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十一
  诂经精舍策问
两汉学行醇实尚近于春秋列国之时汉末气节甚
高党祸横决激而为放达流而为老庄为禅释宋儒
救之取学术中最尊者为性理至明儒学案纷纷矣
惟考列国时孔曾游夏诸圣贤及各国君卿大夫之
德行名言载在三传国语孝经论语者皆为处世接
物之庸行非如禅家遁于虚无也即如仁义礼让孝
弟忠顺等语与孝经各章事事相通语语相合孔子
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语实为圣门微言盖
卷十一 第 1b 页
春秋时学行惟孝经春秋最为切实正传近时学者
发明三代书数等事远过古人于春秋学行尚未大
为发明本部院拙识所及首为提倡诸生如不鄙其
庸近试发明之以成精舍学业焉
  石刻孝经论语记
六经皆周鲁所遗古典而孔子述之传于后世孔子
集古帝王圣贤之学之大成而为孔子之学孔子之
学于何书见之最为醇备欤则孝经论语是也孝经
论语之学穷极性与天道而不涉于虚推极帝王治
法而皆用乎中详论子臣弟友之庸行而皆归于实
卷十一 第 2a 页
所以周秦以来子家各流皆不能及而为万世之极
则也孝经论语皆孔门弟子所撰而弟子之首推者
曰颜曰曾颜子之学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故曰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者何朝觐聘
射冠昏丧祭凡子臣弟友之庸行帝王治法性与天
道皆在其中诗书即文也礼也易象春秋亦文也礼
也其馀言存乎大学中庸诸篇大学中庸所由载入
礼经者以此其事皆归实践非高言顿悟所可掩袭
而得者也曾子之学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卷十一 第 2b 页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者子臣弟友自天子至
于庶人之实政实行故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欤孝
经之学兼乎君卿士庶以及天下国家曾子十篇皆
由此出其实皆尽人所同之庸行忠恕而已故孔子
曰忠恕违道不远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焉所谓一
贯者贯者行也事也言壹是皆身体力行见诸实行
实事也初非有独传之心顿悟之道也贯之训行事
见于尔雅汉书与仍旧贯无二解也若谓性道之学
必积久之后而顿悟通之则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学
与年进未闻有不悟之时亦未闻有顿悟之日也颜
卷十一 第 3a 页
曾所学于孔子者如此其馀诸贤可以类推之然则
集古圣大成之道者莫如孔子传孔子之道最近而
无偏无弊者莫如诸贤孔子诸贤之言所载之书莫
如孝经论语然则今之孝经论语儒者终身学之不
尽太极之有无良知之是非何暇论之古本孝经不
可见惟汉石经论语残字廑有存者金匮国子监学
生钱泳好学善隶书敬书孝经论语二经刻之石且
博访通人定其隶法文字泳刻将成欲归其石于曲
阜孔子宅树石于壁以贻后之学者属元记之
  惠半农先生礼说序
卷十一 第 3b 页
十三经义疏周礼可谓详善矣贾公彦所疏者半用
六朝礼例于礼乐军赋诸大端皆能引据明赡所考
證者多在九经诸纬而于诸子百家之单词精义以
及文字之假借音读之异同汉制之存亡汉注之奥
义皆未能疏證发明之我朝惠半农先生家传汉学
所著礼说十四卷实足补贾氏之所未及此书虽经
镂板而行世甚少余于丁未年在京师厂肆购得一
帙反覆读之服其精博无比后为友人借去未归至
今深忆之戊午夏吴县友人江贡廷持一帙见示则
上海彭纯甫所新刻本余喜插架之可备且一时同
卷十一 第 4a 页
学皆得读之也因为序之余昔有志于撰周礼义疏
以补贾所未及今宦辙鲜暇惜难卒业如有好学深
思之士据贾氏为本去其谬误及为纬书择唐宋人
说礼之可从者加以惠氏此说兼引近时惠定宇江
慎修程易田金辅之段若膺任子田诸君子之说勿
拘疏不破注之例博考而详辨之则此书之成似可
胜于贾氏是所望于起而任之者彭君家贫好古多
读书闻此书之刻赀皆出馆榖何其贤也
  胡朏明先生易图明辨序
元幼学易心疑先后天诸图之说庚子得毛西河先
卷十一 第 4b 页
生全集中河图洛书原舛篇读之豁然得其源委友
人歙凌次仲廷堪谓元曰子知西河之辩易未见吴
兴胡朏明先生易图明辨尤详备也元识之求其书
不可得继在京师见
四库馆书目录之曰其书一卷辨河图洛书二卷辨
五行九宫三卷辨参同契先天图太极图四卷辨龙
图易数钩隐图五卷辨启蒙图书六卷七卷辨先天
古易八卷辨后天之学九卷辨卦变十卷辨象数流
弊引据经典原原本本于易学深为有功元向往益
切丙辰视学至吴兴始求得读之盖距所闻已十六
卷十一 第 5a 页
年矣愧闻道之甚迟喜斯编之未泯亟命其家修板
刷印广为流传以贻学者因并识其事于篇首至其
辨图大略则万季野先生叙言之已尽兹不赘论
  汉读考周礼六卷序
稽古之学必确得古人之义例执其正穷其变而后
其说之也不诬政事之学必审知利弊之所从生与
后日所终极而立之法使其弊不胜利可持久不变
盖未有不精于稽古而能精于政事者也言韵者多
矣顾诗三百篇人人读之而能知三百篇之韵者或
未之有也说文解字一书人人读之而许氏全书之
卷十一 第 5b 页
例未之知则许之可疑者多矣训诂必宗汉人汉人
之说经传也或言读为读曰或言读如读若或言当
为作义疏者一切视之学者概谓若今之音切而已
其诬古不亦甚哉
圣朝右文超轶前古淳气郁积金坛段若膺先生生
于其间研摩经籍甄综百氏聪可以辨牛铎舌可以
别淄渑巧可以分风擘流其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
可得而言也其言古音也别支佳为一脂微齐皆灰
为一之咍为一职德者之之入术物迄月没曷末黠
辖薛者脂之入陌麦昔锡者支之入自唐虞至陈随
卷十一 第 6a 页
有韵之文无不印合而歌麻近支文元寒删近脂尤
幽近之古音今音皆可得其条贯此先生之功一也
其言说文也谓说文五百四十部次第以形相联每
部之中次第以义相属每字之下兼说其古义古形
古音训释者古义也象某形从某某声者古形也云
某声云读若某者古音也三者合而一篆乃完也其
引经传有引以说古义者以转注假借分观之如商
书曰至于岱宗柴诗曰祝祭于𥛱说之之本义也如
商书曰无有作𡚽周书曰布重蔑席说假借此字之
义也有引以说古形者如易曰百谷草木丽于地说
卷十一 第 6b 页
䕻从草丽之意易曰丰其屋说寷从宀丰之意易曰
突如其来如说云从倒子之意易曰先庚三日说庸
从庚之意是也有引以说古音者如奯读若诗施古
濊濊㚕读若予违汝弼是也学者以其说求之斯说
文无不可通之处说文无不可通之处斯经传无不
可通之处矣此先生之功二也至若汉读考叙例谓
读如主于说音读为主于更字说义当为主于纠正
误字如者比方之词为者变化之词当为者纠正之
词读如不易其字故下文仍用经之本字读为必易
其字故下文乃用所易之字说文者说字之书故有
卷十一 第 7a 页
读如无读为说经传之书则必兼是二者自先生此
言出学者凡读汉儒经子汉书之注如梦得觉如醉
得醒不至如冥行摘埴此先生之功三也盖先生于
语言文字剖析如是则于经传之大义必能互勘而
得其不易之理可知其为政亦必能剖析利弊源流
善为之法又可知而一行作吏即引疾养亲食贫乐
道二十年所矣其诸所得于已者深欤先生说经之
书尚有毛诗训故传微毛诗小学古文尚书撰异皆
深识大源不为亿必之言行将尽以饷学者云
  任子田侍御弁服释例序
卷十一 第 7b 页
元居在江淮閒乡里先进多治经之儒若兴化顾进
士文子(九苞)李进士成裕(惇)刘广文端临(台拱)任侍
御子田(大椿)王黄门石臞(念孙)汪明经容甫(中)皆耳
目所及或奉手有所受丁未戊申閒元在京师见任
侍御相问难为尤多侍御卒后所著弁服释例传之
弟子山阳汪祭酒瑟庵(廷珍)萧山王进士畹馨(绍兰)
从祭酒手录以归其兄进士谷塍(宗炎)亦邃于经为
吴会宿儒乃手校讹舛写以付梓问序于元元谓侍
御早年以词学名世继乃专研经史与修
四库书书之提要多出其手所辑吕忱字林深衣释
卷十一 第 8a 页
例诸书已付刻兹袟释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礼区之
凡百四十馀事综览经疏史志发微订讹灿然经纬
毕著矣侍御吾乡先进也瑟庵畹馨吾友也今得榖
塍校成之学者传习不坠元序之奚敢辞
  张皋文仪礼图序
仪礼图六卷张编修惠言之所述也编修字皋文武
进人乾隆丙午中式举人嘉庆已未进士改庶吉士

实录馆纂修官
武英殿协修官辛酉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方以学问
卷十一 第 8b 页
文章受知于
朝不幸早卒予举于乡与编修为同榜其举进士乃
予总裁会试所取予知之也久故序而论之编修幼
孤家至贫母姜孺人抚以成立及长修学立行敦礼
自守性刚而廉貌若和易而中不可干其为人勤于
事亲友于弟睦于族姻乡之善士无勿友也与人审
而后交交者必端凡为其友者无不称之敬之其为
学博而精旁探百氏要归六经而尤深易礼居母孺
人忧丧祭法仪礼为时所推尝游京师大名杭歙间
及官京师弟子先后从受易礼者以十数其所著有
卷十一 第 9a 页
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易礼易事易候易言周
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图条辩仪礼图说文谐声谱
墨子经解握奇经正义青囊天玉通解及文集四编
词一编凡十六种编修既精治易礼所著以周易虞
氏义仪礼图为最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予已刋行
之惟仪礼图六卷今年春始得于武进董君处见其
手录本董君名士锡编修之高弟子即编修之女夫
也因属董君校写刻之于板昔汉儒习仪礼者必为
容故高堂生传礼十七篇而徐生善为颂礼家为颂
皆宗之颂即容也后儒以进退揖让为末节薄之不
卷十一 第 9b 页
讲故言朝则昧于三朝三门言庙则闇于门揖曲揖
言寝则眩于房室阶夹言堂则误于楹閒阶上辨之
不精仪节皆由之舛错而不可究非其蔽欤宋杨复
作仪礼图虽礼文完具而位地或淆编修则以为治
仪礼者当先明宫室故兼采唐宋元及
本朝诸儒之义断以经注首述宫室图而后依图比
事按而读之步武朗然又详考吉凶冠服之制为之
图表又其论丧服由至亲期断之说为六服加降表
贯穿礼经尤为明著予尝以为读礼者当先为颂昔
叔孙通为编蕝以习仪他日亦欲使家塾子弟画地
卷十一 第 10a 页
卷十一 第 11a 页
精语洁恪守汉法多所发明为孔撝约诸家所未及
能使三千年孔壁古文无隐滞之义无虚造之文用
力勤而为功钜矣元从北平翁覃溪先生得识王君
王君厚重诚笃先大夫敬之以为有古人风无南人
浮竞之习延教家塾子弟者有年王君书成属序于
元元更出元素校大戴本付王君王君或以已所校
者衡量之加以弃取别为大戴记作释文数卷不更
善乎
  春秋公羊通义序
昔孔子成春秋授于子贡所谓以春秋属商是也子
卷十一 第 11b 页
夏口说以授公羊高高五传至汉景帝时乃与齐人
胡毋生始著竹帛其后有严彭祖颜安乐两家之学
宣帝为之立博士故公羊之学两汉最胜虽刘歆郑
众贾逵谓公羊可夺左氏可兴而终不能废也然说
者既多至有倍经任意者任城何君起而修之覃精
竭思闭门十有七年乃有成书略依胡毋生条例而
作解诂学者称精奥焉六朝时何休之学犹盛行于
河北厥后左氏大行公羊几成绝学矣我
朝经术昌明超轶前代诸儒振兴皆能表章六经修
复古学而曲阜圣裔孔巽轩先生思述祖志则从事
卷十一 第 12a 页
于公羊春秋者也先生幼秉异资长通绝学凡汉晋
以来之治春秋者不下数百家靡不综览尝谓左氏
旧学湮于征南榖梁本义汨于武子王祖游谓何休
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疚病其馀啖助赵匡之徒又
横生义例无当于经唯赵汸最为近正何氏体大思
精然不无承讹率臆于是旁通诸家兼采左谷择善
而从撰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凡诸经籍义
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录之其不同于解诂者大端
有数事焉谓古者诸侯分土而守分民而治有不纯
臣之义故各得纪年于其境内而何邵公猥谓唯王
卷十一 第 12b 页
者然后改元立号经书元年为托王于鲁则自蹈所
云反传违戾之失矣其不同一也谓春秋分十二公
而为三世旧说所传闻之世隐桓庄闵僖也所闻之
世文宣成襄也所见之世昭定哀也颜安乐以为襄
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
书以近书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娄快来奔传云邾
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二文不异同宜一世
故断自孔子生后即为所见之世从之其不同二也
谓桓十七年经无夏二家经皆有夏独公羊脱耳何
氏谓夏者阳也月者阴也去夏者明夫人不系于公
卷十一 第 13a 页
也所不敢言其不同三也谓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
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
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
曰贤此三科九旨而何氏文谥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
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
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其不同
四也他如何氏所据閒有失者多所裨损以成一家
之言又谓左氏之事详公羊之义长春秋重义不重
事是可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矣故能醇会贯通
卷十一 第 13b 页
使是非之旨不谬于圣人岂非至圣在天之灵惧春
秋之失旨笃生文孙使明绝学哉元为圣门之甥陋
无学术读先生此书始知圣志之所在因敬叙之
国朝汉学师承记序
两汉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
之说尚未起也老庄之说盛于两晋然道德庄列本
书具在其义止于此而已后人不能以已之文字饰
而改之是以晋以后鲜乐言之者浮屠之书语言文
字非译不明北朝渊博高明之学士宋齐聪颖特达
之文人以已之说傅会其意以致后之学者绎之弥
卷十一 第 14a 页
悦改而必从非释之乱儒乃儒之乱释魏收作释老
志后踪迹可见矣吾固曰两汉之学纯粹以精者在
二氏未起之前也我
朝儒学笃实务为其难务求其是是以通儒硕学束
发研经白首而不能究岂如朝立一旨暮即成宗者
哉甘泉江君子屏得师传于红豆惠氏博闻强记无
所不通心贯群经折衷两汉元幼与君同里同学窃
闻论说三十馀年江君所纂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嘉庆二十三年居元广州节
院时刻之读此可知汉世儒林家法之承授
卷十一 第 14b 页
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大义微言不乖不绝而二氏
之说不攻自破矣元又尝思
国朝诸儒说经之书甚多以及文集说部皆有可采
窃欲析缕分条加以剪截引系于群经各章句之下
譬如休宁戴氏解尚书光被四表为横被则系之尧
典宝应刘氏解论语哀而不伤即诗惟以不永伤之
伤则系之论语八佾篇而互见周南如此勒成一书
名曰
大清经解徒以学力日荒政事无暇而能总此事审
是非定去取者海内学友惟江君暨顾君千里二三
卷十一 第 15a 页
人他年各家所著之书或不尽传奥义单辞沦替可
惜若之何哉岁戊寅除夕序于桂林行馆
  孔检讨(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序
今学者皆治十三经至兼举十四经之目则大戴礼
记宜急治矣夏小正为夏时书禹贡惟言地理兹则
言天象与尧典合公冠诸侯迁庙衅庙朝事等篇足
补仪礼十七篇之遗盛德明堂之制为考工记所未
备孔子三朝记论语之外兹为极重曾子十篇儒言
纯粹在孟子之上投壶仪节较小戴为详哀公问字
句较小戴为确然则此经宜急治审矣顾自汉至今
卷十一 第 15b 页
惟北周卢仆射为之注且未能精备自是以来章句
溷淆古字更舛良可慨叹近时戴东原庶常卢绍弓
学士相继校订蹊径渐辟曲阜孔编修巽轩乃博稽
群书参会众说为注十三卷使二千馀年古经传复
明于世用力鄞而为功钜矣元从编修之嗣昭虔得
观是书编修之弟广廉付刻元为序之元乡亦曾治
是经有注有释鄙陋之见与编修间有异同今编修
书先行元写定后再以质之当世治经者
  焦里堂(循)群经宫室图序
焦君里堂作群经宫室图二卷凡九类曰城曰宫曰
卷十一 第 16a 页
门曰屋曰社稷曰宗庙曰明堂曰坛曰学为图五十
篇皆于众说分赜群言岨峿之际寻绎经文而折衷
之图所不能详者复因图为说以附于后其所见似
刱而适得夫经之意也其所解似新而适符乎古之
制也呜呼用力可谓勤矣顾其书往往异于先儒之
旧学侣或致疑焉余以为儒者之于经但求其是而
已矣是之所在从注可违注亦可不必定如孔贾义
疏之例也歙程易田孝廉近之善说经者也其说考
工戈戟钟磬等篇率皆与郑注相违而證之于古器
之仅存者无有不合通儒硕学咸以为不刋之论未
卷十一 第 16b 页
闻以违注见讥盖株守传注曲为附会其弊与不从
传注凭臆空谈者等夫不从传注凭臆空谈之弊近
人类能言之而株守传注曲为附会之弊非心知其
意者未必能言之也元向有考工记车制图解其说
亦颇异于郑君今得里堂此书而鄙见为不孤矣图
中新定路寝之制吾友淩次仲移书争之元谓里堂
所抒者心得也次仲所持者旧说也昔许氏为五经
异义而郑君驳之何氏为公羊墨守而郑君发之究
之各成其是于叔重邵公无损也里堂以藁本寄都
示元元学殖甚荒落无以益里堂聊书平昔之所见
卷十一 第 17a 页
者而归之里堂其以余说为然乎否耶
  与臧拜经(庸)
皋陶谟挞以记之以下七十四字或疑亦伪孔所增
由渊如观察暨足下所说推之元窃未敢定也盖所
以疑之者其大端有五一则史记夏本纪叙此经文
于侯以明之下直接禹曰俞无此七十四字也一则
马郑逸经注绝无此七十四字注也一则说文引挞
以记之为周书也一则郑注乡射取扑但引尚书扑
作教刑不引挞以记之也一则公羊疏称敷奏以言
三句为逸书也按史记引尚书本有删节之处不独
卷十一 第 17b 页
此七十四字为然即如皋陶谟一日二日万几天叙
有典等二十馀句亦未引之故史记所未引未可以
为本无此七十四字之确据伪孔但能割尧典为舜
典割皋陶谟为益稷无他技也舜典首二十八字并
伪孔亦不能造直至姚方兴始伪献于朝举朝集议
咸以为非如果伪孔增出七十四字当年朝议无论
是之非之但必有及之者六朝以来不容绝无一语
及之也马郑逸注或有或无本难深据况其存者多
出史记注中今史记既无此段书文则注亦因之而
佚矣说文挞古文 引周书 以记之段氏若膺已
卷十一 第 18a 页
谓从虍乃从攴之讹周乃虞之讹既可讹攴为虍宁
不容讹虞为周也元且谓 即虞字上半所由致误
也仪礼乡射经文但有扑字本无挞字郑之但引扑
作教刑不引挞以记之宜也公羊何休学引尚书曰
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明是虞书
而徐彦疏误为逸书如果逸书一语出自何氏尚有
可疑若徐氏直刋本之误耳春秋繁露潜夫论皆汉
人之书其引车服有庸皆连谁敢不让敢不敬应二
句若以此二语为说尧典者之词亦无确据且伪孔
苟作伪则舆服赋纳颇见新异曷不用之而反用谁
卷十一 第 18b 页
代畴用庶代试也其馀小节不必置词惟此五疑究
无确据经文至重未敢轻议且俟异日或者再有所
考见何如
  与洪筠轩(颐暄)论三朝记书
孔子三朝记七篇与论语并重今世以其文字艰深
莫之学夫孔子之言之存于世者无多岂可不发明
以观圣道哉今子注之甚善余䌷绎之有疑而为解
之者为子列之千乘篇记曰卿设如四体毋易事毋
假名毋重食元谓易事谓变易政事假名谓假人名
器重仓谓增食采邑此皆指鲁三家之弊记曰立有
卷十一 第 19a 页
神则国家敬此仍是鬼神之神与四代篇昭有神明
之义同记曰诱居家室有君子曰义子女专曰𡝩元
谓诱读如吉士诱之诱诱进也君子即诗吉士谓主
其婚者故曰义若子女自专则为奸此记文八节与
周礼秋官士师八成相应此一节属周礼邦汋汋当
读为媒妁之妁由记文推之可见郑司农注周礼为
斟酌刺探尚书事之误此邦汋如今律之奸律周礼
列在贼盗之前三朝记列在盗之后贼之前甚明晰
也四代篇记曰如艾而夷之艾读如刈断草也夷平
也虞戴德篇记曰黄帝慕修之慕乃纂字之讹纂继
卷十一 第 19b 页
也记曰开施教于民由记中东有开明推之凡记中
开字屡见皆启字汉人避讳所改也小辨篇记曰士
学顺辨言以遂志元谓顺与训通即尔雅释训之训
遂志通意也学训诂方能通绝代别国之言之意也
少閒篇记曰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戮当为句不
得以疾死死当为句故字属下以千乘篇亦有民不
得以疾死之文下亦有故字也凡此数事致之子以
为何如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十三篇)
古周易十二篇汉后至宋晁以道朱子始复其旧自
卷十一 第 20a 页
晁以道朱子以前皆彖象文言分入上下经卦中别
为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五篇郑元王弼之书业
已如是此学者所共知无庸覼缕者也易之为书最
古而文多异字宋晁以道古文易挦扯为之如郭忠
恕薛季宣古文尚书之比
国朝之治周易者未有过于徵士惠栋者也而其校
刋雅雨堂李鼎祚周易集解与自著周易述其改字
多有似是而非者盖经典相沿已久之本无庸突为
擅易况师说之不同他书之引用未便据以改久沿
之本也但当录其说于考證而已(臣)元于周易注疏
卷十一 第 20b 页
旧有校正各本今更取唐宋元明经本经注本单疏
本经注疏合本雠校各刻同异属元和生员李锐笔
之为书九卷别校略例一卷陆氏释文一卷而不取
他书妄改经文以还王弼孔颖达陆德明之旧
自梅赜献孔传而汉之真古文与今文皆亡乃梅本
又有今文古文之别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
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
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
后又别有古文也隋书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五卷
今字尚书十四卷又顾彪今文尚书音一卷是隋以
卷十一 第 21a 页
前已有今文矣盖变古文为今文实自范宁始宁自
为集注成一家言后之传写孔传者从而效之此所
以有今文也六朝之儒传古文者多传今文者少今
文自顾彪而外不少概见李巡徐邈陆德明皆为古
文作音孔颖达正义出于二刘盖亦用古文本如涂
之为斁云之为员是也然疏内不数数觏殆为后人
窜改如陈鄂等之于释文欤然则卫包之改古从今
乃改陆孔而从范顾非倡始为之也乃若天宝既改
古文其旧本藏书府民间不复有之更经丧乱即书
府所藏亦不可问矣开成初郑覃进石经悉用今文
卷十一 第 21b 页
前此张参之壁经后此长兴之板本广政之石本当
无不用今文者乃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独校古文
尚书上之上距天宝三载已二百馀年不知郭氏从
何而得其本宋初仍不甚行至吕大防得于宋次道
王仲至家而晁公武取以刻石薛季宣据以作训然
后大显今桉释文序录云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
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
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
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可写用是所谓古文不过如
周礼汉书略有古体及假借通用之字而已晁氏读
卷十一 第 22a 页
书志云陆德明独存一二于释文此正与古字无几
之说相合若连篇累牍悉是奇字则陆氏岂得或释
或不释哉晁氏又云以古文尚书校释文虽小有异
同而大体相类夫释文所存仅止一二就此一二之
中复小有异同则全经不合者必十之九其为赝本
无疑然观陆氏之言则穿凿立异自古而然不独郭
氏也(臣)于尚书注疏旧有校本兹以各本授德清贡
生徐养原校之并及释文(臣)复定其是非且考其颠
末著于简首
考异于毛诗经有齐鲁韩三家之异齐鲁诗久亡韩
卷十一 第 22b 页
诗则宋以前尚存其异字之见于诸书可考者大约
毛多古字韩多今字有时必互相證而后可以得毛
义也毛公之传诗也同一字而各篇训释不同大抵
依文以立解不依字以求训非孰于周官之假借者
不可以读毛传也毛不易字郑笺始有易字之例顾
注礼则立说以改其字而诗则多不欲显言之亦或
有显言之者毛以假借立说则不言易字而易字在
其中郑又于传外研寻往往传所不易者而易之非
好异也亦所谓依文立解不如此则文有未适也孟
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所谓文者今所
卷十一 第 23a 页
谓字言不可泥于字而必使作者之志昭著显白于
后世毛郑之于诗其用意同也传笺分而同一毛诗
字有各异矣自汉以后转写滋异莫能枚数至唐初
而陆氏释文颜氏定本孔氏正义先后出焉其所遵
用之本不能画一自唐后至今锓版盛行于经于传
笺于疏或有意妄更或无意讹脱于是缪盩莫可究
诘因以(臣)旧校本授元和生员顾广圻取各本校之
(臣)复定是非于以知经有经之例传有传之例笺有
笺之例疏有疏之例通乎诸例而折衷于孟子不以
辞害志而后诸家之本可以知其分亦可以知其一
卷十一 第 23b 页
定不可易者矣
有杜子春之周礼有二郑之周礼有后郑之周礼周
礼出山岩屋壁间刘歆始知为周公之书而读之其
徒杜子春乃能略识其字建武以后大中大夫郑兴
大司农郑众皆以周礼解诂著而大司农郑康成乃
集诸儒之成为周礼注盖经文古字不可读故四家
之学皆主于正字其云故书者谓初献于秘府所藏
之本也其民间传写不同者则为今书有云读如者
比拟其音也有云读为者就其音以易其字也有云
当为者定其字之误也三例既定而大义乃可言矣
卷十一 第 24a 页
说皆在后郑之注唐贾公彦等作疏发挥殊未得其
肯綮(臣)元于此经旧有校本且合经注疏读之时窥
见其一二因通校经注疏之讹字更属武进监生臧
庸蒐校各本并及陆氏释文(臣)复定其是非凡言周
制言汉学者容有藉于此
仪礼最为难读昔顾炎武以唐石刻九经校明监本
惟仪礼讹脱尤甚经文且然况注疏乎贾疏文笔冗
蔓词意郁轖不若孔氏五经正义之条畅传写者不
得其意脱文误句往往有之宋世注疏各为一书疏
自咸平校勘之后更无别本误谬相沿迄今已无从
卷十一 第 24b 页
一一釐正朱子作通解于疏之文义未安者多为删
润在朱子自成一家之书未为不可而明之刻注疏
者一切惟通解之从遂尽失贾氏之旧(臣)于仪礼注
疏旧有校本奉
旨充石经校勘官曾校经文上石今合诸本属德清
贡生徐养原详列异同(臣)复定其是非大约经注则
以唐石经及宋严州单注本为主疏则以宋单行本
为主参以释文识误诸书于以正明刻之讹虽未克
尽得郑贾面目亦庶还唐宋之旧观郑注叠古今文
最为详覈语助多寡靡不悉纪今校是经宁详毋略
卷十一 第 25a 页
用郑氏家法也
小戴礼记隋唐志并二十卷唐石经所分是也贞观
中孔颖达等为正义旧新唐志皆云七十卷晁氏读
书志陈氏书录解题皆同案古人义疏皆不附于经
注而单行犹古春秋三传诗毛传不附于经而单行
也单行之疏北宋皆有镌本今廑有存者仪礼谷梁
尔雅间存藏书家而他经多亡正义多附载经注之
下其始谓之兼义其后直谓之某经注疏其始本无
释文其后又附以释文谓之附释音某经注疏最后
又去附释音三字盖皆绍兴以后所为而北宋无此
卷十一 第 25b 页
也有在兼义之先为之者今所见吴中藏本有春秋
礼记二种春秋曰春秋正义卷第几礼记曰礼记正
义卷第几皆不标为某经注疏其卷数则春秋三十
六卷礼记七十卷皆与唐志正义卷数合盖以单行
正义为主而以经注分置之此绍兴初年所为非如
兼义注疏之以经注为主而以疏附之既不用经注
之卷数又不用正义之卷数春秋为六十卷礼记为
六十三卷遂使唐人正义之卷次不可知盖古今之
迁变如此礼记七十卷之本出于吴中吴泰来家乾
隆间惠栋用以校汲古阁本识之云讹字四千七百
卷十一 第 26a 页
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阙文二千二百一十
有七文字异者二千六百二十有五羡文九百七十
有一点勘是正四百年来阙误之书犁然备具为之
称快今记中所云惠栋校宋本者是也其真本今藏
曲阜孔氏近年有巧伪之书贾取六十三卷旧刻添
注涂改缀以惠栋跋语鬻于人镂板京师者乃赝本
耳今属临海生员洪震煊以惠栋本为主并合(臣)
校本及新得各本考其异同(臣)复定其是非为校勘
记六十有三卷释文则别为四卷后之为小戴学者
庶几有取于是
卷十一 第 26b 页
春秋左氏传汉初未审献于何时汉艺文志说孔壁
事祇云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不言左氏经
传也景十三王传亦但云得古文经传所谓传者即
礼之记及论语亦未言有左氏也楚元王传刘歆让
太常博士亦以逸礼三十有九书十六篇系之鲁恭
王所得孔安国所献而于春秋左氏所修二十馀通
则但云藏于袐府不言献自何人惟说文解字序分
别言之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
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然后左氏经传
所自出始大白于世顾许言恭王所得有春秋岂孔
卷十一 第 27a 页
壁中有春秋经文为孔子手定者与北平侯所献盖
必有经有传度其经必与孔壁经大同然则班志所
云古经十二篇者指恭王所得与抑指北平所献与
左氏传之学兴于贾逵服虔董遇郑众颍容诸家杜
预因之分经比传为之集解今诸家全书不可见而
流传閒见者往往与杜本乖异古有吴皇象所书本
宋臧荣绪梁岑之敬所校本今皆不可得盖传文异
同可考者亦仅矣唐人专宗杜注惟蜀石经兼刻经
传杜注文而蜀石尽亡世间拓本仅存数百字后唐
诏儒臣田敏等校九经镂本于国子监此亦经传注
卷十一 第 27b 页
兼刻者而今多不存至于孔颖达等依经传杜注为
正义三十六卷本自单行宋淳化元年有刻本至庆
元间吴兴沈中宾分系诸经注本合刻之其跋云踵
给事中汪公之后取国子监春秋经传集解正义精
校萃为一书盖田敏等所镂淳化元年所颁皆最为
善本而毕集于是后此附以释文之本未有能及此
者元和陈树华即以此本遍考诸书凡与左氏传经
文有异同可备参考者撰成春秋内传考證一书考
證所载之同异虽与正义本夐然不同然亦间有可
采者(臣)更病今日各本之蹖驳思为諟正钱塘监生
卷十一 第 28a 页
严杰熟于经疏因授以旧日手校本又庆元间所刻
之本并陈树华考證及唐石经以下各本及释文各
本精详捃摭共为校勘记四十二卷虽班孟坚所谓
多古字古言许叔重所谓述春秋传用古文者年代
绵邈不可究悉亦庶几网罗放佚冀成注疏善本用
裨学者矣
汉武帝好公羊治其学者胡毋子都董胶西为最著
胶西下帷讲诵著书十馀万言皆明经术之意至于
今传焉子都为景帝时博士后年老归教于齐齐之
言春秋者莫不宗事之公羊之著竹帛自子都始戴
卷十一 第 28b 页
宏序称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
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寿寿与弟子胡毋子都著于
竹帛是也何休为胶西四传弟子本子都条例以作
注著公羊墨守公羊文谥例公羊传条例尤邃于阴
阳五行之学多以谶纬释传惟黜周王鲁传无明文
晋王接以为乖碍大体非过毁也公羊传文初不与
经相连缀汉志各自为卷孔颖达诗正义云汉世为
传训者皆与经别行故蔡邕石经公羊残碑无经解
诂亦但释传也分经附传大氏汉后人为之而唐开
成始取而刻石徐彦疏唐志不载崇文总目始著录
卷十一 第 29a 页
亦无撰人名氏宋董逌云世传徐彦所作其时代里
居不可得而详矣光禄寺卿王鸣盛云即北史之徐
遵明不为无见也盖其文章似六朝人不似唐人所
为者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并作三十卷世所传本
乃止二十八卷其参差之由亦无可考也(臣)旧有校
本今更以何煌所校蜀大字本宋鄂州官本及唐石
经本宋元以来各注疏本属武进监生臧庸胪其同
异之字(臣)为订其是非成公羊注疏校勘记十一卷
释文校勘记一卷后之为是学者俾得有所考焉
六艺论云谷梁善于经岂以其亲炙于子夏所传为
卷十一 第 29b 页
得其实与公羊同师子夏而郑氏起癈疾则以谷梁
为近孔子公羊为六国时人又云传有先后然则谷
梁实先于公羊矣今观其书非出一人之手如隐五
年桓六年并引尸子说者谓即尸佼佼为秦相商鞅
客鞅被刑后遂亡逃入蜀而预为徵引必无是事或
传中所言者非尸佼也自汉宣帝善谷梁于是千秋
之学起刘向之义存若更始唐固麋信孔衍徐乾皆
治其学而范宁以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著为集解
晋书范传云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似徐在范后
而书中乃引邈注一十有七可知邈成书于前范宁
卷十一 第 30a 页
得以捃拾也读释文所列经解传述人亦可得其后
先矣汉志经传各自为袟今所传本未审合并于何
时也集解则经传并释岂即范氏之所合与范注援
汉魏晋各家之说甚详唐杨士勋疏分肌擘理为谷
梁学者未有能过之者也但晋豕鲁鱼纷纶错出学
者患焉康熙间长洲何煌者焯之弟其所据宋椠经
注残本宋单疏残本并希世之珍虽残编断简亦足
宝贵(臣)曾校录今更属元和生员李锐合唐石经元
版注疏本及闽本监本毛本以校宋十行本之讹(臣)
复定其是非成谷梁注疏校勘记十二卷释文校勘
卷十一 第 30b 页
记一卷
春秋易大传圣人自作之文也论语门弟子所以记
载圣言之文也凡记言之书未有不宗之者也鲁齐
古本异同今不可详今所习者则何晏本也(臣)元于
论语注疏旧有校本且有笺识又属仁和生员孙同
元推而广之于经注疏释文皆据善本雠其同异暇
辄亲订成书以诒学者云尔
孝经有古文有今文有郑注有孔注孔注今不传近
出于日本国者诞妄不可据要之孔注即存不过如
尚书之伪传决非真也郑注之伪唐刘知几辨之甚
卷十一 第 31a 页
详而其书久不存近日本国又撰一本流入中国此
伪中之伪尤不可据者孝经注之列于学宫者系唐
元宗御注唐以前诸儒之说因藉捃摭以仅存而当
时元行冲义疏经宋邢炳删改亦尚未失其真学者
舍是固无繇窥孝经之门径也惟其讹字实繁(臣)
旧有校本因更属钱塘监生严杰旁披各本并文苑
英华唐会要诸书或雠或校务求其是(臣)复亲酌定
之为孝经校勘记三卷释文挍勘记一卷
尔雅一书旧时学者苦其难读今则三家村书塾鲜
不读者文教之盛可云至矣尔雅注郭氏后出不必
卷十一 第 31b 页
精审而从前古注之散见者通儒多爱惜捃拾之若
近日宝应刘玉麟武进臧庸皆采辑成书可读邢炳
作疏在唐以后不得不綷唐人语为之近者翰林学
邵晋涵改弦更张别为一疏与邢并行时出其上
顾邢书列学官已久士所共习而经注疏三者皆讹
舛日多俗间多用汲古阁本近年苏州翻版尤劣(臣)
元搜访旧本于唐石经外得明吴元恭仿宋刻尔雅
经注三卷元椠雪窗书院尔雅经注三卷宋椠尔雅
邢疏未附合经注者十卷皆极可贵授武进监生臧
庸取以正俗本之失条其异同纤悉毕备(臣)复定其
卷十一 第 32a 页
是非为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上中下三卷/各分上下卷)后之读
是经者于此不无津梁之益陆德明经典释文此经
为最详仍别为校订讹字不依注疏本与经注相淆
若夫尔雅经文之字有不与经典合者转写多岐之
故也有不与说文解字合者说文于形得义皆本字
本义尔雅释经则假借特多其用本字本义少也此
必治经者深思而得其意固非校勘之馀所能尽载

汉人孟子注存于今者惟赵岐一家赵岐之学以较
马郑许服诸儒稍为固陋然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于
卷十一 第 32b 页
诂训无所戾七篇之微言大义藉是可推且章别为
指令学者可分章寻求于汉传注别开一例功亦勤
矣唐之张镒丁公著始为之音宋孙奭采二家之善
补其阙遗成音义二卷本未尝作正义也未详何人
拟他经为正义十四卷于注义多所未解而妄说之
处全钞孙奭音义略加数语署曰孙奭疏朱子所云
邵武一士人为之者是也又尽删章指矣而疏内又
往往诠释其所削于十三卷自称其例曰凡于赵注
有所要者虽于文段不录然于事未尝敢弃之而不
明其可议有如此者自明以来学官所贮注疏本而
卷十一 第 33a 页
已疏之悠缪不待言而经注之讹舛阙逸莫能諟正
吴中旧有北宋蜀大字本宋刘氏丹桂堂巾箱本相
州岳氏本盱郡重刊廖莹中世䌽堂本皆经注善本
也赖吴宽毛扆何焯何煌朱奂余萧客先后传校迄
休宁戴震授曲阜孔继涵安邱韩岱云锓版于是经
注讹可正阙可补而注疏本有十行者亦较它注疏
本为善今属元和生员李锐合诸本胪其同异(臣)
辨其是非以经注本正注疏本以注疏十行本正明
之闽本北监本汲古阁本为校勘记十四卷章指及
篇叙既学者所罕见则备载之音义亦校订附后俾
卷十一 第 33b 页
为赵氏之学者得有所参考折衷日本孟子考文所
据仅足利本古本二种今则所据差广考孟子者殆
莫能舍是矣
(福谨案是书及序皆呈进蒙/收览尚有进呈摺子见二集)
卷十一 第 34a 页
卷十一 第 35a 页
卷十一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十一 文选楼诗存
 丁丑
  桂舟三章章四句
   毛诗风雅多三叠换韵之体古人唱叹必
   三叠而歌之而后人罕效之何也丁丑季
   秋由楚入粤叠桂舟三章聊学风诗换韵
   之体
桂舟千里上巴陵细雨斜风过洞庭岳阳一望碧
波远愁绝君山相对青
桂舟千里溯潇湘细雨斜风橘柚香合江一望渌
卷十一 第 1b 页
波远人意诗情谁短长
桂舟千里达湘漓细雨斜风下九嶷峡山一望白
云远南海西江相见时
  登沙角炮台阅水师毕即乘水师提督之兵
  船过零丁外洋看大嵛山望老万山回澳门
  阅香山兵因题船额曰瀛舟
茫茫沙角外巡海一登台潮向虎门落舟从龙穴
开瀛帆乘夜月火炮动晴雷回楫澳门外西夷迎
节来(夷人奏夷/乐迎瀛舟)
 戊寅
卷十一 第 2a 页
  初食荔枝
广州五月天清霁荔枝园中摘新荔碧叶犹连翡
翠枝绀苞急缀珊瑚蒂尤物由来不易得久遣诗
人誉佳丽我今饱啖复何难翻觉古人心太契味
中嫌带醴酪香(新荔中微觉有酒气故/白乐天云甘酸如醴酪)竟杂微酲
入柔脆我性与酒不相中欲使甘蕉共弹例誉之
固过弹亦非嗜好酸咸各生蔽琼浆迸齿清沁脾
且掷槟榔与藤蛎(粤人以槟楖扶留藤叶/杂以蛎壳灰共食之)
  节楼前木芙蓉
楼前几树木芙蓉看到初冬更觉红海暖竟无霜
卷十一 第 2b 页
可拒堂高本有日常烘千枝次第开相亚三色参
差变不同最是晚晴廊下坐一家人在此花中
  咏玻璃窗
纸护窗𣠄已策功玻璃更比古时工虚堂密室皆
生白曲榭高楼尽避风尺五天从窥去近一方垣
许见来同尽教对镜层层照不用开轩面面通疑
画幅裁花烂漫胜晶帘却月玲珑常留净几香烟
碧分射深廊蜡炬红隔断寒尘明湛湛看穿秋水
影空空虽然遮眼全无界可是身居色界中
  肇庆七星岩下校武望石砚山
卷十一 第 3a 页
星岩何嵯峨石室有仙殿山南阅武场阵马得平
甸岁寅节小雪温暖犹持扇出城风满旗入埒草
鸣箭东南斧柯山峡对羚羊转明霞冠翠微流露
晁光晛石气韫生辉文彩相与绚俨若几案列砚
山当吾面直使古今笔共此一巨砚踏天工如神
篝火巧刓剸星晕结三岩水肪截万片官求戒骚
劳民取任利便新坑多觕燥割卖竟殊贱吾家旧
紫云知自兹岩镵今日置船窗似人返乡县忠义
老磨研古人可想见
  伯玉亭节相寄示临安平夷纪事诗书答二
卷十一 第 3b 页
  首
元老奋天戈平夷埽穴过将军依大树百姓种新
禾斩闿劳诸葛收徵倚伏波若非公速捷吾亦警
牂牁(时粤西/亦防江)
同备宫寮后怀人三十年使车久离别诗砚各磨
研吾鬓巳非昔公颜岂似前何时同剪烛重话菊
花天(昔与相国同官詹事时秋冬间斋宿/种菊满庭余故有一枝轩菊趣图)
  自梧州溯漓江经龙门剑窖之险
桂林山南众水聚聚水成川必流去穿溪破峡抉
石开百折千回自成路此路惟许清漓通谁使连
卷十一 第 4a 页
舟向滩溯天寒水落石更出直下龙门如瀑布水
底森然剑戟多石与水争激生怒来船不戒偶一
触立见欹沈亦何遽逆行虽难尚少虞顺水飞流
每多误去年鼓棹险不知今日重来人始惧我家
珠湖烟水平小艇忘机落鸥鹭过滩人倦梦初来
梦到陂亭狎鸥处(余家北湖有/三十六陂亭)
  桂林微雪叠雪窗旧韵
桂馆逢残腊居然刻意寒山情太奇峭民事本平
安集霰一何急回春应尚难岭云殊恼意繁压碧
阑干
卷十一 第 4b 页
  桂林除夕忆雷塘庵僧心平
每当岁暮多风雪是忆雷塘老衲时云色昏寒低
石马涛声呜咽起松枝墓门梅树开犹未精舍蒲
团坐可知本不能如僧伴住桂林何况隔天涯
 巳卯
  隐山三章章四句
   余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十馀年所驻之地
   每于是日谢客独往山寺嘉庆廿四年余
   岁五十有六驻于桂林是日策数骑避客
   于城西唐李渤所辟之隐山登降周回串
卷十一 第 5a 页
   行六洞煮泉读碑竟日始返窃以为此一
   日之隐也
隐山之峰薖轴可容一日之隐客不能从
隐山之北覆岩幽泽一日之隐栖此泉石
隐山之中云岫四通一日之隐我辰所同
  入念
我念雷塘北庵楼对汉陂(雷塘即汉书雷/波雷陂即雷波)松楸阡
外路霜露墓前碑每遇欢华境常思闇淡时昔年
翘足卧幽独避人知
   右雷塘庵
卷十一 第 5b 页
我念选楼下廊虚窗复深诗书秋客意金石古人
心自我闭门去是谁凭槛吟却留经诂在聊复拟
珠林
   右隋文选楼
我念珠湖岸 先人旧草堂到门布帆落曳屐板
桥长偶捕鲜鱼煮旋春新稻尝农乡好风景那得
久相忘
   右珠湖草堂
我念祠楼上西窗对墓田(僧度桥祠楼西望陈家/桥/祖墓及江夫人墓)
(皆三/里内)小桥横白水老树带苍烟归梦曾三宿乡心
卷十一 第 6a 页
在百年杜公有圆石敢与郭香镌(墓刻华山/碑在楼下)
   右北湖祠楼
我念平山路清溪十里源如将万花谷并作一官
园烟月家家舫楼台处处门卅年阅川岳丘壑不
忘鲲
   右平山
我念康山上高堂出女陴旧题思白笔雅集曝书
诗竹马曾游处蒲帆屡过时故家惟此在悽绝失
兰池(亡室江夫人家园有兰池今兄弟无/人园池废失惟此山为其从弟家耳)
   右康山
卷十一 第 6b 页
我念曲江曲亭中王子猷诗钞千卷富竹看万竿
修红雨桃花涨黄云稻叶秋所思殊邈邈曾此泛
虚舟(诗人王柳村居江洲予结/曲江亭柳村选诗千卷)
   右曲江亭
我念木兰院废城隋故宫一林黄叶树千载碧纱
笼礼塔思坡老闻钟谈敬公墓庵殊不远香火老
僧同(唐木兰院即王播题诗处离雷塘墓/庵不远院僧心平兼管墓庵常住之)
   右木兰院
  登桂林栖霞星岩隐山诸嵓洞
奇峰阳朔尽如簪一路簪峰到桂林(韩文公有带/水簪山之咏)
卷十一 第 7a 页
足力尚能跻此胜山容真可骇人心隔林巳见星
门迥渡水方知石寺深销尽寒云飘尽雨春光犹
觉碧森森
出岫云霞入岫风岩皆有洞洞皆通敢来月窟天
根里竟到山腰地肺中九曲穿行人似蚁两头垂
饮石如虹偶因寻得桃花路(东洞外/多桃花)不料潜过绝
壁东
春风几日满天涯平野村林尽有花流水晴光更
摇渌夕阳暖翠不成霞人齐飞鸟高千尺城象盘
龙抱万家为喜盛时蛮峒静佛泉宜煮獞溪茶
卷十一 第 7b 页
六洞唐贤共隐名何能吏隐卧山城但教识得林
泉趣自可消除市狱情道路会须还坦荡峰峦毋
乃太纵横骖鸾颇忆衡湘北万顷重湖一掌平
  桂林春望
榕门二月雨馀天晓雾新晴嫩可怜山色净时烘
暖翠李花秾处郁春烟闭门岂是陈无已懒读将
同边孝先不为秀峰留我住昆崙关巳著吟鞭
  桂馆春夜初晴
才见春宵晴后天流连光景未能眠月如停处当
头近风到和时扑面圆废圃竟无花一朵荒阶惟
卷十一 第 8a 页
有石千拳闭门守黑犹非妙白不须知是妙𢆯
  怀江南春
五岭数千里气候判南北广州三冬时杂花已春
色花色既不秾香气亦颇啬入春每骤暖否则泠
雨逼今春在桂林寒气更郁塞不见韶光来常愁
岭云黑中惟三五朝放晴雨暂息桃李强自开岂
敌风雨力江乡春最畅花事苦相忆风日暄和时
香重艳何极斜阳踏芳草光景旧省识始悟江南
春明媚不可得
  送春日去桂林
卷十一 第 8b 页
人在天涯送远春远春还送欲归人风光渐埽缠
绵雨云水原随淡宕身玉笋峰多遍桂驿木兰舟
小望榕津秪怜花事成狼籍那有残红上绣茵
  柳州柳侯祠
柳江犹抱柳侯祠定是风光异昔时青箬绿荷非
旧峒黄蕉丹荔有残碑徙移故迹频消瘴想望高
楼合咏诗多少文章留恨在莺啼花落又罗池
  龙宾道中
柳南山水接龙宾更度牂牁问远津青草气香疑
有瘴绿榕阴重惜无春当年木客曾诗客今日猺
卷十一 第 9a 页
人是稻人四月畬田耕种毕此间久巳不文身
  上林道中
木棉林外鹧鸪声人与青山相抱行三面翠屏方
罨画一行白鹭更分明烟清斥堠郊军射水满畬
田獞妇耕自古百蛮骄远徼莫将容易说升平
  由宾州至邕州过昆崙关观狄武襄进兵处
   宋史狄青余靖广源州蛮等传载青破侬
   智高事甚详李焘长编曾巩杂绿所载亦
   为得实惟沈括梦溪笔谈一段为世人所
   口炙者余昔尝疑之今亲至邕州知其侈
卷十一 第 9b 页
   也笔谈言智高守昆崙关按上年十二月
   钤辖陈曙战败于金城金城在关之南曙
   兵弱而少若智高固守关曙必不能至金
   城惟智高狃于金城之胜所以更不分贼
   在此为守备故曾巩杂录载青之言曰贼
   不知守此无能为也笔谈又言青值上元
   大张灯烛欲燕饮三夜次夜二鼓青称疾
   潜出至晓座客未敢退忽报是夜三鼓已
   夺昆崙矣此亦谬也余今由宾州九十里
   至关顶由关顶四十里渐落平地为金城
卷十一 第 10a 页
   寨由金城至南宁府即邕城尚有六十里
   而归仁铺距城北仅二十里若武襄十六
   夜二鼓出宾州岂三鼓即能到关宾州又
   何以晓即得报今以道里及时日推之必
   是十六日暮谍已报关无守备武襄遂夜
   昌风雨而出即使骑速亦须五鼓到关方
   夜出时必留密令令步兵十七日晓发非
   夺关后返报也步兵约十七日午后可到
   关夜可至今城十八日晓行午前后可到
   归仁所以一战即暮也狄青传亦惟言整
卷十一 第 10b 页
   军骑一昼夜绝昆崙关出归仁铺耳所言
   饬者自是指在后之大军而言固末言张
   镫为三彻夜之燕饮也武襄到宾即斩失
   律者三十二人而陈曙之败余靖实迫之
   武襄不能罪同列而斩其次所以桂人哀
   之而立庙王明清挥麈后录有苏东坡谓
   陈崇仪死非其罪之语夫斩将士至三十
   二人之多虽曰明罚然旋为三彻夜镫烛
   之燕饮恐无是情藉曰伪示贼以暇恐贼
   谍未闻而军心先惰故示具五日粮元宵
卷十一 第 11a 页
   犒兵或有之三夜镫宴座客待晓武襄未
   必如此沈括所谈非尽实矣余观昆崙关
   不甚险惟山溪回复数十里宜防伏兵谍
   者非秖谍备关与否尤以谍有伏与否为
   急若有备伏遂不进乎余思武襄必有佯
   攻正道潜兵越行间道之计今按宾州西
   南行由武缘本有路可达南宁城特多百
   里耳又按余靖平蛮京观碑及平蛮三将
   题名碑皆言正月己未青至归仁铺贼举
   众出城拒战大败之宋史仁宗纪则以为
卷十一 第 11b 页
   戊午日当以碑为得实宋史皇祐五年正
   月壬寅朔已末正是元宵后三日乃正月
   十八日也余靖碑志又言追奔十五里是
   也宋史狄青传言追奔五十里亦误也由
   归仁至城仅二十里此碑之所以胜于史
   也
皇祐三年冬武襄入西粤蕃禁合土兵师集历三
月文臣不相牵宦官不相轧三十二罪人毅然缚
而杀曙败靖迫之有庙祀钤辖一战大功成军制
明赏罚我今来宾州武襄所顿歇岂为宴上元必
卷十一 第 12a 页
待谍而发我来昆崙关武襄所夜夺谍知贼无备
靖沔未及察若其备伏严此险难直达间道在关
西佯攻且潜越我来归仁驿武襄所挞伐山平蕃
骑便左右易驰突贼气失标牌军声动刀钺(此战/以马)
(上刀斧破步/贼之标牌)我来邕州城武襄之所拔诘朝整旅
入智高已夜脱武襄料贼明骑蹴使步蹶(武襄在/汴巳请)
(蕃落数百骑早定/以骑蹴贼之策)武襄侦贼真夜出决仓猝武襄
得地早过险势莫遏武襄防患深不遽穷其窟战
绩载史书虽曾识颠末若非见地形游谈误沈括
  下横州乌蛮大滩拜马伏波将军庙
卷十一 第 12b 页
郁水贯乌蛮楼船旧此间伏波横海去合浦获徵
还人拜矶头庙滩喧水底山篙师能拨险泼刺出
江湾
  岭南荔支词 男福注
岭外书传唐伯游(苏文忠公荔支叹诗自注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支龙眼十里一)
(置五里一埃奔腾死亡罗猛兽毒蛊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王十)
(朋苏诗注引李注云谢承后汉书唐羌上书云伏/见交阯七郡献生荔支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士)
(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
(年益寿云云后汉和帝纪元兴元年唐羌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
(岂爱民之本其敇/太官勿复受献)风枝露叶汉宫秋(荔支叹风枝/露叶如新采)
卷十一 第 13a 页
(三辅黄图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得各自交阯移植百株于庭)如何天宝
年间事(通鉴天宝五载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欲把涪州换广
(荔支叹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自/注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进入胡)
(三省通鉴/注用苏说)
人道骊山驿骑长漫疑不是岭南香漕河自古通
扶荔(考唐时转运由扬州入斗门渡淮入汴由汴/入洛由洛入渭运入太仓岭南贡荔当亦如)
(转漕之制连株成实轻舟快楫扺渭南后摘实飞/骑一昼夜可至长安矣若云马上七昼夜必无此)
(事)此路难瞒张九章(唐书张九龄传其弟九章通/鉴天宝五载天下风靡以岭)
(南节度使张九章贡最按贡荔之事应在此时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广州南海郡士贡荔支考东)
(西川士贡皆无荔支又乐志载南方进荔支事若/是蜀贡当云西方不当云南方也又杜子美诗忆)
卷十一 第 13b 页
(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支又云南方每续朱樱献据/此数證已为确实况子美生于唐代目击其事其)
(为岭南之荔/更无疑矣)
尤物谁曾比荔支(苏诗初食荔支诗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又荔支)
(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曲江风度那相宜(唐书张九/龄传宰执)
(荐公卿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料应自悔初年赋错与掖垣人说
(曲江集荔支赋序云南海郡出荔支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坏瑰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
(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甚称之)
新歌初谱荔支香(新唐书乐志元宗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
(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支因名曰荔支香)岂独杨妃带笑尝(杜牧之/过华清)
(宫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应是殿前高力士(唐书宦官/传高力士)
卷十一 第 14a 页
(潘州人潘/州今高州)最将风味念家乡
红云宴罢有降王(十国春秋南汉后主本纪大宝/三年帝命荔支熟时设红云宴)
(以乐后宫岁以为常宋史刘鋹传太宗蒋讨晋阳/召近臣宴鋹预之言朝廷威灵四方僭窃之主今)
(日尽在座中旦夕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执梃为诸降王长太宗大笑)马上珠鞍
入大梁(御批通鉴辑览鋹性巧绝其宝货/燔爇之馀尚存美珠四十六瓮尝以珠结)
(鞍勒为戏龙之状极其精妙以献宋主谓左/右曰鋹好工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此果
竟难降得去自应也号小南强(十国春秋南汉中/宗本纪乾和十四)
(年周遣使来聘帝欲盛誇岭南之强馆接者遗使/者以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盖讥之也宋时后主)
(入汴诸臣不识牡丹有朝臣谓/之曰此名大北胜盖报之也)
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诗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儋耳椰冠
卷十一 第 14b 页
竟欲真(太平寰宇记儋州居南海之中汉置儋耳/郡以其人镂离其耳为名苏诗在儋州有)
(椰子冠诗云更/将空壳什冠师)南食昌黎归去早(韩昌黎集有初/南食贻元十八)
(协律一首案韩此诗但言椒橙鱼蛤之属未及荔/支唐书韩愈传元和十四年贬潮州即于是年移)
(袁州/刺史)未曾买夏复探春(苏诗惠州新年五首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
端倪养出本天然(明史陈献章传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献章之学以静养为主)
(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颗颗明珠露下圆静里工
夫谁领得江门真有荔支仙(广州府志江门海在/新会县城东北十五)
(里案白沙讲学于江门世人称为江门之学白/沙尝就荔支树吸其露作诗云我是荔支仙)
不须誇署尚书衔怀核归来味共参(广东通志今/粤荔有名尚)
(书怀者乃明湛若水从/枫亭怀核归种于西樵)此是白沙真种子(明史方/孝孺传)
卷十一 第 15a 页
(帝发北平僧道行以孝孺为嘱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泉浸得水枝甘(广东通志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一时学者称为甘泉先生甘泉乃)
(白沙弟子粤中凡近水之/荔支名水枝近山名山枝)
  赋得喜雨课儿拟作
得雨如何喜民心造物知疾雷消亢气雌霓展愁
眉慰切诚求后情酬仰望时欣欣方被泽勃勃已
忘饥治粤忧归我名亭力在谁还因
天子德优渥遍蛮夷
  夜宿清远峡晓登峡山飞来寺
岭水愿南归曲江故相曲将与海通波又受峡山
卷十一 第 15b 页
束新秋浪瀰瀰清远碧如玉古寺何飞来高出二
禺麓归猿夜半啼老树终年绿欲登阮隃径截取
伶箫竹更陟云台峰披云望晴旭颇觉此处山必
宜著我足(北禺有阮隃径多竹旧志有罗隐书/云台二篆字今不存余补书立石)
山阅世人今古若飞速人自去来耳山寺无往复
  英德道中
残暑难消白露中蒲帆犹自趁南风孤城古塔三
叉水远雨斜阳半截虹生翠石看群玉染泥金霞
爱暮天烘篷窗尽日閒如此翻可行程著静功
  度梅岭
卷十一 第 16a 页
邮程犹畏暑乘夜度梅关云气更成岭星光能照
山事停心少静途远力愁孱试向梅花语开时待
我还
  东林道中咏肩舆瓶中桂花
洪都秾桂绽新黄折向肩舆石路长何异桂林三
百里行人步步得秋香
篮舆未肯留莲社五柳先生自有家若是桂香应
小住料因不爱白莲花
  过淝水
   禹贡东陵即尔雅之东陵阠此大陵在大
卷十一 第 16b 页
   江之北不应迷失盖东陵即广陵自合淝
   水由巢湖入江合肥地势平衍至滁州清
   流关江浦近江为陵之中江都东及泰州
   为委长数百里此陵不与安庆桐潜相连
   为有淝水界之甚分明也禹贡曰至于东
   陵东迤又曰东为北江入于海然则大江
   向东北流将入海之处最长大之陵非此
   山而何此山非东陵而何古称南北曰轮
   东西曰广广陵称广正因东西甚长至于
   东陵东字则对四方之陵而言也
卷十一 第 17a 页
禹贡东陵尔雅收清流关直到扬州请看淝北淮
南路此是东陵西起头
  凤阳涨阻夜泊
洪流下商亳浩瀚失平楚野岸不知名危樯泊何
所瑟瑟淮南秋潇潇夜深雨我亦感江湖镫前意
千缕那堪鸿雁声嗷嗷又遵渚
  宿赵北口
紫极星垣近望中七千里路畅西风得看两次团
圞月才自南雄到北雄
正大光明殿
卷十一 第 17b 页
万寿宴蒙
恩亲赐杯酒恭纪一首
万寿称觥金殿开
至尊手赐赤松醅膝行
前席依龙衮首戴
深恩仰玉杯既醉福年真乐只载歌飏拜亦康哉
敬将
慈惠疆臣意渥洒
仁膏到越台
  渡淮有怀河北诸公
卷十一 第 18a 页
九月黄流楚岸低回波又见下青齐马蹄去处皆
秋水鸿爪回时已雪泥归梦快醒湖墅上停云愁
在沁园西春深听奏覃怀绩好使桃花涨旧堤
  偕仲嘉宿雷塘庵楼
空山雨雪独立时何人至此方能悟情回意迥得
返真世俗那得知其故松楸多风草多霜暂来洒
涕栖雷塘墓门夜雾月少光庵楼剪镫寒对床宦
游光阴最飘忽支枕阡冈能几月村屋荒鸡叫明
发弟入江城兄往粤此间雪径寂无人岂换初心
对华发
卷十一 第 18b 页
  结苏亭于木兰院竹南古银杏北
修竹围若屏古树高如塔木兰北院中绿阴翕然
合孤亭一笠新茶灶复绳榻风栏终日閒吾不如
老衲举以属坡公相呼可相答
  选楼蜡梅
六载游踪未到家春时每忆选楼花今年得在楼
前过黄蜡梅开鬓也华
  偕张芰塘(维桢)步过渡春桥小憩倚虹园
几年不到平山下今日重来太寂寥回忆
翠华清泪落永怀诗社旧人彫楼台荒废难留客
卷十一 第 19a 页
花木飘零不禁樵剩有倚虹园一角与君同过渡
春桥
  风雪夜行枞阳江
荒江走颓波昏月弄寒色飞云带雪来长风起东
北我舟逆流去超越殊有力遥夜速水程(十二时/行四百)
(馀里六昼夜自/扬州至滕王阁)帆索敢斜勒喧声警澎湃蓬窗月
复黑危坐待晨光长烛几回刻
  舟中望庐山
残夜沧江雪匡庐顶上明晓来青嶂外疑是白云
生全弃虎溪迹多涵鹿洞情此中吾道在难与浅
卷十一 第 19b 页
人评
  由南康入蠡泽
两年诗卷住南州未向彭湖鼓楫游今看匡庐得
真面竟推左蠡作遨头沙光明净居阳鸟雪力清
强促夜舟欲向涪翁问诗派横流可要挽江牛
  宗舫
   予旧造红船取宗悫长风之义名曰宗舫
   为金山上下济渡救生诸用三面使风最
   为稳速十数年来创使远行竟往来湖北
   江西诸地而江西芜湖等处亦仿造之为
卷十一 第 20a 页
   救生之用所救皆多近年宗舫之外又增
   三舟予名其一曰沧江虹一曰木兰身梅
   叔名其一曰曲江舫已卯冬予由扬州乘
   此七日即至滕王阁下曾奏言此行之速
   而上下江长官趋公亦间有乘此始能速
   达者换舟赴岭留题二诗
金山飞棹本名红我遣来回楚越中帆脚远行须
把定莫教孟浪愿长风
满江晴雪几舟红颇似唐人旧画中(予曾见唐人/雪霁江行图)
(卷绢长不过二三尺而舟长几盈一尺所著色界/画帆橹积雪豪发皆备惟于长江霁雪远景则略)
卷十一 第 20b 页
(之此唐人古拙旧法/与宋元人画意不同)杨子桥头万里浪滕王阁下
一帆风
  梅岭张文献公祠看梅花
岭南古梅祠下到此巳如到家欲问曲江风度料
应即似梅花
  度梅岭用前韵
古梅开驿岭芳讯动江关寒减虔州水香先庾浦
山落帆犹恋卧登峤竟忘孱细雨浓花里人从天
际还
 庚辰
卷十一 第 21a 页
  望远镜中望月歌
天球地球同一圆风刚气紧成盘旋阴冰阳火割
向背惟仗日轮相近天别有一球名曰月影借日
光作盈阙广寒玉免尽空谈搔首问天此何物吾
思此亦地球耳暗者为山明者水舟楫应行大海
中人民也在千山里昼夜当分十五日我见月食
彼日食若从月里望地球也成明月金波色邹衍
善谈且勿空吾有五尺窥天筒能见月光深浅白
能见日光不射红见月不似寻常小平处如波高
处岛许多泡影生魄边大珠小珠光皎皎月中人
卷十一 第 21b 页
性当清灵也看恒星同五星也有畴人好子弟抽
镜窥吾明月形相窥彼此不相见同是团圞光一
片彼中镜子若更精吴刚竟可窥吾面吾与吴刚
隔两洲海波尽处谁能舟羲和敲日照双月分出
大小玻璃球吾从四十万里外多加明月三分秋
(地球大于月球四倍地/月相距四十八万馀里)
  鸾羽歌
神鸾之品亚凤皇和铃振响何鎗鎗前年曾说到
衡岳銮音一串疑归昌(前年衡州有大鸟飞鸣群/鸟随之音如马颈串铃当)
(是鸾/也)奇文异彩那得见片羽不得留清湘今来岭
卷十一 第 22a 页
表控桂海仙翎颇出暹罗航焦明振振搏如帚不
入翡翠千金装翅修三尺尾五尺更比孔雀金花
长连钱珠眼二十四骖青舞绣开吉光(其圆眼虽/不及孔雀)
(之金翠但一羽有二/十四五眼次第相连)古人秉翟尚渥赭况此肃肃
威仪翔一挥笔几俗尘远宛然长丽飞女床
  端州北岩绿砚石歌
   绿石岩在高要七星岩北在羚羊峡西北
   数十里粤人以绿石为不锲墨然余所凿
   之研殊腻而发墨王安石诗云凤池新样
   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是北宋巳有绿
卷十一 第 22b 页
   端石矣宋人皆称端溪为蛮溪故梅尧臣
   端溪圆砚诗云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
端溪北岩藏砚璞苔满烟生暖如玉何人剖玉出
山来更比端州江水绿春波绿净唾不可山石绿
肥有云裹清风吹落笔床边还是沈沈云一朵窗
前蕉叶接梧桐可怜颜色绝相同李贺休歌踏天
紫南唐漫品细丝红结邻稍远灵羊峡墨池装入
香檀匣怕传新样出蛮溪岂有荆公可为法
  桂林陈相国元孙继昌中庚辰状元且为解
  会三元广西莲盦方伯有诗纪盛和韵一首
卷十一 第 23a 页
文运原因天运开一枝真自桂林来
盛朝得士三元瑞贤相传家五世才史奏庆云合
名字(时方伯与状元同名状元乡/榜本名守睿因梦改今名)人占佳气说楼
(广西贡院前大楼久倾以建为祥巳/酉冬予与中丞方伯共建之方落成)若从师友
论魁鼎门下门生巳六回(近科状元吴中洪莹蒋/立镛吴其浚陈沆及陈)
(继昌皆余门生/门下之门生也)
  粤西平乐峡中
雨馀秋乍新漓江濑鸣急残云卧半山松际一何
湿清猿弄飞泉两岩夹水立袭人山气凉空翠入
呼吸
卷十一 第 23b 页
  新秋夜行阳朔漓水上
千峰如九华直立皆千尺向暮森青尖入夜湛深
碧一水相与潆浅漱峰根石馀波拭玻璃净照天
影白此时秋巳新凉蟾半生魄玉宇淡云流榆花
何历历斜看露脚飞夜气湿将滴幽草生暗香虫
喧破山寂何期来此间清景得今夕停却扇与镫
野风透絺绤
  庚辰岭南除夕
龙鼎忽已升举世恸一弃(臣)官几何年两遇此
大事峨峨
卷十一 第 24a 页
观德殿道路昔犹记深林閟寒云仿佛入梦寐
先皇廿五载
功德满天地我
朝五元年皆有兵事议(顺治十八年有郑成功等/海寇事康熙六十一年有)
(乌鲁木齐西藏等事雍正十三年有贵/州苗疆事乾隆六十年有湖南苗疆事)惟今岁庚
辰四海静车骑若非
德力全安得臻郅治
文武绍
前徽明白付神器继
圣又有
卷十一 第 24b 页

大仁复
大智在昔姬周时世德隆于四不闻成康后重光
永昌炽(臣)昔在翰林叨以词笔侍岂期斗筲才久
受节钺寄今夕是何时闭门散群吏急景摧人心
纵横抹涕泗黯然寒烛前残夜勖初志
 辛巳
  西斋待月
南海月尤近虚斋先得明花香才淡沲树影忽从
横小径三回折閒阶一丈平此时聊自憩凉意在
卷十一 第 25a 页
桃笙
 壬午
  过合肥见陆广文(继辂)出示文集谈杭州旧
  游
廿载才名博此官省君清兴甚相安著书绝胜芙
蓉镜却病无过苜蓿盘旧日池亭如古迹故人诗
卷得新刋(嘉庆初定香亭旧友如张子白张农闻/江补僧林庾泉蒋蒋山诗皆刻入诗徵)
(并系/小序)劳劳似我君休问试捋霜髭付与看
  壬午述职归过珠湖草堂
昼车畏炎暍夜骑雷雨滑脱然舟入湖如鱼纵活
卷十一 第 25b 页
泼落帆到草堂烟波接云阔结亭黄鸟隅(新结草/亭一笠)
(于隅上可/坐而望远)避暑坐清樾平日怀乡人今朝此暂歇
惜未待夕霏行沙弄明月
  及门陈云伯(文述)为江都令尹邀游焦山作
  诗即和云伯韵时同游者王柳村僧借庵令
  尹之子裴之柳村之子屋余弟亨
得暇访双鼎云帆一片横(余壬戌秋送汉鼎至焦/山诗云他时得暇或相)
(访云帆一/片横金焦)好山成旧约胜侣会高情僧老诗仍健
江深暑亦清何当邀外史选石共题名
  西南风阻留住采石矶太白楼
卷十一 第 26a 页
南风连日阻江船太白楼边水接天且借诗仙楼
槛下横铺一榻纳凉眠
谢宅青山近可攀朝朝岚翠入楼间飘然诗思生
花笔一朵莲花青敌山
楼前夜夜月轮新不见扁舟捉月人若把古人较
今月谪仙应是月前身
东风偶转晚凉生急挂长帆趁月明月下看山青
更好可能不忆谢宣城
  大姑山阻风看月
南风吹山北船横红船逆流也不行(红船非上水/正顶风皆可)
卷十一 第 26b 页
(行是日乃上/水正南风)偶然骤雨洗湖热月出蠡东还夜晴
大姑山南水万顷放船一望何其平月与水平我
平月金波玉浪摇光精须臾转出碧山顶冰轮碾
塔如有声星汉西流过篷背斜飞露脚凉晶晶秋
风秋色渺何所夏气不退谁能争渔船镫火客船
笛夜来且识江湖情唫怀俗拙 不饮(余不能酒/半杯即以)
(为/苦)但著水枕睡便清庐山梦高月将堕仿佛芙蓉
开玉京
  落日放船好
   阻风大孤塘两日每至日落便放船出湖
卷十一 第 27a 页
   乘凉待月
落日放船好彭湖百里宽山如螺子黛浸入水晶
盘綄羽不须问篷窗撤尽看还当就明月凉洗浪
漫漫
  大暑节坐沧江虹红船由江都直达洪都江
  湖夏阔月明如昼或阻风太白楼下昼看青
  山夜卧皓月或乘风马当山外夜涛滂湃俄
  顷百里纪以一律写留船中
可是江天夜夜虹绿帆(红船皆油/绿布帆)一路月明中开
窗远接沧浪水捩柁初回舶䑲风银汉微明低入
卷十一 第 27b 页
海匡庐深碧上连空米家书画寻常事莫与雷家
剑气同
  香稻米饭
家乡香饭一盂多半耐咀尝半耐哦似到水田闻
露气稻花开处有残荷
  大榕
秋暑午犹烈帆影何彤彤牵船溯赣水篷低暍难
容安能有美樾使我船可艐前川忽东转临水多
大榕盘根岸洒洒翳荟波溶溶藏舟入榕底爱此
凉阴浓交柯复接叶老绿叠几重渔人与舟子榕
卷十一 第 28a 页
下间相逢何时解缆去且待上下春前江有新月
相约采芙蓉(赣南南康县/有芙蓉江)
  述职后谒
昌陵回粤七月度梅岭再叠梅岭旧韵一首
春渡浈江水秋旋庾岭关
新恩咨桂海沉恸哭
桥山
君圣初行健(臣)衰不敢孱
朝廷有声教仍秉
德威还
卷十一 第 28b 页
  余抚浙江江西皆曾修建乡闱号舍今督粤
  粤闱号舍七千六百馀间更湫隘皆改建宽
  大之秋兼抚印监临乡试书志一律
广厦何曾有万间聊开矮屋庇孤寒节交白露天
犹暑气吐青云地忽宽爽垲竟饶迁舍乐风檐颇
似在家安他年多士儿孙住可识从前坐卧难
卷十一 第 2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