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a 页 WYG1362-01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一
  性理论            朱 熹
   皇极辨(此篇论皇者君极者至/极标准非大中之义)
    (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
    (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恊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
    (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b 页 WYG1362-0118b.png
    (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
    (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
    (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洛书九数而五居中洪范九畴而皇极居五故自孔安
国训皇极为大中(洪范五皇极注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而后之
诸儒莫有以为非者予尝考之皇者君之称也极者至
极之义标准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以取正
焉者也故以极为在中之至则可而直谓极为中则不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2a 页 WYG1362-0119a.png
可若北辰之为天极屋栋之为屋极其义皆然而周礼
所谓民极者(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于皇极之
义为尤近顾今之说者既误于此而并失之于彼是以
其说展转迷谬而终不能以自明也即如旧说姑亦无
问其它但于洪范之文易皇以大易极以中而读之则
所谓惟大作中大则受之之属为何等语乎故予切独
以为皇者君也极者至极之标准也人君以一身立乎
天下之中而能修其身以为天下至极之标准则天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2b 页 WYG1362-0119b.png
之事固莫不恊于此而得其本然之正天下之人亦莫
不观于此而得其固有之善焉所谓皇极者也是其见
于经者位置法象盖皆本于洛书之文其得名则与夫
天极屋极民极者皆取居中而取极之意初非指中为
极也则又安得以是而训之哉曰皇建其有极者言人
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极之标准于天下也曰敛时五福
用敷锡厥庶民者言人君能建其极而于五行焉得其
性于五事焉得其理(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至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3a 页 WYG1362-0119c.png
则固五福之所聚而又推以化民则是布此福而与民
也曰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者言民视君以为
至极之准而从其化则是以此还锡其君而使之长为
天下之标准也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
皇作极者言民之所以能若此者皆君之德有以为至
极之标准也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
恊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者言君既立极于上而民
之从化或有迟速深浅之不同则其有谋为操守者固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3b 页 WYG1362-0119d.png
当念之而不忘其不能尽从而未抵于大戾者亦当受
之而不拒也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
人斯其惟皇之极者言人有能革面而以好德自名虽
未必出中心之实亦当教以修身求福之道则是人者
亦得以君为极而勉其实也曰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
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者言君之于民不当
问其贵贱强弱而皆欲其有以进德故其有才能者必
皆使之勉进其行而后国可赖以兴也曰凡厥正人既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4a 页 WYG1362-0120a.png
富方榖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
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者言欲正人者必先有以
富之而后纳之于善若不能使之有所顾于其家则此
人必将陷于不义而不复更有好德之心矣至此而后
始欲告之以修身求福之说则己缓不及事而其起而
报汝惟有恶而无善矣盖人之气禀不同有不可以一
律齐者是以圣人立极于上者至严至正而所以接引
于下者至宽至广虽彼之所以趍于此者迟速真伪才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4b 页 WYG1362-0120b.png
德高下有万不同而吾之所以应于彼者矜怜抚奄恳
恻周尽未尝不一也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
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
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
有极者言民皆不溺于巳之私以从夫上之化而归会
于至极之标准也析而言之则偏陂好恶以其生于心
者言也偏党反侧以其见于事者言也遵义遵道遵路
方会其极也荡荡平平正直则己归于极矣曰皇极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5a 页 WYG1362-0120c.png
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者言人君以身为表而布命
于下则其所以为常为教者一皆循天之理而不异乎
上帝之降衷也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
天子之光者言民于君之所命能视以为教而谨行之
则是能不自绝远而有以亲被其道德之光华也曰天
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者言能建其有极所以有作
民父母而为天下之王也不然则有其位无其德不足
以建立标准子育元元而履天下之极尊矣天之所以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5b 页 WYG1362-0120d.png
锡禹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其大指盖如此(书洪范武/王访于箕)
(子云云箕子乃言曰云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注云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
(于/九)虽其奥雅深微或非浅闻所能窥测然尝试以是读
之则亦坦然明白而无一字之可疑者但先儒昧于训
义之实且未尝讲于人君修身立道之本既误以皇极
为大中又见其辞多为含洪宽大之意因复误认以为
所谓中者不过如此殊不知居中之中既与无过不及
之不同而无过不及之中乃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以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6a 页 WYG1362-0121a.png
毫釐差者又非含糊苟且不分善恶之名也今以误认
之中为误认之极不谨乎至严至密之体而务为至宽
至广之量则汉元帝之优游(前本纪赞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唐代宗之姑息(刑法志代宗性仁恕常以用刑为戒谏/者讽帝政宽帝曰刑法峻急朕不忍也)
(范祖禹曰德宗秕政尤多而大弊有三一曰姑息藩镇/云云一冇奉天之乱而心陨胆破惴畏姑息惟恐生事)
皆是物也彼其是非杂揉贤不肖混殽方且昏乱陵夷
之不暇尚何敛福锡民之可望哉吾意如此而或者疑
之以为经言无偏无陂无作好恶则所谓极者岂不实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6b 页 WYG1362-0121b.png
有取乎得中之义而所谓中者岂不真为无所去就憎
爱之意乎吾应之曰无偏无陂者不以私意而有所去
就尔然曰遵王之义则其去恶而从善未尝不力也无
作好恶者不以私而自为憎爱尔然曰遵王之道遵王
之路则其好善而恶恶固未尝不明也是岂但有包容
漫无分别之谓又况经文所谓王义王道王路者乃为
皇建有极之体而所谓无所偏陂反侧者自为民归有
极之事其文义亦自不同也邪必若子言吾恐天之所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7a 页 WYG1362-0121c.png
以锡禹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上则流于老庄依阿无
心之说(史庄子传庄子著书大抵率寓言也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言无事实)
下则溺于乡原同流合污之见(孟子尽心下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
(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云云故曰德之贼也)
虽欲深体而力行之是乃所以幸小人而病君子亦将
何以立大本而序彝伦哉作皇极辨
或曰皇极之为至极何也予应之曰人君中天下而立
四方面内而观仰之者至此辐凑于此而皆极焉自东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7b 页 WYG1362-0121d.png
而望者不能过此而西也自西而望者不能踰此而东
也以孝言之则天下之孝至此无以加以弟言之则天
下之弟至此而无少过此人君之位之德所以为天下
之至极而皇极所以得名之本意也故惟曰聪明睿智
首出庶物(记中庸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如所谓天下
一人而已者然后有以履之而不疚岂曰含容宽裕一
德之偏而足以当之哉客曰唯唯因复记于此以发前
之未尽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8a 页 WYG1362-0122a.png
   皇极辨后(此篇辨论庄/子执中之失)
庄子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庄养生/主篇为)
(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督旧以为中(上文注/缘督以)
(为经李云缘顺也/督中也经常也)盖人身有督脉循脊之中贯彻上下
(见医/书)故衣背当中之缝亦谓之督(见记深/衣篇注)皆中意也老
庄之学不论义理之当否而但欲依阿于其间以为全
身避患之计正程子所谓闪奸打讹者也(见二程/语录)故其
意以为为善而近名者为善之过也为恶而近刑者亦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8b 页 WYG1362-0122b.png
为恶之过也唯能不大为善不大为恶而但循中以为
常则可以全身而尽年矣(见上/注)然其为善无近名者语
或似是而实不然盖圣贤之道但教人以力于为善之
实初不教人以求名者自非为己之学盖不足道若畏
名之累已而敢尽其为学之力则其为心亦已不公而
稍入于恶矣至谓为恶无近刑则尤悖理夫君子之恶
恶如恶恶臭非有所畏而不为也今乃择其不至于犯
刑者而窃为之至于刑祸之所在巧其途以避之而不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9a 页 WYG1362-0122c.png
敢犯此其计私而害理又有甚焉乃欲以其依违苟且
之两间为中之所在而循之其无忌惮亦益甚矣客尝
有语予者曰昔人以诚为入道之要(周子/通书)恐非易行不
若以中易诚则人皆可行而无难也予应之曰诚而中
者君子之中庸不诚而中则小人之无忌惮耳(记中庸/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今世俗苟
偷恣雎之论盖多类此不可不深察也或曰然则庄子
之意得无与子莫之执中者类耶曰不然子莫执中但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9b 页 WYG1362-0122d.png
无权耳盖犹择于义意而误执此一定之中也(孟尽心/上子莫)
(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老庄之意则
不论义理专计利害又非子莫之比矣盖迹其本心实
无以异乎俗乡原之所见而其揣摩精巧校计深切则
又非世俗乡原之所及乃贼德之尤者(孟尽心下孔子/曰过我门而不)
(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所以清谈盛而晋俗衰盖其
势有所必至而王通犹以为非老庄之罪(文中子周公/篇诗书盛而)
(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则吾不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0a 页 WYG1362-0123a.png
能识其何说也既作皇极辩因感此意有相似者谩笔
之于其后云
   颜子所好何学(此篇论性/之明诚)    程 颐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
(对曰有颜/回者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
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
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
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0b 页 WYG1362-0123b.png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
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
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愚
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
曰情其性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
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
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
性反而诚之圣人也故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诚之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1a 页 WYG1362-0123c.png
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
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见语/全句)出处
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则邪
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十二/篇句)仲尼称之得一善则拳
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记中/庸句)又曰不迁怒不贰过(见语/全句)
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系辞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
(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视听言动皆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1b 页 WYG1362-0123d.png
礼矣所异于圣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
容中道(记中/庸句)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颜
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见尽/心篇)颜子之
德可谓充实而有光辉矣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
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故仲尼曰不幸
短命死矣盖伤其不得至于圣人也所谓化之者入于神而
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2a 页 WYG1362-0124a.png
所欲不踰矩是也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
而至其有稽乎曰然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性之
者生而知之者也仄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生而知
也孟子则学而知也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
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已而求诸外以博闻彊记
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
颜子所好异矣
   尽性上(此篇论内外之/道同出于性)     张文潜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2b 页 WYG1362-0124b.png
一言而尽天下之道者性而已夫道之在万物虽泮散
殊别无所往而不得然其归有二而已自内而本之者
为圣人之神故凡大至于参天地广至于赞化育祸福
大故也而不得荡其和死生至变也而不得干其常所
以极天下之高明而寂然不动以待万物之至者皆道
之在内者也自外而致用者为王者之事故凡观变以
应天下之动而利用以成天下之务大之为礼乐小之
为政刑所以鼓众动民出而与一世同患无所感而不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3a 页 WYG1362-0124c.png
通盛德大业待之以立者皆道之在外者也呜呼道则
广矣大矣然不在外则必在内不在己则必在物所谓
道者不外是矣且天下之道不过于内外而内外之道
其初曷出哉凡在内者乃吾之所受于天而虚静明达
无所待于外者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者(记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凡在外者取吾所受于天者而显诸形名
事物之际与物两得而布之天下取诸心而施诸事本
乎天而成乎人动于无为而著于有形使天下万物蒙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3b 页 WYG1362-0124d.png
其利所谓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者也故内外之道虽殊
而同出于吾性故两言而尽天下之道者曰内外一言
而尽内外之道曰性而已然则天下之物未有逃于吾
性之表则吾性者尽天下之能事者也圣人之所以为
圣人者岂能强其性之所无而附益其所不足哉然尽
其性之所受于天者而无有闇蔽不照之累天下全受
于我者全得之而已矣故能尽已之性则能尽天下之
道能尽天下之道而后为圣人自圣人而下之至于庶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4a 页 WYG1362-0125a.png
人其别盖多矣彼其为是大小之辨者亦岂有他哉其
于性也所见有广狭故其为德也所立有小大性犹山
也自圣人至于庶人登山者也或蹈其半或止其下而
其强立者出入上下无所不至陟焉而穷其高降焉而
极其深尽一山之视而无不至之处故无不至者圣人
也或蹈其半或止其下者贤否之别也均是性也因其
所见而为圣贤之别均是山也因其所止而知强弱之
异故人之缮性也有不求而性之于人也无不足人之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4b 页 WYG1362-0125b.png
登山也有不尽而山之于人也无不与子思曰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记中/庸云)故道出于性教出
于道一得吾性而道与教举矣
   尽性论下(此论圣人尽已之性/趍善避恶两极其至)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呜呼此性之说也盖孟子尝
以谓性善矣(孟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云云)夫善
者万物之一也万物皆备于我则我之所受于天者独
善矣乎故吾知孟子为性善之说其有救乎当世之变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5a 页 WYG1362-0125c.png
而非性之至论也扬子曰善恶混(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子之论出于万物皆备于我者也然则尽
已之性而为圣人则圣人之于性岂有兼受其恶者哉
是不然圣人之于圣其智足以知之者无不尽矣凡性
之可以为善者圣人者达之无不至其极凡性之可以
为恶者圣人察之无不极其微于是乎有学焉开其所
由达之途使趋者必至其极而无蔽阏于前治其所能
察之隙使避而远者必尽其微而无有铄夺陷溺之累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5b 页 WYG1362-0125d.png
故能尽性之大体则趋善而远过也两皆至其极故善
之在我者无不举恶之在我者无不去自圣人而下之
至于庶人自上智而下之而为下愚所以为贤否之殊
者亦计夫所趋之善有浅深所避之恶有小大之殊者
岂有他哉其于性也所见有全有不全故也昔者颜子
之于孔子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
(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夫高与坚也凡人之性举有之也孔子至
焉而颜子之力几疲于是矣是何也孔子得其善之授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6a 页 WYG1362-0126a.png
于天者尽而颜子得之也有不至者矣夫子之门人自
子路子贡之徒皆尝有不善于其身赐之货殖(语十一/赐不受)
(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由之兼人(同上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子曰由也兼)
(人故/退之)是也二人者盖终身而不知止而颜子之于不善
也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系辞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
(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夫颜子之于子路子贡其性之质一也然
其于不善也远之者至于未尝复行而不改者至于终
身何也岂颜子远其恶之授于天者尽而由也赐也有
十先生奥论注 后集卷一 第 16b 页 WYG1362-0126b.png
不尽者矣譬之医也不尽知天下之善恶则其治疾也
有所遗毒石恶草知之不周则其于远害也必有所不
尽故良医尽天下善恶之药而圣人尽吾身善恶之性
夫性所至有浅深所尽有广狭而人之才能自是别矣
 
 
 
 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