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七
考工记车制图解(下)
辀解弟三
曲辕辀
辀者曲辕驾马者也以其形曲故与舟同声曰辀
辀身通长一丈九尺馀车之材莫大于此木之中
辀者少故必须揉治乃中軓前上曲及弧深之度
礼运曰山出器车礼斗威仪曰山车垂句孝经援
神契曰德至山陵则出木根车皆言瑞运之应山
木自生垂钩之形中乎辀度不须揉治也辀所以
考工记车制图解(下)
辀解弟三
曲辕辀
辀者曲辕驾马者也以其形曲故与舟同声曰辀
辀身通长一丈九尺馀车之材莫大于此木之中
辀者少故必须揉治乃中軓前上曲及弧深之度
礼运曰山出器车礼斗威仪曰山车垂句孝经援
神契曰德至山陵则出木根车皆言瑞运之应山
木自生垂钩之形中乎辀度不须揉治也辀所以
卷七 第 1b 页
必挠曲之者为登降均马力也辀人言直辕无挠
之弊者三皆所以发明辀不可不挠之义观直辕
之弊可知曲辀之和矣辀身在舆下者正平长与
舆隧等四尺四寸若夫出軓以前辀身之长及所
挠深浅等度则旧说甚多蒙蔽辀身者任正当兔
等围所据以起度者也考工记虽无明文必有互
文见义之处且軓前至辀端之长不定则舆前驾
马之地长短无冯揉辀深浅之度不定则又有深
则折浅则负之弊记者安得不示人以定法乎要
知记文本自简明可据自郑康成氏失解之而其
之弊者三皆所以发明辀不可不挠之义观直辕
之弊可知曲辀之和矣辀身在舆下者正平长与
舆隧等四尺四寸若夫出軓以前辀身之长及所
挠深浅等度则旧说甚多蒙蔽辀身者任正当兔
等围所据以起度者也考工记虽无明文必有互
文见义之处且軓前至辀端之长不定则舆前驾
马之地长短无冯揉辀深浅之度不定则又有深
则折浅则负之弊记者安得不示人以定法乎要
知记文本自简明可据自郑康成氏失解之而其
卷七 第 2a 页
度不可求矣今且依郑注述之其误可见记曰国
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郑注曰衡高八尺七寸除
马之高(八/尺)则馀七寸为衡颈间也记又曰軓前十
尺而策半之郑注曰谓辀軓以前之长也据此则
郑意以辀深四尺七寸为辀端直垂下至与軓平
处之高得四尺七寸除轮半崇及加轸与轐之四
尺不入算也且以軓前十尺为辀身之长也(后当/免诸)
(围郑皆以/为一尺)夫使軓前十尺为辀身则辀身不能无
挠其挠之数经无明文于是又意为解曰凡弓引
之中参揉辀之倨句中二可也中二则参分损一
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郑注曰衡高八尺七寸除
马之高(八/尺)则馀七寸为衡颈间也记又曰軓前十
尺而策半之郑注曰谓辀軓以前之长也据此则
郑意以辀深四尺七寸为辀端直垂下至与軓平
处之高得四尺七寸除轮半崇及加轸与轐之四
尺不入算也且以軓前十尺为辀身之长也(后当/免诸)
(围郑皆以/为一尺)夫使軓前十尺为辀身则辀身不能无
挠其挠之数经无明文于是又意为解曰凡弓引
之中参揉辀之倨句中二可也中二则参分损一
卷七 第 2b 页
耳即十尺之曲辀参分损一得六尺六寸六分之
直𢏛再以辀深之四尺七寸为句以求其股则股
长四尺三寸三分有奇即使服马尾近著阴板之
前而辀端之衡已近居马脊中矣有是理乎且国
马高八尺亦就昂首者言之耳中人皆长八尺若
马颈压衡处高八尺是与人顶同高马再昂首高
一丈馀矣古马犹今马安有如此高者(马颈至高/不过六尺)
(与人/胸齐)且记明言辀深今解为辀高于字义亦远失
之又案郑注曰軓前十尺十或作七令七为𢏛四
尺七寸为句以求股股则短矣七非也郑此注亦
直𢏛再以辀深之四尺七寸为句以求其股则股
长四尺三寸三分有奇即使服马尾近著阴板之
前而辀端之衡已近居马脊中矣有是理乎且国
马高八尺亦就昂首者言之耳中人皆长八尺若
马颈压衡处高八尺是与人顶同高马再昂首高
一丈馀矣古马犹今马安有如此高者(马颈至高/不过六尺)
(与人/胸齐)且记明言辀深今解为辀高于字义亦远失
之又案郑注曰軓前十尺十或作七令七为𢏛四
尺七寸为句以求股股则短矣七非也郑此注亦
卷七 第 3a 页
自知股太短不足容服马订七为讹字但以七尺
之𢏛为非固以十尺之𢏛为是矣若以十尺为𢏛
则辀身绝无挠矣且即以十为𢏛四尺七寸为句
得八尺零八分有奇之股亦尚不足为骖马地也
由前之说则舆前短缩衡亦太高由后之说则舆
前略宽辀又无挠舛误至此皆由误解记文之故
然则记文果何解耶元案记曰軓前十尺此自軓
前直引至辀端长十尺也记曰国马之辀深四尺
有七寸郑司农注云深谓辀曲中此解极精确不
刊观记文一曰凡輮辀欲其孙而无弧深再曰辀
之𢏛为非固以十尺之𢏛为是矣若以十尺为𢏛
则辀身绝无挠矣且即以十为𢏛四尺七寸为句
得八尺零八分有奇之股亦尚不足为骖马地也
由前之说则舆前短缩衡亦太高由后之说则舆
前略宽辀又无挠舛误至此皆由误解记文之故
然则记文果何解耶元案记曰軓前十尺此自軓
前直引至辀端长十尺也记曰国马之辀深四尺
有七寸郑司农注云深谓辀曲中此解极精确不
刊观记文一曰凡輮辀欲其孙而无弧深再曰辀
卷七 第 3b 页
深则折浅则负深字皆指曲中者为言是所谓深
四尺有七寸者乃曲中之度必非辀端下垂之高
明矣今以通径求外周以定辀身中心之长考辀
身有围即有径求记者之意其辀身当以径三寸
入算何也盖以此三寸合之四尺七寸共深五尺
为半径合通径十尺适得平圜之半圜形不差分
釐也又辀身既有围径之三寸则当有朒有赢今
以軓前十尺内减两端辀身径共六寸馀九尺四
寸之通径合四尺七寸之半径求平圜半周得十
四尺七寸六分五釐四豪此辀身朒数也若并辀
四尺有七寸者乃曲中之度必非辀端下垂之高
明矣今以通径求外周以定辀身中心之长考辀
身有围即有径求记者之意其辀身当以径三寸
入算何也盖以此三寸合之四尺七寸共深五尺
为半径合通径十尺适得平圜之半圜形不差分
釐也又辀身既有围径之三寸则当有朒有赢今
以軓前十尺内减两端辀身径共六寸馀九尺四
寸之通径合四尺七寸之半径求平圜半周得十
四尺七寸六分五釐四豪此辀身朒数也若并辀
卷七 第 4a 页
两端身径在内为軓前十尺之通径合辀身三寸
于深四尺七寸为五尺半径求平圜半周得十五
尺七寸零七釐九豪此辀身外背之赢数也既得
赢朒二数再以二数通径相减为九尺七寸之通
径合四尺八寸五分之半径(适当辀围/径中心)得平圜半
周一丈五尺二寸三分六釐六毫此辀身中心之
长也据今所推则辀身之长实定于辀深四尺七
寸及軓前十尺二语之中记文本自简明可据郑
司农说亦不误今密推之亦适得平圜中规如此
不知康成氏何以必变其说致一往皆谬也又案
于深四尺七寸为五尺半径求平圜半周得十五
尺七寸零七釐九豪此辀身外背之赢数也既得
赢朒二数再以二数通径相减为九尺七寸之通
径合四尺八寸五分之半径(适当辀围/径中心)得平圜半
周一丈五尺二寸三分六釐六毫此辀身中心之
长也据今所推则辀身之长实定于辀深四尺七
寸及軓前十尺二语之中记文本自简明可据郑
司农说亦不误今密推之亦适得平圜中规如此
不知康成氏何以必变其说致一往皆谬也又案
卷七 第 4b 页
考工记车人曰凡为辕三其轮崇此虽为大车直
辕起度而小车曲辀亦同此法凡字所括正多也
特以辀人既有明文本不必远据车人之文以为
典要然恐辀深軓前等所推之数未足深据则试
再以车人之文證之乃益知记者省文互义无不
密合也记曰兵车乘车轮崇六尺有六寸三其轮
崇得一丈九尺八寸今以所得辀心长一丈五尺
二寸三分六釐六豪加舆下辀身四尺四寸共长
一丈九尺六寸三分六釐六豪两数比例差一寸
六分三釐四豪但辀身朒数与軓底曲处相齐若
辕起度而小车曲辀亦同此法凡字所括正多也
特以辀人既有明文本不必远据车人之文以为
典要然恐辀深軓前等所推之数未足深据则试
再以车人之文證之乃益知记者省文互义无不
密合也记曰兵车乘车轮崇六尺有六寸三其轮
崇得一丈九尺八寸今以所得辀心长一丈五尺
二寸三分六釐六豪加舆下辀身四尺四寸共长
一丈九尺六寸三分六釐六豪两数比例差一寸
六分三釐四豪但辀身朒数与軓底曲处相齐若
卷七 第 5a 页
辀中心则已占八舆下辀身一寸五分是所差实
一分三釐四豪耳制作之密至于如此古人精心
非后人可及也至于辀身之衡去地之高则约六
尺何以明之国马高八尺就昂首者言之耳若其
颈脊之间服轭之处至高不过六尺中人皆长八
尺此与人胸相齐今试择马之至高者验之皆如
此也汉书景帝纪卫绾奏马高五尺九寸齿未平
(马正壮也马/十岁外齿平)不得出关此实就颈脊之间高者言
之故五尺九寸为极高西汉初较周尺已差大若
建初虑俿铜尺则比周尺又大矣
一分三釐四豪耳制作之密至于如此古人精心
非后人可及也至于辀身之衡去地之高则约六
尺何以明之国马高八尺就昂首者言之耳若其
颈脊之间服轭之处至高不过六尺中人皆长八
尺此与人胸相齐今试择马之至高者验之皆如
此也汉书景帝纪卫绾奏马高五尺九寸齿未平
(马正壮也马/十岁外齿平)不得出关此实就颈脊之间高者言
之故五尺九寸为极高西汉初较周尺已差大若
建初虑俿铜尺则比周尺又大矣
卷七 第 5b 页
又案记曰田马之辀深四尺田车之轮六尺有三
寸此为半椭圜形与国马之辀为正圜者不同故
恐辀长三其轮崇或有不合试再推之以軓前为
通径辀深为小半径求椭圜积得椭圜半周赢朒
二数相减得田马辀心长一丈四尺三寸四分四
釐一豪(法详推求车/度次弟解)再加舆下四尺四寸共长一
丈八尺七寸四分四釐一豪三其轮崇得一丈八
尺九寸差一寸五分五釐九豪复除辀中心占八
舆底辀一寸五分亦仅差五釐九豪耳是田马之
辀亦密合也又记曰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记
寸此为半椭圜形与国马之辀为正圜者不同故
恐辀长三其轮崇或有不合试再推之以軓前为
通径辀深为小半径求椭圜积得椭圜半周赢朒
二数相减得田马辀心长一丈四尺三寸四分四
釐一豪(法详推求车/度次弟解)再加舆下四尺四寸共长一
丈八尺七寸四分四釐一豪三其轮崇得一丈八
尺九寸差一寸五分五釐九豪复除辀中心占八
舆底辀一寸五分亦仅差五釐九豪耳是田马之
辀亦密合也又记曰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记
卷七 第 6a 页
不言驽马输崇然辀深既以七寸递减轮数亦必
以三寸递减(田车轮崇减/于兵车三寸)窃订驽马轮崇当六尺
也今亦以軓前为通径辀深为小半径求椭圜积
得椭圜半周赢朒二数相减得驽马辀心长一丈
二尺八寸零零一豪再加舆下四尺四寸共长一
丈七尺二寸零零一豪三其轮崇得一丈八尺差
二寸零零一豪再除辀心占八舆底辀一寸五分
所差亦仅五分零一豪耳是驽马之辀亦密合也
由此数者求之可益證軓前辀深之说之非误而
订驽马之轮崇六尺得数于记文所未及者亦不
以三寸递减(田车轮崇减/于兵车三寸)窃订驽马轮崇当六尺
也今亦以軓前为通径辀深为小半径求椭圜积
得椭圜半周赢朒二数相减得驽马辀心长一丈
二尺八寸零零一豪再加舆下四尺四寸共长一
丈七尺二寸零零一豪三其轮崇得一丈八尺差
二寸零零一豪再除辀心占八舆底辀一寸五分
所差亦仅五分零一豪耳是驽马之辀亦密合也
由此数者求之可益證軓前辀深之说之非误而
订驽马之轮崇六尺得数于记文所未及者亦不
卷七 第 6b 页
为无据矣
又案汉石刻武梁祠像及孔子见老子画像拓本
皆有二马车石虽残阙形尚可辨其车辀出舆下
平至马尾始昂而上与古輮辀法巳不能尽合矣
辀繇軓以上为侯侯谓之颈
秋官大行人立当前疾司农云疾辕前胡下垂拄
地惠君定宇曰疾乃侯之讹唐石经已然礼说曰
侯伯立当前疾论语疏小雅蓼萧疏引作侯尚不
误元案惠说是也胡侯一声之转凡物下垂如人
㗋者皆曰胡故戈援之下亦名胡也侯谓之颈者
又案汉石刻武梁祠像及孔子见老子画像拓本
皆有二马车石虽残阙形尚可辨其车辀出舆下
平至马尾始昂而上与古輮辀法巳不能尽合矣
辀繇軓以上为侯侯谓之颈
秋官大行人立当前疾司农云疾辕前胡下垂拄
地惠君定宇曰疾乃侯之讹唐石经已然礼说曰
侯伯立当前疾论语疏小雅蓼萧疏引作侯尚不
误元案惠说是也胡侯一声之转凡物下垂如人
㗋者皆曰胡故戈援之下亦名胡也侯谓之颈者
卷七 第 7a 页
秋官之侯即考工之颈同处异名亦异名同实盖
辀繇侯以上其围渐杀矣
辀后投任正谓之踵当伏兔者为当兔
踵者投任正之中者也记言十分辀长以一为当
兔之围是当兔围最大与任正同记又言五分颈
围去一为踵围者以踵投任正凿中故杀之也
辀两端木为任木前端驾马为衡任后端持舆为任
正
考工记于辀人特出任木之名又言衡任任正之
制汉以来说者多误郑康成氏以任正为舆下三
辀繇侯以上其围渐杀矣
辀后投任正谓之踵当伏兔者为当兔
踵者投任正之中者也记言十分辀长以一为当
兔之围是当兔围最大与任正同记又言五分颈
围去一为踵围者以踵投任正凿中故杀之也
辀两端木为任木前端驾马为衡任后端持舆为任
正
考工记于辀人特出任木之名又言衡任任正之
制汉以来说者多误郑康成氏以任正为舆下三
卷七 第 7b 页
面材戴侗巳辨其为轸矣而任正之制尚然未睹
元案任木者辀两端木名衡任者即辀前端之衡
驾马者也任正者辀后端之横木当车后持舆之
后轸底者也任木最关重要故考工记于辀人特
曰凡任木(凡字意括/两端而言)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
一为之围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又恐
拙工之凿小之故终警之曰小于度谓之无任此
圣人制作之精意也(匠人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文意同此)任正
木最大长应与舆广等横安车后与辀踵为内凿
之投作 形因而加辀于轴作 形又加舆于辀
元案任木者辀两端木名衡任者即辀前端之衡
驾马者也任正者辀后端之横木当车后持舆之
后轸底者也任木最关重要故考工记于辀人特
曰凡任木(凡字意括/两端而言)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
一为之围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又恐
拙工之凿小之故终警之曰小于度谓之无任此
圣人制作之精意也(匠人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文意同此)任正
木最大长应与舆广等横安车后与辀踵为内凿
之投作 形因而加辀于轴作 形又加舆于辀
卷七 第 8a 页
轴上作申形舆后轸与任正交固若一前轸下之
軓规定辀身是舆巳安置辀上不倾仄矣而舆底
与轴犹相离也于是左右轸内有伏兔者下钩乎
轴是舆又得左右衔制之力不动掉倾脱矣故辀
与舆轴三物合一坚固不离全赖此任正之力试
以马引辀辀与任正并力载舆以行而舆下伏兔
又夹轴以行舆下之辀欲左右动移而舆底伏兔
及軓之力制之軓上辀身欲反侧纽戾而舆与任
正相合之力又制之此任正之所以为正也自解
者不识车后有任正之木而记又明有任正之名
軓规定辀身是舆巳安置辀上不倾仄矣而舆底
与轴犹相离也于是左右轸内有伏兔者下钩乎
轴是舆又得左右衔制之力不动掉倾脱矣故辀
与舆轴三物合一坚固不离全赖此任正之力试
以马引辀辀与任正并力载舆以行而舆下伏兔
又夹轴以行舆下之辀欲左右动移而舆底伏兔
及軓之力制之軓上辀身欲反侧纽戾而舆与任
正相合之力又制之此任正之所以为正也自解
者不识车后有任正之木而记又明有任正之名
卷七 第 8b 页
遂以任正归之轸试思辀别为一直木轴别为一
直术纵横交处非有内凿之投金革之固也因而
加舆于辀加轐于轴无论辀身与轐不足以安舆
即辀在舆之下轴之上两无关系直可抽出矣纵
令有金革以固之百步之中未有不败折者也以
有任正之坚固如彼无任正之舛谬若此究其名
物致误之由总由于舆后横木为轸之一训也考
工记轸属于舆人任正属辀人本不相涉特以加
舆于辀其后轸与任正相合若一又以舆左右前
三面皆有板人所不常指名所指名为轸者惟舆
直术纵横交处非有内凿之投金革之固也因而
加舆于辀加轐于轴无论辀身与轐不足以安舆
即辀在舆之下轴之上两无关系直可抽出矣纵
令有金革以固之百步之中未有不败折者也以
有任正之坚固如彼无任正之舛谬若此究其名
物致误之由总由于舆后横木为轸之一训也考
工记轸属于舆人任正属辀人本不相涉特以加
舆于辀其后轸与任正相合若一又以舆左右前
三面皆有板人所不常指名所指名为轸者惟舆
卷七 第 9a 页
后耳故左昭二十一年张丐抽殳而下子成射之
折股丐扶服而击之折轸襄二十四年踞转而鼓
琴服虔曰转轸也此皆独指舆后之轸为言世因
有车后横木为轸之训迁轸之名于任正矣但考
方言曰轸谓之枕郭璞注车后横木说文曰轸车
后横木也释名曰轸枕车前若卧床之有枕(就枕/生义)
(故变车后/言车前)是扬许刘三君虽以任正冒轸之名而
任正之木尚在故或曰车后横木或曰如床有枕
皆见其物指其处且象其形也至郑氏注周礼知
轸属舆不属辀因举而归之舆后而于所谓任正
折股丐扶服而击之折轸襄二十四年踞转而鼓
琴服虔曰转轸也此皆独指舆后之轸为言世因
有车后横木为轸之训迁轸之名于任正矣但考
方言曰轸谓之枕郭璞注车后横木说文曰轸车
后横木也释名曰轸枕车前若卧床之有枕(就枕/生义)
(故变车后/言车前)是扬许刘三君虽以任正冒轸之名而
任正之木尚在故或曰车后横木或曰如床有枕
皆见其物指其处且象其形也至郑氏注周礼知
轸属舆不属辀因举而归之舆后而于所谓任正
卷七 第 9b 页
者竟以舆下前三面材当之于是车后绝无此任
正之横木矣总之汉以前任正因近轸而冒轸之
名汉以后归轸于舆而失任正之木误之又误鲜
辩久矣
又案近戴君东原谓任正为辀衡任为衡与轴考
工记凡任木以下三十八字先发下文之意下文
乃举其制故重言衡与当兔之围此说亦误以今
考之其不合者有四考工记属文最省至车工之
事尤为简洁容有事当明言而省文互见者断未
有先已明言其围后又重复言之者细检记中无
正之横木矣总之汉以前任正因近轸而冒轸之
名汉以后归轸于舆而失任正之木误之又误鲜
辩久矣
又案近戴君东原谓任正为辀衡任为衡与轴考
工记凡任木以下三十八字先发下文之意下文
乃举其制故重言衡与当兔之围此说亦误以今
考之其不合者有四考工记属文最省至车工之
事尤为简洁容有事当明言而省文互见者断未
有先已明言其围后又重复言之者细检记中无
卷七 第 10a 页
此文体其不合一也记以衡围即起于衡长故惟
曰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其字下不必
加衡字而任正之围则起度于辀故曰十分其辀
之长以其一为之围于其字下特著辀字以别之
若任正即辀身则其下辀字为赘疣矣其不合二
也设使任正为辀衡任为衡与轴先言其围下文
不妨再言何以下文惟言轴围及辀当兔围独置
衡围于不论乎其不合三也轴之通长一丈二尺
断不得以当舆下之六尺六寸指名为轴其两端
之长置不入算果轴为五分其长之一则围当二
曰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其字下不必
加衡字而任正之围则起度于辀故曰十分其辀
之长以其一为之围于其字下特著辀字以别之
若任正即辀身则其下辀字为赘疣矣其不合二
也设使任正为辀衡任为衡与轴先言其围下文
不妨再言何以下文惟言轴围及辀当兔围独置
衡围于不论乎其不合三也轴之通长一丈二尺
断不得以当舆下之六尺六寸指名为轴其两端
之长置不入算果轴为五分其长之一则围当二
卷七 第 10b 页
尺有馀即与下五分轸间一为轴围大相矛盾其
不合四也
小车衡大车鬲所以键衡谓之軏所以键鬲谓之輗
衡即衡任也鬲者大车衡名说文曰輗大车辕端
持衡者軏车辕端持衡者论语曰大车无輗小车
无軏包咸注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軏者辕端上
曲钩衡其说非是戴侗六书故曰辕端横木即衡
也輗乃持衡者此已足正旧说之谬戴君东原又
为之證曰韩非子外储说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
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
不合四也
小车衡大车鬲所以键衡谓之軏所以键鬲谓之輗
衡即衡任也鬲者大车衡名说文曰輗大车辕端
持衡者軏车辕端持衡者论语曰大车无輗小车
无軏包咸注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軏者辕端上
曲钩衡其说非是戴侗六书故曰辕端横木即衡
也輗乃持衡者此已足正旧说之谬戴君东原又
为之證曰韩非子外储说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
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
卷七 第 11a 页
之任(元案墨子鲁閒篇曰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斲三寸之木)
(而引三十石之任与/韩非子所引不同)按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
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
后行伸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以輗軏喻
伸包氏以踰丈之辀六尺之鬲而当咫尺之輗軏
疏矣据戴氏说则包说谬矣元又案皇侃论语疏
引郑康成氏注曰輗穿辕端著之軏因辕端著之
郑氏说本不误集解弃郑取包可谓无识扬雄太
元经曰闲次三关无键盗入门也拔我輗軏贵以
伸也此即子云用论语之义其曰拔则为衡上之
(而引三十石之任与/韩非子所引不同)按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
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
后行伸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以輗軏喻
伸包氏以踰丈之辀六尺之鬲而当咫尺之輗軏
疏矣据戴氏说则包说谬矣元又案皇侃论语疏
引郑康成氏注曰輗穿辕端著之軏因辕端著之
郑氏说本不误集解弃郑取包可谓无识扬雄太
元经曰闲次三关无键盗入门也拔我輗軏贵以
伸也此即子云用论语之义其曰拔则为衡上之
卷七 第 11b 页
键可知且与上关键同一义也此皆輗軏为衡鬲
键之證也
衡鬲下扼马牛者轭轭谓之乌啄衡下两轭曰两軥
衡与车广等长六尺六寸平横辀端直木也车人
曰鬲长六尺亦直木也若其压马牛颈处则别有
曲木缚于衡鬲之下以下扼马牛之颈包咸论语
注曰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此虽误解輗为鬲而
其言轭缚于横木之下则汉时目验犹然皇侃疏
曰古作牛车二辕不异即时车但辕头安枙与今
异也即时车枙用曲木驾于牛脰仍缚枙两头著
键之證也
衡鬲下扼马牛者轭轭谓之乌啄衡下两轭曰两軥
衡与车广等长六尺六寸平横辀端直木也车人
曰鬲长六尺亦直木也若其压马牛颈处则别有
曲木缚于衡鬲之下以下扼马牛之颈包咸论语
注曰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此虽误解輗为鬲而
其言轭缚于横木之下则汉时目验犹然皇侃疏
曰古作牛车二辕不异即时车但辕头安枙与今
异也即时车枙用曲木驾于牛脰仍缚枙两头著
卷七 第 12a 页
两辕古时则先取一横木缚著两辕头又别取曲
木为枙缚著横木以驾牛脰也即时一马牵车犹
如此也据皇氏说则枙别为衡鬲下曲木甚明至
梁时此制尚存故得以目验而知由此说验之诸
书无不合者急就篇既言軜衡又言轭缚庄子马
蹄篇曰加之以衡枙衡轭为二物甚明仪礼既夕
曰楔貌如轭上两末楔乃未含饭置尸口中者为
半规形末向上据此可知轭曲半规特末向下耳
轭又名乌啄者乌啄合声为握凡以手扼物曰握
握扼声转皆半规曲形之名故诗韩奕曰鞗革金
木为枙缚著横木以驾牛脰也即时一马牵车犹
如此也据皇氏说则枙别为衡鬲下曲木甚明至
梁时此制尚存故得以目验而知由此说验之诸
书无不合者急就篇既言軜衡又言轭缚庄子马
蹄篇曰加之以衡枙衡轭为二物甚明仪礼既夕
曰楔貌如轭上两末楔乃未含饭置尸口中者为
半规形末向上据此可知轭曲半规特末向下耳
轭又名乌啄者乌啄合声为握凡以手扼物曰握
握扼声转皆半规曲形之名故诗韩奕曰鞗革金
卷七 第 12b 页
厄厄即轭毛传训为乌蠋也(郑笺/说非)尔雅蚅乌蠋即
诗所谓蜎蜎者蠋虫行屈中即名厄也蜎蜎蠋曲
貌考工记卢人刺兵欲无蜎亦此义也释名曰乌
啄向下叉马颈似乌开口向下啄物时也此象形
则得矣释义则甚谬也鬲下驾牛秪用一轭若衡
下驾马则用两轭故两轭又名两軥軥亦以其曲
句名之也左襄十四年射两軥而还昭二十六年
中楯瓦繇朐汰辀服虔曰軥车轭两边叉马颈者
所以贯毂谓之轴轴末谓之軎軎谓之轨轨谓之轵
軎上键谓之辖辖谓之軨
诗所谓蜎蜎者蠋虫行屈中即名厄也蜎蜎蠋曲
貌考工记卢人刺兵欲无蜎亦此义也释名曰乌
啄向下叉马颈似乌开口向下啄物时也此象形
则得矣释义则甚谬也鬲下驾牛秪用一轭若衡
下驾马则用两轭故两轭又名两軥軥亦以其曲
句名之也左襄十四年射两軥而还昭二十六年
中楯瓦繇朐汰辀服虔曰軥车轭两边叉马颈者
所以贯毂谓之轴轴末谓之軎軎谓之轨轨谓之轵
軎上键谓之辖辖谓之軨
卷七 第 13a 页
释名曰轴抽也八毂可抽出也说文曰轴持轮也
史记淳于髡传曰豨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
能运方穿盖轴横舆底穿两轮运于穿中膏之乃
滑也谓轴末出毂外为軎者说文曰軎车轴耑象
形或从彗作轊軎长而细又在毂外最易相 故
从軎晏子春秋曰齐人好 毂相犯以为乐史
记齐田单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皆谓此
也軎又为轨为轵者王先生怀祖曰诗济盈不濡
轨此轨字与少仪同少仪曰祭左右轨郑氏注曰
轨与轵于事同谓轊头也(今本事讹车据正义/较改读事同为句)周
史记淳于髡传曰豨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
能运方穿盖轴横舆底穿两轮运于穿中膏之乃
滑也谓轴末出毂外为軎者说文曰軎车轴耑象
形或从彗作轊軎长而细又在毂外最易相 故
从軎晏子春秋曰齐人好 毂相犯以为乐史
记齐田单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皆谓此
也軎又为轨为轵者王先生怀祖曰诗济盈不濡
轨此轨字与少仪同少仪曰祭左右轨郑氏注曰
轨与轵于事同谓轊头也(今本事讹车据正义/较改读事同为句)周
卷七 第 13b 页
礼大驭祭两轵与少仪两轨同处是轨即轵也轮
半崇三尺三寸当轨诗曰不濡轨言其浅也(王给/谏云)
(毛传繇辀以上为轨上乃下之讹孔颖达等改轨/为軓即惑于上字也此诗有有㳽鷕济雉盈鸣不)
(求濡其轨牡皆字字相对为韵极密/若改轨为軓为合韵则求声太远矣)元又案曲礼
曰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此言国中不疾
驰尘高不过三尺以上若道上之轨即尘也安得
不出乎尔雅曰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李巡注水
从旁出为氿此甚肖车两轨之形故名同矣(晏子/春秋)
(景公为西曲/潢其深灭轨)轵本毂末之名今轴末亦名轵者二
物相近名即相移释名曰轵指也如指而见于毂
半崇三尺三寸当轨诗曰不濡轨言其浅也(王给/谏云)
(毛传繇辀以上为轨上乃下之讹孔颖达等改轨/为軓即惑于上字也此诗有有㳽鷕济雉盈鸣不)
(求濡其轨牡皆字字相对为韵极密/若改轨为軓为合韵则求声太远矣)元又案曲礼
曰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此言国中不疾
驰尘高不过三尺以上若道上之轨即尘也安得
不出乎尔雅曰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李巡注水
从旁出为氿此甚肖车两轨之形故名同矣(晏子/春秋)
(景公为西曲/潢其深灭轨)轵本毂末之名今轴末亦名轵者二
物相近名即相移释名曰轵指也如指而见于毂
卷七 第 14a 页
头即谓此也谓軎键为牵者说文曰牵车轴耑键
也象两穿相背从舛𥜿省声又辖从车害声同牵
诗曰间关车之牵兮是也(间关设牵也非声诗人/从不以双声㬪韵象声)
(故睍睆绵/蛮皆非声)牵之长三寸四寸惟所便故淮南子曰
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尸子曰文
轩六駃题无四寸之牵则车不行是其證也牵又
为軨者曲礼曰仆展軨效驾是也桐城马宗琏曰
礼先言展軨次言奋衣由右上则軨为軎末之軨
非舆中之軨可知曲礼疏引卢植注曰軨谓轊头
也不误释文引卢植注曰谓辖头靼则误矣
也象两穿相背从舛𥜿省声又辖从车害声同牵
诗曰间关车之牵兮是也(间关设牵也非声诗人/从不以双声㬪韵象声)
(故睍睆绵/蛮皆非声)牵之长三寸四寸惟所便故淮南子曰
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尸子曰文
轩六駃题无四寸之牵则车不行是其證也牵又
为軨者曲礼曰仆展軨效驾是也桐城马宗琏曰
礼先言展軨次言奋衣由右上则軨为軎末之軨
非舆中之軨可知曲礼疏引卢植注曰軨谓轊头
也不误释文引卢植注曰谓辖头靼则误矣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卷七 第 14b 页
缦篆孤卿又为夏采也诗小雅曰约軝错衡约軝
即篆也谓在当兔为环灂者记曰良辀环灂自环
灂不至軓七寸軓中有灂谓之国辀案自伏兔不
至軓七寸是漆伏兔至軓辀身之半也司农读为
灂酒之灂环灂谓漆沂鄂如环弓人曰寒奠体冰
析灂冰析灂则审环又曰角环灂据此则环灂者
胶漆周裹如积环矣谓舆革前鞎后为茀(集韵/作)者
尔雅释器文郭璞曰鞎以韦鞔车式笰以韦鞔车
后也诗韩奕鞟 浅幭毛传鞟革也 式中也是
即鞎也浅幭乃以浅毛虎皮覆式与鞔式之鞟
即篆也谓在当兔为环灂者记曰良辀环灂自环
灂不至軓七寸軓中有灂谓之国辀案自伏兔不
至軓七寸是漆伏兔至軓辀身之半也司农读为
灂酒之灂环灂谓漆沂鄂如环弓人曰寒奠体冰
析灂冰析灂则审环又曰角环灂据此则环灂者
胶漆周裹如积环矣谓舆革前鞎后为茀(集韵/作)者
尔雅释器文郭璞曰鞎以韦鞔车式笰以韦鞔车
后也诗韩奕鞟 浅幭毛传鞟革也 式中也是
即鞎也浅幭乃以浅毛虎皮覆式与鞔式之鞟
卷七 第 15a 页
不同谓在輹谓之 者说文曰 者伏兔下革也
读若闵盖加輹轴上又以革缚之使不脱也谓在
辀为楘者诗小戎曰五楘梁辀毛传曰一辀五束
楘历碌也说文曰历碌束交也谓衡束为 鬲缚
为鞙者说文曰 衡三束也(或作/䡽)鞙大车缚轭也
金解弟五
金在轮 谓之钖在穿曰釭大穿釭贤小穿釭轵轵
谓之錧錧谓之轪在轴閒釭谓之锏在軎键轮谓之
辖车环谓之捐衡上环谓之轙
谓在轮 谓之钖者说文曰钖鍱车轮铁也盖轮
读若闵盖加輹轴上又以革缚之使不脱也谓在
辀为楘者诗小戎曰五楘梁辀毛传曰一辀五束
楘历碌也说文曰历碌束交也谓衡束为 鬲缚
为鞙者说文曰 衡三束也(或作/䡽)鞙大车缚轭也
金解弟五
金在轮 谓之钖在穿曰釭大穿釭贤小穿釭轵轵
谓之錧錧谓之轪在轴閒釭谓之锏在軎键轮谓之
辖车环谓之捐衡上环谓之轙
谓在轮 谓之钖者说文曰钖鍱车轮铁也盖轮
卷七 第 15b 页
虽是坚木终易敝于沙石故有金以傅其外钖
读如朱干设锡之锡大抵金之缘物而傅其外者
皆谓之锡郊特牲朱干设锡谓以金傅干背诗韩
奕钩膺镂锡谓金傅马当卢也谓在穿釭大穿釭
贤小穿釭轵者说文曰釭车毂口铁也(今口讹作/中众经音)
(义两引/并作口)释名曰釭空也其中空也釭又为贤轵之
总名谓之贤者说文曰臤坚也读如铿锵之铿古
文以为贤字是贤有坚义也(公羊成四年伯臤卒/左氏作坚谷梁作贤)
(又汉校官袁良碑贤皆作臤群经/音辨引郑众音读贤为胡甸切)谓轵即輨輨即
轪者说文曰輨毂端沓也颜师古急就篇注曰錧
读如朱干设锡之锡大抵金之缘物而傅其外者
皆谓之锡郊特牲朱干设锡谓以金傅干背诗韩
奕钩膺镂锡谓金傅马当卢也谓在穿釭大穿釭
贤小穿釭轵者说文曰釭车毂口铁也(今口讹作/中众经音)
(义两引/并作口)释名曰釭空也其中空也釭又为贤轵之
总名谓之贤者说文曰臤坚也读如铿锵之铿古
文以为贤字是贤有坚义也(公羊成四年伯臤卒/左氏作坚谷梁作贤)
(又汉校官袁良碑贤皆作臤群经/音辨引郑众音读贤为胡甸切)谓轵即輨輨即
轪者说文曰輨毂端沓也颜师古急就篇注曰錧
卷七 第 16a 页
谷耑之铁也赵岐孟子题辞亦曰五经之輨辖说
文曰轪车錧也方言曰关之东西曰辖南楚曰轪
离骚曰齐玉轪而并驰汉书扬雄传曰肆玉轪而
下驰并谓此也古车毂中轵以金为之其形内外
周皆圜而薄其长不过四寸许至周末以后乃有
以玉为之者离骚汉书之玉轪是也玉虽坚而易
碎如金之内外皆圜则薄矣故琢玉为外方内圜
形今时旧玉中每每有此物俗即称为釭头也(戴/东)
(原氏谓輨轪为/约毂外端者非)谓在轴为锏者说文曰锏车轴铁
也释名曰锏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吴子
文曰轪车錧也方言曰关之东西曰辖南楚曰轪
离骚曰齐玉轪而并驰汉书扬雄传曰肆玉轪而
下驰并谓此也古车毂中轵以金为之其形内外
周皆圜而薄其长不过四寸许至周末以后乃有
以玉为之者离骚汉书之玉轪是也玉虽坚而易
碎如金之内外皆圜则薄矣故琢玉为外方内圜
形今时旧玉中每每有此物俗即称为釭头也(戴/东)
(原氏谓輨轪为/约毂外端者非)谓在轴为锏者说文曰锏车轴铁
也释名曰锏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吴子
卷七 第 16b 页
兵法曰膏锏有馀则车轻人(方言曰錧轪鍊𨬍也/广雅同太平御览引)
(释名锏作鍊元案鍊说文曰冶金也𨬍为钤𨬍耕/器皆非车上之金盖鍊即锏字𨬍即轪字音同而)
(俗相假耳据此则𨬍轪輨一物穿内金也锏鍊一/物轴上金也方言以鍊𨬍训錧轪随俗相假也)
谓在軎谓之辖者仪礼既夕记曰犬服木錧錧今
文为辖丧用木辖平日用金可知谓车环为捐者
尔雅释器曰环谓之捐郭璞注曰著车众环谓衡
上环为轙者尔雅释器曰载辔谓之轙郭璞注曰
车轭上环辔所贯也说文亦曰轙车衡载辔者(高/诱)
(淮南子注曰轙所/以缚衡义未确)元案金革之事考工不详而
楘钖捐等并为至要故详解之
(释名锏作鍊元案鍊说文曰冶金也𨬍为钤𨬍耕/器皆非车上之金盖鍊即锏字𨬍即轪字音同而)
(俗相假耳据此则𨬍轪輨一物穿内金也锏鍊一/物轴上金也方言以鍊𨬍训錧轪随俗相假也)
谓在軎谓之辖者仪礼既夕记曰犬服木錧錧今
文为辖丧用木辖平日用金可知谓车环为捐者
尔雅释器曰环谓之捐郭璞注曰著车众环谓衡
上环为轙者尔雅释器曰载辔谓之轙郭璞注曰
车轭上环辔所贯也说文亦曰轙车衡载辔者(高/诱)
(淮南子注曰轙所/以缚衡义未确)元案金革之事考工不详而
楘钖捐等并为至要故详解之
卷七 第 17a 页
推求车度次弟解弟六
案考工记车工之事文省事该其言度数每建首
一物明言其度其后或多或少分析推之或略或
阙交互求之加减比例豪釐不差元既因其度数
之关于大体者考于解中矣复类其次弟相求之
故及未推之事步算如左
记曰兵车乘车之轮崇六尺六寸得
轮崇六尺六寸
记不言轮周然以轮径求轮周其数可得古法径
一围三皆是疏率(径一围三乃六等边形/每𢏛与围半径相等者)考工于
案考工记车工之事文省事该其言度数每建首
一物明言其度其后或多或少分析推之或略或
阙交互求之加减比例豪釐不差元既因其度数
之关于大体者考于解中矣复类其次弟相求之
故及未推之事步算如左
记曰兵车乘车之轮崇六尺六寸得
轮崇六尺六寸
记不言轮周然以轮径求轮周其数可得古法径
一围三皆是疏率(径一围三乃六等边形/每𢏛与围半径相等者)考工于
卷七 第 17b 页
大车则用疏率约计之观车人渠三柯者三可见
轮人不言牙周密率故也隋志载祖冲之所开密
率实得古法(观辀𢏛矢求弧背得数与三其轮崇/说合知古人本有密率后人失之耳)
其率径一者围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今用此求得
轮周二丈零七寸三分四釐零
记曰六分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今推得
牙面宽一尺一寸
记曰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推得
牙面漆者七寸三分三釐三豪
不漆者三寸六分六釐六豪
轮人不言牙周密率故也隋志载祖冲之所开密
率实得古法(观辀𢏛矢求弧背得数与三其轮崇/说合知古人本有密率后人失之耳)
其率径一者围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今用此求得
轮周二丈零七寸三分四釐零
记曰六分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今推得
牙面宽一尺一寸
记曰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推得
牙面漆者七寸三分三釐三豪
不漆者三寸六分六釐六豪
卷七 第 18a 页
记不言牙厚今以车人文互校求得
牙厚二寸
记曰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毂长推得
毂长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
记曰以其长为之围推得
毂围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
记不言毂径盖有围即有径也密率围周一零零
零零零其径当零三一八三零今用此求得
毂径九寸三分三釐七豪
记曰五分其毂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今依
牙厚二寸
记曰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毂长推得
毂长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
记曰以其长为之围推得
毂围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
记不言毂径盖有围即有径也密率围周一零零
零零零其径当零三一八三零今用此求得
毂径九寸三分三釐七豪
记曰五分其毂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今依
卷七 第 18b 页
郑注订去一为去二推得
贤围一尺七寸六分
轵围一尺一寸七分三釐三豪
记不言贤轵径今以密率求得
贤径五寸七分零四豪
轵径三寸七分三釐四豪
记曰参分毂长二在外一在内置其辐(置读如植/立之也置)
(植古同诗商颂置我鼗鼓笺曰置读曰植/论语植其杖而耘汉石经作置其杖而耘)辐博同
牙厚二寸除辐博推得
小穿长一尺八寸二分二釐二豪(二在外/即轵)
贤围一尺七寸六分
轵围一尺一寸七分三釐三豪
记不言贤轵径今以密率求得
贤径五寸七分零四豪
轵径三寸七分三釐四豪
记曰参分毂长二在外一在内置其辐(置读如植/立之也置)
(植古同诗商颂置我鼗鼓笺曰置读曰植/论语植其杖而耘汉石经作置其杖而耘)辐博同
牙厚二寸除辐博推得
小穿长一尺八寸二分二釐二豪(二在外/即轵)
卷七 第 19a 页
大穿长九寸一分一釐一豪(一在内/即贤)
记不言辐长今以轮半崇除去牙面宽及减毂半
径求得
辐长一尺七寸三分三釐一豪(菑蚤未/入算)
记不言辐博辐厚今以车人校之求得
辐博二寸
辐厚六分六釐六豪
记曰参分辐长杀其一其一即骹也推得
辐股长一尺一寸八分八釐四豪
辐骹长五寸七分七釐七豪
记不言辐长今以轮半崇除去牙面宽及减毂半
径求得
辐长一尺七寸三分三釐一豪(菑蚤未/入算)
记不言辐博辐厚今以车人校之求得
辐博二寸
辐厚六分六釐六豪
记曰参分辐长杀其一其一即骹也推得
辐股长一尺一寸八分八釐四豪
辐骹长五寸七分七釐七豪
卷七 第 19b 页
记曰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骹围今以股博股厚
二数推得椭圜围
股围五寸一分四釐一豪
骹围三寸四分二釐六豪
记曰绠参分寸之二今所杀辐博外三分寸之二
为骹不满牙外边即绠也推得
绠六分六釐六豪
记曰竑其辐广以为之弱推得
弱长三寸
记不言蚤长今求蚤长约与菑等得
二数推得椭圜围
股围五寸一分四釐一豪
骹围三寸四分二釐六豪
记曰绠参分寸之二今所杀辐博外三分寸之二
为骹不满牙外边即绠也推得
绠六分六釐六豪
记曰竑其辐广以为之弱推得
弱长三寸
记不言蚤长今求蚤长约与菑等得
卷七 第 20a 页
蚤长三寸(旧说蚤长同牙面宽蚤穿牙外出之加槷/非是𣙗乃横贯牙面制蚤使不脱者若以)
(有𣙗必足见足字解为/牙足之足则大谬矣)
右轮
记曰舆崇车广如一推得
舆广六尺六寸
记曰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推得
隧深四尺四寸
记曰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揉其式推得
式深一尺四寸六分六釐六豪
记不言輢较深今除去式深求得
(有𣙗必足见足字解为/牙足之足则大谬矣)
右轮
记曰舆崇车广如一推得
舆广六尺六寸
记曰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推得
隧深四尺四寸
记曰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揉其式推得
式深一尺四寸六分六釐六豪
记不言輢较深今除去式深求得
卷七 第 20b 页
輢较深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
记不言式长今求式长与舆广等得
式长六尺六寸
记曰以车广半为式崇推得
式崇三尺三寸
记曰以隧半为较崇推得
较崇于式二尺二寸较通高五尺五寸
记曰六分车广以一为轸围推得
四轸围一尺一寸
记曰参分轸围去一为式围推得
记不言式长今求式长与舆广等得
式长六尺六寸
记曰以车广半为式崇推得
式崇三尺三寸
记曰以隧半为较崇推得
较崇于式二尺二寸较通高五尺五寸
记曰六分车广以一为轸围推得
四轸围一尺一寸
记曰参分轸围去一为式围推得
卷七 第 21a 页
式围七寸三分三釐三豪
记曰参分式围去一为较围推得
较围四寸八分八釐八豪
记曰参分较围去一为轵围推得
轵围三寸二分五釐九豪
记曰参分轵围去一为轛围推得
轛围二寸一分七釐二豪
右舆
记不言国马辀长案记曰軓前十尺辀深四尺有
七寸由此求正圜半周为辀身得
记曰参分式围去一为较围推得
较围四寸八分八釐八豪
记曰参分较围去一为轵围推得
轵围三寸二分五釐九豪
记曰参分轵围去一为轛围推得
轛围二寸一分七釐二豪
右舆
记不言国马辀长案记曰軓前十尺辀深四尺有
七寸由此求正圜半周为辀身得
卷七 第 21b 页
辀身中心长一丈五尺二寸三分六釐六豪(朒十四/尺七寸)
(六分五釐四豪赢十五/尺七寸零七釐九豪)
记不言田马辀长案记曰田马之辀深四尺今以
軓前十尺内减辀身两端六寸馀九尺四寸为大
通径辀深四尺为小半径为半椭圜形求其积当
二十九尺五十三寸九分七十釐八十一豪半椭
圜周十三尺六寸二分一釐三豪此朒数也再以
軓前十尺为大通径加辀身径三寸于四尺共深
四尺三寸为小半径为半椭圜形求其积当三十
三尺七十七寸二十一分二十釐八十八豪半椭
(六分五釐四豪赢十五/尺七寸零七釐九豪)
记不言田马辀长案记曰田马之辀深四尺今以
軓前十尺内减辀身两端六寸馀九尺四寸为大
通径辀深四尺为小半径为半椭圜形求其积当
二十九尺五十三寸九分七十釐八十一豪半椭
圜周十三尺六寸二分一釐三豪此朒数也再以
軓前十尺为大通径加辀身径三寸于四尺共深
四尺三寸为小半径为半椭圜形求其积当三十
三尺七十七寸二十一分二十釐八十八豪半椭
卷七 第 22a 页
圜周十四尺五寸六分六釐九豪此赢数也以赢
朒二数相减得
田马辀身中心长一丈四尺三寸四分四釐一豪
记不言驽马辀长案记曰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
寸今以軓前十尺内减辀深两端六寸馀九尺四
寸为大通径辀深三尺三寸为小半径为半椭圜
形求其积当二十四尺三十六寸三十分五十釐
九十二豪半椭圜周十二尺三寸七分二釐二豪
此朒数也再以軓前十尺为大通径加辀身径三
寸于三尺三寸共深三尺六寸为小半径为半椭
朒二数相减得
田马辀身中心长一丈四尺三寸四分四釐一豪
记不言驽马辀长案记曰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
寸今以軓前十尺内减辀深两端六寸馀九尺四
寸为大通径辀深三尺三寸为小半径为半椭圜
形求其积当二十四尺三十六寸三十分五十釐
九十二豪半椭圜周十二尺三寸七分二釐二豪
此朒数也再以軓前十尺为大通径加辀身径三
寸于三尺三寸共深三尺六寸为小半径为半椭
卷七 第 22b 页
圜形求其积当二十八尺二十七寸四十三分三
十三釐七十六豪半椭圜周十三尺三寸二分八
釐五豪此赢数也以赢朒二数相减得
驽马辀身中心长一丈二尺八寸零零一豪
记曰十分其辀(国马/之辀)之长以一为当兔之围推得
当兔围一尺五寸二分三釐六豪
记曰参分兔围去一以为颈围推得
颈围一尺零一分五釐零
记曰五分颈围去一以为踵围推得
踵围八寸一分二釐零
十三釐七十六豪半椭圜周十三尺三寸二分八
釐五豪此赢数也以赢朒二数相减得
驽马辀身中心长一丈二尺八寸零零一豪
记曰十分其辀(国马/之辀)之长以一为当兔之围推得
当兔围一尺五寸二分三釐六豪
记曰参分兔围去一以为颈围推得
颈围一尺零一分五釐零
记曰五分颈围去一以为踵围推得
踵围八寸一分二釐零
卷七 第 23a 页
记曰衡长车广如一推得
衡长六尺六寸
记曰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推得
衡围一尺三寸二分
记不言任正长今求任正长与舆广等得
任正长六尺六寸
记曰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围推得
任正围一尺五寸二分三釐六豪
记不言轴长今求两轮相去八尺为轨两轮加小
穿各长一尺八寸二分二釐二豪再约以一寸六
衡长六尺六寸
记曰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推得
衡围一尺三寸二分
记不言任正长今求任正长与舆广等得
任正长六尺六寸
记曰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围推得
任正围一尺五寸二分三釐六豪
记不言轴长今求两轮相去八尺为轨两轮加小
穿各长一尺八寸二分二釐二豪再约以一寸六
卷七 第 23b 页
分一釐一豪为出毂设牵之地求得
轴长一丈二尺(匠人应门二彻参个注曰二彻之内/八尺三个二丈四尺半之为一丈二)
(尺与今所求相合盖应门容二车也依郑氏漆轮法/则彻广八尺外小穿各长二尺六寸轴通长一丈三)
(尺四寸应门枨臬/间不能容车矣)
记曰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推得
轴围一尺三寸二分
轴径与大穿径不相当其中为锏厚也今以两径
数相减求得
锏金厚七分四釐九毫
右辀
轴长一丈二尺(匠人应门二彻参个注曰二彻之内/八尺三个二丈四尺半之为一丈二)
(尺与今所求相合盖应门容二车也依郑氏漆轮法/则彻广八尺外小穿各长二尺六寸轴通长一丈三)
(尺四寸应门枨臬/间不能容车矣)
记曰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推得
轴围一尺三寸二分
轴径与大穿径不相当其中为锏厚也今以两径
数相减求得
锏金厚七分四釐九毫
右辀
卷七 第 24a 页
右车制图解元二十四岁寓京师时所撰撰成
即刊之其间重较軓前十尺后轸诸义实可辩
正郑注为江慎修戴东原诸家所未发且以此
立法实可闭门而造驾而行之此后金辅之程
易田两先生亦言车制书出元后其于任木梢
薮等义颇与鄙说不同其说亦有是者元之说
亦姑与江戴诸说并存之以待学者精益求精
焉嘉庆八年阮元识于浙江节院时年四十
即刊之其间重较軓前十尺后轸诸义实可辩
正郑注为江慎修戴东原诸家所未发且以此
立法实可闭门而造驾而行之此后金辅之程
易田两先生亦言车制书出元后其于任木梢
薮等义颇与鄙说不同其说亦有是者元之说
亦姑与江戴诸说并存之以待学者精益求精
焉嘉庆八年阮元识于浙江节院时年四十
卷七 第 1a 页
研经室二集卷七
封泰山论
泰山者上古大山居天下之中者也封泰山者七十
二代易姓而王祭天刻石以纪号也上古淳质无史
册刻石纪号者著一代之史也(说文后序云书者如/也五帝三王改易殊)
(体封泰山者七十二代靡有同焉然则泰山石刻即/七十二代之史书若无此石则文字不别见于竹帛)
(代号不/可考矣)是故封禅为古大礼古者开创之帝王虽功
德有醇驳而皆得行之秦始皇汉武帝之求长生光
武帝之用谶纬宋真宗之得天书皆以邪道坏古礼
不足为封禅咎秦始皇晋武帝随文帝唐太宗议封
封泰山论
泰山者上古大山居天下之中者也封泰山者七十
二代易姓而王祭天刻石以纪号也上古淳质无史
册刻石纪号者著一代之史也(说文后序云书者如/也五帝三王改易殊)
(体封泰山者七十二代靡有同焉然则泰山石刻即/七十二代之史书若无此石则文字不别见于竹帛)
(代号不/可考矣)是故封禅为古大礼古者开创之帝王虽功
德有醇驳而皆得行之秦始皇汉武帝之求长生光
武帝之用谶纬宋真宗之得天书皆以邪道坏古礼
不足为封禅咎秦始皇晋武帝随文帝唐太宗议封
卷七 第 1b 页
禅或行或不行非也此皆易姓一天下之君当刻石
纪号者也汉武帝魏明帝北齐文宣帝唐高宗元宗
宋真宗明成祖议封禅或行或不行亦非也此非易
姓一天下之君不当刻石纪号者也窃尝考之古矣
泰山曰岱岱者代也古帝王告代之处也(后汉书注/云太山者)
(王者告代之处为五/岳之宗故曰岱宗)所居曰齐州齐者中也居天下
之中也(尔雅曰齐中也又曰中有岱岳列子汤问/篇言齐州黄帝篇言齐国皆中州中国也)上
古水土未平中国地褊泰山齐国地高而无洪水遂
为天下之中有王者起德教足以服众功力足以制
人即可以朝诸侯有天下登泰山而封之七十二代
纪号者也汉武帝魏明帝北齐文宣帝唐高宗元宗
宋真宗明成祖议封禅或行或不行亦非也此非易
姓一天下之君不当刻石纪号者也窃尝考之古矣
泰山曰岱岱者代也古帝王告代之处也(后汉书注/云太山者)
(王者告代之处为五/岳之宗故曰岱宗)所居曰齐州齐者中也居天下
之中也(尔雅曰齐中也又曰中有岱岳列子汤问/篇言齐州黄帝篇言齐国皆中州中国也)上
古水土未平中国地褊泰山齐国地高而无洪水遂
为天下之中有王者起德教足以服众功力足以制
人即可以朝诸侯有天下登泰山而封之七十二代
卷七 第 2a 页
岂皆如黄帝尧舜之德欤其以杂霸之力收天下之
权如后代秦隋者必有之矣其时文字始造史册未
兴设非大朝会升中于天刻石岱宗以纪之则天下
之权犹未一代兴之号犹未正且其君之姓名亦无
以传于后世也惟其盛衰兴废三古迭更受命易姓
必有封禅以定之是以管夷吾所记者十有二家不
能以受命易姓之辞穷齐桓公乃设为嘉祥未臻之
说呜呼岂知后世文人昧管氏之大义反以其所设
之辞侈为符瑞以饰封禅致迂儒疑封禅非古礼岂
不颠哉(秦泰山石刻乾隆间始燬琅邪石刻今尚存/其文辞亦载于史记所谓成功盛德纪号久)
权如后代秦隋者必有之矣其时文字始造史册未
兴设非大朝会升中于天刻石岱宗以纪之则天下
之权犹未一代兴之号犹未正且其君之姓名亦无
以传于后世也惟其盛衰兴废三古迭更受命易姓
必有封禅以定之是以管夷吾所记者十有二家不
能以受命易姓之辞穷齐桓公乃设为嘉祥未臻之
说呜呼岂知后世文人昧管氏之大义反以其所设
之辞侈为符瑞以饰封禅致迂儒疑封禅非古礼岂
不颠哉(秦泰山石刻乾隆间始燬琅邪石刻今尚存/其文辞亦载于史记所谓成功盛德纪号久)
卷七 第 2b 页
(远者虽为李斯之文但其遗制必袭自三代以上秦/石至今三干年尚存然则唐虞夏商之石秦时当有)
(存/者)
泰山志序
昔管子举封禅之典以告齐桓公盖以上古质朴未
有史策之文朝觐之礼故七十二代之兴咸合诸侯
于泰山下以定天位乃刻石其上以纪有天下之号
如后世之修史也然则刻石之制先于漆书七十二
代先于典诰又何论于诸史乎山经地志史家之书
也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之必当有
志重于天下山经地志远矣况以我
(存/者)
泰山志序
昔管子举封禅之典以告齐桓公盖以上古质朴未
有史策之文朝觐之礼故七十二代之兴咸合诸侯
于泰山下以定天位乃刻石其上以纪有天下之号
如后世之修史也然则刻石之制先于漆书七十二
代先于典诰又何论于诸史乎山经地志史家之书
也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之必当有
志重于天下山经地志远矣况以我
卷七 第 3a 页
朝
列圣御跸时巡登祭之典天章之富照耀山岳垂示
万祀哉前明歙汪子卿作志既诠序混淆而查志隆
之重修岱史宋焘之泰山纪事萧协中之泰山小史
以及
国朝林杭学之泰山辑瑞集皆疏略浅陋不足以纪
岱宗余于乾隆五十九年奉
命视学山左试泰安毕登岱览其胜又遍拓其金石
文字为金石录而岱志之举尚望诸鸿通博览之君
子今休宁金太守棨来守泰安讼简民和岁时丰稔
列圣御跸时巡登祭之典天章之富照耀山岳垂示
万祀哉前明歙汪子卿作志既诠序混淆而查志隆
之重修岱史宋焘之泰山纪事萧协中之泰山小史
以及
国朝林杭学之泰山辑瑞集皆疏略浅陋不足以纪
岱宗余于乾隆五十九年奉
命视学山左试泰安毕登岱览其胜又遍拓其金石
文字为金石录而岱志之举尚望诸鸿通博览之君
子今休宁金太守棨来守泰安讼简民和岁时丰稔
卷七 第 3b 页
遂乃穷图经之幽邃悯旧志之残缺实始为修志之
举本聂鈫泰山道理记金石记朱孝纯图志而广徵
典礼博采贞珉作纪三卷图一卷志十卷记五卷叙
录一卷总为二十卷经始于乾隆乙卯告成于嘉庆
戊午余喜得其书而尽观之序述赅备体例谨严兼
史家之三长考地理于千古善乎何异以古今为经
纬为岱宗勒成一史乎元旧为封泰山论一篇今太
守亦刋于卷中武断之论不足以质当世然为泰山
志发凡原始或有取焉
焦山定陶鼎考
举本聂鈫泰山道理记金石记朱孝纯图志而广徵
典礼博采贞珉作纪三卷图一卷志十卷记五卷叙
录一卷总为二十卷经始于乾隆乙卯告成于嘉庆
戊午余喜得其书而尽观之序述赅备体例谨严兼
史家之三长考地理于千古善乎何异以古今为经
纬为岱宗勒成一史乎元旧为封泰山论一篇今太
守亦刋于卷中武断之论不足以质当世然为泰山
志发凡原始或有取焉
焦山定陶鼎考
卷七 第 4a 页
西汉陶陵鼎以汉虑俿尺度之高七寸三分身高四
寸二分盖高一寸六分盖上有三环各高一寸二分
两耳高二寸二分三足高二寸铜质五色斑驳腹有
棱纯素盖凿隶书铭大字十五曰隃麋陶陵共厨铜
斗鼎盖并重十一斤小字四曰汧第卅五器凿隶书
铭大字十七曰隃麋陶陵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
重十斤小字十六曰汧共厨铜鼎容一斗重八斤一
两第廿一案汉书地理志隃麋汧二县属右扶风后
汉书耿弇传建武四年封耿况为隃麋侯续汉书郡
国志作渝麋又续汉志定陶在济阴郡本曹国后汉
寸二分盖高一寸六分盖上有三环各高一寸二分
两耳高二寸二分三足高二寸铜质五色斑驳腹有
棱纯素盖凿隶书铭大字十五曰隃麋陶陵共厨铜
斗鼎盖并重十一斤小字四曰汧第卅五器凿隶书
铭大字十七曰隃麋陶陵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
重十斤小字十六曰汧共厨铜鼎容一斗重八斤一
两第廿一案汉书地理志隃麋汧二县属右扶风后
汉书耿弇传建武四年封耿况为隃麋侯续汉书郡
国志作渝麋又续汉志定陶在济阴郡本曹国后汉
卷七 第 4b 页
属兖州刺史部郭璞日城中有陶邱史记云穰侯出
之陶即其地定陶共王康元帝子哀帝父永光八年
自山阳徙封汉书丁太后传建平二年上曰太后宜
起陵恭皇之园遣大司马票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
陶贵震山东共王传哀帝二年追尊共王为共皇帝
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又
东北径定陶恭王陵此器云陶陵是定陶共王陵也
隃麋汧二邑合共此器故曰共厨铜鼎钟鼎款识汉
好畤鼎铭云今好畤共厨金一斗鼎汾阴宫鼎铭云
汾阴共官铜鼎上林鼎铭云上林共官铜鼎汉器体
之陶即其地定陶共王康元帝子哀帝父永光八年
自山阳徙封汉书丁太后传建平二年上曰太后宜
起陵恭皇之园遣大司马票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
陶贵震山东共王传哀帝二年追尊共王为共皇帝
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又
东北径定陶恭王陵此器云陶陵是定陶共王陵也
隃麋汧二邑合共此器故曰共厨铜鼎钟鼎款识汉
好畤鼎铭云今好畤共厨金一斗鼎汾阴宫鼎铭云
汾阴共官铜鼎上林鼎铭云上林共官铜鼎汉器体
卷七 第 5a 页
制如是汉陵庙皆有厨三辅黄图昭帝平陵为小厨
裁足祠祝款识汉孝成鼎铭云长安厨孝成庙铜三
斗鼎是也此鼎盖与器铭辞不相应者当时共带正
多不知何时互错也器铭云并重十斤又云重八斤
一两云器重八斤一两则盖当重一斤十五两矣今
除盖以库平法马称之重五十三两七钱二分铭云
容一斗以今官仓斗较之得一升八合定陶故城在
今山东曹州府定陶县西南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祗
有周鼎若以汉鼎陪之经史引徵可增诗事爰以官
牍达之镇江府丹徒县付焦山寺僧永守之并加册
裁足祠祝款识汉孝成鼎铭云长安厨孝成庙铜三
斗鼎是也此鼎盖与器铭辞不相应者当时共带正
多不知何时互错也器铭云并重十斤又云重八斤
一两云器重八斤一两则盖当重一斤十五两矣今
除盖以库平法马称之重五十三两七钱二分铭云
容一斗以今官仓斗较之得一升八合定陶故城在
今山东曹州府定陶县西南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祗
有周鼎若以汉鼎陪之经史引徵可增诗事爰以官
牍达之镇江府丹徒县付焦山寺僧永守之并加册
卷七 第 5b 页
于椟绘图榻款钤印纪之以诗时嘉庆七年季秋月
金承安重刻唐万岁通天史承节撰后汉大司
农郑公碑跋
汉高密郑司农祠墓在潍水旁砺阜山下承祀式微
不能捍采樵者潍沙乘风内侵其深及墙祠宇颓没
元率官士修之祠南门外积沙深远遂改门东向植
松杨行栗于西南以杀风势修齐正殿改书木主增
建旁屋三楹为官吏祭宿地建坊书通德门以复孔
文举之旧祠外田庐号郑公庄者三散据高密安邱
昌邑三县地郑氏苗裔百数十人居之务农少文而
金承安重刻唐万岁通天史承节撰后汉大司
农郑公碑跋
汉高密郑司农祠墓在潍水旁砺阜山下承祀式微
不能捍采樵者潍沙乘风内侵其深及墙祠宇颓没
元率官士修之祠南门外积沙深远遂改门东向植
松杨行栗于西南以杀风势修齐正殿改书木主增
建旁屋三楹为官吏祭宿地建坊书通德门以复孔
文举之旧祠外田庐号郑公庄者三散据高密安邱
昌邑三县地郑氏苗裔百数十人居之务农少文而
卷七 第 6a 页
谱系世守犹可考择其裔孙宪书请于礼部劄为奉
祀生给田庐使耕且读是役也掘沙之工半于土木
赵商汉碑见于著录今求之不得得金承安重刻唐
万岁通天史承节所撰碑拓其文读之知承节之文
乃兼取谢承诸史非蔚宗一家之学其补正范书昭
雪古贤心迹非浅也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四寸文
廿九行正书承节以万岁通天元年奉敕于河南道
访察至高密因父老之请为文文成未书碑而卒开
元十三年八月密州刺史郑杳始命参军刘朏刻石
于墓唐所刻石今无存赖金承安五年三月所重刻
祀生给田庐使耕且读是役也掘沙之工半于土木
赵商汉碑见于著录今求之不得得金承安重刻唐
万岁通天史承节所撰碑拓其文读之知承节之文
乃兼取谢承诸史非蔚宗一家之学其补正范书昭
雪古贤心迹非浅也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四寸文
廿九行正书承节以万岁通天元年奉敕于河南道
访察至高密因父老之请为文文成未书碑而卒开
元十三年八月密州刺史郑杳始命参军刘朏刻石
于墓唐所刻石今无存赖金承安五年三月所重刻
卷七 第 6b 页
知之据金石录云承节碑乃双思贞行书今金碑改
为正书削唐人书碑旧名然其文则皆因唐旧无所
窜改元以范书郑康成列传校之传先始通京氏易
碑无先字传东郡张恭祖碑作钦祖传徵为大司农
及与袁绍之会数事碑皆次于与子益恩书前传故
太山太守应中远碑作太山守传所注周易尚书毛
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碑多周官无论语传荅临孝
存碑作孝庄传不为父母群弟所容碑无不字传获
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咸从捧手有所受焉碑省
其文作大儒得意有所受焉传乃归供养碑作乃归
为正书削唐人书碑旧名然其文则皆因唐旧无所
窜改元以范书郑康成列传校之传先始通京氏易
碑无先字传东郡张恭祖碑作钦祖传徵为大司农
及与袁绍之会数事碑皆次于与子益恩书前传故
太山太守应中远碑作太山守传所注周易尚书毛
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碑多周官无论语传荅临孝
存碑作孝庄传不为父母群弟所容碑无不字传获
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咸从捧手有所受焉碑省
其文作大儒得意有所受焉传乃归供养碑作乃归
卷七 第 7a 页
乡传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碑载其事入铭辞中传
举贤良方正碑作力正贤良传公车再召碑作再徵
传其勖求君子之道碑无其字传末所愤愤者碑作
凡某所愤愤者传亡亲坟垄未成碑作吾亲凡此异
同比而核之可释学者积疑盖有三焉司农戒子益
恩书乃归老疾笃时事故宜在汉公车徵为大司农
及袁绍邀至冀州诸事后而范书反载书文于前使
事迹先后倒置一也所注仪礼周官礼记范书无周
官案司农周官注完善无缺世所共学而范书遗之
二也为父母群弟所容者言徒学不能为吏以益生
举贤良方正碑作力正贤良传公车再召碑作再徵
传其勖求君子之道碑无其字传末所愤愤者碑作
凡某所愤愤者传亡亲坟垄未成碑作吾亲凡此异
同比而核之可释学者积疑盖有三焉司农戒子益
恩书乃归老疾笃时事故宜在汉公车徵为大司农
及袁绍邀至冀州诸事后而范书反载书文于前使
事迹先后倒置一也所注仪礼周官礼记范书无周
官案司农周官注完善无缺世所共学而范书遗之
二也为父母群弟所容者言徒学不能为吏以益生
卷七 第 7b 页
产为父母群弟所含容始得去厕役之吏游学周秦
故传曰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
数怒之夫父怒之而己云为所容此儒者言也范书
因为父怒而妄加不字与司农本意相反三也至于
易恭祖为钦祖者金避显宗允恭讳也孝存作孝庄
者唐碑本行书石或剥落金时不省而误存为庄庄
为汉讳未有不避者其他异同与范书可互校正故
急表而录之以告同志郑杳见宰相世系表北祖房
官至婺州刺史刘朏亦见表彭城房官至汴州刺史
知足斋诗集后序
故传曰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
数怒之夫父怒之而己云为所容此儒者言也范书
因为父怒而妄加不字与司农本意相反三也至于
易恭祖为钦祖者金避显宗允恭讳也孝存作孝庄
者唐碑本行书石或剥落金时不省而误存为庄庄
为汉讳未有不避者其他异同与范书可互校正故
急表而录之以告同志郑杳见宰相世系表北祖房
官至婺州刺史刘朏亦见表彭城房官至汴州刺史
知足斋诗集后序
卷七 第 8a 页
诗三百篇雅颂之作皆古名臣大儒之所为也唐宋
以来名臣大儒多有诗集诗者志也可以觇其志而
不能掩诗者持也可以验其所持而不可拔性情心
术政绩遭遇皆可于诗见之顾古人诗集虽多而赓
飏之作究不能累牍㬪见且古帝王有诗集者盖鲜
即有之而与名臣大儒言怀论道之作更不多见是
惟吾师大兴朱公知足斋诗集为最盛矣我师未弱
冠入词林与兄竹君先生竞爽早被
高宗纯皇帝任使扬历中外
纯皇帝深器德量
以来名臣大儒多有诗集诗者志也可以觇其志而
不能掩诗者持也可以验其所持而不可拔性情心
术政绩遭遇皆可于诗见之顾古人诗集虽多而赓
飏之作究不能累牍㬪见且古帝王有诗集者盖鲜
即有之而与名臣大儒言怀论道之作更不多见是
惟吾师大兴朱公知足斋诗集为最盛矣我师未弱
冠入词林与兄竹君先生竞爽早被
高宗纯皇帝任使扬历中外
纯皇帝深器德量
卷七 第 8b 页
命直
上书房侍
皇上讲诵有甘盘旧学之义焉方出使在外时
纯皇帝尝以
御制诗邮示往返命和褒锡甚渥
皇上望远寄怀专为师而发之歌诗者不下数十首
师亦皆赓雅音而敷至道都俞陈音何其盛也虽吾
师学邃行修得以际兹
隆遇实由
两朝睿制旷古所无是以交庆
上书房侍
皇上讲诵有甘盘旧学之义焉方出使在外时
纯皇帝尝以
御制诗邮示往返命和褒锡甚渥
皇上望远寄怀专为师而发之歌诗者不下数十首
师亦皆赓雅音而敷至道都俞陈音何其盛也虽吾
师学邃行修得以际兹
隆遇实由
两朝睿制旷古所无是以交庆
卷七 第 9a 页
明良徵韶成乐此集卷袟閒得以发其光华而极其
典重也元奉
命巡抚浙江师尝以诗寄示爰请于师得授全集将
刊之于板师复命(元)选订之(元)乃与及门陈编修寿
祺等共商删存以癸亥年以前编为二十四卷师之
诗闳中肆外才力之大无所不举且直吐胸臆真情
至性勃勃动人未尝求肖于流派而自观者衡量之
实于杜陵昌黎为尤近刻既成欣闻甲子春
皇上继美
前徽临幸翰苑师之资最深且掌院事
典重也元奉
命巡抚浙江师尝以诗寄示爰请于师得授全集将
刊之于板师复命(元)选订之(元)乃与及门陈编修寿
祺等共商删存以癸亥年以前编为二十四卷师之
诗闳中肆外才力之大无所不举且直吐胸臆真情
至性勃勃动人未尝求肖于流派而自观者衡量之
实于杜陵昌黎为尤近刻既成欣闻甲子春
皇上继美
前徽临幸翰苑师之资最深且掌院事
卷七 第 9b 页
恩加太子太傅领袖清班极一时词臣之荣遇西园
东壁撰献之作必多甲子后之新编更应美富古名
臣大儒之专集未有盛于此者然览者当知吾师之
志与师之所以持庶几于雅颂閒求之矣
菣厓考古录序
钟君菣厓甘泉人名 长于余三岁余年十七时与
君同受经于李晴山先生之门君居二郎庙蔬田之
西左倚碧城右依绿圃花晨月夕每相过论文史尝
雪后泛舟冲寒敲冰至小香雪后山又尝剪烛作诗
于海棠花下旧游固如昨也予入京师后菣厓以读
东壁撰献之作必多甲子后之新编更应美富古名
臣大儒之专集未有盛于此者然览者当知吾师之
志与师之所以持庶几于雅颂閒求之矣
菣厓考古录序
钟君菣厓甘泉人名 长于余三岁余年十七时与
君同受经于李晴山先生之门君居二郎庙蔬田之
西左倚碧城右依绿圃花晨月夕每相过论文史尝
雪后泛舟冲寒敲冰至小香雪后山又尝剪烛作诗
于海棠花下旧游固如昨也予入京师后菣厓以读
卷七 第 10a 页
书自娱耿介谨厚以敦行自勉殊不汲汲于科名岁
甲子年四十四始受知于诸城刘学使举优行生员
明年秋余以丁忧归扬州君适病病遽卒余在苫次
未得见君伤哉又明年余从君子葵嘉索君遗书令
其就正于执友焦君里堂里堂为写录之成四卷更
为墓铭余遂刊之于板以付葵嘉少暇当再录其诗
续入英灵集也
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
萧山毛检讨以鸿博儒臣著书四百馀卷后之儒者
或议之议之者以检讨好辨善詈且以所引證索诸
甲子年四十四始受知于诸城刘学使举优行生员
明年秋余以丁忧归扬州君适病病遽卒余在苫次
未得见君伤哉又明年余从君子葵嘉索君遗书令
其就正于执友焦君里堂里堂为写录之成四卷更
为墓铭余遂刊之于板以付葵嘉少暇当再录其诗
续入英灵集也
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
萧山毛检讨以鸿博儒臣著书四百馀卷后之儒者
或议之议之者以检讨好辨善詈且以所引證索诸
卷七 第 10b 页
本书閒有不合也余谓善论人者略其短而著其功
表其长而正其误若苛论之虽孟荀无完书矣有明
三百年以时文相尚其弊庸陋谫僿至有不能举经
史名目者
国朝经学盛兴检讨首出于东林蕺山空文讲学之
馀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当是
时充宗起于浙东朏明起于浙西宁人百诗起于江
淮之閒检讨以博辨之才睥睨一切论不相下而道
实相成迄今学者日益昌明大江南北著书授徒之
家数十视检讨而精核者固多谓非检讨开始之功
表其长而正其误若苛论之虽孟荀无完书矣有明
三百年以时文相尚其弊庸陋谫僿至有不能举经
史名目者
国朝经学盛兴检讨首出于东林蕺山空文讲学之
馀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当是
时充宗起于浙东朏明起于浙西宁人百诗起于江
淮之閒检讨以博辨之才睥睨一切论不相下而道
实相成迄今学者日益昌明大江南北著书授徒之
家数十视检讨而精核者固多谓非检讨开始之功
卷七 第 11a 页
则不可检讨推溯太极河洛在胡朏明之先发明荀
虞干侯之易在惠定宇之先于诗驳申氏之伪于春
秋指胡氏之偏三礼四书所辨正尤博至于古文诗
词后人得其一已足以自立于千古而检讨犹不欲
以留于世则其长固不可以一端尽矣至于引證閒
有讹误则以检讨彊记博闻不事翻检之故恐后人
欲订其误毕生不能也我
朝开四库馆凡检讨所著述皆分隶各门盖重之也
余督学两浙按试绍兴府说经之士虽不乏人而格
于庸近者不少陆生成栋家藏西河全集刻版请序
虞干侯之易在惠定宇之先于诗驳申氏之伪于春
秋指胡氏之偏三礼四书所辨正尤博至于古文诗
词后人得其一已足以自立于千古而检讨犹不欲
以留于世则其长固不可以一端尽矣至于引證閒
有讹误则以检讨彊记博闻不事翻检之故恐后人
欲订其误毕生不能也我
朝开四库馆凡检讨所著述皆分隶各门盖重之也
余督学两浙按试绍兴府说经之士虽不乏人而格
于庸近者不少陆生成栋家藏西河全集刻版请序
卷七 第 11b 页
于余因发其谊于卷末俾浙士知乡先生之书有以
通神智而开蒙塞人蓄一编以教子弟所藉以兴起
者较之研求注疏其取径为尤捷余曩喜观是集得
力颇多惟愿诸生共置案头读之足胜名师十辈矣
全谢山先生经史问答序
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以传而鄞县全谢山先
生兼之先生举鸿博科已官庶常不与试拟进二赋
抉汉志唐志之微与试诸公皆不及精通经史故也
予视学至鄞求二万氏全氏遗书及其后人慈溪郑
生勋奉先生经史问答来往返寻绎实足以继古贤
通神智而开蒙塞人蓄一编以教子弟所藉以兴起
者较之研求注疏其取径为尤捷余曩喜观是集得
力颇多惟愿诸生共置案头读之足胜名师十辈矣
全谢山先生经史问答序
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以传而鄞县全谢山先
生兼之先生举鸿博科已官庶常不与试拟进二赋
抉汉志唐志之微与试诸公皆不及精通经史故也
予视学至鄞求二万氏全氏遗书及其后人慈溪郑
生勋奉先生经史问答来往返寻绎实足以继古贤
卷七 第 12a 页
启后学与顾亭林日知录相埒吾观象山慈湖诸说
以空论敌朱子如海上神山虽极高妙顷刻可见而
卒不可践万全之学出于梨洲而变之则如百尺楼
台实从地起其功非积年工力不成噫此
本朝四明学术所以校昔人为不惮迂远也
南江邵氏遗书序
馀姚翰林学士邵二云先生以醇和廉介之性为沈
博邃精之学经学史学并冠一时久为海内共推无
俟元之缕述矣岁丙午元初入京师时前辈讲学者
有高邮王怀祖兴化任子田暨先生而三元咸随事
以空论敌朱子如海上神山虽极高妙顷刻可见而
卒不可践万全之学出于梨洲而变之则如百尺楼
台实从地起其功非积年工力不成噫此
本朝四明学术所以校昔人为不惮迂远也
南江邵氏遗书序
馀姚翰林学士邵二云先生以醇和廉介之性为沈
博邃精之学经学史学并冠一时久为海内共推无
俟元之缕述矣岁丙午元初入京师时前辈讲学者
有高邮王怀祖兴化任子田暨先生而三元咸随事
卷七 第 12b 页
请问捧手有所授焉先生本得甬上姚江史学之正
传博闻强记于宋明以来史事最深学者唯知先生
之经未知先生之史也于经则覃精训诂病邢炳尔
雅疏之陋为尔雅正义若干卷发明叔然景纯之义
远胜邢书可以立于学官在
四库馆与戴东原诸先生编缉载籍史学诸书多由
先生订其略其提要亦多出先生之手先生又曾语
元云孟子疏为而陋今亦再为之宋史列传多讹欲
删传若干增传若干顾皆未见其书今先生久卒于
官所著书惟尔雅注疏先己刊行今令子秉华等复
传博闻强记于宋明以来史事最深学者唯知先生
之经未知先生之史也于经则覃精训诂病邢炳尔
雅疏之陋为尔雅正义若干卷发明叔然景纯之义
远胜邢书可以立于学官在
四库馆与戴东原诸先生编缉载籍史学诸书多由
先生订其略其提要亦多出先生之手先生又曾语
元云孟子疏为而陋今亦再为之宋史列传多讹欲
删传若干增传若干顾皆未见其书今先生久卒于
官所著书惟尔雅注疏先己刊行今令子秉华等复
卷七 第 13a 页
刊南江札记四卷南江文钞若干卷次第皆成尚有
南江诗钞十卷韩诗内传考一卷旧五代史考异宋
元事鉴考异大臣谥迹录方舆金石编目若干卷未
刊将次第刊之以贻学者元既心折于先生之学行
又喜获交于令子秉华能辑先生之书俾元受而读
之得闻先生未罄之绪论也谨记数言以谂同学者
王西庄先生全集序
西庄先生编定诗文全集四十卷既成属元为之序
先生自归田后以经术文章发海内者数十年大江
南北承学之士知究心经术者实奉先生与竹汀少
南江诗钞十卷韩诗内传考一卷旧五代史考异宋
元事鉴考异大臣谥迹录方舆金石编目若干卷未
刊将次第刊之以贻学者元既心折于先生之学行
又喜获交于令子秉华能辑先生之书俾元受而读
之得闻先生未罄之绪论也谨记数言以谂同学者
王西庄先生全集序
西庄先生编定诗文全集四十卷既成属元为之序
先生自归田后以经术文章发海内者数十年大江
南北承学之士知究心经术者实奉先生与竹汀少
卷七 第 13b 页
檐为归焉古来为才人易为学人难先生少岁入词
馆出使车声华烂然既而杜门著述今全集告成元
尤幸得先睹先生生平论诗以风人为主在唐如玉
溪飞卿不失温柔敦厚之旨宋元古法渐失矣先生
诗上者法六朝次亦确守三唐规范以视世之抱韩
尊苏者超然远焉先生之文纡徐淳厚用欧曾之法
发郑服之学凡序记论说考议诸体皆高视今古天
台齐宗伯称其为文不名一体体各造极非虚言也
夫汉人治经首重家法家法亦称师法前汉多言师
法后汉多言家法至唐承江左义疏惟易书左氏为
馆出使车声华烂然既而杜门著述今全集告成元
尤幸得先睹先生生平论诗以风人为主在唐如玉
溪飞卿不失温柔敦厚之旨宋元古法渐失矣先生
诗上者法六朝次亦确守三唐规范以视世之抱韩
尊苏者超然远焉先生之文纡徐淳厚用欧曾之法
发郑服之学凡序记论说考议诸体皆高视今古天
台齐宗伯称其为文不名一体体各造极非虚言也
夫汉人治经首重家法家法亦称师法前汉多言师
法后汉多言家法至唐承江左义疏惟易书左氏为
卷七 第 14a 页
后起者所夺其馀家法未尝亡也自有破樊篱者而
家法亡矣以先生之才倘吐纳众家自辟堂奥安知
诗文不将驾唐宋而上也乃斤斤守古不背厥宗者
盖深感家法之亡而于诗文寓其辙耳然当涵濡既
久其达之者守古之法无守古之迹寝𥧲乎周秦汉
魏之间又足为私心自用者关其口而夺其气则才
学之卓绝所以矩范后来者岂浅末之可窥测哉元
学术愧未成立何足以知先生幸得序先生之诗文
阐明先生确守家法之意挂名简端有荣施焉元和
蒋氏徵蔚最服膺先生其与元言先生者甚详今因
家法亡矣以先生之才倘吐纳众家自辟堂奥安知
诗文不将驾唐宋而上也乃斤斤守古不背厥宗者
盖深感家法之亡而于诗文寓其辙耳然当涵濡既
久其达之者守古之法无守古之迹寝𥧲乎周秦汉
魏之间又足为私心自用者关其口而夺其气则才
学之卓绝所以矩范后来者岂浅末之可窥测哉元
学术愧未成立何足以知先生幸得序先生之诗文
阐明先生确守家法之意挂名简端有荣施焉元和
蒋氏徵蔚最服膺先生其与元言先生者甚详今因
卷七 第 14b 页
蒋氏之归书此质之先生不识先生以为知言否也
于忠肃公庙题壁记
于忠肃公于明室有再造功以徐石奸诬故遇害(元)
在京师闻馀姚邵学士(晋涵)云尝见明景泰间通政
司旧册内署某月日于某一本为太子事惜其年月
未能记忆(元)以此语仁和孙御史(志祖)御史云英宗
不当复辟则景帝之易储亦未为过惟景帝疾笃时
公若上疏请复沂王为太子而景帝从之则仁至义
尽何致有徐石之事岂学如忠肃见不及此然则邵
学士所见通政司旧册有于某一本为太子事者当
于忠肃公庙题壁记
于忠肃公于明室有再造功以徐石奸诬故遇害(元)
在京师闻馀姚邵学士(晋涵)云尝见明景泰间通政
司旧册内署某月日于某一本为太子事惜其年月
未能记忆(元)以此语仁和孙御史(志祖)御史云英宗
不当复辟则景帝之易储亦未为过惟景帝疾笃时
公若上疏请复沂王为太子而景帝从之则仁至义
尽何致有徐石之事岂学如忠肃见不及此然则邵
学士所见通政司旧册有于某一本为太子事者当
卷七 第 15a 页
不在易储之日而在请复沂王之时断断然矣文氏
漫钞谓宪宗于忠肃褒恤之典有加宪宗曾见公手
疏之故斯言更可證矣此前贤未彰之事特为揭之
西湖诂经精舍记
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汉人之诂去圣贤为
尤近譬之越人之语言吴人能辨之楚人则否高曾
之容体祖父及见之云仍则否盖远者见闻终不若
近者之实也元少为学自宋人始由宋而求唐求晋
魏求汉乃愈得其实尝病古人之诂散而难稽也于
督学浙江时聚诸生于西湖孤山之麓成经籍纂诂
漫钞谓宪宗于忠肃褒恤之典有加宪宗曾见公手
疏之故斯言更可證矣此前贤未彰之事特为揭之
西湖诂经精舍记
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汉人之诂去圣贤为
尤近譬之越人之语言吴人能辨之楚人则否高曾
之容体祖父及见之云仍则否盖远者见闻终不若
近者之实也元少为学自宋人始由宋而求唐求晋
魏求汉乃愈得其实尝病古人之诂散而难稽也于
督学浙江时聚诸生于西湖孤山之麓成经籍纂诂
卷七 第 15b 页
百有八卷及抚浙遂以昔日修书之屋五十间选两
浙诸生学古者读书其中题曰诂经精舍精舍者汉
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诸
生请业之席则元与刑部侍郎青浦王君述庵兖沂
曹济道阳湖孙君渊如迭主之诸生谓周秦经训至
汉高密郑大司农集其成请祀于舍孙君曰非汝南
许洨长则三代文字不传于后世其有功于经尤重
宜并祀之乃于嘉庆五年五月己丑奉许郑木主于
舍中群拜祀焉此诸生之志也元昔督学齐鲁修郑
司农祠墓建通德门立其后人是郑君有祀而许君
浙诸生学古者读书其中题曰诂经精舍精舍者汉
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诸
生请业之席则元与刑部侍郎青浦王君述庵兖沂
曹济道阳湖孙君渊如迭主之诸生谓周秦经训至
汉高密郑大司农集其成请祀于舍孙君曰非汝南
许洨长则三代文字不传于后世其有功于经尤重
宜并祀之乃于嘉庆五年五月己丑奉许郑木主于
舍中群拜祀焉此诸生之志也元昔督学齐鲁修郑
司农祠墓建通德门立其后人是郑君有祀而许君
卷七 第 16a 页
之祀未有闻今得并祀于吴越之间匪特诸生之志
亦元与王孙二君之志谓有志于圣贤之经惟汉人
之诂多得其实者去古近也许郑集汉诂之成者也
故宜祀也精舍之西有第一楼生徒或来游息于此
诗人之志登高能赋汉之相如子云文雄百代者亦
由凡将方言贯通经诂然则舍经而文其文无质舍
诂求经其经不实为文者尚不可以昧经诂况圣贤
之道乎
金沙港三祠记
西湖孤山六一泉之三祠权舆于前明南关榷使陈
亦元与王孙二君之志谓有志于圣贤之经惟汉人
之诂多得其实者去古近也许郑集汉诂之成者也
故宜祀也精舍之西有第一楼生徒或来游息于此
诗人之志登高能赋汉之相如子云文雄百代者亦
由凡将方言贯通经诂然则舍经而文其文无质舍
诂求经其经不实为文者尚不可以昧经诂况圣贤
之道乎
金沙港三祠记
西湖孤山六一泉之三祠权舆于前明南关榷使陈
卷七 第 16b 页
公调元祀熹怀两朝诸贤我
朝太守张公奇逢复祀列代名贤于左庑分正气先
觉两堂又于西庑移前太守李公祀之则又遗爱堂
之权舆也乡之人乃建遗爱堂奉相国李公之芳等
并附祀乡贤孝义之士故先觉较多此三堂之始末
也乾隆间畺吏修六一泉改堂庑为佛宇遂以数百
栗主纳诸两序外夹室中地极湫隘吾师大兴朱公
曾倡修之刻碑书名今屋与主又且朽坏不可收拾
且地狭甚亦不能廓之也金沙港有大阁数楹甚宏
敞(元)遂有改迁之举因旧祀之人无定例集诂经精
朝太守张公奇逢复祀列代名贤于左庑分正气先
觉两堂又于西庑移前太守李公祀之则又遗爱堂
之权舆也乡之人乃建遗爱堂奉相国李公之芳等
并附祀乡贤孝义之士故先觉较多此三堂之始末
也乾隆间畺吏修六一泉改堂庑为佛宇遂以数百
栗主纳诸两序外夹室中地极湫隘吾师大兴朱公
曾倡修之刻碑书名今屋与主又且朽坏不可收拾
且地狭甚亦不能廓之也金沙港有大阁数楹甚宏
敞(元)遂有改迁之举因旧祀之人无定例集诂经精
卷七 第 17a 页
舍诸生议之诸生言多可采而议各殊(元)遂以己意
定之曰正气之言始于楚辞远游而文丞相正气歌
实发明之非有死节至行如文山者不得与也先觉
之言始于孟子在畎亩则乐道任天下则觉民非有
任事如阿衡者不得以类从也遗爱之言始于孔子
之泣子产非有功德及浙民如郑侨者不可也(元)今
所定金沙港之三祠较之六一泉有互迁者有除祀
者有增祀者六一泉正气阁列汉严公光唐褚公遂
良宋公璟张公巡许公远颜公真卿郭公子仪李公
泌陆公贽白公居易宋林公逋范公仲淹欧阳公修
定之曰正气之言始于楚辞远游而文丞相正气歌
实发明之非有死节至行如文山者不得与也先觉
之言始于孟子在畎亩则乐道任天下则觉民非有
任事如阿衡者不得以类从也遗爱之言始于孔子
之泣子产非有功德及浙民如郑侨者不可也(元)今
所定金沙港之三祠较之六一泉有互迁者有除祀
者有增祀者六一泉正气阁列汉严公光唐褚公遂
良宋公璟张公巡许公远颜公真卿郭公子仪李公
泌陆公贽白公居易宋林公逋范公仲淹欧阳公修
卷七 第 17b 页
苏公轼岳公飞韩公世忠洪公皓葛公邲文公天祥
徐公应镳明方公孝孺高公逊志于公谦孙公燧邵
公经邦万公燝杨公涟左公光斗魏公大中袁公化
中周公朝瑞顾公大章高公攀龙周公顺昌周公起
元缪公昌期李公应升周公宗建黄公尊素刘公铎
丁公乾学夏公嘉遇林公日瑞陈公士奇崔公文荣
马公如蛟刘公熙祚卫公景瑗朱公之冯范公景文
倪公元璐李公邦华汪公伟王公家彦孟公兆祥周
公凤翔施公邦曜淩公义渠吴公麟徵马公世奇刘
公理顺申公佳胤陈公纯德吴公甘来王公章陈公
徐公应镳明方公孝孺高公逊志于公谦孙公燧邵
公经邦万公燝杨公涟左公光斗魏公大中袁公化
中周公朝瑞顾公大章高公攀龙周公顺昌周公起
元缪公昌期李公应升周公宗建黄公尊素刘公铎
丁公乾学夏公嘉遇林公日瑞陈公士奇崔公文荣
马公如蛟刘公熙祚卫公景瑗朱公之冯范公景文
倪公元璐李公邦华汪公伟王公家彦孟公兆祥周
公凤翔施公邦曜淩公义渠吴公麟徵马公世奇刘
公理顺申公佳胤陈公纯德吴公甘来王公章陈公
卷七 第 18a 页
良谟许公直成公德金公铉蔡公懋德孟公章明蔺
公刚中陈公龙正刘公宗周祁公彪佳黄公道周余
公煌黄公端伯陈公潜夫王公道焜陈公子龙夏公
允彝陆公培杨公廷枢黄公淳耀顾公咸建吴公尔
埙姚公奇胤吴公闻礼葛公寅亮张公煌言朱公拱
辰
国朝朱公昌祚范公承谟陈公丹赤叶公映榴刘公
钦邻马公琾高公咸临钱公楞郎公斗金钱公嘉伦
徐公尚介王公万鉴徐公修一百五人今改严公光
郭公子仪陆公贽林公逋欧阳公修葛公邲邵公经
公刚中陈公龙正刘公宗周祁公彪佳黄公道周余
公煌黄公端伯陈公潜夫王公道焜陈公子龙夏公
允彝陆公培杨公廷枢黄公淳耀顾公咸建吴公尔
埙姚公奇胤吴公闻礼葛公寅亮张公煌言朱公拱
辰
国朝朱公昌祚范公承谟陈公丹赤叶公映榴刘公
钦邻马公琾高公咸临钱公楞郎公斗金钱公嘉伦
徐公尚介王公万鉴徐公修一百五人今改严公光
郭公子仪陆公贽林公逋欧阳公修葛公邲邵公经
卷七 第 18b 页
邦陈公龙正葛公寅亮皆归先觉堂正祀徐公修归
先觉堂旁祀宋公璟李公泌白公居易范公仲淹苏
公轼韩公世忠朱公昌祚皆归遗爱堂六一泉先觉
堂列宋赵公抃杨公时张公九成王公十朋吕公祖
谦杨公简元仇公远明宋公濂方公孝孺王公琦姚
公夔陈公选章公懋李公明宋公应昌王公守仁卢
公雍卢公襄茅公瓒茅公坤淩公立高公仪劳公永
嘉陈公善柴公祥淩公登名淩公登瀛杨公廷筠张
公懋忠王公思任陈公云渠张公蔚然洪公瞻祖李
公元晖李公之藻李公流芳陈公肇卢公复柴公应
先觉堂旁祀宋公璟李公泌白公居易范公仲淹苏
公轼韩公世忠朱公昌祚皆归遗爱堂六一泉先觉
堂列宋赵公抃杨公时张公九成王公十朋吕公祖
谦杨公简元仇公远明宋公濂方公孝孺王公琦姚
公夔陈公选章公懋李公明宋公应昌王公守仁卢
公雍卢公襄茅公瓒茅公坤淩公立高公仪劳公永
嘉陈公善柴公祥淩公登名淩公登瀛杨公廷筠张
公懋忠王公思任陈公云渠张公蔚然洪公瞻祖李
公元晖李公之藻李公流芳陈公肇卢公复柴公应
卷七 第 19a 页
槐卢公昊卢公璋刘公宗周翁公汝遇闻公启祥闻
公启祯柴公绍煇柴公绍勋郭公嗣汾郎公兆玉徐
公尚勋艾公南英章公国佐柴公世埏吴公大冲钱
公喜起徐公继恩徐公复仪张公元徵吴公之龙严
公调御严公武顺严公敕宋公贤徐公恕张公元
国朝茅公起龙淩公萃徵陈公晋明汪公澄汪公沨
陈公丽明徐公继圣张公遂辰张公嵩朱公之锡胡
公亶赵公廷标高公称虞公穆吴公矿詹公惟圣徐
公旭龄严公沆顾公豹文严公曾矩洪公秉铨洪公
吉臣卢公琦卢公琏徐公潮汪公霦虞公鈖应公撝
公启祯柴公绍煇柴公绍勋郭公嗣汾郎公兆玉徐
公尚勋艾公南英章公国佐柴公世埏吴公大冲钱
公喜起徐公继恩徐公复仪张公元徵吴公之龙严
公调御严公武顺严公敕宋公贤徐公恕张公元
国朝茅公起龙淩公萃徵陈公晋明汪公澄汪公沨
陈公丽明徐公继圣张公遂辰张公嵩朱公之锡胡
公亶赵公廷标高公称虞公穆吴公矿詹公惟圣徐
公旭龄严公沆顾公豹文严公曾矩洪公秉铨洪公
吉臣卢公琦卢公琏徐公潮汪公霦虞公鈖应公撝
卷七 第 19b 页
谦王公修玉柴公绍炳陆公圻陈公廷会胡公介张
公右民章公士斐陈公祚明陆公嘉淑吴公震卫俞
公时笃王公至健陆公阶陆公㙄孙公浣思王公佑
贤陈公张相陆公繁弨卢公之颐宋公鼎铨张公麟
严公曾𣙗沈公近思柴公谦张公颍荀郎公廷泰汪
公廷俊项公日永章公戡功章公抚功陈公曾篁陈
公曾藙卢公麰卢公 洪公福星陆公进金公(号)跂
宋刘公(号)何实刘公万祺周公(号)于宣章公(号)长玉
赵公(号)梓木章公(号)程伯方公擢周公拱辰赵公(号)
逊志张公元吕陈公季方卢公必升赵公启裕吕公
公右民章公士斐陈公祚明陆公嘉淑吴公震卫俞
公时笃王公至健陆公阶陆公㙄孙公浣思王公佑
贤陈公张相陆公繁弨卢公之颐宋公鼎铨张公麟
严公曾𣙗沈公近思柴公谦张公颍荀郎公廷泰汪
公廷俊项公日永章公戡功章公抚功陈公曾篁陈
公曾藙卢公麰卢公 洪公福星陆公进金公(号)跂
宋刘公(号)何实刘公万祺周公(号)于宣章公(号)长玉
赵公(号)梓木章公(号)程伯方公擢周公拱辰赵公(号)
逊志张公元吕陈公季方卢公必升赵公启裕吕公
卷七 第 20a 页
兰一百四十四人今改徐公复仪入正气阁改卢公
襄入遗爱堂方公孝孺刘公宗周本在正气阁兹重
出除之其栗主事迹未经考得者正气阁之朱公拱
辰先觉堂之洪公福星金公跂宋刘公何实刘公万
祺周公于宣章公长玉赵公梓木章公程伯赵公逊
志张公元吕十一人制成木主而别藏之楼侧俟考
得再列之左右今暂除之六一泉遗爱堂列明周公
新王公世贞王公在晋薛公应旂樊公良枢李公文
奎陈公仕贤甘公士价张公延登刘公一焜许公豸
陈公调元
襄入遗爱堂方公孝孺刘公宗周本在正气阁兹重
出除之其栗主事迹未经考得者正气阁之朱公拱
辰先觉堂之洪公福星金公跂宋刘公何实刘公万
祺周公于宣章公长玉赵公梓木章公程伯赵公逊
志张公元吕十一人制成木主而别藏之楼侧俟考
得再列之左右今暂除之六一泉遗爱堂列明周公
新王公世贞王公在晋薛公应旂樊公良枢李公文
奎陈公仕贤甘公士价张公延登刘公一焜许公豸
陈公调元
卷七 第 20b 页
国朝马公如龙李公之芳金公鋐王公骘赵公士麟
王公国安崔公尔仰郑公开极周公清源颜公光敩
金公之俊胡公作梅彭公始抟马公豫于公敏中赵
公宏灿王公世臣傅公泽渊高公熊徵张公奇逢李
公荐德通判王纳公兴安黄公在中三十六人旧碑
附载项公景襄田公逢吉张公希良迟公惟培李公
铎吴公垣五人今改项公景襄入先觉堂金公之俊
通判王二人除之其定为增祀者于正气阁增宋张
公宪卓公敬沈公鍊翁公鸿业顾公王家许公文岐
王公钟彦宋公天显于公腾蛟翁公之琪杨公振熙
王公国安崔公尔仰郑公开极周公清源颜公光敩
金公之俊胡公作梅彭公始抟马公豫于公敏中赵
公宏灿王公世臣傅公泽渊高公熊徵张公奇逢李
公荐德通判王纳公兴安黄公在中三十六人旧碑
附载项公景襄田公逢吉张公希良迟公惟培李公
铎吴公垣五人今改项公景襄入先觉堂金公之俊
通判王二人除之其定为增祀者于正气阁增宋张
公宪卓公敬沈公鍊翁公鸿业顾公王家许公文岐
王公钟彦宋公天显于公腾蛟翁公之琪杨公振熙
卷七 第 21a 页
吴公正道王公志端王公缵爵赵公景和徐公石麒
张公国维熊公汝霖钱公肃乐沈公宸荃陈公函煇
朱公大典傅公岩俞公元良都公廷谏汤公芬周公
允吉二十七人于先觉堂增晋谢公安宋沈公括宗
公泽赵公汝愚朱文公熹王公应麟元许公谦明商
公辂
国朝固山贝子公福喇塔陆公陇其十人于遗爱堂
增唐李公德裕明胡公宗宪阮公鹗戚公继光
国朝张公鹏翮赵公申乔朱公轼李公卫八人或曰
互迁之义既以孔孟文山之义律之矣增也除也有
张公国维熊公汝霖钱公肃乐沈公宸荃陈公函煇
朱公大典傅公岩俞公元良都公廷谏汤公芬周公
允吉二十七人于先觉堂增晋谢公安宋沈公括宗
公泽赵公汝愚朱文公熹王公应麟元许公谦明商
公辂
国朝固山贝子公福喇塔陆公陇其十人于遗爱堂
增唐李公德裕明胡公宗宪阮公鹗戚公继光
国朝张公鹏翮赵公申乔朱公轼李公卫八人或曰
互迁之义既以孔孟文山之义律之矣增也除也有
卷七 第 21b 页
定例乎曰无之六一泉之三祠以先觉为稍滥其间
至有不可考其名籍者姑以有其举莫敢废之义多
存之而以实不愧为先觉者为南向正祀有事功者
为西向旁祀有学行者为东向旁祀其三祠主之位
次舛乱者为釐正之并悉标举其爵秩增者不胜其
增今则以己意所最重者增之未必尽符乎人意也
如以为未善则俟后之能修建者增损之此金沙港
三祠之事也三祠共为大阁五楹阁之上南向为正
气阁北向为遗爱堂阁之下南向为先觉堂北向则
水榭与花神庙隔水相向其工毕于嘉庆八年夏六
至有不可考其名籍者姑以有其举莫敢废之义多
存之而以实不愧为先觉者为南向正祀有事功者
为西向旁祀有学行者为东向旁祀其三祠主之位
次舛乱者为釐正之并悉标举其爵秩增者不胜其
增今则以己意所最重者增之未必尽符乎人意也
如以为未善则俟后之能修建者增损之此金沙港
三祠之事也三祠共为大阁五楹阁之上南向为正
气阁北向为遗爱堂阁之下南向为先觉堂北向则
水榭与花神庙隔水相向其工毕于嘉庆八年夏六
卷七 第 22a 页
月浙江巡抚前浙江学政扬州阮元刻碑记之并列
序今所定三堂名位于碑后董斯事者盐库大使娄
县许元仲书丹者钱唐高垲
荆州窖金洲考
荆州江陵县南门之外大江之中有洲俗名窖金乾
隆五十三年荆州万城大堤溃水入城大学士阿文
成公来荆州相度江势以为此洲阻遏江流故有此
溃乃于江堤外筑杨林嘴石矶冀挑江流而南之以
攻其洲之沙今三十年矣元来阅荆州兵兼阅江堤
计自造矶后保护北岸诚为有力但不能攻窖金之
序今所定三堂名位于碑后董斯事者盐库大使娄
县许元仲书丹者钱唐高垲
荆州窖金洲考
荆州江陵县南门之外大江之中有洲俗名窖金乾
隆五十三年荆州万城大堤溃水入城大学士阿文
成公来荆州相度江势以为此洲阻遏江流故有此
溃乃于江堤外筑杨林嘴石矶冀挑江流而南之以
攻其洲之沙今三十年矣元来阅荆州兵兼阅江堤
计自造矶后保护北岸诚为有力但不能攻窖金之
卷七 第 22b 页
沙且沙倍多于三十年前矣昔江流至此分为二一
行洲南一行洲北今大派走北者十之七八洲南夏
秋尚通舟冬竟涸焉议者多所策余曰无庸也惟坚
峻两岸堤防而已此洲自古有之人力不能攻也岂
近今所生可攻而去之者耶考北魏水经注曰江水
又东会沮口又南径江陵县南县(平/声)江有洲号曰枚
回洲江水至此两分而为南北江据此知此洲即古
枚回洲也沮口今在万城堤(即古方城宋荆南置制/使赵方之子葵守方城)
(避讳改万/又讹为万)外沮水入江之口千古不改枚回洲在沮
口之下江陵之南指地定名非此洲而何况沈约宋
行洲南一行洲北今大派走北者十之七八洲南夏
秋尚通舟冬竟涸焉议者多所策余曰无庸也惟坚
峻两岸堤防而已此洲自古有之人力不能攻也岂
近今所生可攻而去之者耶考北魏水经注曰江水
又东会沮口又南径江陵县南县(平/声)江有洲号曰枚
回洲江水至此两分而为南北江据此知此洲即古
枚回洲也沮口今在万城堤(即古方城宋荆南置制/使赵方之子葵守方城)
(避讳改万/又讹为万)外沮水入江之口千古不改枚回洲在沮
口之下江陵之南指地定名非此洲而何况沈约宋
卷七 第 23a 页
书毛佑之击桓元于江陵枚回洲斩之是晋宋至唐
皆有此洲特今俗易其名耳百数十年后安知江之
大派不又行洲南耶姑存余言以谂来者(或谓荆江/旧有九穴)
(今惟南岸虎渡口调弦口二穴尚通北岸郝穴等口/皆塞议开各穴口以分江流此又不知今昔形势之)
(不同也虎渡调弦二口之水所以入洞庭湖也春初/湖水不涨湖低于江江水若涨则其分入湖也尚易)
(若至春夏间洞庭湖水已涨由岳州北注于江则此/二口之水入湖甚微缓矣若湖涨而江不甚涨之时)
(则虎渡之水尚且倒漾而上至公安安能分泄哉余/于丁丑立夏后亲至调弦察其穴水平缓竟有不流)
(之势矣至于郝穴则内低于外更无可/开之理惟冬泄内水于外尚便利耳)
江堤说
古江自岷山导源会汉分三江入海故其就下甚畅
皆有此洲特今俗易其名耳百数十年后安知江之
大派不又行洲南耶姑存余言以谂来者(或谓荆江/旧有九穴)
(今惟南岸虎渡口调弦口二穴尚通北岸郝穴等口/皆塞议开各穴口以分江流此又不知今昔形势之)
(不同也虎渡调弦二口之水所以入洞庭湖也春初/湖水不涨湖低于江江水若涨则其分入湖也尚易)
(若至春夏间洞庭湖水已涨由岳州北注于江则此/二口之水入湖甚微缓矣若湖涨而江不甚涨之时)
(则虎渡之水尚且倒漾而上至公安安能分泄哉余/于丁丑立夏后亲至调弦察其穴水平缓竟有不流)
(之势矣至于郝穴则内低于外更无可/开之理惟冬泄内水于外尚便利耳)
江堤说
古江自岷山导源会汉分三江入海故其就下甚畅
卷七 第 23b 页
然其夏秋间挟泥载沙浑流而下几与黄河无异巴
蜀汉中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之地方千万里泉
源雨潦刷涤于岩壑坡陀之间掘发于陇亩沟渠之
外腻泥细沙流入长江洪波大澜鼓之东下晋以后
先淤塞浙江之南江唐以后又淤塞高淳之中江今
惟有扬州北江一江而已金焦两山之东在汉皆为
大海唐以来渐淤渐远今远至海门外数百里矣扬
州江都县之瓜洲唐在江心今连平陆矣焦山北之
佛感洲康熙间始渐淤高今成大乡矣凡此江尾海
头所淤之新地皆江汉上游之泥沙所积而成之者
蜀汉中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之地方千万里泉
源雨潦刷涤于岩壑坡陀之间掘发于陇亩沟渠之
外腻泥细沙流入长江洪波大澜鼓之东下晋以后
先淤塞浙江之南江唐以后又淤塞高淳之中江今
惟有扬州北江一江而已金焦两山之东在汉皆为
大海唐以来渐淤渐远今远至海门外数百里矣扬
州江都县之瓜洲唐在江心今连平陆矣焦山北之
佛感洲康熙间始渐淤高今成大乡矣凡此江尾海
头所淤之新地皆江汉上游之泥沙所积而成之者
卷七 第 24a 页
也自荆州下至江南两岸皆堤堤内民田古高于江
今则江高于田者盖因有田之处皆筑堤以防水水
所不到泥沙亦不得而淤之使不筑堤以防之则堤
内之地岁淤分寸之泥百年亦必积丈尺之土久高
于江矣故江水之所以日高者三江塞其二且江南
海口之远也江愈高田愈低堤愈险诚末如之何矣
黄河由大粱宋曹入淮北日见其高亦安东以下淤
远故也(河若北行泛滥岱北若南下则淮扬之间/积土矣故河必使中行云梯关尤为难治)
广州大虎山新建炮台碑铭
广州省城南海中有大虎山为内外适中扼要之地
今则江高于田者盖因有田之处皆筑堤以防水水
所不到泥沙亦不得而淤之使不筑堤以防之则堤
内之地岁淤分寸之泥百年亦必积丈尺之土久高
于江矣故江水之所以日高者三江塞其二且江南
海口之远也江愈高田愈低堤愈险诚末如之何矣
黄河由大粱宋曹入淮北日见其高亦安东以下淤
远故也(河若北行泛滥岱北若南下则淮扬之间/积土矣故河必使中行云梯关尤为难治)
广州大虎山新建炮台碑铭
广州省城南海中有大虎山为内外适中扼要之地
卷七 第 24b 页
昔人未于此建炮台者以其东南弥望皆水漫无逼
束故也余于丁丑冬阅虎门水师乘兵船出零丁鸡
颈诸外洋遍观内外形势及澳门夷 而归乃择于
大虎山筑建炮台或曰山前弥望皆水若贼船不近
山岂能招之使来受炮耶余曰此即昔人所以不于
此建炮台之故也岂知水虽㳽漫而沙厚积于远水
之底外潮内江急水深泓所浚涤而行者皆近此山
之根爰乘小舟亲测之近山者其深数十丈若远至
百丈以外渐浅矣二百丈大舟不能行矣筑台周一
百廿丈高丈八尺女墙三十六 神庙药局兵房毕
束故也余于丁丑冬阅虎门水师乘兵船出零丁鸡
颈诸外洋遍观内外形势及澳门夷 而归乃择于
大虎山筑建炮台或曰山前弥望皆水若贼船不近
山岂能招之使来受炮耶余曰此即昔人所以不于
此建炮台之故也岂知水虽㳽漫而沙厚积于远水
之底外潮内江急水深泓所浚涤而行者皆近此山
之根爰乘小舟亲测之近山者其深数十丈若远至
百丈以外渐浅矣二百丈大舟不能行矣筑台周一
百廿丈高丈八尺女墙三十六 神庙药局兵房毕
卷七 第 25a 页
具置大炮自七千斤至二千斤者三十位发之能击
三百丈之外此无异对面有山逼而束之使近出此
山之前也此台之外有沙角炮台为第一门户进而
横档镇远为第二门户此大虎为第三门户又于大
虎之内新建猎德大黄二炮台为第四门户方今海
宇澄平无事于此此台之建聊复尔耳然安知数十
年后不有惧此台而阴弭其计者数百年后不有过
此台而遽取其败者又若山之内山之外或淤高而
耕为田或浚深而改其道则亦未能预料矣爰为铭
日
三百丈之外此无异对面有山逼而束之使近出此
山之前也此台之外有沙角炮台为第一门户进而
横档镇远为第二门户此大虎为第三门户又于大
虎之内新建猎德大黄二炮台为第四门户方今海
宇澄平无事于此此台之建聊复尔耳然安知数十
年后不有惧此台而阴弭其计者数百年后不有过
此台而遽取其败者又若山之内山之外或淤高而
耕为田或浚深而改其道则亦未能预料矣爰为铭
日
卷七 第 25b 页
岭南薄海虎门洞开乘潮立壁冯山起雷声威所击
无坚不摧波恬风偃巍巍乎此台
通鉴训纂序
北宋学者当推司马温公于经史皆最淳正公于经
未有成书仅成类篇小学一书若以公之识力开宋
之经学则其流派必更淳正矣公于史成资治通鉴
通鉴之后为此学者若王应麟之地理史炤之音释
司马康之释文胡三省之注严衍之补皆于此书为
有功至于温公当日领袖群贤博采载籍斟酌异同
弃取裁截后之学者望洋而叹几不尽知其所由来
无坚不摧波恬风偃巍巍乎此台
通鉴训纂序
北宋学者当推司马温公于经史皆最淳正公于经
未有成书仅成类篇小学一书若以公之识力开宋
之经学则其流派必更淳正矣公于史成资治通鉴
通鉴之后为此学者若王应麟之地理史炤之音释
司马康之释文胡三省之注严衍之补皆于此书为
有功至于温公当日领袖群贤博采载籍斟酌异同
弃取裁截后之学者望洋而叹几不尽知其所由来
卷七 第 26a 页
安能全见其命意之所在且其中有无差异又安能
是正乎江君郑堂专治汉经学而子史百家亦无不
通于通鉴读之尤审就已意所下者抄成资治通鉴
训纂若干卷皆取其所采之本书而互證之引览甚
博审决甚精昔胡梅涧等未能通经故仅立乎史之
后今江君由经子百家而及于史盖立乎史之前譬
如挽十钧之弓者更挽百斤之弓裕如矣使具此精
力学识在彼之时温公必引置刘范之右此江君所
以有古人不见我之恨也
史炤通鉴释文跋
是正乎江君郑堂专治汉经学而子史百家亦无不
通于通鉴读之尤审就已意所下者抄成资治通鉴
训纂若干卷皆取其所采之本书而互證之引览甚
博审决甚精昔胡梅涧等未能通经故仅立乎史之
后今江君由经子百家而及于史盖立乎史之前譬
如挽十钧之弓者更挽百斤之弓裕如矣使具此精
力学识在彼之时温公必引置刘范之右此江君所
以有古人不见我之恨也
史炤通鉴释文跋
卷七 第 26b 页
通鉴释文宋史炤撰炤字见可眉州人尝为右宣义
郎监成都府粮料院其曾祖清卿为缙绅所宗苏氏
兄弟以乡先生事之资治通鉴释文在宋时旧有二一
本一为司马公休注刻于海陵郡斋者名为海陵本
一为史炤撰为成都府广都县费氏进修堂版行以
释文附注本文之下者名为龙爪本自龙爪本行而
海陵本废自胡三省本行而龙爪本又废直斋书录
解题称公休名康为温公之子史炤之书与公休大
略同而加详焉炤盖因其旧而附益之然则炤书本
是康注宜得涑水著书遗意乃三省作辨误摭其一
郎监成都府粮料院其曾祖清卿为缙绅所宗苏氏
兄弟以乡先生事之资治通鉴释文在宋时旧有二一
本一为司马公休注刻于海陵郡斋者名为海陵本
一为史炤撰为成都府广都县费氏进修堂版行以
释文附注本文之下者名为龙爪本自龙爪本行而
海陵本废自胡三省本行而龙爪本又废直斋书录
解题称公休名康为温公之子史炤之书与公休大
略同而加详焉炤盖因其旧而附益之然则炤书本
是康注宜得涑水著书遗意乃三省作辨误摭其一
卷七 第 27a 页
二缺失诋史者且以诋康未免太过三省以地理名
家而小学不甚究心大率承袭史氏旧文偶有改易
辄成鏬漏此本近代藏书家鲜有著录惟吴门蒋氏
有宋椠本前有绍兴三十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
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与书录解题及
宋史艺文志卷数相同玉海称其绍兴三十一年上
则当日固进之于朝不可以胡氏一家之言而绌之
也
四史疑年录序
书之性近于史史传中遥遥华胄琐琐姻亚常娓娓
家而小学不甚究心大率承袭史氏旧文偶有改易
辄成鏬漏此本近代藏书家鲜有著录惟吴门蒋氏
有宋椠本前有绍兴三十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
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与书录解题及
宋史艺文志卷数相同玉海称其绍兴三十一年上
则当日固进之于朝不可以胡氏一家之言而绌之
也
四史疑年录序
书之性近于史史传中遥遥华胄琐琐姻亚常娓娓
卷七 第 27b 页
言之欲于史有所请业予检钱辛楣先生疑年录付
之曰曷广求之书之乃由两汉迄于两晋求之得数
百人写成七卷其中如因张汤之母而推汤传周阳
侯侯上脱懿字颜师古误为赵兼因曹大家传而推
知文选东征赋永初有七为永元有七之讹等事颇
有证据至于沈约之书则尚未能从事予曰南北朝
以后书籍渐多是须博览未可但据正史此非妇人
所能勿勉强为之反多遗漏也
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
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
之曰曷广求之书之乃由两汉迄于两晋求之得数
百人写成七卷其中如因张汤之母而推汤传周阳
侯侯上脱懿字颜师古误为赵兼因曹大家传而推
知文选东征赋永初有七为永元有七之讹等事颇
有证据至于沈约之书则尚未能从事予曰南北朝
以后书籍渐多是须博览未可但据正史此非妇人
所能勿勉强为之反多遗漏也
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
海内藏书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
卷七 第 28a 页
独存其藏书在阁之上阁通六间为一而以书厨间
之其下乃分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乾隆
间
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
四库
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余自督学至今数至阁
中翻所藏书其金石榻本当钱辛楣先生修鄞县志
时即编之为目惜书目未编余于嘉庆八九年间命
范氏后人登阁分厨写编之成目录一十卷十三年
以督水师复来宁绍台道陈君(廷杰)言及之陈君请
之其下乃分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乾隆
间
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
四库
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余自督学至今数至阁
中翻所藏书其金石榻本当钱辛楣先生修鄞县志
时即编之为目惜书目未编余于嘉庆八九年间命
范氏后人登阁分厨写编之成目录一十卷十三年
以督水师复来宁绍台道陈君(廷杰)言及之陈君请
卷七 第 28b 页
观其目遂属府学汪教授(本)校其书目金石目并刻
之刻既成请序焉余闻明范司马所藏书本之于丰
氏(熙坊)此阁构于月湖之西宅之东墙圃周回林木
荫翳阁前略有池石与阛阓相远宽閒静閟不使持
烟火者入其中其能久一也又司马没后封闭甚严
继乃子孙各房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
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
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厨
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
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其例严密如此所以能久
之刻既成请序焉余闻明范司马所藏书本之于丰
氏(熙坊)此阁构于月湖之西宅之东墙圃周回林木
荫翳阁前略有池石与阛阓相远宽閒静閟不使持
烟火者入其中其能久一也又司马没后封闭甚严
继乃子孙各房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
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
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厨
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
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其例严密如此所以能久
卷七 第 29a 页
二也夫祖父非积德则不能大其族族大矣而不能
守礼读书则不肖者多出其间今范氏以书为教自
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
不与祭为辱以天一阁后人为荣每学使者按部必
求其后人优待之自奉
诏旨之褒而阁乃永垂不朽矣其所以能久者三也
观察刻目录既成即以板卑其后人庋阁下甚盛举
也余更有望者此阁所藏五万三千馀卷皆明天启
以前旧本若明末暨
国朝之书概阙焉范氏子孙若有能继先业而嗜典
守礼读书则不肖者多出其间今范氏以书为教自
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
不与祭为辱以天一阁后人为荣每学使者按部必
求其后人优待之自奉
诏旨之褒而阁乃永垂不朽矣其所以能久者三也
观察刻目录既成即以板卑其后人庋阁下甚盛举
也余更有望者此阁所藏五万三千馀卷皆明天启
以前旧本若明末暨
国朝之书概阙焉范氏子孙若有能继先业而嗜典
卷七 第 29b 页
籍者以裒藏继之则书益以富矣且阁不甚高敞木
亦渐朽新而增之不益祎欤又案甬上耆旧传曰范
钦字尧卿嘉靖十一年进士知随州有治行迁工部
员外郎时大工频起武定侯郭勋为督势张甚钦以
事忤之勋谮于帝下狱廷杖知袁州大学士严嵩其
郡人也嵩之子世蕃欲取宣化公宇钦不可世蕃怒
欲斥之嵩曰是抗郭武定者踣之适高其名遂得寝
稍迁按察副使备兵九江历迁副都御史巡抚南赣
擒剧贼李文彪平其穴疏请筑城程乡之濠居村设
一通判以消豫章闽粤之奸复攻大盗冯天爵斩之
亦渐朽新而增之不益祎欤又案甬上耆旧传曰范
钦字尧卿嘉靖十一年进士知随州有治行迁工部
员外郎时大工频起武定侯郭勋为督势张甚钦以
事忤之勋谮于帝下狱廷杖知袁州大学士严嵩其
郡人也嵩之子世蕃欲取宣化公宇钦不可世蕃怒
欲斥之嵩曰是抗郭武定者踣之适高其名遂得寝
稍迁按察副使备兵九江历迁副都御史巡抚南赣
擒剧贼李文彪平其穴疏请筑城程乡之濠居村设
一通判以消豫章闽粤之奸复攻大盗冯天爵斩之
卷七 第 30a 页
迁兵部右侍郎解组归张时彻屠大山亦里居人称
为东海三司马钦筑居在月湖深处林木翳然性喜
藏书起天一阁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
诸书及先辈诗文集未传世者浙东藏书家以天一
阁为第一卒年八十三因并录之以见司马事实又
黄梨洲先生有天一阁藏书记亦录而刻之于卷首
为东海三司马钦筑居在月湖深处林木翳然性喜
藏书起天一阁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
诸书及先辈诗文集未传世者浙东藏书家以天一
阁为第一卒年八十三因并录之以见司马事实又
黄梨洲先生有天一阁藏书记亦录而刻之于卷首
卷七 第 30b 页
卷七 第 1a 页
研经室续集卷七 文选楼诗存第十四
丙戌 男福注
丙戌春余为粤西阅兵之行六月移节滇黔九月
到滇十二月复有开化阅兵之行是年水陆行一
万数千里得诗数十首为一卷录寄扬州题曰万
里集
漱珠冈万松山上建汉杨子祠
旧闻丁卯许家诗南海雪飞东汉时五鬣长松今万
树我来应建孝元祠(杨孚汉议郎岭南/学人之最古者)
焚香
丙戌 男福注
丙戌春余为粤西阅兵之行六月移节滇黔九月
到滇十二月复有开化阅兵之行是年水陆行一
万数千里得诗数十首为一卷录寄扬州题曰万
里集
漱珠冈万松山上建汉杨子祠
旧闻丁卯许家诗南海雪飞东汉时五鬣长松今万
树我来应建孝元祠(杨孚汉议郎岭南/学人之最古者)
焚香
卷七 第 1b 页
岭气巳郁蒸海气复咸湿城居岭海间那不愁厌浥
况是春气早细雨泄云汁久坐尚无闻所苦出复入
拂茵醭巳浮揽衣腥更袭年来脚受病颇困行与立
础蒸胫同润帘霉鼻恶吸快掇薰炉来爇炭呼火急
海南香尚多价贱用易给速结初试拈沈水亦可拾
斑轻飞鹧鸪涎重起龙蛰遂使一室中燥气满相裛
且读叶香谱莫翻脚气集
自阳朔溯桂林再题阳朔奇峰图卷
九曲滩如折坂登漓江山势又崚嶒夜来塔造万千
级西去城增十二层员峤方壶随地起侧峰横岭向
况是春气早细雨泄云汁久坐尚无闻所苦出复入
拂茵醭巳浮揽衣腥更袭年来脚受病颇困行与立
础蒸胫同润帘霉鼻恶吸快掇薰炉来爇炭呼火急
海南香尚多价贱用易给速结初试拈沈水亦可拾
斑轻飞鹧鸪涎重起龙蛰遂使一室中燥气满相裛
且读叶香谱莫翻脚气集
自阳朔溯桂林再题阳朔奇峰图卷
九曲滩如折坂登漓江山势又崚嶒夜来塔造万千
级西去城增十二层员峤方壶随地起侧峰横岭向
卷七 第 2a 页
空淩荆关董巨多名笔如此离奇彼未曾
粤西舟次题周梦岩学使评梅山馆图(周编修/作楫江)
(西泰和人/小门生)
山馆超然远俗尘翰林且置画中身要知疏野高閒
趣才是清华贵重人花在故乡思快阁(泰和有快阁/见黄山谷诗)
图随官舫过昭津(平乐有/昭津)林泉鼎鼐休誇说尽把寒
香咏好春
题潘红茶封使富良江使槎图
越南列藩服接粤西南陲江山既修阻人物亦安熙
嗣王新袭位请
粤西舟次题周梦岩学使评梅山馆图(周编修/作楫江)
(西泰和人/小门生)
山馆超然远俗尘翰林且置画中身要知疏野高閒
趣才是清华贵重人花在故乡思快阁(泰和有快阁/见黄山谷诗)
图随官舫过昭津(平乐有/昭津)林泉鼎鼐休誇说尽把寒
香咏好春
题潘红茶封使富良江使槎图
越南列藩服接粤西南陲江山既修阻人物亦安熙
嗣王新袭位请
卷七 第 2b 页
命国乃治
帝锡以
诰敕天书焕文词皇皇
天使节特
命潘公(恭辰广西/按察使)持浮槎富良江嗣王肃威仪
恩波沐浩荡云树增华滋忆昔卅年前新阮(谓光/平)入
觐时华发被绣服我曾及见知(乾隆间阮光平入/觐大人曾见知之)
其子(谓光/缵)益不肖其臣盗乃为连年入闽浙击伐劳
我师庚申夏六月我乘风击之船盗全丧失其国遂
更衰(光缵昏庸益甚其巡海总兵四员驾船炮来闽/浙为盗嘉庆初年所谓艇匪是也嘉庆庚申六)
帝锡以
诰敕天书焕文词皇皇
天使节特
命潘公(恭辰广西/按察使)持浮槎富良江嗣王肃威仪
恩波沐浩荡云树增华滋忆昔卅年前新阮(谓光/平)入
觐时华发被绣服我曾及见知(乾隆间阮光平入/觐大人曾见知之)
其子(谓光/缵)益不肖其臣盗乃为连年入闽浙击伐劳
我师庚申夏六月我乘风击之船盗全丧失其国遂
更衰(光缵昏庸益甚其巡海总兵四员驾船炮来闽/浙为盗嘉庆初年所谓艇匪是也嘉庆庚申六)
卷七 第 3a 页
(月大人乘风纵兵击之于浙海松门船盗沈溺死数/千人总兵四人溺死者二获总兵伦贵利戮于杭总)
(兵耀斩于台馀皆就获片帆无返者/帝掷所/获四总兵印文及敕以责光缵光缵上表谢罪其国)
(由此/大衰)旧阮起农耐收复其旧基(阮光平为新阮今越/南老王阮福映乃黎)
(氏时/旧阮)栽培与倾覆
帝德皆无私名藩列南服新政善创垂(嘉庆时旧阮/灭光缵)
(帝即封农耐旧阮名福映者为越南/国王今所封王乃旧阮王嗣子名福皎)嗣王亦恭恪
请
命不敢迟洸洸潘使者说礼还敦诗文明耀桂海温
肃两得宜试看此图内江水何㳽㳽一槎天上来南
极星辰披浓花复细雨待立沧海碑
(兵耀斩于台馀皆就获片帆无返者/帝掷所/获四总兵印文及敕以责光缵光缵上表谢罪其国)
(由此/大衰)旧阮起农耐收复其旧基(阮光平为新阮今越/南老王阮福映乃黎)
(氏时/旧阮)栽培与倾覆
帝德皆无私名藩列南服新政善创垂(嘉庆时旧阮/灭光缵)
(帝即封农耐旧阮名福映者为越南/国王今所封王乃旧阮王嗣子名福皎)嗣王亦恭恪
请
命不敢迟洸洸潘使者说礼还敦诗文明耀桂海温
肃两得宜试看此图内江水何㳽㳽一槎天上来南
极星辰披浓花复细雨待立沧海碑
卷七 第 3b 页
桂林东郊耕耤田
粤西春比粤东迟禁火馀寒入古祠石壁岚光生翡
翠水田天影冻玻璃因知桂管催耕雨也似江南布
谷时好是农安边徼静一郊新绿转青旗
沿红水江至迁江县宿东轩春月甚朗十年中
三宿于此皆见明月因题曰寓月轩
一江泻红浪四山森翠微薄暮入岩邑小驻停劳机
行馆正春暖东轩犹夕霏茶盘杂藤蒟瓦盎香蔷薇
树晚杜鹃响廊暗扁蝠飞清风甫移榻皓月来𣢾扉
光迎粉壁满影入朱阑围蛮中烟晦易月色晴霁稀
粤西春比粤东迟禁火馀寒入古祠石壁岚光生翡
翠水田天影冻玻璃因知桂管催耕雨也似江南布
谷时好是农安边徼静一郊新绿转青旗
沿红水江至迁江县宿东轩春月甚朗十年中
三宿于此皆见明月因题曰寓月轩
一江泻红浪四山森翠微薄暮入岩邑小驻停劳机
行馆正春暖东轩犹夕霏茶盘杂藤蒟瓦盎香蔷薇
树晚杜鹃响廊暗扁蝠飞清风甫移榻皓月来𣢾扉
光迎粉壁满影入朱阑围蛮中烟晦易月色晴霁稀
卷七 第 4a 页
三度此寄宿彻夜皆清辉呼童举书烛豪墨试一挥
行过迁江古之瘴乡今虽瘴少然气候殊不齐
非雾非烟山气半晴半雨云光风势或凝或散天时
乍暖乍凉行过沙路石路间有草香药香莫少莫多
茶饭勿单勿厚衣裳
阅边
袭土州官静守边山猺耕读亦安然(今断藤峡内外/猺村全入保甲)
(为民猺民/有读书者)由来
盛世恩威久远胜前朝寇乱连细雨春波出藤峡閒
云落日望思田如今若问岑家事拜职孤皃十六年
行过迁江古之瘴乡今虽瘴少然气候殊不齐
非雾非烟山气半晴半雨云光风势或凝或散天时
乍暖乍凉行过沙路石路间有草香药香莫少莫多
茶饭勿单勿厚衣裳
阅边
袭土州官静守边山猺耕读亦安然(今断藤峡内外/猺村全入保甲)
(为民猺民/有读书者)由来
盛世恩威久远胜前朝寇乱连细雨春波出藤峡閒
云落日望思田如今若问岑家事拜职孤皃十六年
卷七 第 4b 页
(前明岑氏世代祸乱岑猛苏受之事虽经阳明亲定/旋定旋乱今田州岑锦本遗腹孤儿十六岁大人题)
(请袭职/无争者)
啜茶
叶暗桄榔孔雀飞万山潜蛰起春雷蛮江新涨绿如
酒此水能无饮一杯
邕江舟中
邕州古岩畺据江以为堑五管此最遥按部驻亦暂
勾当军事毕江船欲东帆论程尚逾千计月已盈三
十万大砚山两岸排成磡参差谁位置玲龙匪雕錾
绝似金锡镕猝投寒水蘸遂使天工成不受人力欠
(请袭职/无争者)
啜茶
叶暗桄榔孔雀飞万山潜蛰起春雷蛮江新涨绿如
酒此水能无饮一杯
邕江舟中
邕州古岩畺据江以为堑五管此最遥按部驻亦暂
勾当军事毕江船欲东帆论程尚逾千计月已盈三
十万大砚山两岸排成磡参差谁位置玲龙匪雕錾
绝似金锡镕猝投寒水蘸遂使天工成不受人力欠
卷七 第 5a 页
空洞能藏舟通罅亦系缆岩怪心屡惊穴多目费瞰
屏列滴苍翠深青或扬绀吾乡得其一唫者必泛滥
叹此奇峰多蛮荒自埋陷屈指古画家未见亦可憾
归途抵胜游已足系思念况有木棉花千树极红艳
野庙鹧鸪啼深林苦竹暗落日西山平春风一江澹
得复初斋全集邕州舟中读之即寄野云山人
我初闻苏斋(翁公/方纲)是闻凌氏说(凌氏仲子学于苏斋/乙巳丙午间在扬州)
及我入翰林公秉学使节山东我代公(大人授山东/学政接公任)
石帆亭上别居杭又数年公诗自缉缀寄来前数集
刋校始于浙刋成庋灵隐书藏由此设两家诗卷中
屏列滴苍翠深青或扬绀吾乡得其一唫者必泛滥
叹此奇峰多蛮荒自埋陷屈指古画家未见亦可憾
归途抵胜游已足系思念况有木棉花千树极红艳
野庙鹧鸪啼深林苦竹暗落日西山平春风一江澹
得复初斋全集邕州舟中读之即寄野云山人
我初闻苏斋(翁公/方纲)是闻凌氏说(凌氏仲子学于苏斋/乙巳丙午间在扬州)
及我入翰林公秉学使节山东我代公(大人授山东/学政接公任)
石帆亭上别居杭又数年公诗自缉缀寄来前数集
刋校始于浙刋成庋灵隐书藏由此设两家诗卷中
卷七 第 5b 页
言此颇亲切我重入翰林此事遂中辍蒋氏来岭南
后集续刻锲(砺堂相国为公门生/督粤时又刻其后集)六十有六卷十七
集胪列暮年续一集四卷李所撷(公小门生李彦章/又刻其末集四卷)
去年洛阳𥿄棕墨新印刷于是复初斋诗乃全无缺
书藏与朝鲜寄去情勿竭忆昔庚辛间袂与野云挈
红尘足不到常向苏斋谒谈经兼论诗金石缘亦结
石墨书楼中摩挲遍碑碣有时坐诗境清言落玉屑
有时石画轩山云赠怡悦东郊古寺游拈花听僧偈
壬秋潞水诗柳向亦园折丙冬复相见暖室畏寒雪
尔时公渐衰则亦嗟大耋公遽归峨嵋遗集今悲阅
后集续刻锲(砺堂相国为公门生/督粤时又刻其后集)六十有六卷十七
集胪列暮年续一集四卷李所撷(公小门生李彦章/又刻其末集四卷)
去年洛阳𥿄棕墨新印刷于是复初斋诗乃全无缺
书藏与朝鲜寄去情勿竭忆昔庚辛间袂与野云挈
红尘足不到常向苏斋谒谈经兼论诗金石缘亦结
石墨书楼中摩挲遍碑碣有时坐诗境清言落玉屑
有时石画轩山云赠怡悦东郊古寺游拈花听僧偈
壬秋潞水诗柳向亦园折丙冬复相见暖室畏寒雪
尔时公渐衰则亦嗟大耋公遽归峨嵋遗集今悲阅
卷七 第 6a 页
集中惠我诗一一字不灭十卷金石录小印为我剟
钦州竟无书诗笔从此绝(大人以朱錾金石录十卷/寄公题识公作诗并刻寄)
(小印且云钦州鱼山冯氏家有全帙可借摹刻之访/于钦州无此书公此诗后祗有铜尺诗一首遂绝笔)
好古久同心敢比老彭窃蛮江春夜船老眼一镫瞥
祭马伏波将军庙毕放船下横州大乌滩
百里奔流抱山转山麓矶头抗神殿棉红榕绿江春
深溪涧香毛鼓钟荐群舟敲钲齐下滩架棹挟篙如
待战怪石如林堆水面水与石争浪花溅滩底埋山
不可见惟见沸腾乱涡㳬滩师昂然坐船头指点从
容色不变四时水石猜高低总避石锋寻水线橹枝
钦州竟无书诗笔从此绝(大人以朱錾金石录十卷/寄公题识公作诗并刻寄)
(小印且云钦州鱼山冯氏家有全帙可借摹刻之访/于钦州无此书公此诗后祗有铜尺诗一首遂绝笔)
好古久同心敢比老彭窃蛮江春夜船老眼一镫瞥
祭马伏波将军庙毕放船下横州大乌滩
百里奔流抱山转山麓矶头抗神殿棉红榕绿江春
深溪涧香毛鼓钟荐群舟敲钲齐下滩架棹挟篙如
待战怪石如林堆水面水与石争浪花溅滩底埋山
不可见惟见沸腾乱涡㳬滩师昂然坐船头指点从
容色不变四时水石猜高低总避石锋寻水线橹枝
卷七 第 6b 页
一拨柁捩鸣折出龙门(滩下石/隙之名)激如箭水强舟弱舟
自摇摇动篷窗作寒颤津吏送我似目愁我喜下濑
飞桡便滩遥石尽春江平跃鲤犹惊掠波燕(庙中藏/伏波将)
(军小印伏波不止马一/人但印则真汉物也)
浔州道中
鹧鸪天气半晴阴野路荒江取次吟新涨绿齐芳草
岸夕阳红助木棉林云归蛮洞开还合春入猺村浅
复深差比阳明多逸兴思田行过又邕浔
过端州羚羊砚石峡
千里青山百道舟合流一峡在端州会齐万派清泉
自摇摇动篷窗作寒颤津吏送我似目愁我喜下濑
飞桡便滩遥石尽春江平跃鲤犹惊掠波燕(庙中藏/伏波将)
(军小印伏波不止马一/人但印则真汉物也)
浔州道中
鹧鸪天气半晴阴野路荒江取次吟新涨绿齐芳草
岸夕阳红助木棉林云归蛮洞开还合春入猺村浅
复深差比阳明多逸兴思田行过又邕浔
过端州羚羊砚石峡
千里青山百道舟合流一峡在端州会齐万派清泉
卷七 第 7a 页
眼润透三岩腻石头灵障磨开天不惜慧根凿破尔
应愁羚羊有角成何迹莫向诗禅捉摸求
三月晦日立夏节过端溪
木棉花过看桐华(浔州满岸木棉/梧州满山桐花)一路桐华看到家
万叠青山千折水好春才去即天涯
定静堂前手种荔支今夏结子颇多积雨甚凉
甘浆欲迸学白沙就树啖荔法啖之
东堂栽荔已三年雨后甘浆晓最鲜就树啖鲜原有
法不妨竟学荔支仙
那堪七日马鞍驮一日离枝变已多如此须臾真不
应愁羚羊有角成何迹莫向诗禅捉摸求
三月晦日立夏节过端溪
木棉花过看桐华(浔州满岸木棉/梧州满山桐花)一路桐华看到家
万叠青山千折水好春才去即天涯
定静堂前手种荔支今夏结子颇多积雨甚凉
甘浆欲迸学白沙就树啖荔法啖之
东堂栽荔已三年雨后甘浆晓最鲜就树啖鲜原有
法不妨竟学荔支仙
那堪七日马鞍驮一日离枝变已多如此须臾真不
卷七 第 7b 页
离色香与味问如何
奉
命移节滇黔滨行拜 天后宫
自我领封疆初出即筹海浙粤东复南于今十七载
目睹鲸波平扶桑发晁彩交南与泰西
国威动真宰至诚虽感神自惧晚节改顿首湄洲宫
庶几寡尤悔
检书
十载居岭南积书数十架兹为南诏行安得全弃卸
戚友可以别此事岂能罢损之又损之巳劳四牡驾
奉
命移节滇黔滨行拜 天后宫
自我领封疆初出即筹海浙粤东复南于今十七载
目睹鲸波平扶桑发晁彩交南与泰西
国威动真宰至诚虽感神自惧晚节改顿首湄洲宫
庶几寡尤悔
检书
十载居岭南积书数十架兹为南诏行安得全弃卸
戚友可以别此事岂能罢损之又损之巳劳四牡驾
卷七 第 8a 页
儿曹复好事丰碑载泰华(余请箧双/碑以行)滇池虽控夷内
政颇清暇正宜理陈编青镫坐清夜思书若无书未
免动嗟讶彼鲜藏书家一瓻安所借琴鹤欲相随莞
尔可辞谢
刘朴石(彬华)何湘文(南钰)谢里甫(兰生)胡香海
(森)张棠村(业南)李绣子(黼平)诸书院院长暨学
海堂学博生徒皆有图咏送别题荅一律
几年岭表虑先深得暇才游儒士林讲学是非须实
事读书愚智在虚心汲投渊海古修绠气盛衣冠朋
合簪此后怀人各何所半看图咏半登临
政颇清暇正宜理陈编青镫坐清夜思书若无书未
免动嗟讶彼鲜藏书家一瓻安所借琴鹤欲相随莞
尔可辞谢
刘朴石(彬华)何湘文(南钰)谢里甫(兰生)胡香海
(森)张棠村(业南)李绣子(黼平)诸书院院长暨学
海堂学博生徒皆有图咏送别题荅一律
几年岭表虑先深得暇才游儒士林讲学是非须实
事读书愚智在虚心汲投渊海古修绠气盛衣冠朋
合簪此后怀人各何所半看图咏半登临
卷七 第 8b 页
别医者范素庵(浚)
四年病脚气两足殊支离岂无千金药岂无三世医
柰此湿与热兼之劳且衰不剧已为幸安能有痊期
君恩念老臣移节居滇池彼间不寒暑貂葛无所施
彼间不卑湿高燥如京师即使自乞郡亦惟此地宜
范氏送我行远过端江涯为言相别后当是去病时
避暑
路出苍梧中节气过大暑川途已苦热况复日当午
近岸得茂林篱落成小圃修竹高逾楼老柚密如户
可识绿阴中幽翳胜栋宇愿凉风暂清计曰暑将处
四年病脚气两足殊支离岂无千金药岂无三世医
柰此湿与热兼之劳且衰不剧已为幸安能有痊期
君恩念老臣移节居滇池彼间不寒暑貂葛无所施
彼间不卑湿高燥如京师即使自乞郡亦惟此地宜
范氏送我行远过端江涯为言相别后当是去病时
避暑
路出苍梧中节气过大暑川途已苦热况复日当午
近岸得茂林篱落成小圃修竹高逾楼老柚密如户
可识绿阴中幽翳胜栋宇愿凉风暂清计曰暑将处
卷七 第 9a 页
西山暮起云挂帆向前浦欲添溪上波须听今夜雨
舟过广西陡河谒分水神庙
峨峨海阳山一源分两溜南与南海通北与湘湖凑
陡河三十六设闸不使漏我来欲溯之涸逢庚伏后
安能陆荡舟来朝马将走俄看风转帆油然云出岫
凉雨漫天来入夜远且透涨发大榕江津吏启河窦
压水舟尺许水今二尺厚若到天平间势易转河右
山灵更示奇巧待入陡候乌云天际垂复令秋雨逗
又闻四月早祷雨得神救古祠林樾清平野稻花秀
我今逾岭脊顺流行更骤回首谢山灵岂非得显佑
舟过广西陡河谒分水神庙
峨峨海阳山一源分两溜南与南海通北与湘湖凑
陡河三十六设闸不使漏我来欲溯之涸逢庚伏后
安能陆荡舟来朝马将走俄看风转帆油然云出岫
凉雨漫天来入夜远且透涨发大榕江津吏启河窦
压水舟尺许水今二尺厚若到天平间势易转河右
山灵更示奇巧待入陡候乌云天际垂复令秋雨逗
又闻四月早祷雨得神救古祠林樾清平野稻花秀
我今逾岭脊顺流行更骤回首谢山灵岂非得显佑
卷七 第 9b 页
泊舟浯溪登𢈪亭
桂舟下湘水又来著浯溪欲试两脚力故寻十载蹊
蜡屐渐相得𢈪亭殊可跻漫叟旧祠宅野衲重招携
(嘉庆廿二年大人过此题名壁/石亭外有次山祠宅旧僧尚在)再读中兴颂还拂山
谷题碑头走螺蠡台角鸣塘𧋘高林暑犹炽截壁曰
易西安得涷雨洗待看湘云低
湘江村舍
湘山如翠黛湘水如碧玉岩下有居人林深不见屋
落落百尺松阴阴万竿竹竹密一径空照见人皆绿
况有流泉声清泠比琴筑如此山居幽其人定无俗
桂舟下湘水又来著浯溪欲试两脚力故寻十载蹊
蜡屐渐相得𢈪亭殊可跻漫叟旧祠宅野衲重招携
(嘉庆廿二年大人过此题名壁/石亭外有次山祠宅旧僧尚在)再读中兴颂还拂山
谷题碑头走螺蠡台角鸣塘𧋘高林暑犹炽截壁曰
易西安得涷雨洗待看湘云低
湘江村舍
湘山如翠黛湘水如碧玉岩下有居人林深不见屋
落落百尺松阴阴万竿竹竹密一径空照见人皆绿
况有流泉声清泠比琴筑如此山居幽其人定无俗
卷七 第 10a 页
笑我坐篷窗秋阳正相曝
泛湘川过南岳得雨
三湘水郁蒸衡山降云雨直将岳顶寒下洗人间暑
(岳顶甚寒大人昔/八月登加小裘)刚风激低雷凉气落平楚馀电煽
残夜晓烟冱前浦天北暂放晴明霞半轩举时于金
碧中恍愡觅𡵺嵝𡵺嵝不可见朱陵秘灵府昔登祝
融峰纤云捲秋宇今来苦炎热秋阴盖天柱或云或
不云各如所愿与
日出洞庭湖
日出洞庭湖苍茫坼楚吴星河随夜去云梦入天无
泛湘川过南岳得雨
三湘水郁蒸衡山降云雨直将岳顶寒下洗人间暑
(岳顶甚寒大人昔/八月登加小裘)刚风激低雷凉气落平楚馀电煽
残夜晓烟冱前浦天北暂放晴明霞半轩举时于金
碧中恍愡觅𡵺嵝𡵺嵝不可见朱陵秘灵府昔登祝
融峰纤云捲秋宇今来苦炎热秋阴盖天柱或云或
不云各如所愿与
日出洞庭湖
日出洞庭湖苍茫坼楚吴星河随夜去云梦入天无
卷七 第 10b 页
晓色非南海乡心比具区秋帆向沅浦犹恐失东隅
夜泊
新秋沅水上向晚泊轻航岸草万虫响山松纤月凉
心依清夜永梦绕楚川长北斗天边近遥遥思帝乡
入月七日又泊
爱此秋船月清光逐夜添特移欹几烛尽捲压窗帘
露气沈沈净风漪细细恬绝胜官阁里颇热闭深严
过会同
近夜中秋月沅州与靖州山围百蛮静月照五溪流
黔水连疆去吾家旧绩留昔年受降处八十六回秋
夜泊
新秋沅水上向晚泊轻航岸草万虫响山松纤月凉
心依清夜永梦绕楚川长北斗天边近遥遥思帝乡
入月七日又泊
爱此秋船月清光逐夜添特移欹几烛尽捲压窗帘
露气沈沈净风漪细细恬绝胜官阁里颇热闭深严
过会同
近夜中秋月沅州与靖州山围百蛮静月照五溪流
黔水连疆去吾家旧绩留昔年受降处八十六回秋
卷七 第 11a 页
(乾隆五年秋先曾祖征苗由沅/进兵十战皆捷降者数千人)
沙岸坐月
秋月明如昼江沙白似霜停舟催晚饭登岸坐新凉
地喜离卑湿途非虑阻长惟思各儿女五处共清光
(计此时伯兄在京福行至桂林季/弟行至赣州叔弟及妹在扬州)
过黄平登飞云岩再用壶中九华韵
罗浮海上合云峰又逐天风向远空已掠桂梧过岳
麓又飘兰芷入黔中云能化石山形覆石复成云水
气通惜未东岩看瀑去祗听幽涧漱玲珑
过清镇安平县
沙岸坐月
秋月明如昼江沙白似霜停舟催晚饭登岸坐新凉
地喜离卑湿途非虑阻长惟思各儿女五处共清光
(计此时伯兄在京福行至桂林季/弟行至赣州叔弟及妹在扬州)
过黄平登飞云岩再用壶中九华韵
罗浮海上合云峰又逐天风向远空已掠桂梧过岳
麓又飘兰芷入黔中云能化石山形覆石复成云水
气通惜未东岩看瀑去祗听幽涧漱玲珑
过清镇安平县
卷七 第 11b 页
山阻舟车废溪深阡陌长荍花秋雪白稻叶晚云黄
谷贱农翻拙蚕兴织已忙教民栽橡栗竟欲抵柔桑
(今秋稻大熟有一根双穗者长六尺一石米仅值数/百钱因舟车不便不能远出也近年镇远贵阳一路)
(仿遵义橡叶饲蚕之法/广兴丝织民计少饶)
重九日登黔西老鹰崖
朝朝尽绕青山走已有文书到心手忽然直上老鹰
崖蓦想今朝是重九老鹰摩霜下晴空危巢即在悬
崖中此间祗许飞鸟过何年人迹西南通百丈一盘
十丈一折愈折愈高且盘且歇负牵双引竹舆竿石
火迸生马蹄铁衰翁颇羡据鞍人廿里高崖竟登越
谷贱农翻拙蚕兴织已忙教民栽橡栗竟欲抵柔桑
(今秋稻大熟有一根双穗者长六尺一石米仅值数/百钱因舟车不便不能远出也近年镇远贵阳一路)
(仿遵义橡叶饲蚕之法/广兴丝织民计少饶)
重九日登黔西老鹰崖
朝朝尽绕青山走已有文书到心手忽然直上老鹰
崖蓦想今朝是重九老鹰摩霜下晴空危巢即在悬
崖中此间祗许飞鸟过何年人迹西南通百丈一盘
十丈一折愈折愈高且盘且歇负牵双引竹舆竿石
火迸生马蹄铁衰翁颇羡据鞍人廿里高崖竟登越
卷七 第 12a 页
(大人自注马伏波据鞍年六十三余/今年六十三虽不健然可称翁矣)登高难遇重九
时重阳难得登高诗今朝无意巧相并作诗应寄家
人知此间峰峦远比岭南大节候未较江南迟皇华
一洗园圃气野菊挂崖开瘦枝
云南督署之东园亭馆花木之胜为𠪾任所未
有心念此间宜有鹤未几日忽飞一白鹤来翌
日又有一鹤盘旋空中鸣声相呼薄暮并集于
园月馀遂驯且能舞矣作来鹤篇
我入滇池数千里载万卷书非得已不将一鹤伴琴
来多恐禽轩累行李宜园亭馆清如仙周遮竹地梅
时重阳难得登高诗今朝无意巧相并作诗应寄家
人知此间峰峦远比岭南大节候未较江南迟皇华
一洗园圃气野菊挂崖开瘦枝
云南督署之东园亭馆花木之胜为𠪾任所未
有心念此间宜有鹤未几日忽飞一白鹤来翌
日又有一鹤盘旋空中鸣声相呼薄暮并集于
园月馀遂驯且能舞矣作来鹤篇
我入滇池数千里载万卷书非得已不将一鹤伴琴
来多恐禽轩累行李宜园亭馆清如仙周遮竹地梅
卷七 第 12b 页
花天閒阶十丈草如席惜少皋羽来蹁跹忽听园中
发清唳亭边横落车轮翅一鹤适从何处来老叟灌
园诧奇事一鹤忽来已诧奇翌日又得一鹤随嗟我
念鹤鹤岂知鹤来随我谁使之胎仙识我是清俸肯
来啄料兼催诗我诗昔未向鹤吟今与尔同万里心
羽带点苍山上雪梦入澜沧江水深风和对舞百花
下露寒相警青松阴如此园林如此鹤屈指廿年无
此乐惟忆春明仙蝶来修书未了秋花落(昔大人在/京有仙蝶)
(来园/中)
栽花
发清唳亭边横落车轮翅一鹤适从何处来老叟灌
园诧奇事一鹤忽来已诧奇翌日又得一鹤随嗟我
念鹤鹤岂知鹤来随我谁使之胎仙识我是清俸肯
来啄料兼催诗我诗昔未向鹤吟今与尔同万里心
羽带点苍山上雪梦入澜沧江水深风和对舞百花
下露寒相警青松阴如此园林如此鹤屈指廿年无
此乐惟忆春明仙蝶来修书未了秋花落(昔大人在/京有仙蝶)
(来园/中)
栽花
卷七 第 13a 页
前辈栽花树留香与后来我来百年后树更四时栽
人纵相随老花还不断开世臣与乔木此意在官梅
滇园煮茶
先生茶隐处还在竹林中秋笋犹抽绿凉花尚闹红
名园三径胜清味一瓯同短榻松烟外无能学醉翁
云南督署宜园十咏
仙馆昙云(昆华仙馆粉匾无𣢾在园东北前/有昙花一株高覆玲石大人以𥿄)
(书琅嬛仙馆匾/加于木匾之上)
昙云覆昙花昙花护仙馆云蒸晓露香花散春云满
我无仙释情怡云亦萧散终朝趣事心暂许对花懒
人纵相随老花还不断开世臣与乔木此意在官梅
滇园煮茶
先生茶隐处还在竹林中秋笋犹抽绿凉花尚闹红
名园三径胜清味一瓯同短榻松烟外无能学醉翁
云南督署宜园十咏
仙馆昙云(昆华仙馆粉匾无𣢾在园东北前/有昙花一株高覆玲石大人以𥿄)
(书琅嬛仙馆匾/加于木匾之上)
昙云覆昙花昙花护仙馆云蒸晓露香花散春云满
我无仙释情怡云亦萧散终朝趣事心暂许对花懒
卷七 第 13b 页
虚斋香雪(仙馆西古梅多/处名香雪斋)
有梅斋已清况是梅皆老繁枝满覆檐苔根亦合抱
得雪香极清无雪香更早春深阶下晴落素不可埽
南轩赏雨(雨春轩在池/南射棚北)
春雨何处来春云起昆海随风过南轩天意实潇洒
安得坐佳士品诗索真解我纵不醉吟玉壶杏花买
山房贯月(房在池东如/船东西皆窗)
我家贯月船千里淩沧江船不到滇池山房抵小艭
明月随我来夜夜贯八窗窗西曲池水印月得一双
花棚序射(轩南有棕棚为阅射之/地名观德圃有古梅)
有梅斋已清况是梅皆老繁枝满覆檐苔根亦合抱
得雪香极清无雪香更早春深阶下晴落素不可埽
南轩赏雨(雨春轩在池/南射棚北)
春雨何处来春云起昆海随风过南轩天意实潇洒
安得坐佳士品诗索真解我纵不醉吟玉壶杏花买
山房贯月(房在池东如/船东西皆窗)
我家贯月船千里淩沧江船不到滇池山房抵小艭
明月随我来夜夜贯八窗窗西曲池水印月得一双
花棚序射(轩南有棕棚为阅射之/地名观德圃有古梅)
卷七 第 14a 页
昔在杭州时西围曾射鹄三十有二年此怀颇枨触
两臂亦已衰弯弧力不足惟呼健儿来花棚看飞镞
蔬圃咬香(箭圃之南杉林之东/关庙/之西有閒地数亩以为蔬圃)
种菊成老圃种菜成家围新霜压肥绿清妙殊鸡豚
短锄亲手斸煮以佐晚飧试语知味者其香尤在根
石彴观鱼(雨春轩北香雪斋南/有池有石桥养鱼)
濠梁说鱼乐机锋法始开固知斗狂禅本自清谈来
独游石池上悠然得所哉欺方乃君子非道枉庸材
宜亭来鹤(宜亭在仙馆南/观音海天阁西/多古柏有高十丈者大人九月莅)
(滇十月八日忽飞一白鹤来次日薄暮又一/白鹤盘旋空中与先鹤鸣相应亦落于园中)
两臂亦已衰弯弧力不足惟呼健儿来花棚看飞镞
蔬圃咬香(箭圃之南杉林之东/关庙/之西有閒地数亩以为蔬圃)
种菊成老圃种菜成家围新霜压肥绿清妙殊鸡豚
短锄亲手斸煮以佐晚飧试语知味者其香尤在根
石彴观鱼(雨春轩北香雪斋南/有池有石桥养鱼)
濠梁说鱼乐机锋法始开固知斗狂禅本自清谈来
独游石池上悠然得所哉欺方乃君子非道枉庸材
宜亭来鹤(宜亭在仙馆南/观音海天阁西/多古柏有高十丈者大人九月莅)
(滇十月八日忽飞一白鹤来次日薄暮又一/白鹤盘旋空中与先鹤鸣相应亦落于园中)
卷七 第 14b 页
(皆甚驯月/馀能舞)
翩翩双白鹤飞来亦何奇顿使虚庭前松柏增清姿
我来看鹤舞鹤亦听我诗鹤固宜此园园得鹤更宜
竹林茶隐(大人在粤绘竹林茶隐图乃抚署/园也今则园竹数干竿茶隐更宜)
山隐在粤西竹隐在粤东今游滇水园所隐将毋同
閒步玲石径静坐深篁中茶烟藏不得轻飏林外风
𨹁岭怡云(与春楼东仙馆北有土山登之可/望四围远近云山大人筑石台石)
(几于山上𨹁音虹见汉书地理志即/滇中铜山也今省城北山皆称𨹁山)
岭上多白云云岂为我白我情自与怡持之亦无迹
石台览四山悦性永晨夕自署曰云翁不复分主客
翩翩双白鹤飞来亦何奇顿使虚庭前松柏增清姿
我来看鹤舞鹤亦听我诗鹤固宜此园园得鹤更宜
竹林茶隐(大人在粤绘竹林茶隐图乃抚署/园也今则园竹数干竿茶隐更宜)
山隐在粤西竹隐在粤东今游滇水园所隐将毋同
閒步玲石径静坐深篁中茶烟藏不得轻飏林外风
𨹁岭怡云(与春楼东仙馆北有土山登之可/望四围远近云山大人筑石台石)
(几于山上𨹁音虹见汉书地理志即/滇中铜山也今省城北山皆称𨹁山)
岭上多白云云岂为我白我情自与怡持之亦无迹
石台览四山悦性永晨夕自署曰云翁不复分主客
卷七 第 15a 页
阅边兵至开化
重镇初逢
昭代开(明以前皆/未置郡县)岩疆三面万山回江流尽向南交
去(至交阯界/百三十里)驿马惟从北路来(东南西皆走/交阯路也)阿雅维
摩沿里寨(今各里皆宋元明阿雅龙氏维/摩沈氏之旧地城南即有瘴)侬人僰子
异衣裁(侬僰獛𤣕等数十种相/隔一村即殊衣异俗)可知
上国恩威远此地犹高节使台
夜坐
静閟寒城已二更节楼西畔月斜明远山夜色沈沈
碧百八钟声万里情
重镇初逢
昭代开(明以前皆/未置郡县)岩疆三面万山回江流尽向南交
去(至交阯界/百三十里)驿马惟从北路来(东南西皆走/交阯路也)阿雅维
摩沿里寨(今各里皆宋元明阿雅龙氏维/摩沈氏之旧地城南即有瘴)侬人僰子
异衣裁(侬僰獛𤣕等数十种相/隔一村即殊衣异俗)可知
上国恩威远此地犹高节使台
夜坐
静閟寒城已二更节楼西畔月斜明远山夜色沈沈
碧百八钟声万里情
卷七 第 15b 页
卷七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七 琅嬛仙馆诗略
甲子
题陈曼生种榆仙馆图
白云飞断天空青抽筒叠镜窥窈冥上有神仙之
福庭寿星躔次开畦町白榆落荚如尧萱呼龙耕
烟种不停仙人山馆敞未扄十行高树围虚亭银
河珊珊声可听河边大石排苍屏石破漏雨惊秋
霆瑶枝玉叶敲珑玲仙人馆中睡不醒一梦下堕
一百龄精光在心耿耿灵有时如珠复如荧枌阴
古社春风馨馆中书卷甘石经夜半起看天南星
甲子
题陈曼生种榆仙馆图
白云飞断天空青抽筒叠镜窥窈冥上有神仙之
福庭寿星躔次开畦町白榆落荚如尧萱呼龙耕
烟种不停仙人山馆敞未扄十行高树围虚亭银
河珊珊声可听河边大石排苍屏石破漏雨惊秋
霆瑶枝玉叶敲珑玲仙人馆中睡不醒一梦下堕
一百龄精光在心耿耿灵有时如珠复如荧枌阴
古社春风馨馆中书卷甘石经夜半起看天南星
卷七 第 1b 页
门前历历疏如棂
复与诸友分赋商周十三酒器为 堂上寿
得周兕觥(觥高七寸下器皆如爵七有盖盖/作牺首盖里及器皆有铭九字日)
(子/在/作文父乙彝/造作精致旧所罕见)
岁华周绮甲介寿重举觞古觞十三器罗列别成
行友朋多欢心一一登予堂分器祝眉寿予亦奉
兕觥兕斛高似爵有盖制特强盖流作牺首斛然
额角长盖叶亦如叶相合诚相当左右各有缺双
柱居其旁器盖皆有铭九字成阴阳四火加辛足
子某字莫详在邦作为 文父彝何臧安知公与
复与诸友分赋商周十三酒器为 堂上寿
得周兕觥(觥高七寸下器皆如爵七有盖盖/作牺首盖里及器皆有铭九字日)
(子/在/作文父乙彝/造作精致旧所罕见)
岁华周绮甲介寿重举觞古觞十三器罗列别成
行友朋多欢心一一登予堂分器祝眉寿予亦奉
兕觥兕斛高似爵有盖制特强盖流作牺首斛然
额角长盖叶亦如叶相合诚相当左右各有缺双
柱居其旁器盖皆有铭九字成阴阳四火加辛足
子某字莫详在邦作为 文父彝何臧安知公与
卷七 第 2a 页
卿莫辨周与商兽面缩囷蠢云纹浮青苍为吟豳
风诗称此为无疆惠子咏其斛旨酒思不忘郑曹
诸大夫燕响觥皆扬古人致孝养且以合嘉祥载
稽卷耳传义勿求毛苌工歌间钟磬酌酒春风香
诸友共饮御歌诗各成章愿言千百年寿如金石
长
春日漪园即事
漪园水阁偶来登九曲栏干一一凭好景行当春
二月远山看到第三层我虽久作西湖长那得閒
如小院僧莫遣鸣珂过堤去六桥花柳太飞腾
风诗称此为无疆惠子咏其斛旨酒思不忘郑曹
诸大夫燕响觥皆扬古人致孝养且以合嘉祥载
稽卷耳传义勿求毛苌工歌间钟磬酌酒春风香
诸友共饮御歌诗各成章愿言千百年寿如金石
长
春日漪园即事
漪园水阁偶来登九曲栏干一一凭好景行当春
二月远山看到第三层我虽久作西湖长那得閒
如小院僧莫遣鸣珂过堤去六桥花柳太飞腾
卷七 第 2b 页
题秋平黄居士(文旸)净因张道人(因)埽垢山
房联吟图
高义汉伯鸾裘褐得贤孟同居霸陵山弹琴事吟
咏其诗惜无传但传举案敬吾友黄居士德与少
君并两篇柳絮吟遂挽鹿车迎山居得埽垢一尘
不来凝芦帘纸阁间岚翠相掩映乃知因与缘天
意使之净几卷冰雪文相和不相竞一洗凡艳空
耻比玉台镜秋树绕高庭苍苔积幽磴遥想联吟
人山阁共閒凭城中万人家俗氛风不定惟此小
山居但见白云横
房联吟图
高义汉伯鸾裘褐得贤孟同居霸陵山弹琴事吟
咏其诗惜无传但传举案敬吾友黄居士德与少
君并两篇柳絮吟遂挽鹿车迎山居得埽垢一尘
不来凝芦帘纸阁间岚翠相掩映乃知因与缘天
意使之净几卷冰雪文相和不相竞一洗凡艳空
耻比玉台镜秋树绕高庭苍苔积幽磴遥想联吟
人山阁共閒凭城中万人家俗氛风不定惟此小
山居但见白云横
卷七 第 3a 页
朱右甫(为弼)摹辑续钟鼎款识作秋斋摹篆
图属题予按昔人论诗论词论画皆有绝句
因作论钟鼎文绝句十六首题之
山斋竹树起秋阴多少铭文写吉金说与时人浑
不解四千年上古人心
商盘周诰古文词宋椠经书巳足奇谁识斋中钟
鼎字铸当周孔未生时
铸器能铭古大夫一篇款识十行馀尚书二十九
篇外绝胜讹残汲冢书
左史真能读典坟灵均曾以善书闻若非篆体䵼
图属题予按昔人论诗论词论画皆有绝句
因作论钟鼎文绝句十六首题之
山斋竹树起秋阴多少铭文写吉金说与时人浑
不解四千年上古人心
商盘周诰古文词宋椠经书巳足奇谁识斋中钟
鼎字铸当周孔未生时
铸器能铭古大夫一篇款识十行馀尚书二十九
篇外绝胜讹残汲冢书
左史真能读典坟灵均曾以善书闻若非篆体䵼
卷七 第 3b 页
彝在举世无人见古文
德功册赏与勋声国邑王年氏族名半订传讹半
补逸聚来能敌左邱明
象形指事最精微假借谐声见尚稀一字写成百
凝注那如隶草任人挥
秋斋拓字响登登油素摹成一片冰屋漏折钗皆
不似浓如挑漆结如绳
一字经人十日思却从许慎上推之韩苏若解摹
周篆石鼓诗歌当更奇
有篆方增彝器重无斑始见鍊金纯若将青绿为
德功册赏与勋声国邑王年氏族名半订传讹半
补逸聚来能敌左邱明
象形指事最精微假借谐声见尚稀一字写成百
凝注那如隶草任人挥
秋斋拓字响登登油素摹成一片冰屋漏折钗皆
不似浓如挑漆结如绳
一字经人十日思却从许慎上推之韩苏若解摹
周篆石鼓诗歌当更奇
有篆方增彝器重无斑始见鍊金纯若将青绿为
卷七 第 4a 页
题品不是真能识古人
或交繶带或云雷半是镕成半凿开凫氏煎金真
不朽几多竹帛尽成灰
晋唐俗字不知古直至宣和书始传七百年来零
落尽一函图篆印方圆
鼎鬲盘彝甗敦钟刻成石帖与金同百千古字今
犹在第一勋推薛尚功
却怪复斋与啸堂百千钟鼎岂皆亡如今积古斋
中物又是当年谁氏藏
子孙永保万年用过眼云烟亦达观一自秋斋摹
或交繶带或云雷半是镕成半凿开凫氏煎金真
不朽几多竹帛尽成灰
晋唐俗字不知古直至宣和书始传七百年来零
落尽一函图篆印方圆
鼎鬲盘彝甗敦钟刻成石帖与金同百千古字今
犹在第一勋推薛尚功
却怪复斋与啸堂百千钟鼎岂皆亡如今积古斋
中物又是当年谁氏藏
子孙永保万年用过眼云烟亦达观一自秋斋摹
卷七 第 4b 页
篆后几家宝守几凋残
先生嗜好与吾同日日斋中篆古铜庚鼎肉羹朋
爵酒大林钟响动金风
篆形字与画同之后世称奇古不奇今日秋斋图
句里古人若见也应疑
由永康至缙云
山叠渐无路云开时有风鸠啼新雨后马踏乱泉
中香草暖愈烈岩花湿更红行春一何远千里浙
江东
过桃花岭
先生嗜好与吾同日日斋中篆古铜庚鼎肉羹朋
爵酒大林钟响动金风
篆形字与画同之后世称奇古不奇今日秋斋图
句里古人若见也应疑
由永康至缙云
山叠渐无路云开时有风鸠啼新雨后马踏乱泉
中香草暖愈烈岩花湿更红行春一何远千里浙
江东
过桃花岭
卷七 第 5a 页
白云横绝万峰齐更踏东峰向岭西掉臂巳过白
云上回头尽见万峰低何年道士栽桃树终古征
人散马蹄我向东瓯催战舰封关那用一丸泥
山花
栝苍山外看春来嫩蕊残英次第催记取年年三
月里青桐花落柚花开
等闲樵斧向山中割得娇花与草同几日春风又
春雨杜鹃依旧映山红
蒙茸草树蝶交飞但觉薰衣香气微忽见山风披
绿叶一枝白破野蔷薇
云上回头尽见万峰低何年道士栽桃树终古征
人散马蹄我向东瓯催战舰封关那用一丸泥
山花
栝苍山外看春来嫩蕊残英次第催记取年年三
月里青桐花落柚花开
等闲樵斧向山中割得娇花与草同几日春风又
春雨杜鹃依旧映山红
蒙茸草树蝶交飞但觉薰衣香气微忽见山风披
绿叶一枝白破野蔷薇
卷七 第 5b 页
小树黄花似马缨紫葳蕤间碧珑玲野花多少不
曾识一笑四山相对青
观青田石门洞天瀑布夜宿洞口
午发栝州外夕歇石门阴春流出双阙暮色隐高
岑孤峰新绿聚危彴杂花沉路转境屡变岩回情
愈深飞流冒天半喷瀑压平林时有回风来激此
奔泉音凉声乍洒淅素影何萧森冰丝暗扑面珠
尘湿沾襟仙都自清閟过客屡幽寻讵可涤尘鞅
聊将清道心秉烛出洞口舣舟眠水浔梦残山月
晓松顶鸣胎禽
曾识一笑四山相对青
观青田石门洞天瀑布夜宿洞口
午发栝州外夕歇石门阴春流出双阙暮色隐高
岑孤峰新绿聚危彴杂花沉路转境屡变岩回情
愈深飞流冒天半喷瀑压平林时有回风来激此
奔泉音凉声乍洒淅素影何萧森冰丝暗扑面珠
尘湿沾襟仙都自清閟过客屡幽寻讵可涤尘鞅
聊将清道心秉烛出洞口舣舟眠水浔梦残山月
晓松顶鸣胎禽
卷七 第 6a 页
由温州渡江至乐清
春风海上来披拂东瓯山山海旧相识三度兹往
还白潮汎孤屿青嶂抱严关浪恬笳鼓静麦熟渔
樵閒挂席指江北叠岭重跻攀奇峰互亏蔽众瀑
争潺湲香草生涧底众花开云间惜未进帆海观
耕到玉环
游天台桐柏宫观琼台双阙
逆流践飞瀑峻岭九折通仙都豁然辟峨峨桐柏
宫神皋正平敞圆抱千百弓一渡分三桥四面环
九峰岩峦谢险僻云气何冲融金庭古洞碧福地
春风海上来披拂东瓯山山海旧相识三度兹往
还白潮汎孤屿青嶂抱严关浪恬笳鼓静麦熟渔
樵閒挂席指江北叠岭重跻攀奇峰互亏蔽众瀑
争潺湲香草生涧底众花开云间惜未进帆海观
耕到玉环
游天台桐柏宫观琼台双阙
逆流践飞瀑峻岭九折通仙都豁然辟峨峨桐柏
宫神皋正平敞圆抱千百弓一渡分三桥四面环
九峰岩峦谢险僻云气何冲融金庭古洞碧福地
卷七 第 6b 页
天光红司马暨杜吕一一留仙踪玉笙栖子晋丹
灶居葛翁道书虽微茫史传殊可宗所以俯仰间
神契孙兴公前台汲醴泉西地逾卧龙境变五里
外琼台居悬空乃如巨壑底孤塔高巃嵷上有一
道士茅笠无春冬麇麚不敢到魑魅无能逢毋乃
青溪上景纯昔所从其南夹双阙阊阖来天风霞
标出其间倒影移西东何时明月夜鸾凤鸣雍雍
远人肯到此气巳超凡庸缅怀老聃言顺物守以
冲讵必骖琅舆真入云天中
宿国清寺
灶居葛翁道书虽微茫史传殊可宗所以俯仰间
神契孙兴公前台汲醴泉西地逾卧龙境变五里
外琼台居悬空乃如巨壑底孤塔高巃嵷上有一
道士茅笠无春冬麇麚不敢到魑魅无能逢毋乃
青溪上景纯昔所从其南夹双阙阊阖来天风霞
标出其间倒影移西东何时明月夜鸾凤鸣雍雍
远人肯到此气巳超凡庸缅怀老聃言顺物守以
冲讵必骖琅舆真入云天中
宿国清寺
卷七 第 7a 页
一庭聚花气双涧舍泉声暝色渐相近山云殊欲
生松杉迷屋角蝙蝠拂镫檠笋蕨有馀味虚堂藤
榻横
雨中至高明寺
路转深山骇见闻灵风吹雨白纷纷万鹅鼓翅溪
翻浪一甑开炊谷滃云塞耳雷轮人不语当门咫
尺树难分仙都为客开奇境岂似寻常放夕曛
雨后至石梁观瀑宿上方广寺
披云蹑修磴冒雨厉鸣涧九曲沿花溪千步落松
栈乘兴驰高情游心得奇观飞瀑出云中石梁亘
生松杉迷屋角蝙蝠拂镫檠笋蕨有馀味虚堂藤
榻横
雨中至高明寺
路转深山骇见闻灵风吹雨白纷纷万鹅鼓翅溪
翻浪一甑开炊谷滃云塞耳雷轮人不语当门咫
尺树难分仙都为客开奇境岂似寻常放夕曛
雨后至石梁观瀑宿上方广寺
披云蹑修磴冒雨厉鸣涧九曲沿花溪千步落松
栈乘兴驰高情游心得奇观飞瀑出云中石梁亘
卷七 第 7b 页
天半随指落断虹翘掌抉云汉动地春雷鸣开峡
白龙窜奔争势益狂激落派皆散言念西池谣聊
兴吕梁叹攀援登回梯凭临上层岸悬流目光摇
飞渡足力惮归云宿楼际鸣河喧枕畔坐啸拟游
仙入梦谢俗宦神清眠易足猿鸟巳呼旦
晓发石梁
晓起一楼开群山压户来晴云分石塔初日上经
台药气满山发泉声彻夜催定知桑下宿端不及
天台
万年寺前古树八九株高十馀丈俗名罗汉
白龙窜奔争势益狂激落派皆散言念西池谣聊
兴吕梁叹攀援登回梯凭临上层岸悬流目光摇
飞渡足力惮归云宿楼际鸣河喧枕畔坐啸拟游
仙入梦谢俗宦神清眠易足猿鸟巳呼旦
晓发石梁
晓起一楼开群山压户来晴云分石塔初日上经
台药气满山发泉声彻夜催定知桑下宿端不及
天台
万年寺前古树八九株高十馀丈俗名罗汉
卷七 第 8a 页
松
非枞非柏古何树唐寺门前八九株万叶倒垂青
珞索一身高矗绿浮图往来鸾鹤应常住供养云
烟定不枯留语后人三百载八峰中有此松无
山禽五首
行人苍山路百盘绝无人处白云寒泉如琴筑风
如籁忽听一声山乐官(鸟/名)
石门洄浦夕阳低右傍青岩左碧溪为问行人归
去否杜鹃花里杜鹃啼
处处山村布谷声梯田百丈有人耕西峰高与东
非枞非柏古何树唐寺门前八九株万叶倒垂青
珞索一身高矗绿浮图往来鸾鹤应常住供养云
烟定不枯留语后人三百载八峰中有此松无
山禽五首
行人苍山路百盘绝无人处白云寒泉如琴筑风
如籁忽听一声山乐官(鸟/名)
石门洄浦夕阳低右傍青岩左碧溪为问行人归
去否杜鹃花里杜鹃啼
处处山村布谷声梯田百丈有人耕西峰高与东
卷七 第 8b 页
峰并鸲鹆画眉相对鸣
几多惆怅过灵溪乱竹丛中飞竹鸡千树碧桃花
落尽绿阴深处一鸠啼
斤竹岭边新竹树天台山上好花枝绿阴直接剡
溪路都是黄鹂百啭时
回杭州
水陆一千九百里舟车二十八晨昏桑麻菽麦家
家业耕读渔樵处处村𡍭岭开山愁水旱分田析
屋养儿孙长官那有安民策惟望丰年是本原
题牡丹巨蝶画屏
几多惆怅过灵溪乱竹丛中飞竹鸡千树碧桃花
落尽绿阴深处一鸠啼
斤竹岭边新竹树天台山上好花枝绿阴直接剡
溪路都是黄鹂百啭时
回杭州
水陆一千九百里舟车二十八晨昏桑麻菽麦家
家业耕读渔樵处处村𡍭岭开山愁水旱分田析
屋养儿孙长官那有安民策惟望丰年是本原
题牡丹巨蝶画屏
卷七 第 9a 页
牡丹一丛花百片绝艳名香与春恋蝴蝶双双大
如扇飞上花枝踏花瓣一蝶娇黄糁碎金掀须竖
眉嗅花心一蝶翠毛晕蓝碧横遮花阴长一尺花
阴五铢轻剪衣鞓红湿透燕支肥天香露气逗春
晓重压彩蛾酣不飞蝶不惊花花妥贴麻姑裙罩
玻璃叶那比菜花村里来染尽滕王金粉箧花是
洛阳第一花蝶是罗浮仙茧蝶
桐花至芒种前后乳外飞落白绵满院飘扬
绝如柳絮名之曰桐绵且咏之
青桐花发乳垂枝飘落轻绵四月时淡白多沾么
如扇飞上花枝踏花瓣一蝶娇黄糁碎金掀须竖
眉嗅花心一蝶翠毛晕蓝碧横遮花阴长一尺花
阴五铢轻剪衣鞓红湿透燕支肥天香露气逗春
晓重压彩蛾酣不飞蝶不惊花花妥贴麻姑裙罩
玻璃叶那比菜花村里来染尽滕王金粉箧花是
洛阳第一花蝶是罗浮仙茧蝶
桐花至芒种前后乳外飞落白绵满院飘扬
绝如柳絮名之曰桐绵且咏之
青桐花发乳垂枝飘落轻绵四月时淡白多沾么
卷七 第 9b 页
凤翅清微雅称古琴丝石栏梅雨香无定金井兰
风影乍移虽让女桑能作茧也如柳絮耐吟诗
晚过西湖
独拿小艇过西湖狎鹭盟鸥好画图云影远浮双
塔动水光閒浸一山孤白苏磊落情非昔韩贾荒
唐事也无酒盏笙歌多歇绝士民岑寂长官迂
古之兰乃泽兰非今之兰也种之阶下并绘
之
兰草古都梁香为王者香秉蕳讽溱洧纫佩赋潇
湘既比同心德还徵入梦祥绿抽高节直紫擢细
风影乍移虽让女桑能作茧也如柳絮耐吟诗
晚过西湖
独拿小艇过西湖狎鹭盟鸥好画图云影远浮双
塔动水光閒浸一山孤白苏磊落情非昔韩贾荒
唐事也无酒盏笙歌多歇绝士民岑寂长官迂
古之兰乃泽兰非今之兰也种之阶下并绘
之
兰草古都梁香为王者香秉蕳讽溱洧纫佩赋潇
湘既比同心德还徵入梦祥绿抽高节直紫擢细
卷七 第 10a 页
茎方小穟青抽颖繁华白满穰枝枝旁对出叶叶
正相当春雨千枝秀薰风二尺长煎来宜沐浴槁
后更芬芳君子芷同室古人椒共房漫将今俗卉
袭号泛丛光
题画扇三种花
棉花(浙产沿海最多民赖为利花叶皆似秋/葵而小结苞如荔子大枯裂则棉出)
短亚秋葵耐暑风绿苞秋绽白玲珑吴侬漫说春
绵好难到茅檐霜雪中
茗花(浙茶最多杭州诸山所产皆名龙井茶/高三四尺枝叶甚繁秋末冬初叶老开)
(花如梅五/瓣淡绿色)
正相当春雨千枝秀薰风二尺长煎来宜沐浴槁
后更芬芳君子芷同室古人椒共房漫将今俗卉
袭号泛丛光
题画扇三种花
棉花(浙产沿海最多民赖为利花叶皆似秋/葵而小结苞如荔子大枯裂则棉出)
短亚秋葵耐暑风绿苞秋绽白玲珑吴侬漫说春
绵好难到茅檐霜雪中
茗花(浙茶最多杭州诸山所产皆名龙井茶/高三四尺枝叶甚繁秋末冬初叶老开)
(花如梅五/瓣淡绿色)
卷七 第 10b 页
旗枪摘尽又生芽三尺梅枝淡绿花莫怪君谟辨
香茗看花须到野人家
兰花(诗骚诸古籍所称之兰皆泽兰一名都/梁香方茎对叶紫花碎小枝叶皆香俗)
(称为妳/孩儿)
两两青枝对节生紫花香叶古风清诗人温厚骚
人怨一种芳华各自情
八月十五闱中作用坡公八月十五催试官
诗韵
八月十五夜月爱杭州好西子湖边似蟾窟试官
堂外如仙岛少年科第不觉难为叹白袍人易老
香茗看花须到野人家
兰花(诗骚诸古籍所称之兰皆泽兰一名都/梁香方茎对叶紫花碎小枝叶皆香俗)
(称为妳/孩儿)
两两青枝对节生紫花香叶古风清诗人温厚骚
人怨一种芳华各自情
八月十五闱中作用坡公八月十五催试官
诗韵
八月十五夜月爱杭州好西子湖边似蟾窟试官
堂外如仙岛少年科第不觉难为叹白袍人易老
卷七 第 11a 页
八月十八潮其险天下无海水骤来高一丈长堤
力护役万夫涛声入院夜舂枕惊梦常绕双浮屠
(镇海六/和二塔)世间万事难预必三更无云月始得我且
向东看月背官烛远寄羽书招海鹄(时合三镇兵/船破蔡牵朱)
(濆于舟山之北/二寇复遁人闽)
次韵(山阴)徐联奎(壁堂)
皓魄月月圆莫若中秋好主人前身玉局仙挥
斥十洲兼三岛此来监试六纛开坐对湖天秋
色老砖舍昔所有石道昔所无(浙闱士子号舍/一万一千馀间)
(计号衕一百九十条向为泥道今/俱甃之以石捐俸糜金五千有奇)自今一任蚁
力护役万夫涛声入院夜舂枕惊梦常绕双浮屠
(镇海六/和二塔)世间万事难预必三更无云月始得我且
向东看月背官烛远寄羽书招海鹄(时合三镇兵/船破蔡牵朱)
(濆于舟山之北/二寇复遁人闽)
次韵(山阴)徐联奎(壁堂)
皓魄月月圆莫若中秋好主人前身玉局仙挥
斥十洲兼三岛此来监试六纛开坐对湖天秋
色老砖舍昔所有石道昔所无(浙闱士子号舍/一万一千馀间)
(计号衕一百九十条向为泥道今/俱甃之以石捐俸糜金五千有奇)自今一任蚁
卷七 第 11b 页
封鱼入户不用沾体涂足如耕夫明经千佛于
斯出何啻慈氏营浮屠朱衣点头那能必使君
之恩忘不得不见使君与尔坐烬三条烛期尔
同为摩天鹄
试院煎茶用苏公诗韵
我闻玉川七碗两腋清风生又闻昌黎石鼎蚓窍
苍蝇鸣未若风檐索句万人渴湖水煮茶千石轻
(时载西湖水千石入/院专供士子之茶水)封院铜鱼一十二閒学古人
品茶意古人之茶碾饼煎今茶点叶但煮泉坡公
蒙顶一团自誇蜀不闻龙井一旗绿如玉得茶解
斯出何啻慈氏营浮屠朱衣点头那能必使君
之恩忘不得不见使君与尔坐烬三条烛期尔
同为摩天鹄
试院煎茶用苏公诗韵
我闻玉川七碗两腋清风生又闻昌黎石鼎蚓窍
苍蝇鸣未若风檐索句万人渴湖水煮茶千石轻
(时载西湖水千石入/院专供士子之茶水)封院铜鱼一十二閒学古人
品茶意古人之茶碾饼煎今茶点叶但煮泉坡公
蒙顶一团自誇蜀不闻龙井一旗绿如玉得茶解
卷七 第 12a 页
渴胜解饥我与诗士同扬眉开帘放试大快意况
有笔床茶灶常相随今年门生主试半天下岂似
坡公懊恼熙宁新法时(甲子乡试余门生为主试/者江南涂以辀河南鲍桂)
(星湖北王引之四川程国仁贵州张师泌广东陈/寿祺广西吴鼒凡七省坡公煎茶诗意恼熙宁五)
(年王安石新变试/法专试千言策也)
题朱椒堂西泠话别图
一卷新图好护持送君应到凤皇池邀将金石论
交契付与湖山记别离谈遍五年书里事藏来七
子集中诗(在子署内下榻今去者吴澹川端木子/彝陈云伯陈曼生童萼君邵东汇并朱)
(菋堂为/七千矣)飞腾颇愿诸君去但恼云山寂寞时
有笔床茶灶常相随今年门生主试半天下岂似
坡公懊恼熙宁新法时(甲子乡试余门生为主试/者江南涂以辀河南鲍桂)
(星湖北王引之四川程国仁贵州张师泌广东陈/寿祺广西吴鼒凡七省坡公煎茶诗意恼熙宁五)
(年王安石新变试/法专试千言策也)
题朱椒堂西泠话别图
一卷新图好护持送君应到凤皇池邀将金石论
交契付与湖山记别离谈遍五年书里事藏来七
子集中诗(在子署内下榻今去者吴澹川端木子/彝陈云伯陈曼生童萼君邵东汇并朱)
(菋堂为/七千矣)飞腾颇愿诸君去但恼云山寂寞时
卷七 第 12b 页
修西湖
行宫毕奉安
仁皇帝
纯皇帝龙牌恭纪
两朝德泽满南中越水吴山
御舫通县圃马归犹勒石鼎湖龙去尚遗弓百官
载
主来
行殿
双辇扶轮过梵宫岂似连昌旧词客风前但咏落
行宫毕奉安
仁皇帝
纯皇帝龙牌恭纪
两朝德泽满南中越水吴山
御舫通县圃马归犹勒石鼎湖龙去尚遗弓百官
载
主来
行殿
双辇扶轮过梵宫岂似连昌旧词客风前但咏落
卷七 第 13a 页
花红
题和内子画岁朝图献 堂上韵
吴山春满大观台森戟凝香燕寝开柳絮白销三
日雪椒花红并一枝梅吟成彩胜庚庚(正月初五/庚寅立春)
健画得金幡乙乙(乙丑/年)回共祝阳春真有脚煖从
堂上履边来
乙丑
安澜园月中作
亭林浮暝色春月交黄昏梅花开一山香影动清
浑缓步石桥外晚风柔且温澹沲池中波写此玉
题和内子画岁朝图献 堂上韵
吴山春满大观台森戟凝香燕寝开柳絮白销三
日雪椒花红并一枝梅吟成彩胜庚庚(正月初五/庚寅立春)
健画得金幡乙乙(乙丑/年)回共祝阳春真有脚煖从
堂上履边来
乙丑
安澜园月中作
亭林浮暝色春月交黄昏梅花开一山香影动清
浑缓步石桥外晚风柔且温澹沲池中波写此玉
卷七 第 13b 页
烟痕参横不知久独立愁无言
命海塘兵剪柳三千馀枝遍插西湖并令海
防道以后每年添插千枝永为公案
十里西湖波渺渺柳不藏莺半枯藁旧树婆娑新
树稀折柳人多种柳少海塘一百七十里万树绿
杨夹驰道谁是年年种树人骑兵巳共垂杨老长
条齐剪三千枝遍插湖边任颠倒几时春雨浸深
根多少新芽出青杪一年两年影依依千丝万丝
风袅袅待与游人遮夕阳应有飞绵衬芳草补种
须教有司管爱惜还期后人保昔日何人种柳枝
命海塘兵剪柳三千馀枝遍插西湖并令海
防道以后每年添插千枝永为公案
十里西湖波渺渺柳不藏莺半枯藁旧树婆娑新
树稀折柳人多种柳少海塘一百七十里万树绿
杨夹驰道谁是年年种树人骑兵巳共垂杨老长
条齐剪三千枝遍插湖边任颠倒几时春雨浸深
根多少新芽出青杪一年两年影依依千丝万丝
风袅袅待与游人遮夕阳应有飞绵衬芳草补种
须教有司管爱惜还期后人保昔日何人种柳枝
卷七 第 14a 页
曾拂
翠华萦羽葆今日
离宫有落花踠地春风共谁埽白堤插满又苏堤
六尺柔荑惜纤小且把千行淡绿痕试与桃花斗
春晓
行赈湖州示官士
天下有好官绝无好胥吏政入胥吏手必作害民
事士与民同心多有爱民意分以赈民事庶不谋
其利吴兴水灾后饘粥良不易日聚数万人煮糜
以为食士之任事者致力不忍避与官共手足民
翠华萦羽葆今日
离宫有落花踠地春风共谁埽白堤插满又苏堤
六尺柔荑惜纤小且把千行淡绿痕试与桃花斗
春晓
行赈湖州示官士
天下有好官绝无好胥吏政入胥吏手必作害民
事士与民同心多有爱民意分以赈民事庶不谋
其利吴兴水灾后饘粥良不易日聚数万人煮糜
以为食士之任事者致力不忍避与官共手足民
卷七 第 14b 页
乃受所赐澹台不由径公事本当至开户独善者
亦勿强相致
(常生等案以下丁忧无诗丙寅蒙/恩授福建巡抚/大人以病乞)
(恩恩复许在家养病故丁卯辞墓诗日一一皆/君恩)
亦勿强相致
(常生等案以下丁忧无诗丙寅蒙/恩授福建巡抚/大人以病乞)
(恩恩复许在家养病故丁卯辞墓诗日一一皆/君恩)