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a 页 WYG0499-004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十六
  京畿(东安县/)
原东安县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东安县明洪武初州降为县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
增东安县东西距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武
清县界十八里西至永清县界十二里南至天津府静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b 页 WYG0499-0043d.png
海县界六十里北至大兴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小直沽
海口一百十里西南至霸州治一百里东北至通州治
一百里西北至固安县治八十里(一大清/ 统志)
原东安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
釜山即此(长安/客话)
原安次汉旧县县东枕永济渠汉武帝以属燕国王旦
有罪削以属渤海郡续汉书郡国志安次属渔阳郡(太/平)
(寰宇/记)
卷一百二十六 第 2a 页 WYG0499-0044a.png
原晋属燕国后魏仍属燕郡隋属涿郡(方舆/纪要)
原唐武德四年徙置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
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桥行
市南(辽/史)
  (臣/)等谨按县志常道城在耿就桥今县城西北五
  十里常道乡即其故址至辽史所谓今县乃开元
  中所徙在耿就桥行市南者今谓之旧州头以元
  时曾改称东安州也
卷一百二十六 第 2b 页 WYG0499-0044b.png
原辽金并因之元初属大兴府后属霸州中统四年升
东安州属大都路洪武二年降为县(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原县治旧在常道城东耿就桥行市南经浑河冲决洪
武三年十一月主簿华德芳移治于常伯乡张李店
即今治也天顺间始创土城弘治中始劵城东门正德
六年流贼猖獗知县事周义急筑垣浚濠补建西南北
三城门嘉靖十六年知县刘继先名其门北曰迎恩东
曰曙海南曰通津西曰宗山二十八年知县成印僧修
卷一百二十六 第 3a 页 WYG0499-0044c.png
之次年甃以砖建角楼四天启五年知县郑之城复修
之给事中沈应时为作记(东安/县志)
增东安县旧城周围七里二百四十步高二丈七尺广
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阔一丈二尺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修葺乾隆九年勘估改筑土城十
四年兴工十九年完竣(同/上)
原县门谯楼钟太安二年铸(同/上)
  (臣/)等谨按据明李光昭钟说为太安二年而原书
卷一百二十六 第 3b 页 WYG0499-0044d.png
  引县志误加一金字又太讹作大直为金之大安
  矣今谨于卷内改正
(增明李光昭钟说起谯门晓钟为东安八景之一俗传/前明农妇饷耕早 闻地下钟声隐隐乃掘得之悬于)
(谯楼之上嘉靖间不击自鸣邑令怪其不祥而弃之其/鸣如故后令复建楼以悬之遂止不鸣山海经云礼山)
(有钟九耳是知霜鸣应候而钟自鸣也然则物之相感/理诚有之不足为怪自明迄今又数百年未尝复呜每)
(日司阍者掌之暮击晨撞其声清越而不杀顺风可闻/二十馀里盖器之精良者也款鑴太安二年造考北魏)
(文成帝与辽道宋时俱有太安年号玩其形/制色泽亦不甚古疑为辽时物 东安县志)
原儒学在县治西学之南有泮池池南有高垒(同/上)
卷一百二十六 第 4a 页 WYG0499-0045a.png
原元东安州庙学记国子监祭酒孔克坚撰文至正二
十四年六月立石又州北邵家庄乡学记翰林检讨李
继本撰文(同/上)
(增元孔克坚东安庙学记一郡有程式者好义之士也/至正乙酉间出赀创义学 区赡地一顷一十亩延师)
(教其乡人泊四方之来学者一日慨然而兴曰义学建/而圣庙未建是溯流而忘源也壬辰岁复捐赀若干立)
(庙塑像并香案祭器咸备春秋二祀无缺州故有庙学/地为浑河所冲而程君所建者迄无恙昔范文正公贵)
(为参政舍宅为学割义田以恤贫族而式布衣耳其所/设施亦能如是又其难焉者是宜书其事以劝式亲丧)
(筑庐墓侧朝夕泣奠翰林承旨康里公扁曰慕亲时有/慈乌百馀巢于冢树浑河为之回澜人咸异之又分田)
卷一百二十六 第 4b 页 WYG0499-0045b.png
(以给姻族婚丧之贫乏者前太守牛德裕闻于朝旌其/门荐除本州文学 同上)
(增元李继本东安县邵家庄乡学记成乡学古也四代/之制家有塾州有序以教其子弟材 则宾兴其贤能)
(而官之于是内之辅相外之岳牧与凡小大臣工胥此/焉出则乡之有学所系盖不细矣记曰良冶之子必学)
(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况齐民之子其可以不学乎/东安古名邑风气浑厚民俗质直治得其道则妥顺以)
(安非其道亦强忍慑服而不敢肆邑之北乡曰邵家庄/邑长王侯建学于其地延李宗昭为之师宗昭前代衣)
(冠家而能遵教条严训诲蔼然有邹鲁文学之风夫师/之于弟教之以正自童蒙始盖所以谨夫始入之途而)
(不为他岐所惑此朱子所以补订小学一书也小学既/成由是而进于大学则内体外用税驾乎高明光大之)
(域而可以兼善/一世矣 同上)
卷一百二十六 第 5a 页 WYG0499-0045c.png
原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东过范阳县南又东
过容城县又东过安次县南(水/经)
原易水在县南旧过安次县界为固安河今与扼马河
同为一川矣(东安/县志)
原圣水又东径渤海安次县故城南汉桓帝中平二年
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拒马河(水经/注)
原白祀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
水出平地导泉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径常道
卷一百二十六 第 5b 页 WYG0499-0045d.png
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
年所封(同/上)
原枯沟自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
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同/上)
原卢沟河在县西自固安县流入境元皇庆初浑河水
溢决东安境内黄埚堤一十七所是也又东南合霸州
之拒马河(方舆/纪要)
原卢沟水至东安过耿就桥一分东至界河入土楼东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a 页 WYG0499-0046a.png
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今自卢沟桥下流从固
安县经永清县北东注自孙家垡一分𣲖永清之南一
分𣲖东安之西至隆庆末年分𣲖于东安者又分为二
一由韩村至管家屯迤东似有奔县之势然离县二十
里即停不行止在本屯前后左右为害一从韩村东南
下历衡亭左奕朱村马子庄至桃河头万历二年积雨
水溢人畜漂没知县洪一谟力请筑堤堤成赖以无患
万历六年马子庄堤口决渰骆驼湾知县韩景闵塞之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b 页 WYG0499-0046b.png
九年旧口复决知县张汝蕴修之自是屡修屡决至二
十三年七月河徙于霸州泥河旧址尽成沃壤矣(东安/县志)
增明万历乙未间浑河南徙固永文霸一带常被冲突
东安河患顿息嗣后下口日于壅遏清流
本朝雍正三年东行由冰窖武家庄经东安之狼城宋
流口东沽港至王庆坨归淀乾隆四年河北出一趋武
清之萧家西南等庄归沙家淀一西折逆流至东安之
淘河复东折经葛渔城穆家口亦归沙家淀二三年后
卷一百二十六 第 7a 页 WYG0499-0046c.png
亦渐淤垫(同/上)
  (臣/)等谨按县治南十里乾隆二十八年建筑越埝
  西接永清县辛立村东抵武清县八里桥村长二
  十三里一分乾隆三十八年
皇上阅视永定河下口改越埝为北堤其修防之要恭
  绎
御制阅视永定河记并
御制往阅永定河下口诗具详原委恭载卷内
卷一百二十六 第 7b 页 WYG0499-0046d.png

圣祖御制察永定河诗 源从自马邑溜转入桑乾浑
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
宵旰苦须治此河安

御制阅视永定河记 永定河之本无定也此气数之
可以授权于人事者也无定河之求永定也此人事之
不可以诿其柄于气数者也自前岁夏秋濒河田庐被
卷一百二十六 第 8a 页 WYG0499-0047a.png
潦特命高晋裘曰修周元理等会勘利病所由发帑五
十馀万金大加疏筑浃岁讫功农臻倍稔遂俞所请以
今春省成事而诏之曰河之工兹式集矣虽然朕能遽
信为一劳永逸计乎昔之河故无工也惟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蒿目民艰为畿甸东南勤求保惠之
政莫若兴建堤工溯自康熙三十七年始事迄今亿兆
蒙庥沦浃肌髓中间偶值水旱不齐此滥彼淤迁流递
易自安澜城而柳坌口而王庆坨而冰窖草坝而贺老
卷一百二十六 第 8b 页 WYG0499-0047b.png
营而今之条河头或北或复南凡六徙皆审时度势善
为相导惟务顺小变以归大常而于
成谟罔敢稍斁斯诚
皇考世宗宪皇帝以暨朕躬数十年来继
志绳
武之苦心不容自已者何者在河固无一劳永逸之方
在治河实有后乐先忧之责也或者耳食汉田鼢天事
非人力及晋杜预请决诸陂之肤见谓弃地与水可听
卷一百二十六 第 9a 页 WYG0499-0047c.png
无定者之所之嘻何其戾耶夫以水故弃地犹可并地
故弃人可乎子舆氏称神禹行所无事无事而曰行则
必有无事之事所谓疏瀹决排者非耶以黄河證之积
石龙门故迹可按而商患五迁周移千乘即已世近而
事殊厥后赴海南趋殆更燕齐与吴之境虽神禹复生
亦难力挽以从其朔第更一境即治一境仍与当年导
源之绩等耳岂竟以不治治之耶桑乾流经近圻势若
建瓴非挟沙将一泄而无馀惟挟沙又四出而莫遏运
卷一百二十六 第 9b 页 WYG0499-0047d.png
道民生无堤曷赖前此督臣孙嘉淦建议试开金门闸
上游中亭河遂不能容所至村庄漫溢幸急饬堵闭民
获安居尤近事之足为炯戒者且朕匪直为爱护已成
之工起见也假令是河在今者尚无堤工而筹运道策
民生朕亦必自为始事之举易地以观益知我
皇祖
皇考默鉴今日之发帑疏筑有
深许为后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0499-0048a.png
先克绍者矣不然者恶劳惜费朕必大矫乎人情而甘
为汲汲也哉是行也往复周咨既嘉大吏能体朕意犹
虑其不克坚持定识勉继前功爰特揭大指锲之河上
其他条具规制存乎神而明之者皆不书
增乾隆十八年
御制乘舟观永定河下口之作 夜雪忽已收朝雾未
云敛策马遵遥堤永定全势览下口欲其畅浑流利泛
滥前者叹行樯一线奚归坎无已筹下策让地稍避险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0499-0048b.png
中处徙流移向南听如渐(乾隆十五年春阅永定河以/下口宜略更移令其易于趋)
(下且于流涸时浚中泓引河而流民占居河中淤地者/亦劝导徙就堤外年来次第修举下口益畅爰取道重)
(阅倏已三/载馀矣)今来阅尾闾三岁惊荏苒舍陆命进舟恬波
春淰淰虽逊洪泽阔微山已不减荡漾有馀地巨浸乃
澄澹慰兹忧即兹积高车鉴俨补偏斯不无永逸则岂

增乾隆三十八年
御制往阅永定河下口舆中作 下河南北任流迁(永/定)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0499-0048c.png
(河自康熙三十七年筑堤之始下口由安澜城后因原/道渐淤至三十九年改由柳岔口雍正四年改由王□)
(坨乾隆十六年改由冰窖草坝二十年改由贺老营三/十七年改由条河头计前后迁流六度以冰窖草坝而)
(论康熙间之北堤转为南堤雍正间之南堤转为北堤/以今条河头而论凡康熙雍正间之南北堤又均在河)
(之南/矣)壅则伤多导使宣絜矩邱明别知惧防民之口慎
防川
增又
御制阅永定河下口诗以示裘曰修周元理何煟 七
十年间六度移(永定河下口初由安澜城复改柳岔口/而王庆坨而冰窖草坝而贺老营及今)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0499-0048d.png
(之条河头或北/或南凡六徙)即今下口实权宜便微盈酌虚剂者不
过补偏救敝斯煟则扈舆资博采(何煟素习河务于行/水机宜具有见解兹)
(以河南巡抚至天津迎銮即命/其扈随阅视下口以资询访)禹之行水在无为委源
源委勘一再(此次初阅头工二工今复视其下口于全/河首尾情形略悉梗概兹命裘曰修周元)
(理何煟三人由此寻源而上至头/工沿河再加讲求斟酌具议以闻)同事诸人共勖其
  (臣/)等谨按永定河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之篇恭载卷内馀不备录
增桃河泊在东安县南五十里浑河水所汇也流入三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0499-0049a.png
角淀(一大清/ 统志)
  (臣/)等谨按桃河泊亦名桃花泊即淘泊河今淤
原八丈沟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径安次城东
(水经/注)
原凤河水一渠从西北流至凤窝村虽隆冬冱寒水亦
不冰(名胜/志)
原莲花泊在县治南三十里甄家庄南东流经葛城入武
(东安/县志)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0499-0049b.png
原白沟河在县治西八十里其源自栲栳园流入县境
东南抵武清直沽港(同/上)
  (臣/)等谨按县志巨马河易水沙水合流于定兴之
  河阳渡为白沟河故道久淤今河流经新城容城
  雄县入穿儿湾达王带河其分流亦自雄县西折
  入新安合四角河俱不入县境
(增文天祥过白沟河诗适昔时张叔夜统兵赴勤王东/都一不守羸马迁就荒 过白沟河裂眦须欲张绝粒)
(不遄死仰天扼其吭群臣总奄奄一士垂天光读史识/其地抚卷为凄凉我生何不辰异世忽相望皇阙遘阳)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0499-0049c.png
(九天堑漏飞艎引军诣阙下捧土障澜狂出使义不屈/持节还中即六飞狩南海金钺将遑遑武侯空感心出)
(师惊四方吾属竟为羁世事吁彼苍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沧浪却不受中原行)
(路长初登项羽馆次览刘季邦涉足河与济回首嵩与/邙下车抚梁门上马指楼桑戴星渡易水惨淡天微茫)
(行人为我言宋辽此分疆悬知公死处为公出涕滂恨/不持束刍徘徊官道旁我死还在燕烈烈痛肝肠今我)
(为公痛我死谁为伤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 吟啸集)
原东沽港在县南五十八里水自县西浑河分流而东
入武清县三角淀(方舆/纪要)
原垂杨渡在东沽港之北下通静海县夹岸垂杨凡数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0499-0049d.png
(名胜/志)
  (臣/)等谨按县志垂杨渡今淤
(原张继恕诗绿柳色凝青曙莺声散晓霞微茫连水国/迢递见村家 满平田草红开断岸花流亡宜早复此)
(地足鱼虾/ 名胜志)
原泥姑口昔人讲水战之具于此(同/上)
原咸平二年诏听边民越拒马河塞北市何承矩上言
曰缘边战棹司自淘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馀里此天
险也太宗置砦一十六铺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戍卒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0499-0050a.png
三千馀部舟百艘往来巡警以屏奸诈缓急之备大为
要害今听公私贸市则人马交度深非便宜且砦铺皆
为虚设矣疏奏即停前诏(宋史/本传)
原自边吴淀至泥姑海口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
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渡也(宋史/河渠)
(志/)
原咸平五年三月西京左藏库使舒知白请于泥姑海
口复置海作务造舟令民入海捕鱼因侦平州机事异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0499-0050b.png
日王师征讨亦可由此进兵以分敌势先是置船务以
近海之民与辽人往还辽人汎舟直入千乘县疑有乡
导之者故废务至是令转运使条上利害既而以为非
便罢之(同/上)
原飞虹桥在故安次县南跨界河州相传汉元狩二年
建晋刘琨留饮于此(名胜/志)
原大石桥之流为东川西浮桥之流为西川八里迤西
之流为南川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东安/县志)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0499-0050c.png
增通济桥在县西左奕堤之东亦跨浑河上(一大清/ 统志)
  (臣/)等谨按通济桥今地属大兴县
增济公桥在县北七十里东沽港(一大清/ 统志)
增安次故城在东安县西北汉置后魏改置安城县魏
书地形志安城县有安次城盖已非故治也后汉书注
安次故城在今县东乐史太平寰宇记县在幽州东南
一百里本汉旧城东枕永济渠(同/上)
  (臣/)等谨按后汉废益昌为安次县唐又析安次为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0499-0050d.png
  永清县周世宗显德六年取益津关置霸州仍治
  永清盖东至安次南至霸州皆益昌故地
  又按永济渠在霸州东顾祖禹方舆纪要云信安
  军有永济渠宋咸平中置塘泺以为边备今废
原土楼在县治东六里宋时为土儿卫台高丈二尺盘
一百六十步(东安/县志)
原奕台在县西八里宋为左奕卫其西有仓如土楼制
(名胜/志)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0499-0051a.png
  (臣/)等谨按县志今县西十二里有左奕村
原安次废县在县治西北四十里今名古县(东安/县志)
增县北四十里有古县村即安次废县(同/上)
原旧东安州在县西北四十里安次旧县之西浑河水
次居民辏集名旧州头(名胜/志)
原常道城在旧州头西五里三国魏燕王宇之子璜封
常道乡公甘露五年司马昭迎立之北魏主宏封宇文
英为常道乡公皆此城也(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0499-0051b.png
原安次县有故苌道城(魏书/志)
原石梁城在旧州头东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时所置
戍守城也其地又有菘州城相传辽古拉王所置(方舆/纪要)
(神按古唐古特语身也拉/ 也旧作古喇今译改)
  (臣/)等谨按县志石梁城在古县东南五十里按其
  道里即今灰城也菘州城在县治西北七十里今
  地有稽察王村
原卢王屯在常道乡东南二十五里汉卢绾屯兵在此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0499-0051c.png
与刘贾夹攻取燕今名卢村(东安/县志)
  (臣/)等谨按县治西北十二里有民卢村军卢村当
  即卢王屯旧地
原葛城在县治南三十五里宋建屯守于此(东安/县志)
  (臣/)等谨按葛城在县南四十里今名葛渔城
原狼城在县治南四十五里亦宋时所建(东安/县志)
  (臣/)等谨按狼城即信安军之狼城寨为永定河经
  由之地今名安澜城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0499-0051d.png
原长庆宫旧在广平淀金天会三年移安次南五十里
东接巴纳南通番汉有大石桥以受诸国之礼今次平
屯乃其旧址也(东安县志旧按巴纳满州改/语地方也 作捺钵今译)
(增元库库长庆宫留题落岧峣宫殿凌天表一脉洪涛/入槛流势压晓山千涧 寒随野水半枫秋微才空抱)
(长卿志滞迹还同王粲游北望燕台/何处是五云缥缈凤城楼 同上)
原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同/上)
原留犊村在县西北六十里魏钜鹿时苗为寿春令及
归留犊而行回经于此因以名里(名胜/志)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0499-0052a.png
原刘琨墓在东安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刘琨墓在古县东二十里楼桑村今其
  地有南桑园北桑园
原辽中丞韩泽墓在县西北五十里更生村(东安/县志)
原广严寺始建于县西之郭外燬于兵英宗朝邑人孟
士中舍己宅改创于县西之郭内(同/上)
原常道乡定觉寺唐垂拱三年建五代燬于兵辽天庆
间承直郎张铣复为建立至金天会四年成正隆间韩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0499-0052b.png
承彦重修大定元年奉直大夫杨俊卿复新之又有古
营寺金明昌五年建团城寺明昌六年建俱有碑存(同/上)
  (臣/)等谨按古营团城二寺今俱废
原大悲禅院在安次县西阎家垡金天会六年僧行进
募民韩福林修有碑存(东安/县志)
  (臣/)等谨按县志大悲禅院在阎家庄今地属大兴
  县不𨽻县界
原宁国寺在留犊里金大定三年村民曹瑛建有碑存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0499-0052c.png
(东安/县志)
原广福寺元建在东安县治西北四十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广福寺今地属大兴县
原广福寺在故县西北五十里金天会中建大定三年
僧会颐请赐额(东安/县志)
原广善寺在徐村里固城庄唐之灵应寺也洪熙元年
太监何至渊重修景泰三年立碑(同/上)
原净安寺在固城里惠化乡宣德三年太监张盛建正
卷一百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0499-0052d.png
统四年赐额碑存(同/上)
原灵岩寺在凤河南金大定五年僧洪宝建(同/上)
原至正十八年三月东安漷州柳林日有警报京师备
禦四隅俱立大都分府(元史百/官志)
原任风子成化中云游东安自谓得养生术而衣服垢
敝又无容止人多不信颇以善奕为士大夫所邀一日
在广严寺看奕又有人于城外见其西行未几人傅其
尸解西山岩中䆒其日则分身之日也平日无他异独
卷一百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0499-0053a.png
冬月单衣体常沾汗而已(燕山/丛录)
 
 
 
 
 
 
 
卷一百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0499-0053b.png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