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a 页 WYG1362-02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十一
  圣贤论中          杨万里
   子思上(此篇论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一节)
道必有措手之所而后学者得以用其功邈然如天渊
然如渊则学者安所措其手哉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夫不言所以处喜怒哀乐者而止言其喜怒
哀乐之未发夫喜怒哀乐之未发者初无影之可捕而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b 页 WYG1362-0201b.png
况求其形哉学者求其说而不得则流而入于槁木死
灰之学夫槁木死灰之学非洙泗之学也西学也然则
学者不入于此而入于彼无乃子思不示人以措手之
所而纳之于茫洋之地而然乎子思不然也子思盖有
示人以措手之所者矣而章句之学离之也离而不合
此学者所以止求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言而不知子
思所以处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妙则固在于言前也且
子思不云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2a 页 WYG1362-0202a.png
继之曰君子戒不睹惧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敬其独然后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盖天下未有无用之道而君
子亦不为不蒂之言也中也者固性之有也然性不可
见而中不可能使子思曰天命之谓性而止耳曰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止耳则此言无乃邻于不蒂而
此道无乃堕于无用耶故子思之学不恃其性而恃其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2b 页 WYG1362-0202b.png
率不恃其中而恃其致率也者循是而教焉者也致也
者力而来之者也性不可见而率性者可见中不可能
而致中者可能致则率矣中则性矣是则子思之意也
而学者不之详也象犀珠玉绝域之产也而人得而用
之者夫固有以致之也吾性之中不如是之远也不远
也而不迩也则未有以致之尔致犀象珠玉则犀象珠
玉至致中则中而相竞非君子之不幸欤且君子发圣
人之微非以为功也为道也或者不察以为学圣人而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3a 页 WYG1362-0202c.png
不能发圣人之微则天下将以我为无功于圣门邀功
之心生则相竞之说起竞则异异则朋异之中又有异
而朋之中又有朋则以强弱怪奇为胜负尔非惟君子
之不幸也亦圣道之不幸也盖自夫子有性习近远之
论而不明言性之善恶至孟子则断之以性善之说(孟/子)
(道性/善)于是荀杨韩三子者各出一说以与孟子竞(荀性/恶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扬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韩原性篇性之品有)
(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通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3b 页 WYG1362-0202d.png
说者以为夫子不立论以起争而起三子之争者孟子
喜于立论之过也嗟乎夫子非不立论也夫子而不立
论而持两端则仁义礼乐于何而折衷哉性习近远之
说是夫子之立论也立论而微者也孟子岂喜于立论
者哉入夫子之海先得夫子之珠瞥然见其性相近之
旨悟其真而发其微不忍自秘而分于人此亦仁人君
子用心之切者也而孟子何过焉三子之竞岂孟子起
之耶三子邀功之急者也三子邀功而孟子遂为过君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4a 页 WYG1362-0203a.png
子于此亦难于处也哉盖将附三子则悖于圣人附孟
子则三子者不服然则何以处之昔者秦缓死其长子
得其术而医之名齐于缓其二三子者不胜其忌也于
是各为新奇而托之于其父以求胜其兄非不爱其兄
也以为不有以异于兄则不得以同于父天下未有以
决也他日其东邻之父得秦缓枕中之书而出以證焉
然后长子之术始信于天下有所讼者必有所质也中
庸之书夫子枕中之书也而子思得之中庸曰天命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4b 页 WYG1362-0203b.png
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
以赞化育参天地质之以此而后孟子之说始信也欤
性果恶耶则曰道性之谓道可也乌用率且性既恶则
尽性之所至当逆天地而戻人物矣奚其赞又奚其参
然则何以致夫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有以处之是
也然则何以处夫喜怒哀乐之未发曰君子敬其独是
也盖天下之理莫隐于十目之所视而莫显于喜怒哀
乐之未发当其未发吾已知之非吾知之也心知之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5a 页 WYG1362-0203c.png
非心知之也天知之也天且知之而曰不显可乎曰不
显而不戒不惧则喜怒哀乐未发之初内不既其养外
不既其闲未发而不养则其发必妄未发而不闲则其
发必肆妄与肆相遭喜与怒相激哀与乐相战将以致
中是闲蝇蚋千百于一室而求其静也是以君子敬其
独也敬心不以隐显而去留则内有养外有闲方其独
也若不胜其众也方其未发也若不胜其动也方其不
暏不闻也若不胜其耳目之属也何也独者众之源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5b 页 WYG1362-0203d.png
静者动之机也一息之顷心与天已知之矣知而养养
而闲则一妄起一察应一肆动一儆随察与妄应则察
至而妄者除儆与肆随则儆至而肆者伏妄者除而肆
者伏当是之时此心莹然真而法矣未发而真发而非
真未发而法发而非法天下有是理乎去妄去肆而一
之于真与法而中在其间矣人有病目者不求其本而
急其末以为所以病吾目者翳而已去翳则目宜必明
然去一翳生一翳则不知养肝之过也肝得其养而目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6a 页 WYG1362-0204a.png
自明则夫翳者不去而去矣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其
自中也耶其有以养其中也耶
   子思中(此篇/论性)
圣人之言愈大则愈微此非有所隐也微之者显之也
言愈微故求之者愈力求之者愈力故浚之者愈深求
之力浚之深而圣言之微者显矣虽然后之君子有能
发之微而置之显天下之幸而君子之不幸也三人同
行而入海一人得珠焉则三人者必挤夫一人者三人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6b 页 WYG1362-0204b.png
者亦何仇于一人也珠也者挤之招也游圣人之门而
先发圣人之微则前有愠后有忌愠与忌并起人性之
有善恶善则恶不得以寄恶则善不得以居如冰之寒
而湿火之燠而燥也今曰善恶混吾将曰冰之性燥湿
混而火之性寒燠混也可乎至于裂性而三之裂三而
五之则亦不胜其劳矣盖三子言性而未见性者也曷
为言性而未见性也不自尽其性也自东海而趋西海
必至于西海而后尽也未至于西海而止也而曰西无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7a 页 WYG1362-0204c.png
海也之二三子者是也吾性一尽而育人物参天地者
在焉性为善耶恶耶三子者亦尝进于此也乎三子者
自有性而不尽也宜其言之不彻也质之中庸而后三
子者心服矣三子非服孟子也服孔子也三子服而后
孟子之说信孟子之说信而后孔子之意明孔子之意
明而后性善之论定性善之论定而后天下之为善者
众则子思之功岂不大哉子思不邀功者也不邀功而
大有功者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7b 页 WYG1362-0204d.png
   子思下(此篇论贤智之过/愚不肖之不及)
学者病乎无见亦病乎有见学而无见学之俗也学而
有见学之妙也俗则病矣妙矣而亦曰病可乎妙亦病
也妙而不反斯病矣人惟无见也人而有见则逐于见
而不反盖世有病于能俯而不能仰者终身不知有天
也一日而其病愈仰而见天之高自以为未始见也而
喜焉喜而不足则终日观天而不复视地焉坐亦观天
行亦观天不知逢荆棘蹈溪壑也踬而伤焉岂天使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8a 页 WYG1362-0205a.png
踬而伤哉伤生于喜喜生于见见生于不见故也学者
其初患于无见也而尽锐以求于一见见矣其患反甚
于不见何也不见则喜其见则自夫人之喜心一生也
而道始远非心之害道也喜其高则必厌其下喜其远
则必弃其迩喜其大则必厌其细不知夫道也者下不
二于高迩不二于远而细不二于大也而二之是故崇
先觉卑后学务遐想蔑近思以君臣父子之日用为浅
易以仁义礼乐之名教为粗迹于是探混茫以为深极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8b 页 WYG1362-0205b.png
孤绝以为高而不知入于空虚无有此地举空虚无有
之学以治身济世此犹取梦中之饮食以济饥渴也不
已疏乎古之君子盖有穷百家究六合极师友博论辨
而无得也非无得也有得而无用也有得而无用则是
吾见之为病也从其见而反焉则有得矣见不损于今
亦不加于今见不异于昔亦不同于昔至此得向之所
谓百家六合师友论辨皆非也而皆是也百家一人六
合一室师友一户论辨一口孰为高孰为下孰为远孰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9a 页 WYG1362-0205c.png
为迩孰为大孰为细耶道之归有在矣中庸曰道之不
行也道之不明也贤智过之愚不肖不及也夫愚不肖
之不及固离于道矣而贤智之过之乃中庸之所甚忧
而道之不行与不明乃贤智者之罪此无他见而不反
之病也又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
不骄为下不倍夫学之功至于居上而不骄为下而不
倍此真有用之学也求其所以然者则本于不以性废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9b 页 WYG1362-0205d.png
学不以大忽微不以高弃卑不以新忘故不以质去文
嗟乎学至于此其斯以为子思中庸之学也欤好游者
以为九州之内四海之外其山川人物非复其乡里所
有之山川人物也竭其家以为粮以求博观于天下三
年而贫也而倦也悔而归则其乡里之山川人物即九
州四海之山川人物也而后释然悟翻然喜学者之学
而有见见而不反盖游而未悔者也安得游而悔者与
之共学子思之中庸也耶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1362-0206a.png
   孟子上(此篇论/仁之端)
仁可得而求乎曰可仁可得而闻乎曰不可仁不可闻
则学者乌乎求曰求以不言不求以言盖体仁者心也
而心非仁喻心者言也而言非心言犹非心也而言可
以求仁乎哉言之非心也以言有所不能言也非惟彼
心之仁不能言于吾也吾自求之吾自得之吾自不能
言之矣人有生而不能饮酒者问酒之何味其能饮酒
者不过告之以酒之美而已若酒之所以美者虽能饮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1362-0206b.png
酒者亦不能自言也非吝于告也极天下之善言酒者
止于此也就使能言而不止于此亦不能使不饮者之
知味何则吾以其言言酒而彼以其听听酒而言与听
卒非酒也韩子曰博爱之谓仁程子曰非也仁者觉也
吾将是韩子则夫子之言有不然者颜回问仁子曰克
已复礼为仁于博爱何与焉吾将是程子则夫子之言
有不然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于觉何与焉仁之不可
言也如此然则仁不可善则二子之论乌乎归曰吾将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1362-0206c.png
归乎夫子然则夫子之论自不一也乌乎而得归于夫
子曰吾将由孟子以归夫子程子者得夫子之潜者也
韩子者得夫子之彰者也孟子者得夫子之潜与彰而
据其会者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又曰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乎孟子之言
仁盖至于此少乎然则曷谓恻隐曰是不可言欤孟子
之言及于恻隐盖假恻隐以明仁而恻隐非仁也今于
恻隐之外又求恻隐之说正使恻隐之说明而仁愈晦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1362-0206d.png
矣虽然试言之隐也者若有所痛也恻也者若有所悯
也痛则觉觉则悯悯则爱人之手足痹而木者则谓之
不仁盖方其痹而木也搔之而不醒抶之而不恤彼其
非不爱四体也无痛痒之之可觉也至于无疾之人误
而拔一发则百骸为之震何也觉其痛也觉其一发之
痛则爱心生不觉四体之痛则爱心息孟子曰不仁者
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此不觉于人者也曰人病舍其
田而芸人之田此觉于人而不觉于身者也曰指不若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1362-0207a.png
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觉于身而不觉于
心者也以觉吾之痛觉彼之痛则爱人以觉彼之痛觉
吾之痛则自爱自觉而自爱则何理之不悟觉人而爱
人则何物之不覆是故不爱始于不悯不悯始于不觉
不觉始于不痛古之君子以不如舜为忧此一痛也以
一夫不被其泽为责此亦一痛也故曰痛则觉觉则悯
悯则爱然则克己复礼仁也爱人仁也博爱之谓仁仁
也仁者觉也仁者何也均恻隐之心也故曰孟子得夫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1362-0207b.png
子之潜与彰而据其会者也虽然孟子则善言仁矣何
与乎学者之事哉学者诵孟子之言也吾知恻隐之为
仁也市门之侩终日导千金之贾而鬻金于市归其家
无一钱之藏则外而不内也孟子之言仁何与乎学者
之事哉孟子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学者盖亦求其所以充之也哉
 
 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