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八
  论语论仁论
孔子为百世师孔子之言著于论语为多论语言五
常之事详矣惟论仁者凡五十有八章仁字之见于
论语者凡百有五为尤详若于圣门最详切之事论
之尚不得其传而失其旨又何暇别取论语所无之
字标而论之邪今综论论语论仁诸章而分證其说
于后谨先为之发其凡曰元窃谓诠解仁字不必烦
称远引但举曾子制言篇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
相济达也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水非水不流及
卷八 第 1b 页
中庸篇仁者人也郑康成注读如相人偶之人数语
足以明之矣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
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等事之谓也相人
偶者谓人之偶之也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
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齐居瞑目静
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盖
士庶人之仁见于宗族乡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仁
见于国家臣民同一相人偶之道是必人与人相偶
而仁乃见也郑君相人偶之注即曾子人非人不济
中庸仁者人也论语巳立立人巳达达人之旨能近
卷八 第 2a 页
取譬即马走水流之意曰近取者即子夏切问近思
之说也盖孔门诸贤已有未仁难并之论虑及后世
言仁之务为高远矣孔子答司马牛曰仁者其言也
讱夫言讱于仁何涉不知浮薄之人语易侵暴侵暴
则不能与人相人偶是不讱即不仁矣所以木讷近
仁也仲弓问仁孔子答以见大宾承大祭诸语似言
敬恕之道于仁无涉不知天子诸侯不体群臣不恤
民时则为政不仁极之视臣草芥使民糜烂家国怨
而畔之亦不过不能与人相人偶而巳秦隋是也其
馀圣门论仁以类推之五十八章之旨有相合而无
卷八 第 2b 页
相戾者即推之诸经之旨亦莫不相合而无相戾者
自博爱谓仁立说以来歧中歧矣吾固曰孔子之道
当于实者近者庸者论之则春秋时学问之道显然
大明于世而不入于二氏之涂吾但举其是者而非
者自见不必多其辞说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
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
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卷八 第 3a 页
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元谓孔子论人以圣为第一仁即次之仁固甚
  难能矣圣仁二字孔子皆谦不敢当子贡视仁
  过高误入圣域故孔子分别圣字将仁字降一
  等论之曰所谓仁者已之身欲立则亦立人已
  之身欲达则亦达人所以必两人相人偶而仁
  始见也即如巳欲立孝道亦必使人立孝道所
  谓不匮锡类也已欲达德行亦必使人达德行
  所谓爱人以德也曾子所谓人非人不济正是
  立人达人之道也亦即近取譬之道也此皆不
卷八 第 3b 页
   视仁太高误入圣字也为之不厌已立已达也
   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
   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元又谓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此谓仁犹人
   之所以为心义犹人之所以为路非谓即心即
   仁也若云此仁即真是心断不可云此义即真
   是路也总之圣贤之仁必偶于人而始可见故
   孔子之仁必待老少始见安怀若心无所著便
   可言仁是老僧面壁多年但有一片慈悲心便
   可毕仁之事有是道乎
卷八 第 4a 页
  许叔重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段若膺大令
  注曰见部曰亲者密至也会意中庸曰仁者人
  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
  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
  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人相人耦为敬也
  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
  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元谓贾
  谊新书匈奴篇曰胡婴儿得近侍侧胡贵人更
  进得佐酒前上时人偶之以上诸义是古所谓
  人耦犹言尔我亲爱之辞独则无耦耦则相亲
卷八 第 4b 页
  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仁之意
  即人之也元案论语问管仲曰人也诗匪风疏
  引郑氏注曰人偶同位之辞此乃直以人也为
  仁也意更显矣又案仁字不见于虞夏商书及
  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周初有此言而尚无
  此字其见于毛诗者则始自诗国风洵美且仁
  再溯而上则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此
  匪人人字实是仁字即人偶之意与论语人也
  夺伯氏邑相同盖周初但写人字周官礼后始
  造仁字也郑笺解匪人为非人孔疏疑其言之
卷八 第 5a 页
  悖慢皆不知人即仁也
阳货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
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元谓鲁国时人之论已皆以圣仁尊孔子故孔
  子曰则吾岂敢阳货之言亦因时论而难之也
  又智者仁之次汉书古今人表叙论九等列智
  人于仁人下子张以仁推令尹子文及陈文子
  孔子皆荅以未智焉得仁明乎必先智而后能
  仁也故阳货讽孔子仁智并称孔子谦不敢当
卷八 第 5b 页
  非特不居仁且不居智孔子又言仁者安仁智
  者利仁此可验圣仁智三者之次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元谓以上三章孔门论仁近譬之道子夏恐学
  者视仁过高将流为虚悟远求也故曰勿谓仁
  不易知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道即可近譬
 而知此数语将晋宋以后一切异端空虚元妙
 之学(晋人𢆯学最重清远/远与近譬近思相反)儒家学案标新竞胜
卷八 第 6a 页
 之派皆预为括定曾子子游虑子张于人无所
  不容过于高大不能就切近之事与人为仁亦
  同此说也其曰为仁可见仁必须为非端坐静
  观即可曰仁也曰并为并即相人偶之说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
卷八 第 6b 页
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
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
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
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元谓右三章皆言王者以仁治天下之道颜子
  克已已字即自已之己与下为仁由已相同言
  能克已复礼即可并人为仁一日克已复礼而
  天下归仁此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卷八 第 7a 页
  之道仁虽由人而成其实当自已始若但知有
  已不知有人即不仁矣孔子曰勿谓仁者人也
  必待人而后并为仁为仁当由克已始且即继
  上二克已字㬪而申之曰为仁由已而由人乎
  哉亦可谓大声疾呼明白晓畅矣若以克已字
  解为私欲则下文为仁由已之已断不能再解
  为私而由已不由人反诘辞气与上文不相属
  矣颜子请问其目孔子荅以四勿勿即克之谓
  也视听言动专就已身而言若克已而能非礼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断无不爱人断无与人不
卷八 第 7b 页
  相人偶者人必与已并为仁矣俚言之若曰我
  先自已好自然要人好我要人好人自与我同
  作好人也一介之士处世天子治天下胥是道
  也视听言动不涉家国天下一字而齐治平之
  道具在孔子恐学者为仁专待人而后并为之
  故收向内言孟子曰仁内也即此说也然收至
  视听言动亦内之至矣一部论语孔子绝未尝
  于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处言仁也颜子三月不
  违仁而孔子向内指之曰其心不违可见心与
  仁究不能使之浑而为一曰即仁即心也此儒
卷八 第 8a 页
  与释之分也又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闻右
  尹子革讽祈招之诗而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
  尼曰古也有志克已复礼仁也楚灵王若能如
  是岂其辱于乾溪据此可见克已复礼本是古
  语而孔子尝引之且观楚灵王之事可知克已
  复礼则家国必仁不能克已复礼则国破身亡
  夫求鼎诟天岂止不能克已究其始亦不过因
  不能克已充之至于如此耳
  毛西河检讨四书改错曰马融以约身为克已
  从来说如此惟刘炫曰克者胜也此本扬子云
卷八 第 8b 页
  胜已之私之谓克语然已不是私必从已字下
  添之私二字原是不安至程氏直以已为私称
  曰已私致集注谓身之私欲别以已上添身字
  而专以已字属私欲于是宋后字书皆注已作
  私引论语克已复礼为證则诬甚矣毋论字义
  无此即以本文言现有为仁由已已字在下而
  一作身解一作私解其可通乎且克已不是胜
  已私也克已复礼本是成语春秋昭十二年楚
  灵王闻祈招之诗不能自克以及于难夫子闻
  之叹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楚灵王若能
卷八 第 9a 页
  如是岂其辱于乾溪是夫子既引此语以叹楚
  灵今又引以告颜子虽此间无解而在左传则
  明有不能自克作克已对解克者约也抑也已
  者自也何尝有已身私欲重烦战胜之说故春
  秋庄八年书师还杜预以为善公克已复礼而
  后汉元和五年平望侯刘毅上书云克已引愆
  显扬侧陋谓能抑已以用人即北史称冯元兴
  卑身克已人无恨者唐韩愈与冯宿书故至此
  以来克已自下直作卑身自下解若后汉陈仲
  弓诲盗曰观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剋己反善
卷八 第 9b 页
  别以克字作剋字正以掊剋损削皆深自贬抑
  之义故云则是约已自剋不必战胜况可诂私
  字也
  凌次仲教授曰即以论语克已章而论下文云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已对称正是郑氏相
  人偶之说若如集注所云岂可曰为仁由私欲
  乎再以论语全书而论如不患人之不已知(见/学)
(而及宪问篇又里仁作不患莫已/知卫灵公作不病人之不已知)夫仁者已欲
  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贡问/一言章皆有此语)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
卷八 第 10a 页
  人修已以安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皆人
  已对称此外之已字如无友不如已者人洁已
  以进仁以为已任行已有耻莫已知也恭已正
  南面以为厉已以为谤已若作私欲解则举不
  可通矣马注以克已为约身最得经意邢叔明
  忽援刘光伯之言谓嗜欲与礼义交战盖剽袭
  春秋正义所述者不知刘氏因上文有楚灵王
  不能自克之语故望文生义耳与论语何涉窃
  以马注申之克已已即修身也故修已以敬修
  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直云修不云克中庸
卷八 第 10b 页
  云非礼不动所以修身动实兼视听言三者与
  下文荅颜渊请问其目正相合辞意尤明显也
  臧用中太学曰桉左氏克已复礼仁也即论语
  克已复礼为仁古志本有是语孔子尝称之左
  氏引以论楚子论语引以荅颜渊注疏家各望
  文生义尔雅释诂克胜也又胜克也展转相训
  杜元凯本之楚灵王誇功伐多嗜欲不能修身
  自胜以归于礼故刘光伯疏有嗜欲与礼义交
  战之说此以释左氏而非以释论语也马季长
  以克已为约身者能修已自胜约俭其身即下
卷八 第 11a 页
  文非礼勿动四者是范武子训克为责责已失
  礼而复之与下文四勿义亦通马氏约身之训
  即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之约约身则非礼勿
  视听言动故克已复礼连文左传论语马杜范
  刘等说义本互通惟刘光伯嗜欲之言意主楚
  灵王而邢叔明袭之以释论语遂开集注训已
  为私欲之端与全部论语人已对举之文方凿
  员枘之不合矣
  元谓仲弓问仁孔子告以如见大宾诸语似敬
  恕之道与仁无涉不知古天子诸侯之不仁者
卷八 第 11b 页
  始于不敬大臣不体群臣使民不以时渐至离
  心离德甚至视臣如草芥糜烂其民而战之若
  秦隋之杀害群臣酷虐百姓行不顺施不惠家
  邦皆怨是不仁之至也究其始不过由不敬不
  恕充之以至于此浅而言之不爱人不人偶人
  而已若有见大宾承大祭之心行恕而帅天下
  以仁者岂肯少为轻忽哉此所以为孔门之仁
  也又子夏论举皋陶伊尹而不仁者远此亦为
  邦之道不仁者远能使枉者直此即已立立人
  已达达人之道亦即天下归仁之道也
卷八 第 12a 页
  又案孔子惟与颜子仲弓论南面为邦之道此
  章大宾大祭专指天子而言周礼凡言大宾客
  皆诸侯朝觐之礼尔雅曰禘大祭也可见非朝
  觐非禘祫不得称大宾大祭此与夏时殷辂之
  例同
  又案僖三十三年左传晋臼季之言曰臣闻之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孔子语本此孔
  门师弟所述半为古人之恒言故孝经中语每
  见于左传世人以其出于孔子则重之出于子
  革胥臣则忽之岂知此皆夏商以来相传之言
卷八 第 12b 页
  孔子且奉为准绳所以春秋时学行为至中庸
  也颜子仲弓所谓请事斯语乃有事于孔子所
  举之古语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元谓此章即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之说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元谓兼五者之长行之天下始可谓仁必如此
  始能爱及天下臣民也又何疑于敬恕之非仁
卷八 第 13a 页
  乎大约圣仁二字所包甚广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
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
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元谓此章亦论治天下国家之道动之不以礼
  谓不动民以礼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元谓此章论王者化民成俗使天下不仁者尽
  改而为仁非三十年之久不可所谓先难而后
  获也
卷八 第 13b 页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
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
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
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
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
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
卷八 第 14a 页
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元谓仁之有益于人民者甚大孔子尚不敢当
  故但以治赋为宰与宾客言忠清许人而不许
  以仁子贡视仁过高远故孔子近而易之孟武
  伯子张视仁太易故孔子难之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
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臧庸案皇侃义疏邢炳正义皆一章/集注本自克伐怨欲以下分别章误)
  元谓此但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
  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
卷八 第 14b 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巳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
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
火期巳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
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
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
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卷八 第 15a 页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元谓右三章可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
  序孝弟为仁之本即孟子所谓未有仁而遗其
  亲者也所以尧典必由亲九族而推至民雍也
  博爱平等之说不必辩而知其误矣为仁为孝
  弟之本故孔子谓宰我欲短丧为不仁也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
仁焉
  元谓三人之行不同而孔子皆以仁许之爱人
  之道也爱人尚谓之仁况爱君至于如是乎
卷八 第 15b 页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
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元谓夷齐让国相偶而为仁正是已立立人已
  达达人之道谏而饿死与比干同爱君之至也
  卫君反是不仁可知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卷八 第 16a 页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閒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君子惠
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
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
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
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
不亦威而不猛乎
卷八 第 16b 页
  元谓以上四章以比干夷齐證之其说更明圣
  门论仁为富贵生死所不能夺所以圣人之言
  反正经权行之百世而无弊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
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
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
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
仁如其仁
卷八 第 17a 页
  元谓此二章论管仲不必以死子纠为仁而以
  匡天下为仁盖管仲不以兵车会诸侯使天下
  之民无兵革之灾保全生民性命极多仁道以
  爱人为主若能保全千万生民其仁大矣故孔
  子极许管仲之仁而略其不死公子纠之小节
  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
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给屡憎
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卷八 第 17b 页
  元谓未有佞人禦人以口给而能爱人与人相
  人偶者所以仁道贵讱讷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卷八 第 18a 页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
可弃也
  元谓以上六章由司马牛问君子及忧无兄弟
  推之可见为仁须讷言修行恭敬忠勇自然四
  海之人各以仁应虽之绝域而不可弃无兄弟
  亦无害也亦即颜子天下归仁之道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元谓以上二章可见为仁须刚勇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
卷八 第 18b 页
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
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
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
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元谓上二章所言乃刚毅木讷之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
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卷八 第 19a 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元谓以上六章皆言为仁须择仁人与我相助
  观此则相人偶之说益明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
卷八 第 19b 页
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
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
之见也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元谓以上五章言不仁之人当恶之若不能分
  别之必自已为仁之道有未至也不仁虽当疾
  恶之然已甚则足以召乱故曰惟仁者能恶人
  不使不仁者加身此刚毅之至不与不仁者相
  偶也一日用力无不足即一日克已复礼之说
卷八 第 20a 页
  又礼乐亦惟仁者始能行之如春秋之世列国
  尚行礼乐觐飨朝会皆礼乐也若观兵灭国仇
  杀相寻何必揖让于陔肆间哉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元谓右三章可见为仁之道若不明其过必失
  之愚有此不可陷及恶不仁两事始见孔子论
卷八 第 20b 页
  仁之全道不应更有一豪流弊其有弊者因不
  能證明圣言而失其本旨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
仁知者利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
  元谓以上四章言为仁之道在于悠久颜子但
卷八 第 21a 页
  许三月不违可见为仁之难心与仁不违可见
  仁与人心究不能浑而为一若直号仁为本心
  之德则是浑成之物无庸用力为之矣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元谓孔子言仁者详矣曷为曰罕言也所谓罕
  言者孔子每谦不敢自居于仁亦不轻以仁许
  人也
  又案元此论乃由汉郑氏相人偶之说序入学
  者或致新僻之疑不知仁字之训为人也乃周
  秦以来相传未失之故训东汉之末犹人人皆
卷八 第 21b 页
  知并无异说康成氏所举相人偶之言亦是秦
  汉以来民间恒言人人在口是以举以为训初
  不料晋以后此语失传也大约晋以后异说纷
  岐狂禅迷惑实非汉人所能预料使其预料及
  此郑氏等必详为之说不仅以相人偶一言以
  为能近取譬而已
卷八 第 22a 页
卷八 第 1a 页
研经室二集卷八
  奉
敇撰熙朝雅颂集跋

皇上御极之九年山东巡抚(臣)铁保采辑八旗诗进
呈乙览蒙
皇上锡名熙朝雅颂集
制序以弁其首诚
圣代之大文艺林之盛事也随经铁保奏请命(臣)
刻井恭撰跋语于后奉
卷八 第 1b 页
旨俞允(臣)不胜欣跃荣幸之至伏读
御制序文仰见
皇上于右文成化之中兼肄武习勤之意敬
天法
祖垂训谆谆以品端心正为先公忠体国为尚凡兹
臣仆获睹
宸章无不感激奋兴竭图自效何敢忘劳耽逸专事
讴吟我


卷八 第 2a 页
圣相承励精图治
万几馀暇间及篇章
钜制鸿编永垂奕祀涵濡既久自
天潢贵裔以及勋卫文武之臣或近侍
岩廊或宣劳行阵或致身馆阁或扬历封疆皆能以
忠爱之忱发为咏歌之什允宜蒐采勒为成书兹铁
保所辑自崇德辛巳后莫不详加甄录格取其正词
取其真百数十年间得书一百三十四卷自今以往
亿万斯年
景祚洪延
卷八 第 2b 页
文明日启则继斯集而作者日益以富是书于嘉庆
九年九月开雕四阅月而工竣(臣)幸躬逢其盛缀名
简后祗遵
圣训忠孝为本词章为末
奎文示教日月长昭正不独斯集之媲美赓飏和其
声以鸣
太平之盛也巳
  恭注
御撰味馀书室随笔进呈后跋
钦惟我
卷八 第 3a 页
皇上传尧舜周孔之学行内圣外王之道见诸政治
四海安平十年于兹矣巍巍乎
帝德
帝学焕乎久著于文章哉(臣元)伏读
味馀书室随笔乃于
御制文之外别成一书者其中发经史之至理持政
教之大端恺切肫诚非唐太宗帝范所能企及然唐
臣贾行韦公肃尚有帝范之注其详见于
四库书提要(臣)愚以为我
大清之治上掩汉唐(臣)虽谫陋秉
卷八 第 3b 页
皇上之教任使内外于唐臣贾行等亦未敢多让是
以䌷绎
皇言敬为之注
味馀书室随笔二卷共五十二章第一章论五常之
性以和为贵涵养太和归于中正第二章论为政之
道必资贤才礼善远佞立法万世第三章论天道好
生治民尚宽敬敷五教以振君纲第四章论代天宣
化不可违时谨持小节以杜侈源第五章论用贤则
治任邪则乱开元初政姚宋皆贤第六章论心平气
和感通天地天下民安本于君身第七章论正己之
卷八 第 4a 页
道大公无我积善存诚物来毕照第八章论臣道忠
纯学须宁静诸葛儒者优于管仲第九章论智者通
方先浚心源仁者爱物先培元气第十章论安民之
道在于知人平天下者先致其知第十一章论安民
之道勿妨农时损上益下行政施惠第十二章论至
诚之功悠久不已朝乾夕惕推诚布公第十三章论
奉天治民本于至公臣竭其诚民心悦服第十四章
论五伦达道皆止于善无过不及合乎中庸第十五
章论易道首乾健行不息不骄不忧存理屏欲第十
六章论除暴用兵乃不得已武王七德秦楚反之第
卷八 第 4b 页
十七章论晋献内乱五易其主晋文虽谲尚扶旧业
第十八章论晋悼入国六官得人后世失权三家分
晋第十九章论舜禹大圣好问拜言文王皇华使获
五善第二十章论利用正德幅富安贫义利之辨必
遵大学第二十一章论君臣威仪本于礼意傲刻侈
佞民不畏爱第二十二章论晏婴溥利申韩墟国欲
得正言先择仁人第二十三章论川泽容物天地宽
大光武豁达德宗猜忌第二十四章论好恶之正与
民同之中和而仁不拂其性第二十五章论礼为仪
本仪为礼末礼主于敬行之以和第二十六章论君
卷八 第 5a 页
子之道和而不同小人逢迎辨之宜早第二十七章
论春秋书法惩恶重名君子保名思义循实第二十
八章论黄钟之数万事根本声律身度天地合德第
二十九章论禹谟三事培养惟和藏富于民乖戾不
生第三十章论洪范八政治国泽民五事三德以建
大中第三十一章论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刚柔得中
仁不犯顺第三十二章论取民有制重敛必亡民足
君足保安国本第三十三章论仁取仁守卜世绵长
秦用凶德二世而绝第三十四章论天人相与无非
一诚人伦日用自成之极第三十五章论贫贱饥渴
卷八 第 5b 页
不可害心鉴小养大取义舍利第三十六章论名器
不假僭窃不生出信制礼威福无作第三十七章论
稼穑饥馑关民生死无逸重农知民之依第三十八
章论天下要塞据于形势地利所在尤重人和第三
十九章论才智不同皆宜勤学小人不学乱所由生
第四十章论皇矣九德作事无悔正修治平子孙赖
之第四十一章论大舜谐孝朱均自弃彝伦心性尽
人合天第四十二章论用人行政敬天泽民勤则不
匮怠则失之第四十三章论官人用贤尤在察奸有
如石显林甫安石第四十四章论德过于才可以大
卷八 第 6a 页
受有才者教恃才者败第四十五章论思不出位各
尽其职克去己私不骄不倍第四十六章论易道研
几成天下务圣人至诚极之于深第四十七章论天
地万物皆本至诚人欲不閒久道化成第四十八章
论民心所存即为天命畏天敬天畏民勤民第四十
九章论惟博故厚惟高故明悠久不息参赞化育第
五十章论显仁藏用内外如一宅心宽仁慎独宥密
第五十一章论德无小大但分体用并育并行不害
不悖第五十二章论忧民救民作民父母聪明诚信
恭己宪天以上五十二章皆九经四书之正道名言
卷八 第 6b 页
廿二史通鉴之治理大义诸子百家大学衍义等书
无所不包诚由
皇上文学渊博深于古文之法故气盛理明所举经
籍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而物之大小毕浮以(臣)
殖浅薄虽博为引證犹多舛漏未能发明
圣制于万一谨录成二册恭呈
睿鉴(臣)曷胜惶悚战慄之至
  浙江刻四库书提要恭跋
钦惟我
皇上稽古右文
卷八 第 7a 页
恩教稠㬪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
特命如
内廷四阁所藏缮写全册建三阁于江浙两省
谕士子愿读中秘书者就阁传写所以
嘉惠艺林
恩至渥教至周也四库卷袟繁多嗜古者未及遍览
而提要一书实备载时地姓名及作书大旨承学之
士钞录尤勤毫楮丛集求者不给乾隆五十九年浙
江署布政使司(臣)谢启昆署按察使司(臣)秦瀛都转
盐运使司(臣)阿林保等请于巡抚兼署盐政(臣)吉庆
卷八 第 7b 页
恭发
文澜阁藏本校刋以惠士人贡生沈青鲍士恭等咸
愿输资鸠工集事以广流传六十年工竣学政(臣)
元本奉
命直
文渊阁事又籍隶扬州扬州大观堂所建阁曰
文汇在镇江金山者曰
文宗每见江淮人士瞻阅二阁感
恩被教忻幸难名兹复奉
命视学两浙得仰瞻
卷八 第 8a 页
文澜阁于杭州之西湖而是书适刋成士林传播家
有一编由此得以津逮全书广所未见
文治涵濡欢腾海宇岂有既欤(臣)是以敬述东南学
人欢忭感激之忱识于简末以仰颂
皇上教化之恩于万一云尔
  瀛舟书记序
予于嘉庆四年冬奉
命抚浙其时闽浙海盗则有安南大艇帮四总兵三
十馀艘凤尾水澳蔡牵三帮各六七十艘箬横小帮
浙盗二十馀艘予造巨艇大炮尚未成而五年六月
卷八 第 8b 页
神风助顺乘风勒兵击之安南巨盗五六千人及土
盗小船全荡平于台州松门四总兵溺死者三磔死
者一奉
旨以总兵敕印掷还安南王阮光缵光缵言但令总
兵巡海不虑其入浙为盗上表谢罪自后安南夷寇
不复入浙六年巨艇成凤尾水澳箬横三帮以次击
灭此三镇大船大炮之力然蔡牵尚窜于闽浙閒也
七年冬蔡牵㬪被浙兵剿逼惟馀二十四船遁闽诈
降继而得横洋大舶始往来于台湾其始往台也第
为避兵船之计继而在台劫得船米会合粤盗朱濆
卷八 第 9a 页
遂复人内海与兵船相抗以致温州胡总镇在闽被
害继且过台上岸攻城矣十年夏余以丧去官其时
蔡牵尚在闽续出之黄葵帮己于十年春在玉环投
诚所馀者和尚秋等三五小钓船而己然蔡逆未能
殄除有负
国恩且恨且忧疚心靡巳十二年息影于雷塘墓庐
偶检数年来办兵事之书记稿本流连翻阅其閒调
度兵船奖饬镇将制造船炮筹画粮饷诸旧事一一
如在目前且其閒有可忧者可喜者可愤者可哭者
有与提督苍公保李公长庚商筹者亦一一如在目
卷八 第 9b 页
前回忆当时每发一函出一令皆再三谋虑而为之
有自起草者有幕友起草者有幕友起草而自为改
订者笔墨之迹如蝇如绳以之覆瓿殊为可惜困破
十数日工删其繁存其要授写书人录为六卷存之
家塾俾将来览者知我苦心而巳弟仲嘉别有洋程
笔记二卷历叙兵船盗船往来剿获起灭之事亦颇
详明可与此柤辅因附录于后丁卯二月
  洋程笔记序
元前任浙江巡抚数年中荡平夷寇等事有案牍册
籍可稽弟亨因采之为洋程笔记二卷元奉讳家居
卷八 第 10a 页
时有李忠毅公之事蔡逆愈猖獗攻台湾立伪号称
王元复任浙抚时张阿治投诚后蔡逆乃族灭亨复
有后记一卷(臣)敬读
皇上御制诗集中庚午春胜联句诗注云浙洋土盗
凤尾水澳箬黄各帮在蔡牵之前最为猖獗抚臣阮
元派令总兵岳玺等督兵四处搜捕探知箬黄帮匪
在太平县属之狗洞门等处游奕肆劫因饬舟师出
其不意于夜半迅驶抵彼直前攻击鎗炮齐施轰毙
无数获牵盗船十二只生擒盗首江文五等一百七
十馀名箬黄帮自此剿灭始洋匪之滋扰浙省者安
卷八 第 10b 页
南夷艇为尤甚夷艇本巡夷洋乃私入浙境之松门
勾结水澳凤尾各帮屯聚伺劫阮元驻师守捕先散
布间谍令其互相猜忌水澳一帮旋即驶退因筹兵
进剿适飓风骤起贼船百数十号俱簸荡击撞覆溺
无算官兵乘势奋击贼弃船登山悉就擒戮馀匪漂
出外洋经阮元飞檄各镇向辽远岛屿遍行搜捕尽
灭艇匪及凤尾二帮由是安南夷不复为患而土盗
亦日渐零星矣海洋积年首逆稔恶稽诛惟蔡牵为
最朱濆次之朱逆由粤窜闽尚剩匪船四十馀只经
许松年等追入粤界在南澳长山尾洋面督兵奋击
卷八 第 11a 页
守备黄志辉坐船撞翻大贼船一只并焚燬牵获多
船杀贼无算馀船溃窜广澳外洋探确该逆已于此
次被炮轰伤旋即毙命蔡逆穷蹙日久剩船十馀只
潜逃浙江之鱼山外洋王得禄邱良功约会闽浙师
船蹑踪追及闽帮击散各匪浙师专注逆船极力追
剿直抵温州黑水外洋两省舟师合围火攻烧坏逆
船 边尾楼王得禄用坐船乘势冲去断其后舵逆
船遂沈该逆同伊妻被浪捲没夥众尽散淹毙二逆
罪恶贯盈先后殄除人心大快闽浙两省自朱渥张
阿治投诚后全境俱已肃清而粤省尚剩乌石二一
卷八 第 11b 页
帮方郭学显投首时该匪亦有乞降之请经百龄奏
闻奉旨查明伊等果出自至诚即照郭学显之例办
理奈该匪自外生成意存携贰竟以乞降为缓兵之
计仍敢连艨伺扰图劫村庄百龄知其怙恶狡诡饬
令舟师探剿蹑至儋州洋面该匪船三十馀只正欲
驾逃兵船骤集奋力围攻将该匪及家口全行擒缚
并擒首夥乌石大乌石三郑耀章杨片客等百数十
名馀匪歼灭无遗自此鲸鲵剪尽海不扬波陬澨腾
欢共乐承平之宇矣(臣)元并敬录冠于两记之首戊
寅六月
卷八 第 12a 页
  淮海英灵集序
吾乡在江淮之閒东至于海汉唐以来名臣学士概
可考矣我
国家恩教流被百馀年名公卿为
国树绩其馀事每托之歌咏节臣孝子名儒才士畸
人列女辈出其閒虽不皆藉诗以传而钟毓淳秀发
于篇章者实不可泯元幼时即思辑录诸家以成一
集而力未逮入都后勤于侍直亦未暇及此乾隆六
十年自山左学政奉
命移任浙江桑梓非遥徵访较易遂乃博求遗籍遍
卷八 第 12b 页
于十二邑陈编蠹稿列满凡阁校试之暇删繁纪要
效遗山中州十集之体录为甲乙丙丁戊五集又以
壬集收闺秀癸集收方外虚己庚辛三集以待补录
日淮海英灵者宋高邮秦少游尝名其集曰淮海唐
殷蟠选唐诗亦曰河岳英灵集矣书成雕板用广流
传余之录此集非敢取乡先生之诗衡以格律而选
定之也亦非藉己故诗人为延誉计也广陵耆旧零
落百馀年矣康熙雍正及乾隆初年已刋专集渐就
散失近年诗人刻集者鲜其高情孤调卓然成家者
固多即残篇断句仅留于敝簏中者亦指不胜数亟
卷八 第 13a 页
求之犹惧其遗佚而不彰迟之又久不更替乎且事
之散者难聚聚者易传后之君子怀耆旧之逸辙采
淮海之淳风文献略备庶有取焉
  广陵诗事序
余辑淮海英灵集既成得以读广陵耆旧之诗且得
知广陵耆旧之事随笔疏记动成卷帙博览别集所
获日多遂名之曰广陵诗事其閒有因诗以见事者
有因事以记诗者有事不涉诗而连类及之者大指
以吾郡百馀年来名卿贤士嘉言懿行综而著之庶
几文献可徵不致霝落殆尽且余生于诸耆旧百馀
卷八 第 13b 页
年后亦藉此收罗残缺以尽后学之责也退食馀閒
检付弟亨子常生钞录成书将以付刻至于爵里族
姓或有舛误遗闻佚事再当补述尚望同志君子订
而续之
  小沧浪笔谈序
余居山左二年登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
百馀人录金石千馀本朋辈觞咏亦颇尽湖山之胜
乾隆六十年冬移任浙江回念此二年中所历之境
或过而辄忘就其尚能记忆者香初茶半与客共谈
且随笔疏记之何君梦华陈君曼生皆曾游历下者
卷八 第 14a 页
又为余附录诗文于后题曰小沧浪笔谈小沧浪者
居泲南时习游大明湖小沧浪亭卷首数则皆记小
沧浪事遂为风舟之滥觞耳
皇清碑版录序
元数年来仿朱子宋名臣言行录李幼武续录及杜
大圭名臣碑传琬玉录之例阅文集数十百家及碑
志拓本为
皇清碑版录数十卷归里后复属丹徒王柳村(豫)
辑之又几十卷兹不过随时钞录之书是非去取次
序先后皆无义例也
卷八 第 14b 页
  江苏诗徵序
嘉庆元年余在浙督学选辑
国朝浙人之诗曰两浙輶轩录刻之又选辑
国朝扬州府及南通州之诗曰淮海英灵集刻之复
欲辑江苏各府州之诗劳劳政事未能也岁丙寅丁
卯间伏处乡里见翠屏洲王君柳村储积
国朝人诗集甚多而江苏尤备柳村欲有所辑名之
曰江苏诗徵余乃岁资以𥿄笔钞胥柳村遂益肆力
徵考于各家小传诗话尤多采择尝下榻拥书于焦
山佛阁中月色江声与千百诗人精魄相荡 铁冶
卷八 第 15a 页
亭制府闻而异之因题其阁曰诗徵阁柳村选诗谨
守归愚别裁家法虽各适诸家之才与派而大旨衷
于雅正忠节孝义布衣逸士诗集未行于世者所录
尤多可谓摅怀旧之蓄念发潜德之幽光者矣丙子
岁辑成五千四百三十馀家勒为一百八十三卷属
余订之余方驰驱豫楚心力不足目力亦昏不能如
在浙时从事于此束其稿入粤同里江君郑堂(藩)
君楚生(珩)淩君晓楼(曙)皆在粤馆爰属三君子删订
校正之梓人告成裒然巨集庶几自酬夙愿而柳村
亦不虚致此力矣
卷八 第 15b 页
  嘉庆四年己未科会试录后序
钦惟我
皇上文启重光学承道统体仁孝以继德本忠信以
临民海内之士莫不身被
至教中心诚服况怀牒入京师亲见
备礼敷政者哉本年己未会试
(臣)朱圭为正考官(臣)刘权之(臣)阮元(臣)文宁副之
伏念(臣)江淮下士学识庸愚由
内廷翰林荐陟卿贰受
恩逾格感激之忱与悚愧之念交挚焉兹承
卷八 第 16a 页
任使襄校礼闱(臣)矢竭颛蒙虚公将事伏思校数千
人之文艺必当求士之正者以收
国家得人之效欲求正士惟以正求之而已唐裴行
俭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之远大不易见观其
文略可见之文之浅薄庸俗不能发圣贤之意旨者
其学行未必能自立若夫深于学行者萃其精而遗
其粗举其全而弃其偏简牍之閒或多流露矣故(臣)
愚以为得文者未必皆得士而求士者惟在乎求有
学之文且
皇上之所以得士者多其数以擢拔之宽其途以登
卷八 第 16b 页
崇之育之以成其材教之以端其术积数十年后供
皇上内外任使者必有今日之士然则士之砥砺濯
磨期无负乎
皇上教育之恩者当何如也文王有声之诗曰自西
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然则多士之心服
圣人愿趣左右者实
圣人之仁孝忠信有以笃启之也
  两浙輶轩录序
余督学浙江时辑淮海英灵集成盖江淮间一郡之
诗采录尚易欲辑江苏一省之诗则力有未能继思
卷八 第 17a 页
余督学于浙乘輶轩采风非力之所不能为也爰访
遗编求总集遍于十一郡自
国初至今得三千馀家甄而序之名曰两浙輶轩录
嘉庆三年书成存之学官未及刊板六年巡抚浙江
仁和朱朗亝钱塘陈曼生请出其稿愿共刊之乃卑
之重加编定序而行之别为条例以志其详此虽余
少年好事之所为然力有可为者则为之耳未计其
他也独念吾乡自
国初至今诗人辈出他时或有好事者乘使者车至
大江南北辑而录之乎是有望焉
卷八 第 17b 页
  两浙輶轩录补遗序
予督学时所辑两浙輶轩录既梓行矣其间应录而
未录者颇有之惟以为畺吏之政不复能从事于此
杨孝廉(秉初)等各以所辑补者将刊板行之就正于
予予翻阅之诚能补前录之所阙佚钜卿名士本不
以入录为重而录诗者不可遗之至如一介之士或
恃声律以自表见与其删之毋宁存之故元于此补
录者不泰一人也
  试浙江优行生员策问
问取士之道宜先行谊而后文蓺顾文则易知行难
卷八 第 18a 页
骤考当若何观察以得其实欤以四书义取士垂数
百年明初剿袭成书为五经大全锢蔽士人耳目至

朝以经术教士当若何提倡以矫空疏杂滥之弊欤
得人之法在于命题务隐僻则困英士偏一体则弃
众才当若何平正体要使人各能尽其所长欤乡试
则二三两场功半头场岁科则防弊之力半于阅卷
当若何勤敏以督房考而肃关防欤士之治经史者
或短于文词工文词者或疏于经史专学蓺者或钝
于时务习时务者或荒于学蓺当若何弃其短以得
卷八 第 18b 页
长教其遍以求全欤江浙为人才渊薮被
国家太平之治百馀年矣化颛蒙以学业荣草茅以
科名诸生他日苟有膺取士之任者宜若何虚怀诚
求勿遗佳士以酬
圣人教养之恩于万一也其悉对母隐
  已未会试策问
问孔子假年学易雅言诗书执礼易有三而周易独
传汉晋唐宋说能择其精而析其弊欤乾坤象龙马
用九六然则象数可偏废欤诗言志声依永律和声
有诗而后有韵律欤或诗韵必取同部閒有分合然
卷八 第 19a 页
欤同部假借转注能言其例欤诗中训诂见于尔雅
者几何未见者几何尚书见于史记汉书者孰为古
文孰为今文孔蔡传解句读可别白参解否尧典中
星至周而差恒星东行确可据欤三江舍经文则支
条歧出淮泗何以通菏敷浅原三亳确在何地仪礼
宫室制度若误则仪节皆舛试举正之郑注后孰精
其业试指数之周礼小司徒田赋与司马法异而同
欤郑注读为读若之例与许慎同否礼记月令节物
可与夏小正吕览诸书参考欤经注正义讹脱可校
补欤我
卷八 第 19b 页
国家经学昌明其各举所知以对
问正史二十有四应补撰注释音义者何书表志与
纪传并重孰详孰阙欤儒林文苑道学应分应合欤
史通所论得失参半欤编年与纪传分体资治通鉴
前何所本后何所续欤二刘范祖禹胡三省辈有功
司马者何在纪事本末体何所仿袁枢以后谁为继
作通鉴纲目何所裁别夫经述修治之原史载治乱
之迹疏于史鉴虽经学文章何以致用耶我
朝史法远迈前代旧唐书旧五代史备列于正史
御批通鉴辑览及评鉴阐要
卷八 第 20a 页
钦定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于宋明闰位并存年号
以示大公逊国复辟议礼三大案皆有定论直绍春
秋以垂教万世诸生能讲贯条举徵体用之学欤
问察吏所以安民也民生艰易赖乎守令守令廉贪
视乎大吏虞廷三载考绩周官六计弊治此允釐之
要也汉刺史以六条察二千石唐考功有四善二十
七最宋置考官院考中外官当若何循名责实乃有
裨于官箴民命欤儿宽当课殿民争输租张纲卒于
郡寇亦丧服究何实以臻此广汉孙宝同尚严威张
霸张堪皆崇德化宽猛何以相济欤杨震遗子孙以
卷八 第 20b 页
疏食陆贽受刺史之新茶廉吏所为可指数欤袁安
为河南尹名重朝廷范纯仁识吴仁泽起于簿领储
材采望可期大法小廉欤韦皋侈横亦务盖藏德秀
赈饥亲行村谷民生安危不基于此欤明孝宗朝六
卿得人则贤能辈出正内以饬外察吏有渐更有本
欤我
皇上躬先仁孝举错大公董正官方肃清纲纪贤士
乘时敬应其各言尔志
问弭盗之法寄于军政周礼司马掌兵而追胥竭作
属之司徒掌戮禁暴隶于秋官然则兵法与教刑通
卷八 第 21a 页
欤汉制南北军而郡守即为将唐制彍骑而裴李奏
厥功宋则河北河东有神锐忠勇陜西有保毅强人
荆湖有义军复有川陜土丁涪州义军夔州壮丁然
则团练精锐随地皆可弭盗欤韩琦籍陜西义勇程
琳以厢兵补募兵司马光言乡弓手不宜刺充正军
利弊可晰举欤王安石减兵节财变行保甲何以有
流弊欤苏轼疏河北弓箭社事宜其说可采欤用兵
弭盗在乎将略若明项忠之擒满俊彭泽之平河南
四川韩雍王守仁之破断藤峡其谋勇可述欤剿抚
兼行必先剿而后抚若原杰抚荆襄流民四十馀万
卷八 第 21b 页
王守仁抚降田州蛮其方略可法欤我
皇上庙谟胜算
简命经略剿辨川陜馀匪俾戮其渠首赦其胁从
德威并用计日荡平多士盍考古而抒所见焉
  海运考跋
以海运易河运不特数百年旧章不可骤改且数万
丁伍水手失业无赖亦为可虑然近年河运屡屡梗
塞且天庾无多储万一南船不达则嗌而不食可为
寒心者也嘉庆八年十一月钦奉
上谕为预筹海运一事即与僚属尽心集议外访之
卷八 第 22a 页
于人内稽之于古知数百年来民生国计筹之未尝
无人徒以目前牵率之时万不敢以待供之度支取
尝试于一旦故入告之章曾有海运非必不可行之
事然非万不得己而后行之之语盖不敢决然行之
亦不敢决然不行之也后得
皇上福庇河流顺轨其议亦寝然九年十月洪泽湖
水低弱力不足以刷黄以致河口淤沙七省粮船全
不能渡因开祥符五瑞闸放黄水之上流入湖减黄
助清于是清黄始平复开小引河数里飞挽各船始
能渡河当引河水未通时七省齐奏备驳运之法然
卷八 第 22b 页
以七省数百万之粮用小船以万计方可达淮民情
必致扰动浙省尤少船须向外江争先封雇费尤钜
势难全漕皆归驳运不得己乃暗筹海运一法十一
月招致镇海县由北来南之船约得一百馀艘此种
船闻松江上海尚有二百馀艘约可得四百艘每艘
可载米一千五百馀石略用兵船护出乍浦即放大
洋其装卸之程脚价之费俱与之议立章程以待不
虞交卸如速一年可以往返三次较河运省费三之
二后以河道复通遂不复用然未雨之绸缪圣人不
废且近年民困于丁丁困于河东南之力竭矣运费
卷八 第 23a 页
增则民力困运费减则民力纾因重理旧说凡考之
于古与参之于今者纤悉著之于简都为海运考一
册昔明邱浚大学衍义补曰国家都燕盖极北之地
而财赋之入皆自东南而来会通一河譬则人身之
咽喉也一日食不下咽立有大患迂儒过为远虑请
于无事之日寻元人海运之故道云云则元犹此志
也夫以
圣人御世山川效灵亦不必寻蹈故辙以为千虑一
得之效而以臣子过计之心夫亦何所不至故不忍
弃去综而述之或用此法分江浙全漕十分之几试
卷八 第 23b 页
而行之可乎嘉庆十年春
  海塘揽要序
浙江海塘为杭嘉湖苏松常六郡民田庐舍所关国
计至重晋唐以后南江道塞南宋嘉定以前潮由中
亹出入南北两岸俱无所害自嘉定十二年潮失故
道水力直趋于北海宁州南四十馀里沦入海水而
禅机河庄两山间中小亹旋刷旋淤不能不藉塔山
石坝以杀其北冲之势且使大潮不得阑入以为汕
刷之资斯万世不易之良法也乾隆二十七年
翠华南幸轸惜民瘼亲临阅视见其横截海中直偪
卷八 第 24a 页
大溜因断自
宸聪添设坦水竹篓木匮随时镶筑遂为东南永奠
之基夫海犹河也治海而不安其性犹弗治也恭读
圣制阅海塘记视塔山志事诸碑文知东南六郡数
十年安恬之福非
大圣人不能总其枢要者可耕凿而罔知
帝力乎元自庚申抚浙捍禦多年今
圣天子廑念要工月披图奏继
先志也元尝虞治河有书而治海无书治河如潘靳
诸书虽用力不必尽同皆能发明水理确然措诸施
卷八 第 24b 页
行而治海自翟均廉海塘录一书之外新志缺而未
备是亦未窥今
庙谟之所在矣爰于嘉庆六七年间属门生陈编修
寿祺纂成全志三十卷继因奉讳去官未及梓行东
防同知合州杨君莅任后究心斯事请其稿于元而
加以删葺别为海塘揽要一书以续长白琅公所辑
新志岁戊辰元复来抚浙又期年而此书刋适成来
请序其书以修筑工程为要而考古次之浙之官士
可仰识
圣泽之高深且知坍涨之形势工用之准则矣
卷八 第 25a 页
  嘉靖搢绅册跋
余家藏嘉靖搢绅数册得自阙里孔氏其京职一册
题曰搢绅至外省一册则但题曰仕宦备览若河间
纪氏所藏顺治十八年搢绅则无分京外皆曰搢绅
矣册中于都察衙门既列各省总督抚按而各外省
又重列之已骎骎乎不列于京职矣故册首叶题曰
新刋随省总督抚按总镇搢绅曰新刋随省者明乎
旧之不随省也其外省总督则陜西三边四川一员
江南江西一员福建一员浙江一员湖广一员两广
一员云贵一员漕运一员河道一员共八员巡抚则
卷八 第 25b 页
提督操江兼巡抚安庆徽宁池太五府广德州兼辖
光州固始黄梅广济湖口德化地方一员顺天河间
永平三府宣府一镇密云等关一员直隶保定直顺
广泰地方紫荆等关一员山东一员山西太原等处
雁门等关一员河南兼河道一员陜西一员延绥一
员宁夏一员甘肃一员总理粮储巡抚江宁等处地
方一员浙江一员江西一员南赣汀韶惠潮郴桂等
处一员福建一员湖广一员抚治郧阳等处一员偏
沅等处一员四川一员广东兼盐法一员广西兼盐
法一员云南兼建昌毕节东川等处一员贵州兼督
卷八 第 26a 页
理湖北川东等处一员凤阳等处兼理海防一员共
二十四员总督皆兼兵部尚书或兼右都御史或兼
左右副都御史衔巡抚或兼兵部左右侍郎或兼右
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衔其江南省督抚按之后则
列江南等处左布政一员右布政司兼钱法一员按
察使一员提督江安徽宁池太庐凤八府滁和广三
州上江学政按察佥事一员提督淮扬苏松常镇六
府徐州等处学政按察佥事一员外省提镇亦列京
职在銮仪卫衙门中或兼左右都督或兼都督佥事
衔外省亦各随省列之凡此皆足以资考證也
卷八 第 26b 页
  扬州府志事志氏族表图说三门记
自古史传人事与地理相为经纬者也人事月改日
易而终古不易者地理也同一郡县山川在汉某年
为治为乱在唐某年为失为得贤良之拊循忠烈之
婴守灾害利弊前史具在修郡志者是宜专立一门
以备考览扬州太守伊公(秉绶)以修图经之事访于
余余为立事志一门凡经史书籍中有关扬州府事
者编年载之始于左传吴城䢴沟通江淮迄于顺治
十六年贾质死瓜洲之难纂修诸君依余言撰之成
六卷三千年事粲然毕著矣太守以忧去官此六卷
卷八 第 27a 页
稿与各门稿本皆存余家余除服入都巡盐御史阿
(克当阿)续修府志延余门生姚文田等撰之余以
此门授文田曰勿可改也故此门至今刊成独详备
特名事志曰事略耳又立氏族表一门氏族表者仿
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之者也一县之中必有大家旧
族新贵儒门以此为主而收其族凡内官翰詹科道
以上外官道府镇恊以上由科甲出身者皆以其姓
氏立表首叙先世迁徙之由表中详载各房名字自
生员以上皆附见于表即如江都甘泉仪徵之耿氏
唐氏杨氏常氏郑氏秦氏许氏阮氏兴化李氏高邮
卷八 第 27b 页
王氏宝应刘氏乔氏泰州宫氏等族各以宰相九卿
勋爵督抚等官家自为谱余皆借而次第辑成表稿
惜余入都后当事者有所碍而未之纂也又立图说
一门图说者以一邑分四乡以四乡分都图每一地
保所管之地绘为一图周回径直不过二三里耳图
内为说曰东西南北至某处有某山与何处相连有
某水某路自某处来自某处去所管之地有某村某
桥某庙某墓聚十数地保之图即成一乡聚四乡即
成一邑一邑之图说须以数十𥿄计而城池廨宇街
巷更在此外此所以为图经也惜在官不能集事图
卷八 第 28a 页
说一门遂止矣余在雷塘尝画雷塘一地保之图刻
为木板印百纸呈太守属其颁之县为式使各保具
此图迟之又久卒无图者余路经堡城呼其地保询
之曰若具所管地图乎若见所颁图式乎地保曰未
之见也县吏匿其图曰各保如欲图式者输我钱若
干故至今未具图也余瞿然而止不敢再言嗟乎幸
地保之未具图也使再促之未有不转敛钱于村民
者弊之难防如此雷塘一图余载之雷塘墓记篇后
可览而知其概也
  吴烈妇吞金纪事卷跋
卷八 第 28b 页
西湖葛岭之下旧有吞金祠祠后有墓墓为吴烈妇
所葬烈妇姓戴初与钱塘学生吴锡居比邻戴父死
哭之至失明人呼为孝女因聘焉既归后数年而锡
疾戴侍汤药知不治请先死锡曰吾未死而汝死是
以死促我也戴泣而止将属纩呼弟钥曰汝嫂将必
死我死属家人伺之及死戴以首触棺碎首血被面
家人环伺之绞以巾刺以裙刀凡求死者七最后吞
金不得死乃密坏玻璃瓶吞其廉肠断呕碧血数升
死里人祠之事载毛西河检讨所为墓志视其家所
藏传记加详吞金者志烈妇之志也烈妇之死或以
卷八 第 29a 页
玻璃不成辞故以吞金志之乎祠既毁墓将不可识
别其后裔因梁山舟学士为之表乃复建坊于其地
余前任浙抚时曾访其墓入祠揖其栗主焉嘉庆十
四年春暮吴氏后人以此卷请题传曰有其举之莫
敢废也矧烈妇之志有不可得而泯者乎是亦守斯
土者之宜急与也爰具书以归之
  吉兰泰盐池客难
予之奏改吉兰泰盐为任商自运自售不定盐额而
止水运于皇甫川增河东盐课八万馀引也客有难
者日曷为税榷乎余日税若不定额耶则与余所改
卷八 第 29b 页
不定引额无异定额耶谁其补所亏也且新设各官
皆盐官而改为税则当改铸监督印改名不改实可
勿更张矣客曰近年吉盐为内地商民之累曷绝之
而以此盐课归地丁也余曰吉盐累商及民者赔课
洒派也今已请弛之曷累焉昔河东盐课归地丁为
课数始自
国初故可也今吉盐之课始增于嘉庆十一年若归
地丁是加赋始吾
君曷可也客曰有议以盐池
赐还藩王示不屑有之者似得体也余曰阿拉善部
卷八 第 30a 页
在河套西即古贺兰山康熙初多罗礼无所归
圣祖仁皇帝赐以此土孳游牧者百馀年矣吉兰泰
乃其部之盐池阿拉善王玛哈巴拉任回民马君选
等贩盐侵潞淮
皇上执回民罪之宜也玛哈巴拉惧而献其地
皇上收之使商运之亦宜也今曷与之且若与之亦
当曰再
赏之不当曰还之客曰吉盐不至晋二年矣民未闻
淡食有议封禁之勿水运之者是也曷使内运焉余
曰吉盐性重味佳艳物能久利酱菹苟不贵民甚利
卷八 第 30b 页
之若内运可以平潞盐土盐鄂尔多斯盐之价藩民
及塞外贫民赖为生计者数万人曷绝之客曰既不
可绝而今以皇甫川为止是绝其半矣余曰藩民不
可使之太富亦不可使之太贫太贫则不安大富亦
不安今半绝之所以权衡使适中也且皇甫川一大
使耳能全绝私船乎皇甫川距河东引地六百里一
二年后河东私盐必侵而北皇甫川私盐必侵而南
两侵则两为平准焉民食裕而市价贱矣譬如南北
二家之田中隔閒地六亩岁既久南者必稼而北北
者必稼而南两私则不争争则官治之并閒田失之
卷八 第 31a 页
矣客曰河东商曷肯增引也余曰吉盐二年不至晋
河东之行无引之盐必多特无实据耳然不敢久久
则惧或发之余之许其增引知其实有可增也余之
请止吉盐于皇甫川盖阴制藩部太富之计非为河
东增引计也客曰河东道但请禁水运商人以增引
兼请何也余曰此道官与商同气也水运当禁自禁
之不在增引不增引商引当增则增之不在水运不
水运若终固挟而求焉余将劾而请逮治之矣商知
余之不可要乃终请增引而不复敢言禁水运也客
日唯唯时壬申五月二十九日
卷八 第 31b 页
  致杭嘉湖道李坦书
浙江之性非折不行乾隆中年杭城以东海宁城以
东皆有护沙而中间老盐仓一段数十里独受顶冲
则以南岸有牛舌尖沙之故惟其有此尖沙吐尖向
北故江水之下也过尖冲北岸则折而向南潮水之
上也过尖冲北岸亦折而向南两头向南故护沙生
而受冲险工仅中间一段耳乾隆五十年间有不谙
塘工水性者以牛舌尖沙为可恶若截而直之则中
段亦望护沙之涨于是截牛舌开引河导水刷沙一
空孰知不但中段不生护沙并两头护沙全失杭城
卷八 第 32a 页
乌龙庙外全受顶冲潮扑民居之檐塘外桑田尽为
沧海海宁镇海塔以下亦皆一片大海矣余保障危
险调剂水性者数年至嘉庆十一年以后两头涨沙
复生则以南岸渐复尖沙之故元方以为深幸但恐
将来复有恶尖沙不直者故以奉告耳庚午秋日
  嘉兴嘉禾图跋
嘉兴冯鹭庭前辈以嘉禾图卷来属题句元案嘉兴
本嘉禾郡以地产嘉禾得名顾所谓嘉禾今老农未
之见也嘉庆九年甲子五月江浙大雨水汎滥沈浸
浙西三郡皆被灾禾之己种者烂于水民厄且惧六
卷八 第 32b 页
月水退民补栽苗者十之九秋甚燠晴雨相閒禾大
熟有一茎三四穗至九穗者老农诧以为男士之知
古者曰此即吾郡所谓嘉禾也相庆以为
帝之德所感召焉方水之横行也鱼游于民灶舟越
阡陌帆而行余具状驰驿入告
帝悯甚命发仓榖数十万贱其值粜于民或以粥或
以钱米赈贫者三十馀万口蠲缓地丁漕米数十万
石勿徵于民邑之富者各出钱榖恤其村民少安而
游食之徒复乘灾鸠众横于乡里余饬文武官擒其
渠散其党民乃益安迨九月禾大熟有一茎九穗者
卷八 第 33a 页

帝之德足以召祥和故其转也为甚速若大吏者方
省愆之不暇敢贪天和为己力乎且田之终不能补
种并禾而无之者尚比比也寒冬雨雪就食粥者尚
万人也余披图感悚知此为
天之恩
帝之德而已今
皇帝尚德政不言嘉祥未敢以此闻于
朝亦未敢为诗歌以侈之谨识其事于卷末云尔
  硖川煮赈图后跋
卷八 第 33b 页
救荒无善策惟因时地制宜而己余抚浙无德屡致
灾嘉庆九年夏浙西大水己行平粜赈济借籽种诸
政矣十年春蚕麦又失收民益困乃遵
钦定工赈纪事粥赈之法奏设粥厂于十五州县凡
三十四厂大率相距二三十里即分设一厂焉始也
议者纷起以为粥必有石灰非救民乃害民又以为
妇孺必相践而死又以为人多必致疫又以为司事
者必侵蚀民无实惠余曰此数弊皆所素有但在人
为之耳于是每厂皆延诚实绅士委以钱榖煮赈之
事官吏不涉手惟钩算弹压而己硖石惠力寺厂其
卷八 第 34a 页
一也海宁马君钰以部郎居乡平日好行其德委以
厂务力任不疑余又荐原任临海县令尹无锡华君
瑞潢助之其散筹分男女两厂佛寺大芦篷无雨淋
日炙之苦贫民荡舟而来道路出入次第皆以木栅
梆炮为号令纪律日赈数万人无拥塞之虞有疾者
给以药老病癈疾者别有厂妇女有厕篷终数十日
无一人死于厂者粥浓厚皆遵余令以立箸不倒裹
巾不渗为度马君及分司者与饥民同食之无一盎
饐餲者除领官银之外凡可以格外便民者马君皆
力为之以故硖石之赈尤尽善夫水旱之事不能必
卷八 第 34b 页

国家休养之恩百数十年矣昔之八口食十亩者今
数十口食之矣今之六分灾敌昔之十分灾也倘不
以此次煮赈为谬数十年后若有荒歉或可仿而行
之或曰分厂赈粥不如分乡散米余曰分乡散米固
善但一二县之地有良有司善绅士为之乃可若数
十州县必有流弊且赈粥专为下下贫民供朝夕也
若钱与米则中中中下人皆走索之反使下下之民
短其赈期矣总之赈灾无善策惟相时地之宜实惠
及民而己马君绘此图属华君示予并请题后是仁
卷八 第 35a 页
者之用心也曷再以原奏及煮粥散筹各章程附录
于后俾后之人益有所考焉
  重修广东省通志序
元涖两广阅广西通志乃嘉庆初谢中丞(启昆)所修
喜其载录详明体例雅饬及阅广东通志则犹是雍
正八年郝中丞(玉麟)所修书仅六十四卷
四库书提要称其一年竣事体例牴牾未悉订正且
迄今九十馀年未经续纂若再迟则文献愈替是不
可不亟修纂矣爰奏请开局纂修之大略以广西通
志体例为本而有所增损凡总纂分纂采访校录莫
卷八 第 35b 页
不肩任得人富于学而肯勤其力三年有成奏进
御览志三百三十四卷为典一曰
训典为表四曰郡县沿革曰职官曰选举曰封建为
略十曰舆地曰山川曰关隘曰海防曰建置曰经政
曰前事曰艺文曰金石曰古迹为录二曰宧绩曰谪
宧为列传八曰人物曰列女曰耆寿曰方技曰宧者
曰流寓曰释老曰岭蛮为杂录一共二十六门古人
不曰志而曰图经故图最重宋王中行等广州图经
不可见矣今则一县一州为一图沿海洋汎又为长
图按册读之粲然毕著矣广东通志旧有康熙十二
卷八 第 36a 页
年刘中丞(秉权)所修之三十卷明万历二十九年郭
棐所纂之七十二卷嘉靖三十六年黄佐所撰之七
十卷嘉靖十四年戴璟所撰之初稿四十卷各书多
就残佚惟黄志为泰泉弟子所分撰者体裁渊雅廑
有存本今求得之备加采录元家藏秘籍如宋王象
之舆地纪胜等书亦多采录是以今志阅书颇博考
古较旧加详而选举人物前事艺文金石各门亦皆
详覈至于
国初收粤平削尚藩诸钜事则已载在
国史此志不得记之与广西志同例也书成刋挍爰
卷八 第 36b 页
叙其后道光二年闰三月
  恭进十三经注疏挍勘记摺子
钦惟
皇上圣德天纵
典学日新为政本乎六经教士先夫儒术此我


圣相承之极轨也(臣)幼被
治化肄业诸经校理注疏综核经义于诸本之异同
见相沿之舛误每多订正尚未成书乾隆五十六年
卷八 第 37a 页

敕分校太学石经曾以唐石经及各宋板悉心校勘
比之幼时所校又加详备自后出任外省复聚汉唐
宋石刻暨各宋元板本选长于校经之士详加校勘
自唐以后单疏分合之不同明闽附音之有别皆使
异同毕录得失兼明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
七卷附孟子音义校勘记一卷释文校勘记二十五
卷昔唐国子博士陆德明虑旧籍散失撰经典释文
一书凡汉晋以来各本之异同师承之源委莫不兼
收并载凡唐以前诸经旧本赖以不坠(臣)撰是书窃
卷八 第 37b 页
仿其意连年校改方毕敬装十部进呈
御览(臣)自维末学莫赞
高深妄渎
圣聪不胜战慄悚惶之至谨
 奏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
卷八 第 38a 页
卷八 第 1a 页
研经室续集卷八 文选楼诗存第十五
 丁亥 男福注
  宜园
梅花如屋竹如门管领春光是此园石径不须倚筇
杖共来扶我有双孙
  正月廿日雪晴煮茶于竹林中题竹林茶隐卷
滇南才过立春节已觉春光齐漏泄忽然一夜北风
来捲落漫天玉花雪我不见雪已八年颇似故人成
久别今日东园雪满林翠柏青杉枝欲折况是梅花
四十株冷玉寒香同冱结年年茶隐竟成例快雪时
卷八 第 1b 页
晴日光热竹林春气透浮筠洗出檀栾绿尤洁玉川
老婢来煮茶梅瓣雪泉试同啜借閒一日得披图静
坐幽篁自怡悦
 命和原韵 男福
 春雷早已催时节𨹁岭云蒸复雨泄雨馀天气转
 春寒忽将夜雨飞成雪此景教人忆故乡若忆岭
 南又殊别东园梅老花正繁花放随枝势盘折雪
花梅花成万枝一片香光气团结竹林又遇煮茶
时拾取松枝灶初热一双白鹤不避烟也识茶香
最清洁我家茶隐自年年两弟今年未随啜 亲
卷八 第 2a 页
 颜喜付与诸孙黄果如饴共甘悦(黄果形如粤中/之橙香色味亦)
(相/似)
  倚松书屋春祭斋居
屋前梅树老于我窗后支床皆古松晚阶仍煮六安
茗早饭特剪东园菘西山朝来有爽气太华(省西南/大山名)
(太/华)夜碧闻清钟衰翁终不悟道妙惟将戒慎持温恭
  仙馆花台欲栽牡丹价贵遂栽蜀葵
十户中人赋换花此情曾动乐天嗟何如多买葵花
种终岁倾心向日华(滇中蜀葵自正/月开至腊月)
  月来政简颇耽滇园之乐诗以自警
卷八 第 2b 页
旧游无此好楼台颇识前人费度裁一百馀年人递
去八千里路我能来风亭月榭参差见仙馆神祠次
第开止水恰容鱼活泼閒阶尽彀鹤毰毸骋怀端在
春三月涉趣何妨曰几回筇杖试携铿翠石菜锄亲
把划苍苔莺流燕蛰谁先到棠芾桃夭合共栽山磴
看山收画本竹林隐竹伴茶杯抱书孙至还教拜擘
𥿄诗成不用催适意如斯筹远否此翁未是镇边才
  摘蔬
摘我园中蔬古人诗可味譬如咬菜根其香涤肠胃
我园春菜多绿畦隔花卉每看家僮锄亦课园丁溉
卷八 第 3a 页
折腰手亲摘倾筐盈且塈呼儿共晚餐使识蔬笋气
一家肉食者远谋问能未岂可对陶诗不自惭其贵
此以澹性情非复计惠费若云拔园葵在今亦无谓
  南云行
仰看云在天未辨行迟速今日穿云跨岭行岂知疾
过奔马足平地风气清吹云天上行今日披云动凉
气始知风在云中生山不见路惟见云桃花梨花近
不分北云压山乌欲雨南云映日红氤氲下山直自
云中落云中之人轻似鹤翩然可是隔仙凡怅望山
头挂云脚我闻仙人乘云兼御风仙家幻术安能通
卷八 第 3b 页
不如安坐南云下笑指此云称老翁
  上已曰东川道中
导江已说岷山远更远岷山路万重青海波澜皆是
雪金沙云气尚疑冬(大江正源自青海入云南为金/沙江行数千里始会岷江之水)
(于叙/州)行春我到东川外佳节谁教上已逢若把此川
当曲水一觞流去是巫峰
  过以濯河
行过山巅又水涯山桃红褪柳抽芽连村万树堆春
雪都是梨花频果花(河在会/泽县)
  阅黔西威宁镇兵
卷八 第 4a 页
乌撒接乌蒙皆归郡县中山高森白石气冷迟春风
寒食常多雪桃花也自红古人谁在此故实竟空空
  可渡桥夜月
桥东峻坂石突兀桥西行人镫出没一楼窗外万山
深风弄溪声洗春月春月竟是出中多百夷安乐春
气和蛮花飞落山村坡儿女吹笙跳月歌(桥在威宁/宣威二州)
(滇黔分/界处)
  回省看宜园新绿
竟将万绿换千红祗在离家半月中清气胜于花烂
漫午阴比似屋帡幪不嫌墙角山光隔更许桥头水
卷八 第 4b 页
色同惟有两般难并绿一双白鹤一皤翁
  咏双绿蝶
(罗浮仙蝶若捉一蝶来则其雌雄虽远必夜/来相从福于东园得巨蝶全嫩绿色大如掌)
(移之西书斋篱上是夜忽又有一绿蝶来相/从东园去西斋数百步中隔数堂其踪迹颇)
(似罗浮蝶滇人/云乡来末之见)
双双来巨蝶踪迹似仙家妙色频婆果前身萼绿华
滕王图未备乌足叶犹差(见庄/子)疑是郁栖化裙腰一
道斜(诸书中言蝶罕言绿色者惟酉阳杂俎言/秀才顾非熊见郁栖中坏绿裙幅化为蝶)
  缀家书后
寄知曾在岭南人万里滇池也送春两月晴多初望
卷八 第 5a 页
雨终朝风起不生尘饥蚊飞蚁全无迹夹帽重棉未
离身爽垲已瘳双足疾况于松鹤曰相亲
  频果
有花曰优钵有鸟曰频伽诘屈闻梵音便觉奇可誇
频果乃大柰滇产尤珍嘉首夏已堪食季夏皆如瓜
甘松若棉絮红绿比玉瑕或艳称频婆其言出释家
译语为相思(采兰杂记果称频/婆华言相思也)岂是思无邪何以窃
梵言呼我果与花因思译性者谬恐千里差
  孟夏草木长
孟夏草木长莽莽满一园翳林高百尺密荫围青垣
卷八 第 5b 页
柽柳垂络索覆瓦遮前轩新篁放万叶稠绿盖石门
池上开紫薇池边多树萱杂葵备五色烂漫花正繁
养鱼有止水纵鹤无近樊园北双古柏森然在高塾
登台坐石几四山云气翻策杖过南圃篱落成野村
鹭巢树枝稳密脾蜂韵喧瓜田引修蔓菜畦灌香根
摘蔬供晚饭独乐静无言试衍陶公诗可与陶公论
  滇南小暑节
滇南五月气犹清云重为阴轻复晴非夏非秋别成
景不凉不热最怡情棉衣休用蒲葵扇花院全无竹
苇棚六十三年惯炎暑幸将高爽快生平
卷八 第 6a 页
  阅盘龙江登雄川阁望滇池
晓出碧鸡坊盘龙江路长四山青过雨万亩绿分秧
水利村村足天时日日凉滇池环杰阁登眺满华阳
  小暑节赏菊
棉衣颇耐午阴凉瓦盎花开老菊黄不是石栏红菡
萏错将小暑认重阳
  滇南伏日
中伏新秋两不争薄棉衣服过三庚华山昆海风才
暖冷雨轻雷气又清九夏竟无炎热苦四时常得暑
寒平遥思
卷八 第 6b 页
殿阁微凉处笑我如怀献曝情
  立秋日敬一堂晚坐
天书烂漫悬中省画戟清森绕节堂暑雨已晴秋月
转紫薇花外桂花香
  西台
   节院致爽轩轩扁为福嘉勇公所题西南昔
   有锡楼用白锡当瓦当板甚华丽登见西面
   碧鸡太华诸山且见平田耕穫今楼已无存
   福儿用木架板为方台略施梯栏费一流银
   遂还旧观秋日登临致有爽气
卷八 第 7a 页
吾游惜未登太华却到华阳碧鸡下(晋华阳国志兼/滇蜀也金马山)
(在省东碧鸡/山在省西)碧鸡山接太华山西岳崚嶒名可借(省/西)
(南大山/名太华)城里深居隔山色可使高梯木成架金碧岑
楼再构难架木省工更廉价问名终是四方台(尔雅/曰四)
(方而高/曰台)无瓦非楼亦非榭滇池六月常棉衣爽气朝
来不知夏登台万丈列苍岩远见层坡近平坝(坝字/见丁)
(度集韵滇人呼岭路皆曰/坡凡平土皆呼曰坝子)琳宫樵径皆分明华浦青
青绕禾稼(城西滇水村/名曰近华浦)吾衰尚可屡登陟不觉栏桄
怯腰胯把酒閒邀宾客欢攀花莫使儿童怕(台旁有/紫薇花)
柱颊刚逢报早秋闻钟竟可连清夜(台南一里即钟/楼应更鼓晋书)
卷八 第 7b 页
(王徽之传曰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诗品曰太华夜碧人闻清钟)黑水梁
州云外流倒挽银河半天泻甲兵洗净殪天狼弧矢
星明向西射(时回疆/初平定)
  登西台
登台终日见昆华(滇人称滇池曰海或曰昆/海并太华山则称曰昆华)恰好楼
台住一家玉岭西横皆是翠彩云南现半成霞千村
绿稻真秋色十里清滇是海涯更比乐天州宅壮惜
无元九寄诗誇(元微之以州宅夸于乐天诗云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住楼台)
  以藜为拄杖
养得青藜出短墙削成拄杖等身长扶人石径去行
卷八 第 8a 页
药拦鹤松亭来啄粮早岁校书曾秘阁老年饮酒未
家乡篱边更待葫芦落挂向枝头学道装
  中秋宜园镫月
小园蝶梦记秋亭(辛未在京寓阜成门内之上冈屋/后小园有太常仙蝶来大人名园)
(曰蝶/梦)又是滇园梦蝶醒树静花凉秋淡沱镫红月白
意珑玲颇来乡思摇银烛共写诗心入𥿄屏更现中
庭香塔影似偕梦得上栖灵(扬州平山佛寺后堂有/唐时栖灵塔故址白香)
(山有与刘梦得/同登槱灵塔诗)
  暮登西台看碧鸡山色
夕阳山外沈暮色起山内似有烟氤氲亦非云叆叇
卷八 第 8b 页
初见青出蓝继复螺染黛凝碧巳诧奇生翠亦可爱
更如紫电光剑锋著霜淬碧鸡玉案边隐隐有关塞
天成巨屏障浓色畴能缋坐待明星生岩穴共昏晦
  巡西边晓发
西风晓起拓边楼(省城西/楼名)霜气初来雨气收绕过昆
池三十里碧鸡关外万山秋(由滇省城西三十里至/碧鸡阙关在碧鸡山之)
(四山时滇/池西北)
  重九日登禄丰之鳌头峰得伊莘农中丞寄赠
  登鳌诗即荅
浪花卷出青鳌头(大人自注昔登天/台山顶有此句)旧句曾记天台
卷八 第 9a 页
(大人昔抚浙时戊年庚申甲子三年/皆有天台诗此句乃戊午旧句也)今来青鳌头
上立一览六诏边关秋远山叠若大波起鳌足不动
凌沧洲去年黔山过重九老鹰崖上吟诗走(在贵州/普安厅)
(阿都田驿西/南五十里)诗如健翮但鏖风那解情怜菊花酒今
年鳌背宜亦诗我诗未得君先之挥毫直似钓鳌手
一饵飞过昆明池我与老鳌共霜节君亦与鳌成久
别君昔曾收渤海纶(伊公任山东巡/抚以忧去官)我衰喜解南𬈑
热会当回首谢詹何策马苍山看秋雪
  住大理阅兵三日看点苍山(通志云在大理府/城西三里郡镇山)
(也自北而南绵亘百里汉书谓邪龙云南山似/扶风太乙之状是也蒙氏僭封为中岳层青接)
卷八 第 9b 页
(汉叠翠排空阴崖积雪盛夏不消山腰抹/云横如玉带虽林阻谷奥无猛兽毒虫)
峨峨点苍山苍翠极可爱平列十九峰(峰之中特尊/者名曰中峰)
(中峰之北为观音为应乐为雪人为兰峰为三阳为/鹤云为白云为莲花为五台为苍琅为云弄中峰之)
(南为龙泉为玉局为马龙为圣应为佛头为马耳为/斜阳诸峰剑簇有似岱宗人莫有能蹑其巅者峰各)
(一溪蜿蜒东/注为十入溪)峰峰染螺黛两峰夹一溪十八溪为界
(溪疏远近不一中峰下者为中溪其北曰桃曰梅曰/隐仙曰双鸳曰白石曰灵象曰锦曰芒涌曰阳曰万)
(花曰霞移其南曰绿玉曰龙曰青/碧曰莫残曰葶蓂曰南阳诸溪)林樾矗浮屠岚霭
罩阛阓何幸见此山心目多所快其一在于云终年
生叆叇有时冠峰顶不动镇相盖有时束山腰飞白
若长带有时竞出岫棼如擘絮碎四山皆无云独此
卷八 第 10a 页
云常在其一在于雪山顶雪最大冬春雪未奇六月
白何怪我来九月中夜雪积岭背皑皑亦终曰不畏
秋阳晒其一在于泉山罅分流派磊落归百桥清泠
漱鸣濑穿城为渠塘灌田作沟浍家家可流觞处处
响水碓其一在洱海东望气沆瀣叶榆成巨浸南北
两关隘必有千顷波始与此山配海光开月镜恰共
屏山对苍屏百廿里我来坐屏内地因高乃寒山在
西易晦三宿未及登亦足揽胜概唐宋诸诗家罕到
此边塞遂使古大山寂寞经屡代笑我两鬓霜吟到
万里外所游天下山曾陟嵩衡岱(大人于甲寅癸亥/二年有登泰山诗)
卷八 第 10b 页
(戊辰有登嵩山诗/丁丑有登衡山诗)壮阔有过之雄秀此无赛寄诗未
游人聊以当清话他时浓设色一卷好图绘
  丽江雪山(一名玉龙山十峰崔巍经年积雪若/在洱海边北望上关低缺处可见之)
上关山缺处北望何茫茫天低雪山出白影交青苍
  天生石桥(在大理府城西南三十五里洱河下/泄绝壑深堑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
(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
洱海静且澄出桥即横决落漈九曲溪翻云复堆雪
  南诏残碑(在大理府太和县名南诏德化碑撰/文为南诏清平官郑回书为杜光庭)
(字多剥落仆地已久土人呼为磨刀石乾隆五/十三年王兰泉先生昶宦滇时访得于县南二)
(十里大道之侧载入金石萃编跋尾称是碑在/大历元年碑文约三千八百字今约存八百字)
卷八 第 11a 页
(福又得兰泉先生昔未释出四十馀字/家大/人云唐以前碑字犹是北周北齐遗法王主二)
(字三横皆齐日月二字宽而不/窄以此较北朝碑真相合矣)
文章与书法确是唐贤派上溯东爨碑(此碑在曲靖/府陆凉州之)
(东南二十里贞元堡立荒阜之上有碑额碑阴额作/篆字云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
(县侯爨使君之碑二十四字使君姓爨名龙颜建宁/同乐人即今曲靖府陆凉州也碑文碑阴残蚀字甚)
(少字体方正在楷隶之间文为同姓人道庆作句法/亦古得汉碑遗法立于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较南)
(诏碑尚早三百一十一年且甚完善为滇中最古之/石馀详福撰碑之跋尾大人曾亲书题跋刋于碑正)
(面右下方/无字隙处)古法尚不坏
  建极铜钟(在大理府太和县城西北莲花峰下/三塔寺中作上下两层每层六面上)
(层每面高二尺五寸馀广二尺二寸饩下层每/面高一尺三寸馀广一尺七寸馀上层铸金刚)
卷八 第 11b 页
(智宝大轮妙法胜业慧响六波罗密像下层铸/增长大梵广目多闻天王及天主帝释持国天)
(王六像末有维建极十二年岁次辛卯三月丁/未朔廿四日庚年建铸廿二字𣢾识巳见于金)
(石萃编兰泉先生云建极十二年盖南诏/世隆年号在唐为懿宗咸通十二年也)
我欲闻古音撞钟百八杵唐乐久销沈此音足千古
(唐书南诏传曰天宝初遣阁罗凤子凤伽异入宿卫/拜鸿胪卿恩赐良异贞元五年异牟寻遣弟凑罗栋)
(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明年夏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赐黄金印)
(异牟寻率官属北面立跪受册享使者有笛工歌女/皆垂白示滋曰此先君归国时皇帝所赐龟兹音声)
(二列今丧亡略/尽唯二人故在)
  古哀牢
万里哀牢外高秋驻马时彩云连百濮(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
卷八 第 12a 页
(濮)黑水下三危元老曾经略
神功屡创垂漫言平定易轻视此西陲
  渡澜沧江铁索桥(康熙/御笔飞虹彼岸/四字在楼上与诸葛祠皆在)
(桥东岸大吏/过者先拜祭)
宸翰仰高楼飞桥祭武侯金绳横水上铁索锁山头
险是天成堑行如浪颤舟(铁索十六条长各数十丈/横悬江上加板成桥行者)
(动/摇)西南通一线走遍禹梁州(永昌府西怒江即黑/水乃禹贡极西之地)
  宿永昌池馆流泉树石湛然清华名之曰小兰
  津并诗示镇府诸公
莫言传舍为他人汉郡无如此最真(府治平畅东汉/立郡必在此地)
卷八 第 12b 页
(郡名沿东汉至今/不改者此亦最确)勒石先题古柳貌(后汉书明帝时/哀牢王柳貌内)
(附)引泉应号小兰津(华阳国志云孝武时通博南山/渡澜沧水人歌之曰汉德广开)
(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治功頫首思张翕(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姑复夷)
(复叛益州刺史发兵讨破之/后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和)政事从头学郑纯(华阳/国志)
(士女总赞云纯字长伯郪人也为益州西部都尉处/地金银琥珀犀象翠羽出作此官者皆富及十世纯)
(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及京师贵重/多荐美之明帝嘉之乃改西部为永昌郡以纯为太)
(守在官十年卒/列画颂东观)今日升平同在此一池秋水十分春
  漾濞溪道中(通志云在蒙化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其源有三一出大理浪穹县)
(罢谷山由邓州洱海流入府境为漾水一出吐/蕃可跋海由云龙入府境一出剑川绕点苍山)
(后入府境为濞水二水合/流至府西南为备溪江)
卷八 第 13a 页
收回雷霰长虹见揭起云峰白雪鲜记取点苍山背
路初冬时候夕阳天
  漾濞合江上看月
点苍山背乱峰堆漾濞双流转百回云水万重山万
里一轮明月总追来
  游黑龙潭看唐梅二律
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香吹蒙凤龟兹
笛影伴天龙石佛龛玉斧曾遭图外划骊珠常向水
中探祗嗟李杜无题句不与逋仙季迪谈
铁石心肠宋开府王冰魂魄(见苏/诗)古梅花边功自坏
卷八 第 13b 页
鲜于手仙树遂归南诏家(白香山新丰折臂翁诗言/宋璟不赏边功杨国忠贪)
(边功鲜于仲通/丧师南诏事)今日太平多雨露当年万里隔烟霞
老龙如见三沧海试与香林较岁华
  余不能饮最多一杯而已滇园梅花盛开不可
  无酒命酿白糯数日即熟花下欣然小酌仍不
  能醉诗以自嘲
远游吾得渡澜沧惜未随花入醉乡万蕊已成香雪
海一缸宜酿玉浮梁咏唫大可思何逊慷慨如将傲
杜康毕竟先生真醉否深杯还是浅相尝
  梅园晚景
卷八 第 14a 页
园林薄暝鸟初眠绕屋梅花香悄然月色淡黄花淡
绿半朦胧处是春烟
  宜园三寿诗
   寿石
玲石立一峰刻字在明代围宅有废兴此峰故常在
石寿几千年勒字三百载(石南刻字云万历七年柏/亭可教可贤仝立二可乃)
(沐籓家/寺僧也)
   寿柏
柏亭始明代亭前有古柏寿逾三百年翠高六十尺
(高六丈/荫一亩)昔植老僧庐今森节使宅
卷八 第 14b 页
   寿梅
园中多古梅数百年之寿春花正缛繁苔身更坚瘦
若较龙潭梅彼老此尚幼(香雪斋前古梅十馀株虽/皮老腹空用柱支立而花)
(尚繁箭亭旁一大株三大干根有铁束不知为何年/所束乃今皮壳厚大反包于铁之外铁可见者廑十)
(分之/三)
  除夕园庭之花齐见者梅桃杏山茶玉兰海棠
  木瓜樱桃马缨春兰蔷薇木香迎春水仙长春
  报春蜀葵十馀种
此地可名妙香国(妙香国见佛典俗以云/南即妙香国见通志)此时可似
百花居(海国见闻录海外有鸟/百花最茂名曰百花居)家乡事事皆堪忆惟
卷八 第 15a 页
有群花比不如
 戊子
  定光寺看红山茶花
定光寺里红山茶红光不定摇朱霞古卉那肯在城
市南野独立枯僧家登楼看花及花半尚有半出楼
檐牙高柯难见更引领浓艳极赏翻咨嗟青琅玕叶
杂翠玉红珊瑚树增丹砂挺立巨干若壮士娇凝旧
影羞吴娃英雄儿女各有说(苏东坡王梅溪山茶/诗皆曾称为儿女花)
摩色相皆无遮世间桃李苦代谢老树不自知生涯
惟知寒山多雨雪一寒一度生宝华龙潭北望颇不
卷八 第 15b 页
远相期应是唐梅花
  上元登西台望月
皓月照昆海元宵登眺来云山绕城郭镫火上楼台
年熟民皆乐春晴漏勿催遥知深夜里游客踏歌回
(滇俗上元前后三日看镫月人满街大府发令箭巡/护三更令箭始回城闭钥今年年丰月朗游人更多)
  和女萝亭东园花月
惊蛰滇池尚未雷东园已见杂花开月从金马坊边
出春向五华山外来却为芳林常秉烛(元宵后梅花/已落桃杏梨)
(花频果花/木香皆开)不妨清夜再登台感时两地成遥忆
凤沼轻冰江北梅
卷八 第 16a 页
  出西城十里游龙门山海源寺(寺建于元平章/明沐氏重建)
滇南二月初三日颇似江南上巳天晓色照人出城
郭春风引我到林泉玲峰峭壁龙池外疏竹浓花佛
阁前(紫辛夷牡/丹并开)随处轻炉吹活火近时茶隐又经年
  倚松书屋斋居
斋居小屋意从容卧听茶声起看松窗外露寒双立
鹤城头风定二更钟掩书颇似学僧静拙政还当愁
我慵为忆选楼斋宿处春花满院月溶溶
  同李文园学使(棠阶)游太华山憩太华寺
华岳五千仞崚嶒上金天若与滇池较池在华岳巅
卷八 第 16b 页
池上有高山名借太华传华阳勒国志地括南中滇
梁州与黑水自古西南连颠县昔汉郡太华居西偏
城中看西山苍翠隔野烟春风得閒暇胜侣邀一贤
出城载茶榼适野敲唫鞭松杉閟岩壑云水开天渊
拾级入古寺楼殿逾百年寺南启虚堂万顷何茫然
浩浩天外浪棱棱草际田双塔辨远郭片帆识渔船
山外壁更峭方削不肯圆搔首或落雁登顶难采莲
石室虽可攀未许希夷眠我无摄生术神昏力衰孱
为语瀛洲侣安能从羽仙惟当随滇流乘槎归日边
(水地大势陜华州约略与蜀夔州相平乃重庆叙/州江远而高仰逾千里金沙江又高流入叙州江)
卷八 第 17a 页
(滇池又高流入金沙江共数千里是滇池高于华/顶明矣若乘船出滇池口入金沙江又入蜀江入)
(汉江沂淮渡河竟可直达天津矣太华之名不知/起于何代以禹贡华阳梁州及常璩志推之此山)
(名为太华极宜颠县即滇县见汉书志太华出山/半之寺起于元代大建于康熙时其木石皆范总)
(督承勋毁吴逆故宅运去者范公有太华纪胜文/刻大理石嵌西堂壁上石巨盈丈真坏材也寺中)
(有明沐藩世代/像亦有范公像)
  仙馆东新开二方石池一栽荷一养鱼池上栽
  蘋果树二株梨二株并于园南栽橡养山蚕以
  为民先
墙东荒地手亲锄砌石栽花二月初两树甜梨两树
柰一池香藕一池鱼才教园客来烘茧也看家儿学
卷八 第 17b 页
著书除却煮茶兼解字更应何事算公馀
  牡丹一枝开极大
花大如盘放样新一枝何止十分春高扶浩态恐成
醉勃发艳红疑是瞋玉镜晕开香气力紫泥催足暖
精神惟怜南诏诗家少莫道天涯无丽人
  梅花蜜
   园中梅花盛开至两月之久二月蜜房已满
   割之是梅花所酿也
春半园花残蜂酿可收拾呼童开其房蜜脾垂数十
一脾穴满百峰头何戢戢(蜜房片片侧垂如脾窝/孔侧列于脾蜜含孔内)
卷八 第 18a 页
露颔可含黄粉翅能翕(蜂含花露于颔下沾/花黄于翅股之间)莹如冰
壶清白若玉膏湿计彼冬春间花稀寒不蛰惟有百
树梅衙衙采之急(蜂一日/有两衙)割脾留半台(蜂王所居有/台割蜜须留)
(其半割少则蜂/惰割多则蜂饥)淋漓注且挹梅花香与魂全与蜜为
入甜味翻银匙万花归一吸
  老鹤
烂漫齐开红踯躅树杪咿哑飞属玉何如老鹤静无
声卓立苍苔看修竹
  登西台看耕种
平野浸清滇环城百顷田喜逢新雨后刚是种秧前
卷八 第 18b 页
横笛遥村犊抽帆小港船碧鸡山色绿低与稻畦连
  东园初夏
初夏尚清和东园日日过双池凉气合三径绿阴多
瘦鹤常随步幽禽各占窝引飞新燕子乱叫野鹦哥
苋染胭脂饭蚕收栗茧蛾奇花现优钵鲜果结频婆
袅袅风抽笋琅琅雨打荷窗深时可卧琴在不须歌
携幼还扶杖看山更上坡但逢娱意处休问老如何
  近华浦大观楼新立石柱水志
云影天光四面青高楼栏外比沧溟滇池净拭琉璃
界华岭平开翡翠屏欲使万村同水利先教丈石立
卷八 第 19a 页
渊渟浦前刻碣题名处远想焦山瘗鹤铭(滇池之水/涓滴皆到)
(焦山入海戊子立三石柱一在金牛寺一在近华浦/一在昆阳州海口以验夏秋涨水之尺寸而知环滇)
(州县农田之深浅/及海口之通塞)
  晚饭于福儿书斋登西台观稼是日剪得七种
  园蔬桂花紫薇同开
西斋晚饭比山家六月棉衣不用纱七种自挑园内
菜一瓯同饮竹中茶摘来青李兼蘋果开满红薇又
桂花城外稻田似城里高台阑外即昆华
  东园夏日
东园积雨半归池密树阴阴日影迟苍鼠避人衔柏
卷八 第 19b 页
子红鱼浮水唼蘋丝几层石磴登临处四面云山坐
看时杖得青藜随步稳不妨竹笠向风欹
早衙散后掩园屝气候温凉验化机蜂蕊四时香不
断茧蛾五月破还飞酿花成蜜供丸药据树欧丝著
絮衣喜是郊原栽稻毕橡林又报野蚕肥
方塘砌石接平沙白藕栽成看水华落日晒香宜晚
饭晓凉收露点春茶阑边雨过翠痕响竹里风来红
影斜就此课孙知雅训花名菡萏叶名蕸
菜圃斜阳小屋晴绿杉林下晚风清豆篷瓜架随人
坐瓠叶茄花碍足行素饱宜知藜藿味忘机可听桔
卷八 第 20a 页
槔声閒来颇爱灌园叟除却肩锄无世情
  咏滇南景物
人以缊袍兼伏腊(六月腊月皆/可著棉衣)花无月令开循环(四/时)
(花不断且午日开菊桂中秋开山茶水仙除夕春花/乱开千瓣碧桃结桃满树盆中梅花频果皆结实)
不是春秋亦佳日别有天地非人间
  重九曲靖道中
边地西风早见秋今年重九又东游登高佳处竞鞭
马待穫閒时多卧牛驿路正当千里远农田全是十
分收黄花纵好不相赏饱看黄云到贵州
  白水河看瀑
卷八 第 20b 页
有如此白水未及上翠微高溪泻鸣濑湍激不可矶
如驱万鹅群鹤鹤鼓翅飞及其落深漈百丈开晴霏
又如千疋帛裂掷天孙机境更夜郎远奇僻与世违
太白所不到自古唫者稀诗人若相赏不惜溅征衣
  贵州省城水南新构小阁正对溪山余名之曰
  翠微阁并书扁
水南小阁题名后一段林峦未可忘黄叶多时有霜
气翠微空处即秋光眼前画意任舒卷溪上诗情谁
短长莫怪阑干人倚久勾留清景是斜阳
  镇远行台在镇阳江上江即潕水也后倚石屏
卷八 第 21a 页
  山东横大石桥桥南岸即中元洞洞之上又有
  一亭东向川途余题扁曰上元亭
镇阳江外四山青拥列悬崖石似屏晓起迟看东岭
日暮来少见北垣星当关兰锜严兵卫登岸牂柯證
水经为爱桥南岩洞好凭高题出上元亭
  沅江绿萝山
绿萝岩势颓悬藤钓沅渚渔咏幽谷中浮响若钟虞
明镜澈清潭风籁传空浦郦氏注水经足迹未到楚
何以接灵均妙出湘沅语子厚永州文安能及斯古
  清浪滩
卷八 第 21b 页
沅滩最是清浪大四十里中石坎坷两山乱石原连
根岂计奔流从此过清沅千里趋洞庭鼓浪直攻山
石破叠石若梯狭若门直下如舂漩如磨石当因水
有撼摇水亦因山多折挫水石相通舟始来第一舟
应庄蹻坐我待下滩心气平不敢恃强亦无懦滩声
已远新月低掷笔镫窗渐思卧
  武陵舟中食蟹
武陵水落晚泊舟渔家簖里多蝤蛑十载不尝郭索
味紫螯入手横霜秋桃花米饭洞庭酒尖团何择应
兼收监州与蟹别憎爱符竹那许横行求计我管地
卷八 第 22a 页
已无蟹(粤滇黔/皆无蟹)况所监者将百州思量必有少卿在
更恐空惹坡公忧(苏诗欲向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用钱少卿语也)
  荆州渡江
远帆一片指荆州雁阵斜飞过我舟身在江天浑不
觉怕人寻句正登楼
  南阳道中早饭
黍糜麦饼晚菘根月店霜桥饱复温何苦贵官誇贵
食更将海燕压鸡豚
  狐裘
一白狐裘廿四年南边天暖久相捐今朝河朔当风
卷八 第 22b 页
雪温厚何曾减却前
  戊冬述职
赐赉蕃庶纪
恩四首
赐紫禁城骑马(一)
紫掖朝天日
恩教策马来未能多矍铄何敢少虺隤曳履星垣近
鸣珂玉漏催小舆还
命坐带子散朝回(次日又/命坐小椅轿以代马时/伯兄户部郎中叔弟刑部郎中)
乾清宫
卷八 第 23a 页
面赐福字(二)
锡福苍生笔丹砂金绘笺
御前敷禹范顶上戴尧天(御笔书福毕跪受/内监捧福字从顶上过)
春满
璇宫里香依
玉案前传宣加寿字
恩意在延年(又加/赏/寿字一幅)

御笔出门见喜春帖子(三)
玉尺裁春帖祥云绕笔花喜从天上至
卷八 第 23b 页
恩近日边加吉语传中禁
龙光拜一家春明门外路谁道是天涯
赐黄辫荷包(四)
若若荷囊带黄如
御佩同包含太和气摇曳早春风品胜金鱼紫
光分韨火红几回拜
优赐依恋玉阶中
卷八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八 文选楼诗存
 丁卯
  辞雷塘墓庵
孤云恋林薄新霜被草根西风吹落日闇淡沈平
原此时庵中人逝将去墓门百念伤中肠哀哉复
何言枯僧留丙舍寂寞依晨昏待尔清磬声通我
梦寐魂我昨忧且病息影居丘园岂不眷松楸当
怀王事敦感此出处间一一皆
君恩雪涕竟长往浩然乾与坤
  渡河
卷八 第 1b 页
朝泊黄河南夜宿河北浦河流决射阳所患难尽
语驱车寻修途遥遥指邹鲁四野幕沈阴愁云趁
行旅回首望江南苍茫隔寒雨
  月夜拜滕文公庙
停车滕国庙寒月四更天老屋灯昏壁寒林霜化
烟平原五十里残碣一千年愿与迂儒说閒来试
井田
  曲阜铁山园赠衍圣公孔冶山(庆镕)内弟
世家乔木三千载海内斯为第一园九曲修藤云
偃盖十围老桧石蟠根苍苔纹蚀方坛鼎黄叶声
卷八 第 2a 页
喧曲径门并铁大峰无数立平泉绿野揔休论
莫道园林欠埽除略加修饰便堪居春花五色栽
宜满秋树千株种莫疏胜日娱亲常奉酒他年教
子定摊书儒家不说神仙事多恐神仙未此如
上公弱冠久簪缨介弟相携更有情小象半屏如
玉立新诗一卷似冰清貌将温厚归名教句埽繁
华近老成愧我风尘无定所半宵聚首便长征
  河间
车斑斑来河间河间尘壒堆如山燕南垂赵北际
十里烟波隔尘世尘世那有常閒身水催帆楫车
卷八 第 2b 页
催轮岂知山深水远处别有渔樵解笑人但曾少
识渔樵趣须缓行时能且住
  定兴晓发
晨星初落落平野郁苍苍日色泠东海霜威森太
行农閒村户静马缓驿程长载咏皇华句休教怀
故乡
  渡滹沱
破晓到滹沱连桥策马过沙明犹带月冰合尚翻
波呼渡惊王霸离乡老赵佗滔滔千古事流水暗
消磨
卷八 第 3a 页
  渡漳水望铜雀台遗址
邯郸南去渡双漳铜雀荒台半夕阳一样暮云流
水外此间偏觉太苍凉
  广王右丞夷门歌
老翁七十监夷门卧内幸姬思父恩虎符擎出送
公子白首红颜同日死公子急走邯郸城一椎击
退咸阳兵平原夫人破颜笑阿弟乃尔知侯嬴侯
嬴究竟为何死刎颈原非报公子蹈海仲连天下
士不肯帝秦同耻耳
  陈留怀古寄示二弟仲嘉(亨)子常生
卷八 第 3b 页
渡河莅大梁近识陈留国陈留尉氏邑阮氏著旧
德汝颍缠其西卫邺据其北灵秀毓文学沃衍饶
稼穑元瑜乐词翰嗣宗醉元默德猷秉威正仲容
具神识遥集及思嚝疏放故逃职典午昔播迁铜
驼尚荆棘何况一世家能不转沟洫遥遥古苗裔
世系求未得惟有读晋书往行足矜式方今
圣治隆有道皆正直我来秉
使节过都敬凭轼书刻常侍碑千年石不泐(特书/关内)
(侯散骑常侍嗣宗/阮君碑立于墓)名氏与先畴慨焉长太息
  大梁除夕
卷八 第 4a 页
河干逢岁暮雪意满梁园古木群鸦集寒云大纛
翻黄埃馀艮岳青堞绕夷门却有孤吟客焚香坐
不喧
 戊辰
  荅陆九(耀遹)
太华一朵云飞过嵩山来从风落我手尺素飘然
开故人苦久别新诗为我裁缠绵积幽思慷慨生
馀哀江东有二陆可敌机云才忆昔相与游仙气
淩天台关中壮川岳健笔增奇恢我今复南行往
事诚悲哉寄言远游客何日驱车回
卷八 第 4b 页
  大风霾登吹台
清角腾喧上吹台怆然忧旱复忧霾风沙捲地来
河朔春气随云去汴淮岂有邹枚閒赋雪更无李
杜共登阶(李太白杜子美高达夫曾/共登吹台台有三贤祠)步兵不念蓬
池近西望苏门自咏怀
  过密县
郐郑风诗在今来溱洧閒云生风后岭日落大騩
山俭俗皆陶穴(居民多就/土崖穴处)愚民不秉蕳最怜春麦
短地褊食尤艰
  中岳嵩高诗三首
卷八 第 5a 页
粤若稽山经太室维高嵩尔雅释礼祀肇为五岳
中阳城测土圭外方连大熊太岁在戊辰春仲山
气融㻬琈丽朝阳䔄草披东风我来祭庙廷敢谓
精诚通峻极仰方正深蔚含和冲
明神若降鉴昭然垂太空
   右太室
少室峙天西势并太室高定思渺难陟但觉神理
超峰岩削雷雨灵爽通云霄敷以帝休华流以白
玉膏轘辕辟左关险隘同成皋汉武华西来于此
获駮麃登礼罔不荅二室各一牢岂期少姨碑摛
卷八 第 5b 页
藻惟其佻
   右少室
启母候禹饷闻鼓母乃来跳石鼓误鸣涂山惭见
(奴来/切)母往二室间化石不肯回禹曰归我子启
生石遽开鸿烈集古训斯言何怪哉班书载汉诏
石已居山隈我乃向石拜揽古登崔嵬曷观诗颂
篇鸟迹生郊禖
   右启母石
  嵩山三石阙歌
嵩岳三阙同高低左右离立八尺齐启母一阙距
卷八 第 6a 页
其北太室峙东少室西谁其建者汉朱(宠)(营)
其书者皆堂溪(汉颍川/堂溪典)篆隶诘屈铭句奥请降云
雨生蒸黎画图月兔木连理驾车乘马钩象犀阅
魏太武周久视夏暴烈日冬流凘二千年来屹相
向厥质粗剥厥色黧二室神祠始秦汉产启已说
嵞山妻要之阳城本禹地三涂四载应无迷此阙
灵祇久呵护欧赵访古何未稽褚峻缩本我早见
兹来策马寻荒蹊阙间颇足容二轨壁垒未可穷
攀跻周鲁雉阙制可见雉度(入/声)以纼非以鸡(古城/阙之)
(雉乃度以雉也雉乃纼同音假借字纼绳也申生/雉经以纼自经也自古未见有雉鸟自经者旧说)
卷八 第 6b 页
(非)毡槌拓取墨华黝宝之无异摹元圭更洗奉堂
(即泰室/之讹)额东石一行刻字名留题神君兴云阙中
起庙墙汉柏春鸠啼
  嵩阳隐居
   嵩阳多隐居巢由卢鸿一张彪种放之伦
   皆称接趾司马温公居洛亦曾买地于叠
   石溪为别馆同邵尧夫常来游居盖阳城
   北背轘辕南限颍汝伊古以来山深林密
   处也
嵩阳多隐士千古见清辉颍水洗尘去箕山放犊
卷八 第 7a 页
归夜来萝月满晓起松云飞言念卢鸿宅深深在
翠微
  大梁
咸阳下洛阳春风满大梁古人通汴泗千里接淮
扬废苑皆黄土荒堤尚绿杨裴回重吊古回首忆
雷塘
  嵩岳归步祷春泽复大风霾继之以雪以雨
  以霹雳各郡沾足志喜一首
白昼移镫曀且霾神灵力挽好春回云连泰岳恒
山去雪自洪河渤海来顿起蛰龙三日雨交驰惊
卷八 第 7b 页
电百声雷中原民慰吾归矣千里东风驿路开
  临淮关阻雨
清明旅馆原宜雨杨柳桃花最见春短榻横风看
步马长淮绕户固留人
  戊辰五月办贼至宁波为前提督壮烈伯李
  忠毅公建昭忠祠哭祭之
粤海闽天接燧烽大星如斗坠残冬一生精气乘
箕尾百战功名称鼎钟死后人知真尽命生前
帝许得崇封
至尊震悼廷臣哭早有孤忠动
卷八 第 8a 页
九重
谁遣孙恩剩一船非公追不到南天(公击蔡牵于/粤海喉间被)
(炮薨后蔡牵惟剩单/舸逃入安南海中)远探蛟穴五千里苦历鲸波
二十年隔岁过门皆不入(公连年在海不归即归/亦但在镇海修船备粮)
(未尝一/返家署)乘潮彻夜每无眠雅之若与牢之合早见
澎台缚水仙
六载相依作弟兄节楼风雨共筹兵(元乙丑以忧/去浙后总督)
(每掣公肘致/有粤洋之变)手中曾击千舟盗(公与元所共击灭/攻散如水澳凤尾)
(补网卖油七都等/帮前后不下千艘)海上如连万里城绝吭原知关
气数寄牙早已断归情(公在洋封所落齿寄夫人/以身许/国恐无归榇也)
卷八 第 8b 页
谁怜伯道终无子好与恩勤待馆甥(公无亲子袭/爵者族子也)
(其女婿同知陈大琮从公久知/盗情余奏留浙江补宁波同知)
甬上重来特建祠旧时部曲竟依谁铃辕月泠将
军树(余来甬上寓/提督虚署中)泮水苔深叔子碑(公捐修府学/曾自撰碑文)
(记/之)如此致身真不恨为何赍志也休疑麦城久合
关家谶仿佛英风满庙旗(公出师时祷于宁波/关帝庙占得签诗有云)
(到头不利吾家事/留得声名万古传)
  初秋澹凝精舍小憩
政繁嫌昼短少暇便心清偶尔埽精舍悠然生远
情屏随人意曲榻为梦魂平自笑劳劳甚秋来句
卷八 第 9a 页
始成
  扬州城东南三十里深港之南焦山之北有
  康熙间新涨之佛感洲或名翠屏洲诗人王
  柳村(豫)居之丁卯秋余与贵仲符吏部(徵)
  叔弟(亨)屡过其地梅叔买其溪上数亩地竹
  木阴翳乃构屋三楹亭一笠于其中柳村又
  从江上郭景纯墓载一佳石来置屋中予名
  之曰尔雅山房又名其亭曰曲江亭以此地
  乃汉广陵曲江枚乘观涛处也戊辰秋柳村
  来游西湖出曲江亭图索题一首以志旧游
卷八 第 9b 页
长江千里来巴蜀流到广陵曲复曲古时沧海今
桑田翠屏洲涨焦山北江北横生十里沙广陵涛
变千人家九折清溪夹修竹万株高柳藏桃花辋
川本合诗人住况是惠连读书处送暑曾过深港
桥寻秋每唤瓜洲渡送暑寻秋向柳村藤床竹枕
宿南轩千章夏木全遮屋八月秋潮直到门门前
月色连清夜稻花香重荷花谢记得曾探北固秋
何缘又结西湖夏今日披图似梦醒涛声还向梦
中听钱塘八月西楼卧错认扬州江上亭
  题曹夔音摹赵松雪乐志论图卷
卷八 第 10a 页
   曩读仲长统传心窃论之程蘅衫荃属题
   乐志论图卷因发之于诗
衡门之下地必小泌水洋洋不求饱赋诗寻乐乐
无穷古人之志颇易了良田广宅车且舟谈何容
易焉可求必如此图始言乐乐未能得先多愁圣
贤栖栖各有志饥溺箪瓢皆易地人人尽是仲长
氏天下生民谁与治公理却笑当时人本无责任
加其身有田有山不归去披图孤负江南春可乐
不乐徒自苦仲长之风亦千古
  拜岳鄂王庙
卷八 第 10b 页
不战即当死君亡臣敢存犹怜驴背者未逐马蹄
魂独洗两宫辱莫言三字冤投戈相殉耳馀事总
休论
  分咏岁寒杂物二首
   温研
俗尘满案拂还多赖此温温一研磨墨煖易乾寒
易冻笔尖最好是中和
   寒镫
夜来风雨弄青荧留照书毡味最清但有𥿄窗镫
一点凄然便得岁寒情
卷八 第 11a 页
  将渡钱塘江夜宿六和塔院
月黑山空已半宵灯昏古寺对残膏风催夜气将
成雪水落江沙不起涛诗思觅来禅榻静梦魂腾
上塔轮高出门翻得荒寒趣绝胜城中俗事劳
  姚江舟中除夕
丈亭古堠接馀姚除夕停舟待暮潮回忆家庭非
往日转宜儿女避今宵镜中霜薄须初白篷背春
寒烛易销屈指四年同此夜雷塘庵冷大梁遥(乙/丑)
(丙寅除夕在雷/塘丁卯在河南)
  庚申六月余乘风破安南寇船于台州获其
卷八 第 11b 页
  四总兵印销之为剑今八年矣戊辰冬复剿
  蔡牵于海上夜舟看剑写诗剑匣
销镕夷寇印(庚申安南阮光平子光缵之柄臣陈/宝玉私使总兵四人驾船炮屡寇浙)
(海掠杀商民余乘风击之于松门溺死者无算俘/八百人夷寇片帆无返者四总兵铜印伪敕皆就)
(获生擒领善艚进禄侯伦贵利磔于杭/州总兵耀斩于台州其馀二人死于海)仿铸古吴
钩入手才三尺随身已八秋拭磨旧铜篆惭恨此
瀛舟誓斩闽中贼如诛亡国侯(阮光缵既丧此舟/师国益弱/圣)
(上恶弃之缵旋为农耐旧阮阮福映/所并灭即今/恩封之越南国也)
 已巳
  题何梦华上舍访书图
卷八 第 12a 页
遍访列仙传终不见一仙惟有一卷书可以千百
年前贤具精魄亦复待后贤访之苟不力变没随
云烟吾读古蓺略中心每拳拳何君涉九流咨询
在古编足迹陈谒者腹笥边孝先拟之于道家亦
是葛稚川我昔校 天禄直阁兼 文渊稽古中
秘书犹恐有佚焉 四库所未收民间尚流传问
俟曹仓开索待海舶旋或以一瓻借或以青藜然
或在晋隋后或在元宋前何君为我行时汎贯月
船写进六十部 恩赉下木天(丁卯冬元进/四/库未收书六十种)
(皆蒙/乙览被/赐/纸墨笔砚蟒衣等物)再访再写进屡得翰墨缘
卷八 第 12b 页
(后又进四十/种共百种)副墨亦可诵我或储琅嬛何君绘此
图志学何精研昔日求金石雅意同清坚灵隐置
书藏更扣西湖舷(近余置书藏于灵隐/寺凡书皆可收藏)万卷能常
存即是古偓佺
  四月十日同顾星桥吏部(宗泰)陈古华太守
(廷庆)石状元(韫玉)三院长暨朱椒堂兵部(为)
(弼)蒋秋吟太史(诗)华秋槎(瑞潢)何梦华(元锡)
  王柳村(豫)项秋子(墉)张秋水(鉴)诸君子集灵
  隐置书藏纪事
尚书未百篇春秋疑断烂列史志艺文分卷本亿
卷八 第 13a 页
万传之千百年存世不及半近代多书楼难聚易
分散或者古名山与俗隔厓岸岧峣灵隐峰琳宫
敞楼观共为藏书来藏(去/声)室特修建学人苦著书
难杀竹青汗若非见著录何必弄柔翰舟车易遗
亡水火为患难子孙重田园弃此等涂炭朋友诺
黄金文字任失窜或以经覆瓿或以诗投溷当年
无副本佚后每长叹岂如香山寺全集不散乱名
家勒巨帙精神本注贯逸民老田閒不见亦无闷
虽不待藏传得藏亦所愿我今立藏法似定禅家
案诸友以书来收藏持一券他年七十厨卷轴积
卷八 第 13b 页
无算或有访书人伏阁细披看古人好事心试共
后人论既汎西湖舟旋饱蔬笋饭出寺夕阳残鹫
岭风泉涣
  题赵忠毅公癸卯年自书诗卷后
高邑千秋节中年一卷诗艰难忧国事慷慨息居
时未雨鸱鸮苦当关虎豹疑待铭残月研值得鬓
如丝(诗中有/鬓须歌)
  蒋蒋村学博(炯)请书厉樊榭徵君墓碑且与
  里中诸君子共置祭田报官立案归西溪交
  芦庵管理诗以纪事
卷八 第 14a 页
刘樊窗榭说明州遗蜕西溪土一邱多分神仙无
子在但凭天地有诗留他年碑碣碧苔古此日墓
田香稻秋记取法华山下路词人长与护松楸
  八月十五日浙江提督邱公(良功)会福建提
  督王公(得禄)于宁波普陀洋十七日先追及
  蔡牵于台州鱼山洋击之十八日复会击之
  于温州黑水洋沈其船牵及其妻子皆死于
  海诗以志慰
八月温台急水师孙恩海上族全夷定知故帅神
灵在(谓温州总兵胡公振声/提督壮烈伯李忠毅公)看尔长鲸就戮时(蔡/逆)
卷八 第 14b 页
(灭于温州敬见/御制春胜联句诗注)
  题家藏汉延熹华岳庙碑轴子
太华三峰削不成夜来碧色无深浅仙人染作延
熹碑飘落人间止三卷长垣(王鹏/冲)一册归商邱(宋/荦)
(今归/成藩)但损偏旁最完善华阴东(云/驹)(宗/昌)又一函椒
花馆中见者鲜(谓朱竹君学士家以上二/本皆剪裱无唐人题名)我今快
得四明本玉轴绨囊示尊显丰(万卷/楼)(鲒埼/亭)(天/乙)
(阁)(潜研/堂)三百年入我楼中伴文选(予藏宋尤/袤本文选)
心动魄竹垞语七尺岩岩辟空展浑金璞玉天所
成幡然不受人裁剪(全碑未/剪整本)唐宋题字皆分明卫
卷八 第 15a 页
公两款夹额篆全身平列廿二行波磔豪釐尽能
辨一字一朵青莲花玉女翻盆墨云软巳巳摹镌
向北湖市石察书书佐遣湖边更刻泰山碑(时余/以八)
(月廿二卸印入/觐过扬州以重摹秦泰山碑残/字与摹华山碑同置城北四十里湖桥墓祠中)
岳色双双照人眼
  题北湖摹碑图
   秦泰山残字汉西岳华山碑三国天发神
   谶碑近代并毁拓本皆可宝贵予藏三碑
   𥿄本摹石置之北湖墓祠塾中偶检家藏
   王麓台山水小帧遂属画友添画碑石及
卷八 第 15b 页
   刻碑者于其坡陀之上名之为摹碑图以
   诗绝之
吾愚未学繇与羲唐陵宋阁多然疑但曾手摹十
石鼓刻画史籀誇汧岐下此秦碑立泰岱石刻明
白丞相斯延熹蔡郭华岳庙江都皇象神谶碑近
代数碑次第毁一𥿄在世惊神奇定武各石欧褚
耳数十本尚谈姜夔三碑真迹下一等况是秦汉
三国时古人笔法入石理何尝楮墨差豪釐吾斋
积古见三绝访古者至皆嗟咨客曰是宜并摹勒
一日不刻人嫌迟江南市石北湖去九龙冈上吾
卷八 第 16a 页
家祠雪锋吴氏善篆隶奏刀砉騞亲磨治浅深完
缺尽相肖登登林下鸣毡槌十夫扶起鼎足立桓
楹并视平不欹岩岩疑嶷双岳色苍崖翠壁交陆
离建业古气尽销铄秣陵一抹无嫌卑甘泉山色
隔湖见朝岚浮动青松枝西汉殿石我手获坟坛
可配鲁祝其(余于甘泉山手获/汉厉三胥冢上石)麓台画巳百年久
林屋岂为我图之我来补写刻石者三碑添在珠
湖湄坐使此图成故实摩挲合作摹碑诗瑕邱之
乐古所叹他年老倦应相思
 贞观金涂造象阿弥陀铜碑歌集翁覃溪先
卷八 第 16b 页
  生斋中作
苏斋匝坐将哦诗袖中我出金涂碑碑高四寸寸
之六黄金涂满光陆离阿弥陀碑四字额左右盘
以双翠螭其文六行行十许骈丽犹是初唐辞一
躯佛象共愿造丹青金玉矜瑰奇慈风慧日振法
界却从胜范观良规造者赵婆长孙辈其人泯灭
知是谁贞观纪年廿有一正是四海安平时此乃
唐初正书体出于北魏周齐隋北朝造像百千计
今多石刻留山陂刁遵高湛各铭碣分明隋末欧
褚师江左韩陵石颇少中原楷法兹其遗奏刀刻
卷八 第 17a 页
铜力恢展字小如黍微如丝蝇头蝉翅剧难拓金
枝细书廑见斯苏斋老人惊叹赏碑者卑也此最
卑予曰钜细各不朽大碑屡见唐人为君不见贞
观是年铭晋祠(晋祠铭亦贞/观廿一年)文皇御笔书淋漓又
不见三龛造象阙在伊登善大书摩勒之
  屠琴坞庶常(倬)将出为县令所寓京城米市
  胡同有古藤二株自绘图卷索题
吴山楼前多竹树旧是诗人读书处(昔琴坞与查/梅史诸子读)
(书吴/出)瀛洲亭上看花来偏我来时君又去君去正
见江南春韦杜东风不相遇记恋城南三宿住两
卷八 第 17b 页
树藤花小琴坞(集韵/去声)
  咏絮亭以画册寄索题
   海棠
春雨初飞二月时洒成万点好燕脂偶然落尔生
花笔写出垂丝棠一枝
   红白桃花
白桃浅淡绛桃肥半著冰绡半著绯莫道汉人无
绮语曹全碑里有桃婓(汉曹全碑桃/婓婓与妃同)
   牡丹
谁将深色嘱东风著力催成花一丛曾见宋人团
卷八 第 18a 页
扇好一枝春满十分红(曾见宋人牡丹春满/团扇花大满一扇)
   菜花蚕豆
蚕豆菜花黄间青吴中生计满春塍农家陇上半
盂饭寒士窗前一盏镫(吴中豆为/饭菜为油)
   栀子石榴
妙香须自澹中回妙色休从浓处猜拈得一枝合
微笑红裙何事妒花来
   兰箭
两箭幽兰香意足妙似诗情净如玉湘波如见二
妃来薜荔青青女萝绿
卷八 第 18b 页
   白荷蜻蜓
菡萏白开凉雨后蜻蜓红点夕阳时画工知是有
新意爱诵放翁团扇诗(此幅用放翁诗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意/也)
   桂花
一枝仙桂发天香染上生绡书共藏挍与一经无
落叶儿曹漫与下雌黄
   木芙蓉
落尽芙蓉霜气浓还从木末看芙蓉拒霜莫道无
风力接引寒花直到冬
卷八 第 19a 页
   松枝山茶
枝松低亚山茶花岁寒清景诗人家敲诗读画不
知泠雪满庭松听煮茶
  题朱野云处士(鹤年)祭研图
久与端溪订石交岁寒为尔拜深宵须知一片閒
云意除却苍岩不折腰
不食官仓不种田一家耕石祝丰年来年再写新
诗卷更是焚香贾浪仙
卷八 第 19b 页
卷八 第 1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