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a 页 WYG0499-013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四
  京畿(昌平州一/)
增京师九门其西北曰德胜门出门八里为土城又二
十里为清河又二十里有玄福宫又十八里为沙河店
又二十里为昌平州(昌平山/水记)
原昌平州在府北九十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据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b 页 WYG0499-0139b.png
大清一统志今昌平州境在府北少西七十五里明正
  德元年升为州仍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
增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三里东至顺
义县界五十里西至镇边城一百里南至宛平县界三
十三里北至边墙一百里东南至大兴县界五十里西
南至宛平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密云县界一百里西
北至延庆州界四十里(一大清/ 统志)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a 页 WYG0499-0140a.png
原昌平本汉旧县属上谷郡(方舆/纪要)
原汉齐悼惠王子卬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
于此(昌平山/水记)
原莽曰长昌(汉书/注)
增后汉改属广阳郡(一大清/ 统志)
原晋仍为昌平县属燕国后魏废入军都县属燕郡(方/舆)
(纪/要)
  朱彝尊原按汉设军都居庸昌平三县俱属上谷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b 页 WYG0499-0140b.png
  郡后汉以昌平军都属广阳郡晋以昌平军都属
  燕国而居庸仍属上谷不改昌平本汉置至后魏
  始废入军都乃诸地志皆云本汉军都而不及昌
  平且云后魏改为昌平魏复汉旧名耳非改也唯
  方舆纪要不谬
原魏太和中分恒州东部置燕州治昌平寻又置昌平
郡东魏为东燕州及昌平郡北齐因之(方与/纪要)
  (臣/)等谨按东魏天平中置东燕州领平昌上谷编
卷一百三十四 第 3a 页 WYG0499-0140c.png
  城三郡平昌领县二昌平万言此作昌平郡亦误
原后周州郡并废后又置平昌郡隋开皇初郡废又省
万年县入焉(隋书/注)
原大业初昌平县属涿郡唐属幽州(方舆/纪要)
原五代唐同光二年改燕平县(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朱彝尊原按五代会要改幽州北平县为燕平县
  在长兴三年八月
原县徙治曹村又徙于白浮图城在今州西八里(方舆/纪要)
卷一百三十四 第 3b 页 WYG0499-0140d.png
  (臣/)等谨按地里沿革表事在唐同光二年
原石晋复昌平旧名割地赂辽(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原辽属析津府(方舆/纪要)
原金得地以遗宋宋宣和五年为燕山府属七年复入
(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原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初属北平府永乐中属
顺天府(方舆/纪要)
原州城有门三其南曰永安新城门一曰小南门二城
卷一百三十四 第 4a 页 WYG0499-0141a.png
皆内土外砖崇祯九年兵部侍郎张元佐折旧城大南
门墙补修东城门楼城正中有谯楼天顺三年所建(昌/平)
(州/志)
  (臣/)等谨按昌平州城
本朝康熙十四年重筑砖城周十里门四外有濠广三
  丈
原州治在城西偏(昌平/州志)
(原蔡松年入关宿昌平作句黄尘却送入关山自断何/如二顷田记得鸣蛩碧花 蹉跎秋思又三年 中州)
卷一百三十四 第 4b 页 WYG0499-0141b.png
(集马中锡昌平道中作/原) (款段遥遥去路长东风吹雨/)
(湿衣裳诸陵渐近山光紫三月才临柳色黄春事每先/官事了老年翻比少年狂道旁翁仲如相识笑我来多)
(两鬓苍百东田漫录平馆中作/原张海 五日宿昌) (摇落掩星馆萧条并/)
(鹖冠莺花春欲判风雨食犹寒乡国松楸暗边城鼓角/残两年游子泪双袖未能乾 函山集)
(原毛伯温昌平篇崔日出见山色日没行山边层壑飞/白云群巘回青天 巍太行势来脉昆崙颠迢迢历秦)
(晋东走何蜿蜒至此突南向合沓如环连王气纷纠错/大野当其前岂徒壮陵寝亦以开幽燕宸居槩天表四)
(极罗星躔煌煌太宗业聿与圣祖肩所贵慎明德在险/戒忘愆皇图永有固祈命陈洛篇 东塘集)
(原周诗宿昌平作月晨发都城门暮宿昌平境地折双/溪流天开万重岭 榭露微明枫林堕初暝谬此陪秋)
卷一百三十四 第 5a 页 WYG0499-0141c.png
(尝斋心动遐省道与鹿集又是清明节边城柳未黄逢/原魏允贞昌平 中作)
(春常作客无地不思乡风起征衣短月明吹笛长谁将/关塞曲早为达君王 息泉摘槁)
(原区大相昌平道中作春山家未夕昏半已掩柴门车/马争涂疾牛羊下坂喧 阴入陵树雨色过湖村谁道)
(相如病犹堪守汉园/原候恪昌平道中作) (海目集平道凄凉事不同兵戈/再入昌)
(缠杀气鼓角动秋风野色千林白岚光片日红长陵苍/莽外极目送飞鸿 侯司成集)
(增皇甫濂宿昌平作霜向夕投山界城临万壑秋丽谯/岚气匝残戍野烟收 薄低寒雁风长韵素楸迢迢星)
(斗夜应共古今愁平子约集尽青溪十里霜寒芜落日/增何景明晚至昌 诗 度)
(下苍茫山城薄酒无钱买晚饭僧家石耳香一大复集/增袁宏道昌平道中作 庵前乞得老僧茶 抹垂杨)
卷一百三十四 第 5b 页 WYG0499-0141d.png
(十里沙乌笼白蓝凭拣取麝/香李子枕头瓜 袁中郎集)
原学宫景泰三年自旧县徙今治天顺三年成(昌平/州志)
增州学在州治东旧在旧治西明景泰三年与治俱徙
(一大清/ 统志)
(原元马房辉重修昌平县儒学碑记洪学校古今之急/务兴则治安废则乱亡必然之理也 惟圣朝以经术)
(治天下先德后刑本末具举而条约悉备自监学而下/路府郡邑咸设教官以育人材厚风化复虑有司奉行)
(未至失于勉励或至隳弛于是内则御史外则访司恒/加严督焉达噜噶齐塔斯公唐古特人也至元再元之)
(五年出监昌平下车之后课农讲学兴利除害奉上御/下咸得其宜不数月而政平讼理歌诵之声溢于闾闬)
卷一百三十四 第 6a 页 WYG0499-0142a.png
(至正二年正月既望率僚佐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庙/礼行毕历学左右顾盼阙坏未完之所尽然有动于心)
(捐已赀一千五百馀缗乃市材木募匠佣不敛于官不/动于民皆由公之规度咄嗟而事已办自肇作底讫工)
(为日二十有八于是坏者复阙者备焕然一新而人争/快睹矣 昌平州志 按塔斯性烈也旧作田厮唐古)
(特部名也旧作/唐兀今俱译改)
增燕平书院乾隆二十三年知州芮泰元建(一大清/ 统志)
原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有温泉可浴水经注湿水又
东温泉水注之疑即此也(昌平山/水记)
增州东三十里汤山下有温泉
卷一百三十四 第 6b 页 WYG0499-0142b.png
行宫在焉(一大清/ 统志)
  (臣/)等谨按汤山
行宫建自康熙年间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并
皇上御制诸什恭载卷内

圣祖御制温泉行 温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
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琮琤初经石窦漾暄
卷一百三十四 第 7a 页 WYG0499-0142c.png
溜烈势直与炎曦争潆洄碧涧落花驻掩映翠巘霜林
明汀回溪转入栏槛甃以文石何澄泓方壶圆峤时自
暖紫芝朱草冬常荣殿启披香溢石髓盘低承露浮金
茎冲融太和蓄元气炎德利物功难名氤氲沆瀣结紫
雾缥缈云霞连赤城高秋九月天飒爽鸾旗凤节纷相
迎慈宁雕辇度阊阖绛霄帐殿开蓬瀛神泉淑景供游
赏流金漱玉堪怡情时巡岂必瑶圃远对此心意皆和
平华清绣岭杳寂寞鲸鱼凫雁徒纵横曷若兹泉独标
卷一百三十四 第 7b 页 WYG0499-0142d.png
异万年胜迹环神京岁时来往护
仙跸点笔为赋温泉行
增乾隆六年
御制汤泉行宫即事诗 灵境辟离宫停銮秋宇空庭
轩静朝旭树石老金风暖溜溶溶洁清波处处同心神
堪澡雪抚景兴无穷
增乾隆七年
御制汤泉荷花诗 汤泉荷花开绝早插胆瓶中间以
卷一百三十四 第 8a 页 WYG0499-0143a.png
芍药甚有风致 霞剪衣裳恰五铢清和春色满仙壶
温泉浴罢娇无力扶起身边有念奴
增乾隆十三年
御制题汤泉并蒂莲诗 从歌独旦懒闻双何事芙蓉
见暖江非偶物犹知偶合牵心我尚未心降忘忧草不
生閒砌助感花偏对客窗飒沓西风银沼面还教同付
水淙淙
增乾隆十八年
卷一百三十四 第 8b 页 WYG0499-0143b.png
御制恭依
皇祖温泉行原韵 小春风日温而清离宫驻跸逸趣
生沙汀石濑率含冻暄波漱响偏琤琤嵩山仙池杳莫
辨建武别馆徒相争
当年卷阿可仰躅至今
圣藻星云明方沼甃玉左复右灵脉喷珠澄且泓曲沟
引导达户户中各向暖当南荣细流龙首初滴注有如
瑞露浮金茎湱然忽放屋池满氤氲澹荡难为名济凉
卷一百三十四 第 9a 页 WYG0499-0143c.png
酌暖拟紫府蒸霞吐雾疑赤城水仙骑鲤在白壁呼之
举手欣相迎蠲疴益寿有奇助何必缥缈求壶瀛承
欢家法同孝养神仙此耳无侈情绎思
来歌续元韵幸当海宇方承平耽逸忘武夙所戒塞山
回望云中横留连胜处亦曷可明当启跸旋皇京新丰
绣岭是烱鉴毋容易视温泉行
增乾隆二十八年
御制汤泉行宫八咏 炎液暄波能愈疾曾闻泉脉出
卷一百三十四 第 9b 页 WYG0499-0143d.png
流黄化工神运不思议功德应教證水王(右温/泉) 柳色
沿途非不青爱他丝影蘸清泠吟情那许寻常绾半六
时中一宿停(右柳/色) 温泉泻水碧池隈荷芰常于五月
开闻道濂溪拟君子热中可识有由来(右池/塘) 后庭玉
树正荣敷香色天然与静俱底识风前饶喜意今春批
判未虚孤(右玉/兰) 亭子虽然据假山也教遮逻有孱颜
田盘石海林天表一例明朝想像间(右山/亭) 四季温波
泳不凉个中拨刺个分秧问谁盐酱能调剂此是大烹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0499-0144a.png
般若汤(右游/鱼) 书室还来偶读书古今惟此合稽居设
如刮目云相待五载犹予祇恧予(右书/室) 官鹤官粮赋
有年窃粮鹤不语饥眠陡思散赈宁无此一为恻然一
惕然(右官/鹤)
  (臣/)等谨按汤山
行宫
御制诗谨译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
原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岭曰长城微有古堞剥蚀传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0499-0144b.png
是秦皇之址有泉出焉曰马跑又西二里有了思台下
台而西又十里皆峻岭也灰岭险倍于长城石如蛤粉
下山有城是镇边之废邑又西八里有城是曰镇边两
旁皆山围之南曰碧驾曰通明北曰鹰扬曰涔落碧驾
之岩有小湖中有赤鲤盈尺是曰合抱之河镇边西十
里有堠曰唐耳背据大山斜界居庸镇边废邑其南皆
山中为衢路东曰六华之岩西曰小神之山曰青利之
山岩分形如六华其第四岩有洞深窈是为鸣皋洞南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0499-0144c.png
十里有聚曰长峪又西五里有岩曰德胜又曰凤皇上
有兰若山下出泉流二十里达于浑河山上有隐鹫台
山西有观音洞又曰孤松岩山南岭曰西峪其下有碑
不可辩识自长峪而东二十里有聚曰菩提堑有寺曰
白瀑寺出山而北曰白鹤峰又折而东则走高崖山僧
言二月之交有山曰清华下可万仞每有瑰形奇物且
飞且走衔乳而西猎人莫敢近也(蓟邱/集)
  (臣/)等谨按燕山八景内居庸叠翠地属昌平已𩔖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0499-0144d.png
  编入形胜卷兹不复缀
原出百望西北六十里有陉曰十八盘山有汤泉云是
辽后浴处西一舍碧驾鹰扬高峙南北有湖焉小而深
在碧驾之岩团结不见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
清可鉴曰合抱河(长安/客话) (此条原在郊/㺾门今移改)
原东山口村在州城东七里(昌平/州志)
原东山口内一里水中有小山曰平台山成祖尝驻跸
焉嘉靖十五年上命作亭于上名曰圣迹十七年四月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0499-0145a.png
上幸平台山祀成祖于亭中亭圆以白石为栏盘旋数
十级而上御题圣迹二字当口一小山曰影山口内北
三里有莽山(昌平山/水记)
(原万历十一年闰月上诣墙子岭潭谷岭勒草洼相择/寿宫至东山口登圣迹亭 明神宗实录)
(原皇甫涍平台山扈从诗晓昔驻文皇辇欢传万寿杯/谁言紫霄上重见翠华来 树峰峦合春花栋宇开胜)
(图临塞壤嘉迹改平台豫跸承云转灵旗绕/涧回扪天叨法从游圣愧仙才 少元集)
原绵山在州东十五里或名宜山元混一方舆胜览载
有绵山寺金真定周昂题诗其上有云野阔群山惊破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0499-0145b.png
碎云低沧海认微茫亦警句也(芹城/小志)
增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山顶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
尝有人附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𥔀不敢前
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测潭东有泉出乱石间清湛可濯
为州人游观佳境(山畿辅/ 川志)
原白浮山在州东南十里上有二龙潭潭上有龙神祠
(明一/统志)
增雪山在州西八里有狄梁公祠(山畿辅/ 川志)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0499-0145c.png
原驻跸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其山长而北袤凡二十里
石皆壁立高可十丈其顶皆白山之南有栖云啸台高
二丈许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建亭于此旧传山下
有石床石釜今亡(昌平山/水记)
增金章宗驻跸处崖镌驻跸二大字
原神岭峰在灌石村西北金章宗游此以所饮酪浆洒
于石壁之上至今犹白西南有寒崖多奇花异草(昌平/州志)
原山岩下有仙人棋棋枰棋子皆具子但可移不可得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0499-0145d.png
而取(同/上)
原积粟山在州西北十五里相传元时积粟于此(同/上)
原驻跸山之西曰虎谷其旁土岗一邱名小金山日亭
午人过岗下有光射衣若金色然(长安/客话)
原西山口西四里有虎谷山又三里有大虎谷山(昌平山/水记)
  (臣/)等谨按虎谷亦作虎峪
(原无名氐虎谷诗衣虎谷名金山客行初未/识日午山下过人 黄金色 昌平旧志)
增幽都山在州西北三十里相传古幽州以此名(一大清/ 统志)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0499-0146a.png
原神岭山在州东北三十二里山高百馀丈下有龙潭
流入白浮堰所谓神仙泉也(方舆/纪要)
  (臣/)等谨按今山在州之南方舆纪要云在东北误
原神岭一名三思岭以其高峻故名(燕都游/览记)
原银山在州东北六十里缘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峰
唐僧邓隐峰之所居也下有法华寺有隐峰十诗曰白
银峰曰佛顶峰曰古佛岩曰说法台曰佛觉塔曰懿行
塔曰雪堂曰云堂曰茶亭曰濛泉金大定六年立石(昌/平)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0499-0146b.png
(山水/记)
原隐峰闽邵武军邓氏子侍马祖得悟冬居衡岳夏止
清凉元和中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官军与贼交锋师乃
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为之息斗遂入五台金刚窟
而化(传灯/录)
原银山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白如银麓有石崖皆成
黑色谓之银山铁壁(方舆/纪要)
原银山度岭数折峰渐分为三左一峰石卓立如锥峰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0499-0146c.png
下有塔凌空为法华寺寺建于金天会三年曰大延圣
寺正统间太监吴亮修寺后古佛岩乃后人新凿再上
为邓隐峰说法台复蹑危蹬五六里为中峰顶峰石锐
上如斧刃悬索升之凡两转至顶一石台方丈许翼以
扶栏中一石龛供石佛左悬一钟升者击焉寺塔七高
各数丈(燕山/纪游)
原银山顶由阎王鼻行山脊如刀背仅容纳足长十馀
步两旁如削下临万仞不可凝视(中溪/集)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0499-0146d.png
原中峰下有寺曰大延圣寺正统十二年重修赐额曰
法华弘治十年翰林学士汪谐净业堂记碑今断寺西
上半里为松棚庵门内外各一松北上一里铁壁寺塔
曰延圣塔弘治四年建塔前有释行伦诗碑弘治八年
立山北四十里为井儿谷又一里玉峰山山石尽白树
多蘋婆果林中有大万圣寺土人呼张开寺像设皆石
入山者取道二一从白泛岭入路险难一从三思岭牛
蹄岭入差平(帝京景/物峉)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0499-0147a.png
补银山之上有寺曰法华太监吴亮所建也山下有寺
曰崇寿亦亮所建寺有碑成化十二年九月立翰林国
史院编修仁和汪谐撰文鸿胪寺序班上虞何洪书(木/叶)
(山花/记)
(补汪谐崇寿寺碑禅银山之下兴寿村有寺曰九圣建/自辽寿昌间满公 师所创也宣德辛亥春司设监太)
(监吴亮先建臣刹于山上正统戊辰英庙驾幸北山赐/额曰法华禅寺既而询知九圣为辽金古刹悯其倾圯)
(复捐赀庀财创大雄殿于寺之中设三世佛像于殿后/建伽蓝祖师堂于殿之旁立天王殿于殿前监钟鼓楼)
(于山门内之左右廊庑庖湢莫不傋具经始于天顺丁/丑春落成于己卯秋闻于朝赐额曰崇寿禅寺 昌平)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0499-0147b.png
(州志名氏诗/原无) (银山本在北万丈青云梯晓见居庸雪/)
(银山忽在西银昌平旧志银山倚铁壁天外削三峰下/原李梦阳题 山寺作)
(见林中寺来闻午夜钟僧徒住石屋雷雨拔门松西望/诸陵接云成五色龙 空同集)
(增兴国伦银山寺诗气黄姑山头白雾升铁壁古寺罗/荒藤居人已测金银 法界犹悬日月灯聊寄孤松仍)
(结社未须三竺更逢僧西风七十二/钟磬立马归途思不胜 吴明卿集)
原沟沟崖深山叠嶂秀石悬空三十馀里悉履石攀葛
始达山颠清流缭绕奇树扬芬傍有兰石数区(蓟邱/集)
原昭陵之北曰𡵺𡵺崖崖下有庵曰瑞峰一曰摩尼(帝/京)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0499-0147c.png
(景物/略)
原𡵺𡵺崖在州治西北德胜口内崖西峰有水月亭(昌/平)
(州/志)
  (臣/)等谨按沟沟亦作𡵺𡵺
原德胜口西三里有沟沟岩岩分上中下望之若石梯
深险可避兵(昌平山/水记)
原德胜口南两山相夹人行礓砾中数十步辄一折数
里外见崖旁鸭脚树二罗汉松一近而知为瑞峰庵也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0499-0147d.png
又里许陟一岭径仄多乱石前人举踵石衮衮触后人
足岭之巅为崖折旋半里有岫峰庵俗云盘道庵中有
泉鸭脚一本可休息复三折而下沟始宽分为二泉涓
涓流甚清驶山麓遮其左若无路然再折过一沟始望
见三峰矣中峰位乎乾东峰位乎艮西峰位乎坤三峰
左右环拱为峰者二十有二所谓仙人玉女将军步虚
玻璃五云金华紫极皆以意名者也又从磴道上十馀
折至东峰庵再折而上为中峰有玉虚观从中峰下有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0499-0148a.png
西王母祠祠后石壁高三十仞石理觕恶壁右有方池
流入岩下为瀑自中峰缘崖而西为西峰庵庵右有泉
僧引之入香积泉右有方亭敞洁可坐瑞云庵有大学
士赵志皋碑记岫峰庵有右通政李琦碑中峰庵有礼
部郎中冯元飏碑西峰庵有大学士王锡爵礼部左侍
郎翁正春二碑碑文皆称沟沟崖尔雅水注谷为沟以
之称名夫岂不古而帝京景物略妄以𡵺𡵺易之何哉
(肃松/录)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0499-0148b.png
原沟沟崖胜国梵宇绵亘凡七十有二入明仅存其五
西峰者五庵之一也(翁文/简集)
(原公鼐沟沟崖诗传桥山西北寺一谷隐千峰曲折云/屏掩高低栈阁重 觞猿饮涧倚盖鹤巢松小憩听泉)
(久东岩已暮钟/ 问次斋稿)
原中山口北一里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二百人洞
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下为平地洞西壁有一
门近门上有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见
有石罅如夹道深黑人不敢入(昌平山/水记)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0499-0148c.png
原仙人洞在红门内东山腰去碑楼三里蹑磴而上洞
口仅容一人偻而入内若大厦日色下烛石皆倒垂(燕/都)
(游览/志)
(原无名氏诗何石洞窅且深花落无人扫/仙翁去不还 处寻瑶草 昌平旧志)
原唐家岭店在州南四十五里(同/上)
原车驾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居
庸关宣德九年九月上巡边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
卷一百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0499-0148d.png
七月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次日至龙虎台(昌平山/水记)
补翠平口在昌平北二里旧名得胜口金大定二十五
年五月改名(元混一方/舆胜览)
补从红门望长陵而西入峡中为得胜口关城雉堞楼
橹俱壮渡溪上岭十二盘为玉皇殿一崖独出殿踞其
上廊槛环之(溪山/集)
  (臣/)等谨按一统志得胜口亦名德胜口
原湿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又东流过军都县南(水/经)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0499-0149a.png
原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里许重源潜发
积而为潭谓之湿馀潭(水经/注)
原湿馀水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径芹城又
东南流注湿馀水(同/上)
原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有水出芹城北南流
入于沙河(昌平山/水记)
原榆河一名湿馀河或名温馀河盖湿馀之讹也(方舆/纪要)
  朱彝尊原按后汉书王霸为上谷太守陈委输可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0499-0149b.png
  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章怀太子
  注引水经注本作温馀水辽史顺州有温榆河金
  更怀柔县为温阳岂尽无据又昌平多温泉有流
  入双塔河者温泉之名窃疑因此水经注既无善
  本今人习见坊刻遂指温字为湿字之讹正恐𩔖
  昔人所云以不悖为悖也
  (臣/)等谨按据说文则湿水为㶟水之讹又辽史顺
  州有温馀河此引作温榆亦互异谨附识以俟考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0499-0149c.png
原榆河源出州西南四十里月儿湾下流为沙河经顺
义会白河(昌平/州志)
  (臣/)等谨按是为北沙河南接宛平县界至沙河店
  东南合南沙河入通州界
增榆河今曰北沙河绕州西会翠屏山泉而东南流又
东至州东南三岔口会南沙河高丽河经顺义县西南
三十里又东南至通州东北八里入白河俗又名为富
(册/说)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0499-0149d.png
原易荆水东径蓟城又东径平昌县故城南又谓之昌
平水(水经/注)
  (臣/)等谨按易荆水即今之南沙河源出神头岭东
  流经昌平州南为南沙河旧有城
本朝设毡作局于此详见物产门
原沙河店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
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有桥曰安济店北有水出昌平
州西南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有桥曰朝宗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0499-0150a.png
二桥皆正统十二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建二水至
店东南窦家庄而合又东南至通州界入白河(昌平山/水记)
原沙河北店距州二十五里南店距州二十七里(昌平/州志)
(原吴宽渡沙河作䚳桥下流澌玉一湾十年重此照衰/颜疏林小店行厨 落日平原猎骑还韦杜南连多白)
(草居庸北界尽苍山天寒喜报王师转驿路无尘羽檄/閒 匏翁家藏集)
(原许谷沙河道中和汝湖韵驭五渠春水接天河玉辇/经游紫气多夹路羽仪交日 行宫仙乐动云和飞鱼)
(口外龙斿转洗马桥边豹尾过独羡上/卿遥扈跸诗成传出凤凰坡 石城集)
增高丽河在州东五十里源出州东龙泉寺泉分二流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0499-0150b.png
一入顺义县名白浪河一南流名高丽河又南流复合
入温榆河(一大清/ 统志)
原一亩泉在州西南十五里东会沙河经阳山由高梁
直至张家湾以济漕河(昌平/州志)
原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
丰善村入榆河(元史河/渠志)
原至元元年二月发北京都元帅阿海所领军疏双塔
漕渠(元史世/祖纪)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0499-0150c.png
原至元三年四月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
备恐至溃决临期卒难措手乃计会闭水口工物开申
都水监差夫修治凡合闭水口五处(元史河/渠志)
原官河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
官河流入宛平县入高梁河一曰双塔河在州西南三
十里经双塔店入榆河(方舆/纪要)
原七度水在昌平界接虎眼泉(太平寰/宇记)
原虎眼泉在州西八里旧城下(方舆/纪要)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0499-0150d.png
原常景遣别将破杜雒周于州西虎眼泉(魏/书)
原虎眼川在虎谷山下幢幢水所出也(昌平/州志)
原水流如瀑布三四里至鹁鸽岩隐而不见或谓旧县
西北虎眼泉是其水复出也(燕都游/览志)
  (臣/)等谨按州志虎眼泉流至丰赡村入榆河
(原吴师道虎峪淙淙泉作路居庸古塞口诸峰并嵯峨/左转万栗林黄叶堕残柯 出草棘间石沟泫微波黄)
(尘歘腾起知有饮马驼前趋俯绝壑素砾漫坡陀穷秋/水脉绝泓渟不盈科无复声淙淙虚名误来过下马少)
(徘徊土屋依岩阿野老向我言深入水木多前年邑中/人来此逃干戈委蛇数十里隘险无谁何桃源志乐土)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0499-0151a.png
(商山有遗歌谁知战争场咫尺隔网罗/欲游苦匆匆斜阳下前坡 吴礼部集)
  朱彝尊原按吴礼部正传所咏淙淙泉当即今之
  幢幢水也
 
 
 
 
 
卷一百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0499-0151b.png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