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400-03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隋文纪卷六      明 梅鼎祚 编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家郸县周太学博士入/隋授国子博士历国子祭酒有集十卷)
   受禅设坛议(周大定元年静帝禅位于隋司录/虞庆则白请设坛于东第博士何)
    (妥议就南/郊从之)
受禅登坛以告天也故魏受汉禅设坛于繁昌为在行
旅郊坛乃阙至如汉高在泛光武在鄗尽非京邑所筑
坛自晋宋揖让皆在都下莫不并就南郊更无别筑之
卷六 第 1b 页 WYG1400-0327b.png
义又后魏即位登朱雀观周帝初立受朝于路门虽自
我作古皆非祖也今即府为坛恐招后诮
   谏文帝八事书(高祖受禅妥除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上八事以谏时讷)
    (言苏威权兼数司妥尝奏以不可信任初威/隐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嵓渭水之气以此激)
    (上威大衔之/更相诃诋)
其一事曰臣闻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孔子曰举直错诸
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由此言之政之治乱
必慎所举故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察今之举人良
卷六 第 2a 页 WYG1400-0328a.png
异于此无论謟直莫择贤愚心欲崇高则起家喉舌之
任意须抑屈必白首郎署之官人之不服实由于此臣
闻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伏见留心
狱讼爱人如子每应决狱无不询访群公刑之不滥君
之明也刑既如此爵亦宜然若有懋功简在帝心者便
可擢用自斯以降若选重官必须参以众议勿信一人
之举则上不偏私上无怨望其二事曰孔子云是察阿
党则罪无掩蔽又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
卷六 第 2b 页 WYG1400-0328b.png
谓比者即阿党也谓心之所爱既已光华荣显犹加提
挈心之所恶既已沈滞屈辱薄言必怒提挈既成必相
掩蔽则欺上之心生矣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
出矣伏愿广加逖访勿使朋党路开威恩自任有国之
患莫大于此其三事曰臣闻舜举十六族所谓八元八
恺也计其贤明理优今日犹复择才授任不相侵滥故
得四门雍穆庶绩咸熙今官员极多用人甚少有一人
身上乃兼数职为是国无人也为是人不善也今万乘
卷六 第 3a 页 WYG1400-0328c.png
大国髦彦不少纵有明哲无由自达东方朔言曰尊之
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斯言信矣今当官之人不度德量
力既无吕望傅说之能自负傅嵓渭水之气不虑忧深
责重唯畏总领不多安斯宠任轻彼权轴好致颠蹶实
此之由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臣闻穷力举重不能为用伏愿更任贤良分才参掌使
各行有馀力则庶事康哉其四事曰臣闻礼云析言破
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者杀孔子曰仍旧贯何必
卷六 第 3b 页 WYG1400-0328d.png
改作伏见比年以来改作者多矣至如范威漏刻十载
不成赵翊尺称七年方决公孙济迂诞医方费逾巨万
徐道庆回互子午靡耗饮食常明破律多历岁时王渥
乱名曾无纪极张山居未知星位前已蹂藉太常曹魏
祖不识北辰今复辚轹太史莫不用其短见便自夸毗
邀射名誉厚相诬罔请今日以后有如此者若其言不
验必加重罚庶令有所畏忌不敢轻奏狂简(隋书云其/馀文多不)
(载察治乱北史作安危逖访作/访 行有馀力作各行其力)
卷六 第 4a 页 WYG1400-0329a.png
   考定钟律表(上令妥考定钟律妥上表别敕太/常取妥节度作清平瑟三调声又)
    (作八佾鞞铎巾拂四舞后苏威子/夔在太常参议钟律夔独不同)
臣闻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则动天地感鬼神莫
近于礼乐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
下者礼乐之谓也臣闻乐有二一曰奸声二曰正声夫
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顺气成象故乐行而伦清耳目
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孔子曰放郑声远
佞人故郑卫宋赵之声出内则发疾外则伤人是以官
卷六 第 4b 页 WYG1400-0329b.png
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人怨徵
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则国亡无
日矣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欲寐听郑
卫之音而不知倦何也子夏对曰夫古乐者始奏以文
复乱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郑卫之音者奸声以乱
溺而不止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今君所问者乐也所爱
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为人君者谨审其好
恶案圣人之作乐也非止苟悦耳目而已矣欲使在宗
卷六 第 5a 页 WYG1400-0329c.png
庙之内君臣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乡里之内长幼同
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同听之则莫不和
亲此先王立乐之方也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故黄钟大吕弦歌干戚僮
子皆能舞之能知乐者其唯君子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道矣纣为无道
太师抱乐器以奔周晋君德薄师旷固惜清徵上古之
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易曰先王作乐崇德
卷六 第 5b 页 WYG1400-0329d.png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至于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
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
武王作大武从夏以来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
得闻自殷至周备于诗颂故自圣贤已下多习乐者至
如伏羲减瑟文王足琴仲尼击磬子路鼓瑟汉高击筑
元帝吹箫汉高祖之初叔孙通因奏乐人制宗庙之乐
迎神于庙门奏嘉至之乐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
门奏永至之乐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
卷六 第 6a 页 WYG1400-0330a.png
上荐奏登歌之乐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奏休成
之乐美神飨也皇帝就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成
也其休成永至二曲叔孙通所制也汉高祖庙奏武德
文始五行之舞当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是舜后故
齐有韶乐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也秦始皇
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高祖改名文始
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大武乐也始皇改曰五
行及于孝文复作四时之舞以示天下安和四时顺也
卷六 第 6b 页 WYG1400-0330b.png
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为盛德虽
变其名大抵皆因秦旧事至于魏晋皆用古乐魏之三
祖并制乐辞自永嘉播越五都倾荡乐声南渡是以大
备江东宋齐以来至于梁代所行乐事犹皆传古三雍
四始实称大盛及侯景篡逆乐师分散其四舞三调悉
度伪齐齐氏虽知传受得曲而不用之于宗庙朝廷也
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虽耆老颇皆记忆及东土尅
定乐人悉返访其逗遛果云是梁人所教今三教四舞
卷六 第 7a 页 WYG1400-0330c.png
并皆有手虽不能精熟亦颇具雅声若令教习传授庶
得流传古乐然后取其会归撮其指要因循损益更制
嘉名歌盛德于当今传雅正于来叶岂不美欤谨具录
三调四舞曲名又制歌辞如别其有曲声流宕不可以
陈于殿廷者亦悉附之于后(始皇北史/作高祖)
  苏夔(字伯尼威之子少有/盛名仕鸿胪少卿)
   駮郑译七调议(开皇初柱国郑译请更正乐诏/牛弘何妥等议久不定复诏求)
    (知音之士参议译谓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因周武帝时)
卷六 第 7b 页 WYG1400-0330d.png
    (龟兹人苏祇婆所传推演其声五均之外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
    (立一调旋转相交作书宣示朝廷夔亦称明/乐驳译七调为非译答之众从译议夔又与)
    (译议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吕而妥雅为高祖/所信耻已宿儒不逮译等欲阻坏其事乃立)
    (议非十二律旋相为宫又非其七调/之议后竞用黄钟一宫不假馀律)
韩诗外传所载乐声感人及月令所载五音所中并皆
有五不言变宫变徵又春秋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
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不闻更加变宫变徵二
调为七调七调之作所出未详
卷六 第 8a 页 WYG1400-0331a.png
  郑译(字正义荥阳开封人仕周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入隋进上柱国有学识兼知钟律)
   答七调駮
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谓之七始
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蔟为人始是为三始姑洗
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时四时三
始是以为七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
时不备是故每宫须立七调
   又与苏夔议
卷六 第 8b 页 WYG1400-0331b.png
案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首失君臣之义清乐黄
钟宫以小吕为变徵乖相生之道今请雅乐黄钟宫以
黄钟为调首清乐去小吕还用蕤宾为变徵
   何妥非十二律旋相为宫议
经文虽道旋相为宫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用调
是以古来不取若依郑玄及司马彪须用六十律方得
和韵今译唯取黄钟之正宫兼得七始之妙义非止金
石谐韵亦乃簨虡不繁可以享百神可以合万舞矣
卷六 第 9a 页 WYG1400-0331c.png
   又非七调之议
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调三调之
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
  毛爽(喜之弟仕陈山/阳太守归隋)
   律谱略(开皇九年平陈后诏爽及陈故太史令/蔡子元等依古律吕制管实葭灰以候)
    (节气应有早晚乃遣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诸故实著于篇名曰律谱其律大业末于江)
    (都沦/丧)
臣爽按黄帝遣伶伦氏取竹于嶰谷听凤阿阁之下始
卷六 第 9b 页 WYG1400-0331d.png
造十二律焉乃致天地气应是则数之始也阳管为律
阴管为吕其气以候四时其数以纪万物云𨽻首作数
盖律之本也夫一十百千万亿兆者引而申焉历度量
衡出其中矣故有虞氏用律和声邹衍改之以定五始
正朔服色亦由斯而别也夏正则人殷正则地周正则
天孔子曰吾得夏时焉谓得气数之要矣汉初兴也而
张苍定律乃推五胜之法以为水德寔因战国官失其
守后秦灭学其道浸微苍补缀之未获详究及孝武创
卷六 第 10a 页 WYG1400-0332a.png
制乃置恊律之官用李延年以为都尉颇解新声变曲
未达音律之源故其服色不得而定也至于元帝自晓
音律郎官京房亦达其妙因使韦玄成等杂试问房房
自叙云学焦延寿用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
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阴阴上生阳乃还相
为宫之正法也于后刘歆典领条奏著其始末理渐研
精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也至于
后汉尺度稍长魏氏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灰悉不
卷六 第 10b 页 WYG1400-0332b.png
飞晋光禄大夫荀勖得古铜管校夔所制长古四分方
知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管声韵
始调左晋之后渐又讹谬至梁武帝时犹有汲冢玉律
宋苍梧时钻为横吹然其长短厚薄大体具存臣先人
栖诚学算于祖暅问律于何承天沈研三纪颇达其妙
后为太常丞典司乐职乃取玉管及宋太史尺并以闻
奏诏付大匠依样制管自斯以后律又飞灰侯景之乱
臣兄喜于太乐得之后陈宣帝诣荆州为质俄遇梁元
卷六 第 11a 页 WYG1400-0332c.png
帝败喜没于周适欲上闻陈武帝立遂又以十二管衍
为六十律私候气序并有徵应至太建时喜为吏部尚书
欲以闻奏会宣帝崩后主嗣立出喜为永嘉内史遂留
家内贻诸子孙陈亡之际竟并遗失今正十二管在太
乐者阳下生阴始于黄钟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一岁
之气毕于此矣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终于南
事六十律候毕于此矣仲冬之月律中黄钟黄钟者首
于冬至阳之始也应天之数而长九寸十一月气至则
卷六 第 11b 页 WYG1400-0332d.png
黄钟之律应所以宣养六气缉和九德也自此之后并
用京房律准长短宫徵次日而用凡十二律各有所摄
引而申之至于六十亦由八卦衍而重之以为六十四
也相生者相变始黄钟之管下生林钟以阳生阴故变
也相摄者相通如中吕之管摄于物应以母权子故相
变者异时而各应相通者同月而继应应有早晚者非
正律气乃子律相感寄母中应也
  刘孝孙
卷六 第 12a 页 WYG1400-0333a.png
   駮张宾历法(初高祖辅政道士张宾自云洞晓/星相盛言禅代之徵及受禅擢华)
    (州刺史使与仪同刘晖等议造新历下诏施/用孝孙与冀州秀才刘焯并称其学无师法)
    (刻食不中所駮六条于时宾方有宠晖附会/之迁为太史令共短孝孙焯后宾死何妥言)
    (孝孙于高祖授大都督先是张胄玄以算术/直太史与孝孙共短宾历开皇十四年上参)
    (问日食事杨素等奏言胄玄孝孙多验俄孝/孙卒又荐胄玄因言日长影短之事十七年)
    (历成奏之晖与司历刘宜援据古史駮胄玄/迭相駮难会通事舍人颜慜楚上书高祖欲)
    (神其事下诏/晖等并除名)
其一云何承天不知分闰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闰
卷六 第 12b 页 WYG1400-0333b.png
其二云宾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
三云连珠合璧七曜须同乃以五星别元其四云宾等
唯知日气馀分恰尽而为立元之法不知日月不合不
成朔旦冬至其五云宾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须明有进
退其六云宾等唯识转加大馀二十九以为朔不解取
日月合会准以为定此六事微妙历数大纲圣贤之通
术而晖未晓此寔管窥之谓也若乃验影定气何氏所
优宾等推测去之弥远合朔顺天何氏所劣宾等依据
卷六 第 13a 页 WYG1400-0333c.png
循彼迷踪盖是失其菁华得其糠秕也
   又
魏明帝时有尚书郎杨伟修景初历乃上表立义駮难
前非云加时后天食不在朔然观杨伟之意故以食朔
为真未能详之而制其法至宋元嘉中何承天著历其
上表云月行不定或有迟疾合朔月食不在朔望亦非
历之意也然承天本意欲立合朔之术遭皮延宗饰非
致难故事不得行至后魏献帝时有龙宜弟复修延兴
卷六 第 13b 页 WYG1400-0333d.png
之历又上表云日食不在朔而习之不废据春秋书食
乃天之验朔也此三人者前代善历皆有其意未正其
书但历数所重唯在朔气朔为朝会之首气为生长之
端朔有告饩之文气有郊迎之典故孔子命历而定朔
旦冬至以为将来之范
   杨素等奏
太史凡奏日食二十有五唯一晦三朔依尅而食尚不
得其时又不知所起他皆无验胄玄所尅前后妙衷时
卷六 第 14a 页 WYG1400-0334a.png
起分数合如符契孝孙所尅验亦过半
   刘晖等駮张胄玄
命历序僖公五年天正壬子朔旦日至左氏传僖公五
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张宾历天正壬子朔冬至合命
历序差传一日张胄玄历天正壬子朔合命历序差传
一日三日甲寅冬至差命历序二日差传三日成公十
二年命历序天正辛卯朔旦日至张宾历天正辛卯朔
冬至合命历序张胄玄历天正辛卯朔合命历序二日
卷六 第 14b 页 WYG1400-0334b.png
壬辰冬至差命历序一日昭公二十年春秋左氏传二
月己丑朔日南至准命历序庚寅朔旦日至张宾历天
正庚寅朔冬至并合命历序差传一日张胄玄历天正
庚寅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二日辛卯冬至差命历序
一曰差传二日宜案命历序及春秋左氏传并闰馀尽之
岁皆须朔旦冬至若依命历序勘春秋三十七食合处
至多若依左传合者至少是以知传为错今张胄玄信
情置闰命历序及传气朔并差又宋元嘉冬至影有七
卷六 第 15a 页 WYG1400-0334c.png
张宾历合者五差者二亦在前一日张胄玄历合者三
差者四在后一日元嘉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朔十五日
戊辰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戊辰冬至张胄玄历己巳
冬至差后一日十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
冬至日影长张宾历癸酉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
甲戌冬至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冬至日
影长二历并合甲申冬至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朔二十
九日己丑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己丑冬至张胄玄历
卷六 第 15b 页 WYG1400-0334d.png
庚寅冬至差后一日十七年十一月乙酉朔十日甲午
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甲午冬至张胄玄历乙未冬至
差后一日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一日己亥冬至
日影长张宾历合己亥冬至张胄玄庚子冬至差后一
日十九年十一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冬至日影长张宾历
甲辰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乙巳冬至又周从天
和元年丙戌至开皇十五年乙卯合得冬夏至日影一
十四张宾历合得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后一
卷六 第 16a 页 WYG1400-0335a.png
日张胄玄历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后一日一差前一日
天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冬至日影长张宾
合庚子冬至张胄玄历辛丑冬至差后一日三年十一
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乙巳冬
至张胄玄历丙午冬至差后一日建德元年十一月己
亥朔二十九日丁卯冬至日影长张宾历丙寅冬至差
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丁卯冬至二年五月丙寅朔三日
戊辰夏至日影短张宾历己巳夏至差后一日张胄玄
卷六 第 16b 页 WYG1400-0335b.png
历庚午夏至差后二日三年十一月戊午朔二十日丁
丑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丁丑冬至张胄玄历戊寅冬
至差后一日六年十一月庚午朔二十三日壬辰冬至
日影长张宾历合壬辰冬至张胄玄历癸巳冬至差后
一日宣政元年十一月甲午朔五日戊戌冬至日影长
两历并合戊戌冬至开皇四年十一月己未朔十一日
己巳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已巳冬至张胄玄历庚午
冬至差后一日五年十一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冬
卷六 第 17a 页 WYG1400-0335c.png
至日影长张宾历甲戌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庚
辰冬至七年五月乙亥朔九日癸未夏至日影短张宾
历壬午夏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癸未夏至十一月
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乙酉冬至
张胄玄历丙戌冬至差后一日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朔
二十八日丙午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丙午冬至张冑
玄历丁未冬至差后一日十四年十一月辛酉朔旦冬
至张宾历合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张胄玄历十一月
卷六 第 17b 页 WYG1400-0335d.png
辛酉朔二日壬戌冬至差后一日建德四年四月大乙
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张宾历四月大乙酉朔
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张胄玄历四月小乙酉朔五
月大甲寅朔月晨见东方宜案影极长为冬至影极短
为夏至二至自古史分可勘者二十四其二十一有影
三有至日无影见行历合一十八差者六旅骑尉张冑
玄历合者八差者一十六二差后二日一十四差后一
日又开皇四年在洛州测冬至影与京师二处进退丝
卷六 第 18a 页 WYG1400-0336a.png
毫不差周天和已来案验并在后更检得建德四年晦
朔东见张胄玄历五月朔日月晨见东方今十七年张
宾历闰七月张胄玄历闰五月又审至以定闰胄玄历
至既不当故知置闰必乖见行历四月五月频大张胄
玄历九月十月频大为胄玄朔弱频大在后晨故朔日
残月晨见东方宜又案开皇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癸卯
依历月行在鬼三度时加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
亏起西北今伺候一更一筹起食东北角十五分之十
卷六 第 18b 页 WYG1400-0336b.png
至四筹还生至二更一筹复满五年六月三十日依历
太阳亏日在七星六度加时在午少强上食十五分之
一半强亏起西南角今伺候日乃在午后六刻上始食
亏起西北角十五分之六至未后一刻还生至五刻复
满六年六月十五日依历太阴亏加时酉在卯上食十
五分之九半弱亏起西南当其时阴云不见月至辰巳
云里见月已食三分之二亏从东北即还云合至已午
间稍生至午后云里暂见已复满十月三十日丁丑依
卷六 第 19a 页 WYG1400-0336c.png
历太阳亏日在斗九度时加在辰少弱上食十五分之
九强亏起东北角今候所见日出山一丈辰二刻始食
亏起正西食三分之二辰后二刻始生入巳时三刻上
复满十年三月十六日癸卯依历月行在氐七度时加
戌月在辰太半上食十五分之七半强亏起东北今候
月初出卯南带半食出至辰初三分可食二分许渐生
辰未己复满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
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今
卷六 第 19b 页 WYG1400-0336d.png
伺候月以午后二刻食起正东须臾如南至未正上食
南畔五分之四渐生入申一刻半复满十二年七月十
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
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今伺候一更三筹起
西北上食准三分之二强与历注同十三年七月十六
日依历月在申半强上食十五分之半弱亏起西南十
五日夜从四更候月五更一筹起东北上食半强入云
不见十四年七月一日依历时加已弱上食食十五分
卷六 第 20a 页 WYG1400-0337a.png
之十二半强至未后三刻日乃食亏起西北食半许入
云不见食顷暂见犹未复生因即云鄣十五年十一月
十六日庚午依历月行在井十七度时加亥月在已半
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强亏西北其夜一更四筹后月在
辰上起食亏东南至二更三筹月在已上食三分之二
许渐生至三更一筹月在景上复满十六年十一月十
六日乙丑依历月行在井十七度时加丑月在未太弱
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东南十五日夜伺候至
卷六 第 20b 页 WYG1400-0337b.png
三更一筹月在景上云里见已食十五分之三许亏起
正东至丁上食既后从东南生至四更三筹月在未末
复满而胄玄不能尽中
   颜慜楚上书(胄玄改定新历言前历差一日/内史通事舍人颜慜楚上言)
汉时洛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云后当差一日八百
年当有圣者定之计今相去七百一十年术者举其成
数圣者之谓其在今乎
   文帝下诏
卷六 第 21a 页 WYG1400-0337c.png
朕应运受图君临万宇思欲兴复圣教恢弘令典上顺
天道下授人时搜扬海内广延术士旅骑尉张胄玄理
思沉敏术艺宏深怀道白首来上历法令与太史旧历
并加勘审仰观玄象参验璿机胄玄历数与七曜符合
太史所行乃多疏舛群官博议咸以胄玄为密太史令
刘晖司历郭翟刘宜骁骑尉任悦往经修造致此乖谬
通直散骑常侍领太史令庾季才太史丞邢俊司历郭
远历博士苏粲历助教传俊成瑜等既是职司须审疏
卷六 第 21b 页 WYG1400-0337d.png
密遂虚行此历无所发明论晖等情状已合科罪方共
饰非护短不从正法季才等附下罔上义实难容
  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历云骑/尉迁太学博士为世通儒)
   上皇太子駮正张胄玄历误六事(初高祖召见/胄玄因言日)
    (长影短之事而哀充复上表炀帝立为皇太/子因以历事付皇太子遣更研详太子徵集)
    (天下历算之士焯复增修其书名曰皇极历/駮正胄玄之短太子颇嘉之焯为太学博士)
    (负其精博志解胄玄之印官不满意称疾罢/归至仁寿四年焯言胄玄历误于皇太子仍)
    (上启被/駮不用)
卷六 第 22a 页 WYG1400-0338a.png
其一曰张胄玄所上见行历日月交食星度见留虽未
尽善得其大较官至五品诚无所愧但因人成事非其
实录就而讨论违舛甚众其二曰胄玄弦望晦朔违古
且疏气节闰候乖天爽命时不从子半晨前别为后日
日躔莫悟缓急月逡妄为两种月度之转辄遗盈缩交
会之际意造气差七曜之行不循其道月星之度行无
出入应黄反赤当近更远亏食乖准阴阳无法星端不
协珠璧不同盈缩失伦行度愆序去极晷漏应有而无
卷六 第 22b 页 WYG1400-0338b.png
食分先后弥为烦碎测今不审考古莫通立术之疏不
可纪极今随事紏駮凡五百三十六条其三曰胄玄以
开皇五年与李文琮于张宾历行之后本州贡举即赍
所造历拟以上应其历在乡阳流布散写甚多今所见
行与焯前历不异玄前拟献年将六十非是忽迫仓卒
始为何故至京未几即变同焯历与旧悬殊焯作于前
玄献于后舍己从人异同暗会且孝孙因焯胄玄后附
孝孙历术之文又皆是孝孙所作则元本偷窃事甚分
卷六 第 23a 页 WYG1400-0338c.png
明恐胄玄推讳故依前历为駮凡七十五条并前历本
俱上其四曰玄为史官自奏亏食前后所上多与历违
今算其乖舛有一十三事又前与太史令刘晖等校其
疏密五十四事云五十三条新计后为历应密于旧见
用算推更疏于本今紏发并前凡四十四条其五曰胄
玄于历未为精通然孝孙初造皆有意徵天推步事必
出生不是空文徒为臆断其六曰焯以开皇三年奉敕
修造顾循记注自许精微秦汉以来无所与让寻圣人
卷六 第 23b 页 WYG1400-0338d.png
之迹悟曩哲之心测七曜之行得三光之度正诸气朔
成一历象会通今古符允经传稽于庶类信而有徵胄
玄所违焯法皆合胄玄所阙今则尽有隐括始终谓为
总备
   上皇太子启
自木铎寝声绪言成烬群生荡析诸夏沸腾曲技云浮畴
官雨绝历纪废坏千百年矣焯以庸鄙谬荷甄擢专精
艺业耽玩数象自力群儒之下冀睹圣人之意开皇之
卷六 第 24a 页 WYG1400-0339a.png
初奉敕修撰性不谐物功不克终犹被胄玄窃为已法
未能尽妙恊时多爽尸官乱日实点皇猷请徵胄玄答
验其长短
   上皇太子论浑天启(仁寿四年焯造皇极历上/启于东宫论浑天不用及)
    (即位大业三年敕诸郡测/影而焯寻卒事遂寝废)
璿玑玉衡正天之器帝王钦若世传其象汉之孝武详
考律历紏落下闳鲜于妄人等共所营定逮于张衡又
寻述作亦其体制不异闳等虽闳制莫存而衡造有器
卷六 第 24b 页 WYG1400-0339b.png
至吴时陆绩王蕃并要修铸绩小有异蕃乃事同宋有
钱乐之魏初晁崇等总用铜铁小大有殊规域经模不
异蕃造观蔡邕月令章句郑玄注考灵曜势同衡法迄
今不改焯以愚管留情推测见其数制莫不违爽失之
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馀何可验况赤黄均度月无
出入至所恒定气不别衡分刻本差轮回守故其为疏
谬不可复言亦既由理不明致使异家间出盖及宣夜
三说并驱平昕安穹四天腾沸至当不二理唯一揆岂
卷六 第 25a 页 WYG1400-0339c.png
容天体七种殊说又影漏去极就浑可推百骸共体本
非异物此真巳验彼伪自彰岂朗日未晖爝火不息理
有而阙讵不可悲者也昔蔡邕自朔方上书曰以八尺
之仪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其器而无其书常欲寝伏仪
下案度成数而为立说邕以负罪朔裔书奏不许邕若
蒙许亦必不能邕才不踰张衡衡本岂有遗思也则有
器无书观不能悟焯今立术改正旧浑又以二至之影
定去极晷漏并天地高远星辰运周所宗有本皆有其
卷六 第 25b 页 WYG1400-0339d.png
率袪今贤之巨惑稽往哲之群疑豁若云披朗如雾散
为之错综数卷已成待得影差谨更启送
   又
周官夏至日影尺有五寸张衡郑玄王蕃陆绩先儒等
皆以为影千里差一寸言南戴日丁万五千里表影正
同天高乃异考之算法必为不可寸差千里亦无典说
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今交爱之州表北无影计无万里
南过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实差焯今说浑以道为率
卷六 第 26a 页 WYG1400-0340a.png
道里不定得差乃审既大圣之年升平之日釐改群谬
斯正其时请一水工并解算术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
可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
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则天地无所匿其形辰
象无所逃其数超前显圣效象除疑请勿以人废言
  张胄玄(渤海蓨人博学多通尤精术数/历拜员外散骑侍郎兼太史令)
   駮刘焯稽极历奏(胄玄徵授云骑尉直太史参/议律历推步精密高祖异之)
    (迁蒹太史令改定新历为焯所短焯初造皇/极历人造历家同异名曰稽极大业元年帝)
卷六 第 26b 页 WYG1400-0340b.png
    (下其书与胄玄参校胄/玄互相駮难竟不施用)
焯历有岁率月率而立定朔月有三大三小案岁率月
率者平朔之章岁章月也以平朔之率而求定朔值三
小者犹似减三五为十四值三大者增三五为十六也
校其理实并非十五之正故张衡及何承天创有此意
为难者执数以校其率率皆自败故不克成今焯为定
朔则须除其平率然后为可
  袁充(字德符陈郡阳夏人寓居丹阳仕陈散骑常/侍入隋历拜秘书令江都弑逆以謟佞并诛)
卷六 第 27a 页 WYG1400-0340c.png
   奏日景渐长表(开皇初大议造历张胄玄兼明/揆测言日长之瑞有司莫能考)
    (决至开皇十九年充为太史令欲成胄玄旧/事复上表是时晋王广初立为太子充奏深)
    (合时宜因改元仁寿取日长之意百/工并加程课皇太子率百官陈贺)
隋兴已后日景渐长开皇元年冬至之景长一丈二尺
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冬至景一丈二尺六寸
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景长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
年夏至景一尺四寸八分自尔渐短至十六年夏至景
一尺四寸五分其十八年冬至阴云不测元年十七年
卷六 第 27b 页 WYG1400-0340d.png
十八年夏至亦阴云不测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日
至之景尺有五寸郑玄云冬至之景一丈三尺今十六
年夏至之景短于旧五分十七年冬至之景短于旧三
寸七分日去极近则景短而日长去极远则景长而日
短行内道则去极近行外道则去极远尧典云日短星
昴以正仲冬据昴星昏中则知尧时仲冬日在须女十
度以历数推之开皇以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与唐尧
之代去极俱近谨案元命包云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其
卷六 第 28a 页 WYG1400-0341a.png
常天帝崇灵圣王相功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
平日行次道霸代日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
景短日长振古稀有(元命包上传有春秋二字初/作相末句振古未之有也)
   上言文帝本命表(仁寿初充言上本命与阴阳/律吕合者六十馀条因上表)
    (奏之赏/赐优崇)
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
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
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
卷六 第 28b 页 WYG1400-0341b.png
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
理故知洪基长笇永永无穷
   冬至日长奏(仁寿四年甲子岁炀帝初即位充/及太史丞高智宝奏言冬至日长)
    (仍讽齐王暕/率百官表贺)
去岁冬至日景逾长今岁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昔
唐尧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
庚戌冬至陛下即位其年即当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
十一月庚戌冬至正与唐尧同自放勋以来凡经八上
卷六 第 29a 页 WYG1400-0341c.png
元其间绵代未有仁寿甲子之合谨案第一纪甲子太
一在一宫天目居武德阴阳历数并得符同唐尧丙辰
生丙子年受命止合三五未若己丑甲子支干并当六
合允一元三统之期合五纪九章之会共帝尧同其数
与皇唐比其踪信所谓皇哉唐哉唐哉皇哉者矣
   陈嘉瑞表(炀帝初罹雁门之厄又盗贼益起心/不自安充复假托天文上表陈嘉瑞)
    (以自媚于上/超拜秘书令)
臣闻皇天辅德皇天福谦七政斯齐三辰告应伏惟陛
卷六 第 29b 页 WYG1400-0341d.png
下握箓图而驭黔首提万善而化八纮以百姓为心匪
以一人受庆先天罔违所欲后天必奉其时是以初膺
宝历正当上元之纪乾之初九又与天命符会斯则圣
人冥契故能动合天经谨按去年已来玄象星瑞毫釐
无爽谨录尤异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状七事其一去八
月二十八日夜大流星如斗出王良北正落突厥营声
如崩墙其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复有大流星如斗出羽
林向北流正当北方依占频二夜流星坠贼所贼必败
卷六 第 30a 页 WYG1400-0342a.png
散其三九月四日夜频有两星大如斗出北斗魁向东
北流依占北斗主杀伐贼必败其四岁星主福德频行
京都二处分野依占国家之福其五去七月内荧惑守
羽林九月七日已退舍依占不出三日贼必败散其六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有流星赤如火从东北向西南
落贼帅卢明月营破其橦车其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
汉镇北有赤气亘北方突厥将亡之应也依勘城录河
南洛阳并当甲子与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此
卷六 第 30b 页 WYG1400-0342b.png
是福地永无所虑旋观往政侧闻前古彼则异时间出
今则一朝总萃岂非天赞有道助歼凶孽方清九夷于
东獩沉五狄于北溟告成岱岳无为汾水(天命南史/作本命)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仕齐中书舍人入/周不得调隋授著作佐郎迁秘书少监)
   请变火表(劭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以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
    (表上/从之)
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
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在晋时有以洛阳火度江者代
卷六 第 31a 页 WYG1400-0342c.png
代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
㸑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
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旧火
理应有异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
甚少救益方大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
东宫诸王食厨不可不依古法(代代北史作世世/柴火作木炭火)
   上文帝言符命表(劭拜著作郎上/表赐物五百段)
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
卷六 第 31b 页 WYG1400-0342d.png
里镜彻齐氏以为已瑞改元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兴
公始作隋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臣谨案易坤灵
图曰圣人受命瑞必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窃
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鹑火
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数地数
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
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
云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
卷六 第 32a 页 WYG1400-0343a.png
根紫叶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安邑掘地
得古铁版文曰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同州得石龟
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何以
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龟腹七字何以著龟龟
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
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
白者胜黑者死大象元年夏荧阳汴水北有龙斗初见
白气属天自东方历阳武而来及至白龙也长十许丈
卷六 第 32b 页 WYG1400-0343b.png
有黑龙乘云而至两相薄乍合乍离自午至申白龙升
天黑龙坠地谨案龙君象也前斗于亳州周村者盖象
至尊以龙斗之岁为亳州总管遂代周有天下后斗于
荧阳者荧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白龙从东方来历阳
武者盖象至尊将登帝位从东第入自崇阳门也西北
升天者当乾位天门坤灵图曰圣人杀龙龙不可得而
杀皆盛气也又曰泰姓商名官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
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
卷六 第 33a 页 WYG1400-0343c.png
谨案此言皆为大隋而发也圣人杀龙者前后龙死是
也姓商者皇家于五姓为商也名宫者武元皇帝讳于
五声为宫黄色者隋色尚黄长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长
八尺河龙以正月辰见者泰正月卦龙见之所于京师
为辰地白龙与黑龙斗者亳州荧阳龙斗是也胜龙所
以白者杨姓纳音为商至尊又辛酉岁生位皆在西方
西方色白也死龙所以黑者周色黑所以称五者周闵
明武宣靖凡五帝赵陈代越当五王一时伏法亦当五
卷六 第 33b 页 WYG1400-0343d.png
数白龙陵者陵犹胜也郑玄说陵当为除凡斗能去敌
曰除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
通德大有天命也乾凿度曰泰表戴干郑玄注曰表者
人形体之彰识也干盾也泰人之表戴干臣伏见至尊
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釐坤灵图所云字
字皆验纬书又称汉四百年终如其言则知六十世亦
必然矣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则倍之稽览图云太平时
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
卷六 第 34a 页 WYG1400-0344a.png
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
于亳亳者陈留也谨案此言盖明至尊者为陈留公世
子亳州总管遂受天命海内均同不偏不党以成太平
之风化也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是时
齐国有秘记云天王陈留入并州齐王高洋为是诛陈
留王彭乐其后武元皇帝果将兵入并州周武帝时望
气者云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
尊代为之又陈留老子祠有枯柏世传云老子将度世
卷六 第 34b 页 WYG1400-0344b.png
云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当有圣人出吾道复行至齐
枯柏从下生枝东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老子
庙前古枯树东南状如伞圣主从此去及至尊牧亳州
亲至祠树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渐指西北道教
果行校考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皆如所言
稽览图又云治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郑玄注云葱变
为韭亦是谨案自六年以来远近山石多变为玉石为
阴玉为阳又左卫园中葱皆变为韭(咸同北史作会/同治道作政道)
卷六 第 35a 页 WYG1400-0344c.png
   复上书(上以劭为至/诚宠锡日隆)
易乾凿度曰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
随者二月卦阳德施行藩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
六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随从之也易稽
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五月贫之从东
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屯十一月神人
从中山出赵地动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谨案凡此
易纬所言皆是大隋符命随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
卷六 第 35b 页 WYG1400-0344d.png
月即皇帝位也阳德施行者明杨氏之德教施行于天
下也藩决难解者明当时藩鄣皆是通决险难皆解散
也万物随阳而出者明天地间万物尽随杨氏而出见
也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五为王六为宗庙明宗庙神
灵欲令登九五之位帝王拘民以礼系民以义也拘民
以礼系民以义此二句亦是乾凿度之言维持之者明
能以纲维持正天下也被阳化而欲阴随之者明阴类
被服杨氏之风化莫不随从阴谓臣下也王用享于西
卷六 第 36a 页 WYG1400-0345a.png
山者盖明至尊常以岁二月幸西山仁寿宫也凡四称
随三称阳欲美隋杨丁宁之至也坤六月者坤位在未
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有子女任政者言乐平
公主是皇帝子女而为周后任理内政也一年传为复
者复是坤之一世卦阳气初起言周宣帝崩后一年传
位与杨氏也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者贫之当为真人
字之误也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当在此时至
尊谦让而逆天意故踰年乃立昔为定州总管在京师
卷六 第 36b 页 WYG1400-0345b.png
东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者大
起即大兴言营大兴城邑也西北地动星坠者盖天意
去周授隋故变动也阳卫者言杨氏得天卫助屯十一
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卦动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
月被授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也赵地动者中山为
赵地以神人将去故变动也北方三十日者盖至尊从
北方将往亳州之时停留三十日也千里马者盖至尊
旧所乘騧骝马也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作足坎于马
卷六 第 37a 页 WYG1400-0345c.png
为美脊是故騧骝马脊有肉鞍行则先作弄四足也数
至者言历数至也河图帝通纪曰形瑞出变矩衡赤应
随恊灵皇河图皇参特曰皇辟出承元讫道无为治率
被遂矩戏作术开皇色握神日投辅提象不绝立皇后
翼不格道终始德优劣帝任政河典出叶辅嬉烂可述
谨案凡此河图所言亦是大隋符命形瑞出变矩衡者
矩法也衡北斗星名所谓璿玑玉衡者也大隋受命形
兆之瑞始出天象则为之变动北斗主天之法度故曰
卷六 第 37b 页 WYG1400-0345d.png
矩衡易纬伏戏矩衡神郑玄注亦以为法玉衡之神与
此河图矩衡义同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
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
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
年相合故曰叶灵皇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
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承元讫者言承周天元终
讫之运也道无为治率者治下脱一字言大道无为治
定天下率从被遂矩戏作术者矩法也昔遂皇握机矩
卷六 第 38a 页 WYG1400-0346a.png
伏戏作八卦之术言大隋被服三皇之法术也遂皇机
矩语见易纬开皇色者言开皇年易服色也握神日者
握持群神明炤如日也又开皇以来日渐长亦其义投
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象不绝者法
象不废绝也立皇后翼不格者格至也此言本立太子
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善也道终始
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
优也帝任政河典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
卷六 第 38b 页 WYG1400-0346b.png
得石图也叶辅嬉烂可述者叶合也嬉兴也言群臣合
心辅佐以兴政治烂然可纪述也所以于皇参持帝通
纪二篇陈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隋也(治率北/史作安)
(率/)
   请正汉王谅罪书(炀帝嗣位谅作乱帝不忍加/诛劭上书以此求媚帝依违)
    (不/从)
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叔向戮
叔鱼仲尼谓之遗直石碏杀石厚邱明以为大义此皆
卷六 第 39a 页 WYG1400-0346c.png
经籍明文帝王常法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含弘
宽大未有以谢天下谨案贼谅毒被生民者也是知古
者同德则同姓异德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
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谅既自
绝请改其氏
   人上玉文奏(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遂附致其文以为字复言)
    (有诸物象而上奏王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十八篇奏之赐帛千匹)
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及二麟双凤青龙朱雀
卷六 第 39b 页 WYG1400-0346d.png
玄武各当其方位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名凡
二十七字又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字又有却非
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也其小
玉亦有五岳却非虬犀之象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云
控鹤之象别有异状诸神不可尽识盖是风伯雨师山
精海若之类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钩陈北斗
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
宿凡四十五官诸字本无行伍然往往偶对于大玉则
卷六 第 40a 页 WYG1400-0347a.png
有皇帝姓名并临南面与日字正鼎足复有老人星盖
明南面象日而长寿也皇后二字在西上有月形盖明
象月也于次玉则皇帝名与九千字次比两杨字与万
年字次比隋与吉字正并盖明长久吉庆也(姓名北史/作日名)
  庾季才(字叔奕新野人家南郡江陵善占玄象仕/梁迁中书领太史江陵陷归周历太史中)
   (大夫终隋通直散骑常/侍撰灵台秘苑诸书)
   上言受命期日(高祖为丞相季才尝劝禅代大/定元年正月言于高祖从之)
今月戊戌平旦青气如楼阙见于国城之上俄而变紫
卷六 第 40b 页 WYG1400-0347b.png
逆风西行气经云天不能无云而雨皇王不能无气而
立今王气已见须即应之二月日出卯入酉居天之正
位谓之二八之门日者人君之象人君正位宜用二月
其月十三日甲子甲为六甲之始子为十二辰之初甲
数九子数又九九为天数其日即是惊蛰阳气壮发之
时昔周武王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
二月甲午即帝位享年四百故知甲子甲午为得天数
今二月甲子宜应天受命
卷六 第 41a 页 WYG1400-0347c.png
   迁都奏(高祖将迁都夜与高颎苏威二人定议/季才旦奏高祖愕然曰是何神也遂发)
    (诏施/行)
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尧都平
阳舜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且汉营此城经
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恊天人之心
为迁徙之计
  来和(字弘顺京兆长安人周畿伯下/大夫拜仪同入隋进位开府)
   上文帝表(帝微时和言相当王有四海开皇/末上表上大悦进开府厚赐之)
卷六 第 41b 页 WYG1400-0347d.png
臣早奉龙颜自周代天和三年已来数蒙陛下顾问当
时具言至尊膺图受命光宅区宇此乃天授非由人事
所及臣无劳效坐致五品二十馀年臣是何人敢不惭
惧愚臣不任区区之至谨录陛下龙潜之时臣有所言
一得书之秘府死无所恨昔陛下在周尝与永富公窦
荣定语臣曰我闻有行声即识其人臣当时即言公眼
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建德四年五
月周武帝在云阳官谓臣曰诸公皆汝所识隋公相禄
卷六 第 42a 页 WYG1400-0348a.png
何如臣报武帝曰隋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
领阵无不破臣即于宫东南奏闻陛下谓臣此语不忘
明年乌九轨言于武帝曰隋公非人臣帝寻以问臣臣
知帝有疑臣诡报曰是节臣更无异相于时王谊梁彦
光等知臣此语大象二年五月至尊从永巷东门入臣
在永巷门东北面立陛下问臣曰我无灾障不臣奏陛
下曰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未几遂总百揆
  萧吉(字文休梁长沙王懿之孙精阴阳算术/归周为仪同入隋历太府少卿加开府)
卷六 第 42b 页 WYG1400-0348b.png
   上文帝徵祥书(吉历拜上仪同性孤峭摈落于/时见上好徵祥之说遂矫其迹)
    (为悦媚焉开皇十四/年上书赐物五百段)
今年岁在甲寅十一月朔旦以辛酉为冬至来年乙卯
正月朔旦以庚申为元日冬至之日即在朔旦乐汁图
徵云天元十一月朔旦冬至圣王受享祚今圣主在位
居天元之首而朔旦冬至此庆一也辛酉之日即是至
尊本命辛德在丙此十一月建丙子酉德在寅正月建
寅为本命与月德合而居元朔之首此庆二也庚申之
卷六 第 43a 页 WYG1400-0348c.png
日即是行年乙德在庚卯德在申来年乙卯是行年与
岁合德而在元旦之朝此庆三也阴阳书云年命与岁
月合德者必有福庆洪范传云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主王者经书并谓三长应之者延年福吉况乃甲寅部
首十一月阳之始朔旦冬至是圣王上元正月是正阳
之月岁之首月之先朔旦是岁之元月之朝日之先嘉
辰之会而本命为九元之先行年为三长之首并与岁
月合德所以灵宝经云角音龙精其祚日强来岁年命
卷六 第 43b 页 WYG1400-0348d.png
纳音俱角历之与经如合符契又甲寅乙卯天地合也
甲寅之年以辛酉冬至来年乙卯以甲子夏至冬至阳
始郊天之日即是至尊本命此庆四也夏至阴始祀地
之辰即是皇后本命此庆五也至尊德并乾之覆育皇
后仁同地之载养所以二仪元气并会本辰
   言献皇后山陵表(高祖葬独孤皇后用吉所择/地吉上表其后上将亲临发)
    (殡吉复奏不纳吉告族人曰后四载太子得/天下今山陵气应上又临丧兆益见矣太子)
    (得政隋/其亡乎)
卷六 第 44a 页 WYG1400-0349a.png
去月十六日皇后山陵西北鸡未鸣前有黑云方圆五
六百步从地属天东南又有旌旗车马帐幕布满七八
里并有人往来检校部伍甚整日出乃灭同见者十馀
人谨案葬书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今黑气当冬王与
姓相生是大吉利子孙无疆之候也
   复奏
至尊本命辛酉今岁斗魁及天冈临卯酉谨案阴阳书
不得临丧
卷六 第 44b 页 WYG1400-0349b.png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周末为瀛/州户曹从事终隋太学博士)
   駮上柱国降服议(吏部尚书牛弘议以为礼诸/侯绝旁期大夫降一等今之)
    (上柱国虽不同古诸侯比大夫可也官在/第二品宜降旁亲一等炫駮之事遂寝)
古之仕者宗一人而已庶子不能进由是先王重适其
宗子有分禄之义族人与宗子虽疏远犹服缞三月良
由受其恩也今之仕者位以才升不限适庶与古既异
何降之有今之贵者多忽近亲若或降之民德之疏自
此始矣
卷六 第 45a 页 WYG1400-0349c.png
   自状(炫虽遍直三省竟不得官自陈内史送诣/吏部问其所能炫为状朝士七十馀人保)
    (明所陈不谬/除殿内将军)
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
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谷
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
穷覈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
   自赞(炫射策高第除太学博士以品卑去任追/诣行在所或言其无行炀帝罢之归于河)
    (间郁郁不得志乃自为赞于时/群盗蜂起粮饷断绝冻馁死)
卷六 第 45b 页 WYG1400-0349d.png
通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
传芳来叶余岂敢仰均先达贻笑后昆徒以日迫桑榆
大命将近故友飘零门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亲
故莫照其心后人不见其迹殆及馀喘薄言胸臆贻及
行迈传示州里使夫将来俊哲知余鄙志耳余从绾发
以来迄于白首婴孩为慈亲所恕棰楚未尝加从学为
明师所矜槚楚弗之及暨乎敦叙邦族交结等夷重物
轻身先人后已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爰及耆艾数接后
卷六 第 46a 页 WYG1400-0350a.png
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方违
内省生平顾循终始其大幸有四其深恨有一性本愚
蔽家业贫窭为父兄所饶厕缙绅之末遂得博览典诰
窥涉今古小善著于丘园虚名闻于邦国其幸一也隐
显人间沈浮世俗数忝徒劳之职久执城旦之书名不
挂于白简事不染于丹笔立身立行惭恧实多启手启
足庶几可免其幸二也以此庸虚屡动神眷以此卑贱
每升天府齐镳骥騄比翼鹓鸿整缃素于凤池记言动
卷六 第 46b 页 WYG1400-0350b.png
于麟阁参谒宰辅造请群公厚礼殊恩增荣改价其幸
三也昼漏方尽大耋已嗟退反初服归骸故里玩文史
以怡神阅鱼鸟以散虑观省野物登临园沼缓步代车
无罪为贵其幸四也仰休明之盛世慨道教之陵迟蹈
先儒之逸轨伤群言之芜秽驰骛坟典釐改僻谬修撰
始毕图事适成天违人愿途不我与世路未夷学校尽
废道不备于当时业不传于身后衔恨泉壤实在兹乎
其深恨一也(方违北史作多违神眷/作宸眷缃作䌷骛作骋)
卷六 第 47a 页 WYG1400-0350c.png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魏广平王/辟为参军齐员外郎入隋不仕)
   刑罚论(有识者以/为得治体)
帝王制法沿革不同自可损益无为顿改今之赃重者
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
此罪宜从月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流刑刖去
右手三指又犯者下其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
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无赖之人窜之边裔职
为乱阶适所以召戎矣非求治之道也博奕淫游盗之
卷六 第 47b 页 WYG1400-0350d.png
萌也禁而不止黥之则可(右腕北史/作左腕误)
  薛浚(字道赜河东汾阴人周纳言上/士新丰令入隋历考功侍郎)
   与弟谟书
    (浚渭南太守琰之子历仕考功侍郎丁母艰/起令视事毁不胜丧其弟谟时为晋王府兵)
    (曹参军事在扬州浚/遗之书书成而绝)
吾以不造幼丁艰酷穷游约处屡绝箪瓢晚生早孤不
闻诗礼赖奉先人贻厥之训获禀母氏圣善之规负笈
裹粮不惮艰远从师就业欲罢不能砥行厉心困而弥
卷六 第 48a 页 WYG1400-0351a.png
笃服膺教义爰至长成自释耒登朝于兹二十三年矣
虽官非闻达而禄喜逮亲庶保期颐得终色养何图精
诚无感祸酷荐臻兄弟俱被夺情苫庐靡申哀诉是用
扣心泣血霣气摧魂者也既而疮巨舋深不胜荼毒启
手启足幸及全归使夫死而有知得从先人于地下矣
岂非至愿哉但念尔伶俜孤宦远在边服顾此恨恨如
何可言适已有书冀得与汝面诀忍死待汝已历一旬
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勉之哉勉之
卷六 第 48b 页 WYG1400-0351b.png

 
 
 
 
 
 
 隋文纪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