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十三
  浙江图考(中)
 山海经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
山在成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元案此经以三江首大江明三江皆大江所分
  也长州今属苏州苏州之南正今浙江地也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蛮东在闽西北入海馀暨南
 郭氏注曰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
 海今钱塘浙江是也蛮即歙也
卷十三 第 1b 页
  元案地理志本是渐字浙字后人所改此浙字
  亦后人所改也
论衡书虚篇
有丹徒大江有钱唐浙江有吴通陵江吴越在时分
会稽郡越治山阴吴都今吴馀暨以南属越钱唐以
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界也山阴上虞在越界中子
胥入吴之江为涛当自上吴界中何为入越之地发
怒越江
  元案王充所举即汉书之三江也充言子胥不
  应发怒越江若吴越之江如今不相通充必以
卷十三 第 2a 页
  此为言此后汉时南江之流尚未断也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
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
  元案水经唐书艺文志以为桑钦撰王应麟疑
  其多东汉后地名姚宽谓郦注引桑钦说则书
  非桑钦作钦汉成帝时人汉书地理志引其言
  则在班氏前以王氏所疑则在班氏后然其言
  与班氏相表里二书实可相證也班氏谓芜湖
  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水经释禹贡中江
卷十三 第 2b 页
 则云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
 海班志谓毗陵北江在北东入海水经释禹贡
  北江则云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可知班氏之
  中江北江即禹贡之中江北江班氏之南江禹
  贡无文水经于沔水篇见之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
  元案解见下
 江水篇
江水东过蕲春县南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
西南注之
卷十三 第 3a 页
  元案郦氏又注决水云决水自雩娄县北径鸡
  备亭决水自县西北流径蓼县故城东又径其
  北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
  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
  此灌水所出之庐江金兰县东陵乡即利水之
  庐江郡东陵乡也汉志金兰西北东陵乡附注
  庐江郡下则金兰在郡治矣汉庐江郡治在舒
  续汉志舒县有桐乡刘昭补注云古桐国左传
  昭五年吴败楚鹊岸杜预曰县有鹊尾渚然则
  今桐城县在汉时属舒通典宣城郡南陵有鹊
卷十三 第 3b 页
  州即鹊岸是汉之舒地直达大江洲渚禹贡过
  九江至于东陵东迤正实指至此东迤为南江
  也导漾云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漾之入
  江在大别也导河云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九河之播在大陆也其例正同南江
  东迤在庐江郡之东陵其南岸正丹阳郡之石
  城与班志石城受江其义一也汉志庐江郡雩
  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北至蓼入决过
  郡二行五百一十里雩娄在霍邱县西南蓼在
  霍邱县西北水经言决水出雩娄县南大别山
卷十三 第 4a 页
  则汉志所谓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者非指决
  水乃指灌水也郡下言淮水出金兰东陵乡郦
  氏以淮水即灌水灌水自东陵至蓼是自桐城
  庐江至霍邱正合五百里至东陵东迤即石城
  分水何疑
 沔水篇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
 注曰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之石城县也牛渚
在姑孰乌江两县界中也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
卷十三 第 4b 页
里安得径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
  元案石城汉属丹阳晋属宣城宋齐仍之郦氏
  称宣城之石城县本其时言之也姑孰汉芜湖
  地今之当涂乌江汉九江郡历阳地今之和州
  盖以吴周瑜所屯之牛渚在今采石者当之也
  不知此牛渚即秦皇所渡之海渚见越绝书正
  在石城之西岸也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为大江
 注曰江即北江也经书在北则可又言东至馀姚
 则非考其径流知经之误矣
卷十三 第 5a 页
  元案此非经误乃传写之误也当云分为二其
  一东北流又过毗陵县北为大江其一又东至
  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为南江
  元案班志于石城注分江水首受江至馀姚入
  海于吴注南江在南本是两条郦氏知分江水
  即是南江故合而言之智足以知班氏矣赵氏
  一清
谓其改窜班书不知古人训解之体如此
  贯而通之非改而窜之也
 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径石城县北
卷十三 第 5b 页
  元案江南通志曰池口河在府西五里古称贵
  口亦称 口宋时始称池口齐书沈仲玉自
  口欲断江胡三省通鉴注云即今之池州贵池
  口也顾氏方舆纪要曰石城废县在贵池县西
  七十里古之贵口在石城县东今县在古县西
  故贵口又在今县西也
 东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径其县故城东又北入
 南江
  元案江南通志称清溪河在府东北五里入江
  即清溪口郦注言溪水受江盖即此水
卷十三 第 6a 页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郎山北流为
 贵长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
  元案江南通志郎山在府西南七十里有玉镜
  潭顾氏方舆纪要曰池口即贵池水有五源一
  出石埭县西之栎山一出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之古源山一出考溪一出石岭一出东源会于
  秋浦汇于玉镜潭入池口达大江秋浦玉镜潭
  所汇正古之贵长池也
 南江又东径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合注泾水
  元案晋宋之临城属宣城郡今池州青阳县也
卷十三 第 6b 页
  江南通志青阳县有临城河在县南会大通河
  入江此河已不与贵池水相连又池口河之源
  自石埭出者亦至秋浦而合其会秋浦处尚属
  南江之遗盖既与径临城南者中绝而一为临
  城河附于大通河北行一通于石埭栎山之源
  也汉书地理志丹阳郡句泾韦昭曰泾水出芜
  湖然则泾水自芜湖南至今宁国府泾县入于
  南江耳江南通志赏溪在泾县西南一里泾水
  流至县西为赏溪北入于青弋江又青弋江在
  宁国府西六十里发源黄山会石埭太平旌德
卷十三 第 7a 页
  诸水下流渐广遂为通津北至芜湖入江又舒
  溪在太平县西六十里源出歙县径石埭东北
  至泾阳受婆瀼二溪水入泾县界为赏溪顾氏
  方舆纪要云赏溪一名泾溪其上流即石埭县
  之舒溪然则赏溪上连青弋江下接舒溪中閒
  正是南江故道但与青阳之水不续遂合舒溪
  青弋江而北向矣通志言宋崇庆中县尉刘谊
  以溪流东徙于赏溪西凿新河欲挽之使西而
  卒无成可见池宁之水皆东流非西流也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
卷十三 第 7b 页
  元案哀公十五年楚伐吴及桐汭杜氏注曰宣
  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西北入丹阳湖顾氏方
  舆纪要曰广德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
  汭之名因此源出州南白石山西北流经建平
  县界又西入宣城县界为白沙川亦曰绥溪汇
  于丹阳湖入大江又曰宣城东北四十里有南
  崎湖其北为北崎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馀
  里其东北百里有绥溪一名白沙溪广德建平
  诸水由此入于南湖府东境诸川亦悉汇入北
  达固城丹阳诸湖会于黄池而达大江又灵山
卷十三 第 8a 页
  在广德州南七十里又南十里曰桐山亦曰桐
  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谓之桐汭正
  桐水入江之处郦氏未言其方向盖桐水自北
  来南注于江也晋时已北流于湖郦氏所叙盖
  犹古迹矣
 又东径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
 出陵阳山下径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溪水又北合
 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径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
 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
 合旋溪北径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
卷十三 第 8b 页
 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馀丈下为深潭潭水
 东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江之北即宛陵县
 界也
  元案陵阳废县在青阳县南六十里今为陵阳
  镇汉书地理志丹阳郡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
  南北入大江此大江即南江也江南通志曰舒
  溪在石埭县续文献通考谓之旋溪本陵阳子
  明垂钓处溪源一出太平县之弦歌乡一出县
  之舒泉乡经城南合佘溪岳溪诸水下泾县至
  芜湖入江然则舒溪即旋溪也顾氏方舆纪要
卷十三 第 9a 页
  曰淮水出吕山径南陵县南五十里孔镇浦合
  漳水为澄清河绕县东门谓之东溪又北受籍
  山诸水汇于芜湖之石硊渡入青弋江又云吕
  山在南陵县南六十里其南为石窦有泉涌出
  即淮水之源据此淮水即东溪入舒溪即入旋
  溪旋溪水北注于南江与泾水南注者迥然各
  判今则南江既湮而旋溪北合泾水为青弋江
  然舒溪泾水之閒南江故道尚可迹而求之也
 南江又东径宁国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
  元案即今宁国县
卷十三 第 9b 页
 南江又东径故鄣南安吉县北中平二年分故鄣
 之南乡以为安吉县县南有钓头泉悬涌一仞乃
 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
  元案顾氏方舆纪要曰故鄣城在广德州东南
  九十里入湖州府长兴县界长兴县西南八十
  里旧安吉县城在今州治西南三十里宏治湖
  州志曰故鄣城在安吉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
  记今俗号府头是也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江东注于具区谓
 之五湖口
卷十三 第 10a 页
  元案太平寰宇记言箬溪在县南五十步一名
  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湖赵渎当即长渎之故
  迹全氏祖望谓郦氏以南江当具区然南江注
  具区而复出为南江非以南江即具区也赣水
  入彭蠡而后入江不闻以彭蠡为赣水也
 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径笠泽在吴南松江
 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禦之笠泽越军江南吴
 军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南五十里
  元案郦氏以松江为南江东出之流非以为中
  江也班志于会稽吴县注曰吴江在南则中江
卷十三 第 10b 页
  之不在南可知且于吴曰南江在南于毗陵曰
  北江在北则中江必在吴县之北毗陵之南可
  知此言之可寻味而出者也文选江赋李善注
  引水经注云中江东南左会滆湖(今水经注/无此语)
  湖在常州府西南三十五里半入宜兴当太湖
  北正汉阳羡地会于滆湖由滆湖而东出仍在
  太湖之北不必出自太湖东南也然则中江非
  松江乎曰必松江也吴松江口正中江入海之
  处但中江由阳羡入海正在吴之北其趋海也
  必历昆山而至嘉定上海之閒盖中江出滆湖
卷十三 第 11a 页
  之口既湮南江径禦儿之流亦塞(浙江径禦/儿详见后)
  中江入海之委转与南江出湖之条两相接续
  于是曰松江曰娄江曰三江口支派纷繁莫可
  究问而庾氏三江之说起矣今吴松海口在嘉
  定县东彼入滆湖而出滆湖直趋于此可也何
  至入滆湖者南出吴江复北注耶郦氏叙南江
  注具区东出为松江明以东出者为南江郭氏
  以松江当中江盖指吴松口而言尔
 松江自湖东北流径七十里江水奇分谓之三江
 口此亦别为三江虽称相乱不与职方同庾仲初
卷十三 第 11b 页
 扬都赋注曰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
 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
 江而三此非禹贡之三江也
  元案庾氏三江之说郦氏已駮破之赵氏一清
  曰明此可以辨正蔡九峰书传之谬
 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
 东南出谓之谷水吴记曰谷水出吴小湖径由卷
 县故城下谷水又东南径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
 南径盐官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县故武原乡也后
 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王莽名
卷十三 第 12a 页
 之展武汉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
 也后乃移此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
  元案由太湖至嘉兴乃南江故道由嘉兴至澉
  浦则非南江矣又案今海宁海盐平湖三县沿
  海之地皆较嘉兴地势为高澉浦之水皆西流
  与海不通所以古江水于出太湖后不由海盐
  入海折而由杭州入海也此注言谷水出为澉
  浦以通巨海是澉水东流矣此亦未确盖自海
  宁海盐平湖接淞江皆无内水与海相通者直
  至上海吴淞口始通海也平湖之乍浦名为海
卷十三 第 12b 页
  口实无内水与海潮相通此予目验者
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
 注曰谢灵运云具区在馀姚然则馀暨是馀姚之
别名也今馀暨之南馀姚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
会归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
  元案此文有讹误馀姚非馀暨郦氏当知之
 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
 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阴为
 浙江
  元案以渐为浙自郦道元始郦氏叙南江与两
卷十三 第 13a 页
  汉说三江者无异辞惟误浙为渐遂疑郭景纯
  之说且疑述志者多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自
  有郦氏此误渐浙二字虽明晰于说文而莫有
  能详者矣
 今南江枝分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则与浙江合
 故阚骃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
  元案此水不经吴县之南从长兴安吉即注钱
  塘殊于班志吴县南江在南之说故郦氏以为
  枝分然从钱塘至馀姚之道未湮也其正流从
  长渎注太湖东出为松江南径嘉兴石门至钱
卷十三 第 13b 页
  塘是时石门之流中断嘉兴之江从谷水而注
  澉浦矣于是钱塘东折之南江且西续于乌程
  上承安吉而南江之流夺于枝分盖谷水自嘉
  兴而北以至太湖南江也自嘉兴至澉浦非南
  江也枝分自钱唐入海南江也自馀杭上承乌
  程之流非南江也安吉而西又南江之上流矣
  郦氏时之南江已异于班志今则谷水及南江
  枝分均不可见而浙江且续渐江而为渐所冒
  矣下塘运道由石门嘉兴上溯吴江盖古南江
  之正流西湖保叔塔后西溪一带有古荡等地
卷十三 第 14a 页
  洼下积水揆其形势犹见南江之遗迹胡朏明
  谓馀杭即馀姚之误其说非也
 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
  元案临平湖在江之西岸浦阳江在江之东此
  文有误也辨见后
 又于馀暨东合浦阳江自秦望分派东至馀姚县
 又为江也江水又东径赭山南江水又径官仓江
 水又东径馀姚县故城南江水又东径穴湖塘江
 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
 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东南地卑万流所
卷十三 第 14b 页
 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
 旧渎难以耶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
 得其实也
  元案郦氏叙南江自石城至馀姚历历如绘虽
  混渐浙之名而南江则未混也
 渐江水篇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元案此本山经可證山经本作渐水
 注曰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
 县南蛮夷中
卷十三 第 15a 页
  元案郦氏时山经本已误渐为浙道元未加深
  考遂仞浙水即渐水文选沈休文诗李善注引
  十洲记云桐庐新安东阳二水合于此仍东流
  为浙江此十洲记当是阚骃十三洲记以新安
  江水东流为浙则误渐为浙不始于道元矣
 北径其县南浙江又北历黟山浙江又北径歙县
 东与一小溪合又东径遂安县南溪广二百步浙
 江又左合绝溪浙江又东北径建德县南
  元案此新安江即渐水也郦氏误为浙江水自
  徽州歙县流入严州府境经淳安县南又东流
卷十三 第 15b 页
  至府城东南与谷水合一名徽港
 浙江又东径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
 十二濑濑皆峻崄行旅所难浙江又北径新城县
 桐溪水注之水出吴兴郡于潜县北天目山又东
 南流径桐庐县东为桐溪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
 濑弟二是严陵濑桐溪又东水径新城县入浙江
  元案今寿昌县在严州之西南渐水既至建德
  则东径桐庐不径寿昌矣寿昌谷水所经也
 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
 富阳也东分为湖浦浙江又东北径富春县南浙
卷十三 第 16a 页
 江又东北径亭山西
  元案入者入其境径者径其城故两言富春富
  春今建德寿昌桐庐皆是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元案依班志自建德至海皆谷水也水经皆属
  渐江不叙谷水然与浙江绝不相混今馀杭县
  不临水非渐水所经此经文言北过馀杭者汉
  会稽郡海盐馀杭钱塘富春四县富春在西为
  今桐庐寿昌地海盐在东为今平湖地中閒在
  今为海宁仁和钱塘以至富阳者在当时为钱
卷十三 第 16b 页
  塘馀杭两县盖钱水之东为钱塘西为馀杭馀
  杭之地直至谷水之滨故秦皇从狭中渡徐广
  以为馀杭元和郡县志引吴兴记云馀杭秦始
  皇将上会稽舍舟航于此后汉省钱塘县则其
  地必分隶海盐馀杭是今为钱塘地者在汉为
  馀杭地吴复置钱塘又分海盐地置盐官县又
  分富春地置桐庐寿昌建德三县而富春既移
  而东钱塘则移而西于是钱塘界接富阳而馀
  杭不复临江矣刘昭补注以狭中在钱塘富春
  之界未足以駮徐广也(今富阳县西江水最狭/处曰窄溪其古狭中乎)
卷十三 第 17a 页
 浙江径县左合馀杭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孙权
 分馀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
  元案此误也谓江北即临安将馀杭在江之南
  矣
 浙江又东径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
 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
  元案咸淳临安志言汉熹平二年馀杭县令陈
  浑徙城于溪北后复治于溪南此溪即苕溪郦
  氏既误以浙江当渐江又误以苕溪当浙江故
  言故县南新县北也其时馀杭已不临江水而
卷十三 第 17b 页
  经云北过馀杭不可以通遂以当时之形势解
  两汉之馀杭而以苕溪当江水其传闻所误与
 浙江又东径乌伤县北
  元案乌伤今义乌县閒于诸暨之南此云东径
  乌伤北盖误浦阳江为浙江也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谷水入焉
  元案谷水至钱塘入浙江郦氏所云浙江正谷
  水也
 谷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
 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
卷十三 第 18a 页
  元案太末今衢州府西安龙游等地
 谷水又东径长山县南与永康溪水合县即东阳
 郡治也
  元案衢州之水古称谷水今谓信安江由兰溪
  建德桐庐富阳钱塘与浙江合其自东阳西径
  金华至兰溪与衢州水合者今称金华江一称
  东阳江即婺港在浦阳江之南断无北入钱塘
  之理郦氏不知浙之非渐既以谷水当浙江而
  班志谷水至钱塘入浙江之说不能贯通于是
  以谷水至兰溪南径金华而金华江遂为谷水
卷十三 第 18b 页
  之流矣长山即今金华永康溪水自入东阳江
  非入浙江也金华府志称衢港婺港二水汇于
  兰溪县之西南类罗縠文因号縠水是犹谷水
  之遗称柰何以婺港当之也
 谷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
 布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悬
 百馀丈濑势飞注状如瀑布其水分纳众流混波
 东浙径定阳县溪水又东径长山县北溪水又东
 入于谷水
  元案定阳溪在衢州府东十五里一名东溪源
卷十三 第 19a 页
  出遂昌县周公岭入府境东北流至鸡鸣山下
  合于衢江定阳故城在今常山县东南三十里
  常山县在衢州府之西信安县即今西安衢江
  即谷水也衢江源出衢州府开化县东北六十
  里经县城东谓之金溪又东南入常山县境而
  为金川至县城东则江山县大溪之水流合焉
  又东南经府城北而江山县南仙霞岭北诸溪
  谷之水皆流合焉又至府城东下五里而定阳
  溪流合焉又东北经龙游县北四里而为盈川
  溪亦曰縠溪又东北历汤溪县北至兰溪城西
卷十三 第 19b 页
  金华江入之郦氏既以谷水出太末又以定陵
  溪径长山注于谷水案之形势均有未合
 谷水又东径乌伤县之黄云山又与吴宁溪水合
 水出吴宁县下径乌伤县入谷谓之乌伤溪水
  元案吴宁县在今东阳县东二十七里吴宁溪
  水即金华江东阳溪导义乌之水为乌伤溪入
  于东阳江永康之水又入之乃西至兰溪入谷
  水此今之形势也郦氏以谷水至兰溪径金华
  义乌东阳既误金华江为谷水故永康溪水入
  金华江而以为入谷水乌伤溪入金华江而以
卷十三 第 20a 页
  为吴宁溪入谷水又以吴宁溪水入谷水谓之
  乌伤溪水然则至钱唐入浙江者即此乌伤溪
  水矣乌伤溪源出大盆山西流而以为是谷水
  东注是今为源而古为委矣自此北及钱唐既
  隔绍兴诸山而浦阳一江郦氏叙之又由乌伤
  历诸暨始宁为曹娥江入海此乌伤溪何由入
  浙江乎钱塘在北岸此从乌伤来即入江亦在
  南岸何由至钱塘乎其误无疑也
 谷水又东入钱塘县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谷
 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塘入浙江见也
卷十三 第 20b 页
  元案班志谷水即郦氏之浙江郦氏不明渐江
  非浙遂莫能辨谷水矣
 浙江又东径灵隐山山下有钱塘故县浙江径其
 南县南江侧有明圣湖县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
 也阚骃云山出钱水东入海吴地记言县惟浙江
 今无此水
  元案武林水即钱水详见后
 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
 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
  元案志称御息湖咸淳临安志言在东北一十
卷十三 第 21a 页
  八里
 浙江又东合临平湖湖水上通浦阳江下注浙江
 名曰东江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
  元案临平湖在今上塘临平山之西南地高于
  下塘故旧有四坝以蓄其水其水或西北泄于
  南江之径石门者谓之下注浙江可也浦阳则
  必不可以上通毛检讨大可谓临平湖乃临湖
  之误临湖即今临浦在萧山南三十里横亘于
  浦浙之閒
 浙江又东径禦儿乡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禦皃
卷十三 第 21b 页
 是也浙江又东径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候
 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
 渡会稽凑山阴是也
  元案此条可为南江即浙江之證可为南江由
  吴江嘉兴石门钱塘馀姚入海之證可为南江
 由吴江嘉兴石门钱塘通名浙江之證郦氏北
  人未尝身历江南所注江南之水非得诸传闻
  即原于故籍而浙江径禦儿柴辟两言知其传
  之旧也惜郦氏惑于渐江即浙江而莫能分别
  见此径禦儿柴辟之浙江不敢注入沔水下之
卷十三 第 22a 页
  南江而羼入渐江水下之叙浙江臆谓江水自
  临平湖上通禦儿至于柴辟一似渐江之枝分
  由临平而入正流者又似水由正流而倒上亦
  可名以浙江者于是于沔水注中亦微及之云
  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南江故道浙江旧
  名赖此而存夫南江上自嘉兴为谷水下自馀
  姚为南江枝分此径禦儿柴辟者正嘉兴至钱
  塘之正流而郦氏时已中塞尔
 浙江又径固陵城北今之西陵也浙江又东径柤
 塘谓之相渎浙江又径会稽山阴县浙江又东与
卷十三 第 22b 页
 兰溪合浙江又径越王允常冢北浙江又东北得
 长湖口浙江又北径山阴县西吕氏春秋曰越王
 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
 所投即浙江也许慎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
 江
  元案固陵以东乃正浙江郦氏至此称浙江不
  误宜云浙江南径柴辟南又径禦儿乡又径固
  陵城北
 浙江又东北径种山西又径永兴县南又东合浦
 阳江
卷十三 第 23a 页
  元案永兴今萧山县
 浦阳江导源乌伤县又东径诸暨县南又东南径
 剡县又东回北转径剡县东又东径石桥又东北
 径始宁县𡻻山之成功桥又东北径始宁县西又
 东北径永兴县东与浙江合
  元案此叙浦阳江与今合前叙乌伤溪水为谷
  水可明其误矣宋程泰之谓浦阳江即钱塘江
  何也
 浙江又东注于海
 周礼职方氏
卷十三 第 23b 页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
江其浸五湖
郑氏注曰会稽在山阴大泽曰薮具区五湖在吴

贾氏疏曰会稽在山阴自此已下所说山川之等
 一则目验而知二则依地理志而说吴南郡名依
 地理志南江自吴南震泽在西通而言之亦得在
吴南具区即震泽一也扬州所以得有三江者江
 至寻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为三
道而入海故得有三江也
卷十三 第 24a 页
  元案贾公彦谓郑依地理志是也注不详三江
  亦依地理志可知地理志会稽郡山阴会稽山
  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扬州川郑云会稽在山阴
  亦依此也疏言至扬州复分为三道而入海正
  用郑氏禹贡注分为三孔之义盖自汉至唐未
  有以职方之三江与禹贡之三江异者也
 左氏春秋传
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越子句践禦之陈于槜李阖闾
伤将指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
 杜预注曰槜李吴郡嘉兴县南醉李城
卷十三 第 24b 页
 史记集解贾逵曰槜李越地
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杜预注曰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
史记集解贾逵曰夫椒越地
十七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禦之笠泽夹水而陈越
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
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
遂败之
 国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句践起师逆之
卷十三 第 25a 页
 韦昭注曰越逆之自江至于五湖吴人大败之于
 夫椒
越王句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
 韦昭注曰江吴江
吾用禦儿临之
 韦昭注曰禦儿越北鄙在今嘉兴言吴边兵若至
 吾以禦儿之民临敌
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王乃中分
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
日将舟战于江及昏乃令左军御枚溯江五里以须
卷十三 第 25b 页
亦令右军御枚踰江五里以须夜中乃命左军右军
涉江鸣鼓中水以须吴师闻之大骇曰越人分为二
师将以夹攻我师乃不待旦且亦中分其师将以禦
越越王乃令其中军衔枚潜涉不鼓不噪以袭攻之
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之
于没(以上皆/吴语)
 韦昭注曰江松江去吴五十里没地名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
江环之民无所移
 韦昭注曰环绕也三江吴江浙江浦阳江此言二
卷十三 第 26a 页
 国之民三江绕也迁徙非吴则越也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禦儿东至于鄞西至
于姑蔑
 韦昭注曰禦儿今嘉兴禦儿乡是也姑蔑今太湖
 是也湖乃末字之讹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韦昭注曰囿笠泽也在鲁哀十七年没地名
  元案自南江之道不明而吴越之境因之不定
  今核班氏地理志既定为自吴江历嘉兴石门
  矣吴越之疆界既明内外传之文亦无不贯通
卷十三 第 26b 页
  盖吴越以南江分界吴江而西分太湖各半之
  湖以北属吴湖以南属越南江以西若湖州杭
  州金华严州皆越地也南江以东则嘉兴以南
  为越嘉兴以北为吴苏松太仓皆吴地也定十
  四年吴伐越越禦之陈于槜李伐越则至越之
  界越陈于槜李是槜李越地也通典云苏州南
  百四十里与越分境昔吴伐越越子禦之于槜
  李则今嘉兴之地槜李城在今嘉兴县南三十
  七里是也阖庐伤足卒于陉去槜李七里此巳
  为吴境阖庐卒于境内故杜预以为传释经不
卷十三 第 27a 页
  书灭之故哀元年夫椒之战吴语谓吴伐越越
  逆之是则伐之于吴江界上故越逆之于江而
  转战于五湖败于夫椒逆之即逆于吴江也吴
  不远至槜李而近至吴江者盖欲致越于湖以
  败之也十二年于越入吴吴语谓越王率中军
  溯江袭吴自山阴溯江北历石门嘉兴而至吴
  江也十七年笠泽之战吴军江北越军江南吴
  越春秋言其由境上而槜李亦由南江上溯至
  于吴江之南也是地曰笠泽曰松陵曰吴江曰
  松江正南江出湖南折趋杭之水韦昭以吴江
卷十三 第 27b 页
  松江注之可也非后之由夏驾浦而入吴松海
  口之松江也笠泽地连于震泽故亦谓之五湖
  因而亦称太湖而笠泽固名之可通者耳汉志
  会稽郡娄县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越绝
  书谓辟塞为吴备候塞汉之娄县城在今昆山
  县治东昆山以南合太仓州松江府地皆娄县
  所辖南武城在今华亭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
  要云松江府东夹江有二城相传阖闾所筑以
  备越娄县南武城即此城矣是地南接海盐汉
  书地理志海盐故武原正与吴越春秋越境北
卷十三 第 28a 页
  至平原相抵平原越绝书作武原也后汉书郡
  国志海盐县刘昭注云故治顺帝时陷为湖今
  谓为当湖然则由嘉兴而东至平湖华亭之间
  为吴越分疆可以历历考见吴仁杰两汉刋误
  补遗说三江云凡今嘉兴华亭吴江昆山濒江
  一带之地其南则越之北鄙其北则吴之南鄙
  又说汉志云会稽之吴曲阿毗陵丹徒娄无锡
  阳羡此吴地也乌伤馀暨诸暨山阴馀姚上虞
  海盐剡由拳大末乌程句章馀杭鄞钱塘鄮富
  春冶回浦则尽越地耳此说汉志则是本其当
卷十三 第 28b 页
  时言之则非仁杰时昆山之南已置松江府华
 亭县非如汉时娄县直接海盐而以越地得至
 华亭昆山者不知吴越之松江即南江而误以
 东北入吴松口之松江为吴越之松江两汉刋
  误作于淳熙以前嘉定县分于宁宗时其谓昆
  山者是时吴松口属松江境内也
范蠡谏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以上皆/越语)
  元案昭公二十四年传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
  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
  王王及圉阳而还哀公十九年传越人侵楚以
卷十三 第 29a 页
  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
  乃还顾氏栋高春秋大事表云豫章之汭实在
  今鄱阳湖盖鄱阳为楚馀干为越分峙湖之两
  岸楚越相结归王乘舟应在于此若北出则千
  馀里皆吴地越方仇吴岂能以孤军径行其地
  而与楚会其说是也考春秋诸国疆界大江以
  北若庐州和州无为州六合县等处均楚地大
  江以南则吴越所有具区以西分界可考矣具
  区以东若广德州宁国府池州府则吴越之地
  交相错处楚于此侵吴亦于此追越惜圉阳冥
卷十三 第 29b 页
  等地不可考耳夫椒近太湖之北已为越地则
  广德宁国宜亦有之三江之内吴越所据所谓
  三江环之也
 墨子兼爱篇
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
南夷之民
  元案此亦古之江通于湖之證
 越绝书
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
塞也
卷十三 第 30a 页
  元案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由拳县柴辟故就
  李卿吴越战地应劭曰古之槜李也后汉书郡
  国志由拳属吴郡刘昭注云左传曰越败吴于
  槜李杜预曰县南醉李城也槜李今为嘉兴越
  绝书此言可为班志南江在吴县南之證郦道
  元水经注叙浙江径禦儿柴辟亦引此
 吴越春秋
越明日徙军于境上后三日复徙军于槜李于是吴
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
右军躬率君子之军六千人以为中陈明日将战于
卷十三 第 30b 页
江乃令于中军衔枚溯江而上五里以须吴兵复令
于右军衔枚溯江十里复须吴兵于夜半使左军涉
江鸣鼓中水以待吴发大败之于囿
  元案此与内外传合徙军境上当是禦儿从此
  进至槜李则吴越分疆处也军于江南则又进
  而与吴夹水而陈也越所由之水道即越绝书
  所叙吴奏山阴之道可参究而得之
句践入臣于吴群臣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
赦越王归国送于蛇门之外遂去至三津之上仰天
叹曰嗟乎孤之屯厄谁念复生渡此津也至浙江之
卷十三 第 31a 页
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清
  元案此浙江即指自吴县至钱塘之水若指钱
  塘江则禦儿已为越竟何至此始望见大越耶
句践既臣子吴夫差增其封东至句甬西至槜李南
至姑末北至平原
 注曰平原越绝作武原今海盐县
吴王取伍子胥投之江中因随流扬波依潮往来越
王葬大夫种于国之西山子胥从海穿山胁持种而
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
水者大夫种也
卷十三 第 31b 页
  元案吴语云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
  江吴杀子胥自投之吴地之江非越地之江可
  知也云随流扬波依潮往来则当时浙江之潮
  直北至吴阊故相传以为子胥所为也事虽涉
  于神怪而潮之自越至吴则正于此可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
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正义曰括地志云舒州周安县东案舒州在江中
 疑海字误即此州也
卷十三 第 32a 页
  元案周安误宜为同安
过丹阳
 正义曰括地志云丹阳郡故在润州江宁县东南
 五里秦兼并天下以为鄣郡
至钱唐临浙江
 晋灼曰江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
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徐广曰盖在馀杭也顾夷曰馀杭者秦始皇至会
 稽经此立为县
  元案浙江潮大天下所无吴语随流扬波及史
卷十三 第 32b 页
  记水波恶皆是也又论衡实知篇所述秦始皇
  所行与史记同其由丹阳至钱塘即南江故道
  也
上会稽祭大禹
 正义曰越州会稽山上有夏禹穴及庙
  元案秦始皇所行之地均与班志合与水经注
  亦合云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云梦泽
  在荆州安陆等府跨江南北九疑山在衡永间
  至云梦望祀与汉武帝至盛唐望祀九疑同也
  自云梦下观籍柯盖由汉水下浮于江故曰浮
卷十三 第 33a 页
  江下也海渚在舒州同安同安随县唐至德三
  载更名桐城在汉为枞阳今为安庆府桐城县
  地在江北岸石城在江南岸石城今池州贵池
  县江至此东北行为北江分而东迤为南江秦
  皇于此亦东迤入南江故过丹阳丹阳旧为鄣
  郡武帝时改丹阳郡治宛陵晋平吴始分丹阳
  为宣城郡理宛陵而移丹阳于建业晋书地理
  志言之极明唐润州之丹阳在秦汉为会稽郡
  之云阳曲阿不名丹阳也越绝书云秦始皇帝
  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
卷十三 第 33b 页
  今富春丹阳溧阳汉富春县在会稽郡溧阳县
  在丹阳郡牛渚见水经江水径此始至石城则
  非后世采石之牛渚正义引括地志以在舒州
  是也越绝书以溧阳释丹阳者盖以秦之丹阳
  为汉溧阳地溧阳南连广德则丹阳当在今广
  德之地于此立鄣郡后又改鄣为丹阳移治宛
  陵亦由秦之旧名耳汉丹阳郡丹阳县与故鄣
  句泾相次其近宛陵故鄣可知非唐县之丹阳
  也张守节正义知丹阳为鄣郡又举润州属之
  失之矣汉之丹阳为今宁国府广德州之地故
卷十三 第 34a 页
  自桐城渡至贵池而入南江即过宁国水经注
  所谓南江自石城东入贵口又东径宁国县南
  也过丹阳而至钱塘即由吴县南而历由拳禦
  儿之道可知也始皇至钱塘临浙江而见水波
  恶临浙江即临南江东折之处随江而东乃达
  会稽山阴怯于水波西百二十里则溯谷而西
  也钱水见水经注钱通于泉即武林诸山之泉
  水下积故莽改钱塘县曰泉亭亦以钱即泉耳
  南江行于武林山皋亭山之閒钱水自西来入
  之钱水高于江故设塘因谓之钱塘今杭州城
卷十三 第 34b 页
 以近西湖者名钱塘门又咸淳临安志云秦皇
 缆船石在钱塘门外相传秦始皇东游泛海舣
 舟于此旧云西湖本通海东至沙河塘向南皆
 大江也故始皇于此缆舟梦粱录谓断桥里大
 佛头正在秦皇缆船石山上迩言可察故迹可
  寻也
 河渠书
夏书曰禹抑鸿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索隐曰三江案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
 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
卷十三 第 35a 页
 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故禹贡有北江
 中江也
  元案太史公明以通渠三江五湖为禹迹云于
  吴者毗陵阳羡馀姚皆隶会稽郡汉初为吴郡
  本初名言之也小司马以汉志之三江当禹治
  之三江亦无异说
 越王句践世家
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
至浙江
 货殖传
卷十三 第 35b 页
浙江南则越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曰杭城属吴属越诸家为说
 不同以为属吴者晏公类要括地志而不著其说
 惟淳祐志引吴越春秋所载越王句践入臣于吴
 群臣送至浙江临水祖道又载吴王夫差为越所
 败而走止秦馀杭山又史记楚威王伐越尽取故
 吴地至浙江遂谓吴越必以浙江为分界以为属
 越者杜佑通典欧阳忞舆地广记皆云春秋时属
 越越败属吴太平寰宇记引吴地记云越国西界
 至禦儿今嘉兴崇德县有禦儿乡则吴越以此为
卷十三 第 36a 页
 分界各有所据今精考之当以后说为是淳祐志
 所引三说皆有可辨其一谓越群臣祖句践于浙
 江则是吴越以浙江为界殊不知是时句践方保
 栖会稽之山浙江以西皆为吴有宜其祖道止此
 况又未尝曰送之境上耶其一谓夫差走馀杭山
 则馀杭在吴境内殊不知吴自有秦馀杭山姑苏
 志阳山又名秦馀杭山在长洲西北三十里夫差
 栖于此而死因葬焉又越绝书吴地传云秦馀杭
 山近太湖今馀杭去太湖远甚岂可以名之偶同
 强合为一其一谓楚伐越尽取吴故地至浙江则
卷十三 第 36b 页
 浙江之西乃吴地殊不知此句自是两义所谓吴
 故地者言越故取于吴者也所谓至浙江言并越
 原有之地尽取之也岂可概以为吴地乎杭州府
 志曰咸淳志之说可谓辨矣然亦有不尽然者淳
 祐志所引三说惟秦馀杭山一说诚误其二说则
 潜氏所駮亦未能折其喙君将去国群臣送之未
 及境而恝然尽返可断其必无记事者不言境上
 而言送至浑言之以见不能踰境耳后句践归国
 望见大越山川叹曰吾岂料重复乡国必至浙江
 而始见越山始云乡国则未至浙江不为越之乡
卷十三 第 37a 页
 国明甚史记云楚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其不言越
 地盖灭越则越地自尽取之词已无所不足未必
 一句分为两义此駮尤为未覈平情论之杭不专
 为越地亦不专为吴地
  元案吴越分境史记以浙江南为越又谓故吴
  地至浙江国语言越境北至禦儿平原韦昭言
  夫椒槜李皆越地于是主史记者则不以禦儿
  为越境主国语者则以吴国之境不至浙江此
  咸淳志所以駮淳祐志而杭州府志又伸淳祐
  而駮咸淳也若依汉志说文自吴江嘉兴石门
卷十三 第 37b 页
  钱塘皆得为浙江则以禦儿为越境者正以浙
  江为越境也以吴故地至浙江者原未尝踰于
  禦儿以南也国语史记正可会而通之不相背
  而实相成自不识浙江即南江乃参差不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