炉而死众见其飞腾光𦦨
中若有龙随而起者顷之铁液成元封其父为崇宁侯
二女称金火二仙姑至今祀之其地原有龙潜于炉下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1a 页 WYG0499-0242a.png
故铁不成二女投下龙惊而起焚其尾时有秃龙见焉
(春明梦/馀录)
原元时遵化县民康小二为官铸铁不镕费薪炭无数
主者将治之康有二女恐父获罪俱祝天投入冶中铁
应时镕共见二女随烟焰上升事闻敕为金火二仙姑
至今铁冶祀之(燕山/丛录)
原正统元年十一月复遵化县旧铁冶冶自永乐间开
设上即位诏书停罢至是行在工部奏复之(明英宗/实录)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1b 页 WYG0499-0242b.png
原正统初上谕工部军器之铁止取足于遵化不必江
南收买后复命虞衡司官主之则国初诸官冶虽废遵
化铁矿尚足供工部之用也(春明梦/馀录) (以上二条原在/物产门今移改)
补遵化县工部分司在县东六十里铁厂中永乐间俱
以各卫指挥领其事宣德末始委虞衡司官董之(明名/臣经)
(济/录)
原遵化铁垆深一丈二尺广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
左右各一尺六寸前辟数丈为出铁之所俱石砌以简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2a 页 WYG0499-0242c.png
干石为门牛头石为心黑砂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
用炭火置二韝扇之得铁日可四次石子产于水门口
色间红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捣而碎之以
投于火则化而为水石心若燥砂不能下以此救之则
其砂始销成铁生铁之炼凡三时而成熟铁由生铁五
六炼而成钢铁由熟铁九炼而成其垆由微而盛而衰
最多至九十日则败矣(春明梦/馀录)  (此条原在物/产门今移改)
原盐城在县北唐守捉城也唐志出蓟州雄武军东北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2b 页 WYG0499-0242d.png
行百二十里至盐城守捉又东北渡滦河或以为即汉
滑盐县恐误(方舆/纪要)
原大悲阁在城中高十寻榜曰护国仁王佛坛相传建
自六朝元至大元年修(遵化/旧志)
(原谢榛登遵化阁诗尽凌虚楼阁郁崔嵬四望青山宿/雾开日上海关边色 天连沙漠雁声来仲宣赋就千)
(年事张载铭成一代才怀古不堪空伫/立秋风吹鬓放歌回 四溟山人集)
原广慧寺在城西南宣德年建(遵化/旧志)
原五峰山有云昌寺辽重熙中僧志纪重修更名禅林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3a 页 WYG0499-0243a.png
寺山半悬石曰鸡鸣石取小石扣之作群鸡声(同/上)
原遵化禅林寺前龙潭尝有毒龙居之时为民害金世
寺僧龙胜奴持水之潭侧祝之龙遂飞去(燕山/丛录)
原钟山观在县治东(明一/统志)
补遵化县有般若寺(元崇圆/寺碑阴)
(补嘉靖元年正月遵化童子梅桢昧爽入塾道经城隍/庙前忽狂风起桢以手掩面被风顷刻吹至三屯营芦)
(儿岭久之乃苏语人去家六十里矣家中惊惧有传者/至携归袖内诗经国风篇有神书朱字三行人不能辨)
(桢后为贡士二碣石丛谈运不继台兵丁科周得胜等/补崇祯戊辰 月蓟镇粮)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3b 页 WYG0499-0243b.png
(倡乱各营推科为难首分五营而陈由喜峰路至白羊/谷与台兵为一营由太平路至汉儿庄与宣武营为一)
(营由洪山口至潘家口与驻防营及台兵为一营由罗/文口合东游营与神器营暨民壮为一营马兰路先立)
(一营屯遵化城西三月六日俱至五里桥合一大营黄/崖一军最后亦来料乃主中军十行一小帅振铎秉枹)
(十旌一大帅环甲拱稽为五花阵甲士数万攻城予闻/变单车诣其营呼乱兵谕之曰尔等为饥所迫至此吾)
(不忍遽加诛当给三月粮速归汛地军中欢声如雷各/罗拜共设誓归伍适京运至给诸军然尚未拔砦十五)
(日获科等九名闻于朝/得旨正法 定哗兵略)
  (臣/)等谨按以上各条系遵化州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4a 页 WYG0499-0243c.png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三举正
 启闭原书闭讹作开今改(王衡游汤/泉记条)
 明昌元年十月原书十字下脱月字今据金史本传
 增(石门/镇条)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4b 页 WYG0499-0243d.png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三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